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提花织物CAD系统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超[1](2015)在《纬编提花针织物的计算机仿真》文中研究表明纬编提花针织物具有结构变化多样、花型图案丰富、应用范围广泛等特点。纬编提花装置结构原理复杂,工艺设计独特,其形成的不同类型的纬编提花针织物外观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纬编提花针织物的仿真存在一定困难。本课题对纬编提花针织物的结构特征、工艺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仿真模型,实现了该类型织物的计算机仿真,对提高纬编提花针织物的设计与生产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首先根据不同的提花方式将纬编提花针织物分为颜色类提花和结构类提花两大类,详细研究了两种提花织物的编织原理,对其结构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从花型绘制、组织覆盖、反面设计等方面对这两种类型织物的工艺设计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为纬编提花针织物设计模型、线圈结构模型以及织物变形分析奠定基础。其次,本课题对纬编提花针织物的设计模型进行研究,从花型意匠模型、编织意匠模型等方面对提花织物的设计模型进行介绍,并根据两者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两个意匠图之间的转换模型,除此之外,本课题还对织物的穿纱模型进行了设计,实现了纬编提花针织物花型原始设计、编织意匠图设计以及编织图对应每一路成圈系统喂入纱线信息的数学描述。再次,本课题根据基本线圈几何结构模型以及织物线圈结构特点分析,提出了纬编八点成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测量分析建立集圈、浮线以及移圈等基本线圈结构模型。此外还对这些线圈形成的双面提花针织物、褶裥提花针织物、移圈提花针织物以及集圈提花针织物等织物线圈结构变形进行深入分析。利用超景深电子显微镜对织物的结构参数进行测量,根据各类纬编提花针织物在横向或纵向上的变形量得到了各类织物的变形规律。最后,本课题以几何线圈模型为基础,根据纬编提花针织物编织意匠图中的编织信息、织物线圈的变形信息、原料信息等,运用GDI+图形设备接口对织物线圈进行绘制,并对仿真织物表面进行光照和表面纹理特征模拟,得到织物的仿真效果图。仿真过程采用直线和曲线两种方式对线圈进行绘制,所得到织物的仿真效果逼真,速度快,无论是对颜色类提花还是结构类提花针织物都非常实用。
臧海迪[2](2015)在《浮纹显花织物的织造技艺与数码仿真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浮纹显花织物是利用彩色经纱浮长线或纬纱浮长线或第三种浮长线构成花纹的织物,该类织花织物图案清晰、色泽鲜艳、立体感强,具有织绣组合般的外观特点但确是经纬纱交织的结果,其中仍有许多织物一直采用手工织造,有现代织机无法生产的原因,也有保持手工生产的高品质的传统,如智利的查曼多、日本博多织、我国的民族锦类产品等,本课题将对浮纹显花织物的花纹结构及织造技艺进行探究,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织物CAD系统的分析研究,开发出由第三种浮长线构成花纹的浮纹显花织物仿真CAD系统。本文从浮纹显花织物的花纹效果出发,将其分为浮纹经纱显花织物、浮纹纬纱显花织物、第三种浮纹纱显花织物三大类织物,分别从花纹结构、形成原理、组织结构、上机工艺、织造设备、花纹模拟系统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对比,针对第三种浮纹纱显花花纹进行仿真CAD系统的开发,利用计算机辅助功能对织物花纹图案进行仿真模拟。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即利用像素点表示几何直线的方法来模拟浮纹显花织物的浮纹纱运动规律,将几种不同的模块进行合成,在Visual Studio环境下利用C#语言编程,通过输入数据模拟出织物的复杂花型,以达到对织物表面花纹外观的仿真模拟效果。设计人员只需将设计好的数据通过浮纹显花织物模拟界面中的菜单项输入,就可以点击预览按钮生成织物的整体花纹模拟图像界面,还可以通过改变花型的组合或合成方式来选取产品最终需要的织物花纹,将花纹的数据信息通过计算机的串行通讯口传给织机控制系统进行织造。本课题完成了对第三种浮纹纱显花织物的花纹仿真CAD系统的研发,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织造前对织物图案进行预先模拟、设计、浏览、修改等工序,以完成第三种浮纹显花织物花纹精致设计、筛选并进行生产的工作,缩短面料开发及生产周期。
