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有型贸易战略——中国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战略的最优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宗芳[1](2021)在《机制复杂性背景下国际制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什么特定议题领域内新建(或转移)的国际制度却沿用了已有制度的规则与设计?随着国际制度扩散,很多议题领域国际机制间形成部分重叠,且不存在等级关系的“机制复合体”,已有研究认为新建重叠的制度是在对现有制度不满的条件下,通过新建或机制转移挑战现有规则、规范,追求实现与现有制度不同的目标。这一视角夸大了制度间竞争,本文发现新建(转移)制度延续了已有制度的规则与设计,并尝试提出分析框架解释这一问题。新旧制度间延续制度设计,主要指延续制度规则、成员资格和决策机制设计。特定议题领域内,现有制度安排会引导和限制新制度规则和设计。本文假定行为体是有限理性和损失规避的,一方面,行为体决策时面临诸多不确定,往往会选择较为满意的结果,而非最优结果;另一方面,相比较未来收益,行为体更在意失去现有收益,因此会冒险规避损失。议题领域内既有制度弹性和制度竞争促成了新旧制度间延续制度设计。制度弹性指制度规则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新行为体重新解释和执行,或者说制度改革者在解释和运用旧规则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大小。制度竞争是指由国家推动发起的,旨在改变制度现状,且与现有制度在制度规则和具体实践方面存在冲突的制度新建或制度转移形式。本文提出了三个假设:当既有国际制度弹性高,新建(转移)制度接受现有规则的可能性高,既有制度弹性低的情况下,新建(转移)制度更可能提出新的规则和设计特征;当既有制度弹性高,议题领域内制度竞争程度激烈的情况下,新制度更倾向于提出新规则;在既有制度弹性高,议题领域内制度竞争程度低的情况下,新建或转移的制度会延续已有制度设计,接受主要规则。因为既有制度弹性高低决定了制度规则可解释性和包容性的强弱,以及能否容纳新制度行为体偏好;制度间竞争程度影响制度“后入者”的竞争成本。在国际发展融资领域,由中国主导倡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接受了世界银行的主要制度规则,成员资格、决策机制也与世界银行相似。一方面,世界银行规则弹性高。世界银行规则可以被亚投行解释、运用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虽然世行没有设置灵活性条款,但其专业权威保证了政策规则的中立性。另一方面,致力于发展融资领域的制度竞争程度低,世界银行享有焦点权威,不利于新制度规则的发展,反而通过与世界银行建立正式的联系,有助于亚投行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国际组织。《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是知识产权领域重要的国际机制,提高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但严格的规则也引起了发展中国家对药品相关专利保护规则的不满,通过将与公共卫生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推上世界卫生组织的议程,发展中国家推动了机制转移,但世界卫生组织依旧在TRIPs规则体系内运行。本文发现,TRIPs设置了灵活性条款,并在发展中国家与非政府组织推动下,TRIPs规则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需要来解释和使用这些条款,保障药品获得;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虽然机制复杂,但由于议题涉及范围广泛,新出现的机制无法挑战TRIPs的优先地位,且TRIPs拥有保障其规则不被挑战的物质资源,对于推动机制转移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既有制度体系内,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和进一步议价权力。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本文认为议题领域内,行为体新倡建或推动转移的机制与已有制度间并不一定是竞争的,可能在制度设计过程和结果方面产生协调,有利于双方避免规则冲突,形成专业分工。中国作为当前国际制度领域的“后来者”,在一个高度制度化的环境中推动制度变革与发展,需要认清当前制度背景现状,通过制度内和制度间适应促成国际制度的渐进变革,维持制度变迁过程平稳、缓和发生,避免与现存国际秩序发生重大断裂或冲突。
于文领,安同良,胡小丽[2](2020)在《大国博弈视角下中美转基因农产品标识规制策略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转基因技术领先国依仗"生命专利权"武器把转基因粮食作为战略产品,渐进蚕食转基因技术追赶国的传统口粮类农产品,重构"全球农业新秩序"。以大豆为例,构建转基因农产品技术领先国与追赶国博弈模型,以差异性标识规制为两国博弈策略,异质性消费者多寡为博弈双方得益,刻画中美两国自1996—2018年转基因标识规制策略演变。研究发现,两国均实施利己的标识规制策略,但中国强制标识规制并不奏效。为此,中国应细化转基因产品式样及内容标识规制,制定合理的补贴及贸易政策,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程度,避免沦为下一个"巴西、阿根廷:被大豆劫持的国家"。
邹婉侬[3](2020)在《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全球生物技术育种技术及产业竞争态势分析》文中指出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农业生物技术被称作为未来农业革命性技术,作为常规育种技术的重要补充已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已被农业大国作为核心竞争力,成为制胜种业市场的新武器。专利信息分析是对专利文献信息进行组合、加工和分析,并结合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及预测功能的专利竞争情报,可对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各种发展趋势、竞争态势进行综合了解,为行业、地区及企业的战略发展决策带来有价值的参考。基于此,本文以技术创新理论和竞争情报理论为指导,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明确世界与我国种业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指数等分析指标,综合测算世界各国种业综合竞争指数,明晰我国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通过专利数据统计分析,从宏观层面多角度分析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动态并运用专利组合分析等方法对专利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测算主要国家农业生物技术综合竞争地位,对各国目标市场及技术领域布局进行诊断分析;针对热点竞争领域进行专利信息分析,重点梳理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发展路线,剖析其专利布局与竞争态势;再从下游对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产业化情况及竞争态势进行阐述,针对基因编辑具体产品从下游产品推出上游研发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最后对相关问题与结论进行讨论,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并提出展望。本文得出结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对当前国际种业发展态势分析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现了技术和资源的整合。中国的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9位,我国种业产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市场化研发导向及海外市场的投入是制约我国种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但也体现出未来我国种业竞争力提升的潜力巨大。(2)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态势及竞争格局分析结果来看,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主要以美国、中国、日本为主,总体呈显着增长的态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已挤入世界前列,发展态势迅猛,但仍为专利技术的输入国。中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单位以科研院校为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全球性专利布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竞争力。(3)从热点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及竞争态势分析结果来看,全球转基因技术研发呈现下降趋势,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我国受政策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进程。作为新兴热点领域,基因编辑技术体系的原始专利均在美国,近年来中国的专利申请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美国,但专利整体质量和经济价值相对较低。与美国相比,我国研发最终成果还停留在模式作物创制,没有有机整合形成完整化的产业技术体系。
