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船集团订单突破二百万吨(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良[1](2021)在《百年行船党引领 勇立潮头风帆劲》文中提出浙江嘉兴南湖上,泊着一叶红船,她被习近平称为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被迫中断。8月初,与会代表们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泛舟于“轻烟漠漠雨疏疏”的南湖之上,在小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
王微[2](2020)在《基于业财融合的我国邮轮产业价值链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全球邮轮市场一直保持稳健增长,邮轮产业的经济价值也在日益凸显,然而我国邮轮产业近两年增速乏力,且近年来随着我国邮轮逐步涉足邮轮修造环节,产业链逐步完善,但是本土邮轮公司发展十分缓慢,产业活动基本上还是处于下游的邮轮接待环节,价值活动较为集中,价值链条尚待优化。而鉴于业财融合在企业全面价值管理上具有深远作用,文章引入业财融合,进行我国邮轮产业价值链的优化。文章从邮轮产业中单个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优化和产业层面上企业之间价值链条的优化两个维度展开研究。首先基于业财融合的定性分析,通过对企业财务组织体系的设计、基于价值链环节的财务人员的配置设计,以及对价值链业务单元管理优化三个方面的设计进行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优化。其次,关于产业层面上企业之间价值链条的优化,先要进行当前邮轮产业价值创造的衡量,文章引入邮轮产业经济价值贡献与社会价值贡献两个指标来进行价值创造测算,然后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在定性研究产业价值链上的反馈关系后,进行流图模型的设计构建,然后进行计算机仿真,得出我国邮轮产业价值创造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从而形成我国邮轮产业价值链优化路径。首先,介绍选题背景、选题意义,进行文献回顾。其次,分析我国邮轮产业价值链现状,得出影响邮轮产业价值创造的因素,根据相关理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设计构建邮轮产业价值链流图模型进行研究。然后,以上海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进行结果分析与模型预测。最后,根据前文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针对价值链各环节优化重点提出对策建议。通过计算机仿真结果分析,发现:1.上海邮轮产业社会价值贡献度和经济价值贡献度总体来看都呈上升趋势,但都在近两年内出现增速缓慢和下降的趋势;2.在对邮轮产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相关产业贡献中,都呈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3.通过调整模型设置,进行未来五年邮轮产业发展预测,发现其价值增速愈发缓慢且有下降势头。所以,为了突破邮轮产业发展的瓶颈期,保持邮轮产业价值创造稳健增长,需要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邮轮产业价值链重点优化。并结合市场情况,制定对策建议。
龚信[3](2012)在《喜迎党的十八大:中国工业黄金十年巡礼》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黄金十年",也是工业坚持科学发展、综合实力显着增强的关键十年。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2012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对落实新型工业化总体部署提出了"六个着力推进"的要求。中央决策部署为工业和信息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中国工业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工业持续较快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本刊推出重要报道:中国工业黄金十年巡礼,向广大读者展示中国工业黄金十年成就。
刘树青[4](2012)在《我国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全球造船业已初步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一方面,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已居于世界前列。而另一方面,我国造船企业数量众多,其中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存在诸多问题,竞争力相对较弱。我国造船业要实现由数量扩张阶段进入到素质提升阶段,提升我国造船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建立系统的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所在,帮助造船企业寻找市场潜力和生产潜力,而且可以通过将自身的竞争力指标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为提升竞争力指出一条有效途径。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关于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并在对企业竞争力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造船企业的特点,给出了造船企业竞争力的具体含义。然后介绍了我国主要造船企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造船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总结造船企业竞争力的文献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基于资源和能力两大要素、结合三维关键决定因素确定模型,构建了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设计造船企业竞争力专家调查问卷,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以二十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为造船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
