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对河南科技发展的影响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磊[1](2019)在《权力转移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研究》文中认为权力转移理论诞生于美苏冷战时期,主要是指原有的主导性大国地位下降、后崛起的大国地位上升,并获得主导性大国地位的权力变化过程。“中美贸易战”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1979年中美建交后,双方签订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两国贸易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但中美贸易也开始出现不平衡;冷战结束后,随着中美关系不断发展,两国贸易摩擦开始增多;2001年中国入世后,中美贸易快速增长引发贸易摩擦加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美国优先”,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致使贸易摩擦尖锐化。中美贸易摩擦涉及双边贸易,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措施,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市场经济地位等众多领域,呈现出贸易摩擦发起者多为美国且摩擦频率不断加快,贸易摩擦领域广泛化、高层次化且手段多样化,贸易摩擦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贸易摩擦中中国反击力度呈强硬化趋等特点。这次中美贸易摩擦与“权力转移”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首先,国际社会出现权力转移迹象与趋势,主要是美国相对衰落、中国快速崛起、权力转移处于初始阶段;其次,中美在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诸方面的相关指标对比出现“中兴美衰”的趋势;再次,权力转移与中美贸易摩擦互为因果,美国相对衰落促使其发动对华贸易战,中美贸易摩擦反过来推动权力转移。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中国快速崛起引起美国焦虑、现行贸易规则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存在缺陷等。因此,只有正确认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坚持和完善多边贸易体制,尊重中美利益关切并消解彼此焦虑,在WTO框架下妥善解决中美贸易争端,才能化解中美贸易摩擦,规避“修昔底德陷阱”。
赵和楠[2](2018)在《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纵观人类发展史,历次重大饥荒事件均导致人口的大量死亡和经济社会的严重衰退,其教训异常惨烈。也正因如此,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保障粮食安全视为国家安全战略。就中国而言,中国人口众多,耕地等自然资源相对有限,资源“红线”问题不容忽视,同时,受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经营方式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红灯”问题日益凸显,加之供给侧粮食结构性矛盾等因素的制约,粮食数量及质量安全中长期仍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决定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讲,粮食安全的公共品属性、外部性属性及粮食生产的弱质性、基础性决定了政府对其扶持的必要性。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财政政策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天然构成。本世纪初,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系列财政支持政策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经过十余年的政策实践,既有政策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对贸易和生产有扭曲作用的“黄箱”政策规模已临近WTO规定的8.5%的微量允许“黄线”。此外,伴随财政支粮资金规模的不断增长,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财政收入增速正逐渐放缓,2011—2016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由25%持续降至4.8%,为近25年来的最低值。因此,面对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及财政支粮的实际困境,未来如何优化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政策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并最终保障国家粮食数量、质量安全,则成为本文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本文在阐述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粮食安全形势进行了系统描述,进而回顾总结了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变过程,并对现行政策的整体成效及主要问题进行了定性评价,随后采用双重差分法(DID)等实证分析方法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典型财政政策效果予以检验。结合定性及定量研究结论,比较借鉴国外保障粮食安全的财政政策,最后提出完善中国粮食安全财政保障政策的对策建议。除导论所做各项研究准备外,全文基本内容如下:一、深入阐述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文章介绍了粮食、粮食安全及其财政保障政策的概念与衡量,并界定了具体研究范畴,即“粮食”限于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这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及中国新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则主要涉及粮食生产环节的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问题,这是基于生产环节源头性、基础性及关键性的考量。在此基础上,粮食生产的基础产业理论、粮食产业的弱质性、粮食市场的蛛网模型及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正外部性为财政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应的价格支持政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一般服务支持政策则通过各具体政策的特定传导路径作用于粮食安全。二、系统描述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从总体上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当前整体良好但结构性矛盾凸显,且未来粮食安全形势仍就异常严峻。具体讲,在粮食数量安全方面,一是国内粮食生产现实约束显着,表现在资源承载能力减弱、自然生态环境失衡、比较利益低等;二是国外粮食进口风险性增强;三是口粮需求、饲料用粮需求、工业用粮需求及种子用粮需求引致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在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粮食生产环节源头污染、粮食流通环节过程污染及粮食消费环节终端污染共同挑战中国粮食质量安全。三、回顾总结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变过程,并定性评价现行财政保障政策的整体成效及主要问题。建国至今,中国财政支粮政策共经历四个发展阶段,这与各时期城乡发展战略、财政体制等密切相关。价格支持政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和一般服务支持政策构成当前中国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框架,并促进了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的持续增长,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然而,经过多角度、多地域的深入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现行财政保障政策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扭曲市场机制,加深粮食结构性矛盾,加重财政负担;二是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补贴操作不尽合理,表现在补贴目录缺乏绿色生产农用机具、部分机具难以适应地区粮食生产实际、补贴方案公布迟缓降低政策效应、“全价购补”增加购机主体支出压力等;三是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执行偏离目标,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设计仍以粮食种植面积为补贴依据,忽略了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而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则采取现金直补方式,易造成补贴资金“漏损”,不利于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四是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区域差异化不明显,补贴范围有待扩大;五是缺乏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及粮食加工环节的财政激励;六是财政重点一般服务支持政策未充分实施,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缺位、粮食绿色补贴不足、粮食科技研发推广应用滞后等问题;七是主产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脱离,“粮财倒挂”现象显着,补贴资金供给机制有待调整。四、实证检验财政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效果。