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草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邹小灵[1](2020)在《莪术复方精油的研制及刺激性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莪术油有消炎、止痛、抗肿瘤的功效,但莪术油主要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外用复方精油相对较少。本文以莪术油为主要功效成分,制作一款绿色健康的外用复方精油,用于外部皮肤炎症,起到消炎杀菌的功效。利用中医药理论,考虑药物间的配伍关系,选用多种均有抗炎功效的精油,提高精油的抗炎成效及适用性,降低精油刺激性,使得配方温和安全。为植物精油在日用化学行业中的应用开发提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通过水蒸气蒸馏法从莪术中提取挥发油,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正式试验分别考察了浸泡时间、粒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温度对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率受浸泡时间的影响较小,其他因素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粒度。最终得到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莪术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过30目筛、料液比1∶8、120℃提取6 h所得挥发油色泽气味最佳,提取率最高为2.2%。(2)通过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从提取的莪术油里面鉴定出了55个成分,其中检测出两种莪术油里面的特征成分β-榄香烯和吉马酮,但未能检测出莪术醇和莪术二酮。(3)通过查询文献,实验中共选择了38种都具有一定杀菌消炎功效的精油,通过滤纸片法初步测试了每种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再通过响应面设计确定抑菌效果最好的几种精油比例,最后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测试消炎效果以及热板法测试镇痛效果,确定了单方精油的比例。在确定了单方精油比例的基础上,通过外观评价、抑菌、消炎以及镇痛试验综合筛选出合适的基础油。最后得到了复合精油的比例:基础油为山茶花油87%,其他精油有莪术油6%、香蜂草油2%、百里香1%、马郁兰1%、欧薄荷1%、天竺葵1%、快乐鼠尾草1%。该复合精油气味清香淡黄色,对两种菌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消炎效果为93.53%,镇痛效果为78.49%。(4)通过磷酸组织胺所致豚鼠皮肤瘙痒试验测试该复合精油的止痒效果,结果表明复合精油有一定的止痒效果,但是止痒效果一般。通过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羟自由基,总抗氧化力的试验测试其抗氧化效果。该复合精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并且抗氧化能力比VE强,当样品浓度为20 g/L时,该精油对于DPPH清除率是92.07%,对羟自由基所对应的清除率是100%。(5)通过皮肤功效测试其减轻皮肤红肿效果,在涂上精油90 min后,皮肤的血红素水平恢复到实验前水平,表明该复合精油能明显减轻皮肤红肿。综合上诉得出,所制备的复合精油除了具有抑菌、消炎、镇痛的效果外,还有一定的止痒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减轻红肿和抗氧化效果。(6)对该产品进行了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和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测试。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评分小于1,每个的鸡胚均没有出现大量出血,血管溶解和凝血的现象,评分小于1,人体重复性开放型涂抹试验结果中受试者正常未出现任何皮肤反应。可说明该最佳配方刺激性较低,温和安全,适合人群使用。结论:最后配制得到复方精油气味清香淡黄色,有良好的抑菌、消炎、镇痛、抗氧化、减轻皮肤红肿的效果,另外还有一定的止痒性。该配方温和,刺激性低,适用性广。
王斌[2](2020)在《干旱、H2O2及Na2S2O4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20世纪以来,人口陡增,自然资源过度开采造成野生药用资源短缺,栽培药材成为商品主要来源。药材质量与环境密切相关,药材栽培也导致药材质量下降。提高栽培药材质量是中药资源学研究重点与难点,急需寻找一种有效方法提高药材质量。课题组前期对黄芩药材进行了较深入的质量调控研究,采用活性氧(ROS)再现逆境条件,调控黄芩植株和黄芩鲜根的生理代谢,增加了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和完整代谢单元,采用ROS直接调控黄芩悬浮细胞,能更清晰阐明ROS调控次生代谢机制,且细胞悬浮培养不受季节的影响,可实现工厂化高效生产药用次生代谢产物,为中药资源开发提供新途径。方法: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诱导黄芩悬浮细胞,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外源H2O2和活性氧O2-.载体Na2S2O4模拟生态因子,研究上述处理对黄芩悬浮细胞ROS含量、次级代谢的影响,以及黄芩悬浮细胞中ROS含量、抗氧化酶活性、黄酮类成分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黄酮类次生代谢物之间的显着性和关联性。结合UPLC-Triple TOF-MS/MS代谢组学技术,阐明其代谢变化机制及黄芩药材质量形成机理。酶活性测定及物质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1.黄芩悬浮细胞诱导与优化最佳条件(1)诱导黄芩愈伤组织最佳条件:黄芩幼苗带节茎段为外植体,MS添加1.0mg/L2,4-D+1.0 mg/L6-BA,黄芩愈伤组织诱导率88.00%,呈淡黄色疏松颗粒状,有光泽。21 d进行继代培养。(2)诱导黄芩悬浮细胞最佳条件:黄芩愈伤组织为诱导材料,MS液体培养基添加0.2 mg/L2,4-D+1.0 mg/L6-BA,接种量3.0 g/瓶,蔗糖浓度3%,pH 5.8,25士1℃,120 r/min悬浮培养,12 d进行继代培养。2.PEG模拟干旱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1)活性氧含量影响:PEG处理组O2-.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与PEG浓度呈正比。4%PEG处理组H2O2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8%PEG和16%PEG处理组H2O2含量低于对照组。(2)抗氧化酶系统影响:PEG处理组在培养前48 h内SOD活性高于对照组。PEG处理组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4%、8%PEG处理组P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4%PEG处理组APX活性第60 h时比对照组提高了3.35倍。(3)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影响:4%、8%、16%PEG处理组PAL活性在12-24h内活性分别提高11.60%、23.93%、14.92%,促进了黄酮类成分的合成和积累。4%PEG处理24 h,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7.51%%、2.71%、93.00%、64.29%,尤以苷元类成分最为显着。(4)显着性和相关性分析:4%PEG处理组,汉黄芩素含量分别与O2-.、黄芩苷、黄芩素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8%PEG处理组,H2O2含量分别于O2-.、黄芩素含量呈显着性负相关;O2-.含量与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及POD活性呈显着性正相关。16%PEG处理组,CAT活性分别与PAL活性、黄芩苷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相关性表明ROS、抗氧化酶、黄酮类化合物处于动态平衡中,抗氧化酶和黄酮类化合物协同消除多余的ROS。