吴海鹏[4](2013)在《美国粮食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粮食危机。粮食危机造成大量的营养不良和饥饿人口。笔者在探究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时,发现了其背后隐藏的美国粮食战略。让粮食成为控制世界的武器,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实施基于这一目标的全球战略布局,但是我们对其知之甚少。通过查阅美国粮食战略各个时期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开始慢慢揭起它的神秘面纱。美国的粮食战略一直是它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工具。美国的国内农业为这一战略已经在农业经济、农业企业和农业支持等方面作了全面准备。依靠强大的农业实力,美国在各个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了包括农业贸易全球化、世界饮食美国化、农业企业综合化、粮食能源化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推进全球粮食战略的实施,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农产品供应者、农业技术提供者、农业价格指导者以及农业发展控制者。当笔者把视线从美国本身移到世界各个国家上时,豁然发现,原来美国粮食战略早就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日本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印度绿色革命并不成功,巴西和阿根廷农业产业失控,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美国粮食战略的实施。那中国呢?中国农业的情况如何?笔者将研究聚焦到美国粮食战略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上。而在研究世界各国受美国粮食战略影响时的担忧在中国也出现了: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着改变,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受到了美国化的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也正在对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和结构变化产生着显着作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受美国粮食战略的影响而出现了严重问题!如何应对?在居民膳食结构方面可以回归传统膳食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加强监管和引导。而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笔者认为走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是最好的选择,并为城乡间农村地区以及传统农村地区分别构想了“城市群后花园”以及发展新型小农经济两种不同发展模式。总体来看,本文对一个新的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美国粮食战略,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历史回顾、文献研究、理论探讨、案例分析和实证检验,笔者理顺了美国粮食战略体系,认清了其发展历程、实施手段、背后意图和已有成效,警示了中国农业产业面临的多种威胁,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戚亚梅[5](2013)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出口农产品,蜂产品虽然在产量和价格上与其他生产国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方面仍与国际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近年来,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使用日益增多,要求日趋严格,我国蜂产品出口形势严峻。入世后,我国蜂产品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并未如预期大幅增长,反而在国际贸易中屡屡受挫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何在?国外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产生了哪些影响?程度如何?如何从科技支撑角度提升蜂产品出口应因国外SPS措施的能力?这是本研究力求探讨的问题。研究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实施SPS措施的动因和可能效应;通过文献研究等手段,分析了SPS国际规则的实施现状;利用清单法和实地走访主要蜂产品产区等方法,研究中国蜂业生产贸易状况和蜂业发展的特点与问题,确定影响蜂产品出口的主要SPS措施类型;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蜂蜜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运用引力模型综合分析了多种因素特别是不同SPS措施对于我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国外SPS挑战的对策。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包括:1.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SPS措施不会像传统的关税措施那样逐年下降。由于SPS措施可用于实现多重政策目标,其存在将是长期的,重要性将随时间的推进而进一步增强。2.随着近年来主要进口市场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要求的逐步提高,以质量安全标准为代表的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形成了重大挑战,蜂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SPS措施已成为我国蜂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和影响因素。3.不同SPS措施对蜂产品出口影响存在差异,以氯霉素为代表的常用抗生素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变化是当前影响蜂产品出口最为显着的措施类型。4.由于我国与各进口市场在药物残留限量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各进口市场之间农兽药残留限量数量多少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对同一种药物的残留限量要求其宽严程度也存在区别,这造成了蜂产品药残控制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使我国蜂产品出口在药物残留控制方面存在较大难度。药残限量管理是蜂产品SPS管理的重点和难点。5.我国蜂产品出口应对SPS挑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在完善SPS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运用体系的同时,应对的重点和突破口是以科技为核心,建设从生产源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水平。
陈燕娟[6](2012)在《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作用日益强化,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围绕知识产权来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面对新的国际竞争形势,跨国种业巨头纷纷以知识产权为“武器”加强对世界种业市场的掠夺。由于起步早、规模大、资金雄厚,跨国公司拥有的各种知识产权,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其他类型企业难以企及的。目前植物新品种权拥有量居前六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荷兰、韩国、澳大利亚、法国,其中美国、荷兰、法国的种子出口额排名前三位,并且这三个国家的种子出口额之和占世界种子出口总额的一半。显而易见,在种业国际竞争中,谁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谁就取得了市场的主动权和发展的优先权。尽管我国政府对外商投资种业作出了一些限制,但外资进入种业的势头仍然很猛,渠道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灵活,严重挤压了民族种业的生存空间。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基本稳固和控制中国蔬菜和花卉种子市场之后,开始整合、进军大田作物种子市场。通过本土化和知识产权战略,直接与中国农业科研院所合作,低成本攫取中国政府支持多年研究形成的创新成果,有的跨国公司还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或建立试验站的方式广泛搜集中国的特异种质资源,分离克隆有用的基因并申请专利,力图钳制中国种业技术发展,再将产成品投放到中国,以达到控制种业市场、攫取暴利的目的。例如,先锋公司的玉米新品种“先玉335”,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击败了“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多年的众多国产品种。中国种业正面临着入世以来最为严峻的安全危机,具体表现为品种安全、质量安全、数量安全和行业安全四大问题。前三个问题属于创新问题,与知识产权紧密相关,而行业安全折射的是更深层次的国际知识产权竞争问题。这种竞争,表面上看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的竞争。因此,全面提升种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营和管理能力已成为中国种子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种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主体一直是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企业自主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和跨国种业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国务院于2011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今后种业发展的思路,明确指出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子企业是商业化育种的主体,是种业发展的主体。然而,我国种子企业如何才能担当商业化育种主体?如何才能在跨国种业巨头以知识产权为工具的技术胁迫和市场挤压下获取生存空间?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在认真研究我国种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分析与比较选择,围绕种业知识产权构建能够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发展战略,从而赢得市场发展空间,迎头赶上和超越跨国种业巨头。论文分为九个部分,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对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述评,说明本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指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研究不足之处。第二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知识产权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协同理论进行概述。第三章,种业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介绍种业知识产权的内涵和特点,提出基于知识产权的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剖析知识产权提升种子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提出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战略协同发展模式。第四章,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知识产权创新、管理、运营和保护四个层面构建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我国种子出口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管理、运营和保护的单项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进行测评排序。