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南平市下牌村党委书记的调研与思考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南平市下牌村党委书记的调研与思考

一、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牧之[1](2020)在《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村党支部书记培养研究 ——以N市鄞州区为例》文中提出“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建设落后,应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小康社会的建成。城乡发展的平衡性是我国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的问题之一,多种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其中基层领导队伍管理水平低下是一个较为主要的问题,作为我国最基层的领导核心,村党组织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核心,负责对所在村落各项事务的统一领导。因此要想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首先应该对农村党支书团队的整体能力水平进行综合提升,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目前来看,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培养方式主要有远程教育、集中培训、参观学习、挂职锻炼、交叉任职等形式,培养目标无外乎提升政治素养、提升致富能力,以及让村书记更加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等方面。但是就实际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多数支部书记参加培训前后并没有什么提高,觉得培训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导致不少支部书记对此产生排斥心理。本文基于胜任力理论,借鄞州区提升各村党组织书记的优缺得失,总结村支部书记必须拥有的能力、胜任力,再对现有村书记培养方式进行阐述,分析优劣。认为培养支部书记不仅要从外部入手,提供学习机会、学习环境,更要从书记内心着手,激发主动提升的欲望,还必须优化培养反馈机制,将培养融入到日常,即时掌握培养实效,不断改进培养方式。在帮助支部书记拥有基本素质“兜底”的情况下,让支部书记有选择性得参加“提高”学习,采取个性化、分层次的培养方式,打造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李碧江[2](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合作方式创新研究 ——X县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一个试点村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小农户开展合作与联合,创新农民合作方式,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进程的重要内容。当前,不少农村面临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集体经济组织涣散、专业合作社问题凸显、扶贫项目载体缺失、村级治理工作难开展等问题。X县的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借鉴他山之石而进行农民合作方式创新,以村委单位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合作总社,采取规则程序、机制建设和项目运行的措施,探索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重构农村集体经济模式的路径。本文以X县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的试点村H村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H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的成立及运行基础上,总结农民合作方式创新的成效、经验及启示。文章除绪论外,主要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在界定乡村振兴、农民合作等相关概念介绍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X县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的命名、内涵以及H村被选为试点的原因。第二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探讨X县经济发展合作总社成立的背景,一方面在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和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在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和农民贫困的现实要求。第三章主要梳理H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的成立及发展过程,说明其在政府支持、企业进村、村级组织指导与村民参与的共同作用下,取得了集体经济壮大、脱贫致富、产业发展和治理有序等初步成效。第四章总结了H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经验及启示。H村在创新农民组织方式和提升农村治理能力方面有借鉴意义,对于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新政府支持模式、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等有启发意义。在结论与讨论中,本文认为,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是适合新时代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对于提升农民能力、推进农村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但H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也面临着资金周转、引才留才、激发农民积极性等诸多困难,需要从产业升级、体制机制建设和功能定位等方面进行完善。

李衍哲[3](2019)在《下派第一书记制度对村级组织绩效的影响 ——以武夷山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下派第一书记工作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大胆探索。该项制度由福建省南平市率先尝试,初见成效后,在全国各地全面推行。伴随着制度的实施,乡村组织绩效也在逐渐提高,部分学者注意到此种现象,并认为下派第一书记制度与乡村组织建设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仍然将关注点放在第一书记的考核和管理上,有关下派第一书记与村级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少之又少,且仅停留在诸如扶贫攻坚、党的建设等单一领域。本文基于南平市是下派第一书记工作机制的首创试点城市的优势,以南平辖区的武夷山市为例,借助于定量研究方法探讨下派第一书记工作机制给村级组织绩效带来的影响。文章将武夷山市26个实施下派第一书记制度的村庄视作实验组,并选择了条件类似的未实施该项制度的26个村庄作为对照组。进而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层面将村级组织绩效进行解构,形成六个村级组织绩效变量。