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谷氨酰胺在免疫细胞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文凯[1](2021)在《膀胱肿瘤微环境中谷氨酰胺对PD-L1/PD-1介导的免疫逃逸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近来,关于肿瘤微环境中物质代谢的研究成为了热点。特别是谷氨酰胺代谢对于肿瘤细胞以及免疫细胞的相互调节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可能直接影响了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研究发现膀胱癌细胞T24在谷氨酰胺剥夺后可以促进PD-L1表达上调,但对于免疫微环境中免疫细胞PD-1的表达以及PD-L1/PD-1介导的肿瘤逃逸机制尚未明确。所以本研究中,旨在通过剥夺肿瘤微环境中的谷氨酰胺来研究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功能以及免疫标志物的表达变化,以期初步阐释肿瘤微环境中谷氨酰胺代谢对于PD-L1/PD-1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CD8+T细胞是使用人CD8+磁珠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选获取的。使用qPCR和ELISA方法检测CD8+T细胞激活与未激活以及谷氨酰胺剥夺与否对于杀伤性因子(GZMB,PRF1)和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影响。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法来测定谷氨酰胺对于膀胱癌细胞T24和CD8+T细胞PD-L1,PD-1,T细胞抑制因子SHP2表达水平。使用CCK8法和活细胞工作站检测谷氨酰胺对于膀胱癌T24细胞和激活CD8+T细胞的增殖影响并检测其增殖相关因子(PCNA,Ki67)的表达水平。膀胱癌细胞T24和激活CD8+T细胞共培养,在m RNA和蛋白水平检测了谷氨酰胺对于总PD-L1,PD-1,SHP2表达影响,以确定谷氨酰胺对PD-L1/PD-1介导免疫逃逸的影响。使用ELISA方法检测了共培养组中CD8+T细胞杀伤性因子(GZMB,PRF1)和细胞因子IFN-γ表达水平以及谷氨酰胺对其表达的影响。同样使用CCK8检测方法和活细胞工作站检测了共培养组谷氨酰胺对于CD8+T细胞杀伤膀胱癌T24细胞的能力。结果:1.实验结果显示谷氨酰胺剥夺后明显抑制膀胱癌T24细胞及激活CD8+T细胞的增殖活性,但正常培养组激活的CD8+T细胞在体外失去持续性的刺激,其增殖活性也会降低。2.qPCR和ELISA结果显示CD8+T细胞的激活与否影响了自身的活性以及杀伤性。谷氨酰胺剥夺后CD8+T细胞活性及杀伤功能会明显受到抑制,同时CD8+T细胞的杀伤性会因自身活性的降低而降低。3.共培养组中,激活CD8+T细胞的杀伤性因子(GZMB、PRF1)以及细胞因子IFN-γ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量逐渐升高,谷氨酰胺剥夺会抑制其细胞因子的表达。共培养组中增长的T24细胞持续刺激CD8+T细胞,导致杀伤性因子和细胞因子持续性升高。4.单培养时,T24细胞主要表达PD-L1,PD-1低表达;CD8+T细胞主要表达PD-1,PD-L1低表达:T24细胞与激活CD8+T细胞都表达T细胞抑制性因子SHP2。谷氨酰胺剥夺后会引起T24细胞PD-L1表达上调,激活CD8+T细胞PD-1表达下调,而对于T24细胞和CD8+T细胞中T细胞抑制性因子SHP2表达无明显影响。5.膀胱癌T24细胞与激活CD8+T细胞共培养,12h后谷氨酰胺剥夺会使总PD-1、PD-L1及SHP2的表达下调。SHP2的表达变化与总PD-1/PD-L1结果保持一致。结论:本研究阐述了膀胱肿瘤微环境中谷氨酰胺对于膀胱癌细胞T24和激活CD8+T细胞的影响,以及微环境中谷氨酰胺如何通过PD-L1/PD-1机制影响膀胱癌的免疫逃逸。单培养组中谷氨酰胺剥夺会引T24细胞PD-L1表达上调,激活CD8+T细胞PD-1表达下调。但是共培养组中谷氨酰胺剥夺后总PD-L1,PD-1表达水平下调,同时总SHP2表达下调。这说明谷氨酰胺剥夺后会抑制膀胱肿瘤PD-L1/PD-1介导的免疫逃逸。
孙琳[2](2021)在《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诱导,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共同介导胰岛β细胞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T1DM发病率明显增加,而患者进行性的胰岛功能下降导致其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鉴于其逐年增长的发病率和随之出现的多系统并发症,T1DM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T1D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T细胞相关的研究一直是1型糖尿病的研究热点,而近年来除了CD4+T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8+T细胞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分子家族(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ed molecular family,SLAMF)被报道在多种免疫异常疾病中表达异常,并显着影响包括CD8+T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分化及功能。然而对T1DM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的表达情况未被报道,且对于T1DM中SLAMF分子如何通过影响CD8+T细胞功能仍不明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课题通过对T1DM患者及非肥胖的糖尿病小鼠模型(non-obese diabetic,NOD)免疫细胞分化情况及SLAMF分子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mRNA测序及相关的体外细胞实验,以期探讨T1DM免疫系统异常分化及SLAMF分子表达对T1DM免疫微环境下CD8+T细胞功能和命运的影响。研究方法:(1)对T1DM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T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等免疫细胞比例进行分析,并检测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的表达情况;(2)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T1DM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分析SLAMF4分子与细胞活化状态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一般临床资料的相关性;(3)对自发性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NOD小鼠进行体重、随机血糖监测及小鼠尾静脉采血,对小鼠胰腺组织留取病理,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HE)染色,观察其组织细胞形态、炎细胞浸润情况;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外周血、胰腺引流淋巴结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4)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得到纯化的T1DM患者的SLAMF4+CD8+T细胞和SLAMF4-CD8+T细胞,并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及临床意义;(5)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脐带血细胞中CD8+T细胞,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下进行培养,检测作用不同时间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6)采用磁珠分选联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正常健康人SLAMF4阳性CD8 T细胞和SLAMF4阴性CD 8 T细胞分别进行分选,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刺激下进行体外扩增,用CFSE标记细胞,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于Day6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比例与HCs比较存在异常,表现为CD4+T细胞和B细胞比例增多,Treg细胞的比例降低,总NK细胞及其CD56dim亚群的NK细胞比例减低,CD56bright亚群的NK细胞比例升高。与HCs相比,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SLAMF4阳性的总T细胞百分比降低,且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明显降低;SLAMF3分子表达在B淋巴细胞比例有所降低,SLAMF5在NK细胞表面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且与SLAMF4阴性CD8+T细胞相比,SLAMF4阳性CD8+T细胞具备更强的分泌促炎因子IFN-γ和TNF-a的能力;在与T1DM相关的一般临床指标的分析中,发现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T1DM病程呈负相关。(3)与同周龄的Balb/c小鼠相比,NOD小鼠CD4+T细胞及CD4+CD25+的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mRNA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型糖尿病中SLAMF4作用后的CD8+T细胞表现出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包括T细胞受体信号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分泌及细胞凋亡通路,差异表达的基因中也有多个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说明SLAFM4在1型糖尿病中调控CD8+T细胞的活性与命运。(5)通过体外培养人脐带血CD8+T淋巴细胞发现,一定程度的抗原刺激可促进SLAMF4在脐带血na?ve CD8+T细胞表面上调表达,随着免疫活化的时间延长,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调。(6)通过SLAMF4阳性CD8+T细胞和SLAMF4阴性CD8+T细胞经CFSE标记后体外培养,发现SLAMF4阴性CD8+T细胞对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TCR刺激更敏感、更易扩增,增殖能力强,而SLAMF4阳性CD8+T细胞更容易凋亡。研究结论:(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分化比例与HCs相比存在异常,且外周血T细胞及B细胞表面多种SLAM分子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结合课题组前期结果,这在T1DM及T2DM之间存在一定共性和不同之处。(2)与HCs相比,T1DM患者SLAMF4阳性CD8 T细胞百分比显着下降,且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有关。在T1DM患者中,SLAMF4+CD8+T细胞百分比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1型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3)在动物模型中我们发现NOD小鼠也存在外周血T细胞异常分化状态。且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百分比逐渐下降,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患者CD8+T细胞功能调控及凋亡显着相关,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增殖能力较差且更容易凋亡,故体内持续抗原刺激会导致表达SLAMF4的CD8+T细胞的百分比降低,使其发挥类似调定点作用。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分析了T1DM疾病模型中的SLAMF分子家族的表达谱,为SLAMF分子与T1DM免疫细胞的调控提供了实验证据,证实了在1型糖尿病免疫微环境中SLAMF4表达对CD8+T细胞的功能影响和命运的调控及SLAMF4阳性CD8+T细胞比例变化的具体机制,提示SLAMF4分子可能为T1DM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或免疫干预提供新靶点。
