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疫接种纠纷的产生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预防医学会[1](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中华预防医学会[2](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 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 借鉴国内外经验, 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 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 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唐冉[3](2020)在《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是指受种者因接种疫苗而遭受人身损害。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属于预防接种损害的下位概念,与其他接种不良反应事件的区别在于与接种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基于不同的语境,学界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和预防接种损害存在不同的认识。医学概念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事件对应法学概念中的预防接种损害,均属于广义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人身损害严重且接种各方均无过错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政策的制定主要基于免疫功效角度的考量,预防接种行为的法律性质依据免疫政策的不同而具有公法和私法的不同性质。基于接种政策和接免疫功效两个维度对预防接种类型的区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正当性基础不同。公民自我决定权限制和国家连带责任理论仅能为因国家公权力计划或强制进行的接种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损失提供救济正当性。公民自愿进行的接种所致的不良反应损失原则上应由受种者承担,但基于免疫功效视角下“受益者承担风险”和“受益者分担损失”的救济思路,具有群体免疫功效的自愿接种的受种者仍可由获得免疫福利的群体成员分担不良反应的损失,具有个体免疫功效的接种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可由疫苗生产商进行适当补偿。因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旨在实现对非人为风险所导致的受种者损失的分担,受种者的不良反应源于非人为风险,不能归因于任何接种方的过错,因此,难以适用赔偿责任进行救济。学界一般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视为公法和社会法领域研究的问题,但相关救济路径实际上可以是能够进行损失分担的行政补偿或民事补偿。因此,我国《疫苗管理法》第56条对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路径设置具有合理性。基于侧重视角、救济模式和资金来源角度的不同考量,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路径在理论上存在不同的法律法案,应基于免疫功效视角建立专门的救济制度,通过分型救济模式兼顾不同接种政策下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并为具有突出群体免疫功效的接种提供重点性的救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损失分担具有多种资金来源方案,不同方案可以组合适用。域外国家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作为预防接种损害救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并设立无过错补偿制度为发生不良反应的受种者提供救济。基于疫苗生产工艺的特殊性以及接种规范标准和实质标准的分离,接种过错与疫苗缺陷通常存在不同的认定结果。此外,受科学不确定性的影响,接种过错或疫苗缺陷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定亦存在不同标准,由此产生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补偿路径与侵权责任路径的适用存在区分障碍。本着有利于受种者补偿、实现损失的公平分担以及保障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的原则,应对预防接种不良反救济与侵权救济路径进行协调。域外国家对预防接种损害救济制度的功能存在侵权责任的补充与侵权责任的替代两种不同定位,须谨慎选择替代功能的制度,避免盲目扩大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适用范围。同时,域外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适用存在优先适用和无优先适用两种顺序模式。比较法上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规则设计各异,总体看来均以有效分担受种者损失为目的,救济规则设计并无一定之规,只需符合救济制度的功能定位即可。域外国家通常设立明确、中立的机构受理补偿申请,并明确规定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申请和申诉程序。域外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补偿制度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认定采取宽松标准,最低标准可以是“不能排除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因果关系”,接种与受种者的不良反应之间的不同关联性程度直接影响受种者获得的补偿金数额。域外司法层面的路径协调主要集中在产品责任和医疗损害责任的认定,不同工艺的合格疫苗难以存在设计缺陷的可能,但有成立警示缺陷的空间。当存在科学不确定性时,域外国家通常基于概率衡平的认定标准严格认定接种损害因果关系,但亦存在通过事实推定放宽接种损害因果关系的实践。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制度可以为严重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提供补偿,该制度采取了双轨制的救济模式: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属于行政补偿,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性质应为民事补偿。相较于域外国家多元化功能定位,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功能单一,旨在为接种内在风险导致的损失提供一次性补偿,而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定义中“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立法规定使得实践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司法认定存在过分排除异常反应成立的现象。因此,应以预防接种因果关系作为认定异常反应的核心。基于非免疫规划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路径的民事补偿性,应充分发挥损失分担路径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的补充作用,对具有重大公共免疫价值的应急接种和具有群体免疫效果的替代性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异常反应可优先适用保险等具有损失分担功能的路径进行救济。就路径协调而言,当存在科学不确定性时应对接种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认定采取“不能排除”的标准,但不应过分降低接种过错或疫苗缺陷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认定标准,避免通过侵权路径救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马天娇[4](2020)在《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患信任是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特殊人际信任关系,贯穿于一切医疗活动的始终,直接影响着医患双方对卫生服务的提供与利用,卫生服务质量和健康结局的改善,还会影响公众对国家卫生政策和卫生服务系统的整体满意度和获得感。