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纸的贮存对脱墨效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马燕[1](2017)在《油酸钠类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废纸纸浆造纸的利用具有降低成本、节约原生纤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简化造纸工艺流程、利于环境保护等优点,因此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重视。废纸脱墨是利用废纸进行制浆造纸的关键环节,脱墨剂又是废纸脱墨环节中重要的化学助剂。目前,我国市面上所售的脱墨剂种类虽多,但大部分脱墨剂为一些小分子的表面活性剂或其复配物,而这类脱墨剂存在一些缺点:泡沫多、捕集性差、抗沉积能力差、再生纸张白度低等,还不能满足制备较高档再生纸的要求。所以,研发高效新型的脱墨剂是提高废纸脱墨水平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以油酸钠(NaOL)为主要原料,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NaOL-AA和NaOL-AA-SMAS型两种共聚物表面活性剂,并对其合成工艺条件及废纸脱墨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油酸钠(NaOL)、丙烯酸(AA)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NaOL-AA二元共聚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所制备产物在废旧期刊纸的浮选脱墨中的脱墨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以脱墨效果为评判标准,考察了其最佳合成工艺及复配条件,并将其与市售脱墨剂进行了脱墨效果的对比,通过SEM对脱墨后再生纸纤维表面的残余固体物以及纤维交联程度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物理性能检测。脱墨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当n(NaOL):n(AA)=1:3,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6h,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2%,pH=89时,制备的NaOL-AA产物脱墨效果较好,其再生纸张白度达到67.6%,残余油墨量为53.0mm2·m-2,效果优于市售脱墨剂;将NaOL-AA与FMEE按m(Na OL-AA):m(FMEE)=1:2复配时,再生纸张白度较单独使用NaOL-AA提高了2.2%ISO。SEM分析结果表明:脱墨后纤维表面固体残留物减少,纤维整洁,轮廓清晰。由GPC数据可知,其数均分子量Mn=3380,产物分子量分散系数Mw/Mn=1.26;物理性能检测结果表明:产物NaOL-AA的表面张力为24.94mN·m-1,CMC值为0.153g·L-1,泡沫稳定性(A)为88.7%,分水时间法测得乳化力为547s。(2)以油酸钠(NaOL)、丙烯酸(AA)和甲基丙烯磺酸钠(SMAS)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NaOL-AA-SMAS三元共聚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所制备产物在废旧期刊纸的浮选脱墨中的脱墨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以脱墨效果为评判标准,考察了其最佳合成工艺及复配条件,并将其与市售脱墨剂进行了脱墨效果的对比,通过SEM对脱墨后再生纸纤维表面的残余固体物以及纤维交联程度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物理性能检测。脱墨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当n(NaOL):n(SMAS):n(AA)=1:1:3,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5h,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2.5%时,制备的NaOL-AA-SMAS产物脱墨效果较好,效果优于市售脱墨剂;将NaOL-AA-SMAS与AEO-9复配,当m(NaOL-AA-SMAS):m(AEO-9)=2:1时,再生纸张白度可达71.9%,残余油墨量为42.3mm2·m-2。SEM分析结果表明:脱墨后纤维表面固体残留物减少,纤维整洁,轮廓清晰。由GPC数据可知,其数均分子量Mn=7180,产物分子量分散系数Mw/Mn=1.02;物理性能检测结果表明:产物NaOL-AA的表面张力为24.32mN·m-1,CMC值为0.149g·L-1,泡沫稳定性(A)为90.2%,分水时间法测得乳化力为513s。(3)将脱墨后再生纸张的白度、残余油墨量作为评判标准,以NaOL-AA表面活性剂作为脱墨剂,利用浮选法对期刊纸进行脱墨。考察不同工序的温度、时间以及脱墨方法对脱墨效果的影响,优化工艺条件。脱墨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NaOL-AA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为0.2%,NaOH用量为1%,Na2Si O3用量为3%,碎浆温度60℃,碎浆时间30min,熟化温度55℃,熟化时间30min,浮选温度45℃,浮选时间8min,在此条件下再生纸张白度达到68.7%ISO,较工艺优化前白度提高了1.1%ISO。
刘小宁[2](2016)在《超声化学法协同生物酶处理对激光打印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我国森林纤维资源匮乏,废纸纤维逐渐成为我国制浆造纸工业重要的纤维资源。在严格的环保标准和纤维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下,不断提高废纸纤维回用比例和提高废纸利用率是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趋势。然而随着废纸纤维回用次数的增加,部分纤维间的氢键遭到破坏,在碎浆过程中无法打开,出现了纤维的角质化、絮聚、结块等现象,致使废纸浆成纸后的强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环境友好型介质,被广泛用于纤维素的溶解、再生及应用研究。本文采用离子液体对废纸浆纤维进行预处理,通过离子液体的软化润胀作用来解决废纸脱墨率低、纸浆纤维角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进而改善废纸纤维脱墨性能和提高其强度性能,探讨了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甲酯盐([EMIM]DMP)预处理对激光打印废纸脱墨率和废纸浆纤维性能的影响,优化了预处理工艺条件。采用超声化学协同生物酶处理方法对激光打印废纸进行预处理,油墨脱除率达33.68%,具有较好的脱墨效果,废纸浆白度提高了6%ISO,用脱墨浆抄纸后纸张的物理强度有一定提高;较优超声处理条件为:温度30℃、时间2 min和功率360 W。与未经过超声处理的化学法脱墨浆相比,经过预处理的废纸浆油墨脱除率提高了33.68%,白度提高了近6%ISO,而纸张的耐破指数、撕裂指数和抗张指数性能指标均较好。采用离子液体[EMIM]DMP(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甲酯盐)对激光打印废纸进行预处理,得较理想预处理条件为:废纸含水量65%、[EMIM]DMP用量15%(质量百分比)和离子液体处理温度80℃,此条件下,废纸浆的油墨可脱除29.91%,与未经过离子液体预处理的废纸浆相比,经过预处理的废纸浆脱墨率可增加13.0%,而白度、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和撕裂指数分别提高了6%ISO,19.4%,16.7%和32.3%。采用离子液体进行预处理时,废纸浆含水量对脱墨效果的影响较大,废纸浆含水量过低,纸浆易絮聚成团难以分散。与传统预处理相比,离子液体对废纸浆的脱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再生纤维中较常出现的脆性、角质化等现象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可以改善废纸浆纤维的抄造性能。XRD、SEM、FT-IR分析表明,经过离子液体预处理后废纸脱墨浆纤维表面出现了孔隙、细纤维化、分丝帚化等现象,改善了纤维的柔韧性;经过[EMIM]DMP预处理和[EMIM]DMP/超声处理后废纸浆的羟基相对吸收强度比未经过处理样分别增加了5.42%和7.43%,说明超声和离子液体处理能够产生更多的游离羟基,增加了纤维的氢键结合力,同时谱图显示没有新峰出现表明预处理未影响纸浆纤维的化学结构;经过超声处理的废纸浆纤维素的结晶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说明超声波处理会对纤维素的结晶结构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增加了纤维的可及度,有利于化学药品的渗透;经过超声处理后的废纸浆纤维出现吸水润胀现象,改善了废纸浆纤维出现的角质化现象。
