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岩压观测与实践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岩压观测与实践

一、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许磊[1](2021)在《李雅庄矿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大采高采煤方法己成为我国各矿区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现代研究没有深入对大采高工作面的回采过程中关键层运动移动规律进行研究,导致开采过程中部分液压支架安全阀经常被打开。本文通过分析李雅庄煤矿607大采高工作面的来压规律从而进一步了解其运移规律。本文以李雅庄煤矿607大采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理论计算、仿真分析等科学方法,分析了607大采高工作面煤层剥落的力学行为规律及控制技术,并讨论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安全问题,例如顶板破裂、煤壁片帮、支架之间的漏矸等。研究首先分析了607大高采工作面地质条件,计算了基本面来压步距,将煤壁支承压力分解为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稳固三个阶段;其次,基于FLAC3D模拟和计算了采煤过程中煤壁的支承压力分布和上覆结构的破坏情况,通过对矿山压力规律和煤壁剥落的现场监测,得出工作面的直接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为0至65m,而主要支承压力在25m以内,最大压力位于工作面前煤壁10m处,压力为34Mpa,且煤壁剥落主要发生在工作面的侧面和中部,回风槽口压力高于前段压力,壁声频繁;最后,通过分析607大采高工作面12月份的矿压监测数据,得出607大采高综采面围岩变形与矿压显现变化规律。该论文有图28幅,表7个,参考文献85篇。

杜文刚[2](2020)在《基于光纤感测的采动覆岩变形演化特征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开采活动引起的地层运移破坏是典型的“黑箱”问题,工程现场难以掌握完整覆岩结构特征。覆岩垂直分带划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测、覆岩关键层位置判别、超前支承压力监测等依旧是采矿工程领域主要研究问题,是实现矿井安全高效开采的重要保障。因此,推动采动岩体变形监测技术发展在采矿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无论工程现场岩体变形监测或实验室模型试验研究,研究采动引起的岩体变形演化规律的重点落在科学准确地获取岩体内部各种变形参量信息。随着光纤传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采动岩体结构变形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采动岩体变形监测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光纤传感技术科学有效地获取采动覆岩内部变形信息及应力演化规律成为该领域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此,通过理论分析、等强度梁标定试验、ANSYS数值模拟、岩样试件单轴压缩试验、大倾角煤层开采物理相似模型试验、浅埋厚煤层开采相似模型试验、FLAC数值计算、研究矿区矿压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分别对光纤感测基础理论及岩体变形监测应用两部分内容展开研究。针对以往研究中对光纤与采动覆岩在不同开采阶段耦合作用关系分析不足的问题,提出传感光纤与采动岩体的耦合关系量化指标“光纤-岩体耦合系数”,分别探讨在纵向覆岩层位高度及横向工作面推进位置两个维度变量时空演化过程对耦合系数的影响,通过耦合系数对定义的工作面来压判别参量“平均应变增量”进行修正;通过耦合系数对采动引起的覆岩垂直分带区进行合理划分。在以往研究基础上,首次通过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数据判别上覆岩层中关键层位置分布,判别结果与通过传统经典关键层理论计算位置一致性较好。论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提出采动岩体与分布式光纤的耦合性量化指标:岩体-光纤耦合系数,对光纤-岩体耦合关系进行量化分析,探讨不同垂直分带区对应耦合系数分布特征,基于此提出与光纤接触的五种不同垂直分带区岩体结构。分析了光纤-岩体耦合作用关系及界面力学行为,以此判断光纤与岩体的接触关系。(2)提出平均应变增量(ASI)统计分析方法,并通过光纤-岩体耦合系数进行修正,反应顶板运动剧烈程度用以表征工作面来压位置与来压强度。通过统计学t假设检验法对顶板岩体活动是否为应变增量突变的本质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分析。(3)建立光纤感测应变曲线形态、裂隙带发育高度与关键层活动的内在联系实现光纤感测表征覆岩垂直分带特征;基于分析目前主要关键层判别方法、关键层失稳破断方式及光纤传感识别关键层内在机理,提出光纤感测采动覆岩关键层判定参量(CSI),并通过试验监测数据及传统判定方法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建立基于光纤传感技术感测的采动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及结构演化表征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结合光纤传感测温、测湿等相关技术,将采矿引起的地层移动变形“黑箱问题”透明化,为实现矿井智能化开采提供相关数据信息,对于推动光纤传感技术在矿业工程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顺顺[3](2020)在《芦岭矿Ⅱ1041综采工作面俯采大角度旋转开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解决芦岭矿Ⅱ104东翼采区原设计布置的3个工作面造成的回采巷道布置困难,搬家频繁,综采面连续推进长度短的问题,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模拟和现场观测等多种方式,并基于Ⅱ104东翼采区煤层赋存条件及原巷道布置特点,将原设计的3个工作面合成一个Ⅱ1041工作面,对综采大角度旋转开采方案、工艺参数和旋转技术要求、矿压显现规律等方面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Ⅱ1041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探讨了旋转开采旋转中心方案选择、旋转工艺设计等问题,确定了采用进刀比1:8的旋转开采方案,经过54个循环,共旋转74°完成旋采。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旋转工作面回采过程进行了模拟,重点研究了旋采段采场超前支承压力和侧向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对顶板塑性区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对采场覆岩位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至不同位置时,最大垂直应力及老顶最大位移分布情况均不同,具体表现为回采至机巷1号拐点时最大,3号拐点次之,2号拐点最小。机头机尾处的应力分布情况也不同,表现为应力集中系数在机尾处较大,而在机头处较小。利用相似模拟的方法,采用平面相似模拟与立体相似模拟相结合,直观的再现了Ⅱ1041工作面旋转开采时老顶岩层的破断形式,为工作面旋转开采时矿压预测预报以及采场顶板维护提供依据。利用分形理论,对旋转工作面覆岩移动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旋转工作面覆岩移动破坏规律;利用现场矿压观测的方式,用十字布点法对工作面运输巷和工作面回风巷进行了监测,得到了巷道变形规律特征;通过对工作面支架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旋转期间支架最大工作阻力为6481 kN,与额定工作阻力相比仍有4.7%的富余量,且支架无倒架、挤架的现象,巷道变形量满足安全生产要求。针对Ⅱ1041综采旋转工作面顶板破碎,刮板输送机上窜下滑等问题,提出了Ⅱ1041工作面旋采期间刮板输送机的上下窜动以及支架旋转角度的控制方法,保证了工作面的正常回采。图[54]表[11]参[62]

