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通动画打造中国版本(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轩[1](2020)在《湖北省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艺术设计产业是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质量关乎区域“五位一体”建设水平。选题基于此重大性,论文以我省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与培育为切入,通过国内外典型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比对,基于区域-产业双维度的异质性匹配探索,建立核心能力评价系统,力图总结和审视我省平面设计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特征,评价其核心能力,并针对短板与不足,提出产业发展相关策略建议。论文充分运用艺术设计原理、比较优势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产业增长理论等理论方法,以湖北省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与提升为主要研究目的,既是新时期对艺术设计产业发展的一个评价理论继承式研究,也是结合我省平面设计产业发展路径的策论性基础研究。其研究目标在于:(1)甄别艺术设计产业独特产业属性,探究以产业为载体,将产业结构性评价理论和方法进行细分与完善,是对创新发展与扩散理论的重要探索和补充。(2)构建了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论文比较分析了全球权威的六个不同领域的评价机构的评价体系,建立了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通用评价流程,构建了由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设计出评价指标的权重及模型,以期为我省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建议。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共六章。第1部分为论文第一、二章,主要阐述论文研究思路、方法与全文相关理论探索部分。第2部分为论文第三、四章,比较借鉴基础上对指标设计原则、方法选取、数据来源等进行探讨。第3部分为第五、六章,以湖北平面设计产业为对象做实证分析评价,提出政策建议并制定下一步研究计划。
陈小琴[2](2020)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文中提出三峡民间艺术包含三峡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艺术形态。它是三峡地域民众的共同心理基础,也是三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民间艺术品类丰富,包括2个主类,10个亚类和26个小类。三峡世居民众质直敦厚、忠义尚武的民系性格形成了三峡民间艺术阳刚磊落的艺术特征和豁达浪漫的精神特质。三峡民间艺术因三峡地理生态与文化生态交汇而产生,也因两大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因各时期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物质技术更新、经济贸易往来、生产方式变革、宗族结构变化、社会观念更替、风俗信仰改易等因素的促动而出现系统内部的新旧交替或品类消长。对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影响力的文化生态因素首先是民间风俗,其次是三峡地域文化,再次是宗族结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民间风俗是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发展的源动力,它对其艺术形态的衍生及传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简言之,文化生态是关键,它既保证三峡民间艺术的持盈守成,也促进其自律变革。近百年来,三峡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发展为三峡民间艺术发展带来机遇,但也因生产生活方式、结构、空间的剧烈变革而带来传承人、品类和民艺精神的疾速流失。近年频繁的“非遗”申报及传统民艺的产业复兴,给濒临绝境的三峡民间艺术带来一些生机,却无法阻挡其衰颓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将民间艺术发展简化为对艺术本体的传承而忽略其与文化生态的整体关联性。因此,要想传衍这一母型艺术,令其发挥民间艺术造物化人的多元功能,须立足当代实行“生态原境”传承,即“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民间艺术”四位一体的保护与传承。对三峡民间艺术的研究的案例显示,“生态原境”传承模式是当前民间艺术发展的理性道路。在此模式下,民间风俗和地域文化土壤得以培育,民间艺术重获创新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民间艺术传承主体(非遗传承人和普通民众)的培育双脉并进,民间艺术重获生产与消费的良性结构,获得主体精神的润泽与观照;民间艺术在城市和乡村新图景中扎根,其形态和功能将被激活,获得物质、媒介与技术的支持。最终使民间艺术内在与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及其自身构成的良性文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婷[3](2019)在《中日西游动漫的文化叙事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西游故事作为“文化中国”的五维“元故事”中的一个重要故事样本,对构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话语有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在国际视野中,人们对于西游故事的印象却停留在日本西游动漫的基础上,西游故事的源头——中国西游故事却没有形成国际影响力。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好西游故事这一传统故事,为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话语提供故事文本。