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料酿酒技术及工艺操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端好,王震,胡吉祥,韩孟姚,仲杰[1](2021)在《生料液态酿酒工艺研究与品质检测》文中研究说明该文研究生料液态酿造大米酒生产工艺,并对酒的品质进行检测。利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温度、培养基初始pH值、小曲添加量后,利用响应面分析优化发酵工艺,并进行小试试验,最后用气相色谱对酒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小曲添加量为1.2%、培养基初始pH值为6;在发酵罐进行小试发酵12 d时50°白酒出酒率达到109.5%(质量比)。该大米酒气味清香,成品酒中乙酸乙酯含量为0.43 g/L,符合国家一级清香型白酒标准,甲醇含量仅为0.08 g/L,远低于国家标准,质量安全。
李梦婷,许德富,敖宗华,罗惠波,明红梅[2](2020)在《高酸调味酒酿造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简述了现存酸性调味酒的生产工艺,进一步明确了有机酸是白酒综合质量、白酒口感的关键性制约成分。提出以固态法酿酒丢糟为原料,拌和生料粮粉进行晾堂堆积开放式培菌,配伍生香醪入泥窖密封发酵,出窖糟醅辅以生香醪复式蒸馏提香的新型酿造工艺,制备出高酸调味酒,用于白酒的勾兑调味。"以酒调酒"解决白酒酒体总酸偏低的问题,同时为丢糟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一条更合理、更具经济效益的途径。
张先楚,夏敏,丁朋举,刘钺,李勇,程天才[3](2019)在《大米生料发酵产乙醇工艺条件优化》文中提出选取大米生料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以发酵结束后的乙醇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大米生料发酵产乙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米生料发酵产乙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颗粒度50目,料水比1:3.0(g:mL),α-淀粉酶添加量10 U/g,糖化酶添加量200 U/g,酸性蛋白酶添加量30 U/g,酵母液接种量1%,硫酸铵添加量0.8%。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乙醇含量为10.89%。
王元军,杨小凤,刘素素,冯文倩[4](2019)在《生料法藕糯米黄酒发酵工艺》文中指出为拓展地方藕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藕和糯米为原料采用生料发酵工艺研发藕糯米黄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确定生料藕糯米黄酒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莲藕糯米最佳质量比1︰2,最佳工艺条件为:糖化酶用量0.15%、生料曲用量2.5%、主发酵温度30℃,料水比1︰2.5 (g/mL),主发酵6 d,后发酵30 d。所获生料藕糯米黄酒色泽红艳透亮、香气协调、口感醇和。
崔宁波[5](2019)在《利用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生料酿醋过程中的真菌多样性》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传统食醋的酿造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醋”的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永春老醋和四川保宁醋。随着传统食醋酿造工艺的不断发展与优化,食醋酿造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的一些食醋生产企业开始生料制醋技术的研究以及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料酿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圣堂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以生料制醋工艺酿造食醋的企业。从该公司采集样品51份,包括原料、大曲、发酵缸样品(采集13个不同发酵时间点的样品)、淋醋样和熏醅样等共17组样品,每组3个平行样。本研究以这51份样品为研究对象,扩增nrDNA ITS区域并进行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生料制醋工艺流程中真菌多样性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在原料中,酿酒酵母为优势物种(相对丰度为99.73%);在大曲中黑曲霉为优势物种(相对丰度98.86%);发酵缸各组样品群落结构组成大体相似,只是各物种在每组样品的相对丰度不同;熏醅和淋醋与其他样品的群落组成和物种丰富度都存在显着差异。(2)对发酵缸采集的样品做了真菌群落结构比较。样本层级聚类结果表明,发酵2、6、10、13天的所有样品聚为一支,属于发酵前期,而发酵17、22、26、29、32、35、39和46天的样品聚为一支,统称为发酵后期。发酵前期与后期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尤其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未经分类的新球腔菌科(unclassified Davidiellaceae)、未分类的链格孢属(unclassified Alternaria)、红曲霉菌(Monascus purpureus)等至少9个物种中相对丰度存在显着差异。