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RAPD 标记分析黑麦的遗传多样性

使用 RAPD 标记分析黑麦的遗传多样性

一、应用RAPD标记分析黑麦属的遗传多样性(论文文献综述)

常丹丹[1](2021)在《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文中提出为探究小黑麦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群体穗部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和最佳遗传模型,运用构建的小黑麦遗传连锁图谱对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本文以穗部性状差异显着的小黑麦品种‘石大1号’为母本和‘甘农7号’为父本杂交构建的RIL群体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小黑麦穗部的芒长、小穗数、穗长、穗密度、穗粒数、穗粒重等性状的表型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群体的穗部各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可为小黑麦穗部性状的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黑麦RIL群体穗部各性状均呈连续性变异,穗部表型有超亲遗传现象,整体变异性广泛,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9.34%~40.82%。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黑麦RIL群体的穗粒重与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正相关;穗长与穗粒数正相关;芒长与穗长和穗粒数正相关,与穗密度呈负相关。(2)小黑麦穗部芒长的最佳遗传模型为4MG-AI,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5.06%;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为MX2-CE-A,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0.35%和31.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3%和32.48%;穗密度和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为PG-AI,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5.34%和86.96%;穗粒重的最佳遗传模型为2MG-CE,主基因遗传率为51.97%。小黑麦穗部各性状符合数量遗传的特征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3)利用小黑麦RIL群体遗传图谱结合穗部性状表型值共检测出13个小黑麦穗部性状相关的QTL位点,每个连锁群上平均1.9个QTL位点,控制芒长、穗长、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的QTL分别为1、4、3、2、3个,单个QTL位点的贡献率为7.67%~12.63%。

尹燕[2](2021)在《小麦-黑麦6R染色体导入系鉴定与抗白粉病基因的精细定位》文中研究表明黑麦(Secale cereale L,2n=14,RR)属禾本科(Poaccae),小麦野生近缘物种,具有耐寒、抗病、高蛋白含量等优良性状,是小麦改良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之一。栽培黑麦(S.cereale.L,RR)与非洲黑麦(Secale africanum Stapf,RafrRafr)均属于黑麦属,二者对小麦多种病害皆具有优良抗性。因此,黑麦中有众多的种质资源等待发掘,尤其是非洲黑麦。在栽培黑麦及非洲黑麦中筛选新基因,为丰富小麦种质资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白粉病是小麦的常见病害之一,由禾本科布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病害一旦流行,将会对小麦的品质与产量造成巨大的威胁。经报道,已经定位了Pm7,Pm8,Pm17,Pm20和Pm56这5种抗白粉病基因。但由于白粉病变种不断出现,目前只有Pm20和Pm56的抗性仍有效。因此,定位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培育抗病小麦品种,对防治白粉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供试材料为小麦-栽培黑麦D6R导入系D6R/MY11和小麦-非洲黑麦6Ra异染色体系r587-A/MY11、M26-B/MY11、r1870-C/MY11和r600-E/MY11,对这5个杂交组合的F2后代通过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FISH)和分子标记方法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的精准鉴定,分析黑麦染色体的导入、易位及传递情况;整合染色体核型和分子标记鉴定与白粉病抗性调查结果,进行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区段定位;并比较这几种供试材料及其后代的遗传差异。具体结果如下:1、利用多种重复序列探针,通过连续多轮荧光原位杂交,对小麦-黑麦导入系D6R/MY11与r587-A/MY11、M26-B/MY11、r1870-C/MY11和r600-E/MY11 F2后代进行细胞学鉴定。对探针进行筛选发现,探针Oligo-p Sc119.2和Oligo-p Ta535、Oligo-(GAA)7、Oligo-(CAA)7、Oligo-p St122,Oligo-Ku对鉴定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体具有优异的分辨率;通过上述探针,鉴定了包括T6RS.6DL,T6RL.6DS,以及i6RaS.6RaS,i6RaL.6RaL等易位染色体;除此之外,还鉴定了b241和b289材料中的特殊的6R断裂系类型:6R-和T5BS.5BL-6RL-。2、以IT和PLUG两种引物为主,筛选出了黑麦6R特异性的分子标记。6R共筛选出103对特异性引物,6Ra共筛选出73对特异性引物。利用上述6R特异性分子标记对细胞学鉴定中未准确鉴定的b241和b289两个断裂系6R-和T5BS.5BL-6RL-,进行了更精准的区段鉴定,并将断裂点确定在CINAU1513、CINAU1510、CINAU1523、CINAU1507、CINAU1613这五个标记所在的区域。3、对5种供试材料子代的核型情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包括6R染色体的传递率,易位的传递率,7B-2D的杂合易位与纯合易位的传递率等。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D6R/MY11的F2群体中的6R,在短臂与长臂的传递率,以及易位系和断裂系的传递率均高于4种非洲黑麦与MY11的杂交群体,但是完整6R染色体的传递率略低于6Ra。4、本研究对D6R、r587-A、M26-B、r1870-C和r600-E与MY11杂交后代F2群体进行白粉病抗性调查,发现抗白粉病基因位于6RL及6RaL上。对已鉴定出的染色体断裂系6R-和T5BS.5BL-6RL-所对应的植株进行白粉病抗性等级鉴定,将抗性基因定位在6R染色体CINAU1513、CINAU1510、CINAU1523、CINAU1507、CINAU1613标记所在区域。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了一系列小麦-黑麦导入系,并对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定位。通过比较栽培黑麦与非洲黑麦的遗传差异,为发掘非洲黑麦的优质基因资源提供了新材料,也为丰富小麦遗传多样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杨军丽[3](2020)在《小黑麦与冬黑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及SSR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麦(Secale cereale L.)是小麦(Triticum aeistvum L.)