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汾河二库大坝安全监测成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山西科协[1](2020)在《芦绮玲:在平凡中追求非凡》文中指出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中华民族治水历史悠久,孕育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人物。山西省河道与水库技术中心副主任芦绮玲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在平凡岗位上追求非凡的"水利"精神。着力科技攻关服务引黄芦绮玲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的相关水工水力学、环境水力学及水库大坝安全监控系统相关生产性研究课题,长期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积极参加水利水电重点工程的科技攻关和建设工作,主持和参加了国
杜建明[2](2020)在《山西省水库大坝安全监控系统分析》文中提出山西省水库大坝安全监控系统,以汾河水库、汾河二库为试点研究对象,对试点水库实施了变形监测、渗压监测、环境量监测、视频监控等监测、监控手段,将监测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分析和显示后,传入省监控中心云平台。利用实时数据,构建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信息化综合体系,初步实现了安全监测自动化,为提升我省水库大坝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胡炜[3](2019)在《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是碾压混凝土(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RCC)坝仓面施工中的三大核心目标。然而,目前缺乏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以及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且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量化分析困难,缺乏考虑施工质量影响的进度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围绕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RCC坝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提出层面压实刚度感知方法,解决分层施工条件下振动轮与混凝土动力学响应特征感知的难题,实现层面压实刚度、碾压参数、混凝土性能参数的全面感知;建立压实质量核极限学习机智能分析模型,并采用改进的混沌布谷鸟算法优化模型参数;基于快速留一交叉验证,提出压实质量核极限学习机在线更新方法。结合工程实例,相较于多元非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传统预测模型,建立的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模型预测精度分别提升约6.3%、4.8%和13.8%;且通过在线更新,模型对新样本的预测残差绝对值约为3%,模型泛化能力得到增强。(2)RCC坝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基于混凝土生产时间和层面卸料平仓位置时空匹配,提出层间结合时间感知方法;针对不平衡样本数据,基于过采样-代价敏感半监督支持向量机建立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模型,实现对不合格层间结合质量的智能判断;在Ada Boost.RT集成学习算法框架下建立层间结合质量相关向量回归(RVR)智能分析模型,实现对小样本条件下合格层间结合质量的精确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建立的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模型G-mean值达到0.908,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不平衡数据分类能力;建立的层间结合质量RVR模型决定系数R2达到0.8881,表明模型对小样本数据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3)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构建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框架;建立RCC坝仓面施工精细化仿真模型;基于狄利克莱混合(DPM)模型和排列熵法改进序贯更新和贪婪搜索算法,提出仿真参数自适应更新方法;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提出针对补碾和铺垫层工序的仿真逻辑链自适应调整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得到的仿真工期与实际工期的偏差率在3%~4%,模型仿真精度高,证明了提出的自适应仿真方法的有效性。(4)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分析建立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提出自适应参考点法改进的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Ⅲ),求解高维多目标下的仓面施工Pareto最优解集;采用相对随机占优度量化和逼近理想值(TOPSIS)法对仓面施工Pareto最优解集进行多属性决策,优选出最优仓面施工方案。结合工程实例,相较于实际值,得到最优施工方案的工期在同为平层施工时缩短约14%,且机械利用率增大约9%,压实度增大约0.5%,抗拉强度比增大约2%,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目标均得到显着改善,证明了提出的多目标优化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姚歌[4](2019)在《多因素驱动下多沙河流梯级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兴建水库是人工调节水沙分布的手段,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蓄水调沙,对合理分配水资源,弥补水资源匮乏及供需不平衡,高效利用江河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国内江河上的水库数量众多、相隔距离远近不一,仅对单独的水库健康和功能恢复进行研究已经不能和现阶段的水库实际情况相匹配。因此,本文对汾河上游相距仅80km的梯级水库——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构建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总结了多沙河流水库的特点及现状,根据多沙河流水库的功能和影响,以及水库与上下游河道的联系,凝练了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新定义,阐明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内涵,总结提炼影响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主要因素,并由此构建出包含水库结构安全、上下游河段健康、社会服务效益和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四个方面的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将健康状态划分为理想状态、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病变五个等级。