一、故障树分析法在变电站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彦龙[1](2021)在《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及其推钢机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应用》文中指出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是处理数据获取困难和逻辑关系不确定性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可靠性分析、故障评估及状态监测领域应用广泛。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时存在计算误差,而且不能描述系统失效概率随时间变化趋势,连续时间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提升了计算精度,还能描述系统失效概率随时间变化趋势,但仍局限于分析单因素影响,且无法描述元件间失效的相关性。为此,提出考虑相关失效的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引入单位阶跃函数刻画根节点的失效时序、冲激函数刻画叶节点的失效时刻,来完成连续时间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的建模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描述多因素影响,提出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进而,为了定量刻画多因素影响时元件对系统失效概率的影响,提出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重要度分析方法,并定义了计算公式,扩展和延伸了可靠性分析内容,通过方法对比,验证了可行性。进一步,考虑元件间失效的相关性对系统可靠性影响,将相关失效与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结合,提出考虑相关失效的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并对液压顶升机构进行可靠性分析验证。最后,通过对双排料液压推钢机液压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根据失效机理分别构建动态故障树与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通过所提分析方法,求得了推钢机液压系统在多因素影响下系统失效概率与元件重要度分布曲线,以及在相关失效影响下推钢机系统的失效概率分布曲线,为液压系统维修与改进提供了量化信息,同时为系统识别薄弱环节以及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邢贺亮[2](2021)在《基于多态T-S动态故障树的风电机组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故障树分析方法是可靠性分析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复杂系统向着机电液一体化方向的飞速发展,优异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将成为保证装备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由于复杂装备的故障往往会根据运行环境的不同呈现出多种故障状态形式,现有故障树分析方法对复杂多状态影响下的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存有一定局限。因此,首先研究T-S动态故障树分析(T-S dynamic fault tree analysis,TSDFTA)方法;进而针对系统存在多种状态,研究多态T-S动态故障树分析(Polymorphic T-S dynamic fault tree analysis,PTSDFTA)方法;进一步针对工程实际中存在冗余系统不能正常转换的问题,提出考虑不完全覆盖的多态T-S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首先,针对传统故障树无法描述任意形式的静态失效行为且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往往存在动态失效特性的逻辑关系,研究TSDFTA方法。给出T-S动态门的转化、两种描述规则和事件的计算方法,为验证其方法的正确性,分别与传统故障树和Markov求解动态故障树方法进行比较论证。进而,为解决实际工程系统中往往存在着多状态失效的情况,研究PTSDFTA方法,进行多态T-S动态故障树的建模并给出多态T-S动态门的规则算法。为验证其方法的正确性,与T-S故障树分析(T-S fault tree analysis,T-SFTA)方法进行比较论证及实例分析。进一步,考虑到不完全覆盖问题对系统冗余结构的影响,将不完全覆盖融入到PTSDFTA方法中,提出考虑不完全覆盖的多态T-S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并应用到转台系统进行建模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对风电机组液压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求得在考虑和不考虑不完全覆盖两种方法下的液压系统在每个故障状态的各个时段的故障概率,为在冗余系统不完全覆盖问题影响下的系统改进提供了量化信息。
吴睿雅[3](2020)在《MMA装置和SAR装置变电所供配电及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文中提出MMA装置和SAR装置属于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装置,其生产环境属于爆炸危险区域,工艺装置之间联系紧密,稍有不慎可能会打乱其中关键的生产环节,造成经济损失。因此,该生产装置变电所的设计是在进行整个装置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生产装置的平稳、安全、可靠运行,同样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根据MMA装置和SAR装置的特点,使该装置变电所内的供配电设计保障了供电系统的连续性、灵活性、安全性;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实现了该装置变电所的无人值守,而无人值守取决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随后本文选取了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已设计出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本文针对这两套装置设计的变电所供配电及综合自动化系统对于降低人工成本、减少人为误操作、保障人员安全,实现工业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标是针对MMA和SAR生产装置的特点,设计出一套供电连续性好、自动化可靠性高、能实现无人值守的装置变电所,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MMA装置和SAR装置的特点,对为这两套装置供电的装置变电所提出了一个供配电设计流程和方法。2.结合上级区域变电所提供的数据、电源条件以及MMA装置和SAR装置的用电负荷条件,对已提出的供配电设计流程和方法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主要的一次电气设备进行了选择,并对一次设备进行了验证。3.针对已设计出的变电所供配电一次系统,提出了对变电所的二次系统进行功能整合的方法,并能使上级区域变电所对本级变电所进行监控和管理,实现本级变电所的无人值守。4.针对已设计出的综合自动化系统,选取合适的分析方法,对该系统冗余结构和非冗余结构这两种情况下相同顶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比较,通过理论分析证明在实现该变电所无人值守的同时,变电所内的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冗余结构的重要性。本文研究和设计的供配电系统和综合自动化系统,符合本项目生产装置所需、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等要求,自二零一九年九月份开车以来,供配电系统运行良好,综合自动化系统反映的供配电系统数据和画面显示准确,自动化系统故障率低,在石油化工企业类似项目中具有代表性,体现出实际应用价值。
