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首例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文献综述)
张樱[1](2021)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单倍体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ID-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10月接受HID-HSCT的76例SAA患者临床资料。男性50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为16岁(3~52岁),SAA-Ⅰ型患者49例,SAA-Ⅱ型患者18例,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患者9例。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5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61例。预处理方案:环磷酰胺(Cy)+氟达拉滨(Flu)+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预处理患者46例,白消安(Bu)+CY+Flu+ATG方案预处理患者30例。结果3例患者移植后骨髓抑制期死亡;73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2(9~21)d;除3例早期死亡患者外,8例患者移植后未获得血小板重建,65例患者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4(9~90)d。原发性植入失败发生率为5.5%,继发性植入失败发生率为5.5%。Ⅱ~Ⅳ°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38.4%,Ⅲ~Ⅳ°aGVHD发生率16.4%,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发生率为35.8%,广泛型cGVHD发生率为22.4%,中位随访时间为19.5月(1~75月),预期5年总生存率(OS)为(78.6±5.0)%,无失败生存率(FFS)(75.9±5.1)%,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20.2%±4.9)%。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大于35岁,移植前铁蛋白大于1500ng/ml,HCT-CI评分大于等于3分,起病中性粒细胞数大于1×109/L,发生Ⅲ~Ⅳ°aGVHD为影响患者的OS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3,0.004,0.02,0.014,0.001)。发生植入失败的患者FFS明显低于其他患者(37.5%对 84.4%,P<0.001)。结论:HID-HSCT是治疗SAA的有效方法,在儿童青少年以及年轻患者中疗效较好,发生重度aGVHD以及严重感染仍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原因,加强对重度aGVHD以及感染的防治对于提高疗效至关重要。目的 评价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移植后造血重建以及植入失败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进行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11例患者首次移植后均获得植入,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0d(8~23d),血小板植活时间中位数为11d(移植后8~28d),三例患者出现植入失败,其中2例行二次移植,1例血象恢复达到长期稳定植入,另1例造血重建后再次出现植入失败。中位随访时间为53(5~135)个月,全部11例患者均生存,植入失败率为27.3%(3/11),9例患者长期血象正常。结果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长、移植前骨髓细胞增生较活跃、移植物中CD3+T细胞数量少、移植后未应用免疫抑制剂与植入失败可能相关。结论: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良好的长期生存率,植入失败仍是最主要的问题,移植前预处理以及移植后环孢素的应用均有助于长期稳定植入。
王博媛[2](2021)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输血依赖性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ransfusion dependent 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TD-NSAA)是指在未发展成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常规有一项符合SAA,需依赖输注血制品的NSAA。国际AA指南推荐TD-NSAA进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的免疫抑制治疗。但其起效缓慢,易合并感染且复发率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有效治疗手段,并且对于缺少HLA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单倍体移植极大地缓解了造血干细胞供者缺乏的困境。本研究旨在对接受Allo-HSCT治疗的TD-NSA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单倍体移植(Haplo-HSCT)的患者对比分析临床疗效及存活情况,评价其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本次研究收集并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自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24例TD-NSAA患者资料,采用以改良Bu/Cy+Flu+ATG为主的预处理方案,并以CsA+吗替麦考酚酯(MMF)+短程甲氨蝶呤(MTX)为主的方案预防及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对其临床治疗、植入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观察患者造血重建情况、植入情况、感染及GVHD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总体生存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并检索中国知网、Pub Med等数据库,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对该疾病的治疗和移植后并发症的处理等进一步作总结分析。结果:造血功能重建结果:植入成功率91.67%。中性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11(8~20)天,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2.5(10~22)天。至随访结束:24例患者移植后发生急性GVHD患者10例,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22.5(20-99)天,发生慢性GVHD患者12例。发生菌血症患者1例(4.17%),CMV血症12例(50%),EBV血症11例(45.83%),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10例(41.67%)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1例(4.17%)。结论: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TD-NSAA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作为TD-NSAA治疗的方案。2.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D-NSAA与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D-NSAA,成人组与儿童组总生存率及移植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D-NSAA,移植后相关并发症、GVHD的发生率较高。
