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刺五加在大鼠实验性肝癌诱发过程中作用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汪戎锦[1](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危害着全世界人类的健康,并以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结的血栓或栓子阻塞在脑动脉中使大脑供血受限从而引起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不足。刺五加叶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因其化学成分以及药效作用与刺五加根相似,被广泛用于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治疗。本实验室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筛选并制备了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并采用药效学研究证明了刺五加叶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损伤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然而,刺五加叶的化学成分复杂,在体内作用于多个靶点,致使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整体作用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目前缺乏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刺五加叶的开发及应用。代谢组学作为一种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能够对内源性小分子的整体变化进行系统分析,逐渐成为揭示病机复杂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多成分、多靶点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因此,本研究围绕脂质异常、神经损伤以及菌群失调等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病理环节,采用基于质谱技术的多样本(血清、粪便、尿液、脑组织)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阐明其科学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清脂质组学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首先对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进行基于UPLC方法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含有有机酸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糖苷。其次,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模型,并给予刺五加叶治疗四周。由于脂质异常、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四个主要方面,本文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首先,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脂质组学方法,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鼠血清脂质的代谢紊乱,以及刺五加叶的调节作用。利用UPLC-Q-TOF/MS采集刺五加叶给药四周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清样本的脂质代谢轮廓,结合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包括多元统计学分析、潜在脂质标记物鉴定以及通路分析在内的数据处理。共鉴定出27种脂质组学生物标记物,包括PC,PE,SM和TG类脂质,分布在各种脂质代谢途径中,包括甘油磷脂、亚油酸、α-亚麻酸、甘油脂、鞘脂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结果表明,刺五加叶能够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脂质代谢紊乱。其次,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的神经损伤过程,采用UPLC-TQ/MS对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10种神经递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能够导致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等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释放,产生神经毒性,还能够增加γ-氨基丁酸(GABA)、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以及牛磺酸(Tau)的含量,并降低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Gly)以及神经炎症调节剂乙酰胆碱(Ach)的含量。而给予刺五加叶治疗后,能够使以上神经递质在脑组织和血清中的水平均向正常水平调节,说明其能够通过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递质含量发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最后,通过MDA和SOD的定量分析,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后氧化应激程度,通过TNF-α,IL-6和IL-10的定量分析,检测炎症反应程度。结果表明,刺五加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从而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对机体的损伤。从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炎症反应等方面揭示了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2.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粪便代谢组学研究及其对微生物-肠-脑轴的影响微生物-肠-脑轴双向通讯系统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相互关联,这种关联作用近年来逐渐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基于UPLC-TQ/MS的粪便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方法,以及16S r RNA粪便菌群测序,研究了刺五加叶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微生物-肠-脑轴的平衡作用。首先,利用UPLC-Q-TOF/MS采集刺五加叶治疗四周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样本的代谢轮廓,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筛选具有显着差异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并进行通路分析,共鉴定出40个潜在的差异性生物标记物,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途径、鞘脂代谢通路等。以上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具有显着的变化,而刺五加叶可以调节其含量以恢复正常状态。其次,基于UPLC-TQ/MS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13种胆汁酸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大鼠粪便胆汁酸发生代谢紊乱,刺五加叶能够调节多种胆汁酸的含量,使其更加趋近于正常水平。最后,16S r RNA菌群测序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可导致大鼠肠道内病原体富集,益生菌水平大幅降低,而刺五加叶能够使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病原体含量降低,同时增加益生菌水平。上述结果揭示了刺五加叶具有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微生物-肠-脑轴的调节作用,为阐明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3.刺五加叶通过对益生菌的调节作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验证选择能够被刺五加叶调节的益生菌给药缺血性脑卒中大鼠,验证给药刺五加叶后,益生菌水平的升高是发挥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培养罗伊氏乳酸杆菌以及丁酸梭菌并制备菌液,分别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以上两种菌液。经四周给药后,检测大鼠粪便的菌群组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给药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中菌群组成与含量产生较大变化,并与对照组大鼠粪便菌群组成更为相似。