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锅炉给水泵轴端密封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常祯[1](2020)在《发电厂锅炉电动给水泵故障分析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增速也随之放缓,对于电力需求的增长量也相应的减少。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统计,发电厂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步显现,以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厂由于先天原因,在能源消耗、空气污染、能源安全等问题上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要想经得住时代发展的考验长期得以生存,燃煤发电厂就必须要在降低运营成本上下功夫。由于维修费用是燃煤发电厂成本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火力发电厂常见故障的分析,具有降低检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实际意义。锅炉汽水系统是燃煤发电厂重要的组成部分,汽水系统是否能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发电机组能否安全运行正常发电。而给水泵作为汽水系统中的重要设备,由于其内部结构及其辅助设备较其他水泵更为复杂,一旦发生事故,将直接影响汽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且给水泵组故障的维修周期一般较长、设备停运影响较大、损失较为严重,其运行和维修成本都相对较高,因此对于给水泵常见故障的分析有益于维持发电厂的正常运转,降低电厂的厂用电量,进而降低运营成本。本文将燃煤发电厂锅炉汽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其主要设备给水泵为研究载体,从火电厂锅炉给水系统分析、对给水泵的常见故障及修复、定期检验方法及优化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包括:1.通过各类型发电厂的形势分析,以燃煤发电厂为研究主体,分析了火电厂的成本构成、生产工艺流程,分析了锅炉给水泵的驱动方式,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方法的指导。2.分析燃煤发电厂给水系统的主要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分析给水系统的五大组成部分,结合企业主要设备近年来生产运营的数据,为后续故障分析和维修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3.针对企业遇到的实际情况对故障类型进行分类,发现给水泵密封失效是故障的主要类型,通过对密封原理的分析明确密封失效的成因,并针对给水泵现有的密封方式提出解决方案,提高机械密封的可靠性。针对给水泵泵轴断裂、给水泵芯包磨损、给水泵汽轮机调节汽阀阀杆断裂、给水泵油封烧损、给水泵平衡盘开裂、给水泵叶片断裂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4.归纳发电厂锅炉电动给水泵的主要检修任务,同时为了降低维修的时间成本以及维修所占用的企业相关的实际生产所带来的影响,提出了降低检验成本的机械结构优化。5.根据常见的维修人员出现的不良操作,总结了检修时常见的误区,用以避免因检修造成对发电厂锅炉电动给水泵的破坏。阐述了管理制度对工厂的影响以及如何使现有流程更好的发挥作用。
陈丽[2](2020)在《3DG电动高压锅炉给水泵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锅炉给水泵是热电厂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一台锅炉给水泵每小时消耗几千千瓦时的电量,提高给水泵的运行效率带来的节能收益非常可观的。本文设计了一台3DG电动高压锅炉给水泵,通过数值模拟和优化设计提高了水力效率,实现节能的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验证了主要零部件的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利用CFD技术研究了首级叶轮的汽蚀性能、次级叶轮的效率、径向导叶的效率。对影响效率较大的参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多个方案进行CFD分析,借用“Minitab”分析软件进行优化分析,获得了最优水力模型的参数。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3DG锅炉给水泵的关键零部件进行强度、刚度等方面的校核,验证整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CFD技术,对首级叶轮的汽蚀性能和流量、扬程、效率等参数进行模拟分析,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利用CFX软件对首级叶轮的设计流量和大流量下进行汽蚀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在额定流量下首级叶轮的必须汽蚀余量为8m,在大流量下首级叶轮的必须汽蚀余量为10m,均满足设计要求。