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工程地质选线(论文文献综述)
郑子钰[1](2020)在《西藏拥巴乡怒江河段隧道进出口量化选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拟建交通工程昌都至林芝段的跨怒江特大桥为线路控制性桥位,其桥位选取以地质条件为基础,受控于岸坡位置和隧道洞口位置。为此,本文针对怒江特大桥选址,进行工程地质定性分区研究,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信息量法、修正灰色聚类法并基于python语言和Arc Gis软件进行量化选址研究为确定怒江特大桥进出口位置提供重要依据。主要成果如下:(1)查明了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以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为主要依据,将研究区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区Ⅰ、Ⅱ、Ⅲ,查明了各分区工程地质特征。在各分区选取典型岸坡进行分析评价。(2)采用三种量化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加权信息量法、修正灰色聚类法)评价岸坡稳定性,对传统的信息量法和灰色聚类法进行了修正。通过层次分析法权重与信息量值相乘,得到加权信息量进行稳定性判定。在传统灰色聚类法基础上,通过变异系数法权重赋予指标权重,并与聚类权相乘得到最终权重。(3)建立了岸坡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10个评价因子:人类工程活动、风化作用、河流作用、工程地质岩组、坡度、坡高、坡体结构、断裂密度、灾害规模及分布密度。基于地表水文定义划分研究区岸坡单元。基于上述评价因子进行综合处理,得出优选岸坡。(4)创立了隧道洞口工程适宜性评价体系,包括9个评价因子:岩性、坡度、坡面走向、高程、与山脊线距离、仰坡危岩体规模、与断层距离、与现有公路距离、与对岸相应位置间最短距离。采用栅格单元作为洞口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单元。将优选岸坡地形图通过Arcgis生成10m×10m的DEM栅格模型。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修正灰色聚类法,运用python语言,得到适宜性分区结果,并在Arcgis中表达栅格适宜性等级。(5)在优选岸坡上赋予洞口位置,通过评价优选岸坡的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岸坡整体稳定性分区,查明危岩体及孤石发育现状及对洞口的威胁,并对该洞口位置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洞口工程适宜性评价结果对比,验证该洞口位置合理性。循环该步骤,得到优选洞口位置。
胡亚坤[2](2020)在《复杂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 ——以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为例》文中认为目前,我国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在地形艰险、地质复杂的山区,高速公路路线的选择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地质因素。一个良好科学的选线方案,直接影响到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影响整个项目寿命周期,因此,总结出一套复杂山区地质选线原则,同时建立一套可用性强、实用性高的公路路线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依托在建的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项目,根据项目区所处的特殊地质环境进行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通过对乐汉高速路线分析,从地质因素角度出发,总结出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同时建立一套公路路线评价指标体系。本论文主要成果有如下3点:1.总结各工程地质条件的选线原则。基于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项目,针对复杂山区各工程地质条件对路线选择的影响,提出各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结合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工程实例,重点对不良地质如滑坡、泥石流、崩塌、顺层边坡、特殊性岩土进行分析,提出其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2.基于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重大工点,总结出隧道和桥梁地区的地质选线原则。隧道选线从两个方面研究,一是从地质角度分析影响隧道路线的地质因素,二是从力学角度,利用Mida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隧道力学模型,分析隧道受力形式,提出隧道地区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桥梁地质选线研究主要从地质因素与桥梁路线选择的关系,提出桥梁工点地质选线原则。3.建立公路路线选择指标体系。将影响路线选择的各指标列举成表,通过对专家进行调查问卷的形式,将影响路线选择的各指标因素进行权重评判。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各指标对路线选择的重要性权重,从而定性的分析路线各指标选择的重要性顺序,从而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高速公路选线提供理论支撑。
赵立廷,许林新,戈普塔[3](2020)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选线研究》文中指出针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路线选线工作,结合青藏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分析了青藏高原的建设特点及各种控制因素对高速公路选线的影响,提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选线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路线方案的选线研究。