的近缘物种之一,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小麦遗传育种改良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小黑麦(Triticale)由小麦属(Triticum)与黑麦属(Secale)植物经属间杂交及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双二倍体新物种,遗传了双亲的抗逆性、适应性及蛋白质含量高等优良性状,为粮饲兼用型的新作物。本研究以中饲232(AABBRR,2n=6x=42)、鉴3(AABBRR,2n=6x=42)等5种六倍体小黑麦品种分别与俄罗斯冬黑麦(R0R0,2n=2x=14)进行杂交,对杂种F1F2代进行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细胞遗传学分析及分子标记检测等,观察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变化及构成情况,鉴定外源遗传物质的导入,旨在选育出能够在哈尔滨地区顺利越冬的冬性小黑麦中间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20182019连续两年,利用5种六倍体小黑麦品种分别与俄罗斯冬黑麦共杂交406穗,获得F1杂交种1100粒,平均杂交结实率在8.31%25.51%范围之间,籽粒饱满度低。杂种F1、F2和F3经田间种植,共获得可在哈尔滨地区顺利越冬的材料12份;杂种农艺性状较亲本相比类型丰富,表现为田间长势茂盛、抗逆性强、多分蘖(最多有效分蘖36个)、大穗(最长17.23cm)且穗底部多花等特点。杂种F1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在2542条范围内,21份为42条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普遍存在69个二价体,单价体数目616个之间。杂种F2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在2942条范围之间。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鉴定结果表明,4份杂种F2中含有14条冬黑麦染色体。利用96对黑麦SSR引物对冬黑麦基因组进行扩增,共筛选出4对冬黑麦特异性SSR引物,分别为引物SCM120、SCM102、SCM9和SCM69,可用于检测杂种后代中的R0R0染色体遗传成分。本研究为丰富和改良黑龙江省麦类作物资源提供了材料基础,为发掘黑麦中优异的抗寒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徐云芳[4](2020)在《小麦背景中黑麦染色体1R的精准鉴定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麦(Secale cereale L,2n=2x=14,RR)是普通小麦的自然异花授粉近缘种,具有显着的遗传多样性和丰富的有价值的基因,在小麦改良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准确、方便地鉴定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质,将有利于黑麦优良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转移和利用。为了发掘新的细胞学和分子标记,鉴定不同来源的黑麦遗传物质,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小黑麦和黑麦染色体特异性重复序列原位杂交探针的挖掘与应用,黑麦1R染色体分子标记的筛选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小麦-黑麦的杂交后代1R染色体变异的传递及农艺性状分析。结果如下:1.黑麦染色体特异性重复序列的挖掘:使用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FISH)的方法,利用实验室合成的11个寡核苷酸探针对9种小黑麦和3种黑麦中的1R-7R染色体进行鉴定,筛选得到4个重复性较好的探针,其中Oligo-3A1对黑麦的5RL具有较好的特异性,Oligo-1RS-6和Oligo-K566对黑麦的1R,4R和7R具有好的特异性,Oligo-1RS-4探针为黑麦端部特异重复序列,杂交信号只出现在R组染色体端部,1R-7R染色体都有信号分布,这有助于快速高效地识别小黑麦中的R组染色体及其相应区段。同时,通过对不同的小黑麦和黑麦染色体杂交信号的对比,发现Oligo-pSc119.2信号分布较为相似,但是Oligo-1RS-4在12种小黑麦和黑麦之间信号分布差异较大,这说明该新型ND-FISH探针可以揭示不同的黑麦材料在染色体水平上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变异,为后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基础。2.新的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应用:(1)利用164对不同标记的第一同源群引物筛选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包括73对CINAU引物,黑麦第一同源群的72对ssrR引物和19对glk引物。最后获得了51对PLUG引物,64对ssrR引物和17对glk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在不同的黑麦1R中进行PCR验证,100对引物具有多态性,89对为黑麦染色体1R的特异性引物。根据多态性标记对13个供试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聚类,结果表明1R附加系的黑麦遗传差异较大,1RS.1BL易位系材料遗传差异较小,说明了栽培材料单一的遗传基础,因此将不同黑麦的多样性导入小麦,是进一步扩大黑麦种质资源的有效方法。3.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结合细胞学鉴定方法,本研究获得并鉴定了六种小麦-黑麦新型染色体导入系材料,对1R染色体导入系的传递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较高的传递率,本研究获得了1R染色质的附加系和代换系,以及涉及1RS和1RL的附加和易位系材料,它们的后代有望携带更高频率的小片段易位系。对不同来源1R异染色体系材料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发现这批材料表现出了优良的农艺性状和抗病性,在小麦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开发的黑麦染色体特异性细胞和分子标记,可用于研究小麦品种的多样性和鉴定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质,染色体区段特异性标记可辅助黑麦染色体上优良基因导入小麦背景的育种进程。此外,获得的小麦-黑麦新型染色体附加系、代换系和片段导入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可作为后续育种的优异种质。

杨军丽,敖显鸿,王晓萍[5](2020)在《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黑麦(Secale cereale L.)为小麦(Triticum aeistvum L.)三级基因源,是小麦改良育种中重要的遗传资源。分子标记作为鉴定外源遗传物质的有效手段,在小麦×黑麦杂交及黑麦、小黑麦品种培育中被广泛应用。本研究对黑麦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以及分子标记在黑麦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优异基因发掘鉴定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黑麦特异分子标记在小麦×黑麦分子辅助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为高效利用黑麦优异资源提供基础。

