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沙海域石油开发与主权纷争(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欣[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赵沁雨[2](2020)在《从积极干预到保持中立 ——战后英国南海政策演变研究(1946-195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以岛屿主权之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南海争端不仅成为威胁我国安全的不安要素,也对亚太局势的稳定带来危险。该争端既是西方殖民时期留下的产物,也深受冷战远东格局影响。英国在早期南海争端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二战后英国南海政策的演变,不仅有助于系统看待战后南海局势演变,也对把握英国远东政策的走向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力图论述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南海政策的转型过程,分析政策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在此基础上揭示战后南海局势的发展历程。从文章谋篇布局看,本文由导论、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介绍文章的研究缘起,梳理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所用文献材料,简述论文的研究方法,最后从理论与现实层面指出论文的研究意义。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梳理战后英国关注南海事务的背景。第二章及第三章则以英国外交部档案为基础,分别阐述英国在《旧金山对日和约》起草期间及1956年克洛马事件发生时的南海政策,第四章则归纳战后至50年代末英国南海政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具体而言,第一章的目标是解释二战结束后英国依然重视南海岛屿争端问题的原因。本文认为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促使英国积极干涉南海事务,历史上英国是最先对南海地区进行勘探测绘的西方国家之一,于19世纪中叶在环南海周边地区建立庞大的殖民势力,并由此主导当地的贸易网络。自19世纪中后期起英国在南海地区逐步遭遇法国、日本的挑战,这使其将目光进一步对准南海各岛屿,试图将部分岛礁划归自身殖民地名下。二战结束后,英国在南海地区仍具有重要经济利益,一方面,英国在南海周边仍拥有大量殖民地,另一方面英国需要通过南海与中国大陆开展贸易。与此同时,对苏联向东南亚扩张的担忧也促使英国将南海视作抵御共产主义入侵的前沿阵地。在此背景下,英国渴望继续在南海地区保持自身影响力。二战后至50年代后期,英国南海政策按照其原则差异可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各有一代表性事例,从中可以体现该阶段英国南海政策的主要特点。本文第二章详细分析英国在制定《旧金山和约》时所秉持的南海政策。二战后,盟军对日媾和的一大目标是“妥善”处理日本战前通过侵略所获领土,南海诸岛也在其中之列。英国历史上对南沙群岛部分岛屿提出主权要求,因而特别关注南海岛屿的处置方式。英国希望和约仅仅规定日本放弃对岛屿的主权要求,但不能明确岛屿的归属者。英国如此为之,其根本目是在不与中国直接对抗的前提下通过政治手段干涉中国收复领土的行动,延缓共产主义向东南亚的扩张,保障其远东殖民地的安全。第三章则详细论述克洛马事件爆发后英国在南海事务中的态度。50年代以来,越南、菲律宾等新兴独立国家试图侵犯中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1956年菲律宾人克洛马宣布“占有”南沙群岛,引起地区局势紧张。英国方面得到消息,迅速开展调查。外交部认为,南沙群岛缺少战略价值,在西方控制制海权的前提下中共绝无可能在岛上建立稳固统治。同时,并未有明显迹象显示南沙海域储藏丰富油气资源。这一时期英国仅仅为完成拱卫马来亚的任务便已耗尽心力,没有能力在南海岛屿问题上挑起事端,也不愿在领土问题上与中国产生对立。鉴于此,英国外交部阻止远东司令部派船队前往南沙海域考察的计划,并告知其驻外机构,要求不对南海岛屿争端发表看法。英国的中立态度表明他更希望充当“观察者”的角色。第四章则是对这两个阶段英国南海政策的评价。纵观战后至50年代中叶,英国南海政策逐渐从积极干预向保持中立转变,但有三个特点自始至终贯穿其中。一是始终将亚洲大国视作其在南海地区的地缘对手;二是积极采取结盟方式,依靠法国及美国等传统盟友的支持以应对地区安全;三是受现实主义影响,英国南海政策始终较为灵活。这样的政策不但使英国较为轻松地从南海岛屿问题上抽身,也确保西方国家在南海地区的航线安全。但客观来看,英国协助美国在南海地区对中国进行遏制,为日后的地区争端埋下伏笔。结语则从更为宏大的角度对英国参与南海事务的逻辑进行总结,它受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影响。英国对南海的重视源自于其历史上与俄国在欧亚大陆的争霸,二战后美苏两大集团在东亚大陆的对峙局面可以视为19世纪英俄竞争的延续。而从现实层面看,英国南海政策始终受制于战后英国整体对外政策,这意味着英国需要在避免投入过多资源的前提下维持在远东的影响力。随着英国逐渐将外交重点聚焦于欧洲,其不可避免地将要从南海地区撤退。然而,受传统海洋思维的影响,英国在撤退过程中依然留下了楔子,以便有朝一日重返南海地区。
白欣洁[3](2020)在《中菲南海争端的历史演变(1946-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历史,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围绕着南海主权归属所产生的纠纷无疑是近年来最为复杂和敏感的国际热点问题之一。其中,中菲两国之间的南海争端因为“南海仲裁案”闹剧的发生一度成为南海众多争端中最为突出的矛盾。菲律宾不仅是最早侵扰南海的国家之一,也是除越南外侵占南海岛礁最多的国家。中菲两国的南海争端发展至此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段线,并在不同时期随着国际环境和两国国内政局的变化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自1946年至60年代末,中菲南海争端初露端倪。此时,菲律宾部分领导人认为南沙群岛距离其国土较近,易对其造成“安全威胁”,表达过对南沙群岛的觊觎,并希望借助私人占领的方式夺取南沙群岛主权。但迫于无理论支撑以及中国海峡两岸对南海主权立场的严正声明,菲律宾官方并未采取实际措施占领任何南海岛礁,中菲两国的争端初现苗头。20世纪70-80年代,中菲南海争端升温。南海石油资源的发现和国际海洋权斗争的兴起再次激起了菲律宾的野心,菲律宾政府不再隐藏自身的意图,动用军队强行占领了中国南沙群岛的数个岛礁,并加强了对所占岛礁的开发与巩固。中国大陆和台湾被迫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进行南海维权,中菲南海问题突出。但受自身实力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海峡两岸均未与菲律宾发生正面冲突,南海争端并未影响到中菲关系。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菲南海争端升级。随着国力的恢复,中国加强了南海维权,这引起了菲律宾的恐慌。菲国先后在美济礁、黄岩岛等海域挑起争端,引起了中菲两国军队的对峙。此外,菲方力图将两国矛盾推向国际层面,两国争端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加,内容更加复杂,中菲争端逐渐成为南海各争端中最为突出的矛盾。2009年至2016年,中菲南海争端逐渐激化。寻求“重返亚太”的美国对阿基诺三世予以了扶持,并唆使菲律宾以南海争端为支点向中国发难。中菲南海争端持续升温,呈现出了复杂化和扩大化的态势。此时,菲律宾沦为美国对抗中国的“傀儡”,中菲南海争端逐渐转变为中美之间的博弈。本文利用历史分析法,通过大量的历史史实,分析中菲南海争端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及其发展趋势,具体分析了不同阶段争端的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认为:中菲南海争端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了不断激化的特点,但对话和沟通的存在使得两国争端存在战略缓和期。当前两国争端正处于缓和期内,我们应抓住机遇,加强两国沟通,定能使得争端的解决取得突破性进展。
