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PT单色图形文件的存贮格式及16色屏幕图形以SPT格式存盘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邹金池[1](2013)在《图像软件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图像处理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产生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该技术在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图像处理软件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本文首先介绍了图像处理软件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并对当前几款较为流行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ACDSee和CorelDRAW进行了分析比较。针对于目前图像处理软件中的对于专业领域图像处理的不足,设计和开发了一款新型的图像处理软件平台DealingImage,在软件平台中对处理图像的色彩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另外,平台中可以通过添加插件的方式实现对一些专业的图像进行处理。论文主要做了四个部分工作:图像处理软件的架构设计、图像处理软件的平台与插件的接口设计、图像处理软件平台的组件与插件的管理、图像处理的优化。在第一部分中主要是实现了对DealingImage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对平台中插件和组件的设计和添加。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对图形图像的优化,包括图像采集、色彩优化和图形优化。该软件可应用于指定的专业领域,可以和一些专业的图像采集设备结合使用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童惠康[2](2012)在《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工件轮廓度测量系统》文中认为图像处理是近几十年来蓬勃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将相关理论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来系统地研究各种图像理论、技术和应用。图像测量技术是将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测量领域的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它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数字图像的处理和分析,从而达到数字测量的目的。图像测量的基本过程是:将采集到的数字图像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和运算,提取图像中需要测量的元素,然后对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析,并输出测量的结果。图像测量方法具有非接触、高速度,动态范围大、信息丰富等优点,在测量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汽车空调压缩机的加工过程为研究对象,根据零件浅孔位置度检测的需求,探讨了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和图像输出的方法,设计了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工件轮廓度检测系统,并完成了系统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从而解决了浅孔位置度的检测难题。文中对于图像测量技术在二维坐标下的测量、彩色图像分析、图像锐化和数值分析等方面作了重点探讨。本文所论及的工件轮廓度检测系统已经在现场试用,其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效果,在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艾杰[3](2008)在《非规则形状工件表面参数的图像检测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工件参数测量在工业生产、质量控制及产品在线检测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生产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作用下,工件检测技术也经历了从传统的接触式测量到非接触式测量的发展。随着工件复杂程度的提高和工业生产的进步,现有的测量方法在测量精度、测量效率及测量成本等方面的不足日益凸显,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新的测量理论和新的测量技术。近年来,图像检测技术已发展成为测量领域的重要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新型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出现,使图像检测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本课题针对非规则工件参数测量的迫切需求,应用CCD图像传感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及Visual C# 2005开发软件等技术,设计了一个基于USB摄像头、结构简单、性价比较高的工件参数测量系统。