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管理部[5](2010)在《第八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典型并购重组案例奖”案例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证所")积极致力于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优做强。2009年12月18日,上证所在上海召开第八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特设"典型并购重组案例奖",以总结表彰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证券市场并购重组的典型案例,推进并购重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本次"典型并购重组案例奖"的评奖范围为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提出并购重组方案、截至2009年年末已经实施完毕且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评选标准包括: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部门规章、本所业务规则等要求,不存在违法违规的情形。2.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和持续发展,有助于上市公司减少关联交易、避免同业竞争。3.并购重组方案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交易规模较大。4.筹划过程严格保密,对外披露前上市公司股票交易未出现异常波动。5.具备以下特点之一:(1)方案设计兼顾参与各方,保护投资者利益,挽救困难公司,维护社会稳定;(2)具有创新意义,能够推动并购重组法律法规的完善;(3)涉及多个业务环节,如收购(要约收购)、发行股份、外资并购、破产重整、恢复上市等;(4)涉及境内外多重审批和政策协调,完成难度较大;(5)以市场为主导,市场力量发挥主要作用。经上市公司自愿申报、评选工作小组初选与公司情况核验、独立专家委员会评审等程序,共评选出"典型并购重组案例奖"10名,包括:上港集团换股吸收合并暨整体上市,中国石化现金要约收购齐鲁石化,葛洲坝换股吸收合并母公司实现整体上市,中国船舶资产注入实现业务整合,天颐科技破产重整暨三安光电借壳上市,华新水泥再融资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都市股份换股吸收合并暨海通证券借壳上市,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换股要约收购东方锅炉暨整体上市,中国铝业吸收合并山东铝业、兰州铝业、包头铝业,中海油服海外证券市场要约收购AWO。本卷独家提供上述10大典型并购重组案例的基本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和点评。各案例分析报告由上证所公司管理部提供,报告的整理得到了各相关上市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白雪[6](2010)在《世界油船订单量的波动及其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船订单量是指油船的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及其比重,他们的波动状况将直接反映油船市场的走势。其中油船新接订单量的波动直接反映油船需求量的多少;油船新接订单量比重的波动则说明各类型油船的需求量占油船需求总量的份额;油船手持订单量及其比重的波动状况为油船市场未来发展状况提供依据,顾本文将油船订单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研究目的就是基于大跨度数据,采用复杂大系统方法,分析油船订单量的波动特征和异常波动成因,预测未来3年左右的波动状况及其趋势参数值,依据当前或未来有关影响因素的变化和波动的一般规律,预先知道油船现有市场需求量多大、波动和风险如何,这对于船舶工业、海运行业乃至造船企业的早期船型选择、报价、风险控制,以及备料、储备资金、人力准备、设备采购、基建投资、资金筹措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油船订单量波动参数及其波动特征分析;(2)油船订单量的波动成因及其异常波动的成因分析;(3)灰色拓扑模型在油船订单量波动预测中的应用;本文在研究中得到的几项结论有:(1)油船订单量的波动普遍较为剧烈,波动幅度较大,波动一般呈上升态势;(2)供求因素及国际规范,船东心里等其他因素是影响油船订单量波动的主要因素;(3)利用灰色拓扑模型预测油船订单量的波动趋势拟合准确度在90%以上,说明灰色拓扑模型在油船订单量波动预测中的应用是合理且可行的。
