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宫肌瘤的子宫内膜变化475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加[1](2019)在《266例绝经后子宫肌瘤女性的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提高老年女性健康水平,通过对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的基本特点、临床特征、发病因素、病理类型、合并疾病及治疗方法的总结,使绝经后女性得到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保障绝经后老年女性的健康寿命。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因子宫肌瘤入院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共1642例,其中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266例,1376例未绝经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组对照的方法对266例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的基本特点、病理类型、相关因素、合并疾病的状况及治疗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绝经后女性子宫肌瘤的发病比率;2、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基本特点及临床特征的分析;3、绝经后子宫肌瘤病理类型及影响因素;4、绝经后女性子宫肌瘤合并内膜的病变;5、绝经后子宫肌瘤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6、绝经后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方式的比较。结果1、绝经组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7.68±6.33岁,绝经年龄中位数51岁。2、绝经组与未绝经组组间比较,绝经组患者的平均妊娠次数、平均生育次数均高于未绝经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绝经组平均血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分别为:118.95±83.13pmol/L、1.91±0.92nmol/L;未绝经组平均血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分别为:540.68±335.94pmol/L、12.59±15.51nmol/L。3、本组资料中绝经组与未绝经组的子宫肌瘤的位置未见明显差异,绝经组临床表现为盆腔包块90例(33.83%),其次为阴道流血71例(26.70%);未绝经组临床表现为盆腔包块392例(28.49%),其次为阴道异常流血239例(17.37%)。4、子宫肌瘤变性的发生率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显着差异(P<0.05);绝经组子宫肌瘤变性发生率30.83%,未绝经组子宫肌瘤变性发生率12.06%,绝经组变性的发生率显着高于未绝经组(P<0.05);子宫肌瘤的变性以玻璃样变为主,绝经后变性子宫肌瘤与未绝经变性子宫肌瘤的病理类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6<0.05;绝经5年以上的子宫肌瘤变性发生率显着高于绝经5年以下的子宫肌瘤变性;绝经组中直径>5cm的肌瘤变性发生率高于直径≤5cm的肌瘤(P<0.05),多发性子宫肌瘤的变性发生率高于单发性子宫肌瘤(P<0.05)。5、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124例(7.55%),富于细胞平滑肌瘤65例(3.99%),绝经组富于细胞平滑肌瘤的发生率高于未绝经组(P<0.05);绝经组患者中直径>5cm者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发生率显着高于直径≤5cm者(P<0.05);子宫脂肪平滑肌瘤共31例(1.89%),绝经后子宫脂肪平滑肌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组(P<0.05)。6、绝经组合并子宫内膜病变发生率高于未绝经组(P<0.05);绝经组合并子宫内膜病变出现阴道流血者的发生率高于未出现阴道流血者(P<0.05)。7、绝经组合并妇科恶性肿瘤(13/266)的发生率高于未绝经组(45/1376),但两者之间未见统计学意义;绝经组合并妇科恶性肿瘤出现阴道出血者8例(61.54%),未出现阴道流血者5例(38.46%),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1642例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共341例,其中绝经组合并子宫腺肌病13.91%(37/266),未绝经组合并子宫腺肌病22.09%(304/1376),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性(P<0.05);1642例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共173例,其中绝经组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显着高于绝经组(P<0.05)。9、绝经组179例(67.29%)行全子宫切除术,35例(13.16%)行子宫次全切除术,52例(19.55%)行宫腔镜手术治疗;未绝经组497例(36.12%)行全子宫切除术,156例(11.34%)行子宫次全切除术,525例(38.15%)行子宫肌瘤切除术,198例(14.39%)行宫腔镜手术治疗。结论1、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主要分布于5060岁之间;子宫肌瘤的发生位置、临床表现与是否绝经无关。2、绝经后子宫肌瘤以玻璃样变性最常见,其中直径大于5cm、多发性的子宫肌瘤更易发生变性。3、富于细胞平滑肌瘤、脂肪平滑肌瘤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其中直径大于5cm的富于细胞平滑肌瘤更多见。4、绝经后子宫肌瘤易合并子宫内膜病变,严重时甚至癌变;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出现阴道流血应警惕子宫内膜病变及合并妇科恶性肿瘤可能。5、绝经后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方式以全子宫切除最为常见。
