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旱地杂交油葵地膜栽培技术

高寒旱地杂交油葵地膜栽培技术

一、高寒旱地杂交油葵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平良,曾骏,郭天文,刘晓伟,谭雪莲,董博[1](2020)在《全膜双垄沟播与施钾量对半干旱区油葵籽仁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陇葵杂3号为试材,在年均降水量415 mm的半干旱区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与施钾对旱地油用向日葵籽仁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较露地油葵籽仁粗脂肪、油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5.4、13.6 g/kg,亚麻酸含量显着提高了16.7%。施钾对油葵籽仁粗脂肪、油酸、亚麻酸均有显着影响,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以施钾量为120 kg/hm2时最好,较不施钾油葵籽仁粗脂肪、油酸含量分别显着增加29.5、10.6 g/kg,亚麻酸含量显着提高22.2%。综合考虑油葵籽仁粗脂肪及脂肪酸组分油酸、亚麻酸等因素,全膜双垄沟播和施钾可显着改善旱地油葵籽仁品质,以施钾量以120 kg/hm2的效果最好。

王婧[2](2012)在《黄河上中游盐渍土农业高效利用技术与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调研、分析黄河上中游主要盐渍区盐渍土资源数量、利用特征、利用潜力与农业利用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以河套灌区为例,采用试验实证、调查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盐渍土资源农业高效利用实用单项技术的研究与筛选,提出了新的集成技术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盐渍化耕地高效安全与可持续利用管理体系。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明确黄河上中游盐渍土主要分布在河套、青铜峡、卫宁、白银-兰州四大盐渍区,并分析了各区盐渍土资源的数量与利用特征;2、以开发利用需求、广度、深度潜力为指标分析了区域盐渍土开发利用潜力,结论是青铜峡盐渍区>卫宁盐渍区>河套盐渍区>兰州-白银盐渍区;3、通过盐渍区农业生产盐害机理与区域技术现状分析,明确黄河上中游盐渍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环节为控盐抑盐技术、促苗保苗技术、壮苗壮株技术、调盐高产技术;4、根据盐渍土资源农业高效利用实用单项技术的研究与筛选结果,针对不同程度盐渍土提出了“上膜下秸”技术模式、优化施肥调盐技术模式、高效套作技术模式等新的集成技术模式;5、盐渍区应根据盐渍化程度确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轻度盐渍区和脱盐区可采用多种经营高产高效优质模式,中度盐渍区可采用控盐高产高效模式,重度盐渍区可采用特色高效模式。

张祝昌,李旭林,覃德注[3](2011)在《来宾市秋植油葵的开发前景及发展对策》文中认为根据近年来来宾市在秋植油葵引进、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大面积成功推广秋植油葵的生产实践,指出发展来宾市秋植油葵生产的广阔前景和积极意义,提出以推广良种良法相结合的综合增产增效技术等发展对策措施。

李玉勤[4](2009)在《杂粮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杂粮产业发展在粮食安全、改善居民食物结构、农民增收、缓解农村贫困以及提高农用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杂粮在中国分布很广,但分品种主产区相对集中;杂粮种植粗放;全国播种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单产提高,但单产水平普遍低于大宗粮食作物。中国杂粮生产形成了一定的品种资源和品质优势,具有一定的科研开发和推广能力,种植成本收益比相对较高;在一些地方政府扶持政策支持下,在种植比较集中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并形成了产业化生产模式。杂粮加工业原料来源丰富,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中心的加工业布局,加工业标准化加强,科技推动作用加大,但是总体上仍然以初加工为主,深加工品种少,企业研发能力薄弱。对杂粮营销分析表明,虽然杂粮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消费意识有待唤醒,需求潜力需要挖掘,杂粮产品质量不高,营销措施不力。由于中国生产的杂粮品质、价格具有竞争力,因此出口处于上升态势,但是以原粮出口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通过对山西省杂粮种植户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户种植目的包括自身消费和市场销售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两方面;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户满足自家需要的动机在减弱,而增加现金收入的动机在增强;杂粮销售收入对家庭收入的贡献较小,农户种植意愿偏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5种影响因素对杂粮种植户的影响结果表明,杂粮的市场价格和销售难易程度对农户种植意愿影响显着;政府支持政策对农户杂粮经营行为的制度激励明显;耕地地形条件越有利对生产的正向影响越大;种植成本越低则农户的种植意愿越高;耕作倒茬需要对农户杂粮种植意愿有正向影响。对城市消费者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的Logistic分析表明,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消费杂粮的概率在增加;年龄越大的人越愿意消费杂粮;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比较高,价格高低与购买意愿成正比;消费者对杂粮营养价值判断与购买杂粮的意愿成正比;消费者越看重口感则购买意愿越低;加强促销手段能使消费者购买意愿强化;杂粮的易取得性影响着人们的杂粮消费。各阶层消费者杂粮消费收入弹性均大于1则表明随着收入的提高杂粮消费将呈现增加趋势。基于杂粮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品种老化、种植栽培技术落后、投入少;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开发与营销力度不够;科研与推广水平偏低,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滞后;对杂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提高杂粮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市场营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产业组织。

