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探“财”

从“财”探“财”

一、从《财富》中探求“财富”(论文文献综述)

聂锦芳[1](2021)在《马克思的“突围”——重思他对古典经济学思想图景和演变脉络的理解》文中认为《资本论》的核心问题是在对资本的探究中如何完成对古典经济学的"突围"和超越。按照马克思着述提供的线索,本文对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图景和演变脉络进行了清理,依次探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演变与功过、"庸俗经济学"何以"庸俗化"以及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的理论困境,最后反思了过去学界对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之间关系的理解,认为古典经济学为马克思展开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背景、议题和参照,经济学家们基于时代问题和国情状况而生发的思考,为他在《资本论》中的"突围"和超越提供了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古典经济学也就没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李冰[2](2021)在《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马克思主义文本作为依托,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阶段的批判理论阐释其批判的缘起、内容和整体性指向,是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视阈。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确认,批判理论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衔接和环环相扣的整体,前一环节的批判是建构后一环节批判内容的基础和前提,后一环节的批判内容则是对前一环节批判的进一步深化和完成。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围绕人类解放的终极价值追求展开的各个环节的批判,在内容和逻辑上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整体性视阈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在批判中不断展开其整体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是辩证否定的,马克思主义在其批判理论的辩证否定中思考和解决不同阶段人的自我实现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不仅形成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而且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各个批判环节的弥合,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内在逻辑的厘清。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并把批判本身转变为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与过去思辨哲学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从宗教批判、政治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各个环节之间过渡的内在逻辑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总问题。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宗教批判中结束之前批判的误区,把批判的矛头由天国转向世俗世界奴役人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了消除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和观念上层建筑,马克思深度剖析了支配阶级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揭示了导致宗教、政治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异化的根源,批判理论最终落脚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彻底回答了关乎人类解放的物质利益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推进各个环节的批判中完成其改造世界的哲学任务,在对各个环节的批判中建立整体的理论体系。马克思首先着手于作为“一切批判的前提”(1)的宗教批判。宗教作为“世界的总理论”(2),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世界观,人对于自身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受到宗教价值标准的衡量和限制。但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1),是政治国家用来麻痹人们忍受苦难并甘心服从统治的精神“鸦片”(2)。宗教本质上是一种“异化的自我意识”,是对社会现实歪曲的反映,马克思发现,世俗社会的现实苦难是人们诉诸宗教追求虚幻幸福的根源,进而把宗教批判的对象深入到世俗社会,推动近代哲学任务从批判“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转向批判“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3),从“天国的批判”转向“尘世的批判”(4)。实现对尘世批判首先就要进行政治批判,而异化人最现实、最直接的力量就是政治国家。国家作为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在宗教褪去政治职能后更加显露出其压迫和奴役人民的剥削本质。只有消除政治国家,才能破除人在社会各个领域被强行施加的桎梏和枷锁。马克思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产生和性质,国家只是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的代表。无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何种“民主”的政权组织形式,都无法掩盖其阶级剥削本质,而政治解放的途径不在于国家形式的转换,而是要对产生出国家的利益关系进行彻底变革。虽然政治解放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只是进一步把握现实物质利益的关键一环,但却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环节。马克思在揭露国家、法和所有制的关系中,明确了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只有进一步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意识形态批判。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马克思进入历史唯物主义领域,阐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重要一环。阶级社会剥削和奴役人的上层建筑包含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两个维度,阶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呈现一元化,在私有财产支配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将意识形态作为其生产和生活的“元价值”(5)根本无法实现向自身的返还,基于此,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进一步指向了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主义从天国降到人间,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性中完成其哲学的实践转向,通过对占据基础地位的物质利益关系的研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内容。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现,构成了其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依据,并指导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发现了现实的人;政治批判揭示了私有制主导的国家的阶级性,进而发现了处于社会边缘的无产阶级彻底颠覆中心的可能;为了进一步寻求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通过意识形态批判创立了唯物史观,发现只有立足社会现实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解放的“回归”,并最终把批判矛头指向了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深入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资本统治逻辑造成的异化劳动的分析,进一步批判了与人的异化互为因果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指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现实武器打破人们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历史使命。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指明了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即以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作为前提,才能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完成人的本质的回归。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明宗教问题、政治统治、意识形态以及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并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人从异化中获得救赎的根本道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完成真正的实现了从天国的解放到尘世的解放,从而在真实意义上完成了宗教批判。从宗教批判开始,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最终实现“尘世批判”,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整体性的完成,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依托,马克思主义把人类解放的终极诉求转变为一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余辉,刘晓鹏[3](2021)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语境、内涵布展与现实启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文中指出马克思以"异化"为"方法论自觉",探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实然,创设了异化劳动的系统性话语空间。西方传统思想关于"人是什么"的追问、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理论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财富本质"的邂逅、矛盾重重的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达成"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三个方面构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语境。异化劳动的四重表现样态、产生的深层次机理与扬弃异化劳动的路径三个维度,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内涵布展的完整性阐发。多维审思异化劳动理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深刻的现实启新:辩证看待坚持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相统一的政治立场;客观思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的政治举措;理性考量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的政治信仰。