刘继芳[2](2019)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消融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的临床疗效,从而评估该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明确诊断为AM并在妇科海扶中心进行HIFU消融治疗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26例予以HIFU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3月,对照组20例单纯行HIFU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在术后6个月的子宫体积、临床表现、中医证候、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CA125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痛经缓解及月经量改善情况:试验组痛经缓解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月经量改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子宫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两组组内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体积缩小率:试验组为26.2%±16.8%,对照组为14.0%±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缓解情况: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血清CA125水平:两组组内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两组组内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满意度较高,总满意率为92.3%,对照组总满意率为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痛经评分、月经量评分均与子宫体积大小呈正相关;血清CA125水平与痛经评分、子宫体积大小呈正相关;生活质量评分与痛经评分、月经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呈正相关。结论:HIFU消融治疗后予以中医药干预可提高AM治疗的临床疗效,有效缓解患者痛经、月经量多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HIFU消融联合中药二期疗法可行性及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为AM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包存芳,陈小琴,詹银珠[3](2013)在《围绝经期阴道出血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围绝经期阴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6月于本院院就诊的168例围绝经期阴道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围绝经期阴道出血的患者中,子宫肌瘤占14.88%,子宫腺肌症占11.31%,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症占5.95%。结论围绝经期阴道异常出血为一种警报信号,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所致的出血需引起足够重视。
陈巧荣,唐红侠[4](2002)在《子宫肌瘤的子宫内膜变化475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的子宫内膜病理变化。方法 收集 475例子宫肌瘤子宫切除术后病检子宫内膜的组织学改变。分析其内分泌变化。结果 子宫切除在月经周期 7~ 14天 2 5 1例 ,5 4例子宫内膜为分泌期反应。在月经周期 15~ 2 1天 15 3例 5 1例子宫内膜为增生期反应 ,71例粘膜下子宫肌瘤 3 7例呈子宫内膜增殖症。结论 对于子宫肌瘤是患者由于雌激素水平过高导致丘脑—垂体—卵巢轴系内分泌功能失调 ,引起的子宫出血 ,要改变以手术治疗为主的观念
方娇宁[5](2009)在《子宫肌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子宫内膜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子宫内膜病变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07年01月到2009年01月期间手术治疗的680例子宫肌瘤的临床特点、肌瘤变性相关因素、绝经后子宫肌瘤临床病理特征及与其他妇科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的关系。回顾性分析同期509例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与年龄、不规则阴道出血、绝经后出血、肌瘤变性、肌瘤数量、肌瘤临床类型、富细胞肌瘤、其他妇科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及内外科合并症的关系。结果:(1)子宫肌瘤常见于31~50岁妇女,约占总数79.41%。子宫肌瘤以盆腔肿物和异常子宫出血为主诉入院者分别占45.88%和33.68%。子宫肌瘤发生变性者14.12%,其中玻璃样变最为常见,约56.25%。子宫肌瘤变性与患者年龄、肌瘤直径大小及有否妊娠有关(P<0.05),而与肌瘤生长数量无关(P>0.05)。年龄>50岁、肌瘤直径≥9cm及合并妊娠者,其肌瘤变性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年龄≤50岁、肌瘤直径<9cm及无合并妊娠者(P<0.05)。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约占总数3.82%,其中富细胞平滑肌瘤最为多见,约69.23%。已绝经及肌瘤直径≥5cm者富细胞平滑肌瘤的发生率分别显着高于未绝经及肌瘤直径<5cm者(P<0.05),而富细胞平滑肌瘤与肌瘤生长数量无关(P>0.05)。绝经后子宫肌瘤约占总数6.91%。绝经后子宫肌瘤有阴道出血10例(21.28%),合并妇科恶性肿瘤3例(30.00%)。绝经后子宫肌瘤有阴道出血者合并妇科恶性肿瘤所占比例显着高于绝经后子宫肌瘤无阴道出血者(P<0.05)。绝经后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体重指数大于正常的比例显着高于未绝经者(P<0.05),但合并乳腺及甲状腺疾病的比例与未绝经者比较无显着差别(P>0.05)。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内膜癌分别为80例(11.76%)、37例(5.4%)和2例(0.29%)。(2)子宫肌瘤伴发子宫内膜病变约21.61%,主要分布于41~55岁年龄段,占子宫内膜病变的88.19%,≤40岁及>55岁者分别仅占7.27%及4.55%。年龄>45岁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年龄≤45者(P<0.05)。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与是否绝经无显着相关性(P>0.05)。绝经后子宫肌瘤有阴道出血及未绝经子宫肌瘤有不规则阴道出血者,其子宫内膜病变所占比例分别显着高于绝经后子宫肌瘤无阴道出血及未绝经子宫肌瘤无不规则阴道出血者(P<0.05)。子宫富细胞平滑肌瘤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显着高于非富细胞平滑肌瘤者(P<0.05)。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瘤)者子宫内膜病变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子宫肌瘤无合并子宫腺肌病(瘤)者(P<0.05)。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与肌瘤变性、生长数量及临床类型无关(P>0.05),也与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大于正常、乳腺疾病及甲状腺疾病无关(P>0.05)。结论:子宫肌瘤已绝经及肌瘤直径≥5cm者富细胞平滑肌瘤的发生率显着升高。子宫富细胞平滑肌瘤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显着升高。绝经后子宫肌瘤有阴道出血者合并妇科恶性肿瘤所占比例显着升高。子宫肌瘤年龄>45岁、有绝经后出血、未绝经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及合并子宫腺肌病(瘤)者子宫内膜病变所占比例显着升高。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可能与肌瘤变性、生长数量、临床类型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体重指数大于正常无关。
