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方法改进效果观察

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方法改进效果观察

一、改进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方法的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宋莉娟[1](2021)在《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看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医学生是死亡教育的先行者,未来也是与濒死患者接触最多的照护者。医学生获取死亡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仅影响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态度和应对,也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其对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乃至临终患者及家属的生命质量。死亡相关课程是普及性和专业性死亡教育的最有效形式。然而我国死亡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实践极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本课题旨在以医学院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医学院校本科生学情特点为基础,通过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以课程设计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并通过教育实验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从而为我国医学院校死亡教育开展推广提供相应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方法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调查分析:采用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性研究了解上海市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影响路径及各路径的影响效应,构建基于学情背景特点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模型。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目前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从课程目标、性质、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数、教学师资以及课程评价等比较要素进行比较研究。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理论设计课程,以泰勒目标模式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选择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课程目标分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借鉴;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分析结果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进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包括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采用Delphi法专家咨询论证课程的关键要素,最终确定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4.《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评价:采用教育实验方案评价课程效果,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研制实验测评工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单组前后测分析和比较分析,了解两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的课程前后变化及两组间的区别;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改变,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结果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态度得分3.739±0.575。死亡教育态度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形、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对死亡教育的了解共5个外因变量,死亡态度、死亡焦虑以及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共3个中介变量。其中医学生年龄、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死亡态度、死亡焦虑均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直接影响,性别、对死亡教育的了解、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分别通过中介变量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间接影响;另外年龄、死亡态度和死亡焦虑既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路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结果: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实习年级学生,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目标多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设定;课程内容集中于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但各国的侧重点不同;理实融合教学法是死亡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策略,其中临床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是应用最多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学时数与课程内容相一致,各国差异较大;师资队伍以多学科教学团队为主;课程评价以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方式。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计结果: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指导设计形成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包含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课程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维度共计17个项目;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死亡与死亡教育展开,涵盖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3个主题8个章节27项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践14学时。4.《死亡教育》课程实施评价结果:教育实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课程实施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认知、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三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课程实施后:(1)死亡教育相关知识方面,《死亡教育》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大部分项目准确率得分显着高于实验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各项目准确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患者家属的关怀态度维度得分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和实验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应对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实验质性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出8个主题25个亚主题:(1)个体收获与改变方面,包括死亡认知的深入、死亡态度的改变、死亡应对能力的提升、延伸思考共计4个主题11个亚主题。(2)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方面,包括课程的优点、课程存在的不足、自我表现评价、对课程的建议共计4个主题14个亚主题。结论1.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总体持积极和肯定态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从低年级开始,定位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通识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死亡相关背景经历。2.我国死亡教育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情和授课对象学习特点,充分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促进多维课程评价。3.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和学习对象的学情。包含普适性死亡教育和专业性死亡教育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体验式教学的应用。4.死亡教育课程能够改变学生对死亡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学生对课程评价较高,对课程的建议对后续课程的完善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推广提供了参考。

