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瓷器贸易的曙光——白瓷与青白瓷(论文文献综述)
何圣州[1](2021)在《感知觉视角下宋代湖田窑青白瓷的设计审美研究》文中认为在世界陶瓷史中,青白瓷是最具东方气韵的一个品类,宋代景德镇湖田窑作为生产青白瓷最具代表性的窑口,凝聚了一个名族的智慧和记忆。“色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湖田窑青白瓷最直观,朴实的感官知觉。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青白瓷的概念及其除审美以外的文化历史、工艺技术、设计风格等内容进行梳理,多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与理解。第二部分以感知觉作为本论文研究青白瓷的视角,作为指导之后视觉、触觉、听觉实验的理论工具。第三部分进行感知觉实验研究,对青白瓷实物样本进行视觉、触觉、听觉进行实验研究分析。总结感官知觉上的审美特征,将其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第四部分将青白瓷感官知觉的审美特征结合当代人审美需求进行设计创作。通过针对感官传递积极信息让人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让产品体验者感受到一种亲切和温馨,从而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刘永红[2](2021)在《景德镇青白瓷器物装饰调研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景德镇青白瓷的装饰技艺在宋元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并对后世的陶瓷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青白瓷器物装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分别从调研背景、文献研究情况、发展现状等方面展开,最后得出结论,该课题有着较好的研究价值,并对现当代青白瓷的产业发展具备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赵里萌[3](2019)在《中国东北地区辽金元城址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北地区辽金元时期的城址,全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以往考古发现与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以往工作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针对城址出土陶瓷遗存提出分期标准。主要运用陶瓷考古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城址调查,摸清以城址为中心的辽、金、元各时期陶瓷遗存的时代特征和组合面貌,并以此作为城址断代的依据。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主体。根据以往的调查和发掘材料,结合笔者对70余座城址的调查新材料,系统的介绍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区城址的基本情况,对这些城址的周长、结构、平面形态等方面的数据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并对城址出土和采集的遗物进行重新审视,对一些城址进行重新断代。第六章是对城址的总体分布、选址及各时期分布情况进行讨论。首先对城址的总体分布情况进行密度分析,将这些城址划分成18个城址群,对各城址群的形成过程逐一讨论,并对城址的选址和朝向进行分析。还分别探讨了辽代城址群的形成过程以及辽国的东部边界问题、元代城址及遗址的分布问题。第七章是对城址的规模和平面形态的探索。通过对600余座城址的周长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城址规模、行政级别以及时代三者之间的关系,继而对城址的平面形态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对各级规模城址中各类型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和分析,还对不同平面类型的流行时代和地域进行了讨论。第八章是对城址的结构和布局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城门、瓮城、城墙、城壕、马面、角台、道路等设施的营建工艺、平面形态、布局规律、等级规模等问题。并利用区域系统调查的方法,对城址的布局进行宏观的探讨,揭示出十字街与开放街巷式的布局特点,并对城址内各类型建筑址和手工业遗迹的分布进行了讨论,还对城址兴缩变化的规律以及动因进行了探讨。第九章是对相关城市历史地理问题的考证。主要包括对辽代信州、辽代后期黄龙府属州、辽代前期黄龙府、金代宜春及曲江两县、元代肇州的地望进行新的考证,对松嫩平原地区辽金元时期的历史地理格局进行了更新与修正。第十章是结语,对本文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