韩文会[3](2016)在《LIP和AI-T-IA两种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利用废纸进行制浆造纸具有相对成本较低、节约原生纤维资源、简化造纸工艺流程、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等优点,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废纸脱墨是利用废纸进行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废纸脱墨剂又是废纸脱墨环节中最重要的化学助剂。目前的国产废纸脱墨剂品种较少,且多为利用现有的市售小分子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所得的复配物,国产废纸脱墨剂脱墨效果相对较差,还不能满足制备较高档再生纸的要求。所以,研发新型高效的废纸脱墨剂是提高废纸脱墨水平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主要实验原料,采用亲核加成法制备了LIP型和AI-T-IA型两种较高分子量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对其合成工艺条件及废纸脱墨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月桂酸二乙醇酰胺(LDEA)、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为原料制备了一系列LIP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所有制备产物在废旧期刊纸的浮选法脱墨中的脱墨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以脱墨效果为评判标准,考察了其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及复配条件,并将其与市售脱墨剂进行了脱墨效果的对比,通过SEM对脱墨后再生纸纤维表面的残余固体物以及纤维交联程度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物理化学性能检测。脱墨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2h,催化剂用量为单体LDEA的1.0%,n(LDEA): n(IPDI):n(PEG)=1.0:2.0:2.0,并且PEG相对分子量为600时,制备的LIP-600产物具有较好的脱墨效果,其再生纸的白度可达71.2%ISO,残余油墨量为52.5 mm2.m-2,其脱墨效果优于市售脱墨剂;当按照m(LIP-600):m(AEO-9):m(AES)=2:1:1进行复配脱墨时,再生纸的白度较LIP-600单独使用提高了1.1%ISO,残余油墨量下降了1.1 mm2.m-2; SEM分析结果表明:脱墨后纤维表面固体物明显减少,表面更为平整光滑,纤维之间分散良好。物理化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产物LIP-600的最低表面张力为34.48 mN·m-1, CMC值为1.36×10-5 mol·L-1,浊点为53℃,HLB值为13.33,起泡比为80.5%,分水时间法测得乳化力为589s。(2)以月桂醇聚氧乙烯醚(AEO-9)、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酒石酸(TA)为原料制备了一种AI-T-IA表面活性剂。对该AI-T-IA表面活性剂在废旧期刊纸的浮选法脱墨中的脱墨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以脱墨效果为评判标准,考察了其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及复配条件,并将其与市售废纸脱墨剂进行了脱墨效果的对比,通过SEM对脱墨后再生纸纤维表面的残余固体物以及纤维交联程度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物理化学性能检测。脱墨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105℃,反应时间3.5 h,催化剂用量1.0%, n(AEO-9):n(IPDI):n(TA)=2.0:2.2:1.0时,制备产物具有较好的浮选脱墨效果,再生纸的白度可达69.5%ISO,残余油墨量为57.8 mm2·m-2,其脱墨效果优于市售脱墨剂;当按照m(AI-T-IA):m(AEO-9):m(AES)=1:2:1进行复配脱墨时,再生纸的白度较AI-T-IA单独使用提高了1.3%ISO,残余油墨量下降了3.3mm2·m-2; SEM分析结果表明:脱墨后纤维表面固体物明显减少,表面更为平整光滑,纤维之间分散良好;物理化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产物AI-T-IA的最低表面张力为35.96 mN·m-1, CMC值为0.52mmol·L-1.酸值为43.81 mgKOH·g-1,起泡比为69.8%,分水时间法测得乳化力为416s。(3)以脱墨效果为评判标准,以LIP-60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脱墨剂,对涂布期刊废纸采用浮选法脱墨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废旧书本纸采用浮选法和洗涤法脱墨的脱墨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脱墨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碎浆温度为50℃、碎浆时间为30 min、熟化温度为55℃、熟化时间为30 min、浮选温度为45℃、浮选时间为8 min、LIP-60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量为0.3%、Na2SiO3用量为3%、NaOH用量为1%,采用先加入脱墨药品,后加入废纸的加料顺序,在此条件下对涂布期刊废纸进行浮选法脱墨,其再生纸的白度最高可达73.2%ISO,残余墨量为46.6 mm2·m-2,较工艺优化前的白度提高了2.0%ISO,残余墨量降低了6.1 mm2·m-2,同时对废旧书本纸宜采用洗涤法进行脱墨,当LIP-600的用量为0.3%时,其再生纸白度可达64.1%ISO。
