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再创中国诠释学的问题

论再创中国诠释学的问题

一、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威威[1](2021)在《韩非子的解释学建构》文中研究指明韩非不仅对《老子》文本进行了解释,其解释活动中还贯穿着他对解释活动本身有意识的理解。他对文本的意义、解释者如何获得文本的意义、作者的意图和解释的目的、文本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解释学问题或者有直接讨论,或者蕴含在对其他问题的讨论中。他对意义不确定、无现实功用的经典的流传和当时学者以己意误解经典的现象多有批评。他认为,通过心灵的虚静排除解释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以让文本的确定意义自己呈现出来,但也承认误解难以避免。他对《老子》文本的解释仍然受到自己主观因素的影响,最终的结果是《老子》思想和他本人思想的融合。

李智福[2](2021)在《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经典解释学-释义学初探》文中提出章太炎《齐物论释》是一部以解经为形式而进行哲学创构的经典解释典范,他通过佛学与庄学的合参互济而构建起一套"内圣外王"哲学体系。如何在经典解释与哲学创构之间维持一种自洽和融贯,必然会有一套与之相辅相成的经典解释学-释义学(方法论解释学、解释技艺)。章太炎《齐物论释》之解释学-释义学主要有:其一,庄学与佛学的深度格义,以法相学之概念与《齐物论》之概念一一相印证,字字皆有来历;其二,名相分析,章太炎深谙"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这种唯识学方法论,而庄子的"道-言悖论""齐-言悖论"正与之类似,故他以此方法来解释《齐物论》,其中包括以语义学分析重要名相和以近代自然科学分析庄学相关概念,分析是为排遣,以排遣而遮拨实相,显发本体;其三,以意逆志,与古人神交,对经典进行素心体贴,从而理解古人着述的苦心孤诣。正是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些解释方式使得这部"注"能将"经"的本意向纵深推进,以达到钩深致远、返本开新的诠释效果。《齐物论释》是一种深度诠释,将经典之隐题转化为显题,以古代经典来观照现代社会。精湛的释义学使得解释者在进行哲学"创构"的同时,既能保证"解释"与"经典"之间的融贯,也能保证"解释"与"解释"的自洽。

胡士颍[3](2020)在《汤一介《周易》解释学的哲学意义与经学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汤一介对"中国解释学"的肇始之功与悉心推动业已成为学界共识,而其在《周易》解释学方面的卓识与事功则多为所掩。汤一介在西方解释学的影响下提出并系统讨论《周易》解释学,力图以此发掘中国经典的内容与文化特质,为当代易学发展开辟了新的论域。这也是汤先生自身哲学思想与体系的推进,是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的新进展,以及世界哲学的扩充与发展趋势。其主持的《儒藏》编纂与《中国儒学史》编订则体现了古代经学、易学在当下的发展延伸与方向转变。汤一介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业绩,将在数字人文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文东[4](2020)在《新时代德性伦理“一体五位”论——统合哲学诠释学和经学解释学视域建构德性伦理的一种可能思路》文中研究指明从哲学诠释学和经学解释学视域建构新时代伦理学德性论,可立足于中西方传统德性诠释,开启一种以实践智慧为基础、以人的整全德性为核心、以立教弘道为目的,并观照心性、行为、规范诸因素的新思路。德性伦理诠释路径的生成前提在于:哲学诠释学从本体论、方法论解释到伦理实践的转向,同时建基于中国传统解经学关于人的德性存在论的基本理解,实现一种以经世致用、成教立德为宗旨的德性诠释理论与伦理实践的思想统合。此种德性论以万有相通为基础,以自然性、道德性和伦理性相统一的人的存在论为本体(一体),以心性、行为、规范、工夫、境界(五位)相统一为核心,是具有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德性论。新时代德性伦理"一体五位论"的立意,不在于追求取代或超越规范伦理,而在于扩展古典德性伦理固有的成己成物之内涵,在此基础上谋划有效补充或匹配处于强势形态而使德性相对弱化的规范伦理,同时期望有助于坚持中国文化、哲学和伦理的自信地位。

张志伟[5](2020)在《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意义——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文中研究指明复兴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使中国传统经典"现代化"。而解决当今时代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汤一介先生在多年前提出了借鉴西方解释学而创建中国解释学的设想,意在通过对传统经典的现代解释使之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此而论,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对于创建中国解释学具有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借鉴意义。