王玉财,邵李斌,李超,李志远,吴一凡,丁翔宇[4](2019)在《考虑动态故障特性的全数字化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文中指出传统可靠性分析方法无法体现全数字化保护系统动态失效特性,针对该问题,提出采用动态故障树分析全数字化保护系统的可靠性。首先分析了基于并行冗余协议(Parallel Redundancy Protocal,PRP)和高可用无缝环(High-availabilitySeamlessRing,HSR)的全数字化保护系统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数字化保护系统的动态故障树失效模型。然后利用马尔科夫层次迭代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求解,避免了状态空间爆炸而导致的求解困难的问题。最后,对比了PRP保护系统和HSR保护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可靠性框图分析结果和动态故障树分析结果的差异,定量分析了热备用对系统元件可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全数字化保护系统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钟靖[5](2019)在《电力信息物理系统框架下基于通信架构的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间歇式电源、与实时电价相关的柔性负荷、电力电子技术的大规模接入,未来电网的运行和控制将极度依赖于信息反馈和信息决策,信息流成为电力系统能量流闭环链中必不可少的链接。由此,未来电网将发展为物理能量系统和信息系统耦合而成的复杂网络,即电力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Power System,CPPS)。信息网络化传输可以实现高度信息共享,但是信息系统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潜在的网络故障又可能导致物理系统的运行风险。本文以基于通信网络架构的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和信息物理融合背景下的智能配电网为研究对象,在信息物理系统框架下进行可靠性分析和评估。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信息流的特点及其相关应用问题,探讨智能变电站保护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以受信息流影响最为严重的电流差动保护为研究对象,定量表示信息传输质量与继电保护拒动和误动的关联关系,为基于信息流的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奠定了基础。其次,从信息物理融合的角度评估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的可靠性。根据智能变电站信息流特点和保护结构,运用故障树分析法对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可靠性进行研究,以保护功能失效为顶层事件构建故障树,建立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计算出各故障事件发生的概率和系统可靠度。进一步解析过程层报文传输对保护功能实现的制约,以被保护元件、保护单元、SV通道和GOOSE通道为对象进行了状态空间的划分,建立了评价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的马尔科夫模型,列出相应的状态转移矩阵,利用状态空间法计算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最后,从信息物理融合的角度研究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可靠性。分析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系统中负荷供电可靠度的影响,并刻画供电负荷状态信息与控制决策可达性的关系,构建考虑信息系统影响的配电网负荷供电可靠性的故障树分析模型,通过负荷的失控率指标实现计及信息网络故障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王佩歌[6](2019)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模型与评估方法》文中指出变电站是区域电力系统网络的枢纽,承担着转换电压等级、分配电能负荷的重要作用。相比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常规变电站系统,智能变电站的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的设计仍处于实践阶段。对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价,进而评价整个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的可靠性,从而指导变电站一次电气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对提高整个变电站和区域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对考虑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部的相关性问题存在诸多不足,往往忽略不同子系统或不同间隔间的共用设备和数据通讯,又或者在考虑某一系统功能时,将参与该功能的设备内的无关功能模块纳入计算。另外,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多基于全部元件完好,或全部元件故障的二元划分法,未能表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功能降级状态。针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中存在的相关性问题,本文先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设备提出了基于FMEA的可靠性分析与建模方法,分析各设备所参与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分布式功能,以及设备内部各功能模块故障导致的分布式功能失效模式。再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两种设计结构分别建立基于节点链路网络的可靠性模型,依据各间隔网络结构的类似性和相对独立性,将自动化系统分为各电压等级和各种类间隔的可靠性模型,以及站控层整体可靠性模型。