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镜记者应把握好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吴雪菲,李奇,孙永军[1](2022)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出镜记者职业素养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人们了解新闻的途径更加便捷,视频直播正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新闻传播中,这也对视频新闻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从新闻视频直播中出镜记者的优势与挑战等方面探讨提高出镜记者职业素养的途径,为相关媒体从业者提供借鉴与思考。
刘淏[2](2021)在《新媒体直播中出镜记者的身份转型与形象重塑》文中指出在新媒体时代,出镜报道是新闻直播的关键环节,出镜记者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通过分析新闻直播对出镜记者的现实要求,提出为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出镜记者除了要做到肢体语言得体、真实情感投入、采访视角平等外,还要进行身份转型,做新闻内容的深度解读者、新闻信息的快速反应者和新闻细节的敏感捕捉者。同时,通过强调思维理性、深化人文情怀、提升综合素质,对出镜记者形象进行重塑,借此推动新媒体直播和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时汉枫[3](2021)在《新闻移动视频直播出镜记者素养提升的五个维度》文中提出作为顺应媒体融合趋势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新闻移动视频直播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相比传统电视新闻直播,新闻移动视频直播对出镜记者的能力、素养提出许多新要求。文章分析新闻移动视频直播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维度探讨出镜记者素养提升路径,为新闻移动视频直播优化品质提供借鉴。
朱心卉[4](2021)在《电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到位”》文中研究说明电视新闻报道对于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时效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现场出镜记者的作用也就非常明显,甚至其价值会超过新闻报道本身,很多时候都直接代表着电视媒体的形象与潜在舆论导向。那么身为电视出镜记者,如何在现场新闻报道中做到"到位",从而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呢?这便是本文需要重点探究的内容。
张乐[5](2021)在《从媒介素养之争到新闻价值观之争:柴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柴静是国内新闻业界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一个典型媒介人物,她的节目及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公众对于柴静的激烈讨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意义,使得这些争议成为媒介人物研究的重要文本。并且,关于柴静争议性话题的讨论不是小圈层内部的交流,而是学界、业界及普通公众之间大范围的意见融合与分歧。这为柴静之争的舆论研究可能性提供了前提。本研究立足于新媒介时代背景,采用文本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关于柴静采访风格及新闻价值观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议,包括分析争议产生的底层逻辑及其给予媒介环境和媒体人的思考。本文首先细致地梳理了该研究的中心人物——柴静的职业履历,从不同层面和时间节点分析了柴静之争产生的前因后果以及两个舆论场之下的柴静。随后,本研究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详细分析了柴静长期置身于舆论旋涡的原因抑或柴静身上有哪些吸引大众关注的特质。最后,本文分析了“柴静现象”发生的必然性,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启示。通过深入的探讨,研究认为柴静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采访风格、新闻价值观以及媒介素养这三个方面。在采访风格方面,柴静的“柴式关怀”是其一以贯之的典型特征,有人认为柴静的这种人文关怀会造成对于新闻真实客观性的干扰,也有人认为正是柴静所具备的“人情味”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而非采访工具。在新闻价值观方面,有人认为柴静缺乏基本的控场能力,新闻专业主义仍需提升,也有人认为柴静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高高举起了“严肃新闻”的大旗,展示了一个新闻人应有的担当。在媒介素质方面,有人认为柴静在工作时容易脱离角色,也有人认为柴静的选题能力与适应能力达到了优秀出镜记者的标准。最后,研究认为关于柴静的讨论热潮虽已远去,但这一现象对当今融媒体时代及未来媒介环境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考,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启发作用。新媒体时代为媒体人提供了更多的突破口,同时也加剧了自身的风险与挑战,因循守旧或一味模仿的发展模式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王晶[6](2020)在《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语言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是新闻直播报道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具备现场报道的能力对一名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二者运用语言的过程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吸取的。本文尝试从四个纬度来谈谈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语言策略。