通过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六个村级组织绩效变量方面的差异性,研究下派第一书记制度对村级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下派第一书记制度整体上能够对村组织绩效产生显着正影响,但是,却无法对农民可支配收入产生显着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了改进下派第一书记工作制度的具体建议。文章一方面填补了下派第一书记工作机制与村级组织绩效影响的研究空白,另一方面对于指导和完善下派第一书记工作机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克兵[4](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领导核心,是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利益福祉,党在农村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等等,都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关组织理论,以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现实状况为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展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价值。从理论的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在农村特定场域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基础的农村党基层组织对其内部和外部进行影响、控制、整合和改变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由政治领导力、经济发展力、文化繁荣力、社会治理力和自身建设力等五种能力构成。这五种能力的强弱关乎党组织的生死存亡和党领导的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因素很多,从党组织内部来看主要包括组织理念、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生态、组织纪律、组织资源等八个方面,从党组织外部来看主要包括村民思想观念、村民构成状况、村庄经济状况、社会治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当中,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党对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方法,在提升组织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经验主要有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加强局部政权建设、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和发动群众运动等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党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构建全能型的政治体制来强化组织力;在改革开放后党根据农村社会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主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农村政治、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治理等方式来提升组织力。从现实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但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以198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标志,村民自治普遍建立也已三十多年,农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今情况既不同于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带来了不少难题。在领导农村政治方面,主要面临村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农村政治权威分散化、党群联系纽带薄弱化、农村基层民主变异化等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主要面临农业生产经营小农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农村公共品供给薄弱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等问题;在繁荣农村文化方面,主要面临农村精神文化衰败化、农村物质文化匮乏化、农村文化人才短缺化等问题;在治理农村社会方面,主要面临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单元过疏化、治理内容复杂化等问题;在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主要面临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不畅、组织设置方式不合理、组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对策的维度来看,“打铁必须自身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敢于正视和承认在领导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增强党的组织力,让党组织和党员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强的各项本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牢记政治使命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增强政治工作本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提升政治领导能力;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合理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资金、涉农服务平台等资源,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文化繁荣能力;通过优化农村治理单元、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等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环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建设能力。