段吉方[6](2019)在《走向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公共阐释论与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建构》文中指出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切入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是中西阐释学理论所给予的理论启示。深化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建设中国阐释学的路径之一。中国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并非是要建立一种新的阐释学理论,而是要强调重点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出发,将中国阐释学的研究与发展根植在不同文化语境的文本阐释的基础之上,倡导中国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自文本始,经过充分的文本阐释工作,最终走出文本,锤炼文本阐释的诗学、美学与哲学特质。公共阐释论及相关论述揭示了西方阐释学与中国阐释学在文本阐释诗学构建中的理论资源,提出了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对推动和加强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邓妍[7](2019)在《汤一介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汤一介(1927-2014)是当代中国着名的学者、哲学史家和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领军人物,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当代转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哲学之路并不平坦,经历了一个从“哲学工作者”到真正的“哲学问题思考者”的艰难转变。汤一介不仅对中国哲学有着精深独到的研究,对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颇为熟悉与了解;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与海外学术界接触与交流的学者,他深知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必要性,故始终致力于中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他有着敏锐的哲学问题意识和极为深刻的反思精神,是思想转型时期的探索者,是推动传统哲学复苏的重要人物,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引领者。改革开放以来,汤一介的哲学研究始于哲学史方法论的突破。他从“哲学史是认识史”的观点出发,提倡以概念范畴研究法研究中国哲学。他首先从宏观上为传统哲学建构了一套概念范畴体系,展示了中国哲学作为一种认识史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逻辑,随后又在《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具体运用了这一研究方法,理清了玄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深化了人们对郭象及整个玄学哲学体系的认知。概念范畴法促进了哲学研究学术化的恢复,也是中国哲学方法论创新的一次尝试,但其逻辑化特征与中国传统哲学非逻辑化思维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汤一介受到西方解释学的启发,将解释学方法与概念范畴法结合,重新研究郭象哲学,由此提出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构想。从理论内涵看,汤一介提出的中国解释学包括梳理中国“解释问题”的传统、总结中国传统的“解释理论”、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三个层次,但目前学界研究大多处于第一层次,甚至对中国解释学的合法性也存在争议。在以上方法论的影响下,汤一介就“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对传统哲学现代化展开了研究。他采取体系化的建构与阐释方式,以知识论和价值论合一的“真善美”问题为研究视角,并凸显了“天人”关系问题在传统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导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个基本命题,并分别阐释了其理论内涵,确立起传统哲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汤一介由三大基本命题又推导出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内圣外王之道三套重要理论,完成了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深化。汤一介建构的传统哲学理论体系不仅彻底摆脱了教条式马克思主义的负面影响,回归了传统文化的立场,而且从整体上凸显了传统哲学的核心精神和现代价值,但其局限性在于囿于理论体系的宏观性而难以继续深入。在思考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汤一介从传统哲学转向文化哲学的研究。对于如何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处于“文化热”中的汤一介秉持客观中立的学术态度。他由此提出“文化演进合力论”,认为转型期中国文化需在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三派力量的合力中才能实现发展,但他尤为注意保守主义的作用,体现了他的传统文化立场。在处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上,汤一介以佛教中国化问题为鉴,提出了“文化双向选择论”,主张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开放、双向互动、实现融合。尽管这一理论面临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困境,但汤一介对冯契和张申府哲学的“两个接着讲”的强调可被视为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在如何面对西方文化的问题上,汤一介持“文化多元共存”的观点,以“新轴心时代”为其理论基础,对“和而不同”作出了文化学阐释,将之视为文化多元共存的理论原则。此外,汤一介还为跨文化对话提出了“负”的方法论及处理不同思想观念的具体方法。汤一介的文化哲学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同时注意吸纳传统文化作为思想资源,展示了他开放、多元、融合的文化价值取向。汤一介以“融‘中西古今’之学,创‘反本开新’之路”为哲学研究的使命,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学术精神坚持不懈地追求学术自由与独立,为转型期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士颍[8](2018)在《汤一介“新轴心时代”瞩望与“新易学”开拓》文中认为汤一介思想承百代之流而会今世之变,他围绕"新轴心时代"的论述和构建中国解释学的努力乃其重要表征。汤一介早年已关注《周易》并就与之相关的哲学史、哲学问题展开探讨,而因其晚年提出创建中国解释学的主张与"新轴心时代"的判断和思考大体一致,所以在阐发、构建《周易》解释学时凸显出新时代中西哲学会通和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特点。通过对汤一介致思理路与具体论述的梳理,本文进一步延伸了对"新易学"概念、方向与思想定位等方面的思考。