钟文静[4](2021)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能力问题》文中指出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能力及其实现问题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靶向。马克思发现,劳动能力的买卖是资本增殖的关键环节,这就从根本上戳穿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自由与平等的虚假性。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辩证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意义。一方面,从简单协作到机器大工业,造成个人能力的畸形发展,并导致资本增殖与人的绝对贫困相对立;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带来个人关系和能力的普遍性与全面性。共产主义社会以每个人能力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

杨文俊[5](202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解放是指人类不断地消除自身异化状态,进而达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社会运动,是人类经过全面解放以把握和超越外部限制,进而倾覆资本逻辑、消灭私有制,进入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境域和历史过程。可以说,追求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矢志不渝的第一主题和核心价值诉求。因而,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理论的建构就见诸其思想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经典着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是其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认真研读这一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理论的诠释是深受自古希腊哲学以来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人本主义、启蒙思想、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想资源的熏染。于是,在此基础上,考察和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我们可以从横纵两个维度来进行。从横向维度来看,就是立足文本自身,以逻辑的视角探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建构;从纵向维度来看,就是以时间为顺序,说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所处的历史地位。总之,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全方位研究,它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贡献了思想素材和智力支持,并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围绕本题域,论文的篇章结构共有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这部分包括选题缘由、意义、方法及文献评述,等等。第二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渊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不是马克思在书斋里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马克思在广泛吸取自古希腊哲学以来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人本主义、启蒙思想、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艰苦的理论创造建构起来的。作为西方人,其精神领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而这主要包括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勾画、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启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构想和西方传统思想的理想勾勒,等等。这些思想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根基,成为它深厚的思想底色和坚实的历史基础。第三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建构。在人类解放的逻辑主题中,以异化劳动范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以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为路径的最终指向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主线,以人性的复归和共产主义的生成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归宿。第四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方位。人类解放理论作为马克思思想中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它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的动态演变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四个阶段:《莱茵报》以前的时期及《莱茵报》时期的发萌期、《德法年鉴》时期的形成期、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的成熟期和从《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到《哥达纲领批判》的发展期。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方位实质上是从整体性上把握它所处的地位和价值,从而认知其建构的局限。第五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以一种整体性、批判性眼光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归宿展开深入研究,以一种历史的视角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方位进行深度把握,这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和把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类解放理论,从而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思想理论资源与智力支持。在这层意义上,研究本课题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所谓学术价值就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统一;所谓实践价值就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提供理论支持。

鲁静静[6](2021)在《《资本论》视域中的虚拟经济》文中提出20世界80年代以来,经济自由化的浪潮在全球席卷开来,全球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膨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促进了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提供了物质前提,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兴起更是为资本主义国家虚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理论和制度环境。全球经济逐渐走向金融化虚拟化,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日渐占据着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造成资本主义实体经济萎缩,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矛盾,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并诱发了新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虚拟经济危机的产生。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对于虚拟经济和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的研究,便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遵循“理论阐释——问题聚焦——现实解答”的思维逻辑,以《资本论》中的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理论延续为理论基础,对虚拟经济进行概念界定和逻辑框架构建,并对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现象和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进行学理阐释,最后,针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现象,提出了相关意见。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理论延续构成了本文对于虚拟经济以及当代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细胞形式出发,按照从商品到货币,从货币到资本、从资本到信用、再从信用到虚拟资本的路径,对虚拟资本展开了研究。后续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并发展了虚拟资本理论。论文以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为遵循,对虚拟经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探究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及虚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论文聚焦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社会现实,对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现象的表现、原因和影响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并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的本质进行分析。在时代变迁中,无论是实体经济危机,还是虚拟经济危机,究其根源,仍旧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作用的结果。针对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经济“脱实向虚”的现象,论文对其发展现状与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举措。

