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种无核葡萄根系分布特点及与早期丰产性能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杰[1](2021)在《供磷水平与施肥方法对脐橙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柑橘是我国种植最广、产量最大的水果作物,主要分布在广西、四川、湖南、广东、湖北、福建、江西、重庆、浙江等省市丘陵山区,对我国南方农业农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柑橘果园立地环境复杂、地形地貌多样,尤其在柑橘生产管理中盲目施肥或过量施肥以及施肥方式不当,肥料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柑橘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以四川省南充市8年生(2011年栽植)香橙砧(Citrus junos Sieb.Ex Tanaka)‘奈维林娜脐橙’(navelina orange)为供试品种,研究设置0(P0)、0.15 kg/株(P1,以P2O5计)、0.30 kg/株(P2)、0.45 kg/株(P3)、0.60 kg/株(P4)5个施磷水平,0(D0)、15cm(D15)、30cm(D30)、45cm(D45)4个施肥深度以及不切根施肥(Q1)和切根施肥(Q2)2个切根施肥等试验处理对柑橘树体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利用、果实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的影响。为丘陵山地脐橙果园适宜施磷与优质丰产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磷水平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磷(P0)相比,施磷能够有效促进奈维林娜脐橙枝梢的生长发育、枝梢养分的积累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枝梢的叶片长、宽、叶周长、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枝条长度等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在P2处理达到峰值;P2处理的枝梢的氮、磷、钾积累量最高,根据施磷量与养分积累拟合的曲线可以得到枝梢氮、磷积累最大的施磷量(以P2O5计,下同)为0.31 kg/tree/year,最大钾积累的施磷量为0.25 kg/tree/year;施磷处理均有效增加果实中氮、磷、钾的积累量,其中P2处理的氮、磷、钾积累量最大,分别比P0处理增加了82.70%、42.25%、43.09%;P2处理对奈维林娜脐橙的增产效果最有效,与P0相比增产53.30%,获得最大增产的最佳磷量为0.26kg/tree/year;P1处理的果实着色度最大,有助于果实着色;P3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TSS)、固酸比(TSS/TA)、维生素C等的含量最高;施磷对土壤养分的富集有显着作用,P2处理最有效,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显着降低了土壤p H。综合奈维林娜脐橙树体全年生长发育状况得出奈维林娜脐橙的年P2O5用量在0.15-0.30kg/tree较为适宜。(2)施肥深度试验结果表明,与表面撒施(D0)相比,30cm土层处施肥(D30)显着促进奈维林娜脐橙春、秋梢的发育,增加叶片的长、宽、叶周长、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枝条长度;同时提高春、秋梢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和氮、磷、钾积累量;当施肥深度过浅或过深时,枝梢发育缓慢,干物质量积累量变小。在30cm深度施肥显着提高了奈维林娜脐橙果实氮、磷、钾养分的含量,分别比D0处理增加了66.90%、58.01%和73.71%;D30处理增产效果明显,较D0处理增产52.87%,增加果实的单果重,降低果实的酸度,增加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提高果肉的含水率和果实硬度,但同时也增大了果皮厚度,降低了果皮的可食率。随着施肥深度的加大,果实单产降低,可滴定酸升高,维生素C降低。拟合曲线发现施肥深度与奈维林娜脐橙生长过程中大量指标密切相关,从中得出适合各指标发育的有机与无机复混肥的施肥深度范围为15-30cm。(3)切根试验结果表明,与不切根相比,奈维林娜脐橙切根后,增大了春梢叶片的发育程度、秋梢的叶片发育减小;春、秋梢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磷、钾的养分吸收增大;果实养分含量降低,对果实钾含量的影响最大;与不切根处理相比,切根后奈维林娜脐橙产量增加,平均增产22.84%;果实着色度更好,果皮厚度减小,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维生素C含量、出汁率和可食率明显增大,可滴定酸含量降低,果实商品性更强。
王平生,祁维红,鲁涛林,康夏明,王彩娟[2](2020)在《施肥深度对高海拔区核桃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高海拔核桃集聚种植区,以8年生核桃品种清香为试验材料,研究了0~20、20~30、30~40、40~50 cm 4个施肥深度对核桃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0~20 cm施肥核桃的产量最高,为1 400 kg/hm2,施肥效益最好,为26 500元/hm2,与其余处理相比较,分别提高了2.6%~6.1%、6.2%~23.8%,侧枝直径年增加量、相对含水量提高了17.7%~133.8%、5.0%~11.8%,叶面积、百叶重、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提高了3.8%~26.0%、8.4%~16.9%、0.9%~2.6%,叶片氮磷钾含量明显提高,施肥深度越深其观察值均有明显降低,而树体的周年胸径增加量和树高略有降低。高海拔河谷核桃种植区,0~20 cm施肥对核桃树体当季综合表征响应最优,且产量和施肥效益最高,应大面积示范推广。