高秀昌[9](2017)在《论汤一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文中认为在汤一介先生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一直都关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如果说1949年前汤先生自主奉行的是"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方法,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奉行的是"两个对子"的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那么自1980年以后,他一改过去的不成熟和错误,自主而自觉地而且是大胆而坚定地提出并践行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范畴研究法、解释学方法以及"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的"以西释中"方法等,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为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构建以及中国哲学的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圣元,陈民镇[10](2017)在《王弼着述的性质及其思想来源的再审视》文中指出王弼的《老子指略例》与《周易略例》较为系统地阐论了其诠释原则,而《老子道德经注》《周易注》《论语释疑》则是其诠释原则的具体实践。作为释经之注,王弼的着述主要在经典的框架之下展开,同时又不无前见的制约与创见的闪现。王弼的着述又显然不止于诠释学的探索,它有更为高远的终极追认与政治关怀,这又是与其"举本统末"的指导思想相契合的。王弼思想有多元的来源,其中道、儒两家提供了基本的思想资源。而名思想、黄老思想与王弼思想的联系过去认识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以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既立足于"本",亦着眼于"末",说玄学没有现实关怀并不公允。但毕竟它在具体政治行为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它对当时政治、社会的直接干预是有限的。

二、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韩非子的解释学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文本意义的确定性
二 文本意义的呈现与误解
三 理解循环与解释的起点
四 作者意图与解释的目的
结 语

(2)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经典解释学-释义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一“义有相征,非附会而然(佛学与庄学)”
    (一)以“阿赖耶识(藏识、持识)”释庄子之“灵府”和“灵台”
    (二)以佛学“无尽缘起”释庄学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三)以“三世轮回”释庄子之“梦”与“化”
二“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
    (一)“真如-名言之悖论”与“道(齐物)-名言之悖论”
    (二)让庄学变成科学,以科学为庄学和佛学去魅
三、“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一)乱世庄学:以庄子之世道论庄子之用心
    (二)以古典思想观照时代:庄子哲学的周延性在于庄子之心
    (三)从佛陀的“以佛陀心为心”到庄子的“以百姓心为心”
结语

(3)汤一介《周易》解释学的哲学意义与经学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想提出与推进
二、哲学建构与突破
    (一)中国哲学的建构与突破
    (二)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的新进展
    (三)世界哲学的延展与新的生长趋势
三、经学延伸与转向
    (一)《儒藏》编纂的经学延伸与影响拓展
    (二)《周易》解释学与解经学的融合创新
    (三)经学研究的经典解释学转向
余 论

(4)新时代德性伦理“一体五位”论——统合哲学诠释学和经学解释学视域建构德性伦理的一种可能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性伦理路径的哲学诠释学视镜
二、德性伦理立场的中国解经学奠基
三、德性伦理的“一体五位”论结构和释义

(5)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意义——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论文提纲范文)

(6)走向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公共阐释论与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本阐释与阐释学研究的哲学普遍性
二、阐释的公共性及其文本视野
三、公共阐释与当代中国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构建