王龙[6](2017)在《偃麦草属高倍性物种染色体组组成及系统发育研究》文中提出偃麦草属(Elytrigia Desvaux)为禾本科小麦族多年生属,该属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具有强烈的根状茎、小穗单生于穗轴、长花药和常异花授粉。1810年,Desvaux将T.repens从小麦属中划出建立了偃麦草属,由传统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中具有根状茎的物种组成,但这种处理没有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偃麦草属的分类地位一直广受争议,被不同学者处理为不同的分类单位,如冰草属中的一个组(Dumortier)、冰草属的亚属(Nevski)和独立成属(Nevski和耿以礼)。前苏联植物学家Tzvelev将Elytrigia作为独立的属处理,含有约30个物种,由传统冰草属中具有根状茎和丛生的异花授粉植物组成,并划分为section Hyalolepis、section Caespitosae、section Elytrigia和section Juncea四个组。1978年,Melderis认为Tzvelev对偃麦草属分类处理的这些特征分类价值不大,在《欧洲植物志》中将Elytrigia组合到披碱草属(Elymus L.)中,并划分为section Caespitosae和section Elytrigia两个组。形态观察发现,披碱草属与偃麦草属部分物种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Tzvelev在1923年指出,偃麦草属和披碱草属的亲缘关系密切,应该合并成为一个属,将其分开处理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传统,另一方面希望得到更多的解剖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证据。1984年,á.L?ve认为小麦族分类应该反映其系统发育关系,染色体组或染色体组组成相同的物种应该划归在同一属。因此,根据染色体组组成将偃麦草属物种划分到冠麦草属(E)、薄冰草属(J)、拟鹅观草属(St)、偃麦草属(StJE)和披碱草属(StH),其中偃麦草属包含8种12变种。Dewey将冠麦草属组合入薄冰草属(J/E),并对偃麦草属物种进行进一步划分,认为该属包含Elytrigia repens、E.lolioides、E.pycnantha、E.pungens和E.elongatiformis五个物种,染色体组组成为StX(X表示未知来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偃麦草属的模式种Elytrigia repens的染色体组组成为St1St1St2St2HH。根据染色体组组成E.repens应该划归入披碱草属。颜济和杨俊良认为,偃麦草属为形态分类学家主观臆断的一个属,是一个大杂烩,其模式种已经划归入披碱草属,因此应该对该属其他物种的染色体组组成进行研究,并根据染色体组组成对其进行进一步划分。本研究利用dop-PCR和斑点杂交筛选St基因组特异序列,利用单拷贝核基因Acc1、DMC1、多拷贝核基因ITS、叶绿体基因trnL-F和原位杂交对偃麦草属高倍性物种Elytrigia lolioides、E.pycnantha、E.pungens、E.pontica和E.elongatiformis的亲本供体、母本起源、染色体组组成和起源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以E基因组为对照,利用dop-PCR、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筛选St基因组特异重复序列。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发现其在染色体上的信号位点主要分为以下5种类型:(1)弥散的杂交信号分布于染色体端部;(2)明亮的点状信号分布于部分染色体端部;(3)弥散的杂交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分布在整条染色体上;(4)信号均匀分布于染色体上,部分染色体端部信号较弱;(5)信号仅分布于着丝粒区域。以E(Ee和Eb)基因组为对照,从St基因组中筛选到具有差异的克隆11个,其中一个差异明显(命名为St2-80)。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该序列的信号主要分布于St基因组染色体臂上,而在着丝粒和近着丝粒区域则没有信号;在E、H、P和Y基因组染色体上则仅分布于端部,在D基因组染色体端部有非常弱的信号;而在A和B基因组染色体上则无信号。从二倍体到多倍体,该序列在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非常稳定。因此,该序列可以用于鉴定St染色体组和追踪St基因组染色体的特异FISH探针。2.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单拷贝Acc1序列,多拷贝ITS序列和叶绿体基因trnL-F研究E.lolioides的染色体组组成和系统地位。结果表明:(1)ITS系统发育分析显示,Pseudoroegneria(St)和Hordeum(H)为E.lolioides的基因组供体。(2)Acc1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除Pseudoroegneria,Hordeum外,Lophopyrum bessarabicum(Eb)可能也参与E.lolioides的物种形成。(3)FISH和GISH结果显示E.lolioides含有两组St染色体组和一组H染色体组,E基因组的拷贝可能源于基因渗入。(4)结合系统发育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结果,E.lolioides包含两组来源不同或已分化的St染色体组和一组H染色体组,其染色体组组成为St1St1St2St2HH。根据染色体组分类原则,该物种应该划归入Elymus L.为Elymus lolioidus(Kar.er Kir.)Meld.。3.利用单拷贝核基因DMC1、Acc1、多拷贝核基因ITS、叶绿体基因trnL-F和原位杂交(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探讨Elytrigia pycnantha和E.pungens的染色体组组成和起源。结果显示:(1)拟鹅观草属、冠麦草属和冰草属为E.pycnantha和E.pungens的主要供体属。(2)DMC1数据显示E.pycnantha和E.pungens存在两种E基因组拷贝类型(E1和E2),表明DMC1基因可能存在非染色体加倍引起的基因加倍,该过程可能由转座子或反转座子介导的。(3)叶绿体基因结果显示拟鹅观草属或冠麦草属为E.pycnantha和E.pungens可能的母本供体。(4)冰草属物种可能没有直接参与Elytrigia pycnantha和E.pungens的物种形成。根据实验结果,它们的染色体组组成分别为StStEEPP和St1St1St2St2EEPP。我们支持颜济和杨俊良对E.pycnantha和E.pungens的分类处理,即将这两个种归入沙滩麦属。4.利用单拷贝核基因Acc1、多拷贝核基因ITS、叶绿体基因trnL-F和原位杂交探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E.pontica的染色体组组成和可能的起源方式。Acc1和IT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冠麦草属为E.pontica的主要供体。拟鹅观草属和类大麦属也参与了E.pontica的物种形成。St基因组特异标记显示E.pontica中不含有St基因组染色体。双色原位杂交结果显示,除26-28条染色体着丝粒和近着丝粒区域有St基因组杂交信号外,部分染色体臂上具有点状或带状杂交信号,表明E.pontica具有EEEEEEEEEE染色体组组成,但在物种形成过程中St与E基因组发生了广泛的重组。5.利用单拷贝核基因Acc1、多拷贝基因ITS、叶绿体基因trnL-F和基因组原位杂交对E.elongatiformis的染色体组组成和起源进行分析。系统发育和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拟鹅观草属为E.elongatiformis的主要供体属。因此,其染色体组组成应该为St1St1St2St2St3St3St4St4,根据染色体组组成建议将其划归入拟鹅观草属,名为Pseudoroegneria elongatiformia(Dorb.)Y.H.Zhou et L.Wang。

柴晓娟,郭玮龙,陈慧,王俊荣,谢德志,金水虎[7](2017)在《蔺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文中提出为研究蔺草Juncus effusus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不同区域的36份蔺草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探讨它们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72对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23对引物能扩增出稳定清晰条带;36份蔺草种质的基因组DNA共扩增出148条带,其中130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达87.84%。应用NTSYSpc 2.1软件分析显示,36份蔺草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GS)为0.405 60.944 1,表明蔺草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using arithmetic averages,UPGMA)聚类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0.650 3处可将36份蔺草种质划分为5大类群,第Ⅰ大类群可分为3个亚类,大多数来自于相同或相近地理区域的材料聚于同一类或亚类,野生种质与栽培种质有分别聚在一起的趋势。