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载变电站的电容器组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金伟[1](2021)在《城市电网区域化无功配置策略及协调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断路器投切电容器组的方式在电网无功电压调控中应用广泛,普遍存在投切次数受到限制,且级差大,无法连续调节无功等不足。现阶段具有连续动态无功调节功能的无功补偿装置有TCR、SVG及MCR等,其中,MCR更适合用于110kV及以上高压系统,通过分布式无功配置有助于实现区域电网无功优化控制。针对分布式无功配置的需求,本文分析了电压-无功灵敏度与局部电压稳定指标,以合理权重结合两种指标提出电压稳定综合度,作为选取无功配置点的理论依据;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进行无功优化,引入交叉、变异算子及动态调整参数的策略以提高算法收敛精度。对IEEE-14算例进行配置优化仿真,对比分析有功损耗、节点电压及无功变化,结果表明按电压稳定综合度配置较单一指标优化效果更好,改进的PSO算法有效提升收敛精度。为改善传统无功调节方式的缺陷,提出基于MCR型SVC的动态无功调控策略,结合AVC系统中已有的电压、无功控制策略确定增设MCR型SVC的协调控制策略。采用PSCAD与MATLAB联合仿真方式对动态负荷变化下的IEEE-14算例进行仿真实验,对比分析调控前后的变化,验证了动态调控策略有效性。最后,结合无功配置优化方法和动态调控策略对220kV等级的区域电网以PSCAD与MATLAB联合仿真方式进行动态负荷变化下的仿真实验,对比增设MCR型SVC前后优化情况。结果表明,本文所述分布式无功配置优化及动态调控策略有效降低系统有功损耗,降损率最高达17.15%,相比原有固定电容器配置方案,减少了投切次数,提升了系统运行可靠性。
邓桂萍[2](2020)在《AVC控制策略下的肇庆地区电容器组投切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电压控制(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AVC)是提高电力系统电压水平、提高电力系统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地区电网中AVC系统的主要目标是220k V变电站主变高压侧关口功率因数达到要求值,约束条件为220k V母线电压的上、下限曲线,同时考虑调节设备的成本。AVC控制策略为降低设备调节成本,对同一类型的调节设备,能控制调节次数和调节间隔。变电站电容器组在设计中,根据设计原则结合以往经验,按规划进行粗略配置,导致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负荷变化造成电容器组的配置与系统所需容量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容器组受AVC控制的投切次数增加,造成电容器组投切开关缺陷增多和故障频发。本文综合分析了肇庆地区电容器组投切情况,得出电容器组投切次数过多的原因是变电站现有的电容器组配置容量在特定时期内的与变电站的无功需求不匹配。根据变电站实际负荷情况,经优化计算后得出变电站在满足AVC控制要求的前提下所对应的相匹配容量的电容器组,考虑经济效益以租赁方式增加电容器组,并采用固定投入方式。经实际运行后的数据表明,增加固定投入方式的电容器组后的三个月内,在当前AVC控制策略下,由AVC系统控制投切的电容器组的投切次数同比降低了35%-45%,而租赁电容器组的费用一组约为5.7万。证明方案是可行和有实际应用效益的。
李楷然[3](2020)在《变电站电力电容器状态监测与缺陷诊断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神经网络和信息融合设计了一套电力电容器在线监测系统。首先对电力电容器在线诊断的研究背景和必要性以及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电力电容器在电力系统中起到补偿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改善电力系统结构、提高电能质量、降低损耗和改善供电环境的作用,对电力电容器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其缺陷和故障尽早进行处理,则可以避免故障累积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很有必要的。现有的诊断方法为预防性试验,即定期对电容器进行检修。这种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检修目的,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检修的趋势是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发展的。其次将神经网络和信息融合应用于电容器缺陷诊断,通过使用互感器和建模,提取电容器的常规运行参量,包括电压、电流、无功、环境温湿度、电容器温度,进行信息融合诊断。然后对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的总体结构和通信子系统进行了设计,对硬件和软件进行了配置。系统包括主站管理层、就地监测层和站端管理层。主站管理层通过服务器和工作站满足使用者交互,还实现了电容器运行状态的监测与数据采集,监测就地检测层的运行并收集分析电容器在线监测数据,发现故障时及时报警。站端管理层由工控平板和1台1Gbps速率以太网交换机组成,实现对变电站所有就地监测单元的测量控制、通信管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显示,当指标越限时,即在线诊断出即将故障的电容器并预警,并将结果和设备状态通过网络传输到主站系统或者远方系统。就地监测层的主要设备包括电测单元和温度测量单元,负责实时监测室内温度、湿度、电压大小、电压质量和电压波形畸变率。在正常情况下,就地监测层每分钟上传一次数据。最后,将该系统在实际中进行了应用测试和分析。实践表明,所建立的状态监测系统相关的监测参量达到了缺陷诊断对电与非电信息的精度要求;所设计的报警功能正常运行;所设计的非参数诊断方法可以够跟踪电容器的发热行为;所设计的基于参数的诊断方法为信息融合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决策依据。与现有的预防性试验相比,本文的方法可以实现带电在线监测,解决了10k V和35k V电容器投入运行后无法切除进行故障监测的问题。
