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H脱硫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宏亮[1](2021)在《DH36高强度船板钢全流程工艺优化和腐蚀防护的基础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造船业迅速发展,对高端船板钢的需求与日俱增,船舶的大型化、高速化对船舶结构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同时具有高强度、良好低温冲击韧性、焊接性能以及防腐蚀性能的船体用结构钢。本文针对国内某企业DH36高强度船板钢出口检测时冲击性能达不到船级社标准,部分炉次的常温冲击功从89.5-209J之间波动,其他力学性能也不稳定的实际生产问题,结合团队前期对DH36力学性能与其中元素波动的数学模型的研究,在对钢坯内在质量和微观、宏观缺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冶金物理化学原理和金属学方法对冶金全流程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在满足国标的情况下对DH36化学成分、炼钢工艺、热轧工艺进行了全流程优化,获得了工艺稳定、性能优良的DH36产品;在低S、P含量(0.018-0.020%)范围对DH36船板钢的防海水腐蚀机理及超疏水锌镍合金镀层进行了研究,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金相及夹杂物分析、断口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结合生产工艺,分析了 DH36高强度船板钢冲击性能不合及大幅波动的原因,发现钢中夹杂物特别是硫化物夹杂是引起内部缺陷的主要诱因之一。在钢板中心产生的宽大贝氏体、马氏体、珠光体带状组织中发现C、Mn元素的富集、成分偏析产生的心部异常组织及条状MnS、氮化物等夹杂,它们与钢基体的界面成为裂纹源,在轧后冷却或矫直过程张应力作用下使钢板内部产生裂纹。结合本研究团队前期对大数据下得到的DH36中S、P和常规元素与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的数学模型,确定了高性能的DH36必须在LF精炼中将S含量脱到极低,而全流程P控制在0.018-0.020%,可以获得冲击韧性的极大值,并可大幅度降低C、Si、Mn、Al等元素的波动对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改善炼钢工艺后得到的S含量0.0030-0.0060%的钢坯的研究发现,硫化锰的析出温度及硫化物、氮化物等夹杂物大小对冲击性能有较大影响,即使是尺寸较小的硫化锰夹杂也影响钢板内部组织的连续性,裂纹源容易在夹杂物的位置产生,在受外力冲击时微裂纹的扩大使钢的冲击性能降低。MnS在奥氏体固相区析出,S含量越低,MnS在奥氏体区析出温度越低,尺寸越小;研究发现高性能DH36化学成分优化原则为:低C、中Mn,Nb、V微合金化,控制Al、V含量在低限,控制超低含量的S及0.018-0.020%的P;连铸优化后的参数为:拉速0.95m/min、比水量0.5L/kg、过热度25℃。通过转炉、LF精炼及连铸全流程参数优化后,得到的DH36铸坯中心偏析明显降低、钢板带状组织所产生的裂纹消失,冲击性能和焊接性能显着提高,波动范围大大减小。(2)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测试了炼钢流程优化后获得的性能优良的DH36高强度船板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对不同变形量及变形温度条件下单道次轧制后奥氏体再结晶百分比进行了测定,结合控轧控冷,得到的最佳终轧温度为800-820℃、冷却速度为5-7℃/s、终冷温度为690-710℃,钢板低温冲击韧性稳定提高,不仅达到了船级社标准,而且-40℃和-60℃的低温韧性远高于标准值。厚度30mm的DH36船板钢,在焊接热输入分别为15kJ/cm和50kJ/cm情况下,探伤结果都为1级,焊缝对接接头拉伸、弯曲冲击性能以及硬度试验通过了船舶材料验证要求,解决了焊接性能不稳定的问题。(3)根据离子-分子共存理论(IMCT)建立了转炉冶炼DH36船板钢CaO-SiO2-MgO-FeO-Fe2O3-MnO-Al2O3-P2O5-TiO2 九元渣系与钢液间磷分配比LP预报模型,在生产企业获取转炉冶炼DH36船板钢冶炼末期渣-钢成分的实际生产数据,验证了磷分配比预测模型用于冶炼DH36在控制磷含量的准确性。利用热力学理论证实了脱磷模型中关键参数NFtO的表征方程必须用“全氧法”,生产现场取得的数据也证实了理论表征方程的准确性,有力支撑了氧化脱磷模型的实施。由热力学模型得到的[%P]与lgLP,measured的关系,获取[%P]在0.018-0.020浓度区间所对应的DH36在转炉冶炼末期的1gLP为3.86-4.07,冶炼温度为T=1617-1634℃,相对应的终点渣的特性及成分范围为:二元碱度R2=2.5-3.5,(%MgO)=8-11.6,(%FeO)=11.9-13.8,(%Fe2O3)、(%MnO)、(%Al2O3)的成分对P的分配比影响不大。研究还发现渣中(%TiO2)含量小于1.0%时对lgLP影响不大,但在1.0-1.3%时,lg LP波动较大,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利用IMCT理论建立了 DH36船板钢LF炉SiO2-Al2O3-CaO-MgO-MnO-TiO2-FeO七元渣系精炼脱硫的热力学模型,用30组工业数据验证表明,理论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研究发现,LS,Mgs对硫总分配比Ls的贡献很少,可以忽略不计;渣中MnO、TiO2含量以及精炼温度对硫分配比的影响不大。对硫的分配比影响最大的是炉渣碱度和钢液中氧含量[%O](或炉渣中(%FeO)含量),当炉渣碱度由2增加到6时,硫的分配比增加10倍;钢液中氧含量低于50ppm或精炼渣中(%FeO)<1时,硫分配比急剧增加。(4)模拟海水成分对所冶炼的低S、控P的DH36船板钢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电化学极化曲线和阻抗谱(EIS)的结果表明,P含量控制在0.018-0.020%、S 含量分别为 0.0030%、0.0050%和 0.0060%的钢中,更低的0.0030%硫的DH36钢的耐蚀性最好,扫描电镜对试样的腐蚀形貌分析表明,钢表面为均匀腐蚀,引起腐蚀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低硫状态下形成的少量的MnS夹杂与周围铁基体形成的腐蚀微电池引起的,说明低S船板钢依然不能阻止海水的侵蚀,这就需要对船板钢的防腐方法进一步研究。(5)利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制备的锌镍合金镀层对DH36船板钢的腐蚀保护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发现在-0.8V和-1.0V较低电位下沉积,析出电势较高的镍离子优先析出,锌镍电沉积过程属于正常共沉积,沉积速度较慢,锌镍沉积层无法覆盖整个表面;在-1.2V较高电位沉积时,标准电极电势较低的锌快速析出,镍的沉积受到抑制,形成Zn(OH)2胶体膜,产生速度较快的异常共沉积,并形成致密的锌镍合金镀层,使得DH36的耐蚀性大幅提高;但在大于-1.4V更高电位下沉积时,也属于异常共沉积,形成较大沉积颗粒及较大孔洞,使得镀层的耐蚀性下降。(6)为了获得超级耐蚀船板钢,利用电沉积方法在DH36船板钢表面制备了微纳米结构的超疏水锌镍合金镀层,研究了电化学沉积时间对沉积层形貌、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润湿性的影响。经PFTEOS改性处理,发现沉积时间为3000s时,DH36表面形成了微纳米分层结构的锌镍合金镀层,其润湿性能从超亲水转变为超疏水,静态水接触角超过160°。在3.5%NaCl溶液中的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超疏水锌镍合金镀层的耐蚀性相比于没有涂层的0.0030%低硫DH36船板钢提高32倍左右。这个研究为未来系统解决高端船板在海水中腐蚀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代卫星[2](2021)在《单嘴精炼炉冶炼不锈钢冶金机理及工艺》文中指出不锈钢冶炼新技术的开发一直是不锈钢冶金工作者关注的研究课题。单嘴精炼炉,简称“单嘴炉”,是我国原创的一种钢液真空炉外精炼装置,长期的工业性批量试验已经证明了该炉型在电工钢、轴承钢等品种冶炼方面具有精炼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及设备简单等技术优势。将单嘴炉技术优势应用于不锈钢的冶炼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探索。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我国不锈钢冶炼新技术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单嘴精炼炉冶炼不锈钢为研究背景,围绕冶炼过程的关键冶金机理及工艺开展深入研究。通过物理和数值模拟明确了气泡长距离上浮的演变行为,解析了单嘴炉内部全钢液区域的流场结构;提出了炉型结构的最优化控制原则;证实了浸渍管偏移和双透气砖搅拌能有效提高浸渍管外围钢液的流动性,提出了偏心距和双透气砖布置的最佳控制方法。建立了真空室“钢-渣”冷态模拟装置,阐明了顶渣的流动特征及循环机理,并进一步结合25吨工业单嘴炉进行了流场和炉型设计,完成了冶炼304不锈钢的工业性试验及冶炼效果评估。建立了单嘴炉冶炼不锈钢的工艺数学模型,提出了不锈钢冶炼工艺的控制关键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钢包底部吹入的气体气泡在钢液中长距离上浮过程中会不断的长大,进入真空室后发生了加速膨胀,气泡溢出真空液面时的直径达到初始直径的12.5倍,上浮速度也相应增加至初始速度的3.5倍,有效地扩大了真空室内的气液表面活性区;长距离气泡搅拌作用下,全钢液区域的流场由8个特征区域组成,通过流场解析确认了钢包底部钢液的流动主要靠下降流冲击驱动,而浸渍管外围钢液的流动则依靠上升流的外溢流股驱动。