魏璐晖[4](2019)在《小纪汗煤矿11215大采高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大采高采煤方法已成为我国各大矿区尤其是陕北侏罗纪煤田各矿区的重要采煤方法。然而对于大采高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上覆岩层结构及运移规律的研究并不透彻。小纪汗煤矿11215大采高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发现部分液压支架安全阀开频繁启,为了更好的管理该工作面,所以本文对小纪汗煤矿11215大采高工作面顶板来压规律开展相关研究。小纪汗煤矿主要开采2号煤层,煤层平均倾角2°,煤层均厚4.56m,其一侧为11213工作面采空区、一侧为规划的11217实体煤工作面,各工作面间区段煤柱宽度为20m,11215大采高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顶板会先后存在两种边界支撑条件,即三边固支,一边简支的前段和两边简支,两边固支的后段。本次研究以小纪汗煤矿11215大采高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首先基于对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结构的分析,建立合理的力学模型,分析其基本顶及关键层层位,并计算出当前模型下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其次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前、后两段工作面覆岩运动破断过程及围岩应力变化进行了模拟,通过运算得到工作面在不同边界支撑条件下基本顶的周期破断情况和来压步距;最后对前、后两段回采期间工作面来压强度、来压步距、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等进行了现场矿压观测,总结分析工作面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矿压显现规律。通过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前、后两段工作面矿压显现的规律的对比,得知后段工作面回采时工作面中下部压力水平增高、来压更为剧烈,建议考虑提高该区域液压支架的支撑强度。该研究不仅对该矿井的工作面部顶板管理和安全高效回采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同时可为类似地质条件矿井的开采提供参考依据。

康红普,徐刚,王彪谋,吴拥政,姜鹏飞,潘俊锋,任怀伟,张玉军,庞义辉[5](2019)在《我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发展40a及展望》文中提出开采方法与装备及岩层控制技术是保证煤炭正常生产的核心技术。介绍了改革开放40 a来我国采煤方法与装备、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特殊采煤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基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总结了40 a来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薄及中厚煤层、厚煤层一次采全高综采技术与装备,厚及特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与装备,及智能化开采技术与装备;采场覆岩运动与破断规律,岩层结构假说,液压支架与围压相互作用关系,及坚硬和破碎顶板控制技术;巷道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技术,及高应力、强采动巷道水力压裂卸压技术;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冲击危险区域评价技术,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技术;开采沉陷理论,建(构)筑物下、近水体下、承压水上开采等特殊采煤技术,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40 a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我国煤矿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成套技术体系,为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最后,提出了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建议。

付彪[6](2019)在《薄基岩预采条带顶分层剩余凹凸型厚煤体采煤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下开采中顶分层条带开采所留设的煤柱,对于控制地表移动变形起到较好效果,顶分层煤柱与下分层煤层组成的特殊回采环境,在纵向剖面上呈现为“凹凸型”的煤体。当经济技术条件成熟,需将煤炭资源全部回采时,凹凸型煤体内应力异常分布影响着下分层安全回采。本文以金桥煤矿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经验计算、数值模拟、现场观测等方法,对薄基岩下凹凸型煤体进行相关研究,完成1308工作面顺槽位置与采煤工艺选择,并完成现场矿压观测工作,通过现场工业性试验验证凹凸型煤体采煤方法选择是否合理。(1)采用经验公式、基于关键层位置预计方法以及工程类比法等,计算凹凸型煤体回采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安全起见取最大值,从而获得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50m,补充勘探后显示薄基岩处有较厚黏土层,可保证回采期间安全。(2)通过力学模型分析得凹凸型煤体应力分布状况,下分层工作面顺槽布置在顶分层煤柱中部对应底板时,受附加载荷叠加影响最小;为减弱附加载荷对工作面支架影响,下煤层工作面采高应选小,考虑综采放顶煤工艺。(3)UDEC数值模拟方案结果对比表明,下分层工作面顺槽布置在顶分层煤柱中部对应底板时,采场整体支架工作阻力较其他布置方式小,此时导水裂隙带高度同样最小为42.55m;凹凸型煤体选择综采放顶煤及分层开采时,支架工作阻力相对较小,阻力分布也相对均匀,采用大采高综采工艺时,导水裂隙带发育较大,不利于导水裂隙带的控制,而分层开采与综采放顶煤开采导高发育基本一致,根据巷道掘进量及工艺复杂程度,最终选择综采放顶煤工艺。(4)由现场矿压实测结果分析,工作面整体支架工作阻力大体呈马鞍形,工作面中部(顶分层采空区下)与两端顺槽处相对较低;随工作面推进速度加快,实体煤下与顶分层采空区下支架阻力均减小,但顶分层采空区下支架工作阻力受推进速度变化更加显着;因采用综采放顶煤工艺回采,周期来压相对缓和,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18.7m,总体动载系数为1.12;整体支架前柱利用率(79.89%)较高接近80%,开采过程中工作面无涌水事故发生。综上表明工作面顺槽位置选择、采煤工艺及支架选择效果较好。