王俊家[4](2020)在《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深度参与ITER计划,到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建设和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CFETR)逐步展开,我国核聚变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核聚变装置的高效运行与其配电网络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密切相关。本论文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功能需求、稳态性和脉冲性核聚变负荷模型分析及其电压稳定性研究、基于大功率磁体电源负荷的脉冲配电网运行机理等方面探讨了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设计及其运行控制的特殊性,提出了新的分析思路及方向。基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设计的基本框架及理论基础,总结归纳了 4类主要负荷,分别依据其容量及其性质确定对应配电网络配置。针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展开分析,确定了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提出了基于各类计算包括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稳定计算和冲击性负荷验算确定配网结构设计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设计思路。以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中常规负荷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利用单台感应电动机铭牌数据转化为动态机理模型对应参数的辨识方法,并通过典型负荷的计算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连续潮流法解析了不同负荷模型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电网络电压静态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影响。从机理上分析了系统电压暂态失稳的主要原因,基于时域分析法计算及仿真确定了故障清除时间和母线功率因数是影响电压暂态稳定性能的主要因素。针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中磁体电源系统和PSM辅助加热电源系统两类典型脉冲性负荷进行了负荷模型分析,建立了基于微粒群算法磁体电源系统的自恢复冲击负荷模型和PSM辅助加热电源综合负荷模型。通过EAST装置中磁体电源负荷现有数据验证了自恢复冲击负荷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综合模型的适用性。提出基于出口短路容量的稳定性指标,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提高稳定性的可行性控制措施,为实时监测聚变装置配网电压稳定性提供理论及可操作性基础。围绕随机性大,功率高且功率因数极低的磁体电源负荷进行了其与配电网络交互时的全面分析,以短路比为参数提出了变流器运行时对配电系统的配置要求,基于量化多变流器间运行影响程度,提出降低各变流器间相互影响解决方案。全面解析变流器配电系统配置对变流器运行工况如换相缺口和谐波电流产生等影响,利用EAST模型验证了现有配电网络与极向场变流器交互制约关系。提出避免谐振过电压和抑制低次谐波放大的配网侧控制策略,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电网络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功能需求出发,对比了 ITER配电网络设计方案及负荷分析,依据设计流程搭建了 CFETR 220kV变配电网络基本框架,通过相关稳定性计算从理论上确定配电网络的基本参数,并基于ETAP12.6.0仿真软件的潮流及短路计算校验了负荷分配及无功补偿方案的可行性。
王维源[5](2019)在《计及设备运行风险的G电网变电站差异化巡维模式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电力设备安全、经济、可靠运行的基础,在于供电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这同时也是电网企业生产及经营的核心任务。适当的巡维策略不仅仅能提高设备运行效率,而且能够延长设备寿命,促进节能减排,进一步提升经济与社会效益。然而,不适宜的运维检修策略会对经济与安全产生巨大损失。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大规模应用,变电站设备运行与维护面临巨大的挑战。电力系统的规模日渐壮大和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输变电供电设备的数量暴增,这是其一;其二则在于设备数量的剧增、人力资源的局限使得电力设备的运行与维护难度不断提高。