李翔虹[4](2014)在《HDI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废纸再生利用不仅投资少,而且可节约森林资源、降低能量消耗并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得到普遍重视。废纸再生利用的主要环节是废纸脱墨,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刷品的颜色、光泽性和牢固性也在不断的提高,一些新型油墨的出现使得废纸的脱墨变得越来越困难。废纸脱墨剂是废纸脱墨的关键助剂之一,目前的国产废纸脱墨剂大多来自于市售的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但其脱墨效果欠佳,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脱墨行业的需要。因此,研发新型的可用于废纸脱墨的表面活性剂是今后废纸脱墨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本文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两种HDI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并对其在洗涤法废纸脱墨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HDI和聚乙二醇-200(PEG-200)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HDI-PEG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对其最佳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物理性能检测;研究了合成产物在洗涤法废纸脱墨中的应用,并将其与市售脱墨剂的脱墨效果进行了对比。通过SEM对脱墨后再生纸张纤维的微观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当nHDI:nPEG200=1:1.3,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2h,催化剂用量为0.05%时,其合成产物的脱墨效果最佳,脱墨后再生纸白度可达65.5%ISO,残余油墨量仅为52.75mm2·m-2;合成产物的表面张力为33.94mN·m-1,CMC为2.78g·L-1,起泡比为67.90%;GPC分析显示合成产物的平均分子量Mw=2362.62,分散系数Mw/Mn=2.224;与市售脱墨剂相比在相对于相同条件下使用A、B、C白度增值分别为6.60%ISO、4.80%ISO、4.30%ISO,残余油墨含量减少值分别为21.58mm2·m-2、13.97mm2·m-2、16.86mm2·m-2;SEM分析结果表明脱墨后再生纸张纤维表面平整、光滑。(2)以HDI、1,4-丁二醇(BDO)以及聚乙二醇-600(PEG-600)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HDI-BDO-PEG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其最佳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物理性能检测;研究了合成产物在洗涤法废纸脱墨中的应用,并将其与市售脱墨剂的脱墨效果进行了对比。通过SEM对脱墨后的纸张纤维的微观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当nHDI:nBDO:nPEG600=1:0.2:0.8,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2.5h,催化剂用量为0.10%时,其合成产物的脱墨效果最佳,脱墨后再生纸白度可达66.20%ISO,残余油墨量仅为52.10mm2·m-2;合成产物的表面张力为36.96mN·m-1,CMC为2.31g·L-1,起泡比为69.70%;GPC分析显示合成产物的平均分子量Mw=2732.62,分散系数Mw/Mn=2.141,与市售脱墨剂相比在相对于相同条件下使用A、B、C白度增值分别为6.40%ISO、5.00%ISO、4.40%ISO,残余油墨含量减少值分别为20.20mm2·m-2、15.80mm2·m-2、12.00mm2·m-2;SEM分析结果表明脱墨后再生纸张纤维表面平整、光滑。(3)以上述自制的HDI-PEG型表面活性剂和HDI-BDO-PEG型表面活性剂分别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3)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以不同的重量比进行了复配,研究了复配产物在洗涤法废纸脱墨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当HDI-PEG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AEO-3、AES按照1:1:2重量比复配后,其复配产物的脱墨效果最为理想,脱墨后再生纸白度可达67.70%ISO,残余油墨量可减少至51.30mm2·m-2。当HDI-BDO-PEG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AEO-3、AES按照1:1:2重量比复配后,其复配产物的脱墨效果最为理想,脱墨后再生纸白度可达67.90%ISO,残余油墨量可减少至50.10mm2·m-2。
张玉双[5](2013)在《二次纤维配抄薄页包装纸生物酶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废纸作为原料生产薄页包装纸,虽可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但化学法脱墨的生产成本和水污染负荷仍然较高。利用酶法脱墨技术不仅可减少化学药品的用量,降低废水污染负荷,改善纸浆性能。因此,本论文采用生物酶技术,对办公废纸和漂白硫酸盐针叶木浆进行酶法脱墨和酶促打浆,然后将两者混配,制得适合高速纸机抄造薄页包装纸要求的纸料。首先对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法脱墨技术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利用XPS、扫描电镜、纤维分析仪等分析手段对生物酶脱墨机理进行探讨;其次,对针叶木漂白硫酸盐酶促浆打浆工艺进行优化,基于打浆转数和酶用量建立预测浆料打浆度的经验模型;然后通过纤维质量分析仪、扫描电镜及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酶促打浆机理;最终,研究了硫酸盐木浆和脱墨浆的配比对成纸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对办公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脂肪酶脱墨的优化工艺条件为:酶用量30U·g-1(o.d.浆料),酶处理时间15min,酶处理浓度9%,碎浆时间8min,pH77.5,酶处理温度5055oC,乳化剂用量0.05%;此时脱墨浆的尘埃度为12.33mm2·m-2。办公废纸纤维素酶脱墨的优化工艺为:酶用量1.2U·g-1(o.d.浆料),酶处理时间15min,酶处理浓度9%,碎浆时间8min,pH4.5-5,温度5560oC,乳化剂用量0.05%;此时脱墨浆的尘埃度达到10.40mm2·m-2,脂肪酶脱墨浆和纤维素酶脱墨浆过氧化氢漂后白度分别达到85.60%ISO和83.95%ISO。对比酶法处理前后浆料上油墨粒子大小后发现,无论是脂肪酶还是纤维素酶脱墨,其油墨粒子在数量和面积上均比未经酶法处理的对照浆少。由环境扫描电镜(ESEM)表征结果可知,浆料纤维在脂肪酶和纤维素酶脱墨处理后,其表面变得光滑、洁净,同时纤维素酶处理浆料还观察到丝状的微细纤维。脱墨浆纤维性能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浆相比,脂肪酶脱墨浆纤维的数均长度和重均长度基本不变,宽度均略微降低。而纤维素酶脱墨浆纤维的数均长度、重均长度和宽度均略微降低。由XPS分析得知,经脂肪酶和纤维素酶脱墨后,浆料的O/C变大,证实浆料中油墨(主要由C元素组成)明显减少。采用单因素方法研究了打浆酶对促进漂白硫酸盐浆打浆效果的影响,酶促打浆的优化工艺条件为:酶用量0.06U·g-1(o.d.浆料),酶预处理温度60℃,酶处理时间30min,pH5,打浆转数7500r,打浆浓度10%。在最优条件下所得浆料的打浆度为57.0°SR,打浆后浆料抄造所得纸张的抗张和撕裂指数分别为85.13N·m·g-1和9.41mN·m2·g-1。对于未经和经过酶处理的浆料而言,在不同打浆程度下,纸张的物理强度仅与打浆度有关,其是独立于前处理方式和条件的变量。从而证实,酶促打浆的本质作用不在于提高纸张的物理强度性能,而在于达到相同纸张物理强度性能时降低打浆能耗。为分析酶处理工艺与降低打浆能耗的定量数学关系,实验中先固定其它因素,分别分析打浆转数和酶用量与打浆度的两种对应关系后,基于这两种影响因素的浆料打浆度经验预测模型可建立为:y (x1)(y AeR0x20);经等式变换,可得不同前处理条件下打浆转数与打浆度的控制模型为: x1y1[y AeR0x2]。基于此控制等式,可以明显发现,达到相同打浆度时,酶处理可显着减少打浆转数(即降低打浆能耗);例如,0.10U·g-1(o.d.浆料)酶用量时,达到45°SR打浆度,打浆转数可降低10%左右。此外,通过ESEM观察打浆前后浆料的表面微观特性后可知,打浆酶处理之后,纤维表面出现碎片和细小组分,同时纤维表面出现孔洞和裂纹,说明该打浆酶的确可轻微切断或改善纤维表面性能。在相同的打浆条件下,经过打浆酶处理,打浆后浆料的Zeta电位值增大,保水值上升了6.4个百分点。纤维质量分析结果证明,经打浆酶处理的浆料,纤维的数均长度和重均长度均有所增加,纤维宽度和细小纤维含量有所下降,而纤维的平均扭结率有所增加。由XRD分析结果得知,纤维素的结晶度未发生显着变化。在漂白硫酸盐针叶木浆与脱墨浆配比为80:20时,成纸紧度为0.65g·cm-3撕裂指数为7.4mN·m2·g-1,裂断长为5.5km,白度为85.80%ISO,成纸中油墨大小在0.3mm21.0mm2的范围内个数为0个/m2。