运用双重差分法(DID)等研究方法对价格支持、挂钩直补及一般服务支持政策中的部分典型财政政策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一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政策实施区粮食市场价格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存在托市效应;二是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从构成上看,农机购置补贴对机耕水平的影响大于机播水平,对机收水平则影响不显着;三是财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粮食产量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粮食平均生产成本具有显着负向影响,验证了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降本效应;四是财政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质量威胁指数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即财政土地治理投入有助于改善粮食质量。五、比较借鉴美日印三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对美国、日本、印度财政支粮政策演进及现行政策进行梳理、比较后得到如下启示:一是保留对主粮的价格支持,但应逐步调整以减少对市场的扭曲;二是实施“绿色补贴”项目,注重保护资源与环境;三是注重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财政扶持;四是加大对重点一般服务支持项目的供给;五是通过立法形式保障财政支粮政策顺利实施。六、提出完善中国粮食安全财政保障政策的对策建议。根据前文定性及定量研究结果,结合国际有益经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逐步推进价格支持政策调整转型。短期仍坚持并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但长期应逐步推进其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型,实现“价补分离”,以减少对市场的扭曲,同时,还需注重粮食生产及流通信息平台建设,助力政策调整转型;二是系统优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包括调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深化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等政策以及扶持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发展;三是强化实施财政一般服务支持政策。应加强财政对农业气象、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财政直接投资等形式支持粮食绿色清洁生产,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是配套改善财政支粮资金供给及管理体系。通过构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统一的补贴资金供给机制,多举措科学管理财政支粮资金,并逐步完善财政支农立法体系,以释放财政保障政策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研究视角上,将粮食质量安全纳入研究范畴,对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及财政保障政策全貌进行系统描述、评析,克服以往仅从粮食供求视角或单一财政支粮政策视角进行的局部化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检验不同类型财政支粮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数量安全层面,实证检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财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在质量安全层面,构建粮食质量安全的逆向衡量指标并对样本省份粮食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测算,继而实证检验财政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质量的影响。由此,以弥补既有成果中实证性成果相对不足的“短板”;三是在学科交叉上,文章实现农业基础学科、农业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学科交叉,尤其在粮食质量安全层面,以农业科学相关原理服务于粮食质量安全指标的构建与财政保障政策效果的检验。本文的不足在于受数据可获性、新旧政策交替等因素的影响,实证章节仅选择三类财政保障政策中的四项具体政策进行代表性研究,且部分实证过程样本量略显偏少。未来将尝试采用问卷调研所得微观数据并结合新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本文未涉及的其他具体财政支粮政策效果展开深入研究。
戚亚梅[3](2013)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出口农产品,蜂产品虽然在产量和价格上与其他生产国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方面仍与国际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近年来,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使用日益增多,要求日趋严格,我国蜂产品出口形势严峻。入世后,我国蜂产品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并未如预期大幅增长,反而在国际贸易中屡屡受挫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何在?国外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产生了哪些影响?程度如何?如何从科技支撑角度提升蜂产品出口应因国外SPS措施的能力?这是本研究力求探讨的问题。研究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实施SPS措施的动因和可能效应;通过文献研究等手段,分析了SPS国际规则的实施现状;利用清单法和实地走访主要蜂产品产区等方法,研究中国蜂业生产贸易状况和蜂业发展的特点与问题,确定影响蜂产品出口的主要SPS措施类型;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蜂蜜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运用引力模型综合分析了多种因素特别是不同SPS措施对于我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国外SPS挑战的对策。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包括:1.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SPS措施不会像传统的关税措施那样逐年下降。由于SPS措施可用于实现多重政策目标,其存在将是长期的,重要性将随时间的推进而进一步增强。2.随着近年来主要进口市场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要求的逐步提高,以质量安全标准为代表的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形成了重大挑战,蜂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SPS措施已成为我国蜂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和影响因素。3.不同SPS措施对蜂产品出口影响存在差异,以氯霉素为代表的常用抗生素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变化是当前影响蜂产品出口最为显着的措施类型。4.由于我国与各进口市场在药物残留限量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各进口市场之间农兽药残留限量数量多少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对同一种药物的残留限量要求其宽严程度也存在区别,这造成了蜂产品药残控制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使我国蜂产品出口在药物残留控制方面存在较大难度。药残限量管理是蜂产品SPS管理的重点和难点。5.我国蜂产品出口应对SPS挑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在完善SPS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运用体系的同时,应对的重点和突破口是以科技为核心,建设从生产源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水平。
叶慧[4](2007)在《贸易自由化下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场准入、境内支持和出口补贴是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的三大核心内容。过去一段时期,各国为支持国内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将关税以及各种非关税壁垒作为控制他国农产品输入的主要措施,将出口补贴和价格支持作为增加国内农产品输出的主要措施。这种贸易政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发挥了保护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是惊人的,长时期的贸易阻碍,扭曲了世界农产品贸易体系,造成了各国农产品生产过剩与政府负担增加,使国际农业产业分工机会减少,也使农产品消费价格提高。持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农业保护的不利影响逐渐受到各国所认识,为追求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合理性,农业产业支持必须由价格支持转变为收入支持。至此,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农业支持政策逐渐形成。粮食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农作物,所受保护力度最大,其中境内支持政策是对其进行保护的主要措施。2006年在我国完成WTO五年过渡期之后,无论是为了实践履约的承诺,还是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国内粮食市场必然开放,建构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农业支持政策显得非常必要。当前,我国对粮食产业进行保护的财政政策主要为最低收购价政策、直接收入补贴政策、要素补贴政策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目标不一,各有侧重,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比如:最低收购价政策被认为是严重扭曲市场机制的“黄箱”措施,且该项政策实行所需要的庞大收购支出增加了主产区政府的财政负担,需要对其进行削减;在生产支持政策方面,直接补贴和要素补贴政策的目的在于弥补粮食市场化过程中粮农的收益损失,因此稳定地提高农民收入是其首要目标,这必然与粮食安全目标产生出入;在进口贸易方面,我国一般施行关税配额措施,但未来必须逐步降低配额外高关税以及增加配额量,这必将导致国外大量优质低价进口品冲击国内粮食市场,粮食财政支持政策作用又必须加强。