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家庭循环热水器

自动家庭循环热水器

一、自动化家庭循环用水器(论文文献综述)

吴秋轩,王帅,迟晓妮,吴晨曦,罗平[1](2020)在《基于PV/T的家庭热电联供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减少PV/T家用系统的初期投入成本和提高系统运行时的综合效率,采用改进的灰色斜率关联度方法分析了管板式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热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可根据家庭用热量和本地区域的气象数据来优化PV与PV/T的容积配比的计算方法,并根据杭州环境条件,建立了用于4~5口之家的家用热电联供双水箱仿真系统进行全年运行分析。以综合效率和生产的可用总能量为优化目标,分析了介质流量通量、预热水箱容积对系统能量转换性能的影响。进而,提出系统采用基于辐照量和PV/T循环介质进出口温度差值为控制参数的变流量运行方式,使得系统比定10 kg/(h·m2)流量运行方式能量收益提高了9.5%,比单纯的采用辐照量控制方式能量收益提高了3.2%。采用变储水量控制方式,依靠水箱温度差值实时控制预热水箱液位,与定容水箱相比,综合能量收益增加12.1%。

赵申晟[2](2020)在《泰安市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的珍贵程度愈发凸显,自上世纪起,水资源就出现了短缺问题,世界人口地方增长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正因为水资源如此重要,所以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我们必须重视起该问题。中国目前的水资源缺乏程度严重,四个人的用水量才与世界水平的单人量持平,这个对比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中用水的供需矛盾加剧,而面对此问题就需要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本文针对目前农业节水灌溉的现实和考虑因素,最终选择了泰安市岱岳区节水灌溉技术展作为研究样本,试找寻这其中所涵括的关键问题,对于目前现状更是作出一部分建议,让目前的技术更进一步,能够在农业发展方面得到应用。当前主要问题集中在农民的收入并不是很高,在环境有待优化这些方面上,笔者希望本文能够为岱岳区的农业发展提出自己的浅见。我们都知道,想要解决粮食问题,就要改变用水习惯,采取合理的利用手段,将符合生产条件的低产田地转变成为高产。首先我们需要保护现有的农田基础,其次就是不断创新培育方法,在具备灌溉节水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该项措施,将旱地涝地的农作物生产工作稳步推进,把握关键时期,不断改善当地的土地情况。在没有可以实施灌溉条件的地区,就需要把农业节水大力推进,用最大的限度完成水资源充分利用的可能,以提高作物的生产水平。农业缺水还是存在缺口的,所以我们走向节水型社会是发展所趋,只有积极开发灌溉技术才是一个正确的道路。当下对于如何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的问题,发展节水灌溉便是重要途径。把节水灌溉运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便可使氮磷等面源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对生态的污染,还可以大大提高农肥的利用率。这便是节水灌溉技术以“低污染、低排放”的形式在现代生态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体现。所以为了建立起泰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必须要实行农业灌溉区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政策。

倪志扬[3](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工程节水产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南方喀特地区雨量丰沛,但地上地下二元分布的地质条件,地下漏失严重,导致了水量丰富却缺水情况。在工程性缺水的条件下有效发展混农林业及工程节水增值高效产业技术变得尤为重要。根据地理学、生态学、林业科学、水土保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耦合作为理论支撑,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2017-2020年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种不同混农林业模式,进行工程节水增值实验,6次在三个研究区10个样地野外连续定位观测和数据采集,对超过1000个土壤样品和植物样品,共16个指标4000余个数据进行实验分析,围绕石漠化治理混农林业的工程节水增值高效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混农林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工程节水增值措施与混农林业耦合、工程节水增值高效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石漠化混农林业模式与作物单作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混农林业模式的土壤绝对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显着增加(P<0.05);与单作模式相比,毕节撒拉溪研究区的黑麦草单作模式的土壤pH显着高于混农林模式,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的花椒单作模式的土壤p H与混农林模式无显着差异,施秉研究区太子参单作模式的PH显着低于混农林模式;撒拉溪研究区的刺梨+黑麦草模式、花江研究区的花椒+石榴模式相对于同研究区其他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最优。不同石漠化区域的混农林业都对土壤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优化作用。2.工程节水增值高效产业技术显着提高了混农林业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则与研究区气候、土质与混农林模式相关,3个研究区内布设了工程节水增值措施的各模式实验组容重均减小。3个研究区内实验组的土壤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和毛管孔隙度都有上升,但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实验前相比,3个研究区的实验组pH值显着降低,氮素、磷素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全磷、有效磷三个研究区不同混农林业模式都减少,这是因为工程节水增值技术中水分复合根灌技术的肥料是氮钾复合肥,磷素得不到有效补充。在石漠化山地环境下,工程节水增值技术有效的优化了混农林业的生长条件。3.工程节水增值高效产业技术相较于传统灌溉方式,可以有效抑制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从而减少灌溉水量,提升水分利用效率。布设工程节水措施后混农林业的无效土壤蒸发量显着降低(P<0.05),不同研究区蒸发速率下降幅度的大小表现为施秉潜在-轻度石漠化区>毕节潜在-轻度石漠化区>花江中-强度石漠化区。不同模式土壤蒸发量下降比例为施秉研究区:桂花+太子参(48.21%)、核桃+太子参(33.44%);花江研究区:花椒+火龙果(12.3%)、花椒+构树(22.49%)、花椒+石榴(25.82%)、花椒+核桃(23.4%);毕节研究区:核桃+黑麦草(4.32%)、刺梨+黑麦草(11.57%)。4.工程节水增值高效产业技术相较于传统灌溉方式,显着提高了植物的蒸腾量与生长速度;实验期间,叶重增加量的总体趋势是随着总蒸腾量的增加而增加,叶重最大上升率为236.81%(刺梨,实验组),最小为2.64%(火龙果,对照组)。所有植物在布设了工程节水增值措施后平均日蒸腾量、总蒸腾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大于无措施对照组。