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套路速成教学法

武术套路速成教学法

一、武术套路速成教法(论文文献综述)

于福建[1](2021)在《南京市普通高校学校武术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武术具有良好的体育功能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也构成了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在国家“武术进校园”政策的号召之下,高校武术获得了蓬勃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课程所代表的价值定位以及所需要的推广策略都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变化,目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也呈现出许多问题。因此,本研究立足普通高校学校武术价值定位,针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助于促进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研究方法:本文以南京市普通高校学校武术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选取南京市10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和武术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手段对上述研究主题进行探究。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学校武术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价值,阐释学校武术在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中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但是,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校受教育期间对学校武术活动实施现状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找出其困扰推广的关键性因素。只有通过普通高校学校武术蕴含的价值进行推广,并针对性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从而促进普通高校学校武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结论:研究认为,促进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提倡并实施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教学转型与课堂重构,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2)改革武术教学课程。分类设置武术课程,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3)结合各校特色,大力发展武术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推行一校一拳,传承拳种文化;培养学生习武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武习惯;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4)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树立考核主体多元化的观念,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5)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拓宽武术特长教师进校渠道,注重在职武术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孙萧[2](2021)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民国“尚武热潮”的网络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重振文化自信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伴随着武术和当代社会接轨、市场活力提升、国际化发展加快,它也面临着一定的推广困境。因此,如何在立足当代的基础上,通过新视角回溯以往的实践经历,以获得突破当前困境、促进武术推广的有利启示,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由此,本研究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视角切入点,聚焦民国这一武术推广较为成功的时期,以民国“尚武热潮”现象及其背后各个行动者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梳理民国武术推广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表征,分析各个要素作为独立行动者在武术“成功普及”环境中所担任的角色,进一步构建出民国武术推广的行动者网络结构。同时,将这一结构逻辑和当前武术的推广行动相结合,在比照结构差异的基础上得出当代武术推广的新启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新时代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社会文化需求的变化和武术推广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取法民国这一武术发展高峰期“尚武热潮”中的武术推广经验,在扬弃的基础上构建当代武术推广的网络模式,通过要素调整逐步打通各环节联系,是突破现实困境、促进当代武术推广的有益尝试。2.目前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不断深入,然而这一理论在武术推广方面的应用研究还鲜有见到;当前有关武术推广的研究呈现出宏观性、地方性和具象性兼具的特点,但是缺乏武术推广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相关研究。国外相对成熟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表征理论和动态稳定性理论等值得我们在武术推广研究中加以借鉴。3.对民国“尚武热潮”武术推广社会表征进行原因剖析,作者认为,这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等多重因素加持的结果,也是看似偶然之中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通过武术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武术方面激烈的思想碰撞,最终形成了“人人尚武”的社会热潮,是武术推广普及获得成功的典例。4.民国的武术推广符合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运行条件和程序逻辑,在系统内形成了规划倡导者、最终决策者、社会传播者和直接响应者四类行动者,并以最终决策者为核心行动者;各类行动者通过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和异议解决四个程序完成了武术推广的转译过程,实现了网络系统在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运转;当代武术推广的行动者网络结构出现了主体差异和结构差异,其主体差异表现为:类型变化为规划倡导者、主体承载者、社会传播者和最终响应者四类,产生许多新的个体行动者;结构差异表现为:当代网络结构产生了上游政府行为流向和特殊行动者(中央国术馆)变化。5.根据民国和当代武术推广网络结构对比,得出了当代武术推广工作的三点启示,具体为:(1)搭建结构化体系、实现武术推广的要素联动;(2)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网络系统,保持网络“生机”;(3)明确外部边界,引导内部行动者“各归其位”。

