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第六届农村学会关于加快自治区农业发展的建议

新疆第六届农村学会关于加快自治区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新疆农口六学会对加速自治区农业发展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吴圆圆[1](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梁洁[2](2018)在《LS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决定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也面临很多问题,公共治理的理念为监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国内外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研究着作非常多,研究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另一类是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本文通过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手段,在全面考察LS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此基础上,分析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产地污染和违规占用;农业投入品经营不规范;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多,质量杂;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产地准出不规范;市场准入衔接机制不完善等。针对存在问题,揭示了监管部门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监管环节权责分配不平衡,监管工作投入力度不足,监管环节衔接机制不健全,问责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验,提出了加强监管责任主体建设、完善农产品全程监管、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和完善公共治理四方面的解决对策。

黄磊[3](2019)在《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该行业的发展壮大对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使农业产业链条延长,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该行业成长,是平衡农产品产能过剩,减少农业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初期投资少、产品周期短、投资回报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价值属性,这决定其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初、中期应被优先发展。我国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加快成长,但该行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特别是精深加工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该行业存在库存压力较大,副产物综合利用不高,企业资金缺口、人才缺口较大,进口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各项激励经济的政策当中,税收政策无疑是影响其发展的最直接动因之一。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经济手段,在协调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基础产业建设等方面起到了有效的政策引导作用,任何产业发展与税收政策均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针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加快研究制定促进该行业发展的税收新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政策进行量体裁衣,是支持这个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尚无系统地制定针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政策,相关税收政策仅松散的限于部门规章和部分行政法规,且以减税惠税为主,税收的管控引领作用弱化。本文重点从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角度入手,在详细梳理我国目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政策发展历程和深入分析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到税收、农产品加工业的相互关系,并测算农产品加工业财务指标的变化对其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税收通过对财务指标的作用进而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效应程度,分税种分行业讨论税收对行业收入的作用,同时通过借鉴国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先进经验,设计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促进机制,从而提出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对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影响行业发展的效应和税收影响行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等相关理论基础,为通过制定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支持该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以时间为线索,根据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将政策支持的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始阶段、转型阶段、成熟阶段、完善阶段,每个阶段从国家宏观政策和具体税收政策两个维度进行梳理和特点总结,再着重分税种整理、评价现行促进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后深入考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时空特征,从总体发展、区域发展和子行业发展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对农产品行业总体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分析,通过计算区位熵来比较各子行业在我国七大区域的发展差异,通过计算各子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来分析各行业的结构特征,从而掌握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为下文的进一步数理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二,从宏观层面上研究了农产品加工业、税收、农业和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这四个变量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析方法,具体观察四个变量的作用模式、影响效果,发现税收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变化的贡献程度在是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减税政策在短期内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但长期来看会抑制该行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税收、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关系,运用面板数据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模型。测算出这几个因素对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的影响程度,并研究税收对财务指标的作用效果和税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效应,找到了税收促进农产品加工各行业的传导模式;从微观层面上分税种、分行业研究了具体税种作用于不同农产品加工子行业的效应,从总量和增速两个角度分析了各行业的税收特性,用计算出的各行业税负来衡量各行业的实际纳税水平,通过比较各行业的各税种税负找到该行业的生产行为特点。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各税种税负与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相关系数和显着性,找到了各税种税收与行业发展的内在关系,为提出对各行业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建议提供依据。第三,研究部分发达国家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面的措施,通过对这些国家国情及农产品加工业实际情况的综合分析,了解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借鉴这些国家的有效举措。对我国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行优化设计和提出对策建议,通过之前实证分析的结果,建立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对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税制税种提出改良建议,最后提出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的对策建议和确保政策有效执行的税收征管保障措施。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4](2018)在《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关于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篇章:一是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三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综合的方略规程;四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五是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六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七是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徐雷[5](2018)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县委书记是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总指挥”。因而,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必须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而开展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是推动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成长问题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也是学界政界长期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干部成长有关理论来研究县委书记成长问题。论文主要由绪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第一,在绪言部分,首先,论述了选题的价值。