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中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

微生态制剂中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

一、一种微生态制剂中抑菌物质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杨超[1](2021)在《酸马奶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酸马奶的原料是新鲜的马奶,是经混合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等天然发酵剂后自然发酵而形成的乳白色或微黄色的酸性低酒精乳饮料,酸马奶因营养成分及结构的独特,使其有利于消化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造血器官、肾功能、内分泌腺体和免疫系统的活动,这些医疗保健功能和生物活性物质与酸马奶中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因此,为了筛选出具有益生潜能的优质乳酸菌候选菌株,本试验从来源于锡林郭勒盟的酸马奶样品中分离乳酸菌,经常规化的形态学、生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种属,并对其生长曲线、运动性、产酸性、pH适应性、胆盐适应性、Na Cl适应性、温度适应性、发酵性能、生长最适条件以及抑菌性能等生物学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从锡盟酸马奶样品中分离得到3株乳酸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2株肠球菌分别为乳酸肠球菌(Enterococcus lactate)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其中,37℃为各菌的最佳凝乳温度,植物乳杆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对致病性菌株抑菌效果较好,对Na Cl浓度适应性更广;与其它分离菌相比,粪肠球菌的产酸性较好,能适应的酸碱环境更广;乳酸片球菌对不同胆盐浓度的适应性较好;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乳酸肠球菌对更多药物具有敏感性。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并筛选出生长力强、存活率高、适应性能较好的菌株,来综合评价其作为益生菌的潜能,以期为充分开发利用该地区独特的乳酸菌资源,同时为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与开发提供基础条件。

刘艳玲[2](2020)在《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和山羊肠道防御机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益生菌是一类定植于宿主肠道、帮助宿主改善体内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随着后抗生素时代的到来,益生菌作为抗生素的最佳替代品之一,在畜牧养殖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试验主要从益生菌株的筛选、复合益生菌制剂的制备工艺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开展研究。1.屎肠球菌筛选与复合益生菌的制备工艺本试验从山羊瘤胃中筛选的菌株,采用琼脂平板划线分离,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结果为屎肠球菌;该菌株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对pH2.5-3.5人工胃液和0.2%-0.3%胆盐人工肠液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采用分离的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LB-01)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ICC23138)进行共发酵培养制备的复合益生菌制剂,种子液最佳培养时间为12h;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15h,发酵培养基添加量10%,种子液接种量10%;发酵培养过程稳定,能满足工厂化生产要求;复合益生菌制剂在不同季度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其总活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季度下降幅度有差异,其中第3季度活菌存活率下降幅度最大,第4季度和第2季度次之,第1季度活菌存活率下降幅度最小。2.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年龄、胎次、产奶量、泌乳天数(112±8.5天)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24头,采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方案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试验1、2、3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10、15g/(头·天)复合益生菌制剂,预试期7天,正试试验期35天。结果表明,奶牛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制剂能显着提高产奶量(p<0.05),改善乳品质,显着降低乳汁中体细胞数量(p<0.05),提高血清球蛋白含量(p<0.05),增强免疫功能,综合投入产出比以复合益生菌制剂10g/(头·天)的添加剂量为宜。3.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的山羊肠道防御机能影响本试验选择健康成年雌性山羊18头,体重20±3kg,研究复合益生菌制剂预防山羊肠道感染大肠杆菌的试验效果和复合益生菌对山羊肠道大肠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预防试验分为3组,对照组、大肠杆菌组和益生菌预防组,每组3头,试验第1-4天,对照组和大肠杆菌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生理盐水,益生菌预防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复合益生菌制剂,试验第5-6天,对照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生理盐水,其余2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大肠杆菌;治疗试验分为3组,对照组、大肠杆菌组和益生菌治疗组,每组3头,试验第1-2天,对照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生理盐水,其余2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大肠杆菌,试验第3-6天,对照组和大肠杆菌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生理盐水,益生菌治疗组每天灌服30mL复合益生菌制剂。试验期11天,分别于试验第1、3、5、7、9和11天,测定各组山羊的体温、呼吸频率和心率,采集山羊血液进行白细胞计数;预防试验在试验第7和11天,治疗试验在试验第3和9天,通过外科手术取样观察肠道病理学变化,测定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道黏膜组织炎性因子IL-1β、IL-8和TNF-α基因表达量,结果如下:(1)山羊生命体征和白细胞数量的变化预防试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7-11天,大肠杆菌组生命体征指标和白细胞数量均升高(p<0.01或p<0.05),益生菌预防组在试验第7天升高(p<0.05),之后均恢复正常,且体温、呼吸频率和白细胞数量低于大肠杆菌组(p<0.05)。治疗试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3-9天,大肠杆菌组生命体征指标和白细胞数量均升高(p<0.01或p<0.05),益生菌治疗组仅在试验第3-5天升高(p<0.01或<0.05),试验第5-9天,生命体征指标和白细胞数量均恢复正常且显着低于大肠杆菌组(p<0.05)。(2)山羊肠道病理组织学的变化预防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组空肠肠壁变薄,盲肠充血,空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V/C 比值和盲肠黏膜层厚度降低(p<0.01或p<0.05),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预防组空肠和盲肠病变明显好转,空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V/C比值和盲肠黏膜层厚度升高(p<0.01或p<0.05)。治疗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组空肠内容物呈水样,盲肠充血和胀气,空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 比值和盲肠黏膜层厚度均降低(p<0.01或p<0.05),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空肠绒毛长度、V/C比值和盲肠黏膜层厚度均升高(p<0.01或p<0.05),且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山羊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预防试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7和11天,大肠杆菌组空肠和盲肠乳酸菌数量均降低(p<0.05),大肠杆菌数量均增加(p<0.01),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预防组空肠和盲肠大肠杆菌数量均降低(p<0.05)。治疗试验:试验第3和9天,大肠杆菌组空肠和盲肠乳酸菌数量降低(p<0.01或p<0.05),空肠和盲肠大肠杆菌数量增加(p<0.01);试验第9天,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空肠和盲肠乳酸菌数量增加(p<0.05),大肠杆菌数量降低(p<0.01)。(4)山羊肠道黏膜组织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预防试验:试验第7和11天,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组空肠和盲肠黏膜炎性因子表达量升高(p<0.01),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预防组空肠和盲肠黏膜炎性因子表达量降低(p<0.01或p<0.05)。治疗试验:试验第3和9天,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组和益生菌治疗组空肠和盲肠黏膜炎性因子表达量升高(p<0.01或p<0.05);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肠道黏膜炎性因子表达量降低(p<0.01或p<0.05)。

