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探讨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探讨

一、对高校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好[1](2021)在《中职学生艾滋病相关风险意识、行为及服务需求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意识/态度、行为和性健康服务需求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2)了解不同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意识/态度、行为和性健康服务需求情况,分析比较城市间的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将济南、广州、成都三个城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分类,在学校内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按照信息饱和原则确定访谈人数对教职工和学生开展定性访谈,收集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危险行为和健康服务需求等信息。结果:(1)基本信息:济南、广州和成都三城市共调查了 6492名中职学生,男生44.3%(2877/6492),女生 55.7%(3615/6492);平均年龄为(16.35±1.20)岁,15~19岁学生占98.4%。(2)总体艾滋病防治知识、性意识/性观念/性需求:总体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60.1%,成都市中职学生知晓率远高于济南和广州市中职学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高年级、汉族、走读、来自城市居民家庭、父亲学历为中专或高中、医药卫生类学校、参加过学校开设的预防艾滋病性病相关课程/活动的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更高。学生性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性教育(71.5%)和网络搜索(60.6%)。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学校宣传材料/课程/讲座等途径获取系统且专业的性教育,若临时需要性健康知识,大部分学生会首先选择自己上网查找。分别有55.5%的男生和24.6%的女生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16.4%的男生和2%的女生可以接受发生“一夜情”或上网“约炮”;分别有56.2%的男生和16.1%的女生承认自己有性需求。(3)总体性行为发生情况:调查对象中有438人(6.8%)报告发生过性行为,学生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75.8%(332/438),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有自我保护意识,表示如果发生性行为会使用安全套;男生肛交性行为(包含异性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发生率为4.1%(119/2877)。10.5%的调查对象曾尝试使用社交软件/网站/在线游戏等网络途径寻找性伴,访谈结果显示学生网络交友途径主要为QQ/微信,其次为在线游戏、娱乐软件,极少数使用陌陌/探探和同性交友软件;多名被访谈的教职工表示学校存在小部分学生通过在线游戏与陌生人交友的现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一年级、喜欢同性、接受“一夜情”或上网“约炮”、有强烈性需求、曾在网络上浏览过色情信息、喜欢使用网络或手机软件与人交流的学生尝试使用网络途径寻找性伴的比例更高。(4)总体HIV检测相关情况:71.7%的调查对象听说过HIV检测,有性行为的学生HIV检测率为14.2%(62/43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没有发生过性行为、听说过HIV检测、不能接受发生“一夜情”或上网“约炮”、不赞同同时有多个性伴、未曾尝试使用网络途径寻找性伴的学生HIV检测意愿更高。(5)三城市中职学生知识、态度、行为和健康服务需求的差异:济南、广州和成都三城市中职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54.5%(1767/3241)、57.5%(1071/1863)和76.7%(1064/1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063,p<0.001);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济南7.4%(241/3241)、广州5.6%(105/1863)和成都6.6%(92/1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1,p<0.001)。三城市中济南市中职学生参加过学校开设的预防艾滋病性病相关课程、活动的比例最低;成都市中职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性知识的比例均较高,广州其次,济南的比例最低。结论:济南、广州和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且存在危险性行为,学生HIV检测意愿较高但在有性行为的学生中检测率较低。不同城市之间中职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性行为发生情况和性健康知识来源不同,且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知行分离现象。提示中职学校艾滋病防治工作应根据不同城市的情况分别开展防艾教育,加强学生防艾生活技能培训,在有性行为的学生中进一步加强宣传HIV检测。

陈琦琦[2](2021)在《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与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小学生的自我超越、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现状及其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明确自我超越、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三者的相关关系;探讨互动性健康素养和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为小学生自我超越相关研究和开展心理健康干预方案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法,对吉林省安图县所在的三所小学五、六年级自愿参加本研究的712名小学生进行整群抽样,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一般人口学资料、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量表、中文版青少年自我超越量表、拒绝敏感性量表进行调查。所有问卷整理、编码后录入,采用SPSS26.0,检验水准P<0.05。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712名研究对象其平均年龄为10.65±0.54岁;女生332人(46.6%),男生380人(53.4%);五年级371人(52.1%)、六年级341人(47.9%)。独生子女411人(57.7%),非独生子女301人(42.3%);汉族为534人(75.0%)、朝鲜族为127人(17.8%)、其他民族51人(7.2%);班干部236(33.1%)、非班干部476(66.9%)。(2)研究对象自我超越得分为48.28±8.63,其中女生、六年级、班干部、睡眠时间≥9小时、不使用电子产品、很关注健康状况、家庭关系好、父母关系温馨、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与父母居住、民主型教养方式、自评学习压力小、形象评价很满意、成绩评价很优异、总体评价很优异的研究对象自我超越得分较高。(3)研究对象互动性健康素养得分为112.53±21.80,其中女生、班干部、睡眠时间大于9小时、不使用电子产品、很关注健康状况,家庭关系好、父母关系温馨、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与父母居住、父母为民主型教养方式、学习压力小、形象评价很满意、成绩评价很优异、总体评价很优异的研究对象互动性健康素养得分较高。(4)研究对象拒绝敏感性得分为33.90±7.48,其中女生、五年级、11岁、汉族、独生子女、非班干部、不使用电子产品、不参加业余活动、睡眠时间7-9小时、不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差、与其他人居住、父母关系冷淡、父母教养方式为忽视型、父母文化程度低、形象自评很不满意、成绩自评很差、总体自评很差的研究对象拒绝敏感性得分较高。(5)研究对象自我超越的影响因素:互动性健康素养及其子维度与自我超越及其子维度呈正相关,(r=0.363至0.692,P<0.05),拒绝敏感性及其子维度与自我超越及其子维度呈负相关(r=-0.657至-0.537,P<0.05);分层线性回归显示,一般人口学特征中性别、使用电子产品、班干部、学习压力、家庭成员关系、父母关系、健康状况关注情况、居住情况、形象自评、成绩自评、总体自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F=7.369,R2=0.273)解释27.3%的变异度,互动性健康素养进入回归方程(F=18.957,R2=0.521)解释52.1%的变异度,拒绝敏感性进入回归方程(F=30.146,R2=0.643)解释64.3%的变异度。结论:(1)小学生自我超越处于中等水平,仍有待提高。其中女生、六年级、班干部、睡眠时间越长、不使用电子产品、关注健康状况、家庭关系好、父母关系温馨、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与父母居住、民主型教养方式、对自身总体评价越高的研究对象自我超越得分越高。(2)研究对象的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可以正向影响自我超越,研究对象的拒绝敏感性水平可以负向影响自我超越。建议今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要关注该群体互动性健康素养的提高和拒绝敏感性的降低,同时注意关注家庭及其个性特点上具有脆弱性的小学生群体的个别化心理咨询,以此提高整个小学生的自我超越水平,保持或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

