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精神症状的痴呆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必须权衡利弊

有精神症状的痴呆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必须权衡利弊

一、痴呆病人出现精神症状时选择药物要权衡利弊(论文文献综述)

石凯[1](2021)在《低尿酸血症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一项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本研究首次选择血清尿酸这一生化指标,探讨分析低尿酸血症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队列的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索并随机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共858例。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入组患者共708例,由此建立接受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的研究队列。在此队列中,观察有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性别、年龄(±2岁)的匹配条件,采用1:1的比例进行匹配,随机选择队列中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术前(D0)、术后24h内(D1)、术后14天内(D2)的血清尿酸最低水平(即D0UA、D1UA、D2U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组间差异,并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分别在术前(D0)、术后24h内(D1)、术后14天内(D2)的变化趋势。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存在低尿酸血症的比例是否具有差异。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低尿酸血症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合临床实践,本研究将低尿酸血症定义为血清尿酸水平低于参考值下限,即男性血清尿酸水平低于208μmol/L、女性血清尿酸水平低于155μmol/L为低尿酸血症。将术后并发症定义为患者手术后在住院期间发生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果 70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00±10.50)岁。在此队列中,观察到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共有149例,作为病例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05%。根据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其中发生轻度并发症的有39例,占5.51%,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有110例,占15.54%。按照性别、年龄(±2岁)的匹配条件,采用1:1的比例进行匹配,最终纳入149例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比、ASA分级、年龄、吸烟史、术前合并症、手术类型、BMI指数、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前血肌酐和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晶体量、胶体量、失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病例组患者在术前(D0)(t=2.656,P=0.009)、术后24h内(D1)(t=4.376,P<0.001)、术后14天内(D2)(t=6.583,P<0.001),其血清尿酸水平更低,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对照组患者的DUA值(34.55±19.59)%相比较,病例组患者的DUA值(44.32±19.94)%更大,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12,P<0.001)。对照组中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D0UA、D1UA、D2UA分别为343.59±85.46μmol/L、258.68±88.72μmol/L、188.73±83.96μmol/L;而病例组中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D0UA、D1UA、D2UA分别为319.68±79.21μmol/L、212.25±89.70μmol/L、137.66±70.59μmol/L。病例组和对照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在D0、D1、D2变化趋势相似且呈下降趋势,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低尿酸血症的定义,术后24h内(D1),病例组和对照组存在低尿酸血症的患者分别为68例、26例,得c2=27.413,两组存在低尿酸血症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4天内(D2),病例组和对照组存在低尿酸血症的患者分别为135例、83例,得c2=46.204,两组存在低尿酸血症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多因素调整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术后24h内(D1),存在低尿酸血症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是未存在低尿酸血症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2.639倍(95%置信区间为1.2045.7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14天内(D2)存在低尿酸血症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是未存在低尿酸血症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11.312倍(95%置信区间为3.74934.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绘制ROC曲线并比较其曲线下面积(AUC)后发现,AUC(D2UA)=0.699(95%置信区间0.6400.758,P<0.001)较AUC(D1UA)=0.659(95%置信区间0.5970.721,P<0.001)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19,P=0.821)。在术后14天内(D2),AUC2(男性)=0.772(95%置信区间0.7060.838,P<0.001)、AUC2(女性)=0.632(95%置信区间0.5270.737,P=0.018)。通过计算最大Youden指数,可得:在术后14天内,对于男性,当D2UA值为207.10μmol/L时,Youden指数最大,且为44.21%,其预测术后并发症的灵敏度为94.74%(95%置信区间为88.27%97.73%),其特异度为49.47%(95%置信区间为39.64%59.35%);而对于女性,当D2UA值为119.30μmol/L时,Youden指数最大,且为24.08%,其预测术后并发症的灵敏度为66.67%(95%置信区间为53.36%77.76%),其特异度为57.41%(95%置信区间为44.16%69.67%)。结论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其在术后可出现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且呈下降趋势,在术后并发症患者中可并存低尿酸血症,低尿酸血症与术后并发症之间存在相关性。血清尿酸水平可作为预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指标。鉴于本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早期检验中如出现低尿酸血症,应早期引起警惕。

