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示波极谱定法测定氯霉素含量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关桦楠,温佳琦,韩博林[1](2018)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间接电化学检测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问题受到极大关注,建立了多种具有针对性的高效、高灵敏度检测体系。基于抗生素的间接电化学行为,对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间接电化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为抗生素残留检测技术的改进及高效、高灵敏度检测新方法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方晓雪[2](2013)在《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测定六种有机药物的研究》文中指出化学修饰电极是当今电分析化学和传感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石墨烯基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新兴的一个领域,由于其优良的电学、热学、光学及催化性能而被应用于很多领域。本文利用纳米石墨烯基材料制备修饰电极对几种有机药物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测定相应药物的电分析方法。本论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利用Nafion和无水乙醇分散纳米石墨烯以制备纳米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并研究了非那西汀在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测定非那西汀含量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在pH为5.0的0.10mol/L的HAc-NaAc缓冲液中,非那西汀在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上出现了一对氧化还原峰,而在裸玻碳电极上只出现一个极小的氧化峰,说明纳米石墨烯可以明显提高测定非那西汀的灵敏度。其氧化峰电流与非那西汀浓度在2.0×10"6~-9.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8.76×10-7 mol/L。此修饰电极可以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以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制备了一种以Nafion和乙醇分散石墨烯的GCE/Nafion-graphene修饰电极,对盐酸川芎嗪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并建立了测定盐酸川芎嗪含量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在pH为2.0的0.02mol/L的HCl-KCl缓冲液中,石墨烯/Nafion修饰电极对LZC有明显的促进电子转移的作用,还原峰电位由-0.70 V(裸电极)正移至-0.602V (vs.AgCl/Ag)(修饰电极),峰电位正移约100 mV,峰电流增加了约10倍。还原峰电流与盐酸川芎嗪浓度在1.0×10-7-2×10-4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ip(A):7.992×10-6+0.387C(mol/L),R=0.995,检测限为6.82×10-8 mol/L。因修饰电极有优良的选择性,且表现出极高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因此可以用于药剂含量的测定。研究了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对氯霉素的检测,采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DPV)在0.1 mol/L NH3-NH4Cl(pH=9.4)缓冲溶液中,考察了各种实验条件如支持电解质浓度、pH、修饰剂用量、富集电位及时间对修饰电极性能的影响。在-0.4 V下富集100 s后测定氯霉素的溶出峰电流在浓度5.0×10-7-8.0×10-4 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7×10-7mol/L。结果表明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测限,且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因此可以用于药剂中氯霉素含量测定。研究了尼美舒利在用水分散的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建立了测定尼美舒利含量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在pH为6.6的0.25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对尼美舒利有明显的电催化增敏作用,还原峰电位由-0.70 V(裸电极)正移到-0.568V (vs.AgCl/Ag)(修饰电极),峰电位正移132 mV,灵敏度增加约7倍。其还原峰电流与尼美舒利浓度在4.86×10-7~9.72×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24×10-7 mol/L。此修饰电极有优良的选择性,且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以用于药剂含量的测定。研制了用Nafion与无水乙醇分散石墨烯的化学修饰电极,研究了硝苯地平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0.1 mol/L的NH4Cl-NH3缓冲液中(pH=9.0),硝苯地平在裸电极于-1.037 V处有一个不明显的还原峰,与NIF在修饰电极上于-0.937 V处上有一明显的还原峰,峰电位正移100 mV,灵敏度增大约15倍。