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图像处理和软件实现为重点,利用高分辨率CCD摄像头及VFW技术实现了工件图像的实时捕捉,分析了常用的图像处理算法,针对本系统的测量需要及光源等硬件特点,研究了具体的图像处理方案,应用功能强大的C#语言及Visual Studio 2005开发环境实现了系统的图像处理,并运用模式识别和AutoCAD技术对创建工件三维表面模型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将从系统的硬件设计、CCD摄像头、VFW技术、图像分析方法、Visual C# 2005开发软件实现等几个方面全面阐述测量系统的理论基础、设计方案及处理算法实现过程。鉴于目前图像采集卡及摄像机价格较高,图像处理算法较复杂,测量设备不易于移动等现状,本课题的研究探讨,在工业生产和产品质量控制等领域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韩晓伟[4](2008)在《数字化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干部人事档案的利用频率迅速提高。当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档案已不再仅仅以单一的纸质形式存在,以磁、电、光等介质为主要信息载体的文件应运而生,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电子文件。中共中央组织部在2000年开始了基于图像的数字化干部人事档案系统开发的调研准备工作,并进行了相关系统的研发工作。山东省于2001年开始,由省委组织部及部分市接受干部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概念,并在理论层面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并于2006年初提出干部档案数字化任务,潍坊市委组织部根据上级安排,首先进行了试点研究与开发应用工作。本文以潍坊市委组织部进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应用为依托,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基于图像的数字化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系统基于干部人事档案日常业务流程,采用客户/浏览器/服务器的拓扑结构,具有跨平台的特点。文中在调查现有档案管理方式和工流程的基础上,采用结构化设计方法,进行数字化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包括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功能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系统对数字化档案的图像采集、存储格式和安全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利用VB和ASP.NET程序代码实现了程序的各项功能。
王昕炜[5](2007)在《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文中指出本控制系统以满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11”四圆单晶衍射仪改造项目中有关对控制系统的具体技术要求为目标,着眼于四圆测角仪的测量精度及转动的速度要求和衍射强度数据的准确性,在综合考虑系统性能、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一套新的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设计工作如下:(1)阐述了X射线和X射线晶体衍射原理,介绍了两种单晶衍射数据收集方法,分析了四圆单晶衍射仪的X射线发生装置、测角仪、辐射探测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四个结构组成单元,说明了四圆单晶衍射仪的晶体结构分析过程和在此过程中应用到的衍射几何与转换矩阵的相关知识,讨论了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功能和设计思路,为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需求依据。(2)研究了旧的四圆单晶衍射仪的设计原理和控制方法,分别从测量系统软件,单晶结构分析软件和晶体结构图的绘图软件三个方面分析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原理,据此设计了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3)由上述分析可知,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包括:四圆测角仪、半狭缝、X射线快门、衰减器和脉冲高度分析器及在其上实现的X射线强度数据采集模块。在本设计中,采用的是一个多单片机分布式系统控制方案,每个单片机控制一个或几个模块,各个单片机通过RS-232串口与PC机相连完成计算机对各个模块的控制及信息交换。各个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但通过计算机控制,又可以灵活的组合,能满足测量系统的要求。(4)在设计中,保留了原来的脉高分析器和测角仪驱动部件。通过分析步进电机各种控制模式的优缺点,根据仪器控制精度要求,选择了计算机与单片机主从控制,并利用光电编码器引入位置反馈的闭环控制模式。选择合适的CPLD芯片和单片机实现了衍射强度数据采集以及反馈控制模块的设计。(5)重新编制了步进电机驱动程序、设备驱动程序、数据采集处理程序和上位机控制函数程序。在设计中,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实现了软件接口的标准化,提高了编程的效率;并且用菜单式的选择界面取代原控制台中EPROM存储键中所有的控制程序,用计算机实现对测角仪的控制和衍射数据的采集。(6)在设计中,时刻注意了控制系统各种接口的兼容性、可移植性和控制系统的可测试性、可扩展性、可维修性的设计。研制成功的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不仅为上层数据分析软件提供良好的软件接口——上位机控制函数,还为底层硬件电路提供好的硬件接口——串口,为调试测试阶段提供可测试的接口——CPLD的JTAG接口和串口,为以后的升级和维修提供足够的硬件空间和维修接口——CPLD的JTAG接口。(7)介绍了在实际设计中,为了增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总结了在整个系统硬件和软件开发调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介绍了控制系统的不足之处,初步拟定了系统的改进措施,为现有其它仪器的改造与性能的提高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为今后自主开发研制新型先进的分析仪器积累经验。
