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CAD应用的“创新”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黄羚[1](2007)在《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桥梁建模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借助计算机进行桥梁设计是现代桥梁设计的有效方法和趋势,其发展的关键在于桥梁设计建模技术的创新,能够反映桥梁设计本质特征的桥梁建模技术,是桥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本文建立了一种能够反映桥梁设计特征的图形驱动式桥梁设计建模方法和实现环境,该方法通过创建和操作功能图形对象实现桥梁动态设计过程,有利于高性能、个性化、集成化的桥梁设计软件的开发。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实现该模式所涉及的面向功能图形对象的建模理论与方法,工程数据模型,及相关的图形系统和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具体桥梁问题建立了合适的反映桥梁设计本质特征的桥梁设计通用模型,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图形驱动式桥梁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特征线、特征线数组及特征线数组集等抽象数据类型描述功能图形对象数据模型。介绍了这些抽象数据的数据结构及所能施加的操作方法,以及如何用这些抽象数据去描述现实工程数据中的几何拓扑信息及相关的可变长非结构化工程信息的方法。该抽象数据类型避开了复杂工程对象的层次化结构的工程数据的复杂性,是工程数据描述的一种新的功能图形数据模型。2、研究了功能图形对象的属性行为特征,包括功能图形对象的数据结构、多态显示、独立性、创建和操作方法等。功能图形对象既可以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应用程序,同时也可以当做一个应用程序中一个环节,是对图形对象描述的一种有效方式。3、提出了基于功能图形对象建模技术,它是一种区别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建模方法学:以功能图形对象为基本建模对象,将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抽象为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对象模型,功能图形对象间彼此独立又协同合作;通过各功能图形对象间的信息与专业功能的协同,可建立起具有超图结构特征的图形驱动的交互式工程设计模型。4、建立了面向功能图形对象的实现环境,包括图形系统和相关数据库管理系统。介绍了该面向功能图形对象图形系统的开发策略、系统结构及系统对象模型特征,以及功能图形对象创建和操作、管理的原理;说明了图形系统所具备的面向对象的工程数据库管理功能,图形系统本身融合了面向对象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表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5、采用功能图形对象技术建立起了具有协同合作关系的桥梁设计统一模型。针对桥梁设计的具体特征,介绍了桥梁设计全过程统一设计模型构建的可能性及其基本特征;针对桥梁结构受力分析计算问题,建立了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桥梁结构分析计算的对象模型,基于该对象实现了图形驱动式桥梁结构分析实现方法,并能提供个性化和高性能桥梁结构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桥梁详细设计方法及建模方法,其中各种设计对象、设计关系、设计模式、设计经验及规范信息来自对典型设计范例中设计详图的抽象,还介绍了功能图形对象技术所能提供的多样化的桥梁详细设计方法,如参数化、局部自动、局部自动修改与设计、变形设计、子问题规划分解方法等;6、建立了变截面悬臂施工连续梁桥设计计算与施工详图设计一体化对象模型。作为建模理论的应用实例,选择了变截面悬臂施工连续梁上部梁体结构的设计计算和详细设计作为建模对象,建立了能够反映该梁体结构特征、易于理解的对象模型,其建模元素包括功能图形对象、对象群及对象群组等;介绍了通过增加该对象模型的一些功能图形对象、对群或群组,或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专业功能的多态显示功能,可以得到其它类似悬臂施工结构的一体计算和设计的对象模型;变截面连续梁设计计算与详图设计可以通过操纵功能图形对象快速推演得到,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可行性和高效率。