(2)炉型参数(浸渍管内径、吹气位置及插入深度)变化会改变单嘴炉环流效率和浸渍管内外钢液的流动均匀性;以保障环流量和提高流动均匀性为钢液流场的优化目标,提出了 3个炉型参数的最优化控制方法,在25~130吨容量范围内,总结得出了炉型参数无量纲值的最佳控制范围:内径(D1/D0)为0.41~0.48,吹气位置(r/R)为0.5,插入深度(h/H)为0.135~0.17。(3)相比传统中心对称位置,将单嘴炉浸渍管正偏后可达到提高外围钢液流动强度、缩短熔池混匀时间的有益效果,并得出了浸渍管无量纲偏心距(△E/D1)的最佳控制范围0.2~0.3;在偏心单嘴炉中采用双透气砖吹氩搅拌,可大幅提高外围钢液的流动强度,相比单透气砖搅拌,浸渍管外围钢液的平均流速提高了 40%,浸渍管内外钢液的流速差百分比由54%缩小至10%以内;将双透气砖夹角控制到180°、吹氩比控制到1/7~1/5范围,可实现最佳的搅拌效果。(4)真空室“渣钢”水模型实验研究表明:真空室强烈的气泡活性区可将顶渣层撕碎成大量细小的渣滴,并将其卷入到钢液中,有效增加了钢渣接触面积;在循环钢液的作用下,大部分渣滴可在钢包与浸渍管之间循环流动,与钢液形成了长时间的浸润接触;钢渣之间这种“大面积+长时间”的流动接触特性提升了钢渣之间的反应效率。(5)以实际25吨钢包为背景对工业单嘴炉的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了设计,并开展了冶炼不锈钢的工业性试验。18炉304不锈钢冶炼结果表明:依据模型设计完成的25吨偏心单嘴炉在冶炼中体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最低可将钢中碳含量脱至110ppm,还原期Cr的平均收得率为97%;破空前后钢液成分波动幅度小,主要元素的含量波动均小于5%,冶炼过程没有出现钢包渣结壳和真空喷溅现象。(6)基于建立的单嘴炉冶炼不锈钢工艺数学模型,可对冶炼过程中的钢液成分和温度进行预测计算。模型研究表明:吹氧期钢液内部脱碳速率最大,平均可达到113.5ppm/min,占总速率50%以上;VCD阶段初期真空液面的表面脱碳速率占比达到70%,而后期钢液的脱碳主要依靠还原氧化铬;采用“动态真空+动态供氧”的吹氧工艺能有效提高钢液脱碳速率并减少贵金属Cr的烧损。
李进[3](2020)在《海藻来源黄杆菌水解昆布多糖和琼脂糖的途径研究》文中提出海藻多糖种类众多、化学结构复杂,在海洋生物化学循环中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分解,形成地球碳循环中最大的循环之一。而海洋生态系统自身就存在最大的海藻多糖裂解酶基因库,即CAZymes基因库。而构成该CAZymes基因库的主要微生物来源是海洋黄杆菌。本课题组分离了大量的能利用不同海藻多糖的海洋黄杆菌。以Tamlana属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了Tamlana属菌株的海藻多糖代谢途径;并通过蛋白组学等方法探究了菌株T.laminarinivorans PT2-4水解昆布多糖的分子机制。同时以课题组已有的黄杆菌A.agarilytica ZC1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目的基因的原核表达和产物验证等方法证实该菌株中的琼脂糖分解代谢途径。主要获得了如下结果:(1)、从不同地点采集到丰富的大型海藻样品,筛选出近400株菌,其中黄杆菌共24个属80个种。对其中的三株黄杆菌CW2-9、PT2-4和62-3进行鉴定发现菌株CW2-9与T.sedimentorum JCM 19808的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度为96.3%,菌株PT2-4和62-3与T.sedimentorum JCM 19808的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8.4%和97.99%;三株菌的主要脂肪酸为iso-C15:0、iso G-C15:1和iso-C17:0 3-OH,呼吸醌为MK6。这三株菌分别被命名为Tamlana fucoidanivorans CW2-9、Tamlana laminarinivorans PT2-4和Tamlana sargassums 62-3。(2)、Tamlana属的菌株根据亲缘关系分析,在基因组水平上明显分为两支。Tamlana sp.EP2-2、T.crocina HST1-43、T.carrageenivorans UJ94、T.agarivorans JW-26和T.fucoidanivorans CW2-9这一支的基因组的保守性较低,水解酶的种类丰富,含有水解甘露聚糖、鼠李聚糖、木聚糖等杂多糖的水解酶。而T.laminarinivorans PT2-4、T.sargassums 62-3、Tamlana sp.S2-14、T.nanhaiensis FHC16和T.sedimentotum JCM 19808这一支保守型较高,具有保守的昆布多糖PUL和海藻酸盐PUL。(3)、T.laminarinivorans PT2-4具有较强的昆布多糖利用能力。通过蛋白组分析和RT-q PCR验证发现菌株PT2-4中的基因1092明显上调表达,重组表达的1092蛋白能将昆布四糖和昆布六糖水解为二糖和单糖;初步阐明了菌株PT2-4中低聚昆布多糖的代谢途径。通过基因截短和定点突变方法,发现基因1092的GH16结构域中Asn364、Arg400和Glu452为基因1092与底物结合的关键结合位点,当它们被替换成丙氨酸,基因1092完全失去了水解昆布四糖和昆布六糖的活性。基因1092的GH16结构域中的Gly361和His466两个位点被替换成丙氨酸后,基因1092的水解产物明显发生变化。(4)、通过菌株A.agarilytica ZC1的胞外寡糖聚合度分析、琼胶酶的信号肽预测、细胞定位预测等,预测了菌株A.agarilytica ZC1中存在的琼脂糖代谢的四个途径。从菌株ZC1中克隆基因Aga575和NH852,并进一步构建了工程菌E.coli Rosetta(DE3)-p ET22b(+)-Aga575-NH852;工程菌水解琼脂糖的产物为不同聚合度的新琼寡糖及3,6-内醚-L-半乳糖和D-半乳糖。
王鑫[4](2020)在《智慧电厂安防系统研究及工程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高速发展,但在一定时期内,煤炭资源仍是我国能源的重要依靠力量。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发展方向。随着智慧能源理念的提出,智慧电厂已经成为各大电厂发展的下一个战略目标。电厂生产安全是电厂关注的重点,智慧电厂安防系统建设需要重视。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和5G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智慧电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依托国电南宁660MW火电机组的智慧化整改设计项目,结合该电厂的基础设备以及电厂安防现状,对该电厂智慧安防系统进行研究以及工程设计。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电厂安防系统的设计文献以及相关国家标准,介绍了传统电厂安防系统设计的一般理论方法。然后,借鉴已建成的智慧电厂的相关经验,并结合南宁电厂的安防现状,提出智慧电厂安防总体实施规划设计方案,主要设计了智慧电厂安防的前端系统、安防一体化集成平台以及安防管理系统。前端系统包括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巡检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和智能门禁及出入口车辆管理系统。一体化安防平台集成了现有的安防子系统。安防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安全三维可视化管控、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安全检查管理、智能两票管理四个子系统。最后给出了整个系统的建设的预算估算。智慧电厂的建设是一项大型工程,虽然已有成功案例,但是目前各电厂智慧程度以及建设方向都有差异,论文相关设计可以为其他电厂智慧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参考。
陈清双[5](2020)在《腐植酸钠对小鼠肠道炎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是现代畜牧业中常见的发病率、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之一,结肠肠道炎症广泛影响畜牧业的发展,目前治疗这两种疾病多用抗生素及皮质醇类药物,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副作用极大,且易造成抗生素滥用现象,导致微生物耐药性。在畜牧业“替抗”趋势下,寻找一种抗菌消炎的有效产品成为首要任务。腐植酸钠(Sodium humate)是富含有机质和大量羟基、羧基等基团的大分子有机物质,具有抗炎、抗菌、抗溃疡、收敛、止泻等作用。本研究旨在利用硫酸葡聚糖钠(DSS)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利用大肠杆菌K88与DSS共同建立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用来研究腐植酸钠对此两种肠道疾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针对以上内容,本研究开展了以下工作:(1)利用平板菌落计数及扫描电镜,研究了腐植酸钠对大肠杆菌K88、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影响,并得出腐植酸钠对大肠杆菌K88有明显抑制作用,0.4%的腐植酸钠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率达到77.27%,且扫描电镜显示腐植酸钠会导致大肠杆菌表面塌陷、褶皱、内容物溢出。0.4%的腐植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为13.68%,添加腐植酸钠的一组明显菌落小,形态有褶皱,形状发生变化。腐植酸钠对沙门氏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利用3.5%DSS成功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得出0.4%腐植酸钠可以修复肠绒毛、抑制炎性细胞,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说明0.4%腐植酸钠可以缓解DSS诱导的肠道炎症。(3)利用大肠杆菌K88与DSS成功建立小鼠腹泻模型,模型小鼠十二指肠炎症最为严重,血液中LPS、TNF-α、IL-1β及IL-6含量显着上升,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变形菌门丰度上升。建模后摄入0.4%腐植酸钠的小鼠,通过下调LPS、TNF-α、IL-1β及IL-6,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肠组织得到修复,肠炎症状明显缓解,说明0.4%腐植酸钠可以有效缓解大肠杆菌K88与DSS联合诱导的肠道炎症。