本文以94个有代表性的中日西游动漫样本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经典叙事学、影视动漫叙事学和文化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中日西游动漫的故事文本、文化符号和修辞视野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提高中国西游动漫国际影响力的叙事策略,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重点从三个角度对中日西游动漫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第一,从故事文本选择的角度对中日西游动漫叙事的原着文本、动漫文本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比分析背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意涵;第二,从中日西游动漫的人物、视听、时空角度,对中日西游动漫之间的符号表征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解析其符号背后的叙事话语内涵;第三,从中日西游动漫的文化修辞视野角度进行对比分析,重点探讨了两国西游动漫的文化价值观话语、民族文化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等方面的差异。从日本西游动漫的案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中国西游动漫在国际上的话语表达提供有益的启示。综上,本论文进一步提出了提高中国西游动漫国际影响力的三大叙事策略:以文本包容性为导向的文本选择策略、以师徒四人形象IP化为核心的符号表征策略和以共享价值观为视野的文化修辞策略。
邵小芹[4](2019)在《2004年以来国产动画电影的类型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画艺术属于电影艺术。类型电影的成熟为动画电影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途径,动画电影是电影范畴内的一个类型。由于动画电影在其制作手段、艺术表现手法及制作技术手段等方面的独特性,因此动画电影可以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研究,也就可以利用类型理论对动画电影进行研究。从另一方面来看,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个亚类型,仍包含写实电影的诸多特征,动画电影和写实电影一样拥有导演、剧本、摄影、音乐、演员等多种因素,动画电影可以适用电影理论进行研究,而国产动画电影的类型化研究也可以借鉴类型电影的研究。本文就属于类型电影的类型化研究。本文聚焦2004年以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商业化和模式化现象。首先确定为何从2004年开始进行研究,再简述2004年以来国产动画电影类型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对国产动画电影中商业化和模式化研究。并对2004年以来国产动画电影在营销机制和艺术创作上的规律进行研究,这又包括了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动作捕捉技术、合成与特效以及动画数据库的建立使国产动画电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另外,从营销策略上来看,互联网的发展使国产动画电影在营销渠道方面有了除线下媒体和线下活动以外的线上媒体。国产动画电影在艺术创作上也有了模式化的现象,包括内容的模式化和艺术形式的模式化。本文还从国产动画电影的分类模式现状以及文化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影响等方面出发来分析2004年以来国产动画电影类型化的发展特征。
杨松[5](2018)在《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文中研究说明日本动漫产业涉及领域广泛,产业链完善,是其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对外传播日本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与日本一衣带水,由于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动漫产品受到青少年的关注和喜爱,他们深受日本文化影响,这种影响也反映和渗透到中国青年一代的动漫创作。近年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动画电影和动画系列剧。但是与动漫大国日本相比,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仍有不成熟之处。如何向日本借鉴经验发展自身是一个十分重要且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1980-2017年日本动画和漫画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以传播媒介的变化对这一传播过程做出阶段划分。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重点考察了首部传入中国的日本动画及漫画等,描述了这一传播过程的开端。第二章梳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动漫通过官方电视台的播放情况。第三章讨论了九十年代到世纪初在DVD等新型媒介的影响下,日本动漫在中国传播过程的高潮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考察了中国首部新漫画刊物等。第四章主要考察新世纪初至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日本动漫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本文把日本动漫在其国内的发展和它们在中国的传播联系起来考察,为理解日本动漫传播的起伏与发展提供更大的历史背景。同时,本文也以传播媒介的变化为线索,勾勒日本动漫的在华传播的变化,理解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传播过程的深刻影响。通过对日本动漫传播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希望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王素芳[6](2018)在《国产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研究》文中提出国产儿童剧自从1960年诞生以来,几经起起落落,至今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但是作为儿童文化建设和儿童娱乐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产儿童剧长期以来在理论与创作中都处于边缘化和弱势地位。一方面自身在创作观上模糊不清,缺乏精品;另一方面外围的产业建设困难重重,完善的产业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国产儿童电视剧产业整体上影响力不够。因而,研究儿童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变迁,弘扬正面积极的文化内涵,尽量消除其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扫除其产业化道路中的障碍,既是教育和引导儿童成长有利的途径,繁荣儿童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繁荣经济、推进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要把握好国产儿童剧产业化的现实困境,必须从其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谈起。