第五章,种子企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备选战略测度。对国内外种业发展现状、竞争态势以及国内外种业知识产权现状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分析,确定种子企业发展战略备选方案,并对备选战略进行评价。第六章,种子企业发展战略选择。依据备选战略测度结果,对排名前三位的战略,即国际化战略、战略联盟和后向一体化战略,分别就动因、机制和战略模式展开分析。第七章,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协同模式案例分析。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以一个民营种子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究其战略管理的成功经验,剖析知识产权在该企业国际化战略、战略联盟以及后向一体化战略中的功效,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战略协同发展模式的理论建构。第八章,战略实施平台构建。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和知识产权信息平台三个方面构建种子企业战略实施平台。第九章,总结与展望。说明本文的基本结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王宇红[7](2012)在《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类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同时,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受到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从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演变成为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等因素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关乎国家、转基因技术拥有者、转基因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政府规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转基因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体系初成。与此同时,政府、媒体、专家、技术研发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说法不一,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和对政府规制信用、能力的质疑与日俱增。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正面临着考验。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进而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规制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规范分析、社会统计分析、案例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阐述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考察了我国转基因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以及政府自身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需求;评析了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供给及规制失灵原因;在比较和借鉴国际社会及代表性国家政府规制政策立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规制体系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转基因食品安全包含食用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等多层涵义。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本质上是风险高度复杂和不确定背景下政府依法实施的风险规制和公共服务。应在全面考量利益相关主体的规制需求与政府规制理念、能力和制度的基础上优化政府规制供给,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定位准确、体制合理、制度健全、立法完善、执法有力”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体系。本文研究内容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阐明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思路、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本章界定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等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基于政府社会性规制、风险规制、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规制均衡与博弈论、依法规制等理论视角,探讨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必要性、构成和有效性。本章阐明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必要性,概括了政府规制的基本构成要素,运用博弈分析方法论证了政府规制的有效性。研究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政府实施有效规制,规制制度的构建应遵循生产者与消费者、规制者与生产者以及规制者之间的博弈规律,注重政府风险评价和管理的特有功能;应考察相关利益主体的规制需求,分析政府的规制理念和供给能力;政府规制必须建立在法制完善的基础之上,以克服市场和政府规制的双重失灵,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第四章,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需求分析。本章采用社会统计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考察了转基因技术研发者、作物种植者、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以及政府自身的规制需求,为客观评价和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体系提供实证基础。研究认为,转基因食品生产经营者希望政府加大研发投入、适度保护知识产权和种植者权益、进行知识普及和正向信息传递、减少规制成本;消费者希望政府加强信息披露、改进标识管理、健全风险评价和交流机制、完善立法、强化执法;政府自身希望规制决策建立在对转基因食品风险全面评估和预测、信息完整充分的基础之上。第五章,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供给分析。本章从政府规制法律体系、规制体制、规制制度和规制执法等方面全面梳理和总结了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发展和运行现状,客观评价了现有规制体系的成绩和不足,结合典型案例评析揭示了政府规制失灵的原因。研究认为,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立法渐成体系,基本制度框架日趋明晰,转基因食品安全执法初见成效。但仍存在立法层级偏低,规制体制不尽合理,基本制度和配套机制尚不健全,规制执法能力有待提升等诸多不足。第六章,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国际经验及启示。本章考察了国际社会及代表性国家、地区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立法和实践发展,从规制理念和原则、规制体制、规制立法、制度和措施等方面比较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规制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基本模式,总结如下经验和启示:应遵从和有效利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国际规则;应立足现实国情,全面衡量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利弊影响,选择利于保护本国利益的规制政策和立法;应建立协调机制以确保多机构规制体制的有效运行;在既有法律传统和制度框架内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增加立法的透明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第七章,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对策。本章认为:我国应树立“在稳步发展中行规制,在审慎规制中求安全”的基本理念;明确以风险预防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体系;构建专门立法和配套法规相结合的法律体系;优化规制机构和规制职能,加强规制能力建设;完善风险评价、标识管理等基本制度,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知识产权保护配套机制;建立综合执法机制、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提高规制实效。第八章,结论与展望。本章归纳和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指明方向。