本文开展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由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关注为切入点和逻辑起点,从着眼于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需要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引出开展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对现有关于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对县委书记成长的有关理论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第二章至第四章沿着“干部如何成长为县委书记、干部成长为县委书记后当好县委书记过程中面临哪些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应该怎么办”的思路展开分析。具体来说,在第一章“县委书记成长理论”中,运用干部成长理论等知识,从县委书记成长概念的界定、制约县委书记成长的因素、县委书记成长的动力、县委书记成长的周期等方面来进行县委书记成长的理论分析。其中,在“基本概念”上,主要对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成长与成长规律进行了界定;在“制约县委书记成长的因素”上,主要从外部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在“县委书记成长的动力”上,主要从党的事业要求、人民群众期望、岗位职责要求、个人发展需求等四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在“县委书记成长的周期”上,主要从成长为县委书记、当好县委书记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在第二章“成长为县委书记”中,总结了干部如何成长为县委书记,得出了三点规律性认识,包括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因时因地”、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内外用力”、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深耕细作”三个方面。其中,在“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因时因地’”上,主要从顺应时代的要求、契合地域的需求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证;在“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内外用力’”上,主要从强劲有力的外部推动、充分持久的个人努力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证;在“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深耕细作’”上,主要从长时间的任前积累、多层级多序列的历炼、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打磨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证。在第三章“县委书记履职过程中的风险点”中,提炼了干部在成长为县委书记后当好县委书记过程中面临哪些风险,包括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和来自县委书记个人的风险两个方面。其中,在“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上,主要从地方政治生态的“异化”、干部制度存在漏洞、亲情的“绑架”、“问题上级”的误导等四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在“来自县委书记个人的风险”上,主要从理想信念的动摇、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的缺失、群众观念的淡薄、组织观念的弱化、工作职权的错位、政绩观出现偏差、廉洁意识的丧失、生活追求的低俗等八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在第四章“推动县委书记履职的对策建议”中,主要从组织和县委书记个人两个角度提出了如何推动县委书记履职,分别为优化县委书记履职的外部环境和创造县委书记履职的个人条件。其中,在“优化县委书记履职的外部环境”上,主要从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净化地方政治生态、加强组织培养、完善干部制度等四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在“创造县委书记履职的个人条件”上,主要从基础性履职条件和拓展性履职条件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其中,在基础性履职条件上,主要从坚定的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烈的群众观念、严格的组织观念、明确工作职权、正确的政绩观、牢固的廉洁意识、良好的生活作风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拓展性履职条件上,主要从敢于担当的魄力、突出的领导才能、扎实的基层调查、丰富的知识积累、顽强的意志决心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三,在结束语部分,主要阐述了县委书记的成长条件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就使得研究县委书记成长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研究县委书记成长规律永远在路上。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6](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杨虎[7](2016)在《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中期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中长期规划是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对规划中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适时开展评估,客观评价规划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各项指标等完成和落实情况,评价规划实施成效,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根据区域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改进规划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对于推动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为例,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指标评价体系(2011—2020)》基本思路,将新疆农牧业指标评价具体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重点工程、支撑体系和规划实施效果。通过对四个指标层次的各项指标进行赋予权重,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测算等方式,试图探索出农业中长期规划各项目标的评价方法,以期为今后开展农业中长期规划评估,探索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指标评价方法。

杜春林[8](2016)在《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研究问题来看,本文以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现象为起点,展开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与碎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现象是分税制改革以后,尤其是税费改革之后,财政资金不断上移,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任务主要由地方政府尤其是乡村基层组织承担,导致央地之间财权与事权的明显不匹配现象。中央政府为保证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采用专项资金的方式自上而下调动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项目制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成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方式。农村公共服务项目供给遵循科层制体系内部“条条划分”和“块块划分”的逻辑,在项目制运作过程中便表现出碎片化现象。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专业分工和地区划分的需要,但更多的表现为本文所关注的碎片化所带来主体不明,资金分散和利益负责等问题。从研究假设来看,项目制依附于科层制体系是本研究的前提假设。透过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碎片化问题本质上是由政府内部过细的专业分工和过度地区划分所致。整个项目制运作过程包括项目生成、项目实施和项目监管,这三个阶段实际上都是依附于科层制体系而存在的,缺少科层制体系的组织结构,项目制便无法发挥作用。项目制运作所包含的三个阶段:项目生成、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监管都与科层制体系紧密相连,正是由于项目制依附于科层制体系,才给我们进一步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奠定基础。从理论基础来看,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实际上是政府供给的一种方式,因此受政府运作方式的影响。本文所构建的碎片化政府理论是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的研究的理论基础。碎片化政府理论认为,碎片化政府或碎片化政府的运作是指科层制体系内部过度专业分工和权力划分导致政府间缺乏相互协调、沟通和合作,致使政府的整体政策目标无法顺利达成的现象。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正是由于科层制体系内部过度的专业化分工以及极强的属地管理意识所导致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经过政府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条线下达,形成项目的“条线管理”;不仅如此,项目在条线管理的同时,又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管理,形成项目制运作过程中的“块块管理”。正是由于项目制运作过程中的“以条为主,以块为辅、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才形成的所谓的碎片化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碎片化问题,而整体性治理理论也正为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问题提供了可循的治理路径。从研究方法上看,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案例为索引来探讨项目制与碎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文献梳理主要表现在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上。事实上,国内外对于农村公共服供给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十分丰富,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问题的研究。本文基于碎片化政府理论构建文章的分析框架,并在基础上,将农村公共服项目制供给碎片化分为:主体多元化、资金分散化和利益复杂化,并与项目制运作的三个阶段:项目生成、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监管相结合。指出项目生成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动力机制;项目实施过程中体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具体表现;项目监管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相互影响。