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散型计算机指纹信息网络管理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丽阳[1](2015)在《基于ZigBee无线网的电源集散控制》文中指出本课题研究的是针对当前设备电源管理和安全问题,在电源日常的工作中,操作人员容易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下私自开启电源,形成安全隐患。利用当前相关研究结果,采用基于ZigBee无线局域网的电源集散控制系统可以有效避免此类事故发生。基于本课题设计的控制电源设备的装置采用射频加密无线安卓控制系统技术,使得实验指导人员能在本实验室随时随地进行电源控制,解决了实验操作人员未经检查通电而造成实验设备一次或多次损坏等问题,最大限度保护好实验装置,有效多样的密码设定,防止受其他设备干扰,防止同一实验楼不同实验室控制串扰问题的发生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实验条件奠定基础。无线局域网电源集散控制系统主要采用了ARM7处理器,移植μC/OS-II操作系统和FAT文件系统,在语音提示和液晶显示上采用专用的DSP音频处理器,另外无线网络技术方面采用ZigBee无线网络,克服了传统数据有线传输方式布线麻烦和不美观的缺点。基于ZigBee的系统可以无线控制数十台设备,易于操作,维护简便,全系统从机采用无触点双向晶闸管驱动实验设备电源开关,使用寿命长。利用ZigBee无线局域网技术优化整个通电网络,实现电源管理及监测系统的无线化,能够成功的移植到其他的行业中,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谢鹏[2](2013)在《基于WAVE协议栈的车联网通信终端研究及定位系统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联网(IOV,Internet of Vehicles)是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技术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领域的具体形式,属于物联网的一个子网络。WAVE协议栈是专门应用于车联网通信的重要协议栈,并逐渐成为国际车联网通信技术的主流。但是目前WAVE的相关技术还都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符合协议标准的硬件设备很难找到。之前的一些针对WAVE技术的相关研究努力也都是基于研究者自己的原型实现,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很难保证性能要求。车辆移动定位对于行车安全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也是车联网应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车辆定位技术应用广泛的是基于GPS的室外定位技术,然而,GPS信号却很容易受到障碍物的干扰和阻断,在密集的城市地带、隧道、室内等环境中,定位误差比较大,精度难以满足实际要求。具体到WAVE技术,因为在实际使用中WAVE系统需要设置大量的路边单元设备(RSU Road-Side Unit),那么利用其进行行车定位将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本文即在深入研究WAVE协议栈的基础上,立足于当前硬件研究不足并且成本高昂的现实,提出一套基于WAVE协议栈的车联网通信终端设计方案;同时基于此终端系统方案,设计并实现一个无线定位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WAVE协议栈研究,介绍了WAVE协议栈架构及其主要组成协议的特点,其中重点介绍了IEEE802.11p和IEEE1609.4、1609.3协议;2、车联网通信终端设计,即基于WAVE协议栈,利用天漠科技SBC8100的OMAP开发板和思科wusb600n-v2无线网卡,通过修改网卡驱动程序和上层协议程序,实现车联网通信终端。3、无线定位系统实现,基于所设计的车联网通信终端和位置指纹定位方法,采用C/S的开发模式实现一个无线定位系统。
陈亮[3](2013)在《Ethernet在楼控系统中的应用和节能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智能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是现代高科技与建筑的巧妙集成,也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已成为数字化城市的信息点。它不但可以确保智能建筑内安全、舒适和便捷的办公生活环境,而且可以满足高效节能的要求。本文基于南京国际学校的弱电系统集成与软件设计、调试项目,在简述了智能楼宇和以太网的基本内容之后,对以太网在楼控系统中的实际工程中的实现与节能应用做了具体的分析。首先根据工程实例绘制了楼控系统图,统计出了智能大楼弱电监控点位表,完成了有关电气设备的集成布线,基本完成弱电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然后,根据客户需要对卓灵系统IQ3控制器进行了相应的编程,实现PID调节;最后,采用变频技术,对楼控系统中耗能最大的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应用技术,并对其效果进行了验证,证明达到了项目预期的结果。