袁燕[8](2012)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加速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和跨国风险的传播,对国家主权和各国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人们渴望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同时也希望尽量避免遭受它的负面影响。而解决和管理这些问题的国际化机构和全球性机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从而使许多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解决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实际上反映了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越来越多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今天,世界和平与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监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等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问题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议题。应该说,全球公共物品的出现与发展是与全球化进程同步的,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增长又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且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发显现出它的重要性。本文在回顾评估当前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理论模型,对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路径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中国参与未来全球公共物品供应国际合作的适当战略。本文由导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导言部分说明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在对基本概念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结论。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二章描述了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与发展趋势,并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公平和效率、市场失灵、公平贸易、国际组织等角度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现状。第三章在传统的霸权稳定理论基础上,分别构建了霸权主义条件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合作博弈模型以及领导霸权与国际组织的共同代理模型,为分析现实世界中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四章描述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三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并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机制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数理模型研究。第五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框架,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具体政策建议。本文在汲取国内外学者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案例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世界上任何国家在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决策中都优先考虑自身国情而采取利己策略,全球市场上的社会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必须通过主权政府、自由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三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弥补市场失灵。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更应该在参与未来全球公共物品供应的国际合作中明确既定战略,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做出实质性贡献,以彰显大国责任。
熊菲[9](2009)在《我国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指出转基因生物自1998年开始商业化以来,转基因生物在减轻贫穷、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转基因生物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在目前科学技术还不能证明转基因生物是安全的无风险的情况下,各国都不能对转基因生物的风险掉以轻心。因此,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国际上制定了规制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我国也制定了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但是,我国制定的办法还不够完善,不够细致,如规制手段还不够完善,缺乏标签制度、追踪制度、救济制度等。制度法规的不完善,将不能有效的对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规制,可能会对我国的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风险。为能更好的发挥转基因生物的造福于人类的一方面发挥到极致,将不利于人类的一方面控制到最小限度,本文在分析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的基本理论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国外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条例,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完善建议。研究中,笔者首先从国际贸易学、经济法学等相关理论出发,对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国际贸易学方面运用了比较优势理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经济法学方面运用了宏观调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多学科的视角对转基因生物的越境转移进行了较系统全方位的分析,为研究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重点考察了与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紧密相关的国际协议规制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的目标原则、主要规定等,总结了国际协议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再次,研究了其他四个国家的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条例,了解了其他国家的风险评估制度、负责人制度、标签制度等制度,并通过与我国现有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的比较分析,总结了国外法规可借鉴的经验:风险评估制度的重视;标签制度的强制;追踪制度的设置;各部门的联合协作。这些经验对我国现行的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办法的完善具有和好的借鉴作用。最后,提出了我国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的完善建议。主要有完善规制手段,强调引入风险评估制度;丰富规制主体,主张农业部、环境卫生部等部门共同规制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强化标识制度,认为应强制要求所有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标签;建立追踪制度,由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不确定性,应当确立完备的救济制度。本论文之研究期望日后能为政府或相关单位的修法或立法的参考,使我国的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办法更为完善,更好的保护我国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刘旭霞,熊菲[10](2009)在《我国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1993年第一种市场化的转基因食物在美国出现后,转基因产品就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市场的一支生力军,随之相关法律问题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学者对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总结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提出观点看法,为我国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是十分必要的。
二、三有型贸易战略——中国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战略的最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有型贸易战略——中国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战略的最优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机制复杂性背景下国际制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Abbreviations)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与选题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理论框架和案例设计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际制度设计理论回顾 |
第一节 中国与国际制度关系研究 |
第二节 国际制度设计理论视角 |
第三节 相似制度设计的理论视角 |
第二章 制度弹性、制度竞争与相似国际制度设计 |
第一节 国际制度设计相似性 |
第二节 理论假定 |
第三节 理论分析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建制度与亚投行制度设计 |
第一节 亚洲地区多边开发银行现状 |
第二节 新建国际制度与影响 |
第三节 制度弹性、制度竞争与亚投行制度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制转移与公共卫生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规则设计 |
第一节 知识产权保护兴起与演进 |
第二节 机制转移与影响 |
第三节 制度弹性、制度竞争与规则延续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制度竞争与合作 |
一、国际制度间竞争与合作 |
二、反思制度竞争研究议程 |
三、国际制度间关系的前景 |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2)大国博弈视角下中美转基因农产品标识规制策略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2 转基因技术领先国-追赶国博弈模型的构建 |