(2)赋权方法的优化本文应用主观赋权法(AHP),客观赋权法(EWM)和主客观综合赋权法(AHP-EWM、AHP-Cloud、AHP-EWM-Cloud)对多沙河流水库进行权重分析。基于模糊粗糙集的权重验证方法,确定五种赋权方法的闵式距离。结果表明,AHP-EWM-Cloud法既考虑实测数据的客观存在,又考虑决策者的主观意识,是水库健康评价最优的赋权方法。(3)梯级水库健康评价根据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模型,以及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的多年实测资料,基于云模型和梯形分布的隶属度函数,运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较为吻合。由于云模型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能够削弱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且兼具随机性和模糊性,因此认为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是最适用的评价方法。(4)水库健康评价结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汾河水库现阶段处于健康状态,但其健康值偏低,健康状况的下滑不容忽视,且泥沙淤积是导致汾河水库健康下滑的主因,在入库水沙日趋减少的现状下,应消除泥沙淤积带来的影响。汾河二库由于运行时间短,其健康状态良好,上级水库对其的人工调控成为影响汾河二库健康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影响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健康的不同因素,提出相应的治理思路和办法,为水库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原建强,杨德玮[5](2018)在《基于有限元法的大坝抗震安全评价》文中认为汾河二库初设时按Ⅶ度地震设防,但根据现行规范,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提高至Ⅷ度,需要进行抗震安全复核。本文针对该水库大坝抗震安全,通过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充分模拟基础及上部结构的三维模型,采用模态分析反应谱法进行地震动力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Ⅷ度地震情况下,大坝抗震安全满足规范要求。
姚蓓蓓[6](2018)在《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我国地势情况复杂,气候条件多变,台风、干旱及洪涝等自然灾害一直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隐患。2011年,“十二五”水利规划将水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全面推进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断升华着治水理念。水情监测作为预防洪涝、干旱发生的重要手段,其监测的精准性与时效性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项非工程防洪措施,开发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具有开发周期短、投资少、效益高等优势,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青睐。综合考虑我国水库现存的安全问题,同时紧紧围绕“十三五”水利规划纲要,结合我省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体系的现状,针对我省水利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本文设计了符合汾河二库环境条件的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结合,完成了对汾河二库水情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与显示,以支持库区防汛抗旱决策和优化调度管理。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主要包括遥测站采集终端、遥测终端控制核心和无线传输配置,采集终端传感器涵盖雨量、气象、水位、水温信息,控制核心选择超低功耗且功能强大的MSP4305438A型单片机,配以GPRS无线传输模块,完成遥测站到中心站的数据传输;软件部分主要包括遥测站控制程序和中心站上位机软件程序,分别从主程序设计、雨量数据采集程序、水位和水温数据采集程序、中心站软件开发平台、数据库和系统功能几个方面进行表述。系统投入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成果,对采集到的水情参数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汾河二库观测周期内的降雨分布;在最优水位计的对比试验中根据统计结果选取压差式水位计作为最适宜汾河二库水位监测的传感器,并计算其日平均水位,绘制逐日水位过程线;水温数据为探究汾河二库垂向表层水温的年、季、日内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结果表明,汾河二库垂向表层水温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符合分层型水库表温层特征,秋冬季,表层水体水温均匀分布,春夏季,水面下1-2米层存在水温突然升高的现象,气温与库面水温之间可以建立回归模型,得到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且不同季节,气温对表层水温的影响深度不同,气温越高,水温日变幅值越大,影响深度越大。通过近两年的运行,证明了该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具有实时性强、功耗低、数据准确、操作便捷、成本低等特点,形成了集采集、传输、处理、显示与分析于一体的水情监测系统,为水利部门及时了解汾河二库水情信息,提早做好防洪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随着自动化系统的投入使用,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了其科技优势。在管理水库安全运行,提高水库防汛抗旱以及科学调度能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陈东辉[7](2018)在《连续缓倾—断续陡倾组合结构面控制下的坝基岩体变形破坏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在建设的大藤峡水利枢纽主坝位于大藤峡出口的弩滩附近,距离桂平黔江彩虹桥约为6.6km。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任务为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水库正常蓄水位为61.00m,相应库容为28.13×108m3。枢纽的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为80.01m,坝长为1343.098m。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泄水闸处主要出露那高岭组第1113层及泥盆系下统郁江阶地层。