杨晶晶[4](2019)在《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外销研究 ——以“南海Ⅰ号”沉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关注与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外销兴盛有关的全球性经济往来、政治互动、人口迁徙、文化传播为前提。借助考古发掘报告对已出水的“南海Ⅰ号”沉船中的景德镇青白瓷进行统计与整理,从器型、纹饰、釉色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史与论相结合的角度分析青白瓷当时的时代特征。又用比较的方法将同船“德化窑”青白瓷与之对比,深入研究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还选取南宋中期的沉船“华光礁Ⅰ号”加以对比,从时间的纵线上全面分析当时景德镇青白瓷外销的风格特点。介于以上研究基础更深入地探讨南宋青白瓷外销的贸易特点及其内在成因。更清晰地确定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在宋代陶瓷外销贸易中的比重和地位。以“南海Ⅰ号中的景德镇青白瓷”作为“物质文明交流”的切入点,通过对自身历史文化的研究,以此来深入地探寻陶瓷其后的文化特性、文化关系、文化多样性。让传统陶瓷史中易于忽视的信息系统(贸易交流、文化接触、信息传播)得以重视,并深入探求其对中国陶瓷发展的作用及影响。传统的陶瓷史中总是在描述瓷器本身,而与“人”有关的历史知之甚少。陶瓷贸易是很好的平台,我们还可从中探索器物与器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还有器物与人的关系。
张涵[5](2019)在《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为研究对象,主要将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进行分期、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问题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一、通过对目前出土的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进行分期,主要分为一期、二期、三期:一期(穆宗时期-景宗前期),二期(景宗后期-兴宗时期),三期(道宗时期-天祚帝时期)。将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按照身份等级差异将墓主身份分为4类:甲类,重要高等级贵族,如国王、皇子、重要外戚等;乙类,一般王爵、高级家族成员、重要节度使等;丙类,普通节度使、一般贵族、高级家族成员;丁类,中下层官吏、富裕民众。二、在分期的基础上探讨墓葬形制结构、随葬品种类壁画内容的变化。墓葬主要形制结构类型有:单室墓、双室墓、双耳室单室墓、双耳室多室墓。壁画题材主要采用出行图、归来图题材,壁画题材在辽晚期有所创新,如对弈图、道士飞升图等,墓葬中不见墓主人本身画像,这是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最大的特点。三、辽宁地区在辽时为契丹人与汉人等其它民族的混居之地,因此在墓葬形制、随葬品、壁画内容等方面有着差异,结合族属明确的墓葬,以此为判断条件,针对属性不明确的墓葬进行较为明确的划分,有助于加深对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的认识。
吴侯建[6](2019)在《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高丽青瓷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除大家耳熟能详的官、哥、汝、钧、定五大名窑外,景德镇窑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在中国陶瓷文化之林。其生产的瓷器以青白瓷为主。同一时期的韩国正处于高丽王朝的统治时期,高丽青瓷的创烧在韩国陶瓷史上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从此韩国正式进入瓷器时代。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高丽青瓷无论工艺技术还是艺术形式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关于青白瓷的起源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笔者更认同青白瓷创烧的原因是南方地区为了模仿北方白瓷的烧制,因南北方原材料和烧制工艺的不同,偶然烧制出的产品。所以宋代青白瓷的创烧和五代白瓷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考古发掘和实物考察都能证实此观点。浙江越窑青瓷制瓷技术又东传朝鲜半岛。从影响学的角度来分析,景德镇窑青白瓷和高丽青瓷或多或少都属于越窑瓷器的发展分支。故笔者把同一时期的两地瓷器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找到二者的联系,相同点和不同点。文章分别阐述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高丽青瓷的起源,社会背景,历史发展分期,产品风貌以及二者与越窑的关系。试图研究分析两地陶瓷产生、发展和历史渊源,以及工艺与文化的联系。利用部分现有的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高丽青瓷的胎、釉、造型、装饰、装烧工艺以及陶瓷美学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比较同时期两地陶瓷发展的起源、工艺、文化、审美有助于我们对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把认知融入现代艺术创作当中,更好的服务于中韩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