5.基于喀斯特石漠化工程节水增值的现有技术与独特的混农林业模式,并基于中国南方石漠化区的气候条件和不同等级石漠化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提出研发水肥复合根灌、新型集水覆膜灌溉、覆膜保水保肥等关键技术,集成适用于喀斯特石漠化混农林业的高效工程节水增值产业技术体系。试验与应用示范结果认为,水肥复合根灌和新型集水覆膜节水增值技术可有效提高混农林业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具有较好的保墒保肥效果,在喀斯特地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刘凯龙[4](2020)在《户用型光波管水蓄热电锅炉的研发及传热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电力供热在我国具有了广阔前景,使得蓄热式电锅炉供热技术得到了推广。本文研究对象是用于家庭供暖的整体式小型电热锅炉。此设备应具有可靠性高、易用性强和节能性好等性能特点,围绕上述原则,本文从整体式小型电热锅炉的选型及设计、电加热元件的布置、装置的放热情况及供热的调节方式进行了研究计算,具体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使用要求,对建筑负荷、整体式小型电热锅炉的结构尺寸、电加热元件功率进行了计算分析,使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采用层次分析方法计算不同方案在整体式小型电热锅炉设计中的影响。2、采用单一因素对比方法,对电加热元件三种不同排列方式的加热效果进行了CFD模拟研究,进行了不同排列方式下圆心距与传热系数的关系拟合。对整体式小型电热锅炉的加热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讨论了流场优化时的速度分布。3、建立整体式小型电热锅炉放热过程装置内温度分布模型,采用已有实验数据,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绘出了不同的供回水温差及流速下装置内温度曲线图,分析了整体式小型电热锅炉放热效率。4、为保证供热效果,探讨在不同时段整体式小型电热锅炉供热量调节方法,使装置的供热量和用户的热需求相一致,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金玉格[5](2020)在《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住房发展基本完成从“缺房”到“有房”的演进,人民对住房品质的改善和服务消费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I住宅是当下最为成熟的工业化住宅之一,能最大限度满足住宅的可持续需求,是未来我国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SI住宅自提出起就提倡以工业化建造方式进行建造,但近年来唯装配式的观念对SI住宅在我国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行动性研究、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与国内某大型房企合作项目的基础研究内容,聚焦于探究如何采用SSGF(SSafe&share安全共享、S-Sci-tech科技创新、G-Green绿色可持续、F-Fine优质高效)这种被成熟应用、且被广为认可和推广的现场工业化建造体系建造SI住宅。以设计建造理论的变革和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创新为基础,以SI住宅工业化为发展目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公众易于接受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首先,论文明确了SI住宅内涵与划分、典型特征及工业化建造要求,并基于国内实践案例及其技术体系分析了SI住宅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紧接着对SSGF的技术体系划分、理论基础、关键特征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从目标、互补性、属性三个方面论证了SI住宅与SSGF建造体系的契合性,并通过支撑矩阵对SSGF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采用SSGF建造体系建造SI住宅的适应性和必要性。此外,论文对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范畴进行界定,在对上述支撑矩阵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SI住宅理论基础、SSGF现有成果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搭建了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构建分析框架。其次,论文基于以上分析框架,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中设计、施工技术及管理方法三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设计模式上,在SSGF分级标准化设计模式基础上,加入有助于SI住宅产品特征和工业化建造要求实现的设计模式;施工技术体系上,支撑体混凝土结构强调适度预制,提出现场工业化成套技术体系,并提倡结合其他相关新型建造技术,此外还对SSGF缺少的填充体成套技术体系进行了补充;管理方式上,提出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模式,为技术体系发展提供管理保障。最终形成完整的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最后,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印证了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可行性与优势所在。

周行洁[6](2020)在《居民用户与电网友好互动下的集群热水器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与以火电为代表的常规电源相比,新能源发电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有功出力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这些特点造成了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后会对电网造成冲击。此时急需用户侧能够对应消纳新能源,从而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在智能家居参与供需互动的研究中,常选取温控负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热水器由于其良好的储能特性和柔性调节性,成为智能家居参与电网互动的较好选择之一。本文针对热水器集群,设计了参与互动的实施架构和业务实施方案,并梳理了供需互动中所运用到的信息化技术。针对现有研究大多只是面向单功率热水器而展开的不足,本文基于多级热水器集群,设计了精细化均衡控制策略。在调控过程中将遗传算法求得的最优解,对应为调控热水器功率级的灵活组合,达到调控精细化、均衡化的目标。本文首先对热水器建模,将负荷映射为数学模型,随后详细介绍了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策略的优越性。基于电力市场环境,在考虑用户舒适度基础上设计了灵活的激励机制。总体原则为发放的补贴额度大小与用户的用水舒适度直接相关,用户的用水舒适度损失越大,即用户的权益越受到侵犯,发放的补贴就越多。为了避免大额补贴的发放,设计了动态集群优化控制策略,仿真结果显示该策略以较少的补贴支出,达到了良好的响应效果,同时用户的用水舒适度也得以较好地保障,实现了电网与用户的双赢。