李兆旭[3](2020)在《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在社会生活中兼具“小众”与“大众”性质——以体育为业的人才固然是少数,但每个人都可以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都与体育人才的主导和参与密不可分。体育学校培养的人才,既是体育行业的基础,又是大众体育的引领者,这就让体育学校具备沟通多种研究视角的可能性。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和教学工作,是体育学科和体育行业发展状况的典型样本;体育学校与政府、民众的关系,又反映着民国时期体育文化的特质、发展路径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状况。为进一步梳理有关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史实,展现中国体育行业的专业化、近代化进程,并更准确地评价中国近代体育学校的历史地位及历史作用,本论文分五章、两部分研究了民国时期的体育学校。第一部分由第一、二、三章组成,分别从起源、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三方面入手,呈现近代体育学校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中国人自主兴办的体育学校和西方人在华培养体育人才的工作,是体育学校在中国的两大起源。两者均认同体育兼具锻炼身体和塑造精神的意义,因此都迫切希望大量培养体育教师。两类体育学校在竞争中,共同塑造了以自然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体育教师为首要目标,理论学科与运动训练相结合,融入中国传统体育元素的体育专业教育模式。体育学校日后遇到的诸多问题,也在起步阶段初露端倪。第二章分别探讨了公立体育学校和私立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状况。1929年前,公立体育学校的发展相对迟缓,而私立体育学校深受五四时期民族主义和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成为培养体育人才的主要力量。从1929年起,南京国民政府的体育政策日益积极,辐射全国的公立体育学校系统初现雏形。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私立体育学校的约束,私立体育学校被纳入体育师资训练系统。但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私立体育学校大受打击,公立体育学校成为体育学校的主体。第三章探究了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训练体育师资为宗旨和首要目标,培养文化素质全面,体育理论扎实,运动技能优秀,实务能力突出的体育人才,是体育学校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体育学校在招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毕业就业各环节,探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并采取了多种手段,希望将人才培养机制的效能最大化,但效果并不理想。体育学校的产生、经营和教学活动,既体现了近代体育学的学科建设成果,也反映了民国时期体育事业总体孱弱的现实。第二部分由第四、五章组成,探究近代体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并从体育视角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其中,第四章探讨了体育学校中的武术教学,认为武术成为近代体育的重要项目,既是以西方体育学科衡量和改造中国传统体育的结果,也是在民族主义话语下与西方对抗的实践。在“西方近代体育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追求下,专业学校武术成为了一门自成体系的,技术和理论兼备的“学问”,但是,仅凭近代专业学校武术,尚难以充分完成传承、发展武术的重任。第五章延续了过往学者关于体育对女性的身体改造,以及体育与妇女解放关系的探讨,认为近代女子体育专业教育一方面以“体育救国”的追求打破和否定了传统意义上“柔弱无力”的文雅,另一方面又定义了健康柔美的“文雅”,两者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内核一脉相承,都认为女子应阴柔委婉,女性应弱于男性。性别刻板印象的推翻与重建,既刺激和保护了女子体育的初步发展,客观上在体育行业内创造了女子专属的空间。又严重限制了女体育从业者的从业方向和上升空间。民族主义在体育专业教育中的支配地位,似乎与自然体育思想的主流地位相悖;实质是民族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统一。因为自然体育提升身体素质的目标仍然与“体育救国”相一致,其引入的近代竞技体育项目,不仅为传统体育的改造提供了样板,甚至也成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的重要方式。因此,自然体育思想虽然在价值观上与“体育救国”存在差异,但仍能与“体育救国”并行不悖。

麻晨俊,高亮[4](2019)在《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考述》文中提出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的开展及历史价值进行研究。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开展的特征主要有:"术德并重、文武兼修"教育思想的确立;班级授课制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与现代体育接轨的课程设置;多元并重的教学评价;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其历史意义在于是现代教育中的武术拓荒者;促进了武术在社会各界中的传播;对武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早期探索。启示:确立武术师资培养的指导思想;丰富武术教育的学习内容;回归"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刘帅兵[5](2019)在《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文中指出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语境中,武术教育如何主动发力助推“教育强国”进程,是新时代所需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民国时期的武术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其开展与国家建设相关。政权为寻求强国之路,由“病夫”引发诸多议题,成为各种社会力量为政权献策的切入点。社会精英群体的出现立即成为政权主动寻求合作的社会力量。在国家主动建立各种制度和各种社会力量自觉参与下,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出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可以说是当代武术教育助推“教育强国”的基石。“历史虽过去,而非真过去”,历史只有在不断被重写中才能实现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和对话,并在新的解释和理解中得以完善和丰富。鉴于此,运用文献资料、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和倒溯等研究手段,对国家与社会两者是如何相辅相成推动着武术教育的生成进行诠释,旨在重新发现、理解阐明、解释意义。结论:1)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在顺应社会现实脉络和自身演进中呈现出初始、探索、全盛、滞缓等四阶段。在国家主动建立各种制度和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下推动着武术教育的生成。其历史性转变体现在逐渐成为国之大事、实现行政力主导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开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普及与发展、完成教育价值的转向。2)民国时期在构建武术教育体系中,师资培育的政策与方式相契合,教法改进遵循着继承、发展、创新的理路,教材也出现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全国教材等三级。师资培育、教法改进、教材编制为武术教育课程设置提供技术前提。从学校武术自主设置课程到地方性课程标准纲领以及全国性课程标准纲领的出现,可以说是在国家和社会联动合力下将以往武术教育散点性教学的一次重大整合。3)聚焦个案,北京体育研究社作为社会力量承担着国家本应的责任和义务。其提倡武术兼及体育、提交议决案、培养师资、编写教材、探索教法、研究理论是整个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工作者”的缩影。精武体育会作为社会力量,除开展武术教育之外,积极承担着践行民族解放、重塑新民人格、启蒙强种强国的重任,这直接与国家建设相关。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作为官方组织,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仅因经济和战争因素就足以使其倒闭,更无之后出现将学校武术教育推向高峰的局面。建议:1)当代武术教育继续在国家与社会相辅相成中主动发力助推“教育强国”进程。强化国家在政策上的保障和扶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重视武术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培养与社会接轨的武术人才。2)继续深化师资培育的全面性,完善师资聘任制度、进修制度、福利待遇。武术教学方法改革继续遵循着继承、发展、创新的理路开展。优化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和全国教材,使校本武术课程、地方武术课程、全国武术课程相结合。3)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依然要坚守社会的责任担当,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强化武术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规避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依附和模仿。推行多元教育形式联动,维系武术教育的过程性。4)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深入挖掘武术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教材的编制以及课程设置当中。5)研制《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使其理论和技术相结合,拳术与器械相结合,套路和技击相结合。同时在《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中留有余地鼓励地方性优秀拳种的引入。