3.外源H2O2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1)活性氧含量影响:外源H2O2处理黄芩悬浮细胞,O2-.含量除24-48 h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H2O2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0-48 h内H2O2含量与外源H2O2浓度呈正比。(2)抗氧化酶系统影响:中低浓度外源H2O2处理黄芩悬浮细胞,SOD、CAT、POD、APX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显着。(3)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影响:10μmol/L、0.1μmol/L、0.001μmol/L外源H2O2处理组PAL活性在24 h分别提高6.08倍、2.54倍、12.23倍(P<0.05),促进了黄酮类成分的合成和积累。0.1μmol/L外源H2O2处理72 h,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64%%、22.41%、43.19%、115.65%。(4)显着性和相关性分析:10μmol/L外源H2O2处理组,H2O2含量与黄芩苷、黄芩素含量及APX活性呈显着性负相关;SOD活性与汉黄芩苷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0.1μmol/L外源H2O2处理组,SOD活性与O2-.含量及汉黄芩苷含量、CAT活性与PAL活性、黄芩苷含量与汉黄芩苷含量、黄芩素含量与汉黄芩素含量均呈显着性正相关。0.001μmol/L外源H2O2处理组,SOD活性与CAT活性及汉黄芩苷含量、黄芩素含量与汉黄芩素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相关性表明ROS、抗氧化酶、黄酮类化合物处于动态平衡中,抗氧化酶和黄酮类化合物协同消除多余的ROS。4.Na2S2O4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1)活性氧含量影响:Na2S2O4处理组O2-.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与Na2S2O4浓度呈正比。低浓度Na2S2O4处理组H2O2含量显着提高。(2)抗氧化酶系统影响:Na2S2O4处理组SOD、CAT、APX活性均高于对照组。10μmol/L、0.1μmol/L Na2S2O4处理组P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3)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影响:10μmol/L、0.1μmol/L、0.001μmol/L外源Na2S2O4处理组PAL活性在第12 h、12 h、48 h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2.60%、24.89%、26.66%,促进了黄酮类成分的合成和积累,0.001μmol/L Na2S2O4处理24h,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2.54%%、33.76%、97.75%。(4)显着性和相关性分析:10μmol/L Na2S2O4处理组,SOD活性分别与PAL活性和黄芩苷含量、POD活性分别与APX活性和PAL活性、APX活性与PAL活性均呈显着性正相关。0.1μmol/L外源Na2S2O4处理组,POD活性分别与PAL活性、黄芩苷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0.001μmol/L外源Na2S2O4处理组,POD活性与汉黄芩苷含量呈显着性负相关;O2-.含量分别与汉黄芩苷含量和黄芩素含量、H2O2含量分别与PAL活性和黄芩苷含量、PAL活性分别与SOD活性和黄芩苷含量、CAT活性与APX活性、均呈显着性正相关。相关性表明:PAL活性与黄酮类成分强相关,说明ROS可增强PAL活性,从而促进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同时表明抗氧化酶和黄酮类化合物协同消除多余的ROS。5.PEG模拟干旱对黄芩悬浮细胞的代谢组学研究应用UPLC-Triple TOF-MS/MS分析技术,建立了黄芩悬浮细胞代谢图谱,共鉴定出21种化学成分。建立了PEG模拟干旱与正常培养的黄芩悬浮细胞化学成分轮廓,鉴定出9个差异性成分,分别是莽草酸、柠檬酸、白杨素、3,5,7,2’,6’-五羟基黄烷酮、圣草酚、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其化学结构显示大多含游离的酚羟基或甲氧基黄酮,具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PEG模拟干旱时,柠檬酸含量降低,莽草酸含量增加,表明次生代谢增强。ROS过多时,黄芩素、汉黄芩素、3,5,7,2’,6’-五羟基黄烷酮、圣草酚等抗氧化活性较强的苷元和游离的酚羟基或甲氧基黄酮含量较高,反之ROS含量降低时,这些苷元转化成抗氧化活性低的相应苷储存起来,游离的酚羟基或甲氧基黄酮类含量随之降低,通过这些黄酮类化合物之间的生物合成和转化,类似于复杂的缓冲溶液,保持了植物体内ROS的平衡,阐明了药材质量形成的机制,同时很好的解释了药用植物成分多样性、复杂性及它们的生态学意义。结论:PEG-6000模拟干旱、外源H2O2和活性氧O2-.载体Na2S2O4模拟生态因子,处理黄芩悬浮细胞后,细胞内O2-.和H2O2含量显着提高,激活了抗氧化酶防御系统,不同程度提高了SOD、CAT、POD、APX的活性,增强了黄芩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和积累,抗氧化酶系统和次生代谢产物协同消除多余的ROS。适度ROS再现逆境条件处理黄芩悬浮细胞,可以达到调控细胞代谢,提高次生代谢产物的目的。
浮晶晶[3](2020)在《四种橐吾属植物生物碱成分和营养成分分析及其毒性评价》文中提出菊科橐吾属(Ligularia)植物纳里橐吾(Ligularia naryensis)、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箭叶橐吾(Ligularia sagitta)和盘状橐吾(Ligularia discoidea)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作为一种优势群落,在我国的、四川、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草原牧区的天然退化草地已经形成,作为一种有毒植物对草地家畜的健康养殖和生态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危害。目前,关于4种橐吾的研究较为丰富多样,但是有关其生物碱成分及其毒性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对采自新疆、青海、甘肃和西藏天然草地的纳里橐吾、黄帚橐吾、箭叶橐吾和盘状橐吾地上部分全草进行生物碱成分和营养成分分析,并对其各提取部位进行体内和体外毒性研究,初步阐明4种橐吾地上部分所含生物碱种类及其主要毒性成分,并分析评价其所具营养价值的高低,不仅丰富了各橐吾属植物研究内容,也为橐吾属植物毒理学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支持,本试验取得结果如下:1.化学成分系统分析:采用纸薄层法和试管法对4种橐吾进行检测,初步确定4种橐吾共同含有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Volatile oil)和油脂(grease)、生物碱(Alkaloids)、鞣质(Tannins)、有机酸(Organic acid)、氨基酸(Amino acid)、肽(Peptides)和蛋白质(proteins)、糖类(carbohydrate)、黄酮类(Flavonoids)、香豆素(Coumarin)和萜类内酯(Terpenoids)、酚类化合物(Phenolic compounds)。此外,纳里橐吾还含有醌类(Quinones);箭叶橐吾还含有甾体(Steroids)和三萜类(Triterpenes)、强心苷类(Cardioside)、醌类(Quinones);黄帚橐吾还含有甾体(Steroids)和三萜类(Triterpenes);盘状橐吾还含有甾体(Steroids)和三萜类(Triterpenes)、醌类(Quinones)。2.生物碱提取分离与鉴定:本试验采用植物化学成分传统提取法对4种橐吾地上部分生物碱进行提取分离、薄层色谱分析和GC-MS检测,结果显示:纳里橐吾酸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2.00%,碱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0.05%,碱性正丁醇部分提取率为0.76%;薄层色谱分析分别出现1个、5个和1个生物碱识别标志。