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蔺草种质资源的主要遗传多态性特点,为今后蔺草育种及杂交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耿妙苗[8](2017)在《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和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精细定位》文中指出小麦白粉病(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的生产安全。实践证明,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培育抗病品种,而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是寻找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小麦穗部蜡质作为小麦与外界接触的最外层物质,能保护小麦免受紫外线和害虫的伤害,有研究证明蜡质与小麦的抗旱性有重要关系,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野生二粒小麦含有丰富的抗病资源和较多的变异类型,且易于与普通小麦杂交,对提高普通小麦的抗病性和适应性具有巨大的潜力。本研究拟利用野生二粒小麦与小麦杂交产生的渗入系作为研究材料,并利用Illumina 90k芯片和比较基因组学设计开发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和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构建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和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遗传连锁图谱。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Illumina 90 k芯片开发了与抗白粉病基因MLIW30连锁的标记7个。并利用差异SNP与二穗短柄草、水稻和高粱进行共线性分析,利用比较基因组学,设计了9个多态性标记,将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定位于4AL上,距离基因最近的两个标记是XB1g2020.2和XB1g2000.2,遗传距离分别是0.1 cM和0.1 cM。此外,利用与抗白粉病基因MLIW30连锁的分子标记在来源于9个国家的36个小麦品系(种)中进行扩增,结果显示,XB1g2000.2和XB1g060.2在含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的材料中扩增条带具有特异性。利用这两个标记将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导入到感白粉病小麦品种辽春10、薛早、87-1和摩洛哥中,提高了这些材料对白粉病的抗性。2.利用中国春拼接到染色体水平的序列开发多态性标记8个。将多态性标记的序列进行比对,其中7个标记位于Scaffold16041。随后,利用Scaffold16041的序列开发标记,得到5个与抗病基因MLIW30连锁的标记,将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定位到标记XG223和XG270之间,这两个标记的物理距离为491 kb,通过基因预测,这个区间内含有16个基因。3.通过BSR-seq,寻找到抗池和感池间差异SNP 58,199个。通过关联分析将基因定位到4A染色体207,429,679-215,805,806位置,这个区间长8.38 Mb,包含213个基因。抗、感池间存在SNP的基因有43个,有3个基因位于候选区段内,其中2个基因存在非同义突变,对应候选区段中的8和9号基因。4.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1A171和1A520含有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利用这两个渗入系分别与87-1、辽春10杂交构建了 562个和494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进行定位,其中距离基因最近的标记是Xgpw363,遗传距离分别是4.3 cM和0.9 cM。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目标区段与二穗短柄草的2号染色体、水稻的5号染色体和水稻的9号染色体存在良好的共线性。利用二穗短柄草和水稻的基因序列比对小麦的EST序列,设计开发了 17个与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连锁的EST-STS标记,将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定位到标记B2g4004.1和标记X05g1016.1之间,遗传区间分别为5 cM和1.8 cM。

马莹雪[9](2016)在《六倍体小黑麦多样性分析及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鉴定》文中提出黑麦属(Secale L.)是小麦的三级基因源,具有分蘖力强、小穗数多、免疫多种病害,抗逆性强等特性,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优良基因供体。六倍体小黑麦是四倍体小麦与黑麦杂种F1经染色体加倍后获得的新物种,兼具小麦和黑麦的优良特点,且更易于与普通小麦杂交,是黑麦优良基因向小麦转移的桥梁亲本。本研究对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222份六倍体小黑麦的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了鉴定;利用细胞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对六倍体小黑麦及其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1和F2的染色体构成进行了分析;综合应用形态学、细胞学、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等技术在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的杂种后代进行了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筛选和鉴定,对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染色体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222份引自CIMMYT的六倍体小黑麦的3种主要病害抗性、6个农艺性状和8个品质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小黑麦对小麦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的田间抗性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具有生长繁茂、穗大粒多、强秆抗倒等优良特点;其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表现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将供试小黑麦分为6大类,不同类群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它们在小麦品种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2)综合利用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明确了六倍体小黑麦及其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1和F2的染色体组成及黑麦染色体的传递特点。结合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评价结果,从六倍体小黑麦与不同普通小麦品种杂种后代筛选出58个细胞学及性状基本稳定的异染色体系,明确了它们的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特点。(3)在58份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中进一步筛选出35份综合性状较好的材料,它们具有繁茂性好、多花多实、籽粒饱满、茎秆粗壮、抗倒伏、耐寒、蛋白质含量较高或抗病性较好等特点,具有重要研究和利用价值。综合利用细胞学、原位杂交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明确了它们的细胞学和染色体组成特点。结果表明:35份异染色体系具有较高的细胞学稳定性,其中1BL/1RS易位系20份、1R/1D代换系3份、2R/2D代换系3份、1R/1D-2R/2D四体代换系1份、2R附加系1份、1BL/1RS-2R/2D的易位代换系1份、1BL/1RS-2RL/2RL易位附加系1份,5份材料推测为渐渗系。并且发现部分异染色体系中普通小麦的1A、5A、6A、5B、6B、1D、3D和4D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