另外,在此基础上将搜集整理以及实地调研所得出的案例穿插其中,用案例来说明项目制与碎片化之间的关系。就研究内容而言,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项目生成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动机机制。从项目主体、专项资金以及主体利益在部门与地区间的划分,可以看出项目生成过程依附于科层制体系的部门划分和地区划分构成了碎片化的内在动力;二是项目实施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表现形式。项目生成过程是碎片化的内在动力,并不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现象,只有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才会有诸如:主体多元化,资金分散化以及利益复杂化的表现;三是项目监管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现实影响。项目监管与碎片化的影响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项目监管不力加剧了碎片化所带来的对主体、资金以及利益的影响,而碎片化的诸多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给项目监管带来重重困难;四是项目优化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治理路径。针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所带来的问题,本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构建项目联动机制,推动主体、资金以及利益的沟通、整合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的整体性治理。从研究结论来看,农村公共服务的项目制运作逻辑从项目生成到项目实施再到项目监管都与碎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而整体性治理也成为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走出碎片化困境的必然路径。

张彬[9](2015)在《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技术选择及抗寒分子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山西冬春混播区小麦生产现状的调研发现:该区与其他冬春混播区相比土壤营养较低,冬小麦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种质资源严重匮乏,品种抗寒性低等是导致该区冬小麦产量低,品质差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冬小麦的品种筛选,并对筛选出的品种从土壤肥力和外源物质供应方面研究对其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另外,为揭示高抗寒冬小麦品种北移1号的抗寒分子机制,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该品种低温胁迫相关基因的cDNA文库。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引种试验表明:引进的11个品种中,山农129、中麦175、长6878、京冬17号和长4738在当地种植产量较为稳定,山农129和中麦175在两年度的产量评比试验中均位于前三。山西冬春混播区以往最适宜播期在9月18日至9月25日,随着全球气温升高趋势,本试验得出山农129在山西冬春混播区的适宜播期为9月25日至9月30日,播量以每亩225 kg·hm-2处理合适,产量构成三因素协调,产量水平高,是该区域适宜的播期和播量选择。肥密试验中,2500公斤/亩鸡粪+20公斤/亩嘉胺磷复合肥配施,300kg·hm-2播量处理的中麦175产量最高,穗粒数、千粒重均最大。水肥耦合试验中,山农129在低氮+M4灌水模式组合中,产量三因素高而协调,中氮+M3处理第二,高氮+M4处理第三。2.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籽粒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京冬17有机肥+氮肥处理蛋白质含量最高且MNPK全量施肥产量最高。山农129的蛋白质组分含量均高于其他品种,品种与肥料均与籽粒的加工品质显着相关。湿面筋与干面筋含量的最高值都出现在N肥处理中。表明N处理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的面筋含量。3.外源碳氮供应对开花期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与淀粉、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山农129和新冬21在蔗糖与谷氨酰胺处理浓度80S/8G时淀粉含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140S/14G处理中,且山农129蛋白质含量高于新冬21。籽粒清蛋白、球蛋白与总蛋白含量变化一致。籽粒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在30S/2G-80S/8G浓度范围内呈逐渐增加的趋势,110S/11G和140S/11G处理含量大幅度下降。4.外源激素对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与品质形成的生理影响,研究表明:山农129脱落酸处理的籽粒干重与对照相比明显降低,表现为脱落酸<CK<玉米素,而籽粒蛋白质含量则表现为脱落酸>CK>玉米素。外源脱落酸降低了山农129旗叶GS和GPT活性,而玉米素处理则提高了小麦旗叶GS活性但降低了GPT活性。山农129籽粒中GS和GPT活性的变化与旗叶不同。穗培养7d和14d,脱落酸处理籽粒GS和GPT活性先升后降,而玉米素处理提高了小麦籽粒GS和GPT活性。5.低温对冬小麦细胞内部组织结构动态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就叶肉细胞组织结构变化而言,-20℃下,四个品种相比,北移1号叶脉突起度高,叶肉细胞排列紧密,其次是中麦175和山农129,长6878和前三个品种相比栅栏组织胞间隙增大,海绵组织疏松混乱。就根系细胞组织结构变化而言,-20℃下,北移1号细胞结构完好,山农129较细胞结构较疏松,根部细胞排列紧密,细胞较小,导管较小的抗寒性越强。6.利用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低温胁迫条件下北移1号的正向差减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测序,随机挑取286个阳性克隆,测序得到269条有效序列;EST聚类分析后得到82个unigenes,经BLAST相似性搜索,得到63条与已知基因同源的EST;通过GO分类和KEGG分析表明,63个基因涉及14条代谢途径,适应低温胁迫主要是由细胞内部功能差异造成的,还可能受到一些转录因子和激酶的调控;利用qPCR方法分析9个基因在北移1号与山农129中的表达模式,发现在-20℃条件下北移1号的基因表达水平较山农129显着增强。进一步分析低温胁迫下9个基因在北移一号根、茎、叶和分蘖节4种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Hsp27, Hsp70、Map及Warbl7的表达模式相似,在根和分蘖节的相对表达量较高;Tps在根的表达量较高;Wcsl9和Wcsl20的表达模式相似,均在叶片的表达量较高;Wcor80的表达模式由从根、茎、分蘖至叶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Wcor719在茎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根的表达量最低,叶片和分蘖节的表达量没有显着变化。

伊力扎提·伊力夏提[10](2014)在《新一轮对口援疆政策实施现状研究 ——以辽宁省支援塔城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加快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2010年3月29至30日,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在会议中做了题为“统一思想真抓实干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讲话,2010年5月17日至19日,由中共中央、国务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做了题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重要讲话。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和新疆工作座谈会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座谈会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借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模式,建立起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对口援助新疆的有效机制,实现新疆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次对口援疆工作是对口支援政策正式提出以来,中国历史上支援地域最广、资金投入最大、所涉人口最多、援助领域最广泛的一次。对口援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支援的优先位置,力争经过5年努力,在重点任务上取得明显成效,确保新疆在十年内实现初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论文以在新形势下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为视角,研究概括塔城地区的发展现状,并且总结出新一轮对口援疆政策对塔城地区发展的积极影响;重点研究对口支援政策在塔城地区的实施取得的成就、新一轮对口援疆政策的侧重点以及如何有效推动对口支援政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最后在小结中,从自力更生以及中央宏观调控方面升华对口支援这一具有浓重中国特色的政策,以期对新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意见及建议。

二、新疆农口六学会对加速自治区农业发展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农口六学会对加速自治区农业发展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2)LS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公共治理
        1.2.1 农产品质量安全
        1.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1.2.3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不对称性
        1.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外部性问题
        1.2.5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
        1.2.6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公共治理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
        1.4.1 调查
        1.4.2 访谈
        1.4.3 文献研究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LS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2.1 LS县农业发展情况
        2.1.1 粮油生产
        2.1.2 高效特色农业
    2.2 LS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取得的成绩
        2.2.1 重视制度建设
        2.2.2 重视宣传引导
        2.2.3 狠抓体系建设
        2.2.4 强化行政执法
    2.3 LS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2.3.1 农产品产前监管存在的问题
        2.3.2 农产品产中监管存在的问题
        2.3.3 农产品产后监管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LS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3.2 监管环节权责分配不均
    3.3 财力、人力投入能力有限