2.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叶片包角和出口安放角进行优化设计,建立了叶片包角和出口安放角与水力效率和扬程之间的关系式,获得了次级叶轮效率最优的方案.3.研究了径向导叶进口冲角对水力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冲角对叶轮流道内压力分布没有影响,但对叶轮出口处压力分布有显着影响,随着冲角增大,叶轮出口处出现局部高压区,分布不均匀;改变正导叶进口冲角对泵效率无显着影响;在冲角为0°、2°、4°和6°时,流量-扬程曲线均出现驼峰;冲角为5°时,高效点在设计流量处,且流量-扬程曲线无驼峰。4.完成了整泵结构设计,对主要零部件按照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并校核其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各主要零部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均符合要求。5.基于ANSYS软件完成了3DG锅炉给水泵的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泵轴的最大变形为0.091184mm,变形均匀、无突变现象产生,叶轮、穿杠、平衡盘、中段等关键零部件的强度校核结果显示总体变形均较为平缓、无突变现象产生。
杨福[3](2020)在《高压锅炉给水泵轴封改造》文中研究指明某热电联产装置中蒸汽透平高压锅炉给水泵,原轴封结构采用填料密封,经常要停机更换填料,无法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且填料密封功率损失大,冲洗水浪费也较大。为此,通过将原填料密封改为机械密封,实现节能降耗,并大大延长设备的连续运行周期。
马振涛[4](2019)在《俄制500MW超临界机组增容提效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随着全球及国内经济、能源和环保形势的发展,燃煤发电企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关键时期,为适应新的形势,确保电厂技术领先、机组效率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应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对经济性及安全性较差的落后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机组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降低成本,促进发电厂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伊敏电厂2机组为俄制500MW超临界燃煤机组,汽轮机为70年代初苏联列宁格勒金属厂设计,受当时技术水平限制,能耗指标明显落后于目前国产600MW机组,存在高中压胀差难控制、高压调门节流损失大、部分轴瓦振动超标等安全问题。伊敏电厂2号汽轮机增容提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2号汽轮机通流改造降低汽轮机热耗,提高机组出力能力,解决机组运行中的安全问题。本文根据伊敏电厂2号汽轮机实际情况,结合目前国内先进技术对2号汽轮机的通流改造方案进行对照研究,得出最为经济和安全的改造方案:维持高压缸返流结构不变,保留高压外缸,更换高压联合汽阀、高压各级隔板(含静叶)、高压转子、围带汽封、高压隔板汽封、高压喷嘴室、喷嘴组、高压各级动叶、高压隔板套、高压轴封体及轴封等部件;更换中压转子、中压各级隔板(含静叶)、围带汽封、中压隔板汽封、中压隔板套、中压各级动叶片、中压轴封体及轴封等部件,保留中压缸外缸;更换低压转子及隔板,低压各级套装叶轮、低压轴封体及轴封、低压风流环、低压各级隔板(含静叶)、低压各级动叶、低压隔板汽封、围带汽封等,保留低压缸外缸。并对改造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与经济分析,明确此改造方案可以提升此机组的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同时本文阐述了伊敏电厂根据本次改造方案组织招标后由北京全四维公司开展了 2号汽轮机通流改造,改造后汽轮机热耗在100%THA工况汽轮机热耗率达到7732.8kJ/kW.h,高中压胀差难控制、高压调门节流损失大、部分轴瓦振动超标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机组出力达到554.682MW。表明目前国内在600MW同类型机组通流改造技术已经成熟,能够通过自身技术结合机组特点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热耗率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杨利[5](2019)在《基于运行数据的火电机组性能指标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传统火电机组面临着年利用小时数低、停机时间长、频繁参与深度调峰等新问题,增加了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的难度,造成现场试验时间长,试验人员工作效率低,不利于火电机组性能优化工作的开展。