贾聪,孙卓玲,汪新颖,尹兴,吉艳芝,张丽娟[3](2020)在《河北葡萄主产区施肥与灌溉方式及移动水肥效果分析》文中指出为明确河北省葡萄主产区水肥调控潜力,实现水肥高效绿色可持续,分别在2011、2014和2018年,以河北省葡萄主产区张家口怀来县、涿鹿县和秦皇岛昌黎县为区域开展追踪调研;并于2017-2019年在昌黎县、定州市,分别进行了鲜食葡萄"红地球"与酿酒葡萄"赤霞珠"的移动水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调研区内鲜食、酿酒葡萄均以沟施为主,分别占比63%和62%,2014较2011年沟施占比增加,撒施占比降低,2018较2014年撒施占比增加。灌水方式上有很大差异,沟灌、漫灌和滴灌占比分别为43%、45%、13%,2014较2011年沟灌与滴灌占比均有所增加,漫灌占比降低,2018年较2014年漫灌占比增加,沟灌与滴灌占比下降。主产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仅占葡萄种植面积的0.45%。采用移动水肥技术鲜食葡萄产量提高16.73%,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分别增加8.09%、4.41%,节本增效13 922.8元/hm2;酿酒葡萄产量提高7.69%,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分别增加2.59%、1.30%,节本增效4 597.5元/hm2。结果表明,河北葡萄主产区水肥管理方式不统一,移动水肥技术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实现节本增收,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田歌,李慧峰,田蒙,刘晓霞,陈倩,朱占玲,姜远茂,葛顺峰[4](2020)在《不同水肥一体化方式对苹果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以‘嘎啦/八棱海棠’为试材,借助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撒施(T1)、滴灌施氮(T2)和渗灌施氮(T3)对嘎啦苹果氮素吸收利用、分配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进一步完善苹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挖掘提高氮素利用率的途径。结果表明:T3处理苹果叶片的叶面积、叶绿素和氮含量显着高于T1和T2处理。各时期土壤矿化氮(Nmin)含量在20~40 cm土层表现为T3>T2>T1处理,在0~20 cm土层表现为T2>T3>T1处理。同一器官的Ndff值(树体各器官从肥料中吸收到的15N占该器官全氮量的比例)在各时期均以T3处理最高,T2其次,T1处理最低。果实成熟期的树体15N利用率表现为T3>T2>T1处理,其中T3处理的树体15N利用率为24.2%,分别是T2和T1处理的1.19和1.65倍。果实成熟期T1处理的15N分配率在营养器官最高,T2处理在贮藏器官最高,T3处理在生殖器官最高。各处理的单果重、产量、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可溶性糖及糖酸比均以T3处理最高,T2其次,T1处理最低。渗灌施氮处理显着促进了嘎啦苹果树体叶片生长和氮素利用,并提高了果实产量和品质。
杨豫[5](2020)在《宁夏桃、苹果、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研究》文中认为为探究宁夏地区主要种植的果树品种枝条抗寒性,以宁夏吴忠园艺场的3个桃树品种(京陇7号、中油14、大久保)、宁夏恒通绿机公司苹果基地的3个苹果品种(金冠、惠民富士、秦冠)、立兰酒庄的4个酿酒葡萄品种(北红、赤霞珠、西拉、威代尔)的一年生枝条为试材,设计了新梢石蜡切片、不同低温程度胁迫和不同低温时间胁迫三部分试验,测定各处理下果树枝条中相关抗逆指标的含量变化,综合分析比较各类果树不同品种间的抗寒性差异,使用隶属函数法对所有抗寒指标进行抗寒性综合分析及排序,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宁夏全区的越冬灾害风险等级区域划分,为宁夏地区的三种常见果树的冬季防寒及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抗寒性强的果树品种,枝条新梢中的导管分子直径、木质部面积、木质部占维管束面积比率均较大。2)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中,各品种一年生枝的相对电导率随温度的降低呈“S”型曲线上升;不同冷冻时间处理中,枝条相对电导率先升高,在6h处理后升高趋势趋于平缓。3)3种桃的LT50分别为大久保(-24.41℃)、中油14(-24.13℃)、京陇7号(-21.89℃);3种苹果的LT50分别为秦冠(-32.98℃)、惠民富士(-29.66℃)、金冠(-27.70℃);4种酿酒葡萄的 LT50 为北红(-29.57℃)、威代尔(-27.26℃)、赤霞珠(-23.99℃)、西拉(-14.10℃)。4)SOD、POD、CAT活性随温度降低和低温时间的延长均呈升高或者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抗寒性强的品种枝条中保护酶活性高,酶活的增加幅度大。MDA含量呈现出与保护酶相适应的变化特征,抗寒性强的品种枝条MDA含量低,且随低温胁迫的深入含量变化小。5)在-30℃的极端低温环境下,6 h是多数品种发生冷害的临界时间。6)3个桃品种抗寒性综合排序结果为大久保>中油14>京陇7号;3个苹果品种抗寒性综合排序结果为秦冠>金冠>惠民富士;4个酿酒葡萄抗寒性综合排序结果为威代尔>北红>赤霞珠>西拉。此抗寒性排序结果与LT50排序结果相差不大,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的半致死温度可较为准确地判断果树抗寒性。7)沙坡头区北部和盐池县的东部气温较低,为桃树的越冬冻害高度风险区;苹果可在宁夏全区广泛种植,遭受越冬冻害的风险较低;酿酒葡萄冬季必须埋土,否则均有中、重度的风险遭受越冬冻害。