叶子[7](2019)在《融媒体环境下茶文化在泾阳形象中的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和媒介变革,当前文化类电视节目内容和样态日趋丰富。在众多的电视节目样态中,专题片以其具有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赢得了较为广泛的受众。在媒介竞争激烈的当下,文化类专题片如何更好的创作与传播,能对地区形象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一直都是电视节目从业者和新闻传播者关注的问题。本课题结合笔者的创作,以专题片的方式推广传统文化,探讨了融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推广对地区形象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形象是影响该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好的地区形象可以推动其文化、经济、贸易的发展,而这种地区形象大多通过传统文化来彰显。陕茶文化曾随着古丝绸之路声名远扬,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传播,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对地区发展具有时代意义。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果一味主张最原始的传播方式,会使得陕茶文化的推广受到影响,从而阻碍地区形象的构建与重塑。本课题通过拍摄文化类电视专题片《泾阳·茶韵》,针对泾阳地区特有的茯砖茶为研究对象,对此类节目的内容和传播进行梳理。结合融媒体环境特点及传播学相关理论,从拍摄内容选取、制作方式、传播路径三大方面归纳出融媒体下专题片的传播策略,总结传统文化传播对地区形象的影响。塑造泾阳地区“追赶超越”的良好形象,推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图36幅,表8个,参考文献53篇
徐洋[8](2019)在《电视记者如何把握出镜采访时的形象框架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新媒体发展形势大好,在开展新闻采访过程中,应该积极对新闻采访和现场报道的方式方法予以优化创新,从而更好地增强新闻采访质量和效果,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真实准确和及时的新闻信息。本文具体阐述了电视记者出镜采访时的形象框架构建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常红权[9](2018)在《出镜记者的综合技能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世界,伴随着新媒体的兴盛,信息日益多样化。现场采访和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信息鲜活力的具体展现。所以,电视新闻记者以及新闻节目在电视媒体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作为多维度信息传播的现场报道,出镜记者在其中的专业化表现和业务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是以这一主题为背景,探讨出镜记者的专业技能培养方法。
刘林刚[10](2017)在《试论英语新闻出镜记者素质与培养》文中提出伴随着党的十九大的胜利闭幕,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必将进一步深化开展,有关一带一路的政策在全世界内推广,必然离不开新闻传媒的及时报道,目前英语仍然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而用英语视频向全球及时、客观、真实、全面的传递新闻则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中之重,我们的记者通过英语视频新闻进行报道也是提升中国传媒业者整体形象,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出镜记者应把握好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镜记者应把握好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媒体融合背景下出镜记者职业素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出镜记者的优势 |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出镜记者的挑战 |
1. 语言表达上的挑战 |
2. 传播速度上的挑战 |
3.职业素养上的挑战 |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出镜记者职业素养的提升维度 |
1. 角色转化能力的提升 |
2.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
3. 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