甘亚[2](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李红,陈晓莉,叶磊[3](2020)在《持续改进教学模式在急诊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改进教学模式在提高急诊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7月—2019年5月在急诊科参与临床实践的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78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带教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与改进组。常规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临床带教管理;改进组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改进教学模式进行临床带教管理。结果改进组专业操作和综合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 <0.05。结论将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代替传统带教模式,应用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能有效提高急诊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教学满意度,在医院临床教学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周丽娟[4](2020)在《高职实习护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高职护生在实习早期、中期、末期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临床实践行为的现状,比较三个时期二者的变化,探讨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影响临床实践行为的因素。方法本文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共分为两个部分:1.量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从某高职院校2016级到省级、市级、县级医院实习的护生中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各100名,在实习早期(实习第2个月)、中期(实习第5个月)、末期(实习第8个月)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临床实践行为量表、自制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进行3次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采用描述统计、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广义估计方程回归分析,均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2.质性研究:根据量性研究的结果,于2019年2月—2019年4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省级、市级、县级医院实习且临床实践行为得分较高的高职护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的真实体验。基于信息饱和原则,梳理调查对象对于实习的感受,并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其中16名高职实习护士的访谈结果可以获得所有信息,因此选择这16名高职实习护士作为访谈对象,并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七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1.高职护生不同实习时期总体时间管理倾向总均分分别为(3.74±0.48)、(3.47±0.33)、(3.35±0.68),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时间监控观。可见随着实习时间的增加,各维度条目得分具有下降趋势,因此总得分也呈现下降的趋势。2.高职护生不同实习时期临床实践行为条目总均分分别为(4.02±0.62)、(4.18±0.55)、(4.06±0.55),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随着实习时间的增加,总得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高职实习护生不同性别(女生>男生)、生源地(城市>农村)、是否学生干部(是学生干部>非学生干部)、父母最高学历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期和性别交互效应显着(P<0.05),时期和生源地交互效应显着(P<0.05),时期和就读护理原因交互效应显着(P<0.05)。4.高职实习护生不同生源地(城市>农村)、实习医院级别(省级>市级>县级)、父母最高学历在临床实践行为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期和不同人口学变量对临床实践行为的交互效应不显着(P>0.05)。5.早期时间管理倾向与早期临床实践行为之间均呈正相关(r=0.52,P<0.01);中期时间管理倾向与中期临床实践行为呈正相关(r=0.476,P<0.01);末期时间管理倾向与末期临床实践行为之间均呈正相关(r=0.747,P<0.01)。6.以临床实践行为总分作为因变量,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实习医院级别、是否为学生干部、平均理论成绩、就读护理原因、父母最高学历为自变量,以时间管理条目的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时间效能感为协变量,建立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临床实践行为的因素有生源地、实习医院级别、父母最高学历、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时间效能感。以生源地为城市作为参照组,生源地为农村是危险因素(b=-0.194,P<0.001),以实习医院在县级医院为参照组,实习医院在市级(b=0.135,P=0.012)及省级(b=0.195,P<0.001)是保护因素,以父母最高学历为大学作为参照组,父母亲学历在高中(b=-0.133,P=0.003)与初中及以下(b=-0.221,P<0.001)是临床实践行为总分的危险因素,时间管理条目下的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b=0.124,P<0.001)、时间监控观(b=0.286,P<0.001)、时间效能感(b=0.178,P<0.001)均是临床实践行为总分的保护因素。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平均理论成绩、就读原因对临床实践行为总分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通过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结果显示,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体验包括:认知领域:护理程序的理论知识逐渐淡化,临床工作整体性和规范性不足;通过临床实习,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带教水平参差不齐。情感领域:角色适应不良,职业认同感存在差异;面对患者的某些权利和义务,自我调节能力不足。操作技能领域: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技能匮乏;护患沟通能力增强,健康宣教缺乏创新性和精准。结论1.高职实习护生不同时期时间管理倾向处于较高水平,总得分随实习时间有下降趋势,其中时间价值感的得分最高、其次时间效能感,最后是时间监控观;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得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通过引入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三个变量对时间管理倾向与其临床实践行为关系研究发现,不同实习时期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均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可以得出,时间管理倾向正向预测其临床实践能力。3.通过对高职实习护士临床实践行为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临床实践行为的因素有生源地、实习医院级别、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平均理论成绩、就读原因对临床实践行为总分的影响不大。4.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真实体验涵盖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技能领域,医院和学校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培训其时间管理技巧,可提高临床实践行为。

严斯静[5](2020)在《基于电子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本科护生在护理开放实验室技能训练的真实感受及学习体验;2.探讨适合本科护生护理技能操作练习的电子档案袋内容;3.评价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提高护生理论知识水平和护理技能操作水平的应用效果,探讨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对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第一阶段为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运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6级本科护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本科护生在校内开放实验室下学习的情感体验以及对开放实验室的建议,为护理教育者完善开放实验室模式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阶段为实验研究,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某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7级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护生在开放实验室技能训练中应用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堂形成性评价法,开放实验室练习不作评价。在实验开始前,2组分别发放基线资料调查问卷,由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定量表组成,收集2组护生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实验结束后,2组分别发放中文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定量表,比较2组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观察组发放自设的电子档案袋效果评价表,调查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效果评价。