王俊[2](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现状并从老年人、护理人员及医养结合机构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构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提供临床依据。2.总结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为构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提供循证依据。3.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并进行适用性检验。方法:1.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现状调查(1)身体约束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整群抽样,利用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调查表对重庆市6家医养结合机构102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运用直接观察法、标准化访问护理人员及查看老年人医疗健康档案收集相应资料;运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2)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质性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重庆市2家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n=12)和TPB开放性问卷调查(n=20),运用Colaizzi7步法进行内容分析。(3)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量性研究:通过整群抽样,采用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分问卷和自制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计划行为理论问卷(PR-TPB问卷),调查重庆市6家医养结合机构316名护理人员的身体约束实践,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意向,以TPB为理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变量对身体约束实践的影响路径及程度。2.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证据综合(1)身体约束干预措施效果的meta分析:系统检索Pubmed,CINAHL,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ENTRAL),Psyc INFO,CNKI,Wan Fang Data,VIP,Open Grey数据库中有关养老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干预措施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相关指南及系统评价的内容分析: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站、专业网站及数据库中2000年~2020年关于养老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指南、最佳实践信息册、证据总结、推荐实践、专家共识及系统评价,并对内容进行评价、整合和总结。3.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构建根据现状调查和证据总结内容,结合文献研究,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初稿,采用专家会议法修改、论证方案并形成终稿。4.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适用性检验采用单组前后测量设计,选取重庆市一家医养结合机构中的老年人(n=97)应用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了解护理人员应用方案的感受及体验;通过量性研究方法评价干预前后老年人及护理人员层面相关结局指标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对干预前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现状调查(1)身体约束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6家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率为25.83%,腰带(55.47%)和腕带(52.83%)的使用率最高,61.51%的身体约束有签署知情同意,身体约束主要原因是预防跌倒(71.70%),89.06%的身体约束没有护理记录,13.58%的约束老年人有约束并发症;老年人认知、行动能力、自理能力、跌倒风险、入住时间、身体攻击性行为、留置导管情况,机构的类型、属性、护理员照护人数是身体约束使用的影响因素(P<0.05)。(2)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质性研究:提炼出护理人员对老年人使用身体约束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3部分,包括对使用身体约束的认知、态度、情感体验、团体压力、道德压力、责任压力、外在促进因素、外在阻碍因素8个主题。(3)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量性研究: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意向得分为(30.89±4.82),(5.30±0.62),(4.55±0.73),(3.99±1.31),(5.05±0.88)分。态度(β=0.536,P<0.001)和知觉行为控制(β=0.139,P<0.05)与意向呈正相关,主观规范得分越高,意向越强,但路径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知觉行为控制对实践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48,P<0.001),但意向对实践的直接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2.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证据综合(1)身体约束干预措施效果的meta分析:单纯教育措施[OR=0.68,95%CI(0.28~1.64),P=0.39],教育结合咨询措施[OR=0.76,95%CI(0.29~1.98),P=0.58]对减少老年人身体约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化干预措施对减少老年人身体约束的效果有统计学意义[OR=0.74,95%CI(0.64~0.86),P<0.001];身体约束干预措施对老年人跌倒[OR=0.89,95%CI(0.64~1.24),P=0.48]、跌倒相关伤害[OR=1.14,95%CI(0.79~1.65),P=0.47]和精神类药物使用[OR=1.09,95%CI(0.89~1.33),P=0.41]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2)相关指南及系统评价的内容分析:最终纳入17篇文献,其中指南1篇,证据总结2篇,最佳实践信息册2篇,推荐实践1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8篇,从定义、人员要求、评估、决策、知情同意、预防策略、实施、监测、解除、记录、报告、人员培训和组织支持总结25条证据。3.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包括身体约束原则、组织支持、人员要求、评估、决策、告知、替代措施、实施、监测、解除、记录、报告、约束培训13个维度,29个条目,会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894。4.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适用性检验(1)量性结果:身体约束培训后护理人员身体约束知识、态度、实践得分升高(P<0.05),身体约束意向得分降低(P<0.05);干预3个月后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率无显着变化(P>0.05),护理人员身体约束使用正确率提升,老年人日间约束时间降低,非正规约束工具使用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干预前后跌倒及跌倒相关伤害和抗精神药物使用无显着变化(P>0.05)。(2)质性结果:提炼出护理人员身体约束理论认识加深、认知态度改变、实践能力提升、方案实践正向体验、方案实践负性体验、约束必要性难以评估、替代措施实施障碍7个主题。结论:1.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率较高且实践欠规范,受老年人、护理人员及机构特征等因素影响,应加强危险因素管理、身体约束教育并制定身体约束规范,以提高老年人长期照护质量。2.基于循证构建的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内容科学、全面且具体,虽然不能降低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率,但能有效改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知识、态度及实践,提高身体约束使用正确率,减少老年人日间约束时间,规范约束方式,方案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并推广。