刘萍珊[3](2020)在《大学生性教育小组实务研究 ——以“爱情五重奏”性教育小组为例》文中提出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决定了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性观念前卫,随之亦产生了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增加、未婚先孕现象增多、婚前人工流产率上升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既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相关大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在青年群体中形成不良影响。因此,“性教育健康问题不可回避。”1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熟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处于性活跃期,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性,进行科学健康的性教育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工作。本研究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性教育,旨在为大学生性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丰富高校性教育工作思路和方法;同时探索小组工作及“社工+朋辈辅导员”服务模式在大学生性教育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经验借鉴。首先,论文研究者在查阅和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沈阳市H大学学生性教育现状和需求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需求分析发现H大学学生对性教育课程或相关教育活动具有强烈的需求,希望学校能够运用多样化形式开展性教育。其次,根据调查需求分析,论文研究者组织开展了“爱情五重奏”H大学性教育小组活动并记录阐释了小组工作的整个过程和理论方法。小组共招募了36名组员,开展了5节小组活动,并根据小组成员实际情况,在小组工作服务过程中创新性地运用了“社工+朋辈辅导员”服务模式。最后,论文研究者运用定量和质性测量评估方法对小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并对论文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三点主要结论:一是小组工作对教育和改变大学生性观念具有显着有效性;二是小组工作因其与大学生的亲和力强,易于操作,可复制性及可推广性强等优势,适宜作为大学生性教育活动的首选社会工作方法,能够为高校在学生性教育工作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工作参考;三是“社工+朋辈辅导员”服务模式是可行有效的,能够提高小组成员对小组的投入度和主动性,为高校社会工作实务活动提供借鉴。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引导组员目标与小组目标相一致问题、活动设计符合小组组员发展需求问题、“社工+朋辈辅导员”服务模式理论升华问题、小组时间控制问题、次小组形成小团队以及工作团队沟通问题等。

孙放[4](2020)在《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艾滋病患者恶意报复社会、大学生艾滋病患者“抱团”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大众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也对高校正常的科研教学产生较大阻碍。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出现许多新问题,如经济社会转型、价值观念重塑。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感染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消极状态,因此,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已成为当前社会形态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并通过实地访谈及对N市大学生、管理干部的问卷调查来掌握N市艾滋病防治的整体状况,同时研究其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分析高校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关注和检测不够、治疗关怀公共服务有限、教育宣传缺位、疏于现状的了解)及产生的原因(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部门协同意识较差、协同治理机制缺位),通过借鉴美国、泰国、乌干达三个国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经验和启示,综合得出协同治理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策略:搭建治理平台,完善和落实协同治理法律保障;构建防治机制,夯实协同治理显性体系;协调原生动力,筑牢协同治理隐性体系;做好价值引导,提升和加大协同治理运行效率。

韩艺荷[5](2020)在《性态度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性唤起间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进行两方面的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性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性唤起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作用,突出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设计大学生性态度团体教育干预方案,对大学生进行团体教育干预,为高校改善大学生性态度提供实践经验,进而改善大学生性方面存在的社会问题。方法:1.调查研究:以选择反应时范式和内隐态度联想范式为基础,通过筛选测验材料,分别编制心理性唤起和内隐性态度测量程序,并选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青少年一般性态度量表为测量工具,随机选取山西省某两所高校27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在大学生群体中,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的关系。2.干预研究:根据前期内隐和外显性态度调查数据,在正负三个标准差内随机筛选干预对象70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名,仅对干预组进行大学生性态度团体教育干预。在干预前后,采用青少年一般性态度量表和内隐性态度联想测验测量两组被试的外显和内隐性态度,对比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并结合大学生的反馈以明确干预效果。结果:1.调查研究:(1)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中,得分最高的为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分别是(2.61±0.70)分和(2.90±0.62)分。母亲偏爱被试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t=5.59,p=0.02),其中母亲对女生的偏爱高于男生;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t=5.29,p=0.02),其中独生子女感受到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在恋爱倾向上存在显着差异(F=4.05,p=0.008),同性恋倾向的学生感受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低于其他恋爱倾向的学生。(2)大学生由性交刺激引起的心理性唤起水平最高,为(296.32±508.21)ms。心理性唤起水平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t=6.36,p=0.012),其中独生子女的心理性唤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3)大学生的内隐消极性态度得分为(0.12±0.90)ms,占比72.8%,内隐积极性态度得分为(﹣0.06±0.07)ms,占比27.2%;外显肯定性态度得分为(3.77±0.80)分,外显消极性态度得分为(2.35±0.76)分,外显开放性态度得分为(1.73±0.71)分,外显亲同性态度得分为(3.18±0.93)分。外显性态度亲同性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有自慰行为上存在显着差异(t=13.59,p<0.001;t=4.25,p=0.040),其中独生子女和有过自慰行为学生的亲同性均低于非独生子女和没有过自慰行为学生;外显性态度开放性在是否有性行为上存在显着差异(t=4.16,p=0.042),其中有过性行为的学生对性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外显性态度肯定性在是否受过正规的性教育、年级、观看性图片/性视频/性小说频率上存在显着差异(t=﹣9.97,p=0.002;F=2.74,p=0.029;F=6.49,p=0.002),其中受过正规性教育、年级高、观看性图片/性视频/性小说频率高的学生对性有更高的肯定态度;外显性态度的消极性在观看性图片、视频、小说次数上存在显着差异(F=6.35,p=0.002),其中从未看过的学生对性有更加消极的态度;内隐性态度在是否受过正规的性教育上存在显着差异(t=12.75,p<0.001),其中受过正规性教育的学生内隐性态度更加积极。(4)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性唤起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内隐性态度也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内隐性态度对心理性唤起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内隐性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性唤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2.