王爽[5](2019)在《庄河市下派干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因此,培养和选拔农村优秀干部是农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是加强党在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推手,是带领广大农民学习科学增加收益的重要力量。庄河市委市政府积极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选派干部和人才到农村工作的重要指示,高度重视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干部选拔使用管理工作,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派德才兼备,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干部共216名,到乡镇和村担任“第一书记”。庄河市大规模的下派干部到农村任职尚属首次,在政策制定、干部选拔、日常监管、业绩考核等方面没有成型的经验,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学习了德、英、日本等国对政府公务人员的管理方法,以及国内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结合庄河市选派干部工作的具体实践,通过文献阅读的理论掌握和对多名下派干部、乡镇领导以及村民面对面访谈,剖析庄河市下派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未结合村情安排下派干部、对下派干部的工作职责界定不清、下派干部没有才尽其用以及对本土干部的促进不够。究其原因,干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乡村工作条件艰苦、干部自身责任感缺失、下派干部工作缺乏整体而长期的规划、考核过程流于形式等都影响下派干部发挥应有的效果。进一步借鉴了国内其他地区下派干部管理的先进经验,从而提出适合庄河下派干部管理的对策,如:结合各村需求和各位干部的情况进行选派、加强对下派干部的考核以及合理利用考核结果、优化工作地点软硬条件的建设、加强下派干部对当地干部的培养等,使得下派干部能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效用,为助推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下派干部的终极目标,是带动乡村本地干部和农民创新思维、提升工作能力、改变工作作风的“抛砖引玉”之举,最终实现全体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发展。本文也对如何“引回”外流干部人才进行分析,让乡村能够实现自我“造血”,独立健康长久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达到人人共享农村致富的美好生活。

祝欣[6](2019)在《黔西县画坞苗村“支书乡派”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支书乡派”是贵州省黔西县画坞苗村在面对本土化人才缺失、村党支部后备力量欠缺的情况下,为解决村庄发展困境,优化村庄治理而探索出的村治实践。“支书乡派”是村党支部书记不在本村选任,而由乡政府直接指派干部下村出任。不同于2015年开始向贫困村、薄弱村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或是一直以来我党为培养锻炼干部实行的“下派挂职干部”,“支书乡派”是2006年黔西县基层政府针对画坞苗村的具体实际特别对画坞苗村实行的治理实践创举,其下派支书不是去村庄进行名义挂职,也不是为了“镀金”锻炼而驻村,而是实实在在到村任职,以“村里人”的身份努力推进所在村庄的班子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村庄治理体系,从整体上推动村庄的长久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黔西县画坞苗族村“支书乡派”现象的概况、原因、利弊等要素的描述分析,尝试探索民族村庄在面对基层党组织涣散和空心化、村民自治“失灵”等多重治理困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主动创新治理机制,改善村庄治理的实践经验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调研发现,画坞村的村庄治理呈现出村庄基层党组织涣散、村庄精英流失、村治主体弱化等问题,给村庄治理带来诸多难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村庄精英的严重流失导致基层党组织涣散和空心化,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缺失,村庄治理面临无人组织、无人带领的局面。面对这一现实,画坞村上属乡政府尝试选派干部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参与村庄治理,试图解决村庄治理中缺乏有力领导人这一突出问题,并取得显着成效。本文认为“支书乡派”在强化村庄治理主体、推动村庄经济文化发展,完善村庄公共服务体系和提升村庄治理能力方面具有一定成效,是当前推动民族村庄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其“支书乡派”治理模式所取得的成果具有一定偶然性。要使其推广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这需要建立“支书乡派”长效机制,使得下派支书不仅仅是带来经济物质资本向村庄“输血”,而是注重培养村庄“造血”能力,吸引村庄精英回归、培养村庄内部人才,激活村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村民村庄治理能力,从而实现民族村庄的长久有效发展。

周歧彬[7](2016)在《下派村支书的管理问题研究 ——以建瓯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培养锻炼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然而具体针对县市一级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管理却相对欠缺。近十几年来,南平市率先提出了下派村支书工作机制,即“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工作思路,日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的关注,逐渐成为我国基层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是,随着该机制的不断实施,下派村支书的管理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本文利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下派村支书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和分析。论文分为五个部分,从介绍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出发,进而阐述下派村支书工作的理论依据;根据南平市建瓯下派村支书的管理现状,分析建瓯市下派村支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论文主体部分以建瓯市为例,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干部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结构、工作规划、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对完善建瓯市下派村支书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其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高万芹[8](2016)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村治结构变化与特点 ——基于川西林镇村民自治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川西平原一个乡镇的村治主体的类型和治理模式为对象,分析并揭示税费改革以后中西部农村村治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其特点。随着农村经济政治体制的不断变革,农村的治理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迁。经济改革使原有乡村治理赖以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比如,一方面,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对劳动力需求上升,而农村包产到户后,农民家庭成员不断卷入到市场经济中,随着务工经商收益的不断提高,村民当村干部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农村的政治制度变革导致村治结构也发生了本质变化。