李亮[7](2019)在《多次服役支架支护性能评估及应用》文中指出中国华能集团高头窑煤矿3-1煤层液压支架已服役101、102和104工作面,103工作面是支架连续使用第4个工作面,定义现使用支架为多次服役支架,简称多役支架。煤矿多坚持支架长期服役多个工作面,性能下降后会诱发安全隐患。目前煤矿未形成一套科学的方法指导支架是否需要更换,制定判断支架是否到达服役期限的科学方法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高头窑煤矿3-1煤层103工作面进行推进约186m的矿压观测,观测内容包括支架工作阻力、活柱下缩量和煤壁片帮等。通过矿压数据分析安全阀开启压力,计算支架阻力损失率,根据理论与现场实测研究来压期间多刀割煤循环下沉总量计算式,判断现阶段支架支撑下顶板控制效果,校核支架工作阻力是否可维护煤壁的稳定。研究发现来压时支架安全阀开启率高,动载系数大,安全阀提前开启。监测的19台支架实际额定工作阻力较出厂额定工作阻力下降约18%,整个工作面174台支架实际额定工作阻力较出厂额定工作阻力下降约18%~24.8%。顶板控制效果等级为“中”,煤壁片帮量超出煤矿制定的安全准则。以上多种指标均表示多役支架支护性能下降明显,到达工作面需要支护阻力的要求下限,需要为同煤层新开工作面开采更换新支架。支架支护性能除了通过矿压等直观因素评估外,还有众多矿井模糊因素共同影响,但众多模糊因素难以用术语精准表达,其影响支架支护性能也难以评估,故需要将模糊因素量化处理,得出支架支护性能量化后的评估值。本章引入FAHP+EWM评估多役支架支护系统性能,得到多役支架支护系统性能的量化值,得出支架支护性能评分63.31分,对应等级为“一般”。通过两种方法对多役支架支护性能评估,表明支架已到达服役年限,103工作面可以继续使用该批支架,但性能继续下降,支架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同煤层新开工作面开采必须更换新的支架。支架合理工作阻力选定是支架选型中需要研究的主体内容。初期高头窑煤矿3-1煤层开采前支架选型,由于缺少现场观测矿压数据,只能通过理论公式计算煤层开采所需支护强度,但理论分析与实际工程参数存在一定出入,同时随着支架服役年限的增加,支架性能衰退,该批支架初期核定工作阻力时可能未考虑到使用年限和支架性能衰退的比例关系,其核定的支架额定工作阻力F=10500kN或许不是最佳选择。为增加支架可服役年限,增强支架支护性能,需要重新确定3-1煤层新开工作面支架合理工作阻力。新开工作面为105工作面,由于105工作面与103工作面位于同一煤层,开采地质条件和设计开采方式相近,根据103工作面矿压规律等核定支架合理工作阻力,采用类比估算法确定同煤层105工作面支架合理工作阻力为F=12000kN。

段伟华[8](2019)在《三道沟矿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片帮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三道沟煤矿大采高工作面在来压期间顶板破碎、架间漏矸、煤壁片帮、端部冒顶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以三道沟煤矿八盘区85205大采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理论分析、FLAC-3D数值计算、物理试验与现场实测等方法,深入分析了85205大采高工作面5-2煤层开采时矿压显现规律与煤壁片帮控制技术。首先,通过分析采场地质条件,理论计算得出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82.94~109.72m,周期来压步距为12.69~15.88m;进一步对煤壁支承压力进行分析,将煤壁变形发展分为弹性变形、塑性破坏、稳定三个阶段。其次,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计算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煤壁支承压力分布及覆岩结构破坏状态;计算表明来压期间,煤壁支承压力由来压之前的7.5MPa增大到14MPa,位于煤壁前方约6m,煤壁由原来的弹性状态转化为塑性状态,煤壁开始发生塑性破坏,此时煤壁片帮的可能性增大。然后,通过对工作面矿压规律和煤壁片帮的现场监测得出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为0~72m之间,而在0~30m之间为支承压力的主要影响范围,峰值压力位于工作面前方煤壁11m处,峰值压力达到15Mpa;煤壁片帮主要发生在工作面中部及两顺槽采帮侧,且回风顺槽超前段压力较大,尤其是联巷地段,煤壁响声频繁。通过对煤壁片帮力学机理展开分析,得出了煤层与其上岩层交界面处0.578倍开采高度为容易发生片帮区域。根据煤体强度实验数据分析确定了85205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属Ⅲ类不稳定煤壁。最后结合工作面情况综合分析,提出设备检修期间防片帮的“六必须”管理技术措施和来压期间提高支架初撑力、打设防护网及动态全方位监测等综合防治方法。研究成果对三道沟煤矿工作面片帮控制治理及安全开采具有一定参考应用价值。

李建章[9](2019)在《寸草塔二矿31203综放工作面主要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寸草塔二矿采掘工作面进入更深层的31煤开展开采作业的背景下,影响31203综放工作面安全、高产和高效的主要参数为工作面长度和工作面采访比的选择。本文通过对寸草塔二矿31203综放工作面展开工程地质分析、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和现场工程观测,进行寸草塔二矿31203综放工作面主要参数优化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22115工作面开采后对31203综放工作面围岩内应力状态的影响:22115采空区正下方的围岩中应力降低,相比直接开采31203工作面时矿山压力显现将得到改善;22115采空区煤柱下方的围岩中应力增加,相比直接开采31203工作面时矿山压力显现将有所加剧;22115工作面开采后,上覆岩层中完整岩层被破坏,导致在31203工作面开采中的周期来压预测工作不确定性更强。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采高和工作面长度对工作面煤壁前方支承压力的影响情况,确定了工作面的合理开采高度为3.5m,采放比为1∶0.71,工作面长度为250m。通过数值计算优化了工作面放煤工艺的主要参数,以顶煤的煤炭回收率和回收顶煤的含矸率为指标,确定了31203综放工作面放煤步距为“一刀一放”,放煤方式采用单轮顺序隔架放煤。现场观测表明:31203综放工作面采用“一刀一放”单轮顺序隔架放煤能够取得理想效果;工作面的长度250m,采高3.5m的情况下,煤壁和顶板的均有良好的稳定性,有利于保证工作面安全高效推进。