干预研究:通过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的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可知,干预组的内隐性态度、外显性态度肯定性、消极性、开放性和亲同性在干预前后得分具有显着差异(t=﹣4.75,p<0.001;t=3.21,p=0.003;t=﹣4.77,p<0.001;t=﹣2.24,p=0.032;t=6.083,p<0.001),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得分无显着差异。另外,通过干预组23份有效反馈数据可知,95.7%的学生认为在干预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性知识”,4.3%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少;47.8%的学生更喜欢知识讲解环节,47.8%的学生更喜欢知识游戏环节,4.4%的学生没有偏爱环节;有91.31%的同学对团体活动内容感到满意;有91.31%的同学对团体活动带领者感到满意;有86.95%的同学对团体氛围感到满意;全部同学投入到团体活动中并认为本次团体活动有效。结论: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和干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代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倾向于情感温暖、理解,而较少采用惩罚严厉的方式。大学生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和恋爱倾向,会影响父母教养方式。(2)大学生对性交刺激产生的心理性唤起水平较高,且与是否为独生子女有关。(3)大学生内隐性态度总体偏向于消极性态度。外显性态度中,大学生对性行为的肯定性较高,保守性较强,对同性恋的认同度和对性行为的消极性也偏高。大学生性态度受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有性行为、是否有自慰行为、是否受过正规的性教育、年级、观看性图片/性视频/性小说频率影响。(4)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拒绝否认、母亲偏爱被试、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外显性态度的消极性对心理性唤起存在正向预测作用,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内隐性态度对心理性唤起存在负向预测作用。(5)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心理性唤起有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内隐性态度间接影响心理性唤起。(6)通过本次设计的《大学生性态度团体教育干预方案》,可以有效使大学生的内隐趋向于积极,使其外显性态度趋向于积极、肯定和适度开放,对同性恋行为更加认同。

彭雨霜[6](2020)在《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况及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影响因素,以及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性相关行为的发生现况;提出基于通识教育平台下的课程教育与同伴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性健康干预方式,并研究其干预效果,为普及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现况调查:根据文献研究及专家咨询结果设计《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问卷》。采用方便抽样以某高校本科生共100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性健康知信行相关现况。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干预研究:根据现况调查及专家咨询结果制定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课程教育与同伴教育相结合的干预方案。在该高校通识教育平台下开设《性与健康》公共选修课,以选课成功直接参与课程的学生为课程教育组,鼓励课程教育组学生每人匹配至少一名同伴和一名对照学生共同参与研究,分别构成同伴教育组和对照组,由课程教育组的学生对同伴教育组的学生展开同伴教育,对对照组的学生不进行任何教育,利用问卷分别对三组学生进行基线调查、绩效调查和随访调查,了解其干预效果,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现况调查:(1)知:大学生性健康认知得分为16.14±4.53分(总分23分),知晓率为36.3%。大学生性健康认知得分高的保护因素有医学院(OR=4.265,95%CI:2.374-3.061)、家庭年收入≥3万且<8万(OR=8.866,95%CI:1.131-69.488)、家庭年收入≥8万且<30万(OR=8.247,95%CI:1.050-64.771)、有既往学校性教育史(OR=1.584,95%CI:1.178-2.129)、自主学习过性知识(OR=2.158,95%CI:1.522-3.061)。(2)信:男女生的避孕态度在避孕方式(?2=25.801,P=0.000)、进行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2=19.431,P=0.000)、购买避孕药的场所(?2=32.869,P=0.000)上有显着差异;对其他性相关观念的态度中,51.0%的大学生不会对性病患者抱有异样的眼光,25.0%的大学生赞成西方的性解放,对于大学生性行为(?2=52.120,P=0.000)以及同性恋(?2=80.758,P=0.000)的态度有显着性别差异,91.1%大学生认为大学应该开展性教育。(3)行:30.9%的大学生学习过如何使用安全套,57.7%的大学生观看过色情书籍或有关音像制品,15.9%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2.干预研究:(1)知:课程教育组的性健康知晓率在基线调查、绩效调查、随访调查时分别为39.6%、73.4%、66.1%;同伴教育组的知晓率分别为30.7%、52.5%、50.4%;对照组的知晓率分别为34.9%、43.5%、41.7%。课程教育组认知得分在基线调查、绩效调查、随访调查时分别为16.59±4.26、19.21±3.29、18.85±3.52(F=19.364,P=0.000),同伴教育组的认知得分分别为15.95±4.68、17.07±4.71、16.63±5.07,且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认知得分分别为15.50±4.93、16.31±5.08、16.04±5.53,且无统计学差异。(2)信:在干预后,仅课程教育组对避孕态度中进行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产生了显着变化(?2=14.910,P=0.005),其余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性相关观念的问题中仅课程教育组对性教育是否会导致更多性行为的观念产生显着变化(?2=16.320,P=0.003),其他观念的转变均无统计学意义。(3)行:在干预前后,大学生的行为暂无明显改变。结论:我国大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参差不齐,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有待加强,性相关行为的发生并不少见。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课程教育和同伴教育相结合的干预方式对全面提升大学生性健康认知水平有较好效果,值得在高校推广。

钟晓玲[7](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广西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15-24岁青年学生报告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呈增长趋势,年度新增感染者在相应年度青年感染总人群中的占比,已由2008年的5.77%上升至2017年的23.58%。同时,广西高校学生艾滋病疫情也不断上升,2010-2016年以来广西新发现报告15-24岁的青少年感染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同性性传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在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广西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结合传播学、广告学、公共卫生学等多学科理论,开展以广西高校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和相关信息获取情况调查,考察其防治健康信息获取情况与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程度、防治态度之间的关系,期望能探索高校学生群体的新媒体接触习惯和健康信息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新媒体环境下广西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优化策略,提高防治健康信息传播效果。研究发现广西高校学生防治艾滋病知识掌握和态度水平总体偏低,知识会显着影响其态度;学生获取相关防治信息的主动性不高,相比传统大众媒体更倾向从新媒体途径获取信息;此外,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缺乏互动性、延续性、针对性,不够深入等,是现阶段主要的不足。基于调查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利用高校学生的新媒体接触习惯传播防治信息,发布健康提醒;加强新媒体与传统传播渠道的融合,增强与高校学生的互动;加强新媒体渠道艾滋病健康传播内容建设,提高吸引力;利用新媒体提高针对性,实现健康信息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传播建议。