毕然[7](2021)在《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形态为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技术创新性革命供给了空前动力,也为生态危机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它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内蕴的张力不断强化了生态环境治理意识提升、治理内容丰富、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技术能力进步,而且其中的伦理反思或批判实际地担负着这种强化的内在理想尺度的功能。于是,生态伦理的思维逻辑和行动规程就在新的时代变革发展中具备了社会价值寻索的本体论意蕴,而现代管理所应呈现的生态伦理价值自是其题中之义。众所周知,工业文明以来的西方生态伦理始终存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纷争,如何化解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维定势下的全球生态危机,自然生态的尊重并保护、开发和利用显然是决定人类生存发展的限度与进度的本质性议题。现代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理应坚守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对其进行批判性校正,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指引,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将生态伦理的公正、平等、有序、绿色、和谐等价值理念合理地嵌入现代管理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整体主义治理框架中。这喻示着,现代社会发展不仅要促成人们生态认知的格式塔转换,以共生同在、互惠并联、深层融合的生态思维范式重新检视人与自然之间所应建构的和谐共生模式;同时,应契合生态理性内核来赋予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生态伦理关切,使其在公共决策、协调、合作、监督等管理职能中统筹运用生态自然观、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技术引领观,以生态正义的价值追求维护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本文基于管理价值视域下对生态伦理理论进行审视来解读人与自然关系实质,通过现代管理思想史的简要回顾以透视生态伦理理念的演进变化、逻辑关联及其现实需求所呈示的价值偏好,力图揭示生态伦理的理论困境并形成具有实践影响的价值规约和导向,为现代管理的价值选择提供生态整体主义的公正、平等、自由、和谐的伦理发展路向设计依据,进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王增武[8](2021)在《“第一个百年” 银行理财的“双本源回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第一个百年"到来之际,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正逐步回归"服务社会"的本源,同时,个人理财或财富管理业务也正回归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经济论》中所定义的"家庭经济"的本源。"双本源回归",是银行理财在"第一个百年"历史时点上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征程已顺利开启,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进军。

范高高[9](202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以人的科学为基础,揭示人的存在中的自然、社会和精神要素间的辩证统一,这是人学发展的社会取向。20世纪80年代,有人试图利用《手稿》割裂早期的马克思与成熟时期马克思的关系,将“异化”引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否定那个时期发展的一切成果,激起理论界对人道主义历史唯心主义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争。从这个时期开始,国内学界对《手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关于马克思人学,国内文本研究重心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提纲》、《形态》以及《资本论》等文本居多,加之结合时代发展中人的生存境遇,如今对《手稿》中人学问题的研究仍需要作些许补充。“异化”概念是作为早期马克思思想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主要发生在理论与方法层面,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主要将其规定为特定的历史现象,这两者不是对立,而是递进关系。本论文通过阐释《手稿》中通常意义上对“异化、复归、共产主义”理论的误读,展示出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本然之意,以期获得有关《手稿》人学研究新启示。论文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第一章主要说明《手稿》中人学思想的写作缘起,主要阐述了《手稿》中人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与写作背景。厘清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理论渊源,指明《手稿》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第二章突出人的主体性追问。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由于工人本身的身份地位,使其无论是处于社会财富上升时期,还是下降时期,工人都饱受剥削的现实境况。在工人和工资之间,工人对工资的追逐遮蔽了人的类本质,丧失了人的主体性。第三章详细论述了劳动异化四个规定性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并说明劳动异化的产生何以可能以及消除劳动异化的途径。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时刻旨向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第四章是对共产主义的本然样态进行论述,指明共产主义理论是对“人与自然”矛盾的化解,区分了通常意义上对马克思“异化、复归、共产主义”理论的“返源”曲解,并辨析从人的异化至人的复归,吸取了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这是一种渐进化生成的历史过程。第五章突出《手稿》的四大贡献。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启发着当今社会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从而建设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本文旨在阐明《手稿》在马克思着作中的地位,指出青年时期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与成熟时期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继替关系;试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客观分析当前中国人学的研究困境,探寻当代中国人学研究新路径。本文采用文本解读法,文献资料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手稿》的本真之意出发,力求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真实性、本原性进行挖掘。试图在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实现《手稿》人学思想中国化与竭力实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源”与“流”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人的异化、人的复归的考察,得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倾向的结论。随之,人的发展也从“单一化”过渡到“多元化”趋势,这就对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推动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使得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雷炜[10](2021)在《当代生存生态学视角下的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恩格斯生态思想深刻阐述了自然辩证法,将自然对于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展现在世人面前,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意蕴深刻,出发点意义深远,强调了自然的价值。华侨大学吴苑华教授在《生存生态学:马克思学说新解读》一书中提出“生存生态学”研究视角,这一视角关注人类生存与环境间的生态性关系,从自然生态批判和生存生态批判两个维度出发揭示人与自然命运的统一,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当代生存生态学视角下的恩格斯生态思想认为生活世界、劳动和“自由王国”具有生存生态意蕴。自然、社会和人三大系统交叉重叠、相互影响形成人的生活世界。劳动本质上就是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通过劳动三大系统互动影响。生活世界中三大系统间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人的生存危机,因而达到三大系统之间和谐关系的“自由王国”是人类理想的社会状态。生存生态学视角下恩格斯生态思想主要从生存生态批判和自然生态批判两个维度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非生态性,揭示资产阶级对自然生态的伤害以及对工人阶级生态权益的损害,明确指出了人与自然命运具有统一性。生态危机实质上就是人生存发展的全面危机,只有通过“物种提升”和“社会提升”把人从受自然和受他人压迫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才能在最真实的意义上达到人类与周围环境的和解,从而实现人类高质量的生存。生存生态学视角下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价值追求就在于实现人的真正解放,这种解放是人的生态性生存方式的实现,是将人类活动奠基于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之上的解放,是人与自然生态间真正和谐关系的建立。对恩格斯生态思想进行生存生态学解读,能够体现恩格斯对生态性生存方式的追求,丰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人文价值意蕴。这一研究视角启发我们对社会制度进行生存生态批判,以全面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重点解决形势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维护人民生态权益和社会生态正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人的生存发展和生态环境间协调关系作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尺,促进社会的整体文明和整体解放。