娄金福[10](2019)在《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矿压显现特征的大型模型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艺是本世纪以来迅速崛起的安全高效回采工艺,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矿压与岩层控制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作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试验手段,常规的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技术已难以满足厚煤层等复杂条件的采场矿压研究需求。在大量国内外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研制了高刚度、大载荷、可旋转的采场模型试验系统。以山西晋城寺河矿大采高工作面为工程原型,依托该试验系统开展了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相似模型试验,揭示了大采高采场覆岩破断结构形态,得到了采动应力场的动态演化特征,揭示了大采高采场覆岩破断的“梁—拱结构”,试验工作面矿压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研制内容与研究结论如下:(1)研制了高刚度、大载荷、可旋转的采场模型试验系统,包括主体结构与测量系统。采用该系统可构建不同尺寸与倾角的采场相似模型,模型最大尺寸5m×2m×0.4m;模拟地层倾角0-60°;双向加载面力达2.10MPa,当模型采用1:20等较大的几何相似比时,模拟采深可达2000m。(2)研制了与试验系统相匹配的高精度、低扰动、高效率测量系统,包括模型体应力测试装置、超前支承压力测试装置和采场支护模拟系统。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测量系统采样精度高、测试效率高、长时稳定性好。基于相似材料母体的应力测试装置与模型体力学性能匹配、变形协调性好,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能够准确获取测点的应力变化特征。基于液压控制原理研制的采场支护模拟系统重复性好、线性度高、力学性能稳定,能够模拟现场支架的运转特性,模拟结果能够反映采场矿压的变化过程。(3)研制了以河沙、石膏、碳酸钙(简称SGC)为原材料的相似材料。根据模拟岩层强度的差异,胶结料可选择普通石膏或高强度石膏。胶结料选用普通石膏时,试件单轴抗压强度348-1100kPa,压拉比4.5-7.5。选用高强度石膏时,试件单轴抗压强度730-2375kPa,抗拉强度74.8-219.7kPa,弹性模量0.20-0.71GPa,内聚力0.17-0.47MPa。该类相似材料的和易性时间窗口为5-20min,且胶结料含量越高,和易性持续时间越短。在模型材料强度相近的前提下,优先选用高强度石膏配比方案,以降低胶结料含量,保证模型铺设的可操作性。(4)大采高采场覆岩破断的宏观包络线呈钝角“Λ字形”分布,相邻“Λ字形”之间的区域为新断岩层,历次包络线叠加后呈“螺旋状”展布形态。以向右推进的工作面为例,“A字形”右翼为周期性断裂岩层,翼宽与周期断裂步距基本相同;右翼外侧为覆岩破断边界线,历次破断边界线的倾角基本相同。“Λ字形”左翼为纵向新断岩层,翼宽与纵向波及高度增量基本相同,左翼轮廓呈前高后低的倾斜形态,倾向指向推进方向。(5)基于采场相似模型试验中覆岩破断块体下部无序堆积、上部有序排列、挤压传力的分布形态,构建了大采高采场覆岩破断的“悬臂梁—层间岩层—砌体梁”结构模型。(6)模型试验的应力测试结果表明,大采高工作面覆岩最大主应力场呈拱形分布特征。两侧实体区与采空区上覆岩层形成协同承载结构,覆岩总体处于主应力升高区,采空区覆岩应力升高区呈拱形分布,高应力区集中在两侧的拱肩处。覆岩垂直应力场呈分区式演化特征,采空区上方为垂直应力降低区,两侧实体区域为应力升高区,且超前区域应力集中程度高于后方。(7)覆岩破断过程表现为“梁—拱结构”,即:上覆岩层破断后块体堆积形态外表似梁,而以断裂带为代表的覆岩呈应力拱式传力机制。厚硬岩层破断过程对覆岩宏观应力场的演化进程有重要影响。以试验工作面的低位、高位等两层厚硬岩层的破断为例,覆岩应力场的宏观演化进程可概括为:低位应力拱、低位次生拱、高位主应力拱、高低位次生组合拱。高位岩层破断后,控顶区上方呈现高低位组合拱的主应力分布形态。(8)综合采用模型试验、离散元模拟等研究方法,确定试验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值取12000kN。在数值模拟研究中,视支架刚度为特定常量,基于支架增阻可缩性原理,将“顶板-煤壁-支架”视为协同承载体系,全面评估了不同支护强度时顶板、煤壁的变形特征及液压支架工况响应。(9)试验工作面生产期间开展了顶板矿压显现特征、支架运行阻力等实测分析,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模型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新型采场模型试验系统的可靠性得到验证。

二、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李雅庄矿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矿压理论综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李雅庄煤矿607 综采面地质采矿条件分析
    2.1 矿井概况
    2.2 607 综采面概况
    2.3 本章小结
3 607 大采高工作面动压影响下采场覆岩运移规律
    3.1 大采高采场关键层运动分析
    3.2 大采高工作面基本顶来压规律分析
    3.3 基本顶来压步距
    3.4 本章小结
4 607 大采高综采面覆岩移动规律分析
    4.1 模型的建立
    4.2 607 工作面正常推进过程中覆岩运动变形规律
    4.3 本章小结
5 607 大采高综采面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5.1 607 大采高综采面矿压观测方案
    5.2 607 大采高综采面矿压显现变化规律
    5.3 大采高工作面围岩控制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光纤感测的采动覆岩变形演化特征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动覆岩结构演化及分带理论研究现状
        1.2.2 采动覆岩破坏及矿压规律研究现状
        1.2.3 关键层理论及判别方法研究现状
        1.2.4 岩体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
        1.2.5 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2 采动上覆岩体运移规律及光纤感测理论基础
    2.1 采动覆岩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2.1.1 不同开采阶段采动岩体结构演化特征
        2.1.2 采动岩体垂直分带理论及光纤感测机制
    2.2 采动覆岩关键层光纤感测判定理论基础
        2.2.1 现有关键层判别方法
        2.2.2 关键层失稳破坏方式
        2.2.3 光纤感测关键层判别机理
    2.3 本文研究地质条件采动岩体活动及矿压规律
        2.3.1 大倾角煤层开采顶板活动及应力分布规律
        2.3.2 浅埋特厚煤层开采顶板来压与裂隙带发育规律
    2.4 本章小节
3 光纤传感变形测试理论及与相似岩体耦合性分析
    3.1 光纤传感监测基础原理及关键参数
        3.1.1 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BOTDA)
        3.1.2 影响测量效果的技术参数