张建辉[4](2012)在《智能化楼宇中央空调集散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项目是基于广州市萝岗区凯通楼中央空调安装工程项目的基础上研究中央空调的变频系统集散控制,并设计了以RS-485/232通信总线为平台,结合计算机与触摸屏技术的智能监控系统。本文针对广州市萝岗区政府综合办公大楼智能化工程项目中的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作了详细的分析,并设计和实现了中央空调机房的压缩机、冷却泵、冷冻泵的变频PID控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整个集散控制系统的PLC程序。另外,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常用的PID控制,通过实际应用中反复调试证明,在中央空调的变频控制中PID控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控制方法,该方法事实性强,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目前触摸屏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工业控制领域方面,借助PLC控制系统的强大功能和组态软件的直观性,使触摸屏使用可靠,操作更加方便,并能直观的显示系统工作状态。随着变频技术的成熟,控制设备成本的下降,用此技术与空调专业技术相结合己逐渐推广到中央空调系统中,本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将以上优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又方便了技术人员的现场操作。
钱振洋[5](2010)在《基于PLC石油集散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提高油库的发油自动化水平是我国石油行业发展中的一项急迫需要。在这种大前提下,开发新的石油集散系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可编程控制器已经在自动发油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基于PLC石油集散系统的设计原理和系统的整体结构方案详细的叙述。系统具备了集散控制系统“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特点。可编程控制器以它使用简单方便、故障率低、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给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做出巨大贡献。整个系统构成扩展性好、可靠性高、人机对话简便,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工程推广性。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自动发油控制系统的发展情况以及国内现存的主要问题,并对集中式系统和集散式系统进行了对比,很好的展现了集散式控制系统的优点;第二章对石油集散系统整体设计上进行了介绍,并对两个相对小的子系统——现场执行机构监控系统和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三章是汽车自动付油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主要部分,详细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路、组成和实现功能;第四章主要是针对本系统控制部分的设计,即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的设计。其中包括PLC、编程、网络通信及现场设备的介绍;最后一章是对系统设计及期间出现问题的总结。本系统目前已经投入到江西某油库使用,运行状态良好。
余思思[6](2008)在《基于DCS的远程I/O站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分散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远程I/O系统就是这样一种新型的控制系统,它将传统集散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和控制功能转移到现场设备附近,使现场大量的信号就近得到处理。在实现分散控制功能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物理分散。本文以浙大中自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的SunyTDC9200集散控制系统为平台,在分析国内外远程I/O控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对控制系统分散化的强烈需求,提出了独到的远程I/O控制系统的框架体系结构和稳定可靠的软件实施方案,实现了远程I/O站与集散控制系统的通讯功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在于:(1)分析了远程I/O控制系统的需求背景,明确了基于集散控制系统的远程I/O站开发的任务与目标。(2)深入理解工业控制行业的特点,提出了远程I/O控制系统的硬件架构,并给出了远程I/O站主从通讯模板的硬件设计。(3)实现控制站和远程I/O站之间透明传输,不影响系统原有的控制模板与其它本地模板的之间正常通讯功能。(4)将远程I/O站的软件设计和实现分成CNet通讯模块、光纤通讯模块和数据安全模块三个模块,使软件实现变得清晰明确。(5)在软件设计的基础上,对系统的数据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实现了系统的通讯可靠性设计和冗余数据交互可靠性设计,使得主机与远程I/O模板的通讯过程更为安全和可靠。(6)给出基于Sunytech 8.0组态软件的系统测试方案并给出了测试结果,证明系统可以安全可靠的运行。