此外,农业多功能特性与粮食支持政策目标也存在一定冲突,如生态退耕政策与粮食支持政策存在较大矛盾,同时同地实施,将相互抵消政策绩效,浪费财政投入。基于上述问题的提出,目前粮食财政支持政策须进行调整,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即在于寻找出一个既能够符合世贸组织规范,又能增加农民收益、确保粮食安全,减少政府财政支出的粮食财政支持政策调整方式。论文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分析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对粮食产业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从有利的一面看,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提高粮食经营效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不利的角度看,一方面我国不具比较优势的粮食产品将受到廉价优质进口品的冲击,东南沿海主销区粮食产业可能萎缩,中西部主产区粮食会与进口产品形成竞争。另一方面市场准入空间减小,境内支持政策面临缩减压力,粮食财政支持政策需进行变革。第二,分析贸易自由化下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实施现状及问题。研究发现,我国正逐渐形成以直接补贴为主,最低收购价为辅,生态要素补贴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的粮食财政支持政策体系。该体系以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为基本目标。通过观察2002-2006年的实践,粮食财政支持政策效果明显,具有可持续性,但是也存在若干问题,主要包括,粮食财政支持政策投入力度不足且结构不合理,最低收购价政策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直接收入补贴政策在操作上存在一些不足,生产要素补贴与环境保护目标存在冲突,以及各项支持政策尚未整合等问题。第三,评价贸易自由化下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实施绩效。在界定支持政策实施成本与效益内容基础上,对直接收入补贴政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粮食最低收购价,以及生产要素补贴政策实施绩效进行分析,并选取粮食主产市和主销市进行个案调查及典型分析。研究发现,支持政策结构尚未实现优化,政策绩效并不显着,尤其是直接收入补贴政策,农田基础设施项目,以及要素补贴中的农资增支综合直补政策。从成本效益角度来研究支持政策实施效果具有独特性。第四,构建农户粮食生产行为模型,进行多目标体系下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实施的微观经济分析。在充分考虑我国实际“农情”条件下,量化支持政策,构建我国农户粮食生产函数。通过比较静态分析,考察支持政策和生态退耕制度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和环境品质的影响。此部分研究主要是探究在农户利润最大化条件下,多重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政策组之间的协调性关系。研究发现,农业政策之间存在明显的目标矛盾,表现为最低收购价与生态退耕政策的矛盾,直接收入补贴与生态退耕政策的矛盾。此部分内容在研究上具有创新性。第五,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建立我国粮食部门均衡模型(Grain Sector Equilibrium Model,GSEM),并以2004年为基期,进行实证分析,以考量支持政策的福利经济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可以提高粮食部门社会福利,弥补贸易自由化对生产者福利损失,其中,面积直接补贴比产量补贴更有效率。此外,生态退耕政策减少了粮食产业部门的社会福利。此研究方法在探寻最优的粮食支持政策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当前国内的研究中较为少见。第六,借鉴WTO主要成员国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实施经验。以欧、美、日和中国台湾为分析对象,了解国际社会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实施现状及发展趋势,并与我国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发现,贸易自由化程度与各国AMS使用率具有负关联性,多元化的政策目标必然会产生多样化的支持政策结构,但直接收入补贴代替价格支持政策成为国际趋势,且各国均对粮食财政支持政策与生态退耕政策进行了整合调整,此外,各国均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来配合粮食支持政策实施,以及对支持政策均进行法制化管理。第七,论文提出一系列优化调整粮食财政支持政策,提高政策绩效的建议及措施。主要包括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粮食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如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以减轻粮食补贴压力,以及提出要加强农业补贴法制建设,以实现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可持续性的对策及措施。这些建议对于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完善我国粮食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保护国内弱势产业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宗义湘[5](2006)在《加入WTO前后中国农业支持水平评估及政策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是“三农”问题依然严峻,集中表现在农业竞争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发展落后。而且加入WTO后短短三年,我国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因此,调整农业政策,增加农业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的研究目标正是通过评估加入WTO前后农业支持水平和支持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农业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为政府优化农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和政策建议。 基于研究目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1.采用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比国际农业支持政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加入WTO前后,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2.采用OECD政策评价方法评估我国农业支持水平。重点评估农业支持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对一般公共服务的支持水平、对农业生产者的支持水平以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3.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和统计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从政策目标实现的角度对农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研究。4.在理论依据、经验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和优化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建议。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政策对农业的支持水平明显增加。2002-2004年,农业支持总水平(TSE)平均值接近3000亿元。其中,一般服务支持水平(GSSE)的快速增加是造成TSE增加的主要原因,GSSE占TSE的2/3左右;生产者支持水平(PSE)超过1000亿元。但是,农业收入中源于政策的作用(%PSE)还不足4%,而且农村居民人均获得的支持量和每公顷耕地面积获得的支持量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仍然是世界上农业支持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在PSE中,市场价格支持政策的作用在60%以上,新农业政策尤其是农业税减免政策对预算支持的增加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农业政策对不同产品生产者的支持程度有明显差异。农作物产品的支持水平高于畜产品;土地密集型产品支持水平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倾向农产品支持水平高于出口倾向农产品。 从具体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市场价格支持政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均具有促进作用。财政支农中,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以及资金管理存在诸多不足,致使财政支农政策没有很好实现农业政策目标。农民和干部对新农业政策实施效果的认识具有偏差。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 我国在加入WTO后实施了“三补”和减免乃至废除农业税的农民收入支持政策,体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倾向。但是,我国支持政策在立法、支持方向、支持品种范围、支持方式等方面还与国际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