韦中玲,蒋艺枝,黄来全,严家炜,余正芝,王娜娜,黄辰,王然,黄东平[3](2021)在《同胞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非血缘脐血输注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同胞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仍然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是随着患者年龄增长,移植疗效明显下降。目的:探讨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非血缘脐血输注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非血缘脐血联合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1)4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40岁,诊断至移植的中位时间为2.5个月;同胞供者采集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非血缘脐血采用单份,HLA配型≥4/6相合;(2)输注同胞供者干细胞中位总有核细胞为13.67×108/kg,中位CD34+细胞数为2.7×106/kg;输注非血缘脐血干细胞中位总有核细胞为2.1×107/kg,中位CD34+细胞数为1.21×105/kg;(3)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0 d、+20 d;(4)移植后1例患者为同胞供者嵌合,3例患者为双供者混合嵌合;至随访日,3例双供者混合嵌合患者中,1例转为非血缘脐血完全植入,1例转为同胞供者完全植入,1例患者出现供受者混合嵌合,因感染而放弃治疗;(5)1例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均为0%;(6)2年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为75%,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复发生存率为100%;(7)结果表明,同胞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非血缘脐血输注治疗年龄稍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疗效肯定,但2种供者干细胞的植入动力学值得进一步研究。
魏元凤,黄东平[4](2020)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近年来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失败等仍是患者非复发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目的: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状及进展。方法:中文检索词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同胞全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英文检索词为"aplastic anemia,matched sibling don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unrelated don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年1月至2019年9月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发表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的文献,最终选择55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同胞全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目前首选的移植方式;对于无同胞全合供者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一线治疗可以选择无关供者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缺乏全合供者时,单倍体移植和脐血移植亦为不错的选择。
杜胜男[5](2019)在《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意义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并分析其动态变化,来早期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早期植入情况和早期预测HSCT的复发风险,从而可以进行合适的干预治疗,以达到降低移植失败率的目的。同时对比脐血移植(CBT)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早期植入的规律。方法行allo-HSCT治疗多种恶性及非恶性难治性血液病15例。其中,中位年龄16岁(0.8-60岁),中位体重42 kg(8-80 kg)。急性白血病(AL)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5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2例,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AS)1例。在15例患者中,行PBSCT有5例,输入的中位有核细胞数为85.60 x 10^7/kg(69.90-109.90 x 10^7/kg),CD34+细胞计数为39.80 x 10^5/kg(30.70-49.40 x 10^5/kg)。而CBT有10例,输入的中位有核细胞数为8.91 x 10^7/kg(3.84-11.00 x 10^7/kg),CD34+细胞计数为2.50 x 10^5/kg(1.34-4.57 x 10^5/kg)。收集患者移植后至少15天的外周血样本,使用插入或缺失多态性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Indel-qPCR)定量检测微嵌合体。结果15例患者中,15例(100%)获得了中性粒细胞植入和11例(73.3%)获得了血小板植入。13例患者通过微嵌合体的检测达到了完全供者嵌合(CDC)。在10名达到CDC并且没有混合嵌合增加(IMC)中,9名获得完全植入,1名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还未植入;3名达到CDC后出现1次IMC的患者中,中性粒细胞全部植入成功,血小板有2名成功植入;在2名出现多次IMC且始终未达到CDC的患者中,2名血小板未植入。在15例患者中,1例出现多次IMC的患者复发。在11例可评估的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了II-IV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在存活超过100天的患者中,没有患者发生慢性GVHD。迄今为止,15名患者中有13名存活,中位生存时间为4.7个月(0.9-11.0月)。总生存率(OS)为86.7%。