黄健[7](2007)在《基于DCS的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合肥市东区及龙岗工业区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用水量及排污量较大。目前区域内没有较为完善的污水管道收集系统及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染了二十铺河流域,降低了沿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制约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加重了巢湖的污染。为了保护流域人民身体健康,改善城市环境,合肥市建设委员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解决二十铺河流域的污染问题,建设合肥市朱砖井污水处理厂。本文所研究解决的问题即为合肥市朱砖井污水处理厂建立一个DCS自动监控系统。文章首先介绍了DCS集散式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分析了DCS集散式控制系统的功能;并剖析了DCS集散式控制系统的结构。然后根据DCS集散式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了一套基于DCS集散式控制系统功能而实现的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系统。然后以组态王为软件开发平台,开发了污水处理厂DCS集散式控制系统的上位管理级;以欧姆龙PLC构建了污水处理厂DCS集散式控制系统的现场管理级。文中对上位组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构建PLC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还介绍了PLC编程工具CX-Programmer,上位机组态平台组态王软件的开发过程和通过该软件设计的人机界面。
宣浩[8](2007)在《基于变结构的网络控制系统延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控制系统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网络软硬件成本的下降,控制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控制系统是通过实时的网络构成闭环的反馈控制系统,与传统的点对点式的控制系统相比,网络控制系统具有信息资源能够共享、连线少、易于系统扩展和维护、可靠性和灵活性高等优点,但同时工业过程和控制器经过网络传输信号以后,数据传输不可避免的存在延时、丢包、多包传输等问题,导致网络性能下降甚至不稳定。本文的主要内容为带有延时的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文中首先介绍了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及网络控制系统由于加入了网络而存在的问题;其次,对网络传输进行了延时分析,并基于线性时不变工业对象模型,对包含网络的广义被控对象建立了离散数学模型;再次,针对网络传输产生的控制器到执行器和传感器到控制器的延时问题,对传输延时的网络控制系统提出了延时补偿策略,分别设计了滑模控制器和模糊滑模控制器,并以直流电机为控制对象给出实例仿真,证明基于变结构的网络控制时延补偿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全文的最后展望了网络控制系统理论的发展前景以及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曹伟[9](2006)在《国际金融广场楼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新型DCS在国际金融广场楼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方案。文中首先阐述了我国建筑中楼宇控制系统应用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楼宇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分析了我国建筑工程存在的优势,以及楼宇控制系统发展的历程与趋势,并详细提出楼宇控制系统在建筑设计与应用的方法与步骤,同时将此方法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本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APOGEE控制系统,应用标准的Ethernet协议,构成具有现场控制级、监控级、管理级的DCS系统,实际控制点数达3362点,有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两台工作站、15台MBC、26台MEC及78台LTEC组成。系统具有很好的扩展性,便于将来的系统集成及扩容,给用户提供了一套安全、可靠、性价比较高的楼宇控制系统。文中还对模糊控制技术、控制程序达到负荷需求计算与设备台数控制、调节阀的选型、空调冷热水压差控制、空调机组的温度控制、停车场的通排风机控制、公共区域的照明控制、大堂照明控制等提出了实用的节能控制方法,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同时指出了楼宇控制系统应用于建筑中更多的节能技术措施。
杨家龙[10](2006)在《基于网络环境的舰船机舱动力装置监控系统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211”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网络式舰船机舱动力装置监控”和海军装备发展中提出的‘三化’要求为背景,对网络环境下舰船机舱监控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我国船舶动力装置的技术现状,提出并研究了基于设备网(DeviceNet)、控制网(ControlNet)和以太网(EtherNet)的三层网络体系的监控系统,并对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国防科工委“动力专项”研究项目“燃气轮机化学回热实验台”进行实物仿真研究(正在进行中)。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系统地描述了现场总线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结合舰船机舱动力装置自动化监控的发展历程及适应全数字现场控制和信息化的要求,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的舰船机舱及动力装置监控必要性及技术特点。阐明了应用以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ontrol System,FCS)为基础的基于三层网络架构(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的舰船机舱动力装置监控系统的思想。在此网络架构下,将使舰船动力装置监控设备(其他设备也如此)构成具有开放性、分散性和数字通讯为特征的网络体系结构,具有全数字化通讯、抗干扰能力强、测量及控制精度高、可扩展能力强的优点。 其次,采用Netlinx(由Net网络和Linux开放式接口组成的结构)开放式现场总线网络在底层设备和管理层之间提供连接,有效地实现系统组态、数据采集和控制,将高速离散控制、过程控制、协调传动控制、批次控制和安全控制等融合于一个控制引擎(Logix控制平台)上,采用过程控制对象链接与嵌入(OPC)技术,使得实时数据平台可以通过此标准接口实现控制系统对现场设备与过程管理级进行信息交互,建立现场设备动态对象链接与嵌入,并给出实
