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寨水库淤积状况及排沙方案探讨

万家寨水库淤积状况及排沙方案探讨

一、万家寨水库淤积现状及排沙方案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增辉[1](2016)在《多沙河流水库异重流与溯源冲刷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水库异重流和溯源冲刷是多沙河流水库中的典型水沙输移过程,也是影响水库淤积总量与淤积形态发展的重要物理过程。同时对于多沙河流水库的泥沙管理而言,这两种现象也是被不断探索和利用的水库排沙措施。目前对于水库异重流与溯源冲刷现象在动力学机制上仍有认识不足,模型发展现状还不能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在实际水库排沙方案实施中,经常将这两种排沙措施综合运用,比如小浪底调水调沙过程中人工异重流的塑造。再加上干支流倒回灌作用,库区内会有多种水沙输移状态共存,数值模拟的难度加大。此外对于有典型二维特征的支流口门溯源冲刷,目前的数值模拟研究也很少。因此,建立合适的水沙数学模型对水库异重流与溯源冲刷过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有助于研究和规划综合排沙措施,优化多沙河流水库调度方式。建立了考虑干支流倒回灌的水库明流与异重流耦合模型。模型包括浑水明流和异重流两组控制方程,基于考虑了干支流倒回灌影响的概化圣维南方程组推导。两组方程交替求解,利用潜入判别条件动态确定异重流的上游边界位置和边界条件,以Godunov类型的有限体积法为数值解法。对于明流倒回灌,采用零维水库法计算干支流交汇段控制单元的水位和倒回灌流量。对于异重流倒灌,推导了考虑底坡的异重流倒灌流量计算公式。公式形式表明,异重流倒灌流量随支流口门异重流厚度和含沙量增大而增大,随支流底坡增大而减小,并使用小浪底水库异重流倒灌实测数据进行了公式验证。使用不同类型的异重流水槽实验结果进行模型初步验证。以三门峡水库异重流过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原型尺度下的模型率定和验证,运用吸出层理论计算异重流到达坝前后的下边界流量。模型比较准确地预测了异重流潜入位置和传播速度,预测的异重流厚度演化过程与排沙比与实测结果一致,因此模型能够用于水库排沙设施的设计,优化水库排沙过程。应用考虑干支流倒回灌的水库明流与异重流耦合模型,对小浪底水库2004年和2006年调水调沙进行了全过程数值模拟。模型预测的水库降水过程,异重流演化过程以及排沙效率与实测结果较好地吻合。通过比较采用不同倒回灌计算处理方式的模拟效果,证明了耦合明流、异重流、干支流倒回灌计算的必要性。对于一般的水库排沙原则,模拟结果的启示是:为了提高异重流排沙比,坝前水位应尽量降低以减少异重流传播距离,异重流形成后上游水库应及时释放洪水来提供后续的动力。此外由模拟结果看出三角洲段的冲刷特征符合典型的溯源冲刷图形,且模型计算的河床变形过程与溯源冲刷理论公式计算结果一致。改进了浅水二维水沙耦合模型。为防止干湿界面上的虚假流动,对TVD-MUSCL数值重构方法进一步改进。用数值重构后的交界面底部高程来计算DFB地形源项处理方法中的交界面数值水深,并证明了此方法满足well-balance特性。通过对溯源冲刷水槽实验的模拟证明了数值方法的稳定性和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应用改进的浅水二维水沙耦合模型研究了现阶段以及拦沙期结束后小浪底支流畛水口门的溯源冲刷现象。模拟结果表明,交汇区干支流河底高差对于支流口门溯源冲刷发展程度有决定性作用。利用支流洪水引发口门溯源冲刷的效果最好,连续降低库水位的方式效果次之。