(3)发酵期真菌来源分析表明:在生料制醋发酵过程中,来自原料、大曲中的真菌数量占比分别为1.44%和2.26%,几乎全部为子囊菌门的真菌,但也存在很小比例的接合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真菌;约94.6%的真菌来源未知,可能来源于发酵室或工人翻缸过程带入。(4)通过对翻缸(代表发酵缸底部的样品)与未翻缸(代表发酵缸顶部的样品)样品的样本层级聚类分析、群落Heatmap图分析和组间差异检验可知,发酵缸顶部和底部真菌群落结构几乎没有差异性。本研究所采集的51份样品涉及生料制醋的全过程,对其在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学水平上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研究结果可反映实际生料制醋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变化及其多样性,为生料制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李伟豪[6](2019)在《全稻谷发酵生产乙醇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乙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和医药等领域。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紧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乙醇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受到重视。目前乙醇生产以发酵法为主,使用淀粉质、糖质及纤维质原料。我国主要使用玉米和小麦,但乙醇年产量仅为261万吨,我国政策普及乙醇汽油有近1000万吨燃料乙醇的缺口。纤维素乙醇尚未工业化生产,我国甘蔗等经济作物较少不利于生产乙醇,扩大产量仍以淀粉质原料为主,我国南方高产的稻谷还未被利用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本课题旨在探讨提高工业化乙醇产量的方法——使用商业酵母,全稻谷发酵生产乙醇,测定不同条件下酶解速率,探讨不同工艺下酵母代谢变化,以确定淀粉利用率、产物浓度和生产强度较高的工艺,实现乙醇的低成本高效生产,对工业化生产乙醇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考察了安琪酵母公司的耐高温工业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性能,该酵母具有耐高温(37℃)、耐高糖(100-200 g/L)和一定的耐乙醇性能。同时对本课题使用的液化酶和糖化酶酶解速率进行测定,液化酶和糖化酶添加量为4.92和5.22U/g底物,70℃液化1 h能够基本将淀粉水解成糊精和麦芽糖;50℃下糖化1.75 h能够彻底将多糖水解成葡萄糖;生料55℃温水调浆处理后,37℃下处理10 h淀粉的水解率能够达到66.4%。其次,考察了分步糖化法(SHF)、同步糖化法(SSF)和生料法等三种工艺发酵生产乙醇的性能。SHF发酵周期24 h,乙醇浓度为102.1 g/L,淀粉利用率84.9%;SSF发酵周期28 h,乙醇浓度为104.2 g/L,淀粉利用率86.5%;生料法发酵周期32 h,乙醇浓度为98.9 g/L,淀粉利用率82.2%。SHF、SSF以及生料法的总成本分别为6776元、6544元以及6522元。SSF发酵稻谷的产物浓度高,淀粉转化利用更彻底,成本较低适合于工业生产乙醇。最后,对实验中稻谷粉加壳作底物发酵温度较高的现象进行探讨。发现该酵母37℃环境下增殖更快,但细胞更容易衰亡。在添加稻壳的种子培养基中,OD值普遍较不加壳实验组更小,说明了稻壳对酵母具有吸附作用。在发酵罐中进行39℃生料发酵发现,不加稻壳时不进行乙醇代谢,且乙醇的产量随稻壳加入量的增加而提高,加5 g/L壳和加10 g/L壳实验组分别产生50.6 g/L和81.6 g/L乙醇,接近37℃生料发酵的结果,说明稻壳的加入使细胞聚集,这对酵母细胞抵御高温胁迫有明显帮助。综上所述,利用全稻谷粉碎直接进行SSF发酵具有可行性,一方面节约原料成本,另一方面稻壳粉的存在可以提高酵母耐热性,维持高温优势,而且SSF发酵稻谷的产物浓度高,淀粉转化利用更彻底,适合于工业生产乙醇。
牟来庆,张奏娟[7](2018)在《酿酒工艺中多粮生料技术的应用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酒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饮品,而酿酒工艺却复杂庞大,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存在很大难度。目前我国普遍应用的多粮生料技术,主要是借助微生物和生淀粉,经过一系列工艺,完成一步步的酿酒程序。
王星凯[8](2018)在《米酒液态发酵原料预处理及发酵条件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米酒的液态发酵技术是实现米酒大罐快速发酵的基础。通过研究米酒的液态发酵工艺,实现米酒的快速液态发酵,并保证酸和酯的相对平衡,对提高米酒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产量和利润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通过影响米酒发酵的原料预处理方案的探究,得到最佳熟料预处理方案和生料预处理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米酒液态发酵的基本工艺进行研究,选择米酒酿造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组合实验,优化了米酒的快速液态发酵工艺。在此基础上,对米酒的发酵工艺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通过常规方法和色谱方法对米酒的发酵过程进行检测,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发酵工艺优化方向,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导。通过研究,找到了熟料和生料液态发酵的原料预处理方案。