杨茂[6](2006)在《农业新政与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研究》文中认为政策本身虽然不是直接的生产要素,但有效的政策安排却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环境和相对价格而影响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生产效率。粮食主产区是国家粮食生产的主体,一旦粮食主产区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危及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自1997年到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连续七年不超过5%,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致使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尤其是,自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创出历史新高、出现部分剩余以来,我国粮食价格连年下滑,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幅更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经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了应对粮食主产区日益严峻的农民增收缓慢问题,我国新一届政府启动了以“三补一减”为主要内容、以“多予、少取、放活”为主要特征、以“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的农业新政,为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第二、三章在分析与农业国内支持相关的理论及其政策效应的基础上,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变化轨迹和现状特征进行描述,分析收入的各组成部分对总收入的贡献率,总结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我国的农业国内支持的调整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参考意见。第四章在WTO农业协议框架下,对我国与WTO主要成员国的国内支持进行比较,提出了我国国内支持改革的思路。第五章就三种粮食补贴方式分别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与主产区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进行了理论分析。第六章对农业市场化程度与主产区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给出了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第七章分析了政府一般服务投入对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给出了估计结果,同时对政府一般服务提高农民收入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第八章借助改进的索洛模型,使用13个粮食主产区的调研数据对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的直接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第九章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状况的分析,指出了国内支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和调整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客观要求,同时为构筑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出了完善农业新政的具体政策建议。
丁琼[7](2005)在《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对策》文中指出本文针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入WTO后湖南省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影响。通过WTO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SWOT分析及优势—机遇、劣势—机遇、优势—挑战、劣势—挑战等战略匹配,论文探讨了WTO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策。
禄德安[8](2004)在《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对河南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最显着的特征之一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教育的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后对教育服务贸易作出了部分承诺 ,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给河南教育发展既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挑战。加入WTO后河南省应采取的对策是 :树立大教育观念 ;正确处理教育全球化与教育本土化以及教育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正确把握教育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相关措施
孟维华[9](2004)在《入世环境下中国花卉产业化经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幅源辽阔、气候多样,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极其突出,被尊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但花卉产业基础薄弱。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花卉业伴随着改革开放悄然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我国花卉产业化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我国花卉产业化的发展是动力与压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文首先在通过调研而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花卉产业化经营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界定,通过对花卉产业化经营概念形成及其演进过程的回顾,分析了花卉产业化经营概念建立的理论和现实基础,阐明了实施花卉产业化经营战略对我国花卉产业的重要意义。接着本文对我国花卉产业化经营的缘起进行了系统分析。我国花卉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它的最大弱点是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低,缺乏竞争力,对市场经济不适应;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产业化经营是花卉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其具有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产品商品化等特点,因此我国花卉业必须改革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和以追求产品为目标的增长方式,走花卉产业化经营之路。随后,在我国花卉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和发展类型时,通过分析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笔者提出了我国花卉业的3种组织模式和5种经营一体化发展类型。 加入WTO之后,我国花卉业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是花卉出口和种源的形势不容乐观,但与此同时,入世也为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比如有利于外资的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出口,有利于利用WTO争端机制扞卫企业在国际贸易纠纷中的合法权益等等。总之,加入WTO对我国花卉产业总的来说是有利有弊,但利弊孰大孰小,则更多取决于产业所采取的战略、实施战略目标的措施以及具体行动的实现。最后,本文在花卉产业化经营理论指导下,结合我国花卉产业化经营现状和入世后所受的影响,按照战略目标的要求,提出了从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产业化经营能力和加强产业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来实现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管曙光,陈爱国[10](2004)在《加入WTO对河南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入世后,河南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必须提高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增强河南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不断扩大河南高等教育市场,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采用多种办学形式,逐步实现河南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适应新形势。
二、加入WTO对河南科技发展的影响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河南科技发展的影响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权力转移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权力转移”及其理论的研究 |
(二)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 |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工具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理论分析工具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与特点 |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与发展 |
(一) 中美建交并签订《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后两国贸易出现不平衡 |
(二) 冷战结束后中美经贸关系深化导致贸易摩擦增多 |
(三) 中国入世后中美贸易快速增长引发贸易摩擦加剧 |
(四)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致使贸易摩擦尖锐化 |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领域 |
(一) 双边贸易 |
(二) 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措施 |