其次,采用基于UPLC-TQ/MS的定量方法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经益生菌给药后,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给予两种益生菌后,具有神经毒性的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而具有神经调节作用的神经递质含量显着升高,更加趋近于健康大鼠。最后,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多种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的含量和脑组织中MDA、SOD、COX-2、MAO的含量。结果表明,当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大鼠体内IL-1β、IL-6、TNF-α、MDA、COX-2和MAO含量显着升高,而IL-10和SOD含量显着降低。给予两种益生菌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以上指标的含量均能够被调节至正常水平,推测两种益生菌均能够通过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验证了刺五加叶能够通过影响微生物-肠-脑轴的代谢,增加体内益生菌丰度,调节卒中引起的神经损伤、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损伤,从而起到对机体的保护作用。4.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尿液样本能够准确、灵敏地反映机体的代谢变化,为代谢组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生物样本。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方法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验证。采用UPLC-Q-TOF/MS采集大鼠尿液样本的代谢轮廓,结合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筛选并鉴定潜在生物标记物,构建基因-酶-生物标记物代谢网络。本研究共筛选出42种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进程中具有显着变化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经刺五加叶治疗后,38种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变化能够被显着调节,涉及体内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途径、色氨酸代谢通路、酪氨酸代谢通路和嘧啶代谢途径等多种代谢途径的调节作用。最后,选择3种与以上通路相关的关键酶COX-2,NOS和MAO作为刺五加叶治疗的靶点酶,进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大鼠经刺五加叶治疗后血清和脑组织中三种酶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大鼠相似,证明了刺五加叶可以通过调节以上三种酶的含量发挥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本实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并为刺五加叶的潜在治疗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5.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尿液代谢组学研究高效化学同位素标记(CIL)衍生化结合液质联用(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是使用靶向特定官能团的试剂标记生物样本,使所有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代谢物生成相应的衍生代谢物,在提高总体代谢组学覆盖率的同时,将同位素引入标记代谢物中,使重同位素试剂衍生的代谢产物作为轻同位素试剂衍生代谢物产物的内标,从而提高代谢产物的定性及定量精度。本研究采用基于CIL LC-MS的刺五加叶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方法,分别对胺/酚类亚代谢组和羧酸类亚代谢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刺五加叶能够通过体内多种通路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代谢紊乱,与传统尿液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相比,CIL LC-MS法筛选出了更多潜在生物标记物,并覆盖更多体内代谢通路,得到了覆盖率更广、定量更精准的代谢组学结果。同时,在每条通路中匹配到更多的具有显着差异的代谢产物,明确通路中上游化合物及下游产物的显着变化及机制,使针对各通路的研究更加全面。最终,从神经保护、调节能量代谢、抑制炎症损伤、拮抗氧化应激的角度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阐述。进而为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更加全面的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本论文采用基于大鼠血清、粪便、尿液以及脑组织多种生物样本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刺五加叶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将尿液和粪便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与血清脂质、脑组织神经递质以及粪便胆汁酸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相结合,明确刺五加叶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多种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对脂质紊乱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其次,通过对大鼠粪便的菌群分析和验证实验,阐述刺五加叶可能通过调节微生物-肠-脑轴双向通讯系统发挥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推测刺五加叶增加肠道益生菌含量是其发挥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并采用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结合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体内胺/酚类亚代谢组及羧酸类亚代谢组进行全面分析,从神经保护、调节能量代谢、抑制炎症损伤、拮抗氧化应激的角度系统阐述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合先进的分析技术手段,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为阐明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中药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路线。
张石蕾[2](2020)在《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CPhGs脂质体,并表征其特性;考察CPhGs和CPhGs脂质体体外释放行为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体内实验,探讨CPhGs脂质体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体外实验,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胶原分泌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观察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刺激HSCs增殖的影响,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CPhGs脂质体对MAPK和FAK/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揭示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并阐明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逆向蒸发法、真空冷冻干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CPhGs脂质体,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Malvern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其粒径,Zeta电位、HPLC法测量药物包封率、载药率,评价并确定其最佳制备方法。(2)以原料药为对照组,采用HPLC检测并阐明CPhGs脂质体的体外释药规律,LC-MS法测定CPhGs脂质体中松果菊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分析药代动力学特征。