刘森,朱江波[3](2012)在《数码信息技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讨论了纺织CAD/CAM、纺织CAPP和FNAD等数码信息技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仝晓婷[4](2012)在《色织格子布格型外观设计及格型变化分析》文中指出色织格子布的应用范围广泛,但由于其织物是由先染上色的纱线织造而成,若是没能设计出理想的格子外观就织造打样,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和财力又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纺织CAD能够对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能力,成为加速新产品开发最有效的高科技工具,从而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本课题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了色织格子布设计系统。本文运用Visual Basic语言作为开发工具,通过影响色织格子布格型大小和格子外观的因素分析,建立了色织格子布设计系统。色织格子布系统包括三个模块:相关参数计算模块,本模块依据影响格型大小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关参数计算模块的数学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程序界面,输入相应的参数就可以迅速实现各参数之间的转换;格型变化模块包括了田字格和九宫格格型的变化,研究格型变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简单的参数输入,使原田字格和九宫格的格型发生改变,拓宽设计人员的设计途径;格子效果图展示模块是在参数变化模块和格型变化模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模块主要提供了织物组织设计、色纱种类设计、色纱根数设计、织物经纬密设计,用户可以在试样前查看可能形成的织物外观,也可以验证在格型变化模块生成的格型外观。色织格子布设计系统的开发能够为色织厂开发色织格子产品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优点是可以通过格型外观展示验证规格设计,也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参考途径,减少参数之间的运算过程并迅速得到数据结果。
张宝山[5](2010)在《CAD技术在面料图案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快速时尚是今后纺织品服装行业的新的商业模式。设计创新已经成为产品立足市场之本,在图案设计领域,传统的来样加工的生产方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快速设计独具特色的创新花样图案,已成
杨桦[6](2009)在《织物组织三维结构的远程模拟和网络环境开发》文中认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即CAD是利用计算机强有力的计算功能和高效率的图形处理能力,辅助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三维图像真实模拟任意机织物的外观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和潮流。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现有CAD系统在三维模拟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新的模拟平台3DSMAX,并利用Asp.Net实现了B/S应用环境的开发。在模拟过程的实现上,本课题基于Pierce圆柱理论,采用3DSMAX内置编程语言MaxScript,实现了三原组织,变换组织和部分联合组织结构的全自动化模拟。同时通过三维模拟给出了三原组织在各个结构相下的模拟效果图。模拟过程具有全自动;参数可控制;模拟效果即时可见等特点;模拟效果具有质感强;可自由几何变换;真实三维等特点。在模拟的应用平台上,本课题使用了目前最流行的网络应用程序结构,即B/S(Browser/Server)结构。基于此应用结构,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器进行远程操作,突破了传统单机软件在使用上的空间限制。程序前台使用Asp.Net(C#)开发,拥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兼容性。本课题开发的系统,为产品开发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和市场人士,提供了一个易用的、可操作性强的、立体模拟织物成型结构的展示平台。