张建业[3](2020)在《5种芽孢杆菌对牙鲆源弧菌抑制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研究不同盐度条件下下枯草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凝结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多粘类芽孢杆菌(B.coagulans)和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对不同弧菌(Vibrio)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条件致病弧菌的分离鉴定、5种芽孢杆菌对弧菌的抑制和复配芽孢杆菌对弧菌的抑制等三部分实验。一、条件致病弧菌的分离鉴定。从患病牙鲆体内分离到4株优势菌(Y1、Y2、Y3、Y4),对分离株进行16S rDNA序列比对来确定分离株的生物学地位。结果显示,此次从患病牙鲆体内分离到的4株菌株(Y1、Y2、Y3、Y4)分别为:巨弧菌(vibrio giantis)、嗜环弧菌(Vibrio cyclitroph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弗尼斯弧菌(Vibrio furnissii)。将以上4株弧菌作为本项研究的试验弧菌。二、5种芽孢杆菌对弧菌的抑制作用研究。采用液态拮抗法和TCBS平板计数法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侧孢短芽孢杆菌在不同盐度下的抑菌能力和最适使用浓度。实验组设置5、10、20和30盐度的水环境,以牛肉膏蛋白胨作为营养源,分别添加104、105、106cfu/mL浓度梯度的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和侧孢短芽孢杆菌;添加以1:1:1:1比例混合的巨弧菌、嗜环弧菌、溶藻弧菌和弗尼斯弧菌,混合弧菌浓度5.5×103cfu/mL。对照组除不添加益生菌外,其它与实验组一致。每个实验组设置3个平行,在室温条件下进行(17-25℃),实验为期40d。结果表明:在不同盐度水环境下,104、105、106cfu/mL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侧孢短芽孢杆菌均对混合弧菌的生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地衣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能力显着高于凝结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侧孢短芽孢杆菌(p<0.05)。不同菌种的最适使用浓度不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在浓度为105 cfu/mL时抑菌能力较强。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侧孢短芽孢杆菌在浓度为106 cfu/mL时抑菌能力较强。除枯草芽孢杆菌外,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侧孢短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均被盐度所影响,在0~30盐度范围内,盐度越高,抑菌能力越弱。三、复配芽孢杆菌对弧菌的抑制作用研究。使用液态拮抗法和TCBS平板计数法探究枯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凝结芽孢杆菌、枯草+多粘类芽孢杆菌和枯草+侧孢短芽孢杆菌的复配组合在不同盐度下的抑菌能力。实验组将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主要菌种,以7:3的比例与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侧孢短芽孢杆菌进行复配,水环境盐度梯度、芽孢杆菌和混合弧菌浓度梯度、对照组设置、其他条件与实验二相同,实验为期30d。结果表明:104、105、106cfu/mL浓度的枯草+地衣组、枯草+凝结组、枯草+多粘类组和枯草+侧孢短组在5、10、20和30盐度下,对混合弧菌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枯草+多粘组和枯草+侧孢短组抑菌能力较强。不同菌种的最适使用浓度不同,其中,106cfu/mL组抑菌能力显着高于104和105cfu/mL组(p<0.05);枯草+凝结芽孢杆菌组合105cfu/mL组抑菌能力显着高于104和106cfu/mL组(p<0.05);枯草+多粘类芽孢杆菌组合106cfu/mL组抑菌能力显着高于104和105cfu/mL组(p<0.05);枯草+侧孢短芽孢杆菌组合106cfu/mL组抑菌能力显着高于104和105cfu/mL组(p<0.05)。随盐度增长,4种芽孢杆菌复配组合抑菌能力均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郭行[4](2020)在《鼠李糖乳杆菌LS-8中新型细菌素的挖掘及抑菌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在生产、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导致各类安全事故频发。这些食源性致病菌会降低食品品质,甚至危及人类健康。通常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使用化学防腐剂,但其副作用明显。因此,寻找更加安全可靠的生物来源的化学防腐剂替代品十分迫切和必要。细菌素是核糖体合成的一类具有抑菌能力的多肽,因其对有害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而备受关注。细菌素可以减少食源性疾病传播的风险,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使用细菌素代替化学防腐剂对受体的不良影响较小,因为它们易于被蛋白酶水解,并且分解产物无毒无害。最重要的是,细菌素可通过多种方式杀死细菌,而不易使目标细菌产生耐药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多的新型细菌素将被发现。但传统的细菌素分离纯化方法耗时长,不确定性高。并且由于细菌素种类繁多,性质差异明显,因此并没有固定的纯化方式,使得获得细菌素的成本较高。所以新型细菌素的发现已从传统的活性筛选方式转变为基因组数据分析的方式,以消除遗漏的隐患,使科研人员可以更有效、更方便地大规模挖掘细菌素。四川泡菜是中国传统食品,特别是在川渝地区被广泛食用。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鼠李糖乳杆菌LS-8是从中国传统四川泡菜中分离得到的,之前的研究确定了其胞外分泌蛋白具有良好的抑菌能力,因此将该菌株作为此次研究的重点。本试验通过将基因组和多肽组信息进行整合,在遗传水平上挖掘潜在的细菌素,并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进行异源表达。随后对选定的细菌素进行稳定性及抑菌机制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1)鼠李糖乳杆菌LS-8的生长在模拟口腔消化和胃消化的环境中受到抑制,在小肠消化环境中不受影响,说明该菌株对α-淀粉酶、酸性环境和胃蛋白酶敏感,但对胰蛋白酶和胆盐不敏感。通过硫酸铵饱和度和吸附解吸p H的优化得到抑菌蛋白最佳提取条件(90%饱和度的硫酸铵,吸附p H为5.85,解吸p H为1.95),并制备蛋白粗样进行质谱检测。经过四个数据库的比对后共匹配到215个无重复的多肽序列,其中使用APD3(抗菌肽数据库)鉴定出25个多肽序列,有21个来源于硫酸铵沉淀法所得蛋白,4个来源于p H吸附解吸法。(2)提取鼠李糖乳杆菌LS-8的基因组DNA,并在Illumina Novaseq平台测序,通过对开放阅读框的功能注释,对蛋白、脂质和糖类水解及利用的分析,对物种进化的研究得出结论:鼠李糖乳杆菌LS-8基因组中有2835个蛋白编码基因,GO(Gene Ontology)注释显示50.04%的基因为三大分类中的生物过程分类,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注释显示有96.86%的基因参与了代谢通路,但还有37.21%的蛋白编码基因未得到COG(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功能注释。另外,鼠李糖乳杆菌LS-8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广泛、细胞代谢活跃、环境适应力强。通过对鼠李糖乳杆菌物种进化情况分析可知,其基因组遗传稳定,突变重组的基因少,未发生大规模插入、缺失和倒位等现象。(3)通过anti SMASH和BAGEL4挖掘软件对鼠李糖乳杆菌LS-8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了5个与细菌素相关的基因簇。随后将未标注功能的多肽序列与基因组比对,挖掘出16个潜在细菌素序列。使用Ex PASy对这些序列的理化性质进行预测,序列分子量从7840.41 Da到49323.06 Da不等。除p H4和S75外,其他序列稳定性良好。在使用Prot Scale预测序列亲疏水性时发现S81和S137具有强疏水性。而TMpred预测的穿膜结构显示S68,S81,S109和S137有较强的穿膜能力。所有序列中仅有四个序列存在信号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到仅p H25中不含有α螺旋结构。S81和S137中BFP<0的比例最高,说明这两个序列的稳定性较好。(4)使用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系统对16个潜在细菌素序列进行异源表达并制备蛋白粗样。以大肠杆菌ATCC 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为指示菌验证其中14个序列的表达蛋白具有抑菌活性,这些序列分别是p H4、p H23、p H25、p H35、p H45、S7、S58、S68、S75、S79、S81、S93、S109和S137。从中选择p H25、S68、S81和S137四个细菌素作为后期研究的重点,并对它们进行表达条件的优化,最终优化条件分别为0.6 mg/m L Kana,OD600=0.45,116.81μg/m L IPTG;0.8 mg/m L Kana,OD600=0.40,95.32μg/m L IPTG;0.6 mg/m L Kana,OD600=0.35,71.49μg/m L IPTG和0.6 mg/m L Kana,OD600=0.40,95.32μg/m L IPTG。通过对19种革兰氏阴性菌(G-)和10种革兰氏阳性菌(G+)的抑菌试验可知这四个序列具有广谱抑菌性,且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效果好于革兰氏阳性菌。(5)通过透析、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四个细菌素进行纯化,在液相谱图中收集有抑菌能力的单峰,并冻干浓缩后进行LC-MS/MS鉴定,从多肽片段覆盖度可知抑菌蛋白已成功克隆表达,并得到了较为完整且纯度较高的细菌素蛋白。纯化后四个细菌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和阪崎肠杆菌的MIC范围是5.38到19.84μg/ml。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四个细菌素均为含有不饱和键的蛋白质,其中p H25含有芳香环,S68具有芳基酮,S81的结构中出现了不饱和C=C双键,而S137存在炔烃结构。使用3×MIC的细菌素处理致病菌48 h内菌体无生长迹象,说明四个细菌素都具有强效抑菌甚至杀菌作用。另外,四个细菌素对于表达载体具有自我杀灭能力,其中p H25抑制表达载体生长的能力最差,S137最强。(6)四个细菌素(p H25、S68、S81和S137)对紫外照射及温度变化均不敏感。抑菌能力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不会受到影响,在碱性条件下略有降低,其中S68的活性丧失最为明显。四个细菌素对蛋白酶K、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敏感。3%Na Cl和Fe2+会对p H25的抑菌能力存在影响。S81对Ca2+敏感,而Zn2+、Mn2+、甲醇、丙酮和SDS均会破坏四个细菌素的稳定性。Tween-20和Tween-40会降低p H25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但正丁醇可增强p H25的抑菌效果。p H25对VC敏感,而VE会对S137的稳定性造成影响。S137在各种低温环境下都能展现良好的稳定性。根据稳定性试验结果,可将四个新型细菌素的整体稳定性进行排序:p H25<S68<S81<S137。(7)细菌素在2×MIC下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和阪崎肠杆菌均表现出杀菌作用,且细菌素对于大肠杆菌具有更好的抑菌能力。在32×MIC浓度下,S68和S137分别出现了13.93%和20.37%的溶血率。通过膜电势差、AO/EB荧光染色及DNA泄露试验发现细菌素p H25和S81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均具有破坏能力,S68对这两种致病菌的细胞膜完整性无影响,而S137对大肠杆菌无破膜作用,但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形成破坏。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结果表明,细菌素p H25会增强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内容物流出引发细胞死亡。S68阻遏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DNA或细胞质生成或修复,导致细胞死亡。S81可以直接引发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破裂。S137会引起G+菌细胞膜破损,而对G-菌的杀菌机制可能主要发生在胞内。(8)在新鲜牛肉和牛奶中加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菌液及终浓度为2×MIC的细菌素p H25、S68、S81和S137,通过平板计数法观察7 d内食物中致病菌的生长状况,发现p H25和S68对于牛肉中致病菌的抑制效果不显着,但对牛奶中的致病菌有较好的杀菌作用。随后将四个细菌素分别与Nisin(乳酸链球菌素)混合并作用于牛肉及牛奶中,观察到S81+Nisin和S137+Nisin对试验组牛肉中的致病菌展现出明显的联合作用。而将p H25与Nisin一起添加进牛奶中之后,细菌素抑菌能力最弱。