姜声涛[7](2019)在《新型植物垂直绿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高楼大厦越建越多,人口密度不断地增加,但城市中的绿色植物却越来越少,空气污染指数成倍增长,城市的热岛效益造成城市内高温天气时间越来越长,并且极端高温天气不断的被刷新,这一系列的问题有一个不成文的统称——“城市病”。并且这个“城市病”已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中人民的身体健康,城市中各种重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分析其主要根源是由于城市中密集的人群所需的生活空间和设施,以及大量的工业生产企业,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中挤占了人类的绿色生存空间,这种土地消耗与绿色资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如何缓解这种矛盾,是每一个生存在城市中的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在城市中,通过最大限度的拓展城市绿色生存空间,就可以大大的缓解“城市病”。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达到吸收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吸,排放氧气的目的;利用植物的吸收能力,达到吸收城市中车辆排放尾气的目的;利用植物吸附粉尘的降尘能力,达到降低城市中雾霾及各类悬浮颗粒物的目的;利用植物对室内甲醛类等有害气体的吸收降解能力,达到净化人们生存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目的。因此只有大力推广和增加城市中绿色植物的数量和覆盖率,就可以达到缓解“城市病”的目标。哪如何破解绿色植物与土地供需的矛盾呢?只有向空中发展,拓展植物立体种植空间。在城市中建筑立面和屋顶种植各类适宜的植物;城市道路的分隔带用植物栅栏代替;停车场上下均有植物进行覆盖;桥梁护栏、隔音屏用垂吊植物护栏或植物音障屏来替代;人民居住的住房、各种公共建筑内外墙面将不再使用建筑材料(如粘土砖、加气混凝土块)填充分隔,而是用各种植物墙来代替。如此在我们生活的各种空间都是绿色的海洋、植物的王国,唯有如此,方可治愈“城市病”。论文首先从垂直绿化的起源、现有技术的分析入手,分析各类垂直绿化技术的优缺点,针对垂直绿化种植模块技术深入进行研究,种植模块中各个关键性细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模块种植盒的开发、模块固根系统、种植土的选配、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种植模块的干挂技术、垂直绿化植物的养护系统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设计开发出整套可实际运用的垂直绿化种植系统。同时还在营养土种植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发出一套升级版的无土栽培法垂直绿化种植系统,即将“雾培”技术运用于垂直绿化系统中,这样可以降低种植模块的自重,拓展植物根系的伸展空间,减少土培系统中土传病虫害的传播风险。论文在研究过程中还运用了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把本课题的开发研究作为一个项目过程来进行实施,运用了项目管理中的WBS理论方法来进行项目结构的分解,把研究课题分解到最小单元,把种植模块系统的每一个细节进行逐级的分解,研究最佳技术方案,使得垂直绿化系统各项指标趋向于完美。

周梦[8](2019)在《基于群智能技术的高层集中供暖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主要采用集中供暖方式进行供暖,由于供暖室内温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传统的集中供暖系统控制方式不能保证建筑群体的室内舒适性温度。小区换热站循环水泵无法根据建筑群体供暖需求量有效分配各循环水泵的工作量,从而导致大量能源浪费。因此,如何实现较低供暖能耗和较高室内热舒适性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提出了集中供暖系统群智能控制方法。对集中供暖建筑室温采用群智能室温模型预测控制进行预测与群控,并根据控制后所需供热水量对循环水泵进行群智能优化控制,解决集中式控制的不足。围绕这一目标,本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教师住宅楼为对象,对集中供暖系统进行群智能控制与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机理建模方式,对室内热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状态空间法建立室温热平衡方程,联立后通过特征法求解表征房间热特性指数,从而建立室内温度预测模型。通过仿真模型实验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表明,该室内温度预测模型能够正确的反映系统的实际情况,而且预测效果准确。(2)使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TRNSYS根据高层集中供暖系统的拓扑结构建立集中供暖群智能控制仿真系统。系统中各建筑单元以及供暖设备配有分布式控制器形成智能设备,控制信号传递给散热器阀门进行动作,从而改变相应建筑的室内温度。并采用TRNSYS对教师住宅楼在冬季集中供暖工况下分别进行传统温控阀PID控制和群智能模型预测控制。结果表明,群智能模型预测控制能够使室温保持在设定范围内,控制效果比传统控制方式更稳定,而且可以减少热能消耗。(3)根据群智能室内温度模型预测控制后的散热器阀门开度,在设定供水温度恒定且不计热量损失的情况下,根据散热器动态模型计算每户房间的散热器循环水量,并对小区所有高层建筑的循环水量进行加和,求出小区换热站二次网所需的总循环水量。采用群智能算法对小区换热站并联水泵进行优化控制。结果表明,群智能算法优化后的并联水泵单独效率以及整体效率均小于传统的集中式控制方式,降低了换热站的能耗。通过研究发现,机理建模所得出的室温值与真实环境采集的室温相关系数为0.887,可以作为室温模型预测控制的基础。通过群智能模型预测控制后的室温可以维持在设定范围内,建筑供热需水量相比于未进行优化控制前节约22.09%用水量。对换热站循环水泵进行群智能优化后,在相同用水量工况下并联水泵效率较优化前提高了16.74%。

杨玲[9](2019)在《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可为建筑能耗提供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最大的国家,2016年太阳能集热系统的保有量已达到46360万平方米(324520MWth),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0355万t,节电13994GWh[1]。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在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大力推动下,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在城镇市场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而目前对太阳能热水器在新环境中的营销策略研究相对缺乏。本文选取A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其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的营销策略。通过访谈找出其营销存在的问题,营销战略方面的问题有:细分市场之间的界线不分明;目标市场选择过窄;品牌价值性不突出。营销组合策略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产品竞争力不足;价格缺乏竞争力;渠道能力增长缓慢以及促销效果不佳等等。本文同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问题成因分析,并围绕STP和4P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本文认为A公司在平板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方面应该进行更深入的市场细分,并对每个细分市场充分评价,结合企业的资源、目标和优势、能力做好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再相应制定贴合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的营销组合策略。