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基建工程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马雨[1](2021)在《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燃气管道工程的快速发展需要以工程建设项目为基础。燃气管道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活动涉及到的资金巨大、建设过程复杂。要通过内部审计的手段监测项目资金动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确保投资效果。长期以来,T公司工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采用的是竣工结算审计模式,属于事后审计范畴。它仅仅能履行审计资金的监控职责,难以满足工程项目全面、综合性审计的要求。本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全过程跟踪审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梳理内部审计相关委托代理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和内部审计理论,阐述了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理论。其次,以T公司具体的工程项目案例,对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存在内部审计人员队伍薄弱;内部审计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内部审计模式不够科学;缺乏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最后,提出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模式是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审计优化模式,明确T公司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必要性以及开展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实施原则、组织结构和职能定位,对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程序的四个阶段进行优化,分别是审计的立项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制定工程项目审计实施过程中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算以及竣工决算等各阶段的具体审计内容和实施程序,同时提出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已成为当前内部审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T公司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方法和体系相对老旧。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需要优化其内部审计模式,运用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模式直接联系企业的具体项目,并嵌入项目的具体各个环节,才能够直接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因此,采用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模式对T公司项目实施内部审计将更具优势。
张晓波,姜安民,董彦辰[2](2021)在《高等院校工程审计风险量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院校工程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较多,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研究并采取措施应对,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及专家调查,构建高等院校工程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融入模糊理论,构建高等院校工程审计风险量化模型;最后,运用该模型对某高校教学综合楼工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工程建设风险、高等院校审计体系建设风险、外部审计风险,分别处于较低、中等、中等的状态,整体风险处于中等状态的结论。本文对高等院校工程审计风险进行量化研究,风险评价结果更加直观,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杨丽君[3](2021)在《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众多高校开始新建、扩建、改建项目,这些高校建设工程成为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大量耗资巨大的高校建设项目,首要任务是防止投资资金的流失,防止各参建方故意增加工程造价,需要对高校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及时审查纠正违规举措,确保项目有序建设。在项目实际应用中,校方不仅要参考第三方审计机构提出的审计成果,还需要从自身角度对项目进行跟踪审查,正确评估项目审计风险,承担提高审计质量的责任。故对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进行风险评价研究成为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论文通过梳理高校工程项目分类、审计常用基本方法、审计运行模式,对全寿命周期审计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并对全寿命周期审计流程进行梳理,结合A大学基本情况以及目前现场进度情况和工期滞后的原因,从全寿命周期的立项决策阶段、设计筹划阶段、招标过程阶段、施工建设阶段、竣工结算阶段、运营维护阶段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筛选识别得到22个风险指标,从而构建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基于对比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审计特点,构建了基于ANP和投影寻踪分析的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模型,由于指标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影响关系,采用ANP构建网络层次结构,并计算指标综合权重。基于投影寻踪理论,通过投影系统的多维特征量进行系统判别,将数据归一化处理后投影得到最佳映射方向,得到投影特征值,计算求得最优解,实现对高校建设项目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价分析。最后,用A大学实训中心项目进行实例应用,用ANP和投影寻踪审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研究,得出施工建设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的风险等级是Ⅲ级,立项决策阶段、招标过程阶段、运营维护阶段的风险等级是Ⅱ级,设计筹划阶段的风险等级是Ⅰ级,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杨诗琦[4](2020)在《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研究 ——以Z高校XX基建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基建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结算的全过程进行审计,通过发现和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来实现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与控制。