降低变电站设备故障发生率,预防潜在隐患、提前遏止设备缺陷发展趋势,在有限的人力资源基础上实现减负增效是目前国内各大电力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制定一种更加优化的设备运维方案势在必行。在此之前,在线监测、红外成像及分析设备的应用和普及,以及设备风险评估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深入为设备的运行状况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变电设备的差异化运维可以有效解决周期性检修造成的设备过修和失修问题,合理利用资源,降低运维成本,进一步保障变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本文通过学习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以G电网某变电站设备为例,综合分析变电设备状态评价、运行状态监测、设备评级、风险评估对巡维策略生成及调整产生的影响,探索计及设备运行风险的变电站差异化巡维模式。本课题主要涉及到的两大基础是设备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涵盖如下方面:(1)了解国内外现阶段关于设备风险评估、状态评价的研究,分析差异化巡维模式在我国电网企业中的运用情况。(2)研究设备状态评价具体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进。(3)在探究设备风险评估的应用和该体系的发展现状的同时,结合设备状态评价和设备风险评估,得出设备评级算法模型,确定设备重要度、健康度和管控级别。(4)根据上述部分的研究方法对设备进行风险评估结果,划分出巡维管控等级,并基于此输出适宜的差异化运维策略。通过实际应用数据分析及验证计及设备风险评估的差异化运维策略的可行性。
刘学良[6](2019)在《英德地区电网无功功率和电压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压合格率不高,无法满足用户日益提高的对电能质量的要求。电力系统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电力运行系统,内部涉及到的复杂程度也具有多样性,如电容性、电感性负载,这就充分说明了,电力系统输出有功的同时消耗了一部分的无功。众所周知,一个大的电力系统中存在的无功功率也是非常大,另外在所有的无功功率当中,将近一半消耗在关设备上,如输电、供配以及发电设备,而另一半则消耗在广大的电力用户上。因此带来一个问题即无功功率流动不合理性,给电网运行带来一定影响。无功功率的是影响着电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电压是衡量电网运行质量的重要标准,各类用电设备只能在额定电压下才能正常运行。因此,确保良好的电能质量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论文以英德片区电网结构特殊,在英德西南部,水电资源丰富,水电上网充足,工商业发展相对落后,常住人口少,主要是居民和旅游业用电。英德的中北东部工商业发达,佛山顺德(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海螺水泥、台泥水泥、东部钢铁厂及冶金厂等耗电用户集中地,用电负荷高,缺电严重。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与两个指标有关系,包括电压、频率,其中也是所有指标中最为重要。他们也是保证整个电网顺利运行的基础与保障,即维持电压、频率的稳定。在电力运行过程中,当出现电力不足情况,此时会使得频率的降低。当无功功率不足,就会带来电压的降低。综合来看,电压、频率对于受到了功率的影响,具体来前者与无功功率相关、后者与有功功率相关。由于英德市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东西用电差异较大,如何做好无功功率和电压的控制显得尤其重要。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和工业特点,可靠、安全的电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基于英德片区电网的特殊情况,提出了英德地区无功和电压控制的优化方案,并设定了英德电网的规划方向,提高自动电压控制系统及电站内的电压无功控制装置的应用,从而提高英德电网的供电合格率,提高了电能质量。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分析了国内无功功率和电压水平的现状;第二章是英德的电网状况;第三章是无功功率补偿的研究;第四章电压控制的研究;第五章是英德片区电网无功和电压控制的优化方案。上面的第五章介绍了英德区域电网的无功电压控制研究,并深刻理解了英德区域电网的现状。有效优化英德地区的无功电压控制,提高电能质量。
李高标[7](2019)在《惠州110kV曙光绿色变电站项目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聚焦点,人类已然意识到能源发展对未来全球治理的重要作用,并促使人们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使用方式。南方电网公司提出的智能绿色电网建设目标是采用现代化计算机、通信技术,通过控制整合建设成能够覆盖城乡的3C绿色电网。其中,绿色变电站的建设与应用,将挖掘变电站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追随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脚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本文基于国内外绿色变电站建设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个人工程经验及工程资料,通过本人的工作平台,分析了绿色变电站绿色设计及施工管理的有效、长效机制理论。