宋亚洲[6](2019)在《普及与推广视域下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的实验研究 ——以形意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系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阶段开展武术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武术技能的学习,锻炼意志品质、提高防身自卫能力,还可以通过武德武礼、武术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感悟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当前大学武术开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以教学经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学生访谈了解到,大学生对于武术文化认知以及学习兴趣仍存在严重问题。基于此,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对武术文化认知以及学习兴趣的问题,设计一套大学生感兴趣并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武术传习方案,旨在提升大学生武术认知、武术兴趣、武德武礼以及武术技术水平,从而有利于普及与推广中国武术文化,助推“中国梦”以及“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进行了设计,并通过实验教学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本实验以河北医科大学本科2017级武术选修课四个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1班、2班为实验班,3班、4班为对照班进行了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通过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主要包含以下9个方面内容。(1)传习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在“尚武崇文,尊礼重德”宏观思想指导下,以大学生感兴趣并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武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功法、套路、格斗为主要教学形式,以武术发生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为指导设计主要教学程序,注重文武兼备、内外兼修,以利于更好地普及与推广中国武术文化。(2)传习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武术发生发展规律、符合体育教育发展规律、符合武术普及与推广规律。(3)传习目标:了解武术常识及基本理论知识,提高武术文化及攻防技术的认知水平;激发武术学习兴趣,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习武”意识;学习武术套路、攻防技能,掌握武术的演练、攻防技术及应用;培养武德修养、武礼行为以及尚武崇德的武术文化精神。(4)传习对象:普通大学生。(5)传习内容:技术内容选取原则需符合“以快速有力类拳种为主、传统武术、具有较强的攻防实战性、具有较为丰富的练习内容和形式”,本实验选取形意拳为具体技术内容;武德武礼内容(以武德训、武德口号、武德名言、武德音乐为主的武德规范,以抱拳礼、鞠躬礼、点头礼、跨立礼、举手礼、持械礼为主的武礼规范);武术文化认知内容(武术文化展演、武术文化常识、武术文化故事、武术文化答疑)。(6)传习程序:以武术起源、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规律为依据,把“攻防技击”作为武术传习的主线,将传习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单招攻防学练阶段、对练套路练习阶段、单练套路练习阶段、复习提高备考阶段,武术文化、武德武礼贯穿教学始终。(7)传习效果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8)传习教具:拳靶、拳套、多媒体、微信软件、音响。(9)传习方案实践的注意事项:深入理解传习方案设计理念、武术教师应树立良好形象、传习过程需强调安全。研究结论:通过实验验证,实验班与对照班总体具有显着性差异,可推论该方案具有可行性。

张鑫[7](2019)在《河南省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办校成功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民办武术学校,应社会需求而生,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因其特殊的教育及办学性质,与其它普通学校相比,所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塔沟武术学校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砥砺前行,经受了长达41年漫长的历史考验,形成了武术教育集团化发展格局,取得了许多瞩目的辉煌成就,已成为全国知名武术教育品牌。通过对我国武术学校成长史及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对于武术学校而言,似乎并无过多经验可借鉴、吸收。为此,文章通过梳理塔沟武术学校的创办起因和发展历程,把握其管理模式演变,对其管理模式构建体系,品牌专业,升学就业保障体系,武术艺术传播,武术产教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其办学成功经验,加以归纳、提炼、升华,探索经验启示,将经验总结上升至理论成果,为我国武术学校提供可贵的价值参考,推动武术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对塔沟武术学校办校成功经验进行研究。主要结论:1.塔沟武校推行动态专业调整机制,紧跟时代人才需求,在把握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培养对接,构成了多样人才培养体系。2.塔沟武校对已有管理模式的不断改革、重构,形成了相对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确保学校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推动着学校的高效运转。3.塔沟武校以传统武术为教学根本,提炼其精髓,在不失传统武术独特的技击理念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借鉴、吸收适宜的科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构建有效的教学内容体系,传承武术真谛。4.塔沟武校学历教育纵向一体化发展,有效弥补了武术学校学历教育空白,实现了共育人才培养、内部资源统筹、流动优化,集约设施建设,为武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体系。5.塔沟武校借助外界资源,创造武术艺术精品,有效运用现代媒介的传播力度,将学校真实有效的教学成果传递给社会公众,为学校品牌建立坚实的壁垒,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度,使学校逐渐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少林武术文化符号和知名的武术学校品牌。6.塔沟武校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明确发展定位,推进产教融合,形成产教联动效应,开拓教产融合对接培养体系,实现互补、双赢的产教格局,为学校提供新的创收,为武术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浩然[8](2019)在《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武术师资组成现状的调查报告》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条文对文化发展进行了规范和指引,更是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从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自产生伊始,历久弥新。