经GC-MS检测并与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鉴定出2,4-dimethylpyrrole、Heliotridine、Caulophylline、Sophoranol和Sophoramine等5种生物碱;箭叶橐吾酸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0.80%,碱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0.16%,碱性正丁醇部分提取率为2.54%,薄层色谱分析出现1个、4个和0个生物碱识别标志。经GC-MS检测并与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鉴定出1-Pyrrolidinecarbaldehyde和2-Pyrrolidinone等2种生物碱;黄帚橐吾酸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1.80%,碱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0.02%,碱性正丁醇提取率为3.20%,薄层色谱分析出现0个、5个和1个生物碱识别标志。经GC-MS检测并与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鉴定出Senecionine、Integerrimine和Platyphylline等3种生物碱;盘状橐吾酸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4.00%,碱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0.08%,碱性正丁醇部分提取率为3.20%,薄层色谱分析出现0个、5个和0个生物碱识别标志。经GC-MS检测并与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鉴定出2-Pyrrolidinone、Benzothiazole、Benzothiazolone、Senecionine、Integerrimine和Platyphylline等6种生物碱。3.小鼠急性毒性试验:为了研究4种橐吾醇浸膏的毒性强弱,对小鼠进行了口服染毒,结果如下:纳里橐吾、箭叶橐吾、黄帚橐吾和盘状橐吾醇提液小鼠口服LD50分别是4.50 g/kg(95%可信限为3.65-5.47 g/kg)、8.30 g/kg(95%可信限为7.75-8.89 g/kg)、9.28 g/kg(95%可信限为8.49-10.15 g/kg)和9.28 g/kg(95%可信限为8.03-10.72 g/kg)。结合小鼠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分析认为纳里橐吾、黄帚橐吾、箭叶橐吾和盘状橐吾均具有毒性,毒性排序纳里橐吾>箭叶橐吾>盘状橐吾>黄帚橐吾。4.细胞毒性评价:采用CCK-8法检测4种橐吾地上部分5个萃取部位浸膏对BRL-3A和TCMK-1细胞毒性作用,结果显示:4种橐吾均碱性二氯甲烷部位对BRL-3A和TCMK-1细胞毒性最强,其次分别是二氯甲烷部位(纳里橐吾)、石油醚部位(黄帚橐吾)、正丁醇部位(箭叶橐吾)、石油醚和碱性正丁醇部位(盘状橐吾)。结果表明不同化学部位对两种细胞的毒性不同,尤以碱性二氯甲烷部位毒性最强,证明碱性二氯甲烷部位是4种橐吾属植物的主要毒性部位。5.营养成分分析:按照国家标准法对4种橐吾地上部分全草营养成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纳里橐吾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0.87%、3.26%和43.63%。矿物质元素钙、磷、镁、锌、硒、铁、铜和锰含量分别为7622 mg/kg、1960 mg/kg、9383 mg/kg、38.11 mg/kg、0.09 mg/kg、744.50 mg/kg、9.07 mg/kg和6.34 mg/kg。含17种氨基酸,总含量7.43%;黄帚橐吾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6.09%、3.77%和26.40%。矿物质元素钙、磷、镁、锌、硒、铁、铜和锰含量分别为10500 mg/kg、936.67 mg/kg、2635 mg/kg、18.80 mg/kg、0.005 mg/kg、188 mg/kg、7.43 mg/kg和35.20 mg/kg。氨基酸总含量4.85%;箭叶橐吾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7.40%、2.10%和25.50%。矿物质元素钙、磷、镁、锌、硒、铁、铜和锰含量分别为11700 mg/kg、1413.33 mg/kg、2895 mg/kg、19.25 mg/kg、0.022 mg/kg、428 mg/kg、6.77 mg/kg和40.15 mg/kg。含17种氨基酸,总含量5.06%;盘状橐吾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10.80%、2.70%和25.50%。矿物质元素钙、磷、镁、锌、硒、铁、铜和锰含量分别为14150 mg/kg、1265mg/kg、2730 mg/kg、37.30 mg/kg、0.0025 mg/kg、165 mg/kg、6.39 mg/kg和77.55 mg/kg。氨基酸总含量8.84%。结果表明4种橐吾属植物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矿物质元素较为丰富,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尤其是盘状橐吾、箭叶橐吾和黄帚橐吾粗蛋白高于5%以上,具有饲草化利用的潜力。
古丽扎尔·阿布拉[4](2020)在《凋瘤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凋瘤颗粒的提取工艺及成型工艺,并且对凋瘤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的研究,为凋瘤颗粒的开发生产奠定基础。方法:1.提取工艺研究:对方中各味药进行有效成分的综合分析,对女贞子、补骨脂、姜黄、紫草等药材进行醇提工艺考察。采用单因素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以特女贞苷含量、补骨脂素含量及干膏得率为综合指标,考察乙醇浓度、加醇倍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确定最佳醇提工艺条件;对黄芪和海藻进行水提工艺的考察;采用单因素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以黄芪甲苷含量、海藻多糖含量及干膏得率为综合指标,考察加水倍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及浸泡时间,确定最佳水提工艺条件。2.成型工艺研究:以颗粒成型率、吸湿性及流动性为指标,筛选最佳成型工艺。3.质量标准研究:从性状、定性鉴别、含量测定三个方面,建立凋瘤颗粒的质量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凋瘤颗粒中补骨脂、姜黄、香附等中药的成分,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颗粒剂中黄芪甲苷、马钱子碱及士的宁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凋瘤颗粒最佳醇提工艺为用8倍量5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90 min;最佳水提工艺为用10倍量的水浸泡120 min,提取2次,提取时间为60 min;最佳成型工艺为干膏粉与(糊精+蔗糖)混合辅料按2:1比例混合均匀,用95%的乙醇作润湿剂,在60℃下进行干燥,取出,整粒,即得;建立了凋瘤颗粒中香附,姜黄,补骨脂等的TLC鉴别方法;利用HPLC-ELSD法测定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乙腈-水(32:68);流速:1 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30℃;ELSD漂移管温度:40℃;载气:高纯氮气,此条件下黄芪甲苷方法学考察均良好,可用于建立黄芪质量标准。采用HPLC法限定马钱子中马钱子碱及士的宁的含量,色谱条件为:乙腈-0.01%庚烷磺酸钠和0.02%磷酸二氢钾(用10%的磷酸调PH为2.7)(30:70)、检测波长为260nm、柱温30℃、流速1 mL/min;此方法检测出本颗粒中马钱子碱的含量为0.0846mg/g,在0.00240.0120 mg/m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颗粒剂相关检查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要求。结论:凋瘤颗粒生产工艺合理、可行;制订的质量标准准确、重现性好,能有效控制制剂的质量。