二、集散型计算机指纹信息网络管理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散型计算机指纹信息网络管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ZigBee无线网的电源集散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介绍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系统技术原理 |
2.1 ZigBee无线技术原理 |
2.1.1 ZigBee技术简介 |
2.1.2 ZigBee协议模型 |
2.1.3 ZigBee网络体系 |
2.2 集散控制系统概述 |
2.2.1 集散控制系统介绍 |
2.2.2 集散控制系统特点 |
2.2.3 集散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2.3 PLC控制系统概述 |
2.4 通讯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散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集散控制系统选型 |
3.2 集散控制系统的结构分析 |
3.3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
3.3.1 PLC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3.2 PLC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ZigBee无线局域网电源集散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主控制器硬件设计 |
4.1.1 单片机核心电路 |
4.2 从控制器硬件设计 |
4.2.1 单片机核心电路 |
4.2.2 交流接触器驱动电路 |
4.2.3 电源及声光报警电路 |
第五章 基于ZigBee无线局域网电源集散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主控制器软件设计 |
5.1.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5.1.2 主控制器软件结构设计 |
5.2 从机软件设计 |
第六章 基于ZigBee无线局域网电源集散控制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6.1 系统总体实现 |
6.2 系统中SZ1模块的实现 |
6.2.1 SZ1模块介绍 |
6.2.2 SZ1模块技术规格 |
6.3 ZigBee模块的数据传输 |
6.4 系统功能测试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情况) |
(2)基于WAVE协议栈的车联网通信终端研究及定位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车联网的发展现状 |
1.3 车联网研究的难点 |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WAVE 协议栈研究 |
2.1 WAVE 协议栈概述 |
2.2 IEEE 802.11p 研究 |
2.2.1 IEEE 802.11 协议介绍 |
2.2.2 IEEE 802.11p 新特性 |
2.3 IEEE 1609.4/1609.3 研究 |
2.3.1 IEEE 1609 协议栈介绍 |
2.3.2 IEEE 1609.4 协议 |
2.3.3 IEEE 1609.3 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联网通信终端设计 |
3.1 方案概述 |
3.1.1 嵌入式技术介绍 |
3.1.2 硬件方案 |
3.1.3 软件方案 |
3.2 具体实现功能说明 |
3.2.1 网络建立 |
3.2.2 网络加入 |
3.2.3 网络退出 |
3.2.4 网络关闭 |
3.2.5 IEEE802.11p 协议功能 |
3.2.6 IEEE 1609.4/ IEEE 1609.3 协议功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线定位系统研究 |
4.1 无线信号传播特性 |
4.2 无线定位方法概述 |
4.3 位置指纹定位方法 |
4.3.1 最近邻法 |
4.3.2 K 近邻法 |
4.3.3 K 加权近邻法 |
4.3.4 贝叶斯概率法 |
4.3.5 BP 神经网络法 |
4.4 基于聚类的快速定位 |
4.5 系统实现 |
4.6 程序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3)Ethernet在楼控系统中的应用和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智能楼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建设智能楼宇的目标 |
1.4 智能楼宇的主要特征 |
1.5 小结 |
第2章 智能楼宇中的网络技术 |
2.1 TCP/IP协议 |
2.2 以太网通信技术分析 |
2.2.1 以太网帧结构 |
2.2.2 以太网的技术特点 |
2.3 小结 |