魏学伦,韦福祉,唐秀锋,韦国汉,韦目阔[5](2008)在《高寒山区“春玉米—秋油葵”免耕丰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石山地区"玉米—油葵"一年二作免耕丰产栽培试验示范项目,总结介绍"春玉米一秋油葵"免耕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山区实现粮油双增收提供参考。

柴长国[6](2006)在《甘肃省秦王川农业综合发展技术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王川是我省中部干旱地区之一,总土地面积2070 km2,占全兰州市土地面积的10.6%。区域内地形平坦连片集中,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畜牧业和林(草)业。截止1999年灌区粮播面积2.94万hm2,产粮6000多万kg,油料作物播种0.2万hm2,总产量240万kg,蔬菜90 hm2,总产180万kg。引大秦王川灌区业已成为兰州市高效节水城郊型农业潜力最大的地区,并发展成为兰州市周围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秦王川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结构单一,自然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面临诸多因素的影响: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壤肥力较差;水利条件较好,但供水季节分布不均;光照资源充足,但热量条件有限;生物资源多样,有待进一步挖掘潜力;土壤次生盐渍化日益加重,防治迫在眉睫。因此,秦王川农业综合发展必然以充分挖掘秦王川资源优势为主,以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逐步形成秦王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高效种植业技术体系以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为纽带,开展以以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保护地栽培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主要内容,最终使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应用率达到70%。畜牧业是秦王川综合开发的一项支柱产业,但现阶段区内畜牧业还比较落后,其起点低、基础较薄,特别是发展后劲不足,科技应用水平低。秦王川发展畜牧业应以食草型肉用畜禽为重点,逐步调整优化畜禽结构,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出能力。以规模化集约化奶牛业为主,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猪业和养鸡业,积极推广舍饲养羊技术,通过畜牧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把秦王川建设成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渠道防渗衬砌作为一种传统的节灌方式,根据实地调查,每亩次节约苗水13 m3,冬水20 m3,每亩年节约水量46 m3,按全灌区要发展灌溉面积计算,每年可节水4600万m3左右。同时,采用限水灌溉、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和局部灌溉等技术,与常规灌水相比,可节约用水量10%~20%。因此,秦王川农业发展模式重点选择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秦王川各种农业资源,使农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次,选择产业开发型生态农业模式,使秦王川部分地区形成一村一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规模化经营模式。现代农业也是秦王川发展可供选择的模式,目前在秦王川已经建成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挥着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农业是秦王川未来农业发展的道路。