胡滢[3](2021)在《结直肠癌微环境乳酸与巨噬细胞炎症小体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尚未研究全面。乳酸,有氧糖酵解的代谢产物,它贯穿于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结直肠癌产生的乳酸、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与肿瘤微环境的炎症小体等物质形成复杂的网络,从而调控其发展过程。本课题通过研究结直肠癌来源的乳酸诱导THP-1来源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激活与抑制的机制,探讨乳酸使机体实现免疫监视的同时逃避免疫监视的机制。本研究将为临床研发新的结直肠癌靶向药物带来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 THP-1细胞予佛波酯(PMA)诱导后,暴露于乳酸、细菌等炎症小体激活刺激物。2 结直肠癌来源的乳酸刺激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1)使用含/不含葡萄糖培养基培养结直肠癌细胞HCT116,收集上清刺激THP-1衍生巨噬细胞;(2)予乳酸、丙酮酸、丝氨酸刺激巨噬细胞,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 Caspase-1、IL-1β 的活化;(3)予乳酸、MSU处理稳转ASC-GFP的巨噬细胞,对ASC-GFP点定量分析;(4)NLRP3 siRNA转染巨噬细胞,予乳酸处理,WB检测Caspase-1、IL-1β的表达,RT-PCR检测NLRP3 mRNA水平;(5)用乳酸处理巨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ROS水平;予ROS清除剂N-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巨噬细胞,再用乳酸处理,WB检测Caspase-1、IL-1β的表达。3 乳酸通过刺激TGF-β信号通路抑制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1)TGF-β预处理巨噬细胞,再用乳酸、经典配体刺激炎症小体活化,检测Caspase-1、IL-1β的表达;对ASC-GFP点定量分析;(2)TGF-β预处理后对细菌、MSU、ATP诱导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对ASC-GFP点定量分析;(3)TGF-β不同时间预处理对细菌诱导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予TGF-β Ⅰ型受体抑制剂SB431542干预,检测Caspase-1、IL-1β的活化;(4)SMAD2 siRNA转染THP-1衍生巨噬细胞,先予TGF-β预处理,再予乳酸处理,检测Caspase-1、IL-1β的活化;TGF-β对ASC-GFP聚集的作用。4 TGF-β通过SMAD-自噬-ROS信号转导途径抑制炎症小体激活(1)TGF-β预处理巨噬细胞,再进行乳酸处理,WB检测Caspase-1、LC3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ROS水平;(2)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干预已予TGF-β、乳酸处理的巨噬细胞,WB 检测 Caspase-1、IL-1β 和 LC3 表达。结果1 乳酸可作为DAMP刺激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活化,也可诱导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活化。2 乳酸通过上调ROS来激活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炎症小体。3 乳酸通过刺激TGF-β来抑制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1)乳酸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中TGF-β的表达和分泌;(2)TGF-β可抑制乳酸或经典配体诱导的炎症小体激活;(3)TGF-β通过TGF-β R1来抑制炎症小体的活化。4 TGF-β通过SMAD-自噬-ROS信号转导途径抑制炎症小体激活。(1)TGF-β处理减弱了乳酸诱导的ROS累积;(2)随着TGF-β处理时间延长,自噬越明显。结论结直肠癌细胞来源的乳酸可刺激THP-1衍生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也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分泌TGF-β,而TGF-β通过SMAD-自噬-ROS通路抑制炎症小体的激活,从而逃避免疫监视。
潘晓花,潘礼龙,孙嘉[4](2021)在《营养调控对免疫细胞代谢重编程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葡萄糖、脂质和氨基酸三类营养物质推动着免疫细胞代谢重编程,并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效应功能的执行密切相关。本文重点综述了免疫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及营养需求特点,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病原体及不同免疫细胞间的营养竞争与激活,以及葡萄糖、脂质和氨基酸营养受限对免疫细胞活化和效应功能的影响。这将有助于从营养代谢调控角度揭示免疫细胞分化和发挥效应功能的深层机制,并对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或预防提供潜在的指导作用。
伊九[5](2020)在《阿奇霉素通过ATF4-GPT2-α-KG/Succinate-HIF-1α通路激活巨噬细胞M2极化》文中研究说明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治疗非常具有挑战性,其死亡率居高不下。在所有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中,隐球菌脑膜脑炎所占比例最高。随着免疫抑制疗法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越来越多的应用,隐球菌病的发病率正逐年攀升。据估算,每年有100万新发的隐球菌脑膜脑炎患者,并有62.5万人因此而死亡。隐球菌病最初多由于肺部吸入隐球菌孢子导致的肺部感染和肺炎,在缺乏有效的免疫反应时,真菌孢子可以播散通过血脑屏障(BBB),导致脑膜脑炎,引起诸如发热、头痛、视力障碍、精神改变的症状。肺部感染是隐球菌入侵人体的第一步,而肺部固有吞噬细胞如肺泡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是肺部免疫系统的先锋哨兵,最先与入侵病原体开始斗争。巨噬细胞与隐球菌的相互作用可以直接影响隐球菌病的临床转归。而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可以决定其抗真菌功能,其中M1型极化状态可以起到杀真菌的作用,而M2型极化则保护真菌,为真菌的生存、繁殖、免疫逃逸、穿越血脑屏障提供便利。本研究重点关注阿奇霉素干预下的肺泡巨噬细胞与隐球菌的相互作用。阿奇霉素是一种针对社区获得性细菌、支原体感染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同时阿奇霉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起到抑制炎症、促使巨噬细胞向M2型方向极化的作用。早期、难诊断的隐球菌肺炎常常因为被误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而系统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尽管有体外药敏试验证明,阿奇霉素可以和两性霉素B产生协同的抗隐球菌作用,但是我们的数据证实,阿奇霉素削弱了宿主免疫系统的抗真菌能力,促进了隐球菌的体内播散,增加了感染隐球菌小鼠肺部的菌核量。本研究也揭示了体外药敏试验不能完全反映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真实过程。考虑到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菌,它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直接决定宿主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结局,因此我们猜测阿奇霉素对巨噬细胞的抗真菌能力产生了削弱作用。有研究证明阿奇霉素可以促使巨噬细胞转向M2型极化,而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与其代谢重编程关系密切。本项研究中,我们报道了阿奇霉素通过上调GPT2的表达改变巨噬细胞的谷氨酰胺代谢,进而促使肺泡巨噬细胞向M2型方向极化并削弱巨噬细胞杀真菌能力,最终导致隐球菌感染的播散和恶化。具体来说,本研究采用平行样本进行高通量代谢组-转录组联合分析来揭示阿奇霉素处理的巨噬细胞系全部的系统性变化,揭开了阿奇霉素处理的巨噬细胞引起的差异代谢模块的全部信息,确定了阿奇霉素处理引起的差异功能代谢模块和特定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去除培养基中的谷氨酰胺和敲减GPT2基因,阿奇霉素和IL-4处理的巨噬细胞显示出M2型极化的缺陷。根据q PCR检测得到的ARG1/i NOS这一比值,这一结果也可以理解为GPT2敲减的巨噬细胞对谷氨酰胺的缺乏较野生型细胞系更具有抗性,这也更加验证了谷氨酰胺代谢模块在IL-4和阿奇霉素诱导的M2极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本研究也展示了GPT2基因上调在M2极化的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GPT2(谷氨酰胺丙酮酸转氨酶)是一种转氨酶,它可以催化谷氨酸盐为α-酮戊二酸(α-KG)。有文献报道,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的GPT2会产生更多的α-KG以补充到三羧酸循环中产生更多的ATP以维持肿瘤的快速增殖。靶向代谢组也证实阿奇霉素处理的巨噬细胞中的α-KG比对照组中高,这与我们的猜想一致。进一步研究证实,向无谷氨酰胺的培养基中加入4m Mα-KG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能力。总结起来,这些数据有力的证明了阿奇霉素通过上调GPT2产生更多的α-KG来驱动巨噬细胞向M2方向极化。我们进一步通过小鼠隐球菌吸入感染的自然病程模型中,证实了在感染第7天起,GPT2转录水平明显升高,这说明GPT2在隐球菌感染早期就有激活,或可以作为隐球菌病的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我们进一步通过收集12名隐球菌病病人和12名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确定病人的GPT2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推断,GPT2可以作为隐球菌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概括起来,本研究揭示了阿奇霉素通过上调GPT2促进谷氨酰胺分解代谢来驱使巨噬细胞向M2型方向极化,并使之对谷氨酰胺缺乏更敏感。研究证实阿奇霉素可以上调ATF4,进一步激活GPT2的表达,通过重编程细胞的谷氨酰胺代谢促使巨噬细胞向M2方向极化,胞内α-KG的升高导致α-KG/Succinate比值的升高。以上结果表明ATF4-GPT2-α-KG/Succinate轴是隐球菌病潜在的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的治疗靶点,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认识对真菌感染免疫缺陷的机制。本研究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对于病原体未知的CAP,不应首先系统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其次,GPT2可作为隐球菌病潜在的治疗靶点和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来确定有系统性真菌感染风险的人,做到早期预防。