二、从《财富》中探求“财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财富》中探求“财富”(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的“突围”——重思他对古典经济学思想图景和演变脉络的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演变与功过
二、“庸俗经济学”(Vulgr9konomie)何以是“庸俗化”(Vulgarisierung)的
三、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的理论困境
四、结语

(2)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生成
    2.1 前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
        2.1.1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批判
        2.1.2 青年黑格尔派的形而上学批判
        2.1.3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式批判
    2.2 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转向
        2.2.1 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2.2.2 从“副本”批判到“原本”批判
        2.2.3 从理性的支配到人性的实现
    2.3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特质
        2.3.1 革命性
        2.3.2 彻底性
        2.3.3 现实性
    小结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
    3.1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缘起
        3.1.1 宗教是“世界的总理论”
        3.1.2 宗教改革运动
        3.1.3 宗教批判运动
    3.2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基本内容
        3.2.1 宗教的功能:“人民的鸦片”
        3.2.2 宗教的外化:“颠倒的世界观”
        3.2.3 宗教的实质:“异化的自我意识”
    3.3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政治批判
        3.3.1 从“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到“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
        3.3.2 从“天国批判”到“尘世批判”
        3.3.3 从神学批判到政治批判
    小结
第4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
    4.1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缘起
        4.1.1 政治关系的演变
        4.1.2 政治国家的形成
        4.1.3 现代国家的实质
    4.2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基本内容
        4.2.1 政治批判的前提:市民社会与国家的颠倒
        4.2.2 政治批判的对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4.2.3 政治批判的效应: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
    4.3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意识形态批判
        4.3.1 政治解放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革命”
        4.3.2 政治解放的终极目标:“人类社会”
        4.3.3 政治解放的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
    小结
第5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5.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缘起
        5.1.1 马克思对鲍威尔“自我意识”的批判
        5.1.2 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批判
        5.1.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
    5.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内容
        5.2.1 对“虚假的意识”的批判
        5.2.2 对“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批判
        5.2.3 对“形形色色共产主义理想”的批判
    5.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5.3.1 从“旧唯物主义”到“新唯物主义”
        5.3.2 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5.3.3 从“市民社会”到“社会化的人类”
    小结
第6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6.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缘起
        6.1.1 “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
        6.1.2 国民经济学的“私有财产事实”
        6.1.3 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6.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内容
        6.2.1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异化劳动的揭露
        6.2.2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资本主义私有制
        6.2.3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途: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
    6.3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整体性指向:人与社会的自我否定
        6.3.1 消灭私有制
        6.3.2 “自由人联合体”
        6.3.3 人类解放的“回归”
    小结
第7章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向度
    7.1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表达
        7.1.1 面向现实世界的实践性
        7.1.2 改造世界的批判性
        7.1.3 剔除异化的否定性
    7.2 马克思主义批判逻辑的整体性实现
        7.2.1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起点:宗教批判
        7.2.2 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的必要性:社会现实
        7.2.3 政治批判转向意识形态批判的必要性:颠覆“元价值”
        7.2.4 马克思主义批判逻辑的落脚点:政治经济学批判
    7.3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价值
        7.3.1 整体性与各环节的统一
        7.3.2 实现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
        7.3.3 整体性的现实意义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语境、内涵布展与现实启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语境
    (一)思想语境:西方传统人学对人的追问
    (二)理论语境:“异化”与劳动的相遇
    (三)时代语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困境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布展
    (一)异化劳动何以表现
    (二)异化劳动因何产生
    (三)异化劳动如何扬弃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相统一的政治立场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
    (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