宋海花[7](2008)在《多引纬机织产品的设计及其CAD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多层机织物作为纺织复合材料的增强体有着广泛的发展前途,特别是在军工、航空等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应用广泛。多层机织物在结构上通常可分为多层叠合整体联接结构和空芯间隔结构。现在的研究实验及生产表明,为符合织造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提高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满足产业化的要求,无论是上述哪种结构,都更倾向于采用多引纬织造。但在多引纬多层机织物生产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织物组织的表示和纹板图的设计。本课题针对其组织的结构及织造特点,在对单引纬多层机织物组织的表示及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继承了经纱开口运动记录法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全新的多引纬经纱位置图的概念及其组织表示及设计方法。在多引纬机织物组织新的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上,本课题建立了多层机织物组织的经纱位置数码表示体系,由经纱位置图中每根经纱相对于各引纬器的运动位置关系,即由每根经纱的经纱位置数码,可以得出多层机织物组织的经纱位置数码矩阵,并建立了经纱位置图、穿综图和纹板图的数学模型,且依据经纱位置图、穿综图和纹板图三者之间的数学模型关系得出穿综图矩阵和纹板图矩阵,同时得到表组织矩阵,使组织表达更完善。本课题根据多引纬机织物组织的设计方法和上机图的数学模型,用计算机编程实现了其理论的计算机化,研发了多引纬机织物组织CAD系统。它具有多功能性、系统结构合理、实用性强及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等特点,文中对它的结构、功能、使用流程等进行了阐述。
林峰[8](2008)在《提花机花型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目标是研究纹织物的设计过程,分析花型设计系统应用软件的功能需求,并基于Delphi7软件平台研制开发花型设计系统应用软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1、根据纹织的基本原理,分析花型设计系统应具有的处理功能。2、在分析色彩与位图技术的基础上,给出花型设计系统采用的色彩模型,并研究基于RGB颜色模型的颜色量化方法、图像分色处理算法以及调色板算法。3、研究花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给出了图像编辑处理的一些方法,和在放大情况下图形的生成与调整方法及色彩的处理办法。详细分析研究了区域填充算法中的种子填色算法,并基于经典算法的不足及纹织花型的特点给出了具体的改进。4、对纹织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花型数据和选针数据的数据结构,设计数据转换算法,实现花型数据到机控制数据的转换。5、根据纹织物设计和提花机参数的要求,基于Delphi7平台,编制了具体的应用程序,完成花型设计系统的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并结合具体项目给出了软件运行的效果图。
朱苏康,戴晓鹏[9](2005)在《超大循环小提花织物的组织设计》文中指出介绍了用于超大循环小提花织物的电子多臂织机技术和CAD设计系统,对条格、变化斜纹、绉、散花和拼块等超大循环小提花织物的组织特征、设计原则、加工特点等进行了分析.
马凌洲[10](2005)在《计算机辅助织物创新设计与制作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织物面料的设计是纺织产品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织物CAD/CAM系统已经在织物的设计与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对织物面料生产提出了“批量小、质量高、交货快”等新要求,因此对织物CAD/CAM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设计要求。 创新设计技术,主要包括产品创新设计、降低成本设计、快速设计、仿真与虚拟设计、智能设计、广义优化设计等设计技术。织物设计快速响应对织物CAD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图案创新设计、织物性能设计、纱线及织物外观模拟、应用效果展示等等。 本文就是基于创新设计技术的理论与内容,结合织物设计快速响应的目标与要求,在若干织物创新设计的关键技术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一个织物创新设计系统——TOP2004系统。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 简单地介绍与回顾了当前织物CAD系统的现状,分析了现有的织物CAD系统的优点和所存在不足,根据创新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内容,结合织物设计快速响应的要求,提出了织物创新设计中的若干关键技术。 