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理想女性之美 从中、越《金云翘传》比较中看民族审美的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梁壮[1](2021)在《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文中认为本论文题为“叙事、符号与知识——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意在通过叙事、符号与知识三个角度分析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形式,全文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绪论主题为“中医文化的表达”,述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的形成应存在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类形式是其他领域的文化现象对中医学产生影响,第二类是中医学体系与知识进入其他其他文化领域中造成影响。第二类过程的实质之一为中医内容的不同形式展现。中医文化内容则指文化理论、思想、观念与成果本身,而文化形式则指把这些思想内容加以呈现的表现形式。形式研究的一个简明思路是将文化作为文本。涉医文学是医学与文学两者互相需求、互相协助的结果,作为叙事性涉医文学,明清白话小说具有特殊价值:是中医文化总结期的见证、是中医文化的综合性平台、是贴近中医文化现实的语言表达方式。第一章为中医文化与明清白话小说的整体关系研究。明清白话小说涉医现象的繁荣说明不仅疾病无悬念地成为了文学对象,中医学和中医文化也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中,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明清白话小说涉医文本有两个显着的特征:丰富但不集中、广泛但稍显重复。按照多寡详略和文章结构,可以将涉医文本分为单句式、组句式、段落式、章节式和跨章节式五类;按照所引医学内容的专业程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泛称疾病、指名论症、谈因辨机、拟构医方、书写医案五类。医学主题小说较少,有医者小说、医界小说、药物和药名小说三类。涉医文本的形成有继承和创新两种情况。文本的继承,主要是从或不同体裁或前代作品中直接改用;创新则是从积累的原始素材入手,进行素材的文学化和小说化。作者的医学背景与涉医文本风格,尤其是涉医深度有正相关关系。历史发展受到小说发展和医学发展两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分为明初至明中叶、明后期至明末、清前期、清中后期、晚清五个阶段。不同类型的小说面对同样的涉医素材,会基于类型风格和读者期待风格进行类型化的处理。写入小说的中医文化内容丰富,有全面多样的疾病文化、众星拱月的诊疗文化、琳琅满目的医者文化等。第二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疾病与医学叙事研究。小说继承了中医文化的叙事传统,一部分是史书中的医家传记,一部分则是医案记录。涉医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技巧方面值得探讨是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两个部分。视角有患者视角、亲属视角、医者视角和他者视角等。叙事空间上,以病床为核心的患者空间和辐射状的医者空间存在交叉,医者的身体空间对患者小空间形成了有效介入。疾病故事的线性结构可分为病前、病中、医疗、病后四个情节单元。一个成熟的涉医叙事模式,应包括:趋同的叙事功能、类似的叙事特征、叙事空间上和人物形象的接近等要素。模式的形成应经历开创、模仿、发展、最终成熟等过程,又会在内容、形式、主旨三个方向发生变异。叙事中的疾病发挥线索和隐喻两个功能;医者则承担帮助者、推动者、观察者和隐喻的功能。在叙事主题的表达上,疾病作为主人公的考验代表着困境主题,医疗直面生死,代表着拯救主题。《西游记》形成的谐趣化审美和《红楼梦》为先导的唯美主义风格代表着对中医文化审美的发扬。第三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符号研究。文化符号学可以适用于中医文化研究之中。中医文化的符号化过程有自己的特色、脉诊的符号化是典型例子。小说中会进行进一步符号化,若没有可靠的事实依据或者受众共识,则容易失败。中医文化符号化的典型是药物。中药的符号化,可以获得次文本意义、文本意义、超文本意义三种层次的意义。具有文化意义的药物大多会在情节中发挥一定的叙事功能。这类文化符号化中药常常成为了所属功效类中药的标志性药物。鸦片类似的药物文化符号则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时代主旋律共振,成为时代的共同文化记忆。如毒药、迷药、哑药、性药之类的特殊药物统称,亦取得了与具体药物一样的符号化程度。药名文化的核心要素是药名代码是否能被发现和理解,因此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可以用编码一解码理论来审视。白话散文中的药名文学是小说的新贡献。中医符号还可以进行临时符号化,也就是作为比喻的喻体;同时又进入了民间语言之中。第四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知识表达。中医知识是在中医学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中医术语为中医药学内用来表示中医药学相关概念的词语集合,对术语的运用是显性知识的特殊形式。小说以表达显性知识为主,才学小说是其典范。为了知识对接受者的顺利传达,作者往往选择做进一步解释,即对知识的评论。以知识的角度而言,中医医籍的固定体例属于一种特殊的程序化知识,小说家常对于这类中医文化形式知识的利用和表达进行仿拟。第五章为小说式表达的价值诠释和意义阐发。明清小说当然地属于明清社会在文化领域的投射,疾病与医学概莫能外,可分为具体知识的直接反映、社会关系的曲折反映、医学观念的隐含反映三种情况。中医文化可以放置到集体记忆理论之中,特定时期的医疗民俗有较强的仪式性和稳定性,是一类典型的文化记忆。叙事医学认为医疗过程具备叙事属性,普及中医叙事阅读,需要选择适合的阅读文本,应满足符合中医思维和观念、熟练运用中医语言、足够的叙事性和人文素养三个条件。明清通俗小说具有丰富的文本与多样的中医内容、丰富的叙事元素与医患视角、自然逼真的中医语言与浓厚的人文素养三个优势,具备成为中医阅读文本的条件。明清涉医小说的创作与阅读是一个完整的中医文化传播过程。将明清小说放置到传播学的框架之内可以考察小说形式对中医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和经验教训:应满足作为受传者的读者对易读性和可读性的平衡:作为媒介的小说有真实与虚构的裁量、事理情的融合、文学技巧的使用三个方面的经验:作为传播者,中医文化者应重视话语权把握,扮演好把门人的角色。