卢丽萍[7](2018)在《当代景德镇青白瓷雕塑创作现象研究》文中指出温婉如玉的青白瓷作为景德镇的名瓷之一,五代已有雏型,正式创烧在北宋初期,鼎盛于宋元。随着釉下彩新装饰手法的新起及宫廷用瓷需求量的增大,明中期以后,传统青白瓷慢慢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富有装饰美感的青花瓷和彩绘瓷。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雕塑瓷厂的建立推动了本已落寞的青白瓷雕塑,此时,景德镇朴素淡雅的青白瓷以其自身独特气质,重新回到公众视野。本文以当下景德镇青白瓷雕塑的发展现状为主线,以传统青白瓷的审美精神为依托,用陶瓷雕塑类、陶艺与雕塑结合类、观念陶瓷雕塑类的简要划分来了解当下景德镇青白瓷呈现的艺术面貌。然后从民间从业者、学院派老师及外来艺术家三个角度的详情分析,对当下景德镇青白瓷雕塑创作现状的形成原因做了进一步的探究。最后结合当下社会语义环境,提出当代青白瓷雕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融合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青白瓷日益复兴,青白瓷雕塑以它明净莹澈的艺术风格、创作者个性的精神追求,使它与景德镇传统的青白瓷雕塑区分开来。经过40年的发展,现代青白瓷雕塑呈现蒸蒸日上的艺术面貌,先后出现了许多观念多样、风格各异、独具韵味的现代青白瓷雕塑作品,活跃在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中。
何剑明[8](2017)在《繁昌窑制瓷艺术与南唐的社会发展——兼论繁昌窑南唐官窑说》文中认为五代十国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导致了制瓷业多点开花,为宋代瓷器革命性飞跃式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瓷器是南唐重要的文化符号,其空前发展的普及与集成态势,使南唐成为融合南青北白历史的实验重地;繁昌窑作为五代时期的重要窑口,是白瓷南渐的前沿与青白瓷的发祥地。南唐国的社会发展推进了繁昌窑的进步,而繁昌窑的成就也见证了南唐国社会前瞻性的发展。因此,繁昌窑是南唐国时期南方白瓷生产重地和青白瓷发祥地之一。
叶凤芬[9](2017)在《浅析景德镇曙光路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印》文中指出中国拥有悠远深厚的印章文化,其中瓷印乃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类。尽管这不是一种流行的印章材料,但较其他类型的印章而言可谓是独树一帜。04年景德镇曙光路出土了一大批的南宋青白瓷印,这些瓷印不但外观充满简洁大雅、自然静态之美,而且其中蕴含着宋代丰富的人文内涵。本文从瓷印的溯源及艺术形态对该批青白瓷印进行了分析阐述,并从篆刻的线质美和结构美以及瓷印“比德尚玉”“道法自然”的青白瓷质进行了美学上的分析,彰显了青白瓷印的独特价值。
吕东亮[10](2015)在《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国内销售市场研究 ——兼论《陶记》的成书年代》文中研究表明景德镇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陶瓷中心,从宋元时代的青白瓷,到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粉彩瓷、五彩瓷等,都代表了景德镇高超的制瓷技艺。但是,只有青白瓷才是景德镇能够不断前进的基础。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近10年间,关于景德镇青白瓷的研究着作不断涌现,学者们通过各种新的角度来钻研景德镇青白瓷,来重新认识景德镇。但是碍于资料的局限性,很少有研究者从市场的角度来研究景德镇青白瓷。本文首先是对国内发现的南宋景德镇青白瓷进行统计与整理,并以南宋当时的路名来对其进行分类,着重统计其出土的地点与出土器物的类型与数量,为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国内市场的研究提供材料基础;其次利用数学的统计方法对其数量进行详细的统计,绘制出土地点分布图,从分布范围、各地域销售货物特点、市场份额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整个南宋景德镇青白瓷的国内市场,并且着重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然后以湖田窑址的南宋分期为标准,将南宋青白瓷的销售市场分为前期(1127-1224年)与后期(1225—1279年),并且对每个时期景德镇青白瓷国内市场的分布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将整个南宋景德镇青白瓷的国内销售市场与同时期吉州窑瓷器的销售市场进行对比,从市场范围、销售器物、购买者身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对比,以此来更加全面的认识景德镇青白瓷的国内销售市场。最后,本文通过对《陶记》中所记述的有关销售市场的情况与南宋景德镇青白瓷的前、后期市场进行对比,得出《陶记》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在南宋后期,即1225-1279年。