介绍了织物组织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对多种不同类型的织物组织提出各自的数学模型,对织物组织自动化生成的算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像景织物的创新设计技术,在系统中增加了针对像景织物的设计工具与方法。提出基于基原色分色与专色分色相结合的分色方法,提高像景织物的色彩表现力;并对像景织物的边缘轮廓进行特殊处理,使得像景织物的最终效果更加的形象逼真,色彩饱满。 研究了织物图案的自动描稿技术,介绍了图案自动描稿的功能要求,提出自动描稿功能模块的划分,着重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MSEL的图案自动描稿算法。MSEL的边缘检测算法,有很好的边缘连续性,边界单象素点宽度,以及较小的错误率,所以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研究了织物表面外观模拟技术,提出了一种简易的基于三亮度色纱模型的织物表面外观模拟方法。在该模型中,纱线的颜色、以及纱线的捻纹、明暗变化,是用三种不同亮度的颜色来体现的,模拟效果图打印稿能够满足人们的肉眼要求,而且模拟速度快,计算量不大。从而提高了系统效率,增强了织物CAD系统的实用性能。另外,本文还尝试以三维的方式去模拟织物纱线,考虑纱线在织物中的排列与走向,最终生成外观模拟效果图。这种方法更能够体现织物中的纱线交织结构。 研究了织物场景模拟的相关原理,并提出了一个基于网格模型的面料二维场景模拟方法。相对于三维模型的纹理映射,该方法在实现上相对比较简单,算法效率高,而且得到的效果逼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织物创新设计系统TOP2004。该系统中包括了图案数据库子系统、图案创作及色彩处理子系统、织物组织设计处理子系统、织物工艺设计处理子系统、织物输出处理子系统、织物表面外观模拟子系统及织物场景模拟子系统,并成功地验证了前述的若干关键技术,在纺织行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小提花织物CAD系统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提花织物CAD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纬编提花针织物的计算机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纬编针织物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纬编CAD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纬编提花针织物的工艺设计方法研究 |
2.1 颜色类提花针织物结构特征及其工艺设计 |
2.1.1 纬编颜色类提花针织物结构特征 |
2.1.2 纬编颜色类提花针织物工艺设计 |
2.2 纬编结构类提花针织物特征及其工艺设计 |
2.2.1 纬编结构类提花针织物结构特征 |
2.2.2 纬编结构类提花针织物工艺设计 |
2.3 纬编提花针织物设计模型建立 |
2.3.1 花型循环意匠模型 |
2.3.2 编织意匠模型 |
2.3.3 花型意匠图与编织意匠图间的转换 |
2.3.4 穿纱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纬编提花针织物的仿真方法研究 |
3.1 纬编提花针织物基本线圈模型建立 |
3.1.1 成圈结构模型 |
3.1.2 集圈结构模型 |
3.1.3 浮线结构模型 |
3.1.4 移圈结构模型 |
3.2 纬编提花针织物结构变形规律 |
3.2.1 颜色类提花针织物结构变形规律 |
3.2.2 结构类提花针织物结构变形规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纬编提花针织物仿真的计算机实现 |
4.1 纬编提花针织物计算机仿真技术 |
4.1.1 二维控制点几何模拟技术 |
4.1.2 真实感模拟技术 |
4.2 纬编提花针织物计算机仿真实现 |
4.2.1 颜色类提花针织物仿真实现 |
4.2.2 结构类提花针织物计算机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浮纹显花织物的织造技艺与数码仿真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浮纹显花织物的特征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浮纹经纱显花织物分类设计 |
2.1 浮纹经纱显花织物 |
2.2 重经组织构成原理 |
2.3 花纹形成 |
2.4 织物效果与用途 |
2.5 设计要点 |
2.5.1 地组织选择 |
2.5.2 上机工艺 |
2.6 织造设备 |
2.7 按照花纹效果分类 |
2.7.1 薄型剪花织物 |
2.7.2 中厚型经起花织物 |
2.7.3 经二重填芯纬纱起花 |