(三) 人民币汇率 |
(四) 知识产权 |
(五) 市场经济地位 |
三、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 |
(一) 贸易摩擦发起者多为美国且摩擦频率加快 |
(二) 贸易摩擦领域广泛化、高层次化且手段多样化 |
(三) 贸易摩擦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
(四) 贸易摩擦中中国反击力度呈强硬化趋势 |
第二章 权力转移进程中中美实力变化与贸易摩擦 |
一、国际社会出现权力转移的迹象与趋势 |
(一) 美国的相对衰落 |
(二) 中国的快速崛起 |
(三) 权力转移处于初始阶段 |
二、中美相关实力指标对比 |
(一) 经济实力对比 |
(二) 军事实力对比 |
(三) 科技实力对比 |
(四) 国际地位对比 |
三、权力转移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关系 |
(一) 美国的相对衰落促使其发动贸易战 |
(二) 中美贸易摩擦反作用于权力转移 |
第三章 权力转移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
一、中美贸易不平衡 |
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三、美国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 |
四、中国快速崛起引发美国焦虑 |
五、现行贸易规则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存在缺陷 |
第四章 化解中美贸易摩擦,规避“修昔底德陷阱”的思考 |
一、正确认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
二、坚持和完善多边贸易体制 |
三、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
四、尊重中美利益关切并消解彼此焦虑 |
五、在WTO框架下妥善解决中美贸易争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思路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粮食的概念 |
二、粮食安全的内涵及衡量 |
三、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
四、本文研究范畴界定 |
第二节 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理论依据 |
一、粮食生产的基础产业理论 |
二、粮食产业的弱质性 |
三、粮食市场的蛛网模型 |
四、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 |
五、粮食安全的正外部性 |
第三节 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 |
一、价格支持政策的托市效应 |
二、挂钩直接补贴政策的传导机理 |
三、一般服务支持政策的影响机理 |
第二章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系统描述 |
第一节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总体判断 |
一、粮食安全形势当前整体良好但结构性矛盾凸显 |
二、粮食安全形势未来依就严峻 |
三、粮食安全形势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中国粮食数量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
一、国内粮食生产现实约束显着 |
二、国外粮食进口风险性增强 |
三、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
第三节 中国粮食质量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
一、粮食生产环节源头污染日益严重 |
二、粮食流通环节过程污染隐患凸显 |
三、粮食消费环节终端污染不容忽视 |
第三章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进及评价 |
第一节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变过程 |
一、财政支粮政策的负向保护阶段(1950-1977) |
二、财政支粮政策的调整过渡阶段(1978-1993) |
三、财政支粮政策的推进完善阶段(1994-2003) |
四、财政支粮政策的全面转型阶段(2004至今) |
第二节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行政策 |
一、价格支持政策 |
二、挂钩直接补贴政策 |
三、一般服务支持政策 |
第三节 现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财政政策的整体成效 |
一、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持续增长 |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升 |
三、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增强 |
第四节 现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最低收购价政策扭曲市场,加重粮食结构性矛盾及财政负担 |
二、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补贴操作不尽合理 |
三、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执行偏离目标,政策效应弱化 |
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差异化不明显,补贴范围有待扩大 |
五、缺乏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及粮食加工环节的财政激励 |
六、财政重点一般服务支持政策未充分实施 |
七、主产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脱离,“粮财倒挂”现象显着 |
第四章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市效应检验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与变量描述 |
三、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主产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测算 |
三、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三节 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降本效应检验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检验 |
三、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降本效应检验 |
第四节 财政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质量的影响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粮食质量威胁指数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 |
三、财政土地治理对粮食质量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五章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
一、美国财政支粮政策的演进历程 |
二、美国现行财政支粮政策 |
三、美国财政支粮政策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日本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
一、日本财政支粮政策的演进历程 |
二、日本现行财政支粮政策 |
三、日本财政支粮政策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印度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
一、印度财政支粮政策的演进历程 |
二、印度现行财政支粮政策 |
三、印度财政支粮政策的基本特征 |
第四节 美、日、印财政支粮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一、保留对主粮的价格支持,但应逐步调整以减少市场扭曲 |
二、实施“绿色补贴”项目,注重保护资源与环境 |
三、注重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财政扶持 |
四、加大对重点一般服务支持项目的供给 |
五、通过立法形式保障财政支粮政策顺利实施 |
第六章 完善中国粮食安全财政保障政策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逐步推进价格支持政策调整转型 |
一、短期仍坚持并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
二、长期逐步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型,实现“价补分离” |
三、注重粮食生产及流通信息平台建设,助力政策调整转型 |
第二节 系统优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 |
一、调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提升粮食综合机械化水平 |
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鼓励“藏粮于地”和适度规模经营 |
三、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减轻粮农风险性损失 |
四、深化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等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五、整合优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扶持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发展 |
第三节 强化实施财政一般服务支持政策 |
一、加强对农业气象、水利设施、农业科技等的财政扶持 |
二、支持粮食绿色清洁生产,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
三、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第四节 配套改善财政支粮资金供给及管理体系 |
一、构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统一的补贴资金供给机制 |