冯展君[8](2019)在《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各类幼儿性暴力事件持续发酵,“儿童性侵”几度成为我国的社会热点,并给大众敲响了教育警钟。作为儿童大国,我国的儿童权益工作虽然受到法律法规、官方机构组织以及民间团体的支持,但发展缓慢、成效甚微,特别是儿童性教育,更处于落后阶段。如何打破谈“性”色变的困境,如何科学地普及性知识,如何提升国民的性教育水平等,成为当下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儿童性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知识、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的培养,尤其帮助儿童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个体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它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协作,以期进一步推动其良性发展。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民众获取知识、信息、文化的主要场所之一,承担着保存遗产、收集和开发资源、传递科学情报,以及开展社会教育等社会职能。作为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中坚力量,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提高儿童性教育的工作水平和施行力度,受相关理论的支持和现实根据的驱动——这将对儿童性教育以及图书馆本身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我国儿童性教育现状,综合采用了多种研究方式,梳理了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重要性和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为了了解我国儿童性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通过网上调查和文献检索两种方式,验证本项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意义;二、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阐释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儿童性教育的特点、政府相关政策、图书馆的公益性和教育职能,以及图书馆的优势,能有效地引导和保障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服务;三、为了掌握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的服务现状,通过网络搜索和实地采访,进行了全国性调查和地方性调查,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工作存在专业性较低、服务较单一、合作度较弱三大问题;四、通过梳理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的服务特色,并推介相关优秀案例,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优化提炼可供借鉴的经验;五、综合调查结果和案例分析结果,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可从服务的专项化、服务的多元化、服务的合作度着手,通过立项与服务制度的建立、馆员的职业发展、专题馆藏的筹建、服务方式的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模式的运用等六大对策,提升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连大帅[9](2019)在《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当前的中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因亲密关系处理不当而带来的身心伤害以及意外妊娠和随之而来的高流产率,有性骚扰/性侵害,也有因性别/性取向带来的欺凌现象,以及更无法忽视的是因无保护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感染和性病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这些都与青春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现有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大众传媒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等,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社会教育、学校和家长教育、同伴教育,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开展有效的青春健康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已有的诸多尝试,尚无法突破现有中小学课程中健康教育无处安放的困境,而系统的学校青春健康教育课程,仍被认为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但是也缺少对这些模式进行效果评价的可靠方法。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当前青少年对青春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当前教育制度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以及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构建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完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与系统评价、Meta分析,对现有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当前中国大陆中学生对防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高中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分析江苏省高中生的具体青春健康教育情况;在上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干预活动的经验,构建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际应用中初步评价其干预效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对该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通过德尔菲法收集专家的意见,并利用聚类分析进行合并,获得综合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采用类试验设计方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综合评价所需要的信息,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配比,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使用SPSS22.0、Epidata3.1、Excel2013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相对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筛选,纳入40项独立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中学生对艾滋病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平均为87.8%(95%CI为81.9%92.6%),对于使用安全套和单一性伴侣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约60%左右,知识的知晓随着时间的迁移趋于降低;5.8%的高中生报告已有性行为。(2)江苏地区高中生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达90%以上,对于“蚊虫叮咬、共用浴室、泳池”等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在30%至60%之间,60%以上的学生通过网络和亲友获得相关知识。(3)以中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以实现青少年青春健康意识提升和性危机发生率降低为目标,构建了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核心干预系统,着力于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或入驻社工组织的努力,利用参与式培训、线上交流平台等形式,进行基本的青春健康知识传播;第二部分为周边支持系统,通过启发性的核心干预和持续性的环境改善,引入社会、政府、专业人士等资源,尝试与当前的教学制度相融合,在校内培养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两个系统相辅相成,为所在学校提供全程的青春健康教育相关的资源与活动,全面提升参与者对青春健康和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面对性危机的能力。(4)在高中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推行已构建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初步分析干预效果。在知识的掌握上,江苏省高中生对于安全套的作用和不安全性行为的危害等有所提升,知晓率从60%上升到80%左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对性的认同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自评“对性和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度”上,两所学校学生的分值分别从5.99±2.65和5.61±2.97上升到7.01±2.40和7.60±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淮安学生在知识上提升程度较大,无锡学生在态度方面有了更大的变化。