魏军英,丁淑辉[2](2007)在《浅析先进制造技术环境下现代CAD技术的发展》文中提出本文在概述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现代CAD技术的基础上,简述了先进制造技术对先进设计技术的影响,并从设计理论与方法学、设计环境相关技术、设计工具相关技术三方面分析了在先进制造技术环境下现代CAD技术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马思群[3](2007)在《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管理及支撑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系统是虚拟样机技术在铁路机车车辆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具体应用,它是一个全面支持高速动车组、重载货车、提速机车三大新型产品开发与设计的集成仿真系统。在集成环境支持下,设计人员应用系统中集成的建模仿真工具以及相关的设计/仿真模型库,可以优质、高效地完成设计方案论证与优化设计等。以虚拟样机的核心技术——性能仿真为切入点,论文对由设计分系统、仿真分系统、试验分系统、管理分系统和支撑分系统五个子系统组成的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的结构进行了阐述。其中,重点讨论了仿真分系统、管理分系统、支撑分系统之间的关系。论文指出虚拟样机最核心的技术是性能仿真(CAE)。围绕虚拟样机性能仿真管理与支撑技术,论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包括协同仿真集成技术、数据协调技术,虚似样机性能仿真管理技术,广域网环境下信息安全共享技术,网络多用户环境下CAE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分析了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性能仿真的特点,为解决性能仿真中的通信、协调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设计支撑体系相对独立的仿真支撑体系理论模型;提出了仿真单元的分层策略及数据协调技术,解决了仿真单元间的模型数据接口问题;在虚拟样机仿真体系的设计中引入CORBA/Java技术,实现了不同仿真应用软件间的互操作,使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得以实现。2.分析了铁路机车车辆产品的开发过程,提出了在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性能仿真过程中引入PDM作为管理工具。对基于PDM技术的集成仿真团队管理、应用封装与数据集成、知识库和专家库的管理进行了重点研究。最后以铁路货车K2型转向架侧架的建模—加载—分析计算过程为例,验证了PDM对铁路机车车辆产品性能仿真的管理及支持的有效性。3.分析了虚拟样机协同设计对网络的需求,对比分析了常用的基于局域网、基于广域网和基于因特网的协同设计网络模型的优缺点,综合上述网络模型优点、提出了基于VPN技术的虚拟样机网络支撑技术。分析了IPSec VPN所涉及的体系结构、相关协议等技术细节,给出了企业实施VPN网络的方式及可选用的相关产品,最后以中国北车集团为应用对象,详细阐述了在集团下属的不同企业间基于VPN技术协同设计网络的实现方法。4.对以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实施远程CAE服务进行深入了研究,以中国北车集团为应用对象,阐述了以该模式开展CAE远程技术服务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给出了基于ASP模式CAE服务平台的结构框架,详细分析了每层结构的组成及功能;研究了该服务平台管理系统的结构组成,详细说明了系统数据库及主要模块实现的过程。对支持远程CAE服务的BBS仿真求助系统的设计及视频会议系统的选型、设计等技术细节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铁路货车的疲劳分析过程为例,实例验证了平台在产品仿真过程中的实用性。本文的创新点:1.提出了与设计支撑体系相对独立的仿真支撑体系理论模型;提出了仿真数据协调技术,解决了仿真单元间的模型数据协调问题;通过采用基于CORBA/Java的三层结构,设计了虚拟样机仿真体系,实现了不同仿真软件间的互操作。2.提出了在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性能仿真过程中引入PDM作为管理工具。对基于PDM技术下的集成仿真团队组织及权限管理、应用封装与数据集成、知识库和专家库的管理进行研究。并以铁路货车K2型转向架侧架的建模—加载—分析计算过程为例,验证了以PDM为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的管理工具的有效性。3.提出了基于VPN的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协同设计网络模型,该模型在使用安全性、经济性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以中国北车集团为应用对象,在集团下属的技术中心间实现了基于VPN的协同设计网络连接。4.提出了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的远程CAE服务模式。研究了ASP模式CAE服务平台的各部分组成,完成了CAE服务平台管理系统及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并以铁路货车疲劳寿命预测的实例,验证了ASP模式进行远程CAE服务的实用性。