郝国荣,杜建层,李素果[6](2007)在《症状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中VEGF、bFGF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中血骨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揭示症状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内环境的改变。方法将子宫肌瘤65例患者根据有无月经过多的症状分为2组(A组:症状性子宫肌瘤组;B组:无症状性子宫肌瘤组),各组再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类型进行组内分型。C组: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共12例。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bFGF在3组子宫内膜中表达水平。结果VEGF及bFGF在3组子宫内膜中均有表达,VEGF、bFGF在A组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中的表达水平高于B组及C组同型子宫内膜,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A组单纯性增生过长和复杂性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A组及B组、C组增生期,差异有显着性(P<0.01)。在B组与C组同型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着性(P>0.05)。A组增生过长、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中VEGF表达水平与bFGF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829,P<0.05;r=0.798,P<0.01;r=0.626,P<0.05)。结论子宫内膜内环境异常是子宫肌瘤患者产生月经过多的原因。VEGF、bFGF作为促血管生成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武霞[7](2007)在《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ER、PR、Ki67表达及DNA含量与细胞周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ER、PR、Ki67在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cellular leiomyoma,CL)中的表达情况及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同时结合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周期,进一步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例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Ki67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其中25例对应的内膜和正常肌层ER、PR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测定32例肿瘤细胞的DNA含量和周期时相。以6例子宫普通型平滑肌瘤(usual leiomyoma,UL)、4例恶性潜能未定的子宫平滑肌瘤(smoothmuscle tumours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STUMP)和7例子宫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LMS)作为对照分析。结果:(1)ER、PR在CL的内膜(腺体、间质)组织、肌瘤组织、正常肌层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各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肌瘤组织与正常肌层组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与内膜组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内膜腺体组织强阳性率相互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子宫内膜腺体组织与间质组织强阳性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ER、PR在CL(UL)、UL(CL)、STUMP、LMS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前三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CL与LMS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Ki67在UL、CL、STUMP、LMS阳性表达呈逐渐升高趋势,前两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CL与后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UL、CL、STUMP、LMS的DNA含量、SPF呈逐渐升高趋势,DNA含量的比较,前三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CL与LMS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SPF的比较,CL与其他三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CLSTUMP、LMS的SPI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前两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CL、LMS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CL的ER、PR、Ki67表达与其数量、大小、患者年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5)相关分析表明:在CL中,ER、PR表达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DNA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ER表达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PR表达与DNA含量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综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子宫内膜ER、PR表达的不一致性和瘤体组织中ER、PR的升高,与CL的形成和发展有关,其中后者可能参与了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作用。2.ER、PR、Ki-67可作为判断CL、子宫平滑肌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同时结合DNA含量检测对形态相似但本质不同的子宫平滑肌肿瘤有诊断、鉴别诊断意义。3.ER、PR、Ki-67的阳性表达子宫与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临床病理学参数无相关性。4.与UL的不同点在于,CL有产生恶性生物学行为倾向。故当瘤细胞出现DNA异倍体同时细胞增殖水平有升高趋势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建议术后加强随访。