为此,采用运行数据分析和评价火电机组性能状况显得十分必要,对火电设备及系统的性能监测、运行优化和故障检测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规范少数关键运行测点为落脚点,并通过有效的稳态检测方法寻找合适的稳态工况,以将测量的随机不确定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用于实现良好的测量重复性;同时,采用数理统计理论对筛选出的合格工况进行评价,提高了性能指标监测结果的可信度,从而利用现场运行数据建立起具有监测结果低不确定度和良好重复性、实施过程低费用和低难度的火电机组短周期日常性能监测体系。对此,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EBSILON软件在对火电机组进行耗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运行参数对汽轮机性能指标不确定度计算结果的影响量,提取出10余个关键运行测点并进行测点规范,主给水流量的测量建议在省煤器入口永久安装低β值喉部取压喷嘴装置,其测量装置不确定度为0.25%,关键压力测点建议采用精度等级高于0.1%的压力变送器进行测量,关键温度测点建议采用不确定度等于或低于0.5℃的温度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并采用双重测点布置。(2)从性能试验最小读数次数计算原理出发,通过将各主要运行参数的数分散度对试验结果随机不确定度的影响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提出了一种多变量稳态检测方法,用于筛选合适的稳态工况。相比于滑动窗口法,该方法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可有效提高稳态系统辨识的精度和可靠性,并能自适应的确定稳态区间长度。(3)基于某超超临界1000 MW火电机组的运行数据重点研究了火电机组性能指标计算、修正和评价方法,提出了采用特征通流面积的相对变化对辅助蒸汽用汽量及蒸汽泄漏量进行估算,并首次提出利用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来评价火电机组性能监测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主要参数和辅助蒸汽用汽量及蒸汽泄漏量修正后,每月内相同负荷下、同一高调阀门开度下汽轮机热耗率最大计算偏差为83.3k J·(k W·h)-1;然后采用区间估计法对每月热耗率总体均值进行置信区间估计,得出热耗率最大置信区间范围为40.2 k J·(k W·h)-1,即汽轮机热耗率最大计算偏差率为0.52%,从而有效提高了汽轮机性能指标监测结果的重复性和精度。该方法可进一步推广至对火电机组其他性能指标的监测与评价,对火电机组设备故障预警和性能劣化趋势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潘炜[6](2018)在《300MW汽轮机组高背压供热系统的改造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为满足我国北方地区的采暖供热需求,最近几年,部分企业开始对纯凝或抽凝式的供热机组进行改造升级成为高背压供热机组。高背压供热机组凝汽器中的乏汽压力会有大幅提升,相当于采用降低真空度的方法为循环冷却水加温,因此,通过对凝汽器进行改造,使其专为供热系统中的热网循环水进行加热。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机组热循环有更高的效率,进而达到高效环保的效果,就需要利用凝汽式机组排汽的汽化潜热使热网循环水升温,避免产生更大的冷源损失。本文以哈尔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的300MW级汽轮机组为研究对象,提出高背压供热机组的总体设计方案,结合实际的运行参数,对该机组进行改造。对比研究与分析改造前后机组的性能,包括汽轮机的适应性分析、热网系统的适应性分析以及低真空改造机组的变工况运行等。同时,对全厂进行优化调节,对于不同典型工况的全厂热平衡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300MW高背压机组进行经济性分析。机组运行表明,优化改造后的300MW汽轮机的高背压循环水供热系统,使机组能更加稳定的持续供热,满足供热需求。此外,进行技改能降低能源消耗,不仅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也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宋继宏[7](2016)在《300MW机组通流改造后给水泵节能提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心泵作为一种通用水力机械,在国民经济生产各个领域广泛使用。我国每年各种泵的耗电量大约占全国总耗电量的20%,水泵的节能工作关系各行各业的节能减排。现在的大型火力发电厂一般选用多级离心泵作为给水泵,并且会考虑留有足够的余量。在火电厂中,给水泵是所有辅机中功率消耗最大的设备,给水泵的性能参数和功率消耗一直以来都是发电企业关注的重点。张家口发电厂采用的是50CHTC5/6SP型筒式多级离心泵。在实际运行中,给水泵的转速往往低于额定转速较多,多数情况下处于脱离汽泵最佳设计工作参数工况区低效运行;另外给水泵汽轮机实际进汽压力也达不到额定压力,尤其在汽轮机通流改造后,为满足给水流量增加的需求,就会要求给水泵汽轮机的调门开度相对要开大以增加进汽流量,甚至出现机组满负荷时给水泵汽轮机调门开展的极端情况,对机组出力和安全造成隐患。针对张家口发电厂实际存在的问题,对8号机给水泵进行提效改造:重新设计给水泵导叶扩散区流道型线,对导叶和叶轮流道进行打磨以提高性能参数,调整密封环、导叶套以及平衡装置的间隙、精整流道减少能量损失,改进测振方式,优化运行和检修措施提高给水泵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多措并举提高给水泵效率,使给水泵在机组满负荷时处于效率最高状态下运行,彻底解决汽轮机通流改造后给水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又起到节能的作用。
