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

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苟廷佳[1](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周扬,宋思梦,罗源,袁鑫,张林,鲁怡婷,陈慧淋,蒋凤[2](2021)在《发展甘孜州草原生态畜牧业解决草原退化困境及出路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草原退化在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同时,也对草原畜牧业及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构成了极大威胁。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甘孜州草原生态退化的现状和原因,阐明营造草原生态良性循环的目的与意义,提出解决制约草原生态畜牧业"瓶颈"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以此促进草原生态畜牧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进,实现青藏高原东南缘农牧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吴雪婷[3](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产业市场逐渐扩大,养殖户积极拓展产业空间、拓宽发展领域。然而,畜牧业对资源的需求与开发也随之深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草地退化、土壤沙化等问题不断出现。同时,国外生态产品异军突起,抢占国内市场,人民对生态产品、绿色食品也更加偏爱,中国开始意识到要将畜牧业转型发展为生态畜牧业。六枝是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大区,同时还是经济发展缓慢的民族地区,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贵州省大力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不仅是提高六枝经济的基础力量,更是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核心产业。目前,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多为“合作社+”模式,模式的运营机制不健全、养殖户的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也不足,如何解决目前产业发展的瓶颈,找寻合适的发展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运用民族发展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合作组织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对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国内外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案例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优化及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可供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借鉴的国外典型发展模式。六枝生态畜牧业在发展模式方面还有待完善,国外已经产生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通过总结这些发展模式经验,可以帮助六枝生态畜牧业在发展模式的建立上提供参考。2.分析了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现状。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法,对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调研,总结出六枝生态畜牧业使用率较高的四种发展模式,并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发展模式的分析。3.构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六枝生态畜牧业优化发展模式。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结合六枝资源条件,对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进行优化,并根据六枝生态畜牧业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优化发展模式。4.提出了加快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优化建议。

张吟[4](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改善石漠化生态环境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进行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对揭示草地畜牧业的实施与成效间的协调性和畜牧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遥感学、草地学、畜牧学等关于空间异质性、地物光谱差异性、草地生态系统整体性等理论,针对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与信息化融合、因地制宜的定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等技术需求和科学问题,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关岭-贞丰花江、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以天空地一体化为技术手段,获取2015-2020年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数据,运用频度统计、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层次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不同石漠化等级草地畜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与综合效益实现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提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基于研究目标以及对数据的时间连续性、空间分辨率、数据获取成本等需求,获取了多平台、多时空、多分辨率、多尺度的数据:包括:2015和2020年两期Landsat-8中分辨率遥感影像,2020年的2m分辨率GF和ZY卫星数据,高精度无人机影像数据,地面草地样本数据,社会经济数据,集成了天空地一体化动态监测体系,满足了研究的时间、空间和精度需求,实现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动态监测评价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引入雷达遥感和高光谱地面监测数据,丰富数据类型和监测手段,更加有利于提升监测精度。(2)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与石漠化程度成正比,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增加速率与石漠化程度成反比,石漠化演变趋势整体呈现由高等级石漠化向低等级石漠化、有石漠化向无石漠化方向发展,石漠化程度越深的区域,石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越显着:从2015-2020年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来看,关岭-贞丰花江平均植被覆盖度由38.50%提升至57.87%,毕节撒拉溪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3.03%提升至61.19%,施秉喀斯特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8.45%降低至58.20%,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分别为52.63%、15.09%和0%。从2015-2020年,植被覆盖度随石漠化程度越深,增长速率越快,无-潜在石漠化的施秉喀斯特植被保护较好,潜在-轻度石漠化和中-强度石漠化区域的植被恢复较好,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关岭-贞丰花江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密度由478.55 g/m2增加至708.52 g/m2,增长率为48.06%;毕节撒拉溪由703.39 g/m2增加至1544.96 g/m2,增长率为119.64%;施秉喀斯特由1632.85 g/m2降低为1035.97 g/m2,增长率为-36.55%,草地地上生物量总体表现为石漠化程度越深密度越小,施秉喀斯特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草地生物量密度水平较高,关岭-贞丰花江和毕节撒拉溪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均较好。针对不同石漠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异质性较强特点,政府制定明确的草地治理与保护目标和具体措施,鼓励农民种草养殖可以有效降低地区裸土比率,提升地表植被覆盖度。(3)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实地调研法选定指标,构建了包括13个具体指标的指标层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准则层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给出相应指标权重,构建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为0.4934:0.3108:0.1958。