何卫东[7](2009)在《江苏新世纪集团船舶制造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世界航运市场的空前繁荣给造船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企业的生存并谋取长远发展,船舶制造企业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把握未来,制订企业的战略,制订发展目标,通过强化自身的优势,取得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匹配,在危机中博得先机,确立优势。因此,对船舶制造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进行研究便成为一个热点且重要的课题。论文从江苏新世纪集团和船舶业的发展现状介绍着手,首先通过PEST分析描述了船舶产业当今发展的一般环境,其次用“五力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江苏新世船集团面临的行业竞争环境,然后以SWOT方法来分述评析了新世纪集团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后,在前述的研究基础上得出了新世纪集团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的要点。通过战略研究不仅可以使新世纪充分认识公司的造船业务在中国以及世界市场上所处的竞争地位,同时也由此充分了解行业主要对手的竞争情况。通过对自己、对竞争对手、对竞争环境的评估,做到知己知彼,使企业的决策与战术更加符合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更趋合理。通过战略研究还可以全面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资源的配置效率。战略目标本身存在就是为了给企业员工指明方向,使员工在工作中更有目的性,更使得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学会在适应市场的过程中有效地使用资源,使时间和资源更有效地分配于已确定的目标,不断提高战略实施的能力。同时,作为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其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比较科学化的战略经营方法,而其在全球化过程中应对中国企业走向国际世界竞争,所获得的经验教训也必然可以给其他行业、其他船舶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借鉴之处。
汪蓓珺[8](2009)在《世界造船业竞争格局中上海造船业的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加之船舶是典型的国际化产品,造就了世界造船业较之其他产业更为激烈的竞争格局。新世纪以来,在世界造船业第一方阵中,中日韩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这种态势下,如何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造船基地建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在世界造船业竞争格局中做大做强,是本研究工作的目的所在。本论文采用对研究对象所处环境的逐层分析,揭示了世界造船工业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即造船业必然会从高成本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世界船舶工业有可能经历一次较为严重的危机后再调整发展。并在预测到201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造船国的同时,提出了迄今我国造船业在诸多方面与日韩仍有着不小的差距。在推动与制约上海造船业发展的诸因素中,本文重点指出了为上海船舶工业实现历史性大跨越的机遇和优势以及上海造船业可能面临的多种风险和严峻挑战。上海造船业实现战略转型是在世界造船业竞争格局中发挥其优势的关键,本文运用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结构与政策等理论,全面地提出推进上海造船业实现战略转型的九大对策:有序推进产业结构集团化,发挥船舶工业规模经济效益,营造上海船舶工业新的竞争优势;从竞争机制、发展机制、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着手,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从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超前研发新船型、紧紧跟踪世界船舶科技发展趋势、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国际战略联盟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推进造船企业形成综合、集成、高效、精干的管理模式,以中间产品为导向,实施总装造船的作业流程,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以钢铁行业与航运业为上下游行业,加速上海船舶工业产业链进程;以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继续强化中船集团公司的集中管理,推进专业化重组与合作;注重为产品创造入围条件,加大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力度;在绿色的设计、工艺、管理、供应链与再使用等环节中、大力推进绿色造船;实施运用有效的金融工具、经营策略、资本运作与融资方式,应对企业营运风险,壮大企业金融实力。
屈搏[9](2008)在《中国船舶整体上市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高度繁荣,全行业呈现大幅赢利的局面。种种迹象表明,我国船舶工业进入广受资本热追的时代。所谓资本运营,其实质就是通过产权的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本运作效率。