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壁面传热-反应系数法的应用研究

不稳定壁面传热-反应系数法的应用研究

一、对墙体不稳定传热─反应系数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师果[1](2021)在《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式太阳房热负荷简化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式太阳房广泛应用于我国太阳能丰富地区,由于其受室外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双波动外扰影响,导致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热负荷波动较大,传统稳态算法难以满足计算精度要求,需采用动态算法,而已有的科研软件如Dest、Energyplus、Trsnsy等模拟软件上手难度大、建模过程复杂等原因难以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大规模推广应用。基于此,本研究建立了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建筑传热模型,分析了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建筑热负荷构成,研究了围护结构参数对各项传热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被动建筑热负荷简化计算方法,并开发了适用于工程设计人员使用的动态负荷计算软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了被动房传热过程,建立了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传热数学模型。在忽略内表面互辐射的前提下,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建筑基础耗热量分解为被动部件传热量、重质墙体传热量、门窗传热量、冷风渗透传热量;分别针对各项传热过程建立了其传热数学模型,其中,基于周期反应系数,建立了附加阳光间被动部件和重质墙体传热数学模型;基于逐时稳态热过程,建立了门窗传热数学模型;基于冷风渗透传热过程,建立冷风渗透传热数学模型。并就各项传热模型进行分析,将非南向重质结构传热量和附加阳光间被动部件传热量的简化计算作为本研究的研究重点。(2)分析了不同气象条件下墙体构造对的重质墙体传热量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热负荷系数法的重质墙体传热量的简化计算模型。通过重质结构周期反应系数传热模型,分析了不同气象条件下围护结构构造和朝向对重质结构传热量的影响规律,进而提出了热负荷系数法的重质结构传热量计算思路,建立了热负荷系数计算模型,按照城市-构造-朝向的数据结构给出热负荷系数计算结果。(3)模拟分析了附加阳光间传热量随关键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提出附加阳光间传热量简化计算模型。基于附加阳光间传热模型,模拟分析了附加阳光间传热量与进深、窗墙比等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公用墙体传热量变化系数和阳光间空气温度变化系数的附加阳光间传热量简化计算方法。结果显示,公用墙体传热量变化系数和阳光间空气温度变化系数仅与地区和围护结构类型有关,具有地点和围护结构的唯一性。进而建立了典型城市关键结构参数与公用墙体传热量和阳光间空气温度的经验模型,提出了以墙体传热量变化系数结合墙体传热量经验模型计算公用墙墙体传热量的简化计算模型,以及阳光间空气温度变化系数结合阳光间空气温度经验模型计算阳光间空气温度进一步以阳光间空气温度计算公用墙内门传热量的公用墙内门传热量简化计算模型。(4)结合门、窗、冷风渗透、重质结构及被动结构传热量简化计算模型,形成了被动房热负荷简化计算方法,并利用工程数据验证了简化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进一步开发了适用于工程设计应用的被动房热负荷计算软件。为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建立了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物理传热模型计算被动房热负荷并与简化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简化计算方法可以准确计算被动房热负荷。结合集热蓄热墙传热量简化计算模型,采用C#语言开发被动房热负荷计算软件,实际工程测试结果显示,软件计算误差小于10%,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黄琳[2](2021)在《日光温室动态热环境及热负荷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日光温室多建于北方地区,为城镇居民冬季蔬菜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日光温室是以蓄热墙体、保温后屋面和采光棚膜为主要围护结构,可实现反季节蔬菜生产的被动式农业设施建筑。温室内的热环境常涉及白天高温时通风除热,在夜晚低温时需要补充热量,温室的除热量和补热量——“冷热负荷”,主要取决于温室得热、失热的动态变化特性。本文基于山东建筑大学试验日光温室(位于济南凤鸣路1000号)和潍坊地区“第六代”日光温室(位于潍坊市寒亭区)进行测试分析,探究了温室内外空气温度、墙体壁面温度、土壤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针对日光温室透射辐射计算,基于山东建筑大学试验日光温室建立了采光曲面太阳辐射计算模型,提出了反射辐射当量透过率计算式,采用实测数据对温室采光曲面的太阳入射辐射模型进行了验证。其次,探究了该试验温室内太阳直射、散射和反射辐射的当量透过率随温室棚膜高跨比的变化,比较了该温室棚膜的简化斜面与实际曲面当量直射透过率的差异程度,重点分析了冬季室外积雪覆盖下垫面工况下该温室散射透射辐射与反射透射辐射强度,结果表明该试验温室采光棚膜透射辐射总量中需要考虑反射辐射的贡献。通过总结该试验温室曲面透射辐射的计算方法,将该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采光曲面形式。采用太阳视角法探究了该温室端部效应对温室围护结构内表面光斑面积的影响。对比了该试验温室不同长度下,温室各围护结构内表面光斑面积和光斑面积占比的逐时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济南地区当温室的建造长度超过60 m时,温室的端部效应对太阳辐射的遮挡影响可忽略不计。另外,由于温室内的作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会影响土壤表面接受的辐射热流。通过类比传热热阻建立了无量纲植物当量热阻模型,分析了该当量热阻与温室内作物叶面积指数和作物消光系数的函数关系,并基于潍坊地区“第六代”日光温室分析了温室内特定作物在晴天抵抗辐射透过能力的变化。本文分析了日光温室中不同边界特性围护结构的传热机制,选定拉氏变换法计算温室墙体、土壤等不透明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并采用山东建筑大学试验日光温室内的空气温度对该方法建立的温室热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修正了太阳辐射配比表达式,以西红柿为例并基于山建大试验温室,在给定两种室温工况下预测了该温室的逐时负荷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该温室在冬季晴天日间11:00-15:00需要通风除热,在其他时间需要补热,该温室采光棚膜的热损失占比分别为51.36%和56.33%。最后,本文采用瞬时损失效率和热负荷水平两种评价指标对比了潍坊、济南两个地区日光温室内的热环境,分析了两种不同结构温室的不足,为优化日光温室热环境指明了方向。