时佳[6](2020)在《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与肠屏障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利用酪蛋白与乳糖发生美拉德反应制备乳糖糖基化酪蛋白,用胰蛋白酶分别消化酪蛋白和乳糖糖基化酪蛋白得到酪蛋白消化物和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同时,利用转谷氨酰胺酶催化酪蛋白与壳寡糖发生糖基化反应制备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用胰蛋白酶分别消化酪蛋白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得到酪蛋白消化物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本研究旨在剖析两种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位点,并评估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及其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为评估乳品加工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以及新型蛋白质配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糖基化修饰的精准糖基化位点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乳糖含量为10.58?0.10 g/kg蛋白质;相比酪蛋白消化物,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有较低的赖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和缬氨酸。利用LC/MS-MS分析技术从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共鉴定出5个糖肽,其糖基化位点均在赖氨酸残基,发生糖基化反应的蛋白质是Alpha-S1-casein、Beta-casein和Kappa-casein。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氨基葡萄糖的导入量为5.7?0.1 g/kg蛋白质,且氨基酸含量与酪蛋白消化物基本相同。从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共鉴定出3个糖肽,其糖基化位点主要在谷氨酰胺残基,发生糖基化反应的蛋白质是Alpha-S1-casein和Alpha-S2-casein。(2)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体外免疫活性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具有体外免疫活性。但是,与酪蛋白消化物相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降低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5.1%-10.8%)、降低巨噬细胞吞噬指数(4.8%-6.5%)、降低NK细胞活性(8.2%-19.6%),以及减少脾淋巴细胞因子(IL-2和IFN-γ)和巨噬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分泌;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增加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1.6%-3.9%)、增加巨噬细胞吞噬指数(4.6%-7.0%)、增加NK细胞活性(8.6%-17.3%),以及促进脾淋巴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因子的分泌。因此,酪蛋白的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提高了其消化物的体外免疫活性,而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降低了其消化物的体外免疫活性。(3)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体内免疫活性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具有体内免疫活性。在正常BALB/c小鼠中,与灌胃生理盐水的空白组小鼠相比,各消化物处理组小鼠的血清生化指标数值均提高,免疫器官重量指数、免疫球蛋白含量、脾淋巴细胞增殖及NK细胞活性等指标也明显升高(P<0.05)。然而,酪蛋白消化物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显示出更高的活性,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比酪蛋白消化物显示出更高的活性。在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中,与生理盐水处理的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各消化物灌胃小鼠后,均可明显减轻环磷酰胺导致小鼠上述各项指标的下降。然而,酪蛋白消化物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有更好的免疫提升效率,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比酪蛋白消化物有更好的免疫活性。(4)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正常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可以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相比酪蛋白消化物,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少;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多。各消化物处理细胞48 h后,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细胞FD-4转运率从100%降低到64.0%-78.2%;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细胞FD-4转运率降低到72.1%-83.4%;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细胞FD-4转运率降低到64.1%-72.4%。而且,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降低了其消化物提高抗菌活性和减少细菌移位的作用,酪蛋白的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增加了其消化物提高抗菌活性和减少细菌移位的作用。此外,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少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多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整体上,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提高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不良的作用。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提高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有益作用。(5)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受损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以2.5 mmol/L丙烯酰胺构建IEC-6细胞损伤模型。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对受损的IEC-6细胞有保护作用。与酪蛋白消化物相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少,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多。细胞被各消化物处理48 h后,酪蛋白消化物、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分别可以使FD-4转运率降低到76.6%-88.1%、79.3%-90.4%和73.0%-84.7%。该结果说明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作用细胞可以更有效的降低细胞膜通透性,而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作用细胞降低细胞膜通透性的效率较低。此外,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少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多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因此,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不利于其消化物保护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膜的完整性,而酪蛋白的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有利于其消化物保护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膜的完整性。综上所述,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的免疫活性和其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有益作用;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的免疫活性和其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不良作用。
焦珂[7](2020)在《谷氨酰胺调控猪肠道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免疫在人和动物机体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维生素,植物提取物,营养素如氨基酸等在调节免疫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谷氨酰胺,作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在生物体内具有很多的生理功能。然而关于谷氨酰胺是否调节天然免疫及其潜在机制的研究知之甚少。本研究以猪肠上皮细胞(IPECJ2)为研究模型,荧光定量的结果表明谷氨酰胺处理后RIG-I(P<0.01)和IFNβ(P<0.01)基因的表达显着上调。抗病毒实验表明谷氨酰胺使病毒复制和病毒滴度均减弱。进一步探究谷氨酰胺抗病毒的分子机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谷氨酰胺激活了TBK1和IRF3。此外,分别通过构建IRF3敲低细胞系和使用TBK1的抑制剂进行实验,结果均表明RIG-I和IFNβ基因表达下调。由于mTORC1在氨基酸感知信号通路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mTORC1是否参与谷氨酰胺激活的抗病毒信号通路进行探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到mTORC1下游蛋白s6k的磷酸化,使用mTORC1的抑制剂和构建mTORC1的敲低细胞系均显着减弱谷氨酰胺对RIG-I和IFNβ基因上调的作用。这些结果证明了mTORC1确实参与了谷氨酰胺激活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为了进一步探究参与到谷氨酰胺抗病毒信号通路中的TBK1/IRF3和mTORC1的上下游关系,我们分别用mTORC1的抑制剂和mTORC1敲低细胞系对IRF3和TBK1的活化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抑制或降低mTORC1的表达,IRF3和TBK1的磷酸化水平均降低,表明活化减弱。结果证明了mTORC1位于TBK1/IRF3信号通路的上游。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在猪肠上皮细胞中,谷氨酰胺通过mTORC1介导的TBK1-IRF3信号通路,上调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激活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结果揭示了谷氨酰胺激活抗病毒天然免疫及其机制,为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营养调控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刘中兵[8](2020)在《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体外研究目的:充分探讨川陈皮素靶向IL-21调控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应答过程,确定其与IL-21/IL-21R及JAK1/STAT3信号通路在调控过程中的介导关系,确定川陈皮素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性,为后期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研究方向。材料与方法:我们使用的是RASFs细胞系,即MH7A细胞,它来自RA患者,被认为是RA的主要效应细胞。