第3章 楼宇设备自动控制技术 |
3.1 楼宇设备自动化技术 |
3.1.1 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BAS)的功能 |
3.2 集散控制 |
3.2.1 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
3.2.2 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系统结构 |
3.3 空调与冷热源系统 |
3.3.1 局部式、集中式空调系统 |
3.3.2 中央空调 |
3.3.3 通风系统 |
3.3.4 集中供热、供冷系统 |
3.4 小结 |
第4章 以太网在楼控系统中的工程应用 |
4.1 EBI智能楼宇集成的工作原理 |
4.2 IQ3控制器 |
4.2.1 IQ3的介绍 |
4.2.2 IQ3的编程 |
4.3 工程实例 |
4.3.1 工程内容 |
4.3.2 工程系统图 |
4.4 小结 |
第5章 楼控系统中的节能技术研究 |
5.1 变频技术在楼控系统中的节能应用 |
5.1.1 变频调速原理 |
5.1.2 变频器应用的节能分析 |
5.1.3 中央空调变频系统的实现 |
5.2 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 |
5.2.1 中央空调的PID控制 |
5.2.2 IQ3的PID模块逻辑流程图 |
5.3 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智能化楼宇中央空调集散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智能楼宇集散控制系统 |
2.1 智能楼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1 概述 |
2.1.2 智能大厦的分类 |
2.1.3 楼宇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
2.2 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 |
2.3 集散控制系统的结构 |
2.3.1 集散控制系统的结构 |
2.3.2 集散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
2.3.3 集散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 |
2.3.4 集散控制系统的数据通信 |
2.3.5 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中央空调变频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
3.1 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的性质 |
3.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多变量非线性数学模型 |
3.2.1 定子绕组电压方程 |
3.2.2 磁链方程 |
3.2.3 转矩方程 |
3.2.4 电力拖动系统移动方程 |
3.2.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第四章 中央空调变频调速et制系统 |
4.1 中央空调系统的组成 |
4.2 中央空调变频控制原理 |
4.2.1 变频调速节能的基本原理 |
4.2.2 变频调速的控制方式及选定 |
4.2.3 其它控制方式 |
第五章 利用PLC和微机联接的控制系统实现 |
5.1 中央空调集散控制电力系统的构成 |
5.2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5.2.1 电气控制系统图 |
5.2.2 PLC通信 |
5.2.3 变频器通信 |
5.2.4 人机界面通信 |
5.2.5 温度采集模块通信 |
5.2.6 压力采集模块通信 |
5.2.7 PLC输入 |
5.2.8 PLC输出 |
5.2.9 温度采集模块输入 |
5.2.10 压力采集模块输入 |
5.3 PLC程序设计方案 |
5.3.1 紧急停止 |
5.3.2 运行权限 |
5.3.3 报警系统 |
5.3.4 制冷系统、制热系统 |
5.3.5 冷却水塔风机 |
5.3.6 冷却水泵控制系统 |
5.3.7 冷冻水泵 |
5.3.8 变频器、电磁阀和压缩机控制流程 |
5.3.9 制冷系统自动启动、自动停止控制流程 |
5.3.10 热水器、热水泵的控制流程 |
5.4 变频压缩机PID控制程序设计 |
5.4.1 P控制概要 |
5.4.2 详细设计程序分析 |
5.5 PLC控制应用程序设计 |
5.5.1 PLC程序中各步模块说明 |
5.5.2 PLC程序详细梯形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5)基于PLC石油集散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自动发油控制系统简介 |
1.3 集散控制系统 |
1.4 PLC 控制系统 |
1.5 本课题完成的工作 |
1.6 本研究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石油集散系统设计 |
2.1 系统设计思想 |
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4 现场执行机构监控系统 |
2.4.1 数据采集功能 |
2.4.2 控制功能 |
2.4.3 其它功能 |
2.5 安全监控系统 |
2.5.1 可燃气体检测系统 |
2.5.2 电子巡更系统 |
第三章 公路自动发油控制系统 |
3.1 设计目标与原则 |
3.2 技术路线 |
3.3 控制系统组成 |
3.4 主要设备配置说明 |
3.5 主要功能 |
第四章 基于欧姆龙PLC的集散控制系统 |
4.1 可编程控制器简介 |
4.2 编程环境介绍 |
4.3 通讯实现 |
4.3.1 上位机通讯方案 |
4.3.2 上位机与PLC 机的连接 |
4.3.3 上位机链接通讯方式 |
4.4 欧姆龙PLC 集散控制网络 |
4.4.1 HOST Link 系统的连接 |
4.4.2 HOST Link 系统的通信 |
4.5 现场设备 |
第五章 总结 |
5.1 工作总结 |