阮玉明(Nguyen Ngoc Minh)[2](2020)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凭借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造诣不仅大力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还走出国门流传到国外,在世界文坛上具有巨大的影响。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传入越南至今,中国现当代作品对越南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选题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文献学、统计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梳理大量作品译本及其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最真实的场景。论文由导论、正文六章和结语构成。导论部分概括选题缘起与时间界定、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等内容。第一章阐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基本状况与特征。总体上以越南各重要的历史阶段为背景,首先介绍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年前的传播与接受,说明法国殖民文化的统治对传播与接受过程的抵制,提及以康有为、梁启超、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初步传播与接受情况;然后讲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至1975年期间的传播与接受,指出越南翻译家在抗法、抗美战争中对传播工作所作出的努力,涉及毛泽东文艺思想在越南的重要影响;最后述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75年之后的传播与接受,其中包括中越战争对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所造成的困局以及中越复交对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所带来的新貌。虽然,该传播与接受过程起步并发生在越南战争时期,有过坎坷,但最后已经突破困局并获得非常巨大的成就。第二章和第三章探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与机制。其中,第二章从中国社会历史的角度论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包括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前、毛泽东时代的1949至1976年期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等阶段的具体译介与接受情况。第三章则谈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评论与研究,分别述评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和批评家的成果,涉及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出版社、报刊杂志社及其传播成就,通过对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和作家作品选编以及越南学生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科研活动等内容做总体上的探究,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越南外国文学教育的重要地位。第四章论述中国现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分别谈论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以及越南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吴必素与南高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等内容。相较于其他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鲁迅在越南文学史上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越南文化、社会、教育等领域起着积极的作用,其创作风格与艺术表现还熏陶不少越南作家并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五章阐述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新生代作家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谈及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以及阮玉姿、杜黄耀、武氏好等越南新时期文学几位代表作家对莫言文学的接受与借鉴等内容。在被传播到越南的中国当代作家当中,莫言最受越南读者喜爱。他凭借自己的创作特色长时间内轰动了越南文坛,引起社会的积极反响,引导越南不少当代作家走向民主、自由、开放的创作道路,为新时期越南文学的革新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第六章探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成就、问题与展望,分别陈述中越两国的文学与文化交流领域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指出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所存在的偏向和误区。通过对各种问题做的评价与剖析,在确定好导致这些偏向和误区的根源之后,进一步为参与传播与接受过程各方拟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方案。这是需要管理部门、译者队伍、读者群众等人群共同努力,携手完成的任务。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如果做到全面扩大传播对象、严格把关译作质量、尽量提高阅读品位等要求,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定能换上全新的面貌。结语部分对论文所论述的内容作概括和总结,通过列举论文所做到的内容项目,指出研究的创新点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是个持续着的历史进程。因此,本选题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与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展望与建议,有着持久的价值,值得中越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入探讨。