学校是武术传承传播的最佳场域,近年来,河南省立足于学校这个平台对武术的传承发展进行了战略式引导。自2015年河南省体育局与河南省教育厅出台《关于申报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的通知》以来,于河南省中小学开展的武术特色学校项目已初见成效。展现出校园武术文化氛围浓郁,学生参与武术积极性高的良好局面。武术教师作为校园武术传播的重要媒介,对校园武术工作的开展效果、文化的传承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在国内未有先例,其中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些许不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中武术师资的来源、基本信息、技术理论水平、教学内容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经调查统计,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武术师资队伍呈现:男女教师比例约为3.4:1;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习武年限在5年及以上者约占半数;武术师资队伍呈现出年轻、有活力的良好局面。但专业武术教师数量缺乏;职称结构不稳定;师资整体段位等级偏低;教师科研水平不足;技术教学教法掌握不全面,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存在着待遇水平低的现象。为了师资队伍的长远发展,应打破职业鸿沟,引进多渠道人才入校教学;适当政策倾斜,提高武术师资待遇;建立对师资的监督、评估、考试、比赛机制,提升其专业技能;多样化技术教学方法,完善理论课程设置;鼓励教学课题研究,设立科研小组;着重师资梯队建设机制,为武术特色学校的推广建设提供数量充足、专业优秀的师资保障。武术师资队伍的技能水平是促进武术特色学校健康发展的关建要素,同时加强师资的特色拳种培训,促进地方特色拳种在学校的传播,进而有力推动的河南地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姚晓芳,李龙,马渊源[9](2018)在《回顾与展望:中国武术教学研究30年——基于1988-2017年中国武术教学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近三十年来有关我国武术教学的2 497篇研究为基本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资料法、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近三十年来我国武术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变化规律、研究机构、研究者、研究热点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近三十年来我国武术教学经历了积极探索、迅速发展、平稳发展3个发展阶段;研究机构与研究者呈现相对分散与相对独立的状态;研究内容由单一化向多维度、深层次方向发展,且未来研究的热点将主要集中在武德教化、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王纳新[10](2018)在《大学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承袭、开发和转化世界智力遗产,尤其是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致力于人才培养。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普通高校,作为国粹、民粹的武术教学,技术教学导向型特点甚为突出,认为在技术学习中,文化可以自然得以传承,因而在武术教学中,往往忽视人类个性品质如品德、气质、良知等独立人格的培养,疏于精神价值、灵魂本质的人文化育,导致武术文化属性的教育功能渐行渐远。太极拳虽然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符号,然而社会认知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误区,其显性的技术结构编码掩盖了其潜在的文化结构编码,忽略和远离了其道德直觉、本能体悟的“观念—意义”精神系统。因此,如何将武术项目的技术教学赋予文化内涵,探索武术文化的渊源与原初精神,挖掘武术文化内在精神价值,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塑造以及全面提高身心素质水平,是目前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本研究拟以太极拳为个案,一是构建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格尔茨的“深度描述”理论、怀特的“文化人类学”理论、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和文化危机”理论,老子“道”的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道教道藏经典及其义理、道术,从文化学、宗教学、哲学、人体科学和体育学的视角“深描”传统文化、传统武术文化与太极拳文化,探讨太极拳文化的身心教育属性促进大学多元化体育教学目标的作用;二是在大学武术教学中全面、系统地开展的太极拳教学改革实践。采用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指导下,选择与设计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建构太极拳文化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重塑大学生独立、健全人格,提升身心素质水平,探讨太极拳文化教学促进多元化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积极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太极拳文化是修证体悟的学问,是对人体生命潜能和本质进行深层探索的路径和阶梯,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具有“外儒内道”的文化属性,儒家文化影响了习武者的外在伦理观和传承的社会化;道家文化奠定了太极拳内在义理、心法以及功夫的生成与再造机理,影响了习武者的精神重塑。太极拳文化是精神价值本体统领器物技术,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具备强大、潜在的化育功能。(2)太极拳文化涵括太极拳精神,表现为内在的修养,唤起学生的灵性和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激发其道德直觉和本能体悟,以拳悟道,寻找心性的提高与升华,证验不同维度和境界的法则和生命感受,与心理健康目标要求的精神松静恬淡互相契合;太极拳道德,表现为外在的修为,报怨以德,少私利他,与社会适应目标要求的和谐圆融互相契合;太极拳功夫,是身与心、形与神的共同磨练及提升,实现对生命意义的整体与终极关怀,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要求的运动自觉、强身健体互相契合,从而建构起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3)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现状,采用自编《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达标评价问卷》,5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低下,体育(武术)课程教学的甄别通用性达标标准,只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运动技能”的相对提高。研究表明,大学生武术基础、武术课内容结构、人文教育程度、运动习惯等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影响较大。将体育教学赋予文化因素,强调精神价值的化育功能,提高大学生对于武术文化的认知水平,是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前提和保障。(4)在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指导下,选择与太极拳文化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手段,设计教学活动程序,建构太极拳文化“教授—体悟—内化”式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程序:即“传递—练习—阅读—认知—复习—体悟—评价—同化—顺应”。以此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教学中同化与顺应太极拳精神、太极拳道德、太极拳功夫,促进大学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5)太极拳教学偏重“技术”评定,易于形成被动应试效应,表面上促进了武术技术成绩的提高,实际对于学生整体身心素质的改善与提高作用甚微;太极拳文化教学理论核心思想,是太极拳文化教学内容之“性命双修”特性,与5项教学目标之“身心健康”诉求之间高度契合,促成大学生建立主动性的内在目标驱动机制和社会适应的平衡调节机制。太极拳文化教学,重视育人的根本价值,是心性的磨练与生命的卫护,对运动参与目标的实现程度效果明显;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目标的实现程度有一定效果;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目标的改善效果甚微,受制约于功夫与心性增长需要时间,以武入道,改善练习者的形体与心神,重塑健全人格,是太极拳文化教学的初衷与归宿。