崔春亮[6](2012)在《弱碱条件废纸油墨和胶黏物去除工艺与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废纸脱墨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生产技术已经很成熟。虽然也有中性脱墨、酶法脱墨等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不能在工厂中广泛应用。对新闻纸厂来说,目前脱墨工艺所用碱量已经很低,因此下一步的工艺发展方向应为弱碱性脱墨;对旧书刊纸为主要原料的白卡纸厂,目前仍为高碱度脱墨工艺,因此其下一步工艺应该往低碱度量脱墨方向发展。本论文对不同化学体系的界面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碎浆时各因素对表面张力、接触角的作用规律。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接触角和表面张力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但是转折点不同;随着NaOH用量的增加,接触角和表面张力均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大;随着H2O2用量和Na2SiO3用量的增大,接触角和表面张力曲线呈现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以废旧新闻纸为原料,采用某工厂成熟的脱墨工艺条件,在碎浆阶段以硅酸钠或亚硫酸钠为唯一添加的化学品,研究浆中油墨和胶黏物的去除效果,并与常规碱性脱墨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添加Na2SiO3的脱墨效果比添加Na2SO3的脱墨效果好,当Na2SiO3用量为2%时,胶黏物去除效率是最好的;Na2SiO3和Na2SO3作用体现阶段不同,Na2SiO3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碎浆阶段,而Na2SO3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浮选阶段。本论文还以旧书刊纸为原料,研究不同碎浆工艺对脱墨效果的影响,并从界面化学体系的角度,对脱墨机理做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接触角增大,白度增值和ERIC降值的趋势逐渐减少,接触角较小时,对白度的增加和ERIC值的降低有较好的作用效果;表面张力增加,白度增值和ERIC降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又上升之势,表面张力较低或较高,白度增值和ERIC降值都较为明显。然后,采用某工厂生产脱墨工艺,就工厂内常用的四种商品脱墨剂对旧书刊纸的脱墨效果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四种脱墨剂在不同作用阶段对脱墨效果影响各有不同。在浮选阶段,对白度提高最大的为泛亚-S脱墨剂,对油墨去除最好的为罗地亚脱墨剂,对胶黏物去除效果最好的为DIA-30脱墨剂;在洗涤阶段,对白度、油墨、胶黏物提高最大均为DIA-30脱墨剂。四种脱墨剂中,总体脱墨效果最好的为DIA-30脱墨剂,脱墨效果最差的为323脱墨剂。
任淑华,王志敏[7](2010)在《旧杂志废纸的化学法和酶法脱墨效果的探讨》文中指出探讨了旧杂志废纸的化学法和酶法脱墨,包括对化学法脱墨中的脱墨剂使用,酶法脱墨中的纤维素酶及木聚糖酶的脱墨效果,通过不同改性工艺条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最佳脱墨工艺;并对化学法脱墨和酶法脱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酶法脱墨浆比化学法脱墨浆有较好的白度和强度,在优化的条件下,旧杂志废纸脱墨浆白度、纸浆的强度性能得到改善。
李立波,李超,高扬,张凤山,秦梦华[8](2010)在《旧报纸贮存温度对脱墨效果和浆中黏性物质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不同温度贮存旧报纸的脱墨效果以及脱墨浆的大胶黏物含量和胶体物质含量,讨论了贮存温度与脱墨剂用量和浮选时间的关系。正交实验分析表明,对于旧报纸脱墨效果和浆中黏性物质含量来说,贮存温度的影响大于脱墨剂用量和浮选时间。-10℃贮存的旧报纸可以获得较好的脱墨效果。贮存温度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大胶黏物的黏弹性状态,进而关联到纸浆悬浮液中呈胶体状态存在的物质含量。20℃贮存的旧报纸脱墨制浆后,含有较多的大胶黏物和较少的胶体物质,35℃下贮存旧报纸制浆后的数值居中,-10℃下贮存的旧报纸制浆后含有较少的大胶黏物和较多的胶体物质。
李立波,李超,高扬,张风山,秦梦华[9](2010)在《废纸贮存对脱墨效果和纸浆中黏性物质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不同温度贮存废纸的脱墨效果以及脱墨浆的大胶黏物含量和胶体物质含量,讨论了其与脱墨剂用量和浮选时间的关系。正交实验分析表明,对于废纸脱墨效果和浆中黏性物质含量来说,贮存温度的影响大于脱墨剂用量和浮选时间。-10℃贮存废纸可以获得较好的脱墨效果。贮存温度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大胶黏物的黏弹性状态,进而关联到纸浆悬浮液中呈胶体状态存在的物质含量。20℃贮存的废纸脱墨制浆后,含有较多的大胶黏物和较少的胶体物质,35℃下贮存的居中,-10℃下贮存的废纸制浆后含有较少的大胶黏物和较多的胶体物质。
李立波[10](2010)在《废纸脱墨浆生产线中胶黏物的分布调查和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十几年来,废纸回用综合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新闻纸和超级压光纸等文化用纸。然而,废纸浆的成分远比原生纤维纸浆复杂,不仅包括纤维成分、细小组分和填料,还包括大量其它成分如油墨、胶黏物等杂质,特别是胶黏物导致的问题给工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因此,解决实际生产中的胶黏物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脱墨浆生产线不同操作单元浆料中黏性物质的存在状况和化学组成,以便为采用合适的控制方法提供依据。本文以现代化大型脱墨浆生产线为研究对象。对脱墨浆生产线不同操作单元的浆料取样,从浆料中分别分离出纤维组分、细小组分以及溶解与胶体物质(DCS)水样。随后进行了纤维组分、细小组分和水相中黏性物质的分布调查和特性研究。此外,从工业上废纸贮存的状况考虑,研究了贮存温度对脱墨效果和纸浆中黏性污染物含量的影响。对于脱墨浆生产线典型部位(热分散后、后浮选后和成浆池)取样分离的纤维组分和细小组分,采用四氢呋喃(THF)进行抽提。研究结果表明:从卸料塔到流浆箱,浆料中纤维组分和细小组分的THF抽出物分别降低了约74%和35%。THF抽出物的FTIR表明:黏性物质中存在的成分包括饱和脂肪酸酯、聚醋酸乙烯类物质、丙烯酸类物质、含有Si-O键的有机硅化合物,以及少量的苯环邻位二取代物。将上述试样及成纸的THF抽出物进行GC-MS分析,检测出的物质亦可归类于合成黏合剂成分、木材抽出物成分和木质素降解产物。可以看出,黏合剂类物质是纤维和细小组分THF抽出物的主要成分。与热分散之后的浆料相比,后浮选之后浆样的纤维组分中的化学物质总量略微增加。细小组分中的若干黏性物质则在浮选过程中除去,这说明在后浮选操作过程中,部分黏性污染物的粒度在浮选作用适宜去除的粒度范围内。由于阳离子型造纸化学品的加入,使脱墨浆成浆的纤维组分和细小组分中,化学物质总量比后浮选处理后浆样有所增加。与成浆相比,纸页中所含的黏性物质大为减少,表明纸浆中的大部分抽出物仍留在白水循环系统中,以及在造纸机设备机件上沉积出来。