张昊苏[3](2019)在《乾嘉文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运用罗宗强先生开创的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对“乾嘉文学思想”展开专门研究,希望对乾嘉文学思潮、士人心态乃至时代风貌有所发明。本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绪论。主要包括:对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的综述与反思,特别注意探讨在乾嘉文学思想研究中运用这一角度的学术价值。本论文在方法上对罗宗强范式的改良。对乾嘉文学思想研究情况的综述。本论文研究的范围、框架、思路。第一章,简要概括乾嘉时期的文化政策、思想学术史、文学活动等内容。本章勾勒的简要框架,是此下数章专题性论述的基本依据。第二章,主要探讨政治力量与文学思想的关系。乾嘉时代,特别是乾隆朝,以“稽古右文”为世所艳称,文化贡献不可抹杀;但社会也处在文字狱和“官学”的阴影之下,帝王专制对学术、思想、文学、心态均有压抑,使士人闭口钳舌。然而,即使是体制内的知识人、甚至是在官方性的写作中,也时刻(隐约)透露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感。不遇之士则“变音”尤甚。第三章,主要讨论乾嘉考据学与文学思想的关系。区别于文人、学人合一的倾向,乾嘉以“朴学”为“主流”,考据学者对辞章多有贬斥。这一学术倾向投射到文学领域,则引起了学、文的分离,使创作倾向、批评理论均有相应的演化。这个时期大盛的义理考据辞章之讨论,代表了朴学家与理学家、辞章家的区隔,隐然成为数十年后文史哲“学术现代化”分科的理论资源。第四章,主要讨论追求个性解放与艺术精致的文学思想倾向。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家,都必有其创作的追求。乾嘉时代固然有讲求规范的创作理论,但文人所接受的主流思潮则是发扬性灵,彰显才情。更具体地说,这些观念直接地接续了晚明的传统,包括士人(主要是江南)的生活方式、文学创作心态和思想观念等,均成为晚明的延续,并在某些问题上走的更远。第五章,主要讨论叙事文学展现的文学思想命题。乾嘉时期同时是叙事文学的高峰,“六大名着”独占其二,其他小说也各有优长。故这里单独立章,探讨叙事文学在乾嘉时期对文学思想的特殊贡献。创作中出现的“自传性”现象、文体兼容的“集大成”现象及文言叙事文学的文体新变,均证明这一时期叙事文学创作思想上的特殊性。
阮氏秋姮[4](2018)在《《诗经》对越南之影响》文中指出《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因思想内容丰富,艺术手法高超,不但影响到中国后代诗坛,并且深刻地影响到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包括越南在内。本论文选取“《诗经》对越南之影响”为题,探讨《诗经》在越南的翻译情况、越南作家诗人如何吸收《诗经》的精华进行文学创作以及《诗经》对越南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学的影响。全文共四章,第一章深入考察《诗经》在越南的传播和翻译情况。特别注重《诗经》在越南的喃字翻译和越南国语翻译情况。其中对韵译版本的探索更为突出。经研究发现,《诗经》的越南语韵译较为灵活,有的是四言、五言,有的是六八言,有的是双七六八言,也有的字数不定。但是,六八言诗和双七六八稍占上风。因为这两种体裁是越南诗歌创作中传统性最强的。在封建时代,由于越南的科举制度选择四书五经作为考核内容,《诗经》的学习与研究更受重视。《诗经》在越南的传播途径也比较多样,成为越南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第二章对越南学者有关《诗经》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第三章阐明《诗经》对越南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和越南人民生活的影响。越南歌谣民歌也采用了《诗经》中的赋、比、兴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艺术手法。根据越南歌谣民歌和《诗经》的相同之处,越南学者们主张刊出《越南诗经》。这一部诗歌总集的问世是中国诗经对越南民间诗歌影响的一个标志。越南的作家和诗人在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中已经从《诗经》选择出不少言词和艺术形象作为文学典故,增强了自己作品的含蓄性,达到意外的境界效果。第四章《诗经》对越南文学的影响尤其是越南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包括艺术上影响、思想内容影上响和在汉子对联上影响,同时考察越南文学中模拟《诗经》的现象和越南文学借用《诗经》典故现象。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紧张,西化趋势更为明显。因此,古典着作尤其是《诗经》对现代年轻作家和诗人的创作影响日益淡化。在越南,学习与研究中国经典名着的范围缩小,只限于专业性的大学和研究院。近年来,为了促进中国经典名着在国外的传播,在每年召开的东亚四国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经典着作在东亚各国重点大学的教学开展情况探讨”成为重要的项目之一,越南学者代表们也踊跃参加。我们相信,越南的后代学者以及各阶层人民会珍惜《诗经》对越南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学的影响。
范文化[5](2018)在《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的影响》文中提出越南独立之后(938),由于越南社会历史的特殊条件,越南社会对政治、教育、文化思想、社会关系等产生极大的需求,儒家文化得以慢慢渗透进越南人民的生活之中,使之发生很大的变化。越南文化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到地域文化等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即代表儒家文化的上流文化和代表越南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化。但是,事实上这两种文化价值取向并不是各不相关而是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种文化相异而互补,这体现了越南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带有鲜明的“越南特色”。本论文试图通过对越南歌谣的研究,探讨儒家文化对越南民间文学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作为一名在华留学的越南学生,这也是本文作者在这个范围内的第一次浅陋尝试。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对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思路、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等进行说明和阐述。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对越南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研究与描述,主要概括说明儒家文化如何渗入越南文化并成为越南文化的一部分,阐述儒家文化在越南人生活中的表现。第二章探讨儒家文化与越南歌谣的关系,主要说明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的发展阶段与特点的影响。此外,还探讨了越南儒士在越南歌谣中的作用,阐述了越南儒士在创作与传播越南歌谣中所做的贡献。第三章研究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主题的影响,主要研究及描述儒家道德思想在越南歌谣中的表现,说明越南文化对儒家道德思想的接受方式与途径。本章除了说明越南歌谣的一部分内容即是对儒家道德思想的反抗与揭发外,还阐述了越南歌谣对越南历史的反映。