张德玮[8](1957)在《子宫肌瘤284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子宫肌瘤是妇女生殖器官中最多发现的良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文献中还少述及;我们认为子宫肌瘤的病发率相当高,在临床方面所发生的现象各有所不同,因而处理方法也应从多方面考虑,所以从临床方面作一详细的分析也是很需要的。本文将上海同济医院妇产科自1948年5月—1954年12月六年半中住院病人中子宫肌癌284例分析报告于后:
刘华,朱冬菊,李叶,曾艳[9](2022)在《腹腔镜与宫腔镜手术治疗Ⅱ型粘膜下子宫肌瘤对宫颈局部微循环、血清AMH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宫腔镜手术治疗Ⅱ型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对宫颈局部微循环、血清抗穆勒氏管激素(AMH)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12例Ⅱ粘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宫腔镜组与腹腔镜组各56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妊娠及复发等情况,手术前后测定宫颈局部微循环参数及血清AMH、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结果:宫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腹腔镜组,腹腔镜组肌瘤一次性切除率(100.0%)高于腹腔镜组(91.1%)(均P<0.05)。两组术后宫颈毛细血管管径、血流灌注及血清AMH、FSH、E2水平变化不显着且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宫腔镜组并发症(14.3%)发生率和复发率(10.7%)与腹腔镜组(7.1%、3.6%)比较无差异,两组妊娠率无差异(76.7%、68.1%)(均P>0.05),但宫腔镜组妊娠时间短于腹腔镜组(P<0.05)。结论:腹腔镜与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着,对宫颈局部微循环及AMH的影响均较小,腹腔镜手术一次性切除率高,但宫腔镜手术有创伤更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且利于缩短术后妊娠时间。
二、子宫肌瘤的子宫内膜变化475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肌瘤的子宫内膜变化47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66例绝经后子宫肌瘤女性的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绝经后女性的子宫肌瘤研究进展 |
2.1 绝经后子宫肌瘤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 |
2.1.1 绝经后子宫肌瘤女性的性激素失调 |
2.1.2 绝经后非萎缩性子宫肌瘤中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调节 |
2.1.3 绝经后非萎缩性子宫肌瘤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
2.1.4 绝经后非萎缩性子宫肌瘤增殖凋亡机制的失衡 |
2.1.5 其他 |
2.2 绝经后子宫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
2.2.1 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变性 |
2.2.2 绝经后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 |
2.3 绝经后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及治疗策略 |
2.3.1 手术治疗 |
2.3.2 子宫动脉栓塞及高频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治疗 |
2.3.3 口服药物治疗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2 研究方法 |
3.3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基本特点及临床特征的分析 |
4.1.1 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发病比率 |
4.1.2 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发病趋势 |
4.1.3 年龄分布 |
4.1.4 绝经组与未绝经组子宫肌瘤激素水平的比较 |
4.1.5 绝经组与未绝经组子宫肌瘤的生育情况比较 |
4.1.6 绝经组与未绝经组子宫肌瘤位置的比较 |
4.1.7 绝经组与未绝经组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 |
4.2 绝经后子宫肌瘤病理类型及影响因素 |
4.2.1 不同年龄患者的子宫肌瘤变性发生比例 |
4.2.2 绝经与子宫肌瘤变性 |
4.2.3 绝经组与未绝经组子宫肌瘤变性的主要病理类型 |
4.2.4 绝经年限与绝经后子宫肌瘤变性的发生 |
4.2.5 绝经后子宫肌瘤变性与子宫肌瘤个数、直径及位置的关系 |
4.2.6 子宫肌瘤病例中的特殊类型 |
4.3 绝经后女性子宫肌瘤合并内膜的病变 |
4.3.1 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类型 |
4.3.2 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内膜病变与绝经的关系 |
4.3.3 绝经后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内膜病理变化与阴道流血 |
4.4 绝经后子宫肌瘤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 |
4.4.1 子宫肌瘤合并的主要疾病 |
4.4.2 子宫肌瘤合并的妇科恶性肿瘤 |
4.4.3 合并妇科恶性肿瘤对绝经后子宫肌瘤阴道流血的影响 |
4.4.4 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乳腺疾病与绝经的关系 |
4.4.5 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 |
4.5 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的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基本特点 |
5.1.1 绝经后子宫肌瘤发病比率与发病年龄 |