根据之前对各设备及内部功能模块所参与分布式功能的分析,对间隔模型中全部功能模块和链路采用FMEA分析其所参与的分布式功能,结合故障树最小下行法计算各分布式功能及子功能的可用度。在考虑相关性的基础上,再将站控层通讯功能与各间隔分布式功能进行整合,得到全站自动化系统故障树,进而计算得到全站自动化系统各分布式功能及整体可用度。将两种结构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整体可用度和各分布式功能可用度进行对比,说明了本文提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的相比于传统分析方法对自动化系统结构实际可靠性的判断更为准确。针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中存在的功能降级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功能降级情景分析的状态划分方法,通过分析各子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不同侧重点,说明功能降级状态划分的主体只能是各子系统而非整个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过分析各子系统中不同间隔、不同子功能失效导致的一次系统停电范围扩大的程度不同,以及对实际工作的不利影响程度不同,对各子系统进行合理的多层次功能降级状态划分;基于改进FMEA法分析了各子系统不同间隔或不同子功能状态组合导致的子系统所处状态,给出基于改进FMEA的子系统功能降级可靠性模型。并给出考虑解耦相关性的计算方法,得到各变电站自动化子系统运行状况不劣于某一降级状态的多层次可靠性。对两种结构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考虑功能降级的可靠性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再与传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比较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考虑功能降级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能够从多方面、多次层次考量系统的可靠性,有效解决了传统可靠性分析方法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范爱玲[7](2019)在《基于GO法的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建设的大力推进,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节点必将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通信网络作为变电站各类信息交换的物理路径,它的实时性、可靠性对站内信息传输和与外界通讯联系有着重要影响,由此可见,研究通信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十分必要。目前针对结构较为复杂且设备众多的通信网络系统,大多方法的建模和计算过程都十分繁琐,为了解决问题,本文将GO法引入通信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优化了建模和计算过程。采用GO法对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的组网方式进行可靠性分析,研究的首要工作就是确定通信网络的组网方式。结合网络拓扑结构,对站控层网络采用双环型、双星型和环星型冗余结构三种组网方式,对过程层网络采用双星型冗余结构的组网方式。参照成功准则,从通信网络的结构和主要设备入手具象化系统,完成状态概率公式组的列写,通过MATLAB程序仿真,进行可靠性计算并提出定量的评价。通过对不同的组网方式的可靠性对比,结果表明:站控层网络的双环型冗余结构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验证了过程层网络在实际工程的通信模式下,采用双星型冗余结构时的可靠性达到标准。建立通信网络系统可靠性模型应深入到元件层面,将元件概率重要度分析引入系统中,对通信网络结构进行薄弱环节的确定。结合系统的主要元件的可靠性参数,通过灵敏度分析,指出系统中的重要设备。结果表明:影响系统可靠性最显着的是光纤链路,次之的是交换机。参考较优冗余结构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对交换机实现集中备用和交叉备用的连接方式,进一步应用GO法对其可靠性进行评价,并以实际交换机为例,完成经济性讨论。基于GO法的理论基础,结合某地区智能变电站的220kV过程层网络及拓扑结构,给出了在理论上对通信网络结构改进的组网方式和从过程层交换机入手提高可靠性的方法。
王嘉琦[8](2019)在《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实时可靠性及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已成为智能变电站投运数量最多的国家。智能变电站中大量采用了千兆以太网高速通信、微秒级高精度同步采样、光电互感器、三层两网等新技术,相比传统变电站,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结构上采用了分布式方案,这对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及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这些新技术在给电力系统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其可靠性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智能变电站的全站信息数字化为分布式继电保护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也为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级的实时运行状态信息分析和系统级的状态识别及评估提供了可能。本文从IEC61850入手,对面向通用对象事件(Generic Object 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GOOSE)报文和采样值(Sampled Value,SV)报文的报文结构进行深度分析,对变电站配置文件(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SCD)内容进行解构,进而得出SCD文件与两种报文的应对关系,在此基础上生成直观的可视化结构图。在文件的内部关联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保护装置运行异常信息的自动提取,实现在线检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并对信息进行分类,进而得到可供计算的可靠性指标。同时,针对使用Markov法计算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空间状态过多导致计算复杂的问题,提出通过Markov法计算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然后通过GO法计算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基于Markov模型与GO法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该方法使现场运行人员能够对继电保护装置及系统的运行状态得到更加实时的反馈。不但节约时间,而且省去繁杂且不甚准确的估计过程。其次针对继电保护装置投入初期的小样本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参数威布尔分布的灰色估计法。