结合工业品营销特点,应关注产品质量、注重品牌价值;结合互联网思维,进行产品创新、营销推广创新。这将对A公司的营销管理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太阳能热水器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曾璐琨[10](2019)在《需求侧聚合负荷协同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能源的转型促进了低碳、绿色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了智能电网的建设步伐。未来可再生能源将作为社会发展依赖的主要能源之一,大规模地接入到智能电网进行消纳,为社会发展提供能源动力。然而,可再生能源具有不确定性、波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电网难以精确地预测其实际的负荷出力情况。随着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接入智能电网,电网难以维持实时的供需平衡,使得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传统的基于匹配负荷需求的发电调节方式具有成本高、效率低、反应速度慢等缺点,难以满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渗透下的智能电网供需平衡调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电网亟需发展其他新型的供需调节方式,以补充传统调控方式的不足,增强自身维持供需平衡的能力。电力市场改革为需求侧负荷资源纳入电网调控体系提供了实现的条件,需求响应为需求侧负荷资源参与电网供需调节提供了实现形式。利用需求响应,电网可以实现削峰填谷,平抑负荷波动,增强电网维持供需平衡的能力,促进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接入并消纳,同时提升电网与用户互动程度,为用户提供用能增值服务。因此,需求响应将是智能电网必不可缺的支撑技术。居民负荷资源是需求侧参与需求响应的优质资源,热水器负荷是居民侧的主要用能负荷之一。故本文以居民侧电热水器负荷为例,研究了面向需求响应的需求侧聚合负荷协同控制策略,主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如下:针对负荷削减型需求响应,本文研究了采用固定激励模式的负荷聚合商模式下的聚合负荷协同控制策略,提出了计及可转移加热时长的THT策略(Strategy Considering Transferable Heating Time)。基于热水器内部的能量流动分析,建立热水器的加热时长计算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用户的需求,定义了负荷的可转移加热时长。以负荷的可加热时长为基础,设计了 THT策略及其实现架构,包括分组操作、评估操作、选择操作和更新操作。分组操作定义了负荷群的分群规则,选择操作建立了基于负荷可转移加热时长的选择规则,更新操作制定了参与负荷个体的实时更新规则。针对负荷增加型需求响应(调增型需求响应),本文研究了采用固定激励模式的负荷聚合商模式下的聚合负荷协同控制策略,提出了基于优先级排序的TRS策略(Response Strategy Considering Temperature Priority)。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实现原理,设计了基于数据驱动的TRS策略及其实现架构,包括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状态感知制定了计及负荷实时状态和温度设置值上下限约束的状态分组规则;实时分析建立了响应量的实时修正方法和执行动作类型的确定方法;科学决策定义了负荷选择的优先级,并建立了基于优先级的负荷选择规则;精准执行规定了被选择个体的控制信号生成方法。针对TRS策略应用场景下,负荷聚合商云中心可能出现数据处理压力较大的情况,本文研究了缓解负荷聚合商中心数据处理压力的策略,提出了计及控制间隔的TCIS策略(Strategy Considering Control Interval)。基于本地计算和中心处理协同思想,设计了 TCIS策略及其实现架构,将策略的部分数据计算工作转移至各负荷终端的本地完成。基于上述实现原理,定义了考虑控制间隔的负荷响应特性表征函数,并结合选择优先级,建立了能够同时反映负荷响应类型和优先级的响应状态模型,以支撑TCIS策略将部分计算工作转移至各负荷终端。依据定义的负荷响应状态模型,设计了 TCIS策略,制定了基于负荷响应状态的决策规则。与TRS策略相比,TCIS策略通过适当地增大控制间隔和转移部分计算至负荷终端,降低了数据交互频度,减缓了负荷聚合商中心的数据处理压力。针对负荷增加型需求响应,本文研究了采用灵活激励模式的负荷聚合商模式下的聚合负荷协同控制策略,提出了基于用户个性化定制的UCOS策略(User Cost Optimization Strategy),以实现负荷聚合商的用户激励成本支出最小化。针对灵活激励模式下采用的多层次激励模型,分析了决策过程中产生的优化问题。基于该优化问题,设计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UCOS策略。状态感知设计了负荷响应特性标识的生成原理,科学决策建立了以用户激励成本支出最小为目标,以负荷实时响应特性和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约束的负荷选择优化决策规则。

二、自动化家庭循环用水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化家庭循环用水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V/T的家庭热电联供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家用PV/T系统原理
    1.1 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1.2 系统性能分析方法
        1)能量分析
        2)火用分析
    1.3 数据来源
2 系统容量设计与仿真验证
    2.1 PV/T集热效率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2.2 PV/T容量计算
    2.3 基于TRNSYS的仿真模型构建
    2.4 实验验证
3 系统优化控制分析
    3.1 循环水质量通量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
        1)定流量控制情况
        2)变流量控制情况
    3.2 双水箱系统中水箱容积对系统影响分析
        1)预热水箱容积对系统的影响
        2)预热水箱容积优化
4 结 论

(2)泰安市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2.农业推广概述与灌溉技术方法
    2.1 农业推广理论
    2.2 农业推广体系的概念
    2.3 农业节水相关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水资源综合管理理论
        2.3.4 制定农业节水规划的理论原则
    2.4 节水灌溉推广模式的研究
        2.4.1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型节水灌溉推广模式
        2.4.2 科教单位主导型节水灌溉推广模式
        2.4.3 企业主导的节水灌溉推广模式
        2.4.4 政府主导型节水灌溉推广模式
    2.5 节水灌溉的技术特点
        2.5.1 喷灌
        2.5.2 微灌
        2.5.3 渗灌
3 泰安市节水灌溉发展分析
    3.1 水灌溉分析
        3.1.1 应用微喷节能灌溉技术
        3.1.2 节水与配水过程相结合
        3.1.3 利用传统灌溉技术优势,提升新技术的节水效果
    3.2 发展趋势
    3.3 灌溉技术
        3.3.1 渠道防渗灌溉技术
        3.3.2 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3.3.3 喷灌技术
    3.4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发展趋势