(3)使用BSA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体内观察CPhGs脂质体及CPhGs原料药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分析血清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指标以及ECM蛋白、MAPK通路、炎症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评价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4)体外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对细胞活力、细胞毒性的影响,从细胞学水平阐述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FAK/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从分子水平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28.55%,载药率为2.73%;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8.46%,载药率为3.71%;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3.88%,载药率为3.28%,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率均是最高;在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基础上,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复溶后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外观形态良好,冻干前后纳米粒的粒径和包封率变化均不大,说明其稳定性良好,为后续实验提供足够的样品量。(2)体外释药结果显示,最适合CPhGs和CPhGs脂质体的模型分别是一级动力学和Higuchi方程,CPhGs脂质体没有显示任何突释效应;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参数表明,CPhGs原料药和CPhGs脂质体组在相同剂量灌胃给药的情况下,CPhGs脂质体给药后Cmax明显提高(P<0.05),CPhGs脂质体组给药0.75h之后的血药浓度均远远大于原料药组(CPhGs脂质体组35.95±3.95 ng/ml vs CPhGs原料药组27.14±0.93 ng/ml),给予CPhGs原料药后大鼠血浆中松果菊苷的浓度较低,CL为2.07±0.39 ml/h/kg,t1/2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33±0.43h vs CPhGs原料药组2.07±0.61h,P<0.05),MRT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87±0.32h vs CPhGs原料药组2.80±0.47h,P<0.05),Tmax显着增加(CPhGs脂质体组1.60±0.55h vs CPhGs原料药组0.60±0.22h,P<0.05);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浆中24h内药时曲线下面积较CPhGs原料药组显着提高,为原料药组的273.30%。(3)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和CPhGs原料药干预均可使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脾脏指数降低,其中CPhGs脂质体组大鼠肝脏、脾脏指数与CPhGs原料药组相比显着降低;并且,相同剂量的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TBA、γ-GT、TGF-β、肝纤维化四项LN、HA、PCⅢ、IV-C以及肝组织HYP含量总体上较CPhGs原料药组有明显的下降,大鼠肝脏病理损伤情况也有所改善;免疫组化和WB实验结果均显示CPhGs脂质体组ECM标志性分子α-SMA和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CPhGs原料药组以及空白脂质体组大鼠相比,CPhGs脂质体给药组大鼠肝组织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ERK 1/2、p-JNK 1/3和p-P38以及炎症相关蛋白NF-κB、AP-1、Cox-2、HMGB1有所下调,IκBα有所上调。(4)体外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24h的IC50值为42.535μg/ml;CPhGs脂质体(29.45、14.72、7.36μg/ml)对HSCs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29.45μg/ml的CPhGs脂质体可诱导HSCs晚期凋亡,晚期凋亡细胞比例高于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在浓度为14.72μg/ml和7.36μg/ml的CPhGs脂质体组中,早期凋亡细胞比例要明显高于晚期凋亡细胞;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与rrPDGF-BB组比较,不同浓度CPhGs脂质体组均可抑制rrPDGF-BB诱导的HSCs的增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rrPDGF-BB组相比,29.45、14.72、7.36μg/ml CPhGs脂质体组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MMP-1 mRNA表达水平均增多(P<0.05)。在rrPDGF-BB刺激活化的HSCs中,CollagenⅠ和α-SMA mRNA表达水平显着提升,经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干预均可以减少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尤其是29.45μg/ml高剂量CPhGs脂质体组效果最为明显。WB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CPhGs脂质体7.36μg/ml、14.72μg/ml和29.45μg/ml三个剂量组中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 24小时后,HSCs中p-PI3K和p-Akt水平持续下降;和rrPDGF-BB刺激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CPhGs脂质体给药组磷酸化PI3K和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结论: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得到CPhGs脂质体纳米粒,形态圆整、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小、稳定性好;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一定程度上有缓释作用,并且明显改变了CPhGs的药物动力学行为,减缓了药物的消除时间,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CPhGs脂质体能不同程度降低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脾指数,改善血清肝功能酶指标,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减轻肝细胞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与沉积,通过MAPK通路及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变化;CPhGs脂质体给药组能在无细胞毒性的基础上明显减少HSCs的活化,剂量依赖性地抑制rrPDGF-BB刺激的HSCs的细胞增殖,能通过PDGF/FAK/PI3K/Akt通路对rrPDGF-BB刺激的HSCs中ECM蛋白表达产生调控。研究结果为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孟庆龙[3](2018)在《长白山刺五加多糖开发的药理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刺五加为五加科(Araliaceae)五加属(Acanthopanax)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近年来,刺五加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皂苷类和黄酮类化合物上,且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刺五加多糖作为刺五加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由于多糖类成分纯化过程十分繁琐,纯化工艺复杂,纯度不理想等因素限制了刺五加多糖在组分、构效关系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确证。本试验通过对长白山刺五加多糖(ASPS)化学组分的分析,并对其抗炎作用、镇痛作用、药物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结核性胸膜炎辅助治疗作用、抗肿瘤作用、延缓衰老作用以及提高学习记忆能力作用的深入研究,同时对长白山刺五加多糖胶囊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刺五加多糖的临床应用开发提供有利参考。试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通过对长白山刺五加多糖的提取和分离,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提取分离分析,刺五加苷E得率为93.1%;ASPS得率为96.7%,相对分子量为10KD。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ASPS具有均匀对称单一峰,表明其纯度、极性及均一性均较好。经气相色谱分析,其单糖组分为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甘露糖,摩尔比为7.1:22.3:7.6:1.0。2.本试验以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以及棉球致小鼠肉芽肿为模型,对ASPS的抗炎作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ASPS能够有效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以及棉球致小鼠肉芽肿。同时,对于不同抗炎模型,ASPS均能够有效改善小鼠免疫器官状况,对机体免疫细胞因子水平起到调节作用。3.