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肥胖学生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方案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几年来,全球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呈现快速蔓延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变,超重/肥胖人口占比不断增加,并且逐渐向年轻化发展,现阶段超重/肥胖已成为严重影响国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医学营养治疗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础,
侯国栋[2](2021)在《肥胖儿童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儿童肥胖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已逐渐成为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以肥胖儿童体质健康促进为目的,针对肥胖儿童建立一套科学的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平台,为肥胖儿童提供实时的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运动锻炼指导、营养饮食指导等服务,建立可持续的科学有效的肥胖儿童运动与健康促进提供指导,促进儿童的体质健康。先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本系统应用的市场更加广阔。研究方法与过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软件工程法、实验测试法进行研究,采用Java语言编写,运用Eclipse开发平台,通过配置My Sql数据库以及Maven构建,基于B/S架构模式对系统进行开发,保证了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完成对系统开发的平台设计以及代码编程实现等各项工作。研究结论:(1)以人工智能为基本理论,以运动与健康数据评价为基础,开发的促进肥胖儿童体质健康的智能化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一方面两者的融合运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紧随现代科技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本系统较之过去传统的运动方式,更为安全、科学、有效,对肥胖儿童的健康具有良好促进作用。(2)从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平台的需求分析出发,明确了系统平台所具有的功能。(3)将系统分为用户管理子系统、运动与健康数据管理子系统、运动与健康评估子系统、运动膳食处方生成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五个子系统,对系统功能进行详细设计研究,建立起用户基本信息和运动与健康数据库。(4)系统基于体质测试数据和医学体检数据等运动与健康数据,在此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用户生活方式与运动风险等因素,为用户提供科学性、针对性的运动和膳食营养处方,构成系统的一般运行流程。(5)通过搭建系统运行环境对平台进行测试应用,系统能够顺利运行。用户可以通过系统实现对自身机能状况的掌握,并进行有目的身体运动和合理膳食,达到了预期目标。(6)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有助于加强课后体育服务,完善学校体育管理。
马德慧[3](2021)在《腹部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及脂肪代谢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对单纯性肥胖(Obesity,OB)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推拿作用于人体促进糖脂代谢已经成为单纯性肥胖症研究的核心。而PI3K以其对糖脂代谢的调控能力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前沿目标,PI3K的激活不仅可以促进肝糖原在体内的合成减少,还能与PPARγ一起改善机体脂代谢情况。此次研究是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O.86174092)的资助下,以及大量临床实践及Meta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依托运腹通经推拿法选取了摩腹、推腹、点腹三个手法对单纯性肥胖进行干预治疗,本法具有“疏通经络、健脾化浊”的功效。(1)通过临床研观察确了腹部推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的推拿规范治疗提供治疗方案。(2)初步揭示了推拿改善单纯性肥胖实验大鼠脂肪代谢的作用机制。1.临床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腹部推拿手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手法效应,通过观察腹部推拿法对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BMI、腰围、腰臀比、血糖、血脂、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比等指标的影响,初步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腹部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观察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本部推拿科、二部脏腑推拿科、长春市中医院推拿门诊招募病例。治疗组采腹部推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控制饮食及运动疗法。(1)主要评价指标: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2)次要评价指标:TC、TG、HDL-C、LDL-C、空腹血糖。结果:共纳入病例90例,中途脱落4例,退出8例,全程参与研究的病例总数为7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腰臀比等基线资料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1)主要评价指标:(1)体重: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比较体重均降低,治疗组前后体重显着性减小(P<0.01),对照组体重显着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比较,治疗组体重下降更为显着(P<0.05)。(2)BMI:两组治疗前后BMI比较数值均降低,治疗组体重指数显着性减小(P<0.01),对照组体重指数显着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BMI比较,治疗组BMI改变更为显着(P<0.05)。(3)腰围:两组治疗前后腰围比较体重均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腰围均显着性减小(P<0.01),两组治疗后腰围比较,治疗组腰围改变更为显着(P<0.05)。(4)臀围:两组治疗前后臀围比较体重均降低,两组治疗前后臀围变化明显,均显着性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比较,治疗组臀围改变更为显着(P<0.05)。(5)TC、TG:两组治疗前后TG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G均显着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TG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治疗前后TC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C均显着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TC比较差异显着(P<0.01)。(2)次要评价指标:(1)HDL-C、LDL-C:两组治疗前后HDL-C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DL-C均显着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HDL-C比较差异显着(P<0.05)。两组治疗前后LDL-C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DL-C均显着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LDL-C比较差异显着(P<0.05)。(2)空腹血糖: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治疗组空腹血糖变化显着(P<0.01),对照组空腹血糖变化明显(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在8周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发生变化,提示腹部推拿法对单纯性肥胖症有良好的降糖效应。腹部推拿可以进一步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腰围、臀围等水平,同时在血生化指标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治疗组中的TC、TG、LDL-C出现下调趋势,初步表明,腹部推拿法可以促进机体的甘油三酯代谢能力,对于机体的脂质代谢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2.