汪新颖,周志霞,王玉莲,吉艳芝,尹兴,马文奇,张丽娟[6](2016)在《不同施肥深度红地球葡萄对15N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深度葡萄对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为指导葡萄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葡萄主产区怀来地区15年生红地球葡萄为试材,通过不同深度(0 cm、20 cm、40 cm)春施15N-尿素,分析葡萄树体15N的吸收、分配和利用规律。[结果]20 cm中层施肥红地球葡萄的产量最优,达22.77 t/hm2,果实Vc含量最高,达117.2 mg/kg,与表层(0 cm)施肥(产量16.22 t/hm2和Vc 103.8 mg/kg)和40 cm深层施肥(产量19.32 t/hm2和Vc 102.3 mg/kg)均存在显着差异;各生育期细根及其他各器官的Ndff 20 cm中层施肥均显着高于表层(0 cm)和深层(40 cm)施肥;3个施肥深度植株各器官在同一时期的15N分配率无显着差异,且整个生育期各器官15N分配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可见不同的施肥深度对15N在各器官间的迁移和分配影响较小;植株对15N-尿素的利用率随物候期的推移均呈升高的趋势,盛花期最低,且20 cm中层施肥葡萄树体对氮素的吸收能力最强,氮素利用率最高,四个时期分别为7.36%、14.70%、20.24%和24.54%,均大于表层撒施(7.05%、10.74%、12.70%和16.54%)和40 cm深层施肥(5.39%、7.31%、10.93%和13.62%);果实膨大期,整株15N利用率为后部>中部>前部且地上部为叶>果>干>枝,地下部为细根>粗根>主根,各施肥深度表现一致,且3个不同施肥深度,同一部位植株的果实、叶、枝、干和根的15N利用率均以20 cm沟施最高,显着高于表施和40 cm沟施。[结论]20 cm中层施肥葡萄树体对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最强,各器官的氮素利用率最高,施肥深度对红地球葡萄树体氮素的吸收、利用具有显着的影响对树体氮素的分配影响较小,综合考虑,河北主产区红地球葡萄以20 cm施肥深度为最佳。
赵现华[7](2013)在《修剪对葡萄液流和光合同化物运输分配特性的扰动》文中指出修剪是葡萄栽培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但是修剪等机械伤害会在剪口处形成楔形死组织以及在剪口导管内形成侵填体,影响导管和筛管的运输性能。合理的修剪可以提高葡萄群体与环境的适应性,提高葡萄品质。但是修剪对葡萄生理,尤其是水分和光合同化物的运输分配特性研究不够,本论文以酿酒葡萄为试材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如下:1.当薄壁组织细胞的直径小于导管射线间纹孔口的直径时,修剪诱导次生木质部导管腔内侵填体的产生,而且越靠近主干部位的新梢诱导产生的侵填体越多,进程发展越快。在新梢剪口次生木质部约87%导管腔内发现侵填体,其中40%的导管被侵填体完全堵塞。而修剪后1a的多年生部分含有侵填体和被侵填体完全堵塞的导管分别为64%和30%。侵填体在功能性导管中的产生降低了其水分输送性能,最大可降低液流速率21.10%。导管被侵填体部分或完全堵塞后,次生木质部不断分化,产生新的导管,以维持植株的水分输送。2.多年生部分长度与新梢液流成反比,而且液流速率随时间变化明显。受气孔导度下降的影响,各新梢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明显且具有光合“午休”现象。光合速率日变化和浆果糖分卸载量均呈双峰曲线,且次峰值均小于首峰值。随着水分运输距离的延长,各新梢间光合速率和糖分卸载量无显着差异。随着多年生部分的延长,各新梢间光合速率差异不显着,但糖分卸载量显着降低(P<0.05)。修剪后,新梢导管中侵填体的产生与发展要比多年生枝迅速。侵填体发展稳定期新梢木质部中含有侵填体的导管达65%,完全堵塞的导管达到30%,而多年生枝分别为80%和35%。结合以上分析和研究,我们提出了葡萄整形修剪管理的“最小修剪”原则:对葡萄进行整形修剪时,在不妨碍葡萄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减少剪口数,尽量减少多年生部分,防止多年生部分伸长。3.随着水分运输距离的延长,不同生育期新梢叶片生长速度和生长量均有降低的趋势,各新梢叶片在果实膨大期生长速度和生长量最大。浆果进入转色期前叶片不断生长发育,叶绿素含量稳步增加,在转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最高,而后随叶片的衰老逐渐降低。媚丽葡萄叶片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叶干物质含量以及水分饱和亏缺可塑性小,各新梢上叶片差异不显着。但水势、束缚水含量、束缚水/自由水、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可塑性大,随着水分运输距离的延长逐渐增加且达到显着性差异。新梢比叶重和气孔密度逐渐增大,气孔长度逐渐减小,其中各新梢间叶片气孔密度和气孔长度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各新梢叶片厚度和气孔宽度之间无明显差异。葡萄浆果横径生长呈典型的双S曲线,不同新梢浆果横径没有显着差异。随着水分运输距离延长,葡萄浆果糖分卸载量和成熟单粒果实鲜重逐渐下降。但这一趋势在第1和第4,第4和第7新梢上的浆果间并不明显,但第1新梢上的浆果糖分卸载速度明显高于第7个,浆果单粒鲜重达到显着差异水平,而干重之间无显着差异。水分运输距离与枝条成熟度、生长势和木质部宽度成反比,与导管密度和导管长度成正比。第1、第4和第7个新梢木质部导管相对疏导率逐渐增加,分别为3.12、3.40和6.72。导管密度、管腔直径、木质部宽度和导管相对疏导率变化显着。4.研究发现,不同部位新梢液流和浆果糖分卸载成双峰变化趋势,光合速率变化呈“午休”现象,且三者的变化并不同步。随着坐果高度的增加,单干双臂栽培的葡萄各新梢液流速率和浆果糖分卸载普遍低于爬地龙,而光合速率无此变化趋势。随着水分运输距离的增加,单干双臂的葡萄光合速率、液流速率和浆果糖分卸载均逐渐减小。而爬地龙栽培的葡萄由于贴地多年生龙蔓生有大量不定根,各新梢及浆果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光合速率、新梢液流和糖分卸载量也一致。5.爬地龙整形方式避免了冬季下架和春季上架,更适合葡萄园机械化操作,与多主蔓扇形和龙干形相比,从葡萄冬季修剪到春季出土单个工人亩劳动时间分别降低了37.50%和27.08%。