MH7A细胞系使用含10%胎牛血清的1640完全培养基于37℃、5%CO2、100%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具体分组如下:Control组(不做处理);IL-21组(50 ng/ml IL-21处理MH7A细胞);IL-21+Nobiletin 25μM组(50ng/ml IL-21+25μmol/L Nobiletin处理MH7A细胞);IL-21+Nobiletin 50μM组(50ng/ml IL-21+50μmol/L Nobiletin处理MH7A细胞);MH7A细胞干预结束后,继续培养48小时后进行相关项目分析:细胞因子分析: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IL-6、TNF-α、HMGB1、MMP-3、MMP-13表达浓度分析;各组MH7A细胞ROS(活性氧)检测;各组MH7A细胞4-HNE(4-羟基壬烯醛)检测;RT-PCR检测IL-21R、IL-6、TNF-α、MMP-3、MMP-13表达浓度分析;Western-blot检测IL-21R及JAK1/STAT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分析;统计数据,给出结论。结果:ELISA化学检测:IL-6、TNF-α: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MGB1蛋白: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HNE检测: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S检测:各组MH7A细胞中的ROS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T-PCR检测:IL-21R:各组MH7A细胞m RNA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6、TNF-α: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estwen-blot检测:IL-21R:各组MH7A细胞蛋白浓度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AK1/STAT3信号通路:各组MH7A细胞中JAK1、STAT3蛋白表达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其磷酸的表达过程中,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川陈皮素可以靶向IL-21受体对MH7A细胞做出免疫应答过程,明显降低MH7A滑膜细胞内白细胞介素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浓度变化,缓解MH7A滑膜细胞的炎性进展过程,促进其修复过程,且随着川陈皮素浓度增加,这种趋势更加明显。(2)川陈皮素可以靶向IL-21受体对细胞经典信号通路JAK1/STAT3进行调控应答,降低细胞信号通路关键蛋白JAK1及STAT3等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减缓炎症过程,与上文的结论具有一致性。由此可以得知,川陈皮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为后期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靶向研究导向。第二部分: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体内研究目的:在体外研究的基础上,体内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川陈皮素靶向IL-21调控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应答过程,从而明确了其与IL-21/IL-21R及JAK1/STAT3信号通路在调控过程中的介导关系,表明了川陈皮素在抗类风湿关节炎症作用方向的价值性,为后期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研究方向。材料与方法:选取48只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其随机分成4组,除去对照组大鼠,其余建立CIA模型;具体分组如下:Control组(大鼠不做处理);IL-21组(CIA模型+50 ng/ml IL-21,腹腔注射);IL-21+Nobiletin 25μM组(CIA模型+50 ng/ml IL-21+25μmol/L Nobiletin,腹腔注射);IL-21+Nobiletin 50μM组(CIA模型+50 ng/ml IL-21+50μmol/L Nobiletin,腹腔注射);继续饲养6周后将大鼠处死,进行相关项目分析:各组大鼠模型成功率检测:大体观察、体重指数、关节炎、关节指数分析;形态学分析:各组大鼠HE染色分析;ELISA检测分析:IL-21R、TNF-α、IL-6、HMGB1、MMP-3及MMP-13蛋白;RT-PCR检测分析IL-21R、TNF-α、IL-6、MMP-3及MMP-13m RNA表达分析;Western-blot检测分析IL-21R、TNF-α、IL-6、MMP-3及MMP-13及JAK1/STAT3通路分析,分析数据,给出结论。结果:模型成功率检测:临床表现: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较好,体重体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毛发光泽性较差;模型组大鼠意志沉迷,进食量逐渐减少,毛发光泽性,2周后处于无法负重的状态;体重变化:两周后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趋势为IL-21<IL-21+Nobiletin 25μM<IL-21+Nobiletin 50μM<Control,各组之间体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炎发病率/关节指数:各组关节炎发病率比较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数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分析:HE染色:对照组大鼠踝关节组织细胞排列密集,形态规则,轮裹明显;模型组大鼠踝关节组织细胞层变厚,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大量充斥,连续性减弱;川陈皮素干预后,大鼠的踝关节组织细胞排列密集性加强,细胞形态趋于正常。ELISA化学检测:IL-6、TNF-α: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MGB1蛋白: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T-PCR检测:IL-21R: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6、TNF-α: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estwen-blot检测:IL-21R: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6、TNF-α: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AK1/STAT3信号通路:各组MH7A细胞中JAK1、STAT3蛋白表达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其磷酸的表达过程中,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川陈皮素可以较好的改善模型组大鼠关节炎效应,明显改善大鼠的精神状态,降低大鼠的类风湿关节炎症的程度及关节指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帮助。(2)与体外研究结果一致,川陈皮素改善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靶向机体IL-21R浓度变化进而调控JAK1/STAT3的活性状态,充分降低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高迁移率蛋白表达,逐渐恢复关节软骨基质合成及分解的平衡状态,加速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康复过程,达到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给予临床一定启发。
李露[9](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黑灵芝多糖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黑灵芝是我国着名的天然食材,多糖组分被认为是其发挥功能的主要成分,已被证实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抗氧化、衰老、肿瘤等生物活性。本研究以黑灵芝多糖(Polysaccharide of Ganoderma atrum,PSG)为研究对象,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大鼠模型,通过UPLC-Triple/TOF-MS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探讨LPS所致ALI的内在作用机制及黑灵芝多糖对ALI大鼠的保护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PSG对ALI大鼠具有抗炎作用。实验结果显示PSG干预能够将ALI大鼠胸腺和脾脏指数调节至正常水平,显着抑制ALI所致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下降,改善肺组织损伤,减少血清和肺组织匀浆中NO和IL-1β、TNF-α、IL-6水平和肺组织中TLR4和NF-κB p65的蛋白表达含量。2、PSG预处理可有效改善ALI大鼠血清、尿液和肺组织中代谢通路的紊乱,具体如下:(1)血清中共筛选鉴定出33种差异代谢物,其中牛磺胆酸、牛磺酸、LysoPC(18:2)及LysoPC(P-18:0)等差异代谢物与炎症介质密切相关。通过代谢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差异代谢物与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组氨酸、氮代谢、牛磺酸和牛磺酸的代谢通路有关。而PSG干预后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中组氨酸、色氨酸含量并调节PC(20:5)和LysoPE(18:0)含量至正常的水平,揭示了 PSG对LPS所诱导的ALI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善大鼠机体中部分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和组氨酸代谢紊乱程度来实现的。(2)尿液中筛选出107种差异代谢物,Con组与LPS组共有8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PSG干预后显着改善了 32种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发现PSG可通过影响尿液中L-谷氨酰胺、L-缬氨酸、4-胍基丁酸和α-亚麻酸等水平,来调节机体内色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及α-亚麻酸代谢等路径进而发挥其对LPS所致的ALI保护作用。(3)肺组织中筛选鉴定出36种差异代谢物,其中PSG干预后能够有效调节的代谢物有18 种。代谢通路分析显示 PSG 可通过回调 LysoPC(22:6)、LysoPC(P-16:0)、LysoPC(22:4)和LysoPC(20:2)等代谢物的水平,进一步影响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和α-亚麻酸代谢三条通路来发挥保护ALI的作用。3、PSG对ALI大鼠的肠道发挥保护作用。结果表明PSG可有效地抑制肠道组织内的炎症,维护正常的组织形态,通过影响TLR4/NF-κB通路来调节小肠组织中IL-1β和IL-10的水平,平衡肠道的炎症水平。同时,PSG还通过调节ALI大鼠盲肠内容物中SCFAs的水平,来保护肠道。此外,还发现PSG预处理可通过调节PC(24:0/20:4)化合物水平改善ALI中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通路的紊乱,但不能有效地改善ALI中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和苯丙氨酸代谢通路。4、整合所有代谢组学数据后,可知LPS所致大鼠ALI的生物学机制可能是以三羧酸循环异常和脂质类代谢紊乱为中心环节,进而使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相关代谢通路发生紊乱。而P SG可以通过调节三羧酸循环、恢复大部分脂质类化合物和氨基酸正常水平而达到保护ALI的作用。