实验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腹部推拿法对肥胖大鼠肝脏和白色脂肪的作用机制,从糖脂代谢的经典信号通路PI3K/Akt角度出发,以肝脏和白色脂肪中PPARγ蛋白表达的变化为切入点,假设推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是通过作用于机体的白色脂肪组织,增强白色脂肪组织中PPARγ蛋白和基因表达,进而促进或抑制与肥胖相关的蛋白和基因表达,通过这些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来进一步探讨腹部推拿法在治疗单纯型肥胖症中对机体内脂肪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1)腹部推拿法对SD雄性单纯性肥胖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将4周龄健康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选取14只大鼠继续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造模,模型组大鼠选取体质量前2/3入组且体重高于正常组10%视为造模成功。将成模的21只大鼠随机分入模型组(HFD)、治疗组(HFD+TN)和药物组(HFD+Orl),普食喂养的大鼠分入正常组(NFD)和正常治疗组(NFD+TN)。分别在造模成功后和干预完成后,采用尾部采血测量大鼠的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干预4周后取材,腹主动脉采血后处死,保留肥胖大鼠的肝脏、附睾脂肪和肾周脂肪组织,称湿重后将部分组织福尔马林液体固定和-80℃冻存。检测SD肥胖大鼠血清中血脂四项(TG、TC、HDL-C、LDL-C)的含量。将SD肥胖大鼠的白色脂肪组织和肝脏组织制成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肥胖模型大鼠肝脏和白色脂肪组织染色情况。(2)腹部推拿对SD雄性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的机制研究取部分肝脏组织和附睾脂肪组织,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I3K、Akt和脂肪组织中PI3K、Akt、p Akt、PPARγ蛋白的表达。称取肝脏和附睾脂肪,提取mRNA后,用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PPARα、GLUT4和脂肪组织中PPARα、UCP-1、PGC-1α、SREBP-1c、SCD-1、FAS基因表达。结果:(1)腹部推拿法可以降低肝脏组织中脂质的积累,通过白色脂肪组织湿重的比较,明显减少白色脂肪的堆积,提示腹部推拿法能够促进肥胖大鼠的脂肪代谢。(2)腹部推拿法可以通过PI3K/Akt/PPARγ糖脂代谢信号通路,促进PPARα和Gl UT4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增加机体葡萄糖的消耗量。增加脂肪组织中PPARγ的表达,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UCP-1和PGC-1α的表达,促使机体中合成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消耗,促进白色脂肪的分化。抑制脂肪组织中SREBP-1c基因的表达,SREBP-1c与脂肪合成关系密切,同时带动其下游的FAS和SCD-1基因表达减少抑制了白色脂肪质在体内的合成。结论:本章的实验结果显示,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大鼠体内的PPARγ基因含量发生了改变,可能影响UCP-1、PGC-1α、SREBP-1c等基因在体内的表达。肥胖大鼠通过腹部推拿治疗后,推拿手法刺激了PPARγ的活性,PPARγ的过表达促进了PGC-1α和UCP-1的基因表达,抑制了SREBP-1c、FAS和SCD-1的基因表达,同时白色脂肪湿重结果显示,在推拿治疗后,HFD+TN组白色脂肪湿重低于HFD组大鼠。可推测,推拿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白色脂肪的转化,同时也抑制了脂质在体内的合成,改善大鼠的肥胖状态。提示腹部推拿对单纯肥胖症的色脂肪代谢起到了促进作用。
付佳[4](2021)在《运动结合按摩对肥胖青少年减肥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伴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和经济条件的迅猛发展,中国青少年的肥胖率逐年攀升,肥胖问题是和平年代的“隐形杀手”。本研究拟在运动减肥的基础上,通过按摩的手法,提高局部脂肪的动员效率,尽可能实现最大化的减肥效果。对肥胖症患者脂肪推挤严重和脂肪难以消耗的地方进行按揉,然后采取运动的方式对这些脂肪进行消耗,探索运动结合按摩是否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减肥效果,为提高运动减肥效率提供参考价值。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实验法。通过选取2020年巅峰减肥夏令营中的32名体脂率≥30%以上的肥胖青少年,进行为期7周的实验干预。其中女生16名,男生16名。随机将受试者分为16名运动组(男生8名,女生8名)和运动结合按摩组16名(男生8名,女生8名)。其中两组的运动方案一致,运动结合按摩组每天由专业的教练,固定时间进行1小时针对腰部、臀部、大腿的按摩,然后进行运动减肥。通过测量减肥前后体重、体脂率、BMI、瘦体重、腰围、臀围、大腿围度、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数据,来对比减肥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以及两组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1)男生和女生的实验组在体重、BMI、体脂率这三项指标上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其对照组在体重、体脂率、BMI这三个指标上也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瘦体重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男生和女生肥胖青少年体重、体脂率、BMI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男生和女生肥胖青少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腰围、臀围、大腿围都明显的得到了改善,实验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实验前后均具有及显着性差异(P<0.01)。男生和女生肥胖青少年腰围、臀围、大腿围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男生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FBG、TC,以及实验组的TG的下降后的数值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对照组的TG实验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女生的实验组的FBG、对照组的TG在实验前后的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女生对照组的FBG、实验组的TG,以及对照组和实验组的TC在实验前后下降后的数值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FBG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G、TC实验组的下降率要明显大于对照组,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综合分析来看,运动结合按摩有其自身的优势作用,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减轻肥胖青少年的体重,同时也可以使得体脂率、BMI下降,通过这种方法肥胖程度得以降低,并改善了身体形态。(2)运动结合按摩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腰围、臀部和大腿部位的围度,可以使得身体围度下降更快,并优于运动组,并且具有塑形作用。(3)运动结合按摩和运动组都可以使得肥胖青少年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指标得到相比较以往来说有所下降,血脂血糖代谢水平得到了改善,也能够提升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谢汉兴[5](2021)在《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探讨电针联合减肥方对相关肥胖指标、临床疗效及机体炎症状态的影响,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单纯性肥胖有所裨益。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8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分成联合治疗组30例、电针组30例、减肥方组29例。基于“引气归元健脾胃”的学术思想,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以天枢、滑肉门、曲池、内庭、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关元、气海、下脘、中脘为主穴,波形为疏密波,留针30min,隔日1次,每周3次,4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中药组采用清胃健脾减肥方治疗,每日1剂,4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联合治疗组采用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疗程同上;治疗结束后,结合患者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综合评价,从而观察三组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总结三组间的差异。