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通气相关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胡建华,敖琳,张小萍[1](2021)在《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某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86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是否并发VAP分为两组,发生VAP组13例,未发生VAP组73例。收集资料,分析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并发VA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5 d、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意识障碍、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15 d、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是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并发VAP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结论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并发VAP与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合并基础疾病、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使用抗菌药物、血清白蛋白水平密切相关,临床需针对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措施干预,以避免VAP发生。
吴意[2](2021)在《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循证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全面考虑患者撤机前期和撤机期的护理过程,构建本土化的科学、实用、合理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国内医院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管理的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参考,细化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监测,利于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严格的检索策略,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对不同类型文献的质量评价工具和Johns Hopkins-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估法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独立评价,根据JBI(2014版)对干预性研究的证据预分级方法及文献证据推荐级别对提取的证据进行对照分级。结合Donabedian质量管理模式,从结构、过程、结果三个维度,通过小组讨论初步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运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建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括每条具体指标以及其计算公式和资料收集方法。运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等指标,对函询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来检验专家函询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各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值。研究结果:1本研究最终构建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40项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说明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两轮专家的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5、0.875,达到要求,说明专家对有创机械通气相关内容比较熟悉有较大把握,函询结果可信度较高。2在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上,指标重要性赋值均值在4.20-5.00之间;计算公式合理性赋值均数在4.27-5.00之间;资料收集可操作性赋值均数在4.13-5.00之间。表明在两轮专家函询后,各专家的意见趋向集中统一。变异系数(CV)均小于0.25。指标重要性、计算公式合理性、资料收集可操作性的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W):指标重要性(0.216、0.305)、计算公式合理性(0.205、0.241)、资料收集可操作性(0.193、0.306),P均小于0.01。说明专家函询结果是合理可信的。3以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各级各项指标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CR值均小于0.1,说明指标体系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较为满意。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1365、0.6250、0.2385,二级指标中权重值较高的分别为院感控制、业务培训考核、护理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效果评价等。研究结论:本研究将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Donabedian质量管理模式为基础构建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且权重合理。该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具体的反映出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管理过程,细化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监测,对改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护理服务质量起促进作用。
廉洁[3](2021)在《经皮气管切开术围术期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行气管切开术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术中采取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的措施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旨在探讨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对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气囊上滞留物清除的效果,以及对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和VAP发生率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属于实验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湖州市某三甲医院入住ICU,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气管切开术的62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使用常规护理措施,术中在经口插管气囊放气前采取常规负压吸引,吸除气囊上滞留物;实验组术前术后护理同对照组,术中在临床医师行常规消毒等操作时,研究者于患者床头实施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的措施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记录两组患者经口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前一天、气管切开术后48小时气囊上滞留物的细菌培养情况及VAP发生率例数。