王一全,吕鹏[5](2019)在《紫草药理作用及应用现状》文中认为本文对紫草的化学成分、生物学作用、开发应用前景及其抗肿瘤和抗炎症等临床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紫草的综合利用和针对重大疑难疾病的研发提供参考。
魏梦涛[6](2019)在《紫草素抗氧化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检测紫草素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方法:采用清除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ABTS、DPPH、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和超螺旋pBR322质粒DNA抗氧化保护检测的方法。采用测定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类型和抑制常数的方法。采用分子对接模拟法预测酪氨酸酶与紫草素、黄芩素的结合方式和结合作用力的方法。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紫草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而且活性与药物浓度正相关。在清除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ABTS、DPPH和抑制脂质过氧化试验中,紫草素的体系终浓度IC50分别为16μmol/L、32μmol/L、27.27μmol/L、80μmol/L和16.67μmol/L。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黄芩素的体系终浓度IC50分别为12μmol/L、16μmol/L、9.09μmol/L、60μmol/L和12.5μmol/L。紫草素和黄芩素对AAPH诱导的超螺旋pBR322质粒DNA损伤,具有抗氧化保护作用,而且活性与药物浓度正相关。紫草素具有很好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IC50是26.67μmol/L,而且活性与药物浓度正相关。黄芩素的IC50是13.33μmol/L。紫草素是酪氨酸酶的可逆抑制剂,是一种竞争型-非竞争性混合型抑制剂,抑制常数为KI=19μmol/L,KIS=48.6μmol/L。通过分子模拟研究了酪氨酸酶与紫草素、黄芩素的结合方式和结合位点。紫草素、黄芩素进入酪氨酸酶的疏水活性空腔,改变酶的构象,进而影响催化活性。氢键主要存在于缬氨酸283、组氨酸85与化合物之间。pi-pi键主要存在于苯丙氨酸264、组氨酸244、组氨酸259、组氨酸263与化合物之间。pi-烷基键主要存在于缬氨酸283、缬氨酸248与化合物之间。这些作用力可能与化合物、酪氨酸酶的识别、固定有关。由于黄芩素具有3个酚羟基,紫草素具有2个酚羟基,黄芩素和紫草素具有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是不同的分子结构导致的。结论:研究结果显示紫草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原料和抗氧化防衰老类候选药物。
魏梦涛,徐佳,舒青龙,侯吉华,邵文祥,左爱仁[7](2018)在《紫草素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紫草素是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采用清除DPPH、ABTS、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的方法,检测紫草素的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显示,紫草素具有明显的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活性,并且活性和药物浓度正相关。在清除DPPH、ABTS、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抑制体外肝脏线粒体脂质过氧化试验中,紫草素的体系终浓度IC50分别为80,27.27,16,32和16.67μmol/L。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黄芩素的体系终浓度IC50分别为60,9.09,12,16和12.5μmol/L。总之,紫草素紫色十分鲜艳,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防衰老类候选药物、化妆品原料和用于食品着色的食品添加剂。
周悦[8](2016)在《中国民间防治糖尿病传统药用植物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功能缺失或减退、胰岛素抵抗等引起的代谢综合征。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关于糖尿病治疗的传统知识。本研究按照药用植物资源(植物物种)在传统医药(中药、民族药、民间药)体系中的使用这一主线,在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药物志、地方志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药用植物最为丰富的西南地区进行了民间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实地调查,完成了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传统药用植物的整理,共调查收集了中国民间用于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274种,涉及我国19个民族的传统药物知识,对涉及的药用植物信息进行了系统编目(包括药用植物的中文名、民族名、学名、科名、生活型、生境、分布、药用功效、药用部位、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结果等)。以该编目中的信息为基础,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我国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的资源特征、利用特点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深入挖掘这些防治糖尿病药用植物及其传统应用中的现代科学知识内涵。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防治糖尿病的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民间用于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274种,来自84科、207属;(2)含被子植物264种、裸子植物4种、蕨类植物6种;(3)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4)包含防治糖尿病植物种类最多的5个科分别为:菊科、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所含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31.75%;(5)包含防治糖尿病植物种类最多的18个属是:石斛属、黄精属、姜黄属、党参属、菊三七属、荨麻属、百合属、车前属、甘草属、青牛胆属、蓼属、大黄属、黄连属、杏属、蔷薇属、悬钩子属、石韦属、楤木属,这18属种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占总物种数的22.26%;(6)使用时多以植株整体或地下部分入药;(7)基于物种名对涉及的274种药用植物进行信息检索,整理了文献记载及数据库收录的有关糖尿病防治的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学研究结果,其中具有糖尿病防治药理效应的植物265种,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多酚类、蛋白质和多肽类、糖类、萜类、甾类、不饱和脂肪酸类、有机含硫化合物等,药理效应包括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脂代谢、抗氧化、抗炎、抑菌等;(8)编目中涉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种,其中8种为我国特有种;(9)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所收录的药用植物有158种;(10)可食用植物92种。基于上述调查和分析,建议如下:(1)我国民间用于糖尿病治疗的传统药用植物知识丰富,菊科、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中用于糖尿病防治的药用植物资源最多,相关研究可优先在这5个科的植物中开展;(2)有效成分已知的药用植物,可以对其同科、同属、同种的近源植物进行筛选,从中寻找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活性成分或药物基源;(3)可以将某些特定化学成分作为活性指标对药用植物进行筛选,寻找新的药物资源;(4)大部分药用植物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可以传统药物信息为线索进行实验设计和活性筛选,挖掘新的药用资源和药用价值;(5)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引导规范化栽培,利用生物技术促进药用植物产业化。