结论1.Indel-qPCR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检测微嵌合体的方法,可以作为早期预测植入和复发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2.通过对CBT和PBSCT的植入对比,虽然PBSCT血小板植入优于CBT,但是两者中性粒植入无明显不同,两者的总生存率也无明显不同,说明CBT可以作为治疗血液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孔令军[6](2018)在《单中心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生存随访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免疫抑制治疗(IST)是当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及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 SAA)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整理本中心SAA患儿资料,分析SAA患儿HSCT和IST整体治疗的疗效、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IST中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LG)和HSCT中不同移植方式的并发症、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年2月至2017年11月诊断为SAA或VSAA、并接受HSCT或IST治疗的19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6例,女90例,HSCT组30例,IST组166例。根据患儿发病年龄、性别、疾病危险度、诊断至治疗间隔时间进行分层分析;比较分析其总体疗效(总体生存率);并分别比较HSCT和IST、r-ATG和p-ALG、HSCT不同移植方式疗效及其并发症,随访生存时间并进行相关分析。组间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不同治疗方法患儿的总缓解率(OR)、5年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使用Kaplan-Meier分析法。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HSCT组与IST组入组患儿相比较在年龄、性别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在疾病严重程度、诊治间隔时间方面有统计学差异。2:196例患儿5-OS为98.3±1.0%,其中IST组93.3±4.6%,HSCT组99.4±0.6%,(P=0.07);5-PFS为72.7±3.7%,其中IST组69.3±4.2%,HSCT组93.3±4.6%,(P=0.031)。按年龄≤6岁和>6岁分组OR分别为70.31%、81.06%(P=0.136);按性别男性和女性分组OR分别为80.19%vs74.44%(P=0.436);按疾病严重程度SAA和v SAA分组OR分别为72.82%vs82.80%(P=0.048);按诊治间隔时间≤30天和>30天分组OR分别为82.31%vs54.88%(P=0.012)。初诊外周血常规计数,按PLT≤10×109/L和>10×109/L分组OR分别为73.47%vs78.91%,(P=0.577);按Hb≤60g/L和>60g/L分组OR分别为73.47%vs78.91%,(P=0.185);按ANC≤0.5×109/L和>0.5×109/L分组OR分别为80.73%vs73.111%,(P=0.179)。根据治疗后第6个月治疗是否缓解(OR)两组之比为92.14vs41.11%,(P=0.000)。3:HSCT组与IST组二组在3、6、9个月的血常规对比分析,P值均小于0.05;12个月的白细胞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在3、6、9、12个月的OR分别为93.33%vs52.41%、83.33%vs69.28%、86.67%vs71.08%、93.33%vs71.08%;P值分别为0.002、0.032、0.048、0.041。二组在初诊男性治疗组、女性治疗组、≤6岁治疗组、>6岁治疗组、SAA治疗组、v SAA治疗组、≤30天治疗组和>30天治疗组OR相比较分别为78.02%vs93.33%、70.67%vs93.33%、67.2%vs81.82%、77.88%vs100%、72.54%vs100%、78.13%vs93.1%、77.78%vs100%、65%vs92.31%,P值分别为0.215、0.069、0.470、0.023、0.515、0.132、0.352、0.029。二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8例(60.00%)、58例(35.92%),(P=0.386),主要为脓毒血症、肺部感染、真菌感染。其中两组疱疹病毒感染分别为7例(23.33%)、5例(3.01%),(P=0.000)。4:IST组,r-ATG组和p-ALG组5-PFS分别为69.6±5.2%、69.1±6.8%,(P=0.59)。二组3、6、9个月的血常规白细胞计值对比分析,P分别为0.012、0.015、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9个月时r-ATG组血白细胞恢复较p-ALG组慢;12个月的白细胞计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G标准剂量组和ATG小剂量组5-PFS分别为73.5±5.4%Vs 49.0±14.8%,(P=0.246)。r-ATG和p-ALG应用时易出现类过敏反应,r-ATG组52例(50.49%),p-ALG组21例(33.33%%),(p=0.034),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头痛等;应用后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清病样反应,r-ATG组64例(62.14%),p-ALG组38例(60.32%),(p=0.958),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和关节肿痛等。5:HSCT组,同胞全相合(MSD)和非MSD 5-PFS分别为90.9±8.7%、94.7±5.1%(P=0.67);HSCT前已IST治疗和未IST治疗5-PFS分别为94.7±5.1%、90.9±8.7%,(P=0.70)。MSD、非MSD GVHD发生率为a GVHDⅠ度4例(33.33%)、7例(38.89%),(P=0.826),Ⅱ度及以上2例(16.67%)、8例(44.44%),(P=0.023);c GVHD2例(16.67%)、10例(55.56%),(P=0.004)。HSCT前已IST和未IST治疗出现GVHD的发生率为a GVHDⅠ度4例(40.00%)、7例(35.00%),(P=0.848),Ⅱ度及以上4例(40.00%)、6例(30.00%),(P=0.187);c GVHD3例(30.00%)、9例(45.00%),(P=0.192)。结论(1):HSCT较IST治疗总体疗效好,遗憾是没有对生存质量及医疗费用比较。(2):初诊性别、年龄、初诊外周血常规对预后无影响,而初诊疾病危险度高、诊治间隔时间长、治疗第6个月反应差是预后的危险因素;HSCT较IST治疗血象恢复快,但感染发生率相当。(3):r-ATG和p-ALG治疗的总体疗效相当但前者治疗后前9个月白细胞计值恢复慢,且更容易出现类过敏反应;两组治疗后出现血清病样反应的发生率相当。(4):HSCT供体选择、治疗前有无IST治疗与总体疗效无明显相关性,但发生Ⅱ度及以上a GVHD及c GVHD率MSD明显低。