通过实例计算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证明了新方法对小样本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可靠性参数估计时,在保证高精度的同时计算速度更快。最后在分析了保信系统文件的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保护装置运行异常信息的自动提取,根据故障模式与影响度可靠性分析方法FMEA,提出继电保护装置在线状态的风险度评价指标,应用于继电保护装置及系统的实时状况定量评估,选用保护装置实际运行数据为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段少辉[9](2017)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可靠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电力系统可靠性得到保证才能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稳定的目标。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电气一次设备和电气二次设备的可靠性密切关联。本文主要研究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可靠性,首先研究了智能变电站可靠性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概念和变电站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传统变电站、数字变电站以及智能变电站;然后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及新特点的分析,对故障树的基础理论做了详细分析,通过建立故障树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可靠性进行指标评估。对于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硬件方面,本文采用变参数法对元件的重要度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找到对系统影响多的硬件模块,从而更好地指导如何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文章最后基于系统功效建立了二次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分析基于功效的二次系统对一次系统的可靠性的影响,具体包括站控层与远控层的可靠性评估以及二次系统对一次系统的可靠性评估。首先确定二次系统对一次系统产生的影响,然后将智能变电系统中的二次系统硬件可靠度指标以及可靠度同智能变电系统中的一次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关联,并对变电站进行综合的评估,同时给出了具体的实例。
曾乐宏[10](2015)在《智能变电站的可靠性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客观定量地评估电力系统可靠性能探明电力系统的薄弱环节,从提高系统可靠性的角度指明电力系统规划/优化的方向,以期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可靠等运行目标,达到可靠性与经济性的有机统一。为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不但需要有性能稳定可靠的一次设备及其构成的一次系统,而且对各级二次设备和系统的可靠性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高速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变电站向智能变电站的转变,且逐渐进入了全面建设和深入应用阶段。无论从系统构架、通信形式还是应用功能方面,智能变电站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多起大停电事故也警醒人们:电力系统是包含一、二次系统在内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智能电网与智能变电站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二次系统可靠性以及其对一次系统的可靠性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更具迫切性以及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首先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变电站可靠性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征量等相关知识,并详细阐述常见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建立了智能变电站可靠性分析方法体系。然后,对智能变电站系统构架、关键技术与发展历程等多方面进行介绍,研究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功能单元的硬件模件。接下来,从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功能单元的硬件组成入手,基于二次系统在一次系统运行中所起的实际功效,提出功效分析法:运用FMEA对硬件模块与单元功能之间进行建模,通过建立故障树及串并联网络法,定量评估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可靠性。同时,深入到硬件模块层面,利用变参数法对其进行重要度分析,从而发现对各功能单元影响较大的硬件模块,为装置和系统的优化设计及系统的可靠性提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分析了二次系统对一次系统可靠性的影响,从而形成智能变电站的可靠性模型。针对二次系统在一次系统中的具体功效进行评估,进而,在提出的系统功效法的二次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之上,进一步阐明了如何具体分析二次系统对一次系统可靠性产生的影响。通过事件树法清晰的反映出二次系统对一次系统可靠性产生的可能的结果。最后将二次系统的硬件可靠度指标与二次系统的系统可靠度以及一次系统的可靠性指标相关联起来,用于智能变电站的可靠性评估,并通过实例证明: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对变电站可靠性的影响。
二、故障树分析法在变电站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故障树分析法在变电站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及其推钢机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故障树和贝叶斯网络方法研究现状 |
1.2.1 故障树分析方法 |
1.2.2 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 |
1.3 相关失效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5.1 问题提出 |
1.5.2 研究思路 |
1.5.3 内容安排 |
第2章 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可靠性分析方法 |
2.1 CTBN分析方法模型 |
2.1.1 CTBN构造 |
2.1.2 CTBN有向无环图构建 |