5.2 数据分析 |
5.3 故障分析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基于DCS的远程I/O站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业控制系统 |
1.1.1 工业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
1.1.2 集散控制系统发展历史与现状 |
1.1.2.1 集散控制系统发展 |
1.1.2.2 集散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2 远程I/O控制系统 |
1.2.1 远程I/O系统产生的背景 |
1.2.2 远程I/O系统历史与现状 |
1.2.3 远程I/O系统的优点 |
1.2.4 远程I/O的应用 |
1.3 本文的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集散控制系统分析 |
2.1 集散控制系统发展的新方向 |
2.2 SunyTDC9200集散控制系统特性 |
2.2.1 SunyTDC9200系统结构 |
2.2.2 SunyTDC9200硬件体系 |
2.2.3 SunyTDC9200软件体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远程I/O站的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架构 |
3.2 通讯模板硬件设计 |
3.2.1 CNet通讯电路 |
3.2.2 光纤通讯电路 |
3.2.3 数据安全电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程I/O站的软件实现 |
4.1 远程I/O站的工作原理 |
4.1.1 主从模板之间的关系 |
4.1.2 主模板工作原理 |
4.1.3 从模板工作原理 |
4.1.4 控制模板对远程I/O模板的读过程 |
4.1.5 控制模板对远程I/O模板的写过程 |
4.2 CNet通讯模块实现 |
4.2.1 CAN总线概述 |
4.2.2 CNet通讯模块的实现 |
4.2.2.1 CAN驱动程序实现 |
4.2.2.2 CAN应用层实现 |
4.3 光纤通讯模块 |
4.3.1 UART数据帧格式 |
4.3.2 UART帧的SLIP编码 |
4.3.3 光纤模块通讯实现 |
4.4 数据安全模块 |
4.4.1 冷热启动可靠性设计 |
4.4.2 冷热启动设计实现 |
4.5 主从模板主程序的实现 |
4.5.1 主模板主程序实现 |
4.5.2 从模板主程序实现 |
4.6 软件实现可靠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功能测试 |
5.2 性能测试 |
5.3 稳定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 |
致谢 |
(7)基于DCS的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来源 |
1.1.1 合肥市污水处理情况 |
1.1.2 合肥市朱砖井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 |
1.1.3 合肥市朱砖井污水处理厂监控系统 |
1.2 课题的任务 |
1.2.1 监控系统要求 |
1.2.2 现场检测仪表要求 |
1.2.3 监控系统供电要求 |
1.2.4 通讯网络要求 |
1.2.5 软件系统要求 |
第二章 集散式控制系统 |
2.1 集散式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
2.2 集散式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 |
2.3 集散式控制系统的层级化结构 |
第三章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监控系统的设计思想 |
3.2 监控系统的特点 |
3.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3.1 监控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原则 |
3.3.2 监控系统的组成 |
3.3.3 监控系统功能层描述 |
3.3.4 监控系统的功能 |
3.4 中央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
3.4.1 中央计算机监控系统概述 |
3.4.2 中央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特点 |
3.4.3 中央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 |
3.5 现场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3.5.1 现场控制系统概述 |
3.5.2 现场控制系统的特点 |
3.5.3 现场控制系统的组成 |
3.5.4 现场控制系统的功能 |
3.6 通讯网络系统设计方案 |
3.6.1 通讯网络系统概述 |
3.6.2 通讯网络系统的特点 |
3.6.3 通讯网络系统的组成 |
3.6.4 通讯网络系统的功能 |
第四章 由中央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的过程监控层和管理层 |
4.1 过程监控层和管理层概述 |
4.2 上位机组态 |
4.2.1 组态的概念 |
4.2.2 上位机组态开发平台 |
4.2.3 上位监控软件开发 |
4.2.4 人机界面的设计 |
第五章 由 PLC控制系统和测量仪表实现的现场控制层 |
5.1 现场控制层概述 |
5.2 控制系统原理 |
5.2.1 控制系统的分类 |
5.2.2 PID控制 |
5.3 PLC控制系统 |
5.3.1 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的步骤 |
5.3.2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
5.3.3 PLC的选型原则 |
5.4 现场控制层 PLC系统的硬件设计 |
5.4.1 PLC的选择 |