结果:1.护生肯定了开放实验室模式对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的积极作用,并对实验室预约、建立实践后效果追踪机制的管理方面提出建议。2.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本科护生护理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观察组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实验结束后共发放94份中文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定量表,观察组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100%;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46份,有效回收率100%。观察组发放电子档案袋效果评价表,对电子档案袋进行描述性分析,发放问卷48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100%。干预后观察组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4.观察组护生对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护理开放实验室总体评价效果好。观察组护生对电子档案袋评价方法的满意度达83%-96%,护生认为电子档案袋有助于及时发现薄弱知识点,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帮助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其反思。结论:1.开放实验室模式优势突出,护生可利用课余空挡预约实验室练习,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2.基于电子档案袋式的形成性评价可有效提高护生的护理理论及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体现在实践前测检验护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后测考察护生对现有技能的运用能力,阶段性自评与反思使护生回顾此阶段的学习方法,反思学习效果与标准操作的差距,从而主动调整学习方法。3.基于电子档案袋式的形成性评价可促进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提升,体现在评价法启发了护生的学习意识,使其明确学习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动机,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落实具体的学习行为。4.基于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在开放实验室应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护生对此评价法有较高的满意度,值得在开放实验室技能训练中推广使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6](2019)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落实为基层减负措施改进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发布时间:2019-09-10来源:科技教育司国卫办科教函﹝2019﹞70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卫生健康系统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措施的通知》(国卫办函[2019]134号)精神,破除形式主义顽疾,推进继续医学教育供给侧改革,缓解工学矛盾,切实为基层减负,现就改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出如下具体措施。

钱丽华[7](2019)在《手账工具在提升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设计护理实习生手账工具并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应用,验证护理实习生手账工具的可行性,评价手账工具对提升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性,为临床护生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现状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2月在杭州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329名护理实习生,采用“护理实习生基本情况调查表”、“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情绪智力量表”进行调查,了解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智力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2.手账工具的应用:通过整群随机法选取10组(n=50)护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10组(n=50)作为实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应用手账工具,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护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情绪智力量表”进行测评,了解其自主学习、时间管理、情绪智力水平有无改变及差异。结果1.现状横断面调查研究:(1)共发放问卷329份,回收有效问卷325份,有效回收率为98.78%。(2)本组实习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均分为(3.28±0.38)分,得分高于全国常模(3.10±0.35)分和东部地区常模(3.12±0.37)分。(3)不同人口学特征与自主学习能力得分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性格、喜欢护理专业程度、对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满意程度和时间管理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自主学习能力得分与时间管理能力得分呈正相关(r=0.466,P<0.01),自主学习能力得分与情绪智力水平得分呈正相关(r=0.331,P<0.01)。2.干预前后,两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智力水平得分情况:两组护生学历、年龄、生源地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智力水平总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智力水平及自主学习能力量表中的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三个分量表总得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护生干预前后自身得分对照,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智力水平总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生干预前后自身得分对照,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智力水平总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实习护生手账工具提高了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情绪智力水平。2.本研究所设计的实习护生手账工具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具有一定可行性,为临床护生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王丽华[8](2019)在《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现状;2.探究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3.提出提高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水平的建议。方法:抽取安徽省5所院校4个年级的1220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生职业认同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及《护生职业自我效能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采用SPSS22.0对量性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法,使用目的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某医学院的护理本科生进行质性访谈,对质性资料进行反复阅读,归纳总结并提取主题。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1220份问卷,回收问卷12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058份,有效回收率为86.70%。本研究共访谈了15名护理本科生,其中男生8名,女生7名;一年级3名,二年级4名,三年级4名,四年级4名。2.在本研究中,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的总分为54.07±9.07。护理本科生在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维度上的得分最高,为3.51±0.61,之后依次为社会说服3.48±0.78、职业选择的自主性3.44±0.73,职业自我概念3.04±0.74、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2.86±0.74。3.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在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职业选择的自主性3个维度及职业认同总分上有显着差异;不同学校的护理本科生在5各维度上均有差异;女生在每个维度及总体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但仅在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及总体得分上才有显着差异。4.