2.1.3 CTBN条件概率表构建 |
2.1.4 CTBN算法 |
2.2 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 |
2.2.1 叶节点失效概率 |
2.2.2 根节点后验概率 |
2.3 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验证 |
2.3.1 与基于Markov链求解的Dugan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对比 |
2.3.2 与DTBN分析方法对比 |
2.3.3 与空间故障树分析方法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重要度分析方法 |
3.1 根节点的重要度 |
3.1.1 概率重要度 |
3.1.2 关键重要度 |
3.1.3 微分重要度 |
3.1.4 综合重要度 |
3.1.5 改善函数 |
3.2 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重要度分析方法验证 |
3.2.1 DTBN重要度分析方法 |
3.2.2 CTBN重要度分析方法 |
3.2.3 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重要度分析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相关失效的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 |
4.1 相关失效及其建模方法 |
4.1.1 正相关失效的建模方法 |
4.1.2 共因失效的建模方法 |
4.2 考虑相关失效的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 |
4.2.1 考虑正相关失效的条件概率表构建 |
4.2.2 考虑共因失效的条件概率表构建 |
4.3 考虑相关失效的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验证 |
4.3.1 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 |
4.3.2 考虑正相关失效的多维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 |
4.3.3 考虑共因失效的多维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排料推钢机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 |
5.1 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 |
5.1.1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
5.1.2 液压系统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构造 |
5.1.3 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 |
5.1.4 液压系统重要度分析 |
5.2 考虑相关失效的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 |
5.2.1 液压系统相关失效组 |
5.2.2 考虑相关失效的液压系统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构建 |
5.2.3 考虑相关失效的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基于多态T-S动态故障树的风电机组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故障树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1 静态FTA方法 |
1.2.2 动态FTA方法 |
1.3 不完全覆盖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 多态系统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来源 |
1.6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6.1 问题提出 |
1.6.2 研究思路 |
1.6.3 内容安排 |
第2章 T-S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 |
2.1 TSDFTA |
2.1.1 T-S动态门及其描述规则 |
2.1.2 Dugan动态门向T-S动态门的转化 |
2.2 TSDFTA的描述规则 |
2.2.1 时段状态描述规则 |
2.2.2 事件时段描述规则 |
2.3 TSDFTA的规则算法 |
2.3.1 输入规则算法 |
2.3.2 输出规则算法 |
2.4 TSDFTA方法的验证 |
2.4.1 与FTA方法对比 |
2.4.2 与马尔科夫链求解DFT的方法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态T-S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 |
3.1 多态系统 |
3.1.1 多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
3.1.2 多态系统的可靠性建模分析 |
3.2 PTSDFTA |
3.2.1 PTSDFTA的描述规则 |
3.2.2 PTSDFTA的规则算法 |
3.3 PTSDFTA方法的验证 |
3.3.1 T-SFTA方法 |
3.3.2 PTSDFTA方法 |
3.4 PTSDFTA方法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不完全覆盖的多态T-S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 |
4.1 不完全覆盖及其建模方法 |
4.1.1 不完全覆盖的基本概念 |
4.1.2 不完全覆盖的建模方法 |
4.2 考虑不完全覆盖的PTSDFTA方法 |
4.2.1 考虑不完全覆盖的备件门的输入规则 |
4.2.2 考虑不完全覆盖的备件门的输出规则 |
4.3 考虑不完全覆盖的PTSDFTA方法的验证 |
4.3.1 PTSDFTA方法 |
4.3.2 考虑不完全覆盖的PTSDFTA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力发电机组的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 |
5.1 多态T-S动态故障树的可靠性分析 |
5.1.1 风力发电机组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
5.1.2 风力发电机组液压系统多态T-S动态故障树建造 |
5.1.3 风力发电机组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 |
5.2 考虑不完全覆盖的多态T-S动态故障树可靠性分析 |
5.2.1 考虑不完全覆盖的多态T-S动态故障树的建立 |
5.2.2 考虑不完全覆盖的多态T-S动态故障树可靠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MMA装置和SAR装置变电所供配电及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工程背景 |
1.1.1 工程概况 |
1.1.2 全厂供电及控制结构 |
1.2 课题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供配电系统 |
1.3.2 综合自动化系统 |
1.3.3 系统功能安全分析法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1 供配电系统研究与设计 |