说明石墨烯修饰电极对硝苯地平有很好的催化和增敏作用。且NIF在电极上的电极过程是完全不可逆的。定量测定的线性范围为4.0×10-61.0×104mol/L,相关系数为0.991,检测限为4.0×10-6 mol/L,说明此修饰电极有良好的选择性,且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研究了盐酸氯丙嗪在用Nafion分散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盐酸氯丙嗪(CPZ)在0.12 mol/L的PBS(pH 6.9)缓冲溶液中于修饰电极上出现一对氧化还原峰,还原峰电位从0.6323V(裸电极)负移至0.5618 V(修饰电极),负移了70.5 mV,灵敏度增大约4倍,说明石墨烯对盐酸氯丙嗪的电化学还原具有较好的催化增敏作用。峰电流与CPZ浓度在4×10-8~4×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3),检测限为2.0×10-8 mol/L。该电极反应为-具有吸附作用的不可逆过程。用该法对片剂中CPZ含量进行测定,回收率在95~110%之间,结果较满意。
李文杰,李宁,罗辉,贾振斌[3](2010)在《离子注入修饰电极在药物测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子注入是一成熟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可按人们的意愿和需要,将不同的离子注入不同的基体电极表面,制成具有催化活性强、稳定性高、重现性好等特点的修饰电极。阐述了离子注入修饰电极的特点和研究意义,综述了离子注入修饰电极在抗生素测定和抗肿瘤药物测定中的应用。
钱宗耀[4](2008)在《电化学伏安分析法在药用植物电活性成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新疆的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目前随着对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不断深入,相关立项也日益增多。本文从电化学伏安分析方法入手,对新疆地产药用植物紫草、大黄、甘草中的醌类、黄酮类有效活性成分的电化学伏安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其电化学反应机理做了初步探讨。建立了上述三种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电化学伏安分析方法。1.采用线性伏安扫描法对紫草、大黄、甘草中活性成分进行电化学行为研究,确定了最佳测试条件:(1)紫草素于悬汞电极上,在0.2 mol/L、pH=4.3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起始电位为0V,扫描速率为300mV/s,富集时间为100s为最佳测试条件。(2)大黄素于悬汞电极上,在0.1mol/L、pH=5.72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起始电位为0V,扫描速率为300mV/s,富集时间为100s为最佳测试条件。(3)柚皮苷在0.05mol/L KCl溶液中,芦丁在0.1mol/L Tris-HCl缓冲溶液(pH=8.3)中,起始电位均为-0.6V,扫描速率为400mV/s,富集时间为150s为最佳测试条件。以上四种物质在汞电极上均产生灵敏的线性扫描极谱峰。峰电位与还原峰电流分别可做为有效电活性成分定性与定量的标准。2.通过上述最佳试验条件建立了新疆地产药用植物新疆紫草、天山大黄、乌拉尔甘草中有效电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的电化学伏安分析方法。(1)紫草素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0×10-7~1.0×10-5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8,以此方法对新疆紫草中紫草素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可得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0.529%。(2)大黄素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10-6~1.5×10-5 mol/L范围内与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49,对天山大黄中大黄素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可得平均回收率为102.5%,RSD为0.31%。(3)柚皮苷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0×10-7~1.0×10-5mol/L范围内,芦丁峰电流与其浓度在7×10-7~9.8×10-6mol/L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对乌拉尔甘草中黄酮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得出平均回收率为99.1%,RSD为0.303%。以上测定进一步验证了电化学伏安分析方法的可靠性。3.采用循环伏安等方法对以上活性成分的电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紫草素在电极上为反应物吸附的双电子转移的可逆过程。(2)大黄素在电极表面上具有吸附性,电极反应为准可逆的双电子转移的聚合过程。(3)芦丁与柚皮苷在电极表面上有较强的吸附性,芦丁的电极反应为准可逆的双电子转移过程,柚皮苷为双电子转移的不可逆过程。电化学伏安法测定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研究表明:该方法的建立可用于研究中药中有效电活性成分含量的测定,为这些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快速、灵敏、简便的分析方法。可通过相关的电化学伏安方法,对研究药用植物有效活性成分的药理和反应机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的促进新疆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开发。