相较于传统的竣工验收后的结算审计,跟踪审计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不仅解决了事后审计的“马后炮”问题,而且能够有效控制基建项目工程造价,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防范腐败行为,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回望近几年跟踪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改革,跟踪审计被频繁地应用于高校内部审计当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高等院校的基础建设和维修规模不断扩大,跟踪审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跟踪审计实务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各类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对有效保障和提升跟踪审计质量,成为了高校内部审计领域中不容忽视的重点议题之一。面对高校跟踪审计实务的迅速发展,中外学者虽然对跟踪审计的内容和优势多有研究,但是针对高校这一主体的研究总体来说相对较少,对于跟踪审计质量的关注也相对薄弱。因此,本文就以高校基建项目为依托,针对跟踪审计质量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本文以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选取Z高校XX基建项目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其跟踪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审计质量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首先,本文梳理了高校跟踪审计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影响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的因素。其次,本文对Z高校XX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得到该案例存在的跟踪审计质量问题,同时详细剖析了各问题的成因。最后,基于此前的思路针对Z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管理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本文发现了Z高校XX基建项目跟踪审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审计介入时点不合理,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度不足,三是审计方与各方协调性不足,四是审计质量评价标准不合理,五是审计建议后续整改不到位。针对这些跟踪审计质量问题,对此提出以下优化建议:一是前移跟踪审计介入时点,二是打造专业高效审计团队,三是强化审计各方的沟通与协调,四是健全审计质量考评机制,五是加大后续审计整改力度。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丰富跟踪审计文献,并为高校跟踪审计质量管理提供建议。
刘建民[5](2019)在《洛川国际苹果会展中心工程审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严重。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必须重视的课题。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的国有企业,加强审计风险防范很有必要。审计是进行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是长期以来并未被重视,导致审计风险理念普遍缺失。而如果审计风险一旦出现,往往会给企业造成非常重大的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不但要注重审计质量,承担审计责任风险,还必须正确评估和控制审计风险。本文以洛川国际苹果会展中心工程项目审计为背景,控制工程审计风险为目的,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风险管理理论运用于工程审计风险评价,首先构建洛川国际苹果会展中心工程审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使用扎根理论分析各评价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通过对风险评价指标的研究,发现影响审计工作的风险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被审计单位内部风险,审计人员风险,工程建设风险,审计过程风险,承担责任风险。从研究结果可以知道,审计风险控制与防范要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强化审计人员管理等方面入手,对洛川国际苹果会展中心开展工程审计工作以来也证实了这一点。本文对工程审计风险控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双重指导意义,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审计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不仅对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减少因审计风险带来的损失,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工程审计降低风险提供参考。
王海溟[6](2019)在《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涉及面广、公益性强、社会影响大。全过程跟踪审计能够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预警作用。首先,本文阐述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含义、特点及内容,并根据相关政策体系,明确了跟踪审计程序,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从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及审计结果等这几个方面分析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现状,并且着重从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等这几方面阐述了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部分单位虚报材料套取资金、部分资金未按规定用途使用、部分资金筹集和拨付不到位、部分地区住房保障分配审核不严格、保障对象退出机制不健全等。其次,通过运用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跟踪审计研究及实务经验,结合我国近几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审计结果公告,重点以某区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为案例,分别从经济效果性和社会效益性指标进行评价。最后,从政府层面、审计制度层面、审计机关层面、审计方法层面来提出确实可行的对策,对于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将跟踪审计的评价指标与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实践相结合,为我国跟踪审计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旻[7](2019)在《S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随后而来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开始由政府的附属教育机构向由市场导向的独立的教育科研单位转变,高校的经济活动也愈加复杂多元,同时也伴随着更多风险的出现。面对新型的经济环境,作为高校“免疫系统”的内部审计应当发挥更大作用、为高校管理提供更多支持,帮助高校合理规避风险,以保证高校总体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设立之初,是作为行政管理的工具,其工作目标是在传统的审计工作方式下完成上级的审计任务,因此难以为高校管理提供支持和服务。