不同整形方式间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和滴定酸没有显着差异,而爬地龙方式的稳产性能显着高于其他两种方式。爬地龙整形的葡萄感染炭疽病、白腐病和灰霉病的病穗率高于多主蔓扇形和龙干形,但病果率显着低于后两者。在合理的管理措施下,爬地龙整形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为干旱半干旱埋土防寒区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整形方式,为实现葡萄优质、稳产、长寿、美观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吴天忠[8](2012)在《砾土质戈壁滴灌条件下浸润模型与红枣根系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砾土质戈壁进行滴灌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时间和滴头流量对土壤湿润体特征的影响,同时对此条件下红枣根系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合根系分布情况,为滴灌系统的科学设计和水分精确管理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红枣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砾土戈壁土质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灌溉时间(4、6、8h)与不同滴头流量(4.0、6.0、8.0L/h)的双因素试验,观测土壤湿润体水平扩散距离和垂直入渗深度,对此类土壤滴灌灌溉条件下定植3年、5年和7年的红枣根系分布采用改良壕沟法进行观察,了解枣树根系的分布和生长情况。经研究本文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砾土戈壁土质滴灌湿润体近似旋转抛物体,随着灌溉时间和滴头流量的增加,土壤湿润体水平扩散距离和垂直入渗深度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并得出湿润模型的非线性回归方程D=(17.353+0.788q)Q0.512(R=0.954,P<0.001)和H=(56.887+1.541q)Q0.271(R=0.966,P<0.001),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出滴头流量为5.0L/h为宜,灌水时间以6~8h为宜,不宜超过8h,滴头间距为100cm左右。(2)红枣根系具有向肥水生长的特性,大量垂直根系主要分布在20cm~80cm剖面,尤其是20cm~60cm剖面,占总根量的65-80%,水平方向主要分布在0~50cm土层中,其根系数量大多占全部根系数量90%以上,其中0~40cm土层根系大多占全部根系数量79%以上。本研究初步探索出砾土质戈壁滴灌湿润模型公式,以及此条件下3~7年生的红枣垂直根系主要分布在60cm以内,水平方向主要分布在0~50cm土层中,施基肥深度应在30~50cm,为滴灌设计参数和滴灌灌溉制度的确定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巩丽丽[9](2011)在《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促进大叶黄杨绿枝扦插生根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综述吲哚丁酸的研究现状、国内外农药剂型的发展方向、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混悬技术的研究概况及扦插繁殖技术的基础上,为提高植物扦插繁殖和苗木繁育的效率,提高药物的功效和有效利用度,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将其应用于大叶黄杨绿枝扦插过程中,与吲哚丁酸原剂相比,该制剂对大叶黄杨绿枝扦插的作用效果明显加强。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的制备:采用超声乳化法,吲哚丁酸悬浊液浓度为500mg/L,吐温80的用量为1%,样品注入速度为0.1mL/s,超声乳化时间为60min。2、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的表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平均颗粒粒径可达250300nm之间,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最大颗粒粒径为330nm,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其结构和成分基本没有改变,稳定性较好。3、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促进大叶黄杨绿枝扦插生根效果检验:10月中旬,采集母本植株基部萌条,从上剪取带芽顶梢,于150mg/L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中浸泡基部6h,扦插在全蛭石基质中。研究结果显示:(1)与吲哚丁酸原剂相比,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对大叶黄杨绿枝扦插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当浓度为150mg/L时,与同浓度原剂处理组相比,愈伤组织形成时间和不定根形成时间均提前了4d,平均生根率提高了14.59%,平均不定根数增加了23.69%,效果明显;当浓度为200mg/L时,与同浓度原剂处理组相比,最长不定根长和根幅直径分别增加了29.07%和18.87%,效果显着;当浓度为100mg/L时,与同浓度原剂处理组相比,平均根粗增加了22.5%,效果显着。(2)大叶黄杨绿枝扦插过程中,插穗内部生根营养物质和酶活性随着扦插时间的推移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以150mg/L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处理组为例,扦插10天后,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达最高,与同浓度原剂处理组相比,分别提高了37.25%、37.66%和83.74%,与清水对照处理组相比,分别提高了58.47%、51.43%和99.47%;扦插30天后,基部皮层POD活性和基部皮层PPO活性均达最高,与同浓度原剂处理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9.41%和23.26%,与清水对照处理组相比,分别提高了38.78%和30.86%,效果显着。