闫建东[8](2014)在《火电厂锅炉给水泵运行参数优化改进及出力匹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锅炉给水泵是火力发电厂中最重要的辅机。锅炉给水泵在火电厂实际运行时,由于设计选型或机组系统等诸方面的原因,其性能参数往往会偏离了给水泵的设计工况点,泵运行参数出力不够或出力偏大,泵效率也偏离了给水泵的最佳效率工况点。这就造成了锅炉给水泵运行参数及出力与机组实际工况的不匹配现象,锅炉给水泵效率偏低,轴功率加大,耗电量增加,机组效率降低,造成了较大的能源浪费。本文研究分析了火电厂锅炉给水泵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流量、扬程、汽蚀余量等性能参数及出力与机组系统不匹配等方面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从给水泵的设计理论和现场运行工况的角度分析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和机理,提出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经济可靠的解决措施和处理方案,使锅炉给水泵能够适应火电厂的实际运行工况,保证锅炉给水泵在最佳工况点、最高效率点运行,从而提高了锅炉给水泵和整个机组的效率,降低了机组的能源消耗。同时,分析研究给水泵运行过程中性能参数问题,便于同类产品的改进设计和性能提高,为新产品的研制提供借鉴,也为电力规划设计部门提供了给水泵性能参数的匹配性确定依据。
赵勇[9](2013)在《高压给水泵轴端密封的技术改进》文中认为针对高压给水泵轴套磨损造成密封失效的问题进行失效分析,包括填料密封使用分析、轴的振动或偏摆的影响分析、轴封结构形式改造方案的确定,进而提出用机械密封的密封形式,通过计算、设计、安装使用,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
王宏军,吴磊,徐毅[10](2010)在《浅谈热电厂锅炉给水泵密封的改造》文中指出针对DG270-140锅炉给水泵工况,分别阐述填料密封、机械密封的相关知识及填料密封改为机械密封的方案,从而归纳总结出填料密封改造为机械密封的优点。
二、高压锅炉给水泵轴端密封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锅炉给水泵轴端密封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发电厂锅炉电动给水泵故障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火电厂生产流程 |
1.3 给水泵的驱动方式 |
1.2.1 电动给水泵 |
1.2.2 汽动给水泵 |
1.4 国内外给水泵故障分析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火电厂锅炉给水系统分析 |
2.1 主要设备 |
2.1.1 锅炉 |
2.1.2 汽轮机设备 |
2.1.3 给水泵 |
2.1.4 液力耦合器 |
2.1.5 冷却器 |
2.2 给水泵布置形式 |
2.3 给水泵组水系统 |
2.3.1 主给水系统 |
2.3.2 平衡水系统 |
2.3.3 中间抽水系统 |
2.3.4 轴封冷却水系统 |
2.3.5 工业冷却水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给水泵故障分析及修复 |
3.1 目前存在问题 |
3.2 给水泵密封原理 |
3.3 给水泵密封及工作方式 |
3.3.1 机械密封措施 |
3.3.2 反螺旋密封措施 |
3.4 解决方案及检修升级过程 |
3.4.1 解决方案 |
3.4.2 给水泵密封检修升级 |
3.5 其它常见故障原理及解决方案 |
3.5.1 给水泵泵轴断裂 |
3.5.2 给水泵芯包磨损 |
3.5.3 给水泵汽轮机调节汽阀阀杆断裂 |
3.5.4 给水泵油封烧损 |
3.5.5 给水泵平衡盘开裂 |
3.5.6 给水泵叶片断裂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定期检验方法及优化研究 |
4.1 主要检修任务 |
4.1.1 水质检测 |
4.1.2 设备检测 |
4.2 降低检验成本优化 |
4.3 检修时常见的误区 |
4.4 优化管理制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3DG电动高压锅炉给水泵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锅炉给水泵的研究现状 |
1.2.1 离心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锅炉给水泵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3 CFD技术的应用 |
1.2.4 锅炉给水泵国内外创新研究方向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3DG锅炉给水泵的水力设计 |
2.1 首级叶轮的水力设计及汽蚀性能分析 |