焦金锋[4](2018)在《冷战后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的反制手段研究》文中认为南海权益是我国海洋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权益维护是我国政府在新时期实现国家海洋安全战略的要求。声索国遵从务实主义精神,通过国家行为借助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不断窃取我国在南海的主张权益,形成了集军事、外交、法律、经济等多元手段,对我国南海权益实施岛礁占领、海域分割、资源掠夺。尽管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订了《南海各方行动宣言》等就南海争议处理的相关共识,但是,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仍蠢蠢欲动,肆意攫取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越南、菲律宾等国利用国际平台寻求声援,引进美日等域外大国介入南海,也意欲使得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以更好从中得利。新时期,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再次为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制造了不小的压力。如何适应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形势,提升我国在南海问题处理的制海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探寻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所使用的安全防卫手段,分析发现操作上的不足,提升总体海洋安全权益保障水平十分必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背景下,该研究结合海洋权益、海洋安全理论,对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的反制手段特别是冷战后的情况展开讨论。从海洋权益和安全的普适性理论出发,该研究探讨了南海权益与安全的特殊性问题,紧接着指出南海问题面临的安全环境。该研究在我国南海权益受侵犯部分,对声索国的侵犯动因、行为特征做出分析,接着整理了具体的侵犯手段,从而揭示了他们侵犯我国南海权益的图谋;然后,展开对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安全的反制行为研究,梳理出了具体的反制手段,包括外交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工程手段、军事手段;最后,围绕具体反制手段进行分析,分析了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反制手段的阶段性、内在机理、非充分性等方面内容,并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指出要树立海洋强国意识的时代观念、完善海洋权益维护的安全法制、增强海上安全行政的综治能力、强化海上安全保障的护卫力量、贡献国际海洋发展的中国智慧等五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保障体系,提升我国政府维护海上权益和海上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雷小华[5](2018)在《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开展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及时掌握东盟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一般动态和基本特征,从而为国家推进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积极有效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文主要是以海洋权益和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南海周边国家(其中主要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4个国家)为重点分析对象,在具体分析其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以及各国海洋执法力量与体制的基础上,总结出各国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一般规律与执法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海洋权益和相关概念的理论内涵和界定。重点分析海洋权益、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界定及联系与区别。指出海洋权益是国家管辖海域内,或者其他国家管辖海域内,但依据国际法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海权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力量基础,海洋战略是维护海洋权益的谋略。海权建设和海洋战略的目标是维护和实现海洋权益。海洋权益的维护依赖于海洋战略的成功实施。二是具体分析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维护。重点分析南海周边国家(其中主要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4个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具体分析其海洋权益维护的目标、目的、策略、主要行动与举措等等,探索找出南海周边各国海洋权益维护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其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从而为我国海洋权益维护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针对特定的国家制定特殊性对策,实施“一国一策”等。三是具体分析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执法体制。重点研究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海洋执法力量与执法部门间的关系与协调等内容,同时分析其优缺点并总结其各自特征。四是对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进行比较分析。尽管国家国情不同,其海洋权益维护也各具特色,但他们也确实存在某些共同点和规律性,包括各国海洋战略目标各有侧重、目的不谋而合、手段与策略大致相似,各国都非常重视海洋执法,最大限度维护海洋权益,但各国法律法规仍需完善,执法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执法水平与能力亟须提升。
欧炫汐[6](2017)在《南海争端管控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海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中最复杂的争端之一,深切地关系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发展与地区的稳定繁荣,从学理上探讨南海争端管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南海行为准则”的构建?现有文献较少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已有研究主要有两类观点:一是认为南海争端的复杂性和敏感性阻碍了“准则”的构建,二是认为中国的态度阻碍了“准则”的构建。本文认为,现有研究有待完善的空间且第二类观点存在片面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更加细化、全面的解释。本文把“南海行为准则”构建的历史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将南海主权声索国分为中国和东盟相关国家两大行为体,在此基础上使用过程追踪、比较分析和博弈论等研究方法来探讨“准则”构建的影响因素。本文把南海主权声索国在“准则”构建中的立场抽象为两种选择,以是否符合国家利益为衡量标准,对每种选择下各类声索国的主要收益赋值并计算总收益,建立博弈收益矩阵。通过对收益矩阵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准则”构建的推动因素包括:维护南海既得利益、防止南海问题国际化、服务国家大战略、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及促进中国—东盟关系发展;阻碍因素包括:激烈的主权冲突、域外国家介入南海问题。在“准则”构建的不同阶段,上述影响因素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影响着各方在“准则”构建博弈中的偏好分布,导致“准则”的构建在曲折中前进。