面对当前的经济环境,我国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管理需求,转换原有的内部审计工作理念和模式,以改进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的管理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高校实现为社会输送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为了更准确实际的为改进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本文对高校内部审计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选取S高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S高校的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改进内部审计工作为目标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以期为其他高校改进其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以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选取S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S高校的基本情况及内审现状。其次,从S高校的内部审计现状角度,可以分析得出,目前S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在独立性、制度建设、职能发挥、工作范畴设置和审计技术及人员等方面存在问题,并对S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然后,分析其存在原因,可以得出S高校在审计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力量支持、实施过程和成果落实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因此,为改进S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结合S高校实际情况,本文从转变审计定位、制度建设、优化审计主体、改进机构设置和信息化建设几个方面提出改进审计工作的建议。通过案例研究本文得出,当前我国S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满足高校管理的要求。为了S高校改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本文提出以下可供参考的建议和对策。一是转变审计定位角度,重新分析经济环境,确定目标和工作范围,革新工作方式;二是从制度建设角度,梳理业务风险点,完善审计流程,构建审计评价体系;三是审计主体能力角度,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并定期进行培训,同时拓宽审计人员权限;四是改进审计机构设置角度,首先要保证审计机构的实质独立,提高隶属层次,同时建立审计委员会;最后,信息化建设角度,先保证经济信息电子化存储,再推进审计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同时保证校内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焦娜[8](2019)在《高校工程审计现状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从复审制、内外审结合制、全过程审计等模式入手,通过深入分析目前高校基建工程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揭示并确立了外部审计单位在高校基建工程审计中的主力军地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外部审计单位管理机制,以期为高校基建项目工程审计工作提供借鉴和警示。
卿文洁,卿晨[9](2018)在《高校建设工程审计研究脉络分析及未来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双一流"大学建设热潮来袭,高校对基建投资不断加大,促使高校对建设工程进行审计的需求增强。因此,对高校建设工程审计的研究历程及现状进行脉络梳理,更好地促进高校建设工程审计实践工作发展。以1996年1月1日—2018年5月25日CNKI数据库收录的197篇中文期刊文献及115篇外文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计量可视化的分析方法,运用CiteSpace.V软件进行分析,对高校建设工程审计的总体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其国内外年度发文趋势、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及研究热点特征。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从全过程审计、内部控制建设及投资评审制度三个发展阶段进行梳理,指出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研究理论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从推动投资评审制度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构建高校建设工程审计信息系统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刘心怡[10](2018)在《K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高等院校办学模式不断多元、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的社会经济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样,相较于以往,高校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高校内部管理活动愈发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更多挑战、肩负着更重的使命。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已在财政财务收支领域、工程管理领域、经济责任领域等不断改革,但仍不能适应高校管理的迫切需求。尤其在工程管理领域,工程项目专业性强、涉及资金体量大等因素直接导致了相关内部审计工作的复杂度。本文着眼于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在厘清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内涵与特征、内容与方式的基础上,以案例研究的形式,横向深入剖析了在具体基建工程内部审计项目中各个工程阶段的内部审计内容,纵向分析了案例高校已建立的基建工程审计流程,用数据呈现了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取得的成效,后将分析重点放在了案例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现存问题与提出针对性建议上,旨在为我国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提供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案例高校概括出了四点现存问题:一是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职责与管理职责存在交叉,导致内部审计定位模糊;二是现有审计资源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审计需求;三是审计环境不完善难以保障审计效率与效果;四是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四点完善对策:首先,建立直接由校党组织、校董会领导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保持意识;其次,建立审计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强化专业胜任能力,同步健全审计信息化;再次,建立审计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审计数据信息与审计成果的共享模式,加强非现场审计工作方式的应用,解决审计环境困境;最后,强调内部审计结果在人员考核、综合分析等方面的运用,进一步增加审计报告与审计结果公告的透明度,充分调动审计溢出效应,完善审计闭环。
二、高校基建工程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基建工程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内部审计相关理论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免疫系统”理论 |
2.1.3 内部审计理论 |
2.2 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工程项目概念 |
2.2.2 工程项目生命周期 |
2.2.3 工程项目建设程序 |
2.3 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相关理论 |
2.3.1 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定义 |
2.3.2 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作用 |