尹诗诗[6](2020)在《石膏二水相-半水相转化过程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膏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同时也在一些工业过程中以副产物的形式生成。我国的工业副产石膏产量日益增加,其堆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大部分工业副产石膏主要为二水石膏(DH,Ca SO4·2H2O),将其经济高效地转化成如半水石膏(HH,Ca SO4·0.5H2O)的脱水相加以利用,有助于解决固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驱动石膏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创新进步的热点领域。因此,相应的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显得十分迫切。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在甘油水溶液体系中二水向半水石膏的相变与形貌控制规律,并初步探讨了微波辐照下半水石膏转化生成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在油浴恒温反应条件下研究了甘油溶液体系中石膏相态转化的过程,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甘油、Na2EDTA和NaCl的浓度,能在110℃下获得α型半水石膏与β型半水石膏晶体。低浓度的甘油和NaCl通常会降低水的活性,增加溶液过饱和度,有利于α型半水石膏晶体的形成。但当甘油含量从50 wt%增加到70 wt%或NaCl浓度从0.14 mol增加到0.26 mol时,局部相对过饱度可能急剧增加,趋向于形成有缺陷形貌的β型半水石膏。Na2EDTA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晶体形貌,在同一体系中制出两种半水石膏,这有助于对石膏半水相晶体结构特点和差异进行更加深入研究。进一步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在甘油水溶液体系中,Mg Cl2·6H2O相比NaCl使二水石膏具有较慢的转化速度,为半水石膏提供了充分的成核和生长的时间,只生成晶型完整的α型半水石膏。在0.14 mol/L Mg Cl2·6H2O条件下,将Na2EDTA分别换成为CTAB、SDS和丁二酸,α型半水石膏则呈现大长径比晶须、柱状、层状和梭状等形貌。探讨了添加剂的影响机制,分析了甘油盐介导体系中复合添加剂对α型半水石膏形貌控制的作用。相比传统加热方法,微波辐射加热具有节能、高效和具有选择性等诸多优点。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在密闭容器微波场中,二水石膏含水量过小(固液比<1:3)或过大(固液比>2:3)都不利于相态转化。当控制温度高于120℃时,可产生α型半水石膏。相比传统加热的高压釜水热法,微波作用不仅显着增加反应速度,还能减小α型半水石膏晶体尺寸。在微波辐照条件下,α型半水石膏晶体生成可能经历二水石膏溶解、半水石膏结晶和小晶体的定向聚集过程。
郝敏[7](2020)在《大肠杆菌体内的基因编辑及信息存储》文中提出脱氧核糖核酸(DNA)不仅编码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且具有可编程性、持久性、易于复制、高存储密度和高保真等特性,已成为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具,可作为基因编辑的模板DNA和信息数据存储的介质等。但在细胞体内进行大片段的基因插入和信息存储仍然存在很多限制,例如需要外源基因编辑模板的引入、信息存储容量低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工程化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以高拷贝质粒为基础,构建可扩展且低成本的方法,可以在E.coli细胞内直接进行单链DNA的合成、基因编辑和DNA信息存储。通过设计构建以高拷贝质粒为基础的单链DNA合成系统,利用模块化的滚环复制结构,在E.coli细胞内合成不同长度及序列的环状单链DNA。利用Cas9核酸酶不依赖于PAM的单链DNA切割特性,构建基于模块化滚环复制结构和Cas9核酸酶的RC-Cas系统,在细胞体内获得作为基因编辑模板的线性单链DNA,通过λRed重组酶对基因组进行精确的编辑。利用该系统实现不同长度供体DNA的体内合成,通过诱导表达λRed重组酶,可以在E.coli细胞正常生长的过程中对细胞基因组进行有效的编辑,并实现了大结构的基因片段插入(>1 kbps)。同时,基于高拷贝质粒在E.coli细胞体内进行复制时具有稳定、高效和易于编辑的特点,以高拷贝质粒为基础,结合随机组装机制和混菌培养,构建细胞体内的DNA信息存储系统。该系统结合了体内和体外信息存储的优势,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条技术路径,利用低成本的DNA合成文库和高保真度的细胞体内信息复制系统,将编码数字信息的DNA文库存储在细胞体内。该方法成功存储了97.7 kbps的DNA文库,并回收得到了完整的数据(100%)。然后进一步扩大细胞体内信息存储的容量,将2304 kbps,编码445 kbytes数字信息的DNA文库存储在细胞体内,并且可以回收几乎完整(84.15%)的存储数据。综上,本研究以高拷贝质粒为基础,在E.coli细胞内构建了单链DNA合成、基因编辑和DNA信息存储策略,可以在细胞内可控的合成线性单链DNA模板(>1 kbps),并应用于基因组的大片段插入编辑,也可以利用混菌培养,在细胞体内快速和低成本的进行DNA文库的存储,且可以近似完全的回收数据,为基因组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型。
胡玉春[8](2020)在《转型升级背景下DH公司企业文化变革研究》文中认为文化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识。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那些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经营业绩要明显优于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与此同时,那些对企业长期经营绩效起着负面作用的企业文化也并不少见,特别是那些在企业成功时所形成产生的企业文化,如果不能根据内外环境变化而作出改变,更容易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好在企业文化并不是绝对不可以改变,尽管这种转变错综复杂,如果采取的措施方法得当,文化完全可以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经营增长的企业文化。可以说,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里,企业文化的变革,已经成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得不面临的课题。DH公司是一家运营了十几年地方火力发电企业,此前在火力发电行业取得了较大成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年来随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DH公司开启了转型升级之路,企业文化的变革也迫在眉睫。本文以DH公司为研究对象,以DH公司转型升级为背景,对DH公司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了诊断,找出DH公司当前文化对转型升级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提出了DH公司文化变革的原则、思路和具体变革方案,以期文化的变革能对公司战略转型与升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黄霄[9](2020)在《文丘里式循环流化床生石灰干法消化装置研发及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干法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CFB-FGD)工艺,因其工艺系统简单、占地面积较少、投资运营成本较低、脱硫效率高以及无废水二次污染等优势,在中小型燃煤电厂和钢铁烧结等行业的烟气脱硫领域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消石灰(Ca(OH)2)因其原料来源广泛、活性好、副产物易于综合处理与利用等特点,是目前最常用的干法烟气脱硫剂。