论文主要以惠州110千伏曙光变电站项目为例,介绍项目现状电网,并对该项目进行可研性分析研究,探讨了该变电站建设的必要性,从外部环境、自身需求提出了绿色变电站建设的重大意义。接着,通过介绍曙光站项目的站址区域概况、水文气象条件及其他问题等,从变电站站址选择的原则出发对曙光站的唯一站址进行了论证阐述,并以此站址为基础,对计划接入的系统方案进行论证分析,得出最优方案。根据电网工程的特点,提出变电站绿色设计及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从电力系统一次、二次及变电站土建三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解了曙光站的设计及施工,详细阐述了曙光站的建设。最后,对曙光变电站进行绿色指标分析、运用和评价,从环境影响、资产全生命周期及四节一环保等3个方面对曙光站进行了绿色评价,符合二级绿色变电站评价要求,为实施绿色变电站项目建设的推进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本文项目建设既有效缓解了供电区域的负荷增长、保障了供电区域新增企业的用电需求和提高了该片区的供电可靠性和运行经济性,也为今后绿色变电站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瑗申[8](2018)在《县域电网线损精细化计算及降损研究》文中指出电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清洁能源,是国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能短缺问题明显,电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统筹减排节能绿色发展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重要部分进行部署。节能降损,推动绿色电力,不仅可以缓解目前的电能短缺、电力供需矛盾,更是响应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损是检验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四分”(分区、分压、分线、分台区)线损管理成为近两年国网公司重点推进工作,全面降低各类线损损耗成为各县供电企业首要任务,国网沂水县供电公司线损管理面临巨大压力。为推进县公司线损管理提升,提高线损计算效率,保证线损计算准确,提高县公司经济效益,对电网建设、设备改造等电网发展提供准确的依据,县供电企业线损精细化计算及降损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严格遵循“四统一”原则,依据“三大专业”、“五大系统”、“三大平台”集成后的数据,进行大负荷运行方式下典型日线损计算分析。同时开展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月线损、日线损精益化计算分析工作。根据沂水电网线损计算结果,对电网运行状态、设备参数、无功补偿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找准电网薄弱环节,从电网经济方式调整、优化无功补偿、电网科学发展、设备大修技改、反窃电等方面提出准确有效的降损策略,实现县域电网切实降损,进一步推进县供电企业线损管理标准化、智能化、精益化和自动化,有力支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及现代配电网建设。
张建军,李雪,李岩[9](2018)在《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运行可靠性的运维改进措施》文中提出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无功补偿设备,主要用来改善电网功率因数,提高供电电压质量。在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电力负荷日趋多样化,谐波源用户、风电、新能源用户大量接入的背景下,高压并联电容器可靠运行尤显重要。本文从无功补偿配置技术导则落实、施工质量、设计规范、电网谐波影响、故障维护、电容器专用保护、防鸟害、小动物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影响电容器运行可靠性的问题,针对问题制定运维改进措施,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
郑志杰,赵龙,贾善杰,王艳,张雯[10](2017)在《全电缆出线变电站扩建无功补偿配置工程实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心区110 kV变电站多数采用全电缆出线,充电功率较大。而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城区110 kV变电站未预留电抗器布置条件,造成电压调整困难。以某110 kV站扩建为例,研究城区全电缆出线110 kV变电站改扩建无功配置方案;考虑周边变电站实际运行现状,在变电站配置低压电抗器以补偿电网小方式运行条件下的盈余无功功率;考虑充分利用电缆线路的充电功率,减少站内电容器补偿容量;结合远景规划、现状及二期扩建需求,研究合理的无功配置方案。通过平衡分析,提出了变电站无功补偿调整配置思路,对同类型的变电站具有借鉴意义。
二、重载变电站的电容器组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载变电站的电容器组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电网区域化无功配置策略及协调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MCR无功补偿研究现状 |
1.2.2 无功配置优化研究现状 |
1.2.3 动态无功协调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MCR无功补偿设备分析 |
2.1 MCR工作原理 |