轻度及以下石漠化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比重C4、人均畜牧业产值C6、植被覆盖度C1、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C3、人均耕地面积C12等五个指标对综合效益评价的影响最大,这5个指标权重之和达到目标层权重的61.78%,说明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主要由这5个指标来体现。针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多尺度评价缺乏因地制宜的规范指导问题,构建了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基于天空地一体化应用层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具有一定的试探性,后续研究可以尝试结合高光谱遥感,更系统科学地把宏观和微观指标相结合。(4)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在2015-2020年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变化表现为无-潜在石漠化区域的三类效益增长率最小,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经济效益增长率最大,中-强度石漠化研究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率最大:施秉喀斯特生态效益由0.4883下降至0.4503,毕节撒拉溪生态效益由0.3560增长至0.4217,关岭-贞丰花江生态效益由0.2774增长至0.3301。施秉生态效益增长率为负,但在不同时期施秉的生态效益都优于关岭-贞丰花江和毕节撒拉溪生态效益。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经济效益值在2015年时相对最低(0.1375),但在2015-2020年间的增长速率最快(85.98%)。在经济发展方面,潜在-轻度石漠化区域比中-强度石漠化区域和无-潜在石漠化区域更具发展优势。社会效益与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关系与生态效益变化规律相似,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无-潜在石漠化区域社会效益值最高,但增长率最低。说明石漠化程度越深的区域社会效益发展潜力越大。(5)在综合效益评价基础上,结合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精准扶贫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和可持续效益的联动分析手法:从2015-2020年间,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8173提升到0.8270,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6109提升到0.8095,中度-强度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6126提升到0.7589,就综合效益增长率来看,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增长率最小,但与同时期不同等级石漠化研究区相比,综合效益值最高。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在均在变好。施秉喀斯特“两山”效益保持为0.6424不变,毕节撒拉溪“两山”效益由0.4935提升到0.6774,关岭-贞丰花江“两山”效益由0.4879提升到0.6168。施秉喀斯特扶贫效益由0.3290提升到0.3766,毕节撒拉溪扶贫效益由0.2549提升到0.3878,关岭-贞丰花江扶贫效益由0.3352提升到0.4287。施秉喀斯特可持续效益由0.6631下降为0.6349,毕节撒拉溪可持续效益由0.4735提升到0.5539,关岭-贞丰花江可持续效益由0.4021提升到0.4722。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对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民的贫困扶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一定的贡献。要继续鼓励各单位、组织、机构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科技推广,加强石漠化治理与草地畜牧业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开发。

亢智鹏[5](2021)在《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文中提出养牛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养牛业的快速发展,探讨不同养牛模式的经济效果和生态效应,以及哪一种模式更能带动农牧户增收对养牛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33个牧业旗之一,当地的养牛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是内蒙古黄牛养殖的重要基地之一。本文对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进行研究,以实地调查研究为支撑,取得了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对小规模养殖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对新时期下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建议,对促进我国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尔沁左翼后旗小规模养殖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养殖模式,以户为单位,饲料、草场、人力、圈舍等生产资料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的,绿色生态、低成本高产出,产品高质量的畜牧养殖模式。在307户样本养殖户中,269户的饲草料实现了自给自足,占比达87.62%。小规模养殖模式最大的优势是饲草料的自给自足,带来的养殖成本低。同时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96.41%的养殖户认为,在小规模养殖模式下黄牛养殖的经济效果与前几年相比更好了。在调研中,97%的养殖户认为禁垦、禁牧舍饲以来,当地的草牧场沙化、退化问题有得到改善。截止到2019年,巴彦毛都苏木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90.87%养殖户认为当地的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当前,小规模养殖模式下的养殖利润最高,同时小规模养殖模式下的黄牛养殖基本以舍饲禁牧为主,兼顾了黄牛体质健康又绿色,生态效应好。小规模养殖模式有利于在农区、半农半牧区且具有种养结合优势的地方进行复制和推广。目前,当地具有发展黄牛养殖的优势,同时也有存在的问题。如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上存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向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速度慢的问题。养殖户方面具有基础设施建不完善、资金投入能力弱、补贴优惠政策少、养殖技术水平低等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府加大投资和政策补贴力度、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推广适度规模、激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健全畜牧业全面支撑体系、推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建设等建议。

浩日娃[6](2021)在《我国牧区县域产业结构变迁及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扎鲁特旗为例》文中提出一般来看,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体现着本国或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我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寻求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县域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影响着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对未来经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和重要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迁及发展水平,能够对该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和生态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草原牧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高度重合的区域,对其产业结构变迁及其效应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扎鲁特旗作为内蒙古33个典型牧业旗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环境优美镇,也是科尔沁草原和通辽市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更是集13个民族于一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属于我国北方典型的县域牧区。本文以扎鲁特旗为研究对象,从县域经济理论、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视角,对其产业结构变迁及其经济与生态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法及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了产业结构变迁整体呈持续稳定发展态势;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发展呈倒U型曲线;产业结构变迁的生态负面影响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对此提出了应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需针对不同乡(苏木)镇,因地制宜进行合理规划的发展建议。