郭威[10](2020)在《谷氨酰胺对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谷氨酰胺在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中所起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一)动物实验:健康清洁C57BL/6雄性小鼠40只,正常喂养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酒精组(10只)、谷氨酰胺+酒精组(10只)、谷氨酰胺+酒精+PDTC(NFκB抑制剂)组(10只):正常对照组连续七天每天给与蒸馏水灌胃后灌入与白酒等量体积蒸馏水和腹腔注射与PDTC等量生理盐水;酒精组连续七天每天给与蒸馏水灌胃,酒精灌胃前30min,腹腔注射与PDTC等量生理盐水然后使用56度白酒(24m L/kg)灌胃;谷氨酰胺+酒精组连续七天每天给与L-谷氨酰胺(100mg/kg)溶于蒸馏水灌胃,酒精灌胃前30min,腹腔注射与PDTC等量生理盐水,然后使用56度白酒(24m L/kg)灌胃后腹腔注射与PDTC等量生理盐水;谷氨酰胺+酒精+PDTC(NFκB抑制剂)组连续七天每天给与L-谷氨酰胺(100mg/kg)溶于蒸馏水灌胃然,酒精灌胃前30min,腹腔注射PDTC(120mg/kg后使用56度白酒(24m L/kg)灌胃。在24小时后脱颈处死(禁止饮食)。收集眼球血清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肝脏指数情况;苏木精和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受损情况;过碘酸希夫染色试验来观察小鼠肝糖原变化情况;天狼猩红染色后观察小鼠肝纤维变化;Hoechst33258染料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热应激蛋白70(HSP70),细胞色素CYP2E1,NFκB通路相关蛋白IκBα、NFκB-p65,TNF-α的免疫印迹检测。(二)细胞实验:正常肝细胞L02常规培养后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培养长满细胞后换入无谷氨酰胺培养基培养24小时;酒精组:正常培养长满细胞后换入无谷氨酰胺和酒精浓度为30ul/ml的培养基培养24小时;谷氨酰胺+酒精组:正常培养长满细胞后换入谷氨酰胺浓度0.01mol/L和酒精浓度为30ul/ml的培养基培养24小时;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正常培养长满细胞后换入谷氨酰胺浓度0.01mol/L、PDTC浓度为20umol/L和酒精浓度为30ul/ml的培养基培养24小时。CCK-8细胞活性增殖检测;免疫印迹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热应激蛋白70(HSP70),细胞色素CYP2E1、IκBα、NFκB-p65。结果动物实验:1.谷丙、谷草转氨酶结果以及肝脏指数情况:谷氨酰胺+酒精组和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酒精组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以及肝脏指数显着降低(P<0.05或P<0.01)而酒精组较正常对照组则显着升高(P<0.05或P<0.01),其中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谷氨酰胺+酒精组则是降低(P<0.05),但是肝脏指数却不明显(P>0.05),表明谷氨酰胺显着减轻了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程度,与PDTC组的趋势相同;2.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谷氨酰胺+酒精组和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酒精组小鼠肝损伤程度减轻(P<0.05),而酒精组较正常对照组小鼠出现明显的肝损伤现象(P<0.01),表明谷氨酰胺减轻了酒精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与PDTC组的趋势相同;3.过碘酸希夫染色法染色结果:谷氨酰胺+酒精组和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酒精组肝脏糖原明显增加(P<0.01)而酒精组较正常对照组肝脏糖原明显减少(P<0.01),其中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谷氨酰胺+酒精组则增加(P<0.05)表明是由于谷氨酰胺缓解了肝损伤减少了肝糖原损失且与PDTC组趋势相同;4.天狼猩红染色结果:谷氨酰胺+酒精组和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酒精组小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而酒精较正常对照组则显着增加(P<0.01),表明谷氨酰胺能够抑制肝纤维化进展;5.Hoechst33528染色结果:谷氨酰胺+酒精组和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酒精组肝细胞凋亡率显着下降(P<0.01)而酒精组较正常对照组肝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现象(P<0.01),其中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谷氨酰胺+酒精组则下降更明显(P<0.05)表明谷氨酰胺能够减少肝细胞凋亡,与PDTC组趋势相同;6.蛋白印迹结果:谷氨酰胺+酒精组和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酒精组小鼠肝细胞Bax,Caspase-3,CYP2E1,NFκB-p65和TNF-α的表达含量明显减少(P<0.01)而酒精组较正常对照组表达含量则显着增加(P<0.01),其中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谷氨酰胺+酒精组表达含量则减少(P<0.05)。谷氨酰胺+酒精组和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酒精组小鼠肝细胞Bcl-2,IκBα的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或P<0.01)而酒精组较正常对照组则显着减少(P<0.01),其中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谷氨酰胺+酒精组则显着增加(P<0.05)。谷氨酰胺+酒精组和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酒精组小鼠肝细胞HSP70的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而酒精组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增加,其中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谷氨酰胺+酒精组表达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NFκB-p65是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标志物IκBα是NFκB信号通路抑制的标志物,我们的结果表明:谷氨酰胺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细胞实验:1.CCK-8结果显示:谷氨酰胺+酒精组、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酒精组肝细胞生存率显着升高(P<0.01)而酒精组较正常对照组肝细胞生存率明显降低(P<0.01),其中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的生存率比谷氨酰胺+酒精组高(P<0.05)说明谷氨酰胺能够显着提高细胞生存率且与PDTC组趋势相同;2.蛋白印迹结果:谷氨酰胺+酒精组和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酒精组细胞HSP70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酒精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其中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谷氨酰胺+酒精无统计学差异(P>0.05)。谷氨酰胺+酒精组和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酒精组细胞IκBα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而酒精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其中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谷氨酰胺+酒精组也是明显增加(P<0.05)。谷氨酰胺+酒精组和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酒精组细胞Caspase-3,CYP2E1,NFκB-p65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而酒精组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其中谷氨酰胺+酒精+PDTC组较谷氨酰胺+酒精组则显着减少(P<0.05),表明谷氨酰胺能够减轻酒精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且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结论谷氨酰胺能够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减轻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
二、谷氨酰胺在免疫细胞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谷氨酰胺在免疫细胞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膀胱肿瘤微环境中谷氨酰胺对PD-L1/PD-1介导的免疫逃逸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试剂 |
1.1 材料和试剂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1.3 实验细胞模型 |
2 实验步骤 |
2.1 膀胱癌细胞(T24)的培养 |
2.2 CD8~+T细胞的制备 |
2.3 细胞实验检测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谷氨酰胺剥夺对膀胱癌T24细胞的影响 |
1.1 谷氨酰胺剥夺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的影响 |
1.2 谷氨酰胺剥夺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因子的影响 |
1.3 谷氨酰胺剥夺对于T24细胞PD-L1/PD-1介导免疫逃逸的影响 |
2 分选及鉴定CD8~+T细胞 |
3 谷氨酰胺剥夺对CD8~+T细胞的影响 |
3.1 谷氨酰胺对于激活与未激活状态下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 |
3.2 谷氨酰胺剥夺对于CD8~+T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 谷氨酰胺剥夺对于CD8~+T细胞增殖因子的影响 |
3.4 谷氨酰胺剥夺对于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 |
3.5 谷氨酰胺剥夺对于CD8~+T细胞PD-L1/PD-1 介导免疫逃逸机制的影响 |
4 T24 细胞和CD8~+T细胞共培养以及谷氨酰胺对其的影响 |
4.1 谷氨酰胺对于共培养组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 共培养中谷氨酰胺对于CD8~+T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 |
4.3 共培养中谷氨酰胺对PD-L1/PD-1介导免疫逃逸机制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肿瘤微环境中谷氨酰胺代谢 |
1.谷氨酰胺代谢 |
2.谷氨酰胺抑制细胞凋亡以诱导抗药性 |
3.谷氨酰胺代谢与肿瘤微环境 |
4.肿瘤微环境与代谢重编程 |
5.癌基因与谷氨酰胺代谢的相关性 |
6.谷氨酰胺代谢影响细胞信号传导 |
7.针对谷氨酰胺代谢在癌症中的治疗 |
8.结论与未来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假设与提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异常概述 |
2.1.1 适应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
2.1.2 先天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
2.1.3 免疫治疗在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
2.2 SLAM分子家族在免疫系统异常疾病中的表达 |
2.2.1 SLAM分子家族概述 |
2.2.2 SLAM分子家族在多种疾病中异常表达 |
2.3 SLAMF4(CD244)研究现状综述 |
2.3.1 SLAMF4(CD244)的结构与功能 |
2.3.2 SLAMF4(CD244)的异常表达与疾病 |
2.3.3 SLAMF4(CD244)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
第3章 T1DM患者免疫系统变化及SLAM分子家族表达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人外周血来源 |
3.2.2 材料和试剂 |
3.2.3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
3.3.2 生化的测定 |
3.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