5.1.2 绝经后子宫肌瘤发病相关因素 |
5.1.3 绝经后子宫肌瘤与妊娠史 |
5.1.4 绝经后子宫肌瘤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
5.2 绝经后子宫肌瘤的病理特征 |
5.2.1 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变性 |
5.2.2 绝经后特殊类型子宫肌瘤 |
5.3 绝经后女性子宫肌瘤合并内膜的病变 |
5.3.1 绝经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的变化 |
5.3.2 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内膜病变与阴道不规则流血的关系 |
5.4 绝经后子宫肌瘤合并疾病 |
5.4.1 绝经后女性肌瘤患者合并妇科恶性肿瘤 |
5.4.2 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阴道流血与妇科恶性肿瘤 |
5.4.3 绝经后子宫肌瘤合并内科疾病 |
5.4.4 绝经后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及子宫内膜异位症 |
5.5 绝经后子宫肌瘤的治疗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疾病定义及临床表现 |
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血管生成 |
2.2 子宫内膜损伤 |
2.3 激素与子宫腺肌病 |
2.4 免疫炎症因素 |
2.5 遗传因素 |
3 西医药物及手术治疗 |
3.1 药物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4 HIFU消融治疗 |
5 HIFU消融治疗的优势与不良反应 |
6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7 中医证型 |
8 中医治法 |
9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
10 本研究的提出 |
10.1 HIFU联合中医药治疗AM的研究现状 |
10.2 关于中药二期疗法的理论基础 |
10.3 HIFU联合中医药治疗AM的优势 |
10.4 主要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最终纳入情况 |
3.2 基线分析 |
3.3 治疗情况 |
3.4 HIFU消融治疗术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情况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HIFU消融治疗A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2 HIFU消融联合中药二期疗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 |
2.1 HIFU联合中医药治疗的背景 |
2.2 HIFU治疗对中医病因病机的影响 |
2.3 本研究中治法的确定 |
2.4 组方分析 |
2.5 HIFU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AM的疗效分析 |
3 观察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4 有效的治疗方式对AM患者的现实意义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围绝经期阴道出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子宫肌瘤的子宫内膜变化47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子宫肌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子宫内膜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第一部分 子宫肌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特征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子宫肌瘤病因研究进展 |
致谢 |
(6)症状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中VEGF、bFGF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和试剂 |
1.3 标准判定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7)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ER、PR、Ki67表达及DNA含量与细胞周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腹腔镜与宫腔镜手术治疗Ⅱ型粘膜下子宫肌瘤对宫颈局部微循环、血清AMH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术后随访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手术情况 |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
2.4 手术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 |
2.5 术后随访 |
3 讨论 |
四、子宫肌瘤的子宫内膜变化475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66例绝经后子宫肌瘤女性的临床病例分析[D]. 王文加. 吉林大学, 2019(12)
- [2]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继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围绝经期阴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 包存芳,陈小琴,詹银珠. 中国当代医药, 2013(21)
- [4]子宫肌瘤的子宫内膜变化475例分析[J]. 陈巧荣,唐红侠. 陕西肿瘤医学, 2002(04)
- [5]子宫肌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子宫内膜特征分析[D]. 方娇宁. 福建医科大学, 2009(10)
- [6]症状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中VEGF、bFGF表达的实验研究[J]. 郝国荣,杜建层,李素果. 河北医药, 2007(08)
- [7]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ER、PR、Ki67表达及DNA含量与细胞周期研究[D]. 张武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07(10)
- [8]子宫肌瘤284例临床分析+[J]. 张德玮.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57(01)
- [9]腹腔镜与宫腔镜手术治疗Ⅱ型粘膜下子宫肌瘤对宫颈局部微循环、血清AMH影响[J]. 刘华,朱冬菊,李叶,曾艳.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02)
标签:子宫肌瘤论文; 子宫内膜论文; 平滑肌瘤论文; 子宫腺肌病论文; 子宫肌瘤中医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