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神佛终不见——论李白性格的二重性

诗人神佛终不见——论李白性格的二重性

一、诗家仙佛终无缘——论李白性格的双重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1](2020)在《林罗山诗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罗山(1583-1657)不仅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宗师,也是创作颇丰的文学家。他现存用汉语创作的辞赋七篇,书、记、论、传、碑、铭等各体文章数百篇,诗歌更多达4693首,这些数量惊人的诗文被编入《林罗山文集》和《林罗山诗集》,两书均七十五卷。他的诗文除部分应用性、理论性文章外,绝大多数属于审美性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被称为江户学者中文学的开创者。日本经历了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的对内统一和对外(朝)扩张,至林罗山所处的江户时代(1603-1867),社会趋于稳定。经其师藤原惺窝(1561-1619)的推荐,林罗山出仕德川幕府,并连续成为四任将军的宗教顾问。中华朱子学能够上升为日本官学,与林家三代人的努力推动是分不开的。江户初期德川集团采取睦邻外交,并积极推崇汉学,中、日、朝文化交流频繁,产生了大量的汉诗唱和,加之“五山文学”(日本五座最高官寺中以禅宗僧侣为主体创作的汉文学)的历史积淀,江户汉诗及诗话走向繁荣,林罗山继承并发展了惺窝的朱子学派的诗学观。林罗山对中日诗歌理论具有一定贡献。他对诗歌的缘起、诗与文的关系、诗与作者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他在精熟中日两种语言的基础上,除了对日本汉诗与和歌进行深入而细致地点评外,还对中国历代诗歌有独到的见解。不仅如此,林罗山还在汉诗与和歌中发现了两者的相通及相融之处,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倭歌咏汉事,以唐诗赋倭歌”的创作理论。此外,林罗山对语言文字学也有一定论述:梵语、日语、汉语、朝鲜语,以及汉字、片假名、佛教拉丁字等。他还提出掌握双语创作异常艰辛的论题,是古代文人中较早解释比较文学中语言运用和文学创作关系的理论家之一。林罗山的汉诗以律诗为主要形式,题材内容广泛。咏物诗数量最多(一千多首),涉及花、鸟、虫、饮食等,这些诗歌或咏物言志,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或借物抒情,表达自己感伤忧愤的情绪,但较少单纯摹物之作。节序诗涉及春节、人日、端午、七夕等节日,诗中蕴含大量风俗礼节,充满了日本古代的人文风情和地方特色。纪行诗被称为最有特色的诗歌,作者观览自然山水时不忘借寺庙神社以怀古,途经城市古迹时不忘借古以寓今。此外,赠答诗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外赠答诗除了礼仪应酬之外,还有切磋诗艺、交流感情的神交之作。这些汉诗都充满了丰富的中日文化意蕴,具有大量的历史信息。林罗山的七篇赋作由一篇文体赋《大猎赋》和六篇骚体赋组成。其赋题材涉及广泛:《感秋赋》是以咏秋为主题的抒情小品赋,《大猎赋》是以日本首领丰臣氏捕猎而展开铺叙描写的游猎类赋作,《扇赋》和《武野草赋》分别是托物寓理和借物抒怀的咏物赋。《鼻疾赋》和《齿落赋》是以身体病痛入手展开时政评论的疾病类赋。而《倭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融合现实与浪漫的艺术手法,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宏大史诗性辞赋。林罗山的诗赋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力都具有较高审美性,除了受到日本传统文学的孕育与滋养,还缘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习与借鉴。从中日文学交流的视域下考察,他因向往陶渊明式的生活,敬慕屈原、杜甫的高尚情操,他的汉诗从题材、意象、文体形式、精神层面都可以探寻出对“楚辞”、陶诗、杜诗等文学经典的接受,他的赋作则从文体形式和题材内容两个方面,接受了中国古赋的影响。他的诗赋在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精华的同时,也因“本土化”创作而使作品表现出一些“变异”。总之,林罗山诗赋是建立在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典籍之上,但又不拘泥于单纯的模仿。林罗山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这表现在他坚持日本开国源于中华的历史观,强调儒家道统在日本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林罗山虽然推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并不妄自菲薄,其诗赋中呈现出对大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歌颂,其诗赋不仅肯定本土宗教——神道教,对具有民族象征性的樱花和富士山,也极尽赞美之情。此外,他对日本岛国特色的海域、生物、民俗等也多有歌颂。

霍建波[2](2015)在《李白隐逸行为的文化透视》文中认为李白隐逸已是老生常谈的题目,初步查阅,相关文章有几十篇之多。但文章虽多,由于对传统隐逸文化的分类不够细致,或者对隐逸的文化原型有所误解,所以这些文章大多对李白隐逸的文化溯源语焉不详,对其隐居原因的表述也略有欠缺。有鉴于此,笔者也不揣浅陋,对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发表一点拙见,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一、李白的隐逸行为李白算不上一个真正的隐士,但是一生却有过多次隐逸行为,仅见诸正史明确记载的就达三四次之多。《新唐书·文艺中·李