资产注入、整体上市型资本运营是近几年在中央企业中兴起的一种重要资本运营模式,成为中央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作为中央直属特大型企业集团和军工企业集团,能否抓住机遇,开展资本运营来实现做大做强的企业战略目标,不仅对我国船舶工业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对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和军工企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船舶工业发展的机遇和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的竞争环境,阐述了中国船舶实施整体上市的背景和可能性必要性,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总结了资产注入、整体上市资本运营模式,提出了中国船舶整体上市的方案;随后分析了这一方案的内容,对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和成效总结;最后重点采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船舶整体上市后的经济后果进行分析,并对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研究,本文力求对中国船舶下一步资本运营和国有军工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供参考和借鉴。
陆新卫[10](2008)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航运业的兴旺,同时造船中心逐步东移,中国造船行业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发展行业之一,获得了历史发展的契机,但中国造船产业也存在“低成本+低效率”的结构性矛盾。中国造船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和行动策略将直接导致中国造船业在世界造船行业的影响和地位。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通过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和企业自身的优劣势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明确了其目前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各种影响因素。然后通过SWOT矩阵分析法将中船集团的优劣势与其所处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匹配,通过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和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对匹配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的战略定位,得出中船集团的三种总体发展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应选择的竞争战略以保持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巩固战略基石并防范战略风险,本文同时也分别针对技术、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制定相关策略。本文最后根据战略的实施与企业的资源约束相适应的原则,对中船集团的现有组织结构大胆地提出了调整变革的设想,并在战略实施步骤上建设性地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方案,有效解决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需的资源问题。文章为中船集团今后的战略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竞争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二、中船集团订单突破二百万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船集团订单突破二百万吨(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行船党引领 勇立潮头风帆劲(论文提纲范文)
1921~1949年 星星之火 点燃希望 成为党的早期播火地 |
1949~1977年 艰苦创业 以军为主 奠定现代船舶工业基础 |
1978~1999年 改革开放 逐浪国际 开创船舶工业现代化新局面 |
2000~2018年 抓住机遇 跨越发展 迈向世界造船大国 |
2019年至今 对标一流 加速赶超 打造世界造船强国 |
(2)基于业财融合的我国邮轮产业价值链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全球邮轮市场规模保持稳健增长 |
1.1.2 国际邮轮产业经济贡献不断凸显 |
1.1.3 我国邮轮市场增速乏力 |
1.1.4 我国邮轮产业价值链条尚待优化 |
1.1.5 业财融合的价值体现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阐述 |
2.1.1 业财融合的概述与特点 |
2.1.2 价值链理论与邮轮产业价值链 |
2.1.3 系统动力学 |
2.2 文献综述 |
2.2.1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 |
2.2.2 价值链相关研究现状 |
2.2.3 邮轮产业相关研究现状 |
2.2.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国内外邮轮产业价值链现状对比分析 |
3.1 上游邮轮制造企业内部价值活动对比分析 |
3.1.1 芬坎蒂尼业务与财务状况分析 |
3.1.2 中船集团业务与财务状况分析 |
3.1.3 对比分析 |
3.2 中游邮轮运营市场对比分析 |
3.2.1 三大邮轮公司运营情况 |
3.2.2 我国邮轮运营市场 |
3.2.3 对比分析 |
3.3 下游港口城市经济贡献对比分析 |
3.3.1 全球邮轮市场经济贡献 |
3.3.2 我国邮轮产业区域经济贡献 |
3.3.3 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业财融合的我国邮轮产业价值链优化模型设计 |
4.1 基于业财融合的企业内部价值链优化 |
4.1.1 企业财务体系设计 |
4.1.2 基于价值链环节配置财务人员 |
4.1.3 围绕价值链管理进行业务单元的管理优化 |