谢金明,吴保生,刘孝盈[2](2013)在《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综述》文中指出从管理理念、泥沙淤积研究、淤积防治措施和淤积管理评价4个方面对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进行综述。分析了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设计寿命"理念和生命周期理念的特点,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介绍了淤积规律、淤积控制和计算模型开发的已有研究成果和近期研究热点,并指出了计算模型的不足;从拦减水库上游来沙、利用泄洪排沙设施排沙、利用机械设备挖除水库泥沙及有效利用出库泥沙4个方面对泥沙淤积防治措施进行综述,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从技术评价、经济评价和社会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模型开发3个方面对管理评价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现状、不足和改进方向。在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的发展趋势,即: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生命周期理念为指导,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开发通用的评价模型,以寻求技术可行、经济最优、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最小的管理方案,推动泥沙淤积科学管理,实现水库可持续利用。

谢金明[3](2012)在《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泥沙淤积引起库容损失,导致水库受到功能性、安全性和综合效益下降的影响,是水库可持续利用研究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论文从管理和经济的角度,采用层次分析和动态经济优化分析,就泥沙淤积对水库影响的评价模型和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的评价模型开展了研究。论文对如何通过对水库泥沙淤积的合理评价和有效管理来实现水库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通过对泥沙淤积对水库影响的全面分析,提出了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模型。使用该模型对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闹德海水库、官厅水库和丹江口水库进行泥沙淤积影响评价,结果基本能反映泥沙淤积对这5个水库当前的影响程度,表明模型基本可靠,可用于定量评价泥沙淤积对水库的影响。根据Gould-Dincer方法,建立了基于库容的水库供水效益计算方法和发电效益计算方法,前者给出了供水量与给定兴利库容、供水保证率和入库年径流序列特性之间的关系,后者给出了发电效益与给定兴利库容、发电保证率、入库年径流序列特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频率法,推导了基于库容的水库防洪效益计算方法,给出了防洪效益与给定防洪库容和入库洪量序列特性之间的关系。这些方法建立了水库效益与给定库容的直观关系,可以快速确定给定库容对应的水库效益。基于水库泥沙的“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采用经济优化方法,并结合水库拦沙比计算和清淤能力计算,建立了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的评价模型。模型由拦沙量计算模块、清淤能力计算模块、水库效益计算模块和经济优化模块组成,既可考虑清淤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又可考虑清淤措施的经济性。模型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清淤措施的累积净效益,得出全局最优的清淤方案,可以用于指导水库泥沙淤积的有效管理。利用建立的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对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闹德海水库、官厅水库和丹江口水库进行了清淤措施评价,得到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和闹德海水库的最优清淤措施为蓄清排浑,官厅水库和丹江口水库的最优清淤措施为挖泥船挖沙。这些结果与各自水库当前采用的措施及已有研究成果基本相符,表明模型基本可靠。

陈星,徐雪松[4](2010)在《异重流导致泥沙淤积及减淤措施》文中指出从异重流的角度出发,分别就水库、船闸引航道以及挖入式港池3个方面分析泥沙淤积特性及产生淤积的原因,并且结合工程实例说明减淤措施。

刘春林[5](2009)在《水库排沙廊道结构静动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水库数量最多的国家。水库泥沙淤积严重危害着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给水等各方面的效益,阻碍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黄河流域,大量的泥沙淤积,使水库的利用受到严重制约。本文从工程改建的角度考虑,改变了以往传统排沙洞的布置方式,提出一种新型的排沙建筑物布置型式——前伸式排沙廊道。该排沙建筑物充分利用水库高水头,清除远坝泥沙,对水库的深水清淤将发挥重要作用。此排沙技术已经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获批准。本文通过数值分析方法对水库排沙廊道结构进行了静力特性和地震响应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排沙廊道结构顶板-底板-腹板在不同水深,不同跨长,不同板厚进行了大量的计算研究,分析了排沙廊道结构各部位的应力应变规律,得到板厚,跨长在不同水深下对廊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根据结构力学基本原理,改变排沙廊道的断面形式,对不同贴角的断面结构型式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加腋后,可有效减小廊道内部的应力集中现象,结构的受力条件明显改善。(3)研究不同泥沙淤积厚度对排沙廊道结构位移和应力的影响,并提出了排沙廊道结构安全运行的限制条件。(4)以黄河小浪底水库的地形地质条件为背景,分析了排沙廊道结构的振动特性,利用反应谱分析法分析了不同跨度下的廊道结构在横向地震激励下的动力特性,用动态时程分析法,探讨了不同工况下排沙廊道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动力响应。