    3.4 监管环节衔接机制不完善
    3.5 问责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践
    4.1 部分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4.1.1 农业部门负责监管的模式
        4.1.2 成立独立的监管机构的模式
        4.1.3 多部门共同负责的监管模式
    4.2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做法
        4.2.1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4.2.2 建设全程质量安全监管
        4.2.3 明确界定利益主体的责任
        4.2.4 重视信息披露
        4.2.5 建设可追溯的管理模式
        4.2.6 重视科学研究对监管的技术支持
第五章 LS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的对策
    5.1 加强监管责任主体建设
        5.1.1 国家层面监管责任主体建设
        5.1.2 LS县政府监管责任主体的建设
    5.2 完善全程监管体系
        5.2.1 加强产地安全管理
        5.2.2 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
        5.2.3 规范生产行为
        5.2.4 建立产地准出制度
        5.2.5 加强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监管
        5.2.6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5.2.7 建立信息体系
    5.3 加强追溯体系建设
        5.3.1 建立追溯管理运行制度搭建信息化追溯平台
        5.3.2 强化监管部门追溯管理职责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
        5.3.3 加强追溯监督检查发挥追溯功能作用
    5.4 完善公共治理,加强社会参与
        5.4.1 构建多中心的治理结构
        5.4.2 加强舆论监督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加工业
        2.1.2 税收政策
        2.1.3 税收效应
    2.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发展极理论
        2.2.2 不平衡增长理论
        2.2.3 经济起飞理论
        2.2.4 产业布局理论
    2.3 税收政策作用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3.1 市场失灵理论
        2.3.2 减税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先导理论
        2.3.3 税收优惠的乘数理论
        2.3.4 税收政策的供给理论
    2.4 税收影响行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
        2.4.1 税收影响单企业和单行业的作用机理
        2.4.2 税收影响行业规模的作用机理
        2.4.3 税收影响各行业要素分布的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发展进程
    3.1 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初始阶段
        3.1.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
        3.1.2 税收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3.2 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转型阶段
        3.2.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
        3.2.2 税收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3.3 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成熟阶段
        3.3.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
        3.3.2 税收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3.4 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完善阶段
        3.4.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
        3.4.2 税收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3.5 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政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5.1 增值税方面
        3.5.2 企业所得税方面
        3.5.3 其他税种方面
        3.5.4 现行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
    4.1 行业总体发展的时序变迁特征
        4.1.1 总产值和资产总额的变迁情况
        4.1.2 主营业务收入的变迁情况
        4.1.3 纳税额和从业人数的变迁情况
    4.2 农产品加工各行业的空间聚集分布特征
        4.2.1 测算方法
        4.2.2 数据选取
        4.2.3 农产品加工业各区域的区位熵分析
    4.3 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的结构与特征分析
        4.3.1 各行业的结构特征
        4.3.2 测度方法和数据选取
        4.3.3 农产品加工各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农产品加工业、税收、农业、经济增长间互动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5.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简介
        5.1.1 VAR模型的构造
        5.1.2 VAR模型最佳滞后期数的确定
        5.1.3 协整检验
        5.1.4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5.1.5 方差分解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5.2.1 变量的选取
        5.2.2 模型的假设
        5.2.3 数据的来源与预处理
    5.3 数据的描述与检验
        5.3.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3.2 各变量平稳性检验
        5.3.3 模型定阶
    5.4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构建
        5.4.1 Johansen协整检验
        5.4.2 脉冲响应分析
        5.4.3 方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税收对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6.1 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简介
        6.1.1 面板数据模型的优势
        6.1.2 面板数据混合回归模型
        6.1.3 面板数据变截距模型
        6.1.4 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
    6.2 变量与数据
        6.2.1 指标的选取
        6.2.2 研究标的的确定与基础数据
    6.3 面板数据描述与检验
        6.3.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6.3.2 单位根检验结果
        6.3.3 协整检验结果
        6.3.4 面板模型选择的Hausman检验结果
        6.3.5 面板模型选择的F检验结果
    6.4 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6.4.1 模型的构建及回归结果分析
        6.4.2 按行业分组三个因素对销售收入影响
        6.4.3 按行业分组纳税额对三个因素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各税种对农产品加工各行业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农产品加工业总体纳税情况
        7.1.1 选取数据说明
        7.1.2 总体纳税情况
    7.2 农产品加工业各子行业的分税种税负
        7.2.1 流转税类税负
        7.2.2 收益税类税负
        7.2.3 财产和行为税类税负
        7.2.4 资源税类和其他税税负
    7.3 各税种税负对各子行业的影响
        7.3.1 测算方法和数据选取
        7.3.2 各税种税负对食品类工业影响
        7.3.3 各税种税负对纺织类工业影响
        7.3.4 各税种税负对木材类工业影响
        7.3.5 各税种税负对纸品类工业影响
        7.3.6 各税种税负对橡塑类工业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外国政府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8.1 国外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践
        8.1.1 美国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经验
        8.1.2 欧盟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经验
        8.1.3 日本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经验
    8.2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经验分析
        8.2.1 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8.2.2 采取多手段农产品保护政策
        8.2.3 灵活科学的财政扶持政策
        8.2.4 重视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8.2.5 注重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化发展
    8.3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3.1 将税收支持法律化制度化
        8.3.2 加快建立税收政策长效机制
        8.3.3 着眼产业链条实施多元化支持政策
        8.3.4 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安全保障机制
        8.3.5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8.3.6 遵守并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
    8.4 本章小结
9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设计和对策建议
    9.1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总体思路
        9.1.1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目标内涵
        9.1.2 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政策的基本原则
        9.1.3 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机制设计
    9.2 农产品加工业税制税种结构的改良改进
        9.2.1 税制结构优化的原则与目标