2.8 浮纹经纱起花织物的CAD设计系统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浮纹纬纱显花织物分类设计 |
3.1 浮纹纬纱显花织物 |
3.2 重纬组织构成原理 |
3.3 花纹结构 |
3.4 织物外观与使用 |
3.5 设计要点 |
3.5.1 地组织设计 |
3.5.2 上机条件 |
3.6 织造设备 |
3.7 花纹设计系统 |
3.8 按照花纹效果分类 |
3.8.1 部分纬二重起花织物 |
3.8.2 外加纬纱起花织物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三种浮纹显花织物设计及织造原理 |
4.1 第三种浮纹显花织物 |
4.2 花纹的形成 |
4.3 织物效果与用途 |
4.4 设计要点 |
4.4.1 地组织选择 |
4.4.2 上机工艺 |
4.5 织造设备 |
4.6 CAD设计系统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浮纹显花花纹结构的模拟 |
5.1 花纹模拟的目标 |
5.2 Visual Studio的应用 |
5.2.1 VS程序设计过程 |
5.2.2 VS绘图功能 |
5.2.3 保存与读取文件 |
5.3 浮纹显花织物的花纹设计 |
5.3.1 程序设计流程 |
5.3.2 欢迎界面 |
5.3.3 登陆界面 |
5.3.4 主窗体 |
5.3.5 单元花型编辑 |
5.3.6 组合花型编辑 |
5.3.7 组合花型浏览 |
5.3.8 合成花型编辑 |
5.3.9 合成花型浏览 |
5.4 模拟花纹 |
5.5 密码修改及退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内容与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处 |
6.3 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数码信息技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纺织品设计的数码信息技术 |
2 数码信息化技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 |
2.1 数码信息纺织品设计系统的组成 |
2.2 国内数码信息纺织品设计系统的应用现状 |
2.2.1 小提花织物数码信息设计系统 |
2.2.2 提花织物数码信息设计系统 (即常说的纹织CAD/CAM系统) |
2.2.3 针织物数码信息设计系统 |
2.2.4 印花织物数码信息设计系统 |
2.2.5 服装数码信息设计系统 |
2.3 国内企业应用数码信息纺织品设计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
2.3.1 企业、行业问题 |
2.3.2 应用技术短板 |
2.3.2. 1 现有的数码信息纺织品设计系统都是以几何建模为主 |
2.3.2. 2 难以实现异地协同设计 |
2.3.2. 3 难以支持动态建模 |
2.3.2. 4 现在纺织品软件的运行环境多限于单片机或局域网内运行 |
3 数码信息化技术在纺织中的应用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
3.1 应用集成化 |
3.2 应用网络化 |
3.3 软件标准化商品化 |
(4)色织格子布格型外观设计及格型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织物 CAD 系统在纺织中的应用 |
1.2.1 国外主要织物 CAD 系统及功能 |
1.2.2 国内主要织物 CAD 系统及功能 |
1.2.3 色织物 CAD 的研究现状 |
1.2.4 纺织 CAD 的发展动向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色织格子布系统的框架设计和理论基础 |
2.1 格子布的形成方法 |
2.2 色织格子布的外观与格型分析 |
2.2.1 格型外观的因素分析 |
2.2.2 格型大小的因素分析 |
2.3 系统的功能和总体设计 |
2.3.1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2.3.2 系统的功能 |
2.3.3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
2.3.4 系统的模块设计 |
2.4 系统相关参数计算模块的主要功能及实例 |
2.4.1 格子布相关参数计算模块的功能 |
2.4.2 相关参数计算运行实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田字格与九宫格变化模块及分析 |
3.1 田字格格型变化及分析 |
3.1.1 田字格格型变化模块 |
3.1.2 田字格格型变化分析 |
3.2 九宫格格型变化及分析 |
3.2.1 九宫格格型变化模块 |
3.2.2 九宫格格型变化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色织格子布的外观设计 |
4.1 格型效果展示的系统流程 |
4.2 织物组织生成 |
4.2.1 选择织物组织 |
4.2.2 自行设计组织 |
4.2.3 织物组织实现示例 |