在熟料常规发酵的基础上添加糖化酶进行预糖化,可将酒精度提升10.62%。将米碎制成米浆后再进行蒸煮糖化发酵,提升了醪液的分散程度和液化水平,酒精度进一步提升9.31%。采用生料粉碎糖化的发酵方法,促进发酵过程传质,使得酒精度比制浆熟料发酵再提升了8.61%。生料粉碎糖化发酵可以节约能源,粉碎后米碎在分散系中比较均匀,流动性好,适合于大罐搅拌发酵,为酒厂大罐发酵、提升产量和缩短周期提供思路和方法。探究了对米酒酿造工艺有较大影响的发酵条件组合,进行单因素实验并设计合适梯度的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得出生料粉碎发酵在摇床转速160rpm、料水比1:2.5、发酵前培养液p H 3.3、加酶量3倍于熟料发酵的条件下,在产品品质、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三方面综合考虑下为最佳的发酵条件,可得到较好的酒精积累和较佳的酸酯平衡的液态发酵米酒。从溶氧、还原糖含量、搅拌条件等方面对发酵工艺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优化。发酵前期进行适当通氧,提高原料内溶氧量,可以促进发酵前期微生物生长,促进相关酶的生成和原料的前期转化;而补料发酵提升了发酵过程中原料内的还原糖含量,但是不仅提升了生产成本,还导致发酵结果中总酸过高,影响酒的整体风味;以搅拌-静置-搅拌的方案进行发酵,不仅促进了发酵前期相关酶的活力,提升糖化酶活力和发酵能力,促进原料前期转化,同时提升产酒量5.04%,缩短发酵周期约2-3天,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搅拌时间,相对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实际工业生产上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永博,黄治国,任志强[9](2018)在《玉米生料与大米生料酿酒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生料酿酒中,影响原料出酒率的因素除酒曲以外,还与原料的淀粉性质有关。不同来源的淀粉,其性质存在差异。以生料酿酒常用原料玉米和大米进行生料酿酒比较其酿造特性,结果表明大米的出酒率41.8%高于玉米32.1%。为了进一步阐明生料大米出酒率高于生料玉米的原因,对两种原料酶解前后的淀粉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解前两者的淀粉颗粒形态较大,酶水解后大米淀粉颗粒相对于玉米淀粉颗粒较小,说明生料大米更容易被降解和利用。对两种原料进行生料发酵,测定其发酵液中淀粉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两种发酵液中的淀粉含量都有明显的下降,而发酵液中的还原糖含量玉米0.99 mg/m L显着高于大米0.41 mg/m L。表明玉米淀粉转化的还原糖比大米淀粉转化的还原糖更难被微生物利用。
王洪,罗惠波,廖玉琴,邓露,刘蔺,罗广[10](2017)在《多粮生料酿酒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生料曲为糖化发酵剂,大米、玉米、高粱为原料混合发酵进行生料酒的酿制。研究了发酵温度、pH、水料比、加曲量对出酒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最优工艺参数为大米∶玉米∶高粱=6∶1∶3,发酵温度31℃,pH 5.5,水料比2.5∶1,加曲量1%,在此条件下,出酒率为75.0%(55°计)。
二、生料酿酒技术及工艺操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料酿酒技术及工艺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1)生料液态酿酒工艺研究与品质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摇瓶发酵 |
1.3.2 单因素试验 |
1.3.3 响应面分析试验 |
1.3.4 小试放大试验 |
1.3.5 酒精检测 |
1.3.6 酒质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 |
2.1.1 发酵温度的影响 |
2.1.2 小曲添加量的影响 |
2.1.3 培养基初始pH值的影响 |
2.2 响应面分析结果 |
2.3 小试放大试验结果 |
2.4 酒质检测结果 |
3 结论 |
(2)高酸调味酒酿造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酸调味酒酿造工艺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
1.1 工艺开发的背景 |
1.2 工艺开发的意义 |
2 高酸调味酒酿造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
3 高酸调味酒酿造的设计研究 |
3.1 原辅料的选择及预处理 |
3.1.1 对固态法酿酒丢糟的再利用 |
3.1.2 生料粮谷的选择及预处理 |
3.2 关键工艺的设计及其依据 |
3.2.1 设计生料直接加入糟醅体系发酵的工艺及其依据 |
3.2.2 设计糟醅晾堂堆积培菌的工艺及其依据 |
3.2.3 糟醅入泥窖密闭后发酵周期设计 |
4 设计工艺中酒体有机酸的来源 |
5 结论与展望 |
(3)大米生料发酵产乙醇工艺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原料与菌株 |
1.1.2 化学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大米生料发酵产乙醇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9] |
1.3.2 分析检测 |
1.3.3 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设计 |
1.3.4 发酵工艺优化正交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原料颗粒度对大米生料发酵的影响 |