最后,本文对“准则”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针对中国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周子云[7](2017)在《南海岛屿冲突各方在南海的油气开发现状及动因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南亚及西方欧美等国在南海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开采活动。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及印尼等五国,在南海附近海域不同程度地进行勘探与开发,众行为对中国在南海的主权、经济、安全利益造成严重损害。长期以来,南海油气资源争端所牵扯的经济、政治、外交以及军事问题众多,展示出了复杂化、多样化以及全球化的态势。与此同时,伴随全球形势的不断改变,各国在南海海域所进行的活动同样展示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发展态势。总而言之,南海周围各国在该海域的活动,渗入的程度完全不同,经济驱使和政治追求并非是完全相同的,其动机背后的制度导向同样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目的指引。伴随时间的逐渐推延,特别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将其战略重心再次转移到亚太区域,美国等域外国家在南海争端中的参与也使得中国在当前所面对的形势非常复杂、困难。油气开发与岛礁争端、地缘政治及海权角力、国际合作与竞争等等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今天的南海问题。本文通过理清南海周边国家乃至涉及的域外国家及跨国公司在南海的油气开发状况和发展态势,从地缘政治视角,剖析各国油气开发的进程和正负推动力。同时,结合历史与现状,分析当前中国在南海相关问题上采取各项行动的可行性。展望中国与环南海各国在南海油气的共同开发前景。
王峥[8](2017)在《冷战后南海周边主要双边关系研究 ——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差异性关系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国际关系理论、外交学理论以及政治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建构了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双环境”分析框架,即从双边关系的整体来看(第一层次),双边关系中领土争端问题的性质和程度构成了关系的内环境因素,双边关系行为体的权力条件和指标性关系条件构成了关系的外环境因素;从双边关系行为体自身的角度来看(第二层次),关系行为体内部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了行为体自身的内环境条件,行为体与外部国家的关系情况构成了行为体的外环境条件。以争端水平为标志的内环境条件决定了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密切度高低,以情境结构为特征的外环境因素影响了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稳定与否,领土争端下的双边关系正是在双重环境的制约与作用下,在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演变出不同的关系样式和状态。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具有同种领土争端的双边关系会存在关系状态差异性?影响关系状态差异性的因素是什么?研究对象是海洋领土争端下的双边关系,本研究的案例是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运用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理论框架分析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状态差异性的原因,是本文的基本思路。论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知识、文献回顾以及理论视角和方法论等。第一章是论文的理论框架部分,主要分析了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理论的逻辑结构和双环境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海洋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双重环境条件及其对双边关系状态的影响机制。第二章是论文的历史回顾部分,主要介绍了冷战后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三对双边关系中南海争端的历史演变进程。第三章主要分析冷战后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状态以及特征,是南海争端下双边关系差异性的描述性分析。第四章分析了影响南海争端下中菲关系、中越关系和中马关系的主要因素,从多重纬度解析双边关系发展的影响机制。第五章是论文的理论验证部分,也是南海争端下双边关系差异性的解释性分析,分别从南海争端产生时间的先后差别以及关系双方围绕南海争端进行博弈的程度来分析南海问题对双边关系的影响,然后从关系双方的内部性权力条件和外部性关系条件分析外环境对关系的作用。第六章主要对影响南海争端下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单元因素和系统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三对双边关系未来演变的基本路径。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的分析过程进行总结,回答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学识性的理论再思考和政策性建议。
苏莹莹[9](2017)在《马来西亚南海政策解读与我国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显现的南海争端涉及到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等"五国六方";如果从海域划界的角度看,则涉及到"六国七方",即包括对南沙群岛西南侧的部分海域声称拥有管辖权的印度尼西亚。随着南海油气资源蕴藏量的逐步探明,南海争端日益演变成为一个复杂多变的问题。南海争端的核心是南沙岛礁的主权归属和南海海域的划界,而争端各方利益冲突的重点则是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作为一个区域组织,东盟介入南海事务大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几年来,由于美国高调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区域外国家亦纷纷涉入南海事务,使南海问题逐渐趋于国际化,已不再是一个地区问题。南海的能源开发和航道安全亦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热点。在如此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越南、菲律宾频频制造事端。较之于越、菲两国,马来西亚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前后四届政府,始终秉持以获取经济利益为核心,以维护区域和平为重心的南海政策,在南海争端中保持了比较冷静务实的立场与态度。马来西亚对南海提出声索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其主要依据是"大陆架说"和"专属经济区说"。该国的南海政策经历了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岛礁占领与建设以及主权宣示与强化等几个阶段,从而逐步巩固与扩大其在南海海域的经济和军事存在。长期以来,马来西亚出于经济利益及区域安全的考量,实行务实的南海政策,尽量避免军事冲突,以政治外交手段扞卫其南海既得利益。从总体形势而言,该国虽非法占领了南沙群岛东南部的5个岛礁,并且是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最大获利者",但中马关系整体发展良好,近年来,在经贸、文化等领域更是走在了中国—东盟国家关系的前列。2014年以来,随着中国加强南海维权力度及开展大规模岛礁建设后,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忧虑加深,戒备明显增强。最近一年来,在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马南海争端发展态势仍处于积极可控的状态。尽管南海争端并非马中关系的核心议题,但南海问题始终是双边关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该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密切关系到两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马来西亚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判断,成为考验着两国传统友谊以及执政者智慧的重要议题。近两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双轨思路"来解决南海争端,然而因利益相关各方的博弈,无法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长期以来,在东盟各声索国中,马来西亚在我国运筹南海问题的布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维系南海战略平衡的重要力量。以克制低调的方式应对争端,成为中马两国的共识,也是双方合作解决争端的重要基础。此外,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一直是马来西亚南海政策的核心立场,因此中马两国在南海问题完全有强化共识,深化合作的可能性。中马南海争端的解决也藉此具有可行性和可预见性。因此,可以考虑以马来西亚为突破口,力促"双边解决机制"的建立,为南海争端的解决提供示范。而就中马南海争端的应对策略而言,可以从联合进行油气资源开发、共同保护海洋环境、合作开发渔业资源和开展港口建设、提升学术合作、加强防务合作以及双边安全合作等途径来达成。