1.4.2 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 |
1.4.3 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可靠性分析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要求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负荷分级 |
2.2.1 装置用电负荷分级 |
2.2.2 企业用电负荷分级 |
2.3 供电电源方案 |
2.4 负荷计算方法分析 |
2.4.1 负荷计算目的和意义 |
2.4.2 负荷计算方法 |
2.5 无功补偿 |
2.5.1 无功补偿目的和意义 |
2.5.2 无功补偿方法 |
2.6 变压器的选择 |
2.6.1 变压器数量和容量选择原则 |
2.6.2 变压器负荷分配 |
2.7 供配电系统主接线设计要求 |
2.7.1 10k V和0.4k V系统主接线要求 |
2.7.2 照明系统主接线要求 |
2.8 短路电流计算 |
2.8.1 短路电流计算目的和意义 |
2.8.2 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 |
2.9 一次电气设备选择与校验 |
2.9.1 一次电气设备选择要求 |
2.9.2 一次电气设备校验要求 |
2.10 防雷、接地 |
2.10.1 建筑物防雷、接地目的 |
2.10.2 建筑物防雷措施 |
2.10.3 接地电阻要求 |
2.10.4 接地型式要求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过程 |
3.1 负荷计算 |
3.1.1 负荷计算公式 |
3.1.2 废酸再生装置负荷列表与计算 |
3.1.3 甲基丙烯酸甲酯装置负荷列表与计算 |
3.1.4 装置负荷列表与计算 |
3.2 无功补偿 |
3.2.1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 |
3.2.2 无功补偿后的总计算负荷 |
3.3 变压器选择 |
3.3.1 变压器数量和容量 |
3.3.2 变压器负荷分配 |
3.3.3 变压器的选择及负荷率 |
3.4 供配电系统主接线设计 |
3.4.1 10k V系统主接线设计 |
3.4.2 0.4k V系统主接线设计 |
3.4.3 照明系统主接线设计 |
3.5 短路电流计算 |
3.5.1 短路电流计算条件 |
3.5.2 短路点的选取 |
3.5.3 系统网络元件数据 |
3.5.4 短路电流计算公式 |
3.5.5 短路电流计算书 |
3.6 一次电气设备选择与校验 |
3.6.1 电缆的选择与校验 |
3.6.2 断路器的选择与校验 |
3.6.3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
3.6.4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
3.6.5 高压熔断器的选择与校验 |
3.7 防雷、接地设计 |
3.7.1 建筑物防雷分类 |
3.7.2 直击雷防护 |
3.7.3 接地电阻 |
3.7.4 低压系统接地型式 |
3.8 应用展示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综合自动化的结构形式 |
4.2.1 集中式结构 |
4.2.2 分层分布式结构 |
4.3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
4.3.1 星型结构 |
4.3.2 环型结构 |
4.3.3 总线型结构 |
4.4 通信技术 |
4.4.1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
4.4.2 通信网络设备 |
4.4.3 通信介质 |
4.5 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置方案 |
4.5.1 系统架构 |
4.5.2 智能终端配置 |
4.5.3 间隔层设备组网 |
4.5.4 通信管理层设备组网 |
4.5.5 系统网络结构图 |
4.5.6 系统功能 |
4.6 画面展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的可靠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故障树理论 |
5.3 故障树模型的建立 |
5.3.1 确定顶事件 |
5.3.2 建立故障树模型 |
5.4 故障树定性分析 |
5.4.1 非冗余结构分析 |
5.4.2 冗余结构分析 |
5.5 故障树定量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4)考虑动态故障特性的全数字化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全数字化保护系统的结构 |
2 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 |
3 动态逻辑门及系统可靠性指标 |
3.1 动态逻辑门及其马尔科夫模型 |
3.2 可修复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
3.2.1 系统可用度 |
3.2.2 系统故障频度 |
3.2.3 平均开工时间、平均停工时间和平均周期时间 |
4 算例及分析 |
4.1 系统动态故障树模型的建立 |
4.2 子树的模块化求解 |
4.2.1 B2、B3、C7和C8子树模块可靠性求解 |
4.1.2 B5、B6动态子树模块可靠性求解 |
4.3 保护系统可靠性求解 |
4.4 对比及分析 |
5 结束语 |
(5)电力信息物理系统框架下基于通信架构的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2 智能配电网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信息流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影响分析 |
2.1 智能变电站信息流特点 |
2.2 信息流对电流差动保护的影响 |
2.2.1 SV报文丢包与误动的关系 |
2.2.2 SV报文丢包与拒动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智能变电站保护可靠性分析 |
3.1 故障树分析法理论基础 |
3.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 |
3.3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模型和计算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马尔科夫状态空间法的智能变电站保护可靠性计算 |
4.1 马尔科夫状态空间法 |
4.1.1 马尔科夫过程 |
4.1.2 二状态马尔科夫模型 |
4.1.3 状态空间法 |
4.2 保护系统的状态空间图与转移矩阵 |
4.3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流对智能配电网可靠性的影响和评估 |
5.1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5.2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可靠性计算 |
5.3 考虑信息系统影响的配电网可靠性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6)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模型与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备可靠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备可靠性分析方法 |