吕钢[6](2007)在《基于内容的工程图纸检索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急剧膨胀,如何对现有的工程图纸文档归档整理和检索,更好的发挥图档资料的作用,已经成为档案部门实现信息现代化管理的主要难题,用户不但要定位图纸,而且需要找到具有相似结构的图纸,工程图纸检索方法的研究将日益重要。本文结合工程图纸的特点,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工程图纸检索技术做了一些深入研究。传统的图纸检索技术都是基于关键字的检索,本文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以位图方式存储的工程图纸的检索。基于内容的方式检索工程图纸要求先对扫描后的工程图纸预处理,主要包括二值化,去除噪声,边缘检测,坐标调整,图纸标准化后保存为XML格式,为后续的图纸特征提取做好铺垫。其次,运用图像处理算法对工程图纸提取特征,本文主要提取了密度特征和直方图特征等视觉特征,图元树特征和轮廓区域特征等形象特征。最后,本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图纸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多特征组合检索。本文给出了上述方案的系统实现,设计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图纸的对比实验,对图纸标准化,图元检测,特征提取,分类和检索等算法和实验效果分析评价,并初步应用于图档管理系统中的图纸检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郝巧红[7](2007)在《高压变电站数显仪表的识别》文中提出高压变电站数显仪表的识别是机器人视觉的典型应用之一。数显仪表的自动识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移动机器人的工作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可大大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研究高压变电站的仪表识别,也有助于实现变电站的无人管理,减少事故发生率。通过安装在高压变电站的巡视机器人平台上的CCD摄像头来进行图像采集。为了提高图像的清晰度,要进行图像预处理。预处理主要包括中值滤波、拉普拉斯锐化,二值化处理等。为了从背景中分离出物体,要通过分析灰度直方图来设置合适的阈值。通过选择和折中的方法进行特征提取,运用多层分类器组合法来识别读取到的数字。粗分类时利用字符宽度特征和穿越字符笔划特征进行,细分类时利用网格特征、相交点特征、图像连通特征进行。这种方案可大大提高识别效率。单字符识别运用模板匹配。根据相似性度量原理,计算培训样本特征和测试样本特征之间的欧氏距离,达到识别目的。上述提到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实验的证明。硬件系统主要介绍了CCD摄像机、图像采集卡。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环境下,利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Visual C++ 6.0编程来实现图像处理、特征提取和识别的实现。实验结果显示这个系统能获得满意的识别结果。
李静蕊[8](2005)在《基于正交傅立叶—梅林矩的机械零件不变性模式识别》文中指出实现零件形状的不变性识别是实现装配机器人视觉的基础。研究机器人视觉的不变性识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机器人的工作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机器人视觉识别误差,可大大提高系统的装配成功率。在不变性模式识别系统设计中,本文采用正交傅立叶-梅林矩提取图像特征的方法,实现了零件形状的可靠识别。首先,采用微软公司提供的VFW (Video For Windows)软件包开发纯软件的视频采集程序,提高了程序的通用性。其次,对采集的数字图像进行图象平滑、中值滤波、梯度锐化、域值分割、边界提取和种子填充等一系列图像处理,以去除噪音提高图像清晰度,分离识别体和背景,为下一步特征提取做准备。再次,对经过预处理的图像,计算正交傅立叶-梅林矩(OFFM’s)并实现算法归一化。具体算法为:先通过一阶矩来计算图像质心作为图像坐标原点;再通过复矩在笛卡尔坐标系内计算傅立叶-梅林矩,并利用尺度和强度变化归一化;最后由归一化的傅立叶-梅林矩得到归一化的正交傅立叶-梅林矩,取其绝对值作为图像特征。该特征对图像位移、尺度、旋转和强度变化具有不变性。最后,本文采用欧氏距离作为图像特征分类的方法。具体做法:先采集一系列训练样本图像,提取图像特征,设计分类器,再采集一系列样本测试分类器的识别效果。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识别结果。
孙涛[9](2005)在《数控人机界面编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控系统的硬件日趋标准化、模块化、硬件可靠性越来越有保障,相对来说软件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人机界面是软件设计中投入工作量较大的环节之一。传统的数控软件开发不理睬用户界面的特殊性,而将它与数控系统的开发混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开发任务繁重,而且通用性不强,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本文利用了当前比较流行的图形编辑技术,在提高数控界面设计软件的通用性和方便性方面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阐述了数控人机界面一些基本概念,指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然后结合数控人机界面自身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分析了本系统应具有的功能和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人机界面编辑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接着介绍了实现本系统所使用的开发工具和采用的数据结构。 