3 中美两国实施转基因标识规制策略经验分析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3)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全球生物技术育种技术及产业竞争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问题的研究 |
1.2.2 关于专利信息挖掘分析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生物技术相关概念 |
2.1.2 农业生物技术专利的基本内容 |
2.2 相关理论 |
2.2.1 技术创新理论 |
2.2.2 竞争情报理论 |
第三章 国际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
3.1 全球种业发展格局 |
3.1.1 世界种业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
3.1.2 我国种业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
3.2 基于钻石理论的主要国家种业竞争力分析 |
3.2.1 种业国际竞争力指数 |
3.2.2 种业国际竞争力指标选取与优化 |
3.2.3 种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
第四章 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动态 |
4.1 基于专利数据的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分析 |
4.1.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方法 |
4.1.2 申请趋势分析 |
4.1.3 申请地区分析 |
4.1.4 申请人分析 |
4.2 基于其他研发成果的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分析 |
4.2.1 论文成果 |
4.2.2 植物新品种保护 |
4.3 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热点 |
4.3.1 重点研发领域分析 |
4.3.2 重点应用领域分析 |
第五章 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竞争格局分析 |
5.1 综合竞争地位分析 |
5.1.1 指标选取与统计 |
5.1.2 主要指标分析 |
5.2 主要国家在主要目标市场专利布局分析 |
5.2.1 PCT及三方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
5.2.2 主要国家技术流向比 |
5.3 主要领域全球专利布局分析 |
第六章 农业生物技术热点领域竞争态势分析 |
6.1 转基因技术专利信息分析 |
6.1.1 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
6.1.2 各国研发能力及主要受理地区分析 |
6.1.3 主要申请机构竞争能力分析 |
6.2 基因编辑技术及其进展 |
6.2.1 锌指核酸酶技术 |
6.2.2 TALEN技术 |
6.2.3 CRISPR技术 |
6.3 植物基因编辑技术专利布局与的竞争态势 |
6.3.1 区域布局分析 |
6.3.2 主要专利权人分析 |
第七章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及竞争态势分析 |
7.1 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分析 |
7.2 基因编辑作物的产业化和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
7.2.1 基因编辑作物产业化现状 |
7.2.2 基因编辑作物产业化性状 |
7.2.3 基因编辑作物的知识产权分析 |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提高竞争实力 |
8.2.2 强化知识产权布局 |
8.2.3 加强原始创新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美国粮食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安排与分析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1.2.3 主要内容 |
1.2.4 分析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3.2 研究的难点和不足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注释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价格传导理论 |
2.1.2 垄断优势理论 |
2.1.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1.4 其他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世界粮食危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2 美国粮食战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3 农业融资困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4 有关农业投资中外来资本——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研究 |
2.2.5 工商业资本投资农业的相关研究 |
2.2.6 农业利用外来资本的环境、投向及方式相关研究 |
2.2.7 农业产业化与外来资本的相关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2.3.1 理论研究上的局限性 |
2.3.2 研究视角上的局限性 |
2.3.3 研究内容上的局限性 |
2.3.4 研究对象上的局限性 |
注释 |
第3章 当前世界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粮食危机 |
3.1 对最近两次粮食危机的回顾 |
3.1.1 1970s的世界粮食危机 |
3.1.2 2008年的世界粮食危机 |
3.1.3 两次世界粮食危机的共同点 |
3.2 已有的全球粮食危机原因分析 |
3.2.1 已有的几种原因分析 |
3.2.2 对已有原因分析的小结 |
3.3 全球粮食危机发生的根源 |
3.3.1 危机之后进入粮食高价时代 |
3.3.2 危机的受益者并非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者 |
3.3.3 危机的产生缘于粮食属性多样化 |
3.3.4 危机的根源——美国全球粮食战略 |
3.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4章 美国的全球粮食战略 |
4.1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发展历程 |
4.1.1 马歇尔计划时期(1910s-1954年) |
4.1.2 PL480法案时期(1954年-1970s) |
4.1.3 世界银行结构调整计划时期(1970s-1980s) |
4.1.4 世界贸易组织时期(1980s至今) |
4.1.5 对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小结 |
4.2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驱动因素 |
4.2.1 美国先进农业经济是基础 |
4.2.2 美国农业综合企业是推手 |
4.2.3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是保障 |
4.3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实施途径 |
4.3.1 推动农贸“全球化” |
4.3.2 推广膳食“美国化” |
4.3.3 推进农企“综合化” |
4.3.4 推行粮食“能源化” |
4.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5章 美国粮食战略实施对他国农业的影响分析 |
5.1 美国粮食战略对日本农业的影响 |
5.1.1 农业小国化的日本 |
5.1.2 日本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5.1.3 日本农业对于美国粮食战略的重要性 |
5.1.4 美国粮食战略影响日本农业的主要方式 |
5.1.5 日本如何应对美国粮食战略 |
5.2 绿色革命对印度农业的影响 |
5.2.1 绿色革命的概念 |
5.2.2 已经爆发两次的绿色革命 |
5.2.3 绿色革命对印度农业的影响 |
5.2.4 美国粮食战略推动下的绿色革命 |
5.2.5 对绿色革命的简要评述 |
5.3 美国粮食战略下的巴西、阿根廷农业 |
5.3.1 巴西农业 |
5.3.2 阿根廷农业 |
5.3.3 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的世界农业地位 |
5.3.4 美国粮食战略对两国农业的控制途径 |
5.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6章 美国粮食战略对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影响分析 |
6.1 中国膳食结构的改变 |
6.1.1 中国居民传统膳食结构 |
6.1.2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趋势 |
6.1.3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的重要特点——美式快餐化 |
6.2 中国膳食结构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粮食战略 |
6.2.1 影响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的各种因素 |
6.2.2 美国粮食战略是影响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改变的重要原因 |
6.2.3 美国粮食战略在其他国家居民膳食的影响 |
6.3 美国粮食战略改变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途径 |
6.3.1 将美式餐饮概念引入中国 |
6.3.2 农业技术推广 |
6.3.3 利用全球化联结中国内外粮食价格 |
6.4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问题 |
6.4.1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健康问题 |
6.4.2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经济问题 |
6.4.3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文化问题 |
6.5 应对美国粮食战略带来的膳食结构改变 |
6.5.1 第一阶段:建立本地食物系统 |
6.5.2 第二阶段:回归传统膳食结构 |
6.6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7章 美国粮食战略视角下关于中国农业FDI的影响研究 |
7.1 中国农业利用FDI的发展历程 |
7.1.1 起步阶段(1980s-1990s初) |
7.1.2 稳步发展阶段(1990s-2000s初) |
7.1.3 快速发展阶段(2000s至今) |
7.2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现状与特征 |
7.2.1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来源分析 |
7.2.2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区域分析 |