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两组经口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前一天的气囊上滞留物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切术后实验组患者气囊上滞留物菌落数(1.24±0.30)显着低于对照组(3.15±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有7例患者发生VAP(22.5%),实验组有1例患者发生VAP(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一致率合计为62.5%。3.两组患者气囊上滞留物培养致病菌阳性率在经口气管插管阶段、气切术前一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切术后48小时对照组(72.92%)显着高于实验组(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致病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分别分离出细菌115株、106株,其菌群类型和分布相近,两组患者细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对行气管切开术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术中采取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的措施可更有效减少气囊上滞留物细菌定植,降低了VAP发生率。2.两组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一致率为62.5%,表明VAP的发生与气囊上滞留物坠入下呼吸道有关。3.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能有效降低气囊上滞留物的致病菌阳性率,但对下呼吸道分泌物的致病菌阳性率无显着影响。4.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的细菌菌种、构成比较为相似。5.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张雯澜[4](2020)在《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ICU护理人员实施个性化评估及脱机护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机械通气患儿的脱机成功率。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文献回顾,选取与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相关的临床变量指标。前瞻性全样本纳入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符合纳入要求收治入儿童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的患儿,使用R语言统计软件将纳入样本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70%)和验证组(30%)。选择两个关键时间点(机械通气48~72小时内、和首次自主呼吸试验(SBT)前1小时内)分别采集各项临床变量指标,通过在建模组中将纳入的所有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有统计学差异(P≤0.2)的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方程中的影响因素(P<0.05)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内部检验。第二部分:根据前期构建的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脱机困难预测模型,在验证组患儿中进行模型的准确度和拟合度检验。准确度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完成,拟合度通过K-S校准曲线完成。其次,根据两个模型的预测概率分布规律,将脱机困难的危险程度划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等级,并比较分析不同危险等级中的组间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5例患儿,其中脱机困难发生率为47.8%。脱机困难组患儿的中位气管置管天数为15天,中位ICU住院天数为25天,中位脱机起始时间为第8天,脱机所花费的中位时间为7天,发生撤机失败9例(6.3%),与简单脱机组患儿机械通气的结局相比,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2、Logistic回归结果为,第一个时间点的模型1中进入回归方程的影响因素是:机械通气48~72小时内的首个肺部超声评分(OR=2.374,955CI1.729,3.420,P<0.001)和疾病危重度评分(OR=0.750,955CI0.619,0.885,P=0.001);第二个时间点的模型2中进入回归方程的影响因素是:首次自主呼吸试验前(SBT)1小时内的肺部超声评分(OR=3.420,955CI2.215,5.857,P<0.001)以及首次SBT30分钟时的呼吸浅快指数(RSBI值)(OR=2.178,955CI 1.078,4.633,P=0.035)。3、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中的检验结果是,两个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74和0.919,准确度较高。两个模型的拟合度通过K-S校准曲线图显示预测线与理想线未紧密贴合,表明模型的拟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4、建模组与验证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模型可在验证组中进行验证分析。两个模型在验证组中的AUC值分别为0.846和0.919。拟合度检验通过K-S校准曲线显示,两个模型的预测线与理想线的重合程度较建模组有提高,但仍然未紧密贴合,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一些差异。将脱机困难发生的危险程度根据预测概率的分布规律划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等级。脱机困难发生率、气管置管天数、ICU住院天数、脱机时间、脱机启动时间在三个不同危险等级中均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性。结论1、机械通气48~72小时内的肺部超声评分和小儿疾病危重度评分是第一个时间点机械通气患儿发生脱机困难的危险因素。其次,首次自主呼吸试验(SBT)前1小时内的肺部超声评分和SBT 30分钟时的呼吸浅快指数(RSBI值)是第二个时间点机械通气患儿发生脱机困难的危险因素。2、2个不同时间点的预测模型均能准确地识别出有脱机困难发生风险的患儿。通过列线图模型可快速地估算出患儿在不同时间点发生脱机困难的风险概率、以及引起脱机困难发生的主要原因。2个模型的整体准确度较高,拟合度稍欠佳,结合脱机困难危险程度的分层评估可帮助ICU护理人员进一步明确患儿发生脱机困难的危险度等级和不同阶段的危险度变化趋势。3、脱机困难危险等级的变化随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而增高,随之升高的是脱机困难的发生率、更长的脱机时间和ICU住院天数、以及更高的撤机失败率。模型1在机械通气48~72小时内应用,有更好的早期预测优势。模型2在脱机试验前应用,有更准确的脱机准备度评估优势。两个模型联合使用可弥补传统对患儿脱机困难预测方法的不足,指导护理人员在不同的脱机阶段进行准确的个体化评估和实施针对性的脱机护理。