邱大发[7](2016)在《脐带血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概况》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与临床实践证实,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相对于骨髓、外周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更加原始,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增殖分化、体外扩增等诸多优势。脐带血中的淋巴细胞没有受到外界抗原的刺激,免疫源性相对较弱。近几年,关于脐带血应用于血液病的治疗研究不断深入,本文作者从脐带血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中的作用,脐带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脐带血辅助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
朱华[8](2014)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抗HLA抗体对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目的:分析抗HLA抗体对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推动移植前抗体筛查--供体选择--预后评估--干预治疗--移植后随访的临床体系的建立,改善儿童再障移植的预后。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12年5月在我中心血液肿瘤科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1例重型再障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免疫磁珠流式液相芯片技术对患者移植前血清样本进行抗HLA抗体筛查及初筛阳性样本的特异性抗体检测。结合患者临床信息及移植预后,分析抗体产生的高危因素及抗体与移植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抗HLA抗体在移植前再障患儿检出率为54.9%(28/51),其中5.9%(3/51)是供体特异性抗HLA抗体(DSHA)。抗HLA抗体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相比,5年生存率较低(78.6%vs 100%,P=0.021),治疗相关死亡率较高(21.4%vs0%,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LA-I类抗体阳性(P=0.024,RR 12.853,95%CI 1.397–118.234)与年龄>10岁(P=0.027,RR 31.046,95%CI1.482–650.187)是治疗相关死亡的高危因素。植入失败率在抗体阳性组、阴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11.1%vs 4.3%,P=0.614)。结论:移植前预存抗HLA抗体是影响儿童再障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后不良因素。再障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前必须进行抗HLA抗体的筛查,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改善移植预后。第二部分照射与非照射预处理方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选择性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影响的对比:META分析目的:比较含照射预处理方案及不含照射预处理方案对重型再障患者选择性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为临床优化预处理方案改善移植预后提供定量研究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和CBM数据库(2000-2014),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4项临床观察性研究,包括照射组326个病例及非照射组345个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照射组的植入失败率与总体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非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2=97.1%;P<0.001,I2=63.9%)。小剂量照射组(200-400c Gy)植入失败率与总体生存率均低于非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2=97.2%;P=0.009,I2=47.9%)。儿童照射组与非照射组对比,植入失败率与总体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585,I2=0.0%;P=0.147,I2=35.5%)。结论:照射预处理(包括200-400c Gy小剂量照射)可降低再障选择性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失败风险,但患者总体生存率并未提高;临床移植医生必须结合其他植入失败的危险因素选择个体化最优治疗方案。儿童患者非照射组预后水平与照射组接近,推荐在儿童再障选择性供体移植使用非照射预处理方案;供受体HLA不全相合移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失败风险较高,推荐使用含小剂量照射预处理方案,改善移植预后。
孙璨[9](2014)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处理方案的初步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aemia,AA)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在1888年由Ehrich首先报道,后1904年由Chauffard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一名称。本病特征表现为骨髓增生极度低下,外周血中有两项或三项符合以下标准: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网织红细胞<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除防治出血、控制感染等支持治疗外,针对疾病本身的治疗很重要,目前以联合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thymocyte immunoglobulin,ATG)和环孢素A(cyclosporin A, CSA)的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为主。免疫抑制治疗是目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方法。主要适用于输血依赖性的非重型再障;年龄大于40岁的SAA或极重型再障(very severe aplastic anemia,VSAA);小于40岁的SAA或VSAA但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免疫抑制治疗起效时间一般在治疗后3-6个月内,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延迟至1年才起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治疗中单药的治疗反应率仅为30%~45%,而联合用药后其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A是目前标准的治疗方案。采用该方案的有效率可达到50%-80%,5年生存率可达75%-8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全相合同胞供者(matched sibling donor,MSD)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成为年龄小于40岁SAA患者的一线治疗,长期生存率高达70-90%。