结果:经治疗后,共有85例完成实验,其中联合治疗组29例,电针组29例,减肥方组27例。(1)临床总有效率:经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5.9%,减肥方总有效率为59.3%,经比较,联合治疗组优于电针组及减肥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减肥方组疗效相当(P>0.05)。(2)肥胖相关指标: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体重、BMI、腰围、臀围、TG、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在改善体重、BMI、腰围、臀围、TG、LDL-C方面疗效优于电针组及减肥方组(P<0.05);在改善体重、BMI、腰围、臀围、LDL-C方面,电针组与减肥方组疗效相当(P>0.05),在改善TG方面,电针组亦优于减肥方组(P<0.05)。(3)中医症候积分:三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优于电针组和减肥方组(P<0.05),电针组亦优于减肥方组(P<0.05)。(4)炎症因子水平:经治疗后,三组研究对象TNF-α、IL-6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TNF-α、IL-6下降程度明显优于电针组及减肥方组(P<0.05),电针组较减肥方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结合减肥方是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组及减肥方组,在改善肥胖相关指标方面、机体炎症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引气归元健脾胃”为学术思想,根据清胃健脾、化痰消脂的原则选用电针结合减肥方疗法治疗胃热湿阻型肥胖是合理有效的。
曾启峰[6](2021)在《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检验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肥胖各项指标如体质量、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及外周血相关内分泌激素如瘦素(Leptin)、胰岛素(INS)的影响以及分析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肥胖治疗提供思路。方法:将符合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埋线组30例、西药组30例;埋线组根据三焦辨证分型后以基础穴方(双侧肺俞、脾俞、三焦俞、膀胱俞、天枢和单侧血海、足三里以及命门、膻中、中脘、气海穴)随证加减穴位行埋线治疗,每15天1次,6次为1疗程;西药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起始每日2次,每次餐前口服1片,约一周后,可加至每日3次,每次1片,90天为1疗程。干预治疗结束前后,均对两组患者的体质量、BMI、WC、WHR及Leptin、INS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肥胖各项指标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一月后的随访情况以判断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经实验脱落处理,最终58例完成实验,其中埋线组28例,西药组30例。(1)各项指标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质量、BMI、WC、WHR均较治疗前减小,说明两种治疗方式都能改善肥胖指标,两者治疗后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均P<0.05,提示埋线减肥效力优于西药组。(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eptin、INS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组内比较均P<0.05),提示两种方法都对肥胖患者Leptin、INS水平具有影响作用,两组间治疗后组间比较均P<0.05,说明在本实验中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Leptin、INS水平的影响作用会比西药二甲双胍肠溶片更明显。本实验对受试肥胖患者进行BMI指数与瘦素、胰岛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瘦素、胰岛素水平均与BMI呈正相关,两组分别以BMI差值为因变量,瘦素差值、胰岛素差值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P<0.05),最终发现两组纳入模型的两个变量均P<0.05,说明瘦素、胰岛素水平的变化会对BMI值变化产生一定影响。(3)BMI反弹情况:埋线组BMI反弹3例,西药组BMI反弹11例,两组BMI反弹率经卡方检验比较,P=0.01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埋线治疗较西药治疗更不容易出现BMI反弹。结论: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和西药(二甲双胍)均能有效治疗肥胖,但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疗法的减肥效力更为突出,并且埋线减肥在长效治疗、巩固疗效方面较西药治疗会更具优势,这可能是因为穴位埋线良性调节了瘦素及胰岛素水平,改善了瘦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机制从而达到了减肥目的。
崔丽军[7](2021)在《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肥胖是指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过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脂肪的聚集达到损害健康的程度。随着现代社会饮食结构的改变、生存压力的增加,肥胖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新挑战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且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最直接因素,高脂饮食作为肥胖的重要发病因素可改变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粪菌移植能够重建肠道微生态,成为肥胖的潜在疗法。防风通圣散是寒凉派代表医家刘河间创立的名方,功能疏风解表、清热通腑、泄浊利湿,临床报道应用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具有疗效。故本研究通过复制肥胖动物模型,探索高脂饮食因素对菌群、菌群代谢产物及下游指标的影响,并开展粪菌联合中药防风通圣丸治疗肥胖的研究,探讨其对肥胖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起效机制。研究一: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目的制备伪无菌大鼠模型,应用粪菌移植技术探索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方法从160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50只作为普通饲料组,饲喂标准大鼠维持颗粒饲料,其余110只为高脂饲料组,饲喂D12492高脂饲料,当高脂饲料组大鼠体重超过普通饲料组体重的10%视为造模成功。剔除未达肥胖标准的老鼠后,从高脂组中随机抽取6只(M组),记录编号,并分别于给予抗生素前1天(MB)和停用抗生素后第1天(MA),取此6只大鼠肠内容物评估抗生素灌胃建立伪无菌大鼠的效果。通过抗生素溶液灌胃诱导伪无菌大鼠,并对伪无菌大鼠分别行正常菌群灌肠、肥胖菌群灌肠。观察完全空白对照的正常组1(NC1)、给予抗生素溶液的正常组2(NC2)、肥胖模型组(M)、肥胖菌群移植组(FMT1)、正常菌群移植组(FMT2)大鼠基本表征,计算其脏器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肠组织、肝脏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短链脂肪酸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肝脏组织中的GPR43表达;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胃肠肽的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造模第10周末,110只高脂饲料组大鼠中72只大鼠体重达标,肥胖成模率约为65.45%。伪无菌模型情况:①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可操作分类单元)分析MB数目显着高于MA;②物种多样性曲线表明样本的测序数据量在合理范围内,MA 组的物种丰度始终显着低于 MB;③Observedspecies、PDwholetree、Shannon、Simpson、Ace、chao1的Alpha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指数中,与MB组相比,MA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④由PCoA、PCA、UPGMA可知,抗生素干预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⑤LEfSe组间差异物种检验显示给予抗生素后32个肠道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比例显着降低。