王龙昌[7](2001)在《宁南旱区应变型种植制度的机理与技术体系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旱地农业在我国和世界农业生产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人口增长,人类面临的食物短缺、水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的形势更加严峻,旱地农业发展受到广大旱区国家高度重视,并在早区农作制度研究方面取得许多重大进展。 宁南旱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北端,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田占总耕地面积的90%。该区气候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特征,年降水量250~600mm,按全国气候带划分,属中温带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偏旱区。由于降水数量欠缺,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率大,加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常常困扰着本区的农业,农田作物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粮食自给能力低下,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困难,使得本区成为国家财政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同时,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长期盲目垦殖,造成林草面积退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三水”循环严重障碍,旱区范围的扩大,旱情的加剧等干旱趋势,确立与旱区降水资源存在状况相适应的,有助于水分整体效益提高的种植制度,是充分挖掘旱作农田降水生产潜力,实现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在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和重建山川秀美西北地区战略决策形势下,如何在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同时,通过种植制度优化,实现有限耕地农业产量和经济收益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包括宁南旱区在内的广大旱区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项目针对宁南旱作农区降水数量有限、干旱发生频繁、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效益低下的生产现状,在系统研究旱作农田水分平衡特征、作物种群生态适应性和降水生产潜力的基础上,拟定与不同地区干旱气候规律相适应的应变型种植制度优化方案,研究与之配套的抗旱应灾农业技术体系,力求克服因气候变异造成的旱地生产力大起大落状况,进而提出宁南旱区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开发战略。旨在促进旱区降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增长。 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是引言,在全面论述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态势和干旱加剧趋势基础上,对国内外旱区农作制度研究进展进行概括综述,展示了旱区农作制度的主要发展趋势,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二章对宁南旱区农业资源与环境状况予以分析,揭示了宁南旱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及种植业发展态势。第三章对宁南旱区降水基本特征与干旱发生规律进行详尽分析,建立了干旱气候预测模型。第四章探讨了旱地作物生产与水分资源的关系,揭示了旱地不同作物的水分平衡特征,并对旱地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定量评价。第五章重 回且 点研究了宁南旱区主耍作物的热量生产槽力与水分生产憎力,揭示了农田作物生产憎力的开发 程度及水分生产憎力开发的限制因素.索六章在分析宁南早区种植制度存在问回及词鳖方向的 基础上,捉出了早区种植制度优化的垄本原则,研制开发了宁用早区应变型种植制应决策系统, 并进行效益评价.第七章建立了包括工程措的、生物憎的、农艺楷的、化学槽的在内的宁甫早 区抗旱 沈业桂术体篇.月人滋分伍了宁肉早区生志环扰匝吃的击刃问回及由恋农业@馒的- 重翼性,并对生岿农业建设的典型楔式于以创伍,拇出了生恋农业@役的方吃和对策猪伯.第 九章对研叹主翼妨相进行概括总臼,并以有关间回进行讨枪. 研究所耿得的主耍成果有以下几点:可 (!)在分析宁肉旱区降水时空分布调律和干早气腮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季节干早 对种植业生产的影晌,创遗佐的将灰色系姚迎枪应用到宁力早区干早灾变预测,分别@立了6 种干旱类型的GM(,l)预测@型,对20od020年可能山巩的季节于早进行预测,经对ZNX) 年预测结果验怔,与实际憎况吻合性良好.研究结果可为本区种檀业生产捉伏种学决策依绍. (2)全圃累 栅讨了早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与际水分布的时序关系、不同时吸降水与 f#PtMwxff、旱地作物水f利m#aP卑ti’ff.水分烘湍平衡与锚位特m,M遗# 地将农田木分供需甲自研出与木分生币过应怪仲价糟给会,日次掘出际求槽在利用审肋酚及 其计算公式,并提出了早地作物水分生未 应的改进败学们型.研究姑果表明,宁南早区不 一柯作物伪东分生态邀应性、多年主收审好于二牢坐作物/汐赐作而好于贾丽僳物,1类作物叨 于谷炎作物.从降水条件看,丰水年份的作物水分生态适应应效高,而于早年份水分生志适应 应效低.从作物类型看,早地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邀应厌排序伐次为:谷于>马怜邱>赐 子>胡麻>豌豆>春小麦.这就为制定台理的早区种他制应决策方亲捉供了理伦依招. (3)以宁甫早区农业气侯资沏为基础,对不同生态类型区?