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方差分析显示: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有实习时间、居住地、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有过兼职经历、是否为班级干部、是否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兴趣爱好、体育锻炼、在校学习成绩、是否有崇拜的护理前辈、是否愿意调换专业及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1)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认知、职业态度与信念、兴趣爱好及母亲文化程度是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总分的预测因素,5个变量能解释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总分61.3%的变异,回归方程为:职业认同=7.318+0.314*解决问题的能力+0.269*职业认知+0.283*职业态度与信念+0.071*兴趣爱好-0.062*母亲文化程度;(2)职业自我概念总分及有无崇拜的护理前辈是护理本科生职业自我概念得分的预测因素,两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提升到54.4%,回归方程为:职业自我概念得分=-3.661+0.705*职业自我效能总分+0.098*有无崇拜的护理前辈。(3)职业自我效能量总分及有无崇拜的护理前辈是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的预测因素,两者对因变量的解释力为47.4%,回归方程为: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得分=-2.443+0.696*职业自我效能总分-0.049*兴趣爱好。(4)职业自我效能量总分、兴趣爱好及社会支持是护理本科生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得分的预测因素,三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率为22.3%,回归方程为: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的得分=3.427+0.412*职业自我效能总分+0.127*兴趣爱好+0.069*社会支持总分;(5)职业自我效能量是护理本科生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得分的预测因素,但解释率仅有2.4%,解释率较低,回归方程为: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得分=3.427+0.159*职业自我效能总分;(6)职业自我效能量总分、兴趣爱好及社会支持是护理本科生社会说服的预测因素,三者对因变量的解释力为6.4%,回归方程为:社会说服的得分=3.851+0.191*职业自我效能总分+0.092*社会支持总分+0.068*是否有崇拜的护理前辈。6.对质性访谈资料分析,提取了7个主题:职业意识、职业需要、职业规划、职业素养、职业价值与社会地位、职业情感及职业荣辱感。提取出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共5个:个体、学校、同辈群体、临床经历、及大众媒体。结论:1.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水平仍需提高;2.学校对护理本科生形成职业认同较大影响;3.家庭因素对个体的职业选择有深远影响。

谢银环[9](2019)在《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项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2.构建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概念图教学模式。3.初步评价概念图教学模式对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以及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现问题:研究者在本院护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本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系统综述也报道,全国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仍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阶段分析问题:横断面调查发现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根据量性与质性研究结果,明确影响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并提出概念图教学法可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阶段形成计划: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初步构建了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概念图教学模式,并结合《护理研究》教学大纲对具体的教学章节进行教学设计。第四阶段实施计划:选择福建某省属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大三助产班级的3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护理研究》这门课程来开展概念图教学模式,行动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收集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的反思,通过三轮理论课以及两轮实验课的行动干预,最后形成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概念图教学模式。第五阶段评价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师生质性访谈法收集资料,以评价概念图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效果。结果:1.本研究通过3轮行动研究对初步制定的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概念图教学模式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了适用于师生的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概念图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L.E.A.R.N.S模式”为理论指导,以概念图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教、评、思”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1)自主学习能力分析结果显示,教学前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学习策略分析结果显示,教学前后认知策略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策略总分及其他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概念图学习效果结果显示:18个所有条目的得分均>3分,学生对概念图教学模式总体持肯定意见,且第三轮行动循环后师生访谈所呈现的结果也表明了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与可行性。结论:1.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建立了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概念图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学生与教师的反馈修正形成,在教学中可接受性与可行性较高。2.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概念图教学模式能够改善护理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并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梳理教材结构、对概念进行深入思考、便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促进教师主动学习与思考并有利于教学反馈和反思。

崔沙沙[10](2017)在《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临床实习期是护理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护生专业技术、职业态度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实习过程中,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护生的实习质量。然而,近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护理本科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实习满意度较低等。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缺少规范统一的岗位能力要求,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筛选环节控制力度较差,导致带教老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本课题顺应我国临床护理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从护生及临床带教老师两个角度探索构建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以期为本科护生临床带教老师的选拔、培养、考评等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回顾、量性研究、质性研究、专家焦点小组会议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效行为量表的汉化修订及调查研究引进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效行为量表(Nursing Clinical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ventory,NCTEI),结合我国文化背景进行量表的汉化、修订,通过翻译、回译和专家文化调试,初步确定中文版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效行为量表的条目内容。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的749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研究,应用项目分析、同质性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等对量表信效度进行测量检验,确定最终量表内容条目。并用中文版量表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比较了解本、专科实习护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能力要求的异同,为构建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提供方向与侧重点。