粪菌移植情况:①脏器指数:与M组相比,NC1、NC2、FMT1组大鼠肝指数降低(P<0.05)。②肠组织病理:NC1、NC2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清晰完整;M组大鼠较正常组的黏膜上皮层结构可见有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③肝组织病理:NC1、NC2组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整齐,未见脂肪滴;M组脂肪滴呈弥漫性堆积。④肠道菌群变化:M、FMT1组在菌群结构上更加类似,与NC1、NC2、FMT2组有较大的差别。NC1、NC2、FMT2三组相比,NC2组与FMT2组结构更加有趋向性。具体差异物种在表现为:与NC1组相比,NC2组厚壁菌门降低(P<0.05),拟杆菌门增加(P<0.05);M、FMT1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降低(P<0.05)、疣微菌门增加(P<0.05)。与NC2组相比,FMT1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增加(P<0.05),拟杆菌门减少(P<0.05);FMT2组变形菌门减少(P<0.05),脱硫杆菌增加(P<0.05)。与M组相比,FMT1组厚壁菌门增加(P<0.05),疣微菌门减少(P<0.05),FMT2组拟杆菌门增加(P<0.05),疣微菌门减少(P<0.05)。⑤GPR43表达: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GPR43均可进行表达,且M、FMT1组表达量低于NC1、NC2、FMT2组。⑥短链脂肪酸表达:与NC1、NC2、FMT2组相比,M、FMT1组乙酸和丁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1组相比,FMT1组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2、FMT2组相比,M、FMT1组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⑦胃肠肽:与NC1、NC2组相比,M、FMT1组GLP-1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FMT1组相比,FMT2组GLP-1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NC1组相比,M、FMT1组PYY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FMT2组PYY含量显着增加(P<0.05);M、FMT1组的MTL含量水平显着高于NC1、NC2、FMT2 组(P<0.05)。⑧血清中 TC、TG 水平:与 NC1、NC2 组相比,M、FMT1、FMT2组大鼠血清TC含量升高(P<0.05);与M组相比,FMT1、FMT2组大鼠血清TC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1组相比,NC2、FMT1、FMT2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FMT1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1)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大鼠复制成功,其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乳酸杆菌属等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反映了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肠内微生态紊乱,表明不同的饮食和干预方式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的不同发展。(2)抗生素干预前与抗生素干预后的肠道菌群存在显着差异,抗生素处理后的肥胖大鼠肠内微生物受到抑制,物种数目显着降低,丰度下降,菌群结构单一,说明此种方法可以建立伪无菌肥胖大鼠。(3)通过正常菌群移植,可使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向正常大鼠恢复;通过肥胖菌群移植,可导致正常大鼠菌群出现与肥胖模型组相似的菌群结构紊乱现象,具体可能通过“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影响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进而影响GPR43的表达,从而导致下游胃肠肽的表达异常。研究二: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目的制备伪无菌大鼠模型,应用粪菌移植技术探索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方法剔除未达肥胖标准的老鼠后,进行随机分组,通过抗生素溶液灌胃诱导伪无菌大鼠,并对伪无菌大鼠行正常菌液灌肠。正常组(NC)、肥胖模型组(M)、正常菌群移植组(FMT)、防风通圣丸组(FFTS)、正常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组(LH)、微生态制剂妈咪爱组(MMA)组的观察指标同实验一。并依组分别给予正常菌群、防风通圣丸、正常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妈咪爱治疗。结果①脏器指数:与NC组相比,FFTS、FMT、LH、MMA、M组肝指数升高(P<0.05)。②肠组织病理:NC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清晰完整,M组大鼠较正常组的可见有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FFTS、FMT、MMA、LH组大鼠结肠组织的病变程度较M组有所减轻。③肝组织病理:NC组肝细胞排列整齐完整,未见脂肪滴;M组肝细胞排列疏松、紊乱,脂肪滴呈弥漫性堆积。FFTS、FMT、MMA、LH组大鼠肝脏组织的病变程度较M组有所减轻。④肠道菌群变化:LH、FMT组空间分布结构更接近。MMA、FFTS组菌群组成更有趋向性,与M组离散程度接近;与M组相比,FMT、LH组结构与其有所区分,其中与M组相比,LH组在门水平上存在变形菌门降低(P<0.05),脱硫菌门增加(P<0.05);科水平表现为大肠杆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减少(P<0.05),瘤胃菌科、颤螺菌科等升高(P<0.05)。⑤GPR43表达: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GPR43均可进行表达,且M组表达量显着低于NC组。与M组相比,FFTS、FMT、MMA、LH组表达量有所升高。⑥胃肠肽:与NC组相比,M、MMA、FMT、FFTS组GLP-1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LH、MMA、FMT、FFTS组GLP-1显着增加(P<0.05);与 LH 组相比,MMA、FMT、FFTS 组 GLP-1 显着降低(P<0.05)。与 NC组相比,M组PYY显着降低(P<0.05),FFTS、FMT组PYY显着增加(P<0.05);与M组相比,LH、MMA、FMT、FFTS组PYY显着增加(P<0.05);与LH组相比,MMA 组 PYY 显着降低(P<0.05),FMT、FFTS 组 PYY 显着升高(P<0.05)。M、MMA、NC、LH 组 MTL 显着高于 FFTS、FMT(P<0.05)。NC、LH、MMA 组 GAS均显着高于FMT、FFTS(P<0.05)。⑦血清中TC、TG水平:与NC组相比,M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M组相比,LH组TG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正常菌群移植、防风通圣丸、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均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大鼠产生保护作用,其中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可产生协同作用,更具优势。
黄丽[8](2021)在《负重校园跑改善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大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健康中国2030”国家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应注意的是,受政策、高校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无论是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还是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由肥胖引发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正在逐渐年轻化,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本研究针对肥胖大学生志愿者开展负重校园跑,观察肥胖大学生的身体机能指标以及身体素质的变化,为提高当代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实验依据,为肥胖大学生健康促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以募集到的贵州师范大学肥胖志愿者为实验对象,随机将46名肥胖志愿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4人,实验组22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校园跑,生活上按原有的饮食习惯不变;实验组以负重的形式(背包、10%体重)进行校园跑,干预为期12周,原有的饮食习惯不变。