2.2 料水比对大米生料发酵的影响 |
2.3 α-淀粉酶添加量对大米生料发酵的影响 |
2.4 糖化酶添加量对大米生料发酵的影响 |
2.5 酸性蛋白酶添加量对大米生料发酵的影响 |
2.6 酵母接种量对大米生料发酵的影响 |
2.7 硫酸铵添加量对发酵的影响 |
2.8 发酵工艺优化正交试验 |
3 结论 |
(4)生料法藕糯米黄酒发酵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用品 |
1.2 工艺流程及要点 |
1.3 莲藕酒中鲜藕与糯米的最佳质量比试验方法 |
1.4 生料藕糯米黄酒发酵条件的单因素试验方法 |
1.4.1 用水量的单因素试验方法 |
1.4.2 主发酵温度的单因素试验方法 |
1.4.3 糖化酶用量的单因素试验方法 |
1.4.4 生料曲用量的单因素试验方法 |
1.4.5 生料藕糯米黄酒发酵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方法 |
1.5测定指标[10]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莲藕酒中鲜藕与糯米的最佳质量比试验结果 |
2.2 生料藕糯米黄酒发酵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1 最佳用水量的确定 |
2.2.2 最佳主发酵温度的确定 |
2.2.3最佳糖化酶用量的确定 |
2.2.4最佳生料曲用量的确定 |
2.3 生料藕糯米黄酒发酵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5)利用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生料酿醋过程中的真菌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传统食醋概述 |
1.1 传统食醋简介 |
1.2 传统食醋生产工艺(以山西老陈醋为代表) |
1.3 生料制醋酿造工艺 |
1.4 生料制醋的研究进展 |
1.5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发酵食品中的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生料酿醋过程中的真菌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样品采集 |
2.1.3 DNA提取、PCR扩增与测序 |
2.1.4 数据分析 |
2.2 研究结果 |
2.2.1 样本信息统计 |
2.2.2 Alpha多样性分析 |
2.2.3 稀释性曲线分析 |
2.2.4 门(Phylum)分类水平上真菌群落分析 |
2.2.5 纲(Class)分类水平上真菌群落分析 |
2.2.6 目(Order)分类水平上真菌群落分析 |
2.2.7 科(Family)分类水平上真菌群落分析 |
2.2.8 属(Genus)分类水平上真菌群落分析 |
2.2.9 种(Species)分类水平上真菌群落分析 |
2.2.10 真菌来源分析 |
2.2.11 不同发酵时期真菌群落结构比较 |
2.2.12 NMDS分析 |
2.2.13 主成分分析 |
2.2.14 发酵缸顶部和底部真菌群落结构的比较 |
2.3 讨论 |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
3.1 结论 |
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全稻谷发酵生产乙醇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乙醇的概况 |
1.1.1 乙醇的性质 |
1.1.2 乙醇的主要用途 |
1.2 燃料乙醇的意义 |
1.2.1 缓解能源危机 |
1.2.2 解决粮食库存问题 |
1.2.3 减少环境污染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各国燃料乙醇政策变化 |
1.3.2 技术发展现状 |
1.4 乙醇的生产工艺 |
1.4.1 化学合成法 |
1.4.2 发酵法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思路 |
1.5.1 本课题研究目标 |
1.5.2 本课题研究思路 |
2 摇瓶中稻谷粉发酵产乙醇初探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菌种 |
2.2.2 培养基 |
2.2.3 酶制剂 |
2.2.4 实验试剂 |
2.2.5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乙醇浓度的测定 |
2.3.2 发酵液残糖的测定 |
2.3.3 酶活的测定 |
2.3.4 稻谷的成分测定 |
2.3.5 摇瓶发酵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稻谷的成分 |
2.4.2 酵母的生长性能 |
2.4.3 酶制剂活力与酶解速率 |
2.4.4 摇瓶中稻谷粉发酵生产乙醇 |
2.5 本章小结 |
3 全稻谷发酵产乙醇的不同工艺比较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菌种 |
3.2.2 培养基 |
3.2.3 酶制剂 |
3.2.4 实验试剂 |
3.2.5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产物浓度的测定 |
3.3.2 批次发酵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原料粒度影响 |
3.4.2 酵母接种量的影响 |
3.4.3 底物浓度的影响 |
3.4.4 添加氮源的影响 |
3.4.5 SHF法发酵结果 |
3.4.6 SSF法发酵结果 |
3.4.7 生料法发酵结果 |
3.4.8 经济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添加稻壳对酵母耐高温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菌种 |
4.2.2 培养基 |
4.2.3 酶制剂 |
4.2.4 实验试剂 |