2.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层设备FMEA分析与可靠性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3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建模与可靠性分析方法 |
3.3 线路间隔建模与可靠性分析 |
3.4 主变间隔建模与可靠性分析 |
3.5 母线间隔建模与可靠性分析 |
3.6 全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功能降级可靠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功能降级可靠性分析方法 |
4.3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功能降级状态划分 |
4.4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功能降级可靠性分析 |
4.5 应用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7)基于GO法的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简述 |
1.2.1 可靠性定义及评级 |
1.2.2 可靠性分析方法分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变电站通信网络的研究现状 |
1.3.2 GO法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GO法理论 |
2.1 GO法概述 |
2.1.1 操作符和信号流 |
2.1.2 GO图 |
2.1.3 GO运算 |
2.2 GO法的分析过程 |
2.3 原理算例说明 |
2.4 概率公式算法 |
2.4.1 状态概率公式 |
2.4.2 共有信号的修正 |
2.5 本章小结 |
3 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系统可靠性评估 |
3.1 智能变电站的通信网络及拓扑结构 |
3.1.1 基于IEC61850 的通信网络系统 |
3.1.2 常见的以交换机为核心的网络的拓扑结构 |
3.1.3 基于双以太网组网方式的通信网络 |
3.2 通信网络GO模型的建立 |
3.2.1 研究对象的系统成功准则 |
3.2.2 站控层网络双环型组网方式 |
3.2.3 站控层网络双星型组网方式 |
3.2.4 站控层网络环星型组网方式 |
3.2.5 过程层网络双星型组网方式 |
3.3 通信网络的GO运算定量分析 |
3.3.1 元件的可靠性数据 |
3.3.2 站控层双环型可靠性 |
3.3.3 站控层双星型可靠性 |
3.3.4 站控层环星型可靠性 |
3.3.5 过程层双星型可靠性 |
3.4 元件概率重要度的测定 |
3.5 本章小结 |
4 智能变电站的交换机备用性和经济性分析 |
4.1 交换机的冗余配置 |
4.1.1 交换机自身的备用协议 |
4.1.2 基于虚拟局域网技术的交换机 |
4.2 交换机基于双环型备用连接方式改进的可靠性分析 |
4.2.1 交换机集中备用方案可靠性 |
4.2.2 交换机交叉备用方案可靠性 |
4.2.3 双环型和改进方案的成本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5 某市220kV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实际算例 |
5.1 针对过程层网络220kV等级中交换机连接方式的可靠性分析 |
5.1.1 交换机的双星型接线形式的GO模型建立和可靠度计算 |
5.1.2 改进方案的交换机接线形式GO模型建立和可靠度计算 |
5.1.3 改进方案中过程层交换机的性能要求 |
5.2 改进前后的分析比较及推广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实时可靠性及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及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2.1 继电保护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2 继电保护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2.3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实时可靠性及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IEC61850 通信技术体系解析 |
2.1 引言 |
2.2 GOOSE报文 |
2.2.1 工作机制 |
2.2.2 报文结构 |
2.2.2.1 帧头 |
2.2.2.2 IEC-GOOSE |
2.2.2.3 协议数据单元(PDU) |
2.3 SV报文 |
2.3.1 工作机制 |
2.3.2 报文结构 |
2.4 SCL简介 |
2.4.1 SCL文件结构 |
2.4.2 SCD文件内部分析 |
2.5 SCD文件与报文之间的关联分析 |
2.5.1 SCD文件内部对应关系 |
2.5.2 通信对应 |
2.5.3 装置对应 |
2.5.4 对应关系结构图 |
2.6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报文信息提取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实时可靠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继电保护设备可靠性 |
3.2.1 继电保护装置状态划分 |
3.2.2 Markov模型 |
3.3 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模型 |
3.3.1 GO法基本原理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投入初期小样本问题的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参数估计 |
4.1 引言 |
4.2 三参数威布尔分布模型 |
4.3 灰色模型 |
4.3.1 灰色模型建立 |
4.3.2 数据离散光滑性检验 |
4.3.3 模型检验 |
4.3.3.1 残差检验 |
4.3.3.2 关联度检验 |
4.3.3.3 后验差检验 |
4.3.4 残差修正 |
4.4 灰色-三参数威布尔组合模型 |
4.5 仿真分析 |
4.5.1 原始数据 |
4.5.2 可靠性参数估计 |
4.5.3 残差修正 |
4.5.4 方法对比 |
4.5.4.1 与二参数威布尔分布进行比较 |
4.5.4.2 三参数威布尔分布算法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保护装置在线监测风险评价 |
5.1 引言 |
5.2 基于FMEA实现保护装置在线状态评价 |
5.2.1 故障模式与故障影响度可靠性分析方法 |
5.2.2 保护装置在线状态评价的FMEA模型 |
5.3 实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可靠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通信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2 继电保护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3 自动化系统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基本理论 |
2.1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2.2 可靠性特征量 |