罗大鑫[6](2009)在《管道排沙特性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库排沙清淤是多泥沙河流水库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合理的泥沙处理措施和排沙清淤方式减少水库泥沙淤积,减缓库容淤积,特别在黄河的治理开发中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提出的新型排沙方式:前伸式排沙管道排沙方式和水力─机械一体化的排沙模式,本文基于模型试验,对管道排沙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已建小浪底排沙洞水工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模型沙对小浪底排沙洞一体化的排沙模式进行模型试验,研究不同的水力条件、不同管径的输沙管道的排沙效率和排沙量,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管道排出的浑水含沙量与水位,管道直径,管道长度的无量纲关系图,为一体化排沙模式管道的选择提供参考的依据。(2)为了进一步研究管道排沙效率,从郑州花园口运来黄河原型沙,研究不同管径、不同管道进口形式的管道排沙效率,得到不同水力条件下,管道输沙的最大含沙量关系图,最大含沙量达到了415.80 kg/m3。(3)基于模型试验结果,初步计算小浪底管道排沙方式的水力特性,计算不同管径、不同水头作用下,管道输沙的输沙距离和输沙量,为小浪底水库管道排沙模式提供参考。(4)在青铜峡水库进行管道排沙的中试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试验中采集15个沙样,其中最大含沙量为117kg/m3。(5)初步设计管道排沙中吸泥头的结构,研究吸泥头输沙的水力特性,得到不同流速条件下,不同类型吸泥头的输送效果,从五种吸泥头类型中筛选出最优的形式。

武瑞锁[7](2006)在《引黄灌区泥沙和盐渍化问题预防与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灌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而引黄灌区在黄河下游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主要分布在沁河口以下,涉及山东、河南两省21个市(地)、60多个县(市、区),有引黄涵闸100座,虹吸5处,设计引水能力4200m3/s,设计灌溉面积332.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61.1万hm2,为全国最大的自流连片灌区。灌区属黄淮海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地势平坦,是我国近期国土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山东、河南两省的粮棉主产区;河口地区尚有可垦荒地约35万hm2,开发潜力巨大。 黄河是一条高含沙量河流,引黄必引沙。泥沙和盐渍化问题是影响引黄灌区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黄河水资源在给我们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这两个问题的困扰。本文认真研究了黄河下游39处大型引黄灌区的基本资料,分析研究了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水生态环境现状与变化,研究了灌区泥沙淤积现状,分析了泥沙淤积规律及成因,揭示了灌区发展与农业灌溉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制约灌溉发展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普遍存在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不合理、水生态环境恶化、泥沙灾害、潜在的土壤盐渍化等,建立了灌溉水调度函数,确定函数的约束条件;运用水力学原理,对水沙、水盐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建立了灌区水盐平衡方程,研究了黄河下游灌区水盐运行与分布规律;提出了灌区水沙调度方案,研究了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 位山灌区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本文通过详细收集该灌区有关资料,全面分析了位山灌区运行状况、水资源状况、泥沙淤积现状与特点;结合论文中建立的灌区水资源调度模型进行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研究;结合盐量平衡方程对位山灌区的水盐平衡关系进行了应用研究;结合泥沙处理与调度技术对位山灌区进行了冲淤平衡计算,提出了沉沙池改造、渠系调整意见。 本文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调整农业发展与灌溉思路,由单纯追求农作物单产最高向追求灌区综合效益最大、和谐发展转变,关注灌区农业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其他类型灌区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万新宇[8](2005)在《多沙河流水库调水调沙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水库调水调沙是解决多沙河流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总结了多沙河流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及其现有的解决措施以及水库调水调沙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以三门峡水库为平台,对多沙河流水库调水调沙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 1) 以泥沙运动为主线,从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来源入手,对水库的入库洪水水沙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规律和成因,发现由于水流和泥沙运动规律的差异以及水沙异源,从而导致了三门峡水库入库洪水水沙过程的不同步,沙峰一般要滞后于洪峰。 2) 根据三门峡水库的实际排沙效果,利用泥沙预报模型对水库坝址处的洪水泥沙运动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坝址处洪水水沙过程的不同步性进一步加剧,并因此给水库调水调沙带来更多困难。 3) 在三门峡水库调度规则的基础上,针对坝址洪水水沙过程的不同步性,构造不同的水库调水调沙方案。通过方案比较,得出单纯地依靠敞泄滞洪运行方式来排沙未必能使水库的排沙效果最好。 4) 最后结合各方案的优缺点及水库的兴利效益,提出旨在水库排沙量最大的水位出库控制调水调沙模型;通过实例应用,分析表明在该模型的控制下,其洪水调度过程与实际的洪水调度过程基本接近,从侧面反映了三门峡水库现行的运行方式是基本合理的。