郭冉[10](2015)在《南沙油气资源开发的法律困境与对策研究——以中越南沙油气开发之争为例》文中认为"2012年中国海域部分对外开放区块公告"(以下称"公告")被越南指责为违法。其合法性取决于开放区块是否位于中越争议海域及是否违反共同开发原则。越对其合法性产生争议有四点原因:中国南海断续线的法律性质不明;共同开发原则陷入现实和理论困境;"公告"的后续行为未定;越南缺乏政治合作的需求和意愿。因此,明确南海断续线的性质,宣布南沙领海基线,完成南沙海洋划界,是解决南沙领土和海洋权益之争的根本。在此之前,中国应当完善共同开发政策,综合运用外交、法律甚至军事手段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二、南沙海域石油开发与主权纷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沙海域石油开发与主权纷争(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
2.1.1 历史因素 |
2.1.2 经济因素 |
2.1.3 地缘因素 |
2.1.4 法律因素 |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
2.2.1 岛屿主权问题 |
2.2.2 海域划界问题 |
2.2.3 海洋资源问题 |
2.2.4 “航行自由”问题 |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
3.1 历史依据 |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
3.2 法理依据 |
3.2.1 相关国际法律 |
3.2.2 相关中国法律 |
3.3 理论基础 |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
3.4 实践基础 |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2)从积极干预到保持中立 ——战后英国南海政策演变研究(1946-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资料来源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战后英国关注南海地区的背景 |
第一节 英国在南海地区的殖民活动 |
第二节 英国在南海地区的经济利益 |
第三节 英国在南海的安全利益 |
第二章 旧金山体制构建过程中英国的南海政策(1946-1952) |
第一节 英国参与《对日和约》的起草 |
第二节 积极干涉:战后英国南海政策的形成 |
第三节 英国南海政策的动因分析 |
第三章 克洛马事件前后英国南海政策的调整(1953-1957) |
第一节 克洛马事件与南海争端的激化 |
第二节 保持中立:英国南海政策的调整 |
第三节 英国南海政策调整的深层原因 |
第四章 战后初期英国南海政策评析 |
第一节 英国南海政策的特点 |
第二节 英国南海政策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菲南海争端的历史演变(1946-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论文选题理由 |
(二) 论文选题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四) 概念界定 |
一、中菲南海争端初露端倪(1946年-20世纪60年代末) |
(一) 菲律宾政府的尝试性侵占 |
(二) “人道王国”闹剧的发生 |
(三) 克洛马对南沙岛礁的私人占领 |
本章小结 |
二、中菲南海争端的升温(20世纪70-80年代) |
(一) 菲律宾强占南沙岛礁 |
(二) 菲律宾对所占岛礁的开发与巩固 |
(三) 中菲两国在和平解决争端上达成共识 |
本章小结 |
三、中菲南海争端的升级(90年代至21世纪初) |
(一) 菲律宾主动挑起事端使两国争端扩大化 |
(二) 菲律宾积极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 |
(三) 中菲建立信任措施推动两国争端暂时缓和 |
本章小结 |
四、中菲南海争端的激化(2009年至2016年) |
(一) 黄岩岛争端再起与南海仲裁案 |
(二) 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大国对菲律宾的支持 |
(三) 中菲南海争端的转折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 |
(4)冷战后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的反制手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关于海洋权益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框架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海洋权益 |
2.2 海洋安全 |
2.3 冷战后南海区域的安全环境 |
2.3.1 冷战后国际格局新形势 |
2.3.2 域外大国的亚太战略 |
2.3.3 声索国家面临新殖民主义 |
3 我国南海权益受声索国侵犯的行为表现 |
3.1 声索国侵犯我国南海权益的安全动因 |
3.1.1 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刺激 |
3.1.2 国际海洋法提供驱动力 |
3.1.3 国际格局形势的助推 |
3.2 声索国侵犯我国南海权益的行为特征 |
3.2.1 侵犯我国南海权益的行为主体分析 |
3.2.2 侵犯我国南海权益的指涉对象分析 |
3.2.3 侵犯我国南海权益的目标手段分析 |
3.3 声索国侵犯我国南海权益的实施手段 |
3.3.1 法律手段 |
3.3.2 外交手段 |
3.3.3 行政手段 |
3.3.4 经济手段 |
3.3.5 军事手段 |
4 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安全的反制手段 |
4.1 法律手段 |
4.1.1 法理性权益维护 |
4.1.2 法制性权益维护 |
4.2 外交手段 |
4.2.1 协商谈判 |
4.2.2 建立信任共识 |
4.2.3 外交部职能活动 |
4.3 行政手段 |
4.3.1 完善海洋行政机构 |
4.3.2 展开海洋行政合作 |
4.4 经济手段 |
4.5 工程手段 |
4.6 军事手段 |
5. 对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反制手段的分析 |
5.1 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反制手段运用的阶段性 |
5.1.1 韬光养晦阶段(冷战后至1995年) |
5.1.2 有所作为阶段(1995至2009年) |
5.1.3 主动有为阶段(2009年至现在) |
5.2 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安全的影响因素 |
5.2.1 海权实现的和平因素 |
5.2.2 海洋权益的思想认知 |
5.2.3 政治经济的安全形势 |
5.3 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反制手段的内在机理 |
5.3.1 和平外交:海洋权益维护的基本理念 |
5.3.2 外法内化:海洋权益维护的基本依据 |
5.3.3 经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的服务主旨 |
5.3.4 安全价值:防御性现实主义与复合反制 |
5.4 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反制手段的非充分性 |
5.4.1 反制手段的整体结构 |
5.4.2 反制手段的固有不足 |
5.4.3 反制手段的效果评估 |
5.4.4 反制行为面临的挑战 |
5.5 完善海洋权益保障体系:提升总体国家安全维护能力 |
5.5.1 树立海洋强国意识的时代观念 |
5.5.2 完善海洋权益维护的安全法制 |
5.5.3 增强海上安全行政的综治能力 |
5.5.4 强化海上安全保障的护卫力量 |