胡立芹,张超,徐林涛,张一铎,马莹雪,王洪刚[10](2015)在《基于SSR标记的六倍体小黑麦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已筛选出的多态性较好的分布于六倍体小黑麦21对染色体上的100对SSR引物对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引进的339份六倍体小黑麦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00对引物共检测出323个等位变异,变幅是16个,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3.23;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变幅为00.74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65;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439,说明供试的339份六倍体小黑麦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同时基于Nei’s遗传距离对339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供试材料分为6个类群。其中,第Ⅵ类群与其他类群的遗传距离较大、遗传差异较明显。研究结果为将六倍体小黑麦的优良基因应用于普通小麦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应用RAPD标记分析黑麦属的遗传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RAPD标记分析黑麦属的遗传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黑麦概述
        1.1.1 小黑麦起源及特点
        1.1.2 小黑麦类型及应用
        1.1.3 小黑麦传统育种
        1.1.4 分子标记在小黑麦研究中的应用
    1.2 遗传群体构建及分子标记类型
        1.2.1 作图群体构建
        1.2.2 分子标记概述
    1.3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黑麦穗部性状相关性及遗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设计
        2.1.4 性状测定及方法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穗部性状的表型及次数分布
        2.2.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3 小黑麦穗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2.2.3.1 遗传模型的选择
        2.2.3.2 小黑麦穗部性状备选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2.2.3.3 小黑麦穗部性状的遗传参数
    2.3 讨论
        2.3.1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性状相关性
        2.3.2 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模型
        2.3.3 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参数对育种的指导
    2.4 小结
第三章 小黑麦穗部性状QTL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亲本及群体构建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DNA提取
        3.1.4 小黑麦ISSR-PCR扩增和检测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6 QTL命名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表型分析
        3.2.2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性状QTL定位
    3.3 讨论
        3.3.1 群体选择及分子作图
        3.3.2 小黑麦穗部性状QTL定位
        3.3.3 影响小黑麦QTL定位的因素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小麦-黑麦6R染色体导入系鉴定与抗白粉病基因的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小麦改良育种的现状
    1.2 黑麦种质资源的研究概述
        1.2.1 黑麦的种类及分布
        1.2.2 黑麦染色体的鉴定
        1.2.3 黑麦的研究进展及抗病基因挖掘
    1.3 栽培黑麦遗传种质利用研究
        1.3.1 栽培黑麦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1.3.2 6R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抗性表现
    1.4 非洲黑麦的应用价值
        1.4.1 非洲黑麦种质资源利用
        1.4.2 6R~a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抗性表现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染色体制备
        2.2.2 荧光原位杂交
        2.2.3 基因组DNA提取
        2.2.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2.2.5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2.2.6 白粉病抗性等级评定及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黑麦材料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标记筛选
        3.1.1 黑麦特异性FISH探针筛选
        3.1.2 黑麦特异性分子标记的筛选
    3.2 小麦-黑麦6R导入系的FISH精准鉴定与遗传传递分析
        3.2.1 D6R/MY11 F_2群体FISH精准鉴定
        3.2.2 D6R/MY11 F_2群体遗传传递规律
    3.3 小麦-非洲黑麦6R~a衍生系的FISH精准鉴定与遗传传递分析
        3.3.1 4 种非洲黑麦与MY11 杂交的F_2后代群体精准鉴定
        3.3.2 4 种非洲黑麦与MY11 杂交的F_2后代群体遗传传递规律
    3.4 6R与 6R~a在MY11 背景中的传递率差异分析
    3.5 新型小麦-黑麦衍生系的白粉病抗性鉴定
    3.6 新型小麦-黑麦衍生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黑麦多样性资源的利用
    4.2 黑麦新型导入系的诱导与利用
        4.2.1 培育新型导入系的价值
        4.2.2 小片段易位系导入的重要性
    4.3 6R与 6R~a的比较基因组学
    4.4 6R染色体的结构复杂性
    4.5 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展望
第五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3)小黑麦与冬黑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及SS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黑麦属的研究进展