2.1.1 首级叶轮的水力设计 |
2.1.2 首级叶轮的网格划分 |
2.1.3 首级叶轮的汽蚀计算 |
2.2 次级叶轮的水力设计 |
2.3 径向导叶的水力优化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锅炉给水泵的结构设计 |
3.1 3DG锅炉给水泵整体结构设计 |
3.2 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
3.2.1 进水段、中段和出水段壁厚的计算 |
3.2.2 泵轴的设计 |
3.2.3 穿杠的设计及校核 |
3.2.4 平衡机构的设计计算 |
3.2.5 轴封选择和计算 |
3.2.6 静挠度的计算 |
3.2.7 临界转速的计算 |
3.2.8 轴的强度计算 |
3.2.9 叶轮强度计算 |
3.2.10 平衡盘强度计算 |
3.2.11 键的强度计算 |
3.2.12 轴承可靠性校核及润滑油的选择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NSYS软件的关键零部件强度校核 |
4.1 轴的强度和刚度分析 |
4.1.1 轴的受力情况 |
4.1.2 有限元模型建立、网格划分及载荷加载 |
4.1.3 结果分析 |
4.2 叶轮强度校核 |
4.2.1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及约束载荷加载 |
4.2.2 结果分析 |
4.3 穿杠强度校核 |
4.3.1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及约束载荷加载 |
4.3.2 结果分析 |
4.4 平衡盘强度、刚度分析 |
4.4.1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及约束载荷加载 |
4.4.2 结果分析 |
4.5 中段的强度和刚度分析 |
4.5.1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及约束载荷加载 |
4.5.2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及验收 |
5.1 性能试验台介绍 |
5.2 性能试验 |
5.3 汽蚀性能试验 |
5.4 振动及噪声检测 |
5.4.1 振动检测 |
5.4.2 噪声检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压锅炉给水泵轴封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原泵轴封结构及运行情况 |
2 轴封改造可行性分析 |
3 轴封改造方案 |
4 改造后运行效果 |
5 结语 |
(4)俄制500MW超临界机组增容提效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通流改造国外研究现状 |
1.2.2 通流改造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机组设备情况及目前存在问题 |
2.1 机组设备概况 |
2.1.1 锅炉及其辅机系统 |
2.1.2 汽轮机组 |
2.1.3 发电机系统 |
2.2 汽轮机运行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
2.2.2 汽轮机运行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轮发电机组节能增容改造设计原则及方案 |
3.1 改造的目标和原则 |
3.1.1 改造目标 |
3.1.2 改造原则 |
3.2 通流改造主要技术措施及主要问题说明 |
3.2.1 通流改造主要技术措施 |
3.2.2 膨胀不畅解决方案 |
3.2.3 联轴器采用液压拉伸螺栓 |
3.3 高压缸改造方案 |
3.3.1 改造方案A |
3.3.2 改造方案B |
3.3.3 改造方案C |
3.4 中压缸改造方案 |
3.4.1 改造方案A |
3.4.2 改造方案B |
3.5 低压缸改造方案 |
3.5.1 改造方案A |
3.5.2 改造方案B |
3.5.3 改造方案C |
3.5.4 改造方案D |
3.6 汽轮机通流部分各缸改造方案的初步筛选 |
3.6.1 高压缸改造方案的初步筛选 |
3.6.2 中压缸改造方案的初步筛选 |
3.6.3 低压缸改造方案的初步筛选 |
3.7 总体改造方案 |
3.7.1 总体改造方案一 |
3.7.2 总体改造方案二 |
3.8 总体改造方案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造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
4.1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的技术经济评估 |
4.1.1 热经济性计算 |
4.1.2 技术经济性分析的原则 |
4.1.3 评价原始数据 |
4.2 主要技术经济性指标 |
4.3 敏感性分析 |
4.4 技术经济性分析的汇总 |
4.5 推荐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造结果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基于运行数据的火电机组性能指标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火电机组性能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2.2 不确定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3 稳态检测算法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2 测量仪表及方法 |