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石,如何建立起居民与基层医务人员的互信关系,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普及率和利用率,引导居民合理就医,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守门人”功能,是国家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的:本研究选取基层医务人员视角,从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出发,分析其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以及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信任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以及其它相关变量发挥的间接作用,构建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路径模型,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重视信任构建,促进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当前医患信任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吉林省全部9个市州的1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所乡镇卫生院1160名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医疗技术人员等)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情况,医务人员信任患者情况,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等内容。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收集,采用IBM SPSS24.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采用AMOS 24.0软件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定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分别于2018年11月至12月和2019年8月至9月,选取54名基层医务人员为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对访谈录音资料逐字逐句转录成Word文档,然后导入Nvivo 11软件进行分析整理。结果:(1)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程度为中等程度,总均分为3.79±0.60(得分范围为1-5分),患者角色维度得分为3.84±0.59,尊重人际关系维度得分为3.73±0.67。医务人员的年龄、编制、机构类型对信任患者总分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总均分为3.82±0.52(得分范围为1-5分),其中以病人及家庭为中心维度得分最高,为3.96±0.58分;首诊维度得分最低,为3.53±0.74分。其余六个维度得分为连续性3.67±0.58,协调性3.87±0.57,综合性(可及性)3.90±0.62,综合性(提供服务)3.82±0.60,面向社区3.88±0.61。医务人员的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和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之间显着相关,且相关系数为0.649。控制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正向影响。(4)医务人员工作投入总均分为4.22±1.17(得分范围0-6分),其中专注得分最高,为4.30±1.20,活力得分最低,为4.15±1.20。控制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有正向影响。结构方程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在患者信任程度影响基层卫生服务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通过影响工作投入,而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5)工作满意度总均分为3.72±0.69(得分范围为1-5分),内部满意度维度得分为3.76±0.68,外部满意度维度得分为3.67±0.76。控制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有正向影响。结构方程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在患者信任程度影响基层卫生服务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通过影响工作满意度,而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6)情绪劳动总均分为3.28±0.63(得分范围为1-5分),真实表达维度得分最高(3.68±0.70),其次为深层表演得分(3.42±0.70),得分最低为表层表演维度(3.04±0.76)。控制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深层表演、真实表达情绪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总均分有正向影响。结构方程结果表明,情绪劳动在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影响基层卫生服务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通过影响情绪劳动,而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7)各变量的综合作用模型构建研究发现: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和情绪劳动,在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和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2.79%、13.86%、18.41%。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直接影响工作投入;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间接影响工作投入;还可以通过情绪劳动间接影响工作投入,工作投入可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运用结构方程多群组比较发现,年龄会造成模型差异,而学历、机构类型则不会产生差异。(8)定性访谈资料分析,共提炼出5个主题,分别为“基层卫生医患互信及其影响因素”、“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基层医务人员的情绪劳动”和“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结果综合概括为:基层医务人员感受到患者的信任,积极的信任体验促进医务人员对患者投以信任,产生积极的工作热情,有利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改善。特别是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后,医患互信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也会面对患者的不信任状况,面对消极的信任氛围,医务人员会根据医疗服务机构的要求或职业道德的约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患者提供服务,从而产生情绪劳动过程。然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低下,难以对医务人员进行积极的外部支持和鼓励,长期以往,会影响工作满意度,最终也会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结论:(1)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卫生服务质量,提示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应重视和构建医患互信机制,有利于提高和改善服务质量。(2)卫生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重视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的始动因素,以及其对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制定相应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采用积极的情绪劳动策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质量。(3)论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为医患信任相关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提示卫生政策管理者与制定者注重信任机制的建设,有利于卫生服务质量的改善。(4)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产生影响,提示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以及积极的情绪劳动策略培训,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卫生服务质量。