        3.4.1 加强渠系改造和配套建设
        3.4.2 农业灌溉中采用信息化管理
        3.4.3 采用先进节水管理措施
        3.4.4 先进节水管理工作的发展
        3.4.5 当前农田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3.5 泰安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策略
        3.5.1 加强农业节水管理
        3.5.2 狠抓工业节水
        3.5.3 加强城镇生活用水管理
        3.5.4 采取工程措施,加强拦蓄地表水
        3.5.5 积极引用客水资源
4 实行节水灌溉后的效益分析
    4.1 节水灌溉整体效益
        4.1.1 节水效益分析
        4.1.2 节约土地,土地效益增加明显
        4.1.3 节省投资,提高节水效益
        4.1.4 社会效益分析
    4.2 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影响
        4.2.1 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效益的含义分析
        4.2.2 节水灌溉在发展节水效益上的理论分析
    4.3 分析计算节水效益方法
    4.4 喷灌系统的节水效益分析
    4.5 滴灌系统节水效益分析
    4.6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效益
5 泰安市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
    5.1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5.1.1 缺乏节水意识
        5.1.2 人员经费不足
        5.1.3 缺乏灌溉设施
        5.1.4 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5.1.5 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5.1.6 缺乏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制度
    5.2 节水灌溉推广过程中的问题
        5.2.1 缺乏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5.2.2 农民对节水灌溉的认识不足
        5.2.3 水价价格激励机制不完善
        5.2.4 调查取证农户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态度
6 促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办法
    6.1 选择与应用节水灌溉设备
    6.2 发展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
        6.2.1 新建井灌区并且最大力度发展其节水增效灌溉模式
        6.2.2 北方井渠结合节水灌溉模式
        6.2.3 城郊工程技术模式
    6.3 完善节水灌溉服务体系
        6.3.1 加快改进节水灌溉技术模式
        6.3.2 结合农业发展情况完善系统工程
        6.3.3 重视对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6.4 加强农业节水灌溉的科学管理和研究
    6.5 健全水权激励机制
        6.5.1 明晰水权
        6.5.2 构建水权市场
        6.5.3 建立水权储蓄制度
        6.5.4 实施农户参与式管理
        6.5.5 加大补偿力度
    6.6 应用及推广举措
        6.6.1 进一步健全农业市场制度
        6.6.2 进一步完善灌溉管理制度
        6.6.3 加大对灌溉技术投入支持
        6.6.4 节水灌溉技术技术阶段发展历程
    6.7 加强推广人员培养
        6.7.1 改善推广人员工作环境
        6.7.2 加强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员
        6.7.3 加强推广机构建设
7 总结和展望
    7.1 对策与建议
    7.2 前景展望
    7.3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工程节水产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 工程节水技术
    (二)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工程节水技术
    (三) 研究进展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 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 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三 石漠化山地混农林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及机理
    (一) 喀斯特高原山地毕节撒拉溪研究区
        1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混农林业土壤物理性质的响应及机理
        2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混农林业土壤化学性质的响应及机理
    (二) 喀斯特高原峡谷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
        1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混农林业土壤物理性质的响应及机理
        2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混农林业土壤化学性质的响应及机理
    (三) 喀斯特山地峡谷无-轻度石漠化环境
        1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混农林业土壤物理性质的响应及机理
        2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混农林业土壤化学性质的响应及机理
    (四) 不同喀斯特环境混农林业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 不同喀斯特环境研究区混农林业土壤物理性质的响应及机理
        2 不同喀斯特环境研究区混农林业土壤化学性质的响应及机理
四 石漠化山地工程节水增值措施与混农林业耦合机制
    (一) 工程节水增值措施对混农林业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 工程节水增值措施对混农林业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 工程节水增值措施对混农林业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二) 工程节水增值措施对混农林土壤蒸发及植物蒸腾的影响
        1 工程节水增值措施对混农林土壤蒸发的影响
        2 工程节水增值措施对植物蒸腾的影响
五 石漠化山地工程节水增值高效产业技术研发及推广
    (一) 石漠化地区现有技术及成熟技术
        1 混农林业技术
        2 雨水集流水窖技术
        3 石漠化山地坡改梯技术
        4 山地自压喷灌技术
    (二) 石漠化地区区共性关键技术创新
        1 新型复合根灌技术
        2 集水覆膜改良技术
    (三)石漠化地区工程节水增值技术应用示范及验证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混农林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4 工程节水增值技术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工程节水增值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户用型光波管水蓄热电锅炉的研发及传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分析