丁悦[3](2021)在《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室内热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类型及材料、构造做法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外墙作为建筑围护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外墙引起的热损失占围护结构耗热量的绝大多数。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地区大多数农村住宅外墙没有采取保温措施,导致住宅能耗增大、室内热环境较差的问题,造成了建筑能源浪费,形成低效率高能耗的状态。因此,本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筑为基本原则,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适合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以下简称呼包鄂)三个地区的垂直围护结构外墙节能形式。本文以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为研究对象。(1)分析呼包鄂地区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通过实地调研与测试,得到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承重材料、门窗材料使用状况、门窗与节点部位传热性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热桥产生的部位与原因等;(2)通过对分析传热系数值与温度场分布,研究农村住宅中垂直围护结构外墙实心砌筑方式下不同的承重材料、同一承重材料的不同厚度、以及保温体系的位置变化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得出外贴40mm EPS保温板的200mm蒸压加混凝土砌块墙体的传热系数达到规范值要求的同时,其墙体的整体平均温度达到最高值,其保温性能最优越(3)分析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特殊部位外窗型材、玻璃系统传热过程对保温性能的影响,探索热桥部位对抗结露性能的影响与比较解决热桥的设计方法,得出加强垂直围护结构特殊部位保温性能的措施有:外窗型材采用塑钢、玻璃系统选取三玻两腔玻璃LOW-E单块镀膜玻璃系统以及对热桥部位进行附加保温层可提高抗结露性能;(4)对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优化验证。首先运用能耗模拟软件,计算原住宅节能方案下的能耗;然后选择合适的垂直围护结构构造体系,对比分析原住宅与优化后垂直围护结构的单一因素、双因素以及综合因素下对住宅能耗的影响,得出工况七(即改变综合因素)与原住宅能耗相比,工况七节能方案全年累计热负荷为4145.30k W·h,较原住宅较少11325.31k W·h,节能率达到最高值,为76.69%,节能效果十分明显,验证了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优化方案的正确性。本研究为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化及室内热环境的营造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的缺陷,促进了农村住宅节能、绿色、持续发展。

曾慧盛[4](2020)在《亚热带非透明围护结构传热的卷积计算分析》文中指出在建筑能耗中,建筑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占了主要部分,因此对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亚热带地区的代表性城市广州,其气候特征是典型的夏热冬暖,该地区的建筑围护结构主要满足隔热性能的要求。因此,研究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围护结构在夏季非稳态传热过程和传热特性,对于该地区的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多采用实验与模拟法来研究非透明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通过实验和模拟得出的结论是离散而非连续的,无法深入研究各个隔热性能变量对于室内温度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创造性的提出了构造实际工况隔热性能基于响应函数非稳态计算。为了研究外保温、自保温以及保温层厚度变动的两种内保温共四种不同保温构造下的房间室内温度变化排序。首先对围护结构的衰减和延迟两大特性进行研究。接着采用非稳态卷积计算分析法对四种不同构造墙体的室温极大值进行排序,对于非稳态卷积计算分析法:建立四种不同隔热构造的的六面体框架,并求得这四种不同构造的外扰热激励(气温与辐射当量温度)的单位脉冲函数及其响应函数,然后将外扰热激励函数与其对应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卷积,用Maple软件绘制出外扰热激励作用下的卷积函数图像,观察函数图像可以得出四种不同构造的极大值排序。最后,采用实验及模拟法加以验证,可以得到实际工况下四种不同构造的极大值排序。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对四种不同构造墙体衰减与延迟的数值进行对比研究,得到保温优劣性能排序为:构造b1>构造a>构造b2>构造c(2)实际工况室温实测极大值排序为“构造c>构造b2>构造a>构造b1”,这一结果与非稳态卷积计算室温排序一致。(3)实际工况及非稳态卷积计算均表明:随着内保温构造层厚度变量变化,60mm内保温“构造b2”保温性能劣于外保温“构造a”;但当内保温构造层增厚到120mm(构造b1)时,保温性能优于外保温“构造a”。实际工况及非稳态卷积计算均表明不能简单判断“内保温”和“外保温”构造性能孰优孰劣,非稳态卷积计算能较好的连续描述及预测随构造层次变量变化的实际工况保温构造性能及排序。

杨建明[5](2020)在《建筑墙体动态绝热特性与热阻热容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建筑墙体动态热性能与热阻热容分配优化研究是选择或研发合适构造墙体的关键,对推动建筑节能科技进步发展与实现建筑节能意义重大。目前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热阻热容密集墙体的动态绝热特性不明确,墙体热阻热容分配的优化思路与优化方法面临挑战,实际室外气候热环境下热阻热容优化分配机理亟需解决。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建筑墙体动态绝热特性与热阻热容分配优化研究,主要学术创新与贡献包括:(1)建立了墙体简化热网模型来求解动态传热,通过开展绝热盒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基于热电类比原理建立了绝热墙体简化热网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模型热阻热容参数的辨识。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常压干燥技术制备了气凝胶绝热板(AIP),搭建了绝热盒动态传热实验平台,开展了绝热盒实验测试。与测试值相比,采用模型计算的盒内、外表面温度偏差最大值分别为1.3和0.8 oC,验证了简化热网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对比了周期性室外边界下不同保温绝热盒的动态绝热性能,并开展了敏感性分析,发现AIP可有效提升动态绝热性能,比传统保温材料能耗减少约35%。(2)首次提出了通过优化热阻热容分配与热阻热容密集来提升墙体动态绝热性能。基于简化热网模型,预测了新型AIP复合墙体的动态绝热特性,通过与传统保温墙体对比分析了蓄热系数与热惰性指标、逐时温度和热流密度、延迟时间和衰减因子、动态热阻和能耗的差异。对比了不同保温墙体(AIP和传统保温材料)与保温方式(内保温、夹心保温和外保温)对热阻热容分配和动态绝热特性的影响,得出了新型保温材料更需要优化其在墙体中分布位置的结论。对比了热阻和热容不同密集程度(0.32、0.65和0.97)和密集位置(墙体内侧、中间、外侧和夹心)对墙体热阻热容分配和动态绝热特性的影响,发现了热阻夹心密集和热容中间密集的墙体动态绝热性能较好,证明了密集程度越大墙体越需要优化其热阻热容空间分配位置。明确了墙体热阻热容密集下的动态绝热特性。(3)创建了墙体热阻热容分配优化方法。从传热学反问题优化思路,基于粒子群寻优算法,结合简化热网模型,建立了墙体热阻热容分配的优化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AIP墙体案例,获得了热阻分配最优比为2:1:2,热容分配最优比为1:1。分析了热阻热容粒子寻优过程,对比了与传统保温分配方式的节能效果,以及初步探索了热阻热容的最优分配机理。优化后墙体能耗减少17.3%?44.3%,优化方法的计算耗时仅占传统方法的0.12%,显着提高了计算效率。基于热阻热容最优分配和密集程度规律,指导设计了两组绝热优化墙体,其动态绝热性能分别提升了13.6%和14.9%,与最优分配墙体的相似度分别高达96.5%和99.8%,远大于传统保温墙体相似度42.6%。初步解除了如何分配热阻热容使墙体能耗最少的困境。(4)首次揭示了墙体热阻热容最优分配的区域化影响机理。基于热阻热容分配优化方法,预测了中国五大气候区城市墙体的热阻热容最优分配,分析了其热阻热容优化过程和优化效果。对比了各气候区墙体的优化后耗热节能率、耗冷节能率和综合节能率,探索了墙体热阻热容优化节能率的区域化影响。引入了气候区墙体热/冷能耗,建立了其与优化后节能率的线性关系式,为快速评价区域墙体优化后节能潜力提供了有效方法。引入了区域墙体热容因子来定量评价墙体热容对优化后能耗的影响,分析了墙体热阻热容最优分配的区域化影响机理,并开展了基于热阻热容最优分配的区域墙体绝热设计。低热容因子区域的优化绝热墙体与最优分配墙体的相似度高达99%以上,而高热容因子区域仍需进一步优化热容密集程度来提高相似度。初步实现了针对室外热环境因地制宜地优化外墙热阻热容分配。