5.5.5 贡献国际海洋发展的中国智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致谢 |
(5)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本论文研究的背景、重要意义 |
二、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 基本思路 |
(二) 主要内容 |
(三) 重点难点 |
(四) 主要观点 |
(五) 主要研究方法 |
(六)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海洋权益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一、海洋权益的概念 |
二、海洋权益的基本特征 |
(一) 法律制度之上的确定性 |
(二) 客观存在状态上的稳定性 |
三、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相关概念的关系 |
(一) 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区别 |
(二) 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联系 |
四、海洋执法体制的概念 |
第三章 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
一、越南海洋概况 |
二、越南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
(一) 制定海洋战略规划维护海洋权益 |
1. 越南海洋战略的目标与内容 |
2. 制定海洋战略规划维护海洋权益 |
(二) 加强舆论宣传,不断强化海洋权益意识 |
1. 加强舆论宣传,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 |
2. 开展对南海领土主权的常态化宣传 |
(三) 不断扩张海洋国土,不断宣示海洋主权 |
1. 不断攫取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海洋国土 |
2. 在侵占的南海岛礁上进行各种活动以宣示主权 |
3. 通过立法将南海纳入其领海主权 |
(四) 加大国际石油开采合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
1. 利用石油利益使南沙群岛争端国际化 |
2.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
(五) 千方百计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 |
1. 调整海上防卫体制 |
2. 大量采购先进海空武器装备,提升立体作战能力 |
3. 加强金兰湾建设,并向国际开放 |
(六) 频繁开展外交活动,推进南海争端国际化 |
1. 不断深化越美关系,谋求与美国进行军事合作以应对南海争端 |
2. 继续巩固与俄罗斯的关系,争取俄罗斯对越南南海主张的支持 |
3. 加强与日本在南海争端中的合作,增强日本的介入深度 |
4. 加强与印度的合作,把印度引进南海争端 |
5. 越南试图绑架东盟拉入南海冲突 |
三、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
(一) 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
1. 关于领海基线的立法 |
2.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
3.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
4. 开展南海主权归属越南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研究 |
5. 关于海洋执法管理的法律法规 |
(二) 加强海洋执法体制和执法力量建设 |
1. 越南涉及海洋执法管理的机构 |
2. 越南海洋执法的基本体制 |
3. 越南海洋执法力量 |
(三) 越南海洋执法管理部门的衔接运作机制 |
1. 协调内容 |
2. 协调机制 |
(四) 越南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优缺点及主要问题 |
1. 越南海洋管理体制的优点 |
2. 越南海洋管理体制的主要缺点和问题 |
(五) 对我国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借鉴意义 |
1. 尽快制定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
2. 完善我国的海洋执法合作机制 |
3. 不断改善和增强海洋执法力量 |
4. 通过立法来加强海洋管理 |
5. 加强海洋执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四、中越关系发展趋势及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
(一) 中越关系总体发展走向分析 |
1. 近期走向分析 |
2. 海上合作走向分析 |
(二) 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
1. 越南维护所谓的海洋权益的既定方针、政策不会改变 |
2. 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
五、结语 |
第四章 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
一、海洋战略目标——成为东亚海洋强国 |
二、海洋战略的目的——实现国家海洋利益 |
三、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
(一) 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发展 |
(二) 加快岛礁建设,妄图换取“合法”地位 |
(三) 为争夺南海不懈进行国际努力 |
1. 菲律宾导演“南海仲裁案”闹剧 |
2. 利用舆论宣传,唱衰装“可怜” |
3. 妄图绑架东盟国家施压中国 |
4. 谋求引入域外势力制衡中国 |
(四) 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 |
(五) 加强海洋安全多双边合作 |
1. 菲美海洋安全合作 |
2. 菲印尼海洋安全合作 |
3. 菲马海洋安全合作 |
4. 菲中海洋安全合作 |
5. 菲越日海上合作 |
(六) 借助美国抗衡中国及提升武装实力 |
四、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
(一) 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
1. 《菲律宾宪法》(1987年) |
2. 宏观海洋政策 |
3. 关于领海的立法 |
4.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
5.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
6. 《地方政府法》(1991年) |
7. 《菲律宾渔业法》(1998年) |
8. 打击非法捕捞的法律和政策 |
9. 其他海洋法律 |
10. 其他海洋政策 |
(二) 菲律宾海洋执法的基本体制与执法力量 |
1. 建立海洋管理协调委员会 |
2. 海洋执法管理的部门与职责 |
3.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的衔接运作机制 |
4. 菲律宾海洋执法力量 |
5.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
6.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
7. 对我国加强海洋执法体制改革的启示 |
五、杜特尔特执政后菲律宾外交政策新走向与海洋权益维护 |
(一)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外交政策新走向 |
(二)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美南海合作 |
(三)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中菲南海合作 |
(四)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日南海合作 |
(五)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东盟南海合作 |
六、结语 |
第五章 印度尼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
一、印度尼西亚海洋概况与海洋经济 |
(一) 印度尼西亚海洋概况 |
(二) 快速发展海洋经济 |
二、印尼海洋战略目标 |
三、印尼海洋利益与海洋战略目的 |
四、印尼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
(一) “双轮驱动”之政治、外交手段 |
1. 积极奉行“大国平衡策略” |
2. 主张用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