郑伯学,吴俊海[4](2006)在《现代制造环境下的CAD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对CAD技术的影响以及现代CAD技术的产生、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并对现代CAD技术中的并行设计、协同设计等相关问题做了简要介绍。
秦建红[5](2006)在《产品集成特征建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CAD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就是CAD/CAM的集成,当前的集成主要是对信息的集成,即用统一的执行程序来控制和组织各功能软件信息的提取、转换和共享,从而达到系统内信息的畅通和系统协调运行的目的。基于统一产品信息模型和数据库集成的方案是现在研究的重点,它以产品信息模型为核心,统一的工程数据库为基础。为了实现集成,首先要解决制造过程中零部件的几何、材料和工艺等特征的描述问题,这就是CAD系统的产品建模问题。几何建模技术(包括线框建模、表面建模和实体建模)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CAD集成发展的需要,于是产生了面向整个产品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的建模方法——特征建模。特征建模是CAD建模方法的一个新发展。特征建模着眼于更好地表达产品完整的功能和生产管理信息,为建立产品的集成信息模型服务。特征包含了产品的特定几何形状、拓扑关系、典型功能、绘图表示方法、制造技术和精度要求等。特征的引用直接体现了设计意图,使得建立的产品模型更容易为人理解和组织生产。因此,特征建模技术被认为是实现CAD/CAM集成化的唯一途径。本课题就是用Visual Basic编程的方法在Solid Edge构造的三维实体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集成特征建模系统,并实现了对Solid Edge三维实体的特征尺寸驱动,以及对产品特征数据的管理,是对特征建模技术的一个探索。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在现代CAD/CAM集成过程中,特征建模的意义和发展状况,以及特征建模的功能、特点和系统框架等,较详细论述了Solid Edge的特点以及使用Visual Basic来开发Solid Edge的可行性、优越性和方法,说明了二者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接口技术等,为使用Visual Basic对Solid Edge构造的三维实体进行特征建模工作做准备。详细论述了用Visual Basic编程的方法对Solid Edge构造的三维实体进行形状特征信息的提取,并且实现了在这些信息提取之后,在Visual Basic界面中添加工艺特征信息,然后将两者进行匹配,最后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即特征建模过程。对Solid Edge构造的三维实体的特征尺寸驱动,给出了新的方法,把实体的特征尺寸值直接利用Solid Edge内部的变量管理系统转化成Solid Edge系统的变量,在此基础上,在Visual Basic的特征信息窗口界面上直接输入想要的尺寸值就可以实现对三维实体的尺寸驱动。详细论述了产品结构树的功能和结构,并用Visual Basic的Treeview控件实现了以产品结构树为基础的产品特征数据管理模式。论述了数据库技术在程序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和一些数据库控件的用法,实现了数据库中数据与特征建模各模块中运行数据的同步更新。实现了对一些常用特征资料的查询功能,更加方便了设计人员的特征建模工作。
吴友汀[6](2006)在《基于UG产品造型设计特征提取与继承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特征提取就是从零件的实体模型中抽取出具有特定工程意义的特征信息,也叫特征识别。由于对实现CAD/CAPP/CAM集成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特征识别技术自从特征技术产生以来就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特征继承与重构技术是原有设计特征的再利用,对创新设计和变形设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首先详细论述了参数化技术与特征技术基本原理,包括参数化技术的发展概况,几何约束的表示与求解方法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征的定义、分类和表示方法等等。随后对自动特征识别技术的各种方法进行了介绍,详细研究了UG下的特征描述与特征提取的基本方法,并对微波器件的设计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参数化零件建库的基本理论和UG的特点,以MS SQL SERVER为后台数据库,实现了UG下的微波器件零件库,从而达到了特征提取的第一个目的。该零件库可以实现新零件特征自动提取、新类别零件模板入库和快速参数化设计等功能,并为网络环境下协同设计和设计数据共享奠定了基础。最后论文就目前特征继承技术的研究概况,结合面向对象技术和特征技术,提出了面向特征继承的特征分类方法。研究特征重构技术的基本算法,并以此为基础,在UG环境下利用OPEN API函数,实现了凸台类、腔孔类、沟槽类、倒角类等特征的继承和重构算法,并将其成功的运用到手机下盖的造型概念设计中。