乔伟[6](2020)在《轻型木结构住宅的楼板隔声保温性能及施工研究》文中认为轻型木结构住宅具有组装快捷、施工周期短、易于改造和维修等优点,同时木材是可再生资源,其应用也渐趋广泛。优化轻型木结构住宅楼层的保温和隔声,提出符合现阶段国情,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的楼板保温和隔声构造,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木结构住宅楼板隔声和保温的调查研究,选取浮筑式楼板和下置式楼板,运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用不同构造形式、不同隔声保温材料的楼板进行对比分析:(1)根据楼板构造的不同,选择若干种适应性较广的楼板隔声保温材料。通过比较几种隔声保温楼板的传热及隔声性能等因素,选出岩棉、玻璃棉、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和石墨模塑聚苯板四种隔声保温楼板构造作为实验楼板。(2)通过隔声保温楼板的传热系数理论计算和撞击声压级的实验测算,对比浮筑式楼板和下置式楼板的隔声保温性能,得出下置式楼板保温效果优于浮筑式楼板保温效果,但浮筑式楼板隔声效果要优于下置式楼板隔声效果。结合两种楼板的各自优势,提出在下置式楼板上铺设浮筑层的楼板构造,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测算证明,该楼板构造隔声和保温效果均优于下置式楼板和浮筑式楼板。(3)在满足楼板隔声保温要求的前提下,分别对比石墨模塑聚苯板和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的力学性能、环保性能以及施工的可行性,同时考虑下置式楼板、浮筑式楼板以及两者相结合构造楼板的施工及造价,得出在填充玻璃棉的下置式楼板上铺设20mm厚的石墨模塑聚苯板隔声保温效果最佳,更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潘鸿健[7](2019)在《MF保温免拆模板与混凝土墙体连接性能及隔热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建筑模板作为一种混凝土成型必要的辅助材料被大量使用,但其施工周期长、劳动消耗大、不利于环保的特性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推广;近年来多起建筑失火皆由外墙保温板的燃烧所引起,因此保温板的燃烧特性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其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一种以矿棉、玻化微珠为主要材料制成的新型建筑板材——MF(矿棉纤维)保温免拆模板,此种新型板材作为一种绿色工业产品既可以在用做混凝土浇筑时的模板时免去拆模步骤,从而达到简化施工工序的效果;又可以充当建筑保温板来保证建筑墙体防火不燃以及保温隔热等优良性能。针对MF保温免拆模板与混凝土的界面连接能力进行了推出试验,根据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种类、界面连接方式、锚固钉位置的不同,并通过对构件破坏形式、应力应变、位移等参数的检测,来研究复合构件界面连接性能,试验结果表明:MF保温免拆模板与混凝土的连接需要采用锚固钉,并且锚固钉需采取四周布置的方式,同时采用自密实混凝土会使板材与混凝土的粘结更加充分、密实。为了研究MF保温免拆模板复合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将本墙体与其他几种常用的保温墙体结合标准的要求进行性能参数对比,再利用Fluent进行常温下墙体的二维瞬态传热分析,通过对墙体衰减倍数、延迟时间的对比来对MF保温免拆模板复合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作进一步的评价,结果表明:MF保温免拆模板复合墙体的衰减倍数、延迟时间均大于其余几种墙体,表现了本复合墙体优异的保温隔热性能。针对MF保温免拆模板的防火性能对板材进行了三个试验:不燃性试验、热值测定试验以及单体燃烧试验,结果表明MF保温免拆模板的燃烧等级属于A2级,符合我国现阶段对保温板的要求,有利于建筑结构防火的需要。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做了总结及研究展望,为MF保温免拆模板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提出了针对MF保温免拆模板研究方向的建议以及实际应用的思考,致力于推动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在我国的运用及发展。

张秋蕾[8](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不同保温形式外墙的传热及负荷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室内热湿环境的改善涉及到需求、建筑、设备、调控等多方面因素。国内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相继开展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和“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等重点研发计划。夏热冬冷地区95%以上的居住建筑为高能耗建筑,主要原因是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差。近年来,各国针对围护结构都做了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存在差距。同时因为气候差异,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其外墙保温形式不同于北方和夏热冬暖地区,需要同时考虑夏季防热、通风降温以及适当兼顾冬季防寒。因此为优化该地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实现建筑节能,研究该地区建筑外墙的动态传热特性及其不同形式外墙对负荷的影响十分有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相同传热系数下,不同保温形式动态传热差异以及对其建筑负荷的影响。借助模拟工具EnergyPlus建立房间模型,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墙体动态传热仿真模型。并对某一冬季工况,用“墙体动态传热性能测试平台”进行了实验对比,结果显示墙体内外表面温度偏差均小于4.2%,模型设置合理。在自然工况下,比较13种不同外墙构造在夏热冬冷地区不同城市(上海、长沙、重庆)建筑房间全年自然室温分布,说明适当降低传热系数有利于提升室内舒适,但在房间换气次数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效果不明显。研究重庆地区典型气象年7月20日(晴天)工况下传热系数为0.77(W/m2 K)的内保温、外保温和自保温三种保温墙体在自然室温下,建筑不同朝向壁面温度、传热方向、传热量和蓄热量的变化发现:三种墙体白天和全天时段均表现为蓄热,夜间表现为放热。对比全天蓄热量,内保温墙体是自保温墙体的1.4倍,是外保温墙体的2.6倍。在供暖空调间设备开启或关闭后,内保温墙体内壁面温度响应最快,且冬季客厅工况对内壁面温度的影响大于夏季客厅工况。通过对无保温旧建筑外墙进行改造,探讨不同保温方式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对房间负荷的影响。用实测房间温度作为参照校正模型后计算建筑负荷,结论有:减小传热系数到0.77(W/m2 K)对降低制冷负荷效果明显,但三种保温形式在总负荷节能率上相差不大。