结合相关史料和具体作品,根据国产儿童剧在不同发展阶段体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得失,以及主导这种变化的社会语境、文艺思潮等相关因素,并参照其他艺术门类发展分期的思路,国产儿童剧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政治本位”阶段(1960—1977)、“儿童本位”阶段(1978—1992)、“市场本位”阶段(1993—2003)最终走向“产业本位”阶段(2004至今)。儿童剧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创作特征和传播特点,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政策和市场是儿童剧产业化的双核驱动力。儿童电视剧作为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儿童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未来,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导向和相关的政策扶持。市场机制推动了消费主义的张扬,进而形成消费主义语境,给儿童剧带来“娱乐至上”等问题。儿童剧产业化进程是政策规制和市场机制相互博弈演进的过程,因此把握好政策规制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平衡性,才能使得儿童剧产业化兼顾公益性和商业性。同时,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我们还需要建构起先作品后产品的产业思维。作为产业化对应的两极,创作与接受对于国产儿童剧来说至关重要。从儿童剧创作观的角度去审视,需要走出“成人化”和“低幼化”的两极化误区。同时,还需要警惕在市场化驱动下呈现的暴力化和游戏化趋向。要促进儿童电视剧产业化发展,关键在于坚持“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和“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儿童本位”要求坚持儿童趣味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除成人趣味。在一定条件下,儿童趣味和成人趣味可以达成统一。从儿童剧的本质内涵而言,儿童剧是成人和儿童趣味相互融合的产物,因而“合家欢”对于儿童剧来说具有了现实操作的可行性。同时,根据儿童的认知特征差异和受众群体细分的原则,儿童剧受众可以进行分龄化对待,不同的受众群体,儿童电视剧呈现出相应的创作特性。合家欢和分龄化是儿童剧产业化实践的双重路径,前者定位于产业的规模化,后者定位于产业的集约化,体现出内在的统一。在多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越来越大的新时代,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国产儿童剧走向“互联网+”是必然趋势。它一方面需要我们更精准地理解和定位儿童电视剧的处境,另一方面则需要利用媒介融合理念完成儿童电视剧创作、传播、销售等诸方面的转型升级,这样才能保证儿童电视剧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
张文婷[7](2017)在《《西游记》经典IP的动画改编创作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期间,国家文化部在关于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培育民族动漫创意和品牌,推动“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领域的整合,把融合数字技术为亮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随着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日益紧密,IP概念在电影界盛行,即具有可开发内容并且拥有广泛受众基础的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题材,后来衍生至动画、游戏、文学等领域。纵观历代《西游记》改编作品,从文本跨界到动漫、影视、游戏等多种媒介,优质的故事载体,动人的角色塑造,高数量大范围的受众基础,高票房高收视率的经济价值,《西游记》可谓中国文化中识别度最明显,改编性最强,故事最丰富,受欢迎程度最高的“经典IP”。笔者在进行大量文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对IP理论,动画改编方法、改编类型和作品进行了宏观梳理;并从IP价值和改编策略对动画产业发展的角度介入,分析不同时期的典型作品案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梳理IP理论,分析当代国产动画题材危机,明确走IP开发道路具有可行性。《西游记》历代改编的高频率跨媒介,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的成功,以及原着本身具有的文学价值,使之成为IP中的经典。第二,通过整理现有《西游记》动画改编作品,宏观整理出改编的方式,特点和意义。再次佐证国产动画IP开发的可行性,中华不同民族特色的更多IP也值得被开发。第三,结合动画改编方法和IP价值理论,研究《西游记》经典IP改编作品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以及对当时动画产业发展的影响,引发创新改编的新思考。第四,针对国产动画目前题材资源陈旧单一的现状,提出IP开发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在《西游记》动画改编策略上,迎合时代热点和受众价值观,以数字化为亮点。避免急功近利误区,倡导用心打造精品。另外,本文通过近一个世纪史料梳理(主体为动画改编),编整出《西游记》动画改编和其他艺术改编作品汇总表,对作品详细信息和改编方法加以分析,希望对当今动画IP开发和动画改编创作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