张蓉,胡建琴[3](2003)在《诗家仙佛终无缘——论李白性格的双重性》文中认为通过对现存史料考证,未发现唐代诗人李白与王维有酬唱的诗文以及互相交往的记载;认为李白与王维人格之质的牾不谐,以及李白自负又自卑的双重性格,才导致了上述文学史实的发生;对李白这一矛盾复杂性格特征的梳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李白的思想,读解李白的诗歌。

韦兰[4](2003)在《2003年李白论着目录》文中指出

二、诗家仙佛终无缘——论李白性格的双重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诗家仙佛终无缘——论李白性格的双重性(论文提纲范文)

(1)林罗山诗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华文化东传与江户林罗山
    第一节 江户前中国典籍的传入
        一、飞鸟奈良时代
        二、平安时代
        三、五山时代
    第二节 江户政治背景与林罗山生平
        一、政治中儒僧崛起与林罗山的再评价
        二、藤原惺窝与林罗山
        三、林罗山的生平及着述
    第三节 江户文化交流及其对林罗山的影响
        一、日本与中、朝文化交流以及汉诗的繁荣
        二、江户诗话繁荣对林罗山的影响
第二章 林罗山诗论
    第一节 诗学观念
        一、诗文一体论
        二、诗言志与诗缘情论
        三、吟风弄月论
        四、不以身份、学派、时代论诗
    第二节 对中国诗歌的批评
        一、先唐诗歌批评
        二、唐诗批评
        三、宋诗批评
        四、明诗批评
    第三节 对日本诗歌的批评
        一、汉诗的批评
        二、和歌的批评
    第四节 融合和、汉的理论和创作旨趣
        一、双语运用及汉诗和歌交融史
        二、“以倭歌咏汉事,以唐诗赋倭事”
        三、题咏、连歌形式的倭汉诗交融
        四、和韵诗中的倭汉诗交融
第三章 林罗山汉诗研究一
    第一节 咏物诗
        一、咏物诗的起源以及江户咏物诗
        二、植物诗
        三、动物诗
        四、饮食诗
        五、咏物诗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第二节 节序诗
        一、节序诗在日本的生成及文化渊源
        二、春节诗
        三、人日诗
        四、端午诗
        五、七夕诗
第四章 林罗山汉诗研究二
    第一节 纪行诗
        一、地理因素的影响
        二、自然山水,咏史抒怀
        三、古城宫殿,文化乡愁
        四、艺术价值和思想成就
    第二节 赠答诗
        一、江户赠答诗的起源及社会背景
        二、与国人的赠答诗
        三、与外国人的赠答诗
        四、林罗山赠答诗的意义
    第三节 抒情诗、画图诗等其他诗歌
        一、抒情诗
        二、画图诗
第五章 林罗山辞赋研究
    第一节 总陈邦国的述史赋
        一、“仿骚”的文体形式
        二、比兴与赋的手法
        三、儒家思想的传承
    第二节 润色鸿业的游猎赋
        一、铺排与辞釆艺术
        二、忠君与忧患意识
    第三节 关照生命的疾病赋
        一、疾病赋的表现艺术
        二、衰病主题及其超越
        三、身体疾病抒写探因
    第四节 抒情赋与咏物赋
        一、从《感秋赋》看中日“吟秋”的异同
        二、《扇赋》中的扇文化与思想内容
        三、《武野草赋》的思想内容
    第五节 林罗山赋的文化内涵及特色
        一、时空文化内涵
        二、经学思想及艺术局限性
第六章 林罗山诗赋的中国文学渊源
    第一节 林罗山诗赋对“楚辞”的接受
        一、题材、意象对“楚辞”的接受
        二、文体对“楚辞”的接受
        三、对“楚辞”精神的接受
    第二节 林罗山诗歌对陶渊明的接受
        一、陶渊明在日本的流传及林罗山师友的接受
        二、林诗的重阳节俗及对“陶菊”意象的接受
        三、对陶渊明精神的接受
    第三节 林罗山诗歌对杜甫的接受
        一、杜诗在日本的流传及林罗山师友的接受
        二、对杜诗意象的接受
        三、对杜甫诗学和儒家精神的接受
    第四节 林罗山赋对中国赋的接受
        一、对中国赋文体形式的接受
        二、对中国赋题材内容的接受
第七章 林罗山诗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对大和文化的坚守
    第一节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坚持日本开国源于中华的历史观
        二、强调儒家道统在日本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节 对大和文化的坚守
        一、笃信神道思想
        二、赞颂民族象征物
结语
参考文献
    日本文献
    译本文献
    中国文献
附录一 在学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附录二 林罗山家庭简图
附录三 林罗山文学思想的研究综述
致谢

(3)诗家仙佛终无缘——论李白性格的双重性(论文提纲范文)

四、诗家仙佛终无缘——论李白性格的双重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林罗山诗赋研究[D]. 李慧. 湖南大学, 2020
  • [2]李白隐逸行为的文化透视[A]. 霍建波. 中国李白研究(201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3]诗家仙佛终无缘——论李白性格的双重性[J]. 张蓉,胡建琴.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 [4]2003年李白论着目录[A]. 韦兰. 中国李白研究(2003-2004年集)——2003年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标签:;  ;  ;  ;  ;  

诗人神佛终不见——论李白性格的二重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