第四章研究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人物形象的影响。本章阐述了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中的男女性别问题的重大影响。认为除了越南歌谣中描述男女词语的差别外,歌谣中关于责任本分的观念、—处世方式等,也有男女的差异。本章通过对歌谣中的人物形象的描述及分析,阐述了受儒家文化影响后,越南原生文化与儒家文化这两种文化是相互叠加、彼此融合的。第五章研究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艺术表现的影响。认为在使用儒家文学的艺术形式与语言风格方面,越南歌谣受到儒家文化的较大影响。总之,在越南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中,越南歌谣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发展迅速。儒家文化不仅对越南歌谣的创造观念与传播过程产生了影响,也极大地作用于越南歌谣的内容与艺术形式。从越南歌谣中不仅能够窥见越南古代社会劳动群众的情感、思想理念及生活状况,而且能够看到越南文化对儒家文化的接受。在这一总的接受背景下,不管是吸收融合还是批判否定,落脚点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越南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自然,越南文化对于儒家文化的接受方式也是多样的,其中既有和谐融合性与灵活性,也有批评性与创新性。
严艳[6](2018)在《中国才子佳人小说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文中指出中国才子佳人小説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主要依据鲁迅先生的分类"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爲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①,指明末清初涌现的一大批小説,形式多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作品,一般在十六回至二十回之间,均十万字左右,采用一见锺情、姻缘阻隔、金榜题名大团圆三段式公式化结构,代表作品爲《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平山冷燕》、《金云翘传》等②。广义上的才子佳人小説指按题材分类,自中国古典小説
陈氏绒(TRAN THI NHUNG)[7](2015)在《中越文体视阈下的《金云翘传》与《翘传》》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金云翘传》和越南喃诗传《翘传》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并比较这两个作品的文体特质。从文体视阈的比较《金云翘传》和《翘传》,有助于澄清甚而消弥中越两国学界对这两个作品之比较研究的一些对立意见,让中越两国学界和读者能更加客观公允、恰如其分地理解这两个国家的作品,了解两国文学之间的文化传承,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对越南古代文学的影响。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与两个作品的文体异同点有关。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绪论综述、评析中越学界对《金云翘传》和《翘传》比较研究现状,回顾学界对这两个作品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主要论点、研究方法等。正文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探析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与喃诗传的特质,以及各自形成的文化文学背景,探析中国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对部分越南喃诗传作品的影响以及两国读者对长篇叙事诗的接受心理。本章首先对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和喃诗传体裁进行介绍,并指出才子佳人小说是以散文为主的小说、属于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事系统,而喃诗传是韵文体小说、属于越南文学传统长篇诗的叙事系统。其次,分析两种体裁形成之文化文学背景的相似处,指出都市发达、市民阶层增加、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潮流、提高“才情”的思想是中国才子佳人小说和越南喃诗传兴起背景的相似之处。再次,解释中国才子佳人小说对越南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部分喃诗传作品的影响及原因,指出才子佳人小说符合于越南当时的“主情”文学思潮,符合作者“假借外国文学题材”来反映社会现实的需求,也符合了当时文人的进步思想。虽然是移植中国才子佳人小说,但越南文人并不全然套用原着的文体,而是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越南文学的叙事传统以及越南的传统诗体,从而形成喃诗传作品。青心才人和阮攸选择不同的并符合时代风格的文体,体现出他们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造。中越两国读者的接受心理也是青心才人和阮攸选择不同文体的重要原因。第二章论析《金云翘传》与《翘传》的小说元素特质。《金云翘传》和《翘传》皆是小说,但前者是散文体小说,后者是韵文体小说。同是小说,阮攸的《翘传》继承了原着的全部人名、部分人物肖像的特点,人物主要行为、语言、心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的基本特色,还继承了主要故事情节与特色情节的描写。虽然如此,两者依然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为散文小说,《金云翘传》着重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来表现心理活动,比较注意情节的连贯性、细节的刻画,描写环境时多用直接描写等,这使作品中的社会语境更为真实。作为诗体小说,《翘传》善于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写景寄情,情节的跳跃性比较大,概括性叙述比较多、作品除去了一些精细的描写与相对粗放的情节,而以浓厚的抒情、恰当的议论等要素来弥补,通过对人物、情节、环境的诗化把对读者想象力的调动转化为对读者心灵感受的直接冲击,达到以少胜多、以简化繁的效果。第三章论述两作品的叙述艺术。从文体视阈看,《金云翘传》和《翘传》都是叙事类型的作品,但两者各具特色。《金云翘传》继承发挥中国古代叙事传统,展现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散文体的叙述艺术。《翘传》不仅继承原着的叙述艺术而还承袭并发扬越南文学叙事传统,展示喃诗传体裁的叙述艺术。阮攸吸收了原着的第三人称讲述形式,继承原着的地理空间、实在空间、梦境空间,线性时间、定命时间描写,还继承原着的三阶段结构——以女主角的十五年坎坷生活为主线,采取故事套故事的叙事结构。在继承原着的同时,阮攸《翘传》在叙事艺术方面有不少独特之处。