陈依雯(Tang Yee Woon)[8](2016)在《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文中认为本论文的研究以唐代小说的传播和接受为主,主要从传播、接受这两个视角探讨唐代小说的发展,时限从唐朝至今,范围涵盖各时期的唐代小说出版情况及文学作品对唐代小说的改编。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五章。唐代的文士多选择入幕,幕府是文士聚会、闲谈的重要场所,也是小说传播的主要背景。文士常在幕府的聚会中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而达到传播小说的目的。而长安是唐代首要都城,以长安为题材或在长安创作的小说数量不少。除了背景与环境的因素,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还有好几种方式,其中包括借助诗歌的流传。唐代小说和诗歌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互相取材的例子很多,诗歌可谓是小说在唐代传播的主要载体。此外,还有一些与小说传播、接受相关的要素如:古文运动、文士投谒行卷,这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而言,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唐代的书肆、诗歌的传唱也是小说传播的渠道。随着印刷技术的发达,小说刊印的数量逐渐增多,出版刊行的小说文本逐渐代替了抄本。宋人也编纂了着名的大型类书《太平广记》和大量的小说选本,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人对唐代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态度。宋元时期,不少文学创作都向唐代小说取材,无论话本、杂剧都大量融入了唐代小说的题材。宋人对唐代小说的接受是很广泛的,除了文学作品,他们编纂的正史,也多向唐代小说取材,这可视为他们对唐代小说的一种评价。但宋人对唐代小说的态度也是矛盾的,如洪迈他在批评唐代小说的同时,又对唐代小说赞誉有加,这种矛盾的心态是值得探讨和厘清的问题。明清时期,除了小说文本的刊印出版,类书、丛书和小说选本的大量编纂对唐代小说传播与接受的影响都很大。除此之外,这时期的小说、戏曲创作依旧向唐代小说取材,《剪灯新话》、《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都是这时期的小说名着,它们在题材上与唐代小说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戏曲方面的成果也很辉煌,着名的“临川四梦”、《长生殿》等都是改编自唐代小说的作品,可见唐代小说对明清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民国以后,唐代小说的出版和刊印仍不间断。这时期,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小说研究。百余年来,唐代小说的研究涉及了校勘、考证、作家、作品、文艺理论等各种范畴,学人对唐代小说的研究孜孜不倦,一直努力的前进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小说的传播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戏曲艺术、影视作品都成为了唐代小说在当下的传播途径,这也是有待学人进一步去了解和探讨的。唐代小说也传播到了海外,尤其是日本、韩国、越南形成的汉字文化圈。唐代小说与东亚三国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千余年来,它已深刻的影响了东亚三国不少的文学创作。不仅如此,唐代小说还远播到欧美和俄罗斯,更出现了不少翻译的作品,在欧美各国如、英国、美国、法国和俄罗斯等也引起了汉学家的关注,拥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总而言之,唐代小说对唐代以后的文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曾雨静[9](2015)在《论中国新媒体时代下的“绿色”动画产业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发展,新媒体时代下动画产业展现出新的生命力。笔者以“绿色”理念为切入点,结合新媒体发展的时代背景,尝试对“绿色”动画及产业概念进行界定。对国际电影分级制度及其发展历程作相关概述和总结,分析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媒体的环境特征对动画产业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关于如何构建“绿色”动画产业的前景进行个人见解的设想。本文采用文献法,对国内外动画产业的相关文献论文及刊物杂志进行整理,搜集符合论文需要的数据和研究成果,通过理论依据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方法。由此以期对中国动画产业未来发展之路有所启示,为我国动画产业走健康、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有所帮助。
王艳[10](2015)在《中国动漫产业创意开发论 ——基于艺术创造与市场经营的双向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动漫产业整个产业架构中贯穿着"创意"的思想,践行着从"作品"到"产品"的整个创新生产过程。本文运用文化产业学中文化产品生产理论、产业经济学中产业链价值理论、文艺作品文本解读分析理论,针对动漫兼具"作品艺术生产"与"产品市场经营"的双重属性的各自表征,以及两者的"交融超越"进行研究。在"绪论"中进行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综述与内容、理论应用与创新的详尽分析基础上,全文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逐步展开与推进。一是动漫属性:作品艺术创造与产品市场经营。这是全文研究的基础,点明了动漫的特殊性,与单纯的艺术品和商品有所不同。总论动漫"艺术创造"和"市场经营"之双重属性,以及两者是如何实现内容作品的艺术创造与文化商品的经济追求。在此基础上,探讨动漫创意产业链中艺术性表达的环节创意,以及市场性追求的环节创意,分析双向创意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二是艺术创造:作为艺术作品表达的动漫创意。这是针对动漫属性之一的"艺术性"的研究。这部分主要围绕一件文艺作品创造中重要的三个要素的创意开发策略:动漫的题材故事创新、动漫的艺术形象嬗变、动漫的精神思想探索,探讨其如何为产业后续的市场经营做好基础和前提准备;三是市场经营:作为商业价值追求的动漫创意。这是针对动漫属性之二的"商品性"的研究,主要围绕一件文化商品市场经营中重要的三个要点的创意开发策略:衍生产品开发、媒介传播创新、营销模式拓展,探讨其如何推动与促进动漫前期的艺术创造;四是交融超越:艺术创造与市场经营的创意融合。这一部分主要在前面双向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提炼与升华。文章分别从产业链创意建构、品牌化创意驱动、整合性创意引领三个角度,探讨中国动漫如何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协同优化发展,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提升的重要媒介,积极传播中国故事。总之,本论文遵循动漫的双重属性创意开发思路,研究动漫从前期"作品创意"到后期"经营创意",探讨其如何与当前国内外文化市场进行有效衔接,得出适应于当前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中国动漫创意开发战略,以期为中国动漫产业在理论建构、行业实践、政策导向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学理参考。
二、江通动画打造中国版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通动画打造中国版本(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省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2.1 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的相关概念 |