二、武术套路速成教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术套路速成教法(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市普通高校学校武术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国家政策的鼓励
        1.2.2 武术发展的需要
        1.2.3 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1.3 选题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概念界定
        1.4.2 体育价值方面的相关研究
        1.4.3 武术价值方面的相关研究
        1.4.4 武术推广方面的相关研究
        1.4.5 学校武术推广策略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校武术价值定位
        3.1.1 学校武术传承文化的价值
        3.1.2 学校武术素质教育的价值
        3.1.3 学校武术终身体育的价值
        3.1.4 学校武术尚武崇德的价值
        3.1.5 学校武术强身健体的价值
        3.1.6 学校武术防身自卫的价值
    3.2 普通高校学校武术推广的窘境
        3.2.1 新时期学校武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3.2.2 教学实效与社会需求的冲突
    3.3 普通高校学校武术推广策略
        3.3.1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教学转型与课堂重构
        3.3.2 改革武术教学课程
        3.3.3 结合各校特色,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
        3.3.4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3.3.5 加强武术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能力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2)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民国“尚武热潮”的网络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时代发展要求
        1.1.2 面临推广困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可行性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可行性
2 文献综述
    2.1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相关研究
        2.1.1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
        2.1.2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
    2.2 民国武术研究
        2.2.1 关于民国武术发展的研究
        2.2.2 关于民国武术推广的研究
    2.3 当代武术研究
        2.3.1 当前武术推广困境研究
        2.3.2 未来武术推广策略研究
3 民国“尚武热潮”的社会表征与原因分析
    3.1 社会表征——文化内涵、思想碰撞和特征表现
        3.1.1 文化内涵——从武技到武魂的身心追求
        3.1.2 “土”或“洋”?“文”或“武”?“打”或“练”?——普及化背后的思想碰撞
        3.1.3 “尚武热潮”的特征表现
    3.2 原因分析——偶然之中的必然
        3.2.1 经济因素
        3.2.2 政治与军事因素
        3.2.3 文化与社会因素
4 民国“尚武热潮”的行动者网络构建程序
    4.1 行动者网络理论和民国“尚武热潮”的联系机理
    4.2 民国武术推广网络中的异质行动者定位
        4.2.1 规划倡导者——知识精英阶层救国强国的设想与实践
        4.2.2 最终决策者——政府决策的绝对影响力
        4.2.3 社会传播者——媒体渗透与赛事感召
        4.2.4 直接响应者——馆院、社团和个人的系统行为
    4.3 民国武术推广网络中的行为转译程序
        4.3.1 问题呈现
        4.3.2 利益赋予
        4.3.3 征召和动员
        4.3.4 异议解决
5 当代武术推广的历史比较与路径启示
    5.1 当代武术推广的历史比较
        5.1.1 行动者主体差异
        5.1.2 行动者网络结构差异
    5.2 当代武术推广的路径启示
        5.2.1 保持整体性——搭建结构化体系,实现武术推广的要素联动
        5.2.2 坚持创新性——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网络系统,保持网络“生机”
        5.2.3 注重差异性——明确外部边界,引导内部行动者“各归其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一) 近代中国体育史研究
        (二) 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史研究
    三、研究简介
        (一) 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目标
        (二) 基本史料和研究方法
        (三)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起源
    一、中国人自办体育学校:以中国体操学校为中心
        (一) 自办体育学校的动机
        (二) 中国体操学校、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的办学实践
    二、外国人在华兴办体育学校: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中心
        (一) 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在华体育人才的动机
        (二)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的兴衰
        (三)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的训练方式
        (四)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与中国体育事业
    四、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
    一、私立体育学校
        (一) 五四时期的“私立体育学校热”
        (二) 经营私立体育学校的困难
        (三) 私立体育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以办学资质争议为中心
    二、公立体育学校
        (一) 1903~1929年:公立体育学校的缺位
        (二) 1929~1937年:起步与初步发展
        (三) 1937~1945年:整理与扩张
        (四) 1945~1949年:不正常的“常态”
    三、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招生制度
        (一) 普通招生:体育学校选材标准分析
        (二) 保送招生:学校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互动
    二、课程体系
        (一) 体育学课程
        (二) 其它课程
    三、课外活动
        (一) 运动技能的展示和检验
        (二) 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拓展
    四、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障措施与实际成效