        9.2.2 农产品加工业的税种改良策略
        9.2.3 针对农产品加工业各类税种的改进措施
    9.3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税收对策
        9.3.1 税收扶持基础设施建设
        9.3.2 税收优化产业布局,鼓励集群发展
        9.3.3 税收加快科研创新和行业转型升级
        9.3.4 税收推进先进业态发展
        9.3.5 税收保障企业管理和食品安全
        9.3.6 税收注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9.4 确保政策有效执行的税收征管保障措施
        9.4.1 坚持税收法定原则
        9.4.2 强化税收政策执法
        9.4.3 完善税收监督体系
    9.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奠定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
    (二)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改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生态环境
    (三)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创造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条件
    (四)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完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服务体系
    (五)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调整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产品结构
    (六)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起到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作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
    (一)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宗旨
        1. 旱涝保收。
        2. 高产稳产。
        3. 高质高效。
        4. 增收致富。
        5. 有效供给。
        6. 富民强国。
        7. 持续发展。
    (二)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标准
        1. 农田标准化的标准。
        2. 作业机械化的标准。
        3. 技术规范化的标准。
        4. 经营集约化的标准。
        5. 服务社会化的标准。
    (三)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要求
        1. 要直接组织领导。
        2. 要加强队伍建设。
        3. 要密切配合协作。
        4. 要坚持项目管理。
        5. 要广开资金渠道。
        6. 要科学规划设计。
        7. 要搞好合理布局。
        8. 要健全服务组织。
        9. 要提高农民素质。
        1 0. 要开展宣传教育。
    (四)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措施
        1. 水利化措施。
        2. 机械化措施。
        3. 科学化措施。
        4. 生态化措施。
        5. 产业化措施。
        6. 机制化措施。
        7. 规模化措施。
        8. 高效化措施。
三、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方略规程
    (一) 更新农业综合开发的思想观念
        1.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形势。
        2.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任务。
        3.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使命。
        4.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发展。
    (二) 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体制改革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
        2. 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范围。
        3.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重点。
        4.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整合。
        5. 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企业。
        6. 农业综合开发的农民组织。
        7. 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
    (三)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管理
        1. 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管理科学化。这是指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工作作风等方面管理科学化。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科学化。
        3.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科学化。
四、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
    (一)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必要性
        1. 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
        2. 各级政府职责的需要。
        3. 综合开发宗旨的需要。
    (二)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目标
        1. 经济效益的目标。
        2. 社会效益的目标。
        3. 生态效益的目标。
    (三)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策略
        1. 坚持经济效益的策略。要使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提高经济效益, 必须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2. 坚持社会效益的策略。
五、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
    (一)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成效
        1. 全国扩展了开发区域, 逐年加大了投资规模。
        2. 提高了农田利用率, 增加了耕地面积。
        3.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4. 加强了生态农业建设, 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5. 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 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
        6. 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7. 扩大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了“两个根本性转变”。
        8. 完善了农村统分结合经营体制, 健全了社会化服务组织。
        9.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1 0. 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
        1 1. 实现了农业综合效益, 发挥了示范导向作用。
    (二)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经验
        1.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宗旨, 突出重点, 提高效益。
        2.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手段, 择优立项, 连片开发。
        3.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机制, 多方筹集, 集中使用。
        4. 坚持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协作体系, 同心同德, 形成合力。
        5. 坚持发挥农民群众主力军作用, 宣传教育, 发动群众。
        6. 坚持科学利用农业资源, 综合治理, 科学布局。
        7.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 健全机制, 开拓经营。
        8.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 形成网络, 提高含量。
六、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
    (一) 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背景原因
        1. 全国人口逐年增加,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2. 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较差,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3. 农业生产建设投入缺乏, 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4. 社会农业产品需求总量逐年增长, 农村提供农业产品的总量连年徘徊不前。
    (二) 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要求
        1. 为社会提供农业产品的需要。
        2. 保护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3.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需要。
    (三) 农业综合开发的前进路程
    (四)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方法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
        2.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法。
    (五) 农业综合开发的显着成效
        1.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推广了各种先进适用科学技术。
        3.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提高了农民群众收入水平。
        5.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保障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6.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发挥了农业示范导向作用。