(4)《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能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动力作为商品:人向物的转移
二、从劳动能力到劳动力的转变:人的绝对贫困
三、劳动能力所有权及其实现:平等和自由的丧失
四、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人之自由个性的实现
五、结语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现有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学术价值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4.3 系统分析的方法
        1.4.4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2章 《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渊源
    2.1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勾画
        2.1.1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世界历史观
        2.1.2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和人类学
    2.2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启迪
        2.2.1 黑格尔的初步启迪
        2.2.2 恩格斯的深刻影响
        2.2.3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直接批判所得
    2.3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构想
        2.3.1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理论建构
        2.3.2 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理论建构
    2.4 西方思想传统的理想勾勒
        2.4.1 古希腊文明的理想勾勒
        2.4.2 中世纪宗教的理想勾勒
        2.4.3 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理想勾勒
第3章 《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建构
    3.1 逻辑起点: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判
        3.1.1 挖掘:从经济表征到理论前提
        3.1.2 规定:异化逻辑下的四种异象
        3.1.3 批判:基于异化劳动的国民经济学批判
    3.2 逻辑主线:以异化劳动积极扬弃为路径的最终指向
        3.2.1 异化劳动积极扬弃之道:找寻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
        3.2.2 共产主义建构中的意旨:三种模型
    3.3 逻辑归宿:人性的复归和共产主义的生成的有机统一
        3.3.1 人的高度自由:人性的全面复归
        3.3.2 人类的最高境界:共产主义的生成
第4章 《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方位
    4.1 萌芽期:《莱茵报》以前的时期及《莱茵报》时期
    4.2 确立期:《德法年鉴》时期
    4.3 成熟期:从《手稿》到《共产党宣言》
    4.4 发展期:从《1848 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到《哥达纲领批判》
    4.5 小结
第5章 《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
    5.1 学术价值:人类解放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统一
        5.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人类解放新途径
        5.1.2 人类解放理论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觉
    5.2 实践价值:人类解放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2.1 人类解放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建构
        5.2.2 人类解放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参考文献
致谢