        1.1.1 黑麦的分类及分布
        1.1.2 黑麦优异基因的发掘
    1.2 黑麦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2.1 六倍体小黑麦的创制
        1.2.2 八倍体小黑麦的创制
        1.2.3 异附加系的创制
        1.2.4 异代换系的创制
        1.2.5 易位系的创制
    1.3 麦类作物的抗寒性研究
        1.3.1 抗寒性的生理机制
        1.3.2 抗寒性的遗传机制
        1.3.3 北方寒地冬性小麦的研究现状
    1.4 外源遗传物质的检测方法
        1.4.1 形态学鉴定法
        1.4.2 细胞学鉴定法
        1.4.3 原位杂交检测
        1.4.4 分子标记检测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小黑麦×冬黑麦杂交试验及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田间播种与杂交
        2.3.2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2.4 试验结果
        2.4.1 杂交试验结果
        2.4.2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黑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鉴定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仪器及设备
    3.4 试验方法
        3.4.1 种子萌发及根尖处理
        3.4.2 根尖体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制片
        3.4.3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制片
        3.4.4 植物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3.4.5 探针的标记
        3.4.6 原位杂交过程
    3.5 试验结果
        3.5.1 根尖有丝分裂染色体制片结果
        3.5.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3.5.3 基因组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冬黑麦SSR分子标记鉴定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仪器及设备
    4.4 试验方法
        4.4.1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4.4.2 PCR反应
        4.4.3 SSR标记检测
    4.5 试验结果
        4.5.1 冬黑麦特异性SSR引物的筛选
        4.5.2 冬黑麦SSR引物在杂种F1中的检测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小黑麦与冬黑麦杂交的可行性
    5.2 杂种与亲本田间农艺性状的比较
    5.3 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5.4 冬黑麦遗传物质的鉴定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小麦背景中黑麦染色体1R的精准鉴定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黑麦属资源的研究及其应用
        1.2.1 黑麦属的分类和分布
        1.2.2 黑麦属基因组的研究及应用
        1.2.3 黑麦属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3 黑麦染色体的鉴定
        1.3.1 形态学标记
        1.3.2 细胞学标记
        1.3.3 原位杂交
        1.3.4 生化标记
        1.3.5 分子标记
    1.4 黑麦属遗传物质的利用
    1.5 研究目标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步骤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染色体制备
        2.2.2 荧光原位杂交(FISH)
        2.2.3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2.2.4 PCR程序
        2.2.5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6 数据分析
        2.2.7 农艺性状统计
第三章 结果及分析
    3.1 黑麦染色体特异性重复序列探针的发掘
    3.2 黑麦1R染色体核型多样性分析
    3.3 黑麦特异性分子标记的筛选
        3.3.1 黑麦特异条带的筛选
        3.3.2 PCR的验证
    3.4 .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应用
        3.4.1 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3.4.2 遗传距离分析
        3.4.3 聚类分析
    3.5 小麦-黑麦染色体导入系分析
        3.5.1 小麦-黑麦染色体导入系的创制
        3.5.2 小麦-黑麦1R染色体导入系的核型分析
        3.5.3 小麦-黑麦1R染色体导入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小麦-黑麦新型染色体导入系的培育与利用
    4.2 黑麦新型细胞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利用
    4.3 黑麦遗传资源开发的前景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5)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麦特异标记的开发及筛选
    1.1 黑麦分子标记类型
    1.2 基于RAPD技术筛选设计的黑麦特异性引物
    1.3 基于EST文库筛选鉴定的黑麦特异性分子标记
    1.4 利用SLAF-seq技术开发的黑麦特异分子标记
    1.5 基于多样性序列芯片技术开发的分子标记
2 分子标记在黑麦及黑麦×小麦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2.2 黑麦遗传图谱构建
    2.3 黑麦重要性状基因的标记和定位
        2.3.1 黑麦数量性状的QTL定位
        2.3.2 抗病性相关基因的鉴定
3 展望
作者贡献

(6)偃麦草属高倍性物种染色体组组成及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偃麦草属研究进展
        1.1 形态特征
        1.2 分类历史
        1.3 染色体组组成
        1.4 偃麦草属物种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2.物种染色体组组成研究方法
        2.1 染色体组分析法
        2.2 染色体原位杂交
        2.3 基因组或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
        2.4 系统发育分析
    3.偃麦草属高倍性物种研究进展
        3.1 Elytrigia lolioides (Kar.etKir.) Nevski
        3.2 Elytrigia pycnantha (Godron) á.L?ve
        3.3 Elytigia pungens (Pers.) Tutin
        3.4 Elytrigia pontica (Podp.) Holub
        3.5 Elytrigia elongatiformis (Drob.) Nevski
    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St基因组特异FISH探针的开发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St基因组特异序列筛选