4.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邮轮产业价值链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假设 |
4.2.2 价值链因果关系分析 |
4.2.3 邮轮产业价值链系统流图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业财融合的我国邮轮产业价值链优化实证分析 |
5.1 样本选取与参数确定 |
5.1.1 样本选取 |
5.1.2 模型参数确定 |
5.2 模型修正与方程设计 |
5.2.1 模型修正 |
5.2.2 流图方程设计 |
5.3 计算机仿真与结果分析 |
5.3.1 有效性检验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模型预测与优化重点 |
5.4.1 模型预测 |
5.4.2 优化重点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邮轮产业价值链优化对策 |
6.1 推进业财融合有效实施 |
6.1.1 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
6.1.2 在价值链关键节点实现业财融合 |
6.1.3 基于业务流程进行绩效评价和考核 |
6.2 价值链上游推进邮轮高端制造 |
6.2.1 支持本土邮轮配套产业发展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
6.2.2 促进邮轮研发设计人才集聚 |
6.2.3 推动构建世界领先的邮轮设计建造产业集群 |
6.2.4 争取专项邮轮建造财政政策支持 |
6.3 价值链中游优化邮轮营商环境 |
6.3.1 加快推进邮轮市场多主体供应 |
6.3.2 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政策 |
6.3.3 积极引进和组建邮轮公司 |
6.4 价值链下游优化邮轮配套服务 |
6.4.1 创新邮轮船供监管模式 |
6.4.2 加强一流邮轮母港建设 |
6.4.3 创新邮轮配套产业金融支持模式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我国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内容框架及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企业竞争力概念 |
2.1.1 国内外学者的定义 |
2.1.2 企业竞争力与其他概念间的辨析 |
2.2 企业竞争力理论分析 |
2.2.1 企业竞争力理论 |
2.2.2 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
2.3 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 |
2.3.1 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综述 |
2.3.2 船舶工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
2.3.3 造船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造船企业现状分析 |
3.1 两大造船集团现状 |
3.2 长三角造船企业现状 |
3.2.1 江苏省造船企业现状 |
3.2.2 浙江省造船企业现状 |
3.2.3 上海市造船企业现状 |
3.3 环渤海、珠三角造船企业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
4.1 造船企业竞争力定义 |
4.2 造船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 |
4.2.1 第一维,从造船企业类型确定关键因素 |
4.2.2 第二维,从造船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确定关键因素 |
4.2.3 第三维,从船舶市场竞争结构确定关键因素 |
4.3 基于 AHP 的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
4.3.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3.2 AHP 操作过程 |
4.3.3 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4 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造船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
5.1 造船企业的选择 |
5.1.1 造船企业的选择原则 |
5.1.2 造船企业的选择标准 |
5.2 数据的收集 |
5.3 数据的标准化 |
5.4 造船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
5.4.1 造船企业竞争力综合比较 |
5.4.2 造船企业竞争力分项比较 |
5.5 我国造船企业问题分析 |
5.5.1 我国造船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
5.5.2 我国造船企业集群化分析 |
5.5.3 我国造船企业技术水平分析 |
5.5.4 我国造船企业成本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造船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
6.1 优化船舶产品结构 |
6.1.1 优化三大主力船型结构 |
6.1.2 进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市场 |
6.2 积极推进整合重组 |
6.3 快速提升技术水平 |
6.4 降低造船成本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造船企业竞争力专家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6)世界油船订单量的波动及其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总体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油船订单量及其波动概述 |