在系统实现论述部分,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建立了界面编辑系统的三大对象模型,并分析了这三大对象模型之间的关系。依据这个系统模型,本文详细阐述了系统各功能实现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了软件界面设计的阐述,以及如何实现图元的创建、拾取、编辑、修改属性等功能。还实现了工程画面有效管理的技术。同时讲述了工程文件的数据格式和实现存储和载入的方法。 接着,本文分析了数控器显示画面的数据结构,并根据此数据结构的特点设计了工程画面数据编译方案,说明了在编译过程中几个问题的处理方法。最后,以数控折弯机为例做实例分析,讲解界面编辑系统在具体运用中的效果。 本文利用利用面向对象的建模和设计方法,实现了一套数控人机界面编辑系统,具有动态属性的丰富图元,具有界面画面快速生成、图形编辑和撤销功能,支持与数控系统的连接,支持工程画面切换和快速更新,高度可视化、高度开放性、功能强大的图形界面编辑器。
操琼[10](2005)在《激光照射测量中空间滤波与图像处理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工业生产中,圆柱形零件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心位置及直径的测量一直是制造业的重要课题。如何测量圆柱形零件的中心位置和直径,并使测量精度不断提高一直都是机械师、科学家们追求的目标。本文结合现代光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一种视觉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高分辨率大面阵CCD 成像,通过图像采集卡和计算机进行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及计算,实现了圆柱形零件的空间位置和直径的自动快速检测。着重研究了一种运用针孔光阑来提高激光照射型测量系统对细长柱形物边缘检测精度的方法,即通过在聚焦透镜后焦点处加一针孔光阑进行低通空间滤波,滤除掉柱形边缘直边衍射的高频成分,以提高边缘检测精度。从理论上分析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实验对结论作出了验证。本论文围绕着提高柱径测量精度的关键理论、方法与技术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比较了现有的管状物直径测量设备和测量原理,提出了一种激光照射测量系统,并针对管边缘产生的直边衍射,提出了利用针孔光阑进行低通空间滤波,滤除掉柱形边缘直边衍射的高频成分,以提高管边缘检测精度的方案; (2)对管的直边衍射现象和空间滤波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理论上分析了用低通滤波滤除直边衍射的可行性,计算出圆形光阑的孔径,并用实验加以证明; (3)设计了图像处理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总体方案,并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确定了适合本文课题的每种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案; (4)利用Matlab中的图像处理工具箱,对采集的图像进行了多步图像处理,提出能够准确地确定图像的中心线和直径的方法,并用实验加以验证。
二、SPT单色图形文件的存贮格式及16色屏幕图形以SPT格式存盘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PT单色图形文件的存贮格式及16色屏幕图形以SPT格式存盘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图像软件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图像处理软件所用技术简介 |
1.2.1 数字图像的分类 |
1.2.2 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 |
1.2.3 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 |
1.3 常用图像处理软件研究及开发现状 |
1.3.1 Photoshop 软件简介 |
1.3.2 ACDSee 软件简介 |
1.3.3 CorelDRAW 软件简介 |
1.3.4 各软件评价分析比较 |
1.4 图像处理软件功能需求 |
1.4.1 通用部分功能需求 |
1.4.2 特殊部分功能需求 |
1.5 论文工作 |
第二章 DEALINGIMAGE 软件系统设计 |
2.1 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
2.2 DealingImage 软件系统 |
2.2.1 软件开发阶段 |
2.2.2 组件技术 |
2.2.3 平台与组件的设计方法 |
2.3 DealingImage 软件系统结构 |
2.3.1 插件管理器 |
2.3.2 界面管理器 |
2.3.3 色彩管理器 |
2.3.4 色彩模式转换器 |
2.3.5 显示管理器 |
2.3.6 内存管理器 |
2.4 软件的系统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台与插件的接口设计与实现 |
3.1 图形设备接口 GDI+ |
3.1.1 GDI+概述 |
3.1.2 GDI+中对图像处理的实现 |
3.1.3 GDI+中对图形处理的操作实现 |
3.2 插件及平台接口的设计 |
3.2.1 插件接口的定义 |
3.2.2 插件接口参数的设定 |
3.2.3 平台扩展接口设计 |
3.3 插件与平台的交互 |
3.3.1 图像获取插件与平台的交互 |
3.3.2 图像输出插件与平台的交互 |
3.3.3 图像格式化插件与平台的交互 |
3.3.4 图像选择插件与平台的交互 |
3.3.5 图像处理插件与平台的交互 |