我们认为,叙事视角的转换就是《翘传》与原着的最大区别之处。原着主要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来陈述故事,《翘传》则有叙事视角转换的现象。这种转变表现在叙述者以人物内视角来陈述故事,而这种转变使得作品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刻画作品的“内感空间”、“内感时间”以及感伤情调。因为《翘传》是用诗歌讲故事,所以它的叙述时间、叙述空间、叙述调子都由作品中的比喻、表象意象构成。第四章专论《金云翘传》与《翘传》的表达体式。首先,通过深入研究《金云翘传》的表达体式,作者发现作品继承了前代章回体小说的表达体式,即以分回标目的形式划分叙事段落,并继承“说话”艺术的叙事方式,采用韵散结合的表达方式。其次,根据越南六八诗体的表达体式,考察阮攸《翘传》在表达体式方面的特色。最后探讨阮攸对原着表达体式的处理手法,指出两者如何在表达体式方面地展现两种体裁的不同特质。如果说《金云翘传》继承发挥了中国章回体小说的表达体式,受讲史、说书、说话等传统的影响,《翘传》则继承发扬了越南传统六八诗体的表达体式,继承了越南俗语歌谣六八诗体与越南吟曲的双七六八诗体传统。这两种表达体式展示了两个国家的文学传统,以及文学体裁的独特性。第五章从文体视阈探讨两作品的叙述语言特色。文体支配着每个作品的叙述语言,体现着各自的特质以及后者对前者的继承。阮攸从《金云翘传》中直接继承的词语不多,借用的词语大多是名词,其余则是一些固定词组、或者是越南语中从中国借用的普通汉越词。阮攸《翘传》也继承了一些与原着相似的修辞手法,如用典、排比、对偶等。两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有相似之处,即语言通俗化、追求诗意美,这也体现着《金云翘传》与《翘传》的通俗性质。但是因为二者源于不同的语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体,所以他们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很多差异。《金云翘传》有“散韵相间”的语言特点,《翘传》则更多的讲求韵。《金云翘传》中有说书体痕迹的语言特点,《翘传》则尽量弱化此一特点,转关之处更为隐蔽,不着痕迹。《金云翘传》倾向于语言平实朴素、《翘传》则善于运用凝练、形象、诗化、富有音乐性以及情感的语言。两个作品在使用修辞手法上也不尽相同。同样是使用对偶、排比、用典等修辞手法,《金云翘传》是根据章回体小说和中国古典诗词曲赋的传统来运用,而《翘传》除了继承中国文学传统之外还根据越南人习惯爱好、按照六八诗体的格律来运用。《翘传》明显体现了作者在再创造过程中力求语言民族化的努力。
曹双[8](2015)在《试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金云翘传》的研究》文中提出由青心才人所编次的小说《金云翘传》对国内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近代以来在国内文学界曾一度沉寂。而据《金云翘传》改编的越南六八体长诗在越南古典文学中独占鳌头,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享誉世界文坛。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被中国学术界关注,而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才开始对中越两部《金云翘传》进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陈氏绒[9](2014)在《中越《金云翘传》《翘传》比较研究评议》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明末清初青心才人的章回小说《金云翘传》与越南黎末阮初阮攸的喃传《翘传》的比较,历来受到中越学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关于两者对比研究的成果已经相当丰硕,但由于各种原因,中越学界对作品的解读一直无法达成共识,对彼此的研究成果缺少足够的认知,所以,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丁平平[10](2014)在《《金云翘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云翘传》主要讲述了名妓王翠翘的悲剧故事,从小说的整体框架来看,《金云翘传》属于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系列,小说采用了才子佳人小说惯用的“相遇——恨别——团圆”模式,但无论是在小说的叙事模式、小说结构方面,还是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在明末清初小说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金云翘传》不同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以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为小说主线,而是以女主角王翠翘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展开描写。王翠翘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的事迹在明末清初颇为流行,许多作家用不同形式演义了她的故事,使这个人物带上了浓重的的传奇色彩。《金云翘传》是王翠翘故事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吸收了前人创作的经验,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使王翠翘故事更为完整,也使王翠翘形象更为生动、感人,因此该书也成为王翠翘题材创作的代表作。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突破了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这突出表现在王翠翘这一悲剧形象的塑造上。王翠翘除了具备传统佳人所应有的素质之外,作者赋予她更多的是坚韧不屈、敢于与命运抗争的性格特点,这是传统佳人所不具备的。小说对妒妇形象的塑造也超越了以往的作品,妒妇不再是面恶心狠、行为乖张的丑陋形象,《金云翘传》中的妒妇宦氏貌美如花但心如蛇蝎,是一个绵里藏针、城府极深的女性形象,这为后来作品中妒妇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金云翘传》成书之后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但在国外的影响却超乎想象,对越南、韩国、日本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多国文字,对世界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越南诗人阮攸根据青心才人的《金云翘传》改编而成的叙事长诗《金云翘传》不仅成为越南名着,家喻户晓,更是跻身于世界名着之林,享誉世界。王翠翘的故事也因此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成为民间文学创作中经久不息的话题。《金云翘传》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为古典名着《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创作经验,对《红楼梦》的成功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中国理想女性之美 从中、越《金云翘传》比较中看民族审美的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理想女性之美 从中、越《金云翘传》比较中看民族审美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绪论 中医文化的表达 |