2.3 智能变电站可靠性分析方法体系 |
2.3.1 故障树分析 |
2.3.2 事件树分析 |
2.3.3 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智能变电站概述 |
3.1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
3.1.1 IEC 61850 标准概述 |
3.1.2 智能变电站体系及功能 |
3.1.3 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及设备 |
3.2 变电站系统的发展历程 |
3.2.1 传统变电站体系结构 |
3.2.2 数字变电站体系结构 |
3.2.3 智能变电站体系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4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可靠性分析 |
4.1 可靠性指标的描述 |
4.1.1 元件可靠性 |
4.1.2 系统可靠性 |
4.1.3 设备重要性 |
4.2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4.2.1 硬件模块 |
4.2.2 二次系统的功效分析 |
4.2.3 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模型 |
4.3 应用算例 |
4.3.1 变电站二次系统故障树定性分析 |
4.3.2 元件等效可靠性计算 |
4.3.3 变电站二次系统可靠性计算 |
4.3.4 顺控操作对过程层设备的技术要求 |
4.4 元件重要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智能变电站可靠性分析 |
5.1 基于系统功效的二次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5.1.1 功能建模 |
5.1.2 硬件模块 |
5.1.3 接口模块 |
5.2 基于功效的二次系统对一次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5.2.1 站控层与远控层的可靠性评估 |
5.2.2 基于功效的二次系统对一次系统的可靠性评估 |
5.3 智能变电站的可靠性分析 |
5.4 应用算例 |
5.4.1 常规的主接线可靠性模型 |
5.4.2 基于系统功效的变电站可靠性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智能变电站的可靠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基本理论 |
2.1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2.2 可靠性特征量 |
2.3 智能变电站可靠性分析方法体系 |
2.3.1 故障树分析 |
2.3.2 事件树分析 |
2.3.3 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智能变电站概述 |
3.1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
3.1.1 IEC 61850标准概述 |
3.1.2 智能变电站体系及功能 |
3.1.3 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及设备 |
3.2 变电站系统的发展历程 |
3.2.1 传统变电站体系结构 |
3.2.2 数字变电站体系结构 |
3.2.3 智能变电站体系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4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可靠性分析 |
4.1 可靠性指标的描述 |
4.1.1 元件可靠度 |
4.1.2 系统可靠度 |
4.1.3 设备重要性 |
4.2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4.2.1 硬件模块 |
4.2.2 二次系统的功效分析 |
4.2.3 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模型 |
4.3 应用算例 |
4.3.1 变电站二次系统故障树定性分析 |
4.3.2 元件等效可靠性计算 |
4.3.3 变电站二次系统可靠性计算 |
4.4 元件重要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智能变电站的可靠性分析 |
5.1 基于系统功效的二次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5.1.1 功能建模 |
5.1.2 硬件建模 |
5.1.3 接口模块 |
5.2 基于功效的二次系统对一次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5.2.1 站控层与远控层的可靠性评估 |
5.2.2 基于功效的二次系统对一次系统的可靠性评估 |
5.3 智能变电站的可靠性分析 |
5.4 应用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今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故障树分析法在变电站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维动态贝叶斯网络及其推钢机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应用[D]. 胡彦龙. 燕山大学, 2021
- [2]基于多态T-S动态故障树的风电机组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D]. 邢贺亮. 燕山大学, 2021
- [3]MMA装置和SAR装置变电所供配电及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D]. 吴睿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考虑动态故障特性的全数字化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J]. 王玉财,邵李斌,李超,李志远,吴一凡,丁翔宇. 电气应用, 2019(10)
- [5]电力信息物理系统框架下基于通信架构的系统可靠性研究[D]. 钟靖.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6]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模型与评估方法[D]. 王佩歌.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基于GO法的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D]. 范爱玲. 西华大学, 2019(02)
- [8]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实时可靠性及风险评估研究[D]. 王嘉琦.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9]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可靠性分析研究[D]. 段少辉. 郑州大学, 2017(06)
- [10]智能变电站的可靠性分析研究[D]. 曾乐宏.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6)
标签:变电站论文; 贝叶斯论文; 故障树分析法论文; 可靠性分析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