董永进,乔万里,黄红锦,孟强强[7](2005)在《现代CAD/CAE技术在航天探测器结构设计与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图形学的迅速发展,现代CAD/CAE(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技术开始在机械、结构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运用先进的CAD/CAE类软件, 不仅可以提高设计的效率,还能够在试验阶段对所设计的产品进行预先检验(如干涉检查),进行虚拟分析(如有限元分析),以降低研制和进行实验的成本,实现优化设计。本文主要论述了在航天探测器产品设计过程中,如何高效利用现代CAD/CAE三技术更好的为航天探测器结构设计以及其虚拟仿真试验分析服务,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质量的目的。
乌云,尚凤武[8](2005)在《关于三维CAD创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产品创新、网络协同和应用集成为突出特征的面向行业与过程的三维数字化设计系统成为现代CAD的发展方向。本文从传统CAD与现代CAD的比较、三维CAD的特点以及国内外主要三维CAD软件的介绍等几个方面 ,论述了三维CAD在创新设计方面的显着优势。
刘文龙[9](2005)在《液压系统CAD环境开发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液压CAD系统作为一种专业应用软件,是液压行业经常使用的辅助设计方法。但是由于它所依赖的通用CAD绘图软件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对液压CAD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当前设计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网络化、三维化的趋势;还有国家标准液压元件职能符号的更新和图库的不断扩充。这三方面原因都导致液压系统CAD需要进一步的更新。本课题就是围绕这三方面问题进行展开研究的。 首先,针对CAD绘图软件的发展更新对液压CAD的影响这一问题,我们定制了新版本AutoCAD 2004开发包模块,这部分采用定制菜单技术、创建幻灯片技术、创建图块、编写Lisp程序和DCL程序来开发,实现了执行元件负载图和系统原理图的绘制。 第二,利用当前设计制造业网络化这个特点,本系统开发了并行网络通讯模块。它采用现代CAD理念,运用TCP/IP协议和Socket技术,实现了文件的传输、信息的交互和设计的协同工作,改变了以往液压CAD单机设计的模式。 第三,利用当前设计制造业三维发展趋势,本系统构建了三维集成块造型模块,并且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如何开发设计三维集成块。 最后,针对国家标准液压元件职能符号的更新与图库的不断扩充,本系统定制了数据库模块,采用数据库存放图形文件的方式保存和备份数据,加强对图库的管理。这个功能需要设计数据库模块,包括数据库的设计、高级连接方式ADO的实现和数据库模式的选用。 综合,本CAD系统由计算分析模块、AutoCAD 2004开发包模块、图形文件交互模块、后台数据库模块、和三维集成块造型6大模块组成。利用本系统可以完成数值分析、负载速度图与系统原理图绘制、图形文件读写、文件传输、网络通讯和三维集成块设计。向现代CAD集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经证明,上述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
童秉枢,田凌,冯涓[10](2004)在《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现代CAD技术”课程的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分析了“现代 CAD 技术”课程的国内外状况及原课程教学的优缺点,确立了以少量讲座为先导,以项目训练为主线,注意5 种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的新的教学体系,并对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作了详细说明。此外,阐明了对 6 种教学要素的处理方法。最后总结了课程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现代CAD应用的“创新”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CAD应用的“创新”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桥梁建模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桥梁设计方法的演变 |
1.2 CAD技术概况 |
1.3 桥梁CAD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1.3.1 国外情况 |