本文在选题和研究视角等方面有一些新颖之处,得到的结论及提出的建议也对国内其它牧区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杨清[7](2021)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文中认为草地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退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自2011年以来,我国实施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旨在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牧民收入的提高。甘肃省河西走廊,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主要区域之一。甘肃省在实施这一政策过程中,依据区域特点,综合各类因素,制定了差别性的补奖标准。牧民是生态生产力的直接维护者,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牧民既是被补偿的主体,也是“经济人”,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应。本研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伦理等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生态补偿的相关文献,对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PESREn)系统协调性及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于2015-2017年连续3年,每年7月,分别对属于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天祝县、肃南县、民乐县、永昌县、民勤县、古浪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等8个县、22个乡镇、94个村的550户牧民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调研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农牧业生产及牧民生计、牧民生态保护意识、牧民对政策的认知和行为响应、政策执行及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牧民政策期望等七个方面。基于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认知、行为响应、参与政策的意愿和满意度,对实施不同补偿标准的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在牧民响应和对政策的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综合效应等方面评价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效应。最后基于牧民需求视角,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为:1.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呈现不同的增长趋势。各县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系统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在波动中小幅优化,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发展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复合系统的协调可持续进程。该区域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区域异质性,发展水平最高的肃北县得分1.589,最低的民乐县仅得分-0.650。2.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行为响应积极。影响牧民行为响应的因素依据程度大小依次为:草地面积、民族、对政策的了解、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家庭规模和对实施政策效果的评价。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青藏高原区,牧民的草地面积和家庭规模是主要因素,该区域牧民对草地资源的依赖性很强。民族、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家庭收入则是影响西部荒漠草地区牧民行为响应的重要因素。3.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牧民对补奖政策的平均满意度为68%,但其参与意愿较高。影响牧民对政策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对政策内容的了解、家庭规模、民族和年龄。影响少数民族牧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以及家庭规模。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影响青藏高原区牧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包括:家庭规模、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受教育水平和对补偿政策的了解。影响西部荒漠草地区牧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对政策作用的评价、对补偿政策内容的了解、对草地的维护以及受教育水平。4.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综合效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的生态效应最为显着,提升了27.57%,其次为社会效应,提升了19.18%,经济效应最低,仅提升了8.56%。河西走廊各区域政策效应呈现出差异性,生态效应提升幅度最大的为民乐县,社会效应提升最大的为阿克塞县,经济效应提升最大的则为肃北县。从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比较来看,青藏高原区政策实施效应高于西部荒漠草地区。5.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对策建议。牧民作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重要参与者,在草原生态保护的同时,提高牧民收入水平和可持续生计能力是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基于牧民需求视角,提出以下建议:(1)以区域差异为依据,细化生态补偿标准。(2)以技术补偿为主,探索生态补偿集体奖励制度。(3)以畜牧业生产集约化经营为方向,逐步实现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4)以延长产业链为突破口,实现草原经济三产融合。(5)以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转变牧民生活方式。(6)统筹系列化改革,建立生态补偿配套制度。

黎琴[8](2021)在《玛曲生态治理实践中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协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南玛曲草原是“黄河之肾”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近40年来玛曲草原生态问题严重,制约了黄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保护刻不容缓。生态治理实践中,科学知识的力量无疑是强大的,国家层面的制度政策、科研机构的推广实验、生态修复公司的治理行动等等,都带着科学知识赋予的普遍性和可靠性“施展拳脚”。另外,在过去几十年,也有人们倡导拥护、回顾过去的知识、本土的智慧,认为我们不能太过依赖科学知识,要学会享用来自本土知识的“礼物”。针对两种知识营造对立的情境毫无意义,基于现实忠实地运用两种知识切实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本文从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协同的角度出发,基于玛曲县的生态治理情况,关注牧民、国家、科研机构、生态组织企业等多个主体的生态治理实践。分别从政策制度、科技、社会、基层四个不同层面出发,分析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互动”,探讨本土知识如何与科学知识互相配合产生协同作用和合作效应。本文认为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是互相补充的;二者协同治理目标实现的关键可能性的重要一级是本土的牧民;形成合作共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正确运用,从而实现草原生态善治。