7.2.3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主要特征 |
7.3 FDI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
7.3.1 资本积累效应 |
7.3.2 技术转移效应 |
7.3.3 产业结构效应 |
7.3.4 贸易效应 |
7.3.5 就业效应 |
7.3.6 制度变迁效应 |
7.4 FDI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实证分析 |
7.4.1 我国主要农业产业区位商和集中系数的测算 |
7.4.2 农业产业集聚与地区间FDI的实证分析 |
7.4.3 FDI与农业产业结构改变的实证分析 |
7.5 美国粮食战略视角下我国农业利用FDI存在的问题 |
7.5.1 我国农业利用FDI缺乏绝对优势 |
7.5.2 我国农业利用FDI缺乏区位优势 |
7.6 政策建议和相关措施 |
7.6.1 合理引导外商对农业的投资流向 |
7.6.2 提升农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
7.6.3 完善法律和政策制度 |
7.6.4 健全市场和价格体系 |
7.6.5 关注农业潜在生态问题 |
7.7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8章 应对美国粮食战略须走中国特色农业道路 |
8.1 中国目前农业“美国式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8.1.1 去农民化的问题 |
8.1.2 生产成本的问题 |
8.1.3 中国农业产业应多样化发展 |
8.2 “城市群后花园”农业发展模式——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8.2.1 “城市群后花园”模式基于现实问题 |
8.2.2 “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提出 |
8.2.3 “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实现路径 |
8.2.4 实现“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意义 |
8.3 农业地区发展新型小农经济 |
8.3.1 新型小农经济是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的关键 |
8.3.2 新型小农经济在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 |
8.3.3 中国的小农经济 |
8.3.4 新型小农经济持续发展离不开支持 |
8.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 SPS 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研究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框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界定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国际规制与措施实施的理论分析 |
2.1 SPS 国际规制 |
2.2 《SPS 协定》概述 |
2.2.1 《SPS 协定》产生的背景 |
2.2.2 《SPS 协定》适用范围与主要原则 |
2.3 实施 SPS 措施的主要理论依据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需求层次理论 |
2.3.4 政府管理的公共利益理论 |
2.4 进口方实施 SPS 措施对出口方贸易短期影响分析 |
2.4.1 价格控制效应 |
2.4.2 数量控制效应 |
2.4.3 出口产品质量变化效应 |
2.4.4 市场转移效应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主要贸易伙伴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 |
3.1 中国主要出口市场 SPS 措施的实施分析 |
3.1.1 美国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
3.1.2 欧盟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
3.1.3 日韩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
3.2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蜂业质量安全管理与生产贸易 |
4.1 中国的蜂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
4.1.1 管理体系 |
4.1.2 法规体系 |
4.1.3 标准体系 |
4.1.4 检测体系 |
4.2 中国蜂业生产 |
4.3 中国蜂产品出口发展现状 |
4.3.1 蜂产品出口结构与数量 |
4.3.2 蜂产品出口地理方向 |
4.3.3 出口蜂产品的原产地分布 |
4.4 中国蜂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
4.5 小结 |
第五章 蜂产品国际贸易中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与影响 |
5.1 近年 WTO 的蜂产品相关通报分析 |
5.1.1 总体情况 |
5.1.2 SPS 通报措施 |
5.2 蜂产品主要进口市场存在的 SPS 分析 |
5.2.1 日本 |
5.2.2 欧盟 |
5.2.3 美国 |
5.2.4 中外质量安全要求比较 |
5.3 近年中国蜂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的受阻情况 |
5.3.1 美国 |
5.3.2 欧盟 |
5.3.3 日本和韩国 |
5.3.4 案例分析:SPS 措施和浙江省蜂产品出口 |
5.4 中国蜂产品遭受 SPS 措施影响主观原因分析 |
5.4.1 质量安全意识较弱 |
5.4.2 蜂业本身发展滞后 |
5.4.3 管理协作体系不健全 |
5.4.4 蜂产品市场发展不平衡 |
5.5 小结 |
第六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实证分析:以蜂蜜为例 |
6.1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市场表现的影响 |
6.1.1 出口市场的变化 |
6.1.2 市场占有率的变化 |
6.1.3 贸易竞争力的变化 |
6.2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
6.2.1 模型的理论依据 |
6.2.2 模型设计 |
6.2.3 数据来源 |
6.2.4 模型结果 |
6.2.5 分析与讨论 |
6.3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蜂产品出口应对国际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挑战的综合对策 |
7.1 转变观念,从更高的层次认识蜂业生产 |
7.2 增进管理,健全完善管理协作体系与职能 |
7.3 有效预警,建立收集-传递-分析-运用高效运转的信息支撑体系 |
7.3.1 信息的收集 |
7.3.2 信息的传递 |
7.3.3 信息的分析 |
7.3.4 信息的运用 |
7.4 以科技为核心,针对国际 SPS 重点夯实生产源头基础 |
7.4.1 建设完善蜂业标准体系 |
7.4.2 强化蜂业生产基础条件 |
7.4.3 实行适度的养蜂规模化生产 |
7.4.4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推广与指导 |
7.4.5 针对质量安全热点问题开展相应研究 |
7.5 调整市场发展战略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发展 |
7.6 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1.1 SPS 实施现状与发展趋势 |
8.1.2 SPS 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 |
8.1.3 中国对国际 SPS 挑战的应对 |
8.2 研究结论 |
8.3 主要创新点 |
8.4 下一步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评述 |
1.2.1 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研究 |
1.2.2 农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研究 |
1.2.3 种子企业战略的相关研究 |
1.2.4 战略协同理论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框架 |
1.3.4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2 研究不足之处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战略理论 |
2.1.1 战略的基本概念 |
2.1.2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3 国际化战略的相关理论 |
2.1.4 后向一体化战略理论 |
2.1.5 战略联盟理论 |
2.2 知识产权理论 |
2.2.1 知识产权的概念 |
2.2.2 知识产权的范围 |
2.2.3 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 |
2.3 协同理论 |
3 种业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 |
3.1 种业知识产权的内涵及特点 |
3.1.1 种业知识产权的概念界定 |
3.1.2 种业知识产权的特点 |
3.2 知识产权提升种子企业竞争力的机理 |
3.2.1 从宏观角度分析 |
3.2.2 从微观角度分析 |
3.3 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及目标界定 |
3.3.1 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
3.3.2 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
3.4 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协同分析 |
3.4.1 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协同关系 |
3.4.2 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协同效应 |
3.5 本章小结 |
4 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 |
4.1 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指标的设置原则 |
4.1.2 指标体系 |
4.2 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模型 |
4.2.1 评价模型 |
4.2.2 数据标准化方法 |
4.3 种子出口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
4.3.1 种子出口企业基本情况 |
4.3.2 种子出口企业知识产权现状 |
4.3.3 种子出口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种子企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备选战略测度 |
5.1 发展环境分析 |
5.1.1 国内外种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
5.1.2 国内外种业竞争态势 |
5.1.3 国内外种业知识产权概况 |