对废纸脱墨浆生产线典型部位浆料的水相中的黏性物质进行了分布调查和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卸料塔到流浆箱,溶解与胶体物质(DCS)的含量降低了约57%。将热分散后浆料、后浮选后浆料和成浆的水相中的黏性物质进行MTBE抽提,并与留存在成纸中的黏性物质进行对比,抽出物的GC-MS分析结果同样可以归类为合成黏合剂成分、木材抽出物成分、木质素降解产物以及其它有机酸类,其中黏合剂类物质是抽出物的主要成分。在后浮选过程中能除去部分呈胶体状态的黏性物质。阳离子型造纸化学品的施用可以减少浆水体系中的部分黏性物质。与成浆相比,纸页中所含的黏性物质大为减少,大部分的黏性物质仍会留在白水循环系统中或在造纸机设备机件上沉积出来,只有少部分黏性物质附着于纸浆纤维进入所形成的纸页。研究了不同温度贮存废纸的脱墨效果以及脱墨浆的大胶黏物含量和胶体物质含量,讨论了其与脱墨剂用量和浮选时间的关系。正交试验分析表明,对于废纸脱墨效果和浆中黏性物质含量来说,贮存温度的影响大于脱墨剂用量和浮选时间。-10℃贮存的废纸可以获得较好的脱墨效果。贮存温度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大胶黏物的黏弹性状态,进而关联到纸浆悬浮液中呈胶体状态存在的物质含量。20℃贮存的废纸脱墨制浆后,含有较多的大胶黏物和较少的胶体物质,35℃下贮存废纸的数值居中,-10℃下贮存的废纸制浆后含有较少的大胶黏物和较多的胶体物质。
二、废纸的贮存对脱墨效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纸的贮存对脱墨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油酸钠类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废纸回收利用的价值 |
1.2 废纸的分类 |
1.2.1 国外废纸的分类 |
1.2.2 国内废纸分类 |
1.3 国内外废纸的利用情况 |
1.3.1 国外废纸利用情况 |
1.3.2 国内废纸利用情况 |
1.4 表面活性剂 |
1.4.1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史及概述 |
1.4.2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
1.4.3 表面活性剂在脱墨剂中的应用 |
1.5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
1.5.1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简介 |
1.5.2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1.5.3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
1.5.4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 |
1.5.5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
1.6 废纸脱墨剂 |
1.6.1 脱墨剂的含义 |
1.6.2 脱墨剂的组成 |
1.6.3 脱墨剂的分类 |
1.7 废纸脱墨技术 |
1.7.1 废纸脱墨的原理 |
1.7.2 废纸脱墨的方法 |
1.7.3 脱墨效果的评价 |
1.8 影响废纸脱墨的因素 |
1.8.1 脱墨剂的选择 |
1.8.2 脱墨废纸的影响 |
1.8.3 脱墨碎浆工艺的影响 |
1.8.4 脱墨方法的影响 |
1.9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9.1 目的意义 |
1.9.2 研究内容 |
2 NaOL-AA型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2 NaOL-AA二元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
2.2.3 合成产物的结果测试 |
2.2.4 脱墨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NaOL-AA聚合物的合成条件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2.3.2 NaOL-AA的物理化学性能测试 |
2.3.3 自制、复配脱墨剂与市售脱墨剂的脱墨效果对比 |
2.3.4 SEM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NaOL-AA-SMAS型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2 NaOL-AA-SMAS型三元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
3.2.3 合成产物的结果测试 |
3.2.4 脱墨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单因素实验 |
3.3.2 正交试验 |
3.3.3 NaOL-AA-SMAS的物理化学性能测试 |
3.3.4 自制、复配脱墨剂与市售脱墨剂脱墨效果对比 |
3.3.5 SEM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脱墨工艺的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2.2 脱墨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脱墨剂用量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4.3.2 温度、时间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
(2)超声化学法协同生物酶处理对激光打印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废纸回用现状及发展 |
1.1.2 废纸回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
1.1.3 废纸回用的意义 |
1.2 废纸脱墨技术的发展 |
1.2.1 传统的化学法废纸脱墨技术 |
1.2.2 生物酶法废纸脱墨技术 |
1.2.3 超声波法废纸脱墨技术 |
1.2.4 离子液体预处理废纸脱墨 |
1.3 废纸脱墨效率的评价方法 |
1.3.1 脱墨浆的白度 |
1.3.2 脱墨浆的得率 |
1.3.3 废纸脱墨后纸浆的有效残余油墨浓度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超声处理对办公激光打印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 |
2.1 废纸的来源 |
2.2 实验方法 |
2.2.1 废纸的处理 |
2.2.2 废纸的碎解 |
2.2.3 废纸浆的浮选 |
2.2.4 废纸浆的洗涤 |
2.2.5 废纸浆的抄片 |
2.2.6 废纸浆的分析与检测 |
2.2.7 废纸浆纸张纤维性能检测 |
2.2.8 废纸浆纤维素结晶度的计算 |
2.2.9 废纸浆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NaOH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2 纤维素酶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3 超声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4 超声化学法协同酶处理对纸张白度和残余油墨浓度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离子液体预处理对激光打印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 |
3.1 实验原料 |
3.1.1 废纸的处理 |
3.1.2 离子液体预处理 |
3.2 实验方法 |
3.2.1 废纸的碎解 |
3.2.2 废纸浆的浮选 |
3.2.3 废纸浆的洗涤 |
3.2.4 废纸浆的抄片 |
3.2.5 废纸浆的分析与检测 |
3.2.6 废纸浆纸张纤维性能检测 |
3.2.7 废纸浆纤维素结晶度的计算 |
