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英双外语教学中应采用二语对比的教学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魏思文[1](2021)在《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各国、各界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日益深化,世界日益密集为“地球村”,对于多语言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增多,三语、多语习得过程中的诸般课题接连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得到日益密切的关注。但时下,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繁多,本文系在此前成果之基础上,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中的汉语(L3)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的语音样貌及其流变,同时通过和日(L1)汉(L2)双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及其流变过程对比,分析日语(L1)和英语(L2)在汉语(L3)习得过程中的迁移现象,并对日英汉三语者在汉语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方面的迁移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递进教学效能的可能性和相关策略。本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陈述本文研究背景,界定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语音实验采用的研究手段以及方法,展现研究创新点及其价值。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增强和正在全球范围内升温的“汉语热”,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汉语学习者持续增多,其中有英语习得经验的日英双语者数量可观。学术界关于汉日双语学习和汉英双语学习的研究比比皆是,对日英汉三语学习的研究却寥若星辰,鲜少得到关注。回顾国内外“三语习得”的研究历程、发展阶段和研究重点,着重关注“三语习得”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语言迁移。通过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不可避免地受已或部分习得的日语和英语语音经验的迁移过程,探究其因果关系。第二章,本章以既往研究为基础,举凡本文所使用的相关成果,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语言迁移、中介语以及实验语音学五个方面。第三章,详述调查目的及其相关准备,包括研究对象和语音样本选取、问卷设计理念、语音样本采集原则,特别是基于语音学教研软件praat对于语音样本的判别、分析、取值等具体研究实践及其与预期对应程度。第四章,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审视,展现了两组样本调查数据结果: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和在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的对比,阐明日汉双语者的语音迁移和日英汉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实践基本相同,求证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学习汉语(L3)主要表现为f[f]和h[x]混淆,r[(?)]和l[l]混淆,sh[(?)]、s[s]和x[(?)]的混淆,舌尖音塞擦音(zh[(?)]、ch[(?)]、z[(?)]、c[(?)])读作舌面塞擦音(j[(?)]、q[(?)]),n[n]和ng[(?)]混淆以及送气音错读为不送气音六类。单元音迁移主要体现在ü[y]、卷舌元音er[(?)]以及-i[(?)]、-i[(?)]和i[i]的迁移;复元音的迁移相对复杂,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复元音发音不连贯,一些复元音单化,还有一些复元音的介音丢失。声调的迁移主要体现在上声错读成阳平。此外,还详细讨论了日汉双语者和日英汉三语者在上声变调、“一”和“不”变调、轻声和儿化的音变时的迁移表现。第五章,本章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考察分析,出现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语际影响。包括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以及目的语汉语(L3)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的影响。同时,一些源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时间也是造成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出现迁移的原因。第六章,针对我们样本展现的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并结合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日语(L1)和英语(L2)的音系特征,试提出有进行性功能的教学策略,期盼能给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些许参考。第七章,总结本文,试对日(L1)英(L2)汉(L3)三语汉语习得中的语音迁移形成初步的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徐凤珍(TU PHUNG TRAN)[2](2020)在《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的词汇表征研究》文中指出二语学习者两种语言词汇和概念的连接模式一直是心理语言学领域双语词汇加工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其中,对于二语学习者的词汇表征,一直以来存在着三种观点:词汇连接模型、概念调节模型和修正层级模型。随着该课题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以不同的语言材料进行探讨分析且获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以同源词为实验材料的研究发现,由于两种语言有部分词汇具有语义重叠和语音类似的特点,因此获得了语音的显着效应以及同源词加工优势效应现象并支持了双语交互激活模型(The 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BIA+)。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现代越南语与现代汉语的同源词不仅在语义和语音方面有相似之处,而且还在汉越音上还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似乎表明,越汉同源词不仅包括以往研究材料的语义重叠和语音类似两种因素,还包含汉越音(即中文汉字的越南语读音)这个因素。因此,与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相比,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对越汉同源词的词汇表征加工机制是否存在特殊性,这一问题还有待深探讨。