王官福,高疆生[10](2008)在《吐鲁番无核白葡萄根系分布调查》文中提出本试验调查了吐鲁番地区27年生无核白葡萄根系在沙土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沙土中无核白葡萄根系94%分布在60 cm以下、基距1.5 m范围内,试验结果对葡萄施肥、灌水和秋季葡萄根系修剪具有指导意义。
二、三种无核葡萄根系分布特点及与早期丰产性能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无核葡萄根系分布特点及与早期丰产性能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供磷水平与施肥方法对脐橙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柑橘产业发展现状 |
1.2 磷素养分管理研究进展 |
1.2.1 我国及世界磷肥资源及生产现状 |
1.2.2 磷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
1.2.3 磷肥的高效管理研究 |
1.2.4 柑橘施磷现状与问题 |
1.3 施肥技术进展 |
1.3.1 我国施肥技术概况 |
1.3.2 施肥技术应用 |
1.3.3 土壤分层施肥技术研究 |
1.3.4 柑橘施肥技术现状与问题 |
1.4 果树根系修剪应用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预期结果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供磷水平对奈维林娜脐橙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采样与项目测定 |
3.1.4 养分吸收、带走量与数据统计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供磷水平对奈维林娜脐橙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2 供磷水平对奈维林娜脐橙养分吸收的影响 |
3.2.3 供磷水平对奈维林娜脐橙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2.4 供磷水平对奈维林娜脐橙园土壤性质的影响 |
3.2.5 供磷水平对果园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适宜的供磷水平促进奈维林娜脐橙当年生春梢、秋梢的生长发育 |
3.3.2 适宜的供磷水平促进奈维林娜脐橙枝、叶、果的养分吸收利用 |
3.3.3 适宜的供磷水平促进奈维林娜脐橙果实产量与优良品质的形成 |
3.4 施磷对果园土壤养分、CO_2排放风险 |
3.5 小结 |
第4章 施肥深度对奈维林娜脐橙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样品采集与项目测定 |
4.1.4 养分吸收、带走量与数据统计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施肥深度对奈维林娜脐橙树体枝梢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2 施肥深度对奈维林娜脐橙养分吸收的影响 |
4.2.3 施肥深度对奈维林娜脐橙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2.4 施肥深度对果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
4.2.5 施肥深度对果园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施肥深度对奈维林娜脐橙当年生春、秋梢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4.3.2 施肥深度对奈维林娜脐橙养分吸收的影响 |
4.3.3 施肥深度对奈维林娜脐橙果实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
4.3.4 施肥深度对土壤氮磷钾分布和碳排放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切根对奈维林娜脐橙树体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采样与项目测定 |
5.1.4 养分吸收、带走量与数据统计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切根对奈维林娜脐橙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5.2.2 切根对奈维林娜脐橙养分吸收的影响 |
5.2.3 切根对奈维林娜脐橙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切根对奈维林娜脐橙当年生枝梢的发育及干物质的积累的影响 |
5.3.2 切根对奈维林娜脐橙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5.3.3 切根对奈维林娜脐橙果实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参研课题 |
(2)施肥深度对高海拔区核桃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供试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试项目与方法 |
1.4.1 胸径年增加量 |
1.4.2 标准枝直径增加量 |
1.4.3 树高增加量 |
1.4.4 叶片的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深度对核桃产量及施肥效益的影响 |