新时期的村级组织建设缺乏有效地激励机制和治理资源。这些都让乡村治理陷入困境。谁来当村干部?乡村治理结构应该怎样符合改革后的生产方式?农村怎样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结构?这个结构又怎样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类似因素的影响性分析来揭示当前村治主体的类型和村治结构的特征。本研究发现特定的经济社会空间造就特定的精英类型,中西部地区的村治主体表现为一群“中坚农民”。以林镇为代表的许多中西部的普通农业村庄虽然面临着“能人”不断外流、村治主体缺失问题,但农村社会仍有一定的经济机会和资源空间能让一部分青壮年获得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从而成为村庄中的“中坚农民”。他们不是政府所提倡的“富人”,也非“恶势力”,大都是一些没有财富、权势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普通农户。中坚农民没有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主要从农副业等生产环节和上下游的流通服务环节,以及一些满足农民生活需求的商业服务项目中获得收入。他们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都在村庄中,往往是多元兼业的小农,与普通村民的差异不大,但由于年龄、身体素质、文化技能、活动能力的禀赋差异,使其在村庄中的地位比较突出。他们是国家惠农政策和公共品建设的较大收益者,也受到村庄社会关系和价值舆论的约束,愿意在村庄的公共事务中带头。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这些新生力量逐渐替补老式干部。中坚农民成为村治主体是国家、社会、地方三者互动的结果。从乡村两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上看,税费改革以来,国家治理目标和治理体制的变革对乡镇政府的治理任务、角色职能及其治理能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造成乡镇政府既无动力、也无能力再去控制村级组织。这也间接导致村级组织的“弱行政化”。村级组织角色和职能的转化也成为中坚农民治村的政治基础。而村庄内生权力秩序的变革也为中坚农民治村提供了社会基础。农村权力结构的扁平化状态让中坚农民群体有一定的能力来维持村庄的稳定和秩序。从新治理主体的治村机制上看,这部分中坚农民群体的经济社会地位优势并不明显,难以像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富人、狠人一样,凭私人权势、财富资源来实现村庄治理。但在资源输入的背景下,中坚农民借助惠农资源,通过村庄动员的方式,发挥村民的力量来实现村庄建设和自我管理。并且,在村级治理过程中,中坚农民并没有出现富人治村、狠人治村下的强人控制、私人治理和政治排斥的特征,反而出现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如民主参与制、协议制、商议制、集体表决制、体现公平的互助制、自由参与决定制、公共品项目集体监督制等等。从治理的结果上看,他们能够通过公共资源的公共运作,达到民主治理的目标。这些都对改革后中国的农村管理、乡村治理和机制建设具有启发性参考意义。

中共南平市委办公室调研组[9](2013)在《深入推广“南平机制” 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平市是福建省的农业大市、国家生态示范区,也是原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辖区面积占全省的1/5;人口313万人,下辖的10个县(市、区)有8个是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其中7个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称。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黄羽新[10](2011)在《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南平下派干部做法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南平下派干部做法具有:政策价值取向的共同性,下派载体的一致性,下派政策获得社会广泛认同,政策的成效性较高,有强力的政策支持等共性。同时,南平下派干部做法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使大学生村官找到精神依托,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村官选派范围比较小和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强化大学生村官的责权意识,开辟了对下派人员激励的新途径。

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村党支部书记培养研究 ——以N市鄞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领导特质理论
    2.2 激励理论
    2.3 胜任力模型理论
    2.4 村党支部书记培养的方式
第3章 村党支部书记培养现状考察:以鄞州区为例
    3.1 鄞州区概述
    3.2 鄞州区村党支部书记培养现状
第4章 鄞州区村支书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鄞州区村党支部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
        4.1.1 多数胜任力得不到培养
        4.1.2 培养效果得不到反馈
        4.1.3 培养村书记服务意识不到位
        4.1.4 村书记廉政意识培养不到位
    4.2 村党支部干部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内外部因素影响村支书自我提升
        4.2.2 村支书队伍绩效考核存在误区
        4.2.3 基层村支书队伍的思政建设不足
    4.3 鄞州区加强党支部干部培养的必要性
第5章 加强鄞州区村支书队伍培养的对策
    5.1 加强基层村支书队伍的培训工作
        5.1.1 针对性选择培训内容
        5.1.2 坚持创新提升培训效果
    5.2 建立科学的村支书绩效考核制度
    5.3 提高村支书队伍思政素质水平
        5.3.1 提升为人民服务的素养
        5.3.2 提高道德文化素养
    5.4 深化村支书队伍廉政管理建设
        5.4.1 加强基层村支书队伍廉政建设
        5.4.2 提升村支书团队福利待遇水平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合作方式创新研究 ——X县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一个试点村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农民合作研究综述
        (二)国内农民合作研究综述
        (三)已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个案背景
    1.1 基本概念
        1.1.1 乡村振兴内涵
        1.1.2 农民合作的内涵
    1.2 相关基础理论
        1.2.1 协同治理理论
    1.3 个案背景
        1.3.1 X县经济发展合作总社介绍
        1.3.2 H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介绍
第二章 H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成立背景
    2.1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政策要求
    2.2 脱贫攻坚任务下扶贫项目需要载体承接