尚飞[5](2020)在《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干预策略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干预策略的临床依从性及其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通过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优化目前现行的集束化干预策略,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指南的依从性,降低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及咨询肝移植科的临床医护人员,初步选定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可能危险因素,通过回顾《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核查表》以及肝移植患者的病历,收集临床资料。依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标准,根据是否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别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影响肝移植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2.依据肝移植科室完成的《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核查表》,回顾性统计集束化干预策略各措施和整体的落实情况,计算临床医护人员对集束化干预策略的依从性,找出集束化干预策略在临床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应用χ2检验,分析各措施依从性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系,验证目前现行的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各措施是否均可以降低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3.将前期调查分析得出的有效降低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措施与国内外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指南中推荐的措施相结合,确定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初稿。研究者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设计问卷,经过预调查后进行两轮的专家咨询,根据各专家对准则重要性评分的算数均数,计算得出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各准则的权重值,然后将权重值乘以各专家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各项预防措施评分的平均分值,取得分最高的前5项措施组成集束化干预策略,并制定相对应的实施细则。结果1.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意识状态、吸烟史、既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是否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呼吸机是否有效管理、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干预策略是否完全依从共10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移植患者的性别和肠内营养2项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12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最终得到4个变量(集束化干预策略未依从、无声门持续下吸引、吸烟史、年龄≥65岁),表明这4个变量是肝移植患者VAP发生的显着性影响因素(P<0.05)。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干预策略的5项措施中,无特殊禁忌者抬高床头30~45、每日唤醒和拔管的评估、口腔护理、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预防4项措施的依从性可以影响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P<0.05),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没有影响(P>0.05),按照以上顺序,医护人员对各项措施的依从性依次为53.5%,88.1%,76.2%,96.8%,98.4%。3.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适合纳入到肝移植患者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的措施有5项,分别是:每日唤醒和拔管评估;严格手卫生;无特殊禁忌者抬高床头30~45;口腔护理;持续声门下吸引。结论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和患者自身内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集束化干预策略未依从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影响显着。临床医护人员对集束化干预策略5项措施的依从性不尽相同,其中,无特殊禁忌者抬高床头30~45、每日唤醒和拔管的评估、口腔护理的依从性未达标(<95%),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临床有效性有待验证。通过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优化集束化干预策略用来预防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指南的依从性,降低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景珊[6](2020)在《ICU护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实践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了解山西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护士VAP防控实践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案在ICU护士VAP防控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提高护士VAP防控实践依从性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调查研究:2019年6月1日-2019年6月30日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护士VAP防控实践现状调查问卷、目标行为阶段调查问卷对山西省8所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共发放3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5份,问卷的有效应答率是95.45%。并采用自行设计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措施依从性观察表对1个ICU科室的护士进行依从性观察。干预研究:2019年7月1日-2019年11月30日采用方便抽样选取山西省某2所三甲综合医院,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将其中1所医院神经外科ICU符合纳入标准的65名护士作为干预组,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案;另1所医院神经外科ICU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护士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应用ICU护士VAP防控实践现状调查问卷、目标行为阶段调查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2个月对两组护士的实践现状得分、行为阶段、自我效能感得分进行调查,应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措施依从性观察表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对两组护士防控行为依从性进行监测,通过横向纵向比较,评价跨理论模型在ICU护士VAP防控行为实践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315名护士对VAP防控措施知识、行为平均得分分别是(11.36±2.04)分、(78.99±6.02)分;且二者呈正性相关关系(P<0.001)。