本试验通过热刺激对痛阈值的影响和醋酸致扭体反应,对ASPS的镇痛作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ASPS能够提高热刺激小鼠的痛阈值和镇痛率,降低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扭体次数,提高扭体反应抑制率。同时,对于不同镇痛模型,ASPS均能使得小鼠免疫器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细胞因子水平得到有效调节。4.本试验以实验性结核小鼠为模型,对ASPS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ASPS对抗结核治疗的实验性结核小鼠表现出较好的保肝护肝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实验性结核小鼠血清细胞免疫因子水平和脾细胞T淋巴亚群免疫水平而提高实验性结核小鼠的免疫能力,进而实现其保肝护肝的作用。5.本试验以结核性胸膜炎大鼠为模型,对ASPS的治疗效果极其机制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ASPS能降低结核胸膜炎大鼠胸腔积液及胸膜厚度,并能够改善结核性胸膜炎大鼠胸腔积液白细胞计数及生化指标。另外,ASPS还能够改善和调节结核性胸膜炎大鼠的细胞免疫因子,这可能是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作用机制之一。6.本试验以肉瘤S180、肝癌H22和宫颈癌U14小鼠实体瘤和腹水瘤为模型,对ASPS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并对其毒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ASPS对肉瘤S180、肝癌H22和宫颈癌U14荷瘤小鼠的实体瘤质量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使得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得到显着改善,同时还能够提高荷瘤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调节荷瘤小鼠的免疫细胞因子,从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其抗病能力。另外,ASPS还能够延长肉瘤S180、肝癌H22和宫颈癌U14腹水瘤小鼠的存活天数,积极改善其生命延长率。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ASPS属实际无毒物级物质。7.本试验以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为模型,对ASPS延缓衰老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SPS能够有效提高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体质量和肝脏指数,使得机体状况得到改善;还能够有效提高模型小鼠血清、脑、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降低血清、脑、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进一步证实了ASPS在增强机体抗氧化酶活性的同时,降低了脂质过氧化对细胞的损伤,从而起到了延缓衰老的作用。8.本试验以东莨菪碱所致急性记忆障碍大鼠为模型,采用避暗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对ASPS增强记忆能力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避暗实验中,ASPS能够有效延长记忆障碍大鼠的避暗潜伏期和明箱停留时间,减少避暗错误次数;而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ASPS能够延长记忆障碍大鼠的避暗潜伏期和原平台停留时间,增多平台探索次数,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模型大鼠脑组织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并对中枢胆碱能系统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活性起到改善作用,从而起到增强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9.本试验通过辅料筛选、制粒工艺条件筛选、药粉成型性研究、胶囊制备以及胶囊制剂的检测等方面的考察,对ASPS胶囊制剂的工艺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粉更适合作为ASPS的辅料应用于胶囊剂型的制备。90%的乙醇浓度,1:1的料液比,60℃的干燥温度,1h的干燥时间可以使ASPS的颗粒外形和制粒效果呈现较好状态。在ASPS胶囊的生产和贮存过程中,应将相对湿度严格控制在62%以下以确保药粉的质量。ASPS胶囊内容物含水量为7.04%,平均内容物装量为0.4315g,平均崩解时限为17.43min,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的相关规定。
杨晓丹[4](2016)在《刺五加多糖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刺五加多糖(Acanthopanax senticosus polysacharides,ASPS)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分析其代谢途径,并探讨ASPS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组分及作用机制。方法1.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即空白组、刺五加多糖给药组(生理给药组)、刀豆蛋白A(ConA)模型组及ConA模型给药组(病理给药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0.9%生理盐水(10mg/mL),生理给药组和病理给药组给予刺五加多糖水溶液(14.5mg/mL),连续灌胃7天。除空白组和生理给药组外,其余两组于第7天末次给药0.5h后尾静脉注射ConA水溶液(2.0mg/mL),禁食不禁水8h后取肝脏及脾脏。制备10%肝组织及脾组织匀浆液,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对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小鼠肝、脾组织匀浆液进行分析,查找潜在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2.利用D941树脂对浓度为10mg/mL的刺五加多糖溶液进行脱蛋白质和脱色素。将所得刺五加多糖溶液经DEAE-Sepherose F.F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及Sephadex-G200分子筛柱进一步分离纯化。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脱除率,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并于波长420nm处检测OD值,计算色素脱除率。3.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即空白组、刀豆蛋白A(ConA)模型组、阳性药(联苯双酯)组及ASPS-1-1、ASPS-2-1、ASPS-3-1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0.9%生理盐水(10mg/mL),阳性药组(20mg/mL)、ASPS-1-1 组(6.9mg/mL)、ASPS-2-1组(4.6mg/mL)、ASPS-3-1组(2.0mg/mL)灌胃给药,连续7天,利用ConA建立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后,取小鼠血清、肝脏及脾脏备用。肝组织匀浆液用于GSH、SOD、MDA、NO、IL-1β及TNF-α水平检测,血清和脾组织匀浆液用于IL-2、IL-4、IL-6、IFN--γ水平检测。结果1.在生理状态下小鼠肝脏中筛选出27个生物标志物,其中正离子模式下19个,负离子模式下8个,脾脏中筛选出53个生物标志物,正离子模式下21个,负离子模式下32个,相关的代谢通路有鞘脂类代谢、嘌呤代谢、谷胱甘肽代谢、胆汁的分泌等。在病理状态下小鼠肝脏中筛选出36个生物标志物,其中正离子模式下17个,负离子模式下19个,脾脏中筛选出41个生物标志物,正离子模式下24个,负离子模式下17个,相关的代谢通路有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嘌呤代谢等。2.经D941树脂柱初步去杂质后的刺五加多糖溶液,其脱蛋白率为88.26%,脱色率为88.66%,多糖保留率达82.81%。将所得溶液过DEAE-Sepherose F.F柱,得到3个单一对称峰,表明刺五加多糖被分成3个较纯的组分,被命名为ASPS-1、ASPS-2和ASPS-3。采用Sephadex-G200凝胶过滤柱对这3个组分进一步纯化后均得到1个单一对称峰,表明洗脱出来的多糖组分均一纯化,进一步纯化后所得的3个组分分别被命名为 ASPS-1-1、ASPS-2-1 和 ASPS-3-1。ASPS-1、ASPS-2 和 ASPS-3 组分占刺五加多糖的百分比分别为47%、32%、13%,并初步判断ASPS-1为中性多糖,ASPS-2和ASPS-3组分为酸性多糖。3.与模型组相比,ASPS-1-1能够降低小鼠肝脏指数及脾脏指数;增加肝组织中GSH、SOD水平,降低MDA、IL-1β、NO、TNF-α水平;降低血清和脾组织中IL-2、IL-4、IL-6、IFN-r水平。ASPS-2-1能够降低肝脏指数;增加肝组织中GSH水平,降低肝组织中MDA、TNF-α水平及血清中IL-2水平。结论1.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小鼠肝脾组织中共有23个共同的生物标志物,刺五加多糖主要通过干预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共有的谷胱甘肽代谢、嘌呤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等通路发挥作用。此外,还有非共有的病理状态下相关的柠檬酸循环、胆汁分泌、牛磺酸代谢等通路在肝损伤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刺五加多糖可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抗炎、抗氧化、供应机体所需能量等机制实现其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2.