        3.1.3 岩体变形光纤感测应用关键技术
    3.2 基于光纤频移变化度的覆岩变形表征
    3.3 采动岩体与光纤耦合关系及受力分析
        3.3.1 岩体-光纤界面力学行为
        3.3.2 耦合变形过程光纤受力理论分析
        3.3.3 岩体-光纤耦合性定量化分析
        3.3.4 采动岩体变形演化光纤感测阶段特性与垂直分带
    3.4 顶板来压过程应变增量表征及统计检验
    3.5 基于光纤感测的采动岩体关键层判定
    3.6 光纤感测结构体应力状态分析
        3.6.1 梁结构弯曲变形理论
        3.6.2 试验传感器布置方式
        3.6.4 分布式光纤感测应力状态分析
        3.6.5 光纤感测应力ANSYS模拟分析
        3.6.6 FBG感测应力状态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光纤感测的大倾角煤层覆岩活动规律模型试验研究
    4.1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结构特征分析
        4.1.1 顶板空间结构特征
        4.1.2 顶板倾向力学模型
    4.2 顶板变形特征光纤感测模型试验
        4.2.1 地质资料及模型概况
        4.2.2 模型铺装过程及主要测试系统
        4.2.3 大倾角煤层开采采场围岩运移特征
        4.2.4 大倾角煤层开采采场围岩应力演化规律
    4.3 顶板变形光纤感测试验结果分析
    4.4 顶板活动规律内在机理分析
        4.4.1 顶板微观变形光纤传感响应
        4.4.2 顶板宏观离层检测
        4.4.3 基于ASI分析的顶板倾向来压表征
        4.4.4 光纤感测顶板非对称变形规律
    4.5 基于耦合性分析的顶板倾向垂直分带划分
    4.6 本章小结
5 光纤感测的浅埋煤层工作面来压与覆岩分带表征试验研究
    5.1 浅埋煤层开采的一般性规律
        5.1.1 浅埋煤层关键层分类及特征
        5.1.2 浅埋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
    5.2 研究矿区地质条件及工程背景
        5.2.1 顶板岩性参数
        5.2.2 顶板关键层判别
    5.3 相似模型建立与光纤传感系统布置
        5.3.1 物理相似模型概况
        5.3.2 模型监测系统
    5.4 浅埋特厚煤层开采覆岩运移特征
    5.6 覆岩变形与来压过程光纤传感监测分析
        5.6.1 模型内部温度变化
        5.6.2 关键层变形与来压过程FBG监测分析
        5.6.3 基于FBG检测的超前支承压力分布
        5.6.4 基于BOTDA检测的超前支承压力分布
        5.6.5 采动覆岩变形BOTDA监测结果分析
    5.7 基于光纤-岩体耦合性分析的顶板来压与覆岩垂直分带表征
        5.7.1 浅埋煤层开采光纤-岩体耦合关系模型
        5.7.2 基于耦合系数修正的顶板来压特征ASI分析
        5.7.3 基于BOTDA感测的覆岩垂直分带表征
    5.8 本章小结
6 本文研究矿区矿压监测数据综合对比分析
    6.1 引言
    6.2 大柳塔矿52304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
    6.3 大柳塔矿52304工作面矿压观测结果
    6.4 枣泉煤矿 120210 工作面矿压观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获取专利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项目

(3)芦岭矿Ⅱ1041综采工作面俯采大角度旋转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来源及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Ⅱ1041综采工作面旋转开采工艺分析
    2.1 Ⅱ1041工作面概况
        2.1.1 工作面概况
        2.1.2 旋转区域的地质和开采条件
    2.2 旋转开采综采工作面的技术关键
        2.2.1 旋转综采工作面开采对设备的要求
        2.2.2 旋转综采工作面开采的适应性分析
        2.2.3 综采工作面旋转开采巷道布置
    2.3 Ⅱ1041综采工作面旋转开采旋转中心方案选择
        2.3.1 确定旋转中心的技术要求
        2.3.2 旋采中心方案比较
    2.4 旋转工艺设计
        2.4.1 方案一: 虚中心分段割煤旋转开采方式
        2.4.2 方案二: 虚中心大甩采旋转割煤方式
        2.4.3 两种旋转开采方案的比较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Ⅱ1041工作面旋转开采数值模拟
    3.1 模型设计与本构关系的确立
        3.1.1 计算模型的建立
        3.1.2 本构关系及网格划分
        3.1.3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3.1.4 模型的原岩应力分布
    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2.1 工作面采至机巷1号拐点处采场应力、位移分布情况
        3.2.2 工作面采至机巷2号拐点处采场应力、位移分布情况
        3.2.3 工作面采至机巷3号拐点处采场应力、位移分布情况
        3.2.4 Ⅱ1041工作面不同段开采时采场围岩应力、位移比较分析
    3.3 Ⅱ1041工作面旋采期间覆岩破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旋转工作面覆岩移动破坏特征分析
    4.1 平面相似模拟试验
        4.1.1 试验研究内容与目的
        4.1.2 平面相似模型设计
        4.1.3 试验结果分析
    4.2 立体相似模拟试验
        4.2.1 试验研究内容与目的
        4.2.2 立体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4.2.3 立体相似模拟试验模型制作
        4.2.4 试验结果分析
    4.3 覆岩破坏分形特征分析
        4.3.1 立体相似模拟试验工作面顶板破坏分形特征
        4.3.2 平面相似模拟试验工作面顶板破坏分形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采场围岩控制及矿压观测
    5.1 现场围岩控制措施
        5.1.1 工作面顶板管理及措施要求
        5.1.2 工作面端头支护方式及管理措施
        5.1.3 工作面两巷加强支护的管理措施
        5.1.4 工作面运输机下滑控制
        5.1.5 支架调向管理
        5.1.6 工作面大倾角支架防倒管理技术
    5.2 矿压观测的内容、方法及测区布置
    5.3 巷道变形规律
    5.4 Ⅱ1041旋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分析
        5.4.1 Ⅱ1041旋采工作面支架工作状态分析
