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体育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体育教育

一、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方新涛[1](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无法迅速且有效地解决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从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依据、江西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价值意义和优势以及不同人群对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认识方面进行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考试操作方案提出设想,以便为今后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和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未来发展做探索性研究。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价值分析,以及专家领导、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对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态度,为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今后高校在招生选拔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2)目前江西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高考加试体育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育兴趣、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改善体育教师及学校体育的地位、有助于为今后培养全方面人才打下基础、有助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推动。(3)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指导思想应以“健康第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为目标。考试内容可借鉴中考体育,但内容和分数等其他也应有别于中考,根据中学生身体发展规律,因地制宜选择考试项目,并在考核运动素质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运动技能项目考核。(4)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应以实践考试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考试取三年成绩的平均或最好成绩;体育考试初步阶段根据中考体育及体育高考确定体育考试项目,因此考试分数不宜过高,暂定考试分数为30分,其中理论考试为10分,高考加试体育理论考试内容应着重健康教育知识和生理卫生知识两大方面;实践考试为20分,实践类考核办法为必考加选考方式,为减少主观因素影响,考核主要以身体素质为主,必考考试内容为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分数为10分;选考考试内容分为素质类选考和技能类选考,素质类选考为50米跑、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掷实心球或铅球中、50米游泳选择一项,分数为5分,技能类选考为篮球、足球、排球中选择一项进行考试,分数为5分,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评分标准执行,以上是初步设想,考核方案与方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王光[2](2021)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由大向强,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当此之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如何担负好立德树人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必须担当作为,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完成好党和国家交付的重大教育使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既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使然,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论文立足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这一前提性、根本性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回溯建国以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探究这一价值取向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客观规律。特别是本着强烈的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构建了现实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为本取向的理论图景和实践方案,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为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本文由绪论和五章正文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问题研究缘起、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并在分析国内学术界就该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结合对已完成论文的总体把握,分析提炼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本章从解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构成入手,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并对其主客体关系、内容体系、载体和特点进行分析,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内涵要求和功能作用。第二章,“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本章首先从古代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两方面考察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之后重点解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后以建国以来几代领导人的以人为本思想为切入点,阐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理论支撑和合理性解释。第三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本章将建国以来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探索起步(1949—1956)、曲折前进(1957-1965)、遭遇挫折(1966-1976)、恢复调整(1977-1988)、改进深化(1989-2001)和创新发展(2002-现在)六个阶段,通过追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演变探究其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异同与变迁。第四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本章首先解读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以人为本的现实表现和不利影响,进而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必要性,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发展的外部动因、内在动力,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地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具体化的理论指导。第五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本章主要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路径选择,从确立科学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合理需要、融入人文关怀、促进全面发展五个方面提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实践方案。