3.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3.3.5 细胞内Foxp3 染色 |
3.3.6 统计分析 |
3.4 结果 |
3.4.1 T1DM患者及HCs基线指标及生化检测结果 |
3.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T细胞表达 |
3.4.3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B细胞表达 |
3.4.4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NK细胞表达 |
3.4.5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髓系细胞表达 |
3.4.6 各免疫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表达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 分子表达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人外周血来源 |
4.2.2 材料和试剂 |
4.2.3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
4.3.2 生化及一般临床资料的测定 |
4.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
4.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4.3.5 细胞内IFN-γ/TNF-a染色 |
4.3.6 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4.1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 |
4.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亚群SLAMF4分子表达 |
4.4.3 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 |
4.4.4 T1DM患者外周血SLAMF4分子表达与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性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NOD小鼠免疫细胞分化及SLAMF4分子表达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和动物 |
5.2.1 材料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动物 |
5.2.4 垫料与饲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NOD小鼠体重及一般情况 |
5.3.2 NOD小鼠血糖的测量 |
5.3.3 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血清分离 |
5.3.4 胰腺淋巴结单细胞悬液制备 |
5.3.5 小鼠尾静脉采血及血清分离 |
5.3.6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5.3.7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5.3.8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染色 |
5.3.9 统计分析 |
5.4 结果 |
5.4.1 NOD小鼠1型糖尿病发病情况 |
5.4.2 NOD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 |
5.4.3 NOD小鼠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异常表达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SLAMF4调控CD8~+T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人脐带血来源 |
6.2.2 正常人外周血来源 |
6.2.3 T1DM患者外周血来源 |
6.2.4 材料与试剂 |
6.2.5 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
6.3.2 磁珠分选脐带血CD8~+T细胞 |
6.3.3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的CD8~+T细胞 |
6.3.4 流式分选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转录组测序 |
6.3.5 磁珠分选正常人外周血来源的CD8~+T细胞 |
6.3.6 流式分选正常人SLAMF4~+CD8+T细胞及SLAMF4~-CD8+T细胞 |
6.3.7 细胞凋亡检测 |
6.3.8 细胞增殖检测 |
6.3.9 统计分析 |
6.4 结果 |
6.4.1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CD8~+T细胞SLAMF4表达情况 |
6.4.2 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的RNA测序 |
6.4.3 SLAMF4与CD8+T细胞凋亡 |
6.4.4 SLAMF4与CD8+T细胞增殖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7章 T1DM免疫损伤机理及SLAMF分子异常表达的思考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结直肠癌微环境乳酸与巨噬细胞炎症小体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RT-PCR |
1.2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
1.3 主要试剂、耗材、抗体 |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基本技术 |
2.2 佛波酯(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 |
2.3 细胞处理 |
2.4 质粒提取 |
2.5 细菌的处理 |
2.6 细胞瞬时转染 |
2.7 慢病毒感染细胞 |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 |
2.9 蛋白质免疫印迹 |
2.10 ASC-GFP聚集实验 |
2.11 流式细胞仪测定ROS |
2.12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佛波酯(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 |
2 结直肠癌来源的乳酸可作为DAMP来诱导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 |
3 乳酸可诱导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 |
4 乳酸通过上调ROS激活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炎症小体 |
5 乳酸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中TGF-β的表达和分泌 |
6 TGF-β抑制乳酸诱导的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活化 |
7 TGF-β抑制经典配体诱导的THP-1来源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激活 |
8 TGF-β通过TGF-β R1抑制炎症小体的激活 |
9 SMAD信号通路可介导TGF-β对炎症小体的抑制作用 |
10 TGF-β可能通过SMAD-自噬-ROS轴抑制炎症小体激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肿瘤相关巨睡细胞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营养调控对免疫细胞代谢重编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细胞代谢途径及相关代谢物 |
2 免疫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和营养需求特点 |
2.1 淋巴细胞 |
2.2 巨噬细胞 |
2.3 树突状细胞 |
2.4 粒细胞 |
2.5 其他免疫细胞 |
3 线粒体通量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对免疫细胞代谢的影响 |
4 免疫细胞的营养竞争与激活 |
4.1 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营养竞争及其激活 |
4.2 免疫细胞与病原体的营养竞争及其激活 |
4.3 免疫细胞之间的营养竞争及激活 |
5 营养物质对免疫细胞代谢与分化的调控作用 |
5.1 葡萄糖 |
5.2 脂质 |
5.3 氨基酸 |
6 结语 |
(5)阿奇霉素通过ATF4-GPT2-α-KG/Succinate-HIF-1α通路激活巨噬细胞M2极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系统应用阿奇霉素对隐球菌感染小鼠模型影响的研究 |
一、引言 |
二、试剂、菌株与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结果与讨论 |
第二部分 阿奇霉素诱导巨噬细胞M2极化的体外细胞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结果与讨论 |
第三部分 阿奇霉素对巨噬细胞诱导作用的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的联合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及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四、结果与讨论 |
第四部分 基于HPLC-MS/MS技术定量检测阿奇霉素诱导的巨噬细胞中GPT2底物和产物浓度 |
一、引言 |
二、仪器与试剂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第五部分 GPT2的功能和其上游调控分子机制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四、结果与讨论 |
第六部分 基于动物模型和临床样本检测GPT2在隐球菌感染模型中的转录水平 |
一、引言 |
二、仪器与试剂 |
三、方法 |
四、结果与讨论 |
References |
全文总结 |
一、主要结论 |
二、工作展望 |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工作 |
致谢 |
(6)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与肠屏障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食品蛋白质的概述 |
1.2.1 蛋白质分类 |
1.2.2 蛋白质的生物活性 |
1.3 酪蛋白性质及其应用 |
1.3.1 组成 |
1.3.2 分子结构 |
1.3.3 胶束结构 |
1.3.4 重要功能性质及其应用 |
1.4 蛋白质的改性技术 |
1.4.1 物理改性 |
1.4.2 化学改性 |
1.4.3 酶法改性 |
1.5 美拉德反应途径蛋白质改性及其研究进展 |
1.5.1 美拉德反应机制 |
1.5.2 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影响 |
1.5.3 对蛋白质生物活性的有益影响 |
1.5.4 对蛋白质生物活性的不良作用 |
1.6 转谷氨酰胺酶途径蛋白质改性及研究进展 |
1.6.1 转谷氨酰胺酶的性质 |
1.6.2 转谷氨酰胺酶的安全性及交联产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
1.6.3 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1.6.4 转谷氨酰胺酶途径糖基化修饰 |
1.7 免疫 |
1.7.1 免疫系统的组成 |
1.7.2 免疫系统的作用 |
1.7.3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
1.7.4 免疫分子 |
1.7.5 食品成分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1.8 肠道屏障功能 |
1.8.1 物理屏障 |
1.8.2 化学屏障 |
1.8.3 微生物屏障 |
1.8.4 免疫屏障 |
1.8.5 食品成分对肠道的健康作用 |
1.9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9.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9.2 主要研究内容 |
1.9.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2 试验材料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制备 |
2.3.2 消化物的化学分析 |
2.3.3 消化物对小鼠免疫细胞的作用 |
2.3.4 消化物对小鼠体内免疫的作用 |