2.1.1 基本结构 |
2.1.2 工作方式 |
2.1.3 控制特性 |
2.2 MCR型SVC无功补偿装置 |
2.2.1 补偿原理分析 |
2.2.2 损耗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功配置优化方法研究 |
3.1 无功配置点选择分析 |
3.1.1 电压-无功灵敏度配置点分析 |
3.1.2 局部电压稳定指标配置点分析 |
3.1.3 电压稳定综合度配置分析 |
3.2 优化数学模型研究 |
3.3 优化算法研究 |
3.3.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 |
3.3.2 优化算法流程 |
3.4 配置优化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态无功调控策略研究 |
4.1 城市电网AVC系统 |
4.2 动态无功协调控制策略 |
4.3 动态无功调控算例分析 |
4.3.1 仿真建模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际区域电网算例分析 |
5.1 网架结构及算例介绍 |
5.2 区域电网控制模型 |
5.3 动态无功优化调节方案算例分析 |
5.3.1 无功配置分析 |
5.3.2 动态调控方案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2)AVC控制策略下的肇庆地区电容器组投切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自动电压控制(AVC)系统应用现状 |
1.3 电容器优化配置和投切方案的应用和研究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自动电压控制(AVC)的控制策略 |
2.1 自动电压控制的目标和策略 |
2.1.1 自动电压控制的目标 |
2.1.2 自动电压控制的策略 |
2.1.3 自动电压控制的9区图调节策略 |
2.2 自动电压控制在广东地区电网的应用 |
2.2.1 广东地区电网AVC控制区域分区 |
2.2.2 广东地区电网的AVC控制策略 |
2.3 自动电压控制在肇庆地区电网的应用 |
2.3.1 区域控制策略的电压控制 |
2.3.2 区域控制策略的无功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容器组的优化配置 |
3.1 无功补偿容量的配置选择 |
3.2 电容器组分组容量的选择 |
3.3 变电站电容器组配置分析计算 |
3.4 肇庆地区电网电容器组投切情况分析 |
3.4.1 10kV电容器组投切开关动作次数分析 |
3.4.2 10kV电容器组投切不平衡分析 |
3.4.3 电容器组投切开关的运行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降低投切次数的投切方案研究 |
4.1 肇庆地区的负荷情况分析 |
4.2 投切方案的制定 |
4.2.1 增加电容器组容量的分析 |
4.2.2 增加电容器组方式的分析 |
4.3 投切方案应用分析 |
4.4 降低电容器组投切次数的其他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变电站电力电容器状态监测与缺陷诊断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必要性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电力电容器缺陷诊断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工作安排 |
第二章 基于信息融合的电容缺陷诊断 |
2.1 诊断机理与信息采集需求 |
2.1.1 电容器的运行情况 |
2.1.2 诊断机理及信息融合的必要性 |
2.2 电容值的间接测量方法 |
2.2.1 电容值间接测量方法 |
2.2.2 电容的电压和电流的测量的实现 |
2.3 电力电容器发热跟踪模型 |
2.3.1 发热过程分析 |
2.3.2 利用神经网络的电容器发热建模 |
2.3.3 网络训练及关键问题的解决 |
2.4 基于信息融合的电容器缺陷诊断方法 |
2.4.1 融合诊断方法的流程 |
2.4.2 参量值与输出结果的对应关系 |
2.5 小结 |
第三章 电力电容器缺陷在线诊断系统设计 |
3.1 故障诊断系统设计要求与思路 |
3.1.1 设计要求与原则 |
3.1.2 在线诊断系统的设计思路 |
3.2 体系架构设计 |
3.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2 电参量采集及硬件配置 |
3.2.3 软件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3.3 使用者交互界面设计 |
3.3.1 使用需求分析 |
3.3.2 交互功能结构设计 |
3.3.3 交互功能模块设计 |
3.4 通信子系统设计 |
3.4.1 主流程设计 |
3.4.2 子流程设计 |
3.5 数据管理子系统设计 |
3.5.1 使用者类信息实体与数据表 |
3.5.2 采集与监测类信息实体与数据表 |
3.5.3 电气运行功能类实体与数据表 |
3.5.4 通信系统类信息实体与数据表 |
3.6 小结 |
第四章 信息系统测试与分析 |
4.1 测量精度测试与部分系统界面 |
4.1.1 系统运行现场实况 |
4.1.2 终端电压电流采集精度测试 |
4.1.3 谐波精度测试 |
4.1.4 电压、电流不平衡度测量精度 |
4.2 报警功能及电容器缺陷功能测试 |
4.2.1 报警阈值设置 |
4.2.2 电容器缺陷诊断功能测试 |
4.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4)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概述 |
1.1.1 变配电需求概述 |
1.1.2 国内外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现状 |
1.2 变配电稳定性分析现状 |