315名护士VAP防控不同行为阶段人员分布为前意向阶段(8%),意向阶段(23%),准备阶段(25%),行动阶段(28%),维持阶段(16%);呼吸管路的更换、口腔护理执行率最高,达到75%以上;冷凝水的管理、手卫生依从率为50%60%之间;气囊压力的监测依从率为30%以上;床头抬高、早期康复训练、声门下分泌物吸引的依从性较低,不及30%。(2)影响ICU护士VAP防控实践现状的因素有:ICU专科资格证、职称、工作年限、科室的教育和培训、近3个月VAP培训的累积课时、VAP防控行为阶段。(3)干预后,两组护士VAP防控措施的知识、行为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行为依从性均有所提升,防控行为阶段发生正向转变;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干预组护士VAP防控措施的知识、行为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防控行为阶段及行为依从性的提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西省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VAP防控措施实践现状处于中等水平,各项措施依从性还有待提高,与指南要求仍有差距。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案和常规业务学习均能不同程度提高ICU护士VAP防控实践现状,前者效果优于后者,在临床上具有推广的价值。
陈元[7](2020)在《71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及早发、晚发新生儿VAP的差异性,为新生儿VAP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机械通气≥48小时的3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符合VAP诊断标准将332例患儿分为VAP组和非VAP组;根据发生VAP时机械通气时间将VAP组又分为早发VAP组(机械通气时间<5天)和晚发VAP组(机械通气时间≥5天)。对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合并症、机械通气情况、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探讨早发和晚发VAP的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情况:共332例患儿纳入研究,非VAP组261例,VAP组71例,其中早发VAP组24例,晚发VAP组47例,新生儿VAP发病率为21.4%。VAP组平均胎龄(31.7±4.8)周,平均出生体重(1830±973)g,非VAP组平均胎龄(35.5±3.7)周,平均出生体重(2596±851)g,非VAP组平均胎龄及出生体重均大于V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及治疗:VAP组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窒息的比例高于非V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AP组平均血清白蛋白(28.09±4.37)g/L,非VAP组平均血清白蛋白(30.28±3.53)g/L,VAP组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小于非VA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P组输入红细胞悬液比例高于非VA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机械通气及预后情况:与非VAP组相比,VAP组气管插管次数更多、机械通气时间更长、住院时间更长、病死率更高,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早发VAP和晚发VAP的比较:早发VAP组平均胎龄(33.6±4.7)周,平均出生体重(2197±1120)g,晚发VAP组平均胎龄(30.7±4.6)周,平均出生体重(1648±840)g,晚发VAP组平均胎龄及出生体重均小于早发V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晚发VAP组合并NRDS、BPD的比例高于早发VAP组,早发VAP组入院时合并危急重症比例高于晚发V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晚发VAP组输入红细胞悬液次数高于早发VAP组,且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长于早发V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小、出生体重低、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气管插管次数增多、住院时间延长、合并NRDS、合并窒息、白蛋白水平低、输入红细胞悬液(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早发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气管插管次数增多;影响晚发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气管插管次数增多、住院时间延长、合并NRDS(P<0.05)。结论:1.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插管次数越多、机械通气时间越长,新生儿VAP的发病率则越高;2.晚发VAP患儿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轻,合并NRDS和BPD的比例更高,而早发VAP患儿入院时合并危急重症比例更高;3.与早发VAP患儿相比,晚发VAP患儿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更长、住院期间输入红细胞悬液次数更多;4.影响早发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气管插管次数增多;影响晚发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气管插管次数增多、住院时间延长、合并NRDS。
张滢滢[8](2020)在《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及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并进行信效度评价,进一步明确量表的诊断阈值、风险等级及临床适用性,以期帮助临床医护人员早期筛查出ICU误吸高危患者,为今后采取针对性分级预防措施,降低ICU患者误吸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的初步构建通过文献分析、小组讨论、临床实践等方法,析出误吸发生的危险因素,初步确定量表条目池。运用德尔菲法对量表条目池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根据专家意见筛选、优化量表条目,构建《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初始版》。2.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的确定及信效度评价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运用《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初始版》对2019年1~11月入住于重症监护室的390例ICU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通过区分度分析法和频率分析法进一步筛选、精简量表条目。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各条目权重并重新赋值;采用ROC曲线明确量表的诊断阈值,并通过百分位数法界定量表的风险等级,确定正式版的《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通过内容效度、预测效度、结构效度评价量表效度;评定者间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评价量表信度。结果1.