第一节 中医文化的表达 |
一、中医文化的定义与形成 |
二、中医文化的主要形式:文本 |
三、中医文化的文本:从文学文本到明清小说 |
第二节 研究结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医文化与明清白话小说的整体关系 |
第一节 承载中医文化的明清白话小说 |
一、明清白话小说涉医现象的繁荣 |
二、涉医文本的特征和分类 |
三、医学主题小说 |
第二节 涉医文本的生成 |
一、文本的继承和创新 |
二、作者与文本 |
三、文本的时代性与类型化 |
第三节 写入明清小说的中医文化 |
一、全面多样的疾病文化 |
二、众星拱月的诊疗文化 |
三、琳琅满目的医者文化 |
第二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疾病与医学叙事 |
第一节 叙述形式的基本特征 |
一、中医文化的叙事传统 |
二、叙事视角与叙事时间 |
三、涉医情节的叙事空间 |
第二节 叙事结构与叙事模式的形成 |
一、涉医故事的结构特点 |
二、涉医叙事模式的要素 |
三、模式的形成和变异 |
第三节 为叙事服务的疾病与医者 |
一、疾病在叙事中的作用 |
二、医者形象的叙事功能 |
三、历史名医文化的叙事演绎 |
第四节 涉医主题与审美的呈现 |
一、疾病与困境主题: 主人公的考验 |
二、医疗与拯救主题: 直面生老病死的中医学 |
三、中医文化的审美取向 |
第三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符号 |
第一节 中医文化符号的概念 |
一、符号与文化符号学 |
二、中医文化的符号化 |
第二节 药物与药名:中医符号的典型例证 |
一、符号化的中药 |
二、特殊药物的符号化 |
三、药名文化 |
第三节 其他中医符号现象 |
一、作为喻体的中医药文化 |
二、民间语言中的中医药 |
第四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知识表达 |
第一节 中医知识 |
一、中医知识与分类 |
二、术语与中医术语 |
第二节 小说语境下的中医知识呈现 |
一、知识的显性表达 |
二、对知识的评论 |
三、对中医形式知识的仿拟 |
第五章 小说式表达的价值诠释 |
第一节 社会医疗与小说 |
一、社会的投射: 小说的医学史研究 |
二、社会关系和医疗观念的反映 |
三、民俗: 中医文化的集体记忆 |
第二节 作为叙事医学的文本 |
一、叙事医学与叙事阅读 |
二、作为中医叙事阅读文本的小说 |
第三节 中医文化传播与明清小说 |
一、受传者与反馈:读者导向 |
二、媒介的使用: 明清小说的创作经验 |
三、身为传播者: 中医文化话语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时间界定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基本状况与特征 |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年前传播与接受的情况 |
一、法国殖民文化统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与接受的抵制 |
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三、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初步传播与接受 |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年至1975年间的传播与接受 |
一、越南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战争环境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 |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在越南的广泛传播与接受 |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75年后传播与接受的困局与新貌 |
一、中越战争与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困局 |
二、中越复交与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新貌 |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与机制(上) |
第一节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1949年前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第二节 毛泽东时代中国文学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一、小说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二、诗歌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三、戏剧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四、报告文学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五、文学理论批评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第三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作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一、文学理论批评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二、现代作家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三、文革后作家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四、新生代与网络作家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与机制(下) |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评论与研究 |
一、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的文学研究 |
二、越南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的文学评论 |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媒介考察 |
一、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出版社及其传播成就 |
二、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的重要报刊及其传播成就 |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与越南的外国文学教育 |