2.1.1 平面设计与平面设计产业的概念解析 |
2.1.2 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的概念解析与研究路径 |
2.2 平面设计与平面设计产业特征分析 |
2.3 产业核心能力研究相关理论 |
2.3.1 竞争优势理论 |
2.3.2 基于扎根理论的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思路 |
第三章 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模型分析 |
3.1 主流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与借鉴 |
3.1.1 WEF与 IMD |
3.1.2 GII、EIS与国家创新指数 |
3.1.3 全球设计观察 |
3.2 基于钻石理论的平面设计产业外部环境评价分析 |
第四章 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
4.1 产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4.1.1 科学性与精简性原则 |
4.1.2 层次性与代表性原则 |
4.1.3 可获得性与可比性原则 |
4.1.4 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 |
4.2 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2.1 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设计思路 |
4.2.2 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设计方法 |
4.2.3 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设计 |
4.3 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计算 |
第五章 湖北省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
5.1 产业现状及发展态势 |
5.1.1 市场规模与消费意识 |
5.1.2 政策与环境支撑 |
5.2 产业评价指标应用 |
5.3 评价指数分析 |
5.3.1 各区域评价指数的计算 |
5.3.2 评价指数对比分析 |
5.4 湖北省平面设计产业提升发展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2)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理论依据及选题价值 |
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
五、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范畴与特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形貌 |
第一节 “三峡”与“三峡民间艺术” |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范畴 |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概念界定 |
三、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地理分布 |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与精神特质 |
一、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精神特质 |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风貌的形成 |
一、地理环境对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影响 |
二、民系性格与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形成 |
第二章 交织与共生:三峡民间艺术传衍的文化生态系统 |
第一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地理生态 |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生态 |
二、三峡大坝的生态效应 |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 |
一、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要素 |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链 |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体系的关联 |
一、地理生态对三峡民间艺术的影响 |
二、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的共生 |
第三章 碰撞与交融:“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形成 |
第一节 “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文化生态的变迁 |
一、从多族群并存到以汉族为主的族群结构改变 |
二、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交融演进 |
三、从土风盛行到以汉俗为主的风俗嬗变 |
四、从浑朴独立向开化包容的文化性格转变 |
第二节 “移民填川”后主流文化对三峡民间艺术的涵化 |
一、三峡民间艺术表现主题的主流化 |
二、三峡民间艺术伦理观念的主流化 |
三、三峡民间艺术风格与精神的守成 |
第三节 “移民填川”后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建构 |
一、外来艺术在三峡的传播与接受 |
二、三峡民间艺术生态结构的拓展 |
三、三峡本土民间艺术对外的传播 |
第四章 失衡与复苏:现当代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变迁 |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下三峡民间艺术艺术文化生态的失衡 |
一、时代变迁下民间风俗的消减 |
二、时代变迁下传承主体的流失 |
三、时代变迁下传承空间的坍弛 |
第二节 文化生态失衡对三峡民间艺术本体的影响 |
一、三峡民间艺术形式的变迁 |
二、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的变迁 |
三、三峡民间艺术功能的变迁 |
第三节 当下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环境的复苏 |
一、当下文化大环境的复苏 |
二、当下文化小环境的复苏 |
第五章 建构与发展:文化生态视野下三峡民间艺术的当代传承 |
第一节 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衍过程的流变 |