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初始条目池的形成通过文献分析法、小组讨论等研究方法,基于临床实践、参考其他误吸风险评估工具,初步确定了 19种危险因素构成量表条目池。2.量表条目的筛选2.1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筛选量表条目两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复率分别为91.7%、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9、0.91;两轮咨询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305、0.381。两轮专家咨询后,共删除1个条目,合并1个条目,修改5个条目,初步保留17个条目。2.2项目分析法筛选量表条目频率分析法结果显示有5个条目出现频率小于30%,区分度分析法中有4个条目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小组讨论,删除“重症肌无力”、“肌松剂”2个条目,最终保留15个条目。3.量表条目权重、诊断阈值及风险等级的确定3.1量表条目的权重经 KMO 检验,统计量=0.588>0.5,χ2=880.982,df=105,Barlett 球形检验P=0.000<0.01,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前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903%。量表各条目归一化权值为0.014115~0.099824,由大到小排序为胃食道手术(0.099824)、胃食道反流(0.098243)、机械通气(0.086376)、中枢神经系统病变(0.083998)、镇静镇痛药(0.080732)、床头抬高角度(0.076806)、呕吐(0.071165)、意识状态(0.071006)、进食方式(0.069984)、胃残余量(0.064049)、吞咽功能(0.060339)、腹腔压力(0.046007)、年龄(0.039569)、抑酸剂(0.037788)、人工气道(0.014115)。根据归一化值对各条目进行赋值。3.2量表诊断阈值及风险等级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28,P<0.01,当约登指数最高值为0.682时,量表的灵敏度为86.4%,特异度为81.8%,最终确定量表的诊断阈值为20分。采用百分位数法界定量表的风险等级,将发生误吸的风险分为三级:即20~25分为低风险(□级);26~36分为中风险(二级);≥37分为高风险(□级)。3.3通过量表对390例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误吸组平均得分为29.59±7.51分,显着高于非误吸组的14.29±6.66分(P<0.001);两组患者的误吸发生风险分层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的信效度评价基于德尔菲法、项目分析法确定量表条目,保证了量表的内容效度;因子分析法中87%以上的条目最大载荷系数大于0.4,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量表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928,反映出量表良好的预测效度;克朗巴赫α系数为0.705,评估者间的信度系数是0.987。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条目简便合理,具有较好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信效度,预测效能与临床误吸发生结果基本相符,可作为临床评估ICU患者误吸发生风险的初筛工具。
陈莉,赵红梅,黄小英,叶祖峰[9](2020)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为临床降低VAP发生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ICU机械通气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并发VAP 6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VAP发生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 624)、APACHEⅡ评分(OR=1. 915)、侵袭性操作(OR=1. 942)、口腔清洁状况(OR=2. 178)、机械通气时间(OR=2. 652)、意识障碍(OR=2. 154)为影响ICU机械通气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多且复杂,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尽量缩短机械通气、住院时间,加强防护,降低VAP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付马[10](2020)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及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对VAP发生的影响,为新生儿VAP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以降低VAP发病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方法:选取连云港妇幼保健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NICU所收治的198例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大于48小时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调研期(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过渡期(2018年10月-2018年12月)及干预期(2019年1月-2019年12月),各时期均再次分为VAP组和非VAP组。回顾性收集所有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Apgar评分、原发性疾病、PS使用史、镇静药物使用、机械通气持续时间、气管插管次数、气道内吸引次数、胸片、痰培养等临床资料。对调研期患儿资料进行VAP危险性单因素回归分析,随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影响新生儿VAP的危险因素。随后在临床逐步采用我院制定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分析干预期内VAP发生情况。结果:1、三阶段共计198例患儿,其中调研期78例,过渡期28例,干预期92例,三个时期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生产方式、1分钟Apgar评分等基本情况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分析调研期78例新生儿数据,单因素分析时胎龄、出生体重、是否使用PS、是否再插管、气道内吸引次数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是影响VAP发生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出生体重低、多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长是新生儿VAP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341、5.570以及1.939,P<0.05。3、研究期间40位VAP患儿中共有29位下呼吸道检出致病菌,阳性率72.5%,共分离出病原体35株。主要为革兰阴性菌,29例,占80.00%,前三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22.86%)、鲍曼不动杆菌(17.14%)以及铜绿假单胞菌(17.14%)。上述细菌对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尚可,其余抗生素耐药相对较多。4、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后,VAP的发病率由调研期33.29‰降至干预期的16.48‰,干预后VAP发病率明显下降(P<0.05)。死亡率、人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有出生体重低、机械通气时间长、多次气管插管。2、新生儿V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3、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后我院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死亡率、人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未有明显变化。