        5.4.2 Ⅱ1041工作面旋采期间矿压显现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小纪汗煤矿11215大采高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采场矿压理论综述
    1.3 大采高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小纪汗煤矿11215综采面地质技术条件分析
    2.1 矿井概况
    2.2 11215综采面概况
        2.2.1 11215工作面工程地质情况
        2.2.2 工作面地质构造
        2.2.3 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
        2.2.4 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
        2.2.5 采煤方法及巷道布置
        2.2.6 工作面设备布置
    2.3 本章小结
3 大采高工作面动压影响下采场覆岩运移规律理论
    3.1 大采高采场关键层运动分析
        3.1.1 大采高采场关键层“悬臂梁”结构分析
        3.1.2 关键层“悬臂梁”运动对矿压显现的影响
        3.1.3 上位关键层破断对矿压显现的影响
    3.2 基本顶来压步距
        3.2.1 力学分析
        3.2.2 老顶承受载荷q的确定
        3.2.3 小纪汗矿11215工作面来压步距计算
    3.3 本章小结
4 大采高综采面覆岩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
        4.1.1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4.1.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1.3 模拟方案及过程
    4.2 11215工作面正常推进过程中覆岩运动变形规律
    4.3 11215工作面通过11213工作面采空区时覆岩运动变形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小纪汗矿11215大采高综采面矿压观测研究
    5.1 11215大采高综采面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
        5.1.1 工作面矿压监测测站布置
        5.1.2 工作面矿压观测周期
        5.1.3 支架来压特征值
    5.2 11215大采高工作面矿压观测研究
        5.2.1 11215大采高工作面前段采动来压特征数据统计及分析
        5.2.2 11215大采高综采面后段采动来压特征数据统计及分析
        5.2.3 前段采动与后段采动来压特征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我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发展40a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
    1.1 我国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发展历程
    1.2 一次采全高综采技术与装备
        (1)薄及中厚煤层综采技术与装备
        (2)厚煤层大采高综采技术与装备
    1.3 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与装备
2 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
    2.1 采场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
        2.1.1 采场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发展历程
        2.1.2 采场岩层运动破断规律
        2.1.3 液压支架与围压耦合作用关系
        2.1.4 坚硬顶板及煤层控制技术
        (1)深孔炸药爆破技术
        (2)水力压裂技术
        (3)CO2气相爆破压裂技术
        2.1.5 破碎顶板及煤层控制技术
    2.2 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
        2.2.1 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发展历程
        2.2.2 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原位测试技术
        2.2.3 锚杆支护技术
        2.2.4 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技术
        2.2.5 水力压裂卸压技术
        2.2.6 巷道矿压监测仪器与技术
    2.3 冲击地压控制理论与技术
        2.3.1 冲击地压控制理论与技术发展历程
        2.3.2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2.3.3 冲击危险区域评价技术
        2.3.4 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技术与平台
        2.3.5 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3 特殊开采与矿区环境治理
    3.1 特殊开采技术发展历程
    3.2 开采沉陷理论
        3.2.1 地表移动计算理论
        3.2.2 覆岩破坏与控制机理
        (1)不同开采工艺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
        (2)浅埋煤层采动覆岩破坏规律
        (3)覆岩破坏控制技术
    3.3 特殊采煤技术
        3.3.1 建(构)筑物下采煤技术
        (1)条带开采技术
        (2)充填开采技术
        (3)协调开采技术
        3.3.2 抗采动影响建(构)筑物设计技术
        3.3.3 近水体下安全开采技术
        (1)大型地表水体下综放顶水开采技术
        (2)不同类型水体下控水开采技术
        (3)松散含水层下溃砂机理及判据
        (5)充填保水开采技术
        3.3.4 承压水上开采技术
    3.4 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4 结论与展望

(6)薄基岩预采条带顶分层剩余凹凸型厚煤体采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1 矿井概况
    2.2 采区地质概况
    2.3 本章小结
3 凹凸型煤体“两带”高度发育分析
    3.1 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3.2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计
    3.3 本章小结
4 凹凸型煤体采场应力分布分析
    4.1 采动覆岩运动规律
    4.2 凹凸型煤体力学模型建立
    4.3 凹凸型煤体简化模型计算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凹凸型煤体开采方案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模拟研究