目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的主要预处理方案为以环磷酰胺为基础的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的预处理方案。近年文献报道采用该预处理方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植入率为85%-95%,仍有5%-15%的患者面临植入失败和移植后供者造血干细胞被排斥,这也是近年临床研究发现长期困扰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问题之一。因此如何增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植入和减少移植后排斥仍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问题。影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长期植入的因素包括供受者之间未能成功的建立起免疫耐受、严重感染、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植入细胞数不够、预处理强度及移植前免疫抑制治疗等。而研究表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生移植失败或排斥的经更强预处理的第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获得成功植入提示预处理免疫抑制的强度可能影响供者干细胞的持续植入。因此能否在以环磷酰胺为基础的预处理中进一步提高免疫抑制的强度以增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allo-HSCT的植入和减少移植后的排斥?我们在环磷酰胺为基础的预处理中加入氟达拉滨以提高预处理的免疫抑制强度,并对2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观察该具有更强免疫抑制的FBCA预处理方案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供者造血干细胞的持续植入的影响,分析患者长期生存及移植并发症等情况。方法研究对象:2000年1月到2011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接受异基因骨髓联合外周血或单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2例。其中男性为12例,女性为10例,年龄5-52岁,中位年龄21岁。诊断至进行移植的时间为1~125个月,中位时间为5个月。14例为全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8例为不全相合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22例中共12例在移植前接受包括环孢素在内的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均未接受ATG治疗。供受者血型相合12例,血型不合10例(主要不合2例,次要不合6例,主次均不合2例)。男供女7例,女供男8例,父母供子女4例。所入组病人在移植前均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及严重的真菌、细菌感染。供者的选择及HLA配型:再生障碍性患者的健康直系亲属作为供者选择人群。HLA配型检测采用直接核昔酸序列分(sequenceing-basedtyping,SBT)(高分辨分型或等位基因水平分型)的方法。HLA配型结果作为选择供者的主要评价标准,选择与患者HLA配型至少5/10相合的亲属作为供者。血型相合与否可不作为供者排除标准,但在HLA配型相合程度相同时可首选血型相合者作为供者。预处理方案:所有患者均接受FBCA预处理方案,具体为氟达拉滨(fludarabine, Flu)30mg/m2/d×5d,白舒非(Busulfex, Bu)3mg/kg×2d(2000年至2004年间患者采用口服方式,2004年以后患者均使用静脉方式),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TX)60mg/kg/d×2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即复宁)2.5mg/kg/d×5d。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移植:供者接受干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d)连续皮下注射5~6天,于动员第4天,采集骨髓干细胞,第5天,应用血细胞分离机(CS3000plus)采集干细胞1~2次,每次循环血量10~12L,过程中予枸橼酸钠抗凝。22例患者移植输入的中位有核细胞数为7.8(3.1~13.9)×108/kg(受者体重),中位CD34+细胞数为8.0(4.2~13.5)×106/kg。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防治: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联合应用环孢素A、短程甲氨碟呤(MTX,+1d15mg/m2,+3d、+6d、+11d10mg/m2),移植-1天开始予环孢素3~4mg/(kg·d),使血药浓度维持在100-300ng/ml。发生急性GVHD时,加用甲泼尼龙(1~2mg/kg·d)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部分病情严重者予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出血性膀胱炎(hemorrhagic cystitis,HC)的防治:预处理期间采用水化、碱化、美司钠解救、强迫利尿等方法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HC的治疗:碱化、水化、强迫尿液;根据HC的病因采用抗病毒、控制GVHD等处理;必要时血小板输注。感染的预防:移植前予肛肠科、妇产科、口腔、眼科、耳鼻喉科会诊,清除隐匿的感染病灶。移植前口服肠道不吸收抗生素以清洁肠道,予更昔洛韦预防病毒感染。所有患者入住空气层流间全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及陪护人员做好消毒工作。移植后粒细胞缺乏时期予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植入状态观察:于移植后1月、3月、6月、12月、24月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STR-PCR)观察患者异基因干细胞植入、长期植入情况。数据分析:分析22例患者移植后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长期植入情况,分析患者长期生存及移植并发症情况。结果移植后患者均获得快速而持续的造血重建。22例患者中除3例因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外,19例患者均无病存活,中位存活时间为24个月(0.5月-140.5月)。造血重建:移植输入的中位有核细胞数为7.8(3.1~13.9)×108/kg(受者体重),中位CD34+细胞数为8.0(4.2~13.5)×106/kg。。所有患者均获得快速而持续的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血小板计数达到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5d(11~22d)和16d(12~27d)。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造血干细胞持续植入: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0天、+90天、+180天、+360天、+720天分别对存活患者行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检测,除一例患者因重症肺部感染死亡于移植+15天、例患者于移植+45天因Ⅲ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一例患者于移植+150天死于重度巨细胞病毒肺炎外,移植后不同时间的STR-PCR结果均为完全供者嵌合体,无一例表现为混合嵌合体,表示供者造血干细胞的持续植入,无一例发生排斥。