3.3.6 图像信息提取插件与平台的交互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界面管理器 |
4.1.1 初始化管理 |
4.1.2 全局变量管理 |
4.1.3 菜单栏设计 |
4.1.4 工具栏设计 |
4.1.5 状态栏设计 |
4.1.6 色彩属性栏设计 |
4.2 插件管理器 |
4.2.1 插件管理列表 |
4.2.2 插件导入 |
4.2.3 插件禁用 |
4.2.4 插件启用 |
4.2.5 插件删除 |
4.2.6 插件修改 |
4.3 内存管理器 |
4.3.1 内存管理器内容 |
4.3.2 内存管理实现效果 |
4.3.3 内存管理分配算法 |
4.4 显示管理器 |
4.4.1 显示管理器设置 |
4.4.2 显示模式 |
4.4.3 分层显示 |
4.4.4 显示中的图像增强处理 |
4.4.5 图像增强算法 |
4.4.6 图像增强优化测试 |
4.5 色彩管理器 |
4.5.1 色彩初始化设置 |
4.5.2 色彩模式选择 |
4.5.3 图像色彩恢复退化模型 |
4.5.4 图像色彩恢复方法 |
4.5.5 图像色彩恢复优化测试 |
4.6 色彩转换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5.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工件轮廓度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图像测量与处理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图像测量与处理的技术现状 |
1.2.2 图像测量与处理的发展趋势 |
1.3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
1.3.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术语 |
1.3.2 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艺背景与测量需求 |
2.1 工艺概况 |
2.1.1 汽缸体生产线的介绍 |
2.1.2 汽缸体的加工工艺 |
2.2 图像测量与处理的需求 |
2.3 图像测量的基本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 |
3.1 图像的采集设备 |
3.1.1 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
3.1.2 扫描仪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
3.1.3 图像采集设备的选择 |
3.2 图像的格式 |
3.2.1 BMP文件格式 |
3.2.2 TIFF格式 |
3.2.3 JPEG格式 |
3.2.4 GIF文件格式 |
3.3 消除失真与图像标定 |
3.3.1 消除失真与图像标定的方法 |
3.3.2 消除扫描仪的失真的方法 |
3.4 图像增强 |
3.4.1 空域增强 |
3.4.2 频域增强 |
3.4.3 图像锐化 |
3.4.4 其他图像增强和锐化的方法 |
3.5 图像二值化 |
3.5.1 灰度图像二值化 |
3.5.2 彩色图像二值化 |
3.6 图像的孤点噪音去除 |
3.7 图像的其他处理方法 |
3.7.1 图像的灰度化处理 |
3.7.2 图像的运算 |
3.8 图像处理速度的提高 |
3.8.1 图像的全图处理改为区域处理 |
3.8.2 图像的处理程序的改进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
4.1 图像数据的采集 |
4.1.1 数据采集点的捕捉 |
4.1.2 数据点的自动采集 |
4.2 图像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1 直线的最小二乘法拟合 |
4.2.2 圆的最小二乘法拟合 |
4.3 坐标的建立 |
4.3.1 坐标的平移 |
4.3.2 坐标轴的比例 |
4.3.3 坐标的旋转 |
4.4 矢量化图像的输出 |
4.4.1 AutoCAD的操作 |
4.4.2 AutoCAD的文件格式 |
4.5 CAD文件的读取 |
4.5.1 DXF文件的数据读取 |
4.5.2 图形的输出到屏幕 |
4.6 DXF文件建立 |
4.6.1 DXF文件的要求 |
4.6.2 对于DXF文件的图形输出 |
4.6.3 CAD文件的输出的其他方式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检测系统的构成与实现 |
5.1 系统的硬件组成 |
5.1.1 图像采集设备 |
5.1.2 图像处理与分析设备 |
5.1.3 数据与图形输出设备 |
5.1.4 其它外围设备 |
5.2 系统的软件开发 |
5.2.1 Visual Basic简介 |
5.2.2 软件的结构 |
5.2.3 软件的主要功能 |
5.3 操作界面 |
5.3.1 菜单操作区 |
5.3.2 图形图像区 |
5.3.3 命令操作区和状态栏 |
5.4 图像处理软件的应用 |
5.5 性能评定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相关技术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非规则形状工件表面参数的图像检测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1 工件参数检测概述 |
1.2.2 图像检测技术的优势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图像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案 |
2.1 总体设计方案 |
2.2 系统硬件构成 |
2.3 CCD 摄像头 |
2.3.1 摄像头概述 |
2.3.2 CCD 图像传感器 |
2.4 光源 |
2.4.1 光源的分类 |
2.4.2 光源选取 |
2.5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2.5.1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
2.6 应用模式识别 |
2.7 应用AutoCAD 技术 |
2.7.1 AutoCAD 脚本文件 |
2.7.2 绘制三维表面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图像采集和存储 |