二、机械通气相关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通气相关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资料收集 |
1.3 VAP诊断标准[7]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单因素 |
2.2 多因素 |
3 讨论 |
3.1 机械通气患者并发VAP原因与危害 |
3.2 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并发VAP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年龄≥60岁 |
3.2.2 机械通气时间≥5 d |
3.2.3 合并基础疾病 |
3.2.4 意识障碍 |
3.2.5 侵入性操作 |
3.2.6 住院时间≥15 d |
3.2.7 使用抗菌药物 |
3.3 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并发VAP护理措施干预 |
4 小结 |
(2)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3.1 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 |
1.3.2 国内外有创机械通气相关指南 |
1.3.3 国外有创机械通气质量管理 |
1.3.4 国内有创机械通气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运用循证方法初步形成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 |
1.4.2 运用德尔菲法初步建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
1.4.3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的权重关系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概念 |
2.1 循证护理 |
2.2 德尔菲法概述 |
2.3 层次分析法 |
2.4 撤机期、撤机前期 |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 |
3.1 成立研究小组 |
3.2 确定检索策略,进行文献筛选 |
3.2.1 数据库 |
3.2.2 检索词 |
3.2.3 文献筛选 |
3.2.4 检索式 |
3.2.5 文献筛选途径 |
3.3 文献质量及等级评价 |
3.3.1 文献评价方法 |
3.3.2 文献评价结果 |
3.3.3 文献资料提取 |
3.3.4 小组讨论初步构成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
3.4 初步拟定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
4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
4.1 确定函询专家组 |
4.2 德尔菲法实施过程 |
4.2.1 确定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 |
4.2.2 专家函询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4.3 指标条目筛选与修改标准 |
4.4 统计学分析 |
4.5 专家函询结果 |
4.5.1 专家的一般情况 |
4.5.2 专家函询可靠性分析 |
4.6 指标筛选修改结果 |
4.6.1 第一轮结果分析 |
4.6.2 第二轮结果分析 |
4.7 形成指标体系 |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的权重 |
5.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2 构建模型的判断矩阵 |
5.3 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5.3.1 一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5.3.2 二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5.3.3 三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分析 |
6.1.1 质量控制 |
6.1.2 德尔菲专家函询的科学性 |
6.1.3 指标分级方法的科学性 |
6.1.4 指标权重分布合理性 |
6.2 对确立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的讨论与分析 |
6.2.1 结构指标分析 |
6.2.2 过程指标分析 |
6.2.3 结局指标分析 |
7 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创新点 |
7.3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经皮气管切开术围术期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皮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 |
1.1.2 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操作步骤 |
1.1.3 经皮气管切开术中气道分泌物的清理措施 |
1.1.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1.1.5 国内外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步骤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设计类型及样本量 |
2.2.2 随机方法 |
2.2.3 干预方法 |
2.2.4 评价方法 |
2.2.5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2.2.6 实验的质量控制与风险控制 |
2.2.7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气囊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比较 |
3.2.1 两组气囊上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 |
3.2.2 两组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致病菌阳性率比较 |
3.2.3 两组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细菌分布比较 |
3.3 两组VAP发生率比较 |
3.3.1 两组VAP发生率 |
3.3.2 两组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一致率 |
4 讨论 |
4.1 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对气囊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的影响 |
4.2 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对VAP发生率的影响 |
4.3 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具有安全性 |
5 结论 |
6 研究创新点、局限性与展望 |
6.1 创新点 |
6.2 局限性 |
6.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皮气管切开术中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的应用效果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对照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2 文献回顾 |
2.1 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及脱机困难的研究概况 |