3. 树立新的安全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
(二) “双轮驱动”之实力手段 |
1. 加强军事现代化,逐步提升其军队作战能力 |
2. 打击非法捕捞,维护海洋权益 |
3.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 |
五、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
(一)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
1. 基本立法 |
2. 宏观政策 |
3. 具体法案 |
4. 地方分权 |
5. 法律与政策执行 |
6. 印尼划定的群岛海道和海洋划界 |
(二)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与执法力量 |
1. 相对集中的管理部门——海洋渔业部 |
2. 海上执法协调机构——海上安全协调委员会 |
3. 执法强力部门——印尼海空军与警察部队 |
4. 其他相关中央执法部门 |
(三)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特征 |
1. 不断提高海军、海警的执法能力 |
2. 组建跨部门的协调机构 |
3. 依托东盟框架,加强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合作 |
4. 加强马六甲海峡的联合巡逻 |
5. 多种方式应对海洋环境污染 |
6. 地方分权 |
(四)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
1.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优势 |
2.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不足 |
六、“全球海上支点”战略背景下印尼海洋权益维护的新挑战及应对 |
(一)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的新挑战 |
1. 海上安全威胁 |
2. 海洋环境保护 |
3. 自然灾害 |
4. 保护国家海洋安全的意愿与能力的脱节带来的挑战 |
5. 强硬保护海洋资源引发地区国家关系紧张带来的挑战 |
6. 武装海盗周期性反弹带来的挑战 |
(二) 印尼为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采取的主要措施 |
1. 佐科政府执政前印尼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的措施 |
2. 佐科政府执政后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采取的措施 |
(三) 印度尼西亚海洋安全管理的展望及评价 |
1. 打击非法捕捞政策会持续,维护海洋权益成效显着 |
2. 军事现代化会逐步提升其作战能力,但不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
3. 继续大国平衡战略,提升防卫安全合作 |
(四) 中国应对:提升两国智慧,积极妥善解决重叠水域纠纷 |
七、结语 |
第六章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
一、马来西亚海洋战略目标与目的 |
(一)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国力增长提供“蓝色动力” |
(二) 构筑海洋安全,为国家保卫提供“蓝色屏障” |
(三) 确保重要航道影响力,为国家影响提供“蓝色话语权” |
二、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
(一) 坚持国防自主,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 |
(二) 积极开展海洋安全合作与寻求大国平衡 |
1. 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区域性的海洋安全合作 |
2. 借助域外势力,寻求大国平衡 |
3. 借助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
三、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
(一)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
1. 关于领海的海洋立法 |
2.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
3.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
4. 马来西亚涉及海洋渔业管理的法律与机构 |
(二)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力量与基本体制 |
1.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力量 |
2.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基本体制 |
3.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部门的衔接运作机制 |
(三)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
1.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优势 |
2.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不足 |
(四) 对我国海洋执法体制改革的启示 |
1. 海洋管理体制向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的方向发展 |
2. 加强海洋管理部门和海洋执法机构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
3. 不断完善有关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规 |
4. 加强海洋渔业和海洋执法的国际合作 |
第七章 文莱、泰国的海洋战略和对海洋权益的维护 |
一、文莱海洋权益维护的目标与目的 |
二、文莱海洋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 |
(一) 关于文莱的领海立法 |
(二) 关于文莱的大陆架的立法 |
(三) 关于文莱与其邻国和相向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 |
三、泰国海洋战略目标的形成 |
(一) 地缘安全因素 |
(二) 历史文化因素 |
(三) 利益因素 |
(四) 泰国海洋战略的目标与内容 |
四、泰国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
(一) 推动海军现代化,加强海洋管理 |
(二) 深化外部合作,奉行大国平衡策略 |
第八章 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比较分析 |
一、雄心勃勃的海洋战略目标 |
二、不谋而合—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战略目的 |
(一) 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战略的基本目的 |
1. 印尼希望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 |
2. 马来西亚希望发展海洋经济以促进国力的增长 |
3. 菲律宾希望海洋产业成为为国家发展重点 |
4. 越南希望通过发展海洋经济“靠海致富” |
(二) 维护海上安全与海上主权是海洋战略的主要目的 |
1. 印尼:确保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周边局势安全 |
2. 马来西亚: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与战略通道安全 |
3. 菲律宾:维护争议地区海上主权和海上安全 |
4. 新加坡:重视国际安全合作,保护国家独立 |
5. 泰国:努力维护和平的海洋安全环境 |
6. 越南:确保海上主权完整与领土扩张 |
三、手段相似—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策略 |
(一) 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贯彻实施海洋战略 |
(二) 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 |
1. 印尼:加强装备建设,提高海军保卫能力 |
2. 马来西亚:坚持国防自主原则,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 |
3. 菲律宾:不断努力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 |
4. 泰国:努力推动海军现代化 |
5. 越南:千方百计加快海军建设 |