梁胜翔[5](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张睿[6](2020)在《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宠物狗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如今,赣榆区青口镇掀起了一股饲养宠物狗的热潮,青口镇宠物狗的数量逐年增加,青口镇政府亟需对城区内的宠物狗进行统一管理。从城区管理的角度来看,由宠物狗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对青口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而2019年10月,赣榆区公安局发布的《关于规范城区养犬管理的通告》,是否对宠物狗治理达到预期效果,这值得让人思考。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宠物狗治理问题,以期综合运用治理与善治理论来解决青口镇宠物狗治理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完善管理体制和加强监督、执行力度的建议。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有关宠物狗的概念,描述了治理与善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介绍其主要特征以及具体应用;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青口镇宠物狗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城市养犬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并进行经验总结和借鉴;第五部分根据治理理论提出的具体解决方式,期待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和志愿服务组织为辅的管理体系,从而加强对青口镇宠物狗的有效治理,以期达到人与宠物狗之间的和谐相处。本论文通过对青口镇宠物狗治理问题的对策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指出了今后青口镇宠物狗治理过程中需要完善的地方,希望通过本论文,可以实现青口镇宠物狗与居民的和谐相处。
李春林[7](2019)在《成都市莲新街道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大量流动人口由乡村集中到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不论是质量、数量,以及流动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动人口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流动人口管理是我国城市尤其是流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面临的一个难题。2008年10月24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流管办)于挂牌成立。尽管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方式,但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以成都市莲新街道为例,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仍处在管理的真空地带。同时管理主体的多元,以社区流动人口主动登记为基础、协管员、派出所排查登记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现实流动人口的实时变动的跟踪及管理服务。本文选择以成都市莲新街道这个流动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为例,将采用文献研究、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以协同论及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以流动人口最小管理单元街道社区为着眼点,对当前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问题的内因。同时以国内外流动人口管理的一些好的经验为借鉴,分别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式、机制四个维度提出完善建议。流动人口统计工作是流动人口管理的前提,由于流动人口的高流动性,以及牵涉到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统计工作;因此从流动人口数据采集上,本文提出运用最新IT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和身份识别技术等手段,减少流动人口统计过程中的管理人员配置,提高采集效率和统计精度,以便管理主体更加高效地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从而让流动人口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本文从街道和社区管理的现状入手,以目前在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关键症结为着眼点,分析研究其管理主要问题;以公共服务理论、协同论等理论和IT技术为工具,分析目前成都市莲新街道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以及服务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等,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全国基层街道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张益忠[8](2019)在《宜兴市丁蜀镇家长课堂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行为干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调查宜兴市丁蜀镇儿童预防接种和家长课堂的现状,查找影响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为制定丁蜀镇预防接种管理策略提供依据。2、通过对参加/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知识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探讨预防接种及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3、对不同类型家长的健康教育形式、内容等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方法:把前来参加儿童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参加组)和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未参加组)作为本次《家长课堂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行为干预效果分析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上述儿童家长的孩子作为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的调查对象。问卷内容包括儿童的基本情况、有关预防接种的知识、儿童的接种情况等。本次一共完成了1916份调查问卷,包括参加组儿童家长1413名、未参加组儿童家长503名。对收回的问卷用epidata3.1软件建立调查数据库,采用SPSS18.