耿慧君[5](2020)在《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奶牛乳腺炎是奶牛养殖业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是其最重要的一种致病菌,据报道,超过25%的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由金葡菌引起。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和超级细菌的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会造成极大危害。噬菌体是一种结构简单、广泛存在、高效安全的生物抗菌剂,具有高特异性、高裂解子代数及高环境丰度等优点。迄今为止,关于噬菌体治疗金葡菌性乳腺炎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其实际应用的生物安全性机制,以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副作用等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与小鼠转录组分析相结合,评估了噬菌体作用于金葡菌性乳腺炎的安全性;将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炎性因子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噬菌体有效抑制金葡菌性乳腺炎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噬菌体疗法在该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筛选得到一株高致病性、多重耐药的金葡菌,以其为宿主菌分离获得两株裂解性能良好、广谱性的噬菌体,并检测了相关理化性质与生物学特性。从55份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病牛奶样中分离得到34株病原菌,其中金葡菌6株(17.65%)。因金葡菌Sau-XJ-21呈现最多的抗生素耐药性与较高的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50为1.26×106 CFU/mL),则以其为宿主菌,筛选获得两株裂解性噬菌体vBSM-A1和vBSP-A2。利用双层平板法、CsCl密度梯度离心法、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点板法(spot-test)、一步生长曲线构建、pH值及温度稳定性检测和体外抑菌实验等,检测了噬菌体的形态特征、宿主谱、理化性质及对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株噬菌体均隶属于有尾目噬菌体,亥瑞勒噬菌体科;具有广谱性,能够裂解不同来源(牛源、人源)不同区域(新疆、浙江和大连)的金葡菌;单一噬菌体及噬菌体cocktail(体积1:1)均能有效抑制金葡菌Sau-XJ-21生长。(2)对两株噬菌体vBSM-A1和vBSP-A2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注释,阐明二者均不含毒力基因、溶源基因及毒力转座子等,不存在基因水平转移风险,具有应用安全性。利用Illumina Genome Analyzer测序技术对两株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选择GeneMarkS、CGView、tRNAscan-SE、Cluster X 和 MEGA 7.0 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程序,对两株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功能基因注释、tRNA形态结构预测与分类学地位分析;运用 ExPASy、TCDB、PortScale、Signal 5.0、Phyre2和Swiss-Model等生物信息学程序,对噬菌体裂解酶Lys-vBSM-A1进行一级结构分析、理化性质鉴定、功能区域预测(疏水性、跨膜区域和信号肽)、二级结构预测与结构域3-D模型构建,结果显示噬菌体vBSM-A1和噬菌体vBSP-A2均为双链线性DNA,vBSM-A1/vBSP-A2基因组全长140,654/136,528 bp,GC含量为30.33%/30.45%,预测出70/77个具有实际功能的基因和4/3个tRNA编码基因;两株噬菌体Genebank ID分别为MK584893和MK656892;二者均含有同一个序列保守的裂解酶基因Lys-vBSM-A1,其大小为267aa,其表达蛋白含两个典型的活性域,位于N端的c4olkB结构域和位于C端的c4olsA结构域。(3)评估了噬菌体混合制剂对金葡菌性小鼠乳腺炎的治疗作用;阐明了其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与改善;考察了噬菌体经小鼠乳腺灌注的安全性影响,分析了小鼠转录组表达变化与潜在作用机制。利用金葡菌Sau-XJ-21成功构建了小鼠乳腺炎模型,评估并确定3×104 CFU/25 μL为最佳攻菌浓度。探究了噬菌体cocktail对金葡菌性小鼠乳腺炎的治疗,使用Beckman Coulter DxH8000血液分析仪、点板法(spot-test)、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H&E组织切片染色等仪器与方法,检测了各实验组小鼠的血液样本参数、CFU和PFU负荷、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指标与小鼠乳腺组织病理学形态,结果显示噬菌体cocktail在小鼠乳腺内能有效减轻金葡菌Sau-XJ-21造成的炎症症状;小鼠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头孢噻呋钠会破坏小鼠肠道内原有的优势菌株,降低菌群丰度;而噬菌体混合制剂治疗组,能够有效改善乳腺炎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运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进行小鼠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相较于PBS对照组,噬菌体灌注组在一些与炎症相关的基因(如细胞凋亡、细胞聚集及抗氧化活性等)表达中,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表达;同时在与炎症因子相关的一些通路(如TNF信号通路以及NF-κB信号通路等)中显示出显着富集,提示了噬菌体在小鼠体内会引发一些相关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应答。综合小鼠形态学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学切片分析、炎症因子TNF-α检测,以及噬菌体负荷检测等结果,揭示了噬菌体灌注形成的炎症特征轻微,对小鼠正常生命体征无碍。综上,本论文以致病性金葡菌为目标菌株,分离获得两株裂解性噬菌体;研究了施用噬菌体混合制剂治疗小鼠金葡菌性乳腺炎的有效性;揭示了该噬菌体混合制剂在调节小鼠肠道菌群丰度、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中,相较于抗生素的优越性;从全基因组、转录组、炎症因子、小鼠表观状态及乳腺噬菌体负荷等角度,初步阐明了噬菌体混合制剂的应用安全性。因此,该噬菌体混合制剂是一种能够在体外和体内均有效抑制金葡菌生长的生物安全制剂,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和可行性。

宋朋杰[6](2020)在《奶牛源益生性乳酸菌分离鉴定及其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常见多发病,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以抗生素为主,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抗生素残留和病原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非抗生素疗法成为研究的热点,乳酸菌作为非抗生素疗法之一,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乳酸菌对该病的防治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本试验从产后40-60 d健康奶牛子宫中分离乳酸菌,通过对乳酸菌的抑菌性、产酸性、产H2O2性、黏附性、耐药性检测、耐药基因检测、安全性、临床治疗有效性等试验评价乳酸菌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潜力。研究结果如下:1.乳酸菌的分离鉴定、抑菌试验和黏附试验。采用MRS固体培养基筛选乳酸菌,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和16S rDNA鉴定,共分离出8株乳酸菌,抑菌试验发现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以及鼠李糖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抑菌活性较好。黏附试验发现副干酪乳杆菌黏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能力较好。因此选择这3株乳酸菌用于后续试验。2.乳酸菌益生性和安全性评价。对乳酸菌产酸、产H2O2进行检测,发现3株乳酸菌都具有良好的产酸能力,3株乳酸菌都不具备产H2O2的能力。药敏试验发现,3株乳酸菌均对常用7种抗生素敏感,且能显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生长。用PCR法检测了乳酸菌的部分耐药基因,结果检测出磺胺类耐药基因sul-2和sul-3,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A-1和aphA-2以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bla-IMP。大鼠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0.1 mL1×1010 CFU/mL能够引起大鼠子宫轻微的炎症。结果表明,3株乳酸菌不会对试验动物造成病理损害,可用于临床试验。3.乳酸菌培养基优化以及活菌制剂的制备。为得到更高浓度的乳酸菌,以MRS为基础培养基通过改变培养基中主要碳源,氮源的浓度,优化乳酸菌培养基。结果显示:改良后的培养基发酵副干酪乳杆菌结束后OD值达由原来的1.250增加到1.331,鼠李糖杆菌发酵结束后OD值由原来的1.314增加到1.396,植物乳杆菌无明显变化。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冻干包埋剂的最佳浓度组合,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鼠李糖杆菌按与冻干保护剂按1:1的比例在-40℃真空条件下冻干48 h制成冻干保护剂。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冻干一个月后存活率为92.5%,副干酪乳杆菌存活率为89.7%,鼠李糖乳杆菌存活率为93.3%。4.乳酸菌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试验。选择临床型子宫内膜炎患牛20头,随机分为乳酸菌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头。用3株乳酸菌活菌冻干剂及其发酵上清液联合治疗。结果显示:治愈率为60%,有效率为90%。

赵丹[7](2020)在《藏灵菇源乳酸菌与鸡源芽孢杆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应用评价》文中认为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严重,细菌耐药和药物残留问题给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益生菌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抗生素替代品,具有促进动物的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病原菌感染等作用。藏灵菇是西藏地区特有的一种多种菌相复合体,其富含的乳酸菌具有抗菌、抗感染、抗氧化活性等功能。芽孢杆菌可以分泌消化酶、提供营养物质和提高机体免疫力,并且具有耐热和耐酸等抗逆性优点。本试验分别从藏灵菇和鸡粪便中分离筛选生物活性优良的乳酸菌和产酶能力优良的芽孢杆菌,将筛选的活性乳酸菌与产酶芽孢杆菌进行复合制剂的研制,优化发酵条件,通过动物应用评价试验探讨该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藏灵菇源乳酸菌分离鉴定与生物学评价为筛选出生物活性优良的乳酸菌,本试验以藏灵菇为筛选菌种来源。通过平板培养方法分离筛选到11株乳酸菌。通过耐热试验结果表明,经过60℃热处理10 min后,有6株乳酸菌存活率高于50%。经16S r DNA鉴定,均为屎肠球菌。通过理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p H=3的人工胃液培养4 h后,Y1的存活率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为52.56%。不同菌株表面疏水性与自聚合能力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与病原菌共凝集能力,各菌株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Y1表面疏水性最高,为57.77%。Y1自聚合能力为35.95%。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Y1的抑菌活性高于其它菌株。上述试验表明Y1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为下一步复合制剂的制备提供应用基础。2.鸡源芽孢杆菌筛选鉴定与生物学评价为筛选出产酶性能优良的芽孢杆菌,本试验从鸡粪中初筛出20株芽孢杆菌,通过产蛋白酶和产淀粉酶试验,筛选出3株产酶能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的R5、R12、R16。经16S r DNA鉴定,3株菌均为解淀粉芽孢杆菌。通过理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85℃、90℃、95℃热处理10 min的条件下,R12的存活率均显着高于R5和R16(P<0.05)。在p H=3的人工胃液培养4 h后,R12的存活率最高,为51.49%。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R12的抑菌活性最高。上述试验表明R12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有利于下一步复合制剂的配制。3.