二、瓷器贸易的曙光——白瓷与青白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瓷器贸易的曙光——白瓷与青白瓷(论文提纲范文)
(1)感知觉视角下宋代湖田窑青白瓷的设计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对象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宋代湖田窑青白瓷设计的发展历程 |
2.1 湖田窑青白瓷诞生的历史背景 |
2.2 湖田窑青白瓷制瓷工艺的开拓创新 |
2.2.1 制瓷原料 |
2.2.2 成型工艺 |
2.2.3 装饰技法 |
2.2.4 装烧工艺 |
2.3 青白瓷的风貌特征 |
2.3.1 追求禅意 |
2.3.2 青色崇拜 |
2.3.3 尚玉思想 |
2.4 青白瓷与宋人生活的关系 |
2.4.1 青白瓷与宋人的茶文化 |
2.4.2 青白瓷与宋人的香文化 |
2.4.3 青白瓷与宋人的食文化 |
2.4.4 青白瓷与宋人的酒文化 |
3 感知觉在设计审美中的作用 |
3.1 感觉的基本特性 |
3.2 知觉的基本特性 |
3.3 感知觉在设计审美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 |
3.4 感知觉在设计中的应用 |
4 感知觉视角下宋代湖田窑青白瓷设计的审美特点 |
4.1 视知觉下青白瓷设计的审美特点 |
4.1.1 视知觉下的色彩实验 |
4.1.2 色彩实验小结 |
4.1.3 视知觉下的造型分析 |
4.1.4 基于造型的视知觉审美特点总结 |
4.2 触知觉下青白瓷的审美特点分析 |
4.2.1 触知觉实验方案 |
4.2.2 触摸实验内容 |
4.2.3 基于触摸实验的触知觉审美特点总结 |
4.3 听知觉下青白瓷设计的审美特点 |
4.3.1 听知觉实验方案 |
4.3.2 听觉实验内容 |
4.3.3 基于听觉实验的听知觉审美特点总结 |
5 运用青白瓷感知觉审美特点进行设计案例 |
5.1 《静雅》书签设计方案 |
5.1.1 设计灵感来源 |
5.1.2 设计构思 |
5.1.3 设计图 |
5.1.4 效果图 |
5.2 《聆聴》耳机设计方案 |
5.2.1 设计灵感来源 |
5.2.2 设计构思 |
5.2.3 设计图 |
5.2.4 效果图 |
5.2.5 现有功能 |
5.3 《云烟》夜灯加湿器设计方案 |
5.3.1 设计灵感来源 |
5.3.2 设计构思 |
5.3.3 设计图 |
5.3.4 效果图 |
5.3.5 现有功能 |
5.4 《静谧》离子风扇(无扇叶)设计方案 |
5.4.1 灵感来源 |
5.4.2 设计构思 |
5.4.3 设计图 |
5.4.4 效果图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景德镇青白瓷器物装饰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研背景 |
二、文献研究情况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发展现状调查 |
1、现存实物状况 |
2、装饰技艺研究现状 |
四、结语 |
(3)中国东北地区辽金元城址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发现与研究回顾 |
一、1949年以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二、1949年至1980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三、1980年至2000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四、2000年之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第三节 问题、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二章 城址出土陶瓷遗存的分期 |
第一节 城址地表陶瓷遗存的调查 |
第二节 以城址为中心的各时期陶瓷遗存的时代特点 |
第三章 黑龙江地区的城址 |
第一节 黑龙江东部地区 |
一、鹤岗地区 |
二、佳木斯地区 |
三、七台河地区 |
四、鸡西地区 |
五、牡丹江地区 |
第二节 黑龙江中部地区 |
一、绥化地区 |
二、哈尔滨地区 |
第三节 黑龙江西部地区 |
一、黑河地区 |
二、齐齐哈尔地区 |
三、大庆地区 |
第四章 吉林地区的城址 |
第一节 吉林西部地区 |
一、白城地区 |
二、松原地区 |
第二节 吉林中部地区 |
一、长春地区 |
二、吉林地区 |
三、四平地区 |
四、辽源地区 |
第三节 吉林东部地区 |
一、延边地区 |