郭小乐[3](2020)在《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借助张磊名医工作室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择肺系疾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领域内其学术特点、临证经验、组方用药规律。通过这些研究,客观公正的总结张老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张磊先生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方法: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通过搜集和整理张磊教授的学术着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年的门诊病例以及历代医家治疗肺系疾病的相关着作和论文,对多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数据挖掘,力求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结果:病因病机方面,总结出风、痰浊、热三个特点;诊断辨证方面,首先重视脏腑关系,其次重视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治法治则方面,总结出张老治肺十法,分别是:宣肺去壅、清肺泻热、涤肺祛浊、降肺下气、补肺益气、滋阴润肺、清肝肃肺、肺胃同治、肺肠同治、解毒通络;用药特点方面,总结出用药轻灵、量小力专,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亦润亦燥、相济相随,加减用药,随症而转四个特点。研究结论:本论文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张磊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由浅到深,从纵向方面,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凝练了张磊教授的学术思想,将其理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展现出来,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实际应用。

耿直[4](2020)在《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跨期决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跨期决策是社会认知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它是指个体在具有不同时间节点结果的选择中及进行权衡利弊,最后做出个体认为最优选择的过程。关于跨期决策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就包括认知功能,例如执行功能和工作记忆等认知成分,但同时衰老过程本身也能够左右跨期决策的选择。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常见的老年性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认知障碍为核心特征,包括记忆及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随着AD和MCI病程的进展,患者的认知功能会随之改变,并有可能影响跨期决策功能。由于AD和MCI患者在临床前期常伴有大脑功能的障碍,且部分患者中会出现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下降速度所导致的冲动性的行为异常,而且跨期决策功能与自我控制能力有关,因此,在AD及MCI患者的跨期决策行为可能较同龄人发生改变。本研究以阿尔茨海默病AD和MCI作为病例对象,探讨AD和MCI患者是否存在跨期决策受损,进一步探究跨期决策障碍与相关认知功能的关系。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是否存在跨期决策能力受损,并且进一步探讨跨期决策障碍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共纳入22例AD患者,37例MCI患者及51例性别、年龄及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健康被试。所有被试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以了解被试的神经心理学特征。跨期决策采用中文版跨期决策范式(Intertemporal-choice task)来评价三组被试的跨期决策能力是否受损。在跨期决策范式中,所有被试会在即刻(now-trail)和非即刻(not now-trail)两种条件下进行较短时-较小(Sooner-Smaller,SS)和较长时-较大(Long-Large,LL)选项之间最优的选择。在两种条件下,在不同金额差异水平下的LL选项比例作为跨期决策能力的衡量指标。结果在跨期决策任务中,无论在即刻条件下和非即刻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AD和MCI患者LL选择比例明显下降,即更倾向于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小的奖赏;另外,AD和MCI在很多认知领域表现较差,其中包括总体认知功能、记忆及执行功能。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提示MCI患者的跨期决策能力受损与执行功能相关。结论AD和MCI患者的跨期决策能力受损,冲动性增加;且MCI患者的跨期决策能力受损可能与额-顶环路受损导致的执行功能损伤有关;跨期决策受损可能是早期AD的潜在行为学标记。