刺五加多糖通过D941树脂柱初步除杂,再经DEAE-Sepherose F.F柱分离纯化得到中性多糖ASPS-1、酸性多糖ASPS-2和ASPS-3三个组分,其中ASPS-1在刺五加多糖中所占比例最多。将ASPS-1、ASPS-2和ASPS-3经Sephadex-G200凝胶过滤柱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ASPS-1-1、ASPS-2-1和ASPS-3-1三个均一组分。3.ASPS-1-1组分在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与修复中发挥主要作用,主要通过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氧化应激相关酶的活性来实现其对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此外,ASPS-2-1组分对肝脏损伤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韩越[5](2015)在《刺五加果实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刺五加是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的干燥根、根茎,具有健骨强心、益脾补肾、益寿延年等功效,主要用于脾肺气虚,食欲不振,肺肾两虚,久咳虚喘,肾虚腰膝酸痛,心脾不足,失眠多梦等症,然而根、根茎等药用部位过度利用,导致刺五加野生资源、人工种植资源遭到破坏;刺五加果实作为繁殖器官具有大量营养成分,采摘后又不影响刺五加植株生长,对刺五加果实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将为深入开发刺五加资源提供研究基础,有利于刺五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分析刺五加果实的化学成分和口服给药后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并评价其增强免疫力保健功能。方法:1刺五加果实中化学成分的分析:取刺五加干燥果实,以30%乙醉作为提取溶剂,加热回流提取2次(2h/次)经浓缩,制成冻干粉后,再用50%甲醇作为提取溶液,超声提取10min,离心取上清液为供试品溶液,用UPLC-HD/MS技术分析方法对刺五加果实供试品溶液进行分离、分析,利用高清质谱检测的精确质量核质比计算出可能的元素组成,根据色谱峰的二级离子碎片解析其可能的化学结构,比对相关文献,确定色谱峰对应的化学成分。2刺五加果实血中移行成分分析:将制备好的刺五加果实冻干粉用蒸馏水配置成0.2g/ml的溶液,取禁食12h(自由饮水)的Wistar大鼠,按照10mL/kg灌胃给予五加果实冻干粉灌胃液,给药60min后,麻醉取肝门静脉血,用固相萃取的方法分离、净化和富集含药血清样品,以建立好的UPLC-HD/MS分析方法对血清样品进行分离、分析并采用直观比较、多变量数据分析、及Metabolynx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获得刺五加果实入血成分。3刺五加果实免疫调节作用: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中增强免疫力功能的试验方法,采用清洁级昆明小鼠分别经口灌胃给药刺五加果水煎液12.5g/kg、25g/kg和50g/kg30天后,分别进行刺五加果实对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NK细胞免疫、单核巨嗜细胞免疫等免疫调节实验,检测小鼠胸腺指数、脾指数、足趾肿胀程度、Cona刺激脾细胞增殖程度、溶血空斑数、血清溶血素凝集程度、NK细胞杀伤能力、炭粒廓清指数等免疫学指标。结果:1本实验用采用已建立刺五加果实全成分分析方法,用液质联用技术在24min内完成数据采集,在负离子模式下表征了包括黄酮类,三萜皂苷类,木脂素类、有机酸类等104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是:4-O-Galactopyranuronos yl-galactopyranuronate、Sucrose(蔗糖)、Melezitosc、3-Hydroxy-2-butany 16-O-[3,4-dihydroxy-4-(hydroxymethyl)tetrahydro-2-furanyl]-glucopyranosid、Proto catechuic acid-glucoside(原儿茶酸-葡萄糖苷)、Methyl5-({3,4-dihydroxy-4-(hydroxy me thy l)te tr ahy dro-2-furany l]-glucopy ranosy 1} oxy)-2-hydroxy benzo at e、caffeoylquinic.acid diglucoside(咖啡酰奎宁酸二糖苷)、isopropyl-apiofura nosyl-(l->6)-glucopyranoside、Buty 4/6-O-galactopyranosy 1-β-D-glucopyran oside、caffeoylquinic acid glucosid(咖啡酰奎宁酸葡萄糖苷)、3-Carboxy-4-h ydroxy-phenoxy glucoside、6-O-(4-Hydroxy-3-methoxybenzoyl)-glucopyrano se、Scopolin(东莨菪苷)、Protocatechuic acid、caffeoylquinic.acid glucoside、Neochlorogenic acid(新绿源酸)、Ferulyl quinic acid glucoside(阿魏酸奎宁酸葡萄糖苷)、3,4-Dihydroxy ally 1 benzene、4-O-[rhamnopy ranosyl-(1>6)]-gluc op yranoside、1-Caffeoyl glucose、4-Fo rmy l-2,6-di methoxy phenyl β-D-glucopyra noside、caffeoylquinic acid(咖啡酰奎宁酸)、Magnoliosid(香草 酸)、10-Deox ygeniposidic acid、1-O-sinapoyl-β-D-glucose/Methy 1-1-(β-D-glucopyranosy 1 ox y)-7-(hydroxy methyl)-1,7a-dihydrocyclopenta[c]pyran-4-carboxylat、trans-4,4’-Dihydroxy-3,3’-dimethoxystilbene、Chlorogenic acid、Caffeic acid、Syringin(紫丁香苷)、Sinapyl alcohlo、p-Coumaroyl quinic acid(对香豆丑奎尼酸)、{(1 R,2R)-2-[(2Z)-5-(β-D-glucopy ranosy 1 oxy)pent-2-en-1-yl]-3-oxocyclopentyl}acetic acid、Benzyl 6-O-(6-deoxy-α-L-mannopyranosyl)-p-D-glucopyranoside、Dicaffeoylquinic acid glucoside、(2E)-3-[4-({(1S,2S)-1-[4-(β-D-Glucopyranos yloxy)-3-methoxyphenyl]-1,3-dihy droxy-2-propanyl} oxy)-3-methoxy phenyl]acr ylicacid、2Hydroxy-5-isopropenyl-2-methylcyclohexyl、Astilbin(落新妇苷)、Methyl(1 R,4aS,6S,7R,7aS)-6-({[(2S,3 R,4S)-2-(β-D-glucopy ranosy loxy)-4-(2-hy droxy ethyl)-3-viny l-3,4-dihydro-2H-py ran-5-yl]carbonyl} oxy)-1-hydroxy-7-met hyl-1,4a,5,6,7,7a-hexahydrocyclopenta[c]pyran-4-carboxylat、6-O-[3,4-dihydro xy-4-(hydroxymethyl)tetrahydro-2-furanyl]-β-D-glucopyranosid、4-{(1 S,3aR,4 S,6aR)-4-[4-(β-D-Glucopyranosyloxy)-3-methoxyphenyl]tetrahydro-1 H,3H-furo[3,4-c]furan-1-yl}-2-methoxyphenyl β-D-glucopyranoside、Orientin/(红草素)Hyperin(金丝桃苷)、4-{4-[4-(β-D-Glucopyranosyloxy)-3,5-dimethoxyphenyl]te trahydro-1 H,3H-furo[3,4-c]furan-1-yl}-2-methoxyphenyl、Eleutheroside E(刺五加苷E)、Hesperetin 7-O-glucosid(橙皮苷-7-o-葡萄糖苷)、4-(1,3-Dihydroxy-2-{4-[(1 E)-3-hydroxy-1-propen-1-yl]-2-methoxyphenoxy} propyl)-2-methoxyph enyl hexopyranoside、Niduloic acid、Quercetin-3-arabinoglucoside、Rutin(芦丁)、4-{(1 S,2R)-1,3-Dihydroxy-2-[4-(3-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pro pyl}-2-methoxyphenyl β-D-glucopyranoside、3-O-caffeoyl-Feruloy lquinicAcid(3-O-咖啡酰-阿魏酰葡萄糖苷)、(1 S,2S)-3-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 henyl)-2-[4-(3-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propyl β-D-glucopyranosid e、Methyl2-O-β-D-glucosyloxy-4-methoxybenzenepropanoate、matairesinol、7-(Acetoxymethyl)-4-[(β-D-glucopyranosyloxy)methyl]-6,7-dihydroxy-1,4 a,5,6,7,7a-hexahydrocyclopenta[c]pyran-1-yl 3-methylbutanoate、Medio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Azelaic acid、4-{[(3R,4R,5S)-5-(4-Hydroxy-3,5-dimetho