4.3 组织图与色纱的配合 |
4.3.1 一个格型循环图的生成 |
4.3.2 经纬纱线的颜色选择 |
4.3.3 经纬色纱与织物组织的配合效果 |
4.3.4 格子尺寸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色织格子布效果展示实例 |
5.1 织物参数改变产生的格型变化 |
5.1.1 不同组织织物展示实例 |
5.1.2 色纱根数改变织物展示实例 |
5.1.3 色彩变化织物展示实例 |
5.2 色织格子布展示实例 |
5.2.1 典型格型展示 |
5.2.2 过渡格型展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5)CAD技术在面料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辅助的产品创新设计 |
2 国内外CAD技术研究现状 |
3 纺织CAD技术进展 |
3.1 机织物CAD技术进展 |
3.2 经编CAD技术进展 |
3.3 横编CAD技术进展 |
3.4 印花CAD技术进展 |
4 纺织CAD技术的发展对策 |
4.1 CAD系统的织物模拟与展示技术 |
4.2 CAD系统的纱线库技术 |
4.3 CAD系统的图形处理功能 |
(6)织物组织三维结构的远程模拟和网络环境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织物CAD 的发展现状 |
1.1.1 国外CAD 技术发展和主要CAD 系统介绍 |
1.1.2 国内CAD 技术发展和主要CAD 系统介绍 |
1.2 当前织物CAD 系统 |
1.2.1 织物CAD 系统的主要功能 |
1.2.2 当前CAD 系统在织物模拟功能上的不足 |
1.2.3 织物CAD 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建模程序的总体设计 |
2.1 程序实现的功能及框架设计 |
2.1.1 程序的功能 |
2.1.2 程序的主体框架 |
2.2 程序的模块设计 |
2.2.1 用户前台数据输入输出模块 |
2.2.2 代码生成模块 |
2.2.3 服务器端模拟效果图生成模块 |
2.3 三维模拟开发环境的选择 |
2.4 基于3DSMAX 的建模环境 |
2.4.1 3DSMAX 建模基本流程 |
2.4.2 自动化建模脚本语言MAXSCRIPT |
2.4.2.1 使用MAXSCRIPT 的原因 |
2.4.2.2 MAXSCRIPT 脚本类型 |
2.4.3 3DSMAX 光照模型 |
2.4.3.1 3DSMAX 灯光简介 |
2.4.3.2 光源的类型及其特性 |
2.4.3.3 光源的参数调整 |
2.4.4 3DSMAX 渲染材质与贴图 |
2.5 软件应用环境 |
第三章 织物组织三维建模的理论基础 |
3.1 织物的几何结构 |
3.2 织物几何结构的PEIRCE 理论 |
3.3 织物几何结构的特征参数 |
3.3.1 经纬纱屈曲波高和几何结构相 |
3.3.1.1 织物厚度和支持面 |
3.3.1.2 织物几何结构相 |
3.3.2 交织状态与浮长状态 |
3.3.2.1 交织状态的特征参数 |
3.3.2.2 浮长状态的特征参数 |
第四章 织物建模程序的开发 |
4.1 浏览器端设计与制作 |
4.2 服务器端织物模拟程序代码生成 |
4.3 三维模型生成通用代码模板 |
4.4 程序修改、调试和发布 |
第五章 三维组织模型的模拟实例 |
5.1 三原组织模拟演示 |
5.1.1 平纹组织 |
5.1.2 斜纹组织 |
5.1.3 缎纹组织 |
5.2 变化组织模拟演示 |
5.2.1 重平组织 |
5.2.2 方平组织 |
5.2.3 复合斜纹组织 |
5.2.4 破斜纹组织 |
5.3 联合组织模拟演示 |
5.3.1 条纹组织 |
5.3.2 方格组织 |
5.3.3 透孔组织 |
5.3.4 蜂巢组织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多引纬机织产品的设计及其CAD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立题依据及意义 |
1.1.1 多层机织物的应用 |
1.1.2 织物组织设计方法 |
1.1.3 纺织CAD 技术 |
1.1.4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引纬机织组织设计方法 |
2.1 使用多眼综丝的工艺设计方法 |
2.1.1 经纱位置图 |
2.1.2 穿综图 |
2.1.3 纹板图 |
2.2 全部使用单眼综丝的工艺设计方法 |
2.2.1 穿综图 |
2.2.2 纹板图 |
2.3 经纱位置图多引纬设计方法的应用 |
2.4 经纱位置图多引纬设计方法的特点 |
第三章 经纱位置图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 经纱位置图的数码表示 |
3.2 经纱位置图的二维数学表示 |
3.3 计算机实现方法 |
3.3.1 经纱位置图中的引纬器分布图 |
3.3.2 经纱位置数码矩阵 |
3.3.3 开口数码矩阵到经纱位置数码矩阵的转换 |
第四章 穿综图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 穿综图与经纱位置图布局的表示 |