王朋[4](2020)在《新藏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新藏铁路为5条进藏铁路之一,走行于塔里木地台和青藏高原两个构造单元,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及自然环境极其复杂多变,其修建技术难度和工程风险极大。通过分析总结拟建线路的工程地质环境特征,提出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表明:新藏铁路地貌单元极为多变、气象条件极为恶劣、地层岩性极为混杂、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存在滑坡和错落、危岩、落石和崩塌、岩堆、泥石流、风沙、地震、高地温、雪害及冻土等工程地质问题,建议在充分借鉴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中尼铁路等科研成果和勘察设计、施工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分布规律、对铁路工程影响、选线技术以及防治措施等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提高我国山区铁路勘察、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王志军[5](2018)在《织金至纳雍铁路工程地质选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织金-纳雍铁路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黔西高原与黔中山原的过渡带,整体西北走向,穿越中山地貌区,地形起伏、山高谷深、岩性多样、构造强烈,不良地质类型多、分布广、规模大,典型问题有岩溶、采空区、危岩落石等。复杂恶劣的工程地质条件给铁路建设和运营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所以,针对线路遇到的各种不良地质问题展开地质选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论文通过分析以往铁路地质选线的经验教训,归纳出铁路地质选线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断裂和褶皱构造、区域地形地貌特征、斜坡不良地质、深层富水构造、特殊岩土及有害气体。结合铁路所在区域的工程地质背景,从以上五点出发,分析了织金-纳雍铁路地质选线的各个影响因素。论文对织金纳-雍铁路沿线不良地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得到不良地质的发育情况和分布特征,在归纳以往铁路地质选线原则的基础上,借鉴代表性复杂山区铁路地质选线实例,总结出一套适用沿线各类不良地质问题的地质选线原则,针对采空区、煤层瓦斯、岩溶、危岩落石、岩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分别提出了相应对策,为铁路的设计和修建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铺垫。运用织金-纳雍铁路地质选线原则,针对四个重点区段进行了详细比选,最终确定拉通方案。通过对织金-纳雍铁路的地质选线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于不良地质问题占主导地位的山区地质选线原则,这些研究成果也对铁路经过类似地区遇到类似问题如何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孟良[6](2017)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文中指出我国多年冻土分布面积广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占我国多年冻土区面积的70%,冻土对外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失稳后对上部构造物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由于现有公路选线方法对多年冻土区的冻土破坏效应未做重点考虑,进而加剧了冻土区构造物的受灾程度。因此,深入研究多年冻土区选线的影响因素,建立以保护冻土为核心的选线方法,不仅是保障多年冻土区交通设施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多年冻土区公路与环境和谐相处,科学合理安排公路建设任务的迫切需要。论文以公路路线为研究对象,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为前提条件,结合知识库理论与模糊数学方法,基于MATLAB与ArcGIS技术平台,重点进行了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的研究。具体是以地面坡度、冻土年平均地温、冻土含冰量、干扰工程为选线约束条件,结合冻土区选线专家经验知识,通过知识库理论,建立多年冻土区选线知识库和规则库,运用模糊推理理论,建立多年冻土区选线推理机,完成了多年冻土区选线方法的构建。论文首先系统分析了一般地区公路线位选择的特点,表明选线是一个反复迭代、螺旋前进的过程,并构建了一般地区公路线位选择的过程模型,进一步结合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特殊环境,提出了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的特点、原则及过程模型;其次在分析总结现有选线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保护冻土理念为核心的选线方法;然后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影响多年冻土区线位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面坡度、冻土年平均地温、冻土含冰量、干扰工程;之后结合知识库理论,运用德尔菲法对选线专家进行咨询与调研,建立了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知识库、规则库;进一步利用模糊推理理论构造了