2.1 油船及订单量概述 |
2.1.1 油船概述 |
2.1.2 订单量概述 |
2.2 订单量的波动概述 |
2.2.1 波动的概念 |
2.2.2 订单量波动的主要参数 |
2.3 油船订单量波动的形成机理 |
2.3.1 油船新接订单量波动的形成机理 |
2.3.2 油船手持订单量波动的形成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船订单量的波动特征与成因 |
3.1 油船新接订单量的波动特征与成因 |
3.1.1 油船新接订单总量的波动特征 |
3.1.2 ULCC/VLCC新接订单量的波动特征 |
3.1.3 苏伊士型油船新接订单量的波动特征 |
3.1.4 阿芙拉型油船新接订单量的波动特征 |
3.1.5 巴拿马型油船新接订单量的波动特征 |
3.1.6 灵便型油船新接订单量的波动特征 |
3.1.7 油船新接订单量异常波动的成因 |
3.2 油船手持订单量的波动特征与成因 |
3.2.1 油船手持订单总量的波动特征 |
3.2.2 ULCC/VLCC手持订单量的波动特征 |
3.2.3 苏伊士型油船手持订单量的波动特征 |
3.2.4 阿芙拉型油船手持订单量的波动特征 |
3.2.5 巴拿马型油船手持订单量的波动特征 |
3.2.6 灵便型油船手持订单量的波动特征 |
3.2.7 油船手持订单量异常波动的成因 |
3.3 油船订单量的波动特征与成因综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船订单量的波动预测研究 |
4.1 灰色预测模型 |
4.1.1 灰色预测模型概述 |
4.1.2 灰色预测模型的数据处理 |
4.1.3 GM(1,1)模型及其精度检验 |
4.1.4 灰色预测模型的适用性 |
4.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油船订单量的波动预测 |
4.2.1 油船订单量的灰色特性 |
4.2.2 油船订单量的灰色拓扑预测 |
4.3 油船订单量的预测结果分析 |
4.3.1 基于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分析 |
4.3.2 基于影响因素的预测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预测的我国油船工业发展策略研究 |
5.1 基于预测的我国政府策略研究 |
5.2 基于预测的我国船企策略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江苏新世纪集团船舶制造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论文研究框架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江苏新世纪集团介绍与船舶制造行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 |
2.1 江苏新世纪集团发展概述 |
2.1.1 江苏新世纪集团发展历程 |
2.1.2 江苏新世纪集团的船舶制造业务 |
2.1.3 江苏新世纪集团经营概况 |
2.2 船舶制造行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 |
2.2.1 全球船舶行业发展 |
2.2.2 中国船舶行业发展 |
2.2.3 靖江船舶行业的发展 |
3 船舶产业一般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1 政治法律环境 |
3.1.1 国际公约和规则 |
3.1.2 国内主要监管法律法规和政策 |
3.2 经济环境 |
3.3 社会文化环境 |
3.4 技术环境 |
4 江苏新世纪集团面临的行业竞争环境分析(五力分析) |
4.1 买方需求分析 |
4.2 供方讨价能力 |
4.3 潜在进入者威胁 |
4.4 业内竞争者分析 |
4.5 替代品的威胁 |
5 江苏新世纪集团SWOT分析 |
5.1 优势分析 |
5.2 劣势分析 |
5.3 机会分析 |
5.4 威胁分析 |
6 江苏新世纪集团发展战略及实施 |
6.1 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 |
6.2 战略实施的要点 |
6.2.1 产品发展战略 |
6.2.2 技术发展战略 |
6.2.3 经营规模战略 |
6.2.4 生产管理战略 |
6.2.5 融资管理战略 |
6.2.6 信息化战略 |
6.2.7 客户维护战略 |
6.2.8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世界造船业竞争格局中上海造船业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全球经济一体化 |
1.1.1 内涵及表现 |
1.1.2 形成机理 |
1.1.3 发展趋势 |
1.1.4 效应及影响 |
1.2 船舶是典型的国际化产品 |
1.3 世界船舶市场仍为典型的卖方市场 |
1.4 世界造船业的竞争格局 |
第2章 今日世界的船舶市场与造船业 |
2.1 世界船舶市场格局分析 |
2.1.1 世界船队发展与投资状况 |
2.1.2 世界主要船型投资状况 |
2.2 世界船舶市场发展趋势 |
2.2.1 油船市场略显低迷 |
2.2.2 散货船成市场宠儿 |
2.2.3 集装箱船批量订造 |
2.2.4 新船价格、订造数量屡创新高 |
2.2.5 新船完工量创记录 |
2.3 世界造船业发展分析 |
2.3.1 世界造船业的经济环境 |
2.3.2 海运市场对世界造船业的影响 |
2.3.3 世界新船订单量上升促使世界造船能力的快速扩展 |
2.3.4 世界造船业发展趋势 |
第3章 我国的船舶市场与造船业 |
3.1 我国船舶市场发展概况 |
3.2 我国造船业发展分析 |
3.3 我国造船业与韩日的差距 |
3.3.1 三国所占的市场份额 |
3.3.2 价格、成本和质量上的比较 |
3.3.3 生产效率与效能上的比较 |
3.3.4 制造技术水平与配套能力上的比较 |
第4章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造船基地的地位和作用 |
4.1 船舶工业规模 |
4.2 船舶工业产出 |
4.3 把长三角地区建成世界造船基地 |
第5章 上海造船业实现历史性大跨越的机遇和优势 |
5.1 世界船舶需求旺盛 |
5.2 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传递 |