吴腾[9](2005)在《坝区水沙立面二维数学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枢纽的泄洪、排沙、发电和供水等设施进水口位置的设定及其运行等,都要求对坝区水流运动和泥沙分布有正确的了解。如果对坝区水沙运动不能正确地预测就可能会妨碍枢纽的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各种功能的发挥,有时甚至会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特别在多沙河流上,由于淤积发展迅速,河床的剧烈变化使得水沙分布变得更为复杂,泥沙可能引起的危害更为突出。充分认识坝区水沙运行规律,根据其运行规律进行合理的引水口布置和水沙调度从而减少泥沙可能引起的各种不利影响,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坝区水沙运动进行模拟研究,为水库的设计、运用提供参考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分别建立坝区立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和一维异重流模型,对坝区水沙运行情况进行模拟研究,得出坝区水沙运动的初步认识。本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综合阐述了立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和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坝区水沙运动提出了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忽略各物理量在一个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将三维水沙数学模型简化为立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引入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边界条件,使方程封闭。接着简要介绍了有限体积法,并用有限体积法对剖面二维水沙方程进行离散,然后求解离散方程。同时针对剖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中的动水压强问题、动边界问题、水流挟沙力问题、恢复饱和系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方法。 第3章对剖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进行了检验,检验内容包括断面的垂向流速和垂向含沙量,并运用该模型对进水孔不同位置的含沙量进行了模拟分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给出进水口不同高度时孔口含沙量的大小和库区的水沙分布。在方案的模拟过程中,分别给出了坝前200m内流速垂向分布图和含沙量的垂向分布图,坝前的水沙运行情况一目了然。 第4章建立了一维异重流模型,模拟了水库异重流在坝区的运动情况。模拟内容包括异重流的运行速度、异重流的分界线以及异重流的浓度分布,并运用黄河小浪底的实测异重流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基本能反映异重流运动的基本规律,模型可靠。 第5章为数值模拟的前后处理。本章介绍了地形图数据的读取、计算区域网格的划分、剖面流场的可视化、异重流演进的可视化。把数值模拟计算中枯燥的数据以动态图像的方式直观地显示出来,克服了数值模拟前处理工作量大、计算结果不直观等不足。 第6章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展望。