一、三峡民间艺术技巧和工艺的演变 |
二、三峡民间艺术图像的削减与转换 |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播途径与受众的改变 |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现状的观察 |
一、三峡民间艺术传承人培养现状 |
二、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赋存状态 |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的现有模式 |
第三节 “生态原境”: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策略 |
一、三峡民间风俗的常情与常态性建设 |
二、三峡民间艺术当代传承主体的多脉延续 |
三、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空间的重建、修复与扶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表 |
(3)中日西游动漫的文化叙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6 创新与不足 |
2 理论基础 |
2.1 经典叙事学理论 |
2.2 影视动漫叙事理论 |
2.3 文化叙事理论 |
3 中日西游动漫叙事的文本选择 |
3.1 中国西游动漫的文本选择 |
3.2 日本西游动漫的文本选择 |
3.3 对比分析 |
4 中日西游动漫的文化符号表征 |
4.1 中日西游动漫人物的符号表征 |
4.2 中日西游动漫的视觉符号表征 |
4.3 中日西游动漫的听觉符号表征 |
4.4 中日西游动漫的空间符号表征 |
4.5 对比分析 |
5 中日西游动漫的文化修辞视野 |
5.1 中日西游动漫的文化价值观话语 |
5.2 中日西游动漫的民族文化话语 |
5.3 中日西游动漫的意识形态话语 |
5.4 对比分析 |
6 提高中国西游动漫叙事水平的策略建议 |
6.1 文本选择策略:叙事的包容性 |
6.2 符号表征策略:人物形象IP化 |
6.3 文化修辞策略:共享价值观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2004年以来国产动画电影的类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概念厘清 |
第一章 为什么是2004年? |
第一节 中国动画电影史的一般划分方式 |
第二节 自2004年以来国家政策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影响 |
第三节 首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在2004 年被授牌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国产动画电影类型化的主要特征 |
第一节 国产动画电影中的类型化现象 |
一、国产动画电影的工业美学 |
二、国产动画电影的模式化现象 |
三、小结 |
第二节 2004 年以来国产动画电影的类型化发展 |
一、国产动画电影的生产营销模式 |
二、国产动画电影的艺术创作模式 |
三、2004 年以来国产动画电影类型化的原因 |
第三章 国产动画电影分类模式现状 |
第一节 以题材为依据的分类方式 |
第二节 以性质为依据的分类方式 |
第三节 以传播途径为依据的分类方式 |
第四节 以观众年龄为标准的分类方式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特征和类型化的思考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为国产动画电影提供的文化资源 |
一、儒家文化 |
二、道家文化 |
三、佛教文化 |
四、民间文艺 |
第二节 日本及美国动画电影对国产动画电影类型化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博硕士论文类 |
报纸期刊类 |
电子期刊类 |
附录1 :中国动画电影统计表(2004 年——2018 年) |
附录2 :有关国产动画的重要文件(2004 年——2018 年)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日本动漫传入中国的发端 |
第一节 战后日本动漫第一次发展热潮——现代电视动画的诞生 |
第二节 《铁臂阿童木》:中国与日本动漫的邂逅 |
第三节 手冢治虫:中日友好的使者 |
第四节 日本漫画在中国的初次登场 |
第二章 日本动漫在中国的官方电视台传播(1981-1990) |
第一节 日本动漫经历的第二次发展热潮——受众面的扩大 |
第二节 中央电视台作为唯一引进渠道(1981-1982) |
第三节 地方电视台开始引进日本动画片(1983) |
第四节 美国经典动画开始集中登陆(1986) |
第三章 日本动漫在中国引进高潮期及盗版传播(1991-2006) |
第一节 日本动漫经历的第三次发展热潮——成熟的动漫产业链及商业运作模式 |
第二节 盗版漫画及光碟兴起 |
第三节 中国早期漫画杂志及“5155工程” |
第四节 外国动画禁播与对国产动漫的扶持 |
第四章 日本动漫在中国传播平台的转变(2007-至今) |
第一节 新世纪日本动漫创作的转变 |
第二节 中国市场的繁荣:网络时代观众的选择性与互动性 |
第三节 动画电影及日本动漫第四次发展热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6)国产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核心概念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标及基本思路 |
第一章 溯源与演化:从“政治本位”到“产业本位” |
第一节 “政治本位”阶段(1960—1977) |
一、儿童剧的诞生及发展 |
二、基本特点 |
三、总体评价 |
第二节 “儿童本位”阶段(1978—1992) |
一、儿童剧的复苏与繁荣 |
二、基本特点 |
三、总体评价 |
第三节 “市场本位”阶段(1993—2003) |
一、市场主导下的两极化创作 |
二、创作特性 |
三、总体评价 |
第四节 “产业本位”阶段(2004—) |
一、产业化发展概貌 |
二、创作特性 |
三、总体评价 |
第二章 政策与市场:产业化的双核驱动力 |
第一节 政策规制与儿童剧产业化 |
一、政策规制的演变对产业化的影响 |
二、平台搭建与人才培养中的困境 |
第二节 市场机制与儿童剧产业化 |
一、市场机制与消费主义语境 |
二、市场机制下儿童剧的产业形态 |
第三节 政策规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平衡 |
一、政策规制对市场机制的框囿 |
二、市场机制对政策规制的优化 |
三、商业性和公益性之间的平衡 |
第三章 创作与接受:产业化对应的两极 |
第一节 在“成人本位”与“儿童本位”之间 |
一、“成人本位”与儿童剧创作 |
二、“儿童本位”与儿童剧创作 |
第二节 走出儿童剧创作的误区 |
一、两极化倾向:成人化与低幼化 |
二、市场化驱动:暴力化与游戏化 |
第三节 儿童剧接受的理想与现实 |
一、“儿童”和“童年”是否正走向消失 |
二、儿童趣味能否被分龄化定义 |
三、儿童剧的双重维度:成人和儿童 |
第四节 儿童剧接受的多样化与分众化 |
一、儿童趣味与成人趣味的统一 |
二、被忽视的高龄儿童市场 |
第四章 分龄化与合家欢:产业化创作的双重路径 |
第一节 合家欢路线的实践路径 |