谭牮牮[3](2021)在《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体育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屡屡遭遇困境,是在其教育的价值上出现了偏差,违背了培养人的初衷,沦为达成目的的工具。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是其课程所追寻的方向,对体育课程的内容和上课的形式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的讨论既是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内涵的需要,也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外有研究表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其课程的主体在课程活动之中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自身的需要所进行价值选择时的倾向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是从学科的角度研究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也有梳理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探究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还有从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演进与发展规律进行探究的。本研究选题依据有以下四点:一是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立足于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二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三是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有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四是价值取向是课程标准修改应确立的前提与核心。从研究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未来走向的目的出发,以建国以来颁布的11部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对这些教学指导文件从颁布的时代背景、文本剖析不同大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走向,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发展,即从建国初期的体育课程为劳动生产和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价值取向,再到实施素质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的价值取向,一直到新世纪的体育课程以“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整个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演变特征是由重视运动技能传授——增强体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本发展演变的。从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中看出,体育课程由重视国家发展需求一步步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最后到重视学生的全方位素质的提升,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发展方向。分析出现不同阶段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原因有时政主导价值取向的、“传统养生”价值观念、“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中,功利主义价值观是现实根源;传统养生观念是思想根源;时政格局是社会根源。深入分析现存的价值取向的根源分析有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其导向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价值取向的走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开放融合,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体育课程的理念应与国际接轨;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具有文化传统的根源。启示我们在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的体育课程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未来的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实现整合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加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程结构上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结构整体。

徐在贵[4](2021)在《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从国家层面指明了当前学科美育渗透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塑造高尚人格的教育方式,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育人指标,应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一项富有传统美学精神与美育内容的课程,具有很大的美育渗透优势。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既有助于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发挥武术“以美育人”功能,深化武术教育改革,推动学校美育建设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跨学科研究法等,以现代美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初中学生心理特征等为理论基础,对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进行研究,基于当前上海市初中武术课程实施与教学现状,对“渗透什么”“怎样渗透”等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探讨。第一,基于对武术教学特色、美育渗透特点、初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深刻把握,指出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目标指向,即发展武术审美能力,体悟并掌握武术初级拳术;培养武术审美意识,品味并领会武术审美意蕴;培养高尚人格素养,学习并传承武术文化精神。相应的渗透内容应包含三大类:可直观感知美感形式的武术形象美、需深层品味审美内涵的武术意蕴美、能潜移默化审美情感的武术精神美。其中形象美包括民族风情、传统韵味的工艺形象美,身匀体健、形美神盈的身体形象美,灵活轻巧、技为艺用的技击形象美等;意蕴美包括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的演练气韵美,敬重自然、崇尚和谐的文化意象美,情景相融、物我同一的哲思意境美等;精神美包括勇武刚强、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美,宽厚仁德、尊师重道的崇德精神美,匡扶正义、忠义爱国的侠义精神美等。第二,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调查上海市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现状,分析武术课教师的基本情况、态度与实践行为等,揭示出初中武术美育渗透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即教师美育认识不足,美育渗透实践能力偏低;教学内容设置失衡,重技能教学轻美育教化;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相应的方法与措施;美育渗透研究薄弱,缺少可借鉴的实践案例等问题。第三,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目标指向与渗透内容特点,研究提出以下路径。(1)通过开展自我教育和美育培训,拓展教师审美基础知识与能力;深入美育研究和教学探析,提高教师美育渗透认知与理念;丰富审美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升教师审美实践能力与技巧等途径,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2)通过以形象美贯穿教学常规与教学过程,打造形式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意蕴美诉诸艺术手法与形式题材,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以精神美勾连历史典故与民俗文化,塑造传承文化精神的教学理念等思路,设计与编排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内容。(3)通过创设武术审美情境,促进学生的武术审美感知与体悟;开展武术审美训练,激发学生的武术审美创造与表现;丰富武术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武术审美趣味与理想等方式,丰富与拓展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活动方式。(4)通过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评价机制;美化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教学环境;提高学校对武术美育渗透的支持度等路径,营造与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内外环境。