1.2.1 电压稳定性能分析现状 |
1.2.2 脉冲性负荷与电网交互影响 |
1.3 选题背景和本文主要工作 |
1.3.1 本文选题的背景 |
1.3.2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托卡马克装置变配电功能需求分析及拓扑设计 |
2.1 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1 负荷种类分析 |
2.1.2 电压等级选择 |
2.1.3 配网结构需求分析 |
2.2 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结构方案设计 |
2.2.1 拓扑结构设计 |
2.2.2 无功补偿系统容量 |
2.3 计算及验证 |
2.3.1 潮流计算 |
2.3.2 短路电流计算 |
2.3.3 系统稳定计算及冲击负荷及谐波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托卡马克稳态负荷模型分析与电压稳定性研究 |
3.1 静态负荷模型 |
3.2 动态负荷模型 |
3.2.1 动态机理模型 |
3.2.2 铭牌参数辨识 |
3.3 静态稳定性分析方法 |
3.3.1 电力传输系统特性 |
3.3.2 静态分析的基本方法 |
3.3.3 连续潮流法 |
3.3.4 算例分析 |
3.4 暂态电压稳定性机理研究 |
3.4.1 受端电压暂态失稳机理 |
3.4.2 感应电动机暂态稳定性 |
3.4.3 时域仿真法 |
3.4.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托卡马克脉冲及综合负荷模型与稳定性指标分析 |
4.1 托卡马克脉冲及综合负荷模型 |
4.1.1 动态非机理模型 |
4.1.2 磁体电源冲击性负荷模型 |
4.1.3 综合负荷模型 |
4.1.4 脉冲负荷模型算例 |
4.2 脉冲性负荷稳定性指标 |
4.2.1 基于出口短路容量的稳定性指标 |
4.2.2 极向场磁体电源负荷稳定性指标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功率磁体电源负荷交直流交互运行机理研究 |
5.1 交直流交互系统 |
5.1.1 交直流系统强度 |
5.1.2 多变流器相互影响 |
5.2 换相电抗对变流器运行影响 |
5.2.1 换相缺口 |
5.2.2 换相电抗对谐波的影响 |
5.3 谐振过电压及谐波放大 |
5.3.1 谐振过电压 |
5.3.2 系统谐振频率及放大倍数 |
5.4 算例分析 |
5.4.1 短路容量对电压缺口的影响 |
5.4.2 换相电抗与变流器运行间相互影响 |
5.4.3 谐波放大倍数 |
5.4.4 抑制谐波放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变配电站设计分析与研究 |
6.1 CFETR变配电系统方案结构设计 |
6.2 潮流及短路计算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计及设备运行风险的G电网变电站差异化巡维模式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 |
1.2.2 输变电设备风险评估 |
1.2.3 差异化巡维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设备状态评价 |
2.1 设备状态评价的主要内容 |
2.1.1 定义及评价等级 |
2.1.2 变电站设备状态量 |
2.1.3 状态评价方法 |
2.2 评价方法优化 |
2.2.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2.2.2 FAHP权重系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设备风险评估 |
3.1 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
3.2 风险评估的开展步骤 |
3.2.1 后果值的计算 |
3.2.2 设备平均故障概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差异化巡维策略 |
4.1 设备分级 |
4.1.1 确定设备的重要度 |
4.1.2 确定设备的健康度 |
4.1.3 确定设备管控级别 |
4.2 设备差异化巡维 |
4.2.1 传统巡维开展模式 |
4.2.2 差异化巡维开展模式 |
4.2.3 差异化巡维策略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与效果验证 |
5.1 220 kV挡村站一次设备状态评价 |
5.1.1 确定评判集 |
5.1.2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 |
5.1.3 确定设备指标体系的权重 |
5.1.4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
5.2 220 kV挡村站一次设备重要性评估 |
5.3 220 kV挡村站一次设备管控级别 |
5.3.1.1 .220kV挡村站一次设备差异化巡维策略制定及执行 |
5.4 220 kV挡村站差异化巡维效果分析 |
5.4.1 巡视次数及工作量对比 |
5.4.2 设备缺陷发现及消缺数量对比 |
5.5 差异化巡维优化方案效果分析 |
5.6 不足与改进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英德地区电网无功功率和电压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英德电网现状 |
2.1 英德电网概况 |
2.2 变电站无功补偿情况 |
2.3 英德电网电压现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功功率控制 |
3.1 无功功率基本概念 |
3.1.1 无功功率 |
3.1.2 无功补偿 |
3.2 无功补偿装置 |
3.2.1 并联电容器 |
3.2.2 静止无功补偿器 |
3.3 无功补偿控制策略 |
3.3.1 人工控制 |