周立业,戴素芬[8](2001)在《高寒旱地杂交油葵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文中认为

汪家灼[9](2000)在《谈谈发展赤峰油葵生产基地的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 赤峰地区具备发展油葵所需的条件1.1 油葵的适应温度。杂交油葵需要有效积温起点温度为5℃,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应温度最低5~10℃,最高温度为37~44℃从出苗到成熟共需有效积温1850℃。1.2 温度的影响。抗低温,40℃即可发芽,5℃就可以出苗,幼苗能经数小时-4℃低温,低温后很快恢复生长,8~10℃能基本满足正常出

王斌[10](2005)在《不同栽培措施对杂交玉米种子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三大作物。由于我国既是玉米生产大国,也是种子生产大国(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400万hm2左右,玉米制种面积也达到150万hm2以上。),因此围绕玉米杂交种子生所进行的育种、种子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改进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玉米种子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玉米生产能力及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玉米种子生产的五大因素,从品种、播期、密度、覆膜、施肥、花期调节、带叶去雄、病虫防治、砍父本及适期收获等十个方面阐述总结了当前提高我国玉米种子产量、质量及效益的主要栽培措施,并以笔者的观点指出了我国玉米种业发展的方向。陇南市位于甘肃南部,以生产中晚熟玉米杂交组合为主,是甘肃面向西南地区制种的重要基地。本文针对陇南市玉米制种生产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组合存在的产量低、效益不高等问题,通过设置密度、施肥、带叶去雄及收获期四个处理来改进玉米种子生产技术,进而为在陇南市推广高产、高效制种技术奠定基础。通过本文的实验研究表明:(一)、紧凑型玉米组合掖单13号制种田随密度的增大,产量和叶面积系数逐步提高,在密度为97500株/hm2时叶面积系数达到3.34,产量达到5580kg/hm2较对照(75000株/hm2)增8.93%,然后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又开始下降。(二)、对绵单一号制种田分别追施氮素207 kg/hm2及310.5 kg/hm2时(按苗期40%,抽雄前60%的比例分期施肥)肥料投入产出比分别达到6.0和5.34,制种产量分别达到4725 kg/hm2和5175 kg/hm2,当追施氮素达到414 kg/hm2时,虽然产量达到了5400 kg/hm2,但肥料投入产出比仅为2.0,施肥的价值意义不大。(三)、通过带叶去雄试验表明,掖单13号制种田带1-2叶去雄不仅不减产,还可较不带叶增产2.63-5.27%,但带3叶以后较对照减产3.50%。(四)、成单19号属晚熟品种,通过不同收获期试验表明,在受粉后55天至65天之间收获,产量在十日之内变化率为0-4.46%,但从第60天之后收获的种子霉变粒增多,部分种子生活力下降。总之,玉米种子生产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它受到气候、地域、市场及人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能否贯彻高产、优质及高效的种子生产技术,则是保证杂交种子产量及质量的一项关键环节。就陇南市而言,该区域雨水丰富、热量充足、无霜期长,生产中晚熟组合具有一定的优势,只要按照不同类型的组合实施不同的高产制种技术,仍然可获得5250 kg/hm2的产量

二、高寒旱地杂交油葵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寒旱地杂交油葵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全膜双垄沟播与施钾量对半干旱区油葵籽仁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葵籽仁粗脂肪及粗纤维含量
    2.2 油葵籽仁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2.3 油葵籽仁油酸和亚油酸
    2.4 油葵籽仁亚麻酸和氨基酸
3 结论与讨论