1.3.2 国内情况 |
1.4 现有桥梁CAD软件分析与发展趋势 |
1.5 桥梁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
1.5.1 基于数据驱动范式的桥梁建模技术 |
1.5.2 基于图形驱动范式的桥梁建模技术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面向对象的方法学基础 |
2.1 面向对象方法的由来与发展 |
2.2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
2.3 面向对象的方法学 |
2.4 面向对象分析建模 |
2.5 建模范型 |
2.6 面向对象方法学在桥梁设计建模中的应用 |
第三章 功能图形对象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
3.1 特征线数据模型 |
3.1.1 特征线的数据结构 |
3.1.2 基于特征线的运算 |
3.2 特征线数组 |
3.2.1 特征线数组模型 |
3.2.2 基于特征线数组的运算 |
3.2.3 特征线数组集 |
3.3 功能图形对象FGO(Function Graphic Object) |
3.3.1 功能图形对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
3.3.2 功能图形对象的规范设计模式 |
3.3.4 功能图形对象的多态显示 |
3.3.5 功能图形对象的独立性机制 |
3.4 功能图形对象的参数创建 |
3.5 功能图形对象的粒度 |
第四章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工程设计建模方法研究 |
4.1 功能图形对象的关系模型 |
4.1.1 协同合作关系的概念 |
4.1.2 协同合作关系模型的描述方法 |
4.1.3 协同合作关系类型 |
4.2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建模方法 |
4.2.1 工程设计问题求解方法分析 |
4.2.2 工程设计对象模型 |
4.2.3 工程设计对象模型的建模信息最小化原则 |
4.2.4 工程设计动态模型 |
4.3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工程设计方法的数学意义 |
4.4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工程数据模型 |
第五章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图形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5.1 面向功能图形对象的图形系统的研究意义 |
5.2 面向功能图形对象的图形系统的基本要求 |
5.3 面向功能图形对象的图形系统的实现原理 |
5.3.1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5.3.2 系统界面设计 |
5.3.3 系统对象模型 |
5.4 功能图形对象的捕捉方法 |
5.5 功能图形对象的快速更新方法 |
5.6 功能图形对象的开发方法 |
5.7 与AutoCAD集成方法 |
第六章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桥梁设计模型 |
6.1 统一的桥梁对象模型 |
6.2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桥梁结构分析建模方法 |
6.2.1 图形驱动式桥梁结构分析方法 |
6.2.2 图形驱动式桥梁结构分析对象模型 |
6.2.3 图形驱动式个性化桥梁结构分析方法示例 |
6.3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桥梁详细设计建模 |
6.3.1 桥梁详细设计方法现状 |
6.3.2 桥梁详细设计的基本特征 |
6.4 桥梁详细设计对象模型 |
6.4.1 基本思路 |
6.4.2 设计意图的描述和表达 |
6.4.3 图形驱动桥梁详细设计方法分类 |
6.4.4 高性能的桥梁详细设计方法 |
6.4.5 图形驱动式桥梁详细设计方法优点 |
第七章 变截面悬臂施工连续梁桥个性化设计方法与实现 |
7.1 变截面悬臂施工连续梁桥的上部结构设计特征分析 |
7.2 图形驱动式变截面连续梁详细设计方法建模 |
7.3 图形驱动式变截面连续梁详细设计特点 |
7.4 系统实现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浅析先进制造技术环境下现代CAD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
1.1 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 |
1.2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
2 现代CAD技术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
2.1 现代CAD技术的概念 |
2.2 现代CAD技术的研究内容 |
3 先进制造技术环境下现代CAD技术的发展 |
(1) 研究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学 |
(2) 研究设计环境相关技术 |