        (一) 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措施
        (二) 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五、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中的传统体育教学:以专业学校武术为中心
    一、专业学校武术的兴盛及其发展动力
        (一) 专业学校武术的兴盛
        (二) 专业学校武术的发展动力:中小学全面推广学校武术
    二、专业学校武术的建构
        (一) 对西方近代体育学的顺应
        (二) 建设“中国式体育学”的尝试
    三、专业学校武术的成效和局限
    四、小结
第五章 民国体育学校中的女子体育专业教育
    一、女子体育专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
        (一) 近代精英阶层对女子体育的提倡
        (二) 女性自觉投入体育事业
    二、女子体育专业教育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 与男性平分秋色的运动健将
        (二) “健康而温柔”的新女性美
    三、女子体育专业的就业情况
        (一) 女性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二) 女性体育从业者受到的束缚
    四、小结
结语:多重视角下的体育史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民国体育学校简称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4)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的开展
    2.1“术德并重、文武兼修”教育思想的确立
    2.2 班级授课制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2.3 与现代体育接轨的课程设置
    2.4 多元并重的教学评价
    2.5 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3 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的历史意义
    3.1 现代教育中的武术拓荒者
    3.2 促进了武术在社会各界的传播
    3.3 对武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4 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的现实启示
    4.1 确立武术师资培养的指导思想
    4.2 丰富武术教育的学习内容
    4.3 回归“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5)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武术教育阶段划分研究
        1.4.2 武术教育研究
        1.4.3 武术科学化研究
        1.4.4 社会思潮对体育(武术)教育影响的研究
        1.4.5 人物思想研究
        1.4.6 体育政策研究
        1.4.7 文献综述述评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6.1 基本结构
        1.6.2 研究重点
        1.6.3 研究难点
        1.6.4 研究创新点
2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进程特征
    2.1 武术教育的历史进程
        2.1.1 清末武术教育式微
        2.1.2 武术教育的初始阶段(1912-1915)
        2.1.3 武术教育的探索阶段(1916-1927)
        2.1.4 武术教育的全盛阶段(1928-1938)
        2.1.5 武术教育的滞缓阶段(1939-1949)
    2.2 武术教育历史性转变的表现特征
        2.2.1 武术教育逐渐成为国之大事
        2.2.2 武术教育实现行政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2.2.3 武术教育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普及与发展
        2.2.4 武术教育逐渐完成教育价值转向
    【本章小结】
3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生成归因
    3.1 体育议决案对武术教育生成的促进
        3.1.1 军国民教育为武术在学校教育中提供合法地位
        3.1.2 兵式体操的废除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提供有利时机
        3.1.3 推动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必修课
        3.1.4 推动武术师资的培育
        3.1.5 推动武术教材的编订
        3.1.6 推动武术教育的社会化
    3.2 社会思潮对武术教育发展的规范
        3.2.1 军国民教育思潮促使武术教育传授方式的改造
        3.2.2 民主与科学思潮促使武术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3.2.3 自然主义体育思潮为武术教育目标的设定提供学理性支撑
        3.2.4 民族体育思想下武术教育的军事化实践
    3.3 社会精英在武术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3.3.1 梁启超:尚武精神倡导者
        3.3.2 范源濂:教育家
        3.3.3 马良:军政要人
        3.3.4 张之江:国术馆馆长
        3.3.5 唐豪:武术史拓荒者
        3.3.6 徐一冰:留日学派
        3.3.7 吴志青:武术科学化倡导者
        3.3.8 许禹生:武术教育者
    【本章小结】
4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主体表现
    4.1 武术教育师资培育的政策、方式及其表现特征
        4.1.1 武术教育师资培育相关政策述略
        4.1.2 武术教育师资培养方式
        4.1.3 武术教育师资培养方式的表现特征
    4.2 武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造动因、类别及其历史意义
        4.2.1 武术教学方法改造动因
        4.2.2 武术教学方法分类
        4.2.3 武术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意义
    4.3 武术教材选用思想与实践以及课程设置状况、特征
        4.3.1 武术教材选用思想与实践
        4.3.2 课程设置状况及特征
    【本章小结】
5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呈现缩影
    5.1 北京体育研究社对武术教育的历史贡献
        5.1.1 提倡武术兼及体育,促使土洋体育融合
        5.1.2 拟定议决案,为武术进入学校提供“立法”保障
        5.1.3 消除门派畛域,加强交流,培养武术专业师资
        5.1.4 编写武术教材,探索武术教学新模式
        5.1.5 创办期刊,研究理论,促进武术科学发展
    5.2 精武体育会的社会意义
        5.2.1 促进民族运动,践行民族解放
        5.2.2 改造国人奴性,重塑新民人格
        5.2.3 崇尚文武兼修,启蒙强种强国
    5.3 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的产生、发展及其启示
        5.3.1 国体师专产生的历史归因
        5.3.2 国体师专发展及特点论述
        5.3.3 国立师专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启示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普及与推广视域下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的实验研究 ——以形意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武术
        1.1.2 传习
        1.1.3 方案
    1.2 研究现状
        1.2.1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研究
        1.2.2 大学生武术认知情况的相关研究
        1.2.3 大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