4.2 穿综图的二维数学表示 |
4.2.1 使用多眼综丝的穿综图矩阵 |
4.2.2 使用高低综框的穿综图矩阵 |
4.2.3 传统布局下的穿综图矩阵 |
4.2.4 穿综法 |
4.2.5 实例 |
4.3 计算机实现方法 |
4.3.1 经纱次序的排列 |
4.3.2 穿综图特定程序的选择 |
4.3.3 使用多眼综丝或高低综框的穿综图 |
4.3.4 传统布局的穿综图 |
第五章 纹板图数学模型的建立 |
5.1 纹板图的二维数学表示 |
5.1.1 使用多眼综丝和顺穿法的纹板图矩阵 |
5.1.2 使用多眼综丝和照图穿法的纹板图矩阵 |
5.1.3 使用高低综框和顺穿法的纹板图矩阵 |
5.1.4 使用高低综框和照图穿法的纹板图矩阵 |
5.1.5 传统布局下的纹板图矩阵 |
5.1.6 实例 |
5.2 计算机实现方法 |
5.2.1 使用多眼综丝的纹板图矩阵 |
5.2.2 使用高低综框的纹板图矩阵 |
5.2.3 传统布局下的纹板图矩阵 |
5.3 表组织的数学模型 |
5.3.1 表组织的二维数学表示 |
5.3.2 计算机实现方法 |
第六章 多引纬机织物上机图CAD 软件 |
6.1 系统开发环境 |
6.2 系统开发语言 |
6.3 系统结构 |
6.4 系统功能 |
6.4.1 用户登录 |
6.4.2 系统维护 |
6.4.3 数据管理 |
6.4.4 数据查询 |
6.4.5 组织设计 |
6.4.6 打印模式 |
6.5 系统使用流程 |
第七章 结语 |
7.1 本课题的主要成果 |
7.2 本课题的特点 |
7.3 本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提花机花型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1 传统纹织工艺概述 |
1.2.2 纹织CAD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3 纹织CAD技术的研究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 |
第2章 纹织的基本原理 |
2.1 织物的概念与织物的设计 |
2.2 织物组织 |
2.2.1 织物组织的定义及表示 |
2.2.2 织物组织的分类 |
2.3 纹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概述 |
2.3.1 纹织物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 |
2.3.2 花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
第3章 花型设计软件总体结构和主要功能 |
3.1 花型设计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 |
3.1.1 输入处理模块 |
3.1.2 图形图像处理模块 |
3.1.3 工艺处理模块 |
3.1.4 输出处理模块 |
3.2 花型设计系统软件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
3.2.1 输入功能分析 |
3.2.2 主处理功能分析 |
3.2.3 输出功能分析 |
第4章 花型设计中的色彩与图形图象处理 |
4.1 色彩处理 |
4.1.1 RGB色彩模式 |
4.1.2 图像深度和数据量的决定因素 |
4.1.3 调色板算法 |
4.1.4 图像分色 |
4.2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
4.2.1 GDI图形图像技术 |
4.2.2 图形变换技术 |
4.2.3 区域填充算法及改进 |
第5章 花型设计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 |
5.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2 整体界面的设计 |
5.3 花型设计系统各模块功能设计 |
5.3.1 文件处理功能设计 |
5.3.2 主处理功能设计 |
第6章 花型设计软件的实现 |
6.1 花型设计系统的开发环境 |
6.2 系统软件界面的编制 |
6.3 文件管理 |
6.3.1 机控制文件管理 |
6.3.2 BMP文件管理 |
6.3.3 文件的自动保存功能 |
6.4 主要处理功能程序的实现 |
6.4.1 数据结构与类的继承 |
6.4.2 绘图操作 |
6.4.3 定位技术 |
6.4.4 选择区域操作及算法实现 |
6.4.5 局部图的比例放大及网格显示 |
6.4.6 编辑功能及其实现 |
6.4.7 三种模式操作的实现 |
6.4.8 色彩及调色板的处理 |
6.5 软件设计的花型效果图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Reference) |
作者简历 |
(10)计算机辅助织物创新设计与制作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织物设计系统概况 |
1.1.1 织物的概念 |
1.1.2 织物CAD系统介绍 |
1.1.3 现有的织物CAD系统回顾 |
1.2 创新设计方法概述 |
1.2.1 创新设计技术概述 |