乔雨竹[9](2020)在《大庆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畜产品需求量也随之逐渐增多,从而使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也使得畜牧业在农业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如养殖污染加剧、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日渐突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理念之后,从中央一号文件到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政策再到大庆市畜牧业发展方向都明确指出要保障畜牧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从理论上探索了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理;其次对大庆畜牧业发展历程做出分析,揭示出大庆畜牧业的发展规律;再次对大庆养殖废弃物、污染物产出量进行测算,从而对大庆畜牧业生态治理情况有初步了解;最后,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大庆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运用综合评价分析结果,结合大庆生态、资源环境和未来畜牧业发展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促使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研究表明,从畜牧业发展变化情况来看,近些年大庆畜牧业产值得到了显着的提高,畜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两牛、一猪、三禽”的发展模式得到很快的发展。其次通过大庆养殖废弃物、污染物产出量的测算,得出近年来大庆畜禽产生污染物较多,对大庆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同时大庆也大力推进畜禽污染物综合利用的发展进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依据相关文献中对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评价体系,结合实际大庆畜牧业发展情况,构建大庆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利用大庆统计年鉴获取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得出大庆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弱的发展阶段,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促进大庆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先东[10](2019)在《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场经营制度的变迁、畜牧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致使传统草原畜牧业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20世纪80年代后期,牧区落实“草畜双承包”,赋予牧户独立的畜牧生产决策权,人为导致草场不断细碎化。随后,城乡人口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促使草场流转现象日趋频繁。草场流转显着区别于农地流转,后者是解决农地经营的规模化问题,而前者是改善草场的生态问题。本研究的核心思路是,草场流转?生态改善?生态减贫。即,牧民通过草场流转能够实现小区域内的游牧,有助于延长草场生态的恢复时间,调整草场载畜率、降低草场压力,最终起到改善草场生态环境和增加牧民收入的作用。本研究以生态贫困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丰富了草场流转的内涵,进而采用新疆和内蒙古14个牧业旗县427户牧民的调研数据,从主观和客观方面比较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首先,在客观分析上,从收入视角比较不同草场流转类型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收入影响的差异。其次,从生态视角,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草场流转对提高牧民收入、改善草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路径。最后,在主观分析上,从牧民感知视角,用收入增加效应和生态改善效应表征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有助于全面反映牧民对草场流转效应的主观感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427份有效样本中,参与草场流转的样本有120份,未参与草场流转的样本为307份,分别占总样本比重的28%和72%,表明调研样本的草场流转参与率略低于全国耕地30%的流转水平。具体而言,参与草场转出的样本为50份,参与草场转入的样本为70份,表明牧民转入草场的意愿更加强烈。(2)牧民草场流转行为分析:分别从游牧变迁、社会分化以及社会保障、社会信任等维度,采用Logit模型探讨牧民草场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差异。研究发现,从流转意愿看,游牧方式变迁、游牧互助变迁以及牧业收入比重、牧业劳动力比重对草场转出意愿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从生态保护视角看,社会保险感知、社会照顾感知对牧民参与减少牲畜、流转草场的意愿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牧民参与延长圈养的意愿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制度信任对牧民参与减少牲畜、流转草场、延长圈养的意愿表现出显着正向影响,人际信任对参与减少牲畜、流转草场的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但对延长圈养的影响不显着。(3)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按照是否转出草场、是否转入草场的流转类型分类,采用PSM模型比较流转类型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同时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深入比较草场流转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草场流转有助于提高牧民家庭总收入,草场转出对牧民家庭收入结构的影响显着于草场转入的影响;草场流转对提高不同收入层级牧民收入具有显着差异,草场流转有拉大牧民收入差距的趋势。(4)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基于生态视角,探析草场压力在草场流转对家庭收入的中介作用中,草场退化的调节效应。研究显示:草场流转能够显着提高牧民收入;草场压力完全中介草场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正向影响;草场压力在草场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影响的中介作用中,草场退化的负向调节效应被遮掩。进一步探讨实证结果与机理分析的矛盾发现,牧民草场流转大多基于亲缘、地缘或政策引导等渠道。牧民碍于亲情或法律意识薄弱,对于生态退化的草场很难从使用者获得赔偿。同时,政府有效监督的缺失,又导致违约成本下降,造成草场退化仍能增加收入的现象。(5)感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基于牧民对草场生态环境以及家庭收入的感知评价数据,采用OLS回归和Ordered logit模型比较草场转出、草场转入牧民生态减贫效应感知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草场转出仅对牧民收入增加效应感知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草场转入对牧民收入增加效应和生态改善效应感知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生态改善效应的感知程度更明显。牧民通过转入草场、扩大放牧草场,实现机械生产力或劳动力禀赋与草场规模的有效匹配,对增加收入、缓解草场生态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研究结论,本研究借鉴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经验,从稳定牧民收入和保护草场生态两个方面,强调草场流转要兼顾生态安全,提出双重保障型草场市场化流转机制改革的思路,有效衔接草场流转与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即,在不改变草场所有权、草场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实现草场准市场化的流转,以期完善草场资源管理,保障牧民草场流转后生计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分析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文献分析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3.2.2 生态产品价值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4.1 三江源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生态地位
        4.1.5 生态保护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5.1.2 问卷基本情况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5.1.4 描述性统计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5.2.1 问卷基本情况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空间交叉分析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6.1.1 生态农畜产品
        6.1.2 淡水资源产品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6.2.3 绿电交易现状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2)发展甘孜州草原生态畜牧业解决草原退化困境及出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草原退化状况及退化困境形成原因分析
2 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内涵、意义及构成要素
    2.1 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内涵与意义
        2.1.1 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维护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2.1.2 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为维护食物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2.1.3 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助力涉藏地区稳定发展及经济进步。
        2.1.4 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夯实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基础。