赵诚[10](2004)在《长河孤旅——黄万里与三门峡》文中研究说明——一场洪水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历史的真相,黄万里坚持独立人格、学术自由、民主思想、科学精神,不唯上,不唯书,不依附政治和学术权威,始终坚守着一个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其风范在中国科学界、学术界皆堪称楷模。——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千秋万代负责的精神,体恤民生,关心三农,为人民的利益、农民的利益而斗争,黄万里是一个公民的榜样。——望着黄万里逝去的背影,虽然历史对他不公,使他生前受到太多太多不公正的待遇,但他用一生为我们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二、万家寨水库淤积现状及排沙方案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万家寨水库淤积现状及排沙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多沙河流水库异重流与溯源冲刷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研究意义
    1.2 背景概述
        1.2.1 异重流研究现状
        1.2.2 溯源冲刷研究现状
        1.2.3 水库溯源冲刷与异重流的关系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2 水库异重流和溯源冲刷现象的基本理论
    2.1 改进的异重流潜入点判别条件
    2.2 水库溯源冲刷纵剖面的演化
    2.3 考虑底坡的异重流倒灌流量计算公式
        2.3.1 水库干支流倒回灌的分类
        2.3.2 有公式总结
        2.3.3 倒灌流量公式推导
        2.3.4 倒灌流量公式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考虑干支流倒回灌的水库明流与异重流耦合模型
    3.1 数学模型
        3.1.1 控制方程
        3.1.2 方程组封闭
        3.1.3 数值计算方法
        3.1.4 挟沙力级配与床沙级配计算
        3.1.5 干支流倒回灌过程计算
        3.1.6 模型求解流程
    3.2 异重流水槽实验模拟
        3.2.1 恒定流量实验模拟
        3.2.2 释放定量浑水实验模拟
    3.3 三门峡水库异重流过程模拟
        3.3.1 三门峡库区概述
        3.3.2 边界条件
        3.3.3 模型率定
        3.3.4 模型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过程的数值模拟
    4.1 小浪底库区与调水调沙概述
        4.1.1 小浪底水库概况
        4.1.2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
    4.2 2006年调水调沙过程模拟
        4.2.1 计算边界条件
        4.2.2 浑水明流要素分析
        4.2.3 异重流要素分析
        4.2.4 干支流倒回灌流量分析
        4.2.5 排沙比分析
    4.3 2004年调水调沙过程模拟
        4.3.1 边界条件
        4.3.2 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水库溯源冲刷二维数值模拟研究
    5.1 平面二维水沙耦合模型
        5.1.1 控制方程
        5.1.2 数值方法
        5.1.3 二维数字地形的生成
    5.2 水槽实验中溯源冲刷过程的二维模拟
        5.2.1 实验条件与模型配置
        5.2.2 结果分析
    5.3 小浪底支流畛水口门溯源冲刷模拟
        5.3.1 支流畛水库区概述
        5.3.2 现阶段畛水口门溯源冲刷过程的数模计算
        5.3.3 拦沙期结束后畛水口门溯源冲刷过程的模拟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理念
    2.1“设计寿命”管理理念
    2.2 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2.3 两种管理理念的比较
3 水库泥沙淤积研究
4 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措施
    4.1 拦减水库上游来沙
    4.2 利用泄洪排沙设施排沙
    4.3 利用机械设备挖除水库泥沙
    4.4 出库泥沙的有效利用
5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6 结论