5.3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效应 |
5.4 政府的规划与支持 |
5.5 船舶工业已成为外向型产业 |
5.6 上海市雄厚的工业基础与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 |
第6章 上海造船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
6.1 金融风险 |
6.2 供需失衡 |
6.2.1 投机性订船 |
6.2.2 造船业的周期性规律 |
6.3 国际船市的压力 |
6.4 外资抢滩 |
6.5 国际造船规范与标准的升级 |
6.5.1 新涂层标准 |
6.5.2 船舶结构共同规范 |
6.6 造船成本的攀升 |
6.7 人力资源紧缺 |
第7章 推进上海造船业实现战略转型的主要对策 |
7.1 有序推行产业结构集团化 |
7.1.1 推行产业结构集团化的背景 |
7.1.2 推行产业结构集团化的必要性 |
7.1.3 推行产业结构集团化的目标和总体思路 |
7.1.4 强化中船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的改革 |
7.2 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
7.2.1 人才使用的竞争机制 |
7.2.2 人才培训的发展机制 |
7.2.3 绩效考核的监督机制 |
7.2.4 薪酬体系的激励机制 |
7.3 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
7.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
7.3.2 超前研发新船型,积极抢占市场先机 |
7.3.3 紧紧跟踪世界船舶科技发展趋势,研究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
7.3.4 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业,大幅度提高船舶配套设备本土化率 |
7.3.5 加强信息化建设 |
7.3.6 实施国际战略联盟 |
7.4 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 |
7.4.1 推进造船企业体制与机制的改革 |
7.4.2 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理顺并确定总装造船的作业流程和生产组织体制 |
7.5 优化船舶工业产业链 |
7.5.1 国外船舶工业产业链概貌 |
7.5.2 实施船舶工业产业链的优点 |
7.5.3 国内船舶工业产业链概貌 |
7.5.4 加速上海船舶工业产业链的进程 |
7.6 优化船舶工业组织结构 |
7.6.1 船舶工业在组织结构上的突出问题 |
7.6.2 优化组织结构的思路与措施 |
7.7 加大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力度 |
7.7.1 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重要性 |
7.7.2 我国主要可研发的空间 |
7.8 建设资源节约型绿色船舶工业 |
7.8.1 绿色船舶工业概念 |
7.8.2 我国绿色造船的现状 |
7.8.3 大力推行绿色造船 |
7.9 规避金融风险的应对举措 |
7.9.1 适时运用有效的金融工具与经营策略 |
7.9.2 创造性地实施资本运作,建立新型的融资方式 |
7.9.3 采取合法手段,增强金融保护能力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9)中国船舶整体上市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2 中国船舶工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
2.1 中船集团简介和战略目标 |
2.2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机遇 |
2.2.1 全球行业景气促进中国造船业加速发展 |
2.2.2 世界船舶工业向中国转移趋势已经确立 |
2.2.3 2007年中国造船业加快发展 |
2.2.4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需求预测 |
2.3 世界船舶市场竞争的主要特点和竞争格局 |
2.3.1 竞争的主要特点 |
2.3.2 竞争格局 |
2.4 我国船舶工业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 |
2.4.1 优势分析 |
2.4.2 劣势分析 |
3 中国船舶资本运营的背景分析和模式选择分析 |
3.1 军工企业资本运营的内涵及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
3.1.1 军工企业资本运营的内涵 |
3.1.2 军工企业资本运营的必要性分析 |
3.1.3 军工企业资本运营的可能性分析 |
3.2 整体上市资本运营模式分析及对中国船舶整体上市的启示 |
3.2.1 资产注入、整体上市模式比较分析 |
3.2.2 对中国船舶整体上市的启示 |
4 中国船舶整体上市方案分析 |
4.1 中国船舶整体上市前企业重组改制工作分析 |
4.1.1 结构调整、精干主体分析 |
4.1.2 错位竞争、减少关联交易分析 |
4.2 中国船舶整体上市方案分析 |
4.2.1 整合思路 |
4.2.2 重组历程 |
4.2.3 方案分析 |
4.2.4 资产交易定价的合理性比较分析 |
4.2.5 方案评价 |
5 中国船舶整体上市经济后果分析 |
5.1 整体上市前母公司和目标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
5.1.1 母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
5.1.2 目标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
5.2 本次资本运营对公司业务的影响分析 |
5.3 本次资本运营对公司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及现金流量影响分析 |
5.3.1 资产结构分析 |