        1.2.4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
        1.2.5 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2.6 高校武术教学实验的相关研究
        1.2.7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教学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3 研究思路构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3.1.1 传习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3.1.2 传习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3.2 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设计的内容体系
        3.2.1 传习目标
        3.2.2 传习对象
        3.2.3 传习内容
        3.2.4 传习程序
        3.2.5 传习教具
        3.2.6 传习效果评价
        3.2.7 传习方案实践的注意事项
    3.3 传习方案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武术认知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2 学习兴趣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3 技术水平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4 武德武礼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结论与建议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河南省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办校成功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依据
        1.1.1 武术学校的重要性
        1.1.2 塑造国家形象,助力国脉传承
        1.1.3 践行时代需求,助力优势资源
        1.1.4 武术学校理论研究现状
        1.1.5 塔沟武术学校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研究综述
        1.3.1 相关概念研究
        1.3.2 武术学校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塔沟武术学校创办起因与发展历程
        3.1.1 塔沟武术学校创办起因
        3.1.2 塔沟武术学校发展历程
    3.2 塔沟武术学校管理模式
        3.2.1 决策系统
        3.2.2 执行管理系统
        3.2.3 考评管理系统
        3.2.4 监督反馈系统
    3.3 塔沟武术学校品牌专业成功经验
        3.3.1 塔沟散打专业队竞赛成绩
        3.3.2 塔沟散打专业队训练模式
        3.3.3 少林武术对塔沟散打技术的影响
    3.4 塔沟武术学校武术艺术传播成功经验启示
        3.4.1 不怕失败、勇于创新
        3.4.2 获得信任、打造精品
        3.4.3 借力媒介、提升品牌效应
        3.4.4 博采众长、促进传播
    3.5 塔沟武术学校升学就业保障体系成功经验
        3.5.1 构建教育体系
        3.5.2 整合教育资源
        3.5.3 人才选拔途径
        3.5.4 升学就业渠道
    3.6 塔沟武术学校武术产教联动成功经验
        3.6.1 产教融合作用
        3.6.2 构建利益体、紧密联结
        3.6.3 文化旅游产业
        3.6.4 增设服务需求
第4章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4.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武术师资组成现状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武术特色学校是传承地域武术文化的重要平台
        1.1.2 武术师资在实现武术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活态作用
    1.2 文献综述
        1.2.1 “武术特色学校”界定
        1.2.2 校园武术教育之研究
        1.2.3 武术特色学校之研究
        1.2.4 中小学武术师资之研究
        1.2.5 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武术师资之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的基本概况
    3.2 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武术师资的现状
        3.2.1 来源及数量情况
        3.2.2 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
        3.2.3 武术教师的资质情况
        3.2.4 武术理论掌握程度
        3.2.5 教学内容情况
        3.2.6 工作任务及待遇
        3.2.7 继续教育培训情况
        3.2.8 武术师资受重视情况
        3.2.9 武术师资的管理与监督
    3.3 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武术师资存在的问题
        3.3.1 师资来源途径少,教师数量尚缺乏
        3.3.2 性别比例不均衡,职称结构不稳定
        3.3.3 师资技术水平低,专业水平需提高
        3.3.4 教学教法掌握不全面,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
        3.3.5 师资理论水平不足,科研成果较少
        3.3.6 师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3.4 优化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武术师资的对策
        3.4.1 打破职业鸿沟,加强多元师资引进
        3.4.2 适当政策倾斜,提高师资待遇水平
        3.4.3 设立师资监督、评估、考试、比赛机制
        3.4.4 多样化技术教学方法,完善理论课程设置
        3.4.5 鼓励教学课题研究,设立科研小组
        3.4.6 建立健全师资梯队建设长效机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回顾与展望:中国武术教学研究30年——基于1988-2017年中国武术教学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近30年来我国武术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1.1 积极探索阶段 (1988至1999年)
    1.2 迅速发展阶段 (2000至2008年)
    1.3 平稳发展阶段 (2009至2017年)
2 近三十年来我国武术教学研究主体
    2.1 我国武术教学研究机构
    2.2 我国武术教学研究者
3 近三十年来我国武术教学研究热点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
    3.1 我国武术教学研究热点演进历程
        3.1.1 第一阶段 (1988至2002年) :基础研究阶段
        3.1.2 第二阶段 (2003至2017年) :深层次研究阶段
    3.2 我国武术教学研究发展趋势
        3.2.1 武术教学研究持续而深入
        3.2.2 武德教育贯穿始终
        3.2.3 研究视域开阔化发展
4 近三十年来我国武术教学研究发展启示
5 结语

(10)大学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的重难点以及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武术及相关分类研究
        2.1.1 武术
        2.1.2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2.1.3 内家拳与外家拳
    2.2 武术文化研究
    2.3 太极拳文化研究
    2.4 高等院校文化教育状况研究
    2.5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现状研究
    2.6 体育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研究