3.2.8 废纸浆纤维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废纸含水量对离子液体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2 离子液体用量对废纸浆性能的影响 |
3.3.3 预处理温度对废纸浆性能的影响 |
3.3.4 离子液体预处理对废纸浆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5 离子液体预处理对废纸浆纤维官能团的影响 |
3.3.6 离子液体预处理对废纸浆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处理对离子液体预处理激光打印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 |
4.1 实验原料 |
4.1.1 废纸的处理 |
4.1.2 离子液体预处理 |
4.2 实验方法 |
4.2.1 废纸的碎解 |
4.2.2 超声处理 |
4.2.4 废纸浆的洗涤 |
4.2.5 废纸浆的抄片 |
4.2.6 废纸浆的分析与检测 |
4.3 主要的分析与检测方法 |
4.3.1 废纸浆纸张的纤维性能检测 |
4.3.2 废纸浆纤维素结晶度的计算 |
4.3.3 废纸浆纤维的红外光谱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超声处理温度对废纸浆性能的影响 |
4.4.2 超声处理时间对废纸浆性能的影响 |
4.4.3 超声处理功率对废纸浆性能的影响 |
4.4.4 超声波处理对废纸浆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 |
4.4.5 超声波处理对废纸浆纤维官能团的影响 |
4.4.6 超声波处理对废纸浆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5.3 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LIP和AI-T-IA两种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废纸回收的意义 |
1.2 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
1.2.1 世界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
1.2.2 国内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
1.3 废纸脱墨剂 |
1.3.1 脱墨剂的涵义 |
1.3.2 脱墨剂分类 |
1.3.3 脱墨剂的组成及功能 |
1.3.4 脱墨剂中应用的表面活性剂 |
1.4 废纸脱墨技术 |
1.4.1 废纸脱墨的原理 |
1.4.2 废纸脱墨常用的方法 |
1.4.3 废纸脱墨的工艺流程 |
1.4.4 脱墨效果的评价 |
1.5 影响废纸脱墨的因素 |
1.5.1 脱墨废纸的影响 |
1.5.2 脱墨剂的影响 |
1.5.3 脱墨方法的影响 |
1.5.4 碎浆工序的影响 |
1.6 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目的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LIP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2 LIP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 |
2.2.3 LIP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征及物理化学性能测试 |
2.2.4 LIP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脱墨应用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合成条件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2.3.2 LIP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征 |
2.3.3 LIP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能检测 |
2.3.4 LIP-60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实验 |
2.3.5 LIP-600、复配脱墨剂及市售脱墨剂的脱墨效果对比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3 AI-T-IA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2.2 AI-T-IA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 |
3.2.3 AI-T-IA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征及物理化学性能测试 |
3.2.4 AI-T-IA表面活性剂的脱墨应用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合成条件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2 AI-T-IA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征 |
3.3.3 AI-T-IA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能检测 |
3.3.4 AI-T-IA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实验 |
3.3.5 AI-T-IA、复配脱墨剂及市售脱墨剂的脱墨效果对比实验 |
3.3.6 AI-T-IA与LIP-600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产物的脱墨效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脱墨工艺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2.2 脱墨实验 |
4.2.3 脱墨效果检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温度、时间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4.3.2 脱墨药品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4.3.3 不同加料顺序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4.3.4 不同脱墨方法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4.3.5 LIP-600表面活性剂对书本纸的脱墨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HDI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1 引言 |
1.1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1.1.1 聚氧乙烯类 |
1.1.2 烷基醇胺类 |
1.1.3 环氧乙烷类 |
1.2 表面活性剂和废纸脱墨剂 |
1.2.1 油墨组成 |
1.2.2 油墨分类 |
1.2.3 脱墨剂及其种类 |
1.3 废纸脱墨技术 |
1.3.1 废纸脱墨的原理 |
1.3.2 常规的废纸脱墨方法 |
1.4 废纸脱墨的影响因素 |
1.4.1 废纸种类 |
1.4.2 存放时间 |
1.4.3 加料的顺序 |
1.4.4 脱墨的温度 |
1.4.5 脱墨的时间 |
1.4.6 碎解的浓度 |
1.4.7 油墨的性质 |
1.4.8 脱墨的 pH 值 |
1.4.9 废纸的疏解 |
1.4.10 浆料的洗涤 |
1.5 评价脱墨效果的方法 |
1.5.1 白度法 |
1.5.2 油墨尘埃度法 |
1.5.3 扫描电镜(SEM)法 |