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了方便统计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和行为情况的得分,对问卷中的相关题目进行积分,一共10题,每题1分,总分为10分。为控制可能出现的混杂偏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1、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平均得分为4.58分,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平均得分为3.25分,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知水平不高,参加家长课堂及父母教育水平是影响其知识得分的主要因素。2、本地区的儿童基础“五苗”(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风疫苗、乙肝疫苗)的接种率都达到了98%以上,但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的疫苗及时接种率比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高。是否参加家长课堂是影响预防接种及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结论:1、丁蜀镇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认知水平整体较低,应加强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工作,对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宣教,普及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2、未参加家长课堂儿童的及时接种率低于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工作中需加强对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的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经常性查漏补种工作,及时为其接种疫苗,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3、是否参加家长课堂是家长认知和接种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预防接种及时接种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需要重视此类形式的相关宣教工作,继续宣传家长课堂,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课堂到课率。4、父母教育水平是家长认知的影响因素之一,可结合家长课堂,对不同类型的家长实施有针对性的宣教,例如在教育水平低的流动人口聚集地开展入户宣教,指导高教育水平的父母充分利用新媒体或APP进行自我学习等。
宋琦[9](2018)在《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个案管理,了解AEFI发生的分布特征,以减少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对正常免疫规划产生的负面影响。方法:对2008-2016年无锡市崇安区上报至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管理系统的免疫规划疫苗相关的AEFI个案数据进行分析。纳入监测的疫苗主要包括卡介苗、乙肝酵母、脊灰二倍体、脊灰减毒猴肾、脊灰灭活、百白破无细胞、白破、麻疹、麻腮风、麻风、甲肝灭活、甲肝减毒、乙脑灭活、乙脑减毒、流脑A、流脑A+C、流脑A+C+Y+W135、流感、水痘、HIB、轮状病毒、七价肺炎、23肺炎和兰菌净共计24种疫苗。结果:(1)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使用疫苗共计24种,累计接种475867剂次,平均52874.11剂次/年;AEFI报告数共计254例,平均28.22例/年;男性137例,占53.94%;女性117例,占46.06%;年龄最小者2个月,年龄最大者59岁,平均年龄(8.48±5.39)岁,儿童≤1周岁114例,占44.88%,居首位。(2)年均AEFI发生构成在12%以上,尤其在2012年报告数最多,达到15.75%。各月均有报告,1 月(3.15%)、2 月(4.73%)、10 月(3.54%)、12 月(4.33%)报告数较少,4月(17.32%)、6月(14.57%)、11月(11.81%)为最多,均超过10%,其余月份的报告数在17~22例。提示在4月、6月、11月应做好预防措施,减少AEFI发生。(3)AEFI发生分类主要为一般反应,共212例(83.46%),异常反应41例(16.15%),偶合症1例(0.39%),报告发生率分布为44.55/10万、8.62/10万、0.21/10万。一般反应以发热/红肿/硬结等症状为主,共45例(17.71%),41例(16.15%)异常反应是过敏性皮疹,1例(0.39%)偶合症为过敏性紫癜,AEFI发生分类结果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5.051,P<0.05)。主要临床诊断有局部红肿107 例(42.12%),发热 174 例(68.50%),皮疹 11 例(4.33%),AEFI 的临床诊断主要结果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6.820,P<0.05)。(4)报告病例中皮下注射119例(46.85%)与肌肉注射118例(46.46%)、皮内注射1例(0.39%),口服16例(6.30%)。注射具体位置为上臂三角肌214例(84.25%),臀部共24例(9.45%),口服16例(6.30%),AEFI的接种疫苗途径结果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5.905,P<0.05)。AEFI发生者痊愈32例(12.60%),治愈共 171 例(67.32%),好转 51 例(20.08%)。(5)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接种的24种疫苗中,构成比较高的是百白破无细胞、流脑A和麻风,分别为22.05%、14.57%和12.20%,疫苗相关AEFI构成比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44,P=0.007)。而报告发生率最高的是脊灰减毒猴肾、麻风和流感,分别为522.56、235.58和166.61/10万剂,疫苗相关AEFI报告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1.779,P=0.007)。结论:无锡市崇安区部分疫苗的报告率较高,各类接种机构应当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过程,减少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报告率。
谭天宇[10](2018)在《基于OHDSI-CDM数据库标准的上海卫生热线数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OHDSI-CDM数据库在卫生热线领域的应用,针对上海12320卫生热线来电数据进行现状分析,得出上海市民关注的十大医疗卫生主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上海卫生热线特征分析中,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及卡方检验,从来电对象、时间、交办单位、就诊类型、科室等维度分别进行分析;十大医疗卫生主题分析中,运用计算机语言(Python)进行自然语言处理分析。结果:阐述了OHDSI-CDM数据库的标准建立原则,并根据12320卫生热线描述数据的实际情况,初步阐明了基于卫生热线数据的OHDSI-CDM数据库建立方法和路径。上海12320卫生热线来电涵盖范围广,涉及到投诉、建议、咨询、举报、求助等多个类别。交办单位覆盖了上海所有三级医院及大部分二级医院,来电涉及科室也基本涵盖所有常见科室。对于来电对象分析显示,男性较女性来电者投诉内容较多。对于就诊类型,门诊要多于急诊,住院类型少于门诊而多于急诊。上海市民关注的十大医疗卫生主题依次是服务态度、寻医问药、收费、挂号、计划生育、医疗纠纷、救护车、环境卫生、非法行医、免疫接种。投诉的主要问题是服务态度差、乱收费现象、挂号难、配药不方便、救护车等待时间长、非法行医等。结论:OHDSI-CDM数据库可以应用在卫生热线数据的储存、分析中。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通过12320卫生热线获取市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真实反馈,有助于针对性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市民就医满意度。