如何现场制备符合CFB-FGD工艺的消石灰脱硫剂是该工艺发展与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某钢铁企业350 m2烧结机烧结烟气干法脱硫工程为对象,基于生石灰干法消化和颗粒流态化原理,开展文丘里式循环流化床生石灰干法消化(VCFB-DH)工艺及装置研发,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文丘里消化器进行结构优化,并基于建立的VCFB-DH中试装置,提出VCFB-DH中试装置冷热态试验方案及生石灰消化效果评价方法,旨在为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基础。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根据烧结机烟气SO2超净排放的要求,以350 m2烧结烟气CFB-FGD工艺为对象,结合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运行经验及生石灰干法消化特性,开展了文丘里式循环流化床生石灰干法消化(VCFB-DH)工艺系统设计。基于系统工作过程和基本假设,进行了10 t/h VCFB-DH工艺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并结合运行实际对工艺系统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1)VCFB-DH工艺主要由生石灰给料、立式干消化器、除尘与返料、消石灰储存、工艺水及其雾化、烟气供应以及仪用气供应等组成,其中立式干消化器为该工艺的关键部件。(2)在设计工况下,10 t/h VCFB-DH工艺的生石灰消耗量为10 t/h,消石灰产量为12.60 t/h,雾化水消耗量为2.60 t/h;消化过程中生石灰放热量为9048.9 MJ/h,装置总输入热为6503.9 MJ/h,其中,生石灰带入热、消化用雾化水带入热和烟气带入热分别占输入热的0.7%、0.3%和99.0%;装置总输出热为11084.2 MJ/h,其中,出口烟气带出热量为主要输出热,占总输出热的87.0%,消石灰带出热和筒体散热相对较小,分别为3.4%和9.6%。(3)为了确保烟气出口温度和生石灰消化品质,采用喷水雾化方式使出口烟温保持在设计值,在进口烟温为80℃下,烟气降温用雾化水量为1.67 t/h,雾化水总量为4.27 t/h,工艺性能最佳。在VCFB-DH工艺设计的基础上,开展了立式干消化器、生石灰给料、除尘与返料等关键部件和系统的设计,并结合系统设计进行了设备选型与校核。结果表明:(1)立式干消化器由烟气进口、文丘里管、上下锥体、筒体、烟气出口等组成,其中,干消化器总高度为26.25 m,筒体为Ф2×20 m,文丘里管由7孔文丘里组成,每个文丘里总高度为0.9 m,进出口直径均为Ф0.44 m,喉部直径为Ф0.22m,烟气进口直径和烟气出口宽均为1.2 m。(2)生石灰料仓筒体为Ф7000×3.3(H),锥段高度为7m,其有效容积为170 m3,料仓底部连接DN250下料星排和给料斜槽(型号为B300/AS200),料仓顶部配置1台脉冲袋式仓顶除尘器(型号为HMC48B)。(3)选用筒体型号为2X6H,材质为345的两级旋风分离器,并配置相应的下料和返料装置,同时还配置了Ф7000×13.5(H),锥段高为7 m、有效容积为600 m3的消石灰粉仓。基于Fluent数值模拟平台,开展立式干消化器内烟气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烟室导流板、筒体缩口等对干消化器的阻力特性和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比原始文丘里式循环流化床消化反应器,烟室增添导流板后,轴向流场分布表明反应器筒体内流场的对称性得到了改善;从截面流场分布可以看出,随着烟室导流板的添加,有效避免了文丘里管出口流场的非对称性带来的烟气偏析现象,有利于床内颗粒物料的返混,并同时避免了部分消化产物向壁面的运动,减少了粘壁现象的产生,从而提高消化反应效率。同时,在不同入口烟气流速条件下,反应器进出口压力差随着流速的增加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对比原始文丘里式循环流化床消化反应器,在筒体上添加合适尺寸的缩口,不仅不会破坏立式消化反应器内的流场,而且有助于强化消化器的二次喷腾作用,进而提高消化反应效率。随着消化反应器筒体缩口个数的添加,在相同的入口流速条件下,阻力损失略微增大,其增幅约为5%;随着缩口尺寸的增加,消化反应器进出口压力差随之降低,筒体内烟气流速有递减趋势;综合消化器内流场和阻力两方面考虑,当缩口尺寸为1200 mm时,其性能优化效果最佳。
曹博伦[10](2020)在《脱硫石膏晶须水热生长过程及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硫酸钙晶须作为一种纤维状无机单晶材料,因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易于表面处理、与橡胶塑料等聚合物亲和力强、毒性低、集增强纤维和超细无机填料于一体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塑料、橡胶、涂料、油漆、造纸、沥青、摩擦材料等。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的加强和高品质天然石膏资源的相对短缺,利用脱硫石膏等工业副产石膏制备高品质硫酸钙晶须成为当前石膏材料研究的重点。开展脱硫石膏晶须的水热生长过程及动力学研究对制备高品质硫酸钙晶须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理解并实现脱硫石膏向硫酸钙晶须的转化控制,还可以实现脱硫石膏的资源再生利用及环境保护。本文利用脱硫石膏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脱硫石膏晶须(硫酸钙晶须),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了脱硫石膏晶须水热结晶生长过程中固-液两相成分随时间的演变规律、脱硫石膏向硫酸钙晶须转化动力学及水热环境温度、H2SO4浓度、Cu Cl2用量对脱硫石膏晶须水热形成过程和转化动力学的影响,旨在探明脱硫石膏晶须的水热结晶机制。此外,本文结合人工智能中的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以24组实验数据作为训练集,以5组实验数据作为测试集,通过BP神经网络对实验数据的训练建立了脱硫石膏晶须水热制备工艺参数与晶须品质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遗传算法与试验验证优化并确定了工艺参数,旨在为脱硫石膏晶须的结晶形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试验及理论研究结果如下:(1)以脱硫石膏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硫酸钙晶须是一个溶液介导的从DH(Dihydrate)到α-HH(hemihydrate)的转化过程,其转化符合溶解-结晶机理且转化速率受成核-生长步骤控制。添加剂H2SO4通过改变反应溶液中脱硫石膏的溶解度来促进脱硫石膏晶须的水热转化;添加剂Cu Cl2中的Cu2+离子通过选择性吸附在α-HH晶体的不同晶面上进而影响硫酸钙晶须的水热结晶以形成高长径比的晶须。在脱硫石膏晶须的生长过程中,晶须的平均直径会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晶须的平均长径比会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反应温度的升高、H2SO4及Cu Cl2浓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2)根据硫酸钙晶须的摩尔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推导了脱硫石膏向硫酸钙晶须转化的自催化动力学方程,模拟结果为k=1.377,b=-4.741,R2=0.990,与优化条件下的晶须转化的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证实了自催化模型用于脱硫石膏晶须转化动力学的可靠性;改变晶须制备水热环境可以控制脱硫石膏向硫酸钙晶须的转化。水热环境中的温度、H2SO4浓度及Cu Cl2用量会影响脱硫石膏晶须的转化动力学,升高温度、增加H2SO4浓度、降低Cu Cl2用量会缩短硫酸钙晶须的成核-生长时间,产生更大的驱动力促使DH转变为α-HH,从而加速了脱硫石膏向硫酸钙晶须的转变。(3)BP神经网络程序计算结果显示:预测的数据与实验数据误差基本低于8%,较好的体现了晶须水热环境参数与晶须品质参数之间定量关系;遗传算法程序计算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22.6℃,反应时间为57.4 min,H2SO4浓度为0.99 mmol/L,Cu Cl2用量为1.4 wt.%的水热制备工艺条件下,晶须的平均直径为0.89μm,晶须的平均长径比为173.5,经实验验证晶须的平均直径误差小于9%,晶须的平均长径比误差小于4%。
二、DH脱硫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H脱硫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DH36高强度船板钢全流程工艺优化和腐蚀防护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船板钢 |
2.1.1 船板钢特点与分类 |
2.1.2 DH36高强度船板钢的技术要求 |
2.2 船板钢缺陷及其研究 |
2.2.1 中厚钢板中的常见缺陷 |
2.2.2 中厚板缺陷产生原因分析 |
2.3 船板钢的技术发展和研究现状 |
2.3.1 船板钢的技术发展 |
2.3.2 船板钢发展方向 |
2.3.3 控轧控冷的研究 |
2.3.4 国内外高强度船板钢的现状 |
2.3.5 国内高强度船板钢存在的差距 |
2.4 船板钢韧脆转变温度的研究 |
2.4.1 船板钢的强韧化机制 |
2.4.2 韧脆转变温度的影响因素 |
2.4.3 合金元素的韧脆转变温度的影响 |
2.5 DH36高强度船板钢耐蚀性评估与防护涂层的制备 |
2.5.1 DH36高强度船板钢耐蚀性研究 |
2.5.2 锌镍合金镀层防护工艺 |
2.5.3 锌镍超疏水镀层防护工艺 |
2.6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解剖分析 |