2.3.3 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模式 |
2.4 跟踪审计相关理论 |
2.4.1 跟踪审计定义 |
2.4.2 跟踪审计特点 |
2.4.3 跟踪审计目标 |
第三章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T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T公司简介 |
3.1.2 T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
3.1.3 T公司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 |
3.1.4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审减情况 |
3.2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
3.2.1 内部审计人员配置 |
3.2.2 内部审计工作安排及具体模式 |
3.2.3 工程项目各阶段审计情况 |
3.2.4 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状况 |
3.3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内部审计人员队伍薄弱 |
3.3.2 审计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
3.3.3 内部审计模式不够科学 |
3.3.4 缺乏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 |
第四章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优化方案设计 |
4.1 T公司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必要性 |
4.1.1 传统事后审计的缺陷 |
4.1.2 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优势 |
4.1.3 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作用 |
4.2 T公司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可行性及实施原则 |
4.2.1 T公司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可行性 |
4.2.2 T公司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实施原则 |
4.3 T公司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组织结构及职能定位 |
4.3.1 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组织结构 |
4.3.2 内部审计组成员的专业素质要求 |
4.3.3 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相关部门职责 |
4.4 T公司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程序 |
4.4.1 审计立项阶段 |
4.4.2 审计准备阶段 |
4.4.3 审计实施阶段 |
4.4.4 审计完成阶段 |
4.5 T公司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预期效果 |
第五章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的保障措施 |
5.1 强化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
5.1.1 广泛吸纳优秀内部审计人才 |
5.1.2 综合考虑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能力 |
5.1.3 引入社会审计人员 |
5.1.4 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 |
5.2 着力提升T公司内部审计能力 |
5.2.1 开发适用于燃气工程的内部审计软件 |
5.2.2 健全T公司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
5.2.3 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复核 |
5.3 改进内部审计模式 |
5.3.1 转变内部审计观念 |
5.3.2 改变内部审计模式 |
5.3.3 加强审计工作全过程监督 |
5.4 构建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机制 |
5.4.1 加强T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内部监督 |
5.4.2 建立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
5.4.3 建立内部审计绩效奖惩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高等院校工程审计风险量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等院校工程审计风险量化模型的构建 |
2 工程实例研究 |
3 结语 |
(3)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 |
2.1 高校建设工程审计基本理论 |
2.1.1 高校工程项目分类 |
2.1.2 审计的基本方法 |
2.1.3 审计运行模式 |
2.1.4 全寿命周期跟踪审计的特殊性分析 |
2.1.5 全寿命周期跟踪审计流程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1 高校建设工程与其他工程的区别 |
2.2.2 风险管理阶段划分 |
2.2.3 风险管理主要流程 |
2.3 博弈论 |
2.4 投影寻踪法 |
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A大学实训中心基本情况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工程各参建单位 |
3.1.3 目前现场进度情况 |
3.2 工期滞后原因分析 |
3.3 A大学实训中心项目审计风险识别 |
3.3.1 项目风险分解(RBS) |
3.3.2 潜在风险初步识别与分析 |
3.3.3 风险精确识别 |
3.4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5 审计风险评价等级划分 |
4 构建审计风险评价模型 |
4.1 风险评价方法的确定 |
4.2 ANP计算指标权重 |
4.3 投影寻踪分析进行风险评价 |
4.3.1 投影寻踪基本思路 |
4.3.2 构建投影指标函数 |
4.3.3 风险等级评价 |
5 实例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1.1 基本概述 |
5.1.2 审计模式 |
5.1.3 审计程序 |
5.1.4 总目标成本 |
5.1.5 月进度款审核情况 |
5.2 基于ANP-投影寻踪的风险评价 |
5.2.1 求解风险指标权重 |
5.2.2 A大学实训中心项目审计风险评价 |
5.3 风险控制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超矩阵和加权超矩阵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4)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研究 ——以Z高校XX基建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相关研究 |
1.2.2 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相关研究 |
1.2.3 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相关理论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1.2 COSO内部控制理论 |
2.2 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基本理论 |
2.2.1 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相关概念 |
2.2.2 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模式与流程 |
2.2.3 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各阶段主要内容 |
2.3 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的理论分析 |
2.3.1 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的内涵 |