(6)《资本论》视域中的虚拟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重要概念辨析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理论延续
    第一节 《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
        一、从商品到货币
        二、从货币到资本
        三、从资本到信用
        四、从信用到虚拟资本
    第二节 虚拟资本理论的理论延续
        一、金融资本的提出:拉法格
        二、金融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希法亭
        三、金融资本理论的集大成者:列宁
第二章 虚拟经济逻辑框架及其影响
    第一节 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及逻辑框架
        一、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
        二、虚拟经济的基本特性
        三、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律
    第二节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虚实之争:定性的分析
        二、与时俱进:定量的思量
    第三节 虚拟经济的双重影响
        一、虚拟经济的正面影响
        二、虚拟经济的负面效应
第三章 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及对我国的经济启示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虚拟化
        一、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虚拟化
        二、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原因
        三、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影响
    第二节 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探究
        二、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本质
    第三节 合理把握虚拟经济双刃剑
        一、“脱实向虚”——经济虚拟化发展现状与原因
        二、“脱虚向实”——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本质
    第一节 生态伦理的阐释
        一、西方生态伦理的思想流变
        二、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多学科视角的生态伦理属性
        一、政治学视角:基于政治权力的生态伦理属性
        二、经济学视角:共生和绿色的可持续性经济管理
        三、社会学视角:社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
    第三节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基本规定
        一、生态伦理的价值理念
        二、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
        三、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
        四、生态伦理的维护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管理视域下的生态伦理历史演进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的价值定位——效率至上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人性假设基础
        二、科学管理的管理模式:控制自然的祛魅化设计
        三、理性逻辑的科学化功利价值取向
        四、“经济人”假设的反生态伦理省思
    第二节 行为科学管理的价值转换——情感依托
        一、行为科学管理的“社会人”人性假设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模式:人际关系的社会化凸显
        三、情感激励的生态化行政伦理扩展
        四、行为科学理论的生态伦理缺失
    第三节 系统权变管理的价值探索——因境制宜
        一、系统权变管理的“复杂人”人性假设基础
        二、系统权变管理的管理模式:人境关系的动态化调适
        三、动态持衡的多元化政府伦理关系
        四、系统权变时期的方法论评价
    第四节 知识与文化管理的价值创造——互生共存
        一、知识与文化管理的“文化人”人性假设基础
        二、知识与文化管理模式:人智关系的持续化建设
        三、生态和谐的人本化行政文化结构
        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人”的内在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向度
    第一节 现代社会管理的生态意识理念
        一、生态健康意识——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二、生态优先意识——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意识——引领社会绿色发展
    第二节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的价值体系
        一、生态公正:政府生态伦理管理的核心价值
        二、生态自由:公共管理秩序建构的目标价值
        三、生态平等:道德主体利益协调的价值根基
        四、生态和谐:和谐社会伦理调和的价值趋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实现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生态伦理在现代管理中的实现困境
        一、现代管理的主体性困境:主体价值的公平失允
        二、现代管理的目标困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受阻
        三、现代管理的秩序困境:生态安全的秩序失衡
        四、现代管理的文化困境:中西生态伦理的融突
    第二节 公共社会治理实现生态伦理的出路
        一、构建生态伦理观念以践行协调共生的价值理念
        二、实施生态伦理战略以推动生态化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加强生态法治建设以维护生态安全的稳定秩序
        四、创新生态文化理念以促进生态文明的理论建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建构之维
    第一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伦理价值阐释
        一、基于命运共同体的生态伦理价值构建
        二、生态善治对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
    第二节 中国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决策模式
        一、生态管理及其决策理念建构
        二、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决策运行模式
    第三节 生态伦理视域下生命安全健康的价值阐释
        一、生命安全健康的理性制衡内蕴
        二、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健康的生态行政价值观建构
        三、中国政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实现路径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第一个百年” 银行理财的“双本源回归”(论文提纲范文)