(3) 研究设计工具相关技术 |
4 结束语 |
(3)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管理及支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虚拟样机定义及本文研究背景 |
1.1.1 虚拟样机定义 |
1.1.2 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技术研究背景 |
1.2 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系统的构成及核心技术 |
1.3 性能仿真对虚拟样机相关分系统功能的要求 |
1.3.1 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仿真分系统构成 |
1.3.2 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对管理分系统的要求 |
1.3.3 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对支撑分系统的要求 |
1.4 虚拟样机系统管理及支撑技术研究现状 |
1.4.1 协同仿真体系构建技术 |
1.4.2 基于PDM的管理技术 |
1.4.3 网络支撑技术 |
1.4.4 异地远程服务技术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虚拟样机性能仿真体系的构建 |
2.1 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性能仿真的特点 |
2.2 虚拟样机性能仿真体系理论模型 |
2.3 虚拟样机性能仿真体系构建的关键技术 |
2.3.1 仿真数据协调技术 |
2.3.2 CORBA技术在虚拟样机仿真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
2.3.3 基于CORBA/Java的协同仿真的实现 |
2.3.4 初级原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DM的虚拟样机管理技术研究 |
3.1 铁路机车车辆产品的开发过程分析 |
3.2 以性能仿真为中心的虚拟样机对并行工程的需求 |
3.3 PDM在集成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
3.4 基于PDM的铁路机车性能仿真管理技术研究 |
3.4.1 基于PDM的虚拟样机系统集成管理框架 |
3.4.2 基于PDM的虚拟样机协同仿真管理策略 |
3.5 PDM管理支持下的仿真实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VPN的虚拟样机广域网支撑技术研究 |
4.1 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对网络的要求 |
4.2 常用的协同设计网络模型比较 |
4.2.1 基于局域网的协同设计网络模型 |
4.2.2 基于广域网的协同设计网络模型 |
4.2.3 基于Internet的协同设计网络模型 |
4.3 基于VPN的协同设计网络模型的提出与实现 |
4.3.1 VPN简介 |
4.3.2 基于VPN的虚拟样机协同设计网络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SP模式CAE远程服务平台研究与开发 |
5.1 ASP研究现状 |
5.2 ASP模式在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5.3 ASP模式CAE远程服务平台实施模型 |
5.4 ASP模式的CAE远程服务平台运行流程 |
5.5 基于ASP模式的CAE远程服务平台的结构框架 |
5.6 ASP模式CAE远程服务平台管理系统的设计 |
5.7 ASP模式CAE远程服务平台管理系统的实现 |
5.7.1 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5.7.2 管理系统登陆页面设计 |
5.7.3 管理系统的首页设计 |
5.8 BBS及视频会议系统在CAE远程服务平台中的应用 |
5.8.1 基于BBS模式的仿真求助模块的构建 |
5.8.2 视频会议系统在ASP模式CAE远程服务平台中的应用 |
5.9 基于ASP模式CAE远程服务平台应用实例 |
5.9.1 ASP模式CAE远程服务平台支持下的有限元建模 |
5.9.2 基于有限元法疲劳寿命计算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产品集成特征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CAD 技术的发展 |
1.1.1 CAD 技术发展历程 |
1.1.2 现代CAD 技术的概念 |
1.1.3 现代CAD 技术的研究内容 |
1.2 CAD/CAM 集成 |
1.2.1 CAD/CAM 集成的意义 |
1.2.2 CAD/CAM 集成方案 |
1.3 产品信息集成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
1.3.1 产品信息模型 |
1.3.2 产品信息集成的方法 |
1.4 本课题的工作和研究意义 |
1.4.1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特征建模技术的发展 |