    2.3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事业难开展
    2.4 农业产业发展困难,村庄向心力难生成
    2.5 村庄治理挑战重重,服务管理难跟上
    2.6 现有专业合作局限大,个体集体难连接
第三章 H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试点过程及成效
    3.1 合作总社的成立:制度规制
        3.1.1 成立合作总社的前期筹备工作
        3.1.2 召开合作总社成员大会
        3.1.3 建立合作总社运行机制
    3.2 合作总社的运行:多元协作
        3.2.1 政府支持,助力平稳起步
        3.2.2 引企入村,塑造产业新格局
        3.2.3 政策持续发力,为合作总社成长保驾护航
    3.3 合作总社的成效
        3.3.1 搞活了集体经济,让村庄“强起来”
        3.3.2 实现了脱贫攻坚,让村庄“富起来”
        3.3.3 促进了产业发展,让群众“动起来”
        3.3.4 改进了基层治理,让乡村“兴起来”
第四章 H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试点的经验及启示
    4.1 合作总社的经验总结
        4.1.1 创新组织机制,承接政府项目支持
        4.1.2 壮大集体经济,实现集体农民致富
        4.1.3 重构组织模式,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4.1.4 强化组织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4.2 合作总社的启示
        4.2.1 创新政府支持模式,实现资源有效对接
        4.2.2 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4.2.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4.2.4 提升组织引领力,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下派第一书记制度对村级组织绩效的影响 ——以武夷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相关概念
    (三) 文献综述
二、下派第一书记制度的实践探索
    (一) 下派第一书记制度的发展
    (二) 下派第一书记制度的运行机制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二) 变量测量
    (三) 数据收集
    (四) 数据处理
四、数据分析结果
    (一) 村级组织绩效的降维处理:因子分析
    (二)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村级组织绩效的关系
    (三) 下派第一书记制度对村级组织绩效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与讨论
    (二) 政策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
        一、组织力
        二、政党组织力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力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
        一、政治领导力
        二、经济发展力
        三、文化繁荣力
        四、社会治理力
        五、自身建设力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内部因素
        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外部因素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加强政权建设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建立群众组织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提升组织力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构建全能型政治体制提升组织力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繁荣农村文化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领导农村治理提升组织力
第三章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外部问题
        一、领导农村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繁荣农村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治理农村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内部问题
        一、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组织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组织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组织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牢记政治使命责任,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初心
        三、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心骨
        四、增强政治工作本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第二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力
        一、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为本地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
        二、合理整合农村分散资源,集中统一提供公共品保障
        三、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组织,带领农户共同发展致富
        四、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五、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
    第三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文化繁荣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二、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加强农村物质文化建设
        三、以打造文化生力军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功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力
        一、在优化治理单元中提升组织力
        二、在理顺主体关系中提升组织力
    第五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建设力
        一、推进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不断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二、优化农村党组织内部环境,不断提高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生力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庄河市下派干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下派干部