5.4.2 输入输出点数统计与 PLC模块选型 |
5.4.3 PLC模块接线 |
5.4.4 PLC端子接线 |
5.5 PLC程序设计 |
5.5.1 PLC程序的特点 |
5.5.2 用户 PLC程序编程平台 |
5.6 在线仪表检测系统 |
5.6.1 传感器的定义 |
5.6.2 传感器的分类 |
5.6.3 传感器的特性 |
5.6.4 传感器的输出 |
5.6.5 液位检测 |
5.6.6 PH值检测 |
5.6.7 溶解氧检测 |
5.6.8 污泥浓度检测 |
5.6.9 液体流量检测 |
5.6.10 气体流量检测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8)基于变结构的网络控制系统延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选题意义 |
1.4 论文工作 |
第二章 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 |
2.1 发展概述 |
2.2 集散控制系统 |
2.2.1 概述 |
2.2.2 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 |
2.2.3 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前景 |
2.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2.3.1 概述 |
2.3.2 现场总线技术的特点 |
2.3.3 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前景 |
2.4 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 |
2.4.1 概念 |
2.4.2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特点 |
2.4.3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前景 |
2.5 网络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网络控制系统延时分析 |
3.1 网络延时分析 |
3.1.1 网络延时组成部分 |
3.1.2 节点驱动方式 |
3.1.3 网络协议 |
3.2 实验证明网络的延时 |
3.3 延时对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控制系统延时建模 |
4.1 网络控制系统延时模型 |
4.1.1 网络控制系统连续数学模型 |
4.1.2 网络控制系统混杂数学模型 |
4.1.3 网络控制系统离散数学模型 |
4.1.3.1 单包与多包 |
4.1.3.2 单包短时延模型 |
4.1.3.3 单包长时延模型 |
4.1.3.4 多包短时延模型 |
4.1.3.5 多包长时延模型 |
4.2 针对网络控制系统延时的控制器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五章 具有网络延时补偿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5.1 滑模变结构控制概述 |
5.1.1 滑模变结构控制基本原理 |
5.1.2 滑动模态的到达条件 |
5.1.3 离散变结构控制 |
5.2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 |
5.3 网络控制系统的滑模变结构预估控制器设计 |
5.4 仿真实例 |
第六章 具有网络延时补偿的模糊滑模控制器设计 |
6.1 模糊控制概述 |
6.1.1 模糊控制的相关定义 |
6.1.2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及设计 |
6.2 模糊滑模控制概述 |
6.3 常规模糊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6.4 网络控制系统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6.5 仿真实例 |
第七章 总结与发展 |
7.1 工作总结 |
7.2 对于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国际金融广场楼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楼宇控制系统技术发展简介 |
1.2 楼宇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
1.3 楼宇控制系统结构 |
1.4 楼宇控制系统通用设计原则及依据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意义 |
2 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 |
2.1 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
2.2 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
2.3 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
2.4 集散控制系统的现场控制单元 |
2.5 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软件 |
2.6 集散控制系统的通信 |
3 APOGEE 系统介绍 |
3.1 概要 |
3.2 系统总则 |
3.3 系统简介 |
3.4 APOGEE 软件功能 |
3.5 模块式控制器 |
3.6 网络设计 |
4 计算机控制系统 |
4.1 控制系统概述 |
4.2 控制系统组成 |
4.3 制冷站系统 |
4.4 空调系统 |
4.5 变配电系统 |
4.6 照明系统 |
4.7 给排水系统 |
4.8 电梯系统 |
5 智能技术在节能控制中的应用及效果 |
5.1 模糊控制技术在房间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
5.2 节能技术的应用 |
5.3 节能效果 |
5.4 其它节能技术介绍 |