益生菌复合制剂的研制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为配制得到最优益生菌复合制剂,本试验以对病原菌大肠杆菌CMCC4410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抑菌活性为指标,确定最适细菌浓度复合比例R12:Y1为1:3。在最适比例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复合制剂的接种量、装液量及培养时间条件进行优化,由试验结果确定该复合制剂最佳发酵条件:接种量为2%、装液量为40%、培养时间为24 h时,该复合制剂的抑菌活性最高。4.益生菌复合制剂在肉鸡上的应用评价本试验通过对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35日龄时,试验Ⅰ组(灌喂浓度为1.0×108CFU/m L)和试验Ⅱ组(灌喂浓度1.0×109CFU/m L)与PBS对照组相比,平均体重分别提高了5.6%和1.4%。而试验Ⅲ组(灌喂浓度1.0×1010CFU/m L)的平均体重降低了1.3%;各试验组对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相较于对照组均有提高作用,其中Ⅰ组、Ⅱ组、Ⅲ组的胸腺指数分别提高了33.80%、28.73%、15.21%;法氏囊指数分别提高了19.65%、16.72%、15.25%;试验Ⅰ组和Ⅱ组能显着增加盲肠乳酸菌的数量、降低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同时试验Ⅰ组回肠绒毛结构较对照组更完整。上述结果表明,该复合制剂具有促进白羽肉鸡的生长、提高免疫力和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并且试验Ⅰ组的添加效果更好。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通过从藏灵菇和鸡粪中筛选生物活性优良的菌株Y1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R12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制成益生菌复合制剂,并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动物试验证明该复合制剂能够促进白羽肉鸡的生长并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功能。

王蕊[8](2020)在《腐殖质有机肥中功能性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菌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引起土壤酸化板结、河流和地下水污染、农产品农残超标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微生物菌剂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有着绿色、安全、高效、低污染等特点,用功能性微生物菌剂来代替或减少传统农药化肥的使用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利用鉴别培养基从腐殖质有机肥样品中分离筛选具有分解淀粉、降解纤维素、生物固氮能力和具备生物拮抗功能的细菌,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菌株的生长特性、碳源、氮源、无机盐及不同功能菌株混合培养条件。另外,研究以可湿性粉剂作为菌剂剂型,对菌剂制备过程中的载体、湿润剂、分散剂、热稳定剂、紫外保护剂逐一筛选,并利用番茄盆栽试验初探可湿性粉剂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的影响。与此同时,采用牛津杯法和平板对峙培养法,研究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18对病原真菌的生物拮抗作用,并基于微生物代谢组学研究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18抑菌活性产物。研究结论如下:(1)从腐殖质有机肥中共分离筛选到13株产淀粉酶菌株,12株产纤维素酶菌株,9株固氮菌。复筛得到高产淀粉酶BA18菌株和BA16菌株、分解纤维素CD4菌株、具备生物固氮能力的NF7菌株,经鉴定分别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台中类芽孢杆菌、解葡聚糖类芽孢杆菌。(2)基于纤维素分解菌和固氮菌的互生关系,对纤维素分解菌CD4、固氮菌NF7进行混合发酵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g/L):糖蜜20、胰蛋白胨12、磷酸氢二钾4,在30℃、p H为7.5、130 r/min的条件下,按接种量12%、接种比例1:2(CD4:NF7)接种,混合培养可达较高活菌数1.06×108CFU/m L。2株功能性菌肥菌株混合培养可达到液态菌肥活菌数要求,为复合菌剂的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3)可湿性粉剂配方为:发酵液(纤维素分解菌CD4、固氮菌NF7混合培养发酵液)70%、硅藻土10%、皂角粉1.6%、三聚磷酸钠14.4%、磷酸氢二钾3%、黄原胶1%。质量检测结果为:润湿时间35 s、悬浮率87.16%、p H值8.74、含水量3.87%、活菌数3.22×107CFU/g。番茄盆栽试验结果揭示菌剂(按1:100比例制备成水悬浮液,浇灌于土壤中)影响植株根际微生物和酶活。菌剂施用对番茄根际土壤细菌生长数量和放线菌总数具有促进作用,不同处理组根际土壤真菌总数变化无明显差异。在第35 d时,可湿性粉剂处理组番茄根际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比化肥处理组和无菌水处理高。(4)研究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18的生物拮抗特性,结果表明BA18菌株对赤霉菌、灰霉菌、黑曲霉菌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上清液及粗提物对赤霉菌和灰霉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鉴定到棕榈酸、阿扎胞苷、3-羟基苯甲酸、肉豆蔻酸、水杨酸等主要抑菌相关物质,粗蛋白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表面活性素合成酶亚基、聚酮合成酶Pks N、聚酮合成酶Pks L、鞭毛相关蛋白等抑菌蛋白相关物质。

刘仕飞[9](2020)在《枯草芽孢杆菌XZ18-3的鉴定及其抗菌机制和菌剂制备研究》文中认为禾谷丝核菌侵染引起的纹枯病对小麦危害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近年来对小麦真菌性土传病害的防治多采用的是化学方法,利用各种化学杀菌剂杀死或者抑制小麦纹枯病病原菌,但是化学防治容易造成耐药性,不利于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还会加重环境污染,对人畜健康带来威胁。采用生物农药来防治小麦纹枯病是比较理想的选择。(1)禾谷丝核菌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本研究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普兰镇荒漠草原采集的黑钙土,采用梯度稀释法从中分离得到119株形态差异的菌株。以禾谷丝核菌为病原指示菌利用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法进行抑菌实验,复筛出6株对禾谷丝核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其中菌株XZ18-3的抑菌效果最明显,对禾谷丝核菌的抑菌率为36.57%;抗菌谱广,对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假禾谷镰刀菌、离蠕孢菌等多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通过对菌株XZ18-3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将其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并命名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XZ18-3)。(2)枯草芽孢杆菌XZ18-3的发酵条件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菌株最适发酵碳源、氮源、无机盐、接菌量、pH值、发酵时间和转速分别为:葡萄糖2.0%、蛋白胨2.0%、MgSO40.5%、接菌量1.0%、pH7.0、发酵时间60 h、转速100 r/min。为了确定其可靠性,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对枯草芽孢杆菌XZ18-3进行发酵培养条件优化,以抑菌率(Y)为响应值,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主要因素分别为无机盐、发酵时间和转速。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基础上利用Box-Behnten试验设计进行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试验,以抑菌率(Y)为响应值,运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对响应值进行回归方程分析,得到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葡萄糖2.00%、蛋白胨2.00%、MgSO4 1.25%、接菌量1.00%、温度37℃、pH6.97、转速180 r/min、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抑菌率达到57.25%,与之前(36.57%)相比提高了56.55%,对其进行发酵验证结果是可靠的。(3)菌株XZ18-3发酵液的理化性质研究。通过对XZ18-3菌株发酵液进行理化性质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发酵液长时间在紫外和光照条件下比较稳定,蛋白酶对其进行处理也能保持较高稳定性,其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对菌株发酵液的影响较小。结果表明XZ18-3菌株发酵液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在相对极端环境条件下性质稳定、抑菌率可以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具有一定的耐受力。(4)拮抗菌XZ18-3发酵液对禾谷丝核菌的抗菌机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经过发酵液处理后的菌丝体数量较多,菌丝体颜色较深,且不规则呈网状交叉,菌丝细胞膜出现凸起、凹陷、破裂,细胞内有的细胞器解体,形成了大量的空白区域。XZ18-3菌株发酵产生的代谢物能够抑制菌丝的生长,在生物量的测定中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菌丝湿重和干重分别减少了53.08%、30.00%。结果表明,XZ18-3菌株发酵液破坏了禾谷丝核菌的细胞膜,致使细胞内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核酸等大分子的泄漏,导致菌体死亡。对XZ18-3菌株发酵代谢物中的酶进行检测显示,该菌株产蛋白酶、葡聚糖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蛋白酶和葡聚糖酶的含量最高。(5)枯草芽孢杆菌菌株XZ18-3水剂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以抑菌活性为指标,对表面活性剂、紫外保护剂、稳定剂、防腐剂等进行筛选,确定了Bacillus subtilis菌株XZ18-3水剂的最佳配方为:0.10 mg/mLSDS、0.02 mg/mL蔗糖、0.02 mg/mL羧甲基纤维素钠、0.14 mg/mL柠檬酸钠。以润湿时间、悬浮率、含水率、菌株活性等为指标,对载体、分散剂、润湿剂、稳定剂、紫外保护剂等进行筛选,确定了Bacillus subtilis XZ18-3可湿性粉剂的最佳配方为:高岭土30.0%、聚乙烯醇4.0%、吐温-80 8.0%、山梨醇2.0%、聚乙二醇2.0%,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补足100%。对该制剂进行各项指标检测,均达到标准。盆栽防效实验表明:该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将其稀释100倍后防治效果也能达到60.29%,并且该菌属于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无致病性的安全微生物,可以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生防菌剂应用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治。