2.3.2 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
3 Z高校XX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案例分析 |
3.1 Z高校基本情况及跟踪审计现状 |
3.1.1 Z高校基本情况 |
3.1.2 Z高校跟踪审计现状 |
3.2 Z高校XX基建项目基本情况 |
3.3 Z高校XX基建项目跟踪审计具体应用 |
3.3.1 审计形式 |
3.3.2 审计机构及职责 |
3.3.3 审计过程及内容 |
3.4 Z高校XX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的问题 |
3.4.1 跟踪审计介入时点不合理 |
3.4.2 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度不足 |
3.4.3 审计方与各方协调性不足 |
3.4.4 审计质量评价标准不合理 |
3.4.5 审计建议后续整改不到位 |
4 Z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优化建议 |
4.1 前移跟踪审计介入时点 |
4.2 打造专业高效审计团队 |
4.2.1 充实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力量 |
4.2.2 严格对社会审计机构的遴选和监控 |
4.3 强化各方的沟通与协调 |
4.3.1 优化各方信息交流渠道 |
4.3.2 完善跟踪审计制度体系 |
4.4 健全审计质量考评机制 |
4.5 加大审计建议整改力度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5.1.1 研究结论 |
5.1.2 政策建议 |
5.2 研究创新和研究局限 |
5.2.1 研究创新 |
5.2.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5)洛川国际苹果会展中心工程审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章小结 |
2 工程审计理论 |
2.1 工程审计介绍 |
2.2 工程审计的内容 |
2.3 工程审计的流程 |
2.4 工程审计要点 |
2.4.1 严格审查合同、协议、招投标文件 |
2.4.2 精通费率运算规则 |
2.4.3 重视工程量的审核 |
2.4.4 重点关注定额子目套用 |
2.4.5 严格把控材料价格审核 |
2.4.6 审核签证,保障审计质量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扎根理论风险因素识别 |
3.1 扎根理论 |
3.2 洛川国际苹果会展中心工程概况 |
3.3 审计风险因素筛选 |
3.4 会展中心项目审计风险分析 |
3.5 审计风险成因 |
3.5.1 受益主体不相同 |
3.5.2 审计职能的变化 |
3.5.3 经济环境的因素 |
3.5.4 审计人员因素 |
3.6 会展中心项目的审计风险因素确定 |
3.7 本章小结 |
4 会展中心项目审计风险体系分析 |
4.1 审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
4.1.1 原始数据的处理 |
4.1.2 计算关联系数 |
4.1.3 求关联度 |
4.1.4 排关联度 |
4.1.5 综合评价结果 |
4.2 案例计算 |
4.3 结果分析 |
4.4 案例审计风险管控对策 |
4.4.1 被审计单位内部风险对策 |
4.4.2 审计人员风险对策 |
4.4.3 审计过程风险对策 |
4.4.4 工程建设风险对策 |
4.4.5 承担责任风险对策 |
4.4.6 体制机制风险对策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3.3 创新点 |
2 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相关理论与存在问题 |
2.1 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阶段 |
2.1.1 事前审计 |
2.1.2 事中审计 |
2.1.3 事后审计 |
2.2 基础理论 |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2.2 社会保障理论 |
2.2.3 公平分配理论 |
2.3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存在问题 |
2.3.1 住房分配审核不严 |
2.3.2 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
2.3.3 资金不能专款专用 |
2.3.4 工程手续不齐全 |
2.3.5 工程质量不合格 |
2.4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存在问题 |
2.4.1 涉及部门繁多造成的取证困难 |
2.4.2 审计评价流于形式 |
2.4.3 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 |
2.4.4 审计监督方式单一 |
2.4.5 人员业绩评价机制欠缺 |
3 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1 建立原则 |
3.1.1 评价标准的相关性 |
3.1.2 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 |
3.1.3 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
3.2 项目跟踪审计评价标准设计 |
3.2.1 项目前期跟踪审计评价指标 |
3.2.2 项目建设期跟踪审计评价指标 |
3.2.3 项目竣工运营期跟踪审计指标 |
3.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
3.3.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3.3.2 指标重要性分析过程 |
3.3.3 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体系的构建 |
4 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实施案例 |
4.1 案例背景 |
4.2 审计程序 |
4.2.1 计划阶段 |
4.2.2 实施阶段 |
4.2.3 报告阶段 |
4.2.4 整改阶段 |
4.3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4.3.1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
4.3.2 建立判断矩阵 |
4.3.3 影响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指标权重计算 |
4.3.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4.3.5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5 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的完善对策 |
5.1 完善审计模式 |
5.1.1 事前审计 |
5.1.2 事中审计 |
5.1.3 事后审计 |
5.2 细化审计方案 |
5.2.1 审计目标 |
5.2.2 审计对象 |
5.2.3 审计方法 |
5.2.4 审计重点 |
5.3 创新审计方法 |
5.3.1 组织领导 |
5.3.2 制度规范 |
5.3.3 审计团队 |
5.3.4 创新方法 |
5.4 健全法律体系及实施全面覆盖 |
5.5 完善协作及人员机制 |
5.5.1 优化配置 |
5.5.2 开展培训 |
5.5.3 加强监督 |
5.5.4 考核机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S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内部审计相关研究 |
1.2.2 高校内部审计相关研究 |
1.2.3 现有文献评述 |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和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 |
2.2 高校内部审计概念界定 |
3 S高校内部审计现状 |
3.1 S高校基本情况介绍 |
3.2 S高校内部审计现状 |
3.2.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
3.2.2 内部审计目标和范围 |
3.2.3 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
3.2.4 内部审计工作的流程 |
3.2.5 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 |
4 S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4.1 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 |