刁仁平[5](2021)在《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足球发展研究 ——以南昌市青山湖区为个案》文中认为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体教融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园足球涵盖了足球后备人才的启蒙和基础训练阶段,是高水平运动员的早期培养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可以协调发展,有助于培养高文化水准的足球后备人才;在另一方面,基于校园足球运动的特点与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在足球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也有助于完善学校体育工作。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园足球的发展对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分析法、逻辑分析法,首先梳理了校园足球相关的文献,从宏观角度,了解了文献中关于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其次,对校园足球目标、目标实施途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进行全面论述;然后,根据上文论述的理论基础,顺承这一思路,对南昌市青山湖区足球特色学校的“普及”和“提高”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分别得出了以班级联赛为主要载体的校园足球普及方案和以学校代表队为主要载体的校园足球提高方案。结论与建议如下:结论一:校园足球包括四个层级的发展目标:体质健康是校园足球的基础目标与最低目标;素质教育是必要的过程目标与软化目标;竞技目标是校园足球的关键目标与硬性目标;引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水到渠成的终极目标。结论二:“校园足球活动”包括“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因而,校园足球目标,必然通过普及类活动与提高类活动实现,普及”与“提高”两者的关系既有机统一又相对独立。结论三:南昌市青山湖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园足球,普及活动整体开展良好,但部分方面仍需加强,比如:场地短缺、师资不足。政府需要做的主要工作是修建更多、更大面积、更高质量的足球场地,同时配备具有一定数量的足球专业教师。结论四:南昌市青山湖区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活动相对滞后,比如:缺乏高学历、有专业背景的师资,教练员的执教年限较短,科研能力、执教能力水平有待提高;足球代表队队员的年龄段设置不科学,选材次数不够,缺乏淘汰机制;足球场地、器材、经费有待改善。建议一:校内班级联赛更适合作为普及工作的抓手,南昌市青山湖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园足球应尽快建立以班级联赛为主要抓手的方案。针对班级联赛类型,小学采取五人制比赛,中学可以灵活采用五人制和七人制相结合。关于比赛赛制,针对班级数量少的学校可以采取循环制,班级数量多的学校可以直接采取淘汰制。针对足球裁判的不足,可以任命班主任、爱好足球运动的任课教师和有意愿做裁判的学生担任。建议二:足球代表队建设工作,理应成为校园足球“提高”工作的主要载体。针对南昌市青山湖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园足球代表队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年龄段设置精细化原则;循环滚动发展原则;以点带面,试点学校配备挂钩学校原则;多次选材与定期淘汰原则;场地、与教练员等训练资源最优化配置原则。

闫佳伟[6](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指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谭佳智[7](2021)在《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CNKI平台中1992-2019年期间收录的北大核心、SCI、CSSCI、CSCD类体育课程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1992-2019年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借助Citespace5.5R2(32-bit)软件对体育课程文献进行数据处理,提取文献主体、科研主体等信息,分析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等,探寻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及研究经验。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在1992-2019年的27年间科研文献的积累呈现出周期性的发展特点。体育课程课题性文献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等国家性课题。在期刊来源方面主要以专业性高校为主的学报式期刊为主要刊载平台,科研方法上以传统普遍式的科研方法为主,但新兴的科研方法也开始渗透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方法体系。2.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最大的稳定团队是以季浏、王健、董翠香、黄汉升等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也是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产量的主力军,且高产作者的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多数体育课程研究者的合作较为分散。3.我国体育课程科研机构主力较集中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机构合作性具有较小区域集中、大区域较为分散的特点。4.国内1992-2019年间体育课程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学校体育、体育教学、高校、改革、教学模式等主题词展开。5.国内体育课程领域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新体育课程、课程体系、立德树人等关键词展开。6.为了促进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建议提高对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文献规范性和科研力度,提升合作意识,形成优势互补,以创新思维、实践精神,增强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可探索性。

王芳辉[8](2021)在《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文中指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多维度阐明体育素养的本质内涵与价值追求。体育素养的内容涵盖了人的情感、身体、认知与体育实践活动,强调在完整的生命旅程中培养身体活动所需要使用的各项能力,帮助我们树立合理的终生体育追求。价值论也被称为价值哲学,它指的是关于社会价值的组织构成、属性、根源和对价值进行评价的一种哲学理论,主要指的是通过考察社会主体的需求与其他客体所能够满足的主体需求以及怎样才能够满足这些主体需求的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与评价社会现象、行为和各类事物对阶级、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与意义。体育素养的价值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产生于人类所遵循的“人的内在尺度”,实质上就是人所认同的社会主体尺度和其他客体的属性相互交融之后的整合与统一。由于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社会中的特殊性存在,主体的需要是形成体育素养的价值基础的直接需要。主体与客体是构成体育素养的价值联系的两个基本关系项,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统一的过程。立足于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身,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与价值实现路径,寻求从体育理论到现实之间建构新的参照空间。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通过对体育素养的理论知识梳理与回顾,对体育素养内涵的认知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找寻体育素养的价值存在的依据。以“人的需要”作为交织点,对体育素养的理论进行有序阐述,揭示体育素养理论存在的价值线索,为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做好有力铺垫。同时,对体育素养价值发展与价值认同的实际进行归纳与论证。第二,对体育素养的价值本性进行分析,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具体属性与特征进行阐述,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生成肌理,描绘出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细微世界的真实模样。第三,基于价值主体的选择对体育素养的价值进行考察。分析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探讨主体尺度在价值关系中的重要性;分析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解读主体需要在价值事实中的第一性;分析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探究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需要的维护;分析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阐释了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未来的向往。第四,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内容进行考察与分析。