孙光举[5](2008)在《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水中痕量磷和药物中氢化可的松》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顺序注射(SI)进样和化学发光(CL)检测技术联用,首次用于测定水中的痕量磷和药物注射液中的氢化可的松,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论文的第一部介绍了磷的形态和存在形式,以及磷的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对分光光度法、分子发光法、原手光谱法、,电化学法、色谱法、流动注射分析联用技术等进行了介绍。论文第二部分介绍了顺序注射和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水中的痕量磷。在碱性介质中鲁米诺被磷钼杂多酸氧化,产生化学发光,其浓度与发光信号强度在1.60×10-7~3.26×10-6g/L和6.52×106~6.52×10-5g/L(P)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σ)为9.00×108g/L,对浓度为3.26×105g/L磷标准液进行11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90%。方法的回收率在90.1%~105.0%,分析频率为85样/小时。用于湖水和河水的测量,取得满意的效果。论文的第三部分介绍了顺序注射和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注射液中的氢化可的松。基于氢化可的松对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亚硫酸钠的化学发光有很强的增敏作用的原理,建立了氢化可的松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在1.0×10-9~1.0×10-6 g/mL之间,检出限为5.6×10-1g/mL,对5×10-8 g/mL氢化可的松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9%,测定了不同厂家的注射液,回收率为99.7%-107.2%,和标准方法对照,结果一致。分析频率为85样/小时。论文的第四部分对顺序注射和化学发光联用技术的特点以及实验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李一峻,常子栋,何锡文[6](2007)在《电化学分析的进展及应用》文中认为本文对2005年1月~2007年3月间我国电化学分析的发展进行了评述。文章按照电化学分析的不同领域分为极谱与伏安法,微电极、超微电极和修饰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与传感器,示波分析法,电泳及色谱电化学,光谱电化学、电致发光法,石英晶体微天平,化学计量学方法,其他分析方法和仪器装置及实验技术等几部分。引用文献561篇。
王雪,盖丽,姜旻,刘琼,肖女[7](2007)在《极谱伏安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
赵杰[8](2007)在《抗生素电化学性质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本论文在B-R缓冲溶液中以静汞电极、滴汞电极为工作电极,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法等电化学方法对甲基蓝、苯胺蓝、鸡冠花红等与抗生素类药物相互作用的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发现这些有机染料在电极上有良好的伏安还原峰。当加入抗生素后,有机染料分子与抗生素发生作用,使有机染料的伏安还原峰电流值降低而电位基本不变,还原峰电流的降低值与抗生素的加入量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实验绘制了测定抗生素的工作曲线,并成功地将该方法应用于临床抗生素药物含量的测定,结果与经典的分光光度法一致。该论文对抗生素与有机染料分子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计算了抗生素与染料分子相互作用的结合比和结合常数。根据有机染料分子与抗生素作用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初步推断,二者能够发生作用,并生成新复合物。通过电化学分析方法进一步表明有机染料分子与抗生素相互作用生成了非电化学活性的超分子复合物,降低了溶液中有机染料的浓度,从而染料分子的还原峰电流降低。另外,研究了聚茜素红薄膜修饰电极对司帕沙星的电催化作用,测定了市售司帕沙星片剂中司帕沙星的含量,从而进一步提出了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抗生素的新方法。
秦淑琪[9](2005)在《电镀溶液及电镀污水监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综述 论文对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监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了简要回顾,总结了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的各种监测方法及其利弊,针对目前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监测领域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的问题,对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 第二部分: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监测电镀液中相关成分的含量 交流示波极谱法是利用交流示波极谱图的突然变化指示滴定终点的容量分析方法,曾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药品检测等领域,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但在电镀液监测中的应用较少。