3.2.2 炼钢和轧钢工艺优化设计及分析 |
3.2.3 冲击性能检测及热模拟实验 |
3.2.4 焊接性能试验 |
3.2.5 耐蚀性评估 |
3.2.6 锌镍合金镀层的制备与耐蚀性评估 |
3.2.7 锌镍超疏水镀层制备与耐蚀性实验 |
4 DH36高强度船板钢冲击性能不合的宏观、微观机理分析 |
4.1 DH36高强度船板冲击性能 |
4.2 低倍分析 |
4.3 断口分析 |
4.4 金相及夹杂物分析 |
4.4.1 非金属夹杂物评级 |
4.4.2 金相及夹杂物分析 |
4.5 夹杂物MnS析出热力学计算 |
4.5.1 液相中MnS析出的热力学计算 |
4.5.2 固液前沿液相中MnS析出的热力学计算 |
4.5.3 固相中MnS析出的热力学计算 |
4.6 微观缺陷分析 |
4.6.1 异常组织的形成原因 |
4.6.2 异常组织中夹杂物的形成机理 |
4.6.3 异常组织中的裂纹源 |
4.6.4 钢板中微裂纹形成的外部条件 |
4.7 DH36冲击性能不合的综合分析及讨论 |
4.8 本章小结 |
5 DH36船板钢脱磷、脱硫模型的建立 |
5.1 基于IMCT的DH36船板钢转炉冶炼控磷的热力学计算 |
5.1.1 炉渣氧化能力与L_P预报模型 |
5.1.2 CaO-MgO-FeO-Fe_2O_3-MnO-Al_2O_3-SiO_2-TiO_2-P_2O_5渣系IMCT模型 |
5.1.3 IMCT渣系Fe_tO质量作用浓度的表征方法 |
5.1.4 基于IMCT的船板钢磷分配比预报模型验证 |
5.1.5 温度对船板钢L_P的影响 |
5.1.6 渣成分对船板钢L_P的影响 |
5.2 DH36船板钢脱硫模型 |
5.2.1 DH36炼钢LF脱硫热力学模型 |
5.2.2 钢中氧、硫含量对活度系数的影响 |
5.2.3 钢液氧含量对L_S的影响 |
5.2.4 精炼温度对平衡常数及L_S的影响 |
5.2.5 精炼渣成分对L_S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DH36高强度船板钢成分、炼钢工艺优化及对焊接性能影响 |
6.1 DH36高强度船板钢的成分优化设计 |
6.1.1 DH36高强度船板钢冲击性能回归分析 |
6.1.2 DH36高强度船板钢的成分优化 |
6.2 炼钢工艺的优化 |
6.2.1 炼钢生产工艺优化 |
6.2.2 连铸生产工艺优化 |
6.3 工艺优化的DH36高强度船板钢焊接性能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7 DH36高强度船板钢控轧控冷工艺及对冲击性能影响 |
7.1 DH36船板钢连续冷却转变及组织细化研究 |
7.1.1 DH36静态CCT曲线测定 |
7.1.2 变形量及变形温度对奥氏体再结晶的影响 |
7.2 控轧控冷工艺对DH36船板钢冲击性能的影响 |
7.2.1 终轧温度对冲击功的影响 |
7.2.2 终冷温度对冲击功的影响 |
7.3 DH36高强度船板钢控轧控冷试验 |
7.3.1 轧制工艺设计 |
7.3.2 冲击韧性检测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DH36船板钢耐蚀性研究及防护涂层制备 |
8.1 DH36船板钢耐蚀性研究 |
8.1.1 DH36船板钢极化性能研究 |
8.1.2 DH36船板钢阻抗谱研究 |
8.1.3 DH36船板钢盐水浸泡实验研究 |
8.2 DH36船板钢锌镍合金电镀及耐蚀性研究 |
8.2.1 锌镍合金层的微观形貌与成分分析 |
8.2.2 锌镍合金层的耐蚀性分析 |
8.2.3 锌镍合金层的耐蚀机理 |
8.3 低硫DH36船板钢锌镍超疏水镀层及耐蚀性研究 |
8.3.1 锌镍超疏水镀层的微观形貌与成分分析 |
8.3.2 锌镍超疏水镀层的润湿性分析 |
8.3.3 锌镍超疏水镀层的耐蚀性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及创新点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单嘴精炼炉冶炼不锈钢冶金机理及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不锈钢冶金原理及工艺特点 |
2.1.1 不锈钢冶金原理 |
2.1.2 不锈钢冶炼工艺特点 |
2.2 不锈钢冶炼方法 |
2.2.1 AOD法与VOD法 |
2.2.2 VCR-AOD法与REDA法 |
2.3 不锈钢冶炼工艺流程 |
2.3.1 两步法冶炼流程 |
2.3.2 三步法冶炼流程 |
2.3.3 新技术冶炼流程 |
2.4 单嘴精炼炉的提出及发展 |
2.4.1 单嘴炉工作原理及功能 |
2.4.2 单嘴炉工业应用及效果 |
2.5 单嘴精炼炉钢液流动行为研究 |
2.5.1 单嘴炉混匀实验研究 |
2.5.2 单嘴炉数值模拟研究 |
2.5.3 单嘴炉环流量特性研究 |
2.6 单嘴精炼炉脱碳特性研究 |
2.6.1 进站碳、氧含量对脱碳速率的影响 |
2.6.2 真空压降制度对脱碳速率的影响 |
2.6.3 吹氩制度对脱碳速率的影响 |
2.6.4 单嘴炉脱碳模型研究 |
2.7 研究背景及内容 |
2.7.1 研究背景 |
2.7.2 研究内容 |
3 单嘴炉气泡上浮行为及流场结构解析 |
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1 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 |
3.1.2 环流量及混匀时间测量方法 |
3.1.3 炉型参数模拟方案 |
3.2 模型验证 |
3.2.1 单嘴炉典型的熔池混匀规律 |
3.2.2 实测与模型预测混匀时间对比 |
3.3 结果分析及讨论 |
3.3.1 气泡上浮行为及搅拌特征 |
3.3.2 全熔池流场结构及组成特征 |
3.3.3 浸渍管内径对循环流场的影响 |
3.3.4 底部吹气位置对流场的影响 |
3.3.5 浸渍管插入深度对流场的影响 |
3.4 本章小节 |
4 偏心单嘴炉钢液流动特性及透气砖布置研究 |
4.1 研究内容与方案 |
4.2 结果分析及讨论 |
4.2.1 浸渍管偏移对循环流场的影响 |
4.2.2 水模型中双透气砖搅拌流场特征 |
4.2.3 双透气砖夹角变化对流场的影响 |
4.2.4 双透气砖与单透气砖的流场对比 |
4.2.5 双透气砖搅拌效果 |
4.3 本章小节 |
5 单嘴炉真空室顶渣流动行为研究 |
5.1 水模型研究 |
5.1.1 实验设计 |
5.1.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5.2 数值模拟研究 |
5.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5.2.2 模拟结果及讨论 |
5.3 顶渣行为对富铬渣还原的影响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单嘴炉冶炼不锈钢炉型设计及工业化应用 |
6.1 冶炼不锈钢用单嘴炉工业炉型设计 |
6.1.1 炉型设计原则 |
6.1.2 25吨单嘴炉炉型尺寸设计 |
6.1.3 耐材设计及其它配套装置 |
6.2 单嘴炉处理不锈钢工艺冶炼效果 |
6.2.1 不锈钢冶炼工艺 |
6.2.2 脱碳效果 |
6.2.3 Cr氧化及收得率 |
6.2.4 冶炼成分均匀性 |
6.2.5 脱氮效果 |
6.2.6 耐材侵蚀及喷溅情况 |
6.3 本章小节 |
7 单嘴炉冶炼不锈钢工艺模型研究 |
7.1 不锈钢冶炼工艺模型建立 |
7.1.1 钢液真空脱碳模型 |
7.1.2 合金氧化及温度变化模型 |
7.2 模型参数选取与计算 |
7.3 数学模型模拟流程 |
7.4 模型验证及冶金工艺讨论 |
7.4.1 模型验证 |
7.4.2 冶炼工艺讨论 |
7.5 不锈钢冶炼关键工艺 |
7.6 本章小节 |
8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7章数学模型公式符号清单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海藻来源黄杆菌水解昆布多糖和琼脂糖的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大型海藻多糖的结构和多糖水解酶 |
1.1.1 褐藻多糖 |
1.1.1.1 昆布多糖 |
1.1.1.2 海藻酸盐 |
1.1.1.3 岩藻多糖 |
1.1.2 红藻多糖 |
1.1.2.1 琼脂糖 |
1.1.2.2 卡拉胶 |
1.1.2.3 紫菜聚糖 |
1.1.3 绿藻多糖 |
1.1.3.1 石莼聚糖 |
1.2 多糖利用基因座的研究现状 |
1.2.1 PULs的基本组成原件 |
1.2.2 利用昆布多糖的保守性PULs |
1.3 大型海藻多糖的代谢途径的研究现状 |
1.3.1 琼脂糖的代谢途径 |
1.3.2 石莼聚糖的代谢途径 |
1.4 蛋白组学的应用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海藻表面来源黄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
引言 |
2.1 材料 |
2.1.1 常用材料 |
2.1.2 常用溶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黄杆菌的分离 |
2.2.2 菌株形态 |
2.2.3 菌株生理生化特性 |
2.2.4 菌株亲缘关系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海藻表面黄杆菌的分离、筛选 |
2.3.2 Tamlana属三株菌株CW2-9、PT2-4和62-3 的鉴定 |
2.3.2.1 菌株的形态特征 |
2.3.2.2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2.3.2.3 菌株的亲缘关系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Tamlana属的CAZymes分析及海藻多糖的利用 |
引言 |
3.1 材料 |
3.1.1 常用材料 |
3.1.2 常用仪器 |
3.1.3 主要培养基 |
3.1.4 分析软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基因组组装拼接和注释 |
3.2.2 泛基因组分析 |
3.2.3 碳水化合物酶的注释分析 |
3.2.4 Tamlana属菌株的多糖利用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Tamlana属的基因组序列分析 |