二、免疫接种纠纷的产生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免疫接种纠纷的产生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3)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基本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基础概念 |
第一节 预防接种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疫苗及预防接种的含义 |
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内涵界定 |
第二节 不同预防接种类型的法律性质 |
一、比较法上的预防接种类型 |
二、我国法律规定的预防接种类型 |
三、类型化视角下预防接种的法律性质 |
第二章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正当性基础 |
一、法律政策影响下的自由与公平 |
二、科学技术影响下的风险平衡 |
第二节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性质探析 |
一、适用赔偿责任的救济空间检视 |
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性质 |
三、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性质——基于《疫苗管理法》第56条的规范分析 |
第三节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法律方案 |
一、救济路径的设计思路 |
二、类型化的救济模式 |
三、损失分担的资金来源 |
第三章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制度分析 |
第一节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路径协调 |
一、救济路径协调的现实需求 |
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路径的立法协调 |
第二节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规则展开 |
一、损失补偿的实质性规则 |
二、损失补偿的程序性规则 |
第三节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积极要件认定 |
一、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认定的标准 |
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认定的原则 |
第四节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消极要件认定 |
一、无过错责任中的疫苗缺陷认定 |
二、医疗过错责任中接种过错认定 |
三、接种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四章 我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机制的完善 |
第一节 我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现状与不足 |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范围局限 |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定位模糊 |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程序性规则缺位 |
四、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未体现风险分担 |
第二节 我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制度优化 |
一、“无过错补偿”的体系定位与归位 |
二、完善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程序性规定 |
三、特殊情形中异常反应补偿的方式调整 |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因果关系认定规则的完善 |
第三节 我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路径协调 |
一、适当发挥侵权责任的救济作用 |
二、充分适用补充性损失分担路径救济受种者 |
三、明确社会保障的救济的地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医患信任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相关概念 |
1.2.2 医患信任的测量 |
1.2.3 医患信任的影响因素 |
1.2.4 医生对患者信任的影响因素 |
1.3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服务质量的概念及评价 |
1.3.2 卫生服务质量的概念及评价 |
1.3.3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内涵及评价 |
1.4 国内外关于提升卫生服务质量的相关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
1.5 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1.6 工作投入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及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1.7 工作满意度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及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1.8 情绪劳动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及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0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服务接触理论 |
2.2 情感事件理论 |
2.3 资源保存理论 |
2.4 工作需求-资源理论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文献研究法 |
3.2 问卷调查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样本量计算 |
3.2.3 抽样方法 |
3.2.4 调查方法 |
3.2.5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
3.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7 质量控制 |
3.3 深入访谈法 |
3.3.1 访谈对象 |
3.3.2 制定访谈提纲 |
3.3.3 访谈资料收集 |
3.3.4 访谈资料分析 |
3.3.5 质量控制 |
第4章 定量研究结果 |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2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分析 |
4.2.1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量表信效度分析 |
4.2.2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的情况 |
4.2.3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的影响 |
4.2.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的多因素分析 |
4.3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分析 |
4.3.1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量表信效度分析 |
4.3.2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情况 |
4.3.3 医务人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 |
4.3.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
4.4 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4.4.1 相关分析 |
4.4.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5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投入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 |