电镀工艺过程监控及污水处理监控中的溶液浓度为动态浓度,快速、推确地分析出电镀溶液浓度,对提高电镀产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污水快速、准确地分析,以达到零排放,简化电镀厂污染源监测和环境监测的环节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将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成功应用于电镀工艺过程监测及污水处理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电镀液成分复杂,在电镀过程中各成分含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镀层质量的优劣。电镀污水中含有较多有毒物质,一直是环境检测的重要检测项目,不经及时检测、处理而排放,直接严重地危害环境及人类的生存。本论文提出采用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分析电镀液及电镀污水,借助示波图中切口的出现或消失检测终点,方法灵敏,不需要加入指示剂、不需进行沉淀分离,有色溶液及沉淀均不干扰测定,可省略分离步骤,简化测定程序;试样量少(相当于指示剂法的(1/10~1/100);灵敏度及准确度高。研究了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分析镀铬、镀锌、镀铜、镀铜锡镍、合金电镀等电镀溶液及其污水的方法。 第三部分:萃取分光光度法监测光亮镀镍液 建立了萃取分光光度法监测光亮镀镍溶液中钴的含量新方法。光亮镀镍电解液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镍、电解质、添加剂及光亮剂,其中添加适量的钴盐对改善电镀产品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钴含量的准确测定对光亮镀镍质量的保证十分重要。本研究用硫氰酸铵—乙酸丁酯萃耳义测定钴,Co2+与NH4SCN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反应,生成蓝色的[Co(SCN)4]2-配阴离子,用盐酸酸化,生成的H2[Co(SCN)4]易被乙酸丁酯萃取。方法准确、可靠。 第四部分:萃取分光光度法监测镀铬污水 建立了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镀铬污水中微量铬的新方法。采用离子交换法分离镀铬污水中Cr3+离子,在硝酸介质中Cr3+离子被H2O2氧化为蓝色的过铬酸(H2CrO6),然后被戊
王福民[10](2002)在《有机酸类药物的电化学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增敏下的布洛芬极谱催化氢波及香豆素还原波产生的机理,并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增敏机理。建立了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利用去卷积极谱法测定片剂中布洛芬和中药白芷中香豆素的含量的新方法,灵敏度比已报道的其它极谱方法有明显提高,并且该方法精密度及准确度均较好。此外,本文还用新极谱法测定了三种药物呋喃唑酮、乳清酸和叶酸的含量,并对他们还原波产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本论文共包括六章: 第一章 第一部分 维生素类药物叶酸及乳清酸的电化学研究现状(引用参考文献62篇,截至2001年) 第二部分 内脂类药物香豆素硝基呋喃药物呋喃唑酮的电化学研究现状(引用参考文献68篇,截至1997年) 第二章 拟定了叶酸的2.5次微分示波极谱测定新方法,探讨了电极反应机理。在HAc—NaAc(PH 5.6)缓冲溶液中,叶酸产生一灵敏的极谱还原波,峰电位Ep=-0.70V(vs.SCE)。其2.5次导数峰峰电流ep”与叶酸浓度在2.0×10-8~4.0×10-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88,n=8),检出限为4.0×10-9mol/L。13次平行测量4.0×10-7mol/L叶酸的峰电流,所得RSD为1.2%。该方法可用于直接测定叶酸片中叶酸的含量。 第三章 拟定了乳清酸的2.5次微分示波极谱测定新方法,并探讨了电极反应机理。在0.8mol/LHCI介质中,乳清酸产生一灵敏的极谱还原波,峰电位Ep=-0.77V(vs.SCE),其2.5次导数峰峰电流ep”与乳清酸浓度在4.0×10-8~4.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6,n=9),检出限为1.0×10-8mol/L。13次平行测量4.0×10-7mol/L乳清酸的峰电流,所得RSD为1.8%。该方法可用于直接测定牛奶中乳清酸的含量。 第四章 拟定了香豆素的2.5次微分示波极谱测定新方法,并探讨了电极反应机理及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嫡 要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增敏机理。在 KH少O厂NazHPO。OH 6.sl)缓冲溶液上-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铰(CHMA邓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底液中,香豆素产生一灵敏的极谱还原波,峰电位马一1.68V(vs.SCE卜其2.5次导数峰峰电流e厂与香豆素浓度在 4.OX10”’-6.OX10”’mol几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7,n-10)。13次平行测量 8刀xlo”6 mol/L香豆素的峰电流,RSD为 1.5%。该方法可用于中药白正中香豆素的直接测定。第五章 在 Britton-Robinson oH 6.8)缓冲溶液中,吠哺哇酮分别于-0.30V和-1.20V处出现两个还原波。前一波为WOZ经6电子还原为-NHZ产生,并受吸附控制;后一波是-CHNZ经4电子还原为-CHZNHZ产生。前一波可用于分析测定,该波2.5次微分峰峰电流ep”与FZ浓度在2刀xlo”’-2刀xlo“’mol几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卜-0.9969,n—7)* l次平行测量 4*xlo 巧 mol/L FZ的峰电流,所得 RSD为 1.5%。该方法可用于直接测定药片中FZ的含量。第六章 拟定了布洛芬(HIB)的2.5次微分示波极谱测定新方法,并探讨了电极反应机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增敏机理。