吴惠贞[10](2020)在《罗伊氏乳杆菌发酵制备抑菌物质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伊氏乳杆菌被认为是安全的微生物菌种,批准用于保健食品、食品和婴幼儿食品,是能生产多种抑菌物质的乳酸菌。本论文以罗伊氏乳杆菌LYS-1为研究对象,研究了LYS-1发酵液的抑菌谱及其对p H值、热处理和酶处理的耐受情况,根据碳源和氮源对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优化了罗伊氏乳杆菌培养基配方,并探索了LYS-1发酵液中的主要抑菌成分,分离提取了其中的肽类物质,为罗伊氏乳杆菌发酵制备抑菌物质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罗伊氏乳杆菌LYS-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测定发现,其对指示菌的抑制效果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LYS-1具有广谱抑菌性的潜力,且抑制革兰氏阴性菌的效果比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强。(2)罗伊氏乳杆菌LYS-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受p H值影响很大,p H=2.00~5.00时,降低p H值可以显着提高其抑菌效果,当p H≥5.50时就会丧失抑菌活性。(3)罗伊氏乳杆菌LYS-1发酵液(p H=3.80)的热稳定性和耐受蛋白酶能力较强,50℃、60℃、70℃、80℃、90℃、100℃和121℃处理30 min均能保持99%以上的抑菌活性,蛋白酶K、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菠萝蛋白酶处理对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较弱。(4)碳源对罗伊氏乳杆菌LYS-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有很大影响,以乳糖为碳源时,发酵液的活菌数和酸度较低,以蔗糖为主要碳源时,产酸较多且当LYS-1活菌数达到109CFU/m L时发酵液开始具有抑菌效果,发酵36 h达到活菌数和抑菌效果的最大值。葡萄糖和蔗糖或葡萄糖和果糖复配会显着影响LYS-1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葡萄糖和果糖复配替代蔗糖有利于促进LYS-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当碳源配方为6.26%葡萄糖+5.26%果糖(对应于1.00%葡萄糖+10.00%蔗糖)时,LYS-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最强。(5)氮源也是影响罗伊氏乳杆菌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关键因素,LYS-1以酵母提取物和大豆蛋白胨为氮源时发酵液才具有抑菌活性,但两者复配没有提高抑菌作用的效果,2.00%酵母提取物作为氮源即可拥有较优的抑菌效果,另外适当添加盐酸氨基脲可以提高LYS-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添加量为0.04%时效果最佳。(6)罗伊氏乳杆菌培养基中的碳氮比对罗伊氏乳杆菌LYS-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碳氮比在5:1时LYS-1发酵液具有最优的活菌数和抑菌圈直径,分别为5.60?109CFU/m L和12.95 mm,此时的培养基配方是6.26%葡萄糖+5.26%果糖为碳源,2.30%酵母提取物为氮源。(7)经过氧化物酶处理、气相色谱法、强酸水解处理和HS-SPME-GC-MS测定挥发性化合物后发现,罗伊氏乳杆菌LYS-1发酵液中不含有3-羟基丙醛,主要的抑菌成分为过氧化物、挥发性醛类物质、挥发性羧酸类物质和小分子肽。挥发性醛类物质主要为反-2-壬醛、2-十一烯醛、反-2-辛烯醛、苯甲醛和癸醛,挥发性羧酸类物质主要为乙酸、辛酸、月桂酸和己酸。通过硫酸铵沉淀、透析、超滤和离子交换层析对LYS-1发酵液中的肽类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并测定了提取物的分子量,发现其主要由二肽(242 Da、250Da)和三肽(353 Da、368 Da)组成,是一种小分子抑菌肽。

二、一种微生态制剂中抑菌物质的分离与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微生态制剂中抑菌物质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酸马奶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酸马奶的研究概况
    1.2 乳酸菌的研究概况
    1.3 益生菌的研究概况
    1.4 植物乳杆菌的概述
        1.4.1 植物乳杆菌的形态结构及特征
        1.4.2 植物乳杆菌的功能与应用
    1.5 粪肠球菌的概述
        1.5.1 粪肠球菌的形态结构及特征
        1.5.2 粪肠球菌的功能与应用
    1.6 乳酸片球菌的概述
        1.6.1 乳酸片球菌的形态结构及特征
        1.6.2 乳酸片球菌的功能与应用
    1.7 嗜酸乳杆菌的概述
        1.7.1 嗜酸乳杆菌的形态结构及特征
        1.7.2 嗜酸乳杆菌的功能与应用
    1.8 立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
        2.1.4 试验耗材
    2.2 方法
        2.2.1 细菌的分离纯化
        2.2.2 菌落、细胞形态学特征鉴定
        2.2.3 细菌生化学鉴定
        2.2.4 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2.5 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2.5.1 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2.2.5.2 细菌最适生长温度试验
        2.2.5.3 细菌最适生长pH环境试验
        2.2.5.4 细菌产酸性试验
        2.2.5.5 细菌胆盐浓度适应性试验
        2.2.5.6 细菌NaCl浓度适应性试验
        2.2.5.7 细菌运动性试验
        2.2.5.8 细菌抑菌试验
        2.2.5.9 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2.2.5.10 细菌最佳生长条件试验
        2.2.5.11 细菌发酵性能试验
3 结果
    3.1 细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结果
        3.1.1 细菌的分离结果
        3.1.2 细菌形态学鉴定结果
        3.1.3 细菌生化学鉴定结果
        3.1.4 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2 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2.1 细菌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3.2.2 细菌最适生长温度试验结果
        3.2.3 细菌最适生长pH环境试验结果
        3.2.4 细菌产酸性试验结果
        3.2.5 细菌胆盐浓度适应性试验结果
        3.2.6 细菌NaCl浓度适应性试验结果
        3.2.7 细菌运动性试验结果
        3.2.8 细菌抑菌试验结果
        3.2.9 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2.10 细菌最佳生长条件试验结果
        3.2.11 细菌发酵性试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和山羊肠道防御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益生茵概述
        1.1 益生菌的定义
        1.2 益生菌的分类
        1.3 益生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1.4 益生菌的生物学特性
        1.5 益生菌对动物机体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益生菌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2.1 瘤胃微生物的特点
        2.2 益生菌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2.3 益生菌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2.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屎肠球菌筛选与复合益生菌制剂的制备工艺
        试验一 屎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培养基及试剂配置
        2. 试验方法
        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2 菌株的鉴定
        2.3 菌株生物学特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3.2 菌株的生化鉴定
        3.3 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构建
        3.4 菌株的生长特性
        3.5 菌株对人工胃液和肠液的耐受性
        3.6 菌株体外抑菌
        4. 讨论
        4.1 菌株的分离鉴定
        4.2 菌株生物学特性
        试验二 复合益生菌制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益生菌种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培养基及培养液的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菌种活化
        2.2 种子液的制备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2.3 复合益生菌生产发酵条件优化
        2.4 复合益生菌生产制备工艺及发酵稳定性评价
        2.5 检测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液活菌生长曲线与pH值变化
        3.2 复合益生菌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3.3 复合益生菌批次生产发酵液中相关指标的变化
        3.4 储存时间对复合益生菌制剂存活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复合益生菌种子液活菌生长特性研究
        4.2 复合益生菌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4.3 复合益生菌发酵过程稳定性评价
        4.4 储存时间对复合益生菌制剂存活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及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材料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
        2.2 奶牛的饲养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3.2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4.1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4.2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的山羊肠道防御机能影响
        试验一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的山羊生命体征及肠道组织学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相关试剂的配置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与制作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益生菌制剂预防山羊肠道感染大肠杆菌的试验结果
        3.2 复合益生菌制剂治疗山羊肠道大肠杆菌感染的试验结果
        4. 讨论
        试验二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山羊肠道菌群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与制备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益生菌制剂预防山羊肠道感染大肠杆菌时肠道菌群的变化
        3.2 复合益生菌制剂治疗山羊肠道大肠杆菌感染时肠道菌群的变化
        4 .讨论
        试验三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山羊肠壁中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
        2.3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肠壁组织中相关基因mRNA表达
        2.4 结果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益生菌制剂预防山羊肠道感染大肠杆菌肠壁炎性因子表达的变化