1.2.2 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织物设计快速响应(QUICK RESPONSE) |
1.3.1 面料快速反应 |
1.3.2 涉及面料QR的纺织品CAD等计算机辅助技术 |
1.3.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要求 |
1.4 织物创新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
1.5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织物设计的新工艺与新方法 |
2.1 组织设计方法 |
2.1.1 织物组织类别的重新划分 |
2.1.2 单系统织物组织的数学模型 |
2.1.3 重组织和层组织的数学模型 |
2.2 像景织物设计方法探索 |
2.2.1 像景织物概述 |
2.2.2 像景织物设计原理 |
2.2.3 黑白像景图象分色 |
2.2.4 彩色像景图象分色 |
2.2.5 自定基原色分色方法 |
2.2.6 图案边缘轮廓增强方法 |
2.2.7 专色分色与四色分色相结合 |
2.2.8 色块区域增强工艺处理 |
2.3 小结 |
3 图案自动描稿技术研究 |
3.1 图案CAD/CAM系统 |
3.1.1 图案创新设计的一些关键技术 |
3.2 图案的自动描稿技术 |
3.2.1 自动描稿任务的提出 |
3.2.2 功能概述 |
3.2.3 颜色量化技术 |
3.2.4 边缘检测技术 |
3.2.5 边缘矢量化Douglas-Peucker算法 |
3.2.6 SEL/MSEL算法介绍 |
3.2.7 一个基于MSEL的图案自动描稿算法 |
3.3 小结 |
4 织物表面外观模拟方法研究 |
4.1 织物表面外观模拟现状 |
4.1.1 研究现状 |
4.1.2 织物外观模拟的总体构思 |
4.1.3 机织物的参数化仿真 |
4.2 一种简易的织物表面外观模拟方法 |
4.2.1 方法概述 |
4.2.2 纱线模型 |
4.2.3 基于Perlin函数的毛羽纹理生成 |
4.2.4 纱线的交织与覆盖 |
4.2.5 实例与小结 |
4.3 织物的三维模拟技术 |
4.3.1 设计思路 |
4.3.2 设计步骤 |
4.3.3 效果展示 |
4.4 小结 |
5 织物场景模拟研究 |
5.1 场景模拟的提出 |
5.2 三维模拟方法 |
5.2.1 建立场景三维模型 |
5.2.2 纹理映射 |
5.2.3 绘制计算过程 |
5.3 基于网格模型的面料二维场景模拟方法 |
5.3.1 原理概述 |
5.3.2 伪曲面网格划分 |
5.3.3 纹理映射 |
5.3.4 基于场景图象的绘制 |
5.3.5 结论与分析 |
5.4 小结 |
6 织物创新设计系统TOP2004的设计与实现 |
6.1 研制背景 |
6.2 TOP2004系统分析与设计 |
6.2.1 图案数据库子系统 |
6.2.2 图案创作及色彩处理子系统 |
6.2.3 织物组织设计处理子系统 |
6.2.4 织物工艺设计处理子系统 |
6.2.5 织物输出处理子系统 |
6.2.6 织物表面外观模拟子系统 |
6.2.7 织物场景模拟子系统 |
6.3 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附录 彩色插图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的情况 |
致谢 |
四、小提花织物CAD系统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纬编提花针织物的计算机仿真[D]. 张永超. 江南大学, 2015(07)
- [2]浮纹显花织物的织造技艺与数码仿真系统开发[D]. 臧海迪.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5(11)
- [3]数码信息技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J]. 刘森,朱江波.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2(05)
- [4]色织格子布格型外观设计及格型变化分析[D]. 仝晓婷. 苏州大学, 2012(11)
- [5]CAD技术在面料图案设计中的应用[J]. 张宝山. 纺织导报, 2010(03)
- [6]织物组织三维结构的远程模拟和网络环境开发[D]. 杨桦. 苏州大学, 2009(09)
- [7]多引纬机织产品的设计及其CAD系统开发[D]. 宋海花. 江南大学, 2008(03)
- [8]提花机花型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林峰. 浙江大学, 2008(07)
- [9]超大循环小提花织物的组织设计[J]. 朱苏康,戴晓鹏.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05(04)
- [10]计算机辅助织物创新设计与制作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马凌洲. 浙江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