在 HAC-NaAC oH 4二)缓冲溶液与十二烷基硫酸钠侣D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底液中,HIB产生一灵敏的极谱催化氢波,峰电位E。一l.17(。SCE卜其2.5次导数峰峰电流e。”与HIB浓度在l.6xlo”-l.oxlo”‘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一0.9985,n一7)口11 次平行坝量4.oxlo“’mol/LHIB的峰电流,RSD为1.4%。该方法可用于药片中HIB的直接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二、交流示波极谱定法测定氯霉素含量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流示波极谱定法测定氯霉素含量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间接电化学检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微生物量化体系的间接电化学法检测抗生素残留 |
2 基于滴定分析的间接电化学法检测抗生素残留 |
3 基于伏安分析的间接电化学法检测抗生素残留 |
4 基于免疫分析的间接电化学法检测抗生素残留 |
4.1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
4.2 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
4.3 免疫金标记分析技术 |
5 基于适配体传感器的间接电化学法检测抗生素残留 |
5.1 核酸辅助分析法 |
5.2 Y型DNA探针 |
6 基于蛋白质芯片技术的间接电化学法检测抗生素残留 |
7 结语 |
(2)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测定六种有机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CMEs |
1.1.1 CMEs起源及发展 |
1.1.2 化学修饰电极概况 |
1.1.3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
1.1.4 化学修饰电极的表征 |
1.1.5 化学修饰电极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
1.2 石墨烯 |
1.2.1 石墨烯(graphene)概况 |
1.2.2 石墨烯特性 |
1.2.3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1.2.4 氧化石墨烯(GO) |
1.2.5 Nafion膜 |
1.3 石墨烯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
1.3.1 超级电容器 |
1.3.2 传感器 |
1.3.3 酶生物传感器 |
1.3.4 DNA生物传感器 |
1.3.5 石墨烯修饰电极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Nafion分散纳米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对非那西汀的测定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石墨烯修饰电极的构建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2.3.2 非那西汀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2.3.3 样品测定 |
2.4 小结 |
第三章 盐酸川芎嗪在石墨烯/Nafion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GCE/Nafion-Graphene修饰电极的制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3.3.2 优化实验条件 |
3.3.3 LZC注射液的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氯霉素在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构建石墨烯修饰电极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氯霉素在GCE/Nafion-Graphene上的电化学行为 |
4.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4.3.3 分析应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氧化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测定尼美舒利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电极的预处理 |
5.2.3 GO/GCE修饰电极的制备 |
5.2.4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5.3.2 尼美舒利在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5.3.3 样品中尼美舒利含量的测定 |
5.4 小结 |
第六章 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测定硝苯地平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仪器与试剂 |
6.2.2 修饰电极制备 |
6.2.3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硝苯地平在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6.3.2 实验条件优化选择 |
6.3.3 实际样品测定 |
第七章 盐酸氯丙嗪在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研究 |
7.1 前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试剂与仪器 |
7.2.2 实验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优化实验条件 |
7.3.2 CPZ电化学行为 |
7.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工作总结 |