        3.2 复合益生菌制剂治疗山羊肠道大肠杆菌感染肠壁炎性因子表达的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5种芽孢杆菌对牙鲆源弧菌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弧菌的概况
        1.1.1 弧菌的分类
    1.2 弧菌的致病性
    1.3 弧菌病的防控
        1.3.1 弧菌病的预防
        1.3.2 弧菌病的治疗
    1.4 芽孢杆菌的研究概况
        1.4.1 芽孢杆菌的种类
        1.4.2 芽孢杆菌的作用优点
        1.4.3 芽孢杆菌的拮抗机理
        1.4.4 盐度对芽孢杆菌的影响
        1.4.5 芽孢杆菌的应用
        1.4.6 芽孢杆菌使用的影响因素
        1.4.7 芽孢杆菌的存在问题以及趋势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和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牙鲆源弧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患病症状及解剖观察
        2.2.2 细菌的分离鉴定
    2.3 讨论
    2.4 小结
3 5种芽孢杆菌在不同盐度下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枯草芽孢杆菌在不同盐度下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3.2.2 地衣芽孢杆菌在不同盐度下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3.2.3 凝结芽孢杆菌在不同盐度下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3.2.4 多粘类芽孢杆菌在不同盐度下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3.2.5 侧孢短芽孢杆菌在不同盐度下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3.2.6 5种芽孢杆菌对混合弧菌抑制效果对比
        3.2.7 盐度对5种芽孢杆菌抑制能力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枯草芽孢杆菌复配组合在不同盐度下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枯草芽孢杆菌复配地衣芽孢杆菌在不同盐度下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4.2.2 枯草芽孢杆菌复配凝结芽孢杆菌在不同盐度下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4.2.3 枯草芽孢杆菌复配多粘类芽孢杆菌在不同盐度下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4.2.4 枯草芽孢杆菌复配侧孢短芽孢杆菌在不同盐度下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4.2.5 4种枯草芽孢杆菌复配组合对混合弧菌抑制效果对比
        4.2.6 盐度对4种枯草芽孢杆菌复配组合抑制弧菌能力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4)鼠李糖乳杆菌LS-8中新型细菌素的挖掘及抑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细菌与食品
        1.1.2 细菌素简介
        1.1.3 细菌素的特征
        1.1.4 生物信息学
        1.1.5 细菌素的异源表达
        1.1.6 细菌素分离纯化
        1.1.7 细菌素的应用
        1.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鼠李糖乳杆菌LS-8的耐受性及胞外蛋白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2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2.1.3 供试菌株
    2.2 试验方法
        2.2.1 体外消化模拟
        2.2.2 鼠李糖乳杆菌LS-8所产细菌素粗样的制备
        2.2.3 氨基酸序列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体外口腔、胃肠道消化模拟
        2.3.2 胞外蛋白的制备
        2.3.3 LC-MS/MS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鼠李糖乳杆菌LS-8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2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3.1.3 供试菌株
    3.2 试验方法
        3.2.1 鼠李糖乳杆菌LS-8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全基因组测序
        3.2.3 比较基因组分析
        3.2.4 群体进化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鼠李糖乳杆菌LS-8基因组DNA的提取
        3.3.2 鼠李糖乳杆菌LS-8初步生物信息分析
        3.3.3 通用功能注释
        3.3.4 物种进化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鼠李糖乳杆菌LS-8中潜在细菌素的挖掘
    4.1 试验材料
        4.1.1 数据库
    4.2 试验方法
        4.2.1 细菌素的预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anti SMASH数据库比对结果
        4.3.2 BAGEL4数据库比对结果
        4.3.3 抑菌蛋白挖掘
        4.3.4 结构与性质预测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鼠李糖乳杆菌LS-8中潜在细菌素的异源表达
    5.1 试验材料
        5.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5.1.2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5.1.4 试验菌株及质粒
    5.2 试验方法
        5.2.1 16个潜在细菌素序列的异源表达
        5.2.2 16个潜在细菌素的抑菌活性
        5.2.3 细菌素表达条件的优化
        5.2.4 抑菌谱
    5.3 结果与分析
        5.3.1 16个潜在细菌素序列的克隆
        5.3.2 16个潜在细菌素抑菌能力的验证
        5.3.3 4种细菌素表达条件的优化
        5.3.4 抑菌谱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异源表达细菌素的纯化鉴定
    6.1 试验材料
        6.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6.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6.2 试验方法
        6.2.1 细菌素的分离纯化
        6.2.2 细菌素的鉴定
        6.2.3 细菌素特性研究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细菌素的分离纯化
        6.3.2 细菌素的鉴定
        6.3.3 细菌素特性研究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型细菌素稳定性
    7.1 试验材料
        7.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7.1.2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7.2 试验方法
        7.2.1 紫外照射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2.2 温度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2.3 pH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2.4 酶处理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2.5 盐浓度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2.6 金属离子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2.7 有机试剂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2.8 表面活性剂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2.9 食品添加剂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2.10 贮藏温度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3 结果与分析
        7.3.1 紫外照射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3.2 温度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3.3 pH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3.4 酶处理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3.5 盐浓度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3.6 金属离子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3.7 有机试剂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3.8 表面活性剂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3.9 食品添加剂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3.10 贮藏条件对于细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型细菌素的性质及抑菌机制研究
    8.1 试验材料
        8.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8.1.2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8.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8.1.4 试验菌株
    8.2 试验方法
        8.2.1 溶血性
        8.2.2 杀菌曲线
        8.2.3 生物膜形成的抑制
        8.2.4 细胞质膜通透性
        8.2.5 AO/EB双荧光染色
        8.2.6 DNA释放
        8.2.7 扫描电镜(SEM)
        8.2.8 透射电镜(TEM)
    8.3 结果与分析
        8.3.1 溶血性
        8.3.2 杀菌曲线
        8.3.3 生物膜形成的抑制
        8.3.4 细胞质膜通透性测定
        8.3.5 AO/EB双荧光染色
        8.3.6 DNA释放
        8.3.7 扫描电镜(SEM)
        8.3.8 透射电镜(TEM)
    8.4 讨论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新型细菌素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9.1 试验材料
        9.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9.1.2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9.1.3 试验菌株
    9.2 试验方法
        9.2.1 四个细菌素对牛肉保鲜的研究
        9.2.2 四个细菌素对牛奶保鲜的研究
        9.2.3 新型细菌素与Nisin联合对牛肉保鲜的研究
        9.2.4 新型细菌素与Nisin联合对牛奶保鲜的研究
    9.3 结果与分析
        9.3.1 细菌素作用过程中牛奶及牛肉的感官变化
        9.3.2 单一细菌素对新鲜牛肉中细菌生长的影响
        9.3.3 单一细菌素对鲜奶中细菌生长的影响
        9.3.4 四个细菌素分别与Nisin联合使用对牛肉中细菌生长的影响
        9.3.5 四个细菌素分别与Nisin联合使用对鲜奶中细菌生长的影响
    9.4 讨论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1.1.1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1.1.2 诱发奶牛乳腺炎的原因