解读体育素养关于主体的健身、教育、运动、调节身心、交往、和谐与发展价值,勾勒出体育素养的价值真实图景。第五,回归到主体的现实生活,思考体育素养价值的实现愿景与价值旨归,辩证的看待主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成长与进步,详细的分析客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发展与进化,继而考察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价值取向的过渡与变化。本研究论文的结论主要包括:(1)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是体育素养的鲜活标签。(2)体育素养的价值产生前提、价值接受与价值实现均是基于主体的需要。(3)体育素养的价值选择是在主体需要的前提下,基于主体尺度与主体追求的有机统一。(4)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考察解决了主体的价值矛盾冲突,确立了合理的价值取向。(5)体育素养的价值关系中,价值的呈现在于主体的进化与超越,也在于客体的丰富与升华,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陈晓莹[9](2020)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热点、问题、趋势可视化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宏观层面,梳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知网有关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相关研究;微观层面,借助大数据处理工具SPSS、Cite Space V,分析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与成因,并预测其演变态势。以期为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论的支持。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可视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从发文时间、数量、关键词、前沿热点、作者、机构6个维度,对中国知网CNKI(1978-2020年)有关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聚类与可视化分析。结果与分析:(1)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研究呈现波浪型增长,最高峰出现在十八大召开时期;特征为“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系统化发展。(2)中国素质教育引发学界研究热潮,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共占热词前沿。改革与发展同步,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拥有话语权。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生命教育、全纳教育、以人为本、快乐体育、竞技体育、创新教育、多元化教育理念,占据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主流地位。(3)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存在不足,在研究在方法上,多样性不足,实证分析相对较少,多采取归纳、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内容上,存在相似度较高,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多集中于政策梳理、问题与成因探究以及对策与建议,一定程度造成被引频次较低;在时空地域上,集群效应局部形成,但规模效应不显着。作者、机构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在国际合作方面有待加强。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国际合作是其发展的有效路径。(4)2020年及以后,学校体育的研究热度与发文,将高于学校体育与教育理念,学校体育教学、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全纳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发文量持平且变化不大。其中,国家政策调整、国际局势变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新理念出现等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当前教育形式的变革,与相关领域研究的热潮。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亦能成为新理念产生或旧理念改变的诱因。结论与建议:(1)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发展成就不足共存。整体追踪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轨迹,挖掘驱动因素、及时更新研究方法,对于十八大新起点上的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推进,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2)立足国情,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之路。顺应教育全球化趋势,坚持改革开放,制定符合国情学校体育教育方针政策。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建人才库、智慧库、科研数据库,共享科研成果。(3)创新观念与实践,构建以育人为最高目标,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的学校体育教育研究模型。注重质性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与交叉学科研究法,丰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重视综述性研究;挖掘学校体育教育德育、体育、智育、美育与实践等多重功能。核心学者、科研作者、研究机构与平台,要加强合作,发挥发挥集群效应与智囊团作用,建立学术共同体。(4)加大学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力度,学校、教师、学生协同发展。学校根据学校体育教育理念,设置分层教育目标,重视学校体育与课余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中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中学生体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1.2 国家对体育关注度愈来愈高
        1.1.3 科学合理的高考体育方案实施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
        1.1.4 中考体育的成功案例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考试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1.3.2 关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研究
        1.3.3 关于体育科目纳入高考争议研究
        1.3.4 国内外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研究
        1.3.5 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价值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专家访谈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人群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分析
        3.1.1 学生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观点
        3.1.2 学生家长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看法
        3.1.3 教师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看法
        3.1.4 专家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意见
        3.1.5 不同人群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顾虑问题
    3.2 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考试的优势
        3.2.1 江西省高考体育招生考试的完善
        3.2.2 江西体育中考经验的借鉴
        3.2.3 教育分布情况较好
        3.2.4 其他省份普通高考加试体育考试方法的优劣
    3.3 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探索性操作方案设计
        3.3.1 考试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
        3.3.2 高考增加体育项目的考试模式及分值
        3.3.3 高考加试体育项目的制定
        3.3.4 高考加试体育考试的安排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的不足
    5.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依据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