分别于实验前后测试体成分、糖尿病患病风险指数和动脉硬化风险指数相关指标。研究结果:(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成分、糖尿病风险评估和动脉硬化风险评估等测试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经过12周负重校园跑,实验组体成分中体重、体脂百分比和腰臀比均显着下降,肌肉量、骨骼肌均显着提高,均有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实验组的糖尿病风险评估的IGT和的风险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实验组的IGT有差异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实验组的心率和右脚踝舒张压有显着性差异(P<0.05),右臂收缩压、右臂舒张压、右脚踝收缩压、血管硬度和血管堵塞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1)12周负重校园跑可显着改善肥胖大学生的体重、肌肉量、骨骼肌、体脂百分比和腰臀比等指标,对身体质量指数无显着影响。(2)12周负重校园跑可显着改善肥胖大学生糖尿病风险的IGT和风险度,与对照组常规校园跑相比,实验组负重校园跑的效果更好;(3)12周负重校园跑对肥胖大学生的动脉硬化风险无显着影响,但有改善血压的潜能;(4)校园跑与负重校园跑对体质健康有促进作用,但负重校园跑效果更好。
郑波[9](2020)在《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疾病谱的不断演变,由于过度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导致的肥胖症与日俱增,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而基于膳食干预理念设计具有个性化健康食品实现对肥胖的防御与治疗,已成为当今食品营养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本论文考察了目前国内外对肥胖症营养干预研究的现状,及热挤压3D打印技术个性化营养食品定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利用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分子相互作用调控大米主要营养成分大米淀粉的消化性能和营养功能,深入系统研究所构建的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3DP-REC)的抗酶解机理和抗肥胖机制,以期从新的视觉设计健康主食等淀粉类食品。研究具有前沿性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对热挤压3D打印技术应用于健康淀粉类食品的个性化定制及膳食干预防治肥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采用现代结构表征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阐明3DP-REC结构演变与抗消化性能的关系及其抗酶解机理。结果显示,热挤压3D打印可增加糊化大米淀粉的单螺旋结构、双螺旋结构、相对结晶度、纳米聚集体有序结构和表面短程有序结构,减少无定形结构,提高整体结构有序化程度;儿茶素分子的引入一方面通过疏水作用力进入直链淀粉螺旋空腔形成单螺旋复合物和V型结晶结构,及与淀粉分子发生氢键相互作用,导致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纳米聚集体有序结构和局部排列致密结构等短程有序结构,进一步增加大米淀粉结构的有序化。结构有序化的提高即分子链排列更加致密能有效阻碍胰α-淀粉酶在淀粉分子中的迁移和结合,促进SDS和RS生成;另一方面3DP-REC无定形结构区域中儿茶素分子与淀粉分子形成结合力较弱的以π-π为主导、氢键为辅的相互作用,在消化环境中易发生解离,游离儿茶素与胰α-淀粉酶的Trp59位点发生结合,屏蔽淀粉与胰α-淀粉酶特异结合的正构活性位点,起到酶抑制剂的作用。可见,3DPREC的抗酶解机理为通过演变形成长程有序和短程有序结构及儿茶素解离成酶抑制剂,协同作用有效阻隔胰α-淀粉酶的降解,从而降低RDS含量,提高SDS和RS含量。结合脂质组学及肝脏转录组学等方法,从基因水平揭示不同儿茶素添加量(2.5%、5%和7.5%)的3DP-REC对高脂膳食肥胖受试鼠的抗肥胖作用机制。研究发现,3DPREC干预是通过调节肝脏糖脂代谢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促进肝脏糖原生成和胰岛素分泌,促进脂肪酸β-氧化、肝脏胆汁酸合成、抑制脂肪酸合成及胆固醇合成来显着降低机体血糖水平,及通过降低血清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甘油三酯、神经酰胺、磷脂酰甘油、鞘胺醇等脂质合成改善血脂水平,从而有效抑制脂质沉积,抵御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肥胖。此外,3DP-REC干预还可下调促炎关键基因改善肝功能代谢紊乱、炎症状态、氧化应激和由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除血糖外其余的上述改善作用随3DP-REC中儿茶素含量增加而增强,3DP-7.5%REC的干预效果最佳,达到正常组水平。利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等方法进一步探究3DP-REC干预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与抗肥胖的关系。结果显示,3DP-REC干预显着改善由高脂膳食引起的结肠组织损伤,通过促进胃肠道激素的表达及降低肠道中总胆汁酸水平能有效降低能量摄入和抑制脂质沉积,且干预效果存在对3DP-REC中儿茶素含量的依赖性;3DPREC干预还可促进肠道中如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尤其是通过促进产短链脂肪酸菌的生长繁殖显着提高肠道中丙酸和丁酸的含量,其中3DP-2.5%REC干预显着提高丁酸含量,3DP-5%REC干预显着提高丙酸含量;KEGG功能预测结果显示,3DP-REC干预可通过激活产热功能、调节蛋白质代谢通路等防止脂质沉积;对3DP-REC干预后差异菌群变化与机体生理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3DPREC进入结肠后通过有效抑制Romboutsia等有害菌的生长代谢,促进Veillonella、Butyricicoccus、Ruminococcaceae、Bifidobacterium等产丙酸和丁酸有益菌的繁殖,实现对机体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血脂紊乱、肝功能代谢异常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基于上述结果初步建立了“REC膳食干预-肠道菌群结构-肥胖相关代谢生化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融合TSE能量代谢监测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阐明3DP-REC对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功能的影响及调节能量代谢和抗肥胖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3DP-REC干预可显着促进棕色脂肪及米色脂肪组织中脂质分解相关关键酶和基因的表达和加快脂质分解速率,为线粒体提供能量从而显着提高UCP1蛋白的表达,激活棕色脂肪的产热功能,提高机体的能量消耗,增加静息状态下的基础代谢,改善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继而有效抵御脂肪沉积,降低机体体重和体脂肪含量,最终达到抗肥胖的效果。而其中干预促进室温下机体产热的效果随3DP-REC中儿茶素的含量增加趋势更为明显。上述研究表明利用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作用可有效调控大米淀粉的抗消化性能,所构建的3DP-REC具有很好的抗肥胖作用及营养功能,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和提出的机理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可望为实现个性化营养健康淀粉类食品的创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理论指导。
宋昌梅[10](2020)在《中药应用于超重/肥胖人群体重管理疗效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对在饮食、运动、行为习惯干预等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超重、肥胖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探索在生活方式等干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后体重管理的疗效变化,以期为临床肥胖治疗和体重管理模式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7年11月至2020年1月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体重管理门诊收入的患者。将服用中药时间作为暴露因素,方药剂型可为中药饮片自煎、医院代煎汤药、颗粒剂。根据患者4周内服用中药时间,将患者分为4组,服药时间≤7天为非暴露组,7天<服药时间≤14天为低暴露组,14天<服中药时间≤21天为中等暴露组,21天<服中药时间≤28天为高暴露组。收集患者进入体重管理干预4周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暴露组体重管理疗效差异。混杂因素是回顾性研究中重要的干扰因素,基于临床经验和文献查阅发现年龄、性别、教育水平、饮食、运动、抽烟、饮酒、心理状态等是影响肥胖的重要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多重线性回归等控制各组间混杂因素。