在参与者对干预模式直观10制评价上,各项评价的分值在8分左右,对主持人的评分高达9.5分,提示该模式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作用。(5)共邀请16位防艾、健康教育、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确定了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各项指标,以“效益层面、受众层面、执行层面”为准则层,其权重分别为29.06%、40.63%、30.31%,其下共有17个方案层,其中效益层面下四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涵盖一般认识上的需求”17.88%、“每万元投入下可影响人数”22.18%、“对于目标问题可有效改善”29.81%、“可推广性”30.13%;受众层面下七项指标的权重中以“行为改变”所占权重最高,为20.06%,其余的依次为“知识掌握”14.49%、“感觉有一定的吸引力”11.47%、“态度改善”14.42%、“整体内容清晰易懂”14.36%、“愿意再次参加”12.82%、“内容满足或超过需求”12.37%;在执行层面,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基本方案完善”15.58%、“容易操作”16.60%、“有良好的反馈系统”15.45%、“自主持续运营”19.49%、“适应当地情况”17.56%、“能获得相关人员支持”15.32%。进行信度评价,得出Kendall W=0.323,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6)依据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在效益层面,评价集中在优秀;在受众层面,“知信行”的改变程度呈现出较大的两极分化,各项指标中,有35%左右的优秀和40%的较差;对该模式进行定性评价,约40%的人认为各项都表现优秀,约30%的人评价一般;在执行层面,对操作水平有65%的人评价良好;在反馈和适应性上的评价有60%左右的优秀。经过模糊综合分析法处理,“优秀”评价集所占隶属度最高,约为42%,认为该模式的评价水平为优秀。研究结论与建议:(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未升反降,结合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新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以及江苏省各市艾滋病感染情况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对艾滋病和性病几乎没有了解,可又处于性病感染的潜在危机之中。(2)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构建的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很好的契合了高中生更愿意通过同伴、网络、视频媒介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的特点,初步评价效果良好,弥补了当前教育体系的空缺。(3)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得到在效益层面的优秀评价,对其涵盖的知识面的广度及较高的可推广性都获得了认可。在受众层面,“知信行”层面上的改变幅度呈现两极分化,行为的改变测量值有待评估,但从中学生自身感受而言,颇受欢迎。在执行层面上,该模式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在操作水平上,仍出现上手较慢,连接不畅等问题。(4)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应从中学生的自身需求出发,基于学校本身的特点,争取多方资源地引入。该模式尚需要在进一步的实际推广应用中加以完善,有针对性地引入更多青春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使其更适应学校青春健康教育之所需,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实现。

赵晓晗[10](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性教育的实践 ——以广东民办高校B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心理、生理已趋于发育成熟,在情感上渴望与异性交往,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校园里,纷纷投入校园恋爱的大潮。但是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经济不独立、感情经历相对单纯及性教育缺失等原因,高校中艾滋病、性病的感染率增高,大学生购买性服务案件层出不穷,未婚同居、未婚先孕、流产率逐年增加等,这无疑是给我们敲响警钟——大学生性教育必须要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大学生心理、生理正处人生发展的高速时期,也是对其进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在高校中有效开展性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青春期性相关的困扰和问题,这已然是目前高校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广东民办高校中,通常采取讲座或活动宣传的形式在校园中开展性教育工作,涉及学生范围小,传播的内容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在高校性教育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专业方法是对当前高校性教育工作的补充和创新。本研究以广东民办高校B学院为例,笔者以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介入到大学生性教育工作中,担任起服务传递者、资源连接者、教育者、倡导者与促进者等角色,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专业工作方法,系统地运用社区教育、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介入到性教育工作中,通过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等实际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性知识获得情况和性价值观有明显改善,大学生更愿意、更喜欢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及认同。由此可以,系统地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将社区教育、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结合介入到大学生性教育工作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为高校性教育工作提供了创新的教育形式和切实可行的实操模式。

二、对高校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校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学生艾滋病相关风险意识、行为及服务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设计
    1 研究现场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2.1 问卷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调查内容
        2.4 现场调查
        2.5 相关定义
    3 资料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一 问卷调查
        第一部分:总体艾滋病防治知识、行为及性健康服务需求研宄
        1.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性意识、性观念和性需求
        3.性行为发生情况
        4.健康服务需求相关
        第二部分:不同城市之间中职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行为及性健康服务需求差异研究
        1.艾滋病防治知识及性意识纲念/性需求
        2.网络交友及性行为发生
        3.性健康服务需求
    二 定性访谈
        2.1 学生访谈结果
        2.2 教职工访谈结果
讨论
结论
建议
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及预防服务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2)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与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理论依据及研究框架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学考虑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纳入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3 研究对象自我超越的现状及其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3.4 研究对象互动性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其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3.5 研究对象拒绝敏感性的现状及其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3.6 研究对象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与自我超越的相关性
    3.7 研究对象自我超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小学生自我超越的现状分析