选线推理机,结合多年冻土区选线知识库、规则库,构造了输入输出空间变量的模糊集和模糊规则库,利用MATLAB平台对多年冻土区选线方法进行了程序实现;最后利用ArcGIS平台,结合相关数据资料,进行了方法的应用研究,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本文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线方法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我国公路选线方法和理论体系,不仅对后续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还对促进藏族和各民族文件交流,稳固国家边防,加强民族团结,加速西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马巍,周国庆,牛富俊,穆彦虎[7](2016)在《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的基础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的基础研究"(2012CB026100)实施5年来,围绕构筑物群相互热作用机制及其与冻土环境变化的响应过程、冻土区构筑物稳定性和工程服役性能的评价方法与理论、冻土工程走廊构筑物群致灾因子与灾害评估指标体系三大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在走廊冻土变化及其灾害时空演化规律、多年冻土地基热、力响应的多因素耦合机制、冻土工程构筑物基础稳定性与服役性能的评价与预测、冻土工程走廊构筑物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冻土工程灾害评估及其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基础研究工作,推动了冻土工程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维护了我国冻土工程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将为高原工程走廊重大冻土工程规划、建设、维护和生态环境屏障建设提供科学基础。本文对项目研究的主要突出进展做了介绍,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汪双杰,闫晓敏,张驰,孟良,杨坤[8](2016)在《多年冻土区公路路线选择分层目标法》文中指出为了进行多年冻土区公路路线设计,以多尺度效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保护冻土由粗到细、由面到带、由带到线的分层目标选线方法,构建了理论模型。结合不同地形地貌、既有工程、构造物与建筑物在不同比例尺下的表现形态,给出了分层目标法的层次划分,确定了每个层次下公路路线选择的影响因素。考虑路线节点重要度和地形地貌的影响,给出了第1层次下多年冻土区选线模型。利用公度原理给出了第2层次下平均海拔、平均坡度、年平均地温、冻土分布、融区构造和既有工程等影响因素的标度分级,并构造了第2层次下多年冻土区公路选线困难度模型。综合考虑冻土地温、冻土含冰量、冻土病害和植被覆盖带来的冻土危害,同时兼顾多年冻土区既有工程的热干扰,构建了第3层次多年冻土区公路选线可靠度模型。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秀水河至雅玛尔河段为例,运用分层目标法进行了公路选线。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分层目标法确定的路线方案可以准确避绕高病害率的冻土区域,避开既有工程的相互干扰,从而获得工程困难度低、可靠度高的路线方案。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9](2013)在《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3》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道路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道路工程领域(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公路支挡结构、道路几何设计)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对路基沉降变形特征、拓宽路基沉降控制、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特殊土路基处治技术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沥青及其混合料、水泥混凝土路面和多年冻土地区路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同时基于支挡结构特点,对公路常用支挡结构的适用条件、加固原理、设计计算理论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最后对道路智能选线及3D道路设计技术、道路交叉设计、面向路线设计的汽车行驶特性预测技术、路线设计质量评价技术等新理念、新技术进行了剖析,以期为道路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张毅[10](2009)在《渝(重庆)利(利川)线(丰都~利川段)地质选线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基础建设时期的高峰到来,在我国复杂山区修建高速铁路已经成为必然。但是,要在地形地质条件的地区建好高铁,只有做好铁路的地质选线工作,才能使线、桥、隧、路等专业相协调,得出最经济、最安全的最优的线路方案。本论文就是以拟建的渝利线(丰都~利川段)为工程实例详细剖析了该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地质选线的控制因素。最后通过其线路的选线情况,从中得出了一些相关经验。,这些相关经验和启示都是在对工程实例的地质选线进行分析研究后总结得出的。为了做好渝利线(丰都~利川段)的地质选线研究,论文首先对其研究意义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介绍,然后对其线路穿越的地质背景给出了详细的论述,最后通过分析线路穿越的地质环境而得出了该铁路在地质选线中主要的受控因素。论文针对渝利线(丰都~利川段)的地质选线的控制条件,分别从总体和局部展开了对这些控制因素的论述和研究。总体上主要是论述了针对线路受控的七大地质因素而做出的一些地质选线情况;局部的论述研究主要着重于对具体工点—金竹滩双线特大桥、方斗山隧道、齐岳山隧道进行了详细的地质选线论述。论文通过对渝利线(丰都~利川段)的地质选线研究,最后得出了相应的地质选线成果。因此,论文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复杂山区铁路、不良地质地区的铁路、铁路的重大工点的地质选线原则以及渝利线的选线经验概要。通过对渝利线(丰都~利川段)的地质选线研究而得出的这些总结性的原则及经验是铁路地质选线行业中一个重要的补充,也为以后铁路建设遇到相似问题如何解决指明了方向。