    2.2 草原生态畜牧业的构成要素
        2.2.1 水土生态要素。
        2.2.2 植被生态要素。
        2.2.3 生态畜牧业要素。
        2.2.4 草原经济生态复合体系要素。
3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及解决甘孜州草原退化困境出路研究
    3.1 建立草地资源的政策宣传与保护机制
    3.2 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法律规范
    3.3 更新观念改善牧区生产经营方式
    3.4 重视高科技在草原退化中的研发应用
    3.5 草原生态补偿试点
    3.6 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建设
    3.7 加强退化草原综合治理
4 结语

(3)乡村振兴战略下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创新点及研究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畜牧业与生态畜牧业
        (二)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及产业振兴
    二、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分类
        (一)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二)国外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分类
        (三)国内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分类
    三、相关理论基础
        (一)民族发展理论
        (二)生命周期理论
        (三)合作组织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一、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状况
        (一)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概况
        (二)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历程
    二、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必要性
        (二)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可行性
    三、六枝生态畜牧业现有发展模式分析
        (一)人才带动型发展模式分析
        (二)基地带动型发展模式分析
        (三)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分析
        (四)政府带动型发展模式分析
        (五)六枝生态畜牧业现有发展模式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适应性不强
        (一)经营管理体系不完善
        (二)市场信息掌握不全面
        (三)互联网利用率不高
    二、产业基础薄弱
        (一)专业人才不足
        (二)资金实力薄弱
        (三)生态环境待改善
    三、内生动力不足
        (一)农民思想保守
        (二)饲养户主体地位低
        (三)外部因素干预较大
    四、运行机制亟待完善
        (一)决策机制不健全
        (二)激励机制不合理
        (三)约束机制不到位
        (四)利益联结机制松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优化设计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理念
        (一)以乡村产业振兴理念引领构建发展体系
        (二)以乡村人才振兴理念引领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三)以乡村文化振兴理念引领提升发展软实力
        (四)以乡村生态振兴理念引领拓展发展空间
        (五)以乡村组织振兴理念引领提供发展保障
    二、基于不同发展阶段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优化设计
        (一)初创阶段发展模式
        (二)成长阶段发展模式
        (三)成熟阶段发展模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快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内外资源,推动产业振兴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生态畜牧业科技含量
        (二)强化生态畜牧业产业链管理,掌控生态畜牧业各种风险
        (三)及时掌控生态畜牧业市场变化,拓宽生态畜牧业市场渠道
        (四)加强生态畜牧业产业融合,推动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引进培养,促进人才振兴
        (一)积极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增强生态畜牧业内生动力
        (二)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促进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
        (三)加大人才技术能力培养,实现生态畜牧业稳健发展
    三、加强软实力建设,助推文化振兴
        (一)力争相关政策落地,助推集体综合力
        (二)加强合作社内部建设,提升独立意识
        (三)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四、严格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振兴
        (一)科学管护草地资源,推动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和谐环境
        (三)创建生态名优品牌,做大做强生态畜牧业产业
    五、优化运营机制,强化组织振兴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生态畜牧产业发展后劲
        (二)构建规范合作社模式,加大从业人员参与感
        (三)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加快生态畜牧产业稳健发展
        (四)加强牲畜防疫管控,防控生态畜牧业疫情风险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4)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
    (二)喀斯特环境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
    (三)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一)数据挖掘
        1 航天数据
        2 航空数据
        3 地面监测数据
    (二)数据处理
        1 航天数据处理
        2 航空数据处理
        3 地面数据处理
四 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因子分析
    (一)生态环境因子
        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2 植被覆盖
        3 石漠化
        4 草地地上生物量
    (二)社会经济因子
        1 人口与GDP
        2 畜牧业GDP
        3 生产与生活水平
        4 劳动力结构与文化水平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 指标筛选方法
        3 指标体系
    (二)指标权重确定
        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 指标权重确定
    (三)指标因子标准化
        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2 指标值标准化结果
    (四)评价模型构建
        1 模型建立
        2 模型确定
六 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一)单一效益评价分析
        1 生态效益
        2 经济效益
        3 社会效益
    (二)综合效益分析
        1“两山”效益
        2 扶贫效益
        3 可持续效益
        4 综合效益
七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5)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研究的创新点
        2.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发展历程与优势
    (一)科尔沁左翼后旗概况
        1.自然概况
        2.人文概况
        3.经济概况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发展概况
        1.黄牛养殖规模
        2.黄牛养殖品种
        3.黄牛养殖区域分布
        4.黄牛养殖的地位作用
    (三)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发展历程
        1.传统品种的畜牧养殖阶段
        2.传统品种的改良养殖阶段
        3.黄牛改良品种的认可度
    (四)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取得的成就
        1.打造了“科尔沁牛”品牌
        2.探索出了新模式
        3.壮大了养殖规模
        4.推动了经济发展
    (五)科尔沁左翼后旗发展黄牛养殖业的优势
三、科尔沁左翼后旗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形成
    (一)传统畜牧模式
        1.传统畜牧模式的演变
        2.传统畜牧模式的特点