赵玲玲[9](2016)在《芥子咳喘贴的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小儿支气管炎为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气喘等。小儿支气管炎会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长的日常生活,若治疗、调护不当,易于导致病情迁延或反复发作,从而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心智健康。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药物,就成为医务工作者的任务之一。中药贴敷疗法是一种通过穴位给药的经皮制剂,它既可以通过药物的释放进入皮肤起到局部的治疗作用,又可以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发挥全身的治疗作用,还可避免药物在体内的“首过效应”和减轻毒副作用。中药贴敷疗法在治疗小儿支气管炎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解决了患儿静脉及口服用药困难的问题,小儿易于接受,并能较好的配合治疗。芥子咳喘方是一疗效确切的临床经验方,由白芥子、延胡索、干姜等七味药组成,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效。本课题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将此处方改进工艺,研制成安全、有效、使用方便、质量稳定可控的制剂——中药凝胶膏剂。方法:①制剂工艺的研究:通过正交试验法优选白芥子、甘草合并水提醇沉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延胡索、紫草合并乙醇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干姜、细辛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及凝胶膏剂成型的最佳工艺条件。②质量标准的研究:为控制芥子咳喘贴的质量,采用HPLC法测定了芥子咳喘贴成品中芥子碱硫氰酸盐和延胡索乙素的含量;采用TLC法对处方中白芥子、延胡索、紫草进行了定性鉴别;并采用留样观察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稳定性研究。③化学成分的研究:采用HPLC-MSn法对芥子咳喘贴和方中白芥子、延胡索、甘草、紫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和比对。结果:①白芥子、甘草合并水提醇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2倍量的水,每次提取1小时,共提取2次,将提取也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加入乙醇使乙醇的体积分数达到70%,静置12小时;延胡索、紫草合并乙醇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9倍量60%的乙醇,每次提取1.5时,共提取3次;干姜、细辛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为:20-40目的药材粉末,加12倍量的水,浸泡2小时,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6小时。凝胶膏剂成型的最佳基质配比为:NP700 6g,甘羟铝0.2g,甘油35g,羧甲基纤维素钠1.5g,酒石酸0.2g,加药液制成100g。②初步建立了芥子咳喘贴的质量标准,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初步稳定性试验表明,芥子咳喘贴室温放置三个月质量稳定。③HPLC-MS共检测到芥子咳喘贴中71个成分,其中51个成分来源于处方中的白芥子、延胡索、甘草、紫草四味药,并指认出了其中的25个成分。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芥子咳喘贴的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及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制剂工艺合理可行,质量稳定可控。
陈丹妮[10](2016)在《一种具有美白功能的中药凝胶型面膜的研制》文中认为本中药复方组成药物为黄柏、紫草、五倍子(以下简称复方为HZW),来源于五妙水仙膏处方和专利《一种具有美白功能的中药复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根据前期的相关研究基础,表明HZW具有一定的美白效果,故本文以HZW为原料,制备一种具有美白功能的中药凝胶型面膜,以期为此系列的中药化妆品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首先通过单因素考察、响应面法和正交实验设计对HZW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工艺的研究。采用水浴加热浸提法,以水解总鞣质得到的没食子酸和浸出物得率为指标,通过对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液料比和提取温度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采用中心组合(Box-Behnken)实验设计原理研究确定出五倍子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4倍量的水,62℃水浴,提取2次,每次125 min;以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左旋紫草素,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的含量为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提取时间、溶剂倍量和乙醇浓度3因素进行考察,优选出黄柏和紫草的最佳混合提取工艺为:用14倍量的80%乙醇,混合浸泡提取2 h。优化的提取工艺提取效率高,且稳定可行。本文对按照最佳提取工艺提取出的HZW提取物进行体外细胞实验,以评价其美白作用。根据皮肤黑色素形成的基本原理,通过研究HZW提取物在体外对B16F10黑素瘤细胞形态、增殖影响以及对该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细胞黑素生成的抑制作用和抑制效果来确定提取物的美白效果,发现HZW提取物与阳性药物组相比具有显着影响。这对于明确HZW提取物的美白效果及其化妆品开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对凝胶剂的基质处方进行了筛选。首先,根据外观性状对不同凝胶基质种类进行选择,最终将卡波姆作为凝胶成型基质,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卡波姆、丙二醇、甘油、三乙醇胺的用量,并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用HPLC法同时测定HZW提取物中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左旋紫草素的含量,以24 h累积渗透量为指标,考察透皮促进剂冰片、薄荷脑、月桂氮卓酮对凝胶体外透皮性能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浓度。最终确定凝胶剂基质配方最佳配比为:10%丙二醇,1%卡波姆,1%三乙醇胺,15%甘油,3%薄荷脑。最后,根据2015年《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和其他相关规范性文件,对3批小试产品作了质量检验,并拟定了产品标准草案。本文最后按照2015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对HZW提取物和凝胶剂进行了急性经口毒性实验、急性经皮毒性实验和皮肤刺激性实验,发现HZW提取物作为化妆品原料无明显毒性,制成的凝胶剂对动物皮肤也无明显的刺激性。