岩层倾向下游偏左岸。现场软弱夹层、层面、裂隙等结构面发育。故在高水头压力作用下,坝基岩体易沿层面或软弱夹层形成整体性的破坏。另外,受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坝基岩体内存在复杂的构造裂隙系统,这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岩体的整体性。以上种种因素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坝基岩体的稳定性水平,易使坝基产生破坏。泄水闸闸门推力较大,为保证工程安全性,充分考虑不利地质条件对泄水闸坝基的影响,有必要对泄水闸坝段基础的破坏模式及安全性水平做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详细调查了泄水闸的工程地质条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28#坝段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的成果如下:(1)坝基内主要出露有郁江阶与那高岭组的灰岩。岩体强度较高,岩体内层面(层理)发育,且多呈紧密闭合状态,间距多为1040cm;从现场调查来看,软弱夹层产状与层面产状一致,间距为25m。(2)坝基岩体节理裂隙较为发育。裂隙大多以平直光滑为主,多闭合,部分充填方解石脉;不切穿软层及地层分界面。现场节理裂隙大致呈现两组,在稳定性分析时,走向与剖面近垂直的裂隙对稳定性分析结果起到关键作用,这组裂隙总体倾向上游,倾角为79°,裂隙间距为2m。(3)在正常工况,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闸室受到指向下游方向的静水压力,产生的x向位移与y向位移都很小,基岩各点位移也都很小,最后都趋于稳定,因此闸坝处于正常工作状态。(4)在超载阶段,数值模拟位移值随超载系数的增加逐渐增大。当超载系数KP=4.0时,模型开始出现塑性变形,当KP=8.0时,模型位移值突增,模型发生破坏。(5)数值模拟的破坏区域主要为两齿槽右下方基岩的压性破坏,未出现贯通性的结构面变形破坏。其中,下游地表处岩体上移。软弱夹层两侧岩层在超大推力作用下产生不均匀变形,体现为岩体塑性区的扩展与上下游附近软弱夹层、结构面的开裂变形。基岩在上下游混凝土齿槽的嵌固作用下承受闸墩的压力,产生压塑性区的变形与破坏。
姚蓓蓓,常晓敏,窦银科,丁云风[8](2017)在《基于单片机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为满足当前山西省信息化监测管理的需要,结合水情参数监测原理的分析,设计了一款基于单片机技术的实用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该系统以MSP430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利用GPRS无线网络,将采集的实时数据传输至监测中心平台进行分析、报警。系统在山西汾河二库使用后表明,其实时性强、数据准确、功耗低、成本低,方便水利部门及时了解水情信息。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9](2012)在《湖南江垭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江垭大坝在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国内外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规范可寻的前提下,先后攻克了碾压混凝土作高坝防渗体、高坝大体积温度应力控制、高剪应力区提高施工层面抗剪强度等技术疑难问题,并采用先进施工工艺筑坝,获得了世界银行组织的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大坝在正常高水位运行期间渗漏量小,坝体应力变形均在允许范围之内。经查询,江垭大狈为当时世界已建最高的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为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向更高的领域发展作出了贡献,使我国的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钟桂良[10](2012)在《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应用》文中认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工期紧、施工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给仓面施工质量控制带来了挑战。本文紧密结合碾压混凝土坝工程建设中施工质量控制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以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方法为理论基础,对相关的数学模型和应用技术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与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技术,实现了对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过程质量的精细化、全天候实时监控和对仓面施工信息的动态高效集成管理与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深化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填补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的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要包括:(1)构建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体系,建立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的数学模型。针对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分析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的目标、项目和流程等关键要素,开展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方法研究,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体系,建立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的数学模型,并实现了基于Web的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三维可视化分析。该体系既丰富和发展了现有的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理论,又为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2)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技术,实现了碾压层的自动辨识和监控参数的动态分析。针对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的核心组成部分——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建立了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目标函数,提出了碾压层自动辨识方法和监控参数动态分析方法,进而研发了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并基于Web网络实现了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信息管理。