本研究采用越汉同源词的汉越词为实验材料,以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听觉呈现词汇判断任务的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实验范式来考察:(1)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2)跨语言启动的对称性,(3)汉越词语音类似效应和(4)汉越词加工优势效应。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词汇表征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1)在听力理解中的跨语言条件下,L1启动L2方向下,汉越词语音稍微类似和汉越词语音高度类似条件下均出现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L2启动L1方向,非汉越词条件下出现了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现象,并且是负启动效应。(2)实验中也发生了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3)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在词义理解中出现了汉越词语音类似效应和(4)汉越词加工优势效应。此外,本研究部分支持了修正层级模型和双语交互激活模型(BIA+)的观点,并且提出了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的词汇表征模型:越汉两种语言词汇在语义、汉越音和语音方面,如果共享的特征越多,从越南语到汉语方向的联系强度越强;而如果共享的特征越少,从汉语到越南语方向的联系强度则越强。据此,本研究进一步推测,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较多依赖汉越词中的汉越音信息。但是,他们在理解越南语词汇时则会倾向于关注语音线索的变化。另外,研究结果也能为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和汉语教师提供汉越词教学的参考意见。
彭丽洁[3](2020)在《二外英语教与学现状与改革——以某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为例》文中提出高职院校学生选择商务日语专业的内在动机主要是喜欢日语和对英语学习感到倦怠,外在动机主要是日语人才就业的前景广阔,种种原因致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颇为消极。对商务日语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结合学习动机理论,除了通过改进英语本身教学方式外,还可尝试利用学生对日语的兴趣来促进英语的学习,实现双语互相促进来实行教学改革,使英语课堂更能满足学生需要,与时俱进。
倪婷婷[4](2018)在《浅论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的释义和例证问题》文中指出辞书数字化是词典未来的发展模式。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高度普及的当前,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已经逐渐取代纸质版的对外汉语词典,成为汉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的重要工具。但是,目前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编纂技术尚不成熟,词典内容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释义和例证角度切入,探讨现有的对外汉语词典App在内容编纂上存在的问题。我们选取Pleco、Train Chinese和Hanping三部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作为研究对象,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选取甲、乙、丙、丁四个级别的词各70个(共计280个样本词),利用所抽样本词考察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在释义和例证上存在的不尽完善之处,并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就释义而言,我们从释义内容、释义方法和释义用语三个角度切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梳理;就例证而言,我们通过对例证形式、例证内容和例证的匹配度问题进行考察,论述了例证编纂存在的诸多问题。考虑到汉语易混淆词在对外汉语词典中多以英语“同译词”形式存在的问题,我们从《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中随机抽选了 40对易混淆词,进一步考察对外汉语词典App对易混淆词的处理情况,梳理了释义和例证在区别性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考察,我们认为对外汉语词典App之所以在释义和例证上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是由于词典编纂者未能将已有的对外汉语词典编纂经验和电子词典编纂技术加以有效结合,且词典编纂的随意性较强,导致对外汉语词典App的外向型和学习性特征不突出,移动智能终端的载体优势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难以满足新一代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据此,我们进一步思考了理想的对外汉语词典App的编纂理念问题,认为词典编纂者有必要树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外向型电子词典编纂理念,这是编写高质量的对外汉语词典App的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搭建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的释义和例证框架模型,并以具体词目“偶然”为例,设计了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的释义例证样稿,以期为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编纂提供参考。
马灵灵[5](2016)在《维吾尔族初中生汉语水平对其英语写作的影响研究 ——以石河子市S中学内初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维吾尔族是新疆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新疆区内初班学生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少数民族。对于维吾尔族初中生来说,汉语是习得母语之后的第二语言,英语是双语政策下的第三语言,前者势必会给后者的学习和使用带来诸多影响。写作是语言输出的主要形式之一,能够很好地反映学习者的思维过程。研究维吾尔族初中生汉语水平对其英语写作的迁移,有助于改善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促进维吾尔族初中生的英语写作教学。另外,Lay在二语习得中的研究发现:母语写作能力在七个方面会在二语写作时发生正迁移,而三语习得的情形如何,就笔者所知,目前研究甚少。为此,本研究设定以下三个问题:(1)维吾尔族初中生汉语水平与其英语写作水平是否存在相关性?