    4.2 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的现状分析
    4.3 小学生拒绝敏感性的现状分析
    4.4 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与自我超越的相关性
    4.5 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B:综述 青少年电子健康素养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 C:调查问卷
附录 D: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附录 E:量表授权记录

(3)大学生性教育小组实务研究 ——以“爱情五重奏”性教育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性教育
        1.3.2 小组工作
        1.3.3 朋辈辅导员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性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及创新性
    1.7 理论依据
        1.7.1 社会学习理论
        1.7.2 认知行为理论
        1.7.3 社会支持理论
第二章 大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
    2.1 H大学性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2.1.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2.1.2 调查对象的性观念
        2.1.3 调查对象的性知识状况
        2.1.4 调查对象的性教育状况
    2.2 H大学性教育需求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爱情五重奏”性教育小组方案设计
    3.1 小组简介
    3.2 小组活动目标
    3.3 小组成员招募方法
    3.4 小组活动服务模式:“社工+朋辈辅导员”服务模式
        3.4.1 “社工+朋辈辅导员”模式
        3.4.2 “社工+朋辈辅导员”模式运作过程
    3.5 小组活动方案计划
        3.5.1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理念
        3.5.2 第一节活动方案计划
        3.5.3 第二节活动方案计划
        3.5.4 第三节活动方案计划
        3.5.5 第四节活动方案计划
        3.5.6 第五节活动方案计划
第四章 “爱情五重奏”性教育小组干预过程
    4.1 第一节小组活动过程:相识
    4.2 第二节小组活动过程:相知
    4.3 第三节小组活动过程:相爱
    4.4 第四节小组活动过程:相惜
    4.5 第五节小组活动过程:相别
第五章 “爱情五重奏”性教育小组评估
    5.1 评估方法
        5.1.1 过程评估
        5.1.2 结果评估
    5.2 评估测量工具
        5.2.1 定量测量工具
        5.2.2 质性测量工具
    5.3 小组过程评估
        5.3.1 小组成员表现评估
        5.3.2 服务专业性评估
        5.3.3 “社工+朋辈辅导员”服务模式评估
    5.4 小组结果评估
        5.4.1 目标实现程度评估
        5.4.2 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6.2.1 关于对小组目标的反思
        6.2.2 关于对活动设计的反思
        6.2.3 关于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6.2.4 关于对“社工+朋辈辅导员”服务模式的反思
        6.2.5 关于对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的反思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H大学大学生性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附件2.“爱情五重奏”性教育小组活动方案
    附件3.“爱情五重奏性教育”活动评测表
    附件4.参加者满意度表
作者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
    2.1 协同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2 协同治理理论与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的契合
第3章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现状
    3.1 N市大学生艾滋病的状况
    3.2 N市五所高校大学生及管理干部艾滋病防治调查
        3.2.1 样本特征
        3.2.2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
        3.2.3 高校管理干部艾滋病防治状况
        3.2.4 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3.3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措施及成效
    3.4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1 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
        3.4.2 高校内部各个部门间协同意识较差
        3.4.3 高校防治协同治理机制缺位
第4章 海外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4.1 海外艾滋病防治实践和探索
        4.1.1 美国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1.2 乌干达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1.3 泰国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2 海外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4.2.1 健全协同治理相关法律体系
        4.2.2 搭建协同治理各类保障体系
        4.2.3 营造协同治理良好社会氛围
第5章 完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搭建治理平台,落实协同治理法律保障
        5.1.1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5.1.2 搭建各种教育平台
        5.1.3 建立各类保障体系
    5.2 构建防治机制,夯实协同治理显性体系
        5.2.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5.2.2 构建联动体系,提高课堂讲授成效
        5.2.3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5.2.4 利用多类群体,形成协同教育合力
        5.2.5 开展多类活动,提升学生内省自觉
    5.3 协调原生动力,筑牢协同治理隐性体系
        5.3.1 建立有效沟通平等交流方式
        5.3.2 促进家校与学生协同成长
        5.3.3 加强对男男性行为的干预
    5.4 做好价值引领导向,净化协同治理社会氛围
        5.4.1 做好价值引导,加强防艾宣传
        5.4.2 发挥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
        5.4.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6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调查(大学生)
附录B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调查(高校管理干部)

(5)性态度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性唤起间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假设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父母教养方式概述
        2.1.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2.1.2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
        2.1.3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2.2 心理性唤起概述
        2.2.1 心理性唤起的概念
        2.2.2 心理性唤起的测量
        2.2.3 心理性唤起的研究现状
    2.3 性态度概述
        2.3.1 性态度的概念
        2.3.2 性态度的测量
        2.3.3 性态度的研究现状
        2.3.4 性态度的干预
    2.4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及性态度的关系研究
        2.4.1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性唤起的关系研究
        2.4.2 父母教养方式与性态度的关系研究
        2.4.3 心理性唤起与性态度的关系研究
    2.5 相关理论
        2.5.1 社会控制理论
        2.5.2 计划行为理论
        2.5.3 态度改变理论
3 心理性唤起测验材料的筛选及效果评估
    3.1 评估目的
    3.2 评估对象
    3.3 评估工具
    3.4 评估程序
    3.5 评估数据处理
    3.6 评估结果
    3.7 评估小结
4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性态度及心理性唤起关系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研究方法