(2)黄河上中游盐渍土农业高效利用技术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盐渍土农业高效利用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盐渍区农作制度研究与评述
    1.3 盐渍土水盐肥联合调控规律及管理研究与评述
    1.4 盐渍土农业高效利用模式与改良技术研究与评述
    1.5 盐渍土农业盐害与模式评价研究与评述
    1.6 本文研究简介
    1.7 本研究试验简介
第二章 黄河上中游区盐渍土资源现状与农业利用潜力
    2.1 黄河上中游主要盐渍区与盐渍土资源现状
    2.2 黄河上中游区盐渍土的发生与演变
    2.3 黄河上中游区农田水盐平衡
    2.4 黄河上中游地区盐渍土资源农业开发利用潜力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河上中游区盐渍土农业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
    3.1 黄河上中游区盐渍土资源农业利用特征
    3.2 黄河上中游区盐渍土农业利用技术现状
    3.3 黄河上中游区盐渍土农业生产主要问题研究
    3.4 黄河上中游盐渍土农业生产关键技术与新技术需求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河套盐渍区盐渍土农业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筛选
    4.1 研究区域与盐渍土利用现状
    4.2 河套盐渍区耕作控盐技术的研究与筛选
    4.3 河套盐渍区盐渍土肥盐高效调控技术的研究与筛选
    4.4 河套盐渍区盐渍土耐盐食葵品种筛选研究
    4.5 河套盐渍区节水灌溉控盐技术的研究与筛选
    4.6 河套盐渍区盐渍土调理剂与抗盐碱专用肥产品筛选研究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河套盐渍区盐渍土农业利用技术模式的筛选、优化与集成
    5.1 河套盐渍区高效套作技术模式的调研与筛选
    5.2 河套盐渍区“上膜下秸”模式的研究与集成
    5.3 河套盐渍区优化施肥调盐模式的研究与集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盐渍土资源高效安全与可持续利用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
    6.1 黄河上中游盐渍区农业耐盐高效种植结构调整
    6.2 区域盐渍土农业发展模式
    6.3 区域配套技术方案构建
    6.4 黄河上中游地区盐渍化耕地农业利用标准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博士后个人简历
博士生与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永久通信地址
附件

(3)来宾市秋植油葵的开发前景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来宾市秋植油葵的开发前景及积极意义
    1.1 开发前景
    1.2 积极意义
        1.2.1 促进耕地资源有效利用、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1.2.2 带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2 来宾市秋植油葵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3 加快秋植油葵生产发展的对策措施
    3.1 加大宣传引导和示范推广力度
    3.2 规模化发展油葵加工业
    3.3 合理安排生产, 确保秋植油葵对生产季节的要求
    3.4 大力推广油葵高产栽培技术
        3.4.1 选用良种、适时早种
        3.4.2 深耕整地、合理密植
        3.4.3 推广配方平衡施肥、地膜覆盖
        3.4.4 抓好病虫综合防控工作