1.6 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1.6.1 目的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HDI-PEG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反应条件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2.2.2 试样 HP-200 的 FTIR 谱图 |
2.2.3 试样 HP-200 的1H-NMR 谱图 |
2.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
2.2.5 试样 HP-200 的表面张力与浓度 |
2.2.6 表面活性剂 HP-200 的表面指标 |
2.2.7 表面活性剂 HP-200 与市售表面活性剂的脱墨效果对照实验 |
2.2.8 扫描电镜分析合成表面活性剂 HP-200 对纤维表面的影响 |
2.3 正交实验讨论 |
2.3.1 反应条件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2.3.2 Ⅱ号表面活性剂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
2.3.3 Ⅱ号表面活性剂的1H-NMR 谱图 |
2.3.4 Ⅱ号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
2.3.5 Ⅱ号表面活性剂与市售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对比 |
2.3.6 Ⅱ号表面活性剂与市售表面活性剂的脱墨效果对照实验 |
2.3.7 扫描电镜分析Ⅱ号表面活性剂对纤维表面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2.4.1 单因素实验小结 |
2.4.2 正交实验小结 |
3 HDI-BDO-PEG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反应条件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3.2.2 试样的 FTIR 谱图 |
3.2.3 试样的1H-NMR 谱图 |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HDI-BDO-PEG 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
3.2.5 产物的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 |
3.2.6 合成的表面活性剂与市售表面活性剂的脱墨效果对照实验 |
3.2.7 扫描电镜分析合成表面活性剂对纤维表面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复配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表面活性剂 HP-200 与市售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
4.2.2 表面活性剂 HDI-BDO-PEG 与市售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
4.2.3 扫描电镜分析复配后表面活性剂对纸张纤维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二次纤维配抄薄页包装纸生物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课题来源及内容 |
第二章 脂肪酶脱墨工艺及脱墨浆性能分析 |
2.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脂肪酶的酶活 |
2.2.2 脂肪酶脱墨工艺 |
2.2.3 过氧化氢漂白工艺 |
2.2.4 脂肪酶脱墨浆表面性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素酶脱墨工艺及脱墨浆性能分析 |
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纤维素酶的酶活 |
3.2.2 纤维素酶脱墨工艺 |
3.2.3 过氧化氢漂白工艺 |
3.2.4 纤维素酶脱墨浆表面性能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漂白硫酸盐木浆酶促打浆工艺及其机理的探索研究 |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打浆酶特性 |
4.2.2 浆料打浆度与纸张强度性能的对应关系 |
4.2.3 酶处理对浆料打浆性能的影响 |
4.2.4 浆料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漂白硫酸盐针叶木浆与脱墨浆配抄工艺的研究 |
5.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打浆对脱墨浆和漂白硫酸盐针叶木浆打浆性能的影响 |
5.2.2 纤维特性分析 |
5.2.3 不同配比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5.2.4 不同浆料配比对纸张油墨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弱碱条件废纸油墨和胶黏物去除工艺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
1.2 影响废纸杂质去除的处理单元 |
1.2.1 碎解 |
1.2.2 筛选和净化 |
1.2.3 废纸脱墨方法 |
1.3 废纸脱墨技术进展 |
1.3.1 碱性脱墨法 |
1.3.2 弱碱性脱墨 |
1.3.3 中性脱墨 |
1.3.4 磁性脱墨 |
1.3.5 溶剂法脱墨 |
1.4 胶黏物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去除研究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碎浆阶段各因素对体系界面特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 |
2.2.1 实验原料及化学品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碎浆阶段各因素对接触角的影响 |
2.3.2 碎浆阶段各因素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废旧新闻纸油墨和胶黏物在弱碱性条件下去除特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原料及化学品 |
3.2.2 实验装置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传统碱性条件下的脱墨效果 |
3.3.2 Na2SiO3和 Na2SO3对白度和残余油墨的影响 |
3.3.3 Na2SiO3和 Na2SO3对纤维流失率和填料流失率的影响 |
3.3.4 Na2SiO3和 Na2SO3对胶黏物去除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碎浆条件对旧书刊纸油墨和胶黏物去除影响及机理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 |
4.2.1 实验原料以化学品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碎浆各因素对白度的影响 |
4.3.2 碎浆各因素对 ERIC 值的影响 |
4.3.3 碎浆各因素对中浮选、洗涤、洗浮脱墨效率的影响 |
4.3.4 碎浆各因素对尘埃去除的影响 |
4.3.5 碎浆各因素对胶黏物去除的影响 |
4.3.6 表面张力与脱墨效果之间的关系 |
4.3.7 接触角与脱墨效果之间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常用脱墨剂对旧书刊纸油墨和胶黏物去除影响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 |
5.2.1 实验原料及化学品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脱墨剂的泡沫性能研究 |
5.3.2 脱墨剂在碎浆、浮选、洗涤处理过程中对白度的影响 |
5.3.3 脱墨剂在碎浆、浮选、洗涤处理过程对油墨的去除影响 |
5.3.4 脱墨剂对胶黏物的去除影响 |