(三) 借助域外大国势力,谋取海上利益的最大化 |
四、加强海洋执法,最大限度维护海洋权益 |
(一) 海洋法规逐步制定,但法规体系仍需完善 |
(二) 建立海洋协调机构或者委员会,但执法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
(三) 加强执法力量建设,但执法能力仍有待提高 |
(四) 引进域外大国势力,重视海洋执法国际合作 |
五、结语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外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6)南海争端管控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2.1 关于领土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
1.2.2 关于南海争端管控机制的研究 |
1.2.3 关于中国—东盟关系和小国对外战略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南海问题的发展演变 |
2.1 南海问题的起源与发展演变 |
2.1.1 南海问题的缘由 |
2.1.2 南海问题的演进 |
2.2 中国南海政策的演变 |
2.3 南海问题对中国的影响 |
第三章 南海争端管控机制:概念及效用 |
3.1 国际机制的定义 |
3.2 国际机制在领土争端中的功能 |
3.2.1 制度战略功能理论的观点 |
3.2.2 国际机制对领土争端的管控 |
3.3 南海争端管控机制 |
3.3.1 南海争端管控机制 |
3.3.2 南海争端管控机制的性质及其效力 |
第四章 “南海行为准则”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分析思路 |
4.2 基于博弈矩阵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倡议提出阶段:1988-1992 |
4.2.2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阶段:1993-2002 |
4.2.3 “南海行为准则”构建停滞阶段:2003-2012 |
4.2.4 “南海行为准则”构建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2013-2017 |
4.2.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3 研究成就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7)南海岛屿冲突各方在南海的油气开发现状及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南海周边国家(地区)在南海油气开发的背景现状 |
第一节 南海油气资源概况 |
第二节 越南对南海油气的开发状况 |
第三节 菲律宾对南海油气的开发状况 |
第四节 马来西亚对南海油气的开发状况 |
第五节 印尼对南海油气的开发状况 |
第六节 文莱对南海油气的开发状况 |
小结 |
第二章 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油气开发的特点与影响 |
第一节 南海周边国家单方面油气开发的共同性特点 |
第二节 南海周边国家单方面油气开发的差异性特点 |
第三节 单方面行为促使南海油气开发陷入无序状态 |
第四节 单方面油气开发促使南海问题复杂化 |
小结 |
第三章 南海岛屿冲突各方在南海油气开发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岛礁主权争夺中的油气资源开发因素 |
第二节 岛礁主权争夺及油气开发的地缘政治因素 |
第三节 岛礁主权争夺及油气开发的国际法因素 |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在南海的油气开发状况与对策 |
第一节 中国在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现状 |
第二节 中国在南海油气开发中的困局 |
第三节 中国在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对策 |
后记 |
一、研究发现与总结 |
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冷战后南海周边主要双边关系研究 ——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差异性关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境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案设计 |
(一)理论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与困难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
第一章 海洋争端下双边关系分析的理论视角 |
第一节 双边关系分析的理论视角 |
一、双边关系的内涵与特征 |
二、双边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分析的理论视角 |
一、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一般特征 |
二、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影响因素 |
三、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双环境结构 |
第三节 海洋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分析的理论视角 |
一、海洋领土争端下的双边关系特点 |
二、宏观因素与海洋争端下的双边关系 |
三、微观因素与海洋争端下的双边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冷战后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与南海问题 |
第一节 三对关系中南海争端的现状及特征 |
一、南海情况概述 |
二、南海的主权声索与争端现状 |
三、南海争端的总体特征 |
第二节 三对关系中南海争端的历史与发展 |
一、南海争端的起源与发展 |
二、中菲、中越和中马的南海争端史 |
三、中菲、中越和中马南海争端差异性 |
第三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
一、中菲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
二、中越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
三、中马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
四、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史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差异性 |
第一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政策差异 |
一、对华政策的差异 |
二、南海政策的差异 |
第二节 三对双边关系定位的差异 |
一、关系定位的差异 |
二、争端定位的差异 |
第三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差异性特征 |
一、负向性中菲关系 |
二、钟摆性中越关系 |
三、正向性中马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南海争端下中菲关系的影响因素 |
一、国际层面的国家因素:同盟国家 |
二、国家层面的国内政治因素:领导人特征 |
三、国家建构层面的民族建构因素:民族矛盾 |
四、战略层面的海洋经济因素:海洋国家 |
第二节 南海争端下中越关系的影响因素 |
一,国际层面的国家因素:同志国家 |
二、国家层面的国内政治因素:党内派系斗争 |
三、国家建构层面的民族建构因素:越南民族主义 |
四、国家战略层面的海洋经济因素:陆地国家 |
第三节 南海争端下中马关系的影响因素 |
一、国际层面的国家因素:不结盟国家 |
二、国家层面的国内政治因素:领导人特征 |
三、国家建构层面的民族建构因素:多民族互动与融合 |
四、国家战略层面的海洋经济战略:海陆国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一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争端水平差异 |
一、南海争端下中菲关系的争端水平 |
二、南海争端下中越关系的争端水平 |
三、南海争端下中马关系的争端水平 |
第二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情境结构差异 |
一、宏观因素与南海争端下的双边关系 |
二、微观机制与南海争端下的双边关系 |
第三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密切度和稳定性差异 |
一、三对双边关系的密切度比较 |