二、通化地区 |
第五章 辽宁地区的城址 |
第一节 辽宁地区重要城址举例 |
第二节 辽宁地区的辽金元时期城址列表 |
第六章 城址的分布与分期 |
第一节 城址的总体分布与选址分析 |
一、总体分布 |
二、选址分析 |
三、聚落城池化的探索 |
第二节 辽代城址及遗址的分布 |
一、辽代城址及遗址的确定 |
二、辽代城址的分期与分布 |
第三节 元代城址及遗址的分布 |
一、东北地区元代城址的旧识与新知 |
二、东北地区元代遗址的发现与再认识 |
三、东北地区元代城址与遗址的分布情况和分布规律 |
第七章 城址的规模与平面形态 |
第一节 城址的规模 |
一、城址周长的统计分析 |
二、城址规模与行政级别的关系 |
第二节 城址的平面形态 |
一、类型学研究 |
二、各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
三、各类型城址的时代特征和空间分布 |
第八章 城址的结构和布局 |
第一节 城址的结构 |
一、城门 |
二、城墙 |
三、城壕 |
四、马面 |
五、角台 |
六、道路 |
七、其他设施 |
第二节 基于区域系统调查的城市布局探索 |
一、城址区域系统调查个案研究 |
二、街区布局的规律 |
三、城址内、外重要建筑的分布规律 |
四、城市手工业的分布规律 |
五、城市规模兴缩变化的考古学观察 |
第九章 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
第一节 辽代城址的历史地理研究 |
一、辽代信州治所考 |
二、辽代后期黄龙府所辖安远、清、雍三州考 |
三、辽代早期黄龙府兼渤海扶余府地望考 |
第二节 金代城址的历史地理研究 |
一、对五国头城及金代胡里改路治所的思考 |
二、金代宜春、曲江县地望考 |
三、移里闵斡鲁浑猛安的位置 |
第三节 元代城址的历史地理研究 |
一、元代肇州地望考 |
二、元代泰宁路治所考 |
三、元代开元路治所考 |
第十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件 |
(4)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外销研究 ——以“南海Ⅰ号”沉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由与意义 |
1.1.1 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南海Ⅰ号”沉船及陶瓷相关研究 |
1.2.2 南宋其他沉船瓷器相关研究 |
1.2.3 南宋景德镇的青白瓷窑址及外销研究 |
1.2.4 南宋其他窑口外销瓷研究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方法 |
2 宋代青白瓷外销的兴盛 |
2.1 宋代的对外贸易与政策 |
2.1.1 陆上丝绸之路的阻隔 |
2.1.2 海上贸易制度的优化 |
2.1.3 航海技术有力的支持 |
2.1.4 文化交流的宽松氛围 |
2.2 国际的变化与联动 |
2.2.1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向 |
2.2.2 阿拉伯商人的东入 |
2.2.3 亚非区域市场的构建 |
2.3 宋代景德镇地区青白瓷产业发展的有利优势 |
2.3.1 生产与运输 |
2.3.2 政治与经济 |
3 “南海Ⅰ号”沉船中景德镇青白瓷特征分析 |
3.1 “南海Ⅰ号“沉船与出水青白瓷类型 |
3.2 景德镇青白瓷器型分析 |
3.2.1 日常生活用瓷 |
3.2.2 文娱陈设用瓷 |
3.3 景德镇青白瓷纹饰分析 |
3.3.1 植物纹 |
3.3.2 动物纹 |
3.3.3 人物纹 |
3.4 景德镇青白瓷风格分析 |
3.4.1 器型方面 |
3.4.2 纹饰方面 |
3.4.3 胎釉方面 |
4 “南海Ⅰ号”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青白瓷比较研究 |
4.1 “南海Ⅰ号”沉船中景德镇与德化窑青白瓷的对比 |
4.2 “南海Ⅰ号”沉船与“华光礁Ⅰ号”沉船中景德镇青白瓷对比 |
4.3 “南海Ⅰ号”沉船年代推测 |
5 结论 |
5.1 贸易沉船中景德镇青白瓷的特征 |
5.2 瓷业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录 |
附表 |
(5)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的发现与研究 |
一、发现概况 |
二、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 |
第二章 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分期与分类 |
第一节 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分期 |
一、第一期(穆宗时期-景宗前期) |
二、第二期(景宗后期-兴宗时期) |
三、第三期(道宗时期-天祚帝时期) |
第二节 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分类及墓主人身份 |
第三章 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形制结构与随葬品分析 |
第一节 墓葬形制结构类型与分析 |
一、墓葬形制结构分类 |
二、墓葬形制结构的阶段性变化 |
第二节 随葬品种类及分析 |
一、随葬品种类 |
三、随葬品种类分析 |
第四章 辽宁地区辽墓壁画题材内容与分析 |