3.3.2 Tamlana属的系统发育分析 |
3.3.3 Tamlana属菌株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
3.3.4 Tamlana属菌株的CAZome分析 |
3.3.5 Tamlana属菌株PULs的预测与分析 |
3.3.5.1 昆布多糖PULs的预测 |
3.3.5.2 海藻酸盐PULs的预测 |
3.3.5.3 岩藻多糖PULs的预测 |
3.3.5.4 甘露聚糖PULs的预测 |
3.3.5.5 β-木聚糖PULs的预测 |
3.3.5.6 硫酸化葡萄糖醛酸-木-鼠李聚糖PULs的预测 |
3.3.6 Tamlana属的海藻多糖代谢途径预测 |
3.3.7 Tamlana属菌株的海藻多糖利用 |
3.4 讨论 |
第四章 T.laminarinivorans PT2-4 水解昆布多糖的研究 |
引言 |
4.1 材料 |
4.1.1 常用材料 |
4.1.2 常用溶剂 |
4.1.3 主要培养基 |
4.1.4 常用质粒和菌株 |
4.2 实验方法 |
4.2.1 菌株PT2-4 的生长曲线绘制 |
4.2.2 菌株PT2-4 的蛋白组样品制备 |
4.2.3 菌株PT2-4 的蛋白组测序的方法 |
4.2.4 水解酶基因RT-qPCR验证 |
4.2.4.1 RNA的提取 |
4.2.4.2 RT-qPCR反应 |
4.2.5 基因克隆 |
4.2.5.1 细菌基因组提取 |
4.2.5.2 PCR扩增 |
4.2.5.3 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 |
4.2.5.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4.2.5.5 转化以及阳性克隆筛选 |
4.2.6 蛋白诱导表达及纯化 |
4.2.6.1 蛋白诱导表达 |
4.2.6.2 蛋白纯化 |
4.2.7 薄层层析分析寡糖水解产物 |
4.2.8 荧光辅助糖蛋白电泳分析寡糖水解产物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菌株PT2-4 的生长情况 |
4.3.2 菌株PT2-4 的蛋白组样品制备 |
4.3.3 菌株PT2-4 水解昆布多糖的蛋白水平分析 |
4.3.3.1 菌株PT2-4 蛋白组的注释 |
4.3.3.2 菌株PT2-4 蛋白组的结构域分析 |
4.3.3.3 菌株PT2-4 水解昆布多糖的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4.3.3.4 菌株PT2-4 的差异水解酶分析 |
4.3.4 菌株PT2-4 的水解酶基因的RT-q PCR验证 |
4.3.5 菌株PT2-4 的基因1092 克隆表达和水解产物分析 |
4.3.5.1 基因1092 的克隆 |
4.3.5.2 基因1092 的表达和纯化 |
4.3.5.3 基因1092 的水解产物的验证 |
4.3.6 菌株62-3 的基因0661 克隆表达和水解产物分析 |
4.3.6.1 基因0661 的克隆表达 |
4.3.6.2 基因0661 的水解产物验证 |
4.3.7 菌株PT2-4 中昆布多糖的代谢途径 |
4.4 讨论 |
第五章 菌株PT2-4 的基因1092 催化结构域特性分析 |
引言 |
5.1 材料 |
5.1.1 常用材料 |
5.1.2 常用溶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基因1092 的截短 |
5.2.2 基因1092 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的预测 |
5.2.3 定点突变体的构建 |
5.2.3.1 定点突变引物的设计 |
5.2.3.2 PCR法定点突变 |
5.2.4 突变体水解产物的检测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基因1092 的截短片段克隆与水解产物分析 |
5.3.1.1 基因1092UC和1092C的克隆 |
5.3.1.2 基因1092UC和1092C的水解产物验证 |
5.3.2 基因1092 突变体的构建与水解产物分析 |
5.3.2.1 关键氨基酸位点的预测 |
5.3.2.2 突变体的构建 |
5.3.2.3 突变体的水解产物检测 |
5.4 讨论 |
第六章 菌株A.agarilytica ZC1 中琼脂糖的代谢途径研究 |
引言 |
6.1 材料 |
6.1.1 常用材料 |
6.1.2 常用网址 |
6.1.3 主要培养基 |
6.2 实验方法 |
6.2.1 菌株ZC1 的生长曲线绘制 |
6.2.2 菌株ZC1 胞外寡糖的测定 |
6.2.3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注释及分析 |
6.2.4 菌株ZC1 的琼脂糖代谢通路示意图 |
6.2.5 基因Aga575 和NH852 的共表达菌株构建 |
6.2.6 共表达菌株的水解产物检测 |
6.2.6.1 薄层层析法 |
6.2.2.2 ELSD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菌株ZC1 的生长和寡糖分泌情况 |
6.3.2 菌株ZC1 中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分析 |
6.3.3 菌株ZC1 的琼脂糖代谢途径的预测 |
6.3.4 基因Aga575 和NH852 异源共表达菌株的构建及功能验证 |
6.4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博士期间获得奖励、申请专利及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智慧电厂安防系统研究及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传统安防系统设计的一般理论方法 |
2.1 引言 |
2.2 传统安防系统总体设计 |
2.3 传统电厂安防子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宁电厂安防实施总体规划 |
3.1 引言 |
3.2 电厂现有安防系统 |
3.3 南宁电厂安防系统规划原则 |
3.4 整体规划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宁电厂安防前端系统设计 |
4.1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
4.2 智能巡检系统 |
4.3 人员定位系统 |
4.4 智能门禁及出入口车辆管理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宁电厂安防集成管理平台设计 |
5.1 安防集成一体化平台简介 |
5.2 数据处理 |
5.3 应用平台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南宁电厂安防管理系统设计 |
6.1 安全三维可视化管理 |
6.2 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 |
6.3 安全检查管理 |
6.4 两票管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南宁电厂安防系统设备选型及工程建设估算 |
7.1 软硬件配置 |
7.2 设计投资预算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腐植酸钠对小鼠肠道炎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肠炎模型概述 |
1.1.1 大肠杆菌概述 |
1.1.2 DSS概述 |
1.2 腐植酸钠概述 |
1.2.1 腐植酸钠的分类及药学作用 |
1.2.2 腐植酸对致病菌的影响 |
1.2.3 腐植酸钠在畜牧业的应用 |
1.3 研究背景及内容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腐植酸钠体外抑菌试验 |
2.1 引言 |
2.1.1 三种有害菌对畜牧业的危害 |
2.1.2 抑制三种有害菌的研究进展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试剂及培养基的制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腐植酸钠对三种致病菌生长的影响 |
2.3.2 菌体形态观察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腐植酸钠对大肠杆菌K88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
2.4.2 腐植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
2.4.3 腐植酸钠对沙门氏菌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腐植酸钠对DSS诱导的肠炎小鼠肠道形态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
3.1 引言 |
3.1.1 炎症性肠病发展进程 |
3.1.2 腐植酸钠在肠炎中的应用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腐植酸钠对小鼠料肉比及肠道的影响 |
3.3.2 腐植酸钠对DSS诱导的肠炎小鼠影响试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腐植酸钠对小鼠料肉比及肠道的影响 |
3.4.2 腐植酸钠对DSS诱导的肠炎小鼠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3.5.1 腐植酸钠对小鼠料肉比及肠道的影响 |
3.5.2 腐植酸钠对DSS诱导的肠炎小鼠生长性能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
3.5.3 腐植酸钠对DSS诱导的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4章 腐植酸钠对大肠杆菌K88与DSS联合诱导的肠炎小鼠肠道形态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