二、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工程地质选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工程地质选线(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拥巴乡怒江河段隧道进出口量化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岸坡(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
1.2.2 岸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
1.2.3 地质选线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 |
2.1 气象水文 |
2.1.1 气象 |
2.1.2 水文特征 |
2.2 地形地貌 |
2.3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岩组 |
2.3.1 地层岩性 |
2.3.2 工程地质岩组 |
2.4 地质构造 |
2.4.1 昌都至林芝段地质构造 |
2.4.2 研究区地质构造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2.6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2.6.1 新构造运动 |
2.6.2 昌都至林芝段历史地震 |
2.6.3 研究区地震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岸坡工程地质分区研究 |
3.1 研究区工程地质定性分区 |
3.1.1 工程地质定性分区原则及依据 |
3.1.2 各区工程地质特征 |
3.2 典型岸坡工程地质分析评价 |
3.2.1 Ⅰ方案岸坡 |
3.2.2 Ⅱ方案岸坡 |
3.2.3 Ⅲ方案岸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岸坡稳定性量化分区研究 |
4.1 量化评价理论 |
4.1.1 模糊综合评判法 |
4.1.2 加权信息量法 |
4.1.3 修正灰色聚类分析法 |
4.2 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
4.3 岸坡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
4.3.1 岸坡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2 岸坡稳定性评价指标的取值和分级 |
4.4 评价单元划分 |
4.5 岸坡稳定性研究 |
4.5.1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岸坡稳定性研究 |
4.5.2 基于加权信息量法的岸坡稳定性评价 |
4.5.3 基于修正灰色聚类分析法的岸坡稳定性研究 |
4.5.4 三种方法结果对比 |
4.6 岸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
4.6.1 岸坡稳定性分区量化评价结果分析 |
4.6.2 量化评价结果与工程地质分区比照 |
4.6.3 优选岸坡定性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隧道洞口工程选址研究 |
5.1 研究思路与路线 |
5.2 优选岸坡工程地质评价 |
5.2.1 工程地质条件 |
5.2.2 岸坡整体稳定性分区研究 |
5.2.3 危岩体及孤石发育现状 |
5.3 洞口工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
5.4 评价模型建立暨单元划分 |
5.5 洞口工程适宜性研究 |
5.5.1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洞口工程适宜性评价 |
5.5.2 基于修正灰色聚类分析法的洞口工程适宜性评价 |
5.5.3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对比 |
5.5.4 量化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5.6 贯通线洞口位置综合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A.隧道洞口工程适宜性模糊综合评判pyhon源程序 |
B.隧道洞口工程适宜性修正灰色聚类分析pyhon源程序 |
(2)复杂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 ——以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速公路选线原则 |
2.1 高速公路路线设计总体思路 |
2.2 山区公路的平面与纵断面要求 |
2.2.1 山区高速公路平面 |
2.2.2 山区高速公路纵断面 |
第3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工程地质概况 |
3.1 自然地理特征 |
3.1.1 工程概况及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象水文 |
3.1.4 地震动参数区划 |
3.2 地层岩性 |
3.3 地质构造 |
3.4 水文地质条件 |
3.4.1 地下水的类型 |
3.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
3.4.3 沿线水质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 |
3.5 不良地质 |
第4章 控制(乐山至汉源高速(汉源段))路线选择的地质因素 |
4.1 气候特征 |
4.1.1 气温对路线选择的影响 |
4.1.2 湿度对路线选择的影响 |
4.1.3 风力对路线选择的影响 |
4.2 地形地貌 |
4.3 地层岩性 |
4.4 地质构造 |
4.5 不良地质 |