七、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一)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要求。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责任。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范围。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内容。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目的。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意义。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作用。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任务。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要求。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原则。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凭据。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层次。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程序。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方法。
    (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自然地理状况。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确立的指导思想。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的综合治理任务。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投资规模。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通力合作。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项目管理。
    (四)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查批准
        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程序。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内容。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批界限。
    (五)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实施
        1. 综合治理工程标准。
        2. 灌溉工程标准。
        3. 排涝工程标准。
        4. 土壤改良标准。
        5. 渍害田、盐碱地、瘠薄地改良标准。
        6. 田间工程标准。
        7.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标准。
        8. 农田防护林工程标准。
        9. 农业综合开发成片造林工程建设标准。
        1 0. 农业综合开发草场工程建设标准。
        1 1.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工程建设标准。
    (六)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内容。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标准。
        3.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权限。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依据。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条件。
        6.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资料。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层次。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程序。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报告。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要求。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问题。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评比。
    (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维护管理
        1. 要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2. 要依法保护开发治理项目。
        3. 要创造以工程养工程的条件。

(5)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的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二)县委书记是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总指挥”
        (三)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要求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
        (四)开展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是推动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支撑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的视角与观点
        (二)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县委书记成长理论
    一、基本概念
        (一)新时期
        (二)县委书记的成长与成长规律
    二、制约县委书记成长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二)个人因素
    三、县委书记成长的动力
        (一)党的事业要求
        (二)人民群众期望
        (三)岗位职责要求
        (四)个人发展需求
    四、县委书记成长的周期
        (一)成长为县委书记
        (二)当好县委书记
第二章 成长为县委书记
    一、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因时因地”
        (一)顺应时代的要求
        (二)契合地域的需求
    二、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内外用力”
        (一)强劲有力的外部推动
        (二)充分持久的个人努力
    三、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深耕细作”
        (一)长时间的任前积累
        (二)多层级、多序列的历炼
        (三)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打磨
第三章 县委书记履职过程中的风险点
    一、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
        (一)地方政治生态的“异化”
        (二)干部制度存在漏洞
        (三)亲情的“绑架”
        (四)“问题上级”的误导
    二、来自县委书记个人的风险
        (一)理想信念的动摇
        (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的缺失
        (三)群众观念的淡薄
        (四)组织观念的弱化
        (五)工作职权的错位
        (六)政绩观出现偏差
        (七)廉洁意识的丧失
        (八)生活追求的低俗
第四章 推动县委书记履职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县委书记履职的外部环境
        (一)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二)净化地方政治生态
        (三)加强组织培养
        (四)完善干部制度
    二、创造县委书记履职的个人条件
        (一)基础性履职条件——守住履职底线
        1.坚定的理想信念
        2.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3.强烈的群众观念
        4.严格的组织观念
        5.明确工作职权
        6.正确的政绩观
        7.牢固的廉洁意识
        8.良好的生活作风
        (二)拓展性履职条件——实现履职更好效果
        1.敢于担当的魄力
        2.突出的领导才能
        3.扎实的基层调查
        4.丰富的知识积累
        5.顽强的意志决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论文提纲范文)

五、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
    (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范围。
    (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内容。
    (三)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性质。
    (四) 农业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特点。
    (五)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针。
    (六)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政策。
    (七)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制度。
    (八)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规则。
    (九)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任务。
    (十)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要求。
    (十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法。
    (十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由来与发展的历程。
六、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
    (一) 农村土地依法开拓征收、收回、购买途径。
    (二) 农村土地依法疏通收购、储备、供应途径。
    (三) 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途径。
七、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
    (一) 农村土地建设占用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二) 农村土地定级估价的原则和标准。
    (三) 农村土地建设使用权转移的两种方式。
    (四) 农村两种所有制土地建设占用审批程序。
    (五) 农村土地临时使用补助标准。
八、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
    (一) 农村村民新建宅基地面积限额。
    (二) 农村村民宅基地使用建设申请审批项目。
    (三) 农村居民宅基地维护和治理途径。
九、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实施途径
    (一)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
    (二)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
    (三)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任务。