4.1 引言 |
4.1.1 大肠杆菌感染及防治 |
4.1.2 腐植酸钠与大肠杆菌K88引起的肠道炎症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培养基的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大肠杆菌K88菌液的制备 |
4.3.2 腐植酸钠对大肠杆菌K88引起的肠炎小鼠的影响 |
4.3.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腐植酸钠对大肠杆菌K88肠炎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
4.4.2 腐植酸钠对大肠杆菌K88肠炎小鼠肠道形态的影响 |
4.4.3 腐植酸钠对小鼠血液中LPS、TNF-α、IL-1β及IL-6的影响 |
4.4.4 腐植酸钠对大肠杆菌K88肠炎小鼠盲肠内容物菌群整体结构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4.5.1 腐植酸钠对大肠杆菌K88引起的肠炎小鼠生长及肠道的影响 |
4.5.2 腐植酸钠对小鼠血液中LPS、TNF-α、IL-1β及IL-6的影响 |
4.5.3 腐植酸钠对大肠杆菌K88引起的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1.1 腐植酸钠体外抑菌效果 |
5.1.2 腐植酸钠对小鼠料肉比及肠道的作用效果 |
5.1.3 腐植酸钠对DSS诱导的肠炎小鼠的影响 |
5.1.4 腐植酸钠对大肠杆菌K88与DSS共同诱导的肠炎小鼠的影响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石膏二水相-半水相转化过程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石膏相态 |
1.2.2 石膏各相的微观结构特征 |
1.2.3 二水石膏向半水石膏转化机理 |
1.2.4 α型半水石膏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
1.2.5 微波合成技术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目的及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操作 |
2.2.1 甘油水溶液体系石膏相转化实验 |
2.2.2 微波合成实验 |
2.3 表征分析方法 |
2.3.1 热重-差热扫描量热同步分析仪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3.4 X射线衍射 |
2.3.5 拉曼光谱 |
第三章 甘油盐介导体系中二水石膏-半水石膏相态转化 |
3.1 操作因素对半水石膏相态的影响 |
3.1.1 甘油浓度 |
3.1.2 Na_2EDTA浓度 |
3.1.3 氯化钠浓度 |
3.2 相态窗口的构建 |
3.3 两种半水石膏亚微观结构的对比 |
3.4 半水石膏形成机理探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无机盐和有机添加剂对α型半水石膏生成及形貌控制的影响 |
4.1 氯化钠和氯化镁对半水石膏相态影响的对比 |
4.2 有机转晶剂对α型半水石膏形貌的影响 |
4.2.1 CTAB |
4.2.2 SDS |
4.2.3 丁二酸 |
4.3 有机转晶剂形貌调控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波辐照对二水石膏-半水石膏相态转化的影响 |
5.1 操作条件对石膏相变的影响 |
5.1.1 初始原料质量 |
5.1.2 初始水含量 |
5.1.3 微波升温程序 |
5.1.4 温度 |
5.2 微波辐照α型半水石膏产物的表征 |
5.3 α型半水石膏形成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7)大肠杆菌体内的基因编辑及信息存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DNA合成技术 |
1.2.1 化学合成 |
1.2.2 酶法合成 |
1.2.3 细菌体内合成 |
1.3 DNA的生物学应用 |
1.3.1 基因编辑 |
1.3.2 DNA信息存储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菌株及耗材 |
2.3 实验方法 |
2.3.1 DNA提取与回收 |
2.3.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2.3.3 PCR方法及片段回收 |
2.3.4 基因合成与克隆 |
2.3.5 细菌培养 |
2.3.6 常用细胞破碎方法 |
2.3.7 凝胶阻滞分析实验 |
第3章 细胞体内的单链DNA合成 |
3.1 引言 |
3.2 滚环复制起始蛋白表达验证 |
3.2.1 质粒验证 |
3.2.2 蛋白表达验证 |
3.3 质粒复制稳定性分析 |
3.3.1 pT181 质粒复制模块性能分析 |
3.3.2 pC194 质粒复制模块性能分析 |
3.4 单链DNA合成质粒模块初探 |
3.4.1 单链DNA合成质粒复制模块确认 |
3.4.2 单链DNA合成质粒复制模块优化 |
3.4.3 不同长度环状单链DNA确认 |
3.5 单链DNA分离方法 |
3.5.1 细胞破碎方法 |
3.5.2 单链DNA分离方法 |
3.6 单链DNA合成模块确定及分离 |
3.6.1 单链DNA合成模块确定 |
3.6.2 荧光探针检测单链DNA |
3.6.3 ST-SSB系统回收单链DNA |
3.7 讨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细胞体内的基因编辑技术 |
4.1 引言 |
4.2 体内基因编辑初探 |
4.2.1 MG1655 中单链DNA合成验证 |
4.2.2 环状单链DNA介导的基因编辑 |
4.3 线性单链DNA介导的基因编辑 |
4.3.1 构建RC-Cas介导的基因编辑系统 |
4.3.2 RC-Cas-介导的等位基因替换 |
4.4 RC-Cas介导的1011 bp片段插入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细胞体内的DNA信息存储 |
5.1 引言 |
5.2 文库构建 |
5.2.1 文库合成设计 |
5.2.2 体内存储核苷酸序列文库构建 |
5.2.3 引物同源臂设计策略 |
5.3 解码策略 |
5.3.1 解码过程 |
5.3.2 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 |
5.4 体内信息存储初探 |
5.4.1 文库体内信息存储设计 |
5.4.2 体内信息存储系统构建 |
5.4.3 存储数据提取 |
5.5 信息体内存储容量验证 |
5.5.1 体内存储文库构建 |
5.5.2 存储能力分析 |
5.6 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基因序列 |
附录 B 质粒构建信息 |
附录 C 引物序列信息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转型升级背景下DH公司企业文化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企业文化相关文献与理论综述 |
2.1 企业文化的内涵 |
2.1.1 企业文化的基本定义 |
2.1.2 企业文化的层次 |
2.1.3 企业文化的功能 |
2.2 企业文化变革 |
2.2.1 企业文化变革的概念 |
2.2.2 企业文化变革的必要性 |
2.2.3 企业文化变革的一般过程 |
2.3 企业文化诊断 |
2.3.1 企业文化诊断的常用方法 |
2.3.2 常用的企业文化诊断工具 |
2.4 企业文化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三章 DH公司企业文化变革基础环境 |
3.1 DH公司概况 |
3.2 DH公司组织结构 |
3.3 DH公司发展历程 |
3.4 DH公司近年面临的内外环境变化 |
3.5 DH公司转型升级新目标 |
3.6 DH公司企业文化现状概述 |
第四章 DH公司企业文化现状诊断分析 |
4.1 DH公司企业文化现状诊断设计 |
4.2 DH公司企业文化现状诊断结果统计及分析 |
4.2.1 影响DH公司企业文化形成的要素分析 |
4.2.2 DH公司与竞争对手相比,当前具备的优势统计分析 |
4.2.3 制约公司发展主要因素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4.2.4 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分析 |
4.2.5 DH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层现状分析 |
4.2.6 DH公司企业文化制度层现状分析 |
4.2.7 DH公司企业文化行为层现状分析 |
4.2.8 DH公司企业文化物质层现状分析 |
4.3 转型升级背景下DH公司需要的企业文化综合分析 |
4.4 DH公司现有企业文化对转型升级的促进因素分析 |
4.4.1 来自于精神层面对转型升级的促进因素 |
4.4.2 来自于制度层面对转型升级的促进因素 |
4.4.3 来自于行为层面对转型升级的促进因素 |
4.4.4 来自于物质层面对转型升级的促进因素 |
4.5 DH公司现有企业文化对转型升级的阻碍因素分析 |
4.5.1 来自于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阻碍因素 |
4.5.2 来自于企业文化制度层面的阻碍因素 |
4.5.3 来自于企业文化行为层面的阻碍因素 |
4.5.4 来自于企业文化物质层面的阻碍因素 |
4.6 形成阻碍因素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
4.6.1 从企业性质分析 |
4.6.2 从行业价值链分析 |
4.6.3 从发电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
第五章 DH公司企业文化变革方案 |
5.1 DH公司企业文化变革指导思想 |
5.2 DH公司企业文化变革原则 |
5.3 DH公司企业文化精神层面变革具体方案 |
5.3.1 重新提炼企业核心价值理念 |