4.5.1 滑坡地区选线 |
4.5.2 泥石流地区选线 |
4.5.3 崩塌、落石地区选线 |
4.5.4 顺层边坡地区选线 |
4.5.5 特殊岩土地区选线 |
第5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隧道的选线与选址 |
5.1 隧道选线成果分析 |
5.1.1 大岩隧道工程概况 |
5.1.2 大岩隧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5.1.3 隧道路线走向与构造应力关系 |
5.1.4 隧道的地质选线原则 |
第6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桥梁的选线与选址 |
6.1 桥梁的地质选线分析 |
6.1.1 鹦哥嘴大桥工程概况 |
6.1.2 鹦哥嘴大桥路线的选择 |
6.2 桥梁地质选线原则 |
第7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公路路线方案评价 |
7.1 模型选择与分析 |
7.1.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7.2 构建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
7.2.1 模型评价因子选择 |
7.2.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7.2.3 评价结论与分析 |
7.3 路线方案分析评价 |
结论 |
附件 1: 公路路线选择指标体系指标权重打分调查问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选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青藏高速的建设特点 |
(1)位于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
(2)穿越多年冻土,工程建设难度大。 |
(3)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要求高。 |
(4)气候条件差,不良地质发育。 |
(5)区内城镇稀疏、人烟稀少。 |
(6)既有走廊内线性工程密集。 |
2 路线选线的基本原则 |
2.1 环保选线 |
2.2 地质选线 |
2.3 安全选线 |
2.4 地形选线 |
3 青藏高速公路不冻泉至楚玛尔河段路线选线研究实例 |
3.1 地形地貌 |
3.2 地质构造 |
3.3 地层岩性 |
3.4 气象水文 |
3.5 多年冻土 |
3.6 路线方案 |
3.6.1 K线方案 |
3.6.2 B5线方案 |
3.6.3 B6线方案 |
3.6.4 多种控制因素下的方案比选 |
3.6.4.1 环保因素 |
3.6.4.2 地质因素 |
3.6.4.3 间距因素 |
3.6.4.4 安全因素 |
3.6.4.5 地形因素 |
4 结语 |
(4)新藏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自然地理特征 |
2.1 地貌单元极为多变 |
2.2 气象条件极为恶劣 |
2.3 地层岩性极为混杂 |
2.4 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
2.4.1 区域地质构造 |
2.4.2 新构造运动 |
2.4.3 主要断裂构造(表1) |
3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3.1 滑坡、错落 |
3.2 危岩落石和崩塌 |
3.3 岩堆 |
3.4 泥石流 |
3.5 风沙 |
3.6 地震 |
3.7 高地温 |
3.8 雪害 |
3.9 冻土 |
4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及对策展望 |
5 结论 |
(5)织金至纳雍铁路工程地质选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质选线理论研究 |
1.2.2 针对各种不良地质问题的地质选线 |
1.2.3 针对某条铁路的地质选线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2.1 地形地貌 |
2.2 地层岩性 |
2.3 地质构造 |
2.4 水文气象 |
2.4.1 水文地质特征 |
2.4.2 气象特征 |
2.5 地震动参数区划 |
2.6 区域不良地质问题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选线的主要控制因素 |
3.1 铁路地质选线的主要控制因素 |
3.2 织纳铁路地质选线主要控制因素 |
3.2.1 断裂和褶皱构造 |
3.2.2 区域地形地貌特征 |
3.2.3 斜坡不良地质问题 |
3.2.4 深层富水构造 |
3.2.5 特殊岩土及有害气体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区不良地质发育特点和分布特征 |
4.1 研究区不良地质发育特点 |
4.1.1 危岩落石、岩堆及顺层 |
4.1.2 岩溶 |
4.1.3 滑坡及泥石流 |
4.1.4 特殊土 |
4.1.5 人为坑洞及有害气体 |
4.2 研究区不良地质分布特征 |
4.2.1 危岩落石、岩堆、顺层分布特征 |
4.2.2 岩溶分布特征 |
4.2.3 特殊岩土分布特征 |
4.2.4 采空区、有害气体分布特征 |
4.2.5 其它不良地质分布特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织金纳雍铁路不良地质选线原则 |
5.1 铁路选线中常用的地质选线原则 |
5.2 复杂山区铁路的地质选线原则——以成兰铁路为例 |
5.3 织金纳雍铁路各类不良地质的选线原则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织金纳雍铁路地质选线方案比选 |
6.1 线路方案比选 |
6.1.1 北线岔河比较方案 |
6.1.2 中线左翼河桥位比较方案 |
6.1.3 武佐河上游桥位比较方案 |
6.1.4 纳雍南站位比较(鱼洞河低桥位方案比较) |
6.2 拉通方案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和问题 |
1.2.1 研究状况(Hiscite) |
1.2.2 研究取得的进展 |
1.2.3 研究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1.3.2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知识库研究 |
1.3.3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建立 |