结果根据服用中药时间,将纳入研究对象分为非暴露组(25例,31.6%)、低暴露组(27例,34.2%)、中等暴露组(16例,20.3%)、高暴露组(11例,13.9%)。1 一般情况比较:各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体脂百分比、骨骼肌百分比、心肺耐力基线、肥胖分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BMI值存在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检验干预前BMI、服中药时间对体重下降百分比值的影响,结果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10.055,p<0.001,调整R2=0.18),其中服药周数对减重结果影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而干预前BMI对减重结果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635)。2中医体质特征:纳入研究对象体质虚实夹杂,阳虚为本,痰湿、湿热为标。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结果以痰湿质、湿热质为主;红外热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心、肾、中焦、下焦等部位凉偏离及头部、肝经热偏离现象较明显。3体重管理疗效:在体重、BMI、腰围、体脂下降百分比方面中等暴露组、高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减重达标率更高;而低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之间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且减重达标率无明显变化;各组间骨骼肌上升值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服用中药后,患者疲劳乏力、大便失调、纳呆、失眠症状有所改善,中等暴露组和高暴露组总有效率更高。结论1在饮食、运动、行为习惯等干预基础上,加上3周及以上中药治疗可以提高肥胖患者体重下降百分比值,改善体重管理减重达标率情况,缩短减重达标需要的时间,降低肥胖患者体重、BMI、腰围、体脂百分比值。2肥胖患者服用中药能通过调整机体阳虚状态、调节脾肾等脏腑功能,改善疲劳乏力、大便失调等临床症状,与饮食、运动、行为习惯等干预协同发挥治疗肥胖的作用。
二、对肥胖学生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方案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肥胖学生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方案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肥胖的流行与危害 |
2 医学减重干预方法 |
2.1 限能量膳食 |
2.2 高蛋白膳食 |
2.3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
2.4间歇性能量限制 |
2.5 低血糖指数饮食 |
2.6 多种饮食模式 |
2.6.1 终止高血压饮食 |
2.6.2 地中海饮食 |
2.7 代餐食品减重 |
2.8 生物节律与减重 |
2.9 微量营养素 |
2.1 0 肠道微生态 |
2.11医学营养减重与教育营养教育 |
2.12医学营养减重与行为辅导 |
2.13医学营养减重与药物治疗 |
2.14减重与代谢手术相关的营养问题 |
2.15医学减重后的体重维持 |
2.16精准营养与医学减重 |
2.17运动与医学营养减重 |
2.18心理治疗与医学营养减重 |
2.19医学营养减重与保健成分 |
2.19.1鱼油 |
2.19.2 MCT |
2.19.3左旋肉碱 |
2.19.4 RS |
2.20医学营养减重与饮料 |
2.20.1咖啡与医学营养减重 |
2.20.2甜味剂与医学营养减重 |
3 特殊人群部分 |
3.1 重度肥胖者的医学营养减重 |
3.2 围孕期管理与医学营养减重 |
3.3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者与医学营养减重 |
3.4 老年肥胖者与医学营养减重 |
3.5 PCOS与医学营养减重 |
3.6 糖尿病与医学营养减重 |
3.7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医学营养减重 |
3.8 痛风与医学营养减重 |
(2)肥胖儿童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肥胖儿童发展趋势及肥胖危害 |
1.1.2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
1.1.3 构建运动与健康管理体系的需求 |
1.1.4 课后体育服务管理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肥胖儿童的概念及判定 |
2.1.2 健康管理 |
2.1.3 运动与健康管理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儿童肥胖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
2.2.2 运动对肥胖儿童减肥效果的研究 |
2.2.3 膳食营养干预对肥胖儿童的影响研究 |
2.2.4 肥胖儿童心理认知方面的研究 |
2.2.5 课后体育服务管理相关研究 |
2.2.6 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的有关研究 |
2.3 国外相关问题的研究 |
2.4 相关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软件工程法 |
3.2.4 实验测试法 |
4 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4.1 系统主要业务分析 |
4.2 系统功能需求 |
4.2.1 用户管理需求 |
4.2.2 了解运动与健康信息需求 |
4.2.3 运动与健康评估需求 |
4.2.4 运动与健康干预需求 |
4.3 系统其他需求 |
4.3.1 易用性需求与可执行需求 |
4.3.2 安全性需求 |
4.3.3 完整性和可维护性需求 |
4.4 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发展前景 |
4.5 可行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
5.1 系统设计思路 |
5.2 系统基本流程 |
5.3 系统设计原则 |
5.4 系统功能设计 |
5.4.1 用户管理子系统 |
5.4.2 运动与健康数据管理子系统 |
5.4.3 运动与健康评估子系统 |
5.4.4 运动膳食处方生成子系统 |
5.4.5 系统管理子系统 |
5.5 系统开具处方推理机制 |
5.6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6.1 用户基本信息数据库 |
5.6.2 用户运动与健康信息数据库 |
5.6.3 处方信息数据库 |
5.7 开发工具技术及相关步骤 |
5.7.1 Java语言技术 |
5.7.2 Eclipse |
5.7.3 My SQL数据库 |
5.7.4 Spring Boot框架 |
5.7.5 Spring框架 |
5.7.6 JPA ORM框架 |
5.7.7 Thymeleaf模板语言 |
5.7.8 Bootstrap前端框架 |
5.7.9 Maven构建 |
5.7.10 系统功能开发代码设计步骤 |
5.8 本章小结 |
6 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的实现应用 |
6.1 系统运行软、硬件环境 |
6.2 系统功能的实现 |
6.2.1 用户信息管理 |
6.2.2 运动与健康测试数据采集 |
6.2.3 运动与健康评估生成实现 |
6.2.4 运动与膳食处方生成实现 |
6.3 系统测试 |
6.3.1 数据的安全性 |
6.3.2 功能测试 |
6.3.3 应用测试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肥胖儿童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访谈提纲 |
(3)腹部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及脂肪代谢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综述一 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现状 |
综述二 单纯性肥胖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三 推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
临床研究 腹部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随机对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腹部推拿法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腹部推拿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大鼠脂肪代谢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运动结合按摩对肥胖青少年减肥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肥胖症和运动减肥的相关概念 |
2.2 肥胖产生的原因 |
2.3 肥胖的分类 |
2.4 肥胖程度的诊断标准 |
2.4.1 体脂率 |
2.4.2 身体质量指数 |
2.4.3 仪器测量法 |
2.4.4 身体围度 |
2.4.5 体重 |
2.5 青少年肥胖的流行趋势以及危害 |
2.6 运动减肥方面的实际调研 |
2.6.1 有氧运动减肥的相关研究 |
2.6.2 抗阻运动减肥的相关研究 |