一、合家欢的基本内涵 |
二、合家欢的价值取向 |
三、合家欢的现实操作 |
第二节 分龄化创作的实践路径 |
一、分龄化的基本原则 |
二、分龄化的理论依据 |
三、分龄化的现实操作 |
第三节 合家欢与分龄化的内在统一 |
一、儿童剧产业规模化的客观规定 |
二、儿童剧产业集约化的内在需求 |
结语 |
一、国产儿童剧产业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
二、“互联网+”趋势下儿童剧产业的未来展望 |
附录 |
一、国产儿童电视剧发展大事记 |
二、国产儿童剧编年目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附件 |
(7)《西游记》经典IP的动画改编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2“IP”语境下的国产动画 |
2.1“IP”盛行 |
2.2 经典IP:《西游记》 |
2.2.1 跨媒介领域广泛 |
2.2.2 受众群基础稳固 |
2.2.3 IP改编的增值 |
2.3 国产动画的IP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3 《西游记》经典IP的动画改编可行性分析 |
3.1 动画改编的策略 |
3.1.1 思维动机 |
3.1.2 题材类型 |
3.1.3 改编策略 |
3.2 动画改编的特点 |
3.2.1 原着再现创新思维 |
3.2.2 迎合时代主体精神 |
3.2.3 明确受众审美趣味 |
3.3 动画改编的可行性 |
3.4 本章小结 |
4 《西游记》经典IP的动画改编创作研究 |
4.1 民族艺术风格鲜明的繁荣景象 |
4.1.1 尊重原着弘扬传统式改编 |
4.1.2 案例分析——黑白动画电影《铁扇公主》 |
4.1.3 案例分析——彩色动画电影《大闹天宫》 |
4.2 传统美德新风尚的时代气息 |
4.2.1 颠覆角色寓意深刻式改编 |
4.2.2 案例分析——彩色动画短片《丁丁战猴王》 |
4.2.3 案例分析——剪纸动画短片《小八戒》 |
4.3 新时代经典IP的创新解读 |
4.3.1 依托数字化技术式改编 |
4.3.2 案例对比分析——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 3D木偶动画电影《悟空大战二郎神》 |
4.4 《西游记》经典IP的跨文化之旅 |
4.4.1 陌生化叙述重构式改编 |
4.4.2 案例分析——彩色动画电影《红孩儿大话火焰山》 |
4.4.3 案例分析——系列动画片《龙珠》 |
4.5 本章小结 |
5 创作研究对当代国产动画发展的启示 |
5.1 IP动画化开发具有可行性 |
5.2 改编策略迎合时代革新 |
5.3 避免误区创精品增国力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与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西游记》动画改编作品汇总表 |
附录B:《西游记》其他艺术改编作品汇总表 |
附录C:毕业创作《二十四番花信风之猪八戒篇》 |
附录D:硕士毕业创作展现场展示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范围与对象 |
三、研究综述 |
四、本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唐五代时期的小说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唐代小说的传播背景—幕府文化与文士闲谈 |
第二节 唐代小说的传播环境—以长安为个案 |
第三节 唐代小说的传播载体—诗歌 |
第四节 与唐代小说传播相关的诸要素 |
第五节 唐代小说的传播方式 |
第二章 唐代小说在宋元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宋代刊刻、印刷技术对唐代小说传播的影响 |
第二节 《太平广记》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三节 宋元小说选本、小说集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
第四节 宋元话本小说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
第五节 元杂剧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
第六节 宋代文士对唐代小说的评价 |
第三章 唐代小说在明清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唐代小说文本在明清时期的刊印情况 |
第二节 明清类书、丛书、小说选集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三节 明清文言小说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
第四节 明清白话小说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
第五节 明清戏曲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
第六节 明清文士对唐代小说的评价 |
第四章 民国以来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民国以来唐代小说的出版情况 |
第二节 民国以来唐代小说的研究状况 |
第三节 现代戏曲、影视媒体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
第五章 唐代小说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唐代小说在东亚的传播与接受 |
第二节 唐代小说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 |
余论 |
参考文献 |
(9)论中国新媒体时代下的“绿色”动画产业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绿色”动画产业 |
第一节 关于“绿色”动画的相关界定 |
一、“绿色”的相关解释、界定 |
二、“绿色”动画产业的界定 |
第二章 国际电影分级制度为打造“绿色”动画产业提供良好借鉴 |
第一节 国际电影分级制度的发展历程 |
一、电影审查制度和分级制度的相关界定 |
二、国际电影分级制度的历史发展概述 |
三、国际电影分级制度建立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中国电影审查制度 |
一、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历史发展概述 |
二、电影审查制度的现状概述 |
第三节 国际电影分级制度为中国动画分级制度的建立提供可行性依据 |
一、现阶段我国动画“分级”需面对的环境状况 |
二、我国建立动画分级制度的目的及意义 |
三、关于构建中国动画分级制的相关设想 |
第三章 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动画产业指标势态发展良好 |
一、产业经济总值与影视动画产量稳步增长 |
二、国产原创力量的崛起 |
三、动画产业基地建设的扩展 |
四、新媒体为“绿色”动画产业拓展了新空间 |
第二节 我国动画产业与国际动画强国之间的比较分析 |
一、各国政府对动画产业的扶持 |
二、在产业链结构及模式方面 |
三、在商业运营模式方面 |
第三节 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缺陷 |