二、三对双边关系的稳定性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未来趋势 |
第一节 影响三对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单元因素 |
一、域内因素 |
二、域外因素 |
第二节 影响三对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系统因素 |
一、南海问题行为体结构变迁 |
二、南海地区权力结构重构 |
第三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未来走向及中国应对 |
一、中菲关系的未来趋势及中国应对 |
二、中越关系的未来趋势及中国应对 |
三、中马关系的未来趋势及中国应对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马来西亚南海政策解读与我国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价值 |
一、南海问题及其实质 |
二、论文选题的现实意义 |
三、论文选题的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二、马来西亚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三、西方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及理论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框架和基本内容 |
第一章 马来西亚与南海 |
第一节 早期历史中的马来西亚 |
第二节 马来西亚的南海利益 |
一、南海油气资源是马来西亚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 |
二、南海是马来西亚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航道 |
第三节 马来西亚对南海岛礁的占据 |
一、马来西亚对南海岛礁的主权声索及武装占据 |
二、以声索及占据为基础,对南海油气资源进行大肆开采 |
三、以"有效控制"强化主权声索 |
第四节 马来西亚的南海声索及其评析 |
一、马来西亚在海权方面的相关立法及举措 |
二、对马来西亚南海声索的评析 |
第二章 马来西亚南海政策的解读 |
第一节 对马来西亚南海政策的解读 |
一、政府之立场:坚持主权声索,秉持务实政策 |
二、军方之应对:加强已有占领,做好应对准备 |
三、学界之观点:发出强硬声音,隐含对抗情绪 |
第二节 马来西亚涉南海议题的两面策略 |
一、马来西亚涉南海议题的两面策略 |
二、马来西亚涉南海议题采取两面策略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政策之走向:对传统务实主义政策进行新调整 |
一、对华忧虑明显加强,但经济考量重于主权争端 |
二、保持对中国的戒备性反应,但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降低 |
三、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反对域外势力介入南海问题的立场有所动摇 |
第三章 当代中马关系中的南海议题 |
第一节 当代中马关系 |
一、马来西亚历任总理治下的马中关系 |
二、走在中国—东盟国家关系前列的中马关系 |
第二节 中马在南海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比较 |
一、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的历史依据 |
二、中马在南海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比较 |
第三节 南海议题在中马关系中的地位及影响 |
第四章 地缘政治视野下的马来西亚选边策略分析 |
第一节 马来西亚与其他声索国的立场、策略异同 |
一、各声索国的南海利益诉求 |
二、各声索国应对南海问题的手段之同 |
三、各声索国应对南海问题的手段之异 |
第二节 马来西亚在东盟涉南海问题上的作用和影响 |
一、南海问题"东盟化"的缘起与发展 |
二、马来西亚在东盟涉南海问题中的作用与影响 |
第三节 马来西亚对于区域外国家介入南海问题的态度和立场 |
一、域外大国对南海事务的介入 |
二、马来西亚对域外势力介入南海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
第四节 马来西亚的选边策略分析 |
一、力推"大国平衡"战略 |
二、马中关系VS马美关系 |
三、在东盟框架下保持马中关系稳定发展 |
第五章 中马南海争端应对策略研究 |
第一节 促进两国在油气开采领域的合作 |
一、东南亚声索国与国际能源大公司合作开发油气资源的状况 |
二、区域国家间合作开发油气资源的相关案例 |
三、中马合作开发油气资源的可行性 |
第二节 共同保护海洋环境、开发渔业资源,合作开展港口建设 |
一、合作保护海洋环境 |
二、合作开发渔业资源 |
三、合作开展港口建设 |
第三节 提升学术合作,在学术领域积累共识 |
第四节 加强防务合作,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
一、积极加强防务合作,力争设立高层"热线" |
二、大力推动共同巡航与联合军演 |
三、在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中加强中马双边合作 |
结论 |
第一节 强化周边外交,全面升级中国—东盟关系 |
第二节 正视马来西亚就南海问题的两面性,大力发展中马关系 |
第三节 以新海丝合作倡议为契机,以马来西亚为突破口,下好南海这盘棋 |
第四节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图:当前南沙主要岛礁各方实际控制或占领情况 |
附件2 图:马来西亚海域测量基线 |
附件3 图:马来西亚海洋声索(西马) |
附件4 图:马来西亚海洋声索(东马) |
附件5 《马来西亚大陆架法》(1966年—英文) |
附件6 《马来西亚大陆架法》(1972年修订—中文) |
附件7 《1969年第七号紧急法令》及其附录(英文) |
附件8 《1969年第七号紧急法令》(中文) |
附件9 《关于马来西亚大陆架新地图的声明》(1979年—马文、英文) |
附件10 《1980年最高元首声明》(英文) |
附件11 《1980年最高元首声明》(中文) |
附件12 《马来西亚专属经济区法》(中文) |
(10)南沙油气资源开发的法律困境与对策研究——以中越南沙油气开发之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中海油 2012 年油气招标公告引发的争议 |
(一) 中海油 2012 年油气招标公告的合法性之争 |
(二)“中海油公告”合法性之争的焦点问题 |
1.“中海油公告”对外招标区块是否位于中越争议区域 |
2.“中海油公告”是否违反国际法 |
三、“中海油公告”合法性之争的原因 |
(一)南海断续线的性质不明 |
(二)共同开发的理论和现实困境 |
(三)招标公告后续行为的性质未定 |
(四)越南缺乏政治合作的需求和意愿 |
四、中越南沙油气开发之争的几点启示 |
(一 ) 尽早完成与周边国家的海洋划界是解决南沙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的根本 |
(二 ) 完善共同开发政策是解决南沙之争的必由之路 |
(三 ) 解决南沙油气资源开发争议必须综合运用外交、法律和军事方法 |
五、结语 |
四、南沙海域石油开发与主权纷争(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2]从积极干预到保持中立 ——战后英国南海政策演变研究(1946-1957)[D]. 赵沁雨. 南京大学, 2020(03)
- [3]中菲南海争端的历史演变(1946-2016)[D]. 白欣洁.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冷战后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的反制手段研究[D]. 焦金锋. 海南大学, 2018(08)
- [5]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D]. 雷小华. 厦门大学, 2018(07)
- [6]南海争端管控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D]. 欧炫汐.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2)
- [7]南海岛屿冲突各方在南海的油气开发现状及动因研究[D]. 周子云. 暨南大学, 2017(02)
- [8]冷战后南海周边主要双边关系研究 ——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差异性关系探究[D]. 王峥. 外交学院, 2017(09)
- [9]马来西亚南海政策解读与我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 苏莹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10]南沙油气资源开发的法律困境与对策研究——以中越南沙油气开发之争为例[J]. 郭冉.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