(2)若存在,维吾尔族初中生汉语水平对其英语写作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3)汉语水平的高低对维吾尔族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首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有关第二语言对第三语言习得的跨语言影响进行综述,对汉语水平和跨语言影响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本研究的三个理论基础,即迁移理论、错误分析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以新疆某中学九年级内初班的76名维吾尔族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测验法、错误分析法和访谈法对研究对象的汉语水平和英语写作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实证研究得知:(1)维吾尔族初中生汉语水平与其英语写作水平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0.753(p<0.01);(2)维吾尔族初中生汉语水平对其英语写作的影响表现在正迁移和负迁移两个方面,正迁移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进入初三以后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汉语思维习惯,汉语是英语写作过程,如构思、把握作文的谋篇布局和回忆过去的经历等的媒介语言,起到了比其母语更为重要的作用。76名被试的英语作文中共有403处来自汉语负迁移的错误,分为7种类型,其中动词第三人称的单数错误频率最高,占负迁移总数的33%。(3)研究表明汉语水平不同对维吾尔族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对维吾尔族初中生的写作教学具有两点启示:(1)维吾尔族初中生所在学校的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汉语正负迁移对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汉语负迁移,提高正迁移。(2)第二语言水平决定其本身是否向第三语言发生迁移,以及迁移是起促进还是阻碍作用;二语和三语水平协调发展对三语习得效果至关重要。注重三语之间的对比,协同提高二语水平,增加目标语言的输入,以及加强写作练习是帮助维吾尔族初中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
王剑青[6](2015)在《三语习得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公选课《俄语入门》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对多种语言的需求,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外语选修课。,着重从三语习得理论的角度,以公选课《俄语入门》为例,探讨了在母语(汉语)和英语之后,学习第三语俄语时,如何学习字母发音和加强词汇记忆,来提高俄语学习的质量。
黄兴华[7](2014)在《俄英对比与俄语二外教学》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比较教学法入手,简单阐述了俄语和英语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性学习前提,概括总结了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共同现象和差异,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英语知识,促进俄语的学习。作为俄语二外教师应加强对俄英两种语言的认识,依靠学生的英语知识,有借鉴、有比较地进行教授俄语。
桂明妍[8](2014)在《三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西班牙语)教学的影响初探》文中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三语习得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基于此,以迁移理论为指导,探索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西班牙语)的过程中,其已掌握的二语(L2)(英语)与正在学习的三语(L3)(西班牙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些相互影响,提高教学效率并避免英语对西班牙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王淑杰[9](2014)在《俄英定语从句差异之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定语从句是俄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俄语语法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俄英定语从句进行了对比,旨在使学生在已有的英语基础上寻找俄英定语从句的差同,从而较好地掌握俄语定语从句,增强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更好地深化俄语教学改革。
谭爱华[10](2012)在《语言可加工性理论下的三语迁移现象及其对少数民族外语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语言迁移一直以来就是语言习得研究的热点和基本问题。但随着认知语言学和三语研究的日益成熟,语言迁移研究拓展到多语言间,影响第三语言习得过程。在语言可加工性理论指导下,可分析第三语言习得过程中,汉语、英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相关因素,探讨三语背景下语言迁移的规律及其对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俄、英双外语教学中应采用二语对比的教学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英双外语教学中应采用二语对比的教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语言迁移研究 |
1.1.2 语言迁移研究发展简史 |
1.1.3 习得 |
1.1.4 实践背景 |
1.2 研究界定 |
1.2.1 三语和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的区别 |
1.2.2 三语习得和二语习得 |
1.2.3 本文研究问题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仪器 |
1.5 研究价值和意义 |
1.6 相关文献综述 |
1.6.1 三语习得研究发展史 |
1.6.2 语言迁移研究动态 |
1.7 研究方法 |
1.7.1 实证研究法 |
1.7.2 对比分析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实验语音学 |
2.2 偏误分析理论 |
2.2.1 偏误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状况 |
2.2.2 偏误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 |
2.2.3 偏误分析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
2.3 语言迁移理论 |
2.3.1 语言迁移 |
2.3.2 语际影响 |
2.4 中介语理论 |
2.4.1 中介语的名称之辨 |
2.4.2 中介语的形成因素 |
2.4.3 中介语的特点 |
第3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 设计方案 |
3.2 调查对象及过程 |
3.2.1 调查对象 |
3.2.2 实验信息采集的过程 |
3.3 praat辅助语音分析 |
3.3.1 praat的相关参数介绍 |
3.3.2 基于praat的语音偏误分析 |
第4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实证分析 |
4.1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辅音的迁移 |
4.1.1 擦音的迁移 |
4.1.2 塞擦音的迁移 |
4.1.3 鼻音的迁移 |
4.1.4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迁移 |