王佳玺[5](2020)在《女性黄体中期认知控制优势及脑神经机制》文中认为生理周期及规律的内源性激素变化作为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除了对女性在繁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外,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发现,生理周期还从心理层面影响女性的认知与社会行为。例如,与黄体中期相比较,处在卵泡后期的女性会增强修饰行为,寻求奖赏的立即满足,增加活动范围,等等。但是,较少研究探讨黄体中期女性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亲代投资理论”认为,黄体中期女性处在“类孕育”状态,因此,具有提高自我抑制能力的要求,包括抑制攻击性并更好的与同盟成员相处、抑制自身需求将婴儿的需求放于第一位、抑制及时享乐并选择更适合生存的行为等。这些自我抑制行为的实现,需要认知控制能力的参与。由此形成假设:与卵泡后期相比,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黄体中期应该具有更强的认知控制能力。根据Norman-Shallice认知模型,认知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注意的选择与转换、冲突解决及反应抑制、对任务的权衡与决策。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本研究设计了6个实验,利用fMRI技术,先后从静息态以及认知控制能力的上述三个方面,考察了女性被试相较于卵泡后期,黄体中期是否具有普遍的认知控制优势。具体而言,首先利用fMRI静息态技术,从固有的大脑功能网络上探究,相较于卵泡后期,女性在黄体中期时是否具有认知控制优势的生理基础(研究一,实验1)。随后,借助fMRI任务态技术开展研究。研究二,包含两个实验,分别采用知觉阈限测量法(实验2)和视觉线索注意转移范式(实验3),探究女性对特有刺激的注意选择优势及注意转移能力的黄体中期优势开展研究。研究三,包含两个实验,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范式(实验4)和经典的Stroop任务范式(实验5),对社会及非社会性线索下的认知冲突及反应抑制能力的黄体中期优势开展研究。研究四,包含一个实验,采用跨期决策任务范式(实验6),考察女性被试相较于卵泡后期,黄体中期在面对不同程度的奖赏和延迟时间时,如何借助认知控制能力在尽快奖赏和延迟奖赏之间做出权衡和决策。结果发现,在静息态脑网络上,与卵泡后期相比,黄体中期会更多的激活认知控制脑网络,包括额上回和顶叶皮层。在对女性激素与大脑网络的相关分析中发现,随着孕酮水平的提升,认知控制网络中的顶叶皮层的激活会随之增强。任务态下,与卵泡后期相比较,女性黄体中期在视觉线索任务中具有更快的注意转移速度;在内隐联想测验中,具有促进所有包含认知冲突的联想测验的反应速度;在Stroop任务中,具有更短的对刺激归类的反应时间;在跨期决策任务中,拥有更低的折扣率。在大脑激活层面上,与卵泡后期相比较,处于黄体中期的女性在完成视觉线索任务、认知冲突任务、跨期决策任务时,都会调动更多与认知控制和反应抑制相关的脑区,包括背外侧前额叶、内侧前额叶、额下回、顶叶上回及顶叶下回。在对多巴胺认知通路的考察中发现,相较于卵泡后期,黄体中期的女性会更多的在完成任务时增强背侧纹状体—前额叶皮层通路的激活。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与卵泡后期相比较,女性在黄体中期具有认知控制优势,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假设,为亲代投资理论提供了证据。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于黄体中期的认知控制优势,仅仅与卵泡后期进行了比较;由于缺乏多巴胺水平测量,无法确定黄体中期的认知控制优势是如何通过内源性激素与多巴胺的互动来调节的。未来研究可以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实验方法来继续深入探讨女性内源性激素与认知控制及多巴胺系统之间的关系。

马华舰[6](2019)在《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了解立法后上海市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现况的基础上,探索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并初步制定精神障碍患者入院方式的评估操作指引,为完善地方性精神卫生立法及医院规章制度、更好地保障医患权益提供科学支撑。【方法】该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调查精神卫生法颁布后上海市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现况后,分别从医学因素和非医学因素两个方面探索患者发生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初步制定非自愿住院评估操作指引:1.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的医学影响因素研究:纵向调查立法后一年内上海市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现况,然后再通过横断面研究比较分析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方式的医学影响因素;2.从家属及医生两个角度进行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的非医学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了解患者家属进行住院决策时的影响因素;通过专家意见征询的方法探索医生进行非自愿住院决策时的影响因素;3.在前期研究及专家意见征询的基础上初步制定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评估操作指引,进行小范围测试后进行内容调整与评估临界值的确定。【结果】1.《精神卫生法》颁布后一年内,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比例出现下降,第一个月下降最明显(约下降20%),但非自愿住院仍是精神障碍患者主要的住院方式,且随着时间推移非自愿入院比例呈现上升趋势,逐渐与立法前水平趋近;在所有非自愿入院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未达到精神卫生法中非自愿住院的危险性标准。2.影响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医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攻击行为、自知力状况及入院诊断,与国内外既往研究基本一致;3.影响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非医学影响因素主要为家属的意愿,而并非医生的建议;其中家属/监护人做出住院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疾病状况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家属对患者的情况判断及直面应对、社会支持状况、家属对外界的回避,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于家属的住院决定;在同一情景案例下不同医生做出的住院建议可能存在较大分歧,除外法律规定,医生对于非自愿住院标准的理解、医疗角色定位、家属意愿影响及医疗管理均影响着医生的非自愿住院建议。4.形成《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评估操作指引》,该评估表结合了精神卫生法对于非自愿住院标准的规定,将医生、患者及家属的评估项目进行了量化和整合,适用于成年精神障碍患者,通过13个条目完成医生对精神障碍患者住院的情况评估,其中患者情况的权重为0.8333,家属情况的权重为0.1667,该权重分配情况符合本研究关于限制家属决策意愿的最初设想,且该操作指引内容精练、实用性好,符合医生操作评估习惯,能够辅助医生做出更合理的住院建议,使住院建议更具客观性。【结论】1.精神卫生立法后上海市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比例虽出现下降,但仍以非自愿入院为主要入院方式。2.立法后,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愿住院的医学因素与国内外既往研究发现基本一致。3.立法后,非医学因素是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愿住院的主要因素,而家属在入院决定中起了主要决定作用。4.半定式评估可协助医生为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做出更合理的住院建议,住院建议更具客观性。