        2.1.2 下派干部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无缝隙政府理论
        2.2.2 双因素激励理论
        2.2.3 菲德勒模型理论
3 庄河市下派干部管理现状分析
    3.1 庄河市下派干部分布管理情况
        3.1.1 庄河市下派干部整体情况
        3.1.2 庄河市下派干部管理情况
        3.1.3 目前庄河市下派干部取得的工作成效
    3.2 庄河市下派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1 未结合村情安排下派干部
        3.2.2 对下派干部工作职责界定不清
        3.2.3 下派干部没有才尽其用
        3.2.4 下派干部对本土干部促进不够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3.3.2 考核过程流于形式
        3.3.3 干部自身责任感缺失
        3.3.4 缺乏长期整体规划
        3.3.5 乡村工作生活条件较差
4 国内下派干部管理经验借鉴
    4.1 江苏省对下派干部管理先进经验
        4.1.1 东台县: 定制村官,打造永不离去的村干部
        4.1.2 扬州市: 下派干部与乡村进行双向选择
        4.1.3 丰县: 积极培育引本土人才回巢
    4.2 四川省对下派干部管理先进经验
        4.2.1 成都市: 下派干部队伍优胜劣汰调整机制
        4.2.2 富顺县: 建立多元化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
    4.3 国内下派干部管理的启示
        4.3.1 干部下派前期管理启示
        4.3.2 干部下派中期管理启示
        4.3.3 干部下派后的管理启示
5 庄河市下派干部管理对策与建议
    5.1 根据各村情况分配下派干部
        5.1.1 对下派干部筛选达标入驻
        5.1.2 利用干部的长处和工作优势
        5.1.3 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5.2 加强下派干部考核管理
        5.2.1 建立岗位责任制
        5.2.2 健全工作定期汇报制度
        5.2.3 多角度多层面考核
    5.3 优化下派干部的生活及工作待遇
        5.3.1 改善下派干部生活环境
        5.3.2 建立完备的优秀干部激励机制
    5.4 依托下派干部培养本土干部、人才
        5.4.1 强调下派干部的帮扶作用
        5.4.2 政策上保证下派干部的接续性
        5.4.3 用政策保障和自我发展引回外流干部、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黔西县画坞苗村“支书乡派”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治理
        (二)村庄治理
        (三)下派干部
        (四)支书乡派
        (五)“支书乡派”与下派干部的区别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画坞村及其“支书乡派”
    一、画坞村
    二、画坞村的“支书乡派”
        (一)画坞村本土支书的难产
        (二)画坞村乡派支书的新生
第三章 画坞村实行“支书乡派”的原因分析
    一、基层党组织涣散与空心化
        (一)党员结构不合理
        (二)村治主体弱化
        (三)村庄精英流失
    二、国家扶贫开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一)扶贫开发,领头人是关键
        (二)统筹城乡,人才是基础
    三、村民自治“失灵”
        (一)村民缺乏推行村民自治的能力
        (二)村民缺乏村民自治的民主观念
        (三)村民自治制度缺乏经济基础
第四章 画坞村“支书乡派”利弊分析
    一、画坞村“支书乡派”的成就
        (一)强化村庄治理主体
        (二)推动村庄经济文化发展
        (三)促进村庄公共产品供给
        (四)激活村庄内生动力
    二、画坞村“支书乡派”的弊端
        (一)“下派支书”能力困境
        (二)“下派支书”角色异化
        (三)与“本土村干部”之间的冲突
        (四)“支书乡派”模式的非持续性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民族村庄“支书乡派”优化
    一、优化原则
        (一)以制度建设为优化基础
        (二)以“授人以渔”为优化方向
        (三)以带动村民内生动力为优化目标
    二、优化路径
        (一)建立“支书乡派”长效机制
        (二)积极培养和发展年轻优秀党员
        (三)培养村民民主自治意识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监督保障机制
        (二)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三)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B:新仁乡政府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C:画坞村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D:画坞村本土支书访谈提纲
附录E:画坞村下派支书访谈提纲

(7)下派村支书的管理问题研究 ——以建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目的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下派村支书工作的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下派村支书
        二、下派村支书的管理
    第二节 下派村支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下派村支书工作的理论基础
        二、下派村支书的做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
        三、下派村支书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四、下派村支书是对农村先进文化、技术、观念的嵌入
    第三节 南平市下派村支书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南平市建瓯下派村支书管理的现状
    第一节 建瓯市农村干部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建瓯市下派村支书工作的管理现状
        一、建瓯市下派村支书的基本情况
        二、建瓯市下派村支书管理的主要做法
        三、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的案例
    第三节 建瓯市下派村支书工作的成效
第三章 建瓯市下派村支书管理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建瓯市下派村支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选派针对性不够强
        二、下派村支书的行政成本问题
        三、下派后管理机制不完善
        四、与现行管理体制的冲突
    第二节 下派村支书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理念不够科学
        二、管理法规不健全
        三、管理缺乏系统性
        四、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