(3)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库泥沙淤积状况
    1.3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
        1.3.1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的两种理念
        1.3.2 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措施
    1.4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的研究现状
        1.4.1 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方法
        1.4.2 水库效益计算方法
        1.4.3 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
    1.5 本文工作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模型
    2.1 泥沙淤积对水库的影响
    2.2 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模型
        2.2.1 指标体系
        2.2.2 指标权重计算
        2.2.3 指标值计算
        2.2.4 评价模型建立
    2.3 典型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1 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2 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3 闹德海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4 官厅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3.5 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库容的水库效益计算
    3.1 水库效益与库容关系
        3.1.1 Gould-Dincer 方法介绍
        3.1.2 防洪效益计算的频率法介绍
    3.2 基于库容的供水效益计算方法
        3.2.1 计算方法概述
        3.2.2 计算方法建立
    3.3 基于库容的发电效益计算方法
        3.3.1 计算方法概述
        3.3.2 计算方法建立
        3.3.3 案例验证
    3.4 基于库容的防洪效益计算方法
        3.4.1 计算方法概述
        3.4.2 计算方法建立
        3.4.3 案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动态经济分析的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
    4.1 RESCON 模型介绍
    4.2 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技术路线
    4.3 水库拦沙比计算
    4.4 清淤能力计算
        4.4.1 冲沙
        4.4.2 蓄清排浑
        4.4.3 水力虹吸抽沙
        4.4.4 挖泥船挖沙
        4.4.5 干挖
    4.5 动态经济分析与优化
        4.5.1 动态经济分析
        4.5.2 动态经济优化
    4.6 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模型
        4.6.1 清淤措施净效益计算
        4.6.2 清淤措施比选
        4.6.3 模型编程实现
        4.6.4 输入数据准备
        4.6.5 模型的假设条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1 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1.1 水库基本数据
        5.1.2 清淤评价结果
        5.1.3 最优清淤方案
    5.2 小浪底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2.1 水库基本数据
        5.2.2 清淤评价结果
        5.2.3 最优清淤方案
    5.3 闹德海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3.1 水库基本数据
        5.3.2 清淤评价结果
        5.3.3 最优清淤方案
    5.4 官厅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4.1 水库基本数据
        5.4.2 清淤评价结果
        5.4.3 最优清淤方案
    5.5 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5.5.1 水库基本数据
        5.5.2 清淤评价结果
        5.5.3 最优清淤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水库排沙廊道结构静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排沙减淤的研究现状
        1.2.2 排沙建筑物的研究现状
        1.2.3 我国大力开展水库排沙减淤工作的迫切性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结构静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钢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及非线性理论
        2.1.1 混凝土的弹塑性力学理论
        2.1.2 钢筋的本构关系
        2.1.3 钢筋混凝土的非线性理论及求解
    2.2 流固耦合基本原理和附加质量法
        2.2.1 流固耦合基本原理
        2.2.2 附加质量法
    2.3 水库排沙廊道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计算方法综述
        2.3.1 动态分析基本原理
        2.3.2 反应谱分析法
        2.3.3 动态时程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库排沙廊道结构的静力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排沙廊道结构有限元模型
        3.2.1 基本模型
        3.2.2 模型材料参数的设置
        3.2.3 模型基本假定
    3.3 计算荷载
    3.4 不同结构对排沙廊道顶板-底板-腹板稳定性的影响
        3.4.1 跨长对廊道结构位移和应力的影响
        3.4.2 板厚对廊道结构位移和应力的影响
        3.4.3 断面形式对廊道结构位移和应力的影响
    3.5 淤沙压力对排沙廊道结构位移和应力的影响
        3.5.1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的设置
        3.5.2 泥沙压力对排沙廊道结构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库排沙廊道在地震激励下的动力响应
    4.1 引言
    4.2 排沙廊道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动态响应分析
        4.2.1 材料参数的设置
        4.2.2 计算方案及荷载
        4.2.3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
    4.3 排沙廊道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4.3.1 排沙廊道结构的自振特性计算理论
        4.3.2 排沙廊道结构的动态特性分析
    4.4 排沙廊道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反应谱分析
        4.4.1 设计反应谱的确定
        4.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排沙廊道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动态时程分析
        4.5.1 计算中选用的地震波
        4.5.2 地震荷载的施加
        4.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1.1 水库排沙廊道结构静力特性分析
        5.1.2 水库排沙廊道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响应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管道排沙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水库排沙清淤方式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管道运输研究现状
    1.4 新型管道排沙模式
    1.5 本文研究工作
第二章 水沙模型试验理论与管道输送计算模型
    2.1 水沙模型相似律
    2.2 模型沙的选择
    2.3 管道输送计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体化管道排沙特性研究
    3.1 机械加沙和小浪底排沙洞一体化的排沙模式
    3.2 一体化管道排沙效率的试验(模型沙)
    3.3 一体化管道排沙效率的试验(原型沙)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浪底水库管道排沙水力特性研究
    4.1 小浪底水库概况
    4.2 小浪底水库管道排沙初探
    4.3 输沙能力初步计算步骤分析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铜峡水库管道排沙中试试验
    5.1 试验介绍
    5.2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吸泥头结构优化试验研究
    6.1 吸泥头结构
    6.2 吸泥头管道系统排沙试验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引黄灌区泥沙和盐渍化问题预防与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综述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灌区水资源调度模型研究
    2.1 问题的提出
    2.2 模型的建立
第三章 水盐平衡方程
    3.1 水量平衡方程
    3.2 盐分平衡方程
第四章 灌区泥沙淤积特点分析与调度处理技术研究
    4.1 灌区泥沙淤积特点
    4.2 灌区泥沙运移规律
    4.3 灌区泥沙分布特点
    4.4 灌区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
    4.5 减淤的主要措施
    4.6 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
第五章 位山灌区水盐分析与水沙调度处理技术应用实例
    5.1 位山灌区概况
    5.2 灌区分区
    5.3 位山灌区水资源概况
    5.4 位山灌区水资源调度处理技术研究
    5.5 位山灌区水盐平衡分析
    5.6 位山灌区泥沙淤积与调度技术研究
    5.7 水沙调度技术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概括
    6.2 主要结论
    6.3 存在问题
参考文选