2.1 现场仪表规范的意义 |
2.2 现场仪表分类与规范 |
2.2.1 耗差分析 |
2.2.2 不确定度 |
2.2.3 测点分类 |
2.2.4 测点规范 |
2.3 基准流量的选择 |
2.3.1 流量测量原理 |
2.3.2 基准流量测点位置选择与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稳态检测 |
3.1 数据预处理 |
3.1.1 异常值清理 |
3.1.2 缺失值处理 |
3.1.3 应用实例 |
3.2 稳态检测 |
3.2.1 稳态检测算法研究 |
3.2.2 稳态检测过程分析 |
3.2.3 稳态检测应用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火电机组性能指标计算研究与应用 |
4.1 性能指标计算及影响因素 |
4.1.1 性能指标计算 |
4.1.2 主要影响因素 |
4.2 性能指标修正方法研究与应用 |
4.2.1 主要参数修正 |
4.2.2 泄漏量评估与修正 |
4.2.3 应用研究 |
4.3 性能指标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
4.3.1 区间估计 |
4.3.2 假设检验 |
4.3.3 应用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置信概率为95%时的t-分布值和替代t-分布值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300MW汽轮机组高背压供热系统的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背压供热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主要设计参数 |
2.2 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
2.3 总体方案设计 |
2.3.1 设计改造的依据 |
2.3.2 凝汽器的分析与改造 |
2.3.3 汽轮机适应性及其改造 |
2.3.4 小汽机适应性及其改造 |
2.3.5 循环冷却水适应性及其改造 |
2.3.6 热控配套系统的改造 |
2.4 本章小结 |
3 高背压供热机组改造分析 |
3.1 汽轮机改造适应性分析 |
3.1.1 汽轮机最高允许背压的确定 |
3.1.2 汽轮机低压缸流量的确定 |
3.1.3 凝汽器出口最高水温的确定 |
3.1.4 热网回水温度的确定 |
3.1.5 热网循环水量的确定 |
3.1.6 热网供水温度的确定 |
3.1.7 改造汽轮机的主要技术规范 |
3.1.8 改造后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的校核 |
3.1.9 胀差值(机组)的校核 |
3.2 热网系统适应性分析及其改造 |
3.2.1 热网适应性分析 |
3.2.2 热网技改研究 |
3.2.3 热凝汽器适应性研究 |
3.2.4 小汽机适应性论证及改变 |
3.2.5 循环冷却水适应性论证及其改变 |
3.2.6 主机凝结水系统研究分析 |
3.2.7 热控、电气等辅助系统的改变 |
3.3 低真空改造机组变工况运行研究及保护方法 |
3.3.1 机组低真空运行的变工况运行研究 |
3.3.2 低真空改造机组的运行保护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汽轮机高压缸热-流数值模拟 |
4.1 汽轮机物理模型的建立 |
4.1.1 高压缸1~12级基本结构介绍 |
4.1.2 汽轮机物理模型 |
4.2 汽轮机物理模型网格的划分 |
4.2.1 汽轮机模型网格划分存在的问题 |
4.2.2 汽轮机模型网格划分 |
4.3 FLUENT计算 |
4.3.1 汽轮机内部流体区域控制方程 |
4.3.2 汽轮机模型的FLUENT设置 |
4.3.2 FLUENT模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机组整体优化调整及汽热平衡分析 |
5.1 全厂优化调整 |
5.2 改造前、后的热平衡及运行方式 |
5.2.1 改造前热平衡 |
5.1.2 改造后热平衡 |
5.2 全厂典型热平衡图改造前后分析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6 经济性分析 |
6.1 改造前、后的热经济性指标对比表 |
6.2 投资初步分析 |
6.2.1 工程初步投资 |
6.2.2 分析风险 |
6.3 全年技术经济指标对比表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300MW机组通流改造后给水泵节能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离心泵研究现状 |
1.2.2 火电站高速锅炉给水泵发展概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张家口发电厂给水系统概况 |
2.1 张家口发电厂机组简介 |
2.2 给水系统设置 |
2.3 给水泵主要技术规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给水泵效率损失分析 |
3.1 给水泵结构形式 |
3.2 机械损失 |
3.3 容积损失 |