吴新春[7](2019)在《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社区高龄老人慢病管理研究 ——以某三甲医院老年出院患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老年人健康的综合评估,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态、老年人对老年慢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自身慢病管理情况,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慢病管理模式(家庭-社区-医院)以及应用老年医学综合评估(CGA)进行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导的必要性。方法:选取在2015-2017年某三甲医院出院的老年患者中,按照调查研究入组的标准选择100例年龄在70-85岁之间的老年人,通过对老年人出院时所患慢病及慢病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老年人出院时老年综合评估的结果,分析与其相关的因素,并制定可行的老年慢病管理干预手段。老年综合评估内容主要为:躯体情况、营养状况、共病、多重用药、功能状态、心理情况、社会环境等,采用的量表有FIMMNAGDSMORSEMMSE等,从评估结果中分析老年人潜在的疾病问题,由社区医护人员对老年人开展健康指导、合理用药指导、并发症预防,功能锻炼、家庭护理指导等。随访观察一年,再次评价实施干预措施后老年综合征的改善情况,以及老年人慢病急性发作情况,并调查老年人及家属对慢病管理的了解程度及自身健康状况的满意度。结果:1)100位老年人,男53人,女47人,平均年龄77.63±4.58岁,2)老年患者多病并存,老年患者所患慢性病主要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COPD、脑梗塞、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3)老年人抑郁、失眠、视听障碍等症状,老年人肌少症常见并多伴有骨质疏松、关节痛。4)老年人居家养老为主。在居家中老年人在慢病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且几乎每位老人都存在这些问题:药物依从性差、存在随便停用或者擅自用药现象、药物不良反应多见、疾病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就医、康复锻炼依从性差、潜在疾病危险因素认识不到位。5)FIMMNAGDSMORSEMMSE评分量表结果分析中,各量表评分情况与年龄关系不大,这说明机体功能状态低、营养不良、抑郁、跌倒、认知障碍等是老年人常见的共性问题。但与性别、文化程度、配偶情况、养老方式、慢病了解程度、服药种类等有密切关系。6)CGA干预后老年人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对自身满意度较高,老年人对慢病管理的知晓率明显增高,老年人慢病急性发作率降低,不安全因素如跌倒、误吸、窒息、坠床发生率较入住医院时比较发生率低。结论:根据老年综合评估结果,在社区慢病管理层面上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有效的控制慢病的急性发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在老年慢病管理中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建议:(1)在老年慢病管理中,开展老年综合评估,进行慢病分析,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机能康复等,在疾病需要时还需要多学科团队的指导。(2)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中,建立“家庭-社区-医院”三级联动慢病管理对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有效进行老年人慢病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3)合理化配置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到基层工作。