6. 结论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10)基于网络环境的舰船机舱动力装置监控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船舶机舱动力装置自动化发展及现状 |
1.2.1 国外船舶机舱动力装置自动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舰船机舱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3 我国舰船动力监控发展的“三化”要求 |
1.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发展概述 |
1.3.1 FCS发展的历史沿革 |
1.3.2 现场总线的定义和技术特点 |
1.3.3 现场总线与 IT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区别 |
1.3.4 现场总线系统发展现状 |
1.4 论文背景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三层网络环境的舰船机舱动力装置 |
2.1 舰船机舱动力装置监控平台网络体系构架 |
2.1.1 实现原理 |
2.1.2 DeviceNet(设备网) |
2.1.3 ControlNet(控制网) |
2.1.4 管理层(Ether Net) |
2.2 软件设计与实现 |
2.2.1 设备对象模型 |
2.2.2 对象类的实现 |
2.2.3 DeviceNet应用层协议实现 |
2.3 设计要求及实现方法 |
2.3.1 设计要求 |
2.3.2 定义数据结构及数据编号表 |
2.3.3 约定报文格式 |
2.4 功能模块实现 |
2.4.1 现场设备功能实现 |
2.4.2 上位机管理功能实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网络环境下舰船机舱动力装置监控系统用户层动态对象链接与嵌入研究 |
3.1 过程控制中对象链接与嵌入(OPC Server)应实现的功能 |
3.2 OPC Server模块 |
3.2.1 用户层动态对象连接通讯模块的建立 |
3.2.2 DeviceNet中OPC Server需要实现的OPC接口 |
3.2.3 实现通信模块的主要问题 |
3.2.4 接口的结构与实现 |
3.3 OPC Server管理模块的研究开发 |
3.3.1 设备描述的规划 |
3.3.2 设备配置规划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LonWorks的机舱网络监控智能模块设计研究 |
4.1 LonWorks网络智能监控模块研究 |
4.1.1 LonWorks 硬件结构 |
4.1.2 神经元(Neuron)芯片 |
4.1.3 机舱动力装置监控网络下的LonWorks通信模型 |
4.2 基于 LonWorks的智能监测模块设计 |
4.2.1 系统组成 |
4.2.2 DI/DO模块设计 |
4.2.3 Neuron芯片与MCS-96系列单片机串行通信的实现 |
4.3 LonWorks与 LAN互联的解决方案研究 |
4.3.1 网关接口方案 |
4.3.2 协议配置 |
4.3.3 基于 COM的网络监控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网络环境的舰船动力装置 PID参数模糊自整定控制器设计研究 |
5.1 基于 ControlNet的 PID控制器 |
5.1.1 网络环境下 PID自整定控制器的构造 |
5.1.2 设计方法 |
5.2 引入模糊控制方法的智能化改进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 Web的船舶机舱远程监控系统 |
6.1 基于 Web的分布式机舱网络控制系统的基本思想及目标 |
6.2 基于 Web的远程机舱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 |
6.3 基于 Web的远程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6.3.1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 |
6.3.2 远程监控系统的网络体系架构 |
6.4 岸基机舱远程监测系统安全性解决方案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集散型计算机指纹信息网络管理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ZigBee无线网的电源集散控制[D]. 何丽阳. 湖南科技大学, 2015(04)
- [2]基于WAVE协议栈的车联网通信终端研究及定位系统实现[D]. 谢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3]Ethernet在楼控系统中的应用和节能技术研究[D]. 陈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3)
- [4]智能化楼宇中央空调集散控制系统研究[D]. 张建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8)
- [5]基于PLC石油集散系统的研究[D]. 钱振洋. 天津大学, 2010(03)
- [6]基于DCS的远程I/O站的设计与实现[D]. 余思思. 浙江大学, 2008(08)
- [7]基于DCS的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系统研制[D]. 黄健. 合肥工业大学, 2007(11)
- [8]基于变结构的网络控制系统延时策略研究[D]. 宣浩.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4)
- [9]国际金融广场楼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曹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2)
- [10]基于网络环境的舰船机舱动力装置监控系统技术研究[D]. 杨家龙.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