        4.3.1 测验法
        4.3.2 问卷调查法
    4.4 调查程序
        4.4.1 施测程序
        4.4.2 统计分析
    4.5 调查结果
        4.5.1 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
        4.5.2 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
        4.5.3 心理性唤起的调查
        4.5.4 性态度的调查
        4.5.5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性态度的相关关系
        4.5.6 心理性唤起的多元逐步回归
        4.5.7 性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性唤起的中介作用检验
    4.6 讨论
        4.6.1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的现状分析
        4.6.2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4.6.3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的相关分析
        4.6.4 心理性唤起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4.6.5 性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性唤起的中介效应分析
5 大学生性态度的团体教育干预研究
    5.1 干预目的
    5.2 干预对象
    5.3 干预方法
    5.4 干预方案
    5.5 干预效果评估
        5.5.1 干预组与对照组人口学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5.5.2 干预组和对照组前后测的差异检验
        5.5.3 干预活动评价反馈
    5.6 讨论
6 总讨论
    6.1 心理性唤起测量材料评估效果分析
    6.2 性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性唤起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6.3 性态度干预效果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不足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况及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况调查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阅读法
        1.3.2 专家咨询法
        1.3.3 问卷设计
        1.3.4 问卷调查法
        1.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1.4 质量控制
        1.4.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1.4.2 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4.3 问卷审核
    1.5 研究内容
        1.5.1 一般人口学特征
        1.5.2 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况
    1.6 研究结果
        1.6.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1.6.2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认知情况
        1.6.3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态度情况
        1.6.4 大学生性相关行为情况
    1.7 讨论
        1.7.1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认知的讨论
        1.7.2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态度的讨论
        1.7.3 大学生性相关行为的讨论
    1.8 结论
第2章 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干预及效果评价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方法
        2.2.1 干预方案设计
        2.2.2 干预内容
        2.2.3 干预方案实施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质量控制
        2.3.1 干预实施前的质量控制
        2.3.2 干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3.3 干预实施后的质量控制
    2.4 研究结果
        2.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4.2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认知的改变
        2.4.3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态度的改变
        2.4.4 大学生性相关行为的改变
    2.5 讨论
        2.5.1 干预前后大学生性健康相关认知的改变
        2.5.2 干预前后大学生性健康相关态度的改变
        2.5.3 干预前后大学生性相关行为的改变
    2.6 结论
第3章 建议与展望
    3.1 建议
        3.1.1 普及性健康教育必修课
        3.1.2 在通识教育平台下开设性健康选修课
        3.1.3 开展短期的性健康教育
    3.2 展望
第4章 创新与不足
    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大学生性健康研究现状和进展
    一、性健康定义和内容
    二、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状
    三、我国大学生性健康干预措施及效果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新媒体环境下广西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广西艾滋病流行现状
        1.1.2 高校学生艾滋病流行现状
        1.1.3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艾滋病传播
        1.1.4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及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知识、态度、行为理论模式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5.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5.3 文献述评
2 广西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进展
    2.1 传播者提高重视,强化组织协调,明确工作职责
    2.2 高校积极发挥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主要阵地的作用
        2.2.1 加强组织传播,促进校园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建设
        2.2.2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传播质量与效果
        2.2.3 部分高校已形成独具特色、创新发展的健康教育传播经验
    2.3 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西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
        2.3.1 机遇
        2.3.2 挑战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实施步骤
        3.4.1 问卷设计
        3.4.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3.5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广西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相关信息获取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4.1.1 样本基本情况
        4.1.2 广西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基本情况
        4.1.3 广西高校学生防治艾滋病健康信息获取情况
        4.1.4 广西高校学生对目前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看法
        4.1.5 艾滋病健康信息获取情况与防治知识、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4.1.6 人口学统计因素与防治知识、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4.2 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新媒体环境下广西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建议
        5.2.1 利用高校学生的新媒体接触习惯传播防治信息,发布健康提醒
        5.2.2 加强新媒体与传统传播渠道的融合,增强与高校学生的互动
        5.2.3 加强新媒体渠道艾滋病健康传播内容建设,提高吸引力
        5.2.4 利用新媒体提高针对性,实现健康信息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主要概念界定