该系统首次实现了对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的实时监控,使浇筑碾压施工质量控制水平得到提升,在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控制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3)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技术,建立了预测VC值损失量进行反馈控制的ANN模型。针对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建立了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目标函数,提出了基于ANN模型预测VC值损失量进行反馈控制的方法,并研发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系统。通过将施工气候信息纳入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将VC值损失量反馈至施工管理人员,并实时指导现场施工,为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4)研制开发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某水电站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建设中。针对某水电站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地处西南地区、夏季气温高、降雨集中,且工程规模大、施工工期紧等特点,研发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大坝仓面施工过程主要环节精细化、全天候的实时监控与分析,提高了大坝仓面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和效率。该研究成果解决了传统施工质量控制手段无法远程、精细、实时控制施工质量和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难题。不仅为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与维护提供了决策依据,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控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技术数据,也为类似碾压混凝土坝工程的仓面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二、汾河二库大坝安全监测成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汾河二库大坝安全监测成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芦绮玲:在平凡中追求非凡(论文提纲范文)
着力科技攻关服务引黄 |
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
(2)山西省水库大坝安全监控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设计与框架 |
2 系统组成 |
2.1 前端数据采集系统 |
2.2 数据传输与接口系统 |
2.3 云平台数据库 |
2.4 应用系统 |
3 系统功能模块 |
3.1 基础信息管理类 |
3.2 系统维护管理类 |
3.3 监测数据应用、分析、管理类 |
3.4 视频、二维三维展示类 |
3.5 智能巡检功能 |
3.6 其他管理类 |
4 结论 |
(3)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施工多目标优化研究现状 |
1.2.2 压实质量量化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层间结合质量量化分析研究现状 |
1.2.4 大坝智能化建设研究现状 |
1.2.5 施工进度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
1.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RCC坝压实质量智能分析 |
2.1 研究框架 |
2.2 压实信息全面感知 |
2.2.1 全面感知框架 |
2.2.2 振动轮振动信号采集与处理 |
2.2.3 层面压实刚度感知 |
2.3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建模 |
2.3.1 混合核极限学习机 |
2.3.2 基于混沌布谷鸟搜索算法的参数优化 |
2.3.3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建模流程 |
2.4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模型在线更新 |
2.4.1 基于快速留一交叉验证的模型更新判断 |
2.4.2 核极限学习机模型在线更新 |
2.5 案例分析 |
2.5.1 压实信息全面感知 |
2.5.2 压实质量智能评价建模分析 |
2.5.3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模型在线更新 |
2.5.4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RCC坝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 |
3.1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方法研究框架 |
3.1.1 问题分析 |
3.1.2 建模对策 |
3.1.3 研究框架 |
3.2 层间结合信息全面感知 |
3.2.1 全面感知框架 |
3.2.2 层间结合时间参数感知 |
3.3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建模 |
3.3.1 Borderline-SMOTE算法 |
3.3.2 代价敏感半监督支持向量机模型 |
3.3.3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建模流程 |
3.4 合格条件下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建模 |
3.4.1 相关向量回归模型 |
3.4.2 Ada Boost.RT集成算法 |
3.5 案例分析 |
3.5.1 层间结合信息全面感知 |
3.5.2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建模分析 |
3.5.3 合格条件下层间结合质量智能评价建模分析 |
3.5.4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 |
4.1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框架 |
4.2 仓面施工精细化仿真建模 |
4.2.1 建模对策分析 |
4.2.2 精细化仿真模型 |
4.2.3 仿真流程 |
4.3 基于感知数据分析的仿真参数自适应更新 |
4.3.1 基于DPM模型的概率密度估计 |
4.3.2 改进的SUGS算法 |
4.4 考虑质量控制工序的仿真逻辑链自适应调整 |
4.4.1 基于压实质量智能分析的补碾工序自适应调整 |
4.4.2 基于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的铺垫层工序自适应调整 |
4.5 案例分析 |
4.5.1 仿真参数自适应更新分析 |
4.5.2 仿真逻辑链自适应调整分析 |