二、科学管理财政支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三、完善财政支农立法体系,保障政策运行规范性稳定性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 SPS 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研究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框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界定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国际规制与措施实施的理论分析 |
2.1 SPS 国际规制 |
2.2 《SPS 协定》概述 |
2.2.1 《SPS 协定》产生的背景 |
2.2.2 《SPS 协定》适用范围与主要原则 |
2.3 实施 SPS 措施的主要理论依据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需求层次理论 |
2.3.4 政府管理的公共利益理论 |
2.4 进口方实施 SPS 措施对出口方贸易短期影响分析 |
2.4.1 价格控制效应 |
2.4.2 数量控制效应 |
2.4.3 出口产品质量变化效应 |
2.4.4 市场转移效应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主要贸易伙伴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 |
3.1 中国主要出口市场 SPS 措施的实施分析 |
3.1.1 美国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
3.1.2 欧盟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
3.1.3 日韩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
3.2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蜂业质量安全管理与生产贸易 |
4.1 中国的蜂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
4.1.1 管理体系 |
4.1.2 法规体系 |
4.1.3 标准体系 |
4.1.4 检测体系 |
4.2 中国蜂业生产 |
4.3 中国蜂产品出口发展现状 |
4.3.1 蜂产品出口结构与数量 |
4.3.2 蜂产品出口地理方向 |
4.3.3 出口蜂产品的原产地分布 |
4.4 中国蜂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
4.5 小结 |
第五章 蜂产品国际贸易中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与影响 |
5.1 近年 WTO 的蜂产品相关通报分析 |
5.1.1 总体情况 |
5.1.2 SPS 通报措施 |
5.2 蜂产品主要进口市场存在的 SPS 分析 |
5.2.1 日本 |
5.2.2 欧盟 |
5.2.3 美国 |
5.2.4 中外质量安全要求比较 |
5.3 近年中国蜂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的受阻情况 |
5.3.1 美国 |
5.3.2 欧盟 |
5.3.3 日本和韩国 |
5.3.4 案例分析:SPS 措施和浙江省蜂产品出口 |
5.4 中国蜂产品遭受 SPS 措施影响主观原因分析 |
5.4.1 质量安全意识较弱 |
5.4.2 蜂业本身发展滞后 |
5.4.3 管理协作体系不健全 |
5.4.4 蜂产品市场发展不平衡 |
5.5 小结 |
第六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实证分析:以蜂蜜为例 |
6.1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市场表现的影响 |
6.1.1 出口市场的变化 |
6.1.2 市场占有率的变化 |
6.1.3 贸易竞争力的变化 |
6.2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
6.2.1 模型的理论依据 |
6.2.2 模型设计 |
6.2.3 数据来源 |
6.2.4 模型结果 |
6.2.5 分析与讨论 |
6.3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蜂产品出口应对国际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挑战的综合对策 |
7.1 转变观念,从更高的层次认识蜂业生产 |
7.2 增进管理,健全完善管理协作体系与职能 |
7.3 有效预警,建立收集-传递-分析-运用高效运转的信息支撑体系 |
7.3.1 信息的收集 |
7.3.2 信息的传递 |
7.3.3 信息的分析 |
7.3.4 信息的运用 |
7.4 以科技为核心,针对国际 SPS 重点夯实生产源头基础 |
7.4.1 建设完善蜂业标准体系 |
7.4.2 强化蜂业生产基础条件 |
7.4.3 实行适度的养蜂规模化生产 |
7.4.4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推广与指导 |
7.4.5 针对质量安全热点问题开展相应研究 |
7.5 调整市场发展战略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发展 |
7.6 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1.1 SPS 实施现状与发展趋势 |
8.1.2 SPS 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 |
8.1.3 中国对国际 SPS 挑战的应对 |
8.2 研究结论 |
8.3 主要创新点 |
8.4 下一步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贸易自由化下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研究的不足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2.1 中国粮食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
2.1.1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发展状况 |
2.1.2 中国粮食市场需求的发展状况 |
2.1.3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 |
2.2 贸易自由化对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要求 |
2.2.1 粮食产品的市场准入方面 |
2.2.2 涉及粮食产业的境内支持方面 |
2.2.3 粮食产品的卫生检疫方面 |
2.3 贸易自由化对粮食产业发展的双重影响 |
2.3.1 有利影响 |
2.3.2 不利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贸易自由化下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实施的现状及问题 |
3.1 贸易自由化下我国粮食财政扶持政策调整策略 |
3.1.1 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方式及概况 |
3.1.2 直接收入补贴实施方式及概况 |
3.1.3 生产要素补贴实施方式及概况 |
3.1.4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概况 |
3.2 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实施问题及障碍 |
3.2.1 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结构和力度方面 |
3.2.2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方面 |
3.2.3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方面 |
3.2.4 生产要素补贴方面 |
3.2.5 支持政策组及与生态退耕政策的协调性方面 |
3.3 本章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贸易自由化下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实施的绩效评价 |
4.1 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 |
4.1.1 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目标体系 |
4.1.2 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实施成本与效益 |
4.1.3 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方法 |
4.2 粮食直接收入补贴政策的实施绩效 |
4.2.1 理论分析框架 |
4.2.2 绩效评价方法 |
4.2.3 数据选择及来源 |
4.2.4 直接补贴政策绩效的DEA分析 |
4.3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绩效 |
4.4 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实施绩效 |
4.5 生产要素补贴的实施绩效 |
4.6 个案调查及分析 |
4.6.1 对粮食主产区—湖北荆州的专项调查 |
4.6.2 对粮食主销区—湖北武汉的个案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贸易自由化下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实施的微观经济分析 |
5.1 中国农户经济行为分析的经济学基础 |
5.1.1 经济理论与农户行为 |
5.1.2 现阶段中国农民经济行为的特点 |
5.1.3 农业政策对农户行为影响的国内外研究 |
5.2 农户生产行为模型的基本架构 |
5.2.1 基本假设 |
5.2.2 农民行为模型的基本架构 |
5.3 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目标实现的比较静态分析 |
5.3.1 混合政策对粮食安全目标的影响 |
5.3.2 混合政策对农民增收目标的影响 |
5.3.3 混合政策对农田保育目标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贸易自由化下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实施的宏观经济模拟 |
6.1 部门均衡模型的研究进展 |
6.2 粮食部门均衡模型的理论架构 |
6.2.1 理论模型构建 |
6.2.2 构建需求函数和生产函数 |
6.2.3 资料来源及处理 |
6.3 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实施的宏观经济模拟 |
6.3.1 弹性系数的估计 |
6.3.2 模型检验:以2004年为基期 |
6.3.3 情景模拟及敏感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主要国家及地区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实施的实践及启示 |
7.1 美国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实践及中美比较 |
7.1.1 美国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发展实践 |
7.1.2 中美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比较分析 |