一、我国动画产业文化内涵的缺失 |
二、原创性、创意水平有待提高 |
三、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不接应 |
四、市场监管不力造成盗版现象严重,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 |
五、“良性循环”产业链结构的不完善 |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动画产业的特征 |
第一节 新媒体促使动画艺术形态发生变化 |
一、动画形式及内容的多样化 |
二、技术水平上发生变化 |
第二节 新媒体的双向互动性促使消费群体的选择需求发生变化 |
一、需求心态的不同,自主选择动画权 |
二、受众年龄的层次变化,选择动画类型不一 |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动画传播的两面观 |
一、新媒体下动画传播的优势 |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动画传播带来的弊端 |
第四节 新媒体为动画衍生品提供新的营销渠道,造成产业结构变化 |
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开拓互动营销模式 |
二、以手机为载体搭建动画产品及衍生品的交易平台 |
第五节 内容与传播的不受约束促使动画呈现多元化 |
一、游戏动画 |
二、泛动画 |
第五章 关于科学构建理想的“绿色”动画产业的若干设想 |
第一节 利用政府相关的扶植政策,维护“绿色”动画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 |
一、完善优惠政策,扶持动画产业有效运行 |
二、保证投入的有效性, 落实到动画产业体系中 |
三、开展人才培养计划,为动画产业培养高端人才 |
四、加强市场监督体系,加大产权保护力度 |
第二节 积极构建“绿色”动画品牌建设 |
一、塑造原创性品牌,创精品化、优质化的动画作品 |
二、开展商业合作,实行品牌运营 |
第三节 运用新媒体力量创造“绿色”动画产业多种经营模式 |
一、加强与媒体合作开发多元化的动画产品输出渠道 |
二、着力打造不同受众群体共同消费的多层次动画衍生品 |
三、动画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协作实现共赢 |
第四节 加强动画引导功能,打造健康积极的“绿色”动画创新网站及影视栏目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10)中国动漫产业创意开发论 ——基于艺术创造与市场经营的双向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基于中国动漫属性的双向创意研究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时代与产业背景 |
1.1.2 学理与现实意义 |
1.2 研究综述与内容 |
1.2.1 研究综述与趋势 |
1.2.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 理论应用与创新 |
1.3.1 研究理论与应用 |
1.3.2 研究方法与创新 |
2 动漫属性:作品艺术创造与产品市场经营 |
2.1 动漫的艺术表达与经济效益 |
2.1.1 内容作品的艺术表达 |
2.1.2 文化商品的经济追求 |
2.2 双重属性产业链各环节开发 |
2.2.1 艺术性表达的环节创意 |
2.2.2 市场性追求的环节创意 |
2.3 双向创意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 |
2.3.1 "他山之石"的国际借鉴 |
2.3.2 "本土之源"的民族特色 |
3 艺术创造:作为艺术作品表达的动漫创意 |
3.1 中国动漫的题材故事创新 |
3.1.1 域外求索与本土溯源 |
3.1.2 传统阐释与当代叙事 |
3.2 中国动漫的艺术形象嬗变 |
3.2.1 形象符号的市场带动 |
3.2.2 中国语境的意义载体 |
3.3 中国动漫的精神思想探索 |
3.3.1 东方审美的形象呈现 |
3.3.2 中国价值的生动彰显 |
4 市场经营:作为商业价值追求的动漫创意 |
4.1 中国动漫的衍生产品开发 |
4.1.1 立足原作的二度创造 |
4.1.2 基于原作的消费增值 |
4.1.3 "蓝猫"系列衍生产品开发例析 |
4.2 中国动漫的媒介传播创新 |
4.2.1 媒介形态与作用价值 |
4.2.2 媒介创新与优化配置 |
4.2.3 《知音漫客》媒介传播创新例析 |
4.3 中国动漫的营销渠道拓展 |
4.3.1 受众核心的营销建构 |
4.3.2 创意营销的类型拓宽 |
4.3.3 中国国际动漫节营销拓展例析 |
5 交融超越:艺术生产与市场经营的创意融合 |
5.1 产业链创意建构 |
5.1.1 漫画到动画链式发展 |
5.1.2 作品与产品互为作用 |
5.2 品牌化创意驱动 |
5.2.1 中国"制造"到"创造" |
5.2.2 产品综合性影响力凝练 |
5.3 整合性创意引领 |
5.3.1 民族软实力文化载体 |
5.3.2 产业转型升级化发展 |
6 余论:中国动漫,艺术与商业协同发展中传播"中华故事” |
附录 |
1 本研究所涉及国产动漫作品统计表(作者整理绘制) |
2 十年间中国动漫产业重要政策通知统计表(作者整理绘制) |
3 中国动漫艺术创造与市场经营双向互动结构图(作者原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相关成果 |
四、江通动画打造中国版本(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平面设计产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D]. 杨志轩.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2]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D]. 陈小琴. 东南大学, 2020(02)
- [3]中日西游动漫的文化叙事比较研究[D]. 王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9(12)
- [4]2004年以来国产动画电影的类型化研究[D]. 邵小芹. 西南大学, 2019(12)
- [5]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D]. 杨松.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6]国产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研究[D]. 王素芳. 海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西游记》经典IP的动画改编创作研究[D]. 张文婷. 陕西科技大学, 2017(01)
- [8]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D]. 陈依雯(Tang Yee Woon). 南京大学, 2016(04)
- [9]论中国新媒体时代下的“绿色”动画产业构建[D]. 曾雨静. 南京艺术学院, 2015(05)
- [10]中国动漫产业创意开发论 ——基于艺术创造与市场经营的双向考察[D]. 王艳. 浙江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