2.2 不同施肥深度对核桃树体生长的影响 |
2.3 不同施肥深度对核桃叶片生长的影响 |
3 结果与讨论 |
(3)河北葡萄主产区施肥与灌溉方式及移动水肥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试验方法 |
1.2.1 调研内容与方法 |
1.2.2 移动水肥技术田间试验 |
1.2.2.1 试验方案 |
1.2.2.2 产量与品质的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产区葡萄施肥方式 |
2.1.1 鲜食葡萄 |
2.1.2 酿酒葡萄 |
2.1.3 施肥方式变化 |
2.2 主产区葡萄灌溉方式 |
2.2.1 灌溉方式 不同区域间灌溉方式的比例具有很大差异,结果见表1。 |
2.2.2 灌溉方式变化 |
2.3 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状况 |
2.4 移动水肥对葡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2.4.1 产量与品质 |
2.4.2 节本增效 移动水肥节本增效情况见表4。 |
3 讨论 |
4 结论 |
(4)不同水肥一体化方式对苹果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
1.2.1 各器官氮含量和15N丰度的测定 |
1.2.2 叶片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1.2.3 土壤矿化氮(Nmin)的测定 |
1.2.4 果实产量和品质检测 |
1.3 计算公式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水肥一体化方式对苹果叶片叶面积、叶绿素和叶片氮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水肥一体化方式对苹果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3 不同水肥一体化方式对苹果成熟期各器官Ndffp的影响 |
2.4 不同水肥一体化方式对苹果果实成熟期各器官15N分配率的影响 |
2.5 不同水肥一体化方式对苹果树体15N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的影响 |
2.6 不同水肥一体化方式对苹果不同时期不同土层土壤Nmin含量的影响 |
3 讨 论 |
(5)宁夏桃、苹果、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树抗寒性与越冬冻害 |
1.2 桃树抗寒性研究进展 |
1.3 苹果树抗寒性研究进展 |
1.4 酿酒葡萄抗寒性研究进展 |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参试材料生物学概述 |
2.1 三个桃品种 |
2.2 三个苹果品种 |
2.3 四个酿酒葡萄品种 |
第三章 枝条显微结构与抗寒性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低温处理下枝条抗寒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冷冻时间处理下枝条抗寒性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抗寒性综合评价 |
6.1 评价方法 |
6.2 结果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宁夏地区三种果树越冬冻害风险区划 |
7.1 研究区简介 |
7.2 区划指标 |
7.3 区划方法 |
7.4 结果分析 |
7.5 讨论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修剪对葡萄液流和光合同化物运输分配特性的扰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树干液流变化特征 |
1.1.1 影响树干液流变化的环境因素 |
1.1.2 树干液流变化对植株次生木质部变异的响应 |
1.1.3 树干液流的时空变化 |
1.2 同化物运输分配特性研究进展 |
1.2.1 基于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影响 |
1.2.2 基于源库理论调节措施的影响 |
1.2.3 韧皮部结构对同化物运输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修剪诱导侵填体的产生及其对液流变化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2.1.2 木质部结构的观察 |
2.1.3 侵填体在导管中的产生与发展 |
2.1.4 侵填体在多年生枝条剪口处侵填体含量的差异 |
2.1.5 侵填体对液流变化特征的影响 |
2.2 结果 |
2.2.1 侵填体的产生与发展 |
2.2.2 侵填体产生与次生木质部结构的关系 |
2.2.3 侵填体的产生对次生木质部结构的影响 |
2.2.4 侵填体对新梢液流变化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侵填体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
2.3.2 次生木质部结构对侵填体产生的响应 |
2.3.3 侵填体和木质部对新梢液流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一年生和多年生枝臂上新梢液流和浆果糖分卸载比较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一年生和多年生枝臂上新梢液流变化 |
3.1.3 一年生和多年生枝臂上新梢叶片光合速率变化 |
3.1.4 葡萄浆果糖分卸载量的测定 |
3.1.5 一年生和多年生枝对侵填体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
3.2 结果 |
3.2.1 一年生和多年生枝臂上新梢液流变化的比较 |
3.2.2 一年生和多年生枝臂上新梢光合速率的变化 |
3.2.3 一年生和多年生枝臂上新梢对葡萄浆果糖分卸载的影响 |
3.2.4 侵填体在多年生枝和新梢中的产生 |
3.2.5 侵填体在多年生枝和新梢中发展过程的差异 |
3.3 讨论 |
3.3.1 光合速率、新梢液流和浆果糖分卸载的相互关系 |