(4)杂粮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名单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杂粮概念界定
    1.2 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目标
        1.2.1 研究背景
        1.2.2 选题意义
        1.2.3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 杂粮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6 研究理论基础
        1.6.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1.6.2 区域分工理论
        1.6.3 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章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概况
    2.1 杂粮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1 充分认识杂粮在改善膳食结构中的作用
        2.1.2 杂粮作物在旱作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2.1.3 杂粮作物具有高效利用土地的特点
        2.1.4 杂粮是粮食增产的潜力之一
        2.1.5 杂粮是投入低、产出高的高效作物
        2.1.6 杂粮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2.1.7 杂粮对畜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1.8 杂粮在发展区域经济与缓解贫困中的重要作用
    2.2 中国粮食发展概况
        2.2.1 世界粮食危机
        2.2.2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2.3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
        2.3.1 世界杂粮生产概况
        2.3.2 中国杂粮种植业发展概况
        2.3.3 中国杂粮加工业发展概况
        2.3.4 中国杂粮消费情况
        2.3.5 杂粮出口情况
        2.3.6 中国杂粮产业发展新形势
    2.4 谷子发展情况
        2.4.1 谷子起源于中国
        2.4.2 谷子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4.3 中国谷子种植情况
        2.4.4 谷子消费情况
        2.4.5 谷子出口情况
        2.4.6 谷子科研情况
        2.4.7 谷子发展趋势
        2.4.8 中国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判断
    2.5 杂粮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2.5.1 杂粮品种退化老化,栽培技术落后,投入少,质量不稳定,产量低而不稳定
        2.5.2 杂粮产业体系不健全
        2.5.3 杂粮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问题较多
        2.5.4 杂粮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平低
        2.5.5 杂粮标准化建设滞后
        2.5.6 对杂粮的认识有待提高
        2.5.7 杂粮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2.5.8 缺乏政策支持
        2.5.9 对杂粮文化研究不够
第三章 山西省杂粮种植业发展
    3.1 山西省杂粮产业发展概况
        3.1.1 山西省具有杂粮生产的地理环境优势
        3.1.2 山西省杂粮生产总体情况
        3.1.3 山西省杂粮种植布局
        3.1.4 山西省杂粮发展的有利条件
        3.1.5 杂粮产业化发展取得进展
        3.1.6 杂粮发展模式
        3.1.7 杂粮生产案例
    3.2 山西省谷子生产发展
        3.2.1 谷子生产总体情况
        3.2.2 谷子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3.2.3 谷子区划
第四章 谷子种植农户生产行为分析
    4.1 研究基础
        4.1.1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4.1.2 农户种粮行为
    4.2 样本选择情况及调查内容
        4.2.1 样本分布特征
        4.2.2 样本户的主要调查内容
        4.2.3 农户杂粮生产意愿的统计分析
    4.3 农户杂粮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3.1 理论假设
        4.3.2 模型构建
        4.3.3 变量选取
        4.3.4 回归分析
    4.4 研究结论
第五章 杂粮加工业发展
    5.1 杂粮加工业的现状
        5.1.1 杂粮加工业的原料来源丰富
        5.1.2 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中心的生产加工模式
        5.1.3 杂粮加工业的标准化和科技特征有所加强
        5.1.4 杂粮加工仍以初加工为主
        5.1.5 酒酿造业加工程度较深
    5.2 杂粮加工产业链带动效益
    5.3 案例分析
        5.3.1 特色农业与现代化经营相结合
        5.3.2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5.3.3 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
        5.3.4 “质量兴企,品牌运作”的发展战略
    5.4 杂粮加工业发展方向
        5.4.1 大力提高杂粮加工水平
        5.4.2 杂粮加工业的发展应注重整个产业体系的建设
        5.4.3 突破性发展杂粮精深加工工业,提高杂粮产品的附加价值,延伸杂粮产业链条
第六章 消费者杂粮消费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杂粮市场发展前景与困境分析
        6.1.1 杂粮产业是前景诱人的朝阳产业
        6.1.2 杂粮市场拓展的困境
    6.2 消费者问卷调查过程和样本情况
    6.3 消费者对杂粮的认知和态度
        6.3.1 消费者对杂粮的认知
        6.3.2 消费者对杂粮的态度
    6.4 消费者对于杂粮的消费和购买行为
        6.4.1 消费者杂粮的消费行为
        6.4.2 消费者杂粮购买行为
    6.5 消费者对杂粮的购买意愿及主要影响因素
        6.5.1 影响消费者购买杂粮的因素
        6.5.2 消费者杂粮消费的收入弹性
    6.6 研究结论与杂粮营销策略选择
        6.6.1 研究结论
        6.6.2 杂粮营销策略选择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杂粮产业发展方向
        7.2.1 致力于品种创新
        7.2.2 挖掘杂粮种植业潜力
        7.2.3 把握加工业发展趋势
        7.2.4 深化市场开发
    7.3 促进杂粮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3.1 提高杂粮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7.3.2 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
        7.3.3 加强产业增进工作
        7.3.4 加强市场营销
        7.3.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7.3.6 大力发展产业组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高寒山区“春玉米—秋油葵”免耕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播期安排
2 春玉米免耕栽培
    2.1 选好地块
    2.2 化学除草,免耕处理
    2.3 选植高产、耐旱良种
    2.4 适早播种,合理密植
    2.5 配方施肥,加强管理
    2.6 适时收获
3 秋油葵免耕套播
    3.1 选植杂交油葵良种
    3.2 免耕除草,施足基肥
    3.3 适时套播,注意防虫
    3.4 查苗补苗、定苗
    3.5 科学追肥
    3.6 辅助授粉
    3.7采收加工