4.5.3 进度仿真有效性分析 |
4.5.4 仿真输出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分析 |
5.1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数学建模 |
5.1.1 仓面施工多目标优化分析 |
5.1.2 数学模型 |
5.2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多目标优化分析框架 |
5.2.1 多目标优化分析流程 |
5.2.2 求解难点分析 |
5.3 基于改进NSGA-Ⅲ算法的高维多目标寻优 |
5.3.1 模型确定性转换 |
5.3.2 NSGA-Ⅲ算法 |
5.3.3 自适应参考点法 |
5.3.4 改进NSGA-Ⅲ算法流程 |
5.4 基于随机占优-TOPSIS法的仓面施工方案多属性决策 |
5.4.1 随机占优理论 |
5.4.2 TOPSIS法 |
5.5 案例分析 |
5.5.1 仓面施工高维多目标寻优分析 |
5.5.2 仓面施工方案多属性决策分析 |
5.5.3 多目标优化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多因素驱动下多沙河流梯级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内涵与表征 |
3.1 多沙河流水库 |
3.2 多沙河流水库的影响因素 |
3.3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内涵 |
3.4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表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4.1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4.2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标准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梯级水库健康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1 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HP) |
5.2 客观赋权法—熵权法(EWM) |
5.3 综合赋权法 |
5.4 五种赋权方法的权重结果分析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梯级水库健康评价 |
6.1 指标层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
6.2 模糊综合评价 |
6.3 基于模糊粗糙集的权重验证及权重分析 |
6.4 评价结果分析 |
6.5 治理保护对策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参与的科研项目 |
(5)基于有限元法的大坝抗震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3 大坝抗震安全计算 |
3.1 动力分析结果 |
3.2 抗滑稳定复核 |
3.3 孔口应力分析 |
4 结论 |
(6)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动态 |
1.2.1 国外水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动态 |
1.2.2 国内水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动态 |
1.2.3 山西省水情监测系统的现状 |
1.3 目前水情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思路 |
2.2 系统设计要求 |
2.3 系统设计依据与原则 |
2.3.1 系统设计依据 |
2.3.2 系统设计原则 |
2.4 系统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遥测站硬件设计 |
3.2 遥测终端控制核心选型 |
3.3 传感器设备选型 |
3.3.1 雨量遥测站的传感器选型 |
3.3.2 水位遥测站的传感器选型 |
3.4 通讯模块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遥测站控制程序设计 |
4.1.1 数据采集通讯协议 |
4.1.2 雨量遥测站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1.3 水位遥测站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2 中心站软件设计 |
4.2.1 软件系统开发平台 |
4.2.2 系统数据库 |
4.2.3 软件系统功能 |
4.2.4 系统操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汾河二库水情监测系统安装与数据分析 |
5.1 雨量遥测站数据分析 |
5.1.1 降水量变化 |
5.1.2 气温气压变化 |
5.2 水位遥测站数据分析 |
5.2.1 最优水位计对比试验分析 |
5.2.2 日平均水位 |
5.2.3 月平均水位 |
5.2.4 库容年内变化 |
5.2.5 表层水温年内变化 |
5.2.6 水位与第一次温度突变点的分布 |
5.2.7 水温日变化 |
5.2.8 日内最高、最低水温出现时间 |
5.2.9 水温日变幅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7)连续缓倾—断续陡倾组合结构面控制下的坝基岩体变形破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地质条件 |
2.1 地形地貌 |
2.2 地层岩性 |
2.3 软弱夹层 |
2.4 地质构造 |
2.5 物理地质现象 |
2.6 水文地质 |
第3章 坝基岩体综合结构特征分析 |
3.1 现场随机节理、裂隙统计 |
3.2 现场节理裂隙结构特征简述 |
3.3 优势分组 |
3.4 裂隙频率计算 |
第4章 离散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
4.1 UDEC简介 |
4.2 UDEC模型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参数的选取 |
4.2.3 边界条件 |
第5章 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 |
5.1 裂隙岩体渗流 |
5.1.1 UDEC耦合过程 |
5.1.2 渗流计算与结果分析 |
5.2 坝基稳定性安全储备研究 |
5.2.1 正常蓄水位计算结果 |
5.2.2 超载计算结果 |
5.3 强度折减与破坏模式分析 |
5.3.1 28#坝段计算结果 |
5.3.2 坝基变形破坏的敏感性分析 |
5.3.3 稳定性水平与破坏模式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单片机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情监测原理 |
1.1 水位冰厚数据的采集 |
1.2 水温数据的采集 |
1.3 雨量数据的采集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单片机数据采集终端 |
2.2 GPRS无线通讯 |
2.3 远程监测平台 |
3 结语 |
(10)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控制的常规方法 |
1.2.2 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1.3.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原理与方法 |
2.1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素分析 |