(7)汤一介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
第一章 汤一介家学渊源与学思历程
    第一节 家学渊源
    第二节 早期知识积累与哲学启蒙
        一、早年知识积累
        二、早期哲学启蒙
    第三节 北大时期的哲学探索
    第四节 青年时期“哲学工作者”的转向
    第五节 80年代以来的学术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汤一介对哲学史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概念范畴研究法的理论与实践
        一、汤一介概念范畴研究法的思想背景:“哲学史是认识史”
        二、汤一介概念范畴研究法理论概述:“认识必然要使用概念和范畴”.
        (一)“概念”、“范畴”及其研究的理论溯源
        (二)汤一介概念范畴研究法的内容和层次
        三、实践一:建构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体系
        (一)汤一介的传统哲学概念范畴体系
        (二)汤一介概念范畴体系的特点——与张岱年、葛荣晋、张立文的比较
        (三)汤一介概念范畴体系的评价
        四、实践二:《郭象与魏晋玄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对玄学作概念范畴研究的原因
        (二)理清玄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
        (三)对郭象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新认知
        (四)对玄学家研究方法演变认知的深化
        五、汤一介概念范畴研究法的学术意义及局限性分析
        (一)促进哲学研究学术化的恢复
        (二)中国哲学方法论创新的尝试
        (三)与传统哲学非逻辑化进路的不对称性问题
    第二节 中国解释学的发掘与弘扬
        一、从概念范畴研究法向解释学的转向:对郭象哲学方法的诠释学洞见.
        二、中国解释学的思想来源
        三、中国解释学的理论内涵
        (一)中国解释学理论内涵辨析
        (二)层次一:梳理中国“解释问题”的传统
        (三)层次二:总结中国传统的“解释理论”
        (四)层次三:创建中国的“解释学”
        四、中国解释学的合法性论争
    第三节 汤一介哲学史方法论研究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汤一介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
    第一节 问题意识:“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
    第二节 传统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视角:“真善美”问题
        一、“真善美”问题的理论溯源
        二、汤一介对“真善美”问题的价值论认知
        三、“真善美”视角下“天”、“人”概念的凸显及其问题
    第三节 传统哲学理论框架的建构:三个“合一”命题的推演与阐释
        一、从“天”、“人”概念到三个“合一”命题的理论推演
        二、三个“合一”命题的理论阐释
        (一)“天人合一”的概念分析、易学诠释与价值阐发
        (二)“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论分析
        (三)“情景合一”的美学分析
        三、由三个“合一”命题看传统哲学的特点
    第四节 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深化:三套核心理论的价值阐发与论争
        一、宇宙人生论:“普遍和谐观念”
        (一)“普遍和谐观念”对现代天人关系的启发
        (二)“普遍和谐观念”的泛道德化倾向
        二、境界修养论:“内在超越精神”
        (一)汤一介对儒释道“内在超越精神”的全面阐发
        (二)“内在超越精神”的中西之争
        三、政治教化论:“内圣外王之道”
        (一)对“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质疑
        (二)“内圣”与“外王”关系新论
    第五节 对汤一介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评价
        一、传统哲学现代价值的凸显
        二、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宏观性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汤一介的文化哲学理论
    第一节 文化演进合力论
        一、“文化热”的理论背景
        二、汤一介的文化立场:走出“中西古今”之争,融会“中西古今”之学
        三、理论主旨:激进、自由、保守主义的“文化合力”
        四、文化学视野下的反思
    第二节 文化双向选择论
        一、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二、核心要旨:文化开放与融合
        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困境
        (一)理论困境: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可能性
        (二)现实困境:双向选择前景的两种“提法”
        四、哲学例证:冯契与张申府哲学的两个“接着讲”
    第三节 文化多元共存论
        一、对文明冲突论的驳斥:儒家的“仁学”与道家的“道论”
        二、理论基础:“新轴心时代”
        (一)“新轴心时代”的成立依据与理论特点
        (二)质疑与诘问:“新轴心时代”之说的合法性问题
        三、理论原则:“和而不同”的文化学阐释
        四、跨文化对话方法论探讨
        (一)“负的方法”论对跨文化对话边界的论说
        (二)跨文化对话中处理不同思想观念的方法
    第四节 汤一介文化哲学理论的特点
        一、文化哲学的现实关怀
        二、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发掘
        三、开放、多元、融合的文化价值取向
    本章小结
结语 汤一介哲学思想简评
    一、哲学使命——融“中西古今”之学,创“反本开新”之路
    二、致思特征——“在非有非无之间”
    三、思想价值——“自由即创造力”
    四、人生境界——“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附录一 :汤一介先生学术年表
附录二 :汤一介思想研究文献及索引
附录三: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攻博期间(2015.9-2019.6)主要科研成果及学术活动
致谢

(10)王弼着述的性质及其思想来源的再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弼着述性质的辨析
二、王弼着述思想来源的再探讨
结语

四、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韩非子的解释学建构[J]. 王威威. 哲学动态, 2021(08)
  • [2]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经典解释学-释义学初探[J]. 李智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汤一介《周易》解释学的哲学意义与经学启示[J]. 胡士颍. 周易研究, 2020(06)
  • [4]新时代德性伦理“一体五位”论——统合哲学诠释学和经学解释学视域建构德性伦理的一种可能思路[J]. 王文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5]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意义——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J]. 张志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6]走向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公共阐释论与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建构[J]. 段吉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9(04)
  • [7]汤一介哲学思想研究[D]. 邓妍. 武汉大学, 2019(08)
  • [8]汤一介“新轴心时代”瞩望与“新易学”开拓[J]. 胡士颍. 哲学动态, 2018(04)
  • [9]论汤一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J]. 高秀昌. 中州学刊, 2017(12)
  • [10]王弼着述的性质及其思想来源的再审视[J]. 党圣元,陈民镇. 中原文化研究, 2017(05)

标签:;  ;  ;  ;  ;  

论再创中国诠释学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