        1.1.1 可再生能源消纳
        1.1.2 电热锅炉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整体式小型电热锅炉的设计
    2.1 蓄热技术
        2.1.1 水蓄热技术
        2.1.2 电锅炉蓄热系统
        2.1.3 电加热元件材质
    2.2 热负荷计算
        2.2.1 建筑概况
        2.2.2 围护结构热工计算
        2.2.3 计算结果
    2.3 整体式电热锅炉结构尺寸设计
    2.4 整体式电热锅炉设计分析
第3章 整体式小型电热锅炉数值模拟
    3.1 网格无关性验证
        3.1.1 流体控制方程
        3.1.2 网格无关性验证
    3.2 模拟结果分析
        3.2.1 换热模型分析
        3.2.2 流体横掠和纵掠电热管流动分析
        3.2.3 电热管排列方式选择
        3.2.4 非稳态流动分析
        3.2.5 流动优化
第4章 整体式小型电热锅炉放热过程研究
    4.1 放热过程模型建立
        4.1.1 模型求解
        4.1.2 模型验证
    4.2 温差及流速对放热过程温度分布的影响
        4.2.1 温差在放热过程中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4.2.2 流速对放热过程中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4.3 整体式电热锅炉放热效率
        4.3.1 放热过程热损失
        4.3.2 放热过程评价分析
第5章 整体式小型电热锅炉运行调节
    5.1 供热调节
    5.2 运行调节
        5.2.1 低谷时段的运行调节
        5.2.2 非低谷时段的运行调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SI住宅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SSGF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住宅工业化建造方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概述与体系构建分析
    2.1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2.1.1 研究范围
        2.1.2 相关概念界定
    2.2 SI住宅概述
        2.2.1 SI住宅的内涵及构成与划分
        2.2.2 SI住宅产品的典型特征
        2.2.3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要求
        2.2.4 SI住宅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困境
    2.3 SSGF建造体系概述
        2.3.1 SSGF的基本认识与体系划分
        2.3.2 SSGF的工业化属性界定
        2.3.3 SSGF的理论基础分析
        2.3.4 SSGF的关键特征与优势分析
    2.4 SSGF与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适应性分析
        2.4.1 SSGF与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契合性分析
        2.4.2 SSGF对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支撑作用分析
    2.5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构建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设计模式
    3.1 SI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3.1.1 SI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
        3.1.2 SI住宅的设计原则
    3.2 基于SSGF的 SI住宅设计模式
        3.2.1 分级标准化设计
        3.2.2 模块化设计
        3.2.3 空间可变设计
        3.2.4 一体化集成设计
        3.2.5 两阶段用户参与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SSGF的 SI住宅支撑体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4.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内容及要求
        4.1.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内容
        4.1.2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要求
    4.2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现场工业化
        4.2.1 国外SI住宅支撑体混凝土结构施工方式的启示
        4.2.2 支撑混凝土结构现场工业化建造的概念及建造目标
    4.3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非承重构件适度预制
        4.3.1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适度预制的理念
        4.3.2 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选择
        4.3.3 新型混凝土构件预制装配技术的借鉴
    4.4 支撑体混凝土承重结构现浇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
        4.4.1 混凝土商品化生产、机械化施工
        4.4.2 钢筋工厂一体化加工、装配化施工
        4.4.3 模板标准化生产、工具化使用
        4.4.4 脚手架技术集成化、智能化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SSGF的 SI住宅填充体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5.1 填充体集成化部品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1.1 架空墙体
        5.1.2 轻质隔墙
        5.1.3 架空吊顶
        5.1.4 架空地板
    5.2 填充体模块化部品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2.1 整体厨房技术集成
        5.2.2 整体卫生间技术集成
        5.2.3 整体收纳技术集成
    5.3 填充体设备及管线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3.1 设备管线技术集成
        5.3.2 共用管道井技术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
    6.1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框架分析
        6.1.1 精益建造管理理论及方法的运用
        6.1.2 BIM信息技术的运用
        6.1.3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实施框架
    6.2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的实施