4.2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元音的迁移 |
4.2.1 单元音的迁移 |
4.2.2 复元音的迁移 |
4.3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音变的迁移 |
4.3.1 上声变调的迁移 |
4.3.2 “一”和“不”的变调 |
4.3.3 轻声 |
4.3.4 儿化 |
第5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成因分析 |
5.1 语际影响 |
5.1.1 无英语(L2)参与,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
5.1.2 英语(L2)参与下,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
5.1.3 目的语汉语(L3)的影响 |
5.2 学习者自身的影响 |
5.2.1 学习动机 |
5.2.2 学习时间 |
5.2.3 学习策略 |
第6章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语音的教学策略 |
6.1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辅音的教学策略 |
6.1.1 f和h的教学 |
6.1.2 zh、ch、sh的教学 |
6.1.3 r和l教学 |
6.1.4 z、c、s和 j、q、x的教学 |
6.1.5 -n和-ng的教学 |
6.1.6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教学 |
6.2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元音的教学策略 |
6.2.1 单元音的教学 |
6.2.2 复元音的教学 |
6.3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声调的教学策略 |
6.4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音变的教学策略 |
6.4.1 汉语(L3)变调的教学 |
6.4.2 汉语(L3)轻声的教学 |
6.4.3 汉语(L3)儿化的教学 |
第7章 结语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的词汇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使用的术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越南汉语学习者的现状 |
1.1.2 汉越词在越南语里的重要地位 |
1.1.3 第二语言词汇表征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二语学习者词汇表征相关的文献综述 |
2.1 二语学习者的词汇表征 |
2.1.1 二语学习者词汇表征的内涵 |
2.1.2 二语学习者词汇表征的基本理论 |
2.2 二语学习者词汇表征的影响因素 |
2.2.1 被试的选择 |
2.2.2 实验材料的选择 |
2.3 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的研究 |
2.3.1 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
2.3.2 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的启动对称性 |
2.4 越南汉语学习者词汇表征的研究 |
2.4.1 越南汉语学习者词汇表征的研究现状 |
2.4.2 越南汉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的特殊性 |
2.4.3 小结 |
第三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
3.1 问题提出 |
3.1.1 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的词汇表征 |
3.1.2 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词义理解中的跨语言启动不对称性 |
3.1.3 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词义理解中的汉越词语音类似效应 |
3.1.4 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词义理解中的汉越词加工优势效应 |
3.1.5 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词义理解中的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
3.2 研究方案 |
3.2.1 研究内容 |
3.2.2 研究假设 |
3.2.3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汉越词加工优势效应研究 |
4.1 研究目的、研究假设与实验设计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假设 |
4.1.3 实验设计 |
4.2 实验一越南语启动汉语的汉越词加工优势效应研究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实验二汉语启动越南语的汉越词加工优势效应研究 |
4.3.1 实验目的 |
4.3.2 实验方法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综合结果与分析 |
4.5 结论 |
第五章 汉越词语音类似效应研究 |
5.1 研究目的、研究假设与实验设计 |
5.1.1 研究目的 |
5.1.2 实验假设 |
5.1.3 实验设计 |
5.2 实验三越南语启动汉语的汉越词语音类似效应研究 |
5.2.1 实验目的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实验四汉语启动越南语的汉越词语音类似效应研究 |
5.3.1 实验目的 |
5.3.2 实验方法 |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综合结果与分析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综合讨论 |
6.1 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词义理解中的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
6.2 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词义理解中的跨语言启动不对称性 |
6.3 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词义理解中的汉越词语音类似效应 |
6.4 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词义理解中的汉越词加工优势效应 |
6.5 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的词汇表征模型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2.1 对汉越词的实证研究 |
7.2.2 更细化的实验材料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汉语语义理解度评定表 |
附录二 :越南母语者越南语熟悉度评定表 |
附录三 :非越南汉语学习者和越南语母语者越汉语音类似评定 |
附录四 :汉语和越南语翻译对等词的调查表 |
附录五 :实验使用的听觉刺激单词表 |
附录六 :实验的指导语(越南语版) |
附录七 :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个人信息调查表 |
致谢 |
(3)二外英语教与学现状与改革——以某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外英语学与教现状 |
(一)学情现状 |
(二)教情现状 |
二、二外英语教学改革 |
(一)设立合适的目标,获得良好的自我效能,改变英语学习态度 |