(3)离子注入修饰电极在药物测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离子注入修饰电极研究的必要性及其特点 |
2 离子注入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
3 离子注入修饰电极在抗生素测定中的应用 |
4 离子注入修饰电极在抗肿瘤药物测定中的应用 |
5 前景展望 |
(4)电化学伏安分析法在药用植物电活性成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新疆地产药用植物及其药理研究 |
1.2 醌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测定研究 |
1.3 电化学分析方法 |
1.4 电化学伏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紫草中有效成分的电化学伏安行为及其应用研究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大黄中有效成分的电化学伏安行为及其应用研究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甘草中有效成分的电化学伏安行为及其应用研究 |
4.1 仪器与试剂 |
4.2 柚皮苷的电化学伏安行为研究 |
4.3 芦丁的电化学伏安行为研究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水中痕量磷和药物中氢化可的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引言 |
1.2 磷的来源,存在和功能 |
1.3 磷的测定方法 |
1.3.1 分光光度法 |
1.3.2 分子发光分析法 |
1.3.2.1 荧光光度分析 |
1.3.2.2 化学发光分析 |
1.3.3 原子光谱分析法 |
1.3.3.1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3.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1.3.3.3 原子荧光光谱法 |
1.3.4 电化学法 |
1.3.5 色谱分析法 |
1.3.6 酶法 |
1.3.7 毛细管电泳法 |
1.3.8 磷的测定中的流动分析方法 |
1.3.8.1 流动注射与分光光度法联用 |
1.3.8.2 流动注射与化学发光法联用 |
1.4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水中的痕量磷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装置 |
2.2.2 试剂及配制 |
2.2.3 顺序注射(SI)系统的操作过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实验原理 |
2.3.2 实验参数的优化 |
2.3.2.1 进样顺序 |
2.3.2.2 鲁米诺浓度的选择 |
2.3.2.3 钼酸铵浓度的选择 |
2.3.2.4 发光反应介质条件的选择 |
2.3.2.5 负高压的影响 |
2.3.2.6 积分时间的选择 |
2.3.2.7 检测流速 |
2.3.2.8 钼酸铵的流速影响 |
2.3.2.9 试样吸入流速的影响 |
2.3.2.10 鲁米诺流速的影响 |
2.3.2.11 钼酸铵体积影响 |
2.3.2.12 试样体积影响 |
2.3.2.13 鲁米诺体积影响 |
2.3.2.14 实验参数表 |
2.3.3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3.4 分析性能 |
2.3.4.1 校正曲线 |
2.3.4.2 测定精密度 |
2.3.4.3 检出限 |
2.4 样品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药物中的氢化可的松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装置 |
3.2.2 试剂及配制 |
3.2.3 顺序注射(SI)系统的操作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实验原理 |
3.3.2 实验参数的优化 |
3.3.2.1 进样顺序 |
3.3.2.2 亚硫酸钠浓度 |
3.3.2.3 高锰酸钾浓度的影响 |
3.3.2.4 介质条件的影响 |
3.3.2.5 时间积分的选择 |
3.3.2.6 负高压的影响 |
3.3.2.7 亚硫酸钠的进样流速影响 |
3.3.2.8 高锰酸钾溶液的进样流速 |
3.3.2.9 样品的进样流速 |
3.3.2.10 系统的测定流速 |
3.3.2.11 亚硫酸钠的体积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
3.3.2.12 高锰酸钾的吸入体积对发光信号强度的影响 |
3.3.2.13 样品体积对发光信号强度的影响 |
3.3.2.14 实验参数表 |
3.3.3 共存物质的影响 |
3.3.4 反应机理探讨 |
3.3.5 分析性能 |
3.3.5.1 校正曲线 |
3.3.5.2 测定精度 |
3.3.5.3 检出限 |
3.4 样品分析 |
3.5 与标准方法比较 |
3.6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8)抗生素电化学性质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抗生素的历史 |
2. 抗生素的分类 |
3. 抗生素的电化学分析法研究进展 |
4. 本论文的现实意义、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甲基蓝对硫酸阿米卡星电化学特性的研究与应用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3.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苯胺蓝对硫酸卡那霉素电化学特性的研究与应用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3.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以鸡冠花红为电化学探针线性扫描极谱法测定硫酸阿米卡星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3.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聚茜素红薄膜修饰电极对司帕沙星的电催化作用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3.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电镀溶液及电镀污水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监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我国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监测及处理的发展过程 |