5.3.2 重新提炼企业应用理念 |
5.4 DH公司企业文化制度层面变革具体方案 |
5.4.1 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发展战略规划 |
5.4.2 梳理规章制度,废除或修订不适合发展的内容 |
5.4.3 新增规章制度,填补管理空白 |
5.4.4 建立顺畅的运行机制,确保规章制度良好执行 |
5.5 DH公司企业文化行为层面变革具体方案 |
5.5.1 积极作为,推动人力资源有序流动 |
5.5.2 强化沟通能力,提升组织沟通效果 |
5.5.3 提升绩效考核严肃度,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 |
5.5.4 强化培训组织,提升培训效果 |
5.5.5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
5.6 DH公司企业文化物质层面变革具体方案 |
5.6.1 强化公司视觉呈现 |
5.6.2 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区位不利影响 |
5.6.3 强化企业形象塑造 |
第六章 DH公司企业文化变革的保障措施 |
6.1 成立企业文化变革组织机构,强化组织保障 |
6.2 制定企业文化变革推进工作计划,强化目标保障 |
6.3 多管齐下,强化宣传保障 |
6.4 自上而下,全员参与,强化培训保障 |
6.5 顶层设计,建章立制,强化机制保障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文丘里式循环流化床生石灰干法消化装置研发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生石灰及其消化特性 |
1.2.1 生石灰制备及其理化性质 |
1.2.2 生石灰消化特性的影响因素 |
1.3 生石灰消化工艺的研究现状 |
1.3.1 生石灰消化工艺的分类 |
1.3.2 生石灰湿法消化工艺 |
1.3.3 生石灰干法消化工艺 |
1.4 消化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
1.4.1 卧式干法消化反应器 |
1.4.2 立式干法消化反应器 |
1.4.3 立式消化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
1.5 本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丘里式循环流化床干法消化工艺系统设计 |
2.1 设计参数及基本要求 |
2.1.1 烧结烟气及脱硫系统主要设计参数 |
2.1.2 生石灰的理化特性及耗量 |
2.1.3 消石灰产量及品质要求 |
2.2 工艺系统的设计 |
2.2.1 工艺流程 |
2.2.2 工艺子系统工作过程 |
2.3 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 |
2.3.1 衡算的范围及相关假设 |
2.3.2 消石灰及其组分产量的计算 |
2.3.3 消化反应放热量的计算 |
2.3.4 干消化器所需理论烟气量的计算 |
2.3.5 消化用雾化水量的计算 |
2.3.6 消化器系统能量平衡的计算 |
2.3.7 烟气降温用雾化水量的计算 |
2.3.8 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汇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VCFB-DH工艺系统关键部件的设计及计算 |
3.1 引言 |
3.2 立式干法消化器的设计计算 |
3.2.1 消化器筒体的设计计算 |
3.2.2 消化器出口的设计 |
3.2.3 文丘里管的设计 |
3.2.4 锥体高度的设计 |
3.2.5 烟室及进口管道的设计 |
3.2.6 消化器结构尺寸汇总 |
3.3 给料系统的设计计算 |
3.3.1 生石灰仓及辅助设备的设计选型 |
3.3.2 生石灰给料装置的设计选型 |
3.4 除尘与返料系统的设计计算 |
3.4.1 除尘系统的设计计算 |
3.4.2 返料系统的设计计算 |
3.4.3 其他系统的设计计算 |
3.5 主要设备选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CFB-DH干消化器内流体流动特性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3 文丘里式干消化器物理模型建立 |
4.3.1 干消化器原始模型 |
4.3.2 烟室导流板的设置 |
4.3.3 筒体缩口的设置 |
4.4 网格划分和参数设置 |
4.4.1 网格划分 |
4.4.2 参数设置 |
4.5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5.1 原始干消化器的流动特性 |
4.5.2 导流板对立式消化器阻力及流动特性的影响 |
4.5.3 设置缩口对立式消化器流动特性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丘里式循环流化床干法消化中试装置的建立 |
5.1 引言 |
5.2 VCFB-DH中试装置的建立 |
5.2.1 中试装置系统设计 |
5.2.2 关键设备的设计及现场安装 |
5.3 中试试验方案的制定 |
5.3.1 冷态试验 |
5.3.2 热态试验 |
5.3.3 测试方案 |
5.4 分析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 |
5.4.1 分析测试方法 |
5.4.2 数据处理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建议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10)脱硫石膏晶须水热生长过程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硫酸钙晶须概述 |
1.2.1 硫酸钙晶须的制备 |
1.2.2 硫酸钙晶须的应用 |
1.3 硫酸钙晶须结晶形貌研究 |
1.3.1 利用添加剂调控硫酸钙晶须结晶形貌 |
1.3.2 添加剂调控硫酸钙晶须生长机制 |
1.4 硫酸钙晶须结晶机制及动力学研究 |
1.4.1 硫酸钙晶须结晶生长机理 |
1.4.2 硫酸钙晶须结晶生长动力学 |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2 实验 |
2.1 实验方案设计 |
2.2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设备 |
2.3 样品表征分析 |
2.3.1 化学成分分析 |
2.3.2 物相组成分析 |
2.3.3 形貌分析 |
2.3.4 综合热分析 |
2.3.5 晶须长径比分析 |
2.4 离子浓度测定 |
2.4.1 Ca~(2+)浓度测定 |
2.4.2 SO_4~(2-)浓度测定 |
2.4.3 Cu~(2+)浓度测定 |
2.4.4 溶液pH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3 水热环境对脱硫石膏晶须生长过程的影响 |
3.1 脱硫石膏晶须水热生长过程研究 |
3.1.1 脱硫石膏晶须水热生长过程中的固相变化 |
3.1.2 脱硫石膏晶须水热生长过程中的液相变化 |
3.2 水热环境对脱硫石膏晶须生长过程的影响 |
3.2.1 温度对脱硫石膏晶须生长过程的影响 |
3.2.2 硫酸浓度对脱硫石膏晶须生长过程的影响 |
3.2.3 氯化铜浓度对脱硫石膏晶须生长过程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水热环境对脱硫石膏晶须转化动力学的影响 |
4.1 脱硫石膏向硫酸钙晶须转化动力学研究 |
4.2 水热环境对脱硫石膏向硫酸钙晶须转化动力学的影响 |
4.2.1 温度对转化动力学的影响 |
4.2.2 硫酸浓度对转化动力学的影响 |
4.2.3 氯化铜用量对转化动力学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水热环境与晶须品质参数的定量关系研究 |
5.1 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脱硫石膏晶须品质 |
5.1.1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5.1.2 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 |
5.2 利用遗传算法优化脱硫石膏晶须水热制备工艺 |
5.2.1 遗传算法优化工艺参数 |
5.2.2 实验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DH脱硫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DH36高强度船板钢全流程工艺优化和腐蚀防护的基础研究[D]. 李宏亮.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单嘴精炼炉冶炼不锈钢冶金机理及工艺[D]. 代卫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海藻来源黄杆菌水解昆布多糖和琼脂糖的途径研究[D]. 李进. 汕头大学, 2020
- [4]智慧电厂安防系统研究及工程设计[D]. 王鑫. 广西大学, 2020(07)
- [5]腐植酸钠对小鼠肠道炎症的影响研究[D]. 陈清双.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4)
- [6]石膏二水相-半水相转化过程调控研究[D]. 尹诗诗. 湘潭大学, 2020(02)
- [7]大肠杆菌体内的基因编辑及信息存储[D]. 郝敏. 天津大学, 2020(01)
- [8]转型升级背景下DH公司企业文化变革研究[D]. 胡玉春.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9]文丘里式循环流化床生石灰干法消化装置研发及数值模拟[D]. 黄霄.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10]脱硫石膏晶须水热生长过程及动力学研究[D]. 曹博伦.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