2.1 几何建模 |
2.1.1 线框建模 |
2.1.2 表面建模 |
2.1.3 实体建模 |
2.2 特征建模 |
2.2.1 特征的定义 |
2.2.2 特征的分类 |
2.2.3 特征信息的表达 |
2.2.4 特征建模方法 |
2.2.5 特征建模系统的框架 |
2.2.6 特征建模的功能 |
2.2.7 特征建模的特点 |
2.2.8 基于特征的零件信息模型 |
2.3 本文采用的特征建模方法 |
第三章 SOLID EDGE(SE) 的二次开发技术 |
3.1 SOLID EDGE 简介 |
3.2 SOLID EDGE 的特点 |
3.3 SOLID EDGE 的对象层次结构 |
3.4 ACTIVEX AUTOMATION 技术 |
第四章 VISUAL BASIC 和数据库技术在特征建模中的应用 |
4.1 VISUAL BASIC 技术简介 |
4.1.1 Visual Basic 主要功能特点 |
4.1.2 Visual Basic 与Solid Edge 接口 |
4.2 用VISUAL BASIC 实现对SOLID EDGE 的操作 |
4.2.1 引用Solid Edge 类型库 |
4.2.2 在Visual Basic 中添加Solid Edge 命令控件 |
4.2.3 用Visual Basic 对Solid Edge 实体模型实现尺寸驱动 |
4.3 从VISUAL BASIC 中调用SOLID EDGE |
4.4 开发SOLID EDGE 的数据库技术 |
4.4.1 数据库技术简介 |
4.4.2 数据库的选择 |
4.4.3 Data 控件介绍 |
4.4.4 RecordSet(纪录集)介绍 |
4.4.5 ADO Data 控件介绍 |
4.4.6 DataGrid 控件介绍 |
4.4.7 常用的SQL 查询语句 |
第五章 集成特征建模系统的设计 |
5.1 集成特征建模系统功能和体系结构 |
5.1.1 集成特征建模系统的功能 |
5.1.2 集成特征建模系统的体系结构 |
5.2 集成特征建模系统的实现方法 |
5.2.1 集成特征建模的实现 |
5.2.2 Solid Edge 三维实体的特征尺寸驱动的实现方法 |
5.2.3 产品特征信息管理的实现方法 |
5.2.4 常用特征数据资料查询的实现 |
第六章 应用实例 |
6.1 集成特征建模 |
6.2 特征尺寸驱动 |
6.3 产品特征信息的管理 |
6.4 常用资料的查询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6)基于UG产品造型设计特征提取与继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CAD技术概况 |
1.1.1 CAD技术概述 |
1.1.2 现代CAD技术的主要内容 |
1.1.3 现代CAD的发展方向 |
1.2 特征提取技术概况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参数化特征造型技术及其发展概况 |
2.1 参数化发展概况及其相关技术 |
2.1.1 参数化技术概述 |
2.1.2 几何约束的表示、分类与求解方法 |
2.1.3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参数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
2.1.4 参数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
2.2 特征技术概况 |
2.2.1 特征的定义 |
2.2.2 特征的形式化描述 |
2.2.3 特征的分类 |
2.2.4 特征间的关系 |
2.2.5 特征的表示方法 |
2.2.6 特征模型的建立方法 |
2.2.7 特征映射 |
2.2.8 特征树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G二次开发技术 |
3.1 UG的简介 |
3.2 CAD二次开发技术 |
3.2.1 概述 |
3.2.2 几种通用CAD二次开发的方法 |
3.2.3 基于CAD几何造型核心系统的开发 |
3.3 UG二次开发技术 |
3.3.1 UG/Open GRIP语言 |
3.3.2 UG/Open API 函数编程 |
3.3.3 UG/Open MenuScript应用 |
3.3.4 UIStyler应用 |
3.3.5 User Tools工具 |
3.3.6 UG二次开发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UG产品造型设计特征提取技术 |
4.1 特征识别技术概述 |
4.1.1 基于边界匹配的特征识别方法 |
4.1.2 基于体分解的特征识别方法 |
4.2 基于UG的微波器件特征提取技术 |
4.3 参数化零件库的基本理论 |
4.3.1 零件几何模型的数字化表达 |
4.3.2 零件库结构简图 |
4.4 基于UG的微波器件零件库的实现 |
4.4.1 创建新微波器件的零件模板 |
4.4.2 新零件模版入库模块 |
4.4.3 后台数据库的设计 |
4.4.4 参数化设计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UG产品造型设计特征继承与重构技术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产品造型设计特征继承与重构技术 |
5.2.1 目前的研究概况 |
5.2.2 面向特征继承的特征分类 |
5.2.3 特征继承与重构的算法 |
5.3 利用UG二次开发功能实现产品造型特征继承与重构算法 |