一、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与选本研究 |
二、越南学生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科研活动 |
第四章 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 |
一、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 |
二、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研究 |
第二节 越南20世纪文学作家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
一、吴必素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
二、南高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
小结 |
第五章 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 |
一、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 |
二、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研究 |
第二节 越南当代作家对莫言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
一、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接受概况 |
二、越南当代作家对莫言及其作品的接受与借鉴 |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成就、问题与展望 |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所取得的成就 |
一、中越文学交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
二、中越文化交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所存在的问题 |
一、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的偏向 |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的误区 |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展望 |
一、全面扩大传播对象 |
二、严格把关译作质量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译作列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乾嘉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上、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一、文学思想史研究综述 |
二、何为“文学”?何为“文学思想”?——立足于清代文学的考察 |
三、何以“文学思想史”? |
中:乾嘉文学思想研究综述 |
一、乾嘉文学与文学思想史料略述 |
二、乾嘉时期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综述 |
下:范围、框架、思路 |
一、关于“乾嘉” |
二、论文的基本框架与主要思路 |
第一章 乾嘉文学思想展开的背景 |
第一节 乾嘉历史与文化政策 |
第二节 乾嘉时期的思想史、学术史概况 |
第三节 乾嘉文学概述(上):流派概述(附理论批评) |
第四节 乾嘉文学概述(下):历时性考察 |
第二章 政治压抑下的文学主潮 |
第一节 御制文学、科举制度、台阁文艺 |
第二节 官方修书与文体正变 |
第三节 盛世中的变音 |
第三章 朴学背景下的创作转向 |
第一节 “学人”与“文人”、“考据”与“辞章”之争 |
第二节 从推重学养到逞才炫博 |
第四章 个性解放与艺术的精致 |
第一节 晚明的潜流 |
第二节 两种精致化追求的离合 |
第三节 女性观念与女性文学的变化 |
第五章 叙事文学中的文学思想新貌 |
第一节 自寓、自况向自传性的进发 |
第二节 集大成与雅文学化 |
第三节 文言叙事文学的体制创新 |
结语:何以乾嘉? |
参考文献 |
(4)《诗经》对越南之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诗经》在越南的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一、十九世纪末之前 |
二、自十九世纪末期至今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范围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一章 《诗经》在越南的传播 |
第一节 《诗经》通过汉文教学及科举传播到越南 |
一、越南的汉语教学 |
二、《诗经》在汉语教学及科举中的传播 |
第二节 《诗经》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到越南 |
第三节 在越南的《诗经》读者特点 |
一、中代时期越南的《诗经》读者 |
三、结论 |
第二章 《诗经》在越南的翻译 |
第一节 越中两国的语言文字与《诗经》越译问题的关系 |
第二节 关于翻译的一些理论问题 |
第三节 《诗经》在越南的翻译 |
第三章 《诗经》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诗经》与越南民族文化 |
一、《诗经》对越南民间歌谣的直接影响 |
二、《诗经》对越南民间歌谣的间接影响 |
三、越南民间作者接受汉字文学影响的一个矛盾现象 |
第二节 《诗经》对越南人民生活的影响 |
第四章 《诗经》对越南文学的影响 |
第一节 《诗经》对越南文学风格的影响 |
一、在艺术上的影响 |
二、诗经对文学思想内容上的影响 |
三、《诗经》对越南汉字对联的影响 |
第二节 《诗经》对越南文学思想内容的影响 |
第三节 越南文学中模拟《诗经》的现象 |
第四节 越南文学化用《诗经》典故的现象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的目的及范围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五、论文的意义及作用 |
六、论文结构 |
第一章 越南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 |
第一节 越南传统文化对儒家文化的接受 |
一、越南传统文化对儒家文化的接受环境 |
二、越南传统文化对儒家文化的主动与被动接受 |
三、儒家文化在越南人生活中的表现 |
第二节 越南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
一、儒家文化与越南文化的基本特点 |
二、越南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相异互补 |
第二章 儒家文化与越南歌谣的关系 |
第一节 越南歌谣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
一、越南歌谣的发展阶段 |
二、越南歌谣的特点 |