李苗[8](2018)在《海南慢性病“候鸟”老人异地养老的生活体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海南慢性病“候鸟”老人异地养老的生活体验,旨在加深我国医务人员对慢性病“候鸟”老人异地养老生活体验的理解,为提高慢性病“候鸟”老人异地养老生活质量,构建海南特色的慢性病“候鸟”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开展,通过采取方便、滚雪球式、目的相结合的“综合抽样”法选取研究对象。对2017年10月-2018年1月在海南省异地养老的18位慢性病“候鸟”老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在海南异地养老的生活体验。运用Claizzi的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提炼主题。【结果】通过资料分析,慢性病“候鸟”老人异地养老生活体验归纳为4个主题。1.身体适应:原有症状改善、新增不适症状、权衡利弊后自我调整。2.心理适应:享受与放松、渴望亲情陪伴、就医忍受与无奈、峰谷效应后适应。3.社交适应:保持原居地联系、重建异地关系、出现社交断裂、实现异地价值。4.文化适应:沿袭原居住地习俗、尝试异地文化交流、出现文化冲突、实现文化交融。【结论】本研究在我国老龄化、多元结构异地养老的背景下,从慢性病“候鸟”老人着手,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从原始资料中归纳特征信息,最终提取海南慢性病“候鸟”老人异地养老生活体验相关四个主题:身体适应、心理适应、社交适应和文化适应,且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和协调,最终使“候鸟”老人在季节性异地养老过程中达到自我调整的状态。

王丹丹[9](2018)在《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归纳汇总老年痴呆患者因需求表达导致激越行为发生的常见原因,以国外成熟干预模式为框架依据,以询证研究文献系统评价结果为内容依据,构建我国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为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小组会议讨论归纳汇总老年痴呆患者因需求表达导致激越行为发生的常见原因。运用循证研究中文献系统评价的方法,检索相关文献,研究小组会议讨论制定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干预内容。借鉴国外成熟干预模式的框架,通过专家会议讨论初步拟定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经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确立我国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结果归纳汇总出6个方面、37个老年痴呆患者因需求表达导致激越行为发生的常见原因,构建了包括模式目的、组织结构、干预流程、干预内容4个部分的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德尔菲专家函询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79,两轮专家函询的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4.44%和100.00%,两轮专家函询后各条目变异系数为0.00-0.23,专家协调系数为0.168-0.296。结论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护理过程中首先应做好对环境的控制。其次,应关注患者人际关系需求及生理、心理的需求是否得到有效满足。同时注重沐浴、更衣、如厕等特殊活动中对患者隐私的保护。本研究构建的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以为我国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

王璐[10](2018)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发病一级亲属跨期决策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跨期决策一般用于描述人们针对发生不同时间点出现不同的结果权衡利弊后作出决定的决策过程,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发病的一级亲属在行为上可能具有相同的内表型,以此设想是否可用跨期决策来进一步描述疾病的神经病理学特征。目的我们将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未发病一级亲属和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跨期决策能力及其未发病一级亲属是否也存在跨期决策能力受损及其特征。方法选取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5名患者未发病的一级亲属及30名与年龄、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跨时选择(Intertemporal-choice)中文版实验范式以及延迟折扣(Delay-discount)中文版实验范式共同评价三组被试的跨期决策能力;成套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分析三组的神经心理学特征。在跨时选择任务中,被试者在即刻(now-)试验和非即刻(not-now-)试验两种情况下,从较短-较小选项(Sooner-Smaller,SS)和较长-较大(Long-Large,LL)选项这二项选择中做出选择,并且由被试选择LL(%)选项的比例反映其跨时选择的能力。延迟折扣任务中,折扣率k值亦反映跨能力。结果在跨时选择任务中,相对于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以及亲属组无论在now-试验还是在not-now-试验中,在小差异、中间差异、大差异这三个金额差异水平均倾向于选择LL选项(均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组选择LL选项的比例最大;在延迟折扣任务中,患者组、一级亲属组及对照组的k值分别为(0.005±0.009),(0.011±0.014),(0.024±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87,P<0.001);其中患者组与对照组、一级亲属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患者组与一级亲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价值评估任务中,三组被试在三种不同金额差异的价值评估任务未发现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均P>0.05)。此外,与其他两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一些认知任务中表现出明显较低的分数,包括注意力、执行功能和认知处理。相关分析提示,在跨时选择任务中,跨期决策表现与执行功能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在延迟折扣任务里,k值与一般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之间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在跨期决策功能中均存在损伤,这提示了跨期决策损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特质性的疾病障碍。此外,通过跨期决策损伤推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均存在额叶-纹状体以及额叶-顶叶环路的功能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跨期决策表现与执行功能表现相关。

二、痴呆病人出现精神症状时选择药物要权衡利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痴呆病人出现精神症状时选择药物要权衡利弊(论文提纲范文)