5.2 环境因素评价 |
5.2.1 EFE和IFE矩阵的建立 |
5.2.2 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评价 |
5.3 备选战略分析 |
5.3.1 SWOT分析 |
5.3.2 备选战略分析 |
5.4 备选战略评价 |
5.4.1 建立QSPM矩阵 |
5.4.2 备选战略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种子企业战略选择 |
6.1 国际化战略 |
6.1.1 国际化战略的动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
6.1.2 种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策略 |
6.1.3 国际化战略演进路径分析 |
6.2 战略联盟 |
6.2.1 战略联盟的动因分析 |
6.2.2 联盟模式分析 |
6.2.3 联盟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
6.3 后向一体化战略 |
6.3.1 种子企业实施后向一体化战略的动因分析 |
6.3.2 种子企业实施后向一体化战略的主要模式 |
6.3.3 后向一体化战略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7 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协同模式案例分析 |
7.1 引言 |
7.2 研究方法 |
7.2.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7.2.2 案例选择 |
7.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7.3 案例背景介绍 |
7.3.1 公司概况 |
7.3.2 经营管理基本情况 |
7.3.3 主要产品及技术水平在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
7.4 案例研究结果 |
7.4.1 国际化战略与知识产权运营 |
7.4.2 后向一体化战略与知识产权创新 |
7.4.3 战略联盟与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
7.5 讨论和结论 |
7.5.1 讨论 |
7.5.2 结论 |
8 战略实施平台构建 |
8.1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
8.1.1 组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
8.1.2 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
8.1.3 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
8.1.4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
8.2 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 |
8.2.1 植物品种权价值甄选 |
8.2.2 评估模型 |
8.2.3 实证评估与分析 |
8.3 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9.1 结论 |
9.1.1 研究的基本结论 |
9.1.2 提升我国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的政策建议 |
9.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 |
2.1 研究对象界定 |
2.1.1 转基因食品 |
2.1.2 转基因食品安全 |
2.1.3 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 |
2.2 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相关理论 |
2.2.1 风险规制理论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2.2.3 规制失灵理论 |
2.2.4 规制供需均衡理论 |
2.2.5 博弈论 |
2.2.6 依法规制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必要性、构成及有效性 |
3.1 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
3.1.1 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政府规制 |
3.1.2 转基因食品安全面临信息不完全和负外部性需要政府规制 |
3.1.3 转基因食品安全存在规制失灵要求改进政府规制 |
3.1.4 转基因食品安全规制的需求冲突亟待加强政府规制 |
3.1.5 依法规制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基本路径 |
3.2 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构成要素 |
3.2.1 规制主体 |
3.2.2 规制客体 |
3.2.3 规制手段 |
3.3 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有效性的博弈分析 |
3.3.1 基于静态博弈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有效性分析 |
3.3.2 基于动态博弈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有效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需求分析 |
4.1 生产经营者对政府规制的需求 |
4.1.1 转基因技术研发者规制需求 |
4.1.2 转基因作物种植者规制需求 |
4.1.3 转基因食品加工销售者规制需求——以转基因食用油为例 |
4.2 消费者对政府规制的需求 |
4.2.1 消费者规制需求研究方法 |
4.2.2 消费者规制需求数据分析 |
4.2.3 消费者规制需求研究结论 |
4.3 政府自身的规制需求 |
4.3.1 转基因食品与国家粮食安全 |
4.3.2 转基因食品与农业产业安全——以国内大豆产业为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供给分析 |
5.1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立法供给 |
5.1.1 政府规制现有法律体系 |
5.1.2 政府规制立法不足评析 |
5.2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体制供给 |
5.2.1 政府规制现有体制 |
5.2.2 政府规制体制缺陷评析 |
5.3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制度供给 |
5.3.1 政府规制基本制度 |
5.3.2 政府规制制度缺陷评析 |
5.4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执法供给 |
5.4.1 政府规制执法环境 |
5.4.2 政府规制执法失灵评析 |
5.5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供给典型案例评析 |
5.5.1 对金龙鱼转基因大豆油事件的进一步思考 |
5.5.2 朱燕翎诉雀巢公司转基因食品案评析 |
5.5.3 福建省多部门联合加强转基因大米监管事件评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国际经验及启示 |
6.1 转基因食品安全规制的国际规则 |
6.1.1 《生物安全议定书》与转基因食品安全 |
6.1.2 WTO 框架与转基因食品安全 |
6.1.3 其他国际组织的贡献 |
6.1.4 转基因食品安全国际规范的冲突及对我国的影响 |
6.2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模式比较 |
6.2.1 美国的允许式规制模式 |
6.2.2 欧盟的预防式规制模式 |
6.2.3 日本的折中式规制模式 |
6.2.4 其他国家的规制立法和实践 |
6.2.5 比较与启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对策 |
7.1 树立“在稳步发展中审慎规制”的理念 |
7.2 明确以风险预防为核心的基本原则 |
7.2.1 风险预防原则 |
7.2.2 全程适度控制原则 |
7.2.3 国际合作原则 |
7.3 完善规制立法 |
7.3.1 构建完备的法规体系 |
7.3.2 细化基本制度规范 |
7.4 优化规制体制 |
7.4.1 改革机构设置 |
7.4.2 合理配置规制职能 |
7.4.3 加强规制能力建设 |
7.5 健全核心制度和配套机制 |
7.5.1 完善风险评价制度 |
7.5.2 建立统一明确的标识制度 |
7.5.3 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7.5.4 构建合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
7.5.5 选择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
7.6 加大规制执法力度 |
7.6.1 建立综合执法机制 |
7.6.2 完善执法依据 |
7.6.3 加强执法监督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立题的背景与意义 |
二、重要的基本概念 |
1、公共物品 |
2、全球公共物品 |
三、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五、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与发展趋势 |
2.1.1 国际贸易全球化 |
2.1.2 外国直接投资全球化 |
2.1.3 人员流动全球化 |
2.1.4 当今和早期全球化的区别 |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特征 |
2.2.1 全球共有资源的使用与分配 |
2.2.2 全球公共物品的外部性特征 |
2.2.3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政治决策过程 |
第三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公平和效率 |
2.3.1 公平与效率的重要性 |
2.3.2 最优供应与充足供给 |
2.3.3 农产品贸易公平与粮食安全全球管理效率 |
第四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市场失灵 |
2.4.1 市场失灵的悖论 |
2.4.2 公共物品的全球向度 |
第五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公平贸易 |
第六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国际组织 |
2.6.1 机构的角色 |
2.6.2 国家和非国家机制 |
2.6.3 国际组织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成功范例——世界贸易组织 |
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与模型分析 |
第一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理论分析框架的剖析 |
3.1.1 传统的霸权稳定论 |
3.1.2 霸权国家与国际秩序稳定关系 |
3.1.3 新自由主义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 |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模型的现实基础 |
3.2.1 1944 年之前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特征 |