王玉松[9](2019)在《CLB墙体保温隔热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竹材轻质高强,具有固碳的独特优势,是一种绿色生态型建筑材料。相比其他传统建筑结构体系,竹结构建筑是天然的可持续建筑。因此,本文提出一种以交错层积竹板为承重结构基础的新型竹结构建筑。交错层积竹(Cross-Laminated Bamboo,简称CLB)由顺纹和横纹板材交错层积,胶合完毕热压固化处理而成。本文以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CLB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防护热板法测定了重组竹板材和EPS材料的导热系数,λ重组竹=0.263W/(m·K),λEPS=0.040 W/(m·K),为后续章节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分析提供数据支持。重组竹板材的导热系数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相较于常用建筑墙体材料,重组竹板材的导热系数较小,保温隔热性能良好。(2)通过试验探讨了不同厚度、不同层板数量和不同组成材料对CLB墙体稳态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LB墙体的传热系数随着厚度的增加而降低,采用外保温对CLB组合墙体的热传递性能影响显着,增加一层(30mm)EPS板可使CLB墙体的传热系数降低48.2%53.9%。根据理论公式计算得到的传热系数理论值与CLB墙体试验值的误差基本在15%以内,吻合较好。CLB组合墙体传热系数较小,可在我国各热工区广泛应用。且CLB墙体的传热系数不一,可为竹结构建筑在不同热工区的节能设计提供参考依据。(3)墙体传热系数的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值的误差在5%以内,且模型热流密度和温度的变化趋势与试验结果相吻合,故ABAQUS可以较为准确的模拟CLB墙体的传热过程。本文综合考虑太阳辐射和空气温度变化,给出室外综合温度的计算公式,可作为建筑结构非稳态分析的参考依据。有限元热分析结果表明,相较钢混墙体,CLB墙体内表面温度变化幅度小,室内热环境也更为稳定,保温隔热性能优越。保温层最合理的位置是在墙体外侧,即墙体采用外保温方可以显着减少外部环境流入或传出墙体的热量,有效地减小外界温度波动对墙体承重结构层的影响,对建筑墙体的耐久性更为有利。(4)采用能耗模拟软件DeST-h,建立居住建筑模型,研究不同墙体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根据结果可得,在建筑围护结构相同厚度条件下,CLB结构住宅相比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节能18.7%,相比砖混结构住宅节能13.5%,且具备良好的室内舒适性和热状况稳定性。随着CLB墙体和EPS保温层厚度的增加,建筑全年冷热负荷均随之下降,但下降趋势越来越平缓,即EPS保温层对降低建筑能耗的贡献越来越小。

陈豪[10](2019)在《基于围护结构蓄热性的空调运行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面对日益增长化石能源需求及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社会将能源需求转向国家电网。在不断地增长的电力需求下,无限制的增加配发电容量将会带来巨大资源浪费。因此,用户合理地降低电网峰时负荷需求,对缓解城市电力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节能标准的提高,高热惰性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得墙体的蓄热性增强。这都对空调运行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墙体蓄热的国内外研究及其应用情况,同时还介绍了利用墙体蓄热的空调运行研究现状,着重强调了相关研究中室内舒适度的影响因素、空调调控的措施。其次,以北京地区的办公楼模型的墙体传热蓄热规律为研究重点,分别对墙体的外保温、内保温、中间(夹芯)保温形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在自然条件下,对三种墙体的导热、蓄热、能耗等进行分析,得到了墙体周期内传热蓄热规律。发现室内温度变化不同,模拟空调运行,发现全天的负荷分布比例相差较小,空调调控规律相同。对不同结构建筑的舒适规律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室内的不舒适小时数、室内舒适偏离度等指标,发现外保温层厚度不变时,外保温越厚,室内的舒适性越好、能耗越低。在选用外保温的同时,适当的降低保温层厚度,增加结构层的厚度,也有助于提高室内舒适度,并且降低能耗。最后,结合不同墙体结构的舒适性变化及负荷规律,提出了预冷模式、调峰模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结果为导向的预冷—调峰模式。通过室内温度、舒适性、高峰负荷转移比、能耗及费用等指标,多维度对比分析三种模式在空调季的不同表现,并给出不同需求下的空调运行方式。

二、对墙体不稳定传热─反应系数法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墙体不稳定传热─反应系数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式太阳房热负荷简化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负荷计算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被动建筑传热过程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传热过程及负荷构成
    2.1 概述
    2.2 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热过程
        2.2.1 基本假设
        2.2.2 热负荷构成
        2.2.3 重质围护结构传热量
        2.2.4 门窗传热量
        2.2.5 附加阳光间传热量
        2.2.6 模拟程序框图
    2.3 典型城市选择
    2.4 设计日气象参数
        2.4.1 设计日逐时空气干球温度
        2.4.2 设计日逐时计算太阳辐射
    2.5 模型评价指标
    2.6 小结
3 重质结构传热量简化计算研究
    3.1 概述
    3.2 围护结构选择
    3.3 墙体传热量影响因素分析
        3.3.1 物性参数对墙体传热量的影响分析
        3.3.2 朝向差异对墙体传热量的影响分析
        3.3.3 气候条件对墙体传热量的影响分析
    3.4 热负荷系数法
        3.4.1 热负荷系数求解模型
        3.4.2 热负荷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3.5 热负荷系数计算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附加阳光间传热量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模型验证
        4.2.1 验证数据来源及介绍
        4.2.2 模拟结果验证
    4.3 模拟工况设置
        4.3.1 单因素工况设置
        4.3.2 多因素工况设置
    4.4 单因素模拟分析
        4.4.1 围护结构对阳光间热过程的影响
        4.4.2 南向窗墙比对阳光间热过程的影响
        4.4.3 内门高度对阳光间热过程的影响
        4.4.4 内门宽度对阳光间热过程的影响
        4.4.5 阳光间南向面积对阳光间热过程的影响
        4.4.6 采暖设定温度对阳光间热过程的影响
    4.5 多因素模拟分析——墙体导热量模拟及简化计算模型