    5.2 工作面顺槽位置选择
    5.3 采煤工艺选择
    5.4 凹凸型煤体走向方向模拟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1308工作面采煤方法选择及矿压观测
    6.1 采煤方法对比选择
    6.2 综放开采现场应用
    6.3 采煤方法应用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多次服役支架支护性能评估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论文研究的工程背景
    2.1 工作面开采条件
    2.2 工作面主要装备
    2.3 多役支架简介
    2.4 小结
3 多役支架支护阻力性能实测分析
    3.1 矿压大数据监测方案
    3.2 顶板运动规律分析
    3.3 支架实际额定工作阻力分析
    3.4 整体支架阻力性能估算与评估
    3.5 来压期间顶板下沉总量理论计算与评估
    3.6 支架支护阻力性能与煤壁片帮的控制
    3.7 小结
4 FAHP+EWM评估多役支架支护系统性能
    4.1 运算模型
    4.2 多役支架支护系统性能模糊评估
    4.3 小结
5 同煤层新开工作面确定支架合理工作阻力
    5.1 该批多役支架工作阻力初期的核定办法
    5.2 支架合理工作阻力核定思路
    5.3 “五选其一”核定已采工作面支架合理工作阻力
    5.4 支架支护强度计算
    5.5 类比估算法确定同煤层新开工作面支架支护强度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三道沟矿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片帮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采高综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大采高矿压显现规律研究国内外现状
        1.2.3 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问题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2 三道沟煤矿85205工作面概况及超前支承压力分析
    2.1 工程背景
        2.1.1 矿井概况
        2.1.2 井田地质条件
        2.1.3 工作面基本条件
    2.2 工作面覆岩结构受力分析
        2.2.1 基本顶初次失稳步距
        2.2.2 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
    2.3 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理论分析
        2.3.1 支承压力发展变化分析
        2.3.2 支承压力极限平衡分析
        2.3.3 支承压力理论计算
    2.4 本章小结
3 三道沟煤矿85205工作面矿压显现数值模拟
    3.1 数值模拟软件FLAC~(3D)简介
    3.2 计算工作面相关参数及简化
    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开切眼预爆破顶板处理
        3.3.2 数值模拟计算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三道沟煤矿85205工作面矿压规律现场监测
    4.1 矿压观测目的和任务
    4.2 矿压观测方案
    4.3 观测结果分析
        4.3.1 支架工作阻力及活柱缩量监测
        4.3.2 顺槽顶板、巷帮观测分析
        4.3.3 来压步距分析
        4.3.4 工作面支承压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三道沟煤矿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控制技术
    5.1 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机理
        5.1.1 煤壁力学模型建立
        5.1.2 煤壁片帮力学分析
        5.1.3 影响煤壁片帮的其它因素
    5.2 煤壁稳定性评价及分类
        5.2.1 煤体强度试验
        5.2.2 煤壁稳定性划分标准
        5.2.3 分类指标确定
        5.2.4 评价结果
    5.3 煤壁片帮控制技术
        5.3.1 检修期间工作面防片帮技术措施
        5.3.2 生产期间工作面防片帮技术措施
        5.3.3 敲帮问顶技术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寸草塔二矿31203综放工作面主要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浅埋煤层的矿压规律研究
    1.3 综采放顶煤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1.3.1 综放开采的矿山压力研究
        1.3.2 综放开采的顶煤冒放性研究
    1.4 大采高综采技术的发展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寸草塔二矿基本情况简介
    2.1 矿井位置概况
    2.2 矿井资源条件概况
    2.3 矿井顶底板概况
    2.4 矿井通风概况
    2.5 矿井水文地质概况
    2.6 矿井瓦斯、煤尘、防灭火防治概况
    2.7 矿井运输系统概况
    2.8 矿井供电系统概况
    2.9 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概况
    2.10 本章小结
3 寸草塔二矿31203 综放工作面参数数值模拟研究
    3.1 模型的建立
    3.2 2-2煤层开挖数值模拟
    3.3 31203综放工作面合理长度及采放比的确定
        3.3.1 数值模拟方案
        3.3.2 不同方案下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寸草塔二矿31203 综放工作面放煤参数研究
    4.1 模型建立
    4.2 合理放煤步距PFC数值计算
        4.2.1 顶煤放出过程的模拟分析
        4.2.2 不同放煤步距的模拟过程
    4.3 合理方煤放式PFC数值计算
        4.3.1 不同放煤方式的模拟过程
        4.3.2 不同放煤方式的模拟分析
    4.4 31203 工作面放煤工艺简介
        4.4.1 正常回采时放煤工艺介绍
        4.4.2 特殊地质条件下放煤工艺介绍
    4.5 本章小结
5 寸草塔二矿31203 综放工作面现场矿压观测
    5.1 工作面概况及开采技术条件
    5.2 工作面地质概况及顶底板特征
    5.3 工作面支护情况
        5.3.1 工作面支护设备
        5.3.2 两顺槽巷道支护方式
        5.3.3 液压支架选型
    5.4 现场矿压观测
        5.4.1 工作面矿压观测的目的和任务
        5.4.2 观测方案
    5.5 矿压规律分析