3.2.2 1945-1967 年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特征 |
3.2.3 1967-2000 年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特征 |
3.2.4 “9·11”之后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特征 |
第三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理论模型构造的基本方法 |
3.3.1 以国际关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
3.3.2 以国内利益集团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
3.3.3 以主权政府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
第四节 霸权主义条件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博弈模型拓展 |
3.4.1 模型的假设条件 |
3.4.2 模型的设立 |
3.4.3 非合作纳什均衡 |
3.4.4 基于完整信息下的合作博弈 |
3.4.5 基于不完整信息下的合作博弈 |
3.4.6 无担保机制下的合作博弈 |
3.4.7 国际组织的加入 |
第五节 领导霸权与国际组织的共同代理模型 |
3.5.1 模型的假设条件 |
3.5.2 模型的设定 |
3.5.3 完全信息下斯坦克伯格共同代理博弈 |
3.5.4 不完全信息下斯坦克伯格共同代理博弈 |
3.5.5 国际组织 |
3.5.6 不同偏好的委托国 |
3.5.7 广泛模型 |
3.5.8 模型的经验意义 |
第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机制简述 |
4.1.1 非国家行为者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动机 |
4.1.2 非国家行为者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机制 |
4.1.3 “以志愿求公益”的机制保证 |
4.1.4 主权政府、自由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协调合作机制 |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实践 |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模型研究 |
4.3.1 偏好和技术 |
4.3.2 不对称信息 |
4.3.3 集体决策机制 |
4.3.4 国家偏好 |
4.3.5 国家偏好的信息不对称:制约效率 |
4.3.6 结论及其经济学意义 |
第五章 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战略思考 |
第一节 明确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指导思想 |
5.1.1 处理好宏观框架与微观事务的关系 |
5.1.2 处理好全球合作与地区合作的关系 |
5.1.3 处理好国际斗争与国际协调的关系 |
第二节 构建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行动框架 |
5.2.1 合作层面 |
5.2.2 行动原则 |
5.2.3 重点领域 |
第三节 促进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具体措施 |
5.3.1 采取具体措施完善我国的公共物品国际战略 |
5.3.2 积极参与全球公共物品决策、供给及管理 |
5.3.3 采取多种措施消除全球公共物品市场失灵 |
5.3.4 强调通过官方发展援助增加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 |
5.3.5 加快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国际 NGO 的主流互动 |
5.3.6 积极推进我国的国际财经合作 |
5.3.7 支持通过增加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方式消除贫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作品 |
致谢 |
(9)我国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转基因生物国际贸易争端及原因研究 |
1.3.2 转基因生物国际贸易相关国际协议研究 |
1.3.3 我国对进口转基因生物的法律规制及贸易对策研究 |
1.3.4 评价及观点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转基因农作物种植和贸易现状 |
2 农业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规制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保护幼稚产业理论 |
2.2 经济法理论基础 |
2.2.1 宏观调控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国际协议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的规定 |
3.1 WTO框架下的国际协议 |
3.1.1 WTO基本原则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的规定 |
3.1.2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的规定 |
3.1.3 法律规范的目的和意义分析 |
3.2 其他相关的国际协议 |
3.2.1 SPS协议中的相关规定 |
3.2.2 TBT协议中的相关规定 |
3.2.3 法律规范的目的和意义的分析 |
4 我国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法律规制及分析 |
4.1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对进口转基因生物的相关规定 |
4.1.1 对用于研究和试验的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规制 |
4.1.2 对用于生产的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规制 |
4.1.3 对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的规制 |
4.1.4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特点分析 |
4.1.5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缺失分析 |
4.2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
4.2.1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
4.2.2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的特点 |
5 国外对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法律规制及分析 |
5.1 菲律宾相关法律规定及分析 |
5.2 韩国相关法律规定及分析 |
5.3 欧盟相关法律规定及分析 |
5.4 挪威相关法律规定及分析 |
5.5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6 我国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法律规制的完善 |
6.1 完善规制手段 |
6.2 丰富规制主体 |
6.3 强化标识制度 |
6.4 建立追踪制度 |
6.5 补充救济制度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我国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回顾 |
二、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争端及原因研究 |
1. 在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
2. 消费者接受到的信息差别 |
3. 文化传统的不同 |
4. 经济利益的冲突 |
三、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国际协议研究 |
1.《议定书》没有厘清其与WTO的关系[6] |
2. WTO在处理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时的尴尬境地 |
3. TBT协议极易引起转基因产品在标签方面的贸易争端 |
4. SPS协议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约束力不强 |
5. TBT协议极易引起转基因产品在标签方面的贸易争端 |
四、我国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及贸易对策研究 |
1. 加快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4] |
2. 积极研究转基因产品贸易规则和条例 |
3. 善于利用WTO规则 |
4. 完善立法,加强对转基因产品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监管力度 |
五、评价及观点 |
四、三有型贸易战略——中国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战略的最优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制复杂性背景下国际制度设计研究[D]. 李宗芳. 外交学院, 2021(11)
- [2]大国博弈视角下中美转基因农产品标识规制策略演化研究[J]. 于文领,安同良,胡小丽. 中国科技论坛, 2020(08)
- [3]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全球生物技术育种技术及产业竞争态势分析[D]. 邹婉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美国粮食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 吴海鹏. 复旦大学, 2013(03)
- [5]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D]. 戚亚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6]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陈燕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7]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研究[D]. 王宇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8]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D]. 袁燕. 南开大学, 2012(06)
- [9]我国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法律规制研究[D]. 熊菲.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5)
- [10]我国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综述[J]. 刘旭霞,熊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