    (四)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程序。
    (五)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准则。
    (六)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落实要求。
十、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
    (一) 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途径。
    (二) 农村土地全方位监督检查途径。
十一、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
    (一) 农村村民失地变化趋势。
    (二)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
    (三)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原因。
    (四) 农村村民失地后就业创业、生存生活途径。
    (五) 农村村民失地后拓宽构建社会保障途径。
十二、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一) 农村土地财政的含义和范围。
    (二) 农村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和成果。
    (三)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作用。
    (四)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失误。
    (五) 农村土地财政调控管制。
    (六) 农村土地财政监督检查。
    (七)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完善途径。

(7)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中期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 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概述
    3.1 农业现代化建设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
    3.2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程
    3.3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体系
    3.4 农业现代化实施效果
第4章 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中期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4.3 指标体系框架建立
    4.4 规划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第5章 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实施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5.1 规划体系评价标准的确定
    5.2 规划中期绩效评价分析
    5.3 规划实施的经验与对策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与本研究的定位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公共服务
        二、项目制
        三、专项资金与农业专项资金
        四、碎片化与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可能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碎片化政府的理论构建
        一、碎片化政府:从现象到学术概念
        二、碎片化政府的文献综述
        三、碎片化政府的理论与框架
    第二节 碎片化政府:理论契合性分析
        一、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碎片化现象
        二、依附于科层制体系的项目制运作
        三、主体、资金与利益: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的三要素
    第三节 建立在碎片化政府理论基础上的分析框架
        一、碎片化政府与项目生成
        二、碎片化政府与项目实施
        三、碎片化政府与项目监管
        四、碎片化政府与项目优化
第三章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生成构成碎片化的内在动力
    第一节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生成逻辑
        一、项目设立:中央政府发起的制度安排
        二、项目重组:地方政府政策意图的植入
        三、项目落户:县级政府的项目申请
    第二节 项目生成过程中的主体划分
        一、项目主体的部门划分
        二、项目主体的地区划分
        三、项目生成中的多元主体
    第三节 项目生成过程中的资金配置
        一、专项资金的部门分配
        二、专项资金的地区划分
        三、项目生成中的资金分化
    第四节 项目生成过程中的利益划分
        一、项目生成中的部门利益
        二、项目生成中的地方利益
        三、项目生成中的利益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实施中碎片化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
        一、项目分配:县域内的项目落实
        二、项目招标:市场机制的引入
        三、项目建设:市场主体的参与
    第二节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多元化
        一、县级部门主导的项目实施
        二、项目下乡与县域治理结构变迁
        三、主体多元化现实表现
    第三节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分散化
        一、部门主导的资金分配
        二、乡财县管背景下的专项资金划分
        三、专项资金分散化的具体表现
    第四节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利益复杂化
        一、项目实施中的部门利益固化
        二、县域范围内的分利秩序
        三、利益复杂化的具体表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监管过程中碎片化的现实影响
    第一节 农民公共服务项目的监管体系
        一、项目生成与事前监管
        二、项目实施与实时监管
        三、项目结项与后期监管
        四、项目监管体系的评价
    第二节 项目监管过程中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影响
        一、项目监管与政府权威消解
        二、项目监管与政府间协作缺乏
        三、项目监管与政府间共谋现象
    第三节 项目监管过程中专项资金分散化的现实影响
        一、项目监管与专项资金的整合问题
        二、项目监管与专项资金的效率问题
        三、项目监管与专项资金的规范问题
    第四节 项目监管过程中利益复杂化的现实影响
        一、发包与打包:地方政府政策意图的移植
        二、分配与建设:基层组织的选择执行
        三、供给与需求:政绩导向下的供需脱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项目联动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治道变革
    第一节 项目联动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的有益成分
        二、整体性治理:应对碎片化政府的理论基础
        三、协调、整合与信任:项目联动机制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宏观、中观与微观:项目联动机制的三层建构
        一、中央政府:宏观层面的制度协调机制
        二、地方政府:中观层面的资金整合机制
        三、基层组织:微观层面的主体信任机制
    第三节 项目联动机制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一、项目联动机制与政府主体间关系的协调
        二、项目联动机制与专项资金的整合
        三、项目联动机制与利益主体间的信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技术选择及抗寒分子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1.1 气候变暖与农业生态系统
        1.2 我国冬春混播区小麦生产概况
        1.2.1 我国冬春麦混播区分布及气候特点
        1.2.2 我国冬春混播区冬春麦种植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1.2.3 冬春麦种植是该区轮作倒茬制度的需要
        1.2.4 冬春麦种植是该区作物抗病性的需要
        1.2.5 我国目前小麦种植规模最大的冬春混播区
        1.3 山西冬春混播区小麦生产调研
        1.3.1 该区小麦种植面积与产量水平
        1.3.2 该区小麦品种类型与良种覆盖率
        1.3.3 该区耕作栽培方式与机械化条件
        1.3.4 该区灌溉条件与施肥水平
        1.3.5 该区高新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1.3.6 该区小麦品质与加工条件
        1.3.7 该区自然灾害与病虫草害的影响
        1.3.8 该区的农业气候资源与土壤营养状况
        1.4 山西冬春混播区发展冬小麦生产的优势
    2. 冬小麦引种因素研究
        2.1 引进品种的环境因素
        2.2 引进品种的生育期
        2.3 引进品种的品种特性
        2.4 引进品种的品种产量
        2.5 引进品种的适应性
        2.6 山西冬春混播区引种的主要限制因素
    3. 外源物质供应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3.1 施氮量与冬小麦产量、品质的研究
        3.2 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与冬小麦籽粒品质的研究
        3.3 脱落酸和玉米素对小麦籽粒发育的影响
    4. 冬小麦抗寒性研究进展
        4.1 植物抗寒基因的表达及调控
        4.2 植物抗冻蛋白的研究
        4.3 冬小麦抗寒基因的研究
        4.4 冬小麦抗寒显微结构研究
    5. 关于冬麦北移品种“北移1号”抗寒锻炼的生理生态研究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山西冬春混播区冬麦引种的产量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础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3.1 品种试验
        1.3.2 播期播量试验
        1.3.3 肥密运筹试验
        1.3.4 水肥运筹试验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生育期群体动态调查
        1.4.2 产量结构调查
        1.4.3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筛选差异分析
        2.1.1 引种冬小麦生育期和分蘖动态差异分析
        2.1.2 引种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分析
        2.1.3 不同抽穗期引种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差异分析
        2.2 播期播量对该区冬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2.2.1 播期与群体密度对冬小麦在山西冬春混播区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播期播量对该区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2.3 播期与群体密度互作对孕穗期冬小麦不同叶位光合特性的影响