7.2 欧盟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实践及中欧比较 |
7.2.1 欧盟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发展实践 |
7.2.2 中欧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比较分析 |
7.3 日本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实践及中日比较 |
7.3.1 日本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发展实践 |
7.3.2 中日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比较分析 |
7.4 中国台湾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实践及两岸比较 |
7.4.1 台湾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发展实践 |
7.4.2 海峡两岸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比较分析 |
7.5 境外经验对完善我国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的启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
8.1.2 我国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具有多样性,政策绩效尚未达到最优 |
8.1.3 最低收购价、直接收入补贴与生态退耕制度存在明显目标矛盾和冲突 |
8.1.4 不同的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存在不同政策效果,面积补贴较优于产量补贴 |
8.1.5 我国粮食支持政策调整需借鉴国际经验,政策管理的法制化尤为关键 |
8.2 政策建议 |
8.2.1 建立科学完善的粮食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提高补贴绩效 |
8.2.2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减轻粮食补贴压力 |
8.2.3 加强农业补贴法制建设,建立可持续的粮食财政支持政策体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荆州地区农户种粮成本与收益问卷调查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加入WTO前后中国农业支持水平评估及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 相关研究回顾 |
1.5 相关概念说明与界定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7 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农业支持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效应 |
2.1 农业支持理论基础 |
2.2 农业支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2.3 农业支持的贸易政策工具及政策效应经济学分析 |
2.4 农业支持的国内政策工具及政策效应经济学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农业支持政策评估方法和模型 |
3.1 贸易政策对于农业支持水平的评估模型 |
3.2 国内支持政策对于农业支持水平的评估方法 |
3.3 农业支持政策综合效果的评估方法及模型 |
3.4 OECD和 WTO农业支持政策评估方法比较 |
3.5 小结 |
第四章 国际农业支持政策实践及支持水平 |
4.1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 |
4.2 欧盟农业支持政策 |
4.3 日本农业支持政策 |
4.4 印度农业支持政策 |
4.5 小结 |
第五章 加入 WTO前后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演变:目标与工具 |
5.1 加入 WTO前后农业支持政策目标的演变 |
5.2 加入 WTO前后国内农业支持政策演变 |
5.3 加入 WTO前后农产品贸易政策演变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评估:农业支持水平和结构 |
6.1 政策分类与政策含义 |
6.2 农产品覆盖范围与数据处理 |
6.3 农业支持政策对国民经济影响评估 |
6.4 农业支持政策对农业生产者支持水平评估 |
6.5 农业支持政策对农村公共服务支持水平评估 |
6.6 农业支持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评估 |
6.7 新农业政策对农业支持水平敏感性评估 |
6.8 不同类型农产品生产者支持水平比较 |
6.9 小结 |
第七章 农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实证研究 |
7.1 从农民收入视角分析农业支持政策绩效 |
7.2 从粮食安全视角分析农业支持政策绩效 |
7.3 新农业政策实施效果实证研究 |
7.4 贸易政策实施效果定量研究 |
7.5 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农业新政与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农业新政与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研究 |
1.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WTO下国内支持政策与主产区农民增收相关理论分析 |
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支持政策保障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 |
2.3 国内支持政策的经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地位及农民收入的增长分析 |
3.1 粮食主产区的界定 |
3.2 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状况 |
3.3 粮食主产区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3.4 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变化 |
3.5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 |
3.6 制约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民收入政策演进的国际比较分析 |
4.1 发展进程中农民收入政策的系统变化 |
4.2 发达国家农民收入政策的演进 |
4.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民收入支持性政策的不同侧重比较 |
4.4 农民收入支持性政策改革的国际趋势及原因分析 |
4.5 我国农民收入支持性政策的演进及改革趋势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
5.1 粮食补贴改革概况及其实证分析 |
5.2 粮食补贴对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影响 |
5.3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业市场化进程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
6.1 价格改革政策与经济粮食作物选择 |
6.2 模型的建立 |
6.3 主产区农民增收与市场化进程的实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政府一般服务对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
7.1 政府一般服务对主产区农民收入影响的经济计量模型 |
7.2 政府一般服务与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机制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我国农业新政策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影响的实证分析 |
8.1 我国传统体制下的农业政策与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 |
8.2 1980~2003 年我国农业政策变迁与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关系 |
8.3 2004“三补一减”政策与主产区农民收入 |
8.4 对以“三补一减”政策为代表的农业新政的评价 |
8.5 农业政策变迁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直接贡献率概测 |
8.6 农业政策变动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间接贡献的定性分析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全文总结 |
9.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7)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 |
2.1 湖南省研究生教育与湖南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状况 |
2.2 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现状 |
2.3 小结 |
第三章 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
3.1 加入WTO 后湖南省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变化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
3.2 加入WTO 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
3.3 加入WTO 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WTO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对策研究 |
4.1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SWOT 分析 |
4.2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优势-机遇战略 |
4.3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劣势-机遇战略 |
4.4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优势-挑战战略 |