3.1 系统的图像采集 |
3.1.1 USB 驱动 |
3.1.2 VFW 技术 |
3.1.3 动态链接库DLL |
3.2 实现图像的实时捕捉 |
3.3 系统的图像存储 |
3.3.1 调色板 |
3.3.2 BMP 文件格式 |
3.3.3 灰度图像存储为BMP 文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中的图像处理研究 |
4.1 系统图像预处理 |
4.1.1 彩色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 |
4.1.2 噪声处理 |
4.1.3 位面分割 |
4.1.4 图像腐蚀 |
4.2 边缘检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及实现 |
5.1 Visual C# 2005 开发 |
5.1.1 C#语言 |
5.1.2 .NET Framework 环境 |
5.1.3 Visual Studio 2005 开发工具 |
5.1.4 软件设计流程 |
5.2 系统的软件实现 |
5.2.1 图像处理 |
5.2.2 彩色图像转为灰度图像 |
5.2.3 噪声处理 |
5.2.5 边缘检测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数字化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干部人事档案概述 |
1.2 国内外档案数字化现状分析 |
1.2.1 档案数字化在国外的进展概况 |
1.2.2 档案数字化在国内的进展概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流程设计 |
2.1 潍坊市委组织部信息化应用现状 |
2.2 项目利弊分析 |
2.3 项目需求分析 |
2.4 系统功能需求 |
2.4.1 档案日常业务管理 |
2.4.2 档案数字化采集流程分析 |
2.4.3 数字化档案查阅流程 |
2.5 系统使用者与使用流程分析 |
2.5.1 管理员 |
2.5.2 干部科室用户 |
2.5.3 单位领导 |
2.5.4 单位内部用户 |
2.5.5 外单位查阅用户 |
2.5.6 上、下级用户 |
2.6 其他需求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功能概述 |
3.2 系统设计原则及方法 |
3.2.1 系统设计原则 |
3.2.2 系统设计方法 |
3.3 系统软件拓扑结构设计 |
3.3.1 现有软件拓扑结构分析 |
3.3.2 本统软件拓扑结构 |
3.4 系统功能设计 |
3.4.1 信息管理系统 |
3.4.2 信息采集系统 |
3.4.3 信息查阅系统 |
3.5 系统安全设计 |
3.5.1 档案的保密机制 |
3.5.2 数据的完整性 |
3.6 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关键技术 |
4.1 档案图像标准化采集 |
4.1.1 建立目录 |
4.1.2 采集数据 |
4.2 存储格式选择 |
4.2.1 选择的基本原则 |
4.2.2 储格式的选择 |
4.3 安全系统 |
4.3.1 访问控制 |
4.3.2 信息加密 |
4.3.3 身份验证 |
4.3.4 数据安全 |
4.4 数据库设计 |
第5章 系统软件的实现 |
5.1 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
5.1.1 软件环境 |
5.1.2 硬件环境 |
5.2 开发语言及开发工具的选取 |
5.3 档案查阅系统的实现 |
5.3.1 系统登录 |
5.3.2 申请查档 |
5.3.3 管理员审批 |
5.3.4 档案查阅 |
5.4 档案采集系统的实现 |
5.4.1 档案目录导入 |
5.4.2 批量修正图像 |
5.5 档案管理系统的实现 |
5.6 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6.1 论文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6.3 经验与体会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1.3 论文章节概要 |
第二章 四圆单晶衍射仪工作原理 |
§2.1 X射线 |
§2.2 X射线晶体衍射原理 |
§2.3 单晶衍射数据收集方法 |
2.3.1 回摆法 |
2.3.2 四圆单晶衍射仪法 |
§2.4 四圆单晶衍射仪器结构 |
2.4.1 X射线发生装置 |
2.4.2 四圆测角仪 |
2.4.3 辐射探测器 |
2.4.5 计算机 |
§2.5 四圆单晶衍射仪的晶体结构分析过程 |
§2.6 四圆单晶衍射仪晶体分析的衍射几何与转换矩阵 |
2.6.1 四圆单晶衍射仪晶体分析的衍射几何 |
2.6.2 四圆单晶衍射仪晶体分析的衍射几何转换矩阵 |
§2.7 四圆单晶衍射仪器的控制系统 |
第三章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设计 |
§3.1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 |
§3.2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总线与通讯命令设计 |
3.2.1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硬件总线设计 |
3.2.2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通讯命令设计 |
§3.3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四圆测角仪控制部分设计 |
3.3.1 四圆测角仪的控制模式选择 |
3.3.2 步进电机驱动脉冲的产生 |
3.3.3 单片机对步进电机的速度控制 |
3.3.4 角度位置反馈模块的设计 |
§3.4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半狭缝和X射线快门控制部分设计 |
§3.5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衰减器和脉高分析器控制模块设计 |
§3.6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X射线强度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6.1 定时部分的设计 |