        6.2.1 项目设计阶段
        6.2.2 构件部品生产运输阶段
        6.2.3 项目施工阶段
        6.2.4 运营维护阶段
    6.3 本章小结
7 案例分析
    7.1 案例概况
    7.2 SI住宅两阶段用户参与设计
        7.2.1 第一阶段设计——商家设计
        7.2.2 第二阶段设计——住户参与设计
    7.3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施工技术体系
        7.3.1 支撑体现场工业化施工
        7.3.2 填充体干法施工
    7.4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的应用
        7.4.1 本项目BIM信息技术应用方案
        7.4.2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的实施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结论与创新点
        8.1.1 论文结论
        8.1.2 论文创新点
    8.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我国SI住宅集成技术应用情况
附录 B SSGF建造体系内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居民用户与电网友好互动下的集群热水器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水器集群参与需求响应研究现状
        1.2.2 需求响应激励机制发展现状
    1.3 内容安排和主要工作
第2章 热水器调控实施架构及信息化技术
    2.1 互动过程实施架构
    2.2 供需互动信息化技术
        2.2.1 自主感知技术
        2.2.2 数据处理技术
        2.2.3 云计算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需求响应的热水器集群精细化均衡控制
    3.1 多级热水器控制概述
    3.2 精细化均衡控制的实施
        3.2.1 热水器集群分组
        3.2.2 控制目标量的确定
        3.2.3 控制流程
    3.3 算例分析
        3.3.1 参数设置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计及舒适度损失的动态集群优化控制策略
    4.1 用户舒适度损失
    4.2 精细化激励机制设计
    4.3 优先级队列设计
    4.4 算例仿真分析
        4.4.1 实验设置
        4.4.2 算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7)新型植物垂直绿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外经典案例分析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种植体系
        1.4.3 干挂体系
        1.4.4 养护体系
        1.4.5 植物选择体系
        1.4.6 无土栽培体系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项目管理理论运用
    2.1 项目管理WBS理论运用
    2.2 项目全过程管理
        2.2.1 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案开发的决策阶段
        2.2.2 研究成果转化的准备阶段
        2.2.3 研究成果的生产组织管理
        2.2.4 研究成果的市场运营管理
        2.2.5 研究成果的深化研究和持续改进管理
第三章 垂直绿化关键技术研发
    3.1 关键技术内容
    3.2 关键技术研发
        3.2.1 种植模块技术研发
        3.2.2 干挂技术研发
        3.2.3 植物选配技术研发
        3.2.4 植物养护技术研发
第四章 垂直绿化种植体系开发
    4.1 种植体系开发
        4.1.1 镂空种植盆开发
        4.1.2 固根种植模块开发
        4.1.3 种植模块罩面开发
        4.1.4 营养土配置技术
        4.1.5 种植体系开发小结
    4.2 种植模块干挂体系开发
        4.2.1 立面基层处理
        4.2.2 种植模块排版
        4.2.3 种植模块钢骨架安装
        4.2.4 种植模块缝隙封堵
    4.3 植物养护体系开发
        4.3.1 养护水肥药自动化控制
        4.3.2 养护给水管道
        4.3.3 养护排水回收利用
        4.3.4 养护自动控制系统开发
    4.4 植物选择体系开发
        4.4.1 植物选择原则
        4.4.2 植物选择分类
        4.4.3 植物选择专业术语
        4.4.4 常用植物品种
    4.5 无土栽培体系开发
        4.5.1 雾培无土栽培原理
        4.5.2 雾培种植模块开发
        4.5.3 均衡雾培发生器开发
        4.5.4 雾培无土栽培方法
第五章 养护期管理
    5.1 养护期景观设计要求
    5.2 养护期管理要求
    5.3 养护期植物更换管理
    5.4 养护期实景图片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基于群智能技术的高层集中供暖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集中供暖系统控制与优化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框架图
2 基于群智能的集中供暖仿真系统搭建
    2.1 集中供暖系统群智能拓扑结构
        2.1.1 群智能控制方法
        2.1.2 集中供暖系统群智能拓扑结构建立
    2.2 建筑仿真模型的建立
    2.3 集中供暖群智能控制仿真系统搭建
    2.4 本章小结
3 集中供暖室内温度控制数学模型建立
    3.1 数学模型建立方法
    3.2 室内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3.3 室内热平衡方程组建立
        3.3.1 围护结构热动态方程
        3.3.2 窗户结构热动态方程
        3.3.3 干扰热源热动态方程
        3.3.4 散热器热动态方程
        3.3.5 室内空气热动态方程
        3.3.6 建筑室内总热平衡方程组
    3.4 室内温度预测模型求解
    3.5 室内温度预测模型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群智能的集中供暖室内温度模型预测控制
    4.1 集中供暖室内温度控制现状
    4.2 室内温度模型预测控制
    4.3 基于群智能的室内温度模型预测控制
    4.4 基于群智能的室内温度模型预测控制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群智能的换热站并联水泵优化
    5.1 小区换热站并联水泵选型
    5.2 基于群智能的并联水泵优化控制
        5.2.1 并联水泵群智能优化算法
        5.2.2 并联水泵群智能优化算法应用
    5.3 并联水泵群智能优化控制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9)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2.1 太阳能热水器营销
        1.2.2 工业品营销
        1.2.3 相关理论基础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A公司概况及其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营销现状
    2.1 公司概况
        2.1.1 发展历程
        2.1.2 平板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线