5.3.1 UG中面向对象的特征技术 |
5.3.2 算法流程 |
5.3.3 应用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液压系统CAD环境开发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1.1 AutoCAD技术现状 |
1.1.2 CAD技术发展 |
1.1.3 现代CAD技术的研究内容 |
1.2 选题背景 |
1.3 论文工作内容 |
2 液压系统CAD软件总体设计 |
2.1 液压系统CAD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2 液压CAD系统软件的功能 |
2.3 液压系统CAD软件开发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液压系统CAD软件环境的开发 |
3.1 液压系统CAD软件的工作界面 |
3.2 液压系统CAD开发关键技术 |
3.2.1 面向对象技术 |
3.2.2 图形文件交互技术 |
3.2.3 定制菜单技术 |
3.2.4 与AutoCAD交互技术 |
3.2.5 数据库技术 |
3.2.6 套接字Socket技术 |
3.3 液压系统CAD的图形库 |
3.3.1 图库的内容 |
3.3.2 建立图库的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液压系统CAD数据库的设计 |
4.1 CAD软件数据的特点 |
4.2 数据库设计过程 |
4.3 数据库访问技术 |
4.4 ADO客户数据库编程 |
4.5 数据库开发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5 并行设计方法研究在本系统的应用 |
5.1 并行设计概念和基本特征 |
5.1.1 并行设计的基本概念 |
5.1.2 并行设计的基本特征 |
5.2 并行设计的几个关键技术 |
5.2.1 设计过程重组 |
5.2.2 多学科设计队伍的组织 |
5.2.3 产品生命周期数字化定义 |
5.2.4 协同工作环境 |
5.3 并行设计在本系统中的实现 |
5.3.1 TCP/IP协议 |
5.3.2 使用套接字Socket设计开发 |
5.4 本章小结 |
6 液压集成块三维实体造型实例 |
6.1 集成块涉及的局部原理图 |
6.2 液压系统设计中集成块设计 |
6.3 集成块的三维实体造型 |
6.3.1 三维实体设计 |
6.3.2 孔道干涉检查 |
6.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10)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现代CAD技术”课程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CAD技术”课程状况的分析 |
1.1 国内外情况 |
1.2 课程原有状况的分析 |
(1)原课程教学的优点 |
(2)原课程教学的不足 |
2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课程内容 |
2.1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
2.2 课程内容的建设 |
专题1产品数据管理 |
专题2部件的装配设计 |
专题3一个简单专家系统的实现 |
3 课堂要素的处理 |
(1)讲课 |
(2)讨论 |
(3)作业 |
(4)教材 |
(5) 实践 |
(6)考核 |
4 结论 |
四、现代CAD应用的“创新”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桥梁建模技术研究与实现[D]. 黄羚. 中南大学, 2007(12)
- [2]浅析先进制造技术环境下现代CAD技术的发展[J]. 魏军英,丁淑辉.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07(03)
- [3]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管理及支撑技术研究[D]. 马思群. 大连交通大学, 2007(05)
- [4]现代制造环境下的CAD技术[J]. 郑伯学,吴俊海. 煤矿机械, 2006(09)
- [5]产品集成特征建模方法研究[D]. 秦建红. 武汉科技大学, 2006(12)
- [6]基于UG产品造型设计特征提取与继承技术研究[D]. 吴友汀. 东南大学, 2006(04)
- [7]现代CAD/CAE技术在航天探测器结构设计与分析中的应用[A]. 董永进,乔万里,黄红锦,孟强强.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 2005
- [8]关于三维CAD创新设计[J]. 乌云,尚凤武.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05)
- [9]液压系统CAD环境开发与设计方法研究[D]. 刘文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05(03)
- [10]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现代CAD技术”课程的改革[J]. 童秉枢,田凌,冯涓. 工程图学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