3.3.2 一年生和多年生枝臂上新梢与液流变化的关系 |
3.3.3 一年生和多年生枝臂上新梢对葡萄浆果糖分卸载变化的影响 |
3.3.4 枝龄对侵填体产生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枝条所处节位对葡萄叶片和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试验地点及材料 |
4.1.1 试验地点 |
4.1.2 试验材料 |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4.2.1 叶片的生长发育 |
4.2.2 浆果生长发育状况 |
4.2.3 新梢生长发育状况 |
4.2.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枝条所处节位对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2 枝条所处节位对浆果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3 新梢生长发育状况 |
4.4 讨论 |
4.4.1 叶片光合特性的相互关系 |
4.4.2 枝条所处节位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坐果位置对葡萄浆果糖分卸载的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2 光合速率的测定 |
5.1.3 新梢液流速率的测定 |
5.1.4 浆果糖分卸载量的测定 |
5.1.5 浆果糖分卸载的观察 |
5.2 结果 |
5.2.1 新梢叶片光合速率(Pn)日变化 |
5.2.2 新梢液流速率的变化 |
5.2.3 不同坐果部位浆果杯体系糖分卸载量 |
5.2.4 葡萄浆果糖分卸载的观察 |
5.3 讨论 |
5.3.1 浆果糖分卸载 |
5.3.2 坐果高度对浆果糖分卸载的影响 |
5.3.3 水分运输距离对浆果糖分卸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爬地龙整形方式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葡萄园 |
6.1.2 供试材料 |
6.1.3 整形方法 |
6.1.4 修剪对葡萄枝条次生木质部的影响——扫描电镜 |
6.1.5 不同整形方式稳产能力及果实品质评价 |
6.1.6 不同整形方式病虫害调查 |
6.1.7 统计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主要劳动项目,劳动耗时以及剪口 |
6.2.2 稳产能力评价 |
6.2.3 整形方式对葡萄质量的影响 |
6.2.4 整形方式对葡萄果实病害的影响 |
6.2.5 传统整形方式改造成爬地龙整形方式的标准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砾土质戈壁滴灌条件下浸润模型与红枣根系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本次研究切入点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滴灌湿润模型试验 |
2.3 红枣根系分布初探 |
第3章 砾土质戈壁土壤湿润模型研究 |
3.1 滴灌点源入渗湿润体形状 |
3.2 滴灌水分横向运移规律 |
3.3 滴灌水分纵向运移规律 |
3.4 滴头流量、灌水时间、滴头间距的确定 |
第4章 红枣根系分布情况研究 |
4.1 根系垂直方向分布情况 |
4.2 根系水平方向分布情况 |
第5章 结论 |
5.1 砾土质戈壁土壤滴灌湿润模型公式 |
5.2 红枣根系分布情况 |
第6章 讨论与建议 |
6.1 砾土质戈壁土壤湿润模型 |
6.2 砾土质戈壁土壤滴灌条件下红枣根系分布情况 |
6.3 红枣根系分布与湿润模型的一致性 |
6.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6.5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促进大叶黄杨绿枝扦插生根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吲哚丁酸的研究现状 |
1.1.1 吲哚丁酸简介 |
1.1.2 吲哚丁酸的生理作用 |
1.1.3 吲哚丁酸的作用机制 |
1.1.4 吲哚丁酸在植物上的应用 |
1.2 国内外农药剂型的研究概况 |
1.3 纳米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
1.3.1 纳米技术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1.3.2 纳米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
1.4 纳米混悬技术 |
1.4.1 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研究 |
1.4.2 国内外纳米混悬剂的研究进展 |
1.5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1.5.1 植物扦插生根的机理 |
1.5.2 影响扦插繁殖的因素 |
1.5.3 大叶黄杨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
1.6 立题依据 |
2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的研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剂及主要仪器 |
2.1.2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
2.1.3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的物理表征 |
2.1.4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的稳定性考察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吲哚丁酸悬浊液浓度与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形成的关系 |