2.6.3 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减肥的相关研究 |
2.7 按摩减肥的相关研究 |
2.7.1 局部减脂 |
2.7.2 按摩减肥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3.1 运动减肥方法 |
3.2.3.2 饮食安排方法 |
3.2.3.3 运动结合按摩的方法 |
3.2.3.4 测试指标和方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运动结合按摩以及运动减肥对于肥胖青少年的体重、体脂率、BMI、瘦体重的影响 |
4.2 运动结合按摩和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腰围、臀围、大腿围的影响 |
4.3 运动结合按摩和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肥胖青少年夏令营的课表 |
附录3:肥胖青少年夏令营的食谱 |
8 致谢 |
(5)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与单纯性肥胖 |
1.1 对单纯性肥胖病名的认识 |
1.2 对单纯性肥胖病因的认识 |
1.3 对单纯性肥胖病机的认识 |
1.4 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与单纯性肥胖 |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诊断标准及分类 |
2.3 病理机制及病因 |
2.4 治疗方法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不良反应及其它可能问题的处理 |
2.7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三组研究对象体重比较 |
3.3 三组研究对象体重指数比较 |
3.4 三组研究对象腰围比较 |
3.5 三组研究对象臀围比较 |
3.6 三组研究对象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7 三组研究对象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 |
3.8 三组研究对象血脂的比较 |
3.9 三组研究对象血清炎症因子的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意义 |
2 本研究治疗原则及指导思想 |
3 本研究治疗方案的选择 |
3.1 电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
3.2 选方原理及组成 |
4 临床结果分析 |
5 观察指标的选取 |
5.1 肥胖相关指标的选择 |
5.2 肥胖与炎症因子水平 |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研究 |
1 单纯性肥胖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 |
2 单纯性肥胖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
3 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 |
3.1 营养治疗 |
3.2 运动治疗 |
3.3 药物治疗 |
3.4 外科手术 |
二、中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认识 |
1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病名 |
2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病因病机 |
2.1 中医病因认识 |
2.1.1 饮食失节 |
2.1.2 运动不足 |
2.1.3 先天禀赋 |
2.1.4 年老体衰 |
2.1.5 其他因素 |
2.2 中医病机认识 |
2.2.1 肥胖常伴气血失调 |
2.2.2 肥胖发病的病理关键因素 |
3 单纯性肥胖的常规中医辨证分型 |
4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治疗 |
4.1 内服中药法 |
4.2 中医外治法 |
5 单纯性肥胖的预防调护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筛选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的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终止、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案 |
2.2 治疗方法 |
2.3 异常情况处理 |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5 观察指标 |
2.5.1 基础指标测定 |
2.5.2 生化指标的标本采集与检测方法 |
2.6 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情况分析 |
3.2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
3.3.1 体重指标比较 |
3.3.2 BMI指标比较 |
3.3.3 WC指标比较 |
3.3.4 WHR指标比较 |
3.3.5 Leptin指标比较 |
3.3.6 INS指标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的BMI与 Leptin、INS相关性分析 |
3.5.1 埋线组治疗前后的BMI差值与Leptin、INS差值相关性 |
3.5.2 埋线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5.3 西药组BMI治疗前后差值与Leptin、INS相关性分析 |
3.5.4 西药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6 随访情况 |
3.7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方案的相关探讨 |
2 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法的中医机理探讨 |
2.1 三焦与单纯性肥胖相关性 |
2.1.1 三焦的概念及形态结构 |
2.1.2 三焦生理与肥胖关系 |
2.1.3 三焦病理与肥胖关系 |
2.2 调理三焦法埋线减肥理念的形成 |
3 调理三焦法埋线减肥方选穴组方依据 |
3.1 基础穴方 |
3.2 辨证配穴 |
4 基于实验结果探讨调理三焦法埋线的临床减肥机制 |
5 优势与创新点 |
6 实验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肥胖的中医认识及现代研究概述 |
1 肥胖的病因与发病认识 |
2 肥胖的临床治疗概述 |
3 儿童肥胖概述 |
4 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概述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粪菌移植医学研究进展 |
1 粪菌移植的历史沿革 |
2 粪菌移植与肠道菌群 |
3 粪菌移植的操作过程 |
4 粪菌移植与现代临床疾病 |
5 粪菌移植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 |
6 粪菌移植联合中医药可产生协同作用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负重校园跑改善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2.2 对于肥胖标准的定义与诊断方法的研究 |
2.3 对于体质健康的研究 |
2.4 引起大学生肥胖的原因 |
2.5 肥胖的流行趋势及肥胖人群糖尿病、动脉硬化研究进展 |
2.6 运动改善肥胖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关测试指标比较 |
5 讨论 |
5.1 负重校园跑对肥胖大学生体成分的影响 |
5.2 负重校园跑对肥胖大学生糖尿病风险的影响 |
5.3 负重校园跑对肥胖大学生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影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肥胖概述 |
1.1.1 肥胖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危害 |
1.1.2 肥胖与能量代谢 |
1.1.3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 |
1.1.4 肥胖与血脂代谢 |
1.1.5 肥胖与肠道微生物 |
1.1.6 肥胖对其他生理功能的影响 |
1.2 肥胖的预防及营养干预 |
1.2.1 肥胖的治疗与预防 |
1.2.2 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功能 |
1.2.3 淀粉的消化性能与营养功能 |
1.3 淀粉消化性能调控 |
1.3.1 淀粉酶与淀粉消化性能 |
1.3.2 淀粉多尺度结构与消化性能 |
1.3.3 淀粉多尺度结构修饰对其消化性能的调控 |
1.3.4 热挤压3D打印技术调控淀粉的多尺度结构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主要实验材料 |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制备 |
2.3.2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消化性能的测定 |
2.3.3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螺旋结构的测定 |
2.3.4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表面短程有序结构的测定 |
2.3.5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结晶结构的测定 |
2.3.6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表面分形及糊体系亚微观结构的测定 |
2.3.7 分子对接技术 |