xyphenyl)-4-(hydroxymethyl)tetrahydro-3-furanyl]methyl}-2,6-dimethoxypheny 1β-D-glucopyranosid、3,4-Dicaff-eoyl-quinic acid(3,4-二咖啡酰奎宁酸)、4-(1,3-Dihydroxy-2-{4-[(1 E)-3-hydroxy-1-propen-1-yl]-2,6-dim ethoxy ph enoxy} prop yl)-2-methoxyphenyl β-D-allopyranoside、3,5-Dicaffeoyl-quinic acid(3,5-二咖啡酰奎宁酸)、2-O-Caffeoyl arbutin、7-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 yl)-3-(hydroxymethyl)-6-methoxy-1,2,3,4-tetrahydro-2-naphthalenyl]methylβ-D-glucopyranoside、Quercitrin(槲皮苷)、1-Methoxyoxalyl-3,5-dicaffeoylquinic acid、(2E)-3-Phenyl-2-propen-1-yl-6-O-(6-deoxy-α-L-mannopyranosyl)-β-D-gl ucopyranoside、4-[4-(4-Hydroxy-3-methoxyphenyl)tetrahydro-1H,3H-furo[3,4-c]furan-1-yl]-2-methoxyphenyl β-D-glucopyranoside、4,5-Dicaffeoyl-quinic ac id(4,5-二咖啡酰奎宁酸)、Secoisolariciresinol、804/804-dehydrotriferulic aci d、Acanthopanaxoside E(无梗五加苷 E)、Acanjaposide G/Acanjaposide H(刺五加苷G)、Trihydroxyoctadecanoic acid、trihydroxy-10(11)-octadecenoic aci d、28-Hydroxy-28-oxoolean-12-en-3-yl-3-O-xylopyranosyl-glucopyranosiduron ic acid、3-{[2,6-Dideoxy-3-O-methyl-ribo-hexopyranosyl-(1->4)-2,6-dideoxy-3-O-methyl-arabino-hexopyranosyl-(1->4)-2,6-dideoxy-3-O-methyl-β-D-arabino-hexopyranosyl-(1->4)-2,6-dideoxy-3-O-methyl-β-D-ribo-hexopy ranosy l-(1->4)-2,6-dideoxy-3-O-methyl-β-D-ribo-hexopyranosyl]oxy}-8,14,1 7-tri hydroxy-20-o xopregn-5-en-1 2-yl benzoate、α-HEDERIN(α-常春藤皂苷)、Hederagenin 3-O-arabinoside、3-O-β-D-Glucuronopyranosyl-gypsogenin-28-O-β-D-glucopyrano side、Silphioside G(罗盘草苷)、hederagenin-3-o-glucuro nopyraoside(常春藤皂苷元--3-o-葡萄吡喃糖苷)、Ciwujianoside E(刺五加苷 E)、3-{[2-O-(Lyxop yranosyl)-galactopyranosyl]oxy}olean-1 2-en-28-oic acid、Oleanoicacid-3-O-gl ucuronide(齐墩果酸-3-o-葡萄糖甘酸)、Eleutheroside K(五加苷 k)、1 3-Hydro xy-9,11-octadecadienoic acid、3-Hydroxyhexadecanoic acid 等化合物。2本实验采用已建立刺五加果实全成分分析方法,本实验利用液质联用的技术平台分析表征了 口服刺五加果实后的血清移行成分,采用直观比较、多变量数据分析、及Metabolynx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在刺五加果实给药大鼠血清中,共找出24个为原型成分,其成分为:Methy5-({3,4dihydroxy-4-(hydroxymethy l)tetrahy dro-2-furanyl-gluc opy ranosy l} oxy)-2-hy droxyb-enzoat e、6-O-(4-Hydroxy-3-methoxy-Benzoyl)-glucopyranose、Phenyl-2-O-(6-deoxy-α-L-galact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1 s,4aS,5R,7aS)-1-(β-D-glucopy ranosy loxy)-5-{[2(E)-3-(4-hydroxyphenyl)-2-propenoy-L]oxy}-7-(methoxymeth yl)-1,4a,5,7a-tetrahydrocy cl open ta[c]pyr an-4-car boxy late、2-Hy-Droxy-5-isopr openyl-2-methylcyclohexyl-glucopyranoside、刺五加苷E、常春藤皂苷元3-O-阿拉伯糖苷、常春藤皂苷元-3-O-吡喃葡萄糖苷、芦丁、落新妇苷、金丝桃苷、3-O-咖啡酰阿魏酰奎宁、Niduolic acid、(2E)-3[4-({1S,2S)-1-[4-(β-D-Gl ucopyranos-yloxy)-3-methoxypenyl]-1,3-dihydroxy-2-propanyl}oxy)-3-methoxy penyl]acrylic aci、原儿茶酸、绿源酸、1-咖啡酰葡萄糖、木兰苷、10-Deoxy geniposidic acid、、咖啡酸、二咖啡酰奎宁酸葡萄糖苷、Benzyl6-O-pentopy ranosy lhexopyanoside。3(1)细胞免疫实验:低剂量刺五加果实提取液提高迟发型超敏反应程度,促使小鼠足趾肿胀,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刺五加果实提取液提高了脾细胞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中剂量刺五加果实提取液提高了小鼠的胸腺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低剂量刺五加果实提取液提高了小鼠的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 1)。通过以上细胞免疫功能测评指标,验证了刺五加果实对小鼠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增加免疫器官重量、提高迟发型超敏反程度、促使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完成的。(2)体液免疫实验:三个剂量刺五加果实提取液均可增加溶血空斑数,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中、高剂量刺五加果实提取液提升了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中剂量组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通过以上体液免疫功能测评指标,验证了刺五加果实对小鼠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增加抗体数量、提升血清溶血素水平完成的。(3)NK细胞免疫实验:低、高剂量刺五加果实提取液提高了小鼠NK细胞的活性,促使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增强,低剂量组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以上NK细胞活性测评指标,验证了刺五加果实对小鼠NK细胞免疫调节作用是通过增强NK细胞活性强完成。(4)巨噬细胞免疫实验:三个剂量组刺五加果实提取液均不能提高小鼠巨嗜细胞的吞噬能力,说明刺五加果实对巨噬细胞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结论:本研究分析、鉴定了刺五加果实体外样品化学成分,及给予刺五加果实后血中移行成分,并验证刺五加果实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增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促进淋巴T细胞增殖,调节淋巴B细胞功能,提高NK细胞杀伤能力等环节实现,为刺五加果实药效物质基础的确立、药效物质作用质机制的研究、创新药物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对刺五加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郑婧,张贵君[6](2015)在《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刺五加(Cortex Acanthopanacis senticosi radix et rhizome seu caulis)是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该文对刺五加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进行小结与展望,确定刺五加今后的研究方向应放在化学成分的深入系统研究、弄清刺五加传统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建立刺五加质量标准等方面,为刺五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杜琴,胡兵,沈克平[7](2010)在《补益中药抗肝癌作用研究概况》文中认为补益或扶正是中医治疗肝癌的重要治则,实验研究表明黄芪、白术、灵芝、薏苡仁、绞股蓝、刺五加、沙棘等补气中药,当归、首乌、白芍等补血中药,枸杞、女贞子、沙参、麦冬、石斛等养阴中药,以及淫羊藿、沙苑子、冬虫夏草等补阳中药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肿瘤作用;同时研究表明人参甘草配伍、枸杞、黄芪组分或制剂可促肿瘤细胞增殖,黄芪、当归、人参、红景天、淫羊藿、党参等补益类抗癌中药具有促新生血管生成作用;提示补益中药对肝癌的作用尚待更多研究,某些补益中药在肝癌临床中需谨慎使用。