(1)低尿酸血症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一项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围术期相关定义以及诊断要点或标准
    4 主要指标测定方法
    5 前期研究
    6 样本量估算
    7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队列人群的基本特征描述
    2 确定纳入研究对象
    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4 两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之间的差异比较
    5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
    6 低尿酸血症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7 血清尿酸水平与术后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
    8 血清尿酸水平预测术后并发症的价值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低尿酸血症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循证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相关概念
    3 伦理原则
    4 理论基础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6 研究假设
    7 研究内容
    8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节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量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证据综合
    第一节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干预措施效果的META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相关指南及系统评价的内容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适用性检验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减少护理院老年人身体约束策略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张磊教授生平与治学
    1 简介
    2 学医经历与治学思想
        2.1 基牢根深,取法有源
        2.2 入学深造,初露峥嵘
        2.3 以人为本,仁心济世
        2.4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2.5 苍生大医,医德至上
        2.6 慈心不尽,心系中医
第二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证经验
    第一章 数据挖掘步骤
        1 研究目的
        2 技术类型
        3 技术路线
        4 资料和方法
    第二章 张磊教授治疗感冒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三章 张磊教授治疗鼻鼽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四章 张磊教授治疗咳嗽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五章 张磊教授治疗哮病和喘证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六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七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1 中药频次统计
        2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3 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
        4 基于无监督熵聚类的新方分析
    第八章 张磊教授临床常用对药及角药分析
        1 麻黄与杏仁
        2 桑叶与杏仁
        3 麻黄与苏子
        4 苏子与当归
        5 半夏与陈皮
        6 白前与前胡
        7 沙参与麦冬
        8 桑白皮与地骨皮
        9 白僵蚕与蝉蜕
        10 苍耳子与辛夷
        11 党参与黄芪
        12 桔梗与木蝴蝶
        13 干姜、细辛与五味子
        14 桑叶、竹茹与丝瓜络
第三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
    1 病因病机学思想
        1.1 六淫邪气为患,风邪为首
        1.2 肺病多痰浊
        1.3 肺病多热
    2 诊断辨证学思想
        2.1 重视脏腑关系
        2.2 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
        2.3 注重辨主症与次症
    3 治疗学思想
        3.1 扶正祛邪,邪去正安
        3.2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3.3 十法灵动,法随证施
        3.4 组方用药特点
        3.4.1 用药轻灵,量小力专
        3.4.2 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3.4.3 亦润亦燥,相济相随
        3.4.4 加减变化,药随症转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4)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跨期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性别差异研究进展
    1.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性别差异的简介
    2.关于性别的定义
    3.大脑发育中的性别差异
    4.性激素和神经递质对大脑的影响
    5.阿尔茨海默病的性别差异的表达模式
    6.结论与展望
    7.参考文献

(5)女性黄体中期认知控制优势及脑神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理周期相关的社会认知行为及其理论假说梳理
        1.1.1 卵泡期和黄体期的划分
        1.1.2 卵泡期和黄体期在社会认知行为中的不同表现
        1.1.3 黄体中期及自我抑制假说
    1.2 认知控制相关的理论研究及脑机制梳理
        1.2.1 Norman-Shallice认知控制模型
        1.2.2 与认知控制模型相关的实验研究及范式
        1.2.3 与认知控制模型相关的神经基础及相关神经通路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方案
    2.1 问题提出
        2.1.1 相较于卵泡后期,黄体中期在静息态脑网络上具备认知控制优势的基础
        2.1.2 相较于卵泡后期,黄体中期在认知任务上具有认知控制优势
        2.1.3 相较于卵泡后期,黄体中期的认知控制优势的神经基础
    2.2 研究方案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框架
3 实验研究
    3.1 研究一基于脑功能网络的黄体中期优势探究
    3.2 研究二基于注意认知过程的黄体中期优势探究
    3.3 研究三基于冲突解决及抑制认知过程的黄体中期优势探究
    3.4 研究四基于决策认知过程的黄体中期优势探究
4 总讨论
    4.1 女性黄体中期认知控制优势的行为表现
    4.2 黄体中期认知控制优势的神经基础
        4.2.1 静息态的认知控制脑网络在黄体中期有更强的激活
        4.2.2 黄体中期认知控制优势主要表现在前额叶区域的激活
        4.2.3 背侧纹状体—前额叶通路是形成黄体中期认知控制优势的主要神经环路
    4.3 对亲代投资理论的再验证及展望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委员会批准函
致谢
科研成果