2.3.5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2.3.6 消化物对受损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
2.3.7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三章 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化学分析 |
3.1 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化学特征 |
3.1.1 基本化学特征 |
3.1.2 消化物氨基酸的组成 |
3.1.3 消化物的糖基化位点 |
3.2 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化学特征 |
3.2.1 基本化学特征 |
3.2.2 消化物氨基酸的组成 |
3.2.3 消化物的糖基化位点 |
3.3 讨论 |
3.3.1 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 |
3.3.2 酶法糖基化修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
4.1 乳糖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
4.1.1 消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
4.1.2 消化物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
4.1.3 消化物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
4.1.4 消化物对免疫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4.2 乳糖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正常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
4.2.1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2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
4.2.3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2.4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
4.3 乳糖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状态影响 |
4.3.1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2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
4.3.3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3.4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
4.4 精准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
4.4.1 消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
4.4.2 消化物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
4.4.3 消化物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
4.4.4 消化物对免疫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4.5 精准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正常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
4.5.1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2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
4.5.3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5.4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
4.6 精准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状态影响 |
4.6.1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4.6.2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
4.6.3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6.4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
4.7 讨论 |
4.7.1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对体外免疫活性的影响 |
4.7.2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对体内免疫活性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5.1 乳糖糖基化对消化物提高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5.1.1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 |
5.1.2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
5.1.3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5.1.4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抗菌活性和细菌移位的影响 |
5.1.5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5.2 乳糖糖基化对消化物改善受损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5.2.1 丙烯酰胺对小肠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
5.2.2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
5.2.3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
5.2.4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5.2.5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5.3 精准糖基化对消化物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5.3.1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 |
5.3.2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
5.3.3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5.3.4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抗菌活性和细菌移位影响 |
5.3.5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5.4 精准糖基化对消化物改善受损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5.4.1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
5.4.2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
5.4.3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5.4.4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5.5 讨论 |
5.5.1 蛋白质糖基化与其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改善作用 |
5.5.2 蛋白质糖基化与其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改善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谷氨酰胺调控猪肠道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抗病毒天然免疫 |
1.1.1 抗病毒天然免疫概述 |
1.1.2 模式识别受体简介 |
1.1.3 I型干扰素 |
1.2 谷氨酰胺及其生物学功能 |
1.2.1 谷氨酰胺简介 |
1.2.2 谷氨酰胺的代谢 |
1.3 谷氨酰胺的信号通路 |
1.3.1 谷氨酰胺对肠道屏障信号通路的影响 |
1.3.2 谷氨酰胺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 |
1.3.3 谷氨酰胺对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 |
1.3.4 谷氨酰胺对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 |
1.3.5 谷氨酰胺对mTORC1信号通路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菌株、毒株与质粒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相关试剂的配制 |
2.2 细胞培养与处理 |
2.2.1 细胞培养 |
2.2.2 细胞处理 |
2.3 病毒感染 |
2.3.1 病毒的扩增 |
2.3.2 病毒感染猪肠上皮细胞 |
2.4 病毒滴度的测定 |
2.4.1 空斑实验 |
2.5 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2.5.1 载体的制备 |
2.5.2 插入片段的制备 |
2.5.3 连接和转化 |
2.5.4 筛选 |
2.5.5 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2.6 敲低细胞系的构建 |
2.6.1 细胞转染 |
2.6.2 慢病毒感染 |
2.6.3 稳转细胞株的筛选 |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7.1 细胞RNA的提取 |
2.7.2 反转录 |
2.7.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8 免疫印迹 |
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谷氨酰胺诱导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
3.2 谷氨酰胺促进细胞抗病毒反应 |
3.3 谷氨酰胺通过激活IRF3诱导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
3.4 谷氨酰胺通过激活TBK1诱导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
3.5 谷氨酰胺通过激活mTORC1诱导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
3.6 谷氨酰胺通过m TORC1 激活TBK1-IRF3 信号通路 |
第四章 讨论、结论及创新点 |
4.1 讨论 |
4.2 结论 |
4.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8)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类风湿关节炎 |
1.1 疾病介绍 |
1.2 滑膜成纤维细胞代谢与类风湿关节炎 |
1.3 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 |
2.IL-21/IL-21R信号转导途径 |
2.1 IL-21/IL-21R产生及来源 |
2.2 IL-21/IL-21R对疾病的调节 |
2.3 IL-21/IL-21R与类风湿关节炎 |
3.JAK/STAT信号通路与类风湿关节炎 |
3.1 JAK/STAT信号通路 |
3.2 基本过程及调节 |
3.3 JAK/STAT与类风湿关节炎 |
4.川陈皮素药理性作用 |
4.1 名称介绍 |
4.2 药代动力学 |
4.3 药理作用 |
5.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一部分 :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体外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1.3 实验过程 |
1.4 实验分析 |
1.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川陈皮素对MH7A细胞活力的影响 |
2.2 川陈皮素能够抑制IL-21受体的表达 |