        1.3.1 公共图书馆
        1.3.2 儿童性教育
        1.3.3 儿童性教育服务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2.1 理论依据
        2.1.1 儿童性教育的特点
        2.1.2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
        2.1.3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2.2 现实依据
        2.2.1 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和保障
        2.2.2 性教育在家庭和学校的缺失和障碍
        2.2.3 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的动机与优势
第3章 国内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现状调研及问题探析
    3.1 现状调研
        3.1.1 全国性调查
        3.1.2 地方性调查
        3.1.3 调查结果
    3.2 问题探析
        3.2.1 专业性较低
        3.2.2 服务较单一
        3.2.3 合作度较弱
第4章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实例及基本借鉴
    4.1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实例
        4.1.1 玛丽·斯泰肯·卡尔德隆图书馆
        4.1.2 穆鲁玛郡图书馆
        4.1.3 SHQ图书馆和SHINE图书馆
        4.1.4 威康图书馆
    4.2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对我国的基本借鉴
第5章 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优化对策
    5.1 实现服务的专项化
        5.1.1 立项并制定服务准则
        5.1.2 关注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发展
    5.2 打造多元化服务
        5.2.1 建立儿童性教育专题馆藏
        5.2.2 创新服务方式
    5.3 增加与社会力量的粘合度
        5.3.1 “引进来”模式
        5.3.2 “走出去”模式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性教育资源”声明(原文)
    附录2 南京15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名录及其网络平台地址
    附录3 南京10家一级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读物
    附录4 采访南京市家长所用的调查问卷
    附录5 SIECUS推出的“性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35本书”书目信息
    附录6 国内较高知名度的儿童性教育社会机构、组织、团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现状
    2.1 中国大陆高中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2.1.1 资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江苏部分城市中学生防艾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2.2.1 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3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效果初评
    3.1 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2.1 “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模式构建
        3.2.2 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果初评
    3.3 讨论
第4章 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综合评价体系的确立
        4.3.2 青春健康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4.4 信度及效度检验
    4.5 讨论
第5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
    5.1 方法与对象
    5.2 结果
        5.2.1 效益层面评价
        5.2.2 受众层面评价
        5.2.3 执行层面评价
        5.2.4 评价体系综合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总结
    6.2 对未来的展望
    6.3 创新性
    6.4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性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暑期实践同伴教育方案
    附录二 青春健康教育问卷
        附录2.1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前
        附录2.2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后
        附录2.3 参与者感受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构建“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
    附录四 对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益水平层面评价的专家咨询信
    附录五 执行层面咨询
        附录5.1 中学生健康教育模式评价问卷
        附录5.2 执行者访谈提纲
    附录六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协议书
    附录七 活动照片
个人简介及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10)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性教育的实践 ——以广东民办高校B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现状
    1.5 研究设计
2.广东民办高校B学院大学生性教育现状及性教育需求分析
    2.1 广东民办高校B学院大学生性教育现状
    2.2 广东民办高校B学院大学生性教育需求调查
    2.3 民办高校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2.4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性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3.社会工作介入广东民办高校B学院大学生性教育的实践
    3.1 设立个案工作坊,提供预防性、补救性的专业个案服务
    3.2 针对性教育主题,开展体验式性教育小组
    3.3 回应学生对性知识的需要——开展系列的性教育专题课堂
4.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性教育的实践思考
    4.1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校性教育成效明显
    4.2 社会工作介入民办学校大学生性教育的实施
    4.3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对高校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学生艾滋病相关风险意识、行为及服务需求研究[D]. 赵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与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D]. 陈琦琦. 延边大学, 2021(02)
  • [3]大学生性教育小组实务研究 ——以“爱情五重奏”性教育小组为例[D]. 刘萍珊. 沈阳化工大学, 2020(02)
  • [4]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D]. 孙放. 南昌大学, 2020(01)
  • [5]性态度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性唤起间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研究[D]. 韩艺荷.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6]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况及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干预研究[D]. 彭雨霜.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7]新媒体环境下广西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研究[D]. 钟晓玲. 广西大学, 2019(01)
  • [8]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D]. 冯展君. 南京大学, 2019(05)
  • [9]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D]. 连大帅. 东南大学, 2019(05)
  • [10]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性教育的实践 ——以广东民办高校B学院为例[D]. 赵晓晗. 广州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