        4.5.1 墙体传热量模拟结果
        4.5.2 导热变化系数的提出
    4.6 多因素模拟分析——内门传热量模拟计算及简化计算模型
        4.6.1 内门传热量模拟结果
        4.6.2 温度变化系数的提出
        4.6.3 结构参数和阳光间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
    4.7 附加阳光间被动部件传热量简化计算模型验证
        4.7.1 墙体导热量简化计算结果验证
        4.7.2 内门传热量简化计算结果验证
    4.8 本章小结
5 被动式太阳房热负荷方法验证及软件开发
    5.1 概述
    5.2 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热负荷简化计算方法验证
        5.2.1 案例简介
        5.2.2 物理仿真模型建立
        5.2.3 模拟结果
    5.3 被动式太阳房热负荷简化计算软件开发
        5.3.1 开发环境
        5.3.2 太阳房热负荷计算软件系统架构
        5.3.3 软件运行界面说明
        5.3.4 软件的计算模块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1 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热负荷简化计算数据库
附录2 附加阳光间模拟程序
附录3 周期反应系数计算程序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2)日光温室动态热环境及热负荷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日光温室动态热环境试验与分析
    2.1 日光温室测试概况
    2.2 测试方法及测点布置
        2.2.1 温室内外空气温湿度测点布置
        2.2.2 温室内壁面温度及土壤温度
        2.2.3 温室内外太阳辐射
        2.2.4 测试仪器参数及误差分析
    2.3 温室热环境测试结果分析
        2.3.1 温室内空气温湿度
        2.3.2 温室内空气温度空间分布
        2.3.3 温室各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
        2.3.4 温室内土壤温度
    2.4 本章小结
3.日光温室采光曲面棚膜太阳透射辐射计算
    3.1 室外太阳辐射理论分析
        3.1.1 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的特点
        3.1.2 太阳直射辐射计算
        3.1.3 太阳散射辐射计算
        3.1.4 昙日太阳辐射计算
        3.1.5 室外太阳辐射强度直散分离计算
    3.2 日光温室内外太阳辐射强度分析
        3.2.1 试验温室A1-0室内外太阳辐射强度
        3.2.2 实测温室A1-5室内太阳辐射强度
    3.3 温室采光曲面太阳辐射计算方法
        3.3.1 日光温室采光曲面当量透过率理论计算
        3.3.2 温室采光曲面太阳辐射模型验证
        3.3.3 采光曲面高跨比与当量透射率的关系
        3.3.4 温室棚膜简化斜面与实际曲面的当量直射透过率
        3.3.5 不同室外下垫面工况下温室棚膜太阳透射辐射量
        3.3.6 采光曲面方位角与高跨比对太阳透射辐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日光温室端部效应对辐射遮挡影响及植物消光作用
    4.1 日光温室端部效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4.1.1 温室围护结构内表面的光斑变化
        4.1.2 温室长度对围护结构内表面的光斑影响
    4.2 植物对太阳辐射的消光作用
        4.2.1 植物冠层结构简介
        4.2.2 植物对太阳辐射的消光作用
        4.2.3 植物叶面积指数的计算
        4.2.4 植物当量热阻模型
    4.3 本章小结
5.日光温室不同边界特性围护结构的传热机制
    5.1 温室内外气象参数的确定
        5.1.1 温室外空气温度
        5.1.2 温室内空气温度
    5.2 不透明围护结构传热量计算方法对比
        5.2.1 有限差分法的适用性分析
        5.2.2 热平衡法——基于Ahamed的温室热模型计算
        5.2.3 积分变换法计算分析
    5.3 日光温室各部分热损失量的计算
        5.3.1 墙壁失热量的计算方法
        5.3.2 土壤失热量的计算方法
        5.3.3 温室薄膜、后坡失热量的计算方法
        5.3.4 温室空气渗透耗热量的计算方法
        5.3.5 植物蒸腾耗热量的计算方法
    5.4 太阳辐射分数配比的修正
    5.5 本章小结
6.日光温室预测热负荷作用效果分析
    6.1 日光温室热模型验证
    6.2 温室不同围护结构传热量算例分析
        6.2.1 北墙传热损失分析
        6.2.2 土壤传热损失分析
        6.2.3 温室内外长波辐射换热量分析
        6.2.4 作物蒸腾热损失量分析
        6.2.5 温室得失热量与热负荷的关系
        6.2.6 温室热负荷计算分析
    6.3 拉氏变换法的讨论
        6.3.1 拉氏逆变换变量中各项参数的含义
        6.3.2 拉氏变换法在日光温室中的推广应用
    6.4 不透明围护结构传递矩阵的讨论
        6.4.1 温室墙体传递函数的根值分析
        6.4.2 不同计算方法对墙体反应系数的影响
        6.4.3 墙体保温层位置对反应系数的影响
    6.5 日光温室热环境的评价
    6.6 本章小结
7.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科研成果

(3)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世界资源、能源问题凸显
        1.1.3 我国农村住宅对能耗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研究现状
        1.3.1 垂直围护结构围护结构传热过程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外墙承重材料、构造做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3 传统农村住宅外墙热工性能研究现状
        1.3.4 门窗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1.3.5 热桥对墙体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现状调研
    2.1 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2.1.1 我国建筑热工分区及设计要求
        2.1.2 呼包鄂地区气象特征
    2.2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调研概况
        2.2.1 调研对象
        2.2.2 调研方法
        2.2.3 测量仪器及内容
    2.3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研
        2.3.1 住宅院落布局形态与朝向
        2.3.2 住宅功能布局与朝向
        2.3.3 住宅建筑屋顶
        2.3.4 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材料与构造方式
        2.3.5 住宅垂直围护结构门窗材料
    2.4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实测结果分析
        2.4.1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逐时壁面温度差异
        2.4.2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及门窗传热系数差异