(6)甘肃省秦王川农业综合发展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1 文献综述
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1 基本情况
    2.2 目的和意义
    2.3 主要内容
    2.4 研究方法和基本路线
    2.5 预期的目标和结论
3 秦王川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和劣势
    3.1 秦王川灌区农业资源特点
    3.2 开发条件分析
    3.3 秦王川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原则
4 高效种植业的方向及技术体系
    4.1 秦王川种植业生产现状
    4.2 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
    4.3 种植业布局
    4.4 种植业技术体系
    4.5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5 高效畜牧业的方向及技术支撑体系
    5.1 畜牧业生产现状
    5.2 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
        5.2.1 奶牛高产技术体系
        5.2.2 肉猪生产技术
        5.2.3 羊生产技术体系
    5.3 畜牧业产业化的方向及途径
    5.4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
        5.4.1 复合型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
        5.4.2 生态养殖场产业化开发模式
6 高效农业中的节水技术体系
    6.1 水资源状况和需求矛盾解析
    6.2 主要的节水技术措施
        6.2.1 工程节水技术
        6.2.2 农艺节水技术
        6.2.3 土壤保墒耕作技术
        6.2.4 化学节水技术
        6.2.5 喷灌及微灌技术
    6.3 秦王川土地盐渍化防治需求
7 秦王川农业综合开发应选择的模式
    7.1 农牧综合发展型
    7.2 农林结合型
    7.3 现代农业型
    7.4 生态农业型
    7.5 产业经营型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宁南旱区应变型种植制度的机理与技术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干旱趋势与旱区农业的战略地位
        1.1.1 严峻的水资源态势
        1.1.2 干旱问题的重要性
        1.1.3 干旱的演变趋势
        1.1.4 旱区农业的战略地位
    1.2 国内外旱区农作制度研究进展
        1.2.1 旱地作物种群选择与合理布局
        1.2.2 合理轮作与农牧结合制度
        1.2.3 农林耕作制度与农林牧综合发展
        1.2.4 保护性耕作制度
        1.2.5 集水农业技术
    1.3 旱区农作制度发展趋势
        1.3.1 可持续农作制度
        1.3.2 旱区农业的设施化
        1.3.3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旱区农业中的应用
        1.3.4 旱区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
        1.3.5 旱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
    1.4 本研究基本思路
        1.4.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宁南旱区资源环境辨识与农业发展态势
    2.1 宁南旱区农业资源与环境辨识
        2.1.1 气候资源
        2.1.2 土地资源
        2.1.3 水资源
        2.1.4 生物资源
        2.1.5 社会经济条件
    2.2 宁南旱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2.2.1 旱作农业是本区农业的主体
        2.2.2 传统农业仍占主体地位
        2.2.3 农牧交错是本区农业发展道路的根本取向
    2.3 宁南旱区种植业发展态势
        2.3.1 种植业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2.3.2 生产条件及耕作制度的变化
        2.3.3 种植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宁南旱区干旱发生规律及干旱预测模型
    3.1 宁南旱区降水基本特征
    3.2 宁南旱区干旱气候规律
        3.2.1 干旱指标的确定
        3.2.2 干旱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周期性
        3.2.3 干旱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
    3.3 宁南旱区干旱气候灾变预测
        3.3.1 灰色灾变预测的原理和方法
        3.3.2 干旱气候预测模型的建立
        3.3.3 干旱气候预测结果及其分析
第四章 宁南旱区农田作物种群水分生态适应性评价
    4.1 旱地作物生产与水分资源的关系
        4.1.1 不同作物生育期与降水的时序耦合效应
        4.1.2 不同时段降水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性
        4.1.3 旱地主要作物的降水利用状况
    4.2 旱地主要作物水分供需平衡特征
        4.2.1 旱地作物水分平衡分析方法
        4.2.2 旱地主要夏熟作物水分供需平衡特征
        4.2.3 旱地主要秋熟作物水分供需平衡特征
    4.3 旱地主要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的判定
第五章 宁南旱区农田作物水分生产潜力研究
    5.1 旱地作物水分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5.2 旱地农田主要作物水分生产潜力的系统分析
        5.2.1 热量生产潜力
        5.2.2 水分生产潜力
        5.2.3 农田总体生产潜力及其开发程度
    5.3 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制约因素
        5.3.1 降水资源对生产潜力的制约
        5.3.2 耕地坡度对生产潜力的制约
        5.3.3 土壤肥力对生产潜力的制约