        3.2 St2-80序列信号的稳定性
    4 讨论
        4.1 重复序列在基因组或染色体检测中的应用
        4.2 St2-80在St基因组鉴定中的应用
第三章 Elytrigia lolioides染色体组组成和系统发育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序列特征分析
        3.2 系统发育分析
        3.3 原位杂交
    4 讨论
        4.1 Elytrigia lolioides的亲本供体
        4.2 Elytrigia lolioides的母本供体
        4.3 Elytrigia lolioides的染色体组组成及分类地位
        4.4 Elytrigia lolioides的起源
第四章 Elytrigia pycnantha和E.pungens染色体组组成与起源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序列特征分析
        3.2 系统发育分析
        3.3 原位杂交
    4 讨论
        4.1 Elytrigia pycnantha和Elytrigia pungens的亲本供体
        4.2 Elytrigia pycnantha和Elytrigia pungens的母本供体
        4.3 Elytrigia pycnantha和Elytrigia pungens的染色体组组成及分类地位
        4.4 Elytrigia pycnantha和Elytrigia pungens的起源
第五章 Elytrigia pontica染色体组组成和起源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序列特征分析
        3.2 系统发育分析
        3.3 原位杂交
    4 讨论
        4.1 Elytrigia pontica的亲本供体
        4.2 Elytrigia pontica的母本供体
        4.3 Elytrigia pontica的染色体组组成及分类处理
        4.4 Elytrigia pontica的起源
第六章 Elytrigia elongatiformis染色体组组成和起源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序列特征分析
        3.2 系统发育分析
        3.3 原位杂交
    4 讨论
        4.1 Elytrigia elongatiformis的亲本供体与母本供体
        4.2 Elytrigia elongatiformis的染色体组组成及分类处理
        4.3 小麦族中物种的界限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蔺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1.2.1 DNA提取及定量
        1.2.2 ISSR引物的筛选
        1.2.3简单序列重复-聚合酶链式反应(ISSR-PCR)体系的构建
        1.2.4数据统计及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ISSR扩增结果及多态性分析
    2.2遗传相似性分析
    2.3 UPGMA聚类分析
3讨论与结论
    3.1 ISSR标记在蔺草种质中的鉴别能力
    3.2遗传多样性分析

(8)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和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近缘属种在育种中的应用
        1.1.1 小麦近缘属种
        1.1.2 野生二粒小麦在育种中的应用潜力
        1.1.3 小麦近缘属种在小麦育种中应用的途径
    1.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研究进展
        1.2.1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
        1.2.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1.2.3 小麦抗白粉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1.3 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及应用
    1.4 普通小麦中已克隆的抗白粉病基因
    1.5 小麦蜡质基因研究进展
        1.5.1 小麦蜡质的结构
        1.5.2 小麦表皮蜡质的功能
        1.5.3 小麦表皮蜡质的研究进展
    1.6 小麦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1.6.1 小麦祖先种测序研究进展
        1.6.2 小麦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1.7 小麦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7.1 小麦与水稻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1.7.2 小麦与二穗短柄草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1.8 小麦基因克隆方法研究进展
        1.8.1 同源克隆技术
        1.8.2 图位克隆技术
        1.8.3 测序技术
    1.9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9.1 立题依据
        1.9.2 研究目标
        1.9.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的定位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的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2.2.2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的白粉病菌多生理小种鉴定
        2.2.3 Illumina 90 k iSelect SNP chip分型及标记开发
        2.2.4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
        2.2.5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
        2.2.6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的染色体物理定位
        2.2.7 关键交换重组单株
        2.2.8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抗病基因的育种应用
    2.3 讨论
        2.3.1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是一个新抗白粉病基因
        2.3.2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所在区段发生易位
        2.3.3 Illumina 90 k iSelect SNP芯片基因分型
        2.3.4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区段与二穗短柄草、水稻和高粱共线性分析
第三章 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的精细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根据中国春拼接到染色体水平的序列开发标记
        3.2.2 根据小麦Scaffold16041设计与基因MLIW30紧密连锁标记
        3.2.3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精细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4 大群体交换重组单株的筛选
        3.2.5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物理区间内基因预测
        3.2.6 BSR-Seq分析
    3.3 讨论
        3.3.1 利用小麦基因组序列对抗病基因MLIW30进行精细定位