        3.传统畜牧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二)小规模养殖模式
        1.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内涵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特点
        3.小规模养殖模式的优势
    (三)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形成原因
        1.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经济效果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态效应
    (四)小规模养殖模式与传统畜牧模式的对比及推广价值
四、巴彦毛都苏木黄牛养殖实地调查
    (一)研究区基本概况
        1.研究区域的概况与研究点的选择
        2.研究区牧户的基本情况
        3.研究区黄牛养殖的发展情况
    (二)研究区黄牛养殖规模及养殖模式选择
        1.研究区的黄牛头数及结构分布
        2.研究区黄牛养殖模式的选择
    (三)研究区黄牛养殖的经济效果
        1.不同模式的黄牛养殖成本
        2.不同模式的黄牛养殖收入
        3.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果
    (四)研究区黄牛养殖的生态效应
        1.传统畜牧模式的生态效应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态效应
五、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户层面存在的问题
        1.养殖户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养殖户的资金投入能力弱,得到的政府补贴政策少
        3.养殖户接受新技术的意识弱,整体养殖技术水平不高
        4.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引起的饲草料不足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对养殖户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
        2.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
        3.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速度慢
六、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对策建议
    (一)养殖户层面的对策建议
        1.完善养殖户基础设施建设
        2.政府要加大对养殖户的资金帮扶,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
        3.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水平,引进高水平技术人员
        4.推广适度规模的黄牛养殖,不盲目追求“规模化”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层面的对策建议
        1.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
        2.建立健全畜牧业全面支撑体系,提升综合能力水平
        3.推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建设,提高畜牧业质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科左后旗养牛业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我国牧区县域产业结构变迁及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扎鲁特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结构演进研究
        1.2.2 产业结构变化的经济效应影响研究
        1.2.3 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效应影响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牧区县域
        2.1.2 牧区县域产业结构
        2.1.3 牧区县域产业结构变迁
        2.1.4 牧区县域产业结构变迁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县域经济理论
        2.2.2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2.2.3 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扎鲁特旗产业结构变迁及原因
    3.1 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3.2 产业结构变迁
        3.2.1 1949—1986 年三大产业发展情况
        3.2.2 1987—2019 年三大产业发展情况
    3.3 产业结构变迁原因
        3.3.1 1949—1986 年第一产业飞速发展原因分析
        3.3.2 1987—2019 年三大产业稳定发展原因分析
四、扎鲁特旗产业结构变迁经济效应分析
    4.1 产业结构变迁经济指标设定
        4.1.1 衡量指标体系选取
        4.1.2 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4.2 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4.2.1 1949—1988 年灰色关联度测算
        4.2.2 1949—1988 年灰色关联度测算结果分析
        4.2.3 1989—2018 年灰色关联度测算
        4.2.4 1989—2018 年灰色关联度测算结果分析
五、扎鲁特旗产业结构变迁生态效应分析
    5.1 产业结构变迁生态指标设定
        5.1.1 生态分析模型选取
        5.1.2 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5.2 产业变迁生态影响因素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分析
        5.2.1 1949—1988 年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分析
        5.2.2 1949—1988 年生态环境影响指数结果分析
        5.2.3 1989—2018 年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分析
        5.2.4 1989—2018 年生态环境影响指数结果分析
六、扎鲁特旗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产业结构变迁整体呈持续稳定发展态势
        6.1.2 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发展呈倒U型曲线
        6.1.3 产业结构变迁的生态负面影响呈上升趋势
    6.2 对策建议
        6.2.1 应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6.2.2 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
        6.2.3 需针对不同乡(苏木)镇,因地制宜进行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区域
    1.3 研究前提
        1.3.1 “经济人”
        1.3.2 “社会人”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
        1.5.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1.5.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1.5.4 比较分析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2.1.2 公共产品理论
        2.1.3 外部性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5 生态伦理理论
    2.2 国外生态补偿内涵及实践模式
        2.2.1 国外对生态补偿内涵的界定
        2.2.2 国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2.3 国外生态补偿实践模式
    2.3 国内草原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3.1 国内对生态补偿内涵的界定
        2.3.2 国内草原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4 小结
第三章 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PESREn)复合系统协调性及草原生态经济综合评价
    3.1 河西走廊PESREn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3.1.2 PESREn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3.1.3 PESREn复合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
    3.2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评价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3.2.2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3.2.3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3.3 小结
第四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牧民参与行为特征分析
    4.1 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查区域的选择
        4.1.2 调查区域概况