第二部分:解析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内容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目的抽样选取上海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护理本科实习生以及临床带教老师进行质性访谈,分别从他们两者的角度深入探讨其对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所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的看法。最终共访谈本科实习护生11人,带教老师9人,采用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主题编码,从护生和临床带教老师两个角度解析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内容。第三部分: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修订根据文献回顾、量性及质性研究结果,经课题组讨论初步形成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方案。为进一步修订完善条目内容,采用专家焦点小组会议的方法,选取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进行专家咨询,论证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可行性,研究者在焦点小组会议结束后,根据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内容进行修订与完善,并将修订好的指标体系内容重新反馈给专家进行一一核对,根据专家的重要性评分情况初步确定了各能力指标的权重,形成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研究结果:1、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效行为量表的汉化及统计学检验:中文版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效行为量表共5个维度47个条目。本研究邀请了7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的评定,结果显示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985;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中文版量表的5因子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拟合指标x2/df=2.849、rmr=0.034、srmr=0.038、ifi=0.932、cfi=0.931、tli=0.921、rmsea=0.050等均达拟合标准。量表总体的cronbach’sa系数为0.969,各维度cronbach’sa系数0.864-0.951,均大于0.80;量表总体的重测信度为0.877,各个维度的重测信度范围为0.516-0.862。2、护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能力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护生相对于专科护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专业背景要求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专科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本科护生对带教老师护理能力的要求高于专科护生,对个性特征的要求低于专科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带教老师评估能力、人际关系等的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通过比较本、专科护生对各能力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发现,本科护生更加希望临床带教老师能够具有广博的护理知识,鼓励护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护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提高护生的独立性,与护生讨论专业领域的新进展,指导护生使用文献,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等行为能力(p<0.05)。通过量性研究为构建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提供了方向与侧重点。3、通过质性访谈,转录共获得文本资料151147余字。运用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发现护生与临床带教老师的访谈结果相互补充。研究者将本科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的岗位能力需求归纳总结为职业道德及素质、临床教学能力、临床护理能力、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个性特征6大主题,23项亚主题。同时,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对自身岗位能力的看法质性研究结果在护生的访谈结果上补充了带教老师学历、职称及工作年限的要求以及奉献精神、教学反思、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任务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性格方面、职业自我规划等7个亚主题,使指标体系的内容更加地全面丰富。最终根据质性研究结果共提炼出临床带教老师所需具备的4个基本条件,以及6个岗位能力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47项行为能力要素。4、整合文献回顾、量性、质性研究结果,经课题小组讨论最终形成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草案,共包括4个基本条件,6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52个行为要素。选择11名专家进行专家焦点小组会议,对方案内容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论证。研究者在焦点小组会议结束后,根据专家的讨论结果对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内容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并将修订好的内容重新反馈给专家进行一一核对评定,专家的应答积极性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2,根据专家对各能力指标内容的修改意见及重要性评分情况初步形成的能力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基本条件,5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49个行为要素。研究结论:1、本研究汉化修订的中文版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效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为测量护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岗位能力的需求提供了研究工具。2、本研究基于文献回顾、量性研究、质性研究和专家焦点小组会议等研究方法,最终构建的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结构科学合理,共包括4个基本条件,5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及49个行为要素。

二、改进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方法的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方法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现状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第五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实验研究
    一、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验课程实施
    三、实验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讨论
第六部分 讨论
    一、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考
    二、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建议
    三、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推广价值
小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思考
附录一 《死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二 《死亡教育》课程前后测问卷(节选)
附录三 关于《死亡教育》课程访谈的知情同意书
综述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2)“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与启示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5.1 指导思想
    5.2 优化原则
    5.3 优化思路
    5.4 优化策略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持续改进教学模式在急诊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1.2.2 改进组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质量改进带教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两组教学效果比较
3 讨论
    3.1 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效果
    3.2 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本科实习护生教学质量

(4)高职实习护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时间管理倾向
        1.3 临床实践行为
        1.4 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相关研究
        1.5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2.1 抽样方法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3 样本量计算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工具
        3.2 研究步骤
    4 质量控制
        4.1 设置阶段
        4.2 实施阶段