2.3 川陈皮素抑制IL-21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 |
2.4 川成皮素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 |
2.5 川陈皮素抑制IL-21 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 |
2.6 川陈皮素的作用通过JAK1/STAT3 信号通路介导 |
讨论 |
研究结论 |
第二部分 :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体内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1.3 实验试剂配置 |
1.4 实验过程 |
1.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模型成功率检测 |
2.2 形态学分析表明川陈皮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改善作用 |
2.3 ELISA检测IL-21R、TNF-α、IL-6、HMGB1、MMP-3及MMP-13 提示川陈皮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炎症的的抑制效应 |
2.4 RT-PCR检测IL-21R、TNF-α、IL-6、MMP-3、MMP-13从m RNA水平进一步表明川陈皮素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炎症的水平 |
2.5 Western-blot检测IL-21R、TNF-α、IL-6、MMP-3、MMP-13、JAK1/STAT3从蛋白水平进一步充分表明川陈皮素的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抑制作用 |
讨论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细胞介素21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黑灵芝多糖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饮食、炎症与肺损伤 |
1.2 急性肺损伤的研究概况 |
1.2.1 急性肺损伤的概述 |
1.2.2 ALI发病机制与炎症的关系 |
1.2.3 ALI与TLR4/NF-κB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1.2.4 ALI的治疗药物概况 |
1.3 黑灵芝多糖的研究进展 |
1.4 代谢组学及其研究进展 |
1.4.1 代谢组学概述 |
1.4.2 代谢组学的研究过程 |
1.5 代谢组学在肺损伤疾病领域的应用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6.1 课题的意义及目的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6.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黑灵芝多糖对LPS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黑灵芝多糖的制备 |
2.3.2 大鼠LPS炎症模型建立及分组 |
2.3.3 血常规检测 |
2.3.4 脏器指数的测定 |
2.3.5 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NO和细胞因子含量测定 |
2.3.6 肺组织病理学形态检测 |
2.3.7 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TLR4与NF-κB表达情况 |
2.4 数据分析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PSG对LPS所致ALI大鼠血液中白细胞的影响 |
2.5.2 PSG对LPS所致ALI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2.5.3 PSG对LPS所致ALI大鼠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2.5.4 PSG对LPS诱导ALI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NO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
2.5.5 PSG对LPS诱导ALI大鼠TLR4和NF-κB p65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灵芝多糖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血清和尿液代谢谱的多元统计分析 |
3.3.2 血清和尿液中差异代谢物鉴定 |
3.3.3 血清和尿液中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
3.3.4 肺组织代谢谱的多元统计分析 |
3.3.5 肺组织中代谢差异物鉴定 |
3.3.6 肺组织中差异代谢物的相关代谢通路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灵芝多糖基于肠道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作用机理初探 |
4.1 引言 |
4.2 材料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大鼠肠道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和IL-10含量测定 |
4.3.2 空肠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检测 |
4.3.3 大鼠盲肠内容物SCFAs含量测定 |
4.3.4 盲肠内容物代谢组学测定 |
4.4 数据分析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PSG对LPS诱导ALI大鼠肠道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
4.5.2 PSG对LPS诱导ALI大鼠肠道组织中IL-1β、IL-10的影响 |
4.5.3 PSG对LPS诱导ALI大鼠小肠组织中TLR4和NF-κB的影响 |
4.5.4 PSG对LPS诱导ALI大鼠盲肠内容物中SCFAs的影响 |
4.5.5 PSG对LPS诱导ALI大鼠盲肠内容物代谢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黑灵芝多糖对急性肺损伤代谢组学的整合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整合构建血清、肺组织、尿液和盲肠内容物中差异代谢物总相关代谢通路 |
5.2.1 能量代谢通路与ALI发生机制及PSG保护机制 |
5.2.2 氨基酸类相关代谢通路与ALI发生机制及PSG保护机制 |
5.2.3 脂质类相关代谢通路与ALI发生机制及PSG保护机制 |
5.3 关键差异代谢物与WBC、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3.1 能量代谢通路相关的差异物与WBC、NO和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3.2 氨基酸代谢通路相关的差异物与WBC、NO和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3.3 脂质类代谢通路的差异物与WBC、NO和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谷氨酰胺对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酒精性肝损伤概述 |
1.1.1 酒精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 |
1.1.2 酒精性肝损伤的病理学特点 |
1.1.3 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
1.2 酒精性肝损伤的机制 |
1.2.1 乙醇导致的肝损伤 |
1.2.2 对损伤的炎症反应 |
1.2.3 胃肠道通透性变化与微生物群 |
1.2.4 NFκb与酒精性肝损伤 |
1.3 谷氨酰胺 |
1.3.1 谷氨酰胺概述 |
1.3.2 谷氨酰胺的功能与应用 |
1.4 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
第2章 前言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 |
3.1.2 实验动物 |
3.1.3 仪器设备 |
3.1.4 实验试剂 |
3.1.5 溶液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流程图 |
3.3 动物实验 |
3.3.1 检测谷丙谷草转氨酶活性 |
3.3.2 制作小鼠肝组织切片 |
3.3.3 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的肝脏损伤情况 |
3.3.4 过碘酸希夫染色法染色后观察小鼠肝脏中糖原的情况 |
3.3.5 天狼猩红染色法染色后观察小鼠肝组织纤维化 |
3.3.6 Hoechst33258 试剂盒检测小鼠肝细胞中凋亡情况 |
3.3.7 蛋白免疫印迹 |
3.4 细胞实验 |
3.4.1 细胞培养 |
3.4.2 免疫印迹蛋白检测 |
3.4.3 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蛋白表达结果 |
3.4.4 CCK-8细胞活性检测 |
3.5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动物试验 |
4.1.1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酶活性以及肝脏指数的检测 |
4.1.2 HE染色结果及肝细胞坏死评分 |
4.1.3 过碘酸希夫氏染色结果 |
4.1.4 天狼猩红染色结果 |
4.1.5 肝组织Hoechst33258 染色结果 |
4.2 细胞试验 |
4.2.1 L02细胞生存率检测 |
4.2.2 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蛋白表达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中谷氨酰胺与转氨酶和肝组织损伤的关系 |
5.2 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中谷氨酰胺和糖原储备的关系 |
5.3 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中谷氨酰胺和细胞凋亡的关系 |
5.4 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中谷氨酰胺对肝细胞应激分子HSP70的影响 |
5.5 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中谷氨酰胺和CYP2E1的关系 |
5.6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过程谷氨酰胺与NF-κB的关系 |
5.7 谷氨酰胺与酒精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
5.8 问题与展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7章 英文缩写词表 |
第8章 附录Ⅰ图及说明 |
第9章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谷氨酰胺在免疫细胞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膀胱肿瘤微环境中谷氨酰胺对PD-L1/PD-1介导的免疫逃逸的作用[D]. 韩文凯. 青岛大学, 2021(02)
- [2]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D]. 孙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3]结直肠癌微环境乳酸与巨噬细胞炎症小体的相关机制研究[D]. 胡滢.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4]营养调控对免疫细胞代谢重编程的研究进展[J]. 潘晓花,潘礼龙,孙嘉. 食品科学, 2021(15)
- [5]阿奇霉素通过ATF4-GPT2-α-KG/Succinate-HIF-1α通路激活巨噬细胞M2极化[D]. 伊九.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与肠屏障功能研究[D]. 时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谷氨酰胺调控猪肠道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D]. 焦珂.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研究[D]. 刘中兵. 苏州大学, 2020(06)
- [9]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黑灵芝多糖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D]. 李露. 南昌大学, 2020(01)
- [10]谷氨酰胺对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D]. 郭威.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