        (一)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必要性的研究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内在根据的研究
        (五)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实践途径的研究
        (六)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分期与发展经验的研究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构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特点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一、相关概念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
第二章 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二、中国近代的人道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二、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毛泽东:人民主体观,人民动力观,人民利益观
        二、邓小平: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
        三、江泽民:突出人民本位,关心人民疾苦,维护人民利益
        四、胡锦涛:关照人民利益,坚持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
        五、习近平:体察民情,改善民生,保障民主
第三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探索起步(1949—1956)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有效开展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萌芽
    第二节 曲折前进(1957—1965)
        一、“又红又专”培养目标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展开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第三节 遭遇挫折(1966-1976)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存在
        二、“教育革命”旗帜下的系列政治运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沦失
    第四节 恢复调整(1977-1988)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重新确立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逐步恢复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向趋于明确清晰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度陷入低徊迷惘
    第五节 改进深化(1989-2001)
        一、重新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二、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细化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着力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五、优化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第六节 创新发展(2002-现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政策设计系统清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明确呈现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务实有效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充分拓展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局面开始形成
第四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
    第一节 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缺失
        一、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的缺失
        二、以人为本的学校资源的缺失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虚空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外部动因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二、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文化创新的要求
        三、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内在动力
        一、大学生的主体诉求与教育者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
        二、大学生主体需求与教育者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动力与自我教育能力的矛盾
第五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确立科学理念: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前提
        一、“尊重人”:发挥大学生的价值主体作用
        二、“服务人”:发挥大学生的权益主体作用
        三、“发展人”:发挥大学生的发展主体作用
    第二节 贴近学生生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内涵要求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满足合理需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动力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要求
        二、当前大学生的需要现状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融入人文关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情感支撑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内涵
        二、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
    第五节 促进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归宿
        一、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要求
        二、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发展目标要求的变迁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3)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课程标准的缘起及核心概念界定
        2.1.1 核心概念界定
    2.2 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课程标准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课程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历史研究法
        3.2.3 归纳总结法
        3.2.4 比较研究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建国以来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历史演进分析
        4.1.1 1956 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
        4.1.2 1961 年《中学体育教材》
        4.1.3 1978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4 1987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5 九年义务体育教学大纲——1988 大纲、1992 大纲
        4.1.6 1996 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7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4.1.8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
        4.1.9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7-9 年级)课程标准(2011 年版)》
        4.1.10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
    4.2 我国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价值取向分析
        4.2.1 时政主导的价值取向
        4.2.2 “传统养生”的价值观念
        4.2.3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
    4.3 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存在根源分析