3.3.2 AVC区域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压控制 |
4.1 电力系统电压 |
4.1.1 电压调整的必然性 |
4.1.2 电力系统电压偏移的原因 |
4.1.3 电力系统电压偏移的影响 |
4.1.4 电力系统中允许的电压偏移 |
4.2 电压调整方法 |
4.2.1 利用同步发电机进行无功电压调整 |
4.2.2 利用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开关档位调压 |
4.3 电压控制策略 |
4.3.1 实施电压分区控制模式 |
4.3.2 英德片区电网电压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德片区电网无功和电压控制的优化方案 |
5.1 完善电网规划,增加无功布点 |
5.2 提高AVC控制的能力 |
5.2.1 AVC运行情况 |
5.2.2 AVC调压措施 |
5.2.3 调压序位 |
5.2.4 电压调压建议 |
5.3 通过人工补偿查漏 |
5.4 35kV大湾变电站优化效果 |
5.4.1 35kV大湾变电站10kV母线电压 |
5.4.2 35kV大湾变电站35kV母线电压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7)惠州110kV曙光绿色变电站项目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绿色变电站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绿色变电站概述 |
2.1.1 绿色变电站的定义 |
2.1.2 绿色变电站的提出及发展历程 |
2.1.3 绿色变电站总体设计原则 |
2.2 “绿色”技术的设计特色 |
2.2.1 绿色技术总的要求 |
2.2.2 节约占地要求 |
2.2.3 节能降耗要求 |
2.2.4 节约用水要求 |
2.2.5 节约材料要求 |
2.2.6 环境保护要求 |
2.3 绿色变电站设计分析 |
2.3.1 变电站站址选择 |
2.3.2 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选择 |
2.3.3 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选择 |
2.3.4 变电站土建设计选择 |
2.3.5 变电站建筑设计选择 |
2.3.6 变电站结构设计选择 |
2.3.7 变电站给排水设计选择 |
2.4 绿色变电站的绿色评价 |
2.4.1 环境影响评价 |
2.4.2 资产全生命周期评价 |
2.4.3 四节一环保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惠州110KV曙光绿色变电站项目建设分析 |
3.1 项目区域概况 |
3.2 项目区域电力系统现状 |
3.2.1 仲恺高新区电力系统现状 |
3.2.2 潼侨镇、陈江街道电网现状 |
3.2.3 本站供电区电网现状分析 |
3.3 项目区域电力需求预测及平衡 |
3.3.1 仲恺高新区电力需求预测 |
3.3.2 潼侨镇、陈江街道电力需求预测 |
3.3.3 本站供电区电力需求预测 |
3.3.4 仲恺高新区电力平衡 |
3.3.5 潼侨镇、陈江街道电力平衡 |
3.3.6 本站供电区电力平衡 |
3.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3.4.1 缓解潼侨镇、陈江街道负荷增长需求 |
3.4.2 保障潼侨镇、陈江街道新增企业用电需求 |
3.4.3 提高潼侨镇、陈江街道供电可靠性 |
3.5 项目建设方案设计与解析 |
3.5.1 项目建设方案设计 |
3.5.2 项目建设方案解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惠州110KV曙光绿色变电站项目建设实施 |
4.1 变电站站址选择 |
4.1.1 站址区域概况 |
4.1.2 水文气象条件 |
4.1.3 防污选择 |
4.1.4 站址确定 |
4.2 变电站接入系统设计 |
4.2.1 接入电源点设计 |
4.2.2 接入系统方案 |
4.2.3 方案对比 |
4.2.4 方案确定 |
4.3 变电站电气土建设计 |
4.3.1 变电站站内总体设计 |
4.3.2 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 |
4.3.3 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 |
4.3.4 变电站土建设计 |
4.4 变电站绿色设计 |
4.4.1 变电站系统节能设计 |
4.4.2 变电站设备节能设计 |
4.4.3 变电站总布置节能设计 |
4.4.4 变电站站内建构筑物节能设计 |
4.4.5 变电站节水设计 |
4.5 变电站施工 |
4.5.1 变电站土建施工 |
4.5.2 变电站电气施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惠州110KV曙光绿色变电站项目建设绿色评价 |
5.1 环境影响评价 |
5.1.1 变电站施工防污治理评价 |
5.1.2 变电站运行防污治理评价 |
5.1.3 水土保持评价 |
5.2 资产全生命周期评价 |
5.2.1 接入系统方案全生命周期评价 |
5.2.2 变电站站址选择全生命周期评价 |
5.2.3 变电站全生命周期评价 |
5.2.4 闲置物资全生命周期评价 |
5.3 四节一环保评价 |
5.3.1 绿色评价等级目标 |
5.3.2 评价指标执行情况及等级划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县域电网线损精细化计算及降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主要概念 |
1.2 沂水电网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目前面临问题 |
1.4.1 高耗能电力设备问题 |
1.4.2 部分主变不能经济运行 |
1.4.3 电网发展规划不合理 |