陈凌,王利[8](2005)在《刺五加叶皂甙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刺五加是一种落叶植物,与人参同属于五加科,具有“补中益精、坚筋骨、强意志”的作用,其医疗价值极高。刺五加叶皂甙(Acantbepanaxsentico-sussaponin,ASS)是刺五加叶中提取的含有16种皂甙成分的总皂甙,共分得16种三萜皂甙,除已知3种外,其余13种新的活性成分均确定了结构。其中刺五加甙A3、A4和D3是首次从天然界中分离得到的Mesombryan-themoidigenicacid型三萜皂甙,近年研究中发现ASS有多种药理作用。
王志睿,林敬明,张忠义[9](2003)在《刺五加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 :对刺五加国内外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方法 :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 ,按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分类。结果 :总结发现刺五加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抗疲劳等药理作用。结论 :刺五加具有开发成新型中药保健品及药品的价值。
张乃哲,陈兴,张敬一,赵会军,付琳杰[10](2000)在《刺五加在大鼠实验性肝癌诱发过程中作用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肝癌发病中刺五加对肌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46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成对照组(喂普通饲料)、3-甲基4-双甲氨基偶氮苯(3-Me-DAB)组(喂含0.06%3Me-DAB饲料 10周)和刺五加组(饲喂同 3-Me-DAB外、另加入刺五加 4.5g/kg饲料,用常规方法检测全血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用微量化学发光造检测吞噬细胞活性(PMN-CL)。结果1.PMN-CL检测峰值、积分值和吞噬细胞指数,3-MeDAB组较正常组和刺五加组均有显着升高(P<0.05和P<0.01)2.全血GSH-PX活性、SOD活性,刺五加组较3-MeDAB组均有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刺五加组和3-MeDAB组均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结论刺五加在大鼠实验性肝癌诱发过程中有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对抗致癌剂引起的机体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代偿性增高的作用。
二、刺五加在大鼠实验性肝癌诱发过程中作用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五加在大鼠实验性肝癌诱发过程中作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缺血性脑卒中 |
1.1.1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
1.1.2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及主要病理环节 |
1.1.3 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1.1.4 缺血性脑卒中常用药物 |
1.2 刺五加叶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2.1 刺五加叶概述 |
1.2.2 刺五加叶主要化学成分 |
1.2.3 刺五加叶主要药理作用 |
1.3 代谢组学 |
1.3.1 代谢组学概述 |
1.3.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1.3.3 脂质组学研究方法 |
1.3.4 代谢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 |
1.3.5 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代谢组学研究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清脂质组学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2.1.2 刺五加叶主要活性组分的制备及成分分析 |
2.1.3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2.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1.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1.6 血清脂质代谢轮廓采集 |
2.1.7 数据分析 |
2.1.8 基于UPLC-TQ/MS的神经递质定量分析 |
2.1.9 基于UPLC-TQ/MS的神经递质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刺五加叶主要活性组分成分分析 |
2.2.2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2.3 血清脂质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2.2.4 血清脂质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2.2.5 血清脂质组学通路分析 |
2.2.6 神经递质定量研究 |
2.2.7 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研究 |
2.3 小结 |
第3 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粪便代谢组学研究及其对微生物-肠-脑轴的影响 |
3.1 实验部分 |
3.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3.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3.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3.1.4 粪便代谢轮廓采集 |
3.1.5 数据分析 |
3.1.6 基于UPLC-TQ/MS的大鼠粪便胆汁酸定量分析 |
3.1.7 粪便菌群的16S r RNA测序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3.2.2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3.2.3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通路分析 |
3.2.4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大鼠粪便胆汁酸的定量研究 |
3.2.5 刺五加叶对大鼠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4章 刺五加叶通过对益生菌的调节作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验证 |
4.1 实验部分 |
4.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4.1.2 菌群培养及菌液制备 |
4.1.3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4.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
4.1.5 粪便菌群的16S r RNA测序 |
4.1.6 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测定 |
4.1.7 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等生化指标检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 |
4.2.2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
4.2.3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及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5.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5.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5.1.4 尿液代谢轮廓采集 |
5.1.5 数据分析 |
5.1.6 ELISA法对通路分析进行验证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5.2.2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5.2.3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通路分析 |
5.2.4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体内代谢通路的影响验证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6.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6.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6.1.4 尿液样本同位素标记衍生化 |
6.1.5 尿液代谢轮廓采集 |
6.1.6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6.2.2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6.2.3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结果的科学解释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本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BSA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CPhGs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1.3 空白脂质体的制备 |