4.5.1 工作投入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4.5.2 医务人员工作投入情况 |
4.5.3 医务人员工作投入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的分布 |
4.5.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投入状况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4.5.5 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状况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
4.5.6 工作投入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
4.5.7 工作投入的中介效应分析 |
4.6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满意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 |
4.6.1 工作满意度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4.6.2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状况 |
4.6.3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的分布 |
4.6.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状况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4.6.5 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状况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
4.6.6 工作满意度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6.7 工作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
4.7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情绪劳动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 |
4.7.1 情绪劳动量表信效度分析 |
4.7.2 医务人员情绪劳动情况 |
4.7.3 医务人员情绪劳动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的分布 |
4.7.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医务人员情绪劳动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4.7.5 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状况对情绪劳动的影响 |
4.7.6 情绪劳动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状况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7.7 情绪劳动的中介效应分析 |
4.8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模型分析 |
4.8.1 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前因变量模型 |
4.8.2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影响机制模型分析 |
4.9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4.9.1 年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4.9.2 学历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4.9.3 机构类型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定性研究结果 |
5.1 访谈对象情况 |
5.2 研究结果 |
5.2.1 主题1:基层卫生医患互信及其影响因素 |
5.2.2 主题2: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 |
5.2.3 主题3: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
5.2.4 主题4:基层医务人员的情绪劳动 |
5.2.5 主题5: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讨论与对策建议 |
6.1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及影响因素 |
6.2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情况 |
6.3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 |
6.4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投入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6.5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满意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6.6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情绪劳动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6.7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机制模型 |
6.8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6.9 对策与建议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
7.1 结论 |
7.2 创新性 |
7.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6)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宠物狗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2 概念与理论运用 |
2.1 宠物狗及其治理的概念 |
2.2 治理与善治理论的运用 |
3 青口镇宠物狗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青口镇宠物狗治理的现状 |
3.2 青口镇宠物狗治理存在的问题 |
4 青口镇宠物狗治理产生问题的原因 |
4.1 宠物狗相关管理规定的缺失 |
4.2 执法人员执法力度不够 |
4.3 相关管理设施不够完善 |
4.4 缺乏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 |
4.5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
5 国内外城市的养犬管理方式及经验借鉴 |
5.1 国外城市的养犬管理方式 |
5.2 国内城市的养犬管理方式 |
5.3 国内外城市养犬管理方式的经验总结与借鉴 |
6 解决青口镇宠物狗治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
6.1 建立和完善文明养犬管理规定 |
6.2 加强政府部门对宠物狗治理的执行和监督力度 |
6.3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
6.4 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并提高其参与积极性 |
6.5 提高宠物狗主人的责任意识及加强对宠物狗主人的管理 |
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成都市莲新街道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区概念的定义 |
2.1.2 流动人口的含义 |
2.1.3 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 |
2.2 理论依据 |
2.2.1 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协同理论 |
2.2.3 管理创新理论 |
第三章 成都莲新街道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
3.1 成都市莲新街道社区的基本情况介绍 |
3.1.1 成都莲新街道简介 |
3.1.2 成都莲新街道流动人口分布与特征 |