        2.1.3 组织架构
        2.1.4 经营绩效
    2.2 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的营销现状
        2.2.1 营销战略(STP)现状
        2.2.2 营销组合策略(4P)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
        3.1.1 宏观环境
        3.1.2 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3.1.3 行业竞争
        3.1.4 市场需求
    3.2 内部环境
        3.2.1 资源条件
        3.2.2 能力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会
        3.3.4 威胁
        3.3.5 SWOT矩阵战略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存在的营销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
    4.1 营销战略(STP)方面存在的问题
        4.1.1 市场细分标准单一,导致细分市场之间的界线不分明
        4.1.2 对目标市场的调研评价不足,导致目标市场选择过窄
        4.1.3 未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定位,导致品牌价值性不突出
    4.2 营销组合策略(4P)方面存在的不足
        4.2.1 产品组合、产品创新、产品品牌存在问题,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
        4.2.2 定价策略不科学、管理费用过高,导致价格缺乏竞争力
        4.2.3 渠道过窄、代理商缺乏管理,导致渠道能力增长缓慢
        4.2.4 促销投入不足,导致促销效果不佳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
    5.1 营销战略(STP)的优化建议
        5.1.1 增加市场细分标准
        5.1.2 扩大目标市场范围
        5.1.3 突出价值性
    5.2 营销组合策略(4P)的优化建议
        5.2.1 提升产品竞争力
        5.2.2 增强价格竞争力
        5.2.3 加强渠道能力
        5.2.4 加大促销投入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需求侧聚合负荷协同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需求响应发展现状
        1.2.2 居民负荷参与需求响应研究现状
        1.2.3 聚合负荷需求响应策略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第2章 需求侧居民用户参与需求响应的模式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负荷聚合商的需求响应架构
        2.2.1 系统架构
        2.2.2 业务实施方案
    2.3 激励模式
        2.3.1 固定激励模式
        2.3.2 灵活激励模式
    2.4 负荷数字映射模型
    2.5 负荷控制方式
        2.5.1 开关控制
        2.5.2 温度设置值控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及可转移加热时长的聚合负荷协同控制策略
    3.1 引言
    3.2 热水器负荷可转移加热时长评估模型
        3.2.1 加热时长计算模型
        3.2.2 可转移加热时长定文
    3.3 计及可转移加热时长的协同控制策略
        3.3.1 THT策略的实现架构
        3.3.2 THT策略的实现逻辑
        3.3.3 THT策略的实现流程
    3.4 实验仿真及分析
        3.4.1 实验参数设置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优先级排序的聚合负荷协同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基于中心化处理的TRS策略实现架构
    4.3 基于优先级排序的聚合负荷协同控制策略
        4.3.1 TRS策略逻辑
        4.3.2 TRS策略的实现流程
    4.4 实验仿真及分析
        4.4.1 实验仿真设置
        4.4.2 实验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及控制间隔的聚合负荷协同控制策略
    5.1 引言
    5.2 基于本地计算和中心化处理的策略实现架构
    5.3 考虑温度和控制间隔的负荷响应状态感知模型
        5.3.1 响应特性函数定义
        5.3.2 响应优先级定义
        5.3.3 负荷响应状态模型定义
    5.4 TCIS策略的描述
        5.4.1 TCIS策略的实现逻辑
        5.4.2 TCIS策略的实现流程
    5.5 实验仿真及分析
        5.5.1 仿真场景1
        5.5.2 仿真场景2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用户个性化定制的聚合负荷协同控制策略
    6.1 引言
    6.2 UCOS策略的实现架构
    6.3 优化问题的形成分析
    6.4 UCOS策略逻辑描述
    6.5 仿真案例及分析
        6.5.1 小系统仿真
        6.5.2 大系统仿真
        6.5.3 可扩展性仿真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自动化家庭循环用水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V/T的家庭热电联供系统设计与分析[J]. 吴秋轩,王帅,迟晓妮,吴晨曦,罗平. 仪器仪表学报, 2020(11)
  • [2]泰安市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对策研究[D]. 赵申晟.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3]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工程节水产业技术研究[D]. 倪志扬.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4]户用型光波管水蓄热电锅炉的研发及传热性能研究[D]. 刘凯龙.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2)
  • [5]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D]. 金玉格.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居民用户与电网友好互动下的集群热水器控制策略研究[D]. 周行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新型植物垂直绿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姜声涛.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8]基于群智能技术的高层集中供暖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D]. 周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杨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需求侧聚合负荷协同控制策略研究[D]. 曾璐琨.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标签:;  ;  ;  ;  ;  

自动家庭循环热水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