    5.6 矿压规律总结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矿压显现特征的大型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矿压与岩层控制研究现状
        1.2.1 采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研究概述
        1.2.2 大采高综采矿压与岩层控制研究现状
        1.2.3 采动应力场研究现状
        1.2.4 煤壁片帮机理研究现状
    1.3 采场模型试验技术发展现状
        1.3.1 模型试验技术在大采高采场矿压研究中的应用
        1.3.2 采场模型试验技术发展现状
        1.3.3 模型试验技术新时期面临的挑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新型采场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与调试
    2.1 试验系统的主体结构
        2.1.1 高刚度可旋转式主体框架
        2.1.2 加载与控制系统
    2.2 主体结构总体调试
    2.3 等弹模弱扰动模型体应力测试装置
        2.3.1 新型相似材料应力块的制作
        2.3.2 防潮与零漂性能测试
    2.4 采场支承压力测试装置
    2.5 本章小结
3 相似模拟材料及新型模拟支架的研制
    3.1 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研究
        3.1.1 相似材料力学指标期望值
        3.1.2 原材料选择及试件制作
        3.1.3 相似材料试件力学性能测试
        3.1.4 胶结材料优化方案
        3.1.5 模拟煤层配比方案
    3.2 基于液压控制的多参量模型支架
        3.2.1 新型模型支架结构
        3.2.2 模型支架参数
        3.2.3 参数标定
    3.3 本章小结
4 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矿压显现特征的模型试验研究
    4.1 试验工作面地质概况
    4.2 相似模型与测试方案
        4.2.1 采场相似模型制作方案
        4.2.2 模型加载与测试方案
    4.3 模型覆岩破断过程
    4.4 大采高工作面覆岩破断结构特征
        4.4.1 覆岩宏观破断形态
        4.4.2 覆岩破断结构特征
    4.5 大采高工作面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4.5.1 模型底部压力的演化特征
        4.5.2 模型内部应力实测分析
        4.5.3 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4.6 模拟支架工况分析及液压支架选型初步方案
    4.7 本章小结
5 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矿压显现特征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5.1 离散元建模与监测方案
    5.2 采动应力场宏观演化特征
        5.2.1 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5.2.2 覆岩破断与采动应力分布的梁—拱结构
    5.3 采动应力场的分区演化特征
        5.3.1 模型初始主应力场
        5.3.2 主应力场分区演化
    5.4 “顶板-煤壁-支架”协同承载视角下液压支架阻力的模拟计算
        5.4.1 液压支架模拟方案
        5.4.2 模拟结果分析
    5.5 大采高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的理论计算
        5.5.1 试验工作面覆岩破断结构分析
        5.5.2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的理论计算
    5.6 本章小结
6 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实测研究及模型试验结果评价
    6.1 工作面概况与矿压观测方案
        6.1.1 大采高工作面装备与回采工艺
        6.1.2 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
    6.2 顶板来压特征实测分析
    6.3 液压支架运转特征分析
        6.3.1 支架工作阻力实测分析
        6.3.2 支架阻力频率分布及适应性分析
    6.4 大比尺模型试验结果与模型试验系统评价
        6.4.1 采场矿压显现特征对比
        6.4.2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对比
        6.4.3 支架运行工况对比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李雅庄矿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 许磊.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基于光纤感测的采动覆岩变形演化特征试验研究[D]. 杜文刚. 西安科技大学, 2020
  • [3]芦岭矿Ⅱ1041综采工作面俯采大角度旋转开采技术研究[D]. 李顺顺.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3)
  • [4]小纪汗煤矿11215大采高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D]. 魏璐晖.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我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发展40a及展望[J]. 康红普,徐刚,王彪谋,吴拥政,姜鹏飞,潘俊锋,任怀伟,张玉军,庞义辉.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2019(02)
  • [6]薄基岩预采条带顶分层剩余凹凸型厚煤体采煤方法研究[D]. 付彪.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多次服役支架支护性能评估及应用[D]. 李亮.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三道沟矿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片帮控制技术研究[D]. 段伟华.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9]寸草塔二矿31203综放工作面主要参数优化研究[D]. 李建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矿压显现特征的大型模型试验研究[D]. 娄金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0)

标签:;  ;  ;  ;  ;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岩压观测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