        4.3 统计分析阶段
    5 伦理原则
结果
    1 高职护生一般资料
    2 高职护生时间管理倾向和临床实践行为现状分析
        2.1 高职护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得分现状分析
        2.2 高职实习护生的临床实践行为得分现状分析
    3 高职护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1 早期高职护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各维度得分与临床实践行为及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3.2 中期高职护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各维度得分与临床实践行为及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3.3 末期高职护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各维度得分与临床实践行为及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4 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行为的回归分析
        4.1 高职实习护生认知领域的回归分析
        4.2 高职实习护生情感领域的回归分析
        4.3 高职实习护生操作技能领域的回归分析
        4.4 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行为的回归分析
讨论
    1 高职实习护生不同时期时间管理倾向、临床实践行为的现状分析
        1.1 不同实习时期高职护生时间管理倾向现状分析
        1.2 不同实习时期高职护生临床实践行为现状分析
    2 人口学因素对高职实习护生护生时间管理倾向、临床实践行为的影响分析
        2.1 人口学因素对高职实习护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分析
        2.2 人口学因素对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行为的影响分析
    3 高职实习护生不同时期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1 高职实习护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与临床实践行为总分的相关性分析
        3.2 高职实习护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临床实践行为总分的相关性分析
        3.3 高职实习护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与临床实践行为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高职实习护生临床实践体验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伦理原则
    2 研究结果
        2.1 认知领域
        2.2 情感领域
        2.3 操作技能领域
    3 讨论
        3.1 院校共建带教师资,规范临床教学管理
        3.2 注重临床带教培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3.3 充分利用时间丰富实习生活,适时正确引导护生
        3.4 营造护理人文环境,关注护生心理健康
总结
    1 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5)基于电子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3.研究假设
    4.研究内容
    5.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国内外开放实验室研究现状
    二、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的概述
    三、文献总结
第二部分 本科护生在校内开放实验室中学习体验的质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
    1.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的伦理学研究要求
    3.研究方法
    4 实施流程
    5 评价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7.结果
    8.讨论
第四部分 对完善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护理开放实验室的建议
    1. 搭建混合式学习平台
    2. 促进自我导向学习是电子档案袋内容设定的核心
    3. 引入研究生参与电子档案袋整理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1.结论
    2.启示
    3.创新点
    4.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落实为基层减负措施改进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落实“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作用
二、以需求为导向,提高继续医学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继承创新,改革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
四、加强规范管理,切实改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7)手账工具在提升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现状
        1.时间管理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呈正相关
        2.情绪管理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呈相关性
        3.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分析
        4.护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研究
        (二) 手账工具的研究现状
        (三) 小结
    三、相关概念
        (一) 自主学习的概述
        (二) 手账的概述
    四、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 研究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的横断面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纳入标准
        (一) 研究对象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1.目的
        2.检索策略
        3.内容
        (二) 问卷调查法
    三、研究工具
        (一) 一般资料问卷
        (二) 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
        (三)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
        (四) 情绪智力量表(EIS)
    四、样本量计算
    五、问卷实施与整理
    六、统计方法
    七、研究结果
        (一)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1.资料采集过程
        2.人口学资料
        (二) 实习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智力水平的得分情况
        (三) 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能力单因素分析
        1.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比较
        2.实习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时间管理能力、情绪智力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四) 影响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多因素分析
        1.影响因素指标数量化
        2.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
    八、讨论
        (一) 实习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二) 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实习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2.实习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时间管理能力、情绪智力水平呈正相关
        (三) 影响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部分 手账工具的应用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样本量计算
    四、研究工具
    五、研究过程
        (一) 手账工具应用模版设计
        (二) 手账工具预实验
        (三) 手账工具应用
        1.干预方案
        2.手账应用培训方式及内容
        3.手账工具的应用
    六、资料收集与统计分析
    七、质量控制
    八、伦理考虑
    九、结果
        (一)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分析
        (二) 预实验结果
        (三) 干预前后,两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1.干预前,两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2.干预后,两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3.干预前后,实验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4.干预前后,对照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三) 干预前后,两组护生时间管理能力比较
        (四) 干预前后,两组护生情绪智力水平比较
        (五) 实验组护生对实习护生手账工具应用的评价结果
    十、讨论
        (一) 实习护生手账工具的可行性效果分析
        1.本研究所设计的手账工具总体结构合理
        2.护生对手账工具持肯定态度