二、紫草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草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莪术复方精油的研制及刺激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精油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
1.2 莪术油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各类精油的功效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莪术油的提取与成分分析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材料 |
2.2 莪术油的提取 |
2.2.1 浸泡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2.2.2 粒径对出油率的影响 |
2.2.3 料液比对出油率的影响 |
2.2.4 提取时间对出油率的影响 |
2.2.5 提取温度对出油率的影响 |
2.2.6 正交试验 |
2.3 莪术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
2.3.1 样品配制 |
2.3.2 GC-MS检测条件 |
2.3.3 实验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方精油的筛选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精油 |
3.1.2 化学试剂 |
3.1.3 实验菌种 |
3.1.4 实验仪器 |
3.1.5 实验动物 |
3.2 抑菌试验 |
3.2.1 实验方法 |
3.2.2 实验准备 |
3.2.3 实验过程 |
3.2.4 单方精油实验结果 |
3.2.5 响应面设计试验结果 |
3.3 蛋清致炎小鼠足后跖试验 |
3.3.1 实验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4 热板镇痛试验 |
3.4.1 实验方法 |
3.4.2 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础油的筛选 |
4.1 实验材料 |
4.1.1 化学试剂 |
4.1.2 实验菌种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实验动物 |
4.2 外观评价 |
4.3 抑菌试验 |
4.3.1 实验方法 |
4.3.2 实验结果 |
4.4 热板镇痛试验 |
4.4.1 实验方法 |
4.4.2 实验结果 |
4.5 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 |
4.5.1 实验方法 |
4.5.2 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方精油的其他功效性测评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器材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动物 |
5.2 对磷酸组织胺所致豚鼠皮肤瘙痒的影响 |
5.2.1 实验方法 |
5.2.2 实验结果 |
5.3 体外抗氧化性测试 |
5.3.1 DPPH·清除率测试 |
5.3.2 羟自由基清除率测试 |
5.3.3 总抗氧化力测试 |
5.4 皮肤功效性测试:减轻皮肤红肿 |
5.4.1 实验方法 |
5.4.2 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刺激性测试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仪器 |
6.1.2 实验动物 |
6.2 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
6.2.1 实验方法 |
6.2.2 实验结果 |
6.3 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 |
6.3.1 实验方法 |
6.3.2 实验结果 |
6.4 人体重复性开放型涂抹试验 |
6.4.1 实验方法 |
6.4.2 实验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 |
(2)干旱、H2O2及Na2S2O4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黄芩药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资源现状 |
1 黄芩化学成分 |
2 黄芩药理作用 |
3 黄芩资源现状 |
第二节 黄芩生长、药材质量与环境因素 |
1 产地环境与黄芩生产的关系 |
2 环境因素与黄芩药材质量 |
第三节 环境对药材质量影响的本质 |
1 黄酮化合物合成途经与生态学功能 |
2 环境协迫与活性氧的关系 |
3 活性氧与次生代谢的关系 |
第四节 代谢组学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中的应用 |
1 代谢组学技术 |
2 在植物次生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五节 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
1 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在中药资源方面的应用 |
2 影响因素 |
3 黄芩愈伤组织及悬浮细胞培养 |
第六节 次生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
1 次生代谢调控的意义 |
2 人为调控次生代谢的研究 |
第七节 立题依据及课题设计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 |
3 拟解决关键问题 |
4 技术路线 |
5 本课题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黄芩悬浮细胞的诱导与优化 |
第一节 黄芩无菌实生苗的培养 |
第二节 黄芩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 |
第三节 黄芩悬浮细胞的诱导及继代培养 |
第三章 PEG模拟干旱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PEG模拟干旱对黄芩悬浮细胞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第二节 PEG模拟干旱对黄芩悬浮细胞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三节 PEG模拟干旱对黄芩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四章 外源H_2O_2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外源H_2O_2对黄芩悬浮细胞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第二节 外源H_2O_2对黄芩悬浮细胞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三节 外源H_2O_2对黄芩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五章 NA_2S_2O_4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NA_2S_2O_4对黄芩悬浮细胞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第二节 NA_2S_2O_4对黄芩悬浮细胞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三节 NA_2S_2O_4对黄芩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六章 PEG模拟干旱处理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黄芩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UPLC-MS分析 |
第二节 代谢组学评价PEG模拟干旱对黄芩悬浮细胞的影响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四种橐吾属植物生物碱成分和营养成分分析及其毒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我国天然草地橐吾属植物种类、分布及其危害研究进展 |
1.1 橐吾属植物种类、地理分布及主要物种 |
1.1.1 橐吾属植物种类及地理分布 |
1.1.2 我国天然草地几种常见橐吾属有毒植物 |
1.2 橐吾属植物的危害 |