(二)运用多种形式激活潜在的内部动机,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
1. 把课文内容盘活 |
2. 灵活运用各种英语素材 |
(三)英日对比学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创造语言学习新鲜感 |
(4)浅论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的释义和例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释义的考正 |
第一节 释义内容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释义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释义用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例证的考正 |
第一节 例证形式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例证内容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例证与被释词的匹配问题 |
第四章 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易混淆词辨析的考正 |
第一节 易混淆词辨析板块缺漏 |
第二节 易混淆词的释义缺乏区别性 |
第三节 易混淆词的例证缺乏区别性 |
第五章 基于移动终端的理想的对外汉语词典编纂的思考 |
第一节 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编纂理念的思考 |
第二节 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模型的设计 |
第三节 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偶然”释义例证的样稿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维吾尔族初中生汉语水平对其英语写作的影响研究 ——以石河子市S中学内初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六、研究的重难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语言迁移理论 |
二、错误分析理论 |
三、信息加工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数据收集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一、维吾尔族初中生汉语水平与其英语写作水平之间的关系 |
二、维吾尔族初中生汉语对其英语写作影响的具体表现 |
三、汉语水平的高低对维吾尔族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差异 |
第五章 结论 |
一、主要发现 |
二、启示与教学策略 |
三、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三级考试试卷 |
附录二:A Student’s Sample English Writing |
附录三:维吾尔族初中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英语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五:语文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三语习得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公选课《俄语入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何谓三语习得 |
三、三语习得在《俄语入门》教学中的应用 |
1. 字母发音 |
2. 词汇记忆 |
四、结语 |
(7)俄英对比与俄语二外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俄英语言对比教学的前提 |
2 概括总结, 对比求同 |
2.1 字母和语音的对比 |
2.2 词汇和词法的对比 |
2.3 语法的对比 |
3 重视差异, 巩固教学效果 |
(8)三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西班牙语)教学的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语习得研究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理论基础 |
二、语言迁移研究与三语习得 |
三、西班牙语二外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和影响 |
1. 语音方面的迁移及影响 |
2. 词汇方面的迁移及影响 |
3. 语法方面的迁移及影响 |
四、三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第二外语 (西班牙语) 教学的启示 |
1. 教师在教学中可多利用英语, 进行英语、西班牙语双语的比较 |
2. 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干扰,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负迁移并实现正迁移 |
(9)俄英定语从句差异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上的差异 |
二、常见的关联词/关系词的差异[4] |
三、常见的疑问副词/关系副词的差异[5] |
(10)语言可加工性理论下的三语迁移现象及其对少数民族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发展 |
二、 语言可加工性理论 |
三、 三语间的语言迁移研究 |
四、 三语迁移理论对民族外语教学的启示 |
四、俄、英双外语教学中应采用二语对比的教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D]. 魏思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2]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的词汇表征研究[D]. 徐凤珍(TU PHUNG TRAN).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3]二外英语教与学现状与改革——以某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为例[J]. 彭丽洁. 现代职业教育, 2020(35)
- [4]浅论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外汉语词典的释义和例证问题[D]. 倪婷婷. 南京大学, 2018(01)
- [5]维吾尔族初中生汉语水平对其英语写作的影响研究 ——以石河子市S中学内初班为例[D]. 马灵灵.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6]三语习得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公选课《俄语入门》为例[J]. 王剑青. 中国校外教育, 2015(35)
- [7]俄英对比与俄语二外教学[J]. 黄兴华. 时代教育, 2014(14)
- [8]三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西班牙语)教学的影响初探[J]. 桂明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07)
- [9]俄英定语从句差异之比较[J]. 王淑杰.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03)
- [10]语言可加工性理论下的三语迁移现象及其对少数民族外语教学的启示[J]. 谭爱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