2.3.8 分子动力学模拟 |
2.3.9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 |
2.4.2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螺旋结构 |
2.4.3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表面分子短程有序化结构 |
2.4.4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结晶结构 |
2.4.5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分形结构 |
2.4.6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糊体系的亚微观结构 |
2.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消化性能与多尺度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2.4.8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与胰α-淀粉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2.4.9 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分子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脂代谢及肝脏转录组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3.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动物实验方案及饮食设计 |
3.3.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3.3.3 组织切片观察 |
3.3.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3.3.5 血清脂质组学测定 |
3.3.6 肝脏组织中基因的表达量测定 |
3.3.7 肝脏转录组测序 |
3.3.8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肥胖受试鼠体重的影响 |
3.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糖的影响 |
3.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脂的影响 |
3.4.4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3.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3.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组织切片的影响 |
3.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清脂质代谢的影响 |
3.4.8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肝脏组织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4.9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肝脏转录组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4.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组织切片观察 |
4.3.2 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
4.3.3 胃肠激素水平测定 |
4.3.4 肠道中总胆汁酸水平测定 |
4.3.5 粪便脂质组学测定 |
4.3.6 肠道微生物检测 |
4.3.7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结肠组织的影响 |
4.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4.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
4.4.4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胆汁酸及肠道脂代谢影响 |
4.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4.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生理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肥胖小鼠能量代谢及棕色脂肪调节作用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5.2.1 主要实验试剂 |
5.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动物实验方案及饲养 |
5.3.2 受试鼠活体脂肪和肌肉含量分析及代谢水平、能量支出监测 |
5.3.3 受试鼠低温造模、体温及体表温度测定 |
5.3.4 胰岛素耐量试验 |
5.3.5 取材及处理方法 |
5.3.6 血清中生化指标测定 |
5.3.7 脂肪组织形态学观察 |
5.3.8 脂肪组织基因表达量测定 |
5.3.9 免疫印迹试验 |
5.3.10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体重及体脂比的影响 |
5.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胰岛素耐受性的影响 |
5.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血脂和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
5.4.4 室温环境下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
5.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体温的影响 |
5.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5.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i BAT和 ing WAT中产热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8 室温环境下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iBAT中脂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中药应用于超重/肥胖人群体重管理疗效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肥胖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肥胖的病因 |
3 肥胖相关并发疾病 |
4 肥胖的治疗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干预方案 |
3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纳入流程 |
2 一般资料情况 |
3 中医体质特征 |
4 体重管理疗效 |
5 临床症状改善 |
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疗效分析 |
3 在生活方式等干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的机理分析 |
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对肥胖学生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方案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J].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11)
- [2]肥胖儿童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侯国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腹部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及脂肪代谢的机制研究[D]. 马德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运动结合按摩对肥胖青少年减肥效果的研究[D]. 付佳.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5]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观察[D]. 谢汉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研究[D]. 曾启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D]. 崔丽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负重校园跑改善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D]. 黄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9]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D]. 郑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10]中药应用于超重/肥胖人群体重管理疗效的真实世界研究[D]. 宋昌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