(8)多沙河流水库调水调沙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沙河流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
    1.2 水库调水调沙研究现状
        1.2.1 水库泥沙淤积的研究
        1.2.2 水库调度的研究
        1.2.3 水库调水调沙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三门峡水库概况
    2.1 水文概况
    2.2 水库工程状况
    2.3 水库运用概况
    2.4 水库泥沙状况
    2.5 蓄清排浑年度运用情况
第三章 泥沙入库
    3.1 泥沙来源
        3.1.1 流域产沙
        3.1.2 影响因素
    3.2 水沙过程
第四章 坝址泥沙
    4.1 模型简介
    4.2 坝址泥沙模拟
        4.2.1 参数率定
        4.2.2 问题讨论
        4.2.3 坝址泥沙模拟
第五章 水沙联合调度
    5.1 水库调洪计算原理
    5.2 水库调水调沙
        5.2.1 问题分析
        5.2.2 调度方案模拟分析
        5.2.3 水位出库控制模型
        5.2.4 模型算例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坝区水沙立面二维数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坝区水沙数学模型的研究意义
    1.2 剖面二维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3 数值方法的综述
    1.4 水沙数值模拟相关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剖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
    2.1 剖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的建立
    2.2 有限体积法简介
    2.3 水沙数学模型的数值解法
    2.4 模型边界条件
    2.5 剖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有关问题的处理
第3章 数学模型的检验和应用
    3.1 三门峡水库概况
    3.2 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及相关参数
    3.3 剖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验证分析
    3.4 进水孔不同位置库区水沙研究
第4章 水库异重流的模拟
    4.1 水库异重流研究的意义
    4.2 异重流的潜入点的判别
    4.3 异重流的模拟
    4.4 异重流的计算与分析
第5章 模型的前后处理
    5.1 模型的前处理
    5.2 计算结果的可视化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万家寨水库淤积现状及排沙方案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沙河流水库异重流与溯源冲刷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 王增辉. 武汉大学, 2016(01)
  • [2]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综述[J]. 谢金明,吴保生,刘孝盈. 泥沙研究, 2013(03)
  • [3]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研究[D]. 谢金明. 清华大学, 2012(07)
  • [4]异重流导致泥沙淤积及减淤措施[J]. 陈星,徐雪松.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08)
  • [5]水库排沙廊道结构静动力特性研究[D]. 刘春林. 天津大学, 2009(S2)
  • [6]管道排沙特性试验研究[D]. 罗大鑫. 天津大学, 2009(S2)
  • [7]引黄灌区泥沙和盐渍化问题预防与处理方法研究[D]. 武瑞锁.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9)
  • [8]多沙河流水库调水调沙研究与应用[D]. 万新宇. 河海大学, 2005(04)
  • [9]坝区水沙立面二维数学模型研究[D]. 吴腾. 武汉大学, 2005(05)
  • [10]长河孤旅——黄万里与三门峡[J]. 赵诚. 报告文学, 2004(08)

标签:;  ;  

万家寨水库淤积状况及排沙方案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