移植相关并发症:(1)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2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移植后共有2例(9.1%)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中1例为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其具体表现仅为皮肤局部骚痒,无需糖皮质激素治疗;另一例为Ⅲ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其具体表现为严重腹泻、便血及肝功能严重损害,经过大剂量泼尼龙冲击、FK-506等治疗无效,于移植+45天死亡。(2)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cGVHD):2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有3例(15.8%)患者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但症状均较轻微,仅表现为局限型。(3)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入组的22例患者移植后共有10例出现全血巨细胞病毒滴度升高,其中9例为巨细胞病毒血症,使用更昔洛韦治疗2周后全部转阴,有1例于移植后出现巨细胞病毒性疾病,为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经治疗无效死亡于移植+5月。(4)细菌及真菌感染: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于移植后出现重症肺部感染(真菌及细菌感染),经强效、广谱抗细菌及抗真菌治疗无效,死亡于移植+15天;2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有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移植后出现真菌及细菌败血症,1例表现为肠道感染,1例表现为口腔感染,均在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得到控制。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止至2013年6月1日,随访1~14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19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病生存。2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年累计生存率为86.4%,死亡事件主要发生移植后半年,半年后进入平台期。结论1、采用更强免疫抑制的FBCA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重型再障患者获得供者造血干细胞的稳定持续植入;2、患者的移植相关并发症如急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肝静脉闭塞综合征(hepatic vein occlusion disease, HVOD),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等并无明显增加。
吕连华,勾宗蓉,李圃,丁银环,王开正,冯建军[10](2011)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AA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AA的认识已从一组以形态学改变为基础的综合征,转变为由造血干细胞衰竭、免疫介导的造血干细胞损伤及造血微环境缺陷等因素引发的一类疾病。按其病理机制对AA进行分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AA的病因和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二、国内首例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首例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提纲范文)
(1)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分析 |
中文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
中文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题录 |
致谢和憧憬 |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输血依赖性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病例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后置环磷酰胺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同胞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非血缘脐血输注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1.3.4 病例资料 |
1.4 方法 |
1.4.1 干细胞动员、采集和输注 |
1.4.2 预处理方案 |
1.4.3 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 |
1.4.4 支持治疗 |
1.4.5 干细胞植入评估 |
1.4.6 随访和生存分析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试验流程图 |
2.3 非血缘脐血配型情况 |
2.4回输的干细胞计数 |
2.5 干细胞植入情况 |
2.6 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监测嵌合状态 |
2.7 染色体监测 |
2.8 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 |
2.9 随访与生存分析 |
2.1 0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Discussion |
(4)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缩略语: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入选标准 |
1.3 质量评估 |
2 结果Results |
2.1 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
2.1.1 年龄 |
2.1.2 移植物 |
2.1.3预处理 |
2.1.4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 |
2.2 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 |
2.2.1 移植物 |
2.2.2 预处理 |
2.2.3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 |
2.3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
2.3.1 移植物 |
2.3.2 预处理 |
2.3.3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 |
2.4 脐血移植 |
2.4.1 移植物 |
2.4.2 预处理 |
3 总结Conclusions |
(5)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意义分析 |