    2.7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对比分析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教学实验法
4 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建构
    4.1 文化的解释
        4.1.1 文化的概念
        4.1.2 文化人类学
        4.1.3 文化形态学
        4.1.4 文化的本质
    4.2 传统文化与太极拳
        4.2.1 传统文化内涵
        4.2.2 儒家文化与道家、道教文化概述
        4.2.3 传统文化认知
        4.2.4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对太极拳的双重影响
    4.3 太极拳文化本体探骊——道家、道教辩证思想的文化解释
    4.4 太极拳与“道”
    4.5 太极拳文化阐释
    4.6 太极拳文化内涵
        4.6.1 太极拳精神——太极拳心法、技术秉承“悟道”文化
        4.6.2 太极拳道德——太极拳心法、技术秉承“蓄德”文化
        4.6.3 太极拳功夫——太极拳心法、技术秉承“修命”文化
        4.6.3.1 遵循“阴阳”理论
        4.6.3.2 遵循“五行”“八卦”理论
        4.6.3.3 遵循“藏象”“五行生克”理论
        4.6.3.4 遵循“天人合一”理论
        4.6.3.5 遵循“气血”“经络”理论
    4.7 太极拳文化的精神价值
    4.8 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促进5项教学目标的教育性
        4.8.1 太极拳精神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属性探讨
        4.8.2 太极拳道德促进社会适应的教育属性探讨
        4.8.3 太极拳功夫促进运动参与、技能、身体健康的教育属性探讨
        4.8.4 武当太极拳行功配套功法与机理
    4.9 本章小结
5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现状及其分析
    5.1《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达标评价问卷》编制流程
    5.2 大学5项体育教学目标现状调查
    5.3 影响教学目标的因素分析
        5.3.1 大学生人口信息的调查
        5.3.2 人口信息与体育教学目标关系的分析
        5.3.2.1 性别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
        5.3.2.2 专业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
        5.3.2.3 学校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
        5.3.2.4 户籍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
        5.3.2.5 家庭平均月收入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
        5.3.2.6 家庭成员是否参加武术活动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
        5.3.2.7 民族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
        5.3.2.8 大学生有无宗教信仰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
        5.3.2.9 小学期间有无武术课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
        5.3.2.10 初中期间有无体育课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
        5.3.2.11 高中期间有无武术课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
        5.3.2.12 大学武术课内容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
        5.3.2.13 大学生了解武术文化途径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
    5.4 教学目标现状分析及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太极拳文化教学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实践探讨
    6.1 教学模式——教授—体悟—内化
        6.1.1 教学目标——体现身心健康的多元化
        6.1.2 教学内容
        6.1.2.1 实验组太极拳文化教学内容
        6.1.2.2 对照组太极拳教学内容
        6.1.2.3 教学内容顺序
        6.1.3 教学方法手段
        6.1.3.1 实验组太极拳文化教学方法手段
        6.1.3.1.1 阅读指导法
        6.1.3.1.2 体悟法
        6.1.3.1.3 讲解法
        6.1.3.1.4 动作示范法
        6.1.3.1.5 练习法
        6.1.3.2 对照组太极拳教学方法
        6.1.3.2.1 讲解法
        6.1.3.2.2 动作示范法
        6.1.3.2.3 练习法
        6.1.3.2.4 教法选择
        6.1.4 学年教学进度
        6.1.5 教学周历
        6.1.6 教学过程实施方案
        6.1.7 教学评价
        6.1.7.1 太极拳文化教学内容评价
        6.1.7.2 太极拳文化教学评价
        6.1.7.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武术技术、身体素质客观评价
        6.1.7.2.2 实验组与对照组5项体育教学目标主观评价
    6.2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1 中文文献
        9.1.1 着作
        9.1.2 期刊论文
        9.1.3 学位论文
    9.2 外文文献
10 附件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11 个人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成果

四、武术套路速成教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普通高校学校武术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 于福建. 南京体育学院, 2021
  • [2]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民国“尚武热潮”的网络构建研究[D]. 孙萧. 山东大学, 2021
  • [3]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D]. 李兆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考述[J]. 麻晨俊,高亮. 体育文化导刊, 2019(08)
  • [5]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D]. 刘帅兵.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6]普及与推广视域下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的实验研究 ——以形意拳为例[D]. 宋亚洲.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7]河南省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办校成功经验研究[D]. 张鑫.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武术师资组成现状的调查报告[D]. 苏浩然.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回顾与展望:中国武术教学研究30年——基于1988-2017年中国武术教学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 姚晓芳,李龙,马渊源. 体育科研, 2018(06)
  • [10]大学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纳新.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标签:;  ;  ;  ;  ;  

武术套路速成教学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