        3.3.2 BSR-Seq技术加速抗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3.3.3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候选区段内基因
第四章 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精细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穗部蜡质表型鉴定结果
        4.2.2 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初定位
        4.2.3 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开发与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分子标记
        4.2.4 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遗传图谱的构建
    4.3 讨论
        4.3.1 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的与蜡质相关的基因
        4.3.2 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六倍体小黑麦多样性分析及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黑麦属
        1.1.1 黑麦属的分类
        1.1.2 黑麦属的分布
        1.1.3 黑麦属的抗病基因
        1.1.4 黑麦属基因资源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2 小黑麦
        1.2.1 小黑麦的研究简史
        1.2.2 小黑麦的分类
        1.2.3 小黑麦的优良特性
        1.2.4 小黑麦的遗传多样性
    1.3 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
        1.3.1 小麦-黑麦异附加系
        1.3.2 小麦-黑麦异代换系
        1.3.3 小麦-黑麦易位系
    1.4 小麦中黑麦遗传物质的检测方法
        1.4.1 形态学标记
        1.4.2 细胞学标记
        1.4.3 生化标记
        1.4.4 原位杂交
        1.4.5 分子标记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研究地点
    2.4 试验方法
        2.4.1 田间种植
        2.4.2 抗病性鉴定
        2.4.3 农艺性状调查
        2.4.4 品质性状测定
        2.4.5 数据分析
        2.4.6 细胞学鉴定
        2.4.7 DNA提取
        2.4.8 原位杂交
        2.4.9 分子标记
3 结果与分析
    3.1 六倍体小黑麦的多样性
        3.1.1 六倍体小黑麦的抗病性
        3.1.2 六倍体小黑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多样性
        3.1.3 六倍体小黑麦品质性状的多样性
        3.1.4 小黑麦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3.2 六倍体小黑麦及其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染色体分析
        3.2.1 六倍体小黑麦的原位杂交鉴定
        3.2.2 小麦-六倍体小黑麦杂种F1染色体分析
        3.2.3 小麦-六倍体小黑麦杂种F2染色体分析
    3.3 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筛选鉴定
        3.3.1 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特点
        3.3.2 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品质性状特点
        3.3.3 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苗期白粉病抗性
        3.3.4 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染色体构成
4 讨论
    4.1 小黑麦的遗传多样性
    4.2 小麦与黑麦杂交后代中黑麦染色体的传递特点
    4.3 原位杂交技术在小麦远缘杂交后代鉴定中的应用
    4.4 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应用价值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基于SSR标记的六倍体小黑麦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DNA提取
        1.2.2 六倍体小黑麦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
        1.2.3 PCR多态性扩增及产物检测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黑麦的SSR多态性分析
    2.2 A、B、R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
    2.3 A/B与R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2.4 7个部分同源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5 基于SSR多态性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四、应用RAPD标记分析黑麦属的遗传多样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 常丹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小麦-黑麦6R染色体导入系鉴定与抗白粉病基因的精细定位[D]. 尹燕.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小黑麦与冬黑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及SSR研究[D]. 杨军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小麦背景中黑麦染色体1R的精准鉴定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 徐云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进展[J]. 杨军丽,敖显鸿,王晓萍. 分子植物育种, 2020(13)
  • [6]偃麦草属高倍性物种染色体组组成及系统发育研究[D]. 王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3)
  • [7]蔺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柴晓娟,郭玮龙,陈慧,王俊荣,谢德志,金水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03)
  • [8]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和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精细定位[D]. 耿妙苗.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 [9]六倍体小黑麦多样性分析及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鉴定[D]. 马莹雪.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10]基于SSR标记的六倍体小黑麦遗传多样性分析[J]. 胡立芹,张超,徐林涛,张一铎,马莹雪,王洪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04)

标签:;  ;  ;  ;  ;  

使用 RAPD 标记分析黑麦的遗传多样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