        4.3.1 国家意志的体现
        4.3.2 受传统文化影响
        4.3.3 体育课程开放融合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发掘武术审美教育功能,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塑造学生高尚品格
        1.2.2 有助于更新武术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武术兴趣,深化学校武术教育改革
        1.2.3 有助于完善以美育武理论,拓宽以美育人渠道,促进学校美育工作开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学科美育渗透研究
        1.3.1.1 武术美育渗透研究
        1.3.1.2 体育美育渗透研究
        1.3.2 国外学科美育渗透研究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阐释
        1.4.2.1 现代美育理论
        1.4.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4.2.3 初中学生心理特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内容设计
        2.2.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2.2.2.3 问卷信效度检测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跨学科研究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目标指向与基本内容
    3.1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目标指向
        3.1.1 发展武术审美能力,体悟并掌握武术初级拳术
        3.1.2 培养武术审美意识,品味并领会武术审美意蕴
        3.1.3 培养高尚人格素养,学习并传承武术文化精神
    3.2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基本内容
        3.2.1 形象美:武术美感形式的直观感知
        3.2.1.1 身匀体健、形美神盈:武术形体动作表现的身体形象美
        3.2.1.2 灵活轻巧、技为艺用:武术演练格斗展现的技击形象美
        3.2.1.3 民族风情、传统韵味:武术服饰器械呈现的工艺形象美
        3.2.2 意蕴美:武术审美内涵的深层品味
        3.2.2.1 以形传神、气韵生动:武术艺术表达蕴藏的演练气韵美
        3.2.2.2 敬重自然、崇尚和谐:武术语言符号蕴含的文化意象美
        3.2.2.3 情景相融、物我同一:武术审美追求蕴含的哲思意境美
        3.2.3 精神美:武术审美情感的潜移默化
        3.2.3.1 勇武刚强、自强不息:武术坚毅品质中的尚武精神美
        3.2.3.2 宽厚仁德、尊师重道:武术道德情操中的崇德精神美
        3.2.3.3 匡扶正义、忠义爱国:武术高尚情怀中的侠义精神美
4 初中武术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4.1 上海市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现状
        4.1.1 初中武术课教师基本情况
        4.1.2 初中武术课教师美育渗透态度与了解程度
        4.1.3 初中武术课教师的美育渗透实践
        4.1.4 初中美育渗透实践结果的归因探讨
    4.2 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困境
        4.2.1 教师美育认识不足,美育渗透实践能力偏低
        4.2.2 教学内容设置失衡,重技能教学轻美育教化
        4.2.3 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相应的方法与措施
        4.2.4 美育渗透研究薄弱,缺少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5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实施路径
    5.1 培养与提升初中武术课教师的审美素养
        5.1.1 开展自我教育和美育培训,拓展教师审美基础知识与能力
        5.1.2 深入美育研究和教学探析,提高教师美育渗透认知与理念
        5.1.3 丰富审美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升教师审美实践能力与技巧
    5.2 设计与编排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基本内容
        5.2.1 以形象美贯穿教学常规与教学过程,打造形式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5.2.2 将意蕴美诉诸艺术手法与形式题材,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
        5.2.3 以精神美勾连历史典故与民俗文化,塑造传承文化精神的教学理念
    5.3 丰富与拓展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活动方式
        5.3.1 创设武术审美情境,促进学生的武术审美感知与体悟
        5.3.2 开展武术审美训练,激发学生的武术审美创造与表现
        5.3.3 丰富武术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武术审美趣味与理想
    5.4 营造与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内外环境
        5.4.1 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评价机制
        5.4.2 美化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教学环境
        5.4.3 提高学校对武术美育渗透的支持度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足球发展研究 ——以南昌市青山湖区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高度重视校园足球的发展
        1.1.2 校园足球的发展决定着中国足球的未来
        1.1.3 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足球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国内有关校园足球的研究
        2.1.1 校园足球功能与价值研究
        2.1.2 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研究
        2.1.3 校园足球发展对策研究
        2.1.4 校园足球班级联赛建设研究
        2.1.5 校园足球队建设研究
    2.2 国外青少年足球相关研究现状
        2.2.1 日本青少年足球研究
        2.2.2 韩国青少年足球研究
        2.2.3 英国青少年足球研究
        2.2.4 德国青少年足球研究
        2.2.5 巴西青少年足球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个案研究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调查法
        3.2.5 专家访谈法
        3.2.6 数理分析法
        3.2.7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校园足球的目标体系概述
        4.1.1 体质健康是基础目标与最低目标
        4.1.2 素质教育是必要的过程目标与软化目标
        4.1.3 培养后备人才是关键目标与硬性目标
        4.1.4 引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水到渠成的终极目标
    4.2 我国校园足球目标实施路径概述
        4.2.1 校园足球普及类活动界定
        4.2.2 校园足球提高类活动界定
        4.2.3 校园足球普及与提高关系再探讨
    4.3 南昌市青山湖区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足球普及现状与分析
        4.3.1 校园足球开课情况
        4.3.2 校园足球大课间情况
        4.3.3 校园足球文化节情况
        4.3.4 校园足球班级联赛情况
    4.4 南昌市青山湖区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足球提高现状与分析
        4.4.1 学校足球代表队师资队伍现状与分析
        4.4.2 足球队队员基本情况
        4.4.3 足球队训练保障情况
    4.5 以班级联赛为重要抓手的校园足球普及方案设想
        4.5.1 班级联赛是校园足球普及工作的重要载体
        4.5.2 校园足球班级联赛方案设想
    4.6 以学校代表队为主要载体的校园足球提高方案设想
        4.6.1 校园足球代表队是提高工作的主要载体
        4.6.2 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足球代表队建制原则
        4.6.3 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足球代表队建制设想示例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1.4.3 国外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小结
        1.4.4 国内知识图谱可视化相关研究综述
        1.4.5 国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综述