4.5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劣势-挑战战略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8)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对河南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经济全球化及其效应 |
二、 WTO的教育服务贸易与中国的承诺 |
1.教育服务贸易的定义与项目分类 |
2.教育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方式和两种承诺方式 |
3.中国对教育服务贸易的承诺 |
三、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给河南教育发展带来机遇 |
1.加快河南教育开放进程, 促进教育进一步面向世界 |
2.促进河南省教育体制改革, 加快体制转换 |
3.缓解河南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教育资源紧张局面 |
4.为河南造就更多社会急需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
5.借鉴国际教育之优势, 为河南省教育发展服务 |
四、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使河南教育发展面临挑战 |
1.河南省的教育主权可能受到冲击 |
2.外来意识形态渗透带来的挑战 |
3.河南省传统文化之继承与发扬遭到挑战 |
4.人才流失之挑战 |
5.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法律法规经受考验 |
五、河南教育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
1.树立大教育观念 |
2.正确处理教育全球化与教育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
3.正确处理教育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
4.正确把握教育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 合理利用外来教育资源 |
5.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1) 加强基础教育 |
(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育终身教育体系 |
(3)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
6.加强法制 |
7.扩大投资 |
8.用好WTO的农业“绿箱政策”, 大力支持农业职业教育培训 |
(9)入世环境下中国花卉产业化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花卉产业化经营的理论界定 |
第一节 花卉产业化经营的概述 |
一 国外花卉产业化经营的形成与发展 |
二 花卉产业化经营的概述 |
三 花卉产业化经营的经济学意义 |
第二节 花卉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标准 |
第三节 花卉产业化经营的外延特征 |
第二章 中国花卉产业化经营的缘起 |
第一节 中国花卉业的本质弱点:对市场经济不适应 |
一 小农经营规模不经济 |
二 花卉产品质量及其结构不适应市场要求 |
三 花卉业组织结构落后,不利于花卉市场化发展 |
第二节 花卉产业化经营是我国花卉业深化改革与发展的产物 |
第三节 产业化经营是花卉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三章 我国花卉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和发展类型 |
第一节 我国花卉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
一 公司企业组织模式 |
二 合作社模式 |
三 合同生产模式 |
第二节 我国花卉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类型 |
一 “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 |
二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专业+协会+农户(或联盟+企业+农户) |
三 中介组织带动型:“花产联”+企业+农户 |
四 主导产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农户 |
五 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 |
第四章 加入WTO中国花卉产业化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一节 WTO《农业协议》及中国政府承诺 |
一 WTO协议的基本原则 |
二 WTO《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和中国政府承诺 |
第二节 加入WTO中国花卉业的机遇 |
一 有利于外资的进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扩大出口 |
二 有利于我国花卉企业的发展 |
三 有利于扞卫我国花企在国际贸易纠纷中的合法权益 |
第三节 加入WTO中国花卉业的挑战 |
一 政府管理体制落后与加入WTO的要求存在冲突 |
二 中小花卉生产企业面临较大冲击 |
三 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花卉出口的冲击 |
四 国内花卉业生产低科技水平面临巨大挑战 |
第五章 入世环境下中国花卉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对策 |
第一节 要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 |
一 花卉资源的多样性,可以发展特色产品或产业的特殊资源较多 |
二 气候类型丰富,适合多种花卉生长 |
三 农业劳动力成本较低,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四 市场优势 |
五 勤劳农民强烈致富的追求是以较低成本采用科技新成果和发展现代花卉业 |
第二节 提升花卉产业化经营能力 |
一 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
二 要把以资源型为主的花卉业转变为科技型为主的花卉业 |
三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第三节 加强产业环境建设 |
一 要实施支持和保护花卉业的新政策 |
二 尽快建立我国花卉质量控制体系 |
三 完善花卉产业化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
四 加强流通体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加入WTO对河南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1.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
2.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平稳。 |
3.社会力量办学有新的发展。 |
二、加入WTO对河南高等教育的影响 |
1.促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和飞跃。 |
2.促使河南更加重视高等教育。 |
3.促进了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条件的改善。 |
4.促进了河南高校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
5.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渐趋激烈。 |
6.维护教育主权的任务十分艰巨。 |
三、应对新形势, 抓住新机遇, 加快发展河南高等教育 |
1.提高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 创造加快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条件。 |
2.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增强河南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
3.积极推进教育产业化, 不断扩大河南高等教育市场。 |
4.根据加入WTO的需要, 适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
5.引进高素质人才,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
6.采用多种办学形式, 适时改变教育内容。 |
7.加快发展, 逐步实现河南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 |
8.维护教育主权,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
四、加入WTO对河南科技发展的影响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权力转移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研究[D]. 陈磊. 苏州大学, 2019(06)
- [2]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研究[D]. 赵和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3]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D]. 戚亚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4]贸易自由化下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研究[D]. 叶慧.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5]加入WTO前后中国农业支持水平评估及政策效果研究[D]. 宗义湘.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1)
- [6]农业新政与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研究[D]. 杨茂. 天津大学, 2006(06)
- [7]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对策[D]. 丁琼.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2)
- [8]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对河南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 禄德安.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 [9]入世环境下中国花卉产业化经营研究[D]. 孟维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10]加入WTO对河南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 管曙光,陈爱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