        五、制度执行不到位
第四章 完善建瓯市下派村支书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建立健全下派村支书工作的规章制度
    第二节 科学编制下派村支书工作规划
        一、确定下派村支书工作的目标
        二、下派村支书工作发展规划分析
        三、科学编制下派村支书工作的整体规划
    第三节 完善下派村支书工作制度
        一、健全完善选派制度
        二、改革完善培养制度
    第四节 健全下派村支书管理机制
        一、健全完善考核机制
        二、健全完善保障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村治结构变化与特点 ——基于川西林镇村民自治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市场经济改革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
        二、家庭个体经营和经济利益对乡村治理主体的影响
        三、改革后农村管理出现的问题
        四、乡村新型自主治理模式—以川西林镇为例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国家治理转型与农村治理结构变迁
        二、经济社会转型与农村治理结构变迁
        三、农村治理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节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一、国家政权建设理论
        二、社会资本理论
        三、阶层理论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实地调研——川西林镇
        三、概念界定
第二章 林镇经济社会形态
    第一节 林镇的经济社会结构
        一、林镇概况
        二、产业结构与农业生产
    第二节 林镇的社会纽带
        一、传统社会关联的工具化
        二、现代社会关联与权力地位的来源
        三、传统与现代之间
    第三节 林镇的阶层结构
        一、中等收入群体主导的阶层结构
        二、中等收入群体主导下的社会关联
第三章 村治主体更替
    第一节 林镇的村干部变动
        一、底层干部的退出
        二、富人干部的退出
        三、中坚农民型干部
    第二节 中坚农民群体的产生
        一、中坚农民群体的特征
        二、中坚农民群体产生的经济基础
        三、农民家计与村庄社会关联
    第三节 中坚农民群体的参政动力
        一、村干部的经济收益
        二、村干部的社会收益
        三、小结:经济社会转型与中坚农民型精英
第四章 村治结构之变
    第一节 治理目标、资源不匹配下乡镇政府的角色
        一、乡镇政府的目标与分类治理
        二、弱行政下村治主体的选拔培养
    第二节 村级组织的目标任务和角色
        一、维持型村级组织与主要任务
        二、村级事务特征对村治主体的要求
    第三节 村级治理对象与治理结构的扁平化
        一、村级治理对象
        二、中坚农民与治理对象的关系
        三、小结:治理转型与扁平化的村级权力结构
第五章 村级治理机制之变
    第一节 村级治理的症结与群众动员
        一、村级治理的症结
        二、民间积极分子动员
        三、群众动员与自主治理
    第二节 社会吸纳资源与自治民主化
        一、公共资源公共运作
        二、社会资本激活与再生产
        三、小结:社会吸纳资源与自治民主化
    第三节 区域差异与村治类型
        一、富人治村与政治排斥
        二、狠人治村与暴力控制
        三、区域差异与村治类型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村治结构的国家化与社会化
        一、村治结构的国家建构
        二、“自治行政化”的悖论
        三、项目消解自治
        四、资源重塑自治
    第三节 资源输入下民主与善治的可能性
        一、农民分化与精英治理
        二、中坚农民与民主治理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10)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南平下派干部做法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
二、南平下派干部做法
三、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南平下派干部做法的共性
    (一)政策价值取向的共同性
    (二)下派载体的一致性
    (三)下派政策获得社会广泛认同
    (四)政策的成效性较高
    (五)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南平下派干部做法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借鉴意义
    (一)南平下派干部为大学生村官树立榜样,使大学生村官找到精神依托
    (二)南平下派干部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村官选派范围比较小和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三)南平下派干部做法可以促进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南平下派干部做法更能强化大学生村官的责权意识
    (五)南平下派干部做法开辟了对下派人员激励的新途径

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村党支部书记培养研究 ——以N市鄞州区为例[D]. 陈牧之. 南昌大学, 2020(03)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合作方式创新研究 ——X县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一个试点村的调查与思考[D]. 李碧江. 山西大学, 2020(01)
  • [3]下派第一书记制度对村级组织绩效的影响 ——以武夷山市为例[D]. 李衍哲. 厦门大学, 2019(02)
  • [4]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D]. 张克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庄河市下派干部管理研究[D]. 王爽.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6]黔西县画坞苗村“支书乡派”现象研究[D]. 祝欣.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7]下派村支书的管理问题研究 ——以建瓯市为例[D]. 周歧彬.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8]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村治结构变化与特点 ——基于川西林镇村民自治的案例分析[D]. 高万芹. 武汉大学, 2016(01)
  • [9]深入推广“南平机制” 实践党的群众路线[N]. 中共南平市委办公室调研组. 中国经济导报, 2013
  • [10]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南平下派干部做法之比较[J]. 黄羽新.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标签:;  ;  ;  ;  ;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南平市下牌村党委书记的调研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