2.2.2 助剂与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形成的关系 |
2.2.3 样品注入速度对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形成的影响 |
2.2.4 超声乳化时间对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形成的影响 |
2.2.5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与吲哚丁酸原剂外观对比照片 |
2.2.6 电镜下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的颗粒粒径分析 |
2.2.7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的贮存稳定性与水中分散性分析 |
2.2.8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2.3.1 影响IBA 纳米混悬剂形成的因素 |
2.3.2 影响IBA 纳米混悬剂稳定性的因素 |
2.3.3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的长期贮存问题 |
3 大叶黄杨绿枝扦插生根效果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 |
3.1.2 插穗的采集与处理 |
3.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1.4 扦插后管理 |
3.1.5 指标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影响大叶黄杨绿枝扦插生根效果的各因素正交试验分析结果 |
3.2.2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对大叶黄杨绿枝扦插愈伤组织形成情况的影响 |
3.2.3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对大叶黄杨绿枝扦插不定根形成情况的影响 |
3.2.4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对大叶黄杨绿枝扦插生根率的影响 |
3.2.5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对大叶黄杨绿枝插穗不定根性状的影响 |
3.2.6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对大叶黄杨绿枝扦插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7 大叶黄杨绿枝扦插生根效果直观比较图 |
3.3 讨论 |
3.3.1 插穗性质对大叶黄杨绿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
3.3.2 扦插时间与激素处理时间对大叶黄杨绿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
3.3.3 基质类型对大叶黄杨绿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
3.3.4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对大叶黄杨绿枝扦插各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5 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对大叶黄杨绿枝扦插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文中所用缩略符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三种无核葡萄根系分布特点及与早期丰产性能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供磷水平与施肥方法对脐橙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俊杰. 西南大学, 2021
- [2]施肥深度对高海拔区核桃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 王平生,祁维红,鲁涛林,康夏明,王彩娟. 甘肃农业科技, 2020(06)
- [3]河北葡萄主产区施肥与灌溉方式及移动水肥效果分析[J]. 贾聪,孙卓玲,汪新颖,尹兴,吉艳芝,张丽娟.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0(02)
- [4]不同水肥一体化方式对苹果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田歌,李慧峰,田蒙,刘晓霞,陈倩,朱占玲,姜远茂,葛顺峰.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6)
- [5]宁夏桃、苹果、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研究[D]. 杨豫. 宁夏大学, 2020(03)
- [6]不同施肥深度红地球葡萄对15N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J]. 汪新颖,周志霞,王玉莲,吉艳芝,尹兴,马文奇,张丽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03)
- [7]修剪对葡萄液流和光合同化物运输分配特性的扰动[D]. 赵现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6)
- [8]砾土质戈壁滴灌条件下浸润模型与红枣根系分布研究[D]. 吴天忠.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1)
- [9]吲哚丁酸纳米混悬剂促进大叶黄杨绿枝扦插生根效果研究[D]. 巩丽丽.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4)
- [10]吐鲁番无核白葡萄根系分布调查[A]. 王官福,高疆生. 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