1.2.1 对天然草地的危害 |
1.2.2 对我国畜牧业的危害 |
第二章 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
2.1 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
2.1.1 倍半萜类化合物 |
2.1.2 生物碱类 |
2.1.3 黄酮类 |
2.1.4 苯并呋喃类 |
2.1.5 其他化合物 |
2.2 橐吾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 |
2.2.1 药理活性研究 |
2.2.2 化感作用研究 |
2.2.3 抗农作物害虫活性研究 |
2.2.4 肝毒性作用研究 |
2.3 橐吾属植物营养价值研究 |
2.4 橐吾属植物抗性研究 |
2.5 橐吾属植物其他方面研究 |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四种橐吾属植物地上部分化学成分比较 |
3.1 试验材料 |
3.1.1 橐吾属植物地上部分试验样品 |
3.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4种橐吾地上部分预试液的制备 |
3.2.2 纸色谱法与试管法 |
3.2.3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3.1 甾体或三萜类 |
3.3.2 挥发油和油脂 |
3.3.3 酚类化合物 |
3.3.4 强心苷类化合物 |
3.3.5 有机酸 |
3.3.6 生物碱 |
3.3.7 醌类化合物 |
3.3.8 黄酮类化合物 |
3.3.9 香豆素和萜类内酯类化合物 |
3.3.10 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类化合物 |
3.3.11 糖、多糖和苷类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四种橐吾属植物地上部分生物碱成分提取分离与检测 |
4.1 试验材料 |
4.1.1 植物样品 |
4.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各部位浸膏的提取分离 |
4.2.2 生物碱检测 |
4.3 试验结果 |
4.3.1 各部位浸膏的提取分离 |
4.3.2 生物碱检测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四种橐吾属植物毒性评价 |
5.1 急性毒性试验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试验结果 |
5.1.4 讨论 |
5.1.5 小结 |
5.2 细胞毒性试验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2.3 试验结果 |
5.2.4 讨论 |
5.2.5 小结 |
第六章 四种橐吾属植物营养成分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
6.2.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6.2.2 矿物质元素含量 |
6.2.3 氨基酸组成分析 |
6.3 讨论 |
6.3.1 常规营养成分 |
6.3.2 矿物质元素 |
6.3.3 氨基酸 |
6.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凋瘤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仪器与材料 |
2 处方组成 |
3 工艺设计 |
4 凋瘤颗粒醇提工艺研究 |
4.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4.2 特女贞苷含量测定 |
4.3 补骨脂素含量测定 |
4.4 浸膏得率测定 |
4.5 提取工艺的研究 |
4.6 单因素试验 |
4.7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醇提工艺 |
5 凋瘤颗粒的水提工艺的研究 |
5.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5.2 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
5.3 海藻多糖的含量测定 |
5.4 浸膏得率的测定 |
5.5 提取工艺的研究 |
5.6 单因素试验 |
5.7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水提工艺 |
5.8 讨论 |
5.9 小结 |
6 凋瘤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
6.1 浓缩与干燥温度的考察 |
6.2 干膏粉的制备 |
6.3 辅料的筛选 |
6.3.1 方法 |
6.3.2 成型性的测定 |
6.3.3 堆密度的测定 |
6.3.4 休止角的测定 |
6.3.5 吸湿性的测定 |
6.3.6 综合评分及结果 |
6.4 乙醇浓度筛选 |
6.5 颗粒干燥温度的筛选 |
6.6 小结 |
6.7 讨论 |
7 凋瘤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
7.1 性状 |
7.2 薄层色谱鉴别 |
7.2.1 黄芪的薄层鉴别 |
7.2.2 补骨脂的薄层鉴别 |
7.2.3 紫草的薄层鉴别 |
7.2.4 香附的薄层鉴别 |
7.2.5 姜黄的薄层鉴别 |
7.2.6 女贞子的薄层鉴别 |
7.2.7 白芥子的薄层鉴别 |
7.2.8 重楼的薄层鉴别 |
7.3 含量测定 |
7.3.1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
7.3.2 制马钱子中马钱子碱HPLC含量测定 |
7.4 小结 |
7.5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紫草药理作用及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紫草生物学作用 |
1.1 抗肿瘤作用 |
1.2 紫草的免疫作用 |
1.3 抗免疫缺陷作用 |
1.4 抗氧化作用 |
2 紫草的临床应用 |
2.1 治疗小儿性早熟 |
2.2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
2.3 外用治疗鹅口疮 |
2.4 紫草与其他药合用治疗皮肤病 |
(6)紫草素抗氧化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实验试剂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2.试验方法 |
2.1 分光光度计检测紫草素清除羟基自由基试验 |
2.2 酶标仪检测紫草素清除超氧自由基试验 |
2.3 分光光度计检测紫草素清除ABTS自由基试验 |
2.4 分光光度计检测紫草素清除 DPPH 自由基试验 |
2.5 分光光度计检测紫草素抑制体外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试验 |
2.6 凝胶电泳仪检测超螺旋pBR322 质粒抗氧化保护 |
2.7 酶标仪检测紫草素抑制酪氨酸酶二酚酶活性 |
2.8 酶标仪检测紫草素抑制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类型和抑制常数 |
2.9 分子对接模拟法预测酪氨酸酶与紫草素的结合方式和结合作用力 |
2.10 数据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紫草素清除羟自由基试验 |
3.2 紫草素清除超氧自由基试验 |
3.3 紫草素清除ABTS自由基试验 |
3.4 紫草素清除DPPH自由基试验 |
3.5 紫草素抑制体外肝脏线粒体脂质过氧化试验 |
3.6 超螺旋pBR322 质粒DNA抗氧化保护试验 |
3.7 紫草素抑制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的试验 |
3.8 紫草素抑制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类型和抑制常数 |
3.9 分子对接模拟法预测酪氨酸酶与紫草素的结合方式和结合作用力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紫草素和黄芩素药理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7)紫草素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及试验仪器 |
1.2 清除DPPH自由基试验 |
1.3 清除ABTS自由基试验 |
1.4 清除羟基自由基试验 |
1.5 清除超氧自由基试验 |
1.6 抑制体外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清除DPPH自由基试验 |
2.2 清除ABTS自由基试验 |
2.3 清除羟自由基试验 |