1.3.4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的应用分析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分析 |
2.1 公路线位选择特点 |
2.2 公路线位选择过程模型 |
2.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分析 |
2.3.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特点与原则 |
2.3.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过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研究 |
3.1 公路选线方法历程及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提出 |
3.1.1 公路选线方法的发展 |
3.1.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的提出 |
3.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地面坡度对线位选择影响 |
3.2.2 冻土年平均地温对线位选择影响 |
3.2.3 冻土含冰量对线位选择影响 |
3.2.4 干扰工程对线位选择影响 |
3.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知识库研究 |
3.3.1 知识 |
3.3.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线知识库 |
3.3.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线规则库 |
3.3.4 多年冻土区选线推理机 |
3.3.5 多年冻土区选线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 |
4.1 方法概述 |
4.2 定义输入输出语言变量 |
4.2.1 定义输入空间的语言变量 |
4.2.2 定义输出空间的语言变量 |
4.3 确定模糊集 |
4.4 构造线位选择规则库 |
4.5 建立线位选择方法的推理机 |
4.6 构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 |
4.6.1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的MATLAB实现 |
4.6.2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应用分析 |
5.1 应用路段背景介绍 |
5.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应用分析 |
5.2.1 路段网格单元划分 |
5.2.2 路段数据分析 |
5.2.3 路段线位选择 |
5.2.4 线位选择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的基础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突出研究进展 |
2.1 青藏工程走廊冻土变化及其灾害时空演化规律和过程 |
2.2 青藏高原冻土工程走廊内工程构筑物稳定性和服役性的评价方法与理论体系 |
2.3 建立了高原冻土工程走廊构筑物群致灾因子与灾害评估指标体系 |
2.4 提出已建和拟建工程灾害的防治对策与调控技术 |
3 项目实施效果 |
3.1 为青藏高原工程走廊重大工程规划和构建高原生态环境屏障提供了科学基础 |
3.2 为青藏工程走廊各类冻土工程的维护和安全运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
3.3 为拟建的青藏高速公路选线和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
4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8)多年冻土区公路路线选择分层目标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公路路线选择分层目标法基本理论 |
1.1 理论模型 |
1.2 层次划分 |
2 多年冻土区公路路线选择分层目标法模型 |
2.1 第1层次公路路线选择模型 |
2.2 第2层次公路路线选择模型 |
2.2.1 确定影响因素 |
2.2.2 影响因素标度分级 |
2.2.3 确定权重 |
2.2.4 构建函数 |
2.3 第3层次公路选线可靠度模型 |
2.3.1 冻土危险性模型 |
(1)年平均地温模型 |
(2)冻土区公路病害模型 |
(3)冻土区植被覆盖影响模型 |
2.3.2 工程容量模型 |
3 应用结果分析 |
4 结语 |
(9)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3(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路基工程 |
1.1 路基沉降变形特征 |
1.2 拓宽路基沉降控制 |
1.3 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1.4 复合地基处治技术 |
1.5 冻土路基处治技术 |
2 路面工程 |
2.1 沥青及其混合料 |
2.1.1 改性沥青 |
2.1.1. 1 SBS改性沥青 |
(1) SBS改性沥青种类 |
(2) 改性机理分析 |
(3) 改性分析方法 |
(4) 发展前景 |
2.1.1. 2 胶粉改性沥青 |
(1) 胶粉改性途径 |
(2) 胶粉改性沥青性能评价 |
(3) 胶粉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
2.1.1. 3 其他改性沥青 |
2.1.2 温拌再生沥青技术 |
2.1.3 功能型沥青混凝土 |
(1) 阻燃沥青路面 |
(2) 排水沥青路面 |
(3) 自愈合沥青混凝土 |
(4) 导电沥青混凝土 |
2.2 水泥混凝土 |
2.2.1 水泥混凝土设计、施工与维修 |
(1) 设计理论和方法 |
(2) 施工、检测与维修技术 |
2.2.2 连续配筋混凝土 |
(1) 各国研究现状 |
(2) 评价与展望 |
2.3 多年冻土地区路面工程 |
2.3.1 路面特殊要求 |
(1) 路面材料的低温特性 |
(2) 路面材料的抗变形能力 |
(3) 路面材料的耐久性 |
2.3.2 路面结构设计要点 |
2.3.3 路面材料选择要点 |
3 支挡结构 |
3.1 重力式、半重力式以及短卸荷板式等重力式挡土墙 |
3.2 锚定板挡土墙 |