4. 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 |
5. 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 |
结语 |
(2)新媒体直播中出镜记者的身份转型与形象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直播对出镜记者的现实要求 |
(一)肢体语言得体 |
(二)投入真情实感 |
(三)采访视角平等 |
(四)丰富报道手段 |
二、新媒体直播中出镜记者的身份转型 |
(一)新闻内容的深度解读者 |
(二)新闻信息的快速反应者 |
(三)新闻细节的敏感捕捉者 |
(四)前沿形式的创新使用者 |
三、新媒体直播中出镜记者的形象重塑 |
(一)打破出镜记者的刻板印象 |
(二)强化出镜记者的思维理性 |
1. 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
2. 深入挖掘新闻价值。 |
3. 深入现场呈现真相。 |
(三)深化出镜记者的人文情怀 |
(四)提升出镜记者的综合素质 |
1. 提升新闻敏感度与专业素养。 |
2. 提升采访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
3. 提升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 |
四、结语 |
(3)新闻移动视频直播出镜记者素养提升的五个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1 新闻移动视频直播的特点 |
1)时间持续长,过程展示要求高。 |
2)直播操作机动灵活,表达方式不拘一格。 |
3)收视方式以个体为主,人际环境私密化。 |
4)信息呈现多重交互,传播互动性强。 |
2 新闻移动视频直播中出镜记者存在的问题 |
1)词不达意,语言表达失误。 |
2)意外事件,影响直播安全。 |
3)节奏平淡,内容缺乏张力。 |
4)语态生硬,缺乏亲和力。 |
5)互动不足,特色发挥不到位。 |
3 新闻移动视频直播出镜记者素养提升的维度 |
1)提升角色转换能力。 |
2)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
3)提升现场把控能力。 |
4)提升互动能力。 |
5)提升新闻发现能力。 |
(4)电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到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
(一)立体化呈现新闻事件 |
(二)增强新闻报道可信度 |
(三)加快新闻信息的传播 |
二、电视出镜记者在现场新闻报道中如何“到位” |
(一)现场报道如何“到位” |
(二)现场探访如何“到位” |
(三)现场评论如何“到位” |
结语 |
(5)从媒介素养之争到新闻价值观之争:柴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回顾柴静 |
第一节 自我认知: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
第二节 职业履历:从文艺青年到央视知名记者 |
第三节 他者印象:冷冽果敢,温柔一刀 |
第二章 柴静之争 |
第一节 争议层面 |
一、采访风格之争:柴式感性与理性坚守 |
二、新闻价值观之争:节奏把控与新闻专业主义 |
三、媒介素质之争:角色定位与竞争意识 |
第二节 争议爆发节点 |
一、《新闻调查》: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 |
二、《看见》:主观意识形态的传导 |
三、《穹顶之下》:官方话语权的争夺 |
第三节 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下的柴静 |
一、民间舆论场:“挺柴”与“砍柴” |
二、官方舆论场:学界及业界的质疑与声援 |
第三章 柴静争议产生的客观性分析 |
第一节 社会传播:满足枢纽点特质 |
一、平台选择:精准投放扩大链接数量 |
二、中心地位:意见领袖吸引链接对象 |
三、链接偏好:受众反馈影响阈值范围 |
第二节 集体心理:激发无意识行为 |
一、弱关系网络:递进式传播 |
二、强关系网络:口碑式营销 |
第三节 媒体环境:新闻生态的转变 |
一、从单向叙事转向多维叙事模式 |
二、从权威依赖转向受众信任危机 |
三、从标准思考转向个性化价值观 |
第四章 柴静启示录 |
第一节 对于“柴静现象”的思考 |
一、中心人物符号化:公众思维逻辑的单一指向 |
二、叙事呈现立体化:突破中国式新闻报道的窠臼 |
三、舆论监督扩大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凸显 |
第二节 对于媒体发展及舆论环境的启发 |
一、新闻体制的变革:传统媒体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 |
二、多媒体矩阵的建构:新旧媒体个性化特质的充分发挥 |
三、舆论引导的加强:自由化表达与标准价值观的统一 |
第三节 对于传统媒体人向自媒体转型的反思 |
一、“公知”的泛化: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缺位 |
二、公众利益的扞卫:自媒体人职业责任的觉醒 |
三、职业底线的坚守:媒体职能及话语权的慎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语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语言策略 |
二、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出镜记者的语言策略 |
(一)出镜记者语言和思维的辨证关系 |
(二)出镜记者语言的运用 |
(三)出镜记者不同语境下的语言策略 |
三、从播音学角度分析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语言策略 |
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语言策略 |
五、结语 |