        1.1.3 奶牛乳腺炎的产生机制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研究
        1.1.5 常见的奶牛乳腺炎治疗方法
    1.2 噬菌体的发现、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1.2.1 噬菌体发展历史与现况
        1.2.2 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多样性
        1.2.3 有尾噬菌体目的分类
        1.2.4 噬菌体的侵染周期
    1.3 噬菌体疗法及其对奶牛乳腺炎的防控
        1.3.1 噬菌体疗法概述
        1.3.2 噬菌体对金葡菌的治疗
        1.3.3 噬菌体疗法的局限性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 奶牛乳腺炎致病菌及其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生物学特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4 培养基和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奶样的采集
        2.3.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3.3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3.4 分离株的药敏分析
        2.3.5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6 半数致死量(LD_(50))试验
        2.3.7 噬菌体的分离及纯化
        2.3.8 噬菌体的效价检测
        2.3.9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测定
        2.3.10 噬菌体的扩增与培养
        2.3.11 噬菌体颗粒的提纯与去杂质
        2.3.12 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
        2.3.13 噬菌体宿主谱的测定
        2.3.14 氯仿敏感性测试
        2.3.15 噬菌体温度稳定性测定
        2.3.16 噬菌体pH值稳定性测定
        2.3.17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2.3.18 噬菌体对金葡菌生长的影响
    2.4 实验结果
        2.4.1 奶样质地与病原菌菌落形态
        2.4.2 病原菌检测结果
        2.4.3 病原菌理化性质
        2.4.4 金葡菌的药敏检测结果
        2.4.5 金葡菌16s和系统发育树
        2.4.6 金葡菌Sau-XJ-21的半数致死量
        2.4.7 金葡菌Sau-XJ-21的裂解性噬菌体形态
        2.4.8 噬菌体的宿主谱范围
        2.4.9 噬菌斑形态特征
        2.4.10 噬菌体透射电镜形态
        2.4.11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
        2.4.12 噬菌体对氯仿的敏感性
        2.4.13 噬菌体的温度稳定性
        2.4.14 噬菌体的pH稳定性
        2.4.15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2.4.16 噬菌体的体外抑菌效应
    2.5 讨论
    2.6 小结
3 噬菌体vBSM-A1和vBSP-A2的全基因组测序与注释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菌株与噬菌体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设备
        3.2.4 培养基和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噬菌体的纯化与浓缩
        3.3.2 CsCl等密度梯度离心及回收
        3.3.3 噬菌体基因组的提取
        3.3.4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测序
        3.3.5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分析和功能注释
        3.3.6 噬菌体的主要功能基因比对与进化分析
        3.3.7 噬菌体裂解酶蛋白结构分析
        3.3.8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噬菌体的基本生物学信息
        3.4.2 噬菌体的基因分布
        3.4.3 噬菌体的功能基因预测结果
        3.4.4 噬菌体vBSM-A1的全基因蛋白图谱
        3.4.5 噬菌体vBSP-A2的全基因蛋白图谱
        3.4.6 噬菌体tRNA形态结构
        3.4.7 噬菌体的分类学地位
        3.4.8 裂解酶的跨膜区域和信号肽
        3.4.9 裂解酶疏水性及理化性质
        3.4.10 裂解酶二级结构
        3.4.11 裂解酶三级结构
    3.5 讨论
    3.6 小结
4 噬菌体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研究及安全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4.2.3 实验动物
    4.3 方法
        4.3.1 实验菌株与噬菌体的培养纯化
        4.3.2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4.3.3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小鼠乳腺炎的分析
        4.3.4 噬菌体安全性实验及转录组分析
        4.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
        4.4.2 噬菌体cocktail对小鼠乳腺炎的治疗结果
        4.4.3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4.4 噬菌体安全性检测及转录组分析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噬菌体ORF在线预测结果
附录B 裂解酶的3D模型
附录C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小鼠的血常规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奶牛源益生性乳酸菌分离鉴定及其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
    1.2 益生菌制剂的概念及种类
        1.2.1 益生菌制剂
        1.2.2 益生元
        1.2.3 合生元
        1.2.4 中草药益生菌制剂
    1.3 益生菌制剂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机制
        1.3.1 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炎症反应
        1.3.2 黏附占位,维持菌群平衡
        1.3.3 调节子宫、生殖道pH,抑制病原菌增殖
    1.4 小结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试剂和耗材
        2.1.2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乳酸菌分离
        2.2.3 乳酸菌鉴定
    2.3 结果
        2.3.1 革兰氏染色结果
        2.3.2 生化鉴定结果
        2.3.3 16SrDNA测序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乳酸菌益生性评价
    3.1 试验材料和试剂
    3.2 试验仪器
    3.3 乳酸菌益生作用评价
        3.3.1 乳酸菌发酵上清液抑菌能力测定
        3.3.2 乳酸菌发酵上清液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3.3 乳酸菌生长曲线绘制以及产酸、产过氧化氢试验
        3.3.4 乳酸菌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黏附试验
    3.4 试验结果
        3.4.1 乳酸菌抑菌试验结果
        3.4.2 乳酸菌发酵上清液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结果
        3.4.3 乳酸菌生长曲线绘制及产酸、产过氧化氢试验结果
        3.4.4 乳酸菌黏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试验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乳酸菌安全性评价
    4.1 试验试剂试验仪器
    4.2 乳酸菌安全性检测
        4.2.1 乳酸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
        4.2.2 乳酸菌耐药基因检测
        4.2.3 大鼠安全性试验
    4.3 结果
        4.3.1 抗生素敏感性结果
        4.3.2 乳酸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4.3.3 大鼠安全性试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乳酸菌培养基优化以及活菌制剂的制备
    5.1 乳酸菌培养基优化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乳酸菌活菌制剂冻干包埋剂的筛选
        5.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5.2.2 试验方法
        5.2.3 益生菌冻干制剂的制备和活菌计数
    5.3 结果
        5.3.1 乳酸菌培养基优化结果
        5.3.2 乳酸菌冻干包埋剂正交试验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乳酸菌制剂的临床效果验证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试验奶牛诊断、选择及疗效判定
        6.2.2 试验分组
        6.2.3 治疗方案
    6.3 试验结果
        6.3.1 临床诊断评价治疗效果
        6.3.2 细胞学诊断评价治疗效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藏灵菇源乳酸菌与鸡源芽孢杆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1.5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的配置
    2.2 试验方法
        2.2.1 藏灵菇源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2.2 藏灵菇源乳酸菌的理化特性及抑菌活性
        2.2.3 鸡源芽孢杆菌的筛选及鉴定
        2.2.4 鸡源芽孢杆菌的理化特性及抑菌活性
        2.2.5 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2.2.6 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在肉鸡上的应用评价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藏灵菇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3.1.1 乳酸菌的分离结果
        3.1.2 乳酸菌耐热性结果
        3.1.3 菌株的鉴定结果
    3.2 藏灵菇源乳酸菌的理化特性及抑菌活性
        3.2.1 乳酸菌耐人工胃液
        3.2.2 乳酸菌表面疏水性
        3.2.3 乳酸菌自聚合能力
        3.2.4 乳酸菌与病原菌共凝集能力
        3.2.5 乳酸菌体外抑菌活性
        3.2.6 Y1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3.3 鸡源芽孢杆菌的筛选及鉴定
        3.3.1 芽孢杆菌产蛋白酶能力
        3.3.2 芽孢杆菌产淀粉酶能力
        3.3.3 芽孢杆菌的鉴定结果
    3.4 鸡源芽孢杆菌的理化特性及抑菌活性
        3.4.1 芽孢杆菌的耐热性
        3.4.3 芽孢杆菌耐人工胃液
        3.4.4 芽孢杆菌体外抑菌活性
        3.4.5 R12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3.5 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3.5.1 复合制剂的制备