        5.3.4 粗放经营对生产潜力的制约
第六章 宁南旱区应变型种植制度决策系统研究
    6.1 宁南旱区种植制度现状及调整方向
        6.1.1 粮—经—饲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方向
        6.1.2 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方向
    6.2 旱区种植制度优化调控的原则
        6.2.1 生态适应性原则
        6.2.2 资源高效利用原则
        6.2.3 土地用养结合原则
        6.2.4 持续高产与高效相结合原则
        6.2.5 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原则
    6.3 宁南旱区应变型种植制度决策系统的组建
        6.3.1 旱区应变型种植制度的基本原理
        6.3.2 应变型种植制度优化模型的建立
        6.3.3 应变型种植制度决策系统优化结果
        6.3.4 应变型种植制度决策系统的效益评价
    6.4 应变型种植制度的生产应用与效果检验
第七章 宁南旱区抗旱应灾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
    7.1 抗旱应灾工程措施
        7.1.1 旱作基本农田工程建设
        7.1.2 径流农业工程建设
        7.1.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7.2 抗旱应灾生物措施
        7.2.1 农牧结合型耕作制度
        7.2.2 合理的轮作制度
        7.2.3 选用抗旱丰产作物优良品种
        7.2.4 冬麦北移耕作改制
    7.3 抗旱应灾农艺措施
        7.3.1 保护性耕作技术
        7.3.2 农田覆盖耕作技术
        7.3.3 农田培肥技术
        7.3.4 农田高效补充灌溉技术
    7.4 抗早应灾化学措施
第八章 宁南旱区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8.1 宁南旱区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8.1.1 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扩大
        8.1.2 植被稀少,人为破坏严重
        8.1.3 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
        8.1.4 耕地质量差,限制因素多
        8.1.5 沉重的人口压力
    8.2 生态农业——宁南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8.3 宁南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典型模式
        8.3.1 农牧结合的“草—畜—肥—粮”良性循环模式
        8.3.2 农林牧优化配置生态农业模式
    8.4 宁南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方略与对策
        8.4.1 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8.4.2 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性技术选择
        8.4.3 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优势产业开发
        8.4.4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不同栽培措施对杂交玉米种子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玉米杂交种子生产技术进展简况
    2 影响玉米种子生产的主要因素
    3 提高我国玉米种子产量的主要栽培技术
    4 我国玉米种业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 不同栽培措施对杂交玉米种子产量影响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地点及试验条件
    2 试验内容及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
        3.2 施肥
        3.3 带叶去雄
        3.4.不同收获期
    4.讨论
        4.1.密度对玉米杂交种子生产的影响
        4.2.施肥对杂交种子生产的影响
        4.3 带叶去雄对玉米杂交种子生产的影响
        4.4 不同收获期对玉米种子生产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四、高寒旱地杂交油葵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全膜双垄沟播与施钾量对半干旱区油葵籽仁品质的影响[J]. 张平良,曾骏,郭天文,刘晓伟,谭雪莲,董博. 甘肃农业科技, 2020(06)
  • [2]黄河上中游盐渍土农业高效利用技术与模式研究[D]. 王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2)
  • [3]来宾市秋植油葵的开发前景及发展对策[J]. 张祝昌,李旭林,覃德注.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1(04)
  • [4]杂粮产业发展研究[D]. 李玉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04)
  • [5]高寒山区“春玉米—秋油葵”免耕丰产栽培技术[J]. 魏学伦,韦福祉,唐秀锋,韦国汉,韦目阔. 广西农学报, 2008(06)
  • [6]甘肃省秦王川农业综合发展技术体系研究[D]. 柴长国.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2)
  • [7]宁南旱区应变型种植制度的机理与技术体系构建[D]. 王龙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01)
  • [8]高寒旱地杂交油葵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 周立业,戴素芬. 现代农业, 2001(01)
  • [9]谈谈发展赤峰油葵生产基地的前景[J]. 汪家灼. 种子世界, 2000(04)
  • [10]不同栽培措施对杂交玉米种子产量的影响[D]. 王斌. 甘肃农业大学, 2005(09)

标签:;  ;  ;  ;  ;  

高寒旱地杂交油葵地膜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