3.6.2 CPLD的设计 |
3.6.3 X射线强度数据采集模块的整体设计 |
3.6.4 X射线强度数据采集模块的软件仿真 |
§3.7 软件模块 |
3.7.1 步进电机驱动程序 |
3.7.2 设备驱动程序 |
3.7.3 数据采集处理程序 |
3.7.4 上位机控制函数程序 |
第四章 四圆单晶衍射仪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 |
§4.1 四圆单晶衍射仪测量系统软件 |
4.1.1 样品的对中 |
4.1.2 四圆单晶衍射仪器初始化 |
4.1.3 寻峰 |
4.1.4 测定晶胞参数 |
4.1.5 衍射强度数据的自动收集 |
§4.2 单晶结构分析程序SHELXTL软件 |
§4.3 晶体结构图的绘图软件 |
第五章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基于内容的工程图纸检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2 本文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关键技术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工程图纸检索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2.1 设计思路 |
2.2 图纸输入预处理 |
2.2.1 图纸扫描输入去噪 |
2.2.2 图纸标准化表示 |
2.3 特征提取和检索 |
2.3.1 特征提取 |
2.3.2 检索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纸预处理及表示 |
3.1 图纸扫描输入 |
3.1.1 工程图纸的输入 |
3.1.2 工程图纸的组成 |
3.2 图纸的二值化处理 |
3.2.1 灰度化 |
3.2.2 二值化 |
3.2.3 梯度锐化 |
3.2.4 去噪 |
3.3 边缘检测 |
3.4 图纸标准化 |
3.4.1 图纸外围边缘提取 |
3.4.2 修正 Hausdorff 距离 |
3.4.3 图纸坐标调整 |
3.5 图纸的表示和存取 |
3.5.1 图像的存储格式 |
3.5.2 工程图纸存储格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纸特征提取和检索 |
4.1 视觉特征提取 |
4.1.1 直方图 |
4.1.2 密度法 |
4.2 形象特征提取 |
4.2.1 形状不变矩表示 |
4.2.2 图纸骨架表示 |
4.2.3 轮廓区域特征 |
4.2.4 图元检测 |
4.2.5 图元树特征 |
4.3 图纸分类和检索 |
4.3.1 神经网络分类 |
4.3.2 多特征的组合检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图纸检索系统实现 |
5.1 系统功能结构 |
5.2 图纸预处理 |
5.2.1 图纸扫描输入去噪 |
5.2.2 图纸坐标调整和标准化表示 |
5.3 特征提取 |
5.3.1 算法和流程 |
5.3.2 实验结果 |
5.4 分类和检索 |
5.4.1 神经网络分类 |
5.4.2 多特征组合检索 |
5.5 在图档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高压变电站数显仪表的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模式识别 |
1.2.1 模式识别的组成 |
1.2.2 模式识别的分类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显仪表图像的采集 |
2.1 图像采集的实现 |
2.1.1 VFW 和AVICap |
2.1.2 AVICap 视频采集前期工作 |
2.1.3 用AVICap 实现视频采集 |
2.1.4 视频采集流程图 |
2.2 图像的表示 |
2.2.1 设备无关位图 |
2.2.2 BMP 文件中DIB 的结构 |
2.2.3 BMP 位图显示 |
第三章 数显仪表图像预处理 |
3.1 彩色图到灰度图的变换 |
3.2 灰度直方图 |
3.3 图像增强 |
3.3.1 图像平滑 |
3.3.2 中值滤波 |
3.3.3 拉普拉斯锐化 |
3.4 图像的二值化 |
3.4.1 图像分割 |
3.4.2 确定阈值的常见方法 |
3.4.3 阈值分割法实现数显仪表的识别 |
3.5 归一化 |
3.5.1 位置归一化 |
3.5.2 尺寸归一化 |
3.5.3 笔划粗细归一化 |
3.6 预处理的流程图 |
第四章 数显仪表的特征提取 |
4.1 概述 |
4.2 数字特征提取 |
4.2.1 特征 |
4.2.2 特征提取的方法 |
4.3 数字特征选择 |
4.4 特征分析 |
第五章 数显仪表的分类识别 |
5.1 分类器的设计 |
5.1.1 几何分类法 |
5.1.2 概率分类法 |
5.1.3 统计学习理论 |
5.2 距离分类器 |
5.3 分类器的实现 |
5.3.1 欧式距离定义 |
5.3.2 样本训练 |
5.3.3 分类器的测试 |
5.3.4 分类器的训练 |
第六章 实验 |
6.1 系统的硬件组成 |
6.1.1 摄像机 |
6.1.2 图像采集卡 |
6.1.3 计算机 |
6.1.4 辅助光源 |
6.2 系统的软件组成 |
6.2.1 开发平台 |
6.2.2 程序设计语言 |
6.3 系统总体设计 |
6.4 实验结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基于正交傅立叶—梅林矩的机械零件不变性模式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模式识别 |
1.1.1 模式识别分类 |
1.1.2 模式识别技术的应用 |
1.2 装配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机械零件不变性模式识别系统设计 |
2.1 模式识别系统的结构方框图 |
2.1.1 图像采集 |
2.1.2 图像预处理 |
2.1.3 图像分割 |
2.1.4 特征提取 |
2.1.5 分类识别 |
2.2 系统硬件构成 |
2.2.1 CCD |
2.2.2 图像采集卡 |
2.2.3 计算机 |
2.2.4 工作台 |
2.2.5 辅助光源的选择 |
2.2.6 零件的选取 |
第三章 图像采集及图像处理 |
3.1 视频图像的采集 |
3.1.1 VFW 和AVICap |
3.1.2 AVICap 视频采集前期工作 |
3.1.3 用AVICap 实现视频采集 |