3.4 水力损失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动给水泵节能提效方案设计及实施 |
4.1 张家口发电厂给水泵提效需求分析 |
4.2 提高给水泵性能参数 |
4.2.1 减少各项损失 |
4.2.2 流道精整 |
4.3 给水泵结构优化 |
4.4 改进测振方式 |
4.5 稳定泵组运行的其它措施 |
4.5.1 转子动平衡 |
4.5.2 采用集装式机械密封 |
4.5.3 提高运维水平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给水泵节能提效改造效果分析 |
5.1 改造前与改造后的参数采集 |
5.2 改造前与改造后的参数及效率对比 |
5.3 汽泵提效改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火电厂锅炉给水泵运行参数优化改进及出力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火电厂锅炉给水泵的工作原理 |
1.3 国内外发展动态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锅炉给水泵结构形式及关联系统 |
2.1 结构概述 |
2.2 给水泵相关系统说明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锅炉给水泵运行出力参数优化改进 |
3.1 锅炉给水泵流量参数的优化改进 |
3.2 给水泵的流量和扬程运行参数的优化方法一 |
3.3 给水泵的流量和扬程运行参数的优化方法二 |
3.4 给水泵的流量和扬程运行参数的优化方法三 |
3.5 锅炉给水泵运行参数优化设计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给水泵汽蚀性能参数优化改进 |
4.1 给水泵的汽蚀现象及危害 |
4.2 提高给水泵抗汽蚀性能的常用方法 |
4.3 给水泵高抗汽蚀性能优化设计改进 |
4.3.1 给水泵采用诱导轮来解决汽蚀问题的诱因及意义 |
4.3.2 诱导轮抗汽蚀原理分析 |
4.3.3 诱导轮设计计算程序 |
4.3.4 与诱导轮匹配的首级叶轮的设计 |
4.3.5 给水泵现场运行状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锅炉给水泵的出力匹配与节能降耗 |
5.1 解决锅炉给水泵出力匹配问题的几种措施 |
5.1.1 改变给水泵出口管路特性 |
5.1.2 改变给水泵的特性曲线 |
5.2 高效节能型变频调速锅炉给水泵 |
5.2.1 原理及性能特点 |
5.2.2 给水泵在不同调节方式下特点比较 |
5.2.3 给水泵几种调速方式节能数据对比 |
5.3 330MW 火电机组变频调速锅炉给水泵节能范例 |
5.3.1 项目工况参数 |
5.3.2 技术原理及适用领域 |
5.3.3 变频改造前后给水泵组能耗情况对比 |
5.3.4 给水泵组各设备改造实施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高压给水泵轴端密封的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填料密封使用分析 |
1受力状态 |
2自动补偿能力 |
3散热 |
4轴的振动或偏摆的影响 |
轴封结构形式的改造方案 |
密封端面比压的校验 |
冷却系统 |
结束语 |
(10)浅谈热电厂锅炉给水泵密封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DG270-140锅炉给水泵基本情况简介 |
2 填料密封 |
2.1 填料密封结构及原理 |
2.2 填料密封的特点 |
2.3 DG270-140锅炉给水泵用填料密封存在的缺点 |
3 机械密封 |
3.1 机械密封的基本定义及工作原理 |
3.2机械密封的特点 |
3.3 DG270-140锅炉给水泵改造方案 |
3.4 实施效果 |
3.5 优越性 |
4 结语 |
四、高压锅炉给水泵轴端密封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发电厂锅炉电动给水泵故障分析及优化[D]. 常祯. 吉林大学, 2020(03)
- [2]3DG电动高压锅炉给水泵的设计与研究[D]. 陈丽. 江苏大学, 2020(02)
- [3]高压锅炉给水泵轴封改造[J]. 杨福.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0(04)
- [4]俄制500MW超临界机组增容提效关键技术研究[D]. 马振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5]基于运行数据的火电机组性能指标评价方法研究[D]. 杨利.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9(03)
- [6]300MW汽轮机组高背压供热系统的改造设计[D]. 潘炜.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01)
- [7]300MW机组通流改造后给水泵节能提效研究[D]. 宋继宏.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8]火电厂锅炉给水泵运行参数优化改进及出力匹配研究[D]. 闫建东.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9]高压给水泵轴端密封的技术改进[J]. 赵勇. 世界有色金属, 2013(06)
- [10]浅谈热电厂锅炉给水泵密封的改造[J]. 王宏军,吴磊,徐毅. 机电信息, 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