5.3.2 偿债能力分析 |
5.3.3 营运能力分析 |
5.3.4 盈利能力分析 |
5.3.5 现金流量状况分析 |
5.4 本次资本运营对关联交易的影响分析 |
5.5 本次资本运营对同业竞争的影响分析 |
5.5.1 本次资本运营前的同业竞争情况分析 |
5.5.2 本次资本运营后的同业竞争情况分析 |
5.6 本次资本运营对公司发展战略、治理结构及成长性的影响分析 |
5.7 本次资本运营后风险因素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中船集团的发展历程与使命 |
1.1 中船集团的组织沿革 |
1.1.1 第六机械工业部(1963 - 1982) |
1.1.2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1982 - 1999) |
1.1.3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1999 -) |
1.2 中船集团基本情况 |
1.2.1 成员构成 |
1.2.2 组织体制 |
1.2.3 产品结构 |
1.3 中船集团的宗旨和使命 |
1.3.1 中国海军的坚强后盾 |
1.3.2 世界一流的船舶 |
第2章 中船集团的战略宏观环境分析 |
2.1 经济环境 |
2.1.1 世界经济发展良好 |
2.1.2 我国宏观经济将快速平稳发展 |
2.1.3 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影响 |
2.2 政治、政策和法律 |
2.2.1 国家政治环境 |
2.2.2 国家船舶工业发展政策 |
2.2.3 法律和法规 |
2.3 科技环境 |
2.4 社会环境 |
第3章 船舶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
3.1 国际船舶市场周期预测 |
3.2 船舶市场需求总体平稳 |
3.2.1 世界商船发展与新船需求 |
3.2.2 新船价格高位运行 |
3.2.3 国内船舶市场值得重视 |
3.3 世界造船能力持续扩张 |
3.3.1 当前全球造船能力概况 |
3.3.2 全球造船能力的扩充情况 |
3.3.3 国内造船能力概况 |
3.4 船舶行业竞争环境的结构化分析 |
3.4.1 进入的威胁 |
3.4.2 替代的威胁 |
3.4.3 供应商的力量 |
3.4.4 购买者的力量 |
3.4.5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
第4章 中船集团内部资源能力与竞争地位分析 |
4.1 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4.1.1 生产资源与能力 |
4.1.2 研究开发资源与能力 |
4.1.3 营销资源与能力 |
4.1.4 原材料供应情况分析 |
4.1.5 财务资源与能力 |
4.1.6 组织管理体制 |
4.1.7 中船集团内部资源能力总体评估 |
4.2 中船集团竞争地位分析 |
4.2.1 中船集团与其他造船公司技术水平比较表 |
4.2.2 中船集团与其他大型造船公司市场份额比较 |
4.2.3 中船集团战略集团分析图 |
第5章 中船集团的战略框架 |
5.1 中船集团的愿景目标 |
5.2 中船集团的战略匹配 |
5.2.1 中船集团SWOT 矩阵 |
5.2.2 中船集团总体战略匹配 |
5.3 中船集团发展战略分析 |
5.3.1 多元化战略 |
5.3.2 国际化战略 |
5.3.3 联盟战略 |
5.4 中船集团竞争战略分析 |
5.5 职能层战略分析 |
5.5.1 技术创新战略 |
5.5.2 市场营销战略 |
5.5.3 资本运营战略 |
5.5.4 人本战略 |
第6章 中船集团组织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6.1 以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为目标模式 |
6.2 职权划分 |
6.3 集团公司总部机构设置 |
6.4 事业部的设置 |
6.5 中船集团组织结构图 |
第7章 中船集团的战略实施 |
7.1 第一阶段:做大造船主业,多元化经营并举 |
7.1.1 积极开拓多元化经营,构建集团公司全新业务群 |
7.2 第二阶段:到2015 年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 |
7.2.1 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打造一流跨国造船集团 |
7.3 战略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中船集团订单突破二百万吨(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行船党引领 勇立潮头风帆劲[N]. 刘志良. 中国船舶报, 2021
- [2]基于业财融合的我国邮轮产业价值链优化研究[D]. 王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3]喜迎党的十八大:中国工业黄金十年巡礼[J]. 龚信. 中国经贸导刊, 2012(31)
- [4]我国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刘树青. 江苏科技大学, 2012(03)
- [5]第八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典型并购重组案例奖”案例评析[J]. 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管理部. 证券法苑, 2010(01)
- [6]世界油船订单量的波动及其预测研究[D]. 白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3)
- [7]江苏新世纪集团船舶制造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何卫东. 复旦大学, 2009(S1)
- [8]世界造船业竞争格局中上海造船业的对策分析[D]. 汪蓓珺. 上海交通大学, 2009(12)
- [9]中国船舶整体上市经济后果研究[D]. 屈搏. 复旦大学, 2008(08)
- [10]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陆新卫.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