1.4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1.5 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
1.6 血清TGF-β、肝纤四项及肝组织HYP检测 |
1.7 肝组织标本大体观 |
1.8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
1.9 免疫组化 |
1.10 聚合酶链式反应 |
1.11 蛋白免疫印迹 |
1.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HSCs增殖、凋亡、周期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3)长白山刺五加多糖开发的药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刺五加的研究现状 |
1.1 刺五加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
1.2 刺五加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刺五加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 |
2.1 刺五加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
2.2 刺五加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
2.3 刺五加多糖的神经元保护作用 |
2.4 刺五加多糖的抗氧化作用 |
2.5 刺五加多糖的其他作用 |
第三章 刺五加制剂的临床应用现状 |
3.1 刺五加注射液的临床应用现状 |
3.2 刺五加片或胶囊的临床应用现状 |
3.3 刺五加茶的应用现状 |
第四章 植物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 |
4.1 植物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
4.2 植物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
4.3 植物多糖的抗病毒作用 |
4.4 植物多糖的抗氧化作用 |
4.5 植物多糖的降血压、抗血栓作用 |
4.6 植物多糖的降血糖作用 |
4.7 植物多糖对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长白山刺五加多糖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长白山刺五加多糖抗炎作用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长白山刺五加多糖镇痛作用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长白山刺五加多糖防治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长白山刺五加多糖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作用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长白山刺五加多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长白山刺五加多糖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长白山刺五加多糖对学习记忆能力改善作用的研究 |
8.1 材料与方法 |
8.2 结果与分析 |
8.3 讨论 |
8.4 小结 |
第九章 长白山刺五加多糖胶囊剂制备工艺的研究 |
9.1 材料与方法 |
9.2 结果与分析 |
9.3 讨论 |
9.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刺五加多糖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免疫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
2 多糖的研究进展 |
3 刺五加及刺五加多糖的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刺五加多糖对ConA所致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二部分 刺五加多糖的分离纯化工艺 |
第三部分 刺五加多糖各组分对ConA所致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附录 |
(5)刺五加果实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刺五加研究概况 |
第二节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 |
第三节 免疫功能评价研究概况 |
第四节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刺五加果实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研究 |
第一节 刺五加果实体外化学成分分析 |
第二节 刺五加果实体内直接作用物质成分分析 |
第三章 刺五加果实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功能评价 |
第一节 刺五加果实对小鼠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价 |
第二节 刺五加果实对小鼠体液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价 |
第三节 刺五加果实对小鼠NK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价 |
第四节 刺五加果实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评价 |
第四章 综合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刺五加的化学成分研究 |
1.1 苷类成分 |
1.2 黄酮类成分 |
1.3 多糖 |
1.4 木脂素类 |
1.5 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
2.药理作用 |
2.1 皂苷类成分的药理作用 |
2.1.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2.1.2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
2.1.3 对糖代谢的影响 |
2.1.4 抗肿瘤作用 |
2.1.4 抗疲劳作用 |
2.2 多糖类成分的药理作用 |
2.2.1 抗肿瘤作用 |
2.2.2 对免疫功能的影晌 |
2.3 其他成分的作用 |
(7)补益中药抗肝癌作用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补气中药 |
1.1 黄芪 |
1.2 白术 |
1.3 灵芝 |
1.4 刺五加 |
1.5 绞股蓝 |
2 补血中药 |
2.1 当归 |
2.2 白芍 |
2.3 首乌 |
3 滋阴中药 |
3.1 枸杞 |
3.2 女贞子 |
3.3 石斛 |
3.4 沙参、麦冬 |
4 补阳中药 |
4.1 淫羊藿 |
4.2 沙苑子 |
4.3 冬虫夏草 |
5 结语 |
(9)刺五加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苷类 |
1.2 多糖 |
1.3 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
1.4 其他成分 |
2 药理作用 |
2.1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
2.1.1 对心脏的作用: |
2.1.2 对血流变的作用: |
2.2 抗肿瘤作用 |
2.3 抗衰老作用 |
2.4 调节机体对非特异刺激反应性作用 |
2.4.1 抗疲劳作用: |
2.4.2 抗辐射作用: |
2.4.3 耐缺氧及耐低、高温: |
2.5 对糖尿病的作用 |
2.6 其他作用 |
四、刺五加在大鼠实验性肝癌诱发过程中作用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D]. 汪戎锦. 吉林大学, 2021(01)
- [2]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石蕾.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长白山刺五加多糖开发的药理基础研究[D]. 孟庆龙.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3)
- [4]刺五加多糖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D]. 杨晓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4)
- [5]刺五加果实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 韩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6]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A]. 郑婧,张贵君. 第四届中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暨中药鉴定学科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7]补益中药抗肝癌作用研究概况[J]. 杜琴,胡兵,沈克平. 中药材, 2010(09)
- [8]刺五加叶皂甙研究进展[J]. 陈凌,王利.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03)
- [9]刺五加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J]. 王志睿,林敬明,张忠义. 中药材, 2003(08)
- [10]刺五加在大鼠实验性肝癌诱发过程中作用的探讨[J]. 张乃哲,陈兴,张敬一,赵会军,付琳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