(7)融媒体环境下茶文化在泾阳形象中的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融媒体与传统媒体区别 |
1.1.2 茶文化研究背景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茯砖茶文化发展概况 |
2.1 茯砖茶文化发展现状 |
2.1.1 泾阳县地域概况 |
2.1.2 茯砖茶生产发展历史 |
2.1.3 茯砖茶加工工艺 |
2.2 茯砖茶推广的历史价值 |
2.3 茯砖茶文化为题材的影像分析 |
2.3.1 茯砖茶文化影像的展现方式 |
2.3.2 茯砖茶文化作品的传播特征 |
3 电视专题片《泾阳·茶韵》创作过程 |
3.1 《泾阳·茶韵》专题片筹备阶段 |
3.1.1 节目概述及受众定位 |
3.1.2 前期调研、选取拍摄内容 |
3.1.3 拟定拍摄方案 |
3.1.4 制定拍摄脚本 |
3.2 正片拍摄阶段 |
3.2.1 空镜头拍摄 |
3.2.2 景别变换 |
3.2.3 人物采访及同期声采集 |
3.2.4 拍摄素材整理 |
3.3 撰写解说词和文案翻译工作 |
3.3.1 撰写解说词 |
3.3.2 文案翻译工作 |
3.4 主持人出镜录制及配音阶段 |
3.4.1 形象塑造 |
3.4.2 技术录制 |
3.4.3 配音阶段 |
3.5 后期制作阶段 |
3.5.1 正片拍摄素材进行剪辑 |
3.5.2 作品的整体包装 |
3.6 《泾阳·茶韵》的创作总结 |
4 融媒体环境下《泾阳·茶韵》传播策略研究 |
4.1 布雷多克传播模式在《泾阳·茶韵》中的应用 |
4.2 《泾阳·茶韵》的国内传播策略 |
4.2.1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 |
4.2.2 节目制作的碎片化 |
4.2.3 传播平台的多渠道化 |
4.3 《泾阳·茶韵》的国际传播策略 |
4.3.1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及传播原则 |
4.3.2 作品国际传播的语言策略与实际运用 |
5 融媒体环境下茯砖茶文化传播对泾阳形象的影响 |
5.1 茯砖茶文化对泾阳形象的传播分析 |
5.1.1 地区形象传播中涉及的相关理论 |
5.1.2 传统媒体下茯砖茶文化推广对泾阳形象的影响 |
5.2 结合《泾阳·茶韵》分析茯砖茶文化的推广作用 |
5.2.1 融媒体环境下茯砖茶文化推广作用 |
5.2.2 专题片运用下茯砖茶文化的传播优势 |
5.3 茯砖茶文化传播对推广泾阳形象的价值 |
5.3.1 树立泾阳良好形象改变受众刻板认知 |
5.3.2 弘扬茯砖茶文化增强文化影响力 |
5.3.3 地域特色显着提升泾阳形象知名度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成果 |
6.2.1 梳理了茯砖茶文化的历史资料和影像作品 |
6.2.2 创作了电视专题片《泾阳·茶韵》 |
6.2.3 制定了新时期下茯砖茶文化的传播策略 |
6.3 研究不足 |
6.4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8)电视记者如何把握出镜采访时的形象框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自身素养 |
2 提高政治素养 |
3 衣着打扮 |
4 增强社会责任感 |
5 语言表达 |
6 情绪控制 |
7 结语 |
(9)出镜记者的综合技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优秀的记者表达和综合技能培训 |
1.1 保持对现场的敏感和详细的观察 |
1.2 提升情绪掌控和事件判断能力 |
1.3 驾驭语言技能, 有良好的口头技巧 |
1.4 增强知识储备, 树立良好形象 |
2 出镜记者存在的问题 |
2.1 错误的新闻事件和混乱的语言 |
2.2 不够专业 |
3 新闻现场培训技能 |
3.1 新闻现场确定培训的能力 |
3.2 注重培养记者“镜头感” |
3.3 受访者选择技能培训 |
3.4 现场心理素质与情绪控制能力 |
3.5 新闻团队合作意识和全球概念培训 |
4 结论 |
(10)试论英语新闻出镜记者素质与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新闻出镜记者的定义及其特点 |
(一) 英语新闻出镜记者定义 |
(二) 英语新闻出镜记者特点 |
1. 英语是语言载体。 |
2. 形像是沟通手段。 |
3. 动作是传达灵魂。 |
二、英语新闻出镜记者能力方面有哪些问题 |
(一) 英语语言问题 |
(二) 形象设计 |
(三) 媒介素养问题 |
三、英语新闻出镜记者能力方面的培养 |
(一) 英语语言能力培养 |
(二) 形体锻炼与着装化妆的积极培养 |
1. 形体训练 |
2. 穿着与化妆训练。 |
3. 神态与肢体动作的训练。 |
4. 景别选择训练 |
(三) 媒介素养学习 |
四、结语 |
四、出镜记者应把握好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体融合背景下出镜记者职业素养探析[J]. 吴雪菲,李奇,孙永军. 新闻前哨, 2022(03)
- [2]新媒体直播中出镜记者的身份转型与形象重塑[J]. 刘淏. 新闻潮, 2021(09)
- [3]新闻移动视频直播出镜记者素养提升的五个维度[J]. 时汉枫. 科技传播, 2021(18)
- [4]电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到位”[J]. 朱心卉. 新闻传播, 2021(18)
- [5]从媒介素养之争到新闻价值观之争:柴静研究[D]. 张乐. 兰州大学, 2021(02)
- [6]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语言策略[J]. 王晶. 记者观察, 2020(26)
- [7]融媒体环境下茶文化在泾阳形象中的推广研究[D]. 叶子.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8]电视记者如何把握出镜采访时的形象框架构建[J]. 徐洋. 西部广播电视, 2019(08)
- [9]出镜记者的综合技能初探[J]. 常红权. 科技传播, 2018(03)
- [10]试论英语新闻出镜记者素质与培养[J]. 刘林刚. 传播力研究,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