第一节 墓葬壁画题材内容分类 |
一、出行图与归来图 |
二、侍从、门吏图 |
三、武士、门神图 |
四、山水画类 |
五、家居生活图 |
六、宗教生活类 |
七、建筑装饰图 |
第二节 墓葬壁画题材内容分期变化 |
第五章 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相关问题探讨 |
第一节 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族属分析 |
一、契丹壁画墓的主要特征 |
二、汉人壁画墓的主要特征 |
三、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族属划分 |
第二节 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中反映的宗教文化 |
第三节 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中契丹与汉民族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6)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高丽青瓷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比较研究两地陶瓷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与方法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涉及的基本范畴与概念 |
1.3.1 时间、地域 |
1.3.2 窑系 |
1.3.3 青瓷与青白瓷 |
2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起源与发展 |
2.1 宋代景德镇窑的起源 |
2.2 青白瓷产生的两种说法 |
2.3 白瓷与景德镇青白瓷产生的关系 |
2.4 南北方工艺技术的结合 |
2.5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发展分期 |
3 高丽青瓷的起源与发展 |
3.1 高丽窑的起源 |
3.2 高丽青瓷产生的社会背景 |
3.3 高丽青瓷的历史分期 |
4 两地陶瓷与越窑的关系 |
4.1 受越窑影响的景德镇青白瓷 |
4.1.1 青白瓷釉料的配方和技术来源于越窑 |
4.1.2 从窑址发掘看景德镇窑与越窑的关系 |
4.2 越窑青瓷的高丽化 |
5 两地陶瓷的工艺比较 |
5.1 胎 |
5.1.1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胎 |
5.1.2 高丽青瓷瓷胎及双方对比 |
5.2 釉 |
5.2.1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釉料 |
5.2.2 高丽青瓷之“翡色”及双方对比 |
5.3 造型 |
5.3.1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造型 |
5.3.2 高丽青瓷造型 |
5.3.3 双方造型对比(部分图例) |
5.4 装饰 |
5.4.1 景德镇青白瓷装饰 |
5.4.2 高丽青瓷装饰与镶嵌工艺 |
5.5 装烧工艺 |
5.5.1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装烧工艺 |
5.5.2 高丽青瓷装烧工艺 |
6 两地陶瓷的美学意蕴 |
6.1 “莹润深幽”与“淡泊素雅”的交融——青白瓷 |
6.2 “和寂之境”与“率真典雅”的邂逅——青瓷 |
6.3 两地陶瓷美学比较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当代景德镇青白瓷雕塑创作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2 当代景德镇青白瓷雕塑概念界定 |
2.1 传统景德镇青白瓷雕塑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
2.2 传统景德镇青白瓷雕塑的艺术特征 |
3 当代景德镇青白瓷雕塑艺术呈现的面貌 |
3.1 陶瓷雕塑类 |
3.2 陶艺与雕塑类 |
3.3 观念类 |
4 当代景德镇青白瓷雕塑创作现象形成的原因 |
4.1 传统青白瓷的继承与发展 |
4.2 学院派对青白瓷雕塑的研究与实践 |
4.3 国内外艺术家的参与 |
5 当代青白瓷雕塑的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繁昌窑制瓷艺术与南唐的社会发展——兼论繁昌窑南唐官窑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代十国政治上的分裂局面, 导致制瓷业多点开花, 为宋代瓷器革命性飞跃式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二、南唐国处于五代十国时期最发达区域, 文风称盛, 以制瓷业等为代表的手工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普及性与文化性, 成为改写南青北白历史的发祥地之一 |
1. 经济与文化重心在南唐境内的实质性南移, 是南唐瓷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提 |
2. 南唐瓷业空前发展的集成态势, 使南唐成为改写南青北白历史的实验重地 |