3.2 数字图像预处理 |
3.2.1 灰度直方图 |
3.2.2 图像增强 |
3.3 图像分割 |
3.3.1 灰度图像二值化 |
3.4 边界检测、轮廓提取、种子填充与边缘细化 |
3.4.1 边缘检测与轮廓提取 |
3.4.2 种子填充 |
3.4.3 边缘细化 |
第四章 基于正交傅立叶-梅林矩的不变性特征提取 |
4.1 正交傅立叶-梅林矩特征 |
4.1.1 正交傅立叶梅林矩定义 |
4.1.2 正交傅立叶-梅林矩与其它矩的联系 |
4.1.3 正交傅立叶-梅林矩的性质 |
4.2 算法归一化 |
第五章 图像识别的分类器设计 |
5.1 有监督分类法 |
5.1.1 几何分类法 |
5.1.2 概率分类法 |
5.1.3 统计学习理论法 |
5.2 距离分类器 |
5.3 基于欧氏距离的分类 |
5.3.1 欧氏距离 |
5.3.2 样本培训 |
5.3.3 分类器测试 |
第六章 不变性模式识别系统的程序设计与实验 |
6.1 软件开发平台 |
6.2 程序设计语言 |
6.2.1 Visual C++.NET 基础 |
6.3 VC++图像的使用 |
6.3.1 位图格式 |
6.3.2 DIB 函数库 |
6.3.3 位图显示 |
6.4 系统总体模块设计与实验 |
6.4.1 图像采集 |
6.4.2 图像预处理 |
6.4.3 图像分割 |
6.4.4 特征提取 |
6.4.5 分类识别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数控人机界面编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数控系统人机界面概述 |
1.1.1 数控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分类 |
1.1.2 数控系统常用的显示界面及其比较 |
1.1.3 数控系统人机界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小结 |
第2章 人机界面编辑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 |
2.1 数控人机界面的基本特点 |
2.2 界面编辑系统的功能分析和设计原则 |
2.2.1 软件功能分析 |
2.2.2 设计原则 |
2.3 人机界面编辑软件的框架设计 |
2.4 开发工具的选择 |
2.5 数据结构的设计 |
2.6 小结 |
第3章 图形编辑系统的对象模型的设计 |
3.1 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 |
3.2 图元库对象的设计 |
3.2.1 概念模型 |
3.2.2 图元基类设计 |
3.2.3 各图形元件类的定义 |
3.3 图元操作工具对象的设计 |
3.4 图元操作命令对象的设计 |
3.5 三大对象模型的综合建模 |
3.6 小结 |
第4章 界面编辑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4.1 软件界面设计 |
4.2 图元的创建 |
4.3 图元的拾取 |
4.4 图元的几何变换 |
4.5 图元的删除、复制、剪切、粘贴 |
4.6 编辑操作的撤销、恢复 |
4.7 实现修改图元属性方法 |
4.8 工程画面的管理 |
4.9 工程文件存储、载入的实现 |
4.10 小结 |
第5章 编译模块的设计 |
5.1 数控器显示画面数据结构 |
5.2 编译方案设计 |
5.3 小结 |
第6章 软件应用实例分析 |
6.1 实例分析 |
6.2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 |
(10)激光照射测量中空间滤波与图像处理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现有的几种光学测径系统的比较 |
1.3 视觉测量技术 |
1.4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激光照射型测量系统中的空间滤波理论 |
2.1 系统测量原理 |
2.2 针对直边衍射的处理 |
2.3 采用空间滤波技术消除直边衍射条纹 |
2.4 光阑的尺寸计算 |
3 管件图像的预处理 |
3.1 图像处理的硬件构成 |
3.2 图像的预处理 |
4 管件中心线的获得及其直径的计算 |
4.1 管件中心线的获得 |
4.2 管件直径的计算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实验结果 |
5.2 影响测量精度因素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SPT单色图形文件的存贮格式及16色屏幕图形以SPT格式存盘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图像软件的设计与应用[D]. 邹金池.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2]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工件轮廓度测量系统[D]. 童惠康.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3]非规则形状工件表面参数的图像检测方法探讨[D]. 艾杰. 大连交通大学, 2008(05)
- [4]数字化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设计[D]. 韩晓伟. 山东大学, 2008(01)
- [5]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D]. 王昕炜. 中国地质大学, 2007(06)
- [6]基于内容的工程图纸检索技术研究[D]. 吕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1)
- [7]高压变电站数显仪表的识别[D]. 郝巧红. 天津大学, 2007(04)
- [8]基于正交傅立叶—梅林矩的机械零件不变性模式识别[D]. 李静蕊. 天津大学, 2005(05)
- [9]数控人机界面编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孙涛.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3)
- [10]激光照射测量中空间滤波与图像处理方法的研究[D]. 操琼.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