2.4 清除超氧自由基试验 |
2.5 体外肝脏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抑制试验 |
3 结论与讨论 |
(8)中国民间防治糖尿病传统药用植物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
1.1.1 糖尿病分型 |
1.1.2 糖尿病诊断标准 |
1.1.3 糖尿病的治疗 |
1.1.4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
1.2 传统药物研究概况 |
1.3 传统药用植物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调查 |
2.2.2 实地调查 |
2.2.3 分析整理与编目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调查结果 |
3.1 实地调查结果 |
3.1.1 西南地区糖尿病防治药用植物资源类型分析 |
3.1.2 西南地区糖尿病防治药用植物验方 |
3.2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分析 |
3.2.1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种类组成 |
3.2.2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特点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4.1 结论与讨论 |
4.1.1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与传统知识的多样性 |
4.1.2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多样性 |
4.2 问题与展望 |
4.2.1 今后拟开展的工作 |
4.2.2 部分有待于开展抗糖尿病研究的植物 |
4.2.3 研究展望 |
致谢 |
项目支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参考文献 |
(9)芥子咳喘贴的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处方中各药物的研究概况 |
综述二 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状况 |
综述三 中药凝胶膏剂研究进展 |
实验部分 |
前言 |
1.处方组成 |
2.处方分析 |
3.剂型的选择 |
4.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 芥子咳喘贴的制剂工艺研究 |
第一节 方中各药的提取工艺的研究 |
1.仪器、材料与试剂 |
2.方中各药味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 |
3.白芥子、甘草合并提取工艺的考察 |
4.延胡索、紫草合并提取工艺的优选 |
5.干姜、细辛挥发油合并提取工艺的研究 |
6.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芥子咳喘贴凝胶膏剂成型工艺的研究 |
1.仪器、材料与试剂 |
2.凝胶膏剂基质原料的优选 |
3.凝胶膏剂基质处方配比的优选 |
4.芥子咳喘贴的制备工艺 |
5.芥子咳喘贴的工艺考察 |
6.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芥子咳喘贴的质量标准及初步稳定性的研究 |
第一节 芥子咳喘贴质量标准草案 |
1.原料质量标准草案 |
2.辅料质量标准草案 |
3.制剂成品质量标准草案 |
第二节 芥子咳喘贴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第三节 芥子咳喘贴初步稳定性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实验结论 |
第三章 基于质谱的芥子咳喘贴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1.仪器、材料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1.芥子咳喘贴的制剂工艺研究 |
2.芥子咳喘贴的质量标准研究 |
3.基于质谱的芥子咳喘贴及单味药的成分分析研究 |
4.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10)一种具有美白功能的中药凝胶型面膜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中药化妆品的研究概况 |
1 中药化妆品的定义 |
2 中药化妆品的历史发展沿革 |
3 中药化妆品的特点与优势 |
4 中药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
第二章 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
1 中药凝胶剂的种类 |
2 中药凝胶剂的制备及经皮渗透促进剂的选择 |
3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 |
4 对中药凝胶剂的思考 |
5 中药凝胶剂在化妆品产业的前景 |
第三章 HZW组成药物的研究进展 |
1 黄柏 |
2 紫草 |
3 五倍子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一节 响应面法优化五倍子总鞣质的提取工艺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正交实验优选黄柏与紫草的混合提取工艺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HZW提取物的体外美白功效评价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HZW凝胶剂配方的筛选及产品质量研究 |
第一节 HZW凝胶剂配方的筛选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产品标准(草案) |
1 配方工艺 |
2 工艺路线 |
3 产品标准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安全性评价研究 |
第一节 急性经口毒性实验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急性经皮毒性实验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皮肤刺激性实验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紫草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莪术复方精油的研制及刺激性评价[D]. 邹小灵.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2]干旱、H2O2及Na2S2O4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D]. 王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四种橐吾属植物生物碱成分和营养成分分析及其毒性评价[D]. 浮晶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凋瘤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D]. 古丽扎尔·阿布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紫草药理作用及应用现状[J]. 王一全,吕鹏.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9(05)
- [6]紫草素抗氧化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D]. 魏梦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紫草素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研究[J]. 魏梦涛,徐佳,舒青龙,侯吉华,邵文祥,左爱仁. 食品工业, 2018(03)
- [8]中国民间防治糖尿病传统药用植物调查[D]. 周悦.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4)
- [9]芥子咳喘贴的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赵玲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10]一种具有美白功能的中药凝胶型面膜的研制[D]. 陈丹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