新中国成立前,以服务普通民众为要义
新中国成立至今:从储蓄恢复到飞速发展
    ● 参与机构从单一到多元
    ● 业务模式从业务部门到独立法人
    ● 服务体系从标准到定制
    ● 基础保障从粗放到集约
未来:推动“双本源回归”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系统思维。
    第二,信用思维。
    第三,法商思维。
    第四,财商思维。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写作缘起
    (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1.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萌芽:康德的“人是目的”
        2.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前提:黑格尔的“劳动是人的本质”
        3.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奠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写作背景
        1.直接动因:现实斗争的需要
        2.写作目的:实现人的解放
二、人的主体性追问:工人生存境遇与主体性丧失
    (一)工人的依赖对象
        1.资本家
        2.工资
    (二)工人的现实处境
        1.社会财富衰落时期:茹毛饮血
        2.社会财富繁荣时期:荆棘满途
        3.社会财富顶峰时期:乞哀告怜
    (三)工人的惨恻局面
        1.遮蔽了人的类本质
        2.丧失了人的主体性
三、人的异化:劳动与资本的对立
    (一)从劳动对象化到劳动产品异化
        1.“对象化”与“异化”的区分
        2、劳动对象化到劳动产品异化何以可能
    (二)从劳动产品异化回溯到劳动本身异化
        1.物的异化与自我异化
        2.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的表现
    (三)从劳动本身异化到人的类本质异化
        1.关于人的本质初阐述
        2.人的本质力量变成生产的手段
    (四)从人的类本质异化到人与人的异化
        1.人的异己力量的归属
        2.人与物的关系实质
    (五)从需要、生产、分工的异化到人的异化
        1.需要异化
        2.生产异化
        3.分工异化
        4.人的异化
四、人的本质复归:共产主义
    (一)对以往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流派的扬弃
        1.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扬弃
        2.对政治形式的共产主义的扬弃
        3.对经济形式的共产主义的扬弃
    (二)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
        1.异化的人向社会的人复归辨析
        2.共产主义对社会结构的全面改造
    (三)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开始
        1.共产主义不是社会发展的终点
        2.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本质复归的渐进过程
五、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1.揭示人的意识能动性
        2.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界定人的本质
        3.从人类社会演进动态性考察人的历史发展轨迹
    (二)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1.人与自然和解,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2.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3.建设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当代生存生态学视角下的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从当代生存生态学视角的回望
    第一节 “生存生态学”研究视角提出的理论语境
        一、对“人类中心主义”论调的批判
        二、对“生态中心主义”论调的批判
        三、“生存生态学”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视角
    第二节 “生存生态学”研究视角提出的现实需要
        一、对自然无节制索取导致生态问题严峻
        二、激进生态运动主张实现经济“零增长”
        三、一味追求物质增长导致对人生存发展状况的忽视
第二章 当代生存生态学视角下的恩格斯生态思想
    第一节 恩格斯生态思想主要内容回溯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自然本身富有价值
        三、生态危机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
        四、 “两大和解”是最高价值追求
    第二节 生存生态学视角下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生存生态意蕴
        一、生活世界的生存生态意蕴
        二、劳动的生存生态意蕴
        三、“自由王国”的生存生态意蕴
    第三节 生存生态学视角下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特征
        一、以人类生存发展为核心价值的人文性
        二、强调生活世界有机构成的和谐性
        三、追求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的整体性
第三章 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生态批判
    第一节 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态权益缺失现象的揭示
        一、外在自然生态权益的缺失
        二、自身自然生态权益的缺失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态权益缺失问题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的交换关系”
        二、获利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绝对逻辑
        三、人与人关系的片面性内含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性
    第三节 生态危机实质是人自身的危机
        一、生态危机是自然系统内部的失衡
        二、生态危机是社会系统内部的失衡
        三、生存生态学视角下生态危机就是人自身的危机
        四、追求生态友好的理想社会是人类前进的方向
第四章 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生态批判
    第一节 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危机表象的揭露
        一、资本主义工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生产力的损耗
        三、工人工作生活环境的非人状况
    第二节 生态危机的成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文明的两重性
        一、生产方式的两重性
        二、文明的两重性
        三、环境问题源于非生态性制度
    第三节 土地问题与生态正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土地问题严峻
        二、土地改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实现生态性生存是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 生态性生存的实现是人的真正解放
        一、生态性生存方式是人类理想生存状态
        二、生态性生存方式的实现需要正确价值观指引
    第二节 “两大和解”——实现生态性生存的前提
        一、人同自然和解是稳定、有序、可持续物质交换关系的实现
        二、人同人和解是人们相互体谅、平等友好关系的建立
        三、 “两大和解”具有内在统一性
    第三节 “两大提升”——实现生态性生存的途径
        一、 “物种提升”——摆脱人受自然奴役的状态
        二、 “社会提升”——摆脱人受他人奴役的状态
        三、 “两大提升”目的在于生态性生存方式的实现
第六章 生存生态学视角下恩格斯生态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建国以来一脉相承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一、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探索
        二、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思想的发展与进步
        三、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
    第二节 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生存生态学解读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发
        一、对社会基本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进行生存生态学批判
        二、改变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性社会建设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人的生态权益、维护生态正义
        四、用整体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五、以人的生存发展与环境间协调关系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从《财富》中探求“财富”(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的“突围”——重思他对古典经济学思想图景和演变脉络的理解[J]. 聂锦芳.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1(03)
  • [2]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D]. 李冰. 吉林大学, 2021(01)
  • [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语境、内涵布展与现实启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J]. 余辉,刘晓鹏. 理论导刊, 2021(08)
  • [4]《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能力问题[J]. 钟文静. 江西社会科学, 2021(06)
  •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研究[D]. 杨文俊.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资本论》视域中的虚拟经济[D]. 鲁静静. 浙江大学, 2021(01)
  • [7]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价值研究[D]. 毕然.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第一个百年” 银行理财的“双本源回归”[J]. 王增武. 金融博览(财富), 2021(05)
  •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研究[D]. 范高高.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10]当代生存生态学视角下的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D]. 雷炜. 兰州大学, 2021

标签:;  ;  ;  ;  ;  

从“财”探“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