5.3.5 脱墨剂对尘埃的去除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旧杂志废纸的化学法和酶法脱墨效果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法脱墨的探讨性实验 |
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
1.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1.3 实验 |
1.3.1 实验方法 |
1.3.2 工艺流程 |
1.3.3 脱墨浆浮选或洗涤方法 |
1.4 结果讨论 |
2 旧杂志纸酶脱墨的探讨性实验 |
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
2.2 实验 |
2.3 结果讨论 |
2.3.1 酶用量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2.3.2 不同温度对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2.3.3 不同pH值对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2.3.4 不同碎浆时间对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 旧杂志废纸木聚糖酶与纤维素酶、化学法的脱墨效果的比较 |
4 结论 |
(8)旧报纸贮存温度对脱墨效果和浆中黏性物质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1.1 废纸原料和化学药品 |
1.2 实验设备和检测仪器 |
1.3 旧报纸碎解与脱墨浮选 |
1.4 残余油墨值和白度的测定 |
1.5 大胶黏物的检测 |
1.6 胶体状态物质的检测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旧报纸贮存温度对脱墨浮选及脱墨效果的影响 |
2.2 旧报纸贮存温度对脱墨后浆中大胶黏物含量的影响 |
2.3 旧报纸贮存温度对脱墨后浆中胶体状态物质的影响 |
2.4 贮存旧报纸脱墨的验证实验 |
3 结论 |
(10)废纸脱墨浆生产线中胶黏物的分布调查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废纸回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1.2 胶黏物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
1.2.1 胶黏物的定义 |
1.2.2 胶黏物的来源 |
1.2.3 胶黏物的危害 |
1.3 胶黏物的分类 |
1.3.1 胶黏物的尺寸大小 |
1.3.2 胶黏物在浆水系统中的行为特性 |
1.3.3 胶黏物与纤维的结合状态 |
1.4 胶黏物的测定方法 |
1.4.1 大胶黏物的测定 |
1.4.2 微细胶黏物的测定 |
1.4.3 次生胶黏物的测定 |
1.5 胶黏物的定性分析方法 |
1.5.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1.5.2 气相色谱(GC)和质谱分析(MS)联用的技术 |
1.5.3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 |
1.5.4 高效液相色谱-尺寸大小排斥色谱法(HPLC-SEC) |
1.5.5 多种溶剂的多级抽提方法 |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废纸脱墨浆生产线典型部位的浆料中纤维组分所含黏性物质的分布调查和特性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浆样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不同操作单元纤维组分THF 抽出物含量的变化 |
2.2.2 纤维组分THF 抽出物含量和GC-MS 检测出的THF 抽出物含量的比较 |
2.2.3 热分散后、后浮选后和成浆池后纤维组分中THF 抽出物的FTIR 分析 |
2.2.4 纤维组分中THF 抽出物的GC-MS 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废纸脱墨浆生产线典型部位的浆料中细小组分所含黏性物质的分布调查和特性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浆样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操作单元细小组分THF 抽出物含量的变化 |
3.2.2 细小组分THF 抽出物含量和GC-MS 检测出的THF 抽出物含量的比较 |
3.2.3 热分散后、后浮选后和成浆池后细小组分中THF 抽出物的FTIR 分析 |
3.2.4 细小组分中THF 抽出物的GC-MS 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废纸脱墨浆生产线典型部位的浆料中水相所含黏性物质的分布调查和特性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浆样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不同操作单元水相的基本参数测定 |
4.2.2 水相中黏性物质的GC-MS 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旧报纸贮存温度对脱墨效果和纸浆中黏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5.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5.1.1 废纸原料和化学药品 |
5.1.2 实验设备和检测仪器 |
5.1.3 废纸碎解与脱墨浮选 |
5.1.4 残余油墨值和白度的测定 |
5.1.5 大胶黏物的检测 |
5.1.6 胶体状态物质的检测 |
5.1.7 统计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废纸贮存温度对脱墨浮选及脱墨效果的影响 |
5.2.2 废纸贮存温度对脱墨后浆中大胶黏物含量的影响 |
5.2.3 废纸贮存温度对脱墨后浆中胶体状态物质的影响 |
5.2.4 贮存废纸脱墨的验证试验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废纸的贮存对脱墨效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油酸钠类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D]. 马燕. 陕西科技大学, 2017(01)
- [2]超声化学法协同生物酶处理对激光打印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D]. 刘小宁. 齐鲁工业大学, 2016(05)
- [3]LIP和AI-T-IA两种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D]. 韩文会.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2)
- [4]HDI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D]. 李翔虹.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1)
- [5]二次纤维配抄薄页包装纸生物酶技术的研究[D]. 张玉双.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1)
- [6]弱碱条件废纸油墨和胶黏物去除工艺与机理研究[D]. 崔春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7]旧杂志废纸的化学法和酶法脱墨效果的探讨[J]. 任淑华,王志敏. 黑龙江造纸, 2010(04)
- [8]旧报纸贮存温度对脱墨效果和浆中黏性物质含量的影响[J]. 李立波,李超,高扬,张凤山,秦梦华. 中国造纸, 2010(09)
- [9]废纸贮存对脱墨效果和纸浆中黏性物质含量的影响[A]. 李立波,李超,高扬,张风山,秦梦华. 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 [10]废纸脱墨浆生产线中胶黏物的分布调查和特性研究[D]. 李立波.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