        2.4.3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热桥测试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热工性能研究
    3.1 围护结构传热相关理论基础
        3.1.1 围护结构传热过程
        3.1.2 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热工性能评价指标
    3.2 常用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相关参数设定
        3.2.1 常用外墙承重材料相关参数设定
        3.2.2 常用外墙砌筑方式
        3.2.3 常用外墙保温体系参数
    3.3 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热工性能模拟研究
        3.3.1 模拟工具
        3.3.2 模型模拟条件设置
        3.3.3 模型建立
    3.4 承重结构砌筑方式对热工性能的影响
    3.5 垂直围护结构外墙承重材料参数变化对热工性能的影响
        3.5.1 同一材料、不同厚度下外墙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3.5.2 不同承重材料下外墙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3.6 保温体系参数变化对热工性能的影响
        3.6.1 不同位置下外墙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3.6.2 外保温层厚度变化下外墙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特殊部位热工性能研究
    4.1 农村住宅门窗部位传热相关理论研究
        4.1.1 门窗传热性能计算方式
        4.1.2 外窗热工性能模拟软件分析
    4.2 外窗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4.2.1 窗型材传热性能模拟分析
        4.2.2 窗玻璃系统太阳得热比较研究
    4.3 节点部位的热工性能分析
    4.4 整窗热工性能比较研究
    4.5 热桥部位热工性能分析
        4.5.1 热桥形式
        4.5.2 热桥构造形式对抗结露性能的影响
        4.5.3 解决热桥的基本措施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验证
    5.1 软件模拟介绍
    5.2 选取住宅简介
        5.2.1 住宅基本概况
        5.2.2 原住宅节能现状分析
    5.3 原住宅能耗模拟分析
        5.3.1 建立模型
        5.3.2 相关参数设置
        5.3.3 模拟结果分析
    5.4 优化后垂直围护结构外墙和特殊部位构造体系选择
        5.4.1 外墙构造体系选择
        5.4.2 外门窗构造体系选择
        5.4.3 节点部位保温处理
        5.4.4 热桥部位处理方式
    5.5 垂直围护结构优化方案能耗模拟分析
        5.5.1 改变单一因素下能耗模拟分析
        5.5.2 改变双因素下能耗模拟分析
        5.5.3 综合改变因素模拟分析
        5.5.4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附件

(4)亚热带非透明围护结构传热的卷积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及方法优点
第二章 围护结构传热理论基础
    2.1 导热问题的概述
    2.2 建筑围护结构稳态传热过程
    2.3 非稳态传热研究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围护结构衰减和延迟特性的研究
    3.1 六面体框架结构单室模型建立
    3.2 四种不同构造墙体的隔热性能
    3.3 围护结构衰减与延迟的经验公式
    3.4 围护结构衰减与延迟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热响应函数的卷积计算分析
    4.1 响应函数的卷积分析
    4.2 稳态传热计算及排序
    4.3 非稳态传热计算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拟及实验验证
    5.1 模拟验证
    5.2 实验验证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建筑墙体动态绝热特性与热阻热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墙体动态传热求解方法的发展动态分析
        1.2.2 墙体热阻热容材料的发展动态分析
        1.2.3 墙体热阻热容分配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墙体热阻热容优化的问题与挑战
        1.3.1 热阻热容密集墙体的动态绝热特性不明确
        1.3.2 热阻热容分配的优化思路与优化方法面临挑战
        1.3.3 实际室外气候热环境下的热阻热容优化分配机理亟需解决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墙体动态传热求解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4.2 墙体的动态绝热特性与热阻热容分配
        1.4.3 墙体热阻热容分配的优化方法与绝热设计
        1.4.4 墙体热阻热容最优分配的区域化影响机理与区域节能设计
第二章 建筑墙体简化热网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简化热网模型的建立
        2.1.1 复合墙体构造和传热问题描述
        2.1.2 简化热网求解模型
        2.1.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2.2 绝热盒实验与简化热网模型验证
        2.2.1 墙体新型保温材料制备与绝热盒制作
        2.2.2 绝热盒动态性能测试
        2.2.3 测试结果与简化热网模型验证
    2.3 室外周期性对流边界下动态绝热性能分析
        2.3.1 逐时温度分析
        2.3.2 延迟时间和衰减因子
        2.3.3 热流密度与能耗
        2.3.4 动态绝热性能的敏感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建筑墙体动态绝热特性与热阻热容分配
    3.1 新型墙体动态绝热特性预测
        3.1.1 蓄热系数与热惰性指标
        3.1.2 逐时温度与热流密度
        3.1.3 综合评价指标
    3.2 保温方式影响下墙体动态绝热特性对比
        3.2.1 墙体保温方式与热阻热容分配
        3.2.2 保温方式对墙体动态绝热性能的影响
    3.3 热阻热容密集墙体的动态绝热特性分析
        3.3.1 热阻热容密集定义
        3.3.2 热阻密集墙体的动态绝热特性
        3.3.3 热容密集墙体动态绝热特性
    3.4 小结
第四章 建筑墙体热阻热容最优分配与绝热设计
    4.1 基于粒子群寻优算法的热阻热容优化方法
        4.1.1 热阻热容反向优化思路
        4.1.2 基于粒子群寻优的热阻热容反向优化算法
    4.2 热阻热容最优分配案例
        4.2.1 热阻热容优化过程
        4.2.2 热阻热容优化效果评价
    4.3 最优墙体设计
        4.3.1 热阻热容最优分配机理初探
        4.3.2 案例墙体与最优墙体的热阻热容分配差异
        4.3.3 最优墙体设计与节能效果
    4.4 小结
第五章 建筑墙体热阻热容区域化影响机理与优化设计
    5.1 墙体热阻热容区域化与优化
        5.1.1 室外参数与传热模型设置
        5.1.2 优化过程和优化结果评价
    5.2 墙体热阻热容区域化影响机理