第二节 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发展的影响 |
一、儒家文化如何影响越南歌谣 |
二、儒家文化对不同时期的越南歌谣的影响 |
第三节 越南儒士在越南歌谣中的作用 |
一、越南儒士概说 |
二、越南儒士在创作与传播越南歌谣中所做的工作 |
第三章 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主题的影响 |
第一节 儒家道德在越南歌谣中的反映 |
一、儒家忠、孝思想在越南歌谣中的表现 |
二、儒家仁、义思想在越南歌谣中的表现 |
三、儒家贞洁、三从思想在越南歌谣中的表现 |
第二节 儒家文化与越南歌谣中的情义体现与现实反映 |
一、越南歌谣的情义体现 |
二、越南歌谣的诉苦身份与反抗内容 |
三、越南歌谣与反映历史的问题 |
第四章 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中人物形象的影响 |
第一节 儒家文化与越南歌谣中的人物形象 |
一、儒家文化与越南歌谣中的男性形象 |
二、儒家文化与越南歌谣中的女性形象 |
三、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中其他处世方式的影响 |
第二节 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中男女性别的影响 |
一、越南歌谣中描述男女词语的差别 |
二、越南歌谣中关于男女的天职、责任和义务的差别 |
三、处世方式中的男女差别 |
第五章 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艺术表现的影响 |
第一节 儒家文学形式对越南歌谣艺术形式的影响 |
一、儒家文学形式在越南歌谣艺术意象中的表现 |
二、儒家文学典故在越南歌谣中的表现 |
三、儒家文化-儒士文学被越南歌谣引用的现象 |
第二节 儒家文学语言格式对越南歌谣语言格式的影响 |
一、儒士文学对越南歌谣中的语言修辞的影响 |
二、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中的对偶艺术的影响 |
三、儒士诗歌转变成歌谣的现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7)中越文体视阈下的《金云翘传》与《翘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关于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与喃诗传的几个问题 |
第一节 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和喃诗传比较 |
第二节 两国读者对长篇叙事诗的接受心理比较 |
第二章 《金云翘传》和《翘传》小说元素的异同 |
第一节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人物塑造 |
第二节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情节 |
第三节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环境描写 |
第三章 《金云翘传》和《翘传》的叙述艺术之同异 |
第一节 叙述者与叙述视角 |
第二节 叙述结构 |
第三节 叙述空间与叙述时间 |
第四节 叙述调子 |
第四章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表达体式之比较 |
第一节 《金云翘传》的表达体式特点 |
第二节 《翘传》的六八诗体特点 |
第三节 阮攸对《金云翘传》表达体式的改写 |
第五章 《金云翘传》与《翘传》叙述语言特色 |
第一节 《翘传》对《金云翘传》叙述语言的承袭与近似 |
第二节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叙述语言艺术区别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试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金云翘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云翘传》的翻译 |
二、中越两部《金云翘传》的比较研究 |
三、《金云翘传》的来源与版本考证 |
四、《金云翘传》的艺术成就研究 |
五、关于《金云翘传》与《红楼梦》的研究 |
六、对民间故事《金仲与阿翘》的溯源考证 |
七、结语 |
(9)中越《金云翘传》《翘传》比较研究评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越南的研究情况 |
1. 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初到 1945 年, 此阶段的学界对 《金云翘传》了解还不够。 |
3. 第三阶段是从 1975 年到现在, 此阶段的研究成果 越来越丰硕, 越来越深刻。 |
二、中国的研究情况 |
(10)《金云翘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王翠翘故事的演变 |
第一节 王翠翘故事的生成与传播 |
第二节 《金云翘传》与王翠翘故事的定型 |
第二章 《金云翘传》的人物形象塑造 |
第一节 王翠翘:佳人形象的变形 |
第二节 宦氏:别具一格的妒妇形象 |
第三章 《金云翘传》的小说史地位及其影响 |
第一节 《金云翘传》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继承与突破 |
第二节 《金云翘传》对清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
第三节 《金云翘传》的传播与重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理想女性之美 从中、越《金云翘传》比较中看民族审美的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D]. 梁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阮玉明(Nguyen Ngoc Minh).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乾嘉文学思想研究[D]. 张昊苏. 南开大学, 2019(05)
- [4]《诗经》对越南之影响[D]. 阮氏秋姮. 厦门大学, 2018(06)
- [5]儒家文化对越南歌谣的影响[D]. 范文化.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中国才子佳人小说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J]. 严艳.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2018(01)
- [7]中越文体视阈下的《金云翘传》与《翘传》[D]. 陈氏绒(TRAN THI NHUNG).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8]试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金云翘传》的研究[J]. 曹双.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9]中越《金云翘传》《翘传》比较研究评议[J]. 陈氏绒. 中国文学研究, 2014(03)
- [10]《金云翘传》研究[D]. 丁平平. 陕西理工学院,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