4.2.5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产物浓度的测定 |
4.3.2 批次发酵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酵母菌高温生长性能 |
4.4.2 加壳种子培养 |
4.4.3 高温下摇瓶发酵结果 |
4.4.4 发酵罐发酵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酿酒工艺中多粮生料技术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粮生料酿酒技术机理 |
二、多粮生料酿酒技术的实际应用 |
(8)米酒液态发酵原料预处理及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米酒酿造工艺 |
1.2.1 固态发酵 |
1.2.2 液态发酵 |
1.2.3 其他发酵方法 |
1.3 米酒酿造相关研究 |
1.3.1 原料预处理 |
1.3.2 发酵条件研究 |
1.3.3 白酒发酵产物变化研究 |
1.3.4 杂醇油研究 |
第二章 原料预处理对米酒液态发酵乙醇及酸酯产率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主要原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发酵方法 |
2.3.2 熟料常规发酵 |
2.3.3 熟料预糖化发酵 |
2.3.4 熟料制浆预糖化发酵 |
2.3.5 粉碎生料预糖化发酵 |
2.3.6 蒸馏方法 |
2.3.7 检测方法 |
2.3.8 统计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熟料预糖化发酵 |
2.4.2 熟料制浆预糖化发酵 |
2.4.3 粉碎生料预糖化发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米酒液态发酵的主要工艺参数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主要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发酵方法 |
3.3.2 正交实验的设计 |
3.3.3 蒸馏方法 |
3.3.4 检测方法 |
3.3.5 统计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米酒液态发酵工艺参数的单因素优化 |
3.4.2 正交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酵通气搅拌方式与补料的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主要原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发酵方法 |
4.3.2 通气方案 |
4.3.3 补糖方案 |
4.3.4 搅拌方式 |
4.3.5 蒸馏方法 |
4.3.6 检测方法 |
4.3.7 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通气方式对发酵产酒及酸酯代谢的影响 |
4.4.2 补糖对发酵产酒及酸酯代谢的影响 |
4.4.3 搅拌方式对发酵产酒及酸酯代谢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玉米生料与大米生料酿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原料预处理 |
1.3.2 生料发酵工艺 |
1.3.3 酒精含量的测定 |
1.3.4 出酒率的测定 |
1.3.5 生料原料酶解方法 |
1.3.6 原料淀粉颗粒形态的观察 |
1.3.7 淀粉和还原糖含量检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两种不同原料出酒率的比较 |
2.2 两种不同原料酶水解前后淀粉颗粒形态的变化 |
2.3 淀粉含量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 |
2.4 还原糖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 |
2.5 酒精度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 |
3 结论 |
四、生料酿酒技术及工艺操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料液态酿酒工艺研究与品质检测[J]. 王端好,王震,胡吉祥,韩孟姚,仲杰.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10)
- [2]高酸调味酒酿造研究综述[J]. 李梦婷,许德富,敖宗华,罗惠波,明红梅. 中国酿造, 2020(12)
- [3]大米生料发酵产乙醇工艺条件优化[J]. 张先楚,夏敏,丁朋举,刘钺,李勇,程天才. 中国酿造, 2019(12)
- [4]生料法藕糯米黄酒发酵工艺[J]. 王元军,杨小凤,刘素素,冯文倩. 食品工业, 2019(08)
- [5]利用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生料酿醋过程中的真菌多样性[D]. 崔宁波. 山西大学, 2019(01)
- [6]全稻谷发酵生产乙醇的初步研究[D]. 李伟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酿酒工艺中多粮生料技术的应用探究[J]. 牟来庆,张奏娟. 中国食品, 2018(23)
- [8]米酒液态发酵原料预处理及发酵条件优化[D]. 王星凯.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2)
- [9]玉米生料与大米生料酿酒特性研究[J]. 李永博,黄治国,任志强.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04)
- [10]多粮生料酿酒工艺的研究[J]. 王洪,罗惠波,廖玉琴,邓露,刘蔺,罗广. 中国酿造,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