        5.2.1 热阻热容优化节能率的区域化影响
        5.2.2 热阻热容最优分配的区域化影响机理
    5.3 区域最优墙体与绝热优化设计
        5.3.1 区域最优墙体
        5.3.2 墙体最优绝热设计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符号表
附录B 频域热特性与热阻热容参数验证
附录C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轻型木结构住宅的楼板隔声保温性能及施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现代木结构建筑
        1.2.2 轻型木结构住宅
        1.2.3 轻型木结构住宅的楼板构造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建筑保温国内外研究
        1.3.2 建筑隔声国内外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 楼板保温性能相关理论计算
        2.1.1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2.1.2 轻型木结构楼板的传热系数计算
    2.2 楼板隔声性能研究
        2.2.1 楼板撞击声的基本理论
        2.2.2 轻型木结构楼板隔声性能计算
    2.3 板材隔声保温材料选取
    2.4 楼板隔声保温的构造
    2.5 实验楼板构造设计
        2.5.1 实验楼板构造
        2.5.2 实验楼板制作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楼板保温性能对比分析
        3.1.1 理论计算
        3.1.2 下置式楼板的保温效果分析
        3.1.3 浮筑式楼板的保温效果分析
        3.1.4 下置式楼板和浮筑式楼板的保温效果对比
    3.2 楼板隔声实验研究
        3.2.1 实验方法
        3.2.2 下置式楼板的隔声效果分析
        3.2.3 浮筑式楼板的隔声效果分析
        3.2.4 下置式楼板和浮筑式楼板的隔声效果对比
    3.3 隔声保温楼板的施工及造价分析
        3.3.1 轻型木结构住宅施工工序
        3.3.2 下置式隔声保温楼板的施工工艺做法
        3.3.3 浮筑式隔声保温楼板的施工工艺做法
        3.3.4 工程造价
4.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MF保温免拆模板与混凝土墙体连接性能及隔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建筑模板的发展
    1.2 保温板的发展
    1.3 保温免拆模板的研究现状
    1.4 MF保温免拆模板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MF保温免拆模板界面连接性能试验研究
    2.1 MF保温免拆模板—混凝土复合试件简述
    2.2 复合试件的设计
    2.3 MF保温免拆模板的制作及力学性能
        2.3.1 MF保温免拆模板的生产工艺
        2.3.2 MF保温免拆模板的力学性能
    2.4 MF保温免拆模板-混凝土复合试件的制作
        2.4.1 试件浇筑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4.2 MF保温免拆模板—混凝土复合试件的制作
        2.4.3 复合试件混凝土强度测定试块材料性能试验
    2.5 加载方式及测试内容
        2.5.1 加载方式
        2.5.2 测点设置及数据获取
        2.5.3 试验仪器设备
    2.6 试验过程以及现象
        2.6.1 自然连接试件试验现象
        2.6.2 锚固钉连接试件试验现象
    2.7 试验结果分析
        2.7.1 混凝土强度对界面连接性能的影响
        2.7.2 混凝土种类对界面连接性能的影响
        2.7.3 界面连接方式对连接性能的影响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F保温免拆模板的热工性能评价
    3.1 常用非稳态传热方法介绍
        3.1.1 谐波分析法
        3.1.2 反应系数法
        3.1.3 Z传递系数法
        3.1.4 数值分析法
    3.2 衰减倍数与延迟时间的简化计算
    3.3 计算墙体类型
    3.4 按规范计算结果
    3.5 复合墙体的非稳态传热模型
        3.5.1 复合墙体传热模型的建立
        3.5.2 边界条件
        3.5.3 模拟计算结果
    3.6 数据分析
        3.6.1 规范计算与数值计算的结果对比
        3.6.2 MF保温免拆模板复合墙体与其他墙体的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F保温免拆模板燃烧性能研究
    4.1 材料的燃烧性能分级
    4.2 MF保温免拆模板的燃烧性能试验
        4.2.1 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
        4.2.2 MF保温免拆模板的热值测定
        4.2.3 MF保温免拆模板的单体燃烧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不同保温形式外墙的传热及负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围护结构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1.1.2 夏热冬冷区气候特征与室内热环境
    1.2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外墙研究现状
        1.2.1 外墙构造分类
        1.2.2 墙体热工特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墙体参数计算和非稳态研究的基本方法
    2.1 墙体基本热工参数
    2.2 围护结构非稳态计算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外墙动态传热模型建立及实验验证
    3.1 基于房间单元的墙体动态传热模型建立
        3.1.1 Energyplus软件介绍
        3.1.2 有限差分求解算法
        3.1.3 模型建立
    3.2 墙体动态传热模型验证
        3.2.1 实验平台概况
        3.2.2 测点布置
        3.2.3 验证工况
        3.2.4 验证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墙体动态传热模拟结果分析
    4.1 不同外墙构造下房间全年自然室温分析
    4.2 不同朝向对墙体壁面温度的影响
        4.2.1 三种保温墙体内外壁面温度分析
        4.2.2 三种保温墙体对比分析
    4.3 自然室温下墙体传热过程及传热量分析
        4.3.1 不同保温形式墙体传热方向分析
        4.3.2 不同保温形式墙体传热量对比
        4.3.3 不同保温形式墙体蓄放热量对比
    4.4 间歇模式下墙体内部以及壁面节点的温度变化
        4.4.1 间歇模式设置
        4.4.2 间歇用能模式下墙体各节点温度变化
        4.4.3 间歇运行下墙体内壁面温度变化速率
    4.5 本章小结
5 间歇模式下不同外墙构造负荷变化-以某旧居住建筑为例
    5.1 建筑热环境参数实测与模型校正
        5.1.1 测试对象信息
        5.1.2 实测方案
        5.1.3 实测结果
        5.1.4 模型校正说明
    5.2 不同外墙构造对基准模型负荷的影响
        5.2.1 热扰及供暖空调作息设置
        5.2.2 间歇运行下的负荷对比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CLB墙体保温隔热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竹结构研究现状