        3.5.2 复合制剂发酵条件的优化
    3.6 益生菌复合制剂在肉鸡上的应用评价
        3.6.1 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3.6.2 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6.3 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盲肠菌群数量的影响
        3.6.4 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回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4 讨论
    4.1 益生菌菌株的筛选及生物活性分析
    4.2 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4.3 益生菌复合制剂在肉鸡上的应用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腐殖质有机肥中功能性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菌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菌剂
        1.1.1 微生物菌剂研究现状
        1.1.2 微生物菌剂种类
        1.1.3 微生物菌剂的生产
    1.2 功能微生物研究进展
        1.2.1 芽孢杆菌
        1.2.2 固氮菌
        1.2.3 纤维素分解菌
    1.3 微生物菌剂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功能性菌株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
        2.1.2 材料
        2.1.3 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淀粉酶产生菌筛选结果
        2.2.2 纤维素酶产生菌筛选结果
        2.2.3 固氮菌筛选结果
        2.2.4 16SrRNA鉴定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发酵培养基及其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
        3.1.2 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牛津杯抑菌试验
        3.2.2 菌株的生长曲线
        3.2.3 发酵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3.2.4 发酵条件的优化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应用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
        4.1.2 材料
        4.1.3 仪器
        4.1.4 测定方法
        4.1.5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载体、湿润剂、分散剂的筛选
        4.2.2 复配助剂的比例
        4.2.3 复配助剂的添加量
        4.2.4 热稳定剂的筛选
        4.2.5 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4.2.6 剂型及其质量指标
        4.2.7 贮藏期
        4.2.8 可湿性粉剂对番茄根际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4.2.9 可湿性粉剂对番茄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18抑菌活性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
        5.1.2 试剂
        5.1.3 仪器
        5.1.4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BA18菌株对真菌的拮抗作用
        5.2.2 BA18菌株的生长曲线
        5.2.3 BA18菌株代谢产物对真菌的抑制作用
        5.2.4 正丁醇萃取物UHPLC-QTOF-MS分析鉴定
        5.2.5 粗蛋白提取物LC-MS/MS定性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枯草芽孢杆菌XZ18-3的鉴定及其抗菌机制和菌剂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麦纹枯病概况
    1.2 枯草芽孢杆菌
    1.3 菌剂剂型研究概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拮抗菌XZ18-3的发酵工艺优化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优化后菌株XZ18-3发酵液的理化性质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拮抗菌XZ18-3发酵液对小麦纹枯病的抗菌机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小麦纹枯病拮抗菌枯草芽孢杆菌XZ18-3菌剂的研制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罗伊氏乳杆菌发酵制备抑菌物质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酸菌及其主要抑菌产物
        1.1.1 乳酸菌
        1.1.2 乳酸菌的主要抑菌产物
        1.1.3 罗伊氏乳杆菌
        1.1.4 罗伊氏乳杆菌的主要抑菌产物
    1.2 乳酸菌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因素
        1.2.1 发酵条件
        1.2.2 环境因素
    1.3 蛋白质类抑菌物质的分离方法
        1.3.1 盐析
        1.3.2 有机溶剂萃取
        1.3.3 膜分离
        1.3.4 离子交换层析
        1.3.5 凝胶过滤层析
        1.3.6 高效液相色谱
    1.4 分子量测定方法
        1.4.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4.2 生物质谱技术
    1.5 罗伊氏乳杆菌在食品中的应用
        1.5.1 在食品中的防腐保鲜应用
        1.5.2 在食品中的其他应用
    1.6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的抑菌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菌种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及试剂的制备
        2.3.2 罗伊氏乳杆菌的活化培养与发酵上清液制备
        2.3.3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的参数测定
        2.3.4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的抑菌特性研究
        2.3.5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指示菌对LYS-1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4.2 pH值对LYS-1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4.3 热处理温度对LYS-1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4.4 酶解处理对LYS-1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氮源对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菌种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及试剂的制备
        3.3.2 罗伊氏乳杆菌的活化培养与发酵上清液制备
        3.3.3 碳源对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3.4 氮源对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3.5 碳氮比对LYS-1发酵液活菌数和抑菌效果的影响
        3.3.6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碳源对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4.2 氮源对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4.3 碳氮比对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抑菌成分的分析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菌种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及试剂的制备
        4.3.2 罗伊氏乳杆菌的活化培养与发酵上清液制备
        4.3.3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效果测定
        4.3.4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中3-羟基丙醛(3-HPA)的分析
        4.3.5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的真空蒸馏处理
        4.3.6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的强酸水解处理
        4.3.7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测定挥发性成分
        4.3.8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上清液肽类物质的分离与分析
        4.3.9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LYS-1发酵液中3-羟基丙醛的分析
        4.4.2 LYS-1发酵液的真空蒸馏处理
        4.4.3 LYS-1发酵液的强酸水解处理
        4.4.4 HS-SPME-GC-MS测定挥发性成分
        4.4.5 LYS-1发酵上清液肽类物质的分离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一种微生态制剂中抑菌物质的分离与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酸马奶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杨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和山羊肠道防御机能的影响[D]. 刘艳玲. 扬州大学, 2020(04)
  • [3]5种芽孢杆菌对牙鲆源弧菌抑制作用研究[D]. 张建业.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鼠李糖乳杆菌LS-8中新型细菌素的挖掘及抑菌机制的研究[D]. 郭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5]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D]. 耿慧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6]奶牛源益生性乳酸菌分离鉴定及其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应用研究[D]. 宋朋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藏灵菇源乳酸菌与鸡源芽孢杆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应用评价[D]. 赵丹.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腐殖质有机肥中功能性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菌剂研究[D]. 王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9]枯草芽孢杆菌XZ18-3的鉴定及其抗菌机制和菌剂制备研究[D]. 刘仕飞.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10]罗伊氏乳杆菌发酵制备抑菌物质及其特性研究[D]. 吴惠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微生态制剂中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