        2.3 肥密运筹对该区冬小麦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2.3.1 不同肥料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3.2 有机无机肥配施与播量互作对冬小麦量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3.3 肥密运筹对引种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3.4 肥密运筹对孕穗期冬小麦不同叶位光合特性的影响
        2.4 水肥耦合对该区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差异分析
        2.4.1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生育时期及分蘖动态的影响
        2.4.2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筛选差异分析
        3.2 播期播量互作对引种冬小麦产量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
        3.3 肥密运筹对引种冬小麦产量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
        3.4 水肥耦合对引种冬小麦的产量结构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山西冬春混播区土壤肥力对引进品种籽粒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础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引进品种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2.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引进品种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2.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引进品种面粉主要加工品质性状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外源物质供应对引进品种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形成的生理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离体穗培养处理
        1.3 试验设计
        1.3.1 离体条件下蔗糖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1.3.2 离体条件下谷氨酰胺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1.3.3 蔗糖与谷氨酰胺互作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1.3.4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离体条件下蔗糖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2.1.1 外源蔗糖浓度对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2.1.2 外源蔗糖浓度对冬小麦穗部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2.1.3 外源蔗糖浓度对冬小麦品种籽粒GPT和GS活性的影响
        2.2 离体条件下谷氨酰胺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2.2.1 外源谷氨酰胺浓度对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2.2.2 外源谷氨酰胺浓度对冬小麦穗部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2.2.3 外源谷氨酰胺浓度对冬小麦品种籽粒GPT和GS活性的影响
        2.3 离体条件下碳氮供应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2.4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2.4.1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2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冬小麦籽粒发育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4.3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小麦旗叶和籽粒GS和GPT酶活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外源蔗糖供应对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3.2 外源蔗糖浓度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3.3 外源氮供应对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3.4 外源氮供应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3.5 外源碳氮供应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3.6 外源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山农129穗花发育过程中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北移1号”低温胁迫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分析 #97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越冬前后的低温生理反应
        2.2 低温胁迫对不同生态型小麦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3 低温胁迫对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存活率的影响
        2.4 不同低温处理对小麦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POD酶活性的影响
    3.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对低温的生理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1.3 mRNA的分离与纯化
        1.4 抑制差减杂交
        1.4.1 cDNA第一链的合成
        1.4.2 cDNA第二链的合成
        1.4.3 Rsa Ⅰ酶切双链cDNA
        1.4.4 Tester cDNA与接头的连接
        1.4.5 差减杂交
        1.4.6 抑制PCR的第一次杂交
        1.4.7 抑制PCR的第二次杂交
        1.4.8 两次PCR扩增
        1.5 抑制差减杂交(SSH)文库的构建
        1.6 ESTs测序及序列分析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1.8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和mRNA的检测
        2.2 文库差减质量检测
        2.3 差异表达cDNA的PCR产物检测
        2.4 EST的功能分类和代谢途径分析
        2.5 抗寒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低温下不同抗寒性冬小麦细胞显微结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显微结构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显微结构比较
        2.2 根显微结构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1 小麦叶片结构特点与抗寒性的关系
        3.2 小麦根系结构特点与抗寒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2. 特色与创新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ABSTRACT
发表文章
致谢

(10)新一轮对口援疆政策实施现状研究 ——以辽宁省支援塔城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三) 对口支援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综述
    (四)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 对口支援政策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 对口支援政策是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
    (二) 国家高度重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
二、 辽宁省对口支援塔城地区政策实施现状
    (一) 塔城地区概况
    (二) 辽宁省对口支援塔城地区政策实施现状
三、 当前对口援疆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园区产业同质化严重
    (二) 部分援疆项目对当地产业发展带动力不够
    (三) 干部人才援疆周期短,“传、帮、带”力度有待深化
    (四) 牧民定居及牧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四、 对对口援疆政策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 尽快建立市场化的企业协作机制
    (二) 要处理好自我发展和援助扶持的关系
    (三) 合理规划援疆干部人才工作周期 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受援地人才储备
    (四)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多途径加快牧民定居点的建设
五、 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四、新疆农口六学会对加速自治区农业发展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2]LS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的研究[D]. 梁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3]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D]. 黄磊.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4]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J].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 经济研究参考, 2018(40)
  • [5]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D]. 徐雷.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20)
  • [7]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中期评估研究[D]. 杨虎.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6)
  • [8]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研究[D]. 杜春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6(12)
  • [9]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技术选择及抗寒分子机制分析[D]. 张彬. 山西农业大学, 2015(04)
  • [10]新一轮对口援疆政策实施现状研究 ——以辽宁省支援塔城地区为例[D]. 伊力扎提·伊力夏提. 新疆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新疆第六届农村学会关于加快自治区农业发展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