前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单中心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生存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病例资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治疗方法 |
3.病理分型及疗效判断 |
4.随访及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病例基本特征 |
2.血液学应答 |
3.各观察阶段两组治疗缓解率 |
4.转化病例 |
5.死亡病例及死因 |
6.预后因素分析 |
7.不良反应与毒性 |
8.生存分析 |
讨论 |
1 HSCT 是发展重点 |
2 IST 在一定时间内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
3 不良反应需重视 |
4 防控感染需贯彻始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7)脐带血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脐带血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作用 |
2 脐带血治疗重型 β 地中海贫血 |
3 脐带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
4 脐带血辅助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 |
5 小结 |
(8)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部分 抗HLA抗体对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抗体干预治疗一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病例报道)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照射与非照射预处理方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选择性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影响的对比:META分析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NEWCASTLE - OTTAWA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 COHORT STUDIES |
附录 2 博士期间论文 |
(9)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处理方案的初步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1. 再生障碍性贫血概述 |
2.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和分型 |
4.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评价 |
5.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
6. 本研究的目的 |
一、研究对象 |
1.1 资料收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患者诊断标准 |
1.5 供者选择标准 |
1.6 病人特点 |
二、研究方法 |
2.1 患者移植前准备 |
2.2 干细胞动员、采集、移植 |
2.3 预处理方案 |
2.4 并发症及其防治 |
2.5 支持治疗 |
2.6 研究终点 |
2.7 统计学分析 |
三、疗效评估标准 |
3.1 造血重建 |
3.2 植入标志和造血嵌合体检测 |
3.3 移植相关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
四、结果 |
4.1 造血重建 |
4.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造血干细胞持续植入 |
4.3 移植并发症 |
4.4 随访结果 |
五、讨论 |
5.1 增强预处理免疫抑制强度后有利于SAA患者的植入、长期植入率 |
5.2 增强预处理免疫抑制强度后并不增加SAA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
5.3 增强预处理免疫抑制强度后SAA患者的长期生存及生存质量情况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1 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缺陷 |
1.2 免疫异常 |
1.2.1 T细胞异常 |
1.2.2 细胞因子 |
1.2.3 AA与间充质细胞 |
1.3 造血微环境改变 |
1.4 遗传因素 |
1.5 化学毒物、药物、病毒、电离辐射 |
2 治 疗 |
2.1 西医治疗 |
2.1.1 AA治疗整体策略 |
2.1.2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AA |
2.1.2.1 BMT 来自HLA相匹配的同胞骨髓供者的移植, 效果最为理想。 |
2.1.2.2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2.1.2.3 脐血移植 |
2.2 中医治疗 |
3 结 语 |
四、国内首例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 张樱.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输血依赖性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临床观察[D]. 王博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同胞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非血缘脐血输注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J]. 韦中玲,蒋艺枝,黄来全,严家炜,余正芝,王娜娜,黄辰,王然,黄东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13)
- [4]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状[J]. 魏元凤,黄东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19)
- [5]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意义分析[D]. 杜胜男. 东南大学, 2019(05)
- [6]单中心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生存随访分析[D]. 孔令军. 苏州大学, 2018(01)
- [7]脐带血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概况[J]. 邱大发.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3)
- [8]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D]. 朱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5)
- [9]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处理方案的初步临床研究[D]. 孙璨.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10]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J]. 吕连华,勾宗蓉,李圃,丁银环,王开正,冯建军. 医学综述, 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