1.4.4 无功调整受限 |
1.4.5 违章用电与窃电问题 |
1.4.6 表计问题与采集问题突出 |
1.4.7 线损管理流程不明确 |
1.5 主要评估方法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线损理论计算方法 |
2.1 线损理论计算定义 |
2.1.1 计算范围 |
2.1.2 分元件理论计算 |
2.1.3 管理损耗 |
2.2 线损的理论计算方法 |
2.2.1 均方根电流法 |
2.2.2 平均电流法 |
2.2.3 最大电流法 |
2.2.4 损失因数法 |
2.2.5 等效电阻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典型日(大负荷方式下)线损计算 |
3.1 典型日计算方法 |
3.1.1 理论线损计算的准备工作 |
3.1.2 代表日的选定及负荷实测 |
3.1.3 模型建立、设备参数及特性数据 |
3.1.4 主要计算方法 |
3.2 沂水电网典型日计算分析 |
3.2.1 主网综合计算结果 |
3.2.2 110k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3.2.3 35k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3.2.4 10k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3.2.5 380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3.2.6 统计与理论口径线损率对比分析 |
3.3 计算结果分析 |
3.3.1 存在的问题 |
3.3.2 治理方案及实施计划 |
3.3.3 技术降损措施及建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同期线损系统“四分”线损计算 |
4.1 同期线损系统简介 |
4.1.1 同期系统基本应用 |
4.1.2 同期系统“四分”概念 |
4.2 同期线损系统“四分”计算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4.3.1 母线不平衡对线损的影响 |
4.3.2 无功补偿对线损的影响 |
4.3.3 压降大对线损的影响 |
4.3.4 违章用电及窃电对线损的影响 |
4.3.5 基础数据维护对线损的影响 |
4.4 整改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县域电网降损措施及分析 |
5.1 县域电网降损措施 |
5.1.1 技术降损措施 |
5.1.2 管理线损措施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沂水电网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主变参数 |
附录二 :沂水电网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参数 |
附录三 :电容器运行情况统计表 |
附录四 :沂水配网配电线路运行限流表 |
附录五 :沂水电网地理接线图 |
附录六 :线损建设指标体系指标 |
附录七 :主变经济运行方式 |
致谢 |
(10)全电缆出线变电站扩建无功补偿配置工程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变电站无功补偿原则 |
1.1 变电站无功补偿平衡原则 |
1.2 变电站无功补偿分组原则 |
2 变电站扩建无功补偿配置工程实践 |
2.1 变电站规划及现状情况 |
2.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2.3 变电站出线线路参数 |
2.4 变电站出线线路充电功率及主变无功损耗 |
2.4.1 变电站出线线路充电功率 |
2.4.2 变电站主变无功损耗 |
2.5 变电站无功配置调整 |
2.5.1 变电站无功分组容量分析 |
2.5.2 变电站无功本期容量配置 |
2.5.3 变电站无功远景容量配置 |
3 结语 |
四、重载变电站的电容器组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电网区域化无功配置策略及协调控制方法研究[D]. 金伟.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AVC控制策略下的肇庆地区电容器组投切方案研究[D]. 邓桂萍. 吉林大学, 2020(03)
- [3]变电站电力电容器状态监测与缺陷诊断系统的设计[D]. 李楷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D]. 王俊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计及设备运行风险的G电网变电站差异化巡维模式研究与应用[D]. 王维源. 广西大学, 2019(06)
- [6]英德地区电网无功功率和电压控制的研究[D]. 刘学良.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惠州110kV曙光绿色变电站项目建设研究[D]. 李高标.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县域电网线损精细化计算及降损研究[D]. 张瑗申. 青岛大学, 2018(02)
- [9]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运行可靠性的运维改进措施[J]. 张建军,李雪,李岩.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18(02)
- [10]全电缆出线变电站扩建无功补偿配置工程实践分析[J]. 郑志杰,赵龙,贾善杰,王艳,张雯. 山东电力技术, 2017(08)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无功补偿原理论文; 计算负荷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