2.1.1 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目标 |
2.1.2 仓面施工质量控制项目 |
2.1.3 仓面施工质量控制流程 |
2.2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体系 |
2.2.1 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目标 |
2.2.2 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项目 |
2.2.3 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构成 |
2.3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数学模型 |
2.3.1 目标函数 |
2.3.2 时间约束条件 |
2.3.3 精度约束条件 |
2.3.4 反馈约束条件 |
2.4 基于Web 的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三维可视化 |
2.4.1 基于ActiveX 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原理 |
2.4.2 施工总布置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 |
2.4.3 基于Web 的三维可视化插件开发 |
第三章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技术与系统研发 |
3.1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目标函数 |
3.1.1 控制目标函数 |
3.1.2 状态转移方程 |
3.1.3 约束条件 |
3.2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碾压层自动辨识方法 |
3.2.1 碾压层自动辨识的必要性 |
3.2.2 基于空间控制点的计算几何 |
3.2.3 自动辨识方法流程 |
3.3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参数动态分析方法 |
3.3.1 碾压行进速度计算 |
3.3.2 碾压遍数计算 |
3.3.3 碾压厚度计算 |
3.3.4 碾压轨迹显示 |
3.3.5 碾压机状态显示 |
3.3.6 监控成果查询与输出 |
3.4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
3.4.1 监控技术选取 |
3.4.2 系统结构 |
3.4.3 监控流程 |
3.5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客户端开发 |
3.5.1 开发原则 |
3.5.2 开发模式 |
3.5.3 数据流程 |
3.5.4 系统功能实现 |
3.6 基于Web 的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
3.6.1 开发需求 |
3.6.2 工作模式 |
3.6.3 软件技术架构 |
3.6.4 系统功能实现 |
第四章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技术与系统研发 |
4.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目标函数 |
4.1.1 控制目标函数 |
4.1.2 状态转移方程 |
4.1.3 约束条件 |
4.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中反馈控制方法 |
4.2.1 施工气候信息监控下的仓面施工质量控制 |
4.2.2 施工气候信息与VC 值损失量相关性分析 |
4.2.3 VC 值损失量预测的 ANN 模型 |
4.2.4 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中的反馈控制 |
4.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
4.3.1 监控技术选取 |
4.3.2 系统结构 |
4.3.3 技术路线 |
4.4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系统开发 |
4.4.1 开发集成分析 |
4.4.2 自动监测站集成 |
4.4.3 监控服务端开发 |
4.4.4 监控客户端开发 |
4.4.5 网络管理系统开发 |
第五章 系统集成与工程应用 |
5.1 工程简介 |
5.2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集成实施 |
5.2.1 通讯组网 |
5.2.2 定位基准站建设 |
5.2.3 碾压机械流动站建设 |
5.2.4 施工气候信息自动监测站建设 |
5.2.5 现场分控站建设 |
5.2.6 总控中心建设 |
5.2.7 系统其他部分建设 |
5.3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管理体系 |
5.3.1 组织机构 |
5.3.2 执行流程 |
5.3.3 保障措施 |
5.4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应用成果 |
5.4.1 碾压机行进超速统计与分析 |
5.4.2 碾压超厚情况统计与分析 |
5.4.3 碾压遍数统计与分析 |
5.4.4 压实厚度统计与分析 |
5.4.5 施工气候信息统计与分析 |
5.4.6 混凝土温度统计与分析 |
5.4.7 压实度统计与分析 |
5.5 工程应用总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汾河二库大坝安全监测成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芦绮玲:在平凡中追求非凡[J]. 山西科协. 科学之友(上半月), 2020(09)
- [2]山西省水库大坝安全监控系统分析[J]. 杜建明. 山西水利, 2020(01)
- [3]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D]. 胡炜. 天津大学, 2019(01)
- [4]多因素驱动下多沙河流梯级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为例[D]. 姚歌.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5]基于有限元法的大坝抗震安全评价[J]. 原建强,杨德玮.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18(09)
- [6]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D]. 姚蓓蓓.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1)
- [7]连续缓倾—断续陡倾组合结构面控制下的坝基岩体变形破坏模式研究[D]. 陈东辉. 吉林大学, 2018(01)
- [8]基于单片机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J]. 姚蓓蓓,常晓敏,窦银科,丁云风. 水力发电, 2017(09)
- [9]湖南江垭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A].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新技术应用——2011年度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获奖项目技术文集, 2012
- [10]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应用[D]. 钟桂良. 天津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