2.1.1 脱机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
2.1.2 脱机困难的研究概况 |
2.2 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的影响因素 |
2.2.1 患儿的疾病及个体因素 |
2.2.2 医疗组织及人员因素 |
2.3 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的预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
2.3.1 儿童脱机困难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局限性 |
2.3.2 肺部超声评分的作用及其用于预测评估的可行性 |
2.3.3 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作用及其用于预测评估的意义 |
2.4 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总目标 |
3.2 研究具体目标 |
3.3 研究意义 |
3.4 研究方法 |
3.4.1 第一部分: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 |
3.4.2 第二部分: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预测模型的效能验证 |
3.5 技术路线 |
3.6 操作性定义 |
4 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临床变量的选择 |
4.1.3 患儿脱机相关定义和结局分类 |
4.1.4 资料收集工具 |
4.1.5 资料收集方法 |
4.1.6 统计分析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4.2.1 患儿脱机结局的分布 |
4.2.2 建模组患儿一般情况 |
4.2.3 建模组不同时间点脱机困难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
4.2.4 不同时间点脱机困难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2.5 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的预测模型建立 |
4.2.6 不同时间点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
4.2.7 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内部效能验证 |
4.3 讨论 |
4.3.1 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的危险因素分析 |
4.3.1.1 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 |
4.3.1.2 危重度评分与呼吸浅快指数在预测模型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
4.3.1.3 肺部超声评分在预测模型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
4.3.1.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脱机困难危险因素 |
4.3.2 脱机困难的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价值 |
4.4 小结 |
5 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预测模型的验证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3.1 建模组与验证组患儿基线资料的比较 |
5.3.2 不同时间点脱机困难预测模型的效能评价 |
5.3.3 不同时间点的预测脱机困难危险程度分层及比较 |
5.4 讨论 |
5.4.1 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预测模型的效能验证与局限性 |
5.4.2 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预测模型的危险度分层及其意义 |
5.4.3 脱机困难预测模型对护理工作的建议 |
5.5 小结 |
6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性 |
6.3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机械通气患儿资料收集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干预策略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肝移植患者VAP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二章 肝移植患者VAP与集束化干预策略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三章 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干预策略的优化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1 研究结果 |
2 创新之处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6)ICU护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实践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
1.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控措施 |
1.3 较为推荐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内容 |
1.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措施知识行为现状研究 |
1.5 影响护士执行VAP防控措施的其他因素 |
2 理论框架 |
3 国内外现状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意义 |
6 研究设计 |
7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ICU护士VAP防控的实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 |
1.2 确定样本量 |
2 研究工具 |
2.1 《ICU护士VAP防控措施实践现状调查问卷》 |
2.2 《目标行为阶段调查表》 |
2.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措施依从性观察表》 |
3 调查方法 |
3.1 ICU护士VAP防控措施实践现状的调查 |
3.2 VAP防控措施行为依从性观察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5.2 调查问卷知识及行为得分情况 |
5.3 ICU护士VAP防控措施认知水平及实践现状相关性分析 |
5.4 ICU护士VAP防控各行为阶段人员分布情况 |
5.5 护士VAP防控行为各项措施依从情况 |
5.6 护士VAP防控措施实践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
6 讨论 |
6.1 ICU护士VAP防控措施的知识缺乏,行为依从性还有待提高 |
6.2 ICU护士VAP防控行为阶段的原因分析 |
6.3 ICU护士对执行VAP防控措施一般人口学资料影响因素分析 |
6.4 ICU护士对执行VAP防控措施非一般人口学资料影响因素分析 |
7 小结 |
第三部分 跨理论模型对护士VAP防控措施执行现状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2.1 《ICU护士VAP防控实践现状调查问卷》 |
2.2 《VAP防控目标行为阶段调查表》 |
2.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措施依从性观察表》 |
2.4 《护士自我效能感量表》 |
3 研究过程 |
3.1 研究方法 |
3.2 干预组护士VAP防控方案的实施 |
3.3 对照组护士VAP防控方案的实施 |
3.4 效果评价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对比 |
5.2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VAP防控行为所处阶段比较 |