4.2 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存在缺陷 |
4.3 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流于形式 |
4.4 审计工作范围狭窄 |
4.5 审计技术落后缺乏科学性 |
4.6 内部审计人员力量不足 |
5 S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内部审计意识薄弱 |
5.2 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健全 |
5.3 内部审计缺乏必要力量支持 |
5.4 内部审计实施过程存在缺陷 |
5.5 审计工作成果难以保证落实 |
6 S高校内部审计改进措施 |
6.1 转变S高校内部审计定位 |
6.2 完善S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
6.3 提升S高校内部审计队伍能力 |
6.4 改进S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
6.5 加快S高校全面信息化建设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8)高校工程审计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基建工程审计现状分析 |
1.1 复审制 |
1.2 内外审结合制 |
1.3 全过程跟踪审计 |
2 高校基建工程审计流程设计 |
3 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对策建议 |
3.1 建立外部审计单位备选库 |
3.2 实现真正意义的全过程跟踪审计 |
3.3 加强工程审计部门的监管职能 |
3.3.1 通过合同约束外部审计单位的行为 |
3.3.2 充分发挥工程审计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 |
3.3.3 合理设定全过程跟踪审计费的比例 |
3.3.4 约束全过程审计单位的行为, 防止审计合谋的发生 |
4 结论 |
(9)高校建设工程审计研究脉络分析及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1 研究方法:CiteSpace.V可视化分析 |
1.2 数据来源: |
2 国内外高校建设工程审计研究现状总览 |
2.1 国内外年度发文特征 |
2.2 国内外核心研究作者及重要研究机构图谱 |
2.3 国内外研究热点图谱 |
3. 高校建设工程审计研究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内容 |
3.1 高校建设工程审计研究——全过程审计 |
3.2 高校建设工程审计——内部控制建设 |
3.3 高校建设工程审计——工程投资评审制度 |
4 高校建设工程审计研究未来展望 |
4.1 推动建设工程投资评审制度的建立 |
4.2 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
4.3 构建高校建设工程审计信息系统 |
(10)K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综评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概述 |
2.1 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内涵 |
2.2 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特征 |
2.2.1 服务内向性 |
2.2.2 内容广泛性 |
2.3 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主要内容 |
2.3.1 基建工程决策与设计阶段 |
2.3.2 基建工程招投标阶段 |
2.3.3 基建工程施工阶段 |
2.3.4 基建工程竣工决算阶段 |
2.4 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方式与审计模式 |
2.4.1 委托代理审计方式 |
2.4.2 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 |
3 K高校案例分析 |
3.1 K高校概况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
3.1.1 K高校概况 |
3.1.2 K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
3.2 K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主要内容 |
3.2.1 D工程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 |
3.2.2 D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 |
3.2.3 D工程项目施工阶段 |
3.2.4 D工程项目竣工决算阶段 |
3.3 基建工程内部审计流程 |
3.3.1 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流程 |
3.3.2 基建工程结算审计流程 |
3.4 K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成效 |
3.4.1 内部审计审减率凸显直接审计成效 |
3.4.2 约束与示范效应体现间接审计成效 |
3.5 K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问题分析 |
3.5.1 审计职责与管理职责存在交叉导致审计定位模糊 |
3.5.2 审计人力资源难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审计需求 |
3.5.3 审计环境不完善难以保证审计效率与效果 |
3.5.4 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弱化监督效应 |
4 K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完善对策与建议 |
4.1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清晰内部审计定位 |
4.1.1 建立由校党组织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
4.1.2 增强审计人员独立性保持意识并建立人员保护机制 |
4.2 同步优化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与审计信息化 |
4.2.1 建立审计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以强化专业胜任能力 |
4.2.2 健全审计信息化以降低对审计人员数量的需求 |
4.3 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共享平台优化审计环境 |
4.3.1 数据资源共享 |
4.3.2 审计成果共享 |
4.4 提高审计结果运用充分调动审计溢出效应 |
4.4.1 建立基于审计结果运用的人员考核制度 |
4.4.2 建立审计结果运用综合分析制度 |
4.4.3 完善审计报告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高校基建工程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优化研究[D]. 马雨.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高等院校工程审计风险量化模型研究[J]. 张晓波,姜安民,董彦辰. 建筑与预算, 2021(04)
- [3]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研究[D]. 杨丽君.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研究 ——以Z高校XX基建项目为例[D]. 杨诗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洛川国际苹果会展中心工程审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 刘建民.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研究[D]. 王海溟.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S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8]高校工程审计现状分析[J]. 焦娜. 工程与建设, 2019(01)
- [9]高校建设工程审计研究脉络分析及未来展望[J]. 卿文洁,卿晨.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8(10)
- [10]K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案例研究[D]. 刘心怡.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