        (二) 手账工具对实习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1.手账工具能提高实习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手账工具能提高实习护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手账工具能提高实习护生信息能力
        4.手账工具能提高实习护生学习合作能力
        (三) 手账工具能提升实习护生时间管理能力
        (四) 手账工具能提升实习护生情绪智力水平
    十一、研究的创新点
    十二、研究的局限性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一) 研究的局限性
        (二)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回顾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
        1.2.3 护生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样本
        2.1.2 样本的选择
    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2.2.1 抽样方法
        2.2.2 样本量的确定
    2.3 研究工具
        2.3.1 量性研究
        2.3.2 质性研究
    2.4 资料收集
        2.4.1 量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2.4.2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2.5 质量控制
        2.5.1 量性研究
        2.5.2 质性研究
    2.6 统计学分析
        2.6.1 量性研究
        2.6.2 质性研究
    2.7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量性研究
        3.1.1 护理本科生的一般资料
        3.1.2 护理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情况
        3.1.3 护理本科生职业自我效能情况
        3.1.4 护理本科生社会支持情况
        3.1.5 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3.1.6 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与职业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3.1.7 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3.1.8 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2 质性结果
        3.2.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3.2.2 访谈结果
4 讨论
    4.1 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得分情况
    4.2 安徽省护理本科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4.2.1 个体因素
        4.2.2 家庭因素
        4.2.3 学校因素
        4.2.4 同辈群体因素
        4.2.5 临床经历因素
        4.2.6 大众媒体因素
    4.3 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的预测因素
5 结论
    5.1 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水平仍需提高
    5.2 学校对护理本科生形成职业认同较大影响
    5.3 家庭因素对个体的职业选择有深远影响
    5.4 不足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录
    附录A 量表
    附录B 知情同意书及访谈提纲
    附录C 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D 综述
        参考文献

(9)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按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框架与操作性定义
        2.1 研究理论框架的发展
        2.2 可操作性定义
        2.3 研究问题
    3 研究方法
        3.1 方法的选择
        3.2 资料收集方法
        3.3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基于实证的问题确认与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工具
        1.4 资料收集方法
        1.5 资料分析方法
        1.6 科研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横断面调查结果
        2.2 质性访谈结果
    3 讨论
        3.1 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
        3.2 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多因素分析
        3.3 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质性访谈分析
    4 研究结果对解决方案形成的启发
第二部分 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概念图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1 文献研究
    2 理论研究
    3 初步构建概念图教学模式
第三部分 概念图教学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资料收集方法
        1.4 资料分析方法
        1.5 科研质量控制
        1.6 科研伦理考虑
    2 研究过程
        2.1 第一轮行动循环
        2.2 第二轮行动循环
        2.3 第三轮行动循环
    3 结果
        3.1 形成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概念图教学模式
        3.2 教学前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3.3 教学前后学生学习策略比较
        3.4 概念图学习活动调查问卷结果
    4 讨论
        4.1 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概念图教学模式的特点
        4.2 概念图教学模式对师生的效益分析
        4.3 概念图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1.1 构建了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概念图教学模式
        1.2 初步验证了概念图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3 初步验证了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
    2 本研究的局限性
        2.1 研究设计方面
        2.2 教学改革科目方面
        2.3 概念图功能方面
    3 未来研究的方向
    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一、操作性定义
    二、理论基础
    三、国内外文献回顾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问题及能力框架的初步确定
    六、研究内容及方法
    七、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岗位能力需求相关量表的汉化及调查研究
    一、研究工具的选择及汉化
        (一)研究工具的选择
        (二)研究工具的汉化
        (三)量表汉化修订结果
        (四)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
        (五)讨论
    二、护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能力需求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需求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第四部分 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修订
    一、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五部分 小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改进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方法的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 宋莉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持续改进教学模式在急诊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李红,陈晓莉,叶磊. 继续医学教育, 2020(07)
  • [4]高职实习护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周丽娟. 郑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电子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研究[D]. 严斯静. 广州医科大学, 2020(11)
  • [6]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落实为基层减负措施改进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J].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继续医学教育, 2019(12)
  • [7]手账工具在提升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应用研究[D]. 钱丽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调查分析[D]. 王丽华.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9]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项行动研究[D]. 谢银环.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D]. 崔沙沙.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方法改进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