        4.1.3 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4.2 牧民的社会特征
    4.3 牧民的经济特征
    4.4 牧民的生态意识
    4.5 牧民对政策的认知
    4.6 牧民的生产行为
    4.7 草地流转与牧民移民倾向
    4.8 政策的监管
    4.9 牧民对政策的评价和期望
    4.10 小结
第五章 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行为响应及影响因素
    5.1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5.1.1 变量选取
        5.1.2 研究方法
        5.1.3 模型检验
    5.2 牧民行为响应及影响因素
        5.2.1 牧民行为响应
        5.2.2 影响因素
    5.3 牧民行为响应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5.4 小结
第六章 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6.1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6.1.1 变量选取及描述
        6.1.2 研究方法
        6.1.3 信度和效度分析
    6.2 牧民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6.2.1 牧民的满意度
        6.2.2 影响因素
    6.3 牧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6.3.1 青藏高原区
        6.3.2 西部荒漠草地区
        6.3.3 少数民族地区
    6.4 小结
第七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应分析
    7.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方法
        7.1.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数据来源
        7.1.2 研究方法
    7.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应测度
        7.2.1 经济效应
        7.2.2 生态效应
        7.2.3 社会效应
        7.2.4 综合效应
    7.3 小结
第八章 基于牧民需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优化对策建议
    8.1 以区域差异为依据,细化生态补奖标准
    8.2 以技术补偿为主,探索生态补偿集体奖励制度
    8.3 以集约化经营为方向,逐步实现放牧与舍饲养殖相结合
    8.4 以延长产业链为突破口,实现草原经济三产融合
    8.5 以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转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
    8.6 以系列化改革为手段,建立生态补偿配套制度
第九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9.1 讨论
    9.2 结论
    9.3 创新点
    9.4 下一步研究计划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草原生态补偿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
致谢

(8)玛曲生态治理实践中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生态人类学与我国的生态治理
        二、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概况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概况
第一章 玛曲社会与生态概况
    第一节 玛曲社会文化概况
        一、玛曲县社会经济状况
        二、民族文化独特多样
    第二节 玛曲草原生态概况
        一、玛曲草原生态变迁
        二、玛曲草原生态治理概况
第二章 国家在场:制度框架下玛曲牧民的生态实践
    第一节 草场承包制度与牧民的适应
        一、草场承包制度的实施
        二、牧民的适应性行动
    第二节 退牧定居与牧民生计
第三章 科学技术: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治理技术的研发及其推广
    第一节 玛曲草原上的试验
        一、科研试验的“天然实验室”
        二、草原上的人工种草
    第二节 草原技术宣传与推广
        一、宣传与推广途径
        二、牧民的反馈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本土文化的“碰撞”
        一、传统经验与文化习俗影响下发生的“碰撞”
        二、现代草场制度与市场经济影响下发生的“碰撞”
第四章 社会助力:社会力量介入下的玛曲生态实践
    第一节 玛曲的生态环保组织
        一、生态环保组织的主要成员
        二、生态环保组织的主要实践
    第二节 生态治理公司的实践
第五章 本土力量:作为实践主体的基层牧民
    第一节 卓玛加布:本土精英的生态治理实践
        一、“转向”:卓玛加布生态治理的开端
        二、“风生水起”:转向后的生态治理实践
    第二节 自发的组织:牧民合作社与环保小组
        一、牧民合作社的生态保护实践
        二、环保小组的生态保护行动
    第三节 “听爷爷的话”:生态知识的多样表达与代际传承
        一、玛曲本土生态知识的多样表达
        二、本土生态知识的代际传承
第六章 协同治理:迈向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并重的生态治理实践
    第一节 互为补充的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
    第二节 作为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桥梁的牧民
    第三节 构建合作共治有机体:实现草原生态善治的途径
结语
    一、生态治理的保真:对科学知识和本土知识的忠实运用
    二、合作共治:公共参与和有机治理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大庆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畜牧业
        2.1.2 养殖污染
        2.1.3 畜牧养殖废弃物
    2.2 基础理论
        2.2.1 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产经济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大庆畜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现状
    3.1 大庆畜牧业发展演变与现状
        3.1.1 大庆市畜牧业产值变化
        3.1.2 大庆畜牧业品种数量变化
        3.1.3 大庆畜牧业品种养殖区域变化
        3.1.4 大庆畜牧业发展现状
    3.2 大庆畜牧业生态治理状况
        3.2.1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性
        3.2.2 畜禽粪污排放量测算
        3.2.3 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
        3.2.4 环境承载力情况
        3.2.5 草原建设与保护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大庆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4.1 数据来源
    4.2 评价思路与方法
        4.2.1 评价思路
        4.2.2 评价方法
    4.3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4.3.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3.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3 指标的构建
        4.3.4 指标标准化计算
        4.3.5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6 综合评价
    4.4 结果分析
        4.4.1 经济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4.4.2 资源与生态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4.4.3 社会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4.4.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大庆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 经济方面
        5.1.1 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
        5.1.2 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5.2 生态方面
        5.2.1 加快养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5.2.2 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5.3 社会方面
        5.3.1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
        5.3.2 加快畜禽粪污处理技术的进步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流转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
        1.1.2 草场流转是优化资源配置、缓解生态压力的有效举措
        1.1.3 草场流转是生态减贫的新途径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改革与牧民草场流转
        1.3.2 牧民草场流转的影响因素