        1.3.2 木竹墙体传热研究现状
        1.3.3 有限元分析墙体传热特性
        1.3.4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综述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筑墙体传热理论与导热系数试验
    2.1 前言
    2.2 传热基本理论
        2.2.1 导热
        2.2.2 热对流
        2.2.3 热辐射
        2.2.4 墙体的传热过程
    2.3 重组竹材导热系数试验研究
        2.3.1 导热系数测试方法
        2.3.2 测试原理及试验装置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LB墙体传热性能试验研究
    3.1 前言
    3.2 墙体传热性能试验方案设计
        3.2.1 试验方法探析及选择
        3.2.2 试验仪器选用
        3.2.3 试验试件设计
    3.3 传热性能试验过程
    3.4 传热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3.4.1 墙体试验过程及结果计算
        3.4.2 不同参数对墙体热工性能的影响
        3.4.3 试验检测值与理论公式计算值的对比
        3.4.4 墙体热工性能适应地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LB墙体传热特性有限元分析
    4.1 前言
    4.2 有限元法和ABAQUS热分析概述
        4.2.1 有限元法
        4.2.2 ABAQUS热分析模块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4.3.1 基本假定
        4.3.2 CLB墙体模型建立
        4.3.3 材料热工参数
        4.3.4 边界条件
        4.3.5 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和分析
    4.4 非稳态传热分析模型的构建
        4.4.1 墙体壁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
        4.4.2 太阳辐射当量温度
        4.4.3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及其函数拟合
        4.4.4 墙体模型建立
    4.5 非稳态模拟结果与分析
        4.5.1 夏季各墙体传热变化
        4.5.2 冬季各墙体传热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LB结构住宅能耗数值分析
    5.1 前言
    5.2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介绍
        5.2.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介绍
        5.2.2 DeST-h负荷计算准确性验证
    5.3 CLB结构住宅模型构建
        5.3.1 建筑模型
        5.3.2 模型参数设置
    5.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5.4.1 建筑全年冷热负荷模拟结果
        5.4.2 不同外墙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5.4.3 CLB结构对比钢混结构和砖砌体结构的节能性能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基于围护结构蓄热性的空调运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围护结构蓄热性的研究现状
        1.2.2 利用墙体蓄热性的空调系统运行研究现状
        1.2.3 人体舒适性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围护结构蓄热性理论基础
    2.1 围护结构蓄放热的作用机理
    2.2 墙体非稳态传热的计算
        2.2.1 墙体的非稳态传热计算方法
        2.2.2 墙体传热过程的计算
        2.2.3 蓄放热房间的热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墙体蓄放热过程的模拟研究
    3.1 模拟软件的介绍
    3.2 建筑模型的建立
    3.3 墙体不同保温位置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3.3.1 三种墙体导热传热量分析
        3.3.2 三种墙体蓄热量分析
        3.3.3 三种墙体负荷及能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室内人体舒适指标的选择
    4.1 人体热舒适影响因素
        4.1.1 现有的人体热舒适指标
        4.1.2 人体热舒适模型的选择
    4.2 不同结构形式下的室内舒适性
        4.2.1 不同保温层组合
        4.2.2 不同保温层与结构层组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空调运行模式的模拟研究
    5.1 空调系统调控的思路
    5.2 不同空调预冷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5.2.1 温度指标分析
        5.2.2 舒适性指标分析
        5.2.3 建筑能耗指标分析
        5.2.4 高峰负荷转移指标分析
        5.2.5 典型日空调运行费用分析
    5.3 不同空调调峰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5.3.1 满负荷运行
        5.3.2 半负荷运行
    5.4 预冷—调峰方案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5.4.1 预冷—调峰方案的提出
        5.4.2 预冷—调峰方案的计算结果
    5.5 最佳空调运行模式的选择及其效益
        5.5.1 最佳运行方式的选择
        5.5.2 用户调峰对城市电网的意义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墙体不稳定传热─反应系数法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式太阳房热负荷简化计算方法研究[D]. 田师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日光温室动态热环境及热负荷预测[D]. 黄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较研究[D]. 丁悦.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4]亚热带非透明围护结构传热的卷积计算分析[D]. 曾慧盛. 暨南大学, 2020(03)
  • [5]建筑墙体动态绝热特性与热阻热容优化研究[D]. 杨建明. 广州大学, 2020
  • [6]轻型木结构住宅的楼板隔声保温性能及施工研究[D]. 乔伟.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7]MF保温免拆模板与混凝土墙体连接性能及隔热性能研究[D]. 潘鸿健. 东南大学, 2019(05)
  • [8]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不同保温形式外墙的传热及负荷分析[D]. 张秋蕾. 重庆大学, 2019
  • [9]CLB墙体保温隔热性能试验研究[D]. 王玉松. 东南大学, 2019(05)
  • [10]基于围护结构蓄热性的空调运行模式研究[D]. 陈豪. 燕山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不稳定壁面传热-反应系数法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