3.2 成都市莲新街道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现状及成效 |
3.2.1 成都市莲新街道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内容 |
3.2.2 成都市莲新街道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 |
3.2.3 成都市莲新街道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的成效 |
第四章 成都莲新街道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成都莲新街道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流动人口管理主体满意度低 |
4.1.2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效率低 |
4.1.3 流动人口管理方式陈旧落后 |
4.1.4 流动人口管理客体较少维权 |
4.2 成都莲新街道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4.2.1 流动人口管理主体服务意识不足 |
4.2.2 流动人口信息管理机制不完善 |
4.2.3 流动人口管理方式上创新不足 |
4.2.4 流动人口管理客体维权通道不畅 |
第五章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主体的管理 |
5.1.1 明确流动人口专职管理人员职责 |
5.1.2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主体的人员管理 |
5.1.3 建立流动人口服务民意测评机制 |
5.2 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机制 |
5.2.1 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机制 |
5.2.2 健全基础信息录入室管理规定 |
5.2.3 建立全过程监督反馈机制 |
5.3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方式促进服务管理 |
5.3.1 加强协同监督管理 |
5.3.2 提高流动人口数据采集精度 |
5.3.3 转变意识促进服务管理 |
5.4 增进流动人口管理客体的维权保障力度 |
5.4.1 加强宣传提高维权意识 |
5.4.2 增加法律咨询援助服务通道 |
5.4.3 积极推动流动人口自治管理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对街道办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 |
附录2:对街道办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8)宜兴市丁蜀镇家长课堂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行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本量的估算和抽样方法 |
2.3 研究设计方案 |
2.4 调查内容和方法 |
2.5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2.6 调查问卷的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3 认知得分 |
3.4 预防接种认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3.5 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4.1 预防接种整体认知情况 |
4.2 参加与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认知情况比较 |
4.3 两组得分分级情况 |
4.4 预防接种认知影响因素 |
4.5 两组儿童接种情况 |
4.6 接种及时率影响因素 |
4.7 本调查的优缺点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表 |
(9)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监测方法 |
2.3 监测指标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报告病例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3.2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AEFI发生的年度与月份分布情况 |
3.3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疫苗相关AEFI发生分类和临床诊断 |
3.4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疫苗相关AEFI发生者接种途径与转归情况 |
3.5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疫苗相关AEFI发生率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基于OHDSI-CDM数据库标准的上海卫生热线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探索OHDSI-CDM数据库建立方法 |
1.3.2 上海市12320 卫生热线数据分析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1 卫生热线研究进展 |
1.5.2 OHDSI-CDM数据库研究进展 |
第二章 OHDSI-CDM数据库的建立 |
2.1 CDM数据库介绍 |
2.1.1 概述 |
2.1.2 标准化数据表 |
2.2 基于上海卫生热线的CDM数据库建立方法 |
2.2.1 词汇库 |
2.2.2 临床数据表 |
2.2.3 卫生系统数据表 |
2.2.4 卫生经济数据表 |
2.3 建立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卫生热线特征分析 |
3.1 来电情况概述 |
3.2 来电对象分析 |
3.2.1 性别分析 |
3.2.2 身份分析 |
3.3 来电时间分析 |
3.4 交办单位分析 |
3.5 就诊类型分析 |
3.6 科室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市民关注的十大卫生主题分析 |
4.1 分析方法 |
4.2 结果 |
4.2.1 整体概述 |
4.2.2 十大医疗卫生主题分析 |
4.3 相关政策建议 |
4.3.1 服务态度问题 |
4.3.2 收费问题 |
4.3.3 药品问题 |
4.3.4 挂号问题 |
4.3.5 计划生育相关 |
4.3.6 医疗纠纷 |
4.3.7 救护车 |
4.3.8 环境卫生 |
4.3.9 非法行医 |
4.3.10 免疫接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1.医疗机构词库 |
2.科室词库 |
3.常见疾病词库 |
四、免疫接种纠纷的产生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2)
- [2]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02)
- [3]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机制研究[D]. 唐冉. 吉林大学, 2020(03)
- [4]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D]. 马天娇. 吉林大学, 2020(01)
- [5]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6]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宠物狗治理问题研究[D]. 张睿.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成都市莲新街道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春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宜兴市丁蜀镇家长课堂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行为干预效果分析[D]. 张益忠. 东南大学, 2019(05)
- [9]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分析[D]. 宋琦. 苏州大学, 2018(04)
- [10]基于OHDSI-CDM数据库标准的上海卫生热线数据分析[D]. 谭天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预防接种论文; 流动人口论文; 公共卫生论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论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