(6)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1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历史沿革
2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必要性及该举措的不足
3 我国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立法保障
4 我国非自愿住院法律规定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5 立法前国内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实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6 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一部分 立法后非自愿住院实施现况及医学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非自愿住院现况研究
    2.2 非自愿住院医学影响因素研究
3 结果
    3.1 立法后一年内非自愿住院标准实施情况
    3.2 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医学影响因素探索
4 讨论
    4.1 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标准实施现况分析
    4.2 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愿住院的医学影响因素分析
5 结论 第二部分 立法后非自愿住院的非医学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现状
2 对象和方法
    2.1 家属在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决策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精神科医生进行非自愿住院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
3 结果
    3.1 家属在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决策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3.2 精神科医生进行非自愿住院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
4 讨论
    4.1 家属在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决策中的作用
    4.2 医生进行非自愿住院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5 结论 第三部分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评估操作指引形成
1 研究现状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立法与权利保护
    4.2 对于非自愿住院操作指引的解析
5 结论 总结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
4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家属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2 首轮非自愿住院决策因素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3 第二轮非自愿住院决策因素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4 第三轮非自愿住院决策因素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5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评估操作指引
附录6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及主要学术活动

(7)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社区高龄老人慢病管理研究 ——以某三甲医院老年出院患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慢病管理现状
    1.3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3 研究结果
    3.1 资料分析
    3.2 老年综合评估结果
    3.3 老人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
    3.4 老人慢病知晓率及对自身健康状况满意度比较
4 讨论
    4.1 加强对老年人慢病的防控与管理
    4.2 老年人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
    4.3 系统、专业的慢病管理
    4.4 分析老年人老年综合征的重要性
    4.5 老年慢病管理中老年医学干预方案
    4.6 加大老年慢病管理中老年医学的应用
5 结论与建议
6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海南慢性病“候鸟”老人异地养老的生活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与设计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内容
    1.3 实施步骤
        1.3.1 设计访谈提纲
        1.3.2 寻找访谈对象
        1.3.3 实施访谈
        1.3.4 整理访谈资料
        1.3.5 分析资料
    1.4 质量控制
    1.5 伦理考虑
    1.6 技术和路线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2.2 慢性病“候鸟”老人异地养老生活体验的结果
        2.2.1 身体适应
        2.2.2 心理适应
        2.2.3 社交适应
        2.2.4 文化适应
讨论
    3.1 慢性病“候鸟”老人的异地养老体验是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
    3.2 促进慢性病“候鸟”老人的异地社交及文化的自我调整,为构建“候鸟”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3.3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9)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初拟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成立研究小组
        2 制定检索策略,查找文献
        3 筛选文献
        4 文献质量和等级评价
    研究结果
        1 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发生原因、护理措施及文献纳入结果
        2 初拟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
    讨论
        1 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常见原因分析
        2 对初拟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的讨论
第二部分 确立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专家会议法
        2 确立德尔菲专家小组
        3 第一轮专家函询
        4 第二轮专家函询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专家一般情况
        2 专家积极系数
        3 专家权威程度
        4 专家协调程度
        5 第一轮函询结果
        6 第二轮函询结果
        7 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的最终确立
    讨论
        1 构建我国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的意义
        2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3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4 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特点
        5 研究不足与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10)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发病一级亲属跨期决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研究问题与假设
3.资料与方法
4.结果
5.讨论
6.全文小结
7.参考文献
附件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1.跨期决策的概述
    2.跨期决策的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理论
    3.跨期决策脑机制的研究进展
    4.跨期决策在精神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5.展望与方向
    参考文献

四、痴呆病人出现精神症状时选择药物要权衡利弊(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尿酸血症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一项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 石凯.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基于循证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及效果评价[D]. 王俊.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郭小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跨期决策研究[D]. 耿直.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女性黄体中期认知控制优势及脑神经机制[D]. 王佳玺.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马华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
  • [7]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社区高龄老人慢病管理研究 ——以某三甲医院老年出院患者为例[D]. 吴新春.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8]海南慢性病“候鸟”老人异地养老的生活体验研究[D]. 李苗. 海南医学院, 2018(07)
  • [9]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干预模式的构建[D]. 王丹丹. 青岛大学, 2018(12)
  • [10]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发病一级亲属跨期决策的研究[D]. 王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有精神症状的痴呆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必须权衡利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