3. 瓷器是南唐国度重要的文化符号 |
4. 南唐瓷器是外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考古证实 |
三、繁昌窑突然发力, 诠释了五代经济与文化重心南移的趋势, 可能彰显了南唐国继承唐祚、建立正统国家秩序的皇家意图 |
1. 如何理解宣州窑 |
2. 宣州窑是否官窑 |
3. 宣州窑生产白瓷 |
4. 宣州窑白瓷是否就是繁昌窑所产 |
5. 为什么繁昌窑的白瓷生产会突然发力 |
6. 繁昌窑是南唐时期白瓷生产的重地和青白瓷重要发祥地之一 |
(9)浅析景德镇曙光路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景德镇曙光路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印的溯源 |
第一节 瓷印的起源及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由来 |
第二节 景德镇曙光路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印与南宋时代背景的关系 |
第二章 景德镇曙光路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印的艺术形态 |
第一节 型制 |
第二节 装饰 |
第三节 篆刻 |
第四节 烧制 |
第三章 景德镇曙光路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印的艺术特点 |
第一节 篆刻的线质美和结构美 |
第二节 追求“道法自然”和“比德尚玉”的意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黄惇教授简介 |
附录二:部分南宋青白瓷印图片 |
(10)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国内销售市场研究 ——兼论《陶记》的成书年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论文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 |
2 国内出土的南宋景德镇青白瓷概况 |
2.1 南宋统治区出土的景德镇青白瓷 |
2.2 金国统治区及国内其他地域出土的南宋景德镇青白瓷 |
3 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国内市场分析 |
3.1 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市场地域分析 |
3.1.1 市场范围分析 |
3.1.2 不同区域销售货物特点分析 |
3.1.3 市场份额分析 |
3.2 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市场时代分期 |
3.2.1 南宋前期景德镇青白瓷市场(1127-1224年) |
3.2.2 南宋后期景德镇青白瓷市场(1225-1279年) |
3.3 南宋景德镇青白瓷与南宋吉州窑国内销售市场对比研究 |
3.3.1 国内出土南宋吉州窑瓷器概况 |
3.3.2 南宋景德镇窑与吉州窑销售市场比较 |
4 从南宋景德镇青白瓷的销售市场看《陶记》成书的年代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瓷器贸易的曙光——白瓷与青白瓷(论文参考文献)
- [1]感知觉视角下宋代湖田窑青白瓷的设计审美研究[D]. 何圣州.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2]景德镇青白瓷器物装饰调研报告[J]. 刘永红. 景德镇陶瓷, 2021(01)
- [3]中国东北地区辽金元城址的考古学研究[D]. 赵里萌. 吉林大学, 2019(03)
- [4]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外销研究 ——以“南海Ⅰ号”沉船为例[D]. 杨晶晶.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5]辽宁地区辽代壁画墓研究[D]. 张涵.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6]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高丽青瓷对比研究[D]. 吴侯建.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7]当代景德镇青白瓷雕塑创作现象研究[D]. 卢丽萍.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2)
- [8]繁昌窑制瓷艺术与南唐的社会发展——兼论繁昌窑南唐官窑说[J]. 何剑明.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10)
- [9]浅析景德镇曙光路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印[D]. 叶凤芬. 中国美术学院, 2017(04)
- [10]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国内销售市场研究 ——兼论《陶记》的成书年代[D]. 吕东亮.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