3.3 土钉墙 |
3.4 预应力锚索加固 |
3.5 锚杆 (索) 挡土墙 |
3.6 加筋土挡土墙 |
3.7 抗滑桩 |
3.8 其他支挡结构 |
4 道路几何设计 |
4.1 内涵、理念及其演变过程 |
4.2 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过程及进展 |
4.2.1 设计速度方法和运行速度方法 |
4.2.2 近年提出的路线设计新方法 |
4.2.3 对规范和标准的修订以及旧路线形恢复 |
4.3 道路智能选线及3D设计技术 |
4.3.1 道路智能选线及优化设计 |
4.3.2 道路三维设计 |
4.4 道路交叉设计 |
4.4.1 立交设计 |
4.4.2 平面交叉口设计 |
4.5 面向路线设计的汽车行驶特性预测技术 |
4.5.1 汽车行驶轨迹/行驶速度的特性研究和预测 |
(1) 行驶轨迹偏移特性 |
(2) 行驶轨迹预测技术 |
(3) 汽车行驶速度的特性研究和预测 |
4.5.2 面向道路几何设计的场景漫游和驾驶仿真技术 |
4.6 道路几何设计质量的评价方法、指标及其标准 |
4.6.1 基于指标参量的设计质量评价 |
4.6.2 基于事故预测模型的安全性评价 |
4.7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热点展望 |
致谢 |
(10)渝(重庆)利(利川)线(丰都~利川段)地质选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铁路地质选线发展阶段 |
1.2.2 国内外铁路地质选线的理论成果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二章 渝利线(丰都-利川段)工程地质概况 |
2.1 自然地理特征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象特征 |
2.1.4 地震动参数区划 |
2.2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
2.2.1 地层岩性 |
2.2.2 地质构造 |
2.3 水文地质特征 |
2.3.1 地表水的分布 |
2.3.2 地下水分布及特征 |
2.3.3 沿线水质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评价 |
2.4 工程地质特征 |
2.4.1 不良地质的分布、特征 |
2.4.2 特殊岩土的分布、特征 |
第三章 控制渝利线(丰都~利川段)地质选线的因素 |
3.1 地形地貌 |
3.1.1 分布情况 |
3.1.2 对线路的影响情况 |
3.2 区域地质构造 |
3.2.1 褶曲构造 |
3.2.2 断裂构造 |
3.2.3 对线路影响情况 |
3.3 不良地质灾害 |
3.3.1 滑坡 |
3.3.2 岩堆 |
3.3.3 危岩落石 |
3.3.4 岩溶 |
3.3.5 顺层及顺层偏压 |
3.3.6 煤层瓦斯及采空区、浅层天然气 |
3.3.7 特殊岩土 |
3.3.8 对线路影响情况 |
第四章 渝利线(丰都~利川段)的地质选线 |
4.1 丰都~利川段的总体地质选线 |
4.1.1 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区域的选线 |
4.1.2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区的选线 |
4.1.3 不良地质灾害地区的地质选线 |
4.1.4 整体选线思路小结 |
4.2 渝利线丰都~利川段具体工点的地质选线 |
4.2.1 方斗山隧道工程地质选线 |
4.2.2 金竹滩龙河双线特大桥工程地质选线 |
4.2.3 齐岳山隧道工程地质选线 |
第五章 渝利线(丰都~利川段)的选线成果分析 |
5.1 复杂山区铁路的地质选线原则 |
5.1.1 河谷铁路地质选线 |
5.1.2 大高差高位铁路地质选线 |
5.1.3 越分水岭铁路地质选线 |
5.1.4 活动性断裂带铁路地质选线 |
5.1.5 山区铁路选线小结 |
5.2 不良地质地区地质选线原则 |
5.2.1 滑坡地区铁路的地质选线 |
5.2.3 岩溶地区的地质选线 |
5.2.4 采空区的地质选线 |
5.2.5 特殊岩土区的地质选线 |
5.3.6 构造发育地区的地质选线 |
5.3 重大(特殊)工点的地质选线原则 |
5.3.1 长大桥梁的地质选线 |
5.3.2 长大隧道的地质选线 |
5.4 渝利线(丰都~利川段)地质选线原则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工程地质选线(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拥巴乡怒江河段隧道进出口量化选址研究[D]. 郑子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1)
- [2]复杂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 ——以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为例[D]. 胡亚坤.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选线研究[J]. 赵立廷,许林新,戈普塔. 路基工程, 2020(01)
- [4]新藏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J]. 王朋. 铁道标准设计, 2020(04)
- [5]织金至纳雍铁路工程地质选线研究[D]. 王志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1)
- [6]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D]. 孟良. 长安大学, 2017(02)
- [7]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的基础研究进展与展望[J]. 马巍,周国庆,牛富俊,穆彦虎. 中国基础科学, 2016(06)
- [8]多年冻土区公路路线选择分层目标法[J]. 汪双杰,闫晓敏,张驰,孟良,杨坤.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6(04)
- [9]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3[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3(03)
- [10]渝(重庆)利(利川)线(丰都~利川段)地质选线研究[D]. 张毅. 西南交通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