1.3 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的体系和分类 |
1.3.1 电镀溶液的体系 |
1.3.2 电镀液的基本类型 |
1.3.3 电镀液及电镀污水造成的污染类型 |
1.4 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特征 |
1.4.1 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监测的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交流示波极谱法监测电镀液中相关成分的含量 |
2.1 交流示波极谱原理 |
2.1.1 交流示波极谱的用途和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特点 |
2.1.2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发展 |
2.1.3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仪器装置 |
2.2 交流示波极谱法监测电镀电解液中相关成分的含量 |
2.2.1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测定镀铬电解液中铬酐和Cr(Ⅲ)离子 |
2.2.2 汞膜电极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同时测定酸性镀锌电解液中的锌铝 |
2.2.3 镀铜锡合金溶液中铜、锡和正磷酸盐、焦磷酸盐的连续测定 |
2.2.4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测定铜-锡-镍合金镀液中的铜、锡、镍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光亮镀镍电镀液中钻的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与主要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吸收光谱 |
3.2.2 加入物 NH_4SCN的含量对吸光度值的影响 |
3.2.3 实验条件 |
3.2.4 工作曲线的绘制 |
3.2.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3.2.6 分析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镀铬污水中微量铬的过铬酸-戊醇体系萃取分光光度测定法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与试剂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吸收光谱 |
4.2.2 工作条件 |
4.2.3 工作曲线绘制 |
4.2.4 共存离子的影响 |
4.2.5 试样分析结果及回收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有机酸类药物的电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维生素类药物叶酸及乳清酸的电化学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内脂类药物香豆素硝基呋喃药物呋喃唑酮的电化学研究现状 |
第二章 2.5次微分极谱法测定药物中的叶酸 |
前言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乳清酸的2.5次微分示波极谱法测定 |
前言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增敏的极谱法测定中草药白芷中香豆素的含量 |
前言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硝基呋喃类药物呋喃唑酮的极谱法测定 |
前言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基于催化氢波极谱法测定抗炎药物布洛芬的含量 |
前言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交流示波极谱定法测定氯霉素含量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间接电化学检测研究进展[J]. 关桦楠,温佳琦,韩博林.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8(06)
- [2]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测定六种有机药物的研究[D]. 方晓雪. 广西民族大学, 2013(08)
- [3]离子注入修饰电极在药物测定中的应用[J]. 李文杰,李宁,罗辉,贾振斌. 广州化工, 2010(11)
- [4]电化学伏安分析法在药用植物电活性成分中的应用研究[D]. 钱宗耀. 石河子大学, 2008(01)
- [5]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水中痕量磷和药物中氢化可的松[D]. 孙光举. 东北大学, 2008(03)
- [6]电化学分析的进展及应用[J]. 李一峻,常子栋,何锡文. 分析试验室, 2007(10)
- [7]极谱伏安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作用[J]. 王雪,盖丽,姜旻,刘琼,肖女. 西南国防医药, 2007(04)
- [8]抗生素电化学性质的研究与应用[D]. 赵杰. 山东师范大学, 2007(04)
- [9]电镀溶液及电镀污水监测的研究[D]. 秦淑琪. 西北师范大学, 2005(04)
- [10]有机酸类药物的电化学研究[D]. 王福民. 西北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