5.3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VAP防控知识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4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VAP防控行为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5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VAP防控自我效能感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6 干预后两组护士VAP防控措施依从性的改变比较 |
6 讨论 |
6.1 跨理论模型在护士VAP防控实践中的作用优于常规模式 |
6.2 跨理论模型应用于护士VAP防控实践中的意义 |
7 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论及建议 |
1 课题的研究结论 |
2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3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71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新生儿VAP的发病情况 |
2. 早发VAP和晚发VAP的比较 |
讨论 |
1. 一般情况 |
2. 合并症 |
3. 实验室检查和治疗 |
4. 机械通气及预后 |
5. 早发VAP和晚发VAP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研究进展 |
一、诊断标准 |
二、辅助检查 |
三、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 |
四、发病机制及病原菌 |
五、预防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英汉双解缩略词 |
致谢 |
(8)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误吸 |
1.2 国内外ICU误吸发生现况 |
1.3 国内外误吸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伦理审查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的初步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分析法 |
2.2 小组讨论法 |
2.3 专家咨询法 |
2.4 统计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分析结果 |
3.2 课题小组讨论结果 |
3.3 专家咨询结果 |
4. 讨论 |
4.1 构建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的重要性 |
4.2 构建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条目纳入的全面性 |
4.3 构建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方法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
第二部分 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的确定及信效度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误吸判断标准 |
2.4 资料收集 |
2.5 量表条目筛选方法□ |
2.6 确定量表条目的权重 |
2.7 确定量表诊断阈值 |
2.8 量表信效度分析 |
2.9 量表可行性分析 |
2.10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条目筛选分析 |
3.3 确定量表各条目的权重 |
3.4 确定量表诊断阈值 |
3.5 量表的信效度评价 |
3.6 量表的可行性评价 |
4. 讨论 |
4.1 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确定量表权重 |
4.2 基于临床资料筛选量表条目、确定诊断阈值、风险等级及可行性分析 |
4.3 信效度分析检验量表的有效性 |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 |
3. 研究的局限性 |
4.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 |
附录1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4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5 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初始版 |
附录6 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 |
缩略词与中文对照 |
致谢 |
(9)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VAP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ICU机械通气VAP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布 |
2.2 影响VAP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年龄和APACHEⅡ评分对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的影响 |
3.2 侵袭性操作和口腔清洁状况对ICU机械通气VAP发生的影响 |
3.3 机械通气时间和意识障碍对ICU机械通气VAP发生的影响 |
(10)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及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本课题资助项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机械通气相关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分析[J]. 胡建华,敖琳,张小萍.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12)
- [2]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D]. 吴意.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经皮气管切开术围术期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的应用效果观察[D]. 廉洁.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机械通气患儿脱机困难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D]. 张雯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肝移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干预策略的优化研究[D]. 尚飞. 青岛大学, 2020(01)
- [6]ICU护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实践现状及对策研究[D]. 景珊.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7]71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D]. 陈元. 苏州大学, 2020(02)
- [8]成人ICU患者误吸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及评价[D]. 张滢滢. 苏州大学, 2020(02)
- [9]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 陈莉,赵红梅,黄小英,叶祖峰.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09)
- [10]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及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应用研究[D]. 付马. 苏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