        1.4.6 文献综述总结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知识图谱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积累情况分析
        3.1.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年分布情况
        3.1.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基金分布
        3.1.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发文期刊统计
        3.1.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情况分析
        3.2.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数量关系分析
        3.2.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高产作者情况分析
        3.2.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合着情况分析
        3.2.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共现图谱分析
        小结
    3.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机构情况分析
        3.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统计分析
        3.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共现图谱分析
    3.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热点及主题分析
        3.4.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主题分析
        3.4.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主题知识群构建及分析
    3.5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前沿预测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的缘起与准备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发展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1.2 民众的体育素养培育与提升仍需努力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体育
        1.2.2 体育素养
        1.2.3 价值论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重点与难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创新与不足
        1.8.1 研究创新
        1.8.2 研究不足
2 体育素养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存在
    2.1 体育素养的认识维度
        2.1.1 体育素养与学生的快乐成长
        2.1.2 体育素养与教师的生命教育
        2.1.3 体育素养与课程的知识涵养
        2.1.4 体育素养与民众的完全人格
    2.2 体育素养的价值初显
        2.2.1 体育素养与生命行为的力量
        2.2.2 体育素养与人类健康的需要
        2.2.3 体育素养与时代发展的责任
    小结
3 体育素养的价值发展与价值观念
    3.1 体育素养价值发展曲折性的“实然”
    3.2 体育素养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应然”
    小结
4 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与价值本性
    4.1 体育素养价值中意识主导的主体性
    4.2 体育素养价值中对象存在的客体性
    4.3 体育素养价值中蕴含特殊的绝对性
    4.4 体育素养价值中独特地位的相对性
    4.5 体育素养价值中永恒变化的时效性
    4.6 体育素养价值中人本回归的社会性
    小结
5 体育素养的价值主体与价值选择
    5.1 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
    5.2 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
    5.3 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
    5.4 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
    小结
6 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与价值维度
    6.1 体育素养关于促进身体发展的健身价值
    6.2 体育素养关于引导个体担当的教育价值
    6.3 体育素养关于提高体育技能的运动价值
    6.4 体育素养关于提升情感体验的调节价值
    6.5 体育素养关于增加互动空间的交往价值
    6.6 体育素养关于缓解社会矛盾的和谐价值
    6.7 体育素养关于坚持真理原则的发展价值
    小结
7 体育素养的价值实现与价值旨归
    7.1 体育素养价值主体的进化与超越
    7.2 体育素养价值客体的丰富与升华
    7.3 体育素养价值取向的确立与设定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热点、问题、趋势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 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需求
        二 学校体育教育理念作用价值开发的需求
        三 学校教育理念发展中的问题有待解决的需求
    第二节 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实施思维导图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主流教育理念与热点
        四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特征
        五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历史经验
    第四节 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重难点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二 可视化分析法
        三 数理统计法
        四 对比分析法
        五 耦合分析法
        六 趋势动态分析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热词前沿共词聚类分析
        一 主题词、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二 前沿热点共现知识图谱
        三 三维立体鱼眼视图轨迹知识图谱
        四 中国知网CNKI(1978-2020年)学校体育主流教育理念及内涵
    第二节 TIME-ZONE VIEW时区视图分析
        一 主题词、关键词Time-zone时区视图知识图谱
        二 Time-zone View时区优化视图知识图谱
        三 索引文献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
    第三节 学术共同体与学科基础分析
        一 核心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
        二 学术研究平台共现知识图谱
        三 作者与机构平台共现知识图谱
        四 学科理论发展基础SPSS大数据分析
    第四节 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问题与趋势
        一 存在问题的思维导图分析
        二 发文数量与趋势分析
        三 文献共被引研究分析
        四 学校体育教育主流理念的发展与趋势分析
        五 前沿热点与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不足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探索性研究[D]. 方新涛.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D]. 王光.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D]. 谭牮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徐在贵.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5]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足球发展研究 ——以南昌市青山湖区为个案[D]. 刁仁平.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D]. 谭佳智.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8]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D]. 王芳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热点、问题、趋势可视化分析[D]. 陈晓莹.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标签:;  ;  ;  ;  ;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体育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