        1.3.3 牧民草场流转与生态减贫效应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草场流转的内涵
        2.1.2 家庭收入的内涵及外延
        2.1.3 生态减贫效应的内涵及外延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生态贫困理论
        2.2.3 路径依赖理论
        2.2.4 计划行为理论
    2.3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机理分析
        2.3.1 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2.3.2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2.3.3 感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2.4 理论框架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牧民草场流转的背景、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草场流转的背景
        3.1.1 土地(草地)制度变迁中的草场流转
        3.1.2 畜牧生产成本推动下的草场流转
        3.1.3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下的草场流转
        3.1.4 非营利性的草场流转
    3.2 调研区经济社会概况及中国草地资源分布
        3.2.1 调研区经济社会概况
        3.2.2 主要草地资源分布
    3.3 调研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3.3.1 调研样本的个体特征分析
        3.3.2 牧民草场流转认知情况分析
        3.3.3 流转草场特征与价格
    3.4 牧民草场流转的现实问题
        3.4.1 草场流转信息渠道单一、参与水平较低
        3.4.2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改善感知水平较低
        3.4.3 草场流转拉大牧民收入差距
        3.4.4 草场流转的双重保障机制尚未形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牧民草场流转行为分析
    4.1 引言
    4.2 游牧变迁、社会分化对牧民草场流转的影响
        4.2.1 理论分析与假设
        4.2.2 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4.2.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3 社会保障、社会信任对参与草场流转保护草场生态的影响
        4.3.1 理论分析与假设
        4.3.2 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4.3.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4 牧户特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5.1 引言
    5.2 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对生态减贫的机理分析
        5.2.1 草场转入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5.2.2 草场转出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5.2.3 草场流转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的影响分析
    5.3 研究框架与模型构建
        5.3.1 研究框架
        5.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4.1 草场流转对家庭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5.4.2 草场流转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影响的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6.1 引言
    6.2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机制分析
        6.2.1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对牧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6.2.2 草场流转对牧民收入影响的生态中介效应分析
    6.3 研究框架与模型构建
        6.3.1 研究框架
        6.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6.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6.4.1 草场流转的生态特征分析
        6.4.2 生态视角下生态减贫效应影响的实证分析
        6.4.3 生态减贫效应的影响路径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感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7.1 引言
    7.2 研究机理与研究框架
        7.2.1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效应感知评价机理分析
        7.2.2 研究框架设计
    7.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7.3.1 模型构建
        7.3.2 变量选取与说明
    7.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7.4.1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感知
        7.4.2 牧民生态减贫效应感知的实证分析
        7.4.3 牧民生态减贫效应感知的影响路径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提升机制分析
    8.1 引言
    8.2 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与农民生计保障
        8.2.1 传统转包、互换形式
        8.2.2 股份合作与土地换保障模式
        8.2.3 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模式
        8.2.4 经验比较分析
    8.3 草地经营制度改革与牧民生计保障
        8.3.1 草地经营制度改革与生计保障
        8.3.2 草地经营制度改革与生态保护
    8.4 双重保障型草场市场流转机制框架构想
        8.4.1 生计、生态与草场市场化流转的保障机制
        8.4.2 双重保障型草场市场化流转机制的尝试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土地(草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趋于稳定
        9.1.2 草场流转关乎牧民生计转型,流转决策存在差异
        9.1.3 牧民草场流转对生态减贫的收入效应影响显着
        9.1.4 牧民草场流转对生态减贫的生态效应影响滞后
        9.1.5 牧民不同流转类型的生态减贫效应的感知存在差异
    9.2 政策建议
        9.2.1 健全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弘扬牧区优良传统文化
        9.2.2 提高生态补偿力度,优化牧民创业环境
        9.2.3 健全流转市场监管体系,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9.2.4 流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严防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9.2.5 规范政府政策实施管理,提高农牧民制度信任
        9.2.6 创新畜牧经营方式,探索畜牧业与生态保护的衔接机制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发展甘孜州草原生态畜牧业解决草原退化困境及出路探索[J]. 周扬,宋思梦,罗源,袁鑫,张林,鲁怡婷,陈慧淋,蒋凤. 现代园艺, 2021(17)
  • [3]乡村振兴战略下六枝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D]. 吴雪婷.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4]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张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5]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D]. 亢智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6]我国牧区县域产业结构变迁及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扎鲁特旗为例[D]. 浩日